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摭探论文大全(22篇)

时间:2023-11-27 作者:笔舞

范文范本可以拓宽写作者的写作视野,引导他们接触不同领域和不同类型的作品。对于写作不自信的人来说,参考这些总结范文可以增加写作的信心。

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摭探论文大全(22篇)篇一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通常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对于这道题还有没有疑问?”但是学生的回答往往都是没有或是一片沉默,这种情况绝不能代表学生对已学的知识完全掌握,更不能代表学生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解决类似例题这样的题型。这样的应付式回答或是沉默往往代表的就是学生对新知识学习后的茫然,他们在被动的接受着知识的灌输,不知道对于这个知识点还有哪些问题。因此现代社会的高中数学教学教师要在课堂中有所调整,有目的性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意识,把课堂更多的权利还给学生,创设愉快的教学课堂。

想要培养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敢于在课堂上的质疑能力,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例如,在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一节课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找到生活中哪些事物是椭圆形的?神九上天的轨道是怎样的?如何类比圆给椭圆下一个定义?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在不断的问题生成和质疑中,学生对问题的记忆会更加深刻,逐渐的培养探究问题意识,提高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摭探论文大全(22篇)篇二

摘要:问题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更是数学学科的心脏。无论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无法脱离问题,借助问题可以架起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桥梁,促使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因而就凸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重要性。学生在质疑状态下会调动内在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其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当前初中学普遍缺少问题意识,再加上部分教师过于偏向优等生,以致于班级出现两级分化现象,以致于学生无法得到均衡发展。对此,本文则从做好课堂问题导入、创设课堂问题情境以及构建和谐教学氛围等分析初中数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望给予数学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摭探论文大全(22篇)篇三

1.教师和教学方面的不足。

高中历史教师习惯采取的是灌输的授课方法,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学生很难在这种教学中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而仅停留在理解和领会历史知识的水平上,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还有一些高中教师观念存在问题,不敢放手让学生解决问题,这种保姆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自己总结历史规律,不利于学生质疑思维的培养。

2.学生的惰性与无奈。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上,学生主动性很差,很多学生都形成了一种唯书唯师的心态,而且,由于中国的教育体制,学生听从高考指挥棒的调遣,难以主动安排学习进程,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紧张的学习让学生误认为学习历史就是背历史,认为学习历史的捷径就是背答案,即使提问讨论半天也无法解决,结果还是要听教师的,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形成问题意识。

1.转变传统观念,使之想问。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观念的转变非常重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多给学生一些主动寻找问题、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合作和讨论中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历史教师在转变自身观念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一方面,从思想观念上让学生克服惰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消除学生过度依赖别人帮助的心理;另一方面,使学生破除对创新的神秘感,让学生明白创新要从质疑开始,但是首先需要有问题意识。

2.强化基础学习,使之能问。

问题是知识结构自身矛盾运动的基础,问题意识贫乏就会难以把握事物的本质,一个人知识越丰富,才越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强化基础知识学习是让学生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础,同时在质疑的环境下要重视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二者相互促进,方能提升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效果。

3.营造和谐氛围,使之敢问。

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放松自己的心情,只有在心理充满安全感时,才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应该在历史课堂上让学生的心理充满安全感,给予学生足够的心理自由,努力营造一种融洽的氛围,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轻松和自由,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加以引导和鼓励,从而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果。

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摭探论文大全(22篇)篇四

在课堂上,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还是沉默寡言,既不主动提问题,又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要想让学生能开“金口”,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创设环境,让学生敢问。

首先应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问。对不敢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他问的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不能批评,要启发他用另一种方法去想,让同学树立自信心。如:我上《威尼斯的小艇》的第一课时时,我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读后,就引导学生提问题:“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要提呢?”这时,我有意识地提问了一个不敢举手发言的差生回答,这个差生回答:“什么是威尼斯的小艇?”这个问题虽然提得不太理想,但我仍在班上表扬了这个同学,说他比以前有进步了。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再不用老师点名回答,而是主动举手提问题。因此,只要解决了学生的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他们在上课时就自然会积极举手,发言踊跃。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爱问。

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为切入口,创设问题情境,打开学生思路,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浓厚兴趣。这样,学生就能主动提出问题了。

经过前一阶段的训练,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敢问,爱问,但现在又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有个别同学在提问题时,不用思索地乱问,为提问而提问,造成问的质量不高,不能紧扣课文的内容来问。因此,要进一步训练学生善问,而且“问”要有所创新。

(一)、从爱问到善问,适时点拨。

1、做好问的示范。

学生在学校,什么都想模仿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老师倾向于问能提高思考能力的问题,学生同样会以老师为榜样。因此,老师要想提高学生问的.质量,不仅要告诉学生问“问题”的方法,也要做问“问题”的示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问“问题”。如我在教《鲸》一文的第四段时,我先提了两个问题做示范:1、为什么说鲸是哺乳动物而不是鱼?2、假如你是一位渔民,你怎样判断鲸的种类和大小?接着,我就让学生模仿我的问题,紧扣课文内容,深入思考,力求使学生能提一些带有思考性的问题。有一个学生接着就提出:“鲸睡觉时为什么要几头聚在一起,而且要头朝里,尾朝外,这与什么有关?”学生提的这个问题富有思考性,假如长期这样训练下去,在老师的熏陶下,学生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2、要抓住“问”的时机。

问的时机很多,有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有。

[1][2]。

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摭探论文大全(22篇)篇五

摘要:大学语文是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学科之一。目前真正喜爱这一学科的大学生逐渐减少,整体人文素养水平也不断下滑。因此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是当前社会、各大高等院校的首要工作。文章基于这一内容,首先分析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中存在的问题,随后简述其存在的社会意义,最后明确了大学生培育人文素养的主要方式就是完善大学语文教学。望本次研究能够帮助当前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养;培育;教学。

大学语文作为当前极为重要的一门学科,目前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由于大学语文占据较高的学分,显示其所占据的地位极为重要,导致许多大学生将其看做获取高学分的课程,应对态度以不求甚解、但求过关为主。基于这一想法,大学生在其中学习到的知识极少,对其人文素养的提升微乎其微。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无法很好的结合审美性、人文性以及工具性,更多是以知识教授与工具操作等行为进行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文素养。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存在复杂性。可能是学生自身学习的实用主义、教师教授过程中的认知偏差、网络环境对学生信息思考及接受行为的影响等。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学生对经典、文本式阅读的重视度下降。针对目前社会现状而言,大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素质观念薄弱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与各高校中存在的“专业崇拜”。近来各大高校为了进一步提升就业率,重点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及知识的培育,以便满足社会需求。这一行为无疑存在重要性,但从现实层面而言,高校会因此忽视了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培育。中国的教育需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专业性工具。这种专业万能的理念创造了诸多“热门专业”的神话,但对大学生的精神造成了影响,甚至可以说影响了学生的现实生活。

二、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社会含义。

基于专业崇拜及功力注意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大学是人文素养培育。近年来,社会上频繁发生大学生违法事件,这些行为无不体现出其人文素养的缺少以及价值观的扭曲。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人文科学层面到达了综合素质的境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基于人与自然的关联性,明确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体现人显著的主体地位:基于人与自然的关联性,明确互相尊重的重要性,体现人人平等的重要性。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从本质上而言就是基于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发掘潜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基础性目的,激励学生多关注人类存在价值及意义。而大学语文在这过程中能够起到提升基础语文能力、提高学生人文视野、培养人文情怀及素养的作用。正如民族的综合实力由软实力与硬实力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人亦如此;软实力指人文素养,硬实力则指专业知识,两者相辅相成、彼此支持。为了促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上述两种能力,大学本科教育需要实现通才及专才、素质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涵盖以下三个部分: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人文素养,唯有同时培育三个方面才能够产生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在学习过程中会涉及素质教育,同样素质教育中也含有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因此三者的重要性可以划上等号。

