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精选14篇)

时间:2023-11-15 作者:紫薇儿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精选14篇)

撰写情况报告时,可以参考相关案例或经验,以提高报告的质量和说服力。如果你正在学习情况报告的写作,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情况报告样本,可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精选14篇)篇一

青年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阶段。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第一步经历将会对一个人一生的劳动力市场经历产生重要影响。而这重要的第一步受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教育经历、培训经历、个人能力、家庭背景、劳动力市场形势、经济和社会环境、雇主偏好、创业环境等。因此,把从学校向稳定正规工作过渡这一阶段作为切入点,既可以掌握青年就业的环境、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又可以掌握影响青年就业的背后因素,如教育培训能力、家庭环境等等,从而做到准确把脉,进而对症下药,以制定准确的、有针对性的政策思路和对策措施。

引言。

关注青年就业问题越来越重要。首先,从长远考虑,在持续2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下,中国劳动力供给增速逐步减缓,人口老龄化加速,未来青年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从近期着想,劳动力市场长期供求紧张,各类青年的就业问题都很突出,表现为青年失业率高、失业周期长、临时就业和不充分就业比重高、非经济活动人口增加等。在体制转型和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下岗失业再就业问题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后,青年就业问题将越来越成为中国应着力解决的就业重点和难点问题。第三,教育和培训体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联系不紧,青年劳动力素质结构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需要,如何破解教育培训与劳动力市场结合的问题,也是中国社会面对的难题之一。第四,中国正处于一个重大的社会变迁时代,如果青年既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训,又不能顺利地过渡进入职业生涯发展,不但导致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还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一部分:中国青年总体状况。

一、中国青年总体情况。

总体讲,中国青年人口数量大、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高、还处于不断增长阶段。

(一)总量。

按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到2002年底,全国人口总数为12.59亿,其中,15-29岁的青年人口2.83亿,占总人口的23.3%。在青年人口中,15-19、20-24、25-29岁三个年龄段人口比重分别为35.2%、30.1%、34.7%。

(二)城乡结构。

到2002年底,中国城乡人口比重分别为38.7%和61.3%。15-29岁青年人口中农村人口的比重为60.5%,其中,15-19、20-24、25-29三个年龄段人口中农村人口的比重分别为64.6%、59.8%、57%。城镇青年中,三个年龄段人口的比重分别为32%、29.8%、38.2%。农村青年中,三个年龄段人口的比重分别为37.4%、29.7%、32.9%。

(三)人员类型结构。

2002年,初中以上在校生人数约为3714.5万人,占15-29岁青年人口的13%;如果估计初中生中15岁以上人数占1/3,则这一比例达到20.6%。青年就业人数20057.4万人,占青年总人数70.8%。失业人数542.7万人,占1.9%。

(四)教育水平。

综合考虑在校生教育水平以及就业人员教育水平,估计2002年青年人口中,不识字的占1%,小学文化水平的占12%,初中文化水平的占63%,高级中等文化水平占17%,高等教育文化水平占7%。

(五)婚姻状况。

中国青年的初婚年龄一般在25岁左右。20-24岁青年的70%未婚,而25-29岁青年中80%以上已婚。总体上,婚姻状况比较稳定。

二、中国的教育、培训及就业的制度和政策。

(一)中国的教育制度。

中国的教育体系完备、教育制度严格、形式多样、门类齐全。

1、管理体制。

中国实行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在现阶段,基础教育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高等教育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办学的体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行在政府统筹管理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

2、经费来源。

实行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目前,属中央直接管理的学校,所需经费在中央财政拨款中安排解决;属地方管理的学校,所需经费从地方财政中安排解决;农村乡、村和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学校,所需经费主要由主办单位安排解决,国家给予适当补助;社会团体和贤达人士举办的学校,所需经费由主办者自行筹措(包括向学生收费,向社会募捐等)。除上述经费来源外,国家提倡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勤工俭学,通过向社会提供服务增加一些经费收入,以改善办学条件。

3、教育体系。

目前中国的教育体系有以下特点:一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正在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全国已有91%人口的地区普及了小学教育,大城市和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正在普及初级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和民族教育也得到很大发展,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体系。

(二)中国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1、劳动者获得职业技能的途径和类型。

中国劳动者劳动技能的获得包括就业前、就业中和就业转换过程中三种途径。就业前培训是通过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对劳动者进行就业上岗前的长期或短期培训,使他们具有一技之长,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包括劳动预备制培训、学徒培训。在职培训是劳动者在就业后为了提高就业能力而进行的技能提高型培训。转业培训是对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开展的转换职业技能、促进其再就业的培训。

2、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中国职业技能培训提供者包括正规职业技能教育机构、政府部门培训机构、社会培训机构等。除了技工学校、职业中学、中专等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基地外,其他的技能培训机构主要是劳动保障部门举办的就业培训中心以及各种社会培训机构。就业培训中心是培训失业人员的重要基地,其培训对象主要是失业青年和失业职工,就业训练中心组织就业前训练和转业训练,多以实用技术和适应性培训为主。社会培训机构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是职业培训的重要补充。到2002年年底,全国共有社会力量办培训机构1.7万余所,社会力量举办的培训机构在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职业技能资格体系。

中国已建立了自己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和职业资格制度,要求普通劳动者必须持证上岗。中国的职业资格体系分5级,由低到高依次是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目前,中国的技能劳动者有7000多万人。其中,初级技工约占60%;中级技工约占36%;高级以上技工,包括技师、高级技师280多万人,约占4%。青年以初级和中级技工为主。为此,2002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启动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2003实施“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目标是从2004--2006年的3年内,在制造业、服务业及有关行业技能含量较高的职业中,培训50万技师、高级技师和其他高等级职业资格人才,带动各类高、中、初级技能人员的梯次发展。

第二部分:中国青年从学校向工作过渡的总体状况评价及分析。

通过此次四省市青年调查,我们对中国青年的生存环境、生存状况作出以下几点基本判断:

(一)在制度背景一定的情况下,青年个体的机会。

青年的就业机会平等。就业完全市场化,劳动力充分流动,青年基本凭借自身能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以文化水平为代表的能力基本决定了青年的职业、行业、单位和就业的正规化程度。

(二)由于历史、经济发展和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客观上青年的教育、培训和就业机会还存在不平等,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

首先,农村青年受教育的机会少于城市青年。一个表现是,50%的农村青年只接受了初级中等以下的教育,而绝大部分城市青年都接受了高级中等水平以上的教育。

第二,农村青年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于城市青年。

第三,城市青年比农村青年有更多接受就业服务的机会和就业的机会。

(三)中国青年整体上积极、务实、向上。

首先,大部分青年都希望通过工作实现美好的生活、对社会有所贡献。同时,他们又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判断积极地参与劳动力市场活动,采取务实的态度选择自己的工作,一步步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

(四)总体上中国青年的文化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但城乡差别较大;技能水平偏低。

表现为接受职业教育的青年比重低,普通初中文化水平的青年比重高。

(五)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对青年的一生起决定性作用。

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不但决定青年自身的劳动力市场状况,还决定其家庭及子女的生活状况。

第三部分:中国青年就业调查的结论。

针对此次调查反映的中国青年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本文总结一下结论:

一、从历史和发展的高度重视青年问题。

青年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是最宝贵的资源。青年的素质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特别是对于中国。随着人口的逐步老龄化,青年劳动力将越来越宝贵。在现有的人口政策下,在未来的十多年后,青年劳动力的数量将不再增加。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出现城乡青年劳动力供不应求的情况,未来青年劳动力将更加稀缺。为此,需要从历史和发展的高度重视青年问题。

二、青年问题首先应该从教育抓起。

教育决定青年的一生,也决定一个国家未来人力资源的实力。因此,无论从青年个体还是从国家的角度,都应该从抓教育入手来处理青年问题。中国的教育应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首先,真正普及9年义务教育;第二,大力推广高级中等教育;第三,加大对农村青年的培训力度,普遍提高农村青年文化水平,推迟其进入劳动力市场年龄,提高就业质量。

(2)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扩展高中阶段容量的同时,提高青年的职业素养,促进他们更好更快地向劳动力市场过渡。

致谢。

对于这次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最需要感谢的是杨伶俐老师。她在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充分的帮助与支持。杨老师不仅耐心地为我指出报告中的不足之处,对于报告的改进提出宝贵的建议,而且还在我遇到困难时尽心地进行指点与解答。在此借报告完成之际,表示由衷的感谢与敬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精选14篇)篇二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分析了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及大学生为就业所需要提高的素质能力和就业工作指导,寻求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途径。

一、就业形势分析。

1.金融危机下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半数以上认为就业前景较为乐观。

2.大学生在提升自身素质上已从传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向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大学生对于自身所欠缺的素质,9.75%选择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13.07%选择沟通协调能力;13.28%选择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30.08%选择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经验;22.2%选择专业知识和技能。

3.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周围的毕业生就业率普遍低于70%,大薪酬的期望也普遍降低。大学生认为目前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偏低,形势不是很乐观,大部分人认为就业率在70%以下。

二、就业倾向分析。

2.大多数大学生想过自主创业,但资金和经验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瓶颈。在自主创业这个问题上,70.12%表示想过自主创业,但是资金和经验仍是制约大学生自主创新的.主要瓶颈,占65.56%。

3.半数以上的大学生愿意参加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及报官在对于官的选择上,5%的大学生已官考试;57%有意向朝官方向发展,但自身条件不够。这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三、就业工作指导。

1.在校期间对大学生工作影响最大的教学环节是社会实践。71.78%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工作影响最大,55.87%认为专业知识很重要,23.65%选择了职业资格认证,选择基础理论、毕业设计的分别占9.54%、6.43%,6.85%认为其他方面的教学环节。

2.对今后就业最为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还是社会交际能力,最需要的就业指导是就业面试的指导。这表明现在的大学生需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逐步向复合型人才发展。

3.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

67.01%的大学生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而不太确定是否重要占了18%,有将近十分之一觉得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要,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占5%。

4.54.3%的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的态度。

5.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人才招聘会。

23.2%的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或院系就业信息栏;26.1%认为是人才招聘会;5.6%认为是学校就业网;也有少部分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或其他渠道获得。

四、对策与建议。

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扩大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等共同努力。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第三,鼓励自主创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鼓励大学生,并为其提供专业指导、市场分析等服务。

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必须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3.高校: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1)高校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2)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3)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新时期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另外,良好的目标意识促使学生充分利用时间资源进行有益的活动。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

(4)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

4.大学生:自强自立,努力增强综合素质,树立科学就业观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除此以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和地理位置等。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第五,先就业后择业。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5.用人单位:科学用人,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其次,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

总结:

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缓解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需要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政府应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精选14篇)篇三

本文目录。

进入大学后,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一学期过去了,大一已经过了一半。大学的学习方式不同于以前的任何一个阶段,考的是自主学习,每一个目标,不管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都需要自己摸索和努力的。少了父母在一旁的叮咛唠叨,怀念老师们在耳边的谆谆教诲,进入大学的我们,要学会自立了。

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社会栋梁之才,需要的是综合的才能。而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时刻为锻炼提高我们的能力而努力。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我们大学生能顺利地走向社会和融入社会奠定基础。这个寒假,我们班积极响应学校号召,认真的做了社会实践。

