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优秀12篇)

时间:2023-11-18 作者:笔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优秀12篇)

范文范本的写作要注重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文采和修辞技巧。为了方便大家了解总结的写作规范,我们为你准备了一些范文供参考。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优秀12篇)篇一

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为此,国内的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积极和谐的心理状态,即是一种高效、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包括认知、情感和人格等内在的心理活动与外部行为的和谐、协调状态。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1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层次。

心理问题是指个体在适应和发展中产生的个体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或不良状态。根据学生心理生活的实际状况,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分为心理偏差、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三个层次。

(1)心理偏差。

心理偏差是比较轻微而又极其普遍的心理问题,主要与一个人的不良态度、不良习惯、不良行为倾向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自卑、骄傲、虚荣、多疑、自我中心、说谎、怯场、懒散、逆反、烦躁、任性、厌学、畏难、多愁善感等。心理偏差,习惯上可称为心理品质的缺点或缺陷,每个人都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存在,它在总人口中的比率为100%。有心理偏差的学生一般能正常地学习和生活。

(2)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是心理偏差与心理疾病的过渡阶段,是在诸多心理偏差的基础上积累起来,出现了心理要素的结构性失衡,即认知、情感、意志、欲望、需求等心理要素严重失调、失衡而形成的。如焦虑、恐惧、孤独、苦闷、冷漠、嫉妒、狂妄、情绪冲动、心境压抑等。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内在心理冲突、心理矛盾比较激烈,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出现许多不适应、不协调、不理智甚至错误的行为反应。

(3)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严重的心理问题,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受到了较严重的创伤,出现了诸多有违常理、常情、常规的言论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现出许多不可理喻的异态反应。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有精神焦虑症、神经官能症、抑郁性精神病、躁狂性精神病、幻觉、社交恐惧、感知缺损、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病态人格等。据有关资料预测,学生中心理疾病的比率由增长的趋势。

这三种心理问题的层次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他们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内在连续性,在心理危机的程度、心理冲突的广度和深度上均存在着层层加重的趋向。

每个人所遭遇的困难包罗万象,在某人看来不是问题而在另一个人看来就成了问题。所以在严格意义上讲,心理问题无法分类,只能按照心理问题在哪些方面出现而有个大概的轮廓和分类。国内的学者俞国良倾向于将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分为四类:

(1)学习方面的问题。

我国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由于学校和社会只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注重学生心理及性格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之大。由此而引发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学生厌学、逃学、恐惧学校、考试焦虑,并由此导致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紧张,导致学生在性格、行为上的问题。

(2)自我方面的问题。

伴随着青春期的。来临,生理的改变激起中小学生的自我形象不断的变动,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不够清晰,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不能悦纳自我,不能正确面对成败得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等。

(3)人际关系方面问题。

中小学阶段的人际关系的重心是与同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竞争与合作,克服自己性格上的缺陷,都会影响与同学、朋友的关系;同时,教师和家长等成年人于中小学生的关系的调整也是一连串的人际关系问题,中小学生的许多心理困惑也与此有关。

(4)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

随着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高,不仅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还会受到思维、价值观和风气、流行的直接影响。能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社会和文化,使他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如果适应不当,这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

1.3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十分复杂,主要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1)主观原因。

(2)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方面,一是社会的影响。社会变革在带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人们心理的震荡和行为失范。而这些消极因素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小学生。二是学校的影响。目前,应试教育仍颇有市场,学生课业负担沉重,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时间和空间。三是家庭的影响。家庭是中小学生生活、生存的最主要的场所。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家庭气氛的不好、家庭结构的不良,使中小学生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

如何确定心理健康的标准,目前在心理学界尚无统一的标准。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针对上面提到的学习、人际关系、自我、社会适应等方面学生的心理问题,制定了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可大体概括为:一是敬业,二是乐群,三是自我修养。

具体地说,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表现在以下6点;成为学习的主体;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在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表现为如下6点: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能客观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要求;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积极地沟通;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自我方面表现在如下6点: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及时而正确地归因并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具有自制力。

林崇德等坚持着三个方面18点编制了心理健康测查量表,在全国范围内测试和使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具体表现为以下六种倾向:

(1)医学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内容的单一化,将心理咨询的内容简单归于生理问题的检查治疗;其次是在操作中人员与场所设置不合理,类似于医疗环境。

(2)学科化倾向。把心理健康教育误解为心理学的科普教育,一味地搞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

(3)片面化倾向。过分推崇心理测验,用单纯心理测验手段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甚至违反心理测验的道德标准,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4)形式化倾向。有些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心理健康教育徒有虚名。

(5)德育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混为一谈,没有分清二者的界限;二是学校在具体操作中简单以行政干部或德育教师代替心理咨询人员。

(6)孤立化倾向。把心理健康问题理解为学生一个一个的问题,忽视了教师心理水平的提高和对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分为三大类型,即发展型、预防型和治疗型。

发展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采用心理辅导和激励学生自我修养、自我调节的方式。

预防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针对部分在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社会适应上潜在的或刚冒出问题苗头的学生。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良倾向,立即采取措施,各个击破,把问题消除在萌芽和起始状态。

治疗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向的是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非常严重的学生。心理障碍的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在师长的指导性训练和长期自我训练中,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状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逐步淡化和消除心理障碍。属于心理疾病层次的,则重在采取心理诊断、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学生解除心理病痛。

以上三种类型具有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三者必须有机结合,以发展型为主,预防型和治疗型为辅,既要考虑到全体,又要考虑到个别。

徐美贞通过对全国东部、中部、西部28个省280个区县的中小学校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心理健康课的开课情况。

“未开设”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占总数的10.5%“开而不足”的比例为31.4%;“开但经常被挤占”的比例为10.6%;“开足”的比例为47.3%。

调查结果表明,“没有教材”的学校占总数的32.8%。中部(41.7%)西部(34.6%)地区、县镇(36.0%)、农村(41.2%)和初中学段(38.3%)没有教材的现象比较严重;在有教材的学校中,使用省编教材的现象比较普遍。高中学段使用自编教材的学校占三分之一左右。

总的来看,“开课”(55.6%)、“办板报”(45.8%)和“举办活动讲座”(43.7%)是全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种最主要的途径。

(4)心理咨询室设置和开放情况。

调查发现,没有心理咨询室的学校占总数的47.3%;在开有心理咨询课的学校中,每周开放时间在三小时以下的学校占总数的68.1%。

“从未举行过”的学校占总数的20.4%;“每学期一次”的学校,占总数的32.0%。。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得不到充分保障,并且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待于进一步的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途径,尽最大可能在各校建立和利用心理咨询室,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中小学真正得到落实,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优秀12篇)篇二

