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三课时教案(实用8篇)

时间:2023-10-13 作者:温柔雨最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三课时教案(实用8篇)

幼儿园教案要求教师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下这些小学教案范文是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编写的,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三课时教案篇一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做一名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方法]:导学、启发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ppt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列举现实生活中或摘引报刊的统计报道,有关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

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现象,并由

引导学生初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本文作者从关注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关心祖国青年一代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

一代的成长的高度,选择典型事例,特别是选取自己的生活经历,极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不

光在研究学术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三)内容研讨

1.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两遍,初步了解各节大意及写作思路。

关于写作思路提示:

本文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课文开头先剖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带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样把这种精神应用到科研实际中去,最后诚挚地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出示下列思考题,讨论理解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1)什么是“格物致知”?

明确:“格物致知”即从探索物体而得致知识。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明确: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明确:因为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4)“格物致知”精神适用于哪些范围?

明确: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5)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与本文论点有什么关系?

明确: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所举事例,一是第四节,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物”失败告终。一是第十二节,“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

这两个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为了阐明观点所借以的事实论据。王阳明的例证,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的观点,王阳明失败的结局,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实验,而是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义的必然结果。“我”的亲身经历,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告诉人们“格物”即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两个事例,都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四)总结、扩展

本文思路清晰,例证确凿,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长了人们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人们的思想,学完本文后,最重要的应在于积极培养这种精神。为此,可放手让学生结合“书后练习二”展开讨论,重点讨论“怎样才能真正成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

一、点题、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层次清晰

二、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三、总结、发出号召叙议结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三课时教案篇二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2、引导学生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并能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体会议论文清晰、严密的.论证思路。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共同讨论。

2、课文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具体的现象分析中体会作者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学重点:

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能准确理解作者观点。

2、对作者的观点做出自己的评价,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本课主要采用小组探究、讨论和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热情,在激烈的讨论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确自己的观点。

1、学生通过广泛的讨论理解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

2、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一)导入新课

在你的身边或者通过其他的信息渠道,你知道哪些“高分低能”的例子?

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些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常常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会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呢?让我们听听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说的。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发学生对此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阅读和讨论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1、介绍作者丁肇中。

丁肇中,美籍华裔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省日照市。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他认为,物理学是在实验与理论紧密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进展的基础在于理论能够解释现有的实验事实,并且还能够预言可以由实验证实的新现象。他强调,没有一个理论能够驳斥实验的结果,反之,如果一个理论与实验观察的事实不符合,那么这个理论就不能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产生崇敬感,进一步产生对探究此问题的兴趣。

2、整体感知文章,把握作者观点。

学生默读文章,讨论:

(1)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中国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整体感知,训练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的能力。

3、预设文章主要内容,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

(1)学生根据文章的观点,设想如果是自己在这个观点进行写作,会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并进一步思考写作的顺序安排。

学生分组讨论,并进一步和文章的内容及写作顺序进行比照,明确文章的论证思路,并理解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要符合提出问题、论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学生预设文章内容:

(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历史来源、传统内涵等)

(2)为什么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3)如何让自己具备“格物致知精神”?

通过和文章内容相对照,会发现,作者在文章中也恰恰是回答了这些问题。

(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历史来源、传统内涵等)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但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为什么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3)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设想和文章内容的比较,使学生理解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4、说一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明确:本文的思路十分清晰。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开头紧扣题目,有“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逐层深入说理,思路清晰。

5、学生讨论,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可以怎样贯彻“格物致知精神”。

【设计意图】将文章中的观点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学会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

(三)课堂小结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有没有真正的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只有有了这些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们的思维才是开阔的。

(四)布置作业

通过对身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先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其次,通过动手搜集相关资料和做实验的办法,尝试解决该问题;最后,用文字阐释该问题,不少于500字。

【设计意图】真正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三课时教案篇三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附注:本文一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同时还被选入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第13课(2011年版)等。 在语文出版社中,本文开头还有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这一段话,其他几处也有改动。据语文出版社中所写,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三课时教案篇四

生1: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

(学生读课文,寻找,交流。)

生2:我找到的短语是“实验的精神”,还有“实地实验”、“实地探察”

生3:我找的是句子“我们都要有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生4:我找的短语有两个:“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

师:你能够把第二个短语修改一下,与你找的第一个短语结构一致吗?

生4:有想象力、有计划的探索。

生5:还有,“积极的探测”

生5:有计划的、有目标的?

师:很好,读书很仔细,你把第9小节中的关键词语给找出来了。还有其他的短语或句子了吗?(学生继续浏览课文,寻找。)

生6:我发现第11小节中,有一个词语“动手”,不知道算不算?

师:大家说算不算?

生(合):算的。

师:为什么呢?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三课时教案篇五

此题意在引导同学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联系实际思考一些问题。

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此考试得高分,一开始搞研究或者需要动手时,就不知所措了。

我们只有转变观念,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变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然后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此题意在帮助同学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旨。

第一问。让学生随意说他们各自有趣的经历,可以互相交流,彼此启发。

第二问。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三、课文说:“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讨论一下,为什么“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呢?并把你的看法写成片段作文。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能写一点心得笔记,读写能力都能有所提高。

“研究人文科学”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因为人文科学思想也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从实践中来的。

“在个人行动上”为什么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呢?个人行动不是盲目的行动,总要有一定的思想、一定的理念指导。这思想、这理念,也“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那就要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判断力。

关于这个练习,应该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三课时教案篇六

[知识与能力] :

1.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做一名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方法]:导学、启发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ppt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列举现实生活中或摘引报刊的统计报道,有关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

引导学生初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本文作者从关注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关心祖国青年一代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

光在研究学术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三)内容研讨

1.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两遍,初步了解各节大意及写作思路。

关于写作思路提示:

本文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课文开头先剖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带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样把这种精神应用到科研实际中去,最后诚挚地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出示下列思考题,讨论理解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1)什么是“格物致知”?