我们班围绕这个主题,结合实际确定了采访的主是“英语专业在无锡就业情况的调查”。每三个人组成一组,负责采访两个人。

任务已经落实了,现在就要行动了。联系的工作还是很顺利的,听到是江大的学弟学妹们,学长学姐们还是很热心的,很快就把见面的时间地点确定下来了。我们第一个采访的是一位英语专业的学姐,现在在无锡一家经营外贸的私企当英语翻译。其实,刚开始接到这样任务的时候,我就担心我们采访的要求会被拒绝,因为这毕竟是占有别人的私人时间,而且他们也没这个义务啊。但事实证明是我多想了,特别是听到她说前几个星期已经有人走访过她了,她还是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心里还是有那么点小感动。

采访的过程还是很愉快轻松的,也聊了蛮多题外话的,应该说收益不少吧。我们提了很多的问题,学姐也都耐心回答。采访的时间虽然短暂,但采访过后,我发现还是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思考。今年英语师范的签约率就是个警钟,年年走低的数据,不得不让我们有危机感。原先选择英语专业,也不仅仅是从兴趣考虑,也有从就业空间考虑。但事实证明,光光兴趣是不够的,有了兴趣,还需要更大的动力牵引你。专业没难易之分,到了社会就如行业没有贵贱之分。学好专业真的不是件易事,而你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又恰恰决定了你今后就业空间的大小。当然这是针对大多数常人来说,因为社会上也有那些另辟蹊径而成功的人士。我并不热衷于那种形式,人固然要自信,但切记还需实际。所以还是谈些实际的吧。英语专业的就业方向,宽泛得说还是很广的,有英语教师,英语翻译,涉外导游,报关员等。每一种大类里还有小的分类,这儿就不详细说了。看似还是很乐观的,当年年走低的就业率作何解释呢?我是这样理解的:这归根结底有主要的两点原因决定,一是毕业大学生的素质问题;二是毕业大学生的态度问题。大学生素质问题主要就是专业技能。作为一名英语师范的学生,在我看来,毕业时最起码要有专四,专八,教师证,普通话等级证书和计算机二级证书。但又有多少人能全部拿到呢?即使你这些证书都拿到了,只能说明你是个合格的大学生罢了。

要想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还差得远了,不是吗?就拿英语教师来说,有了专八证书,当个高中老师还是可以的,可现在高中教师都要达到研究生学历,大学更是要求博士。更不用提英语翻译和涉外导游了,光英语专业毕业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做到出色才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仅用四年的时间,要做到出色,又是何等艰巨的任务。所以,别看大学生活表面自由惬意,但承又受的压力却是前所未有的,但又有多少人意识到了。时间,机会,就在电脑当影碟机,图书馆当网吧,教室当茶馆的生活中消逝。当然社会不是只需要那些只会钻研的科学家,大学生也要拓展综合素质。

还有就业的心态问题。当今是一个凭能力说话的时代,名牌大学并不意味着就有高薪的工作。大学生算什么,如今人才市场应聘,人山人海的是“天之骄子”。也许是因为是生活在农村的缘故,大家都为自家出个大学生为傲。没当我听到别人跟我爸妈谈到我时,几句话离不开“大学生”。我的内心却不是滋味,因为我不确定自己的未来在哪.所以我并没有把自己抬得多高,以低姿态面对就业吧。不会有惊喜但也不至于失望甚至绝望啊。作为一名大学生,从我的角度看,当今大学生们,要不是毕业后急于找工作,找了份高不成低不就的或是不对口的工作,就是以不对口等种种理由待业在家的。这两种就业心态都是不可取的。但又如何避免这两种心态呢?我想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得做好职业规划了。设定目标,制定计划,脚踏实地,调整心态。

以上这些是我经过这次走访校友的些许体会,也许有些悲观。我只想借此作为警示,时刻提醒自己—任重而道远,居安而思危。

返回目录。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见第2、19、14、25题。

3与是否专业对口,见第7题。

4地域意愿,见第10、11题。

5对用人单位的意愿,见第16、17、20题。

2、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获取(包括获取方式和程度两方面),见第8、9题。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见第3、6题。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见第4、15题。

调查分析:

一、热能专业。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有21%的同学认为自己有实力找到工作。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有52%的同学没有签约任何单位,只有6%。

二、环境专业。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有21%的同学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3与是否专业对口方面:选择各个方面的同学人数很平均。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有81%的同学没有任何签约单位。

一、建环专业。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有76%的同学已经签约了3个以上的单位。

调研结论:

一、纵向比较。

二、横向比较。

综上所述,作为学校应当在职业规划教育、自主学习教育、实习实践教育以及信息支持方面加强工作;作为同学自己,应当为自己的未来早作准备,认清当前的外部环境,明确自己的目标,找到理想与现实的交汇点,通过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返回目录。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了解我市就业问题,促进就业工作,市政协社会法制民族宗教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并会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王世英副主席带领下,于3月中旬深入米脂、横山、府谷等县,采取实地走访查看企业、职业学校、培训中心、人力资源市场和听取汇报、座谈等方法,就我市就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截止xx年底,我市总人口为353.4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1.6万人,占17.4%;农村人口291.8万人,占82.6%。

按照我国法定劳动力男性16—60周岁、女性16—55周岁的规定,全市劳动适龄人口为218万人,占总人口的61.7%。其中城镇37.3万人,占17.1%;农村180.7万人,占82.9%。

劳动适龄人口中,在校学生31.3万人,丧失劳动能力的11.2万人,实际劳动力为175.5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力29.2万人,占16.6%;农村劳动力146.3万人,占83.4%。

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为:初中以下141.3万人,占80.5%,高中及中专24.9万人,占14.2%,大专以上9.3万人,占5.3%。

劳动力技能水平为:初级以下技能(含初级职称)10.9万人,占6.2%;中等技能(含中级职称)4.7万人,占2.7%;高等技能(含高级职称)1.2万人,占0.7%;没有技能等级的158.7万人,占90.4%。

至xx年底,城乡劳动力就业总数为166.4万人,未就业人员为9.1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为91.3万人,占54.9%;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为23.9万人,占14.4%;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为51.2万人,占30.7%。从近几年三个产业从业人员数量总体情况来看,第一产业呈略微下降之势,第二次产业呈略微上升之势,第三产业基本持平。

第二、三产业从业的人员在几个重点行业的分布是:采矿业4.9万人,制造业5.3万人,电力、燃气业0.9万人,建筑业12.7万人,交通运输业5.3万人,批发零售业13.8万人,金融业0.4万人,七个行业合计43.3万人,占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57.6%。

在国家单位就业的有20.2万人,其中,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5.2万人,占25.7%;教育单位4.7万人,占23.3%;其他国有单位就业10.3万人,占51%。

我市就业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人事、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持续保持着较为平稳的态势,为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1、就业长效机制初步建立。xx年以来,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实行城乡统筹就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大做强劳务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实施意见》和《xx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等9个政策性文件,对政府促进就业作出具体规定和要求。各级政府把促进就业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了促进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促进就业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突出矛盾,初步形成了我市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格局。

2、就业总量整体逐年增加。近年来,我市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拓展三产服务业、能源化工企业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就业岗位,新增就业岗位从xx年的1.7万个,增加到xx年的2.2万个,累计增加就业岗位15万多个,为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和进城务工农民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4.3%以内,全市的就业局势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态势。

3、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各级政府坚持把扩大劳务输出作为推动统筹城乡就业的一项重要措施,全市劳务输出人数由xx年的28万人增加到xx年的56.3万人,劳务收入由xx年的10.3亿元增加到xx年的27.6亿元。为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4、多措并举实施就业援助。近年来,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和开展党政领导交友帮扶促就业活动等措施,全市在治安、环卫、社区老年服务等方面开发公益性岗位3100多个,对4100多名零就业家庭成员和有劳动能力、就业愿望的女40岁以上、男50岁以上的就业困难下岗失业人员(以下简称“4050”人员)实施了就业援助。

5、就业服务框架基本形成。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从无到有,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开展了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劳务派遣和社会保障事务代理等多项就业服务工作,xx年以来,累计开展免费职业指导6.9万人,有2.65万人通过专场招聘活动实现了就业,较好地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

6、就业技能培训初见成效。目前,全市有14所职教中心,在校学生2.3万人;中等专业学校10所,在校学生1.2万人;民办培训机构30所,每年培训学员近万人。xx年以来,累计考发职业技能资格证书13.4万份。同时,劳动保障部门结合形势需要积极开展了创业培训活动,xx年以来累计培训35期,1200余人实现成功创业,带动4800多人实现就业。

据统计,“”期间全市进入劳动适龄人口41.6万人,适龄人口中继续上学的大约31.4万人,不再上学需就业的10.2万人,高中毕业不再升学和各类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其中大学毕业生回榆林求职的按50%计算)20.4万人,“”期间企业新增劳动力供给总量约为4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8万人。退出劳动年龄的19万人,年均3.8万人,年净增劳动力4.2万人。

1、根据市、县(区)两级“”规划,全市“”期间计划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0户,据测算,平均每户企业可新增就业岗位140个,共可新增就业岗位2.52万个。

2、“”期间新增规模以下工业企业460户,据测算,平均每户企业可新增就业岗位30个,共可新增就业岗位1.38万个。

3、“”期间净增其它各类企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社区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3500户,平均每户企业可新增就业岗位5个,共可新增就业岗位1.75万个。

4、“”期间净增个体工商1.8万户,平均每户可新增就业岗位1.8个,共可新增就业岗位3.2万个。

5、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期间,全市固定资产预计投入2313亿元,据测算,可为灵活就业人员和非正规就业人员提供10万个就业岗位。

6、党政事业单位补充退休减员可新增岗位3万个。

以上六项共计新增就业岗位18.85万个,年均3.77万个。

“”期间我市新增劳动力供给总量为40万人,新增劳动就业岗位18.85万个,年均3.77万个,年劳动就业岗位供需缺口为0.43万个。加上外省市每年来榆务工人员约2.8万人,预计每年劳动就业岗位缺口为3.23万人。

当前,是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也会大幅增加,就业形势总体相对比较稳定。但是由于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大、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以及择业观念陈旧等诸多主客观因素,就业工作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从劳动力的供给来看,一是我市劳动适龄人口目前正处于高速增长期,每年新增劳动力约3万人;二是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有约15万富余劳动力因种种原因没有实现转移就业;三是国有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化,有40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就业;四是大中专毕业生求职的人数每年以5000人左右逐年增加,累计有近3万名未实现稳定就业;五是外省市来榆务工人员每年约2.8万人,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劳动力的需求增长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就业弹性降低,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逐步低于经济本身的增长速度。因此,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的矛盾依然存在。

工业结构中,原有传统工业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新上的能源化工项目大多科技含量和机械化程度高,吸纳劳动力的空间小,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所占比例很小。同时,在企业结构中,随着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和企业改制工作的推进,“”期间,我市绝大多数国有、集体企业将会逐步退出市场。中小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普通劳动者选择就业的机会减少,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区域差异方面,由于我市南北经济发展不均衡,南北差距越拉越大,使区域性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北六县基本可以就地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问题,7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实现就地转移。如xx县,恒源煤焦电化有限公司拥有员工1928人,其中85%都是本地人;矿区的井下作业和冶炼工厂、建筑工地以及宾馆、饭店等行业里的艰苦工种几乎全是外地人,本地人不愿干;外来务工人员达2万多人,涉及全国三十多个省市。而南六县就业岗位少,80%以上的劳动力需要通过异地转移就业。