三、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方式———大学语文教学。

基于前文内容,笔者人文大学语教学应依照常规语文教学规则实施,具体而言就是结合经典文本实施知识讲解、情感启发及思想升华等活动。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其实就是对学生语文素质进行提升。而其与高中、初中语文教学之间的缺编就在于其需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确定素质的本质意义,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相关活动之中。在这种高层次的教学方式下对学生人文情怀及素质进行提升。大学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一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与审美为主,实现人文精神的传播。大学语文课程又称高等语文,主要教育受众为大一新生,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育非常重要。不过由于大学生已经经过了十多年的语文学习经历,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应用具备一定的基础,不需要将之前的学习内容进行重复。基于目前的社会现状及技术理性盛行的时代现状影响,相较母语能力培育而言,人文素养培育更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对其实施审美培训及文学鉴赏等基础性教育。笔者认为,结合大量具备思想启迪含义及审美情趣的经典文本,在刺激学生人文关怀的同时,还能够大大提升其审美及文学鉴赏能力。因此大学语文教材选择是教学的重要基础。在选择过程中于需要关注具备人文熏陶、审美教育及语言训练等多个方面内容的范本。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不能与传统文化教育对等,所以在教材选择过程中不能仅仅包含经典的文学作品,还应该包含当代或国外的优秀文学作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从狭义来看与其今后的社会工作及生存相关,从广义来看直接关系中国优秀文化能否得到发展与展现。作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方式,大学语文教学目前仍然存在众多问题。但随着社会与高校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这一目标距离实现也就仅仅想是时间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学语文教学相关工作人员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3]宋群.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何在———兼述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6,13.

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摭探论文大全(22篇)篇六

摘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能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文章从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优势、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三方面,对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行研究和探讨。

问题意识是人们产生疑问和困惑时,努力寻求答案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人们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索。历史学科的过去性要求学生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在历史学习中,历史问题意识作为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的是学生能够在历史素养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探究。历史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问题的探索中提升核心素养,同时,又在历史素养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进而推进学生素养和思维的双向进步。本文从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优势、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三方面,对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行研究和探讨。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学仍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将有利于教师总结出更多更好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历史教学的顺利开展。

(1)教学观念落后。受传统观念影响,有的历史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授历史知识以让学生死记硬背为主,很少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了储存知识的“罐子”。这种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时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更不用说让学生探索新事物、了解历史事件的深刻含义了。学生对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能质疑,个性得不到发展,思维被抑制,对历史学习失去了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难以提升历史教学成绩和学生历史素养。

(2)教学方式单一。在传统历史学习中,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教师在黑板上大量的板书。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往往会把教师的板书抄到笔记本上,在临近考试的时候进行突击背诵和记忆。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虽然能记住教师所讲的内容,但也只是照搬,缺乏分辨是非和探索的能力,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3)教育方式的约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校、教师及家长都比较重视升学率。他们认为学生考进一个好的大学就会有一个好的未来,因而忽略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忽略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往往视历史为副科,认为可学可不学。这样的定位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很难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素质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学生主动思考,在历史学习中发现问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问题意识能促使学生在思考探索中获得新知,产生新的灵感。教师要制定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方案,在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分析教材内容的能力。这样,能让学生学会更好地总结学习所得,更好地分析史料,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质量,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三、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比较差,问题意识薄弱,而且历史学科是通过大量文字进行讲述的,在很大程度上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历史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从问题中了解历史,从问题中学习历史。

(1)以问题意识为教学核心。教师要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围绕这个核心。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就会善于发现问题,并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样的教学才符合现代教育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尽情地展现自我,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2)探究问题意识培养途径。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是积极参与教师所提出问题的`讨论,在参与中发现、探究、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历史教学效果。有专家研究过学生所具有的想象力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数据证明在教学中使用问题式的教学方式更易于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有水平,以便于教师开展针对性教学,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学生在问题意识的影响下,思维会更加活跃,探究欲望会更强。可以这样说,在一定程度上“问题意识”释放了学生的天性,学生不再是教师讲课的倾听者,而是课堂的主宰,会表现得更有生机和活力。

四、结束语。

历史问题意识的养成,是养成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是体现历史教学核心价值的精髓,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喻照安,周娇.构建质疑课堂,实施对话教学--推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变革的新基点[j].湖北教育,(08).

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摭探论文大全(22篇)篇七

对于历史课程的教学而言,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也是学生在构建自身的历史价值观时应当具备的一项重要品质。在很多内容的学习中,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往往能够非常强烈地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民族自尊心,让学生在那些或惨痛或让人振奋的史实的学习中慢慢滋生出责任意识。当然,教师也要加强对于学生这方面的引导,要让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让责任意识能够真正在学生的心里根植。

一、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责任意识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理解,也可以有各种不同的体现。首先,它可以表现为忧患意识,这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立足的根本。忧患意识之所以能够激发学生的责任心,主要源于其对于人的使命感的激发。历史上的这种范例非常多。比如,中国古代文人便普遍具有忧患意识,他们担忧国家的社稷,担忧百姓的生计,这种忧患来源于他们的民族责任心,在于他们对于这个国家内心存有的.期待与寄托。教师在针对这类史实的教学时要充分挖掘与分析这些素材,要让学生受到积极正面的感染,激发学生内心的使命感。这样,才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心,进而将这种责任意识转换为自身的行为,让学生意识到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需要更多优秀的人才,自己要肩负起这种使命,刻苦学习,充实自己,成为民族栋梁之材。

课本中能够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的素材有很多,如儒家文明的内容表达了儒家思想中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局势动荡不安,政局矛盾尖锐,但是仁人志士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的看法,希望政权统治者可以从调整国家政策、每个人都加强自我的修养和规范整个社会的行为道德准则三方面来共同协调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矛盾,这些言论正是使命感与责任感生动而真实的写照。对于这些很有价值的教学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剖析,既要让学生受到积极的感染,也要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责任意识在学生心底根植。

二、培养学生的自强意识。

在我国的近现代史上有太多让人不堪回首的过往,近百年来我们的民族也经历了太多的苦难。然而,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期,很多人也在坚持抵抗,在捍卫自己的权益,正是这种自强意识让我们的民族从那段惨痛的经历中走出来,慢慢恢复、慢慢疗伤,然后再出发,进而慢慢有了今天的进步和成就。由此可见,自强意识一直根植于我们的民族性格中,而这一性格同样是责任意识的一种体现。教师在针对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件的教学时,要多从这个角度出发给予学生启示,让学生意识到正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伴随我们的民族走过那段灰暗的历史,也是内在的责任意识让我们痛定思痛,不断做出反思。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些史实的激励效用,让学生受到积极正面的感染,并且让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留存在学生心里。在中国近代史里,《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都是屈辱的,但是在中国近百年的抗争史里到处都有体现当年民族自强不息的事件,比如虎门销烟、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等。历史会时刻提醒我们勿忘国耻,当我们站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有比激愤更震撼人心的东西,那便是自强不息的精神。虽说我们的民族经历了那些让人难以承受的屈辱,我们曾经失去很多,但是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却从来没有遗失。正是这种顽强的毅力和仍然存在的民族责任心伴随我们走过那段灰暗沉重的过往,让我们一点点恢复过来。教师在针对这些内容的教学时要加强对于学生的自强不息精神的培养,以这种方式来让民族责任意识留存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

