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说课稿最新(8篇)

时间:2023-08-02 作者:储xy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归园田居说课稿子归园田居说课稿篇一

二十五中

孙永平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陶渊明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为读懂本诗作准备。2.赏析动静结合、白描和比喻的手法。

3.体会陶诗清新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率真性情。4.当堂背诵。

二、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重难点:知人论世

四、教学思路:

导入----解读(误、归、闲)-----探究

五、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现在我带大家去一个地方看看好不好?(展示世外桃源图片)除了桃花源记,我们还学过他的哪首诗?《饮酒》,背一遍,他辞官归隐后写了很多诗,归园田居系列一口气写了五首,今天学习第一首,引出诗题“归园田居”并板书。

1.说说你心中的陶渊明。为解读诗歌作准备(知人论世)。

2.读三遍,注意朗读节奏(212或者23),三遍各自的任务:认字:“羁”“荫”“吠”等、节奏、情感。

3.同学们是不是发现作者有一种“觉今是而昨非”的狂喜心情?哪一句表现得尤为明显?(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久:三十年,实为十三年,他为什么说三十年呢?(还没退休呢)文中哪句话点题?(承上启下)4.解读赏析诗歌(三问)

为何归(板书)

“误落尘网中”他真不想再混迹官场,那他为什么想回去呢?(找出1---6句)“羁鸟恋旧林”中“羁”的篆书()到隶书()的说文解字。由解字进而解读内容。这句诗充分流露他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

ppt改写的归去来兮辞序。板书“误”。讲完齐读。

拓展: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他作为县令,月薪多少?他真的是不愿作官吗?……一斗米七斤,五斗就是三十五斤,(学生活动:算一下每天多少钱,每月多少钱?)按现在的市价约合87.5元,每月为2655元。“五斗米”是日薪,年薪1800斗。除以10就是180石,汉魏晋县令的年薪为200石,折合在每天,基本属实。养家都不够,要升官必须送钱,钱从何来,只能搜刮民脂民膏,以陶渊明的人品和他的家庭情况他会那样去作吗?不那样作,官场容得下他吗?此其一;陶渊明的祖父陶侃是八州六十四府的大都督,他父亲也是高官,到他这一代,官帽缩水成了袖珍型,你觉得他稀罕吗?此其二。他觉得当县官窝囊,要上爬是在造孽;还只是个七品县令,跟他祖父的一品大都督,他父亲的三品刺史比起来,一代不如一代,太过于慅皮。

归到哪、那怎样(板书)追问:他归到哪里呢?(7、8两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板书“归”。归去后的地方怎么样呢?(9---16句)诵读思路:田----屋-----树(荫:凉快,罗:整齐)----村(暧暧:朦胧,依依:柔美)----狗----鸡(安宁平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背诵

啥感觉(板书)

5.山水田园诗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手法:白描,融情于景,动静结合,比喻

7.小结:无论如何,陶渊明给自己找到了心灵的家园,为自己的矛盾思想寻到了一条通往光明的出口,不迎合,不随波逐流,活出了自我的色彩,所以他被很多人铭记。

8.作业:①以导游的身份为本文写一篇解说词 ②以“活出自我风采”为题写一段话。

归园田居说课稿子归园田居说课稿篇二

2、 朗读,疏通

3、 找出写田园的诗句,读

c、 采用了什么修辞没有?(白描)有何表达效果?(和心灵和契合)

读,一曲天籁

5、 和自然相对的一个词是什么?(尘网)

6、 陶潜说进入“尘网”是“误落”,你作何理解?

读全诗。

板书

尘网 自然

樊笼 (误)————(返) 故渊

尘杂 旧林

归园田居说课稿子归园田居说课稿篇三

一、教学目标:

 诵读课文,体会作者抒发流露的感情  学习运用解题的方法进行诗歌鉴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用解题的方法逐步分析鉴赏诗歌。

三、教学手段:传统板书教学兼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方法:讲解兼讨论

五、教学时数:1课时

六、教学过程:

 请学生诵读《归园田居》

教师用语:文章的题目就好像是一个人的眼睛,以目传情,以目会意。作者通过题目可以显示文章所要描写的主要内容,所要表达的主要情感。文章标题可以暗示许多隐形信息,那么,“归园田居”能带给我们什么信息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通过题目来分析鉴赏《归园田居》这篇文章。

点一个同学读“少无适俗韵……守拙归园田”