由于劳动力供给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人等形成了就业困难群体这部分人员大多只能从事一般的劳动,与当前劳动力市场的要求相差甚远,离开政府的援助很难实现再就业。

我市劳动力数量庞大但整体素质偏低,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相对滞后,培训机构不足、规模不大、层次较低,而非农产业就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体力型劳动者就业空间越来越小,致使一般劳动力数量严重过剩。劳动力素质和就业岗位需求之间的不相适应,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造成“就业难”和“招工难”的问题并存,“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现象同在,既影响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又制约着劳动力的就业和就业稳定率的提高。

当前就业工作呈现用工单位多元化和就业渠道、就业方式多元化的特点。但我市时至今日还没有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市与省xx县区之间的信息至今没有实现联网,劳动力网上市场即无形市场尚未形成;人力资源市场也大都处于场地不足、设施不全、设备简陋的尴尬境地;基层工作所站普遍工作条件差、经费紧缺、手段落后,与当前促进就业的工作要求不相适应。

据调查测算,剩余劳动力输出人员中,稳定输出的仅占20%左右,80%以上的人员大多数处于不稳定状态,从事简单的、季节性劳务。劳动力输出受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缺乏长期性、持久性,加之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偏低,缺乏劳动技能,给城乡就业造成压力。

在未就业的人群中,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和一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观念陈旧,把就业仅仅理解为只有在国家机关单位和国有企业工作才算就业,因此存在着就业靠政府,依恋“铁饭碗”、重国有轻民营、不愿干个体的心理,认为“就业就是吃公饭”或者“吃公饭才算就业”,缺乏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同时,有的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去就业,怕吃苦丢面子,只想在城里谋份工作去年我市在实施农村人才队伍振兴计划时,原计划招聘512名,实际报名参加考试的只有167人,最终招聘的仅有73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市综合执法局计划招聘30名工作人员,结果报名参加考试的竟有1606人巨大的反差不能不引人深思。

我市的就业工作尽管存在许多困难,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中央、省上近年来对促进就业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另一方面市上提出加大我市能源化工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力度,并把“就业再就业工程”列入了“民生八大工程”之一,这必将带来新的更多的就业需求。通过调研,委员们认为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刻理解就业是民生之本,充分认识就业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将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重大政治任务,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来抓,深入开展《就业促进法》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强化在促进就业、实现全社会充分就业方面的责任,完善配套政策,简化办事程序,规范操作办法,使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逐步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有效发挥政策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

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陈旧择业观念给就业造成的思想羁绊,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不容忽视的一个社会问题,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不正确择业观念尤为令人忧虑。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倡导适应时代变化与社会发展要求的择业新观念,在全社会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理念,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他们正视现实社会,适应市场需求,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科学就业理念和不怕吃苦、从基层干起、在实践中逐步锻炼成长的正确人生观。同时,要加快事业单位的改革步伐,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尽量安置大学生就业;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作,促进毕业生跨地区就业;充分发挥人才网络建设优势,为毕业生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拓宽就业渠道。

经济快速发展是扩大就业的重要保证,要在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大型企业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大力发展就业门槛低、就业容量大、服务范围广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劳动者的主渠道。我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也意味着服务业在提供岗位方面有着巨大的空间。一是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能源化工产品物流为主,其他(购物、餐饮等)为辅的现代物流服务业;大力发展以金融业、信息服务、边塞文化、旅游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将我市建设成为重要区域商贸服务中心、金融中心、文化旅游中心,辐射行业就业。二是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做好家政服务、物业管理、托老托幼等便民的社区服务,增加就业岗位。三是大力发展非全日制就业、非正规就业,拓宽就业途径。四是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延伸产业链,提升就业空间。五是各级政府在招商引资中,要把吸纳本地人力资源作为入驻企业的一个硬性准入条件,强化各类入驻企业安置本地劳动力的社会责任意识。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xx大提出的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创业不仅是创业者自己实现就业,还可以通过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因此,要把推进全民创业促就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制定和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尽快出台我市关于推进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的有关文件。在开发区开辟创办小企业园区,并组建专家自愿咨询服务指导团,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平台。通过进一步放宽政策,改善环境,凝聚和激活全民的创业热情和创业能量,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谋创办企业、人人投入经济建设、人人千方百计创造财富的社会氛围,以创业推动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

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城乡就业的必然要求。当前,要在加快榆林职业学院建设进度的同时,积极探索整合现有培训资源,组建榆林技术学院集团的可行性,充分发挥各县区职业中学、就业训练中心以及乡镇培训机构的作用。职业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一是以市场需求为中心。职业学校要围绕市场需求尤其是榆林工业发展的需求这一中心,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整合重复专业,改造传统专业,积极开发新专业,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二是以就业为导向。职业学校要不断调整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老专业,使新旧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以提高就业率作为职业教育的第一要务。三是以能力为本位。职业学校要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将学生培养成适应就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最终都能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我市劳动力的82%是农村劳动力,而解决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做大做强劳务产业。各级政府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要实施青年农民技能培训工程,打造劳务品牌,全面提升农民工的综合素质。要鼓励偏远贫困山区农村的居民向城镇集中,鼓励学到一技之长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带动当地城镇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新途径。

实施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项目,着力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网络建设,实现省、市、县(区)三级联网,达到基本服务功能完善。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进一步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切实规范各类职业介绍中介行为,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是实现全社会充分就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针对我市就业困难群众的实际,各级政府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按照“产生一户、援助一户,消除一户、稳定一户”的动态管理原则,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落实税费减免、培训补贴、小额贷款,社保补贴等政策手段,帮助下岗职工中的“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和就业困难的大中专生实现就业。

按照关于就业服务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的要求和劳动力市场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原则,建立健全市、县乡(社区)三级就业服务平台,为劳动者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一是设立市县两级就业服务局;二是加强市县两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建设,服务项目从单纯的职业介绍扩大到职业指导、招聘录用、定期发布用工信息、劳务派遣、劳务培训等多方面;三是加强乡镇、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所(站)建设。通过基层所(站)准确掌握全市城乡就业状况,成为政府最基层的服务就业的单位。

认真贯彻落实《。

劳动合同。

法》,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要规范企业行为,认真实施工时、休息休假、最低工资、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标准。继续完善和落实对农民工的政策。国家为解决农民工问题已制订的平等就业、工资支付、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政策,要切实落到实处,还要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措施。要加强劳动执法监督,特别是解决好非法用工、超时加班、劳动条件差等问题。这样,既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也有利于扩大就业。

返回目录。

据农民工年度监测调查资料显示,20xx年我市700个农村居民调查户中,全部家庭人口2313人,其中农民工[1]920人,占家庭人口的比重为39.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平均每户拥有农民工1.31人。我市农民工呈现出男性多于女性、已婚多于未婚、31-50岁年龄者多、初中文化程度者多、未参加过技能培训者多等基本群体特征;本地就业者多、制造业从业者多、生产或运输设备操作者多等分布特征;从业时间增加、收入显著提高、男女收入差距缩小等就业特征。

从性别看,男性占68.3%,女性占31.7%。男女比例为2.15:1,比xx年的2.23:1有所降低,男多女少的趋势没有改变,但近年来呈现出男性务工比重逐年上升趋势。

从婚姻状况看,已婚人员占85.7%,其中男性和女性的已婚率分别为85.0%和87.0%;未婚人员占12.9%,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未婚率分别为13.1%和12.7%;离异或丧偶的人员占1.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显示,xx年我市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41.3岁,其中男性为42.3岁,女性为39.0岁。

从年龄构成看,30周岁及以下的占20.6%,比上年降低1.8个百分点;31-40周岁的占23.7%,比上年降低1.4个百分点;41-50周岁的占34.2%,比上年增加2.3个百分点;50周岁以上的占21.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31-50周岁的接近六成,是农村居民家庭中非农就业的主体。

从文化程度看,小学及以下占13.8%、初中占67.6%、高中及以上占18.6%。我市农民工文化程度仍以初中为主。

从年龄看,年轻人群文化程度相对更高,30周岁及以下年龄组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1.8%,比30周岁以上年龄组高16.6个百分点。

从性别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占21.5%,男性占17.2%,女性比男性高4.3个百分点。农村女性劳动力要付出更多努力,拥有更高学历才能胜过男性,在竞争中获得从业机会。

调查结果显示,xx年我市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17.9%。其中只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24.2%;只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62.4%;同时接受过农业技术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13.4%。

从性别看,男性接受过培训的比例为19.4%,明显高于女性的14.7%。

从文化程度看,文化程度越高,接受过培训的比重越高。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分别占14.2%、17.5%和22.2%。尤其是参加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接受过的比重分别占9.4%、13.0%和18.7%,显著高于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比重5.5%、7.7%和4.1%。

由于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为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岗位,一直以来都是外地农民工务工的流入地。对我市农村劳动力来说,基本上无需外出就可实现充分就业。调查显示,在乡内从业的占88.9%,是我市农民工最主要的从业地区;在乡外县内、县外市内及国内其他省市从业的农民工分别占5.8%、3.8%和1.5%。

从年龄和婚姻状况看,30岁以上农民工更倾向于在乡内从业,比重比30岁及以下的农民工高19.4个百分点;已婚人员选择在乡内从业的比例比未婚人员高23.0个百分点。

从产业结构看,从事第一产业的占0.1%;从事第二产业的占60.0%,比上年增加1.6个百分点;从事第三产业的占39.9%,比上年减少1.6个百分点。

从行业分布看,超过五成农民工从事制造业,占51.3%,是吸纳农民工就业最多的行业;其次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17.8%;再次是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各占8.0%;随后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7.4%。五个行业一共吸纳了92.5%的农民工,比上年增加2.8个百分点。

从职业分布看,经营类、管理类、技术类的从事人员比重较低。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等工作的人员比重最高,占39.8%;服务业人员占13.5%;个体经营人员占8.3%;专业技术人员占7.3%;办事人员及有关人员占4.3%;商业人员占2.0%;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占1.2%;私营企业主占0.6%;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占0.1%;从事其他工作种类的人员占22.9%。

xx年我市农民工人均从业时间为10.9个月,比上年增加0.1个月,其中本地务工、本地非农自营、本地非农务工和外出从业时间分别为0.5个月、1.4个月、7.9个月和1.1个月。调查显示,有26.1%的农民在从事非农活动的同时兼顾自家的农业生产,务工务农两不误。

调查结果显示,xx年我市农民工月均非农收入为2535元,比上年增长18.0%,其中月均收入在600元及以下的占1.8%;601-800元的占2.6%;801-1200元的占9.5%;1201-1600元的占14.5%;1601-2400元的占30.4%,2400元以上的占41.2%。月均收入在1600元以上的农民工占到了71.6%,比上年增加了14.4个百分点,呈现出收入大幅增长,低收入者比重减少的趋势。

从性别看,xx年我市男性农民工月均收入2774元,女性农民工月均收入1993元。男女收入比是1.39:1,比上年的1.55:1有所降低。

从年龄组看,41-50周岁年龄组农民工月均收入最高,为2823元;其次是31-40周岁年龄组,为2662元;排在第三位的是50周岁以上年龄组,为2224元;最低的是30周岁及以下年龄组,为2205元。70后、80后是月均收入最高的人群,他们从业多年,拥有较多的工作经验,且年富力强,收入水平最高。

从收入涨幅看,涨幅最快的是30周岁及以下年龄组,增长25.6%;其次是50周岁以上年龄组,增长17.2%;第三是31-40周岁年龄组,增长16.4%;第四是31-40周岁年龄组,增长14.9%。增长幅度的高低正好与绝对收入的高低相反,收入越高增幅越小,呈现出差距缩小的趋势。