摘要:从素质教育的提出,到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教师的教育理念、工作方法和方式已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是在小学校园中还存在学生厌学、逃学、自私、耐挫折力差等一些外显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说明了我们的教育还做得不够,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做得不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我们去认识、分析、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络的普及,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意识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有资料表明,在我国约有1/5左右的小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敏感、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不善于和父母、同伴沟通等种种外显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小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可教育性,无论是思维能力,还是个性、社会性和品德,都易于预防、培养和矫正。因此小学儿童的异常行为习惯都能通过相应地教育措施得到及时地改变。如果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能够及时地发现教育中小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采用相应地教育方法就能让教育少走弯路,让小学生得到身心全面发展。

笔者通过调查、访谈和分析发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特别是县级及县级以下的校园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地,这值得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深思。我们的教育还做得不够,特别是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做得不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我们去认识、分析、解决的问题。

1.1缺乏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真正认识。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我们实施的素质教育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由此看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虽然素质教育提及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真正地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却是一个很曲折的过程。从定义上说,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预设内容,关照学生即时此地的身心发展需要,高度尊重学生的体验与领悟,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促进学生主动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课程,及个体的全面健康成长。

1.2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性。学生厌学、逃学了,教师会认为这是学习上的事;学生成绩上不去,这是聪明不聪明的事;学生打架了,这是人际关系上的事……很少有老师能把这些联系到心理健康教育上面。

1.3混淆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现在许多小学都开设有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课程,当问及是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很多教师会认为两者是等同地。虽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思想政治、德育工作有密切的联系,但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在追求的目标还是在工作的手段上,都发展了传统思想政治和德育的工作。它使我们的教育以学生自助、全面发展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活动,它尊重了学生的身心需要,从内在因素上调动了学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1政府培训机构要加强引领,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的渠道。作为教师,每年的'培训进修是必不可少地。我们的政府培训机构要拓宽培训渠道,扩大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认识,使培训不仅要在量上增多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外,在质上也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前沿地、专业地引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每位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2学校领导要加强重视,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平台。思想指导行为,在教师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广泛性、重要性的基础上,我们的学校领导在课程设置上也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中也要给心理健康教育留有一席之地,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这样才能为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转化为实践教育提供了可行性。

2.3教师要更新自身知识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学科间渗透。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普及的指导者和实施者,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在了解、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做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不是说只有心理教师才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不同地学科。这样一来不仅使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全面地普及,而且也促进了各学科教学的有效进行。

2.4家长要积极配合,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习、生活中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教师和终身教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家长也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充电,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常识,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同时,能够运用自身的知识和修养把心理健康的常识渗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交往当中,以更好地塑造孩子们的性格、行为习惯等,来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方面本县的汾陈乡教育组做的很好,学校通过建立"家长学校",鼓励家长们参加学习,让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工作,它需要教师和家长在全面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一步一步努力,稳扎实打地来实现。虽然当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相信经过我们教育工作者地共同努力会得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2]郭德俊主编:《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3]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4]李天燕主编:《家庭教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优秀12篇)篇三

摘要:小学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阶段。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许多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学的内容,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是完全可行,也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学习压力、家庭教育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显著,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实践证明用音乐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起到非常不错的效果,在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兼顾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谓一举两得。音乐教学中含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对其进行挖掘可以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与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成长与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好的条件优势。教师在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中需要努力提升自我修养,能够进行自我批评与自我反省,从而提升自我素养,热爱学生,平等包容与理解学生,能够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在上音乐课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课堂当中缓解沉重的学习压力。

二、在创设审美情境中净化心理。

音乐具有影响人们情绪的作用,在充满音乐声的课堂上,师生都会陶醉在其中,学生会自然地表现情绪的宣泄与情感的融合。例如,教师教学生唱歌的过程中,就是一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同时也是学生情感表露的一种方式,他们会自然地融入到原唱的情感世界中,在丰富情感的同时,让他们找到能表露自己情感的出口。

在学习《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这首歌时,教师可以通过这首歌曲的词曲与歌声的表现力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学习歌曲《依马呀吉松》时,虽然学生没有去过西藏,但仍然可以感受到西部风情中那种浓浓的质朴自然、高远深邃的情感。

学生的情感世界在一首首经典曲目中不断丰富和充实,学生学会了爱和赞美,学会了体察美好事物,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来生活,不惧生活带来的困难与挑战,这都是音乐给学生带来的精神力量与美的'感受。

音乐与歌曲带给学生的情绪体验与感官刺激,这些歌曲中所表达的积极的情感逐渐内化到学生的情感中,从而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和行为,为他们营造了美好的心理世界与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通过课外音乐活动锻炼心理。

课外音乐活动是音乐课堂的延展,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与特长,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加强具有积极作用。

课外的演出活动有助于学生培养强大的心理,树立信心,勇敢坚强。例如,在合唱表演中,学生通过不断地练习,学会了如何进行团队协作,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观念,能够为集体着想,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听从指挥。

在一场合唱表演从排练到演出的过程中,学生每时每刻都能感到集体的力量,感到团结的力量,在获得成功的感受后,学生会乐于与人合作交流,表现出良好的交际欲望与交际能力,从而纠正不良心理行为,获得更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加强互动,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与了解,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请学生演唱所学内容,自己为学生弹琴伴奏,让学生体验当歌手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进行打分或投票选出自己喜欢的歌手。

在互动中使学生对教师的好感度增加,从而拉近学生与教师间的距离。教师在课堂是处于一种一对多的人际关系模式,这使得教师无法抓住每一位学生的心理,所以要让学生乐于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于这一点,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歌曲或音乐,带领学生学习手语操,学习舞蹈,然后在音乐播放过程中学生一起随音乐律动,让他们离开课桌与座椅,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从而让学生更加活泼开朗,乐观向上,善于表现自己。

同时教师还应当注重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尽力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认真关切地为学生解决课程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表现自己,抓住互动的机会,帮助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学生,让他们消除负面情绪,理解并鼓励他们,为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学生的审美心理,挑选一些合适的流行音乐来教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要对所挑选的歌曲进行分析,在音乐的流派、种类上进行区分,让学生明白他们所喜爱的是什么类型的歌曲,让他们在思考中提升辨别音乐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挑选音乐的高雅趣味,让他们能够爱上古典音乐,保持高尚的情操与高品位的审美能力。

(二)重视多元化的教学条件的应用。

当前音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各种类型的音乐可谓百家争鸣。音乐教师应当注意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注重他们对音乐的学习与审美的多元化,避免音乐教学的死板和照本宣科,拓宽音乐课堂的容量,也是为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接轨,帮助他们理解流行音乐的兴盛,感受音乐之魅力。