点一个同学读“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

的村庄隐约可见,袅袅炊烟依稀可辨;偶然还能听到狗在深巷中叫、鸡在桑树上啼。讨论结果:归向田园。

点一个同学读“户庭无尘杂……复得返自然”

讨论结果:“无尘杂” “有余闲”“返自然”。从污浊腐败的官场回到清新和谐的田园,诗人感到字里行间透露出宁静、自由、闲雅的乐趣。怡然自得的喜悦之情。在田园朴拙自然的趣味中,诗人心情舒畅,乐而不返。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说课稿子归园田居说课稿篇四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8.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这首诗从内容上看,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从情感上看,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

【答案】 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9.“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3分)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这句诗有景物描写,有人物活动,联系上一句来看,其内容是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田园生活的热爱。

【答案】 “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一.理解选择:

1.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2.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作者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西晋著名诗人。“世外桃源”就出自其作品《桃花源记》。

b.“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c.“带月荷锄归”,劳作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d.“但使愿无违”中的“愿”蕴含着诗人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里失去自我,要隐居归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愿。

3.下面是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句()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b.颔联描写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c.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中,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的世俗的烦恼。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5.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交代劳动的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b.

三、四两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各种杂草。c.

五、六两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衣湿。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种祈盼有个好收成。6.对诗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语,前实后虚,相互补衬,完美和谐。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

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的却是醇美的诗意。

1.赏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三.理解作答:

1.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2.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4.“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什么?

答案: 一.1.d 2.a 3.c 4.d 5.d 6.b 二.1.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月夜归耕图,把平凡的劳动生活写得这般美好而有有情趣,读来亲切,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也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强烈愿望。

三.

1.“愿”在诗中指的是诗人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2.厌恶官场,喜爱田园的感情。

3.“种豆南山下”,多么平淡的口语;“带月荷锄归”多么美的画面。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4.说明了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5.表达了诗人宁可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第二问示例:归隐遁世是他不满社会现实黑暗,又想保持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的方法。

《归园田居·其三》考点练习:

一、1.这首诗可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层意思。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流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简析本诗的语言特点。

6.陶渊明曾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中说:“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本诗中“,”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7.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8.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9.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二、(1)卒章显志的诗句是:

(2)写诗人早出晚归、欣慰自足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3)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表示辛勤劳作,热爱劳动的诗句:

(5)“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什么?

(7)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8)“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三、1、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并答题。

2、.这首诗可分,三层意思。

3.“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

4.这首诗流露了对 的感情。

5.“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简析本诗的语言特点。

7、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8、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

9、前四句为第一层,10、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

11、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参考答案】

一、1.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4.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5.语言“自然、通俗”。

6.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7.d

8.“愿”在诗中指的是诗人向往田园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9.“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 没有丝毫修饰,运用口语,平和亲切;“道狭草木长”“带月荷锄归”随口而出,平淡朴素,清新自然,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二、(1)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说明了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6)表达了诗人宁可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第二问示例:归隐遁世是他消极逃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现实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

(7)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8)答: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三、1、①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地点的一句是:种豆南山下②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时间的一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③ 表现作者晚归情趣的一句是:夕露沾我衣。表现作者归隐耕作目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2、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_

3.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4.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5.答: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6.语言“自然、通俗”。

7.“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而平静的美好结局。

8.(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一整天。)

9、写劳动情形。

10、(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

11、(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归园田居说课稿子归园田居说课稿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诗歌《归园田居》(板书标题、作者)。对于陶渊明,同学们应该不陌生了,在初中的时候,就学过他的散文„(生答《桃花源记》)。桃花源,是作者虚构出来的理想世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民善良淳朴,安居乐业。外国人把理想世界称为“乌托邦”,中国人则称为“桃花源”,指的都是无法达到的理想中的美好世界。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出虚构的桃花源呢?这和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个人追求有关。

陶渊明生活在什么时代?(生答:东晋)东晋时期是一个政治高压的时代,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正是如此,陶渊明才创造出理想中的桃花源,他的想法代表了那个时代很多人的愿望。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归园田居》正是陶渊明个人理想追求的写照,他的追求到底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2、学生齐读,正音。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羁 jī拘束

荫 yīn 四声没有日光,又凉又潮湿;

暧 ài 日光昏暗,模糊;

颠 diān 高而直立的东西的顶;

樊 fán 篱笆樊笼指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

三、细读讲解

1、诗题解读

这首诗的题目是“归园田居”,作者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答案。

(板书)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1)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2)为何而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3)归向何处?(归向园田)