从文化程度看,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分别为2215元、2616元和2472元,比上年分别增长了26.2%、15.5%和20.4%,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收入最高,增速最小。

从就业方式看,本地非农务工、本地非农自营和外出从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分别为2155元、4667元和2600元,比上年分别增长了18.1%、14.9%和16.9%,本地非农务工农民工收入最低,自营农民工收入增幅最小。

从农民工从事的五大行业看,收入水平由高到低分别是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制造业和居民服务业,月均收入水平分别为3313元、3241元、2798元、2434元和2047元。收入增速由高到低分别是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分别为29.7%、21.7%、16.7%、7.1%和6.5%。

[1]本文中的农民工是指本市农村居民家庭中主要从事非农劳动的就业人员,但不包括乡村教师、乡村干部、行政事业单位等财政供养人员。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精选14篇)篇四

就业观是人们对与就业有关的重要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就业观是指求职者以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为前提,在客观评价自己,理性认识就业环境的基础上,指导求职者职业发展,并最终实现自身需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就业观念,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通过在大学校园里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就业观念。及时掌握和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状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解决大学毕业时诸多就业问题,非常重要。

本报告主要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来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方面文献的分析和解读,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嬗变,以及调查现代大学生对目前就业状况的看法。

我国大学生就业经历了一个由国家“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嬗变过程。1950年代初到1980年代末,大学生择业实行的基本上是国家“统包统分”的模式,对于大学生来说,毕业分配无须自己多操心。这种体制使大学生对自身的价值实现充满自信,如做一名受人尊敬的工程师、科学家、作家、记者或干部等。九成以上的大学生愿意选择大城市全民所有制单位,因为这是“铁饭碗”,没有“风险”。

1980年代末,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和社会利益群体的重新分化,大学生那种安稳守成的择业观正在被挑战的、自己创新的风险择业观所取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人们开始在市场大潮中追求自己价值,社会观念逐渐商品化和个体化,大学生择业开始结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兴趣,原有的“统包统分”观念逐渐淡化。调查表明70%以上的大学生愿意选择“收入高,但有失业危险的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育、完善,到了1990年代,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意识已逐步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

进入21世纪,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明显加大,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1)由一次就业转变为多次就业,自主择业转变为自主创业。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比例为63.15%,选择“继承父业”的比例几乎为0%,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6.32%。(2)关于“自主创业”,认为“可以尝试”的比例达到了58.1%,认为“可行”的占28.2%。(3)大学生创业观念得到加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21世纪出现的就业高峰导致大学生择业越来越困难,许多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创业来解决工作问题,这种转变与其说是一种就业观的转变,还不如说是被“逼上梁山”后的无奈之举。当然,社会环境的转变和个体的这种行动趋向极大相关,这种“权宜之计”逐渐使社会大环境提高了对创业的认同度,促进了创业的升温。

1980年代,大学生首选的行业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企业,这主要基于对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的考虑。因为这种单位没有风险,是大家都认可的“金饭碗”和“铁饭碗”。这时中国虽然已经启动市场化改革,但是各种体制和1980年代以前的计划体制几乎一样,平均主义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于是大家纷纷迫求稳定的职业,而不是有挑战性的职业。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定,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三资企业”开始成为一些大学生毕业后的首选工作单位。

1980年代,大学生就业首先看重的是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对口,对薪资没有过多的考虑。1990年代初以来,多数大学生择业的首选标准是经济待遇,薪资期望最高达到六七千,一般也在四五千左右。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对薪资期望也发生了一些改变。21世纪初,大学生择业的薪资期望一般集中在1000一20xx元/月,就业心态趋向理性化。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的预期工资水平比较符合市场的实际水平,94.65%的大学毕业生所要求的月薪酬标准在3000元以下,与温州苍南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20xx元/月基本一致。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已趋向理性化,对于能发挥自己才能、适合自己个性、有发展前景的就业岗位,基本上都能接受,并且很多学生开始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比较健康。对于月收人达不到期望值的岗位,为了能锻炼自己,积累工作经验,部分学生愿意把月薪酬期望值降低到1000元以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日渐趋向成熟。

20世纪五六十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典型表现为:“我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20世纪70年代一80年代初,大学生就业时充满了“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主义激情。1990年代,大学生就业时首选地域一般都是东南沿海发达城市。1997年上海市4.5万名大学毕业生,其中有2.1万名学生在上海就业,有2500名学生在江苏就业,有1700多名学生在山东就业,有1600多名学生在广东就业,有近700名学生在福建就业,有近1000名学生在北京就业,在这些地区就业的学生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66.67%。对杭州大学生的调查也显示,关于“您期望选择的工作地域”,“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分别以91%、87.6%及62.7%居于前三位。因为在此时,东南沿海城市经济发展因为有了更多的政策支持,经济的竞争力和活力不断加强,与此相随的就业机会和职业收入也水涨船高。另外,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人才自由流动的空间开始增加,于是,大学生就业“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在改革开放10年后达到了高峰。

但是进人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大学生择业的首选区域不再集中于东南沿海,开始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调查显示,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78.95%的大学生希望在沿海开放地区工作,10.53%的大学生希望在中西部地区大中城市工作。这说明,虽然沿海发达地区生活、工作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但随着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中西部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理想地区。一些大学生偏向于去中小城市工作,机会多,生活成本低,且压力也不大,大学生就业呈现出更加理性化的趋势。随着这一趋势的增强,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基层就业。

1.大学生对就业形势估计比较悲观。在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调查中,56%的学生对就业形势估计悲观(主要是受目前全球遭遇金融危机、企业经营面临困难的影响),反映出大学生对未来的迷茫和缺乏信心,需要学校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以帮助他们渡过茫然困惑的时期,顺利实现由学生到社会成员的角色转变。调查还发现,对就业形势悲观的学生中有47.34%的人认为是由个人心理压力过大引起的。而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36.72%的学生选择向朋友倾诉,高达56.30%的学生却选择了默默承受,这明显不利于压力的缓解和身心的健康。一方面说明大学生缺乏自己调节的能力,没有找到正确的缓释压力的方法,另一方面则说明学校的教育做得不够,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还没有真正走进毕业生,没有发挥出应该起到的作用。

2.大学生择业方式多种多样。调查中发现,人才中介、熟人推荐、毛遂自荐、上网、被分配、招聘会等多种找工作的方式都是毕业生选择就业的方式。结果显示,学生均把参加招聘会、人才中介、上网作为自己喜爱的找工作方式,被分配的选项无人问津。可以说明分配这种方式不再具有吸引力,坐等分配的思想已被双向选择、竞争观念所代替。从另一项关于就业方式的调查可以看出,自主择业越来越被毕业生们青睐,70.95%的毕业生都认为应当自主择业,16.02%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仅有13.00%的学生选择靠学校老师推荐及父母包办这种择业方式。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更加独立自主,积极开创自己的人生。同时,也需要社会、学校给予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指导,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措施和多方位的就业服务工作,帮助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生认为就业难并不是不可解决的,解决的关键在于调整期望值;36%的学生认为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最为重要,但仍有超过54%的学生认为没有具备职场的核心竞争优势;还有32.60%的人认为毕业学校名气更具求职优势,对名校的推崇是大一学生的8倍多。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观念年级差异显著。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精选14篇)篇五

2004年以来,开展创业培训5278人,其中有2538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10189人;开展农民工创业培训240人,成功创业89人,带动就业442人。

(一)完善工作制度,注重政策引导。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创业培训工作的新政策新精神,积极适应就业形势发展新需求,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士兵等潜在就业群体向产业工人转化,淮北市大力实施“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工程,不断健全完善创业培训政策体系,并结合市情实情,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创业培训学员组织报名和建立健全后续服务工作体系的通知》、《关于对创业培训教学点教学及后续服务工作督查考核的通知》、《关于进一步促进淮北市农民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创业培训工作的通知》、《关于成立淮北市创业培训服务指导中心的通知》等文件,在推广创业培训目的、参加培训对象、创业培训工作及后续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逐步形成了以培训促创业带就业的政策体系。

(二)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创业培训组织机构。为对加强创业培训工作组织领导,淮北市成立了以市政府副市长任组长,市劳动保障、财政、农委、工商、税务等14家单位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淮北市创业促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创业培训组织机构建设,先后成立了淮北市创业培训中心、淮北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同时,淮北市在创业培训工作中,严格按照省厅“六个统一”模式组织培训,要求报名参加培训的学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创业条件和创业能力,坚持做到每天由学员对当天的授课情况进行评价,制定了规范的业务流程,包括组织报名、实施培训、后续服务等“一条龙”服务措施。

坚持不定期、不定时进行巡查,强化监督,进一步提高了创业培训质量。通过以上科学管理、指导与努力,淮北市创业培训工作近年来得到了国家和省政府的肯定与认可,2007年淮北市劳动就业管理局被国家劳动保障部、syb创业培训国家项目部评为全国创业培训先进单位;2008年淮北市被列入全国一百个创业培训重点联系城市之一;2009年淮北市被列入首批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试点城市。

(三)完善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创业培训服务功能。近年来,淮北市创业培训工作逐步将培训对象从下岗失业人员进一步扩大到城市新生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等各类城乡劳动者。并根据国家、省相关文件要求,建立了淮北市职业技术学院、淮北矿业集团公司干校、濉溪县中等职业技术学院等6个syb创业培训教学网点。

不断完善培训制度、强化培训服务功能、提高培训服务信息化水平、构筑社会化培训服务体系,建立了围绕政策咨询、创业培训、专家评析、项目推介、创业孵化、融资服务、开业指导和后续服务等“八位一体”的创业服务机制。同时,为积极满足市场培训需求,淮北市启动实施了“创业扶持工程”,不断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和农民工创业园区建设,积极组织引导培训后的学员入驻创业园区。目前淮北市建成3个创业园区和5条再就业一条街,并对入驻创业者给予“开业不登记、经营免四税、管理不收费、房租给优惠”扶持政策;相山区凤凰山工业园的市级创业基地和濉溪县临涣镇的农民工创业园已正式投入使用;濉溪县刘桥镇、南坪镇的农民工创业园区正在筹建中,预计下半年能正式投入使用。

(四)搭建创业平台,不断畅通全民创业渠道。一是广泛收集了适合下岗失业人员的创业项目,在市人力资源市场和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分别建立了创业项目推介园和创业项目推介室,为创业培训学员搭建创业项目推荐平台,及时为学员提供创业项目。二是将培训后学员的信息及时反馈到各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由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采取上门咨询等多种形式,搭建社区服务平台,强化社区跟踪服务,全面开展创业培训学员情况回访和跟踪服务。

三是成立了淮北市创业者协会,举办创业成果展示、创业企业联谊会、创业项目大赛及创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为创业学员搭建一个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和相互沟通的平台。四是聘请工商、税务、财政、企业管理、法律以及劳动保障等部门的专家和教授,建立了淮北市创业培训后续服务专家志愿团,并坚持每月在市人力资源市场举办2次创业咨询服务活动,及时为创业者提供政策、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指导服务。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精选14篇)篇六

为了反映消费者对商品房市场的意见和呼声,加强对商品房市场的社会监督,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搞好商品房市场的监督管理,推进房地产行业的诚信建设,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于近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住宅商品房消费者满意度调查。

