2023年项羽读书心得体会(精选9篇)

时间:2024-01-18 作者:储xy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重视心得体会,将其作为一种宝贵的财富,不断积累和分享。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项羽读书心得体会篇一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统帅,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了一名骑兵将领,并且在战场上屡次大败敌军。但是,项羽并不满足于此,他开始阅读兵书、史书和诗书,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项羽读书之后,获得了许多收获和感悟,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成为战场上不可缺少的一支力量。以下是我对项羽读书心得的一些体会。

第一段:知识让我们更强大

项羽在读书之前是一位勇猛的将领,但他觉得只有依靠战争赢得胜利是非常难以持续的。所以,他选择了靠知识来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这是项羽非常聪明的一步。在读书的过程中,他学习了众多的兵法和战略,这些都让他的思维更加灵活和敏锐,使他在战场上能够采取更加精确、更加细致的策略和谋略。在今天,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与务实、理性等素质比较结合的知识,能够让我们在社会竞争中占据更好的优势。

第二段:知识扩大了我们的视野

项羽读了很多的书,其中也包括了史书和诗书。在他读书的过程中,他得到了更多的信息和对历史和人文的思考,从而让自己的视野变得更为开阔。他了解了不同文化和不同国度的发展历史,也了解了不同思想流派的争议,从而得到了许多对人生、生活、社会的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些都为他在战场上的思考和制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当今时代,我们有更加普遍的条件来让我们广泛地接触世界的知识,通过这个渠道来开阔我们的视野,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行动。

第三段:知识让我们更加充实

知识和个人充实有着密切的联系。项羽通过借鉴和阅读兵书和政治学,得到了诸多的灵感,并能够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联系起来,这些都让他对文学、音乐、政治和文化有了更深的体悟,从而让他从内心的感受到了生命的充实和美好。通过阅读和学习,我们得以更为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态度和思考方式,这也让我们从内心之中感受到自己的内在丰满和均衡。

第四段:知识赢得了更多人的支持

项羽在读书之后,其知识结实和智慧开始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和支持。他开始获得更多的追随者,也得到了更多的赞誉和赞美。其实,我们当中不少人也已经感受到这一点,拥有知识和文化的背景,往往能够在社会上获得越来越多的青睐和支持,这是我们应该认真地处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五段:结尾

综上所述,项羽读书之后,获得了很多的收获和感悟。他的勇气和智慧得以大幅度提升,也为历史的进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和重要的贡献。当今的时代,我们也应该认识和严肃看待阅读和学习带给我们的所有正面能量,在这样的基础上能够奋发向上,创造更为丰富、美好和精彩的生命体验。

项羽读书心得体会篇二

我合上《史记·项羽本纪》,躺在床上回想项羽的一生,如此伟大豪情的英雄最后竟自刎乌江,是多么可惜啊!我闭上眼,不知不觉睡着了。

我再眺望远方,那是秦军的服饰,这难道是巨鹿之战?“将军,现今是何日历?”“公元前207年。”我果然没有猜错。我抬起头看向马上的人,笑了笑说“我赌这场战争我们会赢,所以我不需要去战场杀敌,只需要等待秦国的投降,接收秦国的俘虏。”项羽似乎听见了巨大的惊喜,望着我“你这话从何而来?我们的人比秦国少太多了。”我也不再说话,只是点了点远方,让项羽看着战场。

战场上将士们奋勇杀敌,一片狼藉。“冲啊!”前方战士举着剑直冲秦国军营,砍下敌方将领的头颅,预示着这场战争的胜利。“我猜的没错吧,吉人自有天相,将军勇,士兵便勇。” 项羽低下头轻笑,那一双重瞳越发明亮,看着远方秦国的旗帜倒下,换上自己的旗帜,哈哈大笑。