(三)主动提高自身教学技能。

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高低决定了课堂质量高低和能否进行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音乐教师要具有丰富的音乐底蕴,同时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能够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在不断的教学模式创新中掌握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与方法,能够不断地审视自身,进行自我评价,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与道德水平,丰富自身文化知识。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音乐审美的提高,心理健康的教育都是非常有效的。

音乐作为一门情感艺术,能够为人们所利用来培养人们的情感与引导人们的情感,音乐的熏陶,让学生在心理上获得慰藉,是一个缓慢的渗透过程,让学生能够以音乐之美审美,创造音乐之美,从而在心理行为与学习生活上都表现为积极向上,善于表达自己,勇敢坚强。

教师要在学生成长最关键的时期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力量,在音乐之美的引导下,学生一定能成长为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的艺术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这与我国文化事业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

参考文献:

[1]李丽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马彩霞.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11(35):216.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优秀12篇)篇四

摘要:本文总结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有效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据统计,我国有小学生1亿多名,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我国的未来。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做了大量研究,研究结果令人担忧。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既是家长期望小学生心理能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求,也是我国时代发展的要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教育的内涵之一。

小学生的特殊生理变化能够引发其心理变化,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小学生随着知识的增多,内心变得趋于复杂,由于小学生的羞涩或内向,不会轻易表达自己的内心活动;虽然小学生随着年龄增长,独立意识也在增强,但是毕竟还是没有成熟,显得比较幼稚。所以,教师就有必要针对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采用得当的方式方法,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唯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的心理处于健康状态,以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小学生的心理比较敏感、脆弱,抗挫能力比较差,近几年,小学生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事件偶有发生,除去其外部原因外,与小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也有很大关系。所以,要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会学生能够自我心理调节,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将来走向社会,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因此说,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是小学生将来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力措施。

现实与未来的发展要求我们要从小适应社会,学会看待事物,学会办事,学会生存。心理品质关系着其自身未来的发展。如果心理素质不强,就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此外,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所带来的各种诱惑也影响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学校毕业的学生也提出了相对比较高的要求,不但身体要健康,同时还要求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社会压力的需要,同时还要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理论研究相对脱离实际。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都比较强,如果偏离理论作心理健康指导,就会缺乏科学性;如果在对每一个学生不同时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因为问题的千差万别,就很难做统一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理论与实际脱离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心理健康教育者仅限于理论讲授,变成了学科教学,有些轻体验、有些轻活动,使理论脱离了实际。这种情况不但没有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反而加重心理其他方面的负担。同时,人们也常常忽略如何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将其教学内容涵盖到方方面面,教师应注重过程的慢慢积累。

(二)教学目标过于德育化。

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是自我教育,而所谓的德育是超我的教育,二者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学生心态平和,在此基础上通过其他教育以超越自我。有很多德育工作者进行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学生的心理问题看成是德育问题,用德育的目标对学生作要求,这就混淆了二者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单单注重知识教育,更注重教学的实践与实效。依据新的教学改革要求,要设计教学目标,以适应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求。

(三)系统性不强。

虽然有的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教育的开展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游离于整体教育之外。同时,有的学校由于没有对心理健康教育统一规划,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过于随意,有的因为没有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开展,导致学生缺少积极主动性,有的教育设计过于形式化,虽然在教育过程中场面热烈,但因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导致过后依然如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心理辅导来指导学生避免心理问题和障碍的产生。家庭、社会等方面能够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教师一定要杜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心理问题,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形成取决于学生在校的时间和教师课堂教学的情况。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作为,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

当今的社会,人们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压力与挑战,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要取得自身的发展,不仅要求人们具有很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还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职业能力等,当前的小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未来要参与到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所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途径之一就是师生交往,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以引导学生健康的心理,学会合作与竞争。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牢记,为了每一个学生。作为当今社会的教师,要注重自身心理学理论的学习,要应用交往策略开展小学教育工作,唯有这样,才能拉近师生关系,变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在学校,小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是自己的班主任,班主任不但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还熟悉学生的思想、品行等情况。所以班主任最容易和学生建立关系,及时指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帮助解决生活或学习中存在的困惑。班主任热情高、责任心强、办法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备了很大的优势,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性和针对性较强。班主任对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技巧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将日常工作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

四、结束语。

我国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已经起步,但发展却方兴未艾,很多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亟待解决。在当前教学改革新的形势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将来会有新的发展。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优秀12篇)篇五

摘要: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小学生易出现孤独、自闭、依赖等心理健康问题,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积极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本文通过分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讨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近年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数量增多,孩子受到父母过分的溺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小学生处于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小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小学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教学,不断推进素质教育,逐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缺少专业人员,部分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许多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由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德育副校长、班主任等监管,谁有时间谁抓,但是他们基本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教育培训,在工作中难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难以帮助小学生改变性格上的缺陷,造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是齐抓共管,统筹兼顾,实际上都是表面文章,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一些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个人素质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往往都是带领小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或者电子课件等,不能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二)在辅导上偏重学校,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偏重于学校教育,认为小学生只有在学校里才能够身心健康发展,完全忽视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实际上,家庭和社会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不和谐的家庭或者一个不安逸的`社会都会造成小学生个性偏激,性格孤僻。一些小学还依旧施行“关门教育”的策略,以为通过上辅导课,搞心理辅导活动,或者聘请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就可以促进小学生成长。其实,这样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脱离了家庭支持、社会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片面的。心理健康的真正目标是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和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学习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然存在错误的认识,经常会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从属地位,把心理健康当成摆设,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而且小学里常常将一些不能胜任一线教育工作的教师安排为心理辅导员,这些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使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实亡,似有实无。有些学校用闲置的教师作为心理咨询室,条件简陋,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学设施,也没有固定的资金投入,渐渐的小学生就对心理健康失去了兴趣。而且目前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设不完善,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学体系中,只重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教育工作。

近年来,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因此小学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积极开展师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既有扎实基础又有丰富经验的心理专业教师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学校必须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为小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如果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很容易走上歧途。要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放到与其他学科教育同等的地位,并且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使小学生获得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心理健康辅导。要协调好心理健康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给小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网。

学校要注意到家庭和社会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启迪。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家长要给予小学生正确的教育,给他们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尊老爱幼和乐于助人。同时,学校要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帮助,比如医疗、环保、公益等,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社会资源,让小学生享受开心快乐的童年。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只有将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统一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重视程度。