二、调查问卷回收的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针对消费者对当前住宅商品房市场满意度的评价,内容涉及:消费者对国家有关住房消费政策的了解程度;消费者对房地产行业诚信情况的评价;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住房过程中对销售服务、规划设计、工程质量以及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和评价;消费者的住房需求及对住宅商品房价格走势的预期;消费者对商品房消费领域的意见和建议。本次调查采用“判断抽样”法选取商品房项目,采用“等距抽样”的方法选取住户。

本次调查随机抽查了15个楼盘,这些楼盘分布在全市六个区,调查采用入户的形式“一对一”进行访问,调查回收的问卷共1236份。其中有效问卷1220份,无效问卷16份,有效率为98.71%。

三、调查对象的特征。

说明:调查问卷采用0-5分的打分标准来执行,4分和5分表示为满意,3分表示为一般,0分、1分和2分表示为不满意。

1、调查对象的性别。

调查样本中,男性占53.52%,女性占45.82%。

接收调查的消费者年龄在31-40岁的占多数,为38.69%,其次是26-30岁的占28.36%,41-50岁的占16.56%;此外,50岁以上的占9.1%,25岁以下的占6.8%。(如图2)。

3、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以大专、本科和高中为主。

接受调查的消费者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大专、本科和高中(职高),分别占31.97%、28.85%和26.80%,初中和硕士分别占7.54%和4.43%。(如图3)。

4、调查对象的职业。

5、调查对象的收入。

接受调查的消费者,收入主要集中在5001-10000元、-3000元和元以下,分别所占23.03%、21.15%和15.66%;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仅占5.9%。

6、五成多接受调查的消费者居住的房屋使用面积在80-120平米之间,六成多接受调查的消费者认为适合的房屋使用面积在80-120平米之间调查的结果显示,有35.9%的消费者居住的房屋使用面积在81-100平米,30%的消费者居住的房屋使用面积在51-80平米,其次,有19.4%的消费者居住的房屋使用面积在101-120平米,仅有1.1%的消费者居住的房屋使用面积在180平米以上。

调查的结果显示,有33.6%的消费者认为最适合的房屋使用面积在101-120平米,32.5%的消费者认为最适合的房屋使用面积在81-100平米,仅有0.5%的消费者认为最适合的房屋使用面积在50平米以下。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精选14篇)篇七

科技企业招不到人,而很多理科生却找不到对口的工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双重矛盾的现象呢?笔者分析,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许多理科应届毕业生缺乏项目经验。

科技企业对大学生的职业要求远远超乎各大院校的想象,尤其是对项目经验的要求,许多企业认为要聘用应届大学生,就等于聘了一个“门外汉”,还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去培训新的职员,最后往往事半功倍。如此一来,企业根本不愿接受应届毕业生,特别是没有相关项目经验的学生,企业对it人才的项目经验最为重视。

其次,相当多一部分的理科应届毕业生缺乏专业技能。

大学教育虽然也开设了专业课,可是,大学阶段的学习因太理论化,缺少实践而让高校毕业生没有一技之长。任何一个企业要聘请这样的人员,至少需要花3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去培养,那么这个培养阶段是很难帮企业创造价值的,还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像嵌入式专业,学生在学校学的嵌入式和企业需要的嵌入式技术人员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教材远远滞后嵌入式行业的发展,培养模式传统,又缺乏相应的企业项目实战经验,无法适应岗位需求,造成企业急需嵌入式人才,而高校该专业的学生又很难马上适应企业的要求。

最后,就是缺少职业规划。

企业所需要的技术型人才,不仅仅要具备专业技能,更需要的是丰富的经验。很多理工科类的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以及毕业后都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好的规划,在相关技术领域没有及时积累经验、锻炼实力,在技术道路上更没有明确的方向,从而增加他们在it行业的难度,很多理科毕业生就因此放弃了他们的技术之路,弃理从文,这也导致了整个市场会出现技术人才难求的局面。

正因为理科应届毕业生存在以上三个方面的欠缺,许多科技公司对应届毕业生拒之千里。就此问题笔者采访了华南地区最大最专业的嵌入式研发基地及嵌入式培训机构——粤嵌的就业指导中心谢老师,他强调:只去一些培训机构学点东西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获得以上三个方面的能力、经验和素养,必须做到:

第一、理科生必须积累自己的项目经验。

科技公司需要的是职员入职即能马上上岗工作。而绝大多数学生在校所学的大多是理论基础知识而没有相关经验,因此大家可参加一些培训机构,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通过系统的、规范的企业项目实战来增加自己的经验份量感。粤嵌根据公司自身真实案例设计项目,全部采用企业标准化管理,全力塑造真实的企业场景,让学员全程参与不同类型项目运作,切身感受企业氛围,经培训学员一毕业就拥有实际的嵌入式项目经验。

第二、理科生必须要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天壤之别是许多理科应届毕业生的致命伤,因此理科生在校期间就要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技能,切勿理论脱离实践。粤嵌针对目前这种状况,结合市场实际需求,将理论知识更多的深入到实践操作中,增强学员的动手能力,更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全方位锻炼学员的专业技能,让学员真真正正领会到技术的核心内容。

第三、理科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就必须做好职业规划,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

一年之计在于春,理科生应该趁早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打造自己理想的职业生涯,规划自己理想的职业前景,找到属于自己的理想职业方向,并且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为在日后的技术生涯可以从容的面对及处理各种困难做好充分的准备。粤嵌李老师建议,理科生应未雨绸缪,在大一大二时就要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理清未来的发展方向,寻找合适的培训机构训练自己。粤嵌在为学员技能培训的同时也会帮助学员规划他们的职业生涯,注重培养学员的职场礼仪、职场人际关系处理、良好工作习惯和心态等,以实现学员100%高薪就业。

中国教育在线的这份《xx理科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确实给所有的理科生敲响了警钟,尤其是仍在校学习的同学们。我们应该意识到: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不是没用处,但必须要与实际相结合,与现阶段企业发展相衔接,与此同时要适时的积累自己的项目经验、锻炼自我技能实力、培养职业素养,三箭齐发,为自己的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精选14篇)篇八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各行各业的人员的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大,而各行各业对文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明确文秘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取向,合理地以市场为导向,健全我校专业分配机制,并为引导我校文科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提供依据,特地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此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部分大一、大二、大三学生,我们为此作了这次文秘方向就业情况的调查。

二.调查方式。

为了收集足够的、真实的和有效的信息,及时了解学生对文秘就业取向的认识,我们将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

1.商务行政助理方向。

本专业方向培养具有严谨踏实、谦逊诚恳、耐心细致,掌握组织系统日常办公事务处理技能的`行政助理类高等技能型专门人才。

2.公关秘书方向。

本专业方向培养具有较强的商务活动策划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公关与商务谈判能力,熟悉公关工作事务,能为组织创造良好的公众形象的高等技能型专门人才。

3.客户服务与管理方向。

本专业方向培养具有较强客户服务理念,较强客户管理与开发能力,较强营销活动组织策划、人际沟通与现代信息管理能力,能为所在组织系统创造服务附加值的高等技能型专门人才。

四.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发出问卷2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15份,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果。

1.百分之七十五的同学在就读文秘专业前都不看好本专业,他们之所选择本专业,是因为文化分数不够,被专业调剂过来的。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对本专业的学习后,大部分人都对本专业充满信心。他们认为文秘的就业前景十分的好,市场需求十分大,找工作容易,但是也有一个不足,就是工资不高。

2.所有被调查的对象都的认为,现在社会对文秘工作者的能力要求都很高。在回答“您认为现在社会对文秘工作者的能力要求有哪些”这一多项选择时时,百分之八十的同学同时选择了a.b.c.d.e所有选项。由此说明,大家对文秘这一专业的能力有求有足够的重视。

3.文秘专业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在调查问卷,在回答“您有参加多关于本专业的社会实践吗?”这一问题时有百分十七十三的同学的回答是没有,剩下百分之二十七的同学的回答是偶尔,没有一个同学的回答是经常。由此可以看出,文秘专业的学生很少有参加社会实践的。

五.调查结果分析。

1.文秘专业现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人认为文秘这一专业学起来很容易,因此在课外并没有花多少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并且报考本科专业的人当中有想当大的一部分人没有报考本专业。

2.大一的同学有百分之七十五的人不愿意学习文秘这一专业,但是我们通过对学习本专业两年半的大三同学的调查,发现现在大三的大部分同学都很乐意去接受这一专业,并且有百分之六十的同学表示,将来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3.老板的秘书不仅仅只要听从于老板,而且要自己学会看事办事,现在社会需要的秘书是技术型的,创新型的应用型的,只会听老板办事的秘书已经不能适用需求。

六.建议。

经过对文秘专业学生的了解,针对调查的结果显示,现给出以下参考意见。

1.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增强沟通表达能力,为就业增加砝码。

2.多利用课外时间提高自己的阅读量。努力掌握专业知识与教师心得体会技能,培养各方面能力。

3.增强信心,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不断充实自我,历练自己,伺机而动。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精选14篇)篇九

为全面了解当前我市再就业职业介绍情况,进一步做好再就业职业介绍工作,9月至11月,市人社局通过走访问卷、跟踪访查和电话、网络调查等方式,对市区再就业职业介绍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

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管理机构为主体,公共职业介绍、公共就业培训、基层平台为载体的组织架构,全市22个街道、37个镇、 210个社区及部分村委已建立了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各级公共职介机构发动街道(乡镇)社区平台,全面开展“再就业援助月”活动,通过“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送温暖”等措施,走访困难家庭,组织专场招聘会,帮助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就业。

1.街道社区提供的就业岗位质量有待提高。

2.就业岗位的匹配性有待加强。

3.就业扶持力度特别是创业扶持力度有待增强。

1.加大对社区就业创业的投入,创造更好的条件从而让社区能加强对失业人员的职业指导,帮助失业人员了解职业状况,掌握求职方法,增强择业能力。

2.通过多种渠道开发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定期为社区内劳动者公布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让更多的人通过公共服务尽快实现就业。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精选14篇)篇十

为使法学专业在校大学生提高社会实践的能力,了解当下律师职业的就业环境和就业状况以及激励我们在校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同时也为了丰富大学生的假期生活,特开展此次走进律师事务所活动。

本次活动采取访谈的方式,在xx市区范围内随机选取一家正规合法的律师事务所进行调查,符合活动策划组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有助于完成调查活动并得出合理报告。

(一)、活动概况:

1、活动时间: 20xx年7月30日下午3时;

2、活动地点:河北xx律师事务所;

3、活动对象:郭律师;

4、活动内容:与郭律师进行有关律师职业及发展现状的交流

(二)、活动具体流程:

1、首先,我向郭律师作了自我介绍,表明我的身份是“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法学专业大一学生”,并说明我的来意,即“进行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当下律师职业的相关情况”。

2、其次,我将提前准备好的问题向郭律师一一作了询问,并认真听取和记录了他的回复。总结如下:

郭律师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算是我的学长了,毕业五年,成为律师两年,目前还担任某公司法务。也接手过些案子,做过些令他印象深刻的刑事案子,目前郭律师已经度过了艰苦的日子,收入也比以前翻了好几倍,但是回想起背后的艰辛,郭律师还是感慨万千,总结如下:首先要学好专业知识,再通过司法考试,还要考取律师证,最终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律师。郭律师还特意说到,从事律师这个行业,不要想着会立刻挣钱,要做好坐冷板凳的准备,在毕业的一两年内基本不会赚钱的,而且律师也是一个要求吃苦耐劳的工作,会经常跑案子,出差,也会很繁琐的。向我们女生刚开始做律师会比男生面临的困难更大,这个现实对于刚学习一年的我们来说的确会有一点失望,但这也激励我们要更加努力地学习。