“你看着年纪不大,见识倒是多,但愿你的话能一直是我们胜利下去,等会的庆功宴你一定要好好与我喝两杯。”项羽骑着马笑着向前冲去,和战士们一起收归战俘。

我看着渐渐远去的项羽,希望他一直能如现在一般恣意。

耳边又传来溪水声,我回首,项羽已不再是少年模样,他的鬓微白,但手中仍握长剑,“我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大喊一声,身边剩下的几个士兵都掩面而泣,我走到项羽身边,想要告诉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项羽看见了我,“你来啦,我等你好久了,我项羽这一生纵情恣意,每每想到你曾说过将军勇士兵便勇,便觉豪气万丈。但是现在,我战不动了。”

项羽微哑的声音传进我的耳朵,我读出了他语中的无限沧桑,项羽的重瞳已不再精光闪闪,换上了落寞与后悔。

我没有阻止项羽的自杀,因为我知道这是他保留尊严最后的方法。

我突然睁开眼,四顾周围,还是我的房间,原来这只是一场梦,一场关于项羽的梦。

项羽读书心得体会篇三

首先,正如被誉为“霸王”的项羽所言,“兵书、行军布阵、器械制造、冶铁计算、天象观察、阴阳五行,这些都是军事成败所需要的技术。”项羽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具备足够的知识才能在战争中胜利。四面楚歌的危急境地,让他更加坚信这个道理,因此他投身于读书之中。

其次,项羽在读书过程中体会到了自我提升和精神教育的作用。他在读书中领悟到了诸多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严峻的战争环境下,他的内心变得更加自信、冷静和深邃,更善于分析问题和决策。

其三,读书还让项羽受益匪浅,他在阅读中汲取到了很多实用的信息和思维方式。例如,在《道家心经》中他学习到了“聚散相生,生死互充”的道理,这是他在治军指挥中运用的重要思想。在读《孙子兵法》中,他深入探究了“逢战必胜”的实战策略,成功地将其运用到了军事指挥上。通过精读,项羽提高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创造了更好的作战思路和策略。

其四,在读书过程中,项羽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朋友成为他未来的强大支持者和盟友。其中著名的“三英”,刘邦,韩信,和项羽时常聚首谈论兵法策略,增强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并最终成为了共同击败秦国的战友。在朋友中,项羽也学到了谦虚、互相信任和协作的精神,这让他在今后的战争中更加不懈努力。

最后,读书除了对军事战略有所裨益,也使项羽充满了对文化的向往及对文学的热爱。他曾经广泛涉猎诗词歌赋,崇尚文化艺术,也因此拥有了广泛的文化视野。项羽并非单纯的军事家,更是一个同时关心民生和文化的统帅。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就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武将,也是一位智者和文化领袖。

总之,项羽的读书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积极地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修养,才能在自己的领域中掌握更多的先进知识和方法。同时也应该具备广泛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关注民生和文化事业,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综合性人才。

项羽读书心得体会篇四

司马迁在项羽不同人生阶段中通过细致的语言、神态描写塑造出的项羽的成长与性格转变。以及丰富的方式和多种角度写出其他人物,站在俯视角度叙述了西楚霸王项羽的一生。

文章开始就说项羽的身世,“季父项梁,梁父项燕”(八十三页第一段),这也就点明了项羽是不平凡的,不仅在于他是将门之后,更因为他从一开始也就与秦有着莫大的仇恨。

介绍完项羽家族身世状况后,作者仅用“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八十三页第二段)这句话便勾勒出项羽少时便已经气度不凡,异于同龄人,未来必成大事。

而与季父同观秦皇出行时一句“彼可取而待也”(八十三页第二段)更显示出他目光远大,敢为他人不敢为之事的反叛精神和与生俱来的帝王抱负。

在说理处的语言也格外精湛。范曾一出场说项梁“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八十五页第四段)与后面陈余说章攼“孰与身伏斧锧,妻子为戮乎?”由此项羽得以大破秦军(八十八页第二段)。