要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作用,就必须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教育活动,比如可以根据学校的师资力量等情况合理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基本的教育设施,选拔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改善小学缺乏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健康场所的现状。要根据不同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调节能力等,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规范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兴趣,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为了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并且定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小学生成长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提高重视程度,秉承生本教育理念,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师资配备,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加强与家庭、社会的结合,从而实现高效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1]王海宁。小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分析[j].科技展望,20xx年第17期。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优秀12篇)篇六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起到重要作用。做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有助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有助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1.1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在青少年时期,迅速而特殊的生理变化也容易引发心理问题。中小学生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又不会轻易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他们自主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但又有很大的幼稚成分。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客观事实。因此,有必要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状态,从正面给他们以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帮助越有针对性越好,方法越得当越好。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心理始终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德智体美劳全面地健康成长。

1.2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小学生自杀、离家出走的事件屡有发生,其原因,除了外部因素外,与学生自身的心理脆弱、敏感、抗挫能力差不无关系。因此,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会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以应付紧张的学习压力、人际压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成为素质教育的迫切任务。

1.3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时代挑战的有力应答。现实和未来都要求人们从小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些都与人的心理品质有关。可以说,年轻人如果没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就很难适应21世纪的激烈竞争。另外,现代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也使得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着更多更大的压力和挑战。社会的发展变化对学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但要有强健的体魄,有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更要求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1有计划地开展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心理保健知识,以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修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2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团体或个别辅导,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将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帮助学生扫除成长中的障碍和烦恼。

2.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给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有的放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变被动为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帮助家庭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更好地教育孩子。

2.4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结合,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风,结合新课改,努力构建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活动与班主任工作均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5积极开通学校和家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貌岸然。通过家长学校或社区活动,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调动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力量,创建符合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4.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5.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参考文献。

[2]傅文第,姚丹主编。中小学心理辅导指南[m].黑龙江出版社。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优秀12篇)篇七

摘要: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一直都更重视儿童的智力发展,注重给儿童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但对儿童的“爱”的培养和道德建设却有所欠缺。因此,我们对儿童施以“爱”的教育,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激发儿童积极主动的“爱”的潜能,培养友善的人际关系,为其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爱;心理;健康;幼儿;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可以说爱的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恰恰是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现如今,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一直都更重视儿童的智力发展,注重给儿童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但对儿童的“爱”的培养和道德建设却有所欠缺。因此,我们对儿童施以“爱”的教育,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激发儿童积极主动的“爱”的潜能,培养友善的人际关系,为其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以“爱”融入教学活动,激发儿童“爱”的意识。

1、在语言活动中引导幼儿体验情感。

《纲要》中指出:“引导儿童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儿童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文学作品如散文、绘本故事是通过情节和情感的描写,在感受人物情感的过程中,激发儿童“爱”的意识,从而成为情绪稳定、感觉敏锐、情感丰富、情操高尚的人。因此教师在传授初浅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该把“爱”的教育融入其中。如语言活动“礼物”,在设计此活动时制定的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体验是中悲痛、伤心、感激的不同情感;

(2)懂得帮助别人是见快乐的事情。通过欣赏故事及提问:小兔、小狗、小象三个小动物,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使儿童体验故事中喜、怒、哀、乐的四大情感,从而获得积极情感的积累。通过谈话、讨论: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你有没有帮助过别人?帮助别人后你心里怎样?有效地把语言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自然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同时使儿童获得帮助别人就会快乐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

2、在艺术活动中引导幼儿体验情感。

新《纲要》也指出儿童期要用各种艺术手段激发他们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美、创造美。儿童的艺术创作不仅体现了他们现有的知识,还将他们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融入其中。

3、在主题活动中引导幼儿体验情感。

例如,在开展《秋叶飘》这个主题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小朋友观察儿童园和周围环境在秋天的变化,再带领儿童散步、观察、拾落叶、捉小虫,树叶飘落的情境也与儿童跃动的心灵相契合,户外活动时孩子们追逐忽上忽下的落叶,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随风飘舞的、五彩缤纷的树叶就是一方天地、一个世界。儿童一起进入树叶世界,探究、发现、思考、想象、表现……这些都能激发起孩子们热爱自然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2、以“爱”贯穿日常生活,培养儿童“爱”的能力。

感受和体验是儿童最直接获得行为品质的途径,儿童只有在各种活动以及与同伴的相互交流合作中才能获得最为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日常生活是情感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交流,各种良好的情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进行培养。

例如,芊芊已经连续几天没来幼儿园了,当小朋友们得知她病了时,都会问:“老师,芊芊一定很不舒服吧?”“芊芊一定会想我们的。”“我真想跟芊芊一起玩呀。”孩子们有许多问题,教师就抓住这个时机并建议:我们讨论一下怎么去关心芊芊?这一下,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给芊芊发视频,有的说去家里探望她,有的说买水果送给芊芊。孩子们你争先恐后地说着自己的想法,体现出了他们对小伙伴的热情,在这过程中,孩子们懂得了关心他人,爱心意识进一步增强了。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各个环节,结合偶发事件,及时捕捉教育的契机,加强情感的随机教育,树立榜样,进行正面积极的情感教育。同时采用体验各种不同情感的方法,让儿童在受挫过程中,通过角色转换、多角度地加以体验,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3、以“爱”开展家园互动,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1、利用家庭资源对儿童进行情感培养。

家庭是儿童成长最熟悉的环境,是人生旅途的第一站,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给家长提供一些关于儿童爱的教育的学习材料———如父母相互尊重,能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不仅能给孩子一个温馨的生活氛围,得到来自家庭的关心爱护,获得爱和尊重的生活经验,产生乐观主动的积极情感,而且也为孩子提供处理消极情绪的榜样。

2、利用社区资源对儿童进行情感培养。

“三八”国际妇女节时,为让儿童意识到母亲的伟大,激发儿童的对妈妈的爱,我们邀请了几位妈妈到幼儿园,给孩子讲讲是如何养育他们的。“五一”时,让儿童了解各行各业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重阳节时,带大班的孩子参观敬老院,为老人们表演节目,是儿童萌发对长辈的关爱之情。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儿童爱的情感,让孩子们用实际行动来表达爱,在体验爱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一定学会了奉献爱,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南师大教育科学院赵寄石教授曾指出:培养人要从情感教育入手。心理学家戈尔曼说过:“情感决定着我们潜能的发展程度,决定着我们的人生成就。”爱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能使儿童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能促进儿童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为了使祖国的下一代健康的成长,我们将长抓不懈,对儿童进行爱的教育。

参考文献:

