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村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精选5篇)

时间:2023-10-03 作者:紫衣梦2023年村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精选5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通过制定方案,我们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避免盲目行动和无效努力。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方案应该怎么去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村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篇一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竹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加快竹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南政综〔20xx〕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建阳区竹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一、我区竹产业发展现状

建阳全区现有竹林面积59.84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56.65万亩;小径竹面积3.19万亩。竹蓄积量9272万根,经过多年来开展竹业开发擂台赛等活动,建阳的竹产业发展整体上有了较大的提升。

一是竹业经济总量稳步增长。20xx年,全区竹业总产值19.3亿元,其中竹林经济产值9.38亿元,笋竹加工产值9.92亿元,竹业总产值比20xx年的6.43亿元,增长了三倍。

二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至20xx年,全区已开设竹山机耕路2700多公里,使边远竹山得到有效开发利用。通过竹林垦复抚育、开设竹山机耕道,竹山引水灌溉,施肥及建设毛竹丰产高效基地等科学经营措施,竹林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竹林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全区竹资源培育基础更加夯实。丰产竹林面积达23万亩。

三是竹林增收效果明显。经过多年来各级政府、各部门以及社会的不断推动,广大农户科技育竹,科学管理竹山的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竹山投入不断增加,促进了竹山经济的发展,竹山的年均效益不断增加,竹山平均每亩效益从20xx年的每亩不足400元发展到现在的600-900元/亩,效益好的可达1500元/亩以上。

20xx年商品竹材产值5.19亿元,比20xx年的1亿元,增长了4.19倍,鲜笋产值3.9亿元,比20xx年的3308.7万元,增长了10倍多。四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笋竹加工企业快速发展,截至20xx年全区加工企业161家,其中规模企业13家,超亿元的企业有3家,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2家。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产品附加值高的龙头企业脱颖而出,主要有:福建庄禾竹业有限公司、建阳区龙泰竹木制品有限公司、福建亿城竹制品有限公司、福建省亚鑫食品有限公司等。20xx年,全市笋竹加工产值9.92亿元,比20xx年的5.08亿元,增长了95.27%。清水笋产量49254吨,比20xx年21829吨,增长了125.6%。据统计,户外高耐竹地板、竹工艺品、竹家居用品等附加值高的产品,20xx年的加工产值共计2.51亿元,比20xx年的1.60亿元增长了56.87%。20xx-20xx年,出口产品从无到有,福建庄禾竹业有限公司、建阳区龙泰竹木制品有限公司等规模企业,产品远销欧美,20xx年产品出口共计1.2亿元。20xx年,我区的龙泰企业在“新三板”成功上市,成为全国首家竹业新三板企业。

建阳竹产业近年来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一是竹林结构不合理,出现了重砍轻管的现象,部分竹农使用化学除草剂,导致笋竹品质下降,科技育竹的水平仍有待提高。二是上规模、有品牌、有影响力的笋竹龙头企业仍然较少,笋竹加工企业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品牌意识、规模意识等。三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尽如人意,竹文化、竹林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发展滞后。四是上档次、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较少、产品竟争力不强,企业的生存能力较弱,加上成本上升、融资难等原因,部分企业出现减产、半停产甚至停产状态。

二、发展思路

按照加快山区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优化的目标,加快绿色发展、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竹林的多种需求为出发点,以竹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建设一批丰产高效示范片为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竹业),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品牌建设,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培育发展竹旅游、竹文化产业,逐步建成林工贸一体化、产业集群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竹产业体系,整体推进建阳竹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发展目标

规划到20xx年,全区竹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其中一产产值32亿元,二产产值58亿元,三产产值10亿元;20xx-20xx年每年新建丰产竹林面积4.5万亩,累计建成丰产林面积36万亩以上;加大对笋竹加工企业的政策扶持,做好政策对接,用好用足中央和省上的扶持政策,支持竹产业小微企业发展壮大,重点扶持龙头企业,计划到20xx年,新培育超亿元的企业5家;依托京福高铁的开通、发达的高速交通网及武夷山干线枢纽机场的建设,利用建阳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充分挖掘我区的竹类资源潜力,大力发展我区的竹景观、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根据南平市政府的规划,积极策划项目,争取财政的资金支持,力争在我区建设一个集竹类品种展示、竹科研培训、竹旅游地产等功能为一体的“武夷·中华竹博园”。