社会参与意识同样是责任意识的一种体现,这也是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的一点。任何一个民族的进步以及历史的推动,民众对于社会的参与都非常重要。社会的各种变革中,需要的是人民的力量来推动这些社会的演进过程;而那些国难当头的时刻,同样需要民众的参与,需要那些仁人志士挺身而出。在当代的文明社会中,公民对于社会的参与也非常重要。无论是一次简单参与到社会问题的调查中,还是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及运动中,这些都是需要民众一同推动的过程。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要加强对于学生这种意识的培养,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这不仅是学生责任意识的一种体现,这也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一股重要力量。历史课本中有很多体现社会参与意识的教学内容,比如在近代史里,洋务运动体现了地主阶级为拯救民族存亡而积极参与的精神,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则体现了中国青年学者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参与意识。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中国的革命从这时起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五四运动中积极参与的不仅有学生,还有工人阶级的身影,这些内容都在给学生传达一个同样的信息,那就是民众对于社会的参与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容忽视的力量。教师要让学生形成这样的意识,以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于社会的关注,这同样是学生责任意识的体现。

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摭探论文大全(22篇)篇八

山东省昌邑市都昌小学王春梅山东省昌邑市都昌街办王耨小学郝文花。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才能常有探索,才能常有创新。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正如教育界学者所说的,不能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学生不仅要“会答”,更重要的要“会问”。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专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曾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民主气氛,鼓励学生敢于提“问题”

学生不敢提“问题”,主要受师道尊严等传统思想的束缚,传统教育习惯于教会学生“听话”、“谦虚”,学生不敢提问,否则会遭斥责,被扣上“扰乱课堂”、“多嘴多舌”的帽子。因此,当学生有新的发现、新的想法也不敢提出来,于是乎不少学生常常你讲我听,唯唯诺诺,唯书是从,为师命是从。久而久之,“唯书”“唯师”的思想痼疾犹如一块巨大的顽石把学生的创造欲望扼杀在摇篮中。

著名的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为此,在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民主的新型关系。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要尊重、理解、支持、赏识学生,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焦虑情绪,让他们充分表露灵性,展现个性。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欢迎学生提出问题,决不因学生问题的幼稚无理而取笑学生,要用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尽量缩短与学生的距离。要让每一个学生敢于提问而无后顾之忧。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一次。我在教学“钓”这个生字时,把“钓”写成了“钩”,(教学论文)一个平时不太爱举手的学生举起了手,指出错误,于是我热情洋溢地表扬了他,这个学生自信的风帆高高扬起,从此提问的热情也更高了。

二、变单向提问为双向或多向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打破老师单向提问的常规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课堂上有教师的提问,也有学生的质疑,师生相互提问,共同研讨。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导读前引导学生质疑,在讲授中加进学生的提问,在授课结束前再让学生质疑,以得到真实的教学反馈。通过双向交流,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课堂上安排师生间相互提问,也安排学生间相互提问,形成教师问学生,学生问教师,学生问学生的多向交流。

三、教师点拨诱导,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

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说:“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的问题将来学生自己也可能提出来。”但许多学生不知从何处下手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方法。学生提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提问题的言传身教。不仅告诉学生提问题的方法,也要做提问题的示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问题”。如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如教学《三顾茅庐》时,一个学生提出“谒见”用在下级见上级或见地位较高的人,刘备当时是皇叔,手中握有一定的兵权,而诸葛亮当时还是住在茅屋里的一个农夫,这儿用这个词是否恰当?这个问题就提得好,说明这个学生动了脑筋。通过讨论学生知道了这儿用“谒见”一词反映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最初的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提出问题,我都让小组成员讨论后一起说,锻炼他们的胆量,创造合作的机会。同时,我对每组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进行鼓励,对每组学生战胜困难和创造性的行为给予支持,努力营造出民主的氛围。随着时机的成熟,逐步将小组成员讨论后一齐说所提出的问题,过渡为由各小组的“发言人”来说,能获得伙伴们的信任,心中自然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必然会努力做好,不负众望。渐渐地,各组的“发言人”也不断变换,每人轮流做“发言人”。在这样民主的氛围中,学生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思辩能力提高了,问题意识也逐渐养成。

总之,只要教师给予学生问的权力,创设问的氛围,指点问的路子,就能打破“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呆板局面,出现学生积极从事阅读实践,养成敢于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

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摭探论文大全(22篇)篇九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之一。而在诸种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又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其它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其它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由此看来,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一、历史学科学生思维的主要特点。

为了做到有目的地培养思维能力,首先需明确中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思维特点:

1.形式思维逐步发展并趋向成熟的同时,辩证思维开始形成并得到较快发展。

所谓形式思维,是指在对历史表象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思维方法来抽取史实的本质属性。它所反映的是史实的相对静止性和不同史实之间的确定界限。这是一种较低级的思维类型。例如讲秦末农民战争时,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所提出的下述问题:秦末农民战争是怎样爆发的?又怎样推翻了秦的统治?它在历史上有何重要意义?讲三国鼎立时,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在赤壁之战中,拥有20多万人马的曹操为什么败于不到5万人马的孙刘联军。

所谓辩证思维,是指对史实的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它不仅反映史实之间的相互区别,而且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仅反映史实的相对静止,而且反映它们的绝对运动。它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类型。例如有的高中学生在学习中国史中常常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既肯定元朝统一中国的积极意义,又赞扬文天祥抗元斗争的精神?既然郑成功收复台湾意义伟大,为何又肯定清军进驻台湾和清政府设置台湾府的作用?为什么说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革命,其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教师引导学生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去分析、认识这些充满矛盾的历史现象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过程。

2、再生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逐步开始发展。

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活动总是同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的不同,可把思维活动区分为再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再生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认识已经解决了的。创造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人类认识尚未解决的,如要解决首创、突破、发现和发明等。这两种思维方式虽然不同,但却是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的。中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继承人类认识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因此他们的思维活动基本上是属于再生性思维。如前所述师生在讲授和学习历史过程中,所提出和解决的那些问题,均是再生性思维的表现。

[1][2][3][4][5]。

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摭探论文大全(22篇)篇十

一、为学生创造环境,让学生树立信心,敢于发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我们家长、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很有可能扼杀了一个学生。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其问题在于我们教师,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一次,我在教学“钓”这个生字,把“钓”写成“钩”,一个平时默默无语的学生举起了手,指出错误,于是我热情洋溢地表扬了他,这个学生自信的风帆高高扬起,从此提问的.热情也更高了。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乐问。

[1][2][3]。

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摭探论文大全(22篇)篇十一

[摘要]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学是青少年进入数学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具有初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启发学生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如何激发数学课堂中学生兴趣谈谈自己的浅见。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时,我就先讲了一个故事:说唐朝时候有一个叫杨损的官员,他打算提拔一名下属,组织部门经过筛选,物色了两名候选人,但这两名候选人在各方面的'条件都不相上下,难分仲伯,一时也无法定下来,杨损就把这两名候选人叫到大厅上,出了一道数学题目,要他们当场计算,题目是这样的:有一个人在林中散步,无意中听到几个盗贼在商量怎样分偷来的布匹,他们说,若每人分6匹,就会剩5匹;若每人分7匹,就会差8匹,问:这里共有几个盗贼?布匹总数又是多少?其中一名候选人和很快算出了答案:盗贼人数为13人,布匹总数为83匹,于是他得到了提升,其他人也心服口服,无话可说.你想知道他怎样快速解决的呢?很快,学生的胃口就调动起来了,他们主动思维,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这时,我就巧妙的引入新课:同学们,大家想不想知道如何快速的解答这个题目吗?这样一来,大家积极性很高,很快投入到新课当中。