[3]周文.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教育干预实验[d].云南师范大学,.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优秀12篇)篇八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以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当代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其身心发展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他们容易形成某些不健康的心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无可厚非的,但因此夸大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认为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似乎己经到了耸人听闻的严重地步,也是值得怀疑的。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董奇教授认为,目前我国小学生身上确实存在养某些心理与行为问题,但其中的许多问题是一些发展性的问题,是社会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川。同时,由于人们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把握不一,使用的检测工具不一,加之统一取样不当,评价者的主观随意性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得出的统计结果有许多是相互矛盾的,这不利于体现学术研究的科学性,也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甚至形成消极影响,误导人们对小学生身心全而发展的评价。

(二)缺乏相关辅导教材。

在教材建设方面,到目前为止,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处在摸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教材和辅导内容。市场上和网上各种教材和读物良芬不齐,内容过于随愈,往往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小学老师要在短时间内编写教材难度又很大,且科学性存在着很大的疑问。这些都不利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提高,有时候会带来副作用。

(三)缺少必要的活动场所。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不同于其它学科的课程它没有固定的教学模,也没有规定的教学方法。但它的教学方法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感受和领悟。常用的教学方法如情景体验法、讨沦分析法、游戏活动法等。这需要有一个与平时上其它科目不一样的环境。比如,桌椅板凳的摆放、一些必要的设备等。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就在本班教室进标一些活动很难顺利成功地进行开展,受到一定空间上的限制,也不能保证侮个学生都参加到活动中去。在活动课中,教师和学生的充分参与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体验是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没有体验活动中蕴含的教育目标就无法内化到学生的心理结构中去,活动的设计就将流于形二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就七法达到。在组织活动时应给学生的体验过程留有充分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和交流在体验中获得的感受。

(一)加强小学生心理活动的调查。

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要从其心理调查工作做起,只有全面,细致的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知道他们想的是什么,最关心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采取心理教育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部分的学生处于心理叛逆时期,对于家长以及教师的教诲,抵触心理非常强,如果无法从其心理特点入手,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甚至是会造成与其相反的不良结果。一般情况下,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们关心的问题,教师会选择用问卷调查这种方式,在总结了调查结果之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其生活以及学习的各个方面入手,进行引导与帮助,进而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方法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还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其后,国家又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己经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尽管如止匕仍然有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或错误的认识还在严重地影响甚至阻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开展。有些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左右下,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或将学生的心理问题视为是心理专家和医生的事,或简单地以德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正是这种认识导致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开展或不能向纵深推进。

(三)利用童话、寓言等故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童话、寓言故事通俗易懂,其中的人物生动话泼,富有童趣,深受儿童喜爱。另外,童话、寓言故事能把现实生话中发生的事和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用肯有代表意义的形象(如灰姑娘、天线宝宝等)传递给儿童,可以使儿童开阔视野,丰富情感,因此,教师叫一以根据小同年龄价段学生的特点,选编培养学生同情心、毅力、乐观向上、诚实、独立等心理品质的国内外优秀童话、寓言故事,推荐给学生阅读。

学校的心理健康不能像传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那样,只是为个别少数心理有问题或心理有疾病的学生服务而忽视绝大多数止常学生的发展,只是等待问题的发生然后再去补救,而应该主动地预防问题的发生,有目标、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全而的培养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而向全体学生的、协助所有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服务”。所有学生不分性别、年龄和年级,不分问题类型均在“服务”之列。每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如何认识自己、认识环境和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问题,因此,每一个学生在校期间都必须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应该是越早越好。同时,在而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之上,还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逐个解决他们成长中的问题。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优秀12篇)篇九

摘要:个体早期的心理健康发展,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农村留守幼儿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其心理健康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亟需重视和解决。本文对我国有关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发现:从现状来看,已有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6岁以上的留守儿童,对3-6岁留守幼儿关注较少,从影响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来看,大多单方面强调了家庭和幼儿园的影响,忽视了家园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留守幼儿是留守儿童中的低龄群体,其心理发展状况在个体的一生中起着重要奠基作用,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学界和政府应该对待这一问题给予重视。

农村留守幼儿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而被留在农村生活、年龄在3-6岁的低龄儿童。留守幼儿是伴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后出现的社会弱势群体。有专家认为,留守幼儿现象,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有。[1]的确,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大批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被遗留在农村的留守幼儿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和增加,也因此,留守幼儿的身心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情绪不稳定、和同伴交往困难、社会适应不良等。20《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系列报告会的研究发现,由于父母与亲生骨肉长期分离,9.7%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生死也漠不关心。[2]由此可见,我国农村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凸显,亟需尽早重视和解决。然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涉及了人口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卫生学等方面。这些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和结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3-6岁的留守幼儿调查和研究较少,且理论阐述较多,实证研究较少,针对性不强。本文拟以3-6岁农村留守幼儿为对象,梳理我国已有的关于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文献,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心理健康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平衡,是自我与他人的平衡。[3]而幼儿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认知水平正常、情绪反应适度、人际关系协调、性格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等。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对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对留守幼儿和非留守幼儿的横向对比研究、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下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几方面。在使用方法上,不同的学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使用了心理健康测验量表、sci-9o量表和埃里克森人格问卷,如王东宇的研究表明,留守幼儿的个性在n量表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常模[4],也有的使用了自编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卷[5]等。虽然方法不一,但最终都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低下。从这些文献来看,学者们对农村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较为关注,整体来看,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低于非留守幼儿,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与留守男孩相比,留守女孩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更容易焦虑和孤独[6];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随着年龄升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7]中国教科院刘占兰教授组织开展了一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和促进项目,对江苏、重庆等地的590名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留守幼儿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负面情绪的阴影,他们不爱说话,眼神躲闪,喜欢安静的活动,没有家人陪伴就谁不着,在陌生人面前害羞,退缩行为严重等。[8]从以上研究均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他们在情绪情感、人际交往、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一些问题,需要及早采取措施给予改善。

2.1、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孕妇健康级儿童出生后的机体损伤和疾病等。已有的研究表明,儿童孤独症、精神分裂症等大多和家族遗传有关。另一方面,胎儿期母体的情绪状态、营养状况等会影响胎儿发育,继而影响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此外,出生时先天畸形、矮小、皮肤黑、肥胖、瘦小、意外伤害造成的四肢残缺、失眠、耳聋等,会导致幼儿自卑、情绪低落、智力低下等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

2.2、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个体成长的第一环境。[9]幼儿期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不完善,外界环境对其发展影响重大,年龄越小,越依赖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长教养方式、家长素质都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影响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长期的亲子分离,留守幼儿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性格变得过分依赖、不自信、自私等。甚至有的祖父母常常拿“爸爸妈妈不要你了”这类话来吓唬留守幼儿,给孩子带来了心理伤害。莫艳清[10]也对此有所提及。此外,家庭成员榜样作用的发挥也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很多父母不健康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在留守幼儿身上体现明显。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情感上的亏欠使很多父母更多地从物质上弥补留守幼儿,这也让幼儿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方式。因此,家庭在维护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2.3、幼儿园因素。