在巨鹿之战中“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八十七页第一段)项羽的深谋远虑,勇谋胆识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在众人忌惮秦畏缩不前时,他兼备勇气和眼光,雄心勃勃,目光远大,体恤民情,民心所向。司马迁善用类比手法“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八十七页第一段)

鸿门宴体现的是项羽性格中重情重义、少城府,憨厚宽容的一面,这也恰与汉王刘邦的狡猾机诈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藉何以至此”(九十一页第二段)他的这方面性格却成为他战略上的弱点,而又被刘邦巧妙利用。而司马迁在对于樊哙“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目眦尽裂”(九十页第二段)的神态动作描写也是细致入微的。同样生动形象的'类比:“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写出了刘邦的艰险处境。(九十一页第二段)。

而最终“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駶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已预见了西楚霸业的衰亡,曾经诛暴秦的大英雄如今沦为连妻子和爱驹都不能保全的地步,是凄悲是悔恨是怨愤,更多的还是无奈。

在四面楚歌中, “瞋目而叱之”(九十八页第三段)便是得赤泉候人马俱惊的。项羽放言“天欲亡我,我何渡为!” “纵江东父老怜而亡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藉不独愧于心乎?” (九十九页第二段)这更体现了项羽的英雄情怀,他深感对不起江东父老,不愿蒙耻求生。项羽的大丈夫形象跃然纸上,在悲壮中亦放光辉。

最后,司马迁不掩盖项羽失败的事实,也从“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以自立”归纳出“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争以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一百页第一段)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荒谬性。但在司马迁的心中,项羽始终是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的。他是灭秦的勇士,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对历史进程的推进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临危之际,不愿蒙耻苟生,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项羽阐释了真正的英雄本色,而这也是世人深深敬仰和赞颂的。

《项羽本纪》不是在展示项羽西楚霸王的单面,而是多个不同的方面。在四面楚歌和乌江拒渡中,项羽再现硬汉形象,虽然他已不再是那个江山霸主,但他义不苟生的大丈夫情怀已足以感染人心。

项羽读书心得体会篇五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人物,项羽在战场上的勇武,乃至于他最终失败的原因,都已经成为了人们公认的历史故事。但是,项羽除了勇战,对于阅读也很热衷。项羽的阅读习惯一直饱受历史学者的关注,在今天的视角下来看,他的“读书心得体会”依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本文就对项羽的阅读心得进行分析和总结,让我们重温古代智慧。

第一段:阅读目的的重要性

项羽平生喜欢阅读,这也是他广为人知的一面。在他的书房,放着许多书籍和文献,有荀子、庄子、《兵法》、《字经》,还有对于治疆、处事和社会规范的著作。项羽把阅读当做成长和实践的源泉,每一本书给他都是一个视角的拓宽。但是,项羽的阅读方式却和他人有些不同:他总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读书。他认为,阅读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对未来规划的行动,而不是纯粹的浪费时间的消遣。所以,读书人一定要有目的地去读,不要混混噩噩。

第二段:多维度的世界观

项羽的阅读圈子并非停留在古代哲学和文化领域,更多地是通过阅读古代史书和民间传说,以此丰富和拓宽视野。在项羽的阅读列表中,有许多史书和传说类图书,比如《左传》,《史记》《山海经》等等。这样的选择让项羽了解了更微观和广泛的世界,让他知道了不同地域、家族、政治势力和文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他有着一个很深刻的维度观,他将眼光调整得非常开阔,让他从中汲取到了许多启发。

第三段:准确掌握脉络

项羽的读书之道是让书本和自己的思考深度结合,形成一种准确而广泛的知识架构,而不是停留在片面的、过于零散的书本知识。他模糊了书本知识和自己的思考,通过自己思考总结书本见解,更好地掌控了书本知识脉络。他不仅能够准确地掌握书中的思想,同时还能提炼这些思想中的实用价值,为自己的实践打下基础。