四、工作计划

根据《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加快竹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南政综〔20xx〕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山上山下齐抓并举、同时推进。紧紧围绕竹资源培育、产业升级、品牌建设、渠道拓展、科技创新、服务提升等工作重点,着力推进竹产业转型升级。

(一)狠抓竹林经济(含林下经济)。依托省现代农业(竹业)发展资金项目和节能减排毛竹林优化改造基地建设,开展竹林丰产培育和低产林改造工程,落实丰产培育任务。按照南平市人民政府的工作布署,20xx-20xx年,我区需完成建设每年4.5万亩的丰产竹林培育任务,累计建成丰产林面积36万亩以上。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充分利用竹林空间,种植铁皮石斛、金线莲、黄精等名贵中草药和套种无患子等阔叶树,养殖鸡、鸭、鹅等家禽和孔雀、山鸡等野生鸟类。力争到20xx年实现产值32亿元。

1.现代竹业项目建设。根据建阳区毛竹林和竹制品加工企业的分布情况,20xx-20xx年,规划在黄坑镇、麻沙镇、莒口镇、书坊乡、徐市镇、童游街道、小湖镇、水吉镇、回龙乡、漳墩镇等10个乡镇进行现代竹业项目的建设,建设内容:新建竹山机耕道300公里、新建蓄水池150个、蓄水量4500立方米,铺设300千米以上喷灌设备、对36000亩竹山实施竹山抚育,开展以有机肥为主的科学施肥,20xx-20xx年共计投资2115万元,三年申请省财政补贴资金共计1050.00万元。规划每年120xx亩左右的毛竹林作为项目的建设基地。通过每年5个乡镇的带头示范作用,逐步向全区推广。

2.竹林优化改造(节能减排)项目建设。20xx-20xx年我区拟在黄坑镇、麻沙镇、莒口镇、徐市镇、童游街道、崇雒乡、小湖镇、水吉镇、回龙乡、漳墩镇等10个乡镇进行竹林优化改造项目建设,建设内容:新建竹山机耕道450公里、新建蓄水池150个、蓄水量4500立方米,铺设300千米以上喷灌设备、对45000亩竹山实施竹山抚育,开展以有机肥为主的科学施肥,套种无患子、乌桕等阔叶树4500亩。规划每年15000亩左右的毛竹林作为项目的建设基地。总投资3420万元,三年申请南平市级扶持资金(节能减排资金)1500万元。

3.每个乡镇(街道)择优建立毛竹林面积200亩以上、小径竹面积50亩以上的高效丰产示范片。各乡镇示范片任务:黄坑镇4个,莒口镇、麻沙镇、书坊乡、徐市镇、小湖镇、漳墩镇各3个,潭城街道、童游街道、将口镇、崇雒乡、水吉镇、回龙乡各2个。

(二)大力发展竹加工业

1.竹板材。鼓励企业抓住社会绿色低碳的环保要求,推动加工技术创新,研究开发有科技含量的新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竞争力。以建阳庄禾竹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形成产业集聚,支持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开展多层次合作。支持庄禾建设“户外高耐竹材产品研发展示中心”。发展混凝土模板用竹木复合胶合板、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竹地板以及汽车、火车用竹胶板等各类产品。

2.竹工艺品(含竹家具)。支持企业发展上档次、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向竹家具领域延伸,做优做精竹家具产业。支持福建龙泰竹制品有限公司“欧美家居用品展览馆”建设。支持龙泰与全球500强企业—瑞典宜家家居合作,大力拓展欧美市场。

3.笋竹食品。以清水笋、软包装笋系列为主,实现从卖鲜笋为主向清水笋加工转变,从加工清水笋出口为主向精深加工终端软包装系列产品出口转变。依托亚鑫食品有限公司、夷山物产等规模较大的企业,做大做强笋竹食品产业。

力争到20xx年实现笋竹加工业产值58亿元。

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发科局、经信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农业局(农办)、供销社、林业局。

(三)发展竹文化旅游。依托京福高铁的开通、发达的高速交通网及武夷山干线枢纽机场的建设,利用建阳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充分挖掘我区的竹类资源潜力,大力发展我区的竹景观、竹文化旅游项目。力争到20xx年实现产值10亿元。

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发科局、经信局、商务局、规划建设和旅游局、农业局(农办)、供销社、林业局。

(四)推动产业集聚。建设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引导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积极策划项目,争取财政的资金支持,力争在我区建设一个集竹类品种展示、竹科研培训、竹旅游地产等功能为一体的“武夷·中华竹博园”。