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就幼儿园而言,幼儿园的人文环境尤其对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影响较深。如幼儿园氛围、师幼关系、幼幼关系等。农村幼儿园经济条件有限,教师对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重视程度不高,对留守幼儿缺乏足够的关心,也欠缺相关的心理知识,未能为留守幼儿的心理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

目前,我国主要从家庭、幼儿园、社会和政府几个方面探讨了促进我国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对策和建议。

3.1、家庭层面。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子陪伴的质量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精神分析理论和生态学理论都认为,婴儿在早期从安全型依恋所获得的温暖、信任和安全为以后健康的心理发展奠定基础。[11]农村留守幼儿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缺乏父母长期的陪伴,其心理健康发展势必受到影响。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学者们的反复验证。一些学者提出,为了促进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家庭必须发挥好自身的教育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在学前期,父母尽量陪伴孩子的成长,或者选择就近的地方务工,方便和孩子团聚;平时通过电话、微信、书信等方式多和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的关爱。选择临时监护人时一定要考虑其监护能力,并加强联系;鼓励主要抚养者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增进对留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尊重幼儿的想法,关注其身心和谐发展,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3.2、幼儿园层面。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是在幼儿园中开始的。留守幼儿长期和父母分离,家庭关怀缺失,幼儿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幼儿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空白。因此,幼儿园对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影响不可忽视。近年来,国内学者强调了幼儿园教育在维护和促进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大家认为,幼儿园不仅应该建立留守幼儿的成长档案,了解和记录其发展情况,主动关心园中留守幼儿的生活。还应及时与其父母加强沟通和联系,定期开展家访,向幼儿的监护人传递科学的育儿观念,共同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同时,还可以设立悄悄话热线或一封家书活动等,为留守幼儿的亲情需求创造条件,满足留守幼儿情感发展需要。

3.3、社会层面。

社会环境作为个体成长的宏观环境,同样影响其心理健康。全社会应协同努力,给予留守幼儿更多的关爱、引导和支持。农村留守幼儿长期生活在农村,周围大多都是和自己一样的留守幼儿同伴,他们游戏活动少,较多的时间以电视为伴。因此,一方面,各类社会团体可以开展多种公益活动或关爱留守幼儿工程,丰富其精神生活。这一点在诸多研究者的文献中都有论述。另一方面,净化留守幼儿周围的环境,减少赌博、暴力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发挥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的作用,为留守幼儿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从已有的研究不难看出,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较差,亟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帮助和改善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但目前来说,这些研究大多属于经验概括和总结,定量研究有待深入,尤其是对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促进项目追踪研究较少,实践性不够。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扩大定量研究的样本数量,把重点放在促进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实践研究方面,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强其促进策略的可操作性,发挥留守幼儿周围环境的合力作用,共同为维护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研究[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优秀12篇)篇十

为了培养幼儿从小就有一个健康向上、自信、积极、活泼开朗的好性格,我们很重视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由于幼儿初次离开家庭走进一个陌生的环境,有的孩子会因为想妈妈而哭,有的孩子会因为不熟悉环境而害怕,还有的孩子会因为性格上的问题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老师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在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

例如:(1)我们经常在活动区里投放一些幼儿喜欢玩儿的玩具,幼儿之间通过玩儿玩具,学习交往、学习合作,不断提高交往能力和分享合作的愉快。

(2)通过引导幼儿在自然角里培育植物,孩子们会在每天为植物浇水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感和求知欲。

(3)通过鼓励幼儿饲养小动物,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4)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把课堂搬到户外,让孩子们在看“迎春花吹喇叭”、看“柳姑娘的长辫子”;在炎热的夏季,孩子们在捉蚂蚁,找蚯蚓,捕蝴蝶,观看雨后彩虹的快乐中,争论着“蚂蚁到底是六条腿还是八条腿”;凉爽的秋季,我们带着孩子们在捡落叶的快乐中学会了分类、学会了搜集、学会了制作标本;在寒冷的冬季,孩子们在寒冷的风雪中感受堆雪人、打雪仗的快乐,体验着什么是克服困难?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坚强的意志……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扩大了孩子们的眼界,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性格,健康了孩子们的心理。在良好的生活环境里,幼儿克服困难的勇气被不断地激励起来。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中,认知、情感、能力、个性等越来越提高了。孩子们在玩儿中学,在学中乐,在乐中愉悦了情绪,在愉悦中健康了自己的心理。

二、在游戏中促使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

健康的游戏和有兴趣的劳动,满足了幼儿渴望实践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能促进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

在幼儿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若能积极地参与他们的活动,并在活动中给予幼儿大力的支持、合作和引导,将有助于幼儿形成坚韧的性格和有“主见”的个性。有一次,许多孩子想玩儿“警察抓坏蛋”的游戏。但是,由于谁都不想当“坏蛋”,孩子们的游戏有点儿进行不下去了。这时候,老师及时地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并在游戏中扮演“坏蛋”,不仅促成了幼儿玩儿“警察抓坏蛋”游戏顺利进行,而且还引导孩子们在抓“坏蛋”的过程中,通过躲藏、追逐、周旋、抓捕、狙击等过程,培养了孩子们的机智,锻炼了孩子们的胆量,提高了孩子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当孩子们齐心协力把“坏蛋”抓到手的时候,他们对什么是爱?什么是恨?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等有了基本的认识和区分;他们对团结合作,齐心协力,不怕困难,夺取胜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游戏中谁都不想当“坏蛋”和敢于同“坏蛋”周旋、勇敢抓捕“坏蛋”的行为,就是孩子们良好个性逐渐形成的最好证明。

三、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向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的源泉。在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很注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当时发生在幼儿身上的事情,来创编幼儿能理解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儿歌以及儿童歌曲等。用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情,去教育幼儿本人。例如:在故事《小手回来了》讲完之后,在孩子们中间引起强烈的反响。许多孩子都对不爱劳动的嘟嘟进行批评,都赞扬波波是一个聪明、勤劳、爱劳动的好孩子。他们表示要学习波波,不让爸爸妈妈操心,学做自己能做的事,做一个有独立性的好孩子。

四、把爱、尊重和严格要求融入到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中。

在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把爱、尊重和严格要求融入到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工作中,是幼儿的个性得以巩固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幼儿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也是有独立意识的个体,有渴望参与成人活动的愿望。我们常常问自己:为什么要尊重幼儿?尊重幼儿什么?怎样做才能尊重幼儿?其实,就是把我们自己也当做孩子的一员。在孩子们发生“矛盾”的时候,认真倾听孩子们的争论,然后再引导幼儿在争论中明辨是非,学会友好交往和团结友爱,不断培养孩子们优秀的性格。