第四段:积极思考的能力

阅读对于项羽来说不是单向度的外在输入,而是一种思考、创造和反思的创造性过程。项羽对于书籍内容有着不同的思考,常常以自己的实践和经验来验证书中的思想,以此来推敲和诠释书中的观点。这种积极思考的习惯,推动了项羽在实践中的成功,也成为他成为经典人物的要素之一。

第五段:书本的服务性

项羽把阅读当成成长和实践的源泉,每一本书给他都是理解世界、掌控自己生命主动权的工具。对于每一本书,项羽对应着一种阅读目标,它们帮助他从不同角度看待世界,以此来更好地引导自己。在项羽的思路中,书本不是为了掩盖内心的空虚和无聊,而是一件具有服务性的、能够影响和改变人生道路的存在。

结语:

以上就是武将项羽的阅读思想,它让我们明白了阅读之于人们的成长和成功的作用和重要性。在当今社会,虽然我们所处的环境和对象不同,但是勇于探索、持续学习、自信创新、勇于承担的态度永远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而阅读,就是让我们学会和理解这个世界的起点。希望通过本文可以让大家对书本的价值有个新的认识,同时也可以让大家对项羽这位历史人物有更多不同的想法。

项羽读书心得体会篇六

大概是以前电视连续剧“神话”看多了,总是对项羽有着莫名的崇拜感。他是那般神勇,他一出现便可改朝换代;他是那样的有魄力,即使力量悬殊也照样战无不胜;他是那般的重义气,就算可能被他人灭国也不会想着去杀害自己的兄弟。但是,看完《项羽本纪》,史作巨家司马迁以睿智的眼光、精妙的笔法,如同穿越时光般的将那个血染夕阳的项羽展示在我们面前,也让我对项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项羽堪称一代枭雄,在当时历史同样赋予了他一个当英雄的机会。项羽出生为楚国帝王世家,秦灭六国,项羽自然要担起复兴楚国的`重担。秦王游历会稽时,项羽豪言:“彼可取而代之也”此时项羽虽然年青,身边也只有项伯一人,却显示出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姿态,他的志向和气魄实非常人能及。只是在短短数月之间,项羽麾下士兵六七万,并且在不断的发展壮大。秦军向来称为虎狼之师,但是巨鹿之战中项羽却可以以少胜多、大败秦军,这足以彰显项羽的军事能力。项羽面对强大的秦军,毫不畏惧,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他下令中军“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于是楚军士气大震,势如破竹。但是我更愿意相信项羽的胜利归功于那句“得人心者得天下”。秦王暴政,民不聊生。楚君起义,除暴安良。项羽得了民心,才能招致名士将士来投,才能使得二十万秦军投降。项羽借楚王的名义斩杀宋义,收其党羽,军力更加强盛。汗水之战,鄣邯招降,最后直捣秦都咸阳,项羽立下千秋伟业。

也许上天给项羽的使命就只是灭秦而已,他注定要做一个乱世的悲剧英雄。项羽灭秦走上人生的巅峰,自此其荣耀的光芒便开始消散直至乌江自刎了此余生。项羽一生犯了太多的错误,才让他成为了乱世的失败者。

一、巨鹿之战中项羽坑杀20万秦兵,这是他失败的起点。因为项羽多疑坑杀了投降的士兵,他坑杀的不仅仅是20万的秦兵,更是千千万万的民心。“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项羽至死都没有明白这个道理。

二、火烧咸阳。咸阳作为秦都,然而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方面,项羽焚毁的是大量的珍器重宝,另一方面他更加深了秦人对楚国的仇恨。