“实验导入”就是指运用实验导入新课,它是课堂实验教学的开端,与一切有目的的行为一样,良好的开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学实验导入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和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发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具有课题意识,明确学习目的,动员必要的已有经验和认识,运用学会的学习方法。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负数”时,并没有像书上那样讲“零上”与“零下”,“上升”与“下降”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是先问学生“2-1=”,“1-2=”。这样的问题对初一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对被减数小于减数的问题,学生会说:“不够减”。教师接下来会问:“欠多少才够减l欠2”。这时可引进记号“-2”表示“欠2”,并指出:除0以外的数前写上“-”(称为负号)所得的数叫负数。这样引入新课既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又弄清引入负数的目的。这样下来,不但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引发学习的兴趣,更能激活思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例如在学校立体几何图形时,可以借助大量的著名的建筑图片,像美国白宫、凯旋门、悉尼歌剧院、东方明珠等,让学生从整体上先领略感受到几何体的美,并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几何的欲望,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的思想不受束缚,往往能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凭着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对贴近生活的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直观认识和感性认识.教师利用此适当引导,就很容易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去求索和创新。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实验导引,动手牵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摭探论文大全(22篇)篇十二

思起于源,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与前奏,提出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创造型人材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好奇心强,遇事爱问个为什么。好奇心是思考的动力,而思考能迸发出许多创新思维的火花。

教师怎样营造学生经常参与质疑的氛围,是课堂教学创新的关键,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好奇、好问、好表现的天性,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就是要把这种天性解放出来,其次要善于激励学生,在质疑讨论中,学生有一个由不敢到敢于发言的过程,有一个善于到善于提问、善于发言的过程。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相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的展示图形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生机,使学生学的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教学“丝绸之路”一课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丝绸之路的线路图,所经过的地名。然后出现一只可爱的小兔绕花坛跑一圈,并把小兔跑的路径用亮色显示出来,同时闪烁这一路径,使学生能悟出小兔路过的路径就是丝绸之路的路径。通过这样动态显示,使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三、教师要更新观念,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

打破传统“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一个“导”字上,教师用知识把学生导入探索深思、巧思,通过创新性讲授,把学生引向自觉思考深入探索以解决各种问题,教师用知识把学生引入深刻思考的过程,就是教师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求知的强烈欲望。所以,教师应当转变观念,使之从知识的传播者、学习的管理者、施教者变为指导者、服务者、激发者。

四、演历史剧,推出新意。

如果是干巴巴地向学生传授有关知识,就难免使学生昏昏欲睡的感觉提不起精神来,学习效果也肯定会非常差。于是我就让学生排历史剧,根据课本的知识,再进行适当的加工。首先让学生写成历史剧本,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这一剧本进行排练。这样做的结果即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观赏和欢乐中,就涉及到文学知识,而且是集思广益,集大家的智慧于一体。另外,在演练过程中,又涉及到表演技能、音乐、美术等综合艺术,这对培养学生的美育知识也是一个很大的地促进,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总之,为了适应现代历史教学的需要,历史教师平时一定要注意更新观念,提高能力,做合格的历史教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摭探论文大全(22篇)篇十三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记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构建和谐社会、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上层建筑领域的桥梁。高中历史必修3是文化史,课标对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学生要掌握历史知识、提高艺术鉴赏能力。艺术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艺术也是多元化的,文学、音乐、书画等等,都是提升人们精神生活质量的载体。

关键词:高中历史;艺术素养;鉴赏能力;艺术创作。

20始我校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堂转型视阈下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实践研究”的研究任务。除了艺术课堂这一主阵地之外,我校各学科都在探索如何在学科上渗透艺术素养教育,主旨即是要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探索如何在学科课堂上渗透艺术素养教育成为我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进行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一、艺术鉴赏及其能力培养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记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构建和谐社会、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上层建筑领域的桥梁。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机构,人才的素质应该是综合型的。艺术素养的形成,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都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进一步进行艺术素养的教育,既是实践我校的课题研究,也是贯彻新课改理念的体现。帮助学生加强艺术的深层次认识和情感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以及综合素质。

高中历史学科在内容上涉及文化史较多,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和感悟我国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以及异彩纷呈的世界文化。高中历史学科的新课标强调历史教学要让学生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等历史内容。从这点出发进行艺术教学,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人类思想文化层面的发展轨迹,了解历史进程的基本特征;强调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艺术鉴赏水准的形成和提高;帮助学生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

二、在教学中进行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必修3中是文化史,课标对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正确认识人类精神生产与经济活动及政治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而认识到思想文化的进步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不可忽略的巨大影响。本册教材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汉字、书法和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特别是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以及中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从而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增加艺术素养。

1.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鉴赏。

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体现在多媒体方面,多媒体具有直观、适时、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等特点。所以应用多媒体成为各科教学的首选,用以提高教学效果。在高中历史必修3的教学中可以选择利用多媒体再现,以视觉、听觉整合的形式,使学生领略艺术的价值和美感。

比如,在“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那种精美绝伦的古代书法作品和经典的戏曲作品,在视听效果极佳的环境下,学生通过欣赏从而提高鉴赏能力,形成高品位的艺术素养。我国历史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积淀了丰富的华夏文化,从书法的艺术方面就可以看出,比如文字的进化正是体现了文明的程度,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演变,如果不是通过多媒体,很难让学生有一个全面而直观的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是那么美妙绝伦,在书法家的手里,不是写字,是作画。起笔、运笔,无不体现出艺术性,每一个撇和捺,都是书法家的艺术设计结果。我国的国粹京剧艺术,更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唱、念、做、打,一招一式无不流露出精美的神韵,如果不是多媒体的帮助,学生单纯听教师讲解,那么无论如何都没有直接观看的效果好。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京剧片段,进行适当地引导,让学生在欣赏中体会京剧的艺术美,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

2.阅读感悟提升艺术品位。

艺术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艺术也是多元化的,文学、音乐、书画等等,都是提升人们精神生活质量的载体。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形成学生头脑中的艺术元素,从而提升艺术品位。阅读是一种好习惯,在这一点上,历史和语文有一种相通。历史教材的文本以及教材知识的外延都需要学生通过文字去阅读和理解。我国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悠久的华夏文化,醇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古典诗词、古代的文学名著,无不体现着我国文化的精良,特别是古典文学的内容,学生只有在细细的阅读中才能感悟古典文学的艺术美。在进行这一部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在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去品读和感悟古典文学的艺术美。尤其是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最亮丽的一部分内容,一句诗词便是一幅画卷,其文字的精练和概括,匠心独具,美轮美奂。通过阅读,了解我国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的艺术形式,每一种文体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美。

高中生的文学阅读基底是比较厚的,所以在此基础上讲授古典文学史,让他们再重新阅读回味,在进一步的阅读中品味和提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古典文学的不同艺术形式,了解古典文学名家及其作品。鼓励学生从多个层面掌握古典文学的`内容和创作形式。在阅读中提升自己,感悟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学家的精神世界和对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学生在品读中也拓宽了知识视野,提高了对文字的鉴赏能力,提升了文学艺术的水准。比如,在网络上搜索名家的作品,然后选择一些经典,特别是经过现代朗诵家朗诵的作品视频给学生播放,从而让学生感悟到文字的艺术魅力和古人对文字运用的那种登峰造极的程度。