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发科局、经信局、商务局、农业局(农办)、林业局。

(五)加快品牌战略实施。加强区域品牌建设,深入推进品牌战略,提升区域品牌的影响力。鼓励品牌创建,对获得“驰名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福建名牌产品”、“中国出口名牌”、“福建出口名牌”称号以及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指工业产品)认定的企业(申报机构),按照区政府相关规定给予奖励。

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发科局、经信局、商务局、农业局(农办)、财政局、林业局。

(六)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对竹产业的政策扶持,鼓励和引导竹农走现代农业(竹业)发展之路。用好用足中央和省上的扶持政策,积极策划项目争取资金支持。组建全市笋竹企业融资咨询专业服务队伍,加大金融机构对笋竹企业的信贷支持。支持竹产业小微企业发展壮大,重点扶持龙头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争取引进一批在竹工机械、竹纤维、竹炭产品上有实力、有品牌、高附加值、科技含量高的竹加工企业入住我区。

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发科局、经信局、商务局、农业局(农办)、财政局、林业局。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企业家、高级管理和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建立一支懂经营、擅管理、善钻研、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端人才队伍。加大对技能型产业工人的培养培训力度,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人才;建立健全鼓励人才创新的激励机制和科技成果有偿转移机制。支持有条件的龙头骨干企业实行期权、股权激励人才,打造产业集群创业创新团队。

责任单位:农业局(农办)、发科局、林业局。

(八)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建阳区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区长为组长,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分管领导、林业局局长、竹协会会长为副组长,成员由各乡镇(街道)政府主要领导及发科局、经信局、财政局、农业局(农办)、商务局、规划建设和旅游局、市场监管局、供销社、林业局等部门组成,全力推进工作落实。各乡镇(街道)及相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成立领导小组,确保有专人负责,具体抓落实。

(九)抓好督查考评。区政府将相关竹产业发展任务分解到各乡镇(街道),并列入全区创业竞赛考评内容,竹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使用严格按《南平市竹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管理办法》执行,加强工作督查。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及时将目标任务落实,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实行有奖有罚。

村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篇二

一、重要意义

发展甘草产业是改善绿洲生态环境、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项重点工作,县上先后制定了甘草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扶持甘草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种植甘草,对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标任务

根据县上下达的.指标任务,结合我镇实际,完成新种甘草1100亩以上,全镇配水面积三分之一的耕地要种植甘草,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三、发展现状

镇耕地以沙性土壤为主,贫瘠、碱大、保墒保水性差,种植粮食作物和其它经济作物效益低、成本高,但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十分适宜种植甘草等耐旱、耐碱作物。近年来已在煤集团南井田农场、陶家井社、小井子、周家井社等地尝试种植,取得了生态和经济双丰收的效益。我县已建成沙生药材生态示范园和沙生药材展示厅,初步建成了甘草饮片加工厂,甘草加工生产线,同时,向国家工商总局申报注册了“甘草”商标,甘草深加工技术日益成熟,今后将形成我县特色主导产业。

目前人工种植的甘草播种方式有直播和育苗移栽两种,其种植密度、灌水时间、科学施肥,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等以县农技中心和甘草协会制定的技术规程为主,基本达到无公害标准,甘草播种机,专用除草剂已推广应用,县农研所研制的第一代甘草采挖机,据实地测算,采挖破损率不足5%,功效提高了20倍。在我县种植甘草的流程、技术水平已经成熟。目前甘草市场价格为每公斤11元左右。亩均年收入在1500元以上。

四、保障措施

1、加强宣传,靠实责任.各村要及早安排部署,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广泛宣传和落实,使每家每户都明白各自的甘草种植面积;农户要留足甘草种植耕地,鼓励农户扩大甘草种植面积;对于没有完成甘草种植任务的农户,镇政府除了收回对甘草种植所配置的水权外,调整其余的水权配置标准(即每亩从490方降为300方)。镇、村干部实行包村、包社、包户的办法,层层签定责任书,明确责任主体,靠实工作责任,落实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甘草种植实行单项配水,农场户按下达任务种植的,配置相应水权;对连片种植甘草达到50亩以上的种植户,给予每亩30元的种子补助,并配置因此而超出限额耕种面积的水权。

3、加强培训,提高种植水平.镇政府协调有关部门、企业做好对甘草种植户的技术指导,利用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发放资料、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对广大农户进行规范化栽培技术的培训,使农户熟练掌握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科学灌水、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挖等关键技术要领。