郭律师也提到,书本上的知识在现实工作中更加努力地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践中也会不断学习到新的知识来充实和提高自己。

本次活动开始时曾出现我被拒绝接受采访的情况,经过分析,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没有做好沟通和交流,二是一些律师确实事务缠身。从本次活动目的的角度来看,我在之后的走访中与被采访者沟通顺畅,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交际能力和实践能力。

1、当前,律师职业就业人数大致呈增长态势,就业压力较大,竞争较为激烈;但从长远来看,随着社会公众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社会对从事法律行业人数的需求将会增加,所以,法律行业就业前景很广阔。

2、从当前高校法学教育现状来看,“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还是较严重的,这一点在一些省属和市属高校尤为突出。所以,今后法学专业大学生应当理论与实践并重,不能重次轻彼。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精选14篇)篇十一

20xx年3月24日至4月22日,我镇按照区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统一安排,为全面摸清我镇劳动就业情况,我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一次调查,根据劳办[20xx]2号文件的要求,为全面摸清我镇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年龄和文化结构、产业分布、就业地域和求职意向等基本情况,便于有针对性开展农民培训与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在镇政府、各村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开展了镇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根据调查实施方案,整个调查过程经过了准备、抽点、填表、汇总及建档四个阶段,对全镇年龄在男16至60周岁、女16至55周岁的所有劳动力资源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调查表明:全市农村总户数为户,总人口为人,农村劳动力人数为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8.62%。其中男性人,女性人,分别占劳动力总数的54.13%和45.87%。

(一)劳动力年龄结构:男性劳动力18—35周岁的55469人,36—45周岁的57959人,46—55周岁的49168人,56—60周岁的有16192人;女性劳动力18—30周岁的27807人,31—40周岁的58304人,41—50周岁的44721人,51—55周岁的20652人。

(二)劳动力文化结构:小学及以下人数为人,占总劳动力的23.94%;初中文化人数为人,占总劳动力的64.29%;高中文化人数为人,占总劳动力的11.52%,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人数仅为人,占总劳动力的0.25%。

(三)劳动力从业结构: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人,占总劳动力的38.79%,其中种植业119186人,养殖业8955人;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占总劳动力的31.56%,其中工业企业46911人,建筑安装业48578人,其他8724人;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占总劳动力的23.31%,其中机关事业单位1245人,个体工商户12163人,服务业12897人,常年外出劳务30873人,季节性劳务12431人,其他7363人。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即已经转移就业的劳动力)合计人,占总劳动力的54.87%;可供输出的农村富裕劳动力(即需要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人,占总劳动力的6.34%,其中男性12468人,女性8478人。

(四)劳动力从业地点:市境内人,占总劳动力的67.88%;市以外省境内61290人,占总劳动力的18.56%;省外国内人,占总劳动力的13.47%;境外(含港澳台地区)仅298人。

2004年全镇共有农村劳动力资源数万人,其中实际从业人员万人。从业人员中从事一、二、三产业人数分别为万、万、万人,所占比率为,可谓三分天下各占其一。

在二产中,从事竹木工艺业、转椅家具业、建筑业的人员数分列前三位,分别达到万、万、万人,三项之和人数占到了二产从业人员的%,这与我县两大支柱产业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在三产中,从事批零贸易业和交通运输业的人数分别为万和万,高居三产行业榜首。值得一提的是我县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家政服务业的人数仅有余人,与庞大的家政服务需求市场不相协调。就业人员的文化结构来看,初中及以下从业人员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比率高达91.6%;高中及中专万人,占7.5%;而大专及以上仅有人,占了不到1%的比率。由此看来从业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少有一技之长,从事工作多为简单劳动,难以获得较高收入。尤其在一产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区区人,高中及中专也只有余人。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制约了高科技企业在我镇落户。

从就业地域来看,外出劳动力占到了总数的%,其中在乡外内和外的从业人员数平分秋色,分别达到了万人和万人。有资料显示,目前我镇外来人口约为人左右,大部分从事第三产业,少部分从事第二产业,"进口"少于"出口"。这一方面说明我镇劳动力市场被外出人口占居了相当大的份额,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镇的城市化水平。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认为被外来人口占领的这部分市场平均工资低于我镇全部劳动力市场的平均工资,以至于当地劳动力宁可舍近求远,远离家乡和亲人外出发达地区就业。这一现象也可以从某些企业尤其是通过招商引进的企业工人来源渠道得到证实,来自外地的工人数远高于来自本县的工人数,因而导致企业工人平均工资不高。根据调查资料,县属于劳动力资源范畴而未参加劳动的人数高达人(这部分人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本文不加以讨论),再加上从事第一产业的万人,全镇有近万农村劳动力在理论上有可能向二、三产业转移,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可以认为是我县的富余劳动力。因为根据从事第一产业的特点,随着一产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无须像工厂上班一样可以天天有活干,只须在农忙季节或上山或下田劳动即可,一年里大部分时间都闲置。进一步分析,考虑年龄因素,45岁以下从事一产的劳动力为万人,26-45岁未从业的劳动力资源数为人,二项总计人,可以认为是目前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确切数据。富余人员中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为78.8:100。针对目前我镇农村劳动力供过于求,而我镇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考虑短期利益较多,没有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有计划地培训企业员工,通常只招收熟练工这一实际情况,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企业单位及相关培训机构在全镇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培训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以政府牵头为主,组织农民开展农、林、牧、渔业实用技术培训,有效调整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以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二是以各种培训机构为主,重点开展各项技能培训,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用人单位的原则,采取定单培训方式,尽快使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从而最终达到增收的目的。

调查资料显示,在参加求职意向调查的人中,有近2000人愿意从事转椅家具和竹木工艺行业,占到了参加调查人员的20%,有近2700人愿意从事批零贸易和餐饮业,1500余人愿从事交通运输业,近1500人愿从事家政服务业。对从事二、三产业的技能培训,各中介、培训机构可以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在不同层次上开展对农民的培训。初级培训主要面向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或新办企业所需增加的劳动力;中级培训可以对熟练工在原有技能上的新突破,以满足企业技改或熟练工自身发展的需要;高级培训则主要面向省内、国内劳动力市场,让我县农民走出去后有较强的竞争力,甚至可以创劳动力品牌。如家政服务行业社会需求层次很多,在低层次上我县劳动力没有竞争优势,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在高层次的需求领域同别人开展竞争,打造品牌。

上述调查数据显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加上可供输出的剩余劳动力,两者近人,根据18周岁以下年龄段推算,每年自然增长农村劳动力人左右,预计人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每年净增农村劳动力人。如果考虑超过劳动力年龄仍然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退役劳动力,实际从事一产的人员将超过人。因此,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和困难将越来越大。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与就业需求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不容乐观。据统计,全市33万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的占88.2%,接受技术培训和有技术专长的农村劳动力所占比例也相对偏低。近年来,我市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每年有2000多名毕业生,除部分考入对口高校外,大多被输送到苏州、无锡等先进发达地区,许多高职班学员被外企成建制接纳。由此可见,尽管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其文化和技能不高,大多数不具备专业技能,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层次。

(二)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徘徊不前。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乡镇企业改制后,一方面企业内部开展优化组合、减员节本增效活动,安置劳动力的数量相对减少;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先进设备的引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又制约了企业对其的吸纳。

(三)城市化水平低、城镇载体功能不高。农村劳动力存量较大与我市城市化水平不高相关,城镇就业日趋饱和已无规模吸纳农村劳动力的空间。城镇规模小、结构分散、经济聚集能力弱、产业结构层次低、功能单一,这些因素使现有的小城镇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

(四)统一的管理和服务网络平台还没有形成。我市的劳务输出机构虽然发挥了各自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缺乏协调机制和统一用工市场调查和安排,造成信息沟通不够,不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及时培训和输出。镇区虽然设立了劳动服务机构,但广大农村缺乏服务网络,外出务工人员仍以自发组织、“工头”带动为主,而且多数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收入不理想。

(五)就业观念落后导致就业行业单一,离土不愿离乡。“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破窝”,这句古话一直桎梏千万农民思想。从调查资料来看,全市农村劳动力有近70%在本地从业,大部分农民宁可守住自己的三亩责任田过苦日子,也不愿外出闯天下。就业观念的落后同样反映在从业结构上,农业和建安业占了总劳动力的一半以上,而服务业仅占3.9%。爱面子思想严重,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大量饮食服务业的岗位被四川、安徽等外地打工仔(妹)占领。因此,正确的就业定位也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环节。

通过近年来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且呈现健康发展的态势。从业结构比例比两年前有了明显改善,但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十分明显。这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实现“两个率先”工作中必须按照“强化农业必须大力发展非农产业,繁荣农村必须大力推进城镇化,致富农民必须大量减少农民”的新思路,把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第一途径来抓,切实做到“四个加快”,充分发挥“四个作用”。

(一)加快职业培训和职介服务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作用。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专业知识、技能缺乏,对一些技术岗位难以胜任,是制约农村劳动力向较高水平二、三产业转移的直接因素。为此,一要开展农民文化教育。通过“农函大”、“农广校”等形式,实施21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让农民接受教育,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二要办好职业技术教育。为许多初高中毕业生提供就业前的技术培训,为经济发展培训大批掌握一定劳动技能、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三要搞好在职培训。加强成人教育基地建设,为农村的各类从业人员提供在职教育。鼓励社会兴办电视、函授、远程教育基地,提高社会办学在教育中的比例。同时通过送出去进修,请进来办学等方式,千方百计提高在职人员的文化技术水平。四是加强职介服务组织建设。规范职介服务机构的管理和服务,建立中介资源库,开展培训单位、中介服务组织和农村劳动力求职求训的有效对接,实现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为农民就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二)加快产业结结构调整,拓展农业内部转化农村劳动力的主阵地作用。溧阳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70%以上,在当前城市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依靠城市转移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农村,立足于农业内部消化,才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一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把农工贸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一体化经营。通过发展农村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带动关联产业群的发展,将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农民的就业机会,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大力引进“三资”开发农业,让农民在家门口进企业、领工资。二是延伸农业开发功能,积极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产业。把我市农业综合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整合天目湖、瓦屋山、长荡湖、南山竹海、平桥石坝等山水资源、特色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延伸农业的生态、社会、科教功能,加快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为旅游区周边农民增加就业机会。三是加大种养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范围。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农民走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珍农产品,达到以深化农业内涵生产来消化农村劳动力的目的。市农业贷款信用担保中心要积极扶持专业大户发展特色农业,促使农村劳动力以单一种植业向其他产业的转移。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绿色有机农业、高附加值农产品来吸纳农村劳动力。四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消化吸收农村劳动力。在注册登记、收费、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引导农民以自愿的原则组建各种合作组织和农业专业服务队,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的支持和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吸收农村部分劳动力。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小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作用。实践证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取决于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和城市化进程的快慢。在已经完成大规模镇村行政区划调整的基础上,我市各地应深入研究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定位,一二三产业以及经济社会的区域布局,增强小城镇的吞吐功能、载体功能和城乡对接的桥梁功能;探索小城镇建设的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农民进城定居,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和开发;鼓励农民进城定居,让在城镇有固定收入和住房、有技术、有资金的农民变为城镇居民,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小集镇集聚。繁荣集镇三产,在大力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专业市场、道口经济、信息中介、房地产,以及农机、畜牧、植保等农业服务业,既为小城镇居民提供良好的服务,又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