五、家园携手共育幼儿。

家园共育幼儿,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最佳途径。由于幼儿每天往返于家庭和幼儿园两个生活场所中,因此,如果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受到的教育在家庭中得不到巩固,幼儿良好的个性培养就得不到衔接,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幼儿就会出现“两面性”的倾向。这不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1)向家长宣传“理性”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帮助家长克服溺爱孩子的心理,尤其是祖孙三代居住在一起的家庭,更应该保持家庭成员教育孩子的一致性的态度。

(2)帮助家长走出教育孩子的“误区”。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培养,不强迫孩子去做不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事情,重视对孩子进行能力培养,引导孩子参加社会活动。

(3)真诚的向家长提供有关家教方面的书刊,指导家长在孩子面前如何以身作则,如何摆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增强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和检查孩子言行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优秀12篇)篇十一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然而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能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师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幼儿的教育。因此幼儿教师的人格对幼儿心理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幼儿好模仿,老师是他们最喜欢模仿的对象。因此从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出发,幼儿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加强修养,在幼儿面前,展现出自身的人格魅力,以获得幼儿的信赖和喜爱。

一、以健康的心理走近幼儿。

(一)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己。

教师自身的心理压力来源于:一是教师对自身能力、水平的认识不足,过高估计自己,自我期望值过高,经常导致活动失败而引发心理压力;二是教师本身的人格缺陷,如名利思想、患得患失、追求完美、意志力差等造成的心理压力;三是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正确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因此教师要敢于正视和剖析自我,在进行自我评价时要有“自知之明”,勇敢地正确看待自己,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不过高或过低。并且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发现问题,“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一个人有缺点和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深刻地剖析自我,就能正确认识自我,从而帮助自己提高认识水平。

(二)放松情绪,调节好心态。

由于外界工作压力的影响,教师常常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如果不良情绪所产生的能量不能及时释放,就会影响个体身心健康与工作质量。当我们心绪不佳时,可以有意识地变换活动方式,转移注意,使意识离开引起我们紧张情绪的刺激情境,暂时脱离长期关注的事物。如听音乐、唱歌、散步、适当从事家务劳动,参加体育活动等等。这样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就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中了,人的情绪也就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情绪状态了。

(三)学会交往,处好人际关系。

在待人接物行为和态度上,具有人际交往魅力的人通常能够把握人与人之间的共通之处,做到恰如其分。教师人际关系和其他职业一样,教师职业本身和教师的健康精神生活都需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要学会沟通,真诚待人,经常换位思考,能容纳对方,尽量做到彼此相互理解和谅解,消除隔阂,缩小心理距离,做到心与心的沟通。同时要提高修养和水平。实践表明:具有善良、勤劳和才干的人比较有人格魅力,容易受到他人欢迎。要正确看待同事的成绩,尊重和真诚支持对方的工作,对同行在工作中出现的差错要主动补台,而不是有意拆台,防止嫉妒心理的产生。主动向具有优良品质的人学习,这不但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教师心理健康、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手段之一。

二、以正确的方式和态度对待幼儿。

(一)以情育人。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师和幼儿之间感情的交流和心灵的呼应,将会直接影响教育的结果。爱孩子,关心幼儿,一切为幼儿着想,这是师魂所在。“赏识教育”一直受到教育者的普遍推崇,正因为它是一种以博大的爱心去唤醒、鼓励人的教育,它可以使许多自卑的幼儿变得自信,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对自己的肯定,增强幼儿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幼儿园是孩子从熟悉的家庭走向学校及社会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他们希望幼儿园像他们自己的家一样,温馨而亲切,渴望教师像妈妈那样给他们爱抚,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心理。因此教师不仅对幼儿在生活上要细心照料,行为品德上要耐心引导,而且更要在情感上给予关爱和呵护。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自然能学会主动地关心人、爱护人的优良品质。

(二)公平待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师对某些聪明可爱的幼儿偏爱一点本是人之常理,但是,这种偏爱会影响到教师对幼儿的言行,这对幼儿的发展很不利。那些得宠的幼儿,往往会有一种优越感,长此以往会养成他们狂妄自大、唯我独尊的性格,受挫能力会减弱,人际关系会紧张。而对那些比较胆怯、自卑的幼儿,可能由于教师的负性态度和行为会使幼儿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就连教师都不重视自己、不喜欢自己,他们就容易自暴自弃,不求上进,还有可能会讨厌教师,形成恶性循环,严重阻碍幼儿的发展。

(三)倾听心声。

倾听,是走进幼儿心灵的最好途径,学会倾听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积极倾听的主要特征是老师除耐性倾听幼儿的陈述之外,并随时使用微笑、点头等身体语言及简单复述或使用鼓励的话语,使幼儿说出心中所想的一切。因此在平时,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多给幼儿表达思想的机会,改“听我说”为“听你说”,培养他们敢说、想说、大胆说。这样可以有效锻炼幼儿的自信心和胆量,满足幼儿的成就感,增加成功体验。

(四)冷静处理。

教师的沉着与冷静有效地影响幼儿的意志品质。幼儿年幼无知、自控能力差,常会出现各种行为问题,令教师头痛心烦,如碰到幼儿任性撒野、不守规则、不听规劝、攻击性行为较多等情况时,教师常常会激动,特别是年轻教师容易冲动,缺乏自制力,就有可能做出不恰当的举动,如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这会对幼儿的心理造成伤害,严重时会造成不必要的事故。因此这个时候,教师要特别冷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幼儿,做到循循善诱,耐心的进行教育,不要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培养幼儿良好的心态。

幼儿时期的心理是否健康,将对今后一生的健康和幸福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幼儿教师的人格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和幼儿成长阶段接触时间最多的幼儿教师,应该学会缓解自己的工作压力,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用最好的状态去教育幼儿,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幼儿,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健康、健全人格的好孩子,为其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3]李文治,袁林着.《幼儿教师师德修养与专业发展》,人民邮电出版社,9月第1版。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优秀12篇)篇十二

摘要:科学高效的幼儿教育以及教师和家长的有效引导,是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有利于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幼儿心理教育中,家园合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可开设家长指导讲座,邀请家长担任义工,定期开展亲子游戏,利用网络共享信息,组织各类联谊活动,家园共建,提高幼儿教育效果。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教育;心理健康;家园合作;

家长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要想更有效地提升幼儿教育效果,就必须实现家园合作,秉承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为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幼儿教师应该注重与幼儿家长建立互动关系,定期与家长分享教育经验,引导家长发挥教育能力,形成教育合力。