(4)归去如何?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无尘染/有余闲/久/复——自由、安逸、喜悦)

2、分段并概括大意

(1)前六句,作者回忆过去做官的经历和归隐田园的原因;

前两句开门见山,点出作者的爱好和追求。作者是热爱自然生活的,厌恶官场的世俗生活,无奈“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一个“误”字写出了诗人的悔恨和沧桑,“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羁鸟”和“池鱼”用了比兴的手法,写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中间十句,描绘了田园风光和山村生活图景;

a、守拙:本义是“笨”,也作谦词,这里取其引申义,即原始的,本真的。“守”是“坚持”的意思,“守拙”一方面是自谦,另一方面,表示自己安守本分,反对虚伪技巧,向往归真返朴。

b、诗人描绘了哪些景物?(南野、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

从自己的住宅写起。“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d、这些寻常的农村风光,为什么会被陶渊明写得这样美?

明确:作者能把常见的景物描绘得如此诗意,体现了陶渊明对乡村的喜爱。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了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陶渊明开创了将农村生活作为题材的田园诗,农耕、农家的景象第一次被写入诗歌中。

(3)后四句,作者归田的心情

“虚室”简朴空寂居室,同时也指虚空纯净的内心。“无尘杂”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的事,看不到令人恶心的“官场现形记”,“有闲余”可以不必作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劳,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作诗,这一“有”一“无”正是诗人追求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最后两句更是诗人对以前误入尘网中官场生活的形象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虚室:双关,既指环境的清幽,又指内心世界的虚静;

自然:双关,既指回到自然生活之中,又指内心的自然状态。

四、小结:

1、思想上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2、艺术上:

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三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四是语言朴素自然。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如《归园田居•其三》中的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平淡自然。

五、解答问题。

任县令八十多天后,他辞官返乡,终老此生,并留下一句有名的话,叫做“不为五斗米折腰”。(讲述典故)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不附势趋炎的写照。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不愿意牺牲自己的气节去换取某种物质利益,也常常说“不为五斗米折腰”。

反面——消极避世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注意对仗和押韵)

归园田居说课稿子归园田居说课稿篇六

(一)

这是一节关于陶渊明的田园山水诗的讲析课,我在上课过程中没有就诗论诗,而是从“真”的审美上居高临下地使学生明白《归园田居》的思想。                    (二)

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师:很好,但我们知道这样美好的桃花源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国呢?(目光扫视教室一周,示意举手的学生回答)

生:当时社会黑暗,政局动荡,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的祈求安定的理想。

师:这是从社会及局势方面来分析的。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政局混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理想的居所。

除了社会及局势方面的原因外,我们还要看到同时期没有其他文人创作类似的文章,所以还应关注陶渊明本人的思想。

生:陶渊明本人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师:中国文人受儒、道、释的影响巨大。东晋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原,所以我们分析陶渊明受到儒家与道家的影响。根据桃花源的内容,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思想中的道家的影子:无君、无压迫、人人平等和平相处。                   (及时加进陶渊明的生活及思想历程)

另外补充一点,二十九岁到四十三岁时官时隐生涯使陶渊明更清晰地认识了官场的黑暗,对现实的失望使他更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才是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只有在自然中人才可以发现自己的纯朴天性,即“真”。庄子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易也 。”“真”的属性不是外界施加的,也非外物可改变。当人们处于心灵自由、神定气闲时反照自己的内心就可以发现这种质朴无伪,这时人安定了,可以静心观照,人与自然就和谐地化为一体,达到物即我,我即物的“无我”之境界。

请同学们阅读《归园田居》,找出诗中描述田园风光的诗句。

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师:这些寻常的农村风光,为什么会被陶渊明写得这样美?     (抓住诗中你需要的东西来说,只讲一面,不必兼及其它)

生:这些景是农村中最平凡最普通的,可是正是在这最常见的景物中能最好地体现陶渊明对乡村的喜爱。

生: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到桃花源的影子。十余亩地,八九间屋子,如果没有剥削足够一家人安定幸福地生活了。房前屋后林木成阴,狗吠鸡鸣各不相扰,一派祥和。

师:很好,这就是《归园田居》结尾处的诗眼“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解释:官场是庸俗、卑污的,它使人丧失了天然纯朴的本性,失去了人的真善属性,只有在面对真实无伪的自然时,人的心灵才会放松,才会发现自己与环境是和谐相处的,才能达到无我之境。