三、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当初天下初定时,项羽本应该听从范曾之言,以四十万兵力从鸿门进攻霸上,歼灭刘邦。在鸿门宴上,项羽更不应该放走刘邦养虎为患。四、项羽太过自负。韩信曾今投靠项羽,却不被项羽看重、反而被赶走。项羽多疑,才会遭受陈平离间计。项羽赶走范增,落得孤军奋战。项羽如此,则身边无忠信之士,只剩的虞姬相伴左右。最后却落得霸王别姬,当四面楚歌之时,项羽已注定兵败垓下。然而项羽并没有醒悟,依然引兵进攻汉军,这些只是为了证明:“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最后汉军围攻时,项羽却自负的以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乌江自刎。殊不知退居江东,亦可东山再起,留下了历史的遗憾“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故人已去,留下的是悲剧。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项羽的失败留给我们后人的应该是教训、是经验。

项羽读书心得体会篇七

今年我读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深有感触,无不佩服项羽的英雄气概。项羽,名籍,字羽,是楚将项燕之后,他从小便胸怀今人难以想象的宏图大志。秦始皇巡游时,他出言:“彼可取而代也”,深深地让古往今来之人感到其少年英雄,志存高远。可想而知,当时说这种话是要被满门抄斩的,小项羽能有如此之勇气,也深深地为他推翻秦王朝的暴政埋下了种子。巨鹿一战,主将宋义久不出战,局势危在旦夕,项羽毅然杀之,破釜沉舟,杀得秦军望风而靡。由此看来,项羽非有勇无谋之辈耳。就其军事统率能力来看,绝非等闲之辈。如果再算上其万夫不当之勇,豪爽而有志、果断行事、讲义气,他是一位将门虎子,天下的英雄。但是,英雄也有英雄病。

项羽事实上和黄巢等人是半斤八两啊!他刚愎自用、易听信谗言、手段狠毒、极端自负。“鸿门宴”上,他完完全全地暴露了这些缺点,没有杀掉心腹大患刘邦,反而认为他忠心可靠,这导致他走下坡路,最后又从下坡路走向了失败。项羽在鸿门宴后血洗咸阳:杀秦降王、烧阿宫房、抢劫财物,自封“西楚霸王”,又大封诸侯,把农民起义军辛辛苦苦打来的天下分得乱七八糟。

最终,项羽终被刘邦击败,在垓下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突围至乌江时仅剩26骑,他将乌骓马托付给乌江亭长后与追兵一场血战,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血流成河,尸积如山……项羽自刎而亡……。哀哉!这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在一片楚歌声中带着最后的自负踏上了不归路。项羽一生十分短暂,有如一颗流星,划破长空,闪烁光辉而又转瞬即逝。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一生,由于他勇敢、刚果、胸怀大志创造了一番宏图大业,又因为自负、残暴、独断专行葬送了自己的锦绣前程。

项羽读书心得体会篇八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或豪义满天,或威风凛凛,或礼贤下士,或仁义贤能……在这些人物中,我想,我最喜欢的,还是项羽。也许是受了李清照的影响,她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让我像她一样,欣赏着项羽。从此便对项羽有了不可磨灭的'崇拜之情。

在他看到秦始皇游于会稽,渡浙江时,他那句“彼可取而代也”充满着豪气。虽然已经知道了故事的结局,可是我还是被他的霸气所折服,不禁想要为他拍手加油。

钜鹿之战前,由于宋义的贪财好色,贪生怕死,让楚国军队按兵不动。项羽没有丝毫犹豫,“即其帐中斩宋义头”。那种知道把握时机的果断,让他终于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之后,他指挥军队,破釜沉舟,英勇奋战。好似让我看到了他的雄姿英发,不费吹灰之力就斩敌人于马下的场景。这时的他勃发,这时的他英勇,这时的他英明,这时的'他让人崇拜。