明确:“格物致知”即从探索物体而得致知识。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明确: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明确:因为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4)“格物致知”精神适用于哪些范围?

明确: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5)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与本文论点有什么关系?

明确: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所举事例,一是第四节,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物”失败告终。一是第十二节,“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

这两个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为了阐明观点所借以的事实论据。王阳明的例证,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的观点,王阳明失败的结局,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实验,而是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义的必然结果。“我”的亲身经历,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告诉人们“格物”即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两个事例,都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四)总结、扩展

本文思路清晰,例证确凿,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长了人们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人们的思想,学完本文后,最重要的应在于积极培养这种精神。为此,可放手让学生结合“书后练习二”展开讨论,重点讨论“怎样才能真正成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

一、点题、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 层次清晰

二、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

三、总结、发出号召 叙议结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三课时教案篇七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2.引导学生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并能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体会议论文清晰、严密的论证思路。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共同讨论。

2.课文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具体的现象分析中体会作者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能准确理解作者观点。

2.对作者的观点做出自己的评价,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小组探究、讨论和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热情,在激烈的讨论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确自己的观点。

1.学生通过广泛的讨论理解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

2.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你的身边或者通过其他的信息渠道,你知道哪些“高分低能”的例子?

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些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常常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会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呢?让我们听听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说的。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发学生对此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阅读和讨论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1.介绍作者丁肇中。

丁肇中,美籍华裔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省日照市。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他认为,物理学是在实验与理论紧密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进展的基础在于理论能够解释现有的实验事实,并且还能够预言可以由实验证实的新现象。他强调,没有一个理论能够驳斥实验的结果,反之,如果一个理论与实验观察的事实不符合,那么这个理论就不能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产生崇敬感,进一步产生对探究此问题的兴趣。

2.整体感知文章,把握作者观点。

学生默读文章,讨论:

(1)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中国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整体感知,训练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的能力。

3.预设文章主要内容,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

(1)学生根据文章的观点,设想如果是自己在这个观点进行写作,会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并进一步思考写作的顺序安排。

学生分组讨论,并进一步和文章的内容及写作顺序进行比照,明确文章的论证思路,并理解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要符合提出问题、论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通过和文章内容相对照,会发现,作者在文章中也恰恰是回答了这些问题。

(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历史来源、传统等)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但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为什么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3)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设想和文章内容的比较,使学生理解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4.说一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明确:本文的思路十分清晰。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开头紧扣题目,有“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逐层深入说理,思路清晰。

5.学生讨论,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可以怎样贯彻“格物致知精神”。

【设计意图】将文章中的观点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学会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

(三)课堂小结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有没有真正的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只有有了这些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们的思维才是开阔的。

(四)布置作业

通过对身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先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其次,通过动手搜集相关资料和做实验的办法,尝试解决该问题;最后,用文字阐释该问题,不少于500字。

【设计意图】真正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三课时教案篇八

1.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 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把握议论文的论点:掌握中心论点的提炼与判定的方法

三. 新课讲解

1. 词语积累: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通过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 介绍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企业早会的目的 企业早会主持词(汇总8篇)

    企业标语是企业形象建设的重要推手,能够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和声誉。在编写企业标语时,可以借鉴其他成功企业的标语经验,但要保持独创性。以下是一些创新而有吸引力的企业

    最新跨年夜最适合发朋友圈的句子搞笑(优质8篇)

    一个好的公司宣传语能够在瞬间抓住目标群体的注意力和兴趣。公司宣传语的语言应该直接、清晰,能够引起客户共鸣。接下来是一些富有创意和故事性的宣传语范本,我们一起来欣

    教育局创建文明校园工作方案 创建文明校园工作方案(实用8篇)

    营销策划是指针对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制定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行动计划。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广告策划范文,希望能给您一些灵感。教育局创建文明校园工作方案篇一全面贯彻落

    最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讲话稿(通用8篇)

    导游词还可以融入一些幽默元素,增添旅行的愉快氛围。如何写一篇生动有趣的导游词是每位导游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导游词是在旅游中向游客介绍景点、讲解历史文化的一种

    小学三年级语文美丽的槐乡教案(优质8篇)

    安全教案是一种对安全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的教学资料,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安全规范。在编写高三教案时,可以借鉴这些范文中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小学三年级语文

    最新公司检讨书简单(优秀7篇)

    人生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坚定信念、不断努力,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总结时,可以用图表、数据等方式展示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励志是拥有梦想,勇往直前,经历失败并不畏

    2023年爱情感动的话语(优质8篇)

    励志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能够激发我们的潜能,使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和有动力。提出自己下一步的计划和行动,督促自己继续努力向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励志总结范文,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全册教案(汇总8篇)

    教案的编写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以下是精选的高中教案范文,希望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全册教案篇一1、结合

    最新企业会计实训总结报告 企业会计实习报告(实用9篇)

    开题报告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项目预算、时间安排等实际因素,确保项目的可操作性。以下是一些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的总结,希望对大家在撰写报告范文时有所帮助。企业会计实训

    最新小学法制宣传标语(精选8篇)

    人们经常通过标语来引起他人的关注和共鸣。设计标语时要注重语言和视觉的结合,运用色彩、形状等元素,增加标语的辨识度和吸引力。下面是一些来自各行各业的标语范例,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