(三)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高中的语文课一直让大部分学生提不起兴趣,其中一条原因便是老师太偏重于语法逻辑教学和文本过细剖析,其结果是学生失去了对阅读文本的兴趣。现在我想改变一下教学方法,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来带动对教材的赏析。重在对文本的鉴赏审美,少一些对文本的分析。让学生自己多阅读和思考,少听一些说教。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首先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我们都有一种体会:站的高才能把事情看透。当我们在初中时读初中文本会觉得有一些难度,高中时阅读高中文本又觉得有难度,可是这时回头读初中文本又会觉得容易了,同样道理,我们为什么不站的高一些让学习更容易呢?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我在讲这首《归园田居》时便从陶渊明的“桃花源”理想入手,桃花源是一种“自然”的社会,这里人人自耕自食,真诚相处,无竞逐无欺诈,甚至无君无臣。归结起来,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此即前人所言“静穆”。但在这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深感无所寄托的焦虑。 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讲透了“真”,学生明白了物我相融合,物我合一,达到“无我之境”,这首诗就不必再多说了。

在阅读教学上,有专家提出了几项看法:

1,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教师只是指导。

2,阅读量要大。

3,尊重多元化阅读。

4,把带着问题来读转变为读出问题来。

阅读教学要想真正拓展开去,我们的学生要有充足的储备,我们的语文老师要给学生们创设读书的氛围和条件,随后在课程的传授上我们才可以将文本的解读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外化出来。现在有部分老师仍旧沿用以往的方法,将自己对文本的解析看作是唯一正确全面的,惟恐不能把自己的知识全部倾倒给自己的学生,可是学生又不领情,不愿意听。其实,我们不必追求尽善尽美,不必追求讲深讲透,关键是学生能通过他们自己的阅读,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就好。毕竟不要忘了,最后我们的学生读懂才是最终目标,读出创造性的见解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价值所在。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创造性阅读,鼓励教师做一些大胆尝试。在学生知识面还不很开阔的现状下,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将学生已有的材料调动起来,将学生发动起来,将学生的注意集中过来,将课程的传授灵动起来,将教书与育人综合起来,为此,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自己的知识必须充足,我们的备课必须高屋建瓴,这样,我们老师才能引导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轻松而全面地解读文本。

作者邮箱: 

归园田居说课稿子归园田居说课稿篇七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诗歌《归园田居》(板书标题、作者)。对于陶渊明,同学们应该不陌生了,在初中的时候,就学过他的散文„(生答《桃花源记》)。桃花源,是作者虚构出来的理想世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民善良淳朴,安居乐业。外国人把理想世界称为“乌托邦”,中国人则称为“桃花源”,指的都是无法达到的理想中的美好世界。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出虚构的桃花源呢?这和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个人追求有关。

陶渊明生活在什么时代?(生答:东晋)东晋时期是一个政治高压的时代,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正是如此,陶渊明才创造出理想中的桃花源,他的想法代表了那个时代很多人的愿望。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归园田居》正是陶渊明个人理想追求的写照,他的追求到底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2、学生齐读,正音。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羁 jī拘束

荫 yīn 四声没有日光,又凉又潮湿;

暧 ài 日光昏暗,模糊;

颠 diān 高而直立的东西的顶;

樊 fán 篱笆樊笼指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

三、细读讲解

1、诗题解读

这首诗的题目是“归园田居”,作者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答案。

(板书)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1)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2)为何而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3)归向何处?(归向园田)

(4)归去如何?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无尘染/有余闲/久/复——自由、安逸、喜悦)

2、分段并概括大意

(1)前六句,作者回忆过去做官的经历和归隐田园的原因;

前两句开门见山,点出作者的爱好和追求。作者是热爱自然生活的,厌恶官场的世俗生活,无奈“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一个“误”字写出了诗人的悔恨和沧桑,“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羁鸟”和“池鱼”用了比兴的手法,写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中间十句,描绘了田园风光和山村生活图景;

a、守拙:本义是“笨”,也作谦词,这里取其引申义,即原始的,本真的。“守”是“坚持”的意思,“守拙”一方面是自谦,另一方面,表示自己安守本分,反对虚伪技巧,向往归真返朴。

b、诗人描绘了哪些景物?(南野、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

从自己的住宅写起。“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d、这些寻常的农村风光,为什么会被陶渊明写得这样美?