(四)加快农村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制度建设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支撑保障作用。一是创新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在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农民长期稳定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权,给农民的土地给予物权保护的基础上,按自愿、有偿、平等协商的原则,通过转让、转包、互换、入股等形式,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实现土地要素资本化,确保农民承包土地的经济利益,从而加快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集中的步伐。二是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积极开展村级社区股份制改革,在核清村级集体资产的基础上,根据村民普遍接受的方法,把集体资产的产权量化到农户,明晰产权关系,并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实行科学管理,迅速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提高其转移能力。三是创新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被征地劳动力进行就业前的职业技术培训,对每个被征地劳动力免费提供一次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加大乡镇企业的职工养老金与医疗保险金缴纳力度,使乡镇企业的职工逐步纳入全社会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加强劳动执法力度,解决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劳动合同,使得农民工的利益难以得到保护,有了纠纷也难以处理的状况。从各个层面构筑保护农村劳动力利益的框架,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精选14篇)篇十二

景观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从艺术设计的大方向之中细分化的具体方向,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现代设计理论基础,掌握使用各种计算机设计应用软件与独特的设计理念的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主要从事外部场景设置,园林景观设计,各种场所的功能分区的设计工作。本专业是为适应目前我国国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培养具有现代设计理念人才的专业。

本专业面向人们的生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整体把握的能力、对环境有独到的见解,收集时代信息、整理、存储、应用的设计人才。毕业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与职业道德,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精神。毕业生应较全面地、系统地掌握设计原理、创新设计的基本内容、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基础设计能力和设计应用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

20xx年青岛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89.27%。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4.42%,本科生就业率为90.97%,高职高专生就业率为86.59%。

社会转型时期,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开始侵袭大学生的思想。面对社会上一些诚信缺失、自私自利的现象,他们茫然无奈。凡此种种,直接导致极个别大学生以追求个人享乐作为人生目的。自五四以来大学生曾一直保持着的那种不平则鸣、甘作社会栋梁、不屈不挠的精神,已难得一见。更由于一些学生缺乏辨别善恶、好坏、美丑的道德能力,一旦遇到挫折,便会失去自信,出现孤独、压抑、精神麻木等现象。尽管这是大学校园中的极个别现象,但也折射出学校教育的缺失和社会环境的严重问题。

大学生求职时,通常会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是管理能力、外语或计算机水平,但广东省教育厅的一项毕业生选聘现状调查显示,这些在用人单位看来并非占择才、用才的主导地位,甚至是比较次要的地位,而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才是最令用人单位担心和不满的。另外,大学生的诚信也是比较令用人单位头疼的问题。参加调查的用人单位中,每次批量招聘应届毕业生的到岗率不足70%的占了将近一半,有两成多的用人单位到岗率不足50%,学生毁约现象比较严重。

高技能人才比重不到5%。尽管规模比起20xx年大有长足,但相对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我省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质量和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差距还较大。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精选14篇)篇十三

为了了解我市就业问题,促进就业工作,市政协社会法制民族宗教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并会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王世英副主席带领下,于3月中旬深入米脂、横山、府谷等县,采取实地走访查看企业、职业学校、培训中心、人力资源市场和听取汇报、座谈等方法,就我市就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人力资源状况。

截止20xx年底,我市总人口为353.4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1.6万人,占17.4%;农村人口291.8万人,占82.6%。

按照我国法定劳动力男性16―60周岁、女性16―55周岁的规定,全市劳动适龄人口为218万人,占总人口的61.7%。其中城镇37.3万人,占17.1%;农村180.7万人,占82.9%。

劳动适龄人口中,在校学生31.3万人,丧失劳动能力的11.2万人,实际劳动力为175.5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力29.2万人,占16.6%;农村劳动力146.3万人,占83.4%。

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为:初中以下141.3万人,占80.5%,高中及中专24.9万人,占14.2%,大专以上9.3万人,占5.3%。

劳动力技能水平为:初级以下技能(含初级职称)10.9万人,占6.2%;中等技能(含中级职称)4.7万人,占2.7%;高等技能(含高级职称)1.2万人,占0.7%;没有技能等级的158.7万人,占90.4%。

(二)劳动力就业状况。

至20xx年底,城乡劳动力就业总数为166.4万人,未就业人员为9.1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为91.3万人,占54.9%;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为23.9万人,占14.4%;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为51.2万人,占30.7%。从近几年三个产业从业人员数量总体情况来看,第一产业呈略微下降之势,第二次产业呈略微上升之势,第三产业基本持平。

第二、三产业从业的人员在几个重点行业的分布是:采矿业4.9万人,制造业5.3万人,电力、燃气业0.9万人,建筑业12.7万人,交通运输业5.3万人,批发零售业13.8万人,金融业0.4万人,七个行业合计43.3万人,占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57.6%。

在国家单位就业的有20.2万人,其中,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5.2万人,占25.7%;教育单位4.7万人,占23.3%;其他国有单位就业10.3万人,占51%。

我市就业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人事、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持续保持着较为平稳的态势,为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1、就业长效机制初步建立。20xx年以来,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实行城乡统筹就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大做强劳务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实施意见》和《xx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等9个政策性文件,对政府促进就业作出具体规定和要求。各级政府把促进就业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了促进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促进就业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突出矛盾,初步形成了我市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格局。

2、就业总量整体逐年增加。近年来,我市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拓展三产服务业、能源化工企业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就业岗位,新增就业岗位从20xx年的1.7万个,增加到20xx年的2.2万个,累计增加就业岗位15万多个,为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和进城务工农民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4.3%以内,全市的就业局势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态势。

3、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各级政府坚持把扩大劳务输出作为推动统筹城乡就业的一项重要措施,全市劳务输出人数由20xx年的28万人增加到20xx年的56.3万人,劳务收入由20xx年的10.3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27.6亿元。为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4、多措并举实施就业援助。近年来,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和开展党政领导交友帮扶促就业活动等措施,全市在治安、环卫、社区老年服务等方面开发公益性岗位3100多个,对4100多名零就业家庭成员和有劳动能力、就业愿望的女40岁以上、男50岁以上的就业困难下岗失业人员(以下简称“4050”人员)实施了就业援助。

5、就业服务框架基本形成。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从无到有,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开展了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劳务派遣和社会保障事务代理等多项就业服务工作,20xx年以来,累计开展免费职业指导6.9万人,有2.65万人通过专场招聘活动实现了就业,较好地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

6、就业技能培训初见成效。目前,全市有14所职教中心,在校学生2.3万人;中等专业学校10所,在校学生1.2万人;民办培训机构30所,每年培训学员近万人。20xx年以来,累计考发职业技能资格证书13.4万份。同时,劳动保障部门结合形势需要积极开展了创业培训活动,20xx年以来累计培训35期,1200余人实现成功创业,带动4800多人实现就业。

(一)劳动力供给情况。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进入劳动适龄人口41.6万人,适龄人口中继续上学的大约31.4万人,不再上学需就业的10.2万人,高中毕业不再升学和各类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其中大学毕业生回榆林求职的按50%计算)20.4万人,“十一五”期间企业新增劳动力供给总量约为4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8万人。退出劳动年龄的19万人,年均3.8万人,年净增劳动力4.2万人。

1、根据市、县(区)两级“十一五”规划,全市“十一五”期间计划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0户,据测算,平均每户企业可新增就业岗位140个,共可新增就业岗位2.52万个。

2、“十一五”期间新增规模以下工业企业460户,据测算,平均每户企业可新增就业岗位30个,共可新增就业岗位1.38万个。

3、“十一五”期间净增其它各类企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社区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3500户,平均每户企业可新增就业岗位5个,共可新增就业岗位1.75万个。

4、“十一五”期间净增个体工商1.8万户,平均每户可新增就业岗位1.8个,共可新增就业岗位3.2万个。

5、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十一五”期间,全市固定资产预计投入2313亿元,据测算,可为灵活就业人员和非正规就业人员提供10万个就业岗位。

6、党政事业单位补充退休减员可新增岗位3万个。

以上六项共计新增就业岗位18.85万个,年均3.77万个。

(三)综合分析。

“十一五”期间我市新增劳动力供给总量为40万人,新增劳动就业岗位18.85万个,年均3.77万个,年劳动就业岗位供需缺口为0.43万个。加上外省市每年来榆务工人员约2.8万人,预计每年劳动就业岗位缺口为3.23万人。

当前,是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也会大幅增加,就业形势总体相对比较稳定。但是由于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大、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以及择业观念陈旧等诸多主客观因素,就业工作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存在。从劳动力的供给来看,一是我市劳动适龄人口目前正处于高速增长期,每年新增劳动力约3万人;二是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有约15万富余劳动力因种种原因没有实现转移就业;三是国有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化,有40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就业;四是大中专毕业生求职的人数每年以5000人左右逐年增加,累计有近3万名未实现稳定就业;五是外省市来榆务工人员每年约2.8万人,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劳动力的需求增长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就业弹性降低,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逐步低于经济本身的增长速度。因此,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的矛盾依然存在。

(二)结构性、区域性矛盾日益突出。工业结构中,原有传统工业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新上的能源化工项目大多科技含量和机械化程度高,吸纳劳动力的空间小,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所占比例很小。同时,在企业结构中,随着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和企业改制工作的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市绝大多数国有、集体企业将会逐步退出市场。中小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普通劳动者选择就业的机会减少,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区域差异方面,由于我市南北经济发展不均衡,南北差距越拉越大,使区域性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北六县基本可以就地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问题,7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实现就地转移。如xx县,恒源煤焦电化有限公司拥有员工1928人,其中85%都是本地人;矿区的井下作业和冶炼工厂、建筑工地以及宾馆、饭店等行业里的艰苦工种几乎全是外地人,本地人不愿干;外来务工人员达2万多人,涉及全国三十多个省市。而南六县就业岗位少,80%以上的劳动力需要通过异地转移就业。

(三)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突出。由于劳动力供给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人等形成了就业困难群体。这部分人员大多只能从事一般的劳动,与当前劳动力市场的要求相差甚远,离开政府的援助很难实现再就业。

(四)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矛盾突出。我市劳动力数量庞大但整体素质偏低,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相对滞后,培训机构不足、规模不大、层次较低,而非农产业就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体力型劳动者就业空间越来越小,致使一般劳动力数量严重过剩。劳动力素质和就业岗位需求之间的不相适应,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造成“就业难”和“招工难”的问题并存,“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现象同在,既影响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又制约着劳动力的就业和就业稳定率的提高。

(五)就业服务滞后于就业多元化的要求。当前就业工作呈现用工单位多元化和就业渠道、就业方式多元化的特点。但我市时至今日还没有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市与省xx县区之间的信息至今没有实现联网,劳动力网上市场即无形市场尚未形成;人力资源市场也大都处于场地不足、设施不全、设备简陋的尴尬境地;基层工作所站普遍工作条件差、经费紧缺、手段落后,与当前促进就业的工作要求不相适应。

(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稳定。据调查测算,剩余劳动力输出人员中,稳定输出的仅占20%左右,80%以上的人员大多数处于不稳定状态,从事简单的、季节性劳务。劳动力输出受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缺乏长期性、持久性,加之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偏低,缺乏劳动技能,给城乡就业造成压力。