本以为,这样的他会成为一代君王。但,似乎他缺少了些什么。

他下令让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于新安城南。二十万,一笔不小的数字,一个规模不小的军队。只是因为这些人担心跟随楚军,如果兵败,自己妻儿被掳而心有忐忑,他就下令将这些人全部坑杀。这样的项羽有些残忍,有些缺少仁义之心,没有体会到生命的可贵。这样的项羽还有些“傻”。缺少政治家的那种缜密的心思。我想,如果是刘邦,他绝对不会将这些人都杀掉,而是让他们为己所用。二十万人,能够大大的加强他的军队力量。他却下令直接杀掉。他的目光短浅这让人为他着急。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声望越来越大,战功也更加显赫。他的自信心也开始膨胀。鸿门宴上,再次因为他的目光短浅,给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失败。因为他的目光短浅和自负,没有意识到刘邦对他的威胁,让他对杀刘邦没有太大的感触。最终因为他的摇摆不定和妇人之仁错失了杀刘邦的良机,最终让刘邦逃脱。刘邦让出咸阳城之后,项羽屠了咸阳,杀了子婴,烧了阿房宫,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他把刘邦那个“下三滥”应该做的事情都做了。有人劝他留在关中称王,他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他没有想到,如果自己称王,谁还不知到他呢。可以说没有远见是他没有成为一代君王的一个最大原因。

从项羽的性格特征、行为做法上来看,其实,他不适合成为一个君主。他更适合成为一个将军。纵观历史,哪个皇帝没有一些缜密的心思,尤其是从乱世中开国的皇帝。他们都是有一定的政治手腕的人,否则,他们不可能从许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像刘邦,一个“下九流”的人,就是因为他能隐忍,会笼络人心,会算计让他成为了皇帝;隋文帝,他也是从后周的幼帝手中抢到的皇位;赵匡胤,一朝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了皇帝;朱元璋,和刘邦相似,一个乞丐摇身一变,也成为了皇帝;雍正,在九龙夺嫡也是挖空了心思,才能够坐上皇位。而项羽与他们相比完全像是一个武夫,没有算计人的心思,只是凭着自己的战功,让他最初的时候在楚汉相争的乱世中占据着领导地位。最后的落败,也证明了他不适合成为君王。

虽然项羽没有成为一代帝王,虽然他的性格上有很多缺点,但是,我还是崇拜他。

项羽读书心得体会篇九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与自知之间,当属自知最难,何者,当局者迷也。不自知而强为之,则不免陷于人生之困地也!

读太公之《项羽本纪》,长叹息于项羽之悲也!卿本良将,奈何为王?良将据帝王之位,焉能不败乎!

如此良将,若逢良主,功名之盛,可知之矣!奈何,项羽不自知,亦无人使知之。胜者之骄,终陷垓下之围,人之将死,仍叹之曰: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不亦悲夫!良将与帝王,或曰军事家与政治家,领域不同,道亦相异也!史之良将者,不可胜数,李广,霍去病,岳飞,林彪之伦,史之佼佼帝王者,刘邦,唐太宗,康熙,毛泽东之属。二者区别,迥乎天地。

所谓佼佼帝王者,要者有二,一曰眼光,二曰气度。所谓眼光者,一为知人之智,刘邦自知谋略不如张良,镇抚不如萧何,军事不如韩信,而能知人善任,可谓眼光之独到也!二为高瞻远瞩。不为一城一池而意气用事,着眼大局,当林副统帅质疑红旗能打多久之时,毛泽东自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便是政治家眼光之长远。

所谓气度者,能屈能伸,不为名利世俗所苑囿。毛泽东言不可沽名学霸王意即在此。

天下四方,帝王眼里一盘棋而已,能跳进,亦能跳出,故能丢卒保车,丢车保帅。各种资源,政治家具能各安其位,各施其能,五味调和,治大国如烹小鲜,焉能不垂拱而治乎!以上两者,项羽之匮乏也,眼光短浅,一谋士范增而弃之不用。气度缺乏,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能不败乎!

世间万物,各有其能,或曰:垃圾者,错置之资源也!诚哉斯言!人之处世,不自知,不知人,犹如盲人瞎马临深渊,岂不深以为戒乎!

《项羽本纪》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