一、开设家长指导讲座,加深教育层次。

在实际幼儿教育工作中,很多幼儿家长对家园合作的理解不透彻,很少深入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每个环节之中,难以发挥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幼儿园可以开设幼儿家长的指导讲座,为家长讲授幼儿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提高家长的自我修养,促进家长掌握幼儿的特点,提升家庭育儿的水平。还要使家长们端正认识,引导幼儿家长用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情操去启迪幼儿的心灵,教导幼儿做人的道理,从而形成新的幼儿教育观,加深教育层次。如为幼儿园小班学生家长开设幼儿入园的心理疏导讲座,让幼儿轻松跨过焦虑期,克服入园恐惧心理;为幼儿园中班学生家长开设幼儿科学育儿讲座,帮助幼儿健康成长,合理饮食和作息;为幼儿园大班学生家长开设幼小衔接讲座,逐步完成幼儿以游戏为主向以学习为主过渡,提高幼儿适应能力。

二、邀请家长担任义工,促进幼儿成长。

为了增强幼儿园、教师、家长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让彼此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义务与权力,幼儿园可以邀请幼儿家长到幼儿园参与教学,担任义工,与幼儿建立起情感交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家园合作,促进幼儿健康、茁壮的成长。比如我们大班赵嘉怡小朋友的妈妈是一位心理医生,我们邀请她到幼儿园为教师和幼儿们讲解“幼儿心理健康与行为习惯的培养”,利用视频和音频等方式,极大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互动的氛围很活跃。通过这次活动扩大了幼儿教师的知识面,便于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再比如我们小班张欣欣小朋友的爸爸是一位交警,我们邀请他到幼儿园为小朋友们介绍交通规则,让幼儿学习简单的交通指挥手势,教幼儿学看交通标识,教育幼儿要遵守交通规则,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让家长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小朋友感到一种新鲜感,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三、定期开展亲子游戏,增加展示机会。

幼儿园开展亲子游戏有利于密切亲子关系,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获得的对事情的处理方法和人际交往的态度会影响幼儿的一生。还有利于家长及时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增加幼儿展示才华的机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倡导多样化的亲子游戏,如“我给爸爸妈妈穿衣服”,一名家长在终点,幼儿在起点,哨声响起时,幼儿拿起衣服跑向终点,给其家长穿上衣服,拉上拉链后,家长背起孩子迅速跑向起点,先到者为胜。再如“快乐一家人”,幼儿和爸爸妈妈围在桌子前,共同去绘画自己温馨的家,要充分展示出自己家的特点,最终评选出优秀作品和创意作品。这种亲子游戏,极大地促进了父母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幼儿的心理获得安全感,家庭氛围更加和谐,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锻炼。

四、利用网络共享信息,拓展交流平台。

如今,随着网络的普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拘泥于课堂,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为幼儿带来丰富的学习资源。幼儿教师可以到幼儿教育的专题网站下载教育资源,提高幼儿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为幼儿播放心理健康教育短片,重视对幼儿情感情绪进行有效疏导和培养;建立幼儿心理健康档案,为全面了解幼儿的心理健康情况提供依据;开展主题教育,请家长将幼儿创编的故事、绘画作品和各种相片带到幼儿园展示,增强幼儿自信心。同时,家园合作也要充分利用网络共享信息,及时了解幼儿在幼儿园和家里的状况,便于幼儿园和家长明确教育目标;逐步拓展交流平台,建立幼儿园班级qq群或微信群等,有效地利用视频通讯实现远距离的交流,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

五、组织各类联谊活动,提升幼儿素养。

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实践活动,幼儿园可以组织各类联谊活动,给幼儿带来愉悦的心情,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比如举办“有爱相伴,互助成长”———城乡幼儿联谊活动,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城市里的幼儿走进农村,为农村的小朋友送去礼物,以此培养幼儿们的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有效挖掘幼儿心中的爱,促进共同成长。再比如重阳节的时候,幼儿教师和家长可以带领幼儿到附近的敬老院去看望老爷爷和老奶奶,为他们送去关心和温暖。小朋友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还有的朗诵诗歌,为老人们带来了精彩的表演。小朋友们为老人们讲故事,给老人们捶捶腿,用实际行动为老人带来快乐。通过各种各样的联谊活动,让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懂得了分享和关爱,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了期待。

总而言之,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家园合作必将成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时了解家长的心理需求,充分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合理安排亲子活动,及时听取家长反馈信息,提高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积极性。同时,还要积极落实“家园”共育的理念,开设家长课堂,加深合作层次,提高科学育儿水平,让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迈向新的里程。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园合作也必将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计划(优质18篇)

    工作计划书是我们在工作中的指南,可以让我们更加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通过阅读这些工作计划书范文,你可以了解到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工作计划书编写方式和要点。

    监狱警察年终工作总结德能勤绩廉(汇总18篇)

    月工作总结是一个有益的习惯,通过每个月进行一次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和工作进度,确保工作的高效和有序进行。以下是一些关于月工作总结的精选范文,希望对大家

    业务跟单实验报告(通用15篇)

    报告范文的每一个部分都需要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以使整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紧密衔接,逻辑严谨。以下是一些精选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中小学教导主任培训总结(优质19篇)

    培训工作总结是我们提升专业能力的必要步骤,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段时间的表现。请大家浏览以下的培训工作总结范文,相信会为大家提供一定的写作思路和素材。为贯彻落实《国

    学校命案防控工作总结范文(17篇)

    每个月的工作总结都是对自己工作状态的一次盘点,也是对未来工作的规划和指导。鉴于写总结时的困惑,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为切实做好学校

    疫情防控疫情预案范文(17篇)

    应急预案是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进行的一种事前准备工作,它可以帮助我们应对各种紧急情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常见的应急预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希望通过学习和了解

    美容产品加盟合作协议范文(18篇)

    合作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能力,对于在职场和生活中的各种场合都有着重要意义。合作是人类社会中一种重要的互动方式,通过合作我们可以实现更大的目标。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是一

    政府工作报告的心得体会(汇总16篇)

    在工作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心得体会,通过总结这些经验,可以更好地推动自己的职业发展。小编整理了一些工作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在全国人大第十

    骨干教师国培个人总结(专业13篇)

    写个人总结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找到提升自己的方向和途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个人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xx男xx年1月出生于xx省

    少先队辅导员工作计划书(专业12篇)

    少先队工作计划是指对少先队员的一段时间内的工作安排和目标设定,是组织和指导少先队员工作的重要手段。以下是一些常见问题的解答,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编写少先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