3.欣赏领悟提升鉴赏品味。

如,在“笔墨丹青中国画”一目的教学实践中,应该让学生明确中国画是我国特有的文化艺术,引导学生欣赏国画,了解国画的创作特点,甄别西洋画和国画的区别,体会中国画在作画材料、题材、表现技法、艺术风格等方面所独具的特点,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艺术发展史。教师可以展示我国画作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著名作品,让学生欣赏,体会画家绘画时的心情,体会画笔的精妙运用。

在有关“19、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内容的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西方的音乐创作及音乐作品,通过聆听音乐的音频资料,了解西方音乐创作的历程。学生在聆听中就实现了欣赏的目的,因而也提高了对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提升了艺术素养和艺术品位。

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途径是多方面的,意义是重大的。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的重点,才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采取必要的教学手段,从而实现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目标。让学生对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都有所了解,对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都有所掌握,在学习中、在欣赏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鉴赏品味。

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堂转型视阈下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实践研究”论文(课题批准号ghb093192)。

参考文献:

[1]陈淑英。浅谈新课改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j]。新课程:上,2011(03)。

[2]宋颂。触摸历史感受文化:新课程高中历史文化史教学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4)。

[3]程晓南。阅读法对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1(13)。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五中学)。

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摭探论文大全(22篇)篇十四

摘要: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重要规定,亦即当前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又是学生参加高考和全面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摘要]: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重要规定,亦即当前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又是学生参加高考和全面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通过对当前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状况的调查了解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现在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很多学生普遍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存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误区,特别是中学生的各方面历史能力特别差。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以适应新课程改革、高考和学生全面持续发展的需要呢?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第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调查研究和平时的实际教学工作,深刻体会到现在高中学生的历史科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很多学生普遍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存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误解:认为学习历史就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就是备考应试。学生没有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历史思维的方法,不会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特别弱,诸如阅读和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分析归纳和综合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都不强。这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考对学生在历史能力方面的要求差距太大,与社会发展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综合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符合。本文就是针对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现状,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在历史方面的各项能力,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最终使高中历史教学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高考的需要,使高中历史教学能够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第二、历史学科能力的主要构成。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课程目标的知识和能力部分中指出,在能力方面,高中历史课程要实现的能力目标主要有两个领域:一是历史技能,二是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目标:能从一种或多种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能整理零散的历史材料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能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以及各种历史之间的关系;能科学地比较不同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并发现其异同;能运用基本的历史概念、范畴和方法,对某些历史结论作出相应的评价或说明。

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因此,学生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多元化和复杂的,我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学生历史能力培养的策略和途径。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直接的内部动力和先决条件。

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这些目标的实现,兴趣是先决条件。因此,让学生觉得有趣,让学生喜欢学习就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前提。历史学科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既有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又有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和丰富活跃的思想文化,这些广博的知识对中学生极具吸引力。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里,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主要谈谈三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注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入非常重要,其形式方法又丰富多彩,有问题导入,有故事导入,还有图片或材料导入等等,最根本的是要把学生的心理活动集中和指向新知识,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教具主要有地图、画片、幻灯片、电影、录像、插图等。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图片,引入相关或相近的历史故事,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才能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将历史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缘由的探索性学习兴趣。

历史是事物发展的反映。将历史课堂所讲内容与现实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认识到人类各个时期的历史内在的紧密性和连贯性,提高他们对当前社会的认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历史是一面镜子,不知道过去就不了解今天,只有通过历史的今天,才能更好地认识现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社会问题的历史缘由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认识能力。

(二)老师引导,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历史学科要求培养的学习能力很多,其中,最基础的能力是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活动,而其他活动,如观察、分析、思维等都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载体。为此,在教学中我常采用导读法教学。其方法是:教师起导向作用,学生以自读为主。教师的“导”,主要指适时的引导,关键点上的设疑提问,把握章节重点、难点,归纳章节知识体系及其内在关系,帮助学生形成驾驭教材及知识的技巧,以便于学生记忆掌握基本史实和理解历史概念及历史结论,关键处进行讲解,并要讲深讲透等。要求学生充当“发现者”,“探索者”,学习的积极主动者,读教材目录、引言、正文、大小字、表格、地图、注释、补充原始材料等,智力好的学生编写出章节内容提纲。在整个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洞察全局,巧妙推理,因势利导,导之有方,学生要勤于阅读,善于标记,发现问题,及时提问。通过教师的提问引路,疑难突破,提纲总结,使知识分解,学生易记易懂。同时,督促学生紧随教师思路尽力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分析,提取课本中最有效信息,并概括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教材的内容之美,语言之美,也能培养了学生仔细阅读,不留死角的阅读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以适应现阶段高考阅读“材料分析”能力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问题,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立足基础,注重联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所谓分析,就是“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们的要素”,从整体事物的个别方面研究事物本质的方法。客观事物是复杂矛盾的统一体,组成这个统一体的各个部分本来是相互联结的。为了认识该事物,就必须把各个部分暂时地分解开来,分别地加以认识,从多方面和多种现象中发现构成该事物的基础和本质的东西。所谓综合,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按其内在的联系有机地联合为一个整体。分析与综合是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必不可少的基本的思维方法。同时还是其他历史思维能力形成或提高的前提和基础。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呢?我认为,第一是交给学生思维操作的具体方法。以结构分析综合法为例,在对同一类别的历史概念进行过几次分析综合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析综合的具体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运用该方法学习类似的新问题。第二是长期渗透,待机而发。长期渗透,是指教师必须从高一初始年级就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多层次的分析综合。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有较长时间的自我体会。第三是设计专门的习题,从中总结出具体的.方法,并进行专题训练,通过有目的的程度化的思维操作实践,加速该思维方法内化的过程。

(四)贯彻三维目标,注重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论述课程功能和教学实施问题时,首次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什么是历史意识?学术界的解释并不一致。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认为,历史意识就是对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事实上,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都有各自的理解方式。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呢?关键是要全面贯彻课程教学的三项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此外,历史教学中应该注意向学生传递一些历史学的核心概念,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些理性的认识。

(五)研究试题,加强训练,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

高考考查的就是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其中就包括答题的能力,也就是论述和论证的能力。学生们最头痛的是,问答题和材料题,他们不能最大限度的获取与内容有关的知识信息,都认为似曾相识,却又无法下笔。面对此情况,我在教学中的又一个重点是:从学生面对试题的最弱处下手,研究大量试题,广泛搜集新型综合题,运用纵横、归纳、小结等方法,加强课后新题型的训练,每天布置一个综合题或材料题,由教师引导、归纳答案。对学生要求是:第一是审题。审清题意是走向成功的关键,拿到题后,必须默读三遍,抓住题的格式和关键词语,是分析,还是比较,是叙述,还是概括,是评价引语,还是现实热点。第二是列纲。要求筹划全局,突出条理化,强调准确化,要逻辑顺畅,层次分明。第三是作答。这是关键所在,要驾驭好史实和文字,繁简适当,运用历史学科语言,答出“历史味”,突出本学科的特点,不答“外行话”,不夸张,不罗嗦,字要写的工整而迅速。第四是检查。答完后切忌过早轻松高兴,还需要仔细默读一两遍,反复修改。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学生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方面的,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而且各种能力的培养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因此,不管是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还是为了使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和老师的个人成长,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位历史教育教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摭探论文大全(22篇)篇十五