明确:作者能把常见的景物描绘得如此诗意,体现了陶渊明对乡村的喜爱。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了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陶渊明开创了将农村生活作为题材的田园诗,农耕、农家的景象第一次被写入诗歌中。

(3)后四句,作者归田的心情

“虚室”简朴空寂居室,同时也指虚空纯净的内心。“无尘杂”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的事,看不到令人恶心的“官场现形记”,“有闲余”可以不必作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劳,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作诗,这一“有”一“无”正是诗人追求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最后两句更是诗人对以前误入尘网中官场生活的形象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虚室:双关,既指环境的清幽,又指内心世界的虚静;

自然:双关,既指回到自然生活之中,又指内心的自然状态。

四、小结:

1、思想上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2、艺术上:

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三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四是语言朴素自然。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如《归园田居•其三》中的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平淡自然。

五、解答问题。

任县令八十多天后,他辞官返乡,终老此生,并留下一句有名的话,叫做“不为五斗米折腰”。(讲述典故)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不附势趋炎的写照。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不愿意牺牲自己的气节去换取某种物质利益,也常常说“不为五斗米折腰”。

反面——消极避世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注意对仗和押韵)

归园田居说课稿子归园田居说课稿篇八

姓名:王军宁        类别:教学设计

课程简介:田园是一种耕作方式,栖居方式,也是生活向大自然皈依表示眷恋的一种宗教仪式。田园是生长粮食也是生长诗意的地方,让我们穿过陶渊明、陆游他们那些犹如畦垄般整齐的诗行,去寻找我们在都市的钢筋丛林中久违了的轻风流水、桃红柳绿、蝉鸣蛙唱、晨露月华,找寻我们在喧嚣之后的心灵归依。

课程资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归园田居》《游山西村》

课程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游山西村》这两首田园诗;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还要学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诗人所描绘的形象。

2、 过程与方法:

(一) 课前指导: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陆游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搜集有关田园诗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能够用一种宽阔的视野来欣赏田园诗作。对于那些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让他们写一写对田园生活的理解。

(二)课堂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对田园诗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理解,老师则应做好提炼与升华的工作。

3、 情感与态度:

通过反复的朗读吟咏,通过对田园诗歌的比较欣赏,真正体会到田园诗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园生活宁静以致远的恬淡旷达。

课程重点难点: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精神的内涵。

课程实施理念:以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牵引着学生“披文入情”,再辅以优扬的音乐、美丽的图片,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般地重返诗意的田园。

课程实施:

一、 课前的指导

1、 熟读《归园田居》《游山西村》两首诗,并搜集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2、 有能力的同学写出对田园生活的理解的文章。

3、 根据自己的特长或用电脑制作或者亲自画出与诗歌相符的图片。

4、 找到适合的背景音乐。

二、 导入  :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

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

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

荷把锄头在肩上

牧童的歌声在荡漾

喔喔喔喔他们唱

还有一支短笛隐约在吹响

笑意写在脸上

哼一曲乡居小唱

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

多少落寞惆怅

都随晚风飘散

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

三、 朗读《归园田居》(个人自由读、师生范读,最好能谈谈那样读的理由)

思考:

3、请各组同学展示自己制作的配诗图片,并用自己的方式来解读图文,其他同学评析优劣。

四、 教师小结:

1、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2、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五、学生来介绍陆游的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介绍补充以下内容: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六、听录音朗读后学生自由朗读。

思考:

1、 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的?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全班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1、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2、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七、配乐诗朗诵(可以由一人完成,也可由多人共同完成,音乐自己选择)

八、在朗诵基础上,进行比较欣赏阅读。

这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可以从诗的语言、诗的结构、诗的内容、诗人的背景等方面来谈)

九、拓展讨论:

你认为身处都市的你如何才能常常保持与田园的约会?

十、课程小结:

“春无鸟声,夏无蝉声,秋无虫声,冬无雷声,因为四季都有马达轰鸣。”这句话深深道出了都市的无奈,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只都市侯鸟都重返田园,但请我们在心底常常忆起“稻禾、豆架、蓑衣、草帽、犁铧、锄头、耕牛、牧童、村姑……”,常常哼唱《乡间的小路》,常常吟咏《归园田居》,也许它会洗去烦躁、郁闷,让我们的心灵保持一种宁静与旷达。

作者邮箱: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生物说课稿(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一等奖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万能(8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8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

    最新说课稿万能(十四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

    2023年部编版小学语文说课稿(十五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

    归园田居说课稿一等奖(3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七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小学一年

    说课稿小学数学人教版(八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说课稿万能

    科学探究说课稿(4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