(七)择业观念陈旧严重阻碍就业。在未就业的人群中,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和一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观念陈旧,把就业仅仅理解为只有在国家机关单位和国有企业工作才算就业,因此存在着就业靠政府,依恋“铁饭碗”、重国有轻民营、不愿干个体的心理,认为“就业就是吃公饭”或者“吃公饭才算就业”,缺乏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同时,有的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去就业,怕吃苦丢面子,只想在城里谋份工作。去年我市在实施农村人才队伍振兴计划时,原计划招聘512名,实际报名参加考试的只有167人,最终招聘的仅有73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市综合执法局计划招聘30名工作人员,结果报名参加考试的竟有1606人。巨大的反差不能不引人深思。

四、应对就业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我市的就业工作尽管存在许多困难,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中央、省上近年来对促进就业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另一方面市上提出加大我市能源化工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力度,并把“就业再就业工程”列入了“民生八大工程”之一,这必将带来新的更多的就业需求。通过调研,委员们认为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刻理解就业是民生之本,充分认识就业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将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重大政治任务,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来抓,深入开展《就业促进法》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强化在促进就业、实现全社会充分就业方面的责任,完善配套政策,简化办事程序,规范操作办法,使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逐步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有效发挥政策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

(二)大力倡导择业新观念。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陈旧择业观念给就业造成的思想羁绊,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不容忽视的一个社会问题,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不正确择业观念尤为令人忧虑。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倡导适应时代变化与社会发展要求的择业新观念,在全社会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理念,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他们正视现实社会,适应市场需求,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科学就业理念和不怕吃苦、从基层干起、在实践中逐步锻炼成长的正确人生观。同时,要加快事业单位的改革步伐,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尽量安置大学生就业;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作,促进毕业生跨地区就业;充分发挥人才网络建设优势,为毕业生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拓宽就业渠道。

(三)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快速发展是扩大就业的重要保证,要在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大型企业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大力发展就业门槛低、就业容量大、服务范围广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劳动者的主渠道。我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也意味着服务业在提供岗位方面有着巨大的空间。一是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能源化工产品物流为主,其他(购物、餐饮等)为辅的现代物流服务业;大力发展以金融业、信息服务、边塞文化、旅游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将我市建设成为重要区域商贸服务中心、金融中心、文化旅游中心,辐射行业就业。二是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做好家政服务、物业管理、托老托幼等便民的社区服务,增加就业岗位。三是大力发展非全日制就业、非正规就业,拓宽就业途径。四是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延伸产业链,提升就业空间。五是各级政府在招商引资中,要把吸纳本地人力资源作为入驻企业的一个硬性准入条件,强化各类入驻企业安置本地劳动力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积极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十七大提出的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创业不仅是创业者自己实现就业,还可以通过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因此,要把推进全民创业促就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制定和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尽快出台我市关于推进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的有关文件。在开发区开辟创办小企业园区,并组建专家自愿咨询服务指导团,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平台。通过进一步放宽政策,改善环境,凝聚和激活全民的创业热情和创业能量,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谋创办企业、人人投入经济建设、人人千方百计创造财富的社会氛围,以创业推动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

(五)不断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城乡就业的必然要求。当前,要在加快榆林职业学院建设进度的同时,积极探索整合现有培训资源,组建榆林技术学院集团的可行性,充分发挥各县区职业中学、就业训练中心以及乡镇培训机构的作用。职业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一是以市场需求为中心。职业学校要围绕市场需求尤其是榆林工业发展的需求这一中心,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整合重复专业,改造传统专业,积极开发新专业,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二是以就业为导向。职业学校要不断调整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老专业,使新旧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以提高就业率作为职业教育的第一要务。三是以能力为本位。职业学校要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将学生培养成适应就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最终都能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六)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我市劳动力的82%是农村劳动力,而解决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做大做强劳务产业。各级政府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要实施青年农民技能培训工程,打造劳务品牌,全面提升农民工的综合素质。要鼓励偏远贫困山区农村的居民向城镇集中,鼓励学到一技之长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带动当地城镇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新途径。

(七)加快人才资源市场建设步伐。实施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项目,着力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网络建设,实现省、市、县(区)三级联网,达到基本服务功能完善。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进一步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切实规范各类职业介绍中介行为,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八)继续深入开展就业援助活动。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是实现全社会充分就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针对我市就业困难群众的实际,各级政府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按照“产生一户、援助一户,消除一户、稳定一户”的动态管理原则,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落实税费减免、培训补贴、小额贷款,社保补贴等政策手段,帮助下岗职工中的“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和就业困难的大中专生实现就业。

(九)建立健全就业服务机构。按照同志关于就业服务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的要求和劳动力市场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原则,建立健全市、县乡(社区)三级就业服务平台,为劳动者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一是设立市县两级就业服务局;二是加强市县两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建设,服务项目从单纯的职业介绍扩大到职业指导、招聘录用、定期发布用工信息、劳务派遣、劳务培训等多方面;三是加强乡镇、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所(站)建设。通过基层所(站)准确掌握全市城乡就业状况,成为政府最基层的服务就业的单位。

(十)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要规范企业行为,认真实施工时、休息休假、最低工资、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标准。继续完善和落实对农民工的政策。国家为解决农民工问题已制订的平等就业、工资支付、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政策,要切实落到实处,还要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措施。要加强劳动执法监督,特别是解决好非法用工、超时加班、劳动条件差等问题。这样,既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也有利于扩大就业。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精选14篇)篇十四

近年来,淮北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始终把创业培训工作摆在就业工作首要位置,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加强组织领导,注重政策引导,完善服务机制,搭建创业平台,构建培训网络,打造培训品牌,鼓励自主创业,引导返乡创业,积极构建“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模式,有力地促进了淮北市创业培训工作健康、协调、持续发展,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情况调查报告范文。20xx年以来,开展创业培训5278人,其中有2538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10189人;开展农民工创业培训240人,成功创业89人,带动就业442人。

(一)完善工作制度,注重政策引导。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创业培训工作的新政策新精神,积极适应就业形势发展新需求,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士兵等潜在就业群体向产业工人转化,淮北市大力实施“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工程,不断健全完善创业培训政策体系,并结合市情实情,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创业培训学员组织报名和建立健全后续服务工作体系的通知》、《关于对创业培训教学点教学及后续服务工作督查考核的通知》、《关于进一步促进淮北市农民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创业培训工作的通知》、《关于成立淮北市创业培训服务指导中心的通知》等文件,在推广创业培训目的、参加培训对象、创业培训工作及后续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逐步形成了以培训促创业带就业的政策体系。/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二)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创业培训组织机构。为对加强创业培训工作组织领导,淮北市成立了以市政府副市长任组长,市劳动保障、财政、农委、工商、税务等14家单位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淮北市创业促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创业培训组织机构建设,先后成立了淮北市创业培训中心、淮北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同时,淮北市在创业培训工作中,严格按照省厅“六个统一”模式组织培训,要求报名参加培训的学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创业条件和创业能力,坚持做到每天由学员对当天的授课情况进行评价,调查报告《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情况调查报告范文》。制定了规范的业务流程,包括组织报名、实施培训、后续服务等“一条龙”服务措施。坚持不定期、不定时进行巡查,强化监督,进一步提高了创业培训质量。通过以上科学管理、指导与努力,淮北市创业培训工作近年来得到了国家和省政府的肯定与认可,20xx年淮北市劳动就业管理局被国家劳动保障部、syb创业培训国家项目部评为全国创业培训先进单位;20xx年淮北市被列入全国一百个创业培训重点联系城市之一;20xx年淮北市被列入首批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试点城市。

(三)完善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创业培训服务功能。近年来,淮北市创业培训工作逐步将培训对象从下岗失业人员进一步扩大到城市新生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等各类城乡劳动者。并根据国家、省相关文件要求,建立了淮北市职业技术学院、淮北矿业集团公司干校、濉溪县中等职业技术学院等6个syb创业培训教学网点。不断完善培训制度、强化培训服务功能、提高培训服务信息化水平、构筑社会化培训服务体系,建立了围绕政策咨询、创业培训、专家评析、项目推介、创业孵化、融资服务、开业指导和后续服务等“八位一体”的创业服务机制。同时,为积极满足市场培训需求,淮北市启动实施了“创业扶持工程”,不断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和农民工创业园区建设,积极组织引导培训后的学员入驻创业园区。目前淮北市建成3个创业园区和5条再就业一条街,并对入驻创业者给予“开业不登记、经营免四税、管理不收费、房租给优惠”扶持政策;相山区凤凰山工业园的市级创业基地和濉溪县临涣镇的农民工创业园已正式投入使用;濉溪县刘桥镇、南坪镇的农民工创业园区正在筹建中,预计下半年能正式投入使用。

(四)搭建创业平台,不断畅通全民创业渠道。一是广泛收集了适合下岗失业人员的创业项目,在市人力资源市场和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分别建立了创业项目推介园和创业项目推介室,为创业培训学员搭建创业项目推荐平台,及时为学员提供创业项目。二是将培训后学员的信息及时反馈到各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由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采取上门咨询等多种形式,搭建社区服务平台,强化社区跟踪服务,全面开展创业培训学员情况回访和跟踪服务。三是成立了淮北市创业者协会,举办创业成果展示、创业企业联谊会、创业项目大赛及创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为创业学员搭建一个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和相互沟通的平台。四是聘请工商、税务、财政、企业管理、法律以及劳动保障等部门的专家和教授,建立了淮北市创业培训后续服务专家志愿团,并坚持每月在市人力资源市场举办2次创业咨询服务活动,及时为创业者提供政策、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指导服务。

相关范文推荐

    练武术心得体会范文(12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成长轨迹进行记录和回顾,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借鉴其中的优点和亮点。当妈妈说要我去

    意识形态工作自查自纠报告(热门18篇)

    自查报告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表现,找出问题所在,并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改进。接下来请看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士撰写的自查报告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示。

    护士日记读书心得(实用20篇)

    读书心得是读了一本书之后,通过对这本书的思考和总结,提炼出来的一种个人体验和感悟。读书心得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容,也能帮助我们将书中的知识和观点应用到

    换岗辞职申请书(模板19篇)

    辞职申请书是向公司告别的一种方式,也是对自己职业道路的一个交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辞职申请书范文,仅供参考,可能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和撰写自己的申请书。

    与学生沟通的心得体会(优秀22篇)

    优秀学生积极主动,善于合作,能够与同学和老师友好相处,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些总结范文中许多学生都提到了自己的团队合作经验和为他人带来的积极影响。学生是教师工作

    改造申请书(模板17篇)

    多读一些优秀的申请书范文,对于我们的写作会有较大的启发。为了更好地了解申请书的写作要求,以下是一些申请书的样例,供您参考。诸位尊敬的领导:我是云南省xx市x县x

    生命旅程心得体会范文(23篇)

    通过写下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经验,提高自我认知和思考能力。以下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生命旅程是充满了

    学校安全知识培训心得体会(热门14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培训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感悟,也是我们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的重要依据。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人对培训心得的理解和呈现方式。xxxx年5月

    校史心得体会和感想(精选19篇)

    这段时间的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对...有了全新的认识。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一起学习和分享。开学伊始,学校组织我们大一新生参观“曲阜师

    学校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总结与反思(模板18篇)

    在学校里,学生经历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学校总结样本,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为大家的总结写作带来一些借鉴。火灾给人类带来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