摘要:无论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还是“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都是基于科学的儿童观之上的,即为儿童语文素养的最终形成及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新课标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如此,教师要时刻树立主导意识,学生在正确方法的导引下不断受到熏陶感染,相信行走在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里,儿童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就不再是梦想。关键词:儿童观;创设情境;语文素养儿童观,即“儿童意识”。如何用科学的儿童观指引小学语文教学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唤起儿童的学习兴趣,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富有情趣。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和引导者。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必须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进行。试想,如果一堂课学生感到沉闷压抑,又怎么会有美的感受和创造性的发现呢?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情境创设的情趣性,使学生学生学得愉悦,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上学期,我参加了一次优质课评选活动。在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我运用自己早就设定好的教案,一板一眼地教学,我的教与儿童心灵的学始终是疏离的。一节课死气沉沉,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失败之后,我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从这节失败的评优课中,我获得的最大收获是:教材和学生在我头脑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每每在备课的时候,我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总是要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孩子读了这篇文章会有什么感想和疑惑?二是怎样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拼音教学是一年级上学期教学的一项重点,而拼音复习课又比较枯燥,我就在创设富有情趣性的教学情境上下工夫。我以“畅游拼音王国”为题,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兴趣特点,首先让学生一起伴随着儿歌去喜羊羊拼音王国游玩,然后唱声、韵母歌,扮演喜羊羊为果树治病(音节改错)等游戏,形成有坡度的系列训练,让学生玩中求学、学中有乐,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关注儿童的心理需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尊重儿童的个性体验,语文教学要体现儿童主体性。

由于年龄和阅历的不同,儿童常常有着与成人不同的审美视角,也拥有着成人意料不到的智慧。为此,教师首先要真正拥有“儿童的情怀”,善于倾听儿童内心的声音,这样才能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体现语文学习的儿童主体性。《小木偶的故事》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讲述的是老木匠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小木偶因为笑嘻嘻的表情而受冤枉,遭误解,内心很痛苦。一直到神奇的蓝鼻子小女巫出现,赋予了他所有的表情,才让他真正获得了快乐。教学参考书中提示的教学目标,其中之一就是通过本课的教学传递给学生一种精神: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的快乐。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却惊讶地发现,儿童的思维和情感是多元的,即使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感态度。有的同学,不仅从故事中感受到积极面对生活的道理,而且认为,童话也赞美了老木匠和小女巫,因为老木匠给了小木偶生命,希望他带着微笑闯世界;而小女巫帮助小木偶摆脱了他只会笑的痛苦,小女巫是一个善良的人。瞧!这就是儿童眼中的童话,不仅能将其中的角色化为具体的形象展现在眼前,还能对其作出审美评价。

参考文献:

丁卫军.行走在阅读教学的课堂里.语文教学通讯,(z2).

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摭探论文大全(22篇)篇十六

高中语文的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课本知识的讲解,更应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拓展自己的学习思维,通过提问更深层次地了解知识的本质,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学习效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问题是获得知识的前提,只有提出问题,才能通过解决问题提升学习能力,有了问题才能够进行思考,进而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因此在语文的学习中提出问题非常重要,下文就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进行阐述。

(一)对知识深层次的掌握。

学习的过程本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只是一味地学习而没有有效的提问,那么学习便成了表面的工作,学到的知识也很难被理解与深化。通过提问,学生可以对不懂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将学习的过程从表面做到深入,做到细致。通过提问,学生会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就不得不将问题一层层地分离进行分析,当将问题一层层地解决时,对于知识的掌握也就更加深入,理解更加透彻。

(二)拓展学习思维。

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思维的拓展非常重要。因为语文的学习内容不仅有现代文,还有古诗词、文言文,对于我们没有见过也不熟悉的知识,就必须调动思维进行想象,在思维的空间进行理解与消化。而调动思维的前提就是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后,学生就会在大脑意识里构建起一个针对此问题的相关知识体系,在构建起这个思维体系的.同时,学生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另外,高中语文的测试也会有大量的阅读理解,包括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这类必考题目,针对这类题目就需要学生针对问题,结合文章,进行思维的拓展。

(三)提升做题能力。

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是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关键。在日常的学习与测试中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提升学生应试能力的过程,因为在应试试卷中,所有知识点的考察都是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对学生做题能力、应试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占学生在学校学习时间的一大部分,因此对于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应抓住课堂时间。在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能力的方式既包括向学生提问,也包括引导学生自行提问。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充满乐趣的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另外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方面,应该注意激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对老师提的问题感兴趣,愿意探究并且愿意回答,这就要求教师不能采用单一、古板的方式提问,而应用多种方式变换着提问,努力营造出一个自由开放且富有活力的课堂。

(二)情境问题提问。

情境问题的设置简单来说就是为学生意识里问题的形成做铺垫。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此类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情境为学生提问做铺垫,艺术本就来源于生活,语文中的课文也是一样,将生活实际与语文的学习相联系,能够更加便于学生理解。另外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有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进行实际情境的铺垫,利用多媒体声形并茂的特点帮助学生学习。

(三)鼓励学生提问。

受我国以往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都是被动地接受,因此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也就懒于去找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应该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调节教学节奏,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思考环境。通过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找出问题进行提问,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是提升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节奏,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摭探论文大全(22篇)篇十七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对学生日后成长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高中历史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追求真实、不断创新探索的求知意识,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尽责奉献的服务意识。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素养;教学探索。

人文素养是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各种因素结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

历史是一门能综合反映社会政治问题和道德问题的人文学科,其之博大精深有利于提升人们的见识和品位,更可以“以史为镜”从中汲取智慧。高中历史课堂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由此可知,高中历史教师应当正确认识人文素养在历史这门课程中的价值,力求让人文素养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得到有效开展。

二、培养高中生人文素养的有效策略。

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利用著名历史人物的出色品质与杰出表现对学生的道德操守和言谈举止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增强学生向往真、善、美的道德情感。第二阶段,是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他们拥有完善的、健全的行为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进而成长为富有综合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面向世界、走向未来。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这种人才,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上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追求真实、不断创新探索的求知意识。

为了开展新课改下所倡导的素质教育,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既要考虑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应当兼顾尊重学生个性需求,开展以学生为学习主人、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探究式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在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这一课的教学活动时,可以从引发学生思考五四运动爆发时的场景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作为祖国未来栋梁之材的青年学生强烈的爱国思想,并随之提出本节具有研究性价值的题目———五四运动之所以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原因何在?在本节历史课将要结束之时,可以留下一个综合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有关爱国情感的小论文,通过写论文这种形式,可以充分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甄别资料,整理和分析资料以及运用资料的能力,并且在挖掘历史资料的同时还能求证历史真相,树立“孤证不立”的学史理念,培养不断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尽责奉献的服务意识。

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强烈追求物质欲望的'同时却忽略了对精神文明的追求,炫富、仇富现象严重。而这里所讲的精神文明的“粮食”就是笔者所建议的在社会实践中尽责奉献的服务意识。在社会活动中的每个人,不可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如果真的存在这样的人,那么他很大程度上是要遭大众所唾弃的。所以,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强调对学生奉献意识的培养,将历史的小课堂和社会大学校相结合,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尽责奉献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时就可以要求学生开展以下社会实践活动:其一,通过走访或者调查问卷的方式,向社区内的老人搜集1953—1956年时国家发布的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资料。其二,在网上搜集或者向农村老人询问关于“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的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去钢铁冶炼厂亲身体验一次从铁矿石进厂到成品型钢出厂的冶炼过程,参加到某项具体冶炼工序中可以,作为参观团体验也可以。学生通过积极参加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充分了解相关历史,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尽责奉献社会的人文素养,所以历史教师应当恰当运用这一手段,以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目的。学习历史能使人从前人的经验教训中获得智慧,教师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启发,进而形成追求真实、不断创新探索的求知意识,以及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人文意识、科学意识、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最终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2]汤红彦.浅谈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才智,2014(17).

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摭探论文大全(22篇)篇十八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生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想问与乐问。

问题情境的设置目的是要促进思维,而《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比较通俗易懂,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人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大头儿子12年才有三个生日?是不是这几年日历上没有这一天?这时学生就会形成想学乐学,同时伴随着的是猜想结果的产生与继续探究的强列欲望。

二、创设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题。

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是因为没有把教师和同学当成与他共同探讨新知的伙伴。而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学习氛围,有的学生基础差,胆子小,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确实不容易。因此,教师首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肯定学生敢提出问题的勇气,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中要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允许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此外,教师要采取措施,强化问题的环境:(1)让学生形成你问我答的好习惯。(2)不懂的知识在学习小组中讨论。(3)设立“问题卡”与“问题专栏”,及时地记载在大脑中闪现的.问题与灵感,并通过问题的交流,使学生时时处于问题情境的氛围之中。

三、在新知探究中,提供机会,使学生善于提问题。

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的好学生,学生不仅要学答,而且要善问。

1、提供小组讨论的机会,在教材的“重难点处”提问。

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创设引起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问,通过讨论,启迪思维,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让学生计算下列的算式哪些能被3整除:

45÷3=16÷3=32÷3=21÷3=。

81÷3=111÷3=342÷3=212÷3=。

待学生计算完,并对算式进行分组,再组织讨论: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围绕着教材的重难点,不断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又如:在组织学生参加秋游时,先让学生根据这次秋游的具体情况,拟定秋游计划,然后问学生:在这次秋游活动中,你们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因为学生对活动很感兴趣,就会积极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让学生提问。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动手操作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兴奋,而且伴随着手与脑的并用,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强,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产生很有价值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形成问题意识的习惯。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装沙实验,观察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间的体积关系,通过操作,学生就会产生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的疑问?从而探究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4、教师提供开放题,让学生在异中“问”

课后设置开放题,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所学的知识,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学生的思路,开放学生的潜能。

例如;在学生学完三角形面积计算后,安排这样的练习题:用三角板画一个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摭探论文大全(22篇)篇十九

新课改下的语文我们推进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方式,并且重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人文培养,从而让学生从课本中获取知识的同时发散人文内涵最终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学习文本、情景体验、联系生活这三个方面我们对学生进行初中语文的人文培养,老师在层层教学环节中的循循善诱,正确引导初中学生进入文学殿堂,最终达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全方面培养。

一、立足文本、渗透人文素养。

老师在课堂上不仅仅向学生介绍课本篇目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文字运用,同时也可以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实践,得出结论”来进行课堂环节设计来加深学生对于课本中文章的理解。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都汇聚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灵活运用教材能够使初中语文教学更为丰富,学生也能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语文课堂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使每一个课堂中渗透入人文素养,让学生通过日积月累语文知识来培养属于他们的文学素养。通过反复品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挖掘文本中人物精神,体验文本所表现的强有力的张力,启发学生思考,领悟文本中深层次的人文内涵和体会人文精神感染力。曹操用浪漫主义的写法描绘出了高山大海,波澜壮阔的《观沧海》,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国的高远抱负;以夹竹桃贯穿全文作为线索来表现爸爸对“我”的深情和失去父亲陷入痛苦和眷恋父亲的“我”,林清玄用插叙的手法使得文章跌宕起伏,最终得到感人至深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更有鲁迅先生用父亲的“背影”,火车站的人聚人散的分离伤感之情来感动全中国漂泊彷徨,远走他乡的人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文章内容的思考,从文章的细节出发凝聚成一个整体的文学体系,最终利用初中语文课本,真正从点滴渗透入人文素养。

二、创设情景,启发人文思考。

人文素养并不是通过讲座,报告,知识体系就能够传递给学生的,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样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所以教师应该借助初中教材慢慢渗透人文素养,让学生感知在课本中每个人物形象,体会他们所处时代并且设身处地的思考他们的行为方式,以初中教材为语文教学的起点,从初中课本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并且查阅相关文学资料来了解人文精神。老师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创设文章中的文学环境,把刻录在教材中的文字能够实体化,身临其境的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的真正文学内涵,并且启发学生进行文学思考。同时注意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加强,以至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体会、感悟作者传递给读者的真正人文精神。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并且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内涵,所以老师想要传授人文素养时,利用创设情景的方式让学生感知人文精神。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一个小学生的字数描绘了在被普法战争所侵害的普鲁士乡村小学中进行了最后一堂法语课,深刻的反映了法国人民处于水深之中并且被战争所破坏的痛苦之情。这样,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创设最后一课之中的文学环境,让学生能够细腻的感知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人物情感,真正的感受都德传递给读者的战争无情破坏社会的痛苦和深切爱国之情,这样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情景创设,启发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

三、结合生活,创设人文课堂。

在语文课堂中,老师主要通过语文知识来进行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但同时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已学过的所有知识,让学生紧密联系与自己戚戚相关的生活世界,进行学生内在品质的提升。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往往能使语文学习达到更为高效的境界,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用生活实践来让学生感知人文素养,体验丰富的人文情感。以“让教材走向课堂,让教材走向生活”为核心开展语文教学模式,通过人文实践能够真正的领悟人文素养,从而在生活中我们也能够让学生通过实践也能得到人文精神领域的`提升。比如,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中体现的父爱如伟岸的大山坚定不移,母爱则如冬日的炉火温暖我心,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我为妈妈做一件事”这样的课外实践内容,并且让学生写下实践心得,这样有效的教学环节能够使学生真正领会文章中向父母表达的深沉情感。或者对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芦花荡》这类红军长征主题文章,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通过“四渡赤水”“百万红军过草原”的红军故事表现红军们坚持革命理想,不畏惧艰难险阻的乐观精神,并且还可以结合“爱国情怀”课题活动来进行“红色的心”类似的抒发爱国情怀的主题活动,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每篇文章中深刻的人文精神。总而言之,我们在初中语文教育时从每个教学环节中渗透关于人文素养的知识,让学生不仅能够通过课堂来培养人文精神,并且能够用生活实践的方式在日常生活感知人文精神,从而通过语文学习过程极大地提升人文素养。所以,对于初中语文课堂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研究应该不断地探索,以期学生能够真正的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的真正的人文素养。

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摭探论文大全(22篇)篇二十

(山东省临沂市方城中学)。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李政道也曾经说:“遇到问题要敢于问为什么,可怕的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

可见,从古到今,许多人都认识到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可是,当前的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很少提问。学生不提问,是教师教学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提不出问题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提不出问题的课堂不是有效的课堂。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是中国新一轮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提出的核心理念。真正的高效学习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老师为中心。

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主动性。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体验学习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倡导以学定教,要求将“教室”转变成“学堂”,课堂教学由“教”向“学”转化,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爱其师,信其道”,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努力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活跃的学术课堂气氛。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应共同处于双向互动之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促进师生情感交融,增强师生互动。教师要以幽默生动的语言,亲切、自然的教态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自觉地获取知识和养成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目前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优化教学设计,教会学生如何质疑。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情,优化教学设计,努力促使结论教学向过程教学转化,突出“学”在教学中的地位。

1.教师精心编制导学案,加强学生课前预习。

新课程教学倡导以学定教,不学不教。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情精心编制导学案,大力开发课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预习活动。这一过程主要包括阅读教材,搜集与教材相关的资料,整理预习笔记,自主完成导学案中的学习任务,找出预习过程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及时通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指出学生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表扬表现比较好的学生。

2.充分利用课堂讨论,加强学生合作探究。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前准备,创建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法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把课前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呈现出来,先开展同桌间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提交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利用集体的力量完成合作探究。小组间可以展开竞争,看哪个小组讨论得热烈,哪个小组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多;小组间也可以加强合作,共同完成难度更大的问题。

3.创新教学手段,鼓励学生提问。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丰富教学手段,教给学生方法和培养学生技能,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大胆质疑,不断提高自身课堂提问技巧。比如,开展第二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三小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参加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大胆地进行各种主题活动,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坚持多元化评价教学,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

在教学中,有的学生抗挫能力差,自尊心强,教师稍不注意,他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此不开金口了;有的学生虚荣心强,害羞心重,提问题怕同学讥笑他无知,问不好又怕被老师否定;学生有问题却不愿意向老师主动提出的原因虽然很多,但归根到底是缺乏勇气和信心。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不局限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引导学生之间加强互评。要注意的是,教师评价时应以鼓励为主,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时刻注意保护学生提问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不畏艰难,锐意改革,大胆尝试,勇往直前,才有可能走出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困境,从而使学生养成提问意识,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摭探论文大全(22篇)篇二十一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文环境已得到明显改善,但目前青少年仍存在道德缺失、自私自利、物质欲膨胀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将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重要举措。高中生是塑造品格的重要阶段,他们叛逆、容易冲动,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高中历史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2.意义。

2.1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

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发生重大变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重要变革正体现了人文理念。高中历史人文精神的'培养响应了国家素质教育的号召,是对传统教学方式、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推动我国教育体制变革的进一步发展。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塑造健全的品格,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贯彻人文精神,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2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协调发展。在学习历史时,科学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基础学科知识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而人文教育主要是塑造品格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两者只有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培养出对经济社会有促进作用的复合型人才,既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又有良好的品格素养,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2.3有利于提高历史老师的人文素养。

老师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在人文精神培养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老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所以在教育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对历史老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要不断丰富自身,以满足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老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也会提升个人魅力,使学生愿意与老师交流互动,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高中历史老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老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探索发现顺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方法,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

3.人文精神培养的主要内容。

3.1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

人文精神的内涵顾名思义就是要“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而人最重要的莫过于自己的生命,如果一个人生命都不存在,又何谈其他。所以人文精神培养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热爱珍惜生命,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近年来,我国高中生自杀、他杀事件频发,这些血淋淋的事件应该给人们敲响警钟,是不是对高中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程度不够,才会引发这些事件。所以,在人文精神培养中要特别强调生命的意义与可贵,不断发掘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3.2优秀精神和道德情操。

高中历史教材中编入大量具有优秀精神和道德情操的例子。例如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都是我国五千年来历史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极具人文精神的典型事例,有利于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高中历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利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也塑造了高中生优秀的品格。

3.3团队协作的精神。

任何人都不能单独的存在,都与周围的人或物产生联系。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就是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他人。只有这样,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才会与人良好合作,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如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独立的个体很难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优势,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使自己不被社会所淘汰,立于不败之地。高中历史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感受团队的力量,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3.4尊重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但现在人与自然相处的模式出现了很大问题。自然环境的恶化,温室效应的出现,都应该给我们敲响警钟。过度追求经济的发展已经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将会遭受大自然更大的惩罚。所以,在高中历史人文精神培养的过程中要教导学生善待自然、尊重自然。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能破坏规律,否则就要遭受自然的惩罚。

4小结。

高中历史人文精神的培养对高中生品格的形成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不是起决定性作用,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该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乃至整个一生。同时也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发挥人文精神的作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3]黄志军.浅议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的学生人文精神[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10):176.

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摭探论文大全(22篇)篇二十二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生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想问与乐问。

问题情境的设置目的是要促进思维,而《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比较通俗易懂,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人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大头儿子12年才有三个生日?是不是这几年日历上没有这一天?这时学生就会形成想学乐学,同时伴随着的是猜想结果的产生与继续探究的强列欲望。

二、创设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题。

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是因为没有把教师和同学当成与他共同探讨新知的伙伴。而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学习氛围,有的学生基础差,胆子小,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确实不容易。因此,教师首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肯定学生敢提出问题的`勇气,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中要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允许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此外,教师要采取措施,强化问题的环境:(1)让学生形成你问我答的好习惯。(2)不懂的知识在学习小组中讨论。(3)设立“问题卡”与“问题专栏”,及时地记载在大脑中闪现的问题与灵感,并通过问题的交流,使学生时时处于问题情境的氛围之中。

三、在新知探究中,提供机会,使学生善于提问题。

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的好学生,学生不仅要学答,而且要善问。

1、提供小组讨论的机会,在教材的“重难点处”提问。

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创设引起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问,通过讨论,启迪思维,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让学生计算下列的算式哪些能被3整除:

45÷3=16÷3=32÷3=21÷3=。

81÷3=111÷3=342÷3=212÷3=。

待学生计算完,并对算式进行分组,再组织讨论: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围绕着教材的重难点,不断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如:学校开田径运动会:100米、400米、800米比赛,一些学生观察到,为什么跑100米的几位运动员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而跑400米与800米的运动员都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相关范文推荐

    党课讲稿学党史忆初心筑牢理想信念基石大全(17篇)

    理想是我们心灵深处的火种,激发我们不断奋进和超越自我的力量。每一个范文中都蕴含着独特的故事和人生智慧,希望能够为你的理想之路提供一些思考和指导。“欲知大道,必先

    庆祝七一建党周年讲话稿(汇总14篇)

    讲话稿是一种在特定场合下以口头的方式进行表达的文稿,通常用于演讲、会议或庆典等场合。下面是一些著名演讲家的经典讲话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2021年7月1日是中

    家长会活动总结中班(汇总18篇)

    活动总结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活动的优点和问题,不能只看到好的方面或只看到不足。在下面的内容中,小编整理了一些精选的活动总结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

    傅雷家书心得感想读后感(实用13篇)

    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思想和情感,并将其与自己的经历相结合。2.在这些范文中,作者深入思考作品的主题、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给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理解。

    婚礼家长讲话稿(汇总21篇)

    讲话稿是公众演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让演讲者更加有针对性地向听众传达信息,获得更好的效果。以下是一些脍炙人口的讲话稿段落,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讲话稿的写作要

    冲出亚马逊读后感(优秀16篇)

    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可以加深对书中人物、情节和主题的理解和思考。以下是一些读者对自助类书籍的读后感,他们通过写读后感来记录和分享自己在成长和改变中的思考和感悟

    疾控中心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优秀18篇)

    演讲稿是演讲的基础,它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合理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以吸引和留住听众的注意力。演讲中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有时能够改变人的观念和态度,以下是一些精选的

    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思想汇报(模板13篇)

    思想汇报是一种记录个人思想和情感的文字表达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增强思考能力。阅读这些思想汇报范文,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

    兄弟股东合作协议书范文(22篇)

    合作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的行为,它能够促进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让我们共同实现更大的成就。合作,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无法回避的重要环节,它不

    会计试用期工作计划书(优秀18篇)

    一个完善的工作计划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握时间,提高工作的效率。以下是一些成功的工作计划书案例分享,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灵感。一、情况幼儿园分析:新一学期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