4、积极发展订单种植模式.引导农民积极和相关企业挂钩,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签订种植合同,采取“企业+技术+基地”产业化经营模式,确保产品销售,提高种植效益,保障农民收入。

村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篇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为加速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广西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二中、三中***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新驱动,强化顶层设计,实施重点扶持,系统谋划产业布局和基地建设,建立科研机构、研发企业、应用企业合作对接机制,推动石墨烯全产业链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到2021年,初步形成具有广西特色,集产品研发、推广应用、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石墨烯产业体系,石墨烯技术应用能力及产业化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区域格局初步显现,力争广西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二、工作任务

(一)引进培育石墨烯产业骨干企业。加大招商工作力度,制定产业链精准招商工作方案,面向国内外组织开展专题招商。改善招商环境,鼓励、支持国内外优势企业入驻广西,注重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项目。通过建设和完善石墨烯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以联盟合作、风险投资、项目合作、规划咨询等形式,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降低中小企业研发和运营成本。推动传统企业和石墨烯项目“嫁接”,加快企业创新和产业化进程。鼓励引进国内拥有核心关键技术的龙头企业,实施骨干企业培育计划,整合现有资金政策措施,重点扶持创新能力强、拥有核心竞争力、经营状况良好的骨干企业,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建设石墨烯科技创新基地。支持符合条件的单位培育建设石墨烯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筹建广西石墨烯产品质检中心,依托广西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清华紫荆(柳州)技术转移中心等单位资源,依托区内石墨烯技术研发、转移机构和企业,整合全区石墨烯技术和产业资源,建立以南宁、柳州、桂林等市为核心的石墨烯生产及应用研发科技创新基地。积极引进区外石墨烯龙头企业参与广西石墨烯产业建设,支持鹿寨县打造石墨烯小镇,推进石墨烯技术应用示范,促进全区石墨烯产业协同发展。

(三)开展石墨烯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建立较为完善的产学研用合作体系,开展石墨烯应用性与前瞻性技术研究,在石墨烯宏量可控制备、分散化、功能化技术等方面攻克一批制约应用发展的关键技术。重点围绕汽车、有色金属、海工装备等特色产业开展石墨烯应用产品研发,推动石墨烯在改性电池、改性沥青公路、防腐蚀涂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等方面的规模应用。重点推动中医药、民族医药和石墨烯新材料融合创新,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石墨烯生物医药应用产品。推动建立完善石墨烯领域标准,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石墨烯企业。

(四)搭建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完善石墨烯产业发展公共研发、技术转化、检验检测与信息交流等服务平台,建立石墨烯技术研究院。围绕自治区重点产业和企业技术创新共性需求,引导石墨烯材料生产企业联合下游用户、相关科研院所,建设以石墨烯及下游应用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及标准化为核心的产业化服务平台。

(五)支持组建广西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和优势企业适时建立广西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企业间以联盟为纽带,共同开展研究开发、市场推广、项目申报等横向合作。支持广西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设立专家决策委员会,参与全国性产业联盟,参加相关行业组织的活动,加强信息沟通,充分发挥协调创新和优势互补的作用,为石墨烯产业发展提供建设性建议。

(六)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定期举办石墨烯创新成果交流展示会,为国内外杰出科学家与企业家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推动石墨烯产业产学研成果与需求合作对接交流洽谈,扩大广西石墨烯产业发展影响力。

三、进度安排

(一)第一阶段(2018年9月—2019年6月)。加大石墨烯产业重大关键专项科技攻关力度。引进国内高端龙头企业,打造石墨烯小镇。开展石墨烯产业前期项目对接,加大项目前期投入,加快推动项目开工建设。

(二)第二阶段(2019年7月—2020年6月)。加快重点项目实施,推进广西石墨烯应用及产业化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配套服务业发展和石墨烯产品在相关领域的推广应用。建设广西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产业联盟、科研机构形成合力,增强广西石墨烯产业协同发展能力。

(三)第三阶段(2020年7月—2021年12月)。深入推进石墨烯产业发展,总结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推动区内8—10个石墨烯产业项目正式投产和市场化运作,努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加快石墨烯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及领域,进一步提升广西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的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自治区石墨烯产业工作领导小组调整由自治区副主席费志荣担任组长,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黄植建和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主任莫桦担任副组长,自治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南宁、柳州市人民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自治区工业和信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息化委,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副主任侯刚担任,办公室副主任由广西大学副校长马少健、南宁市副市长朱会东、柳州市常务副市长刘可担任。设立广西石墨烯产业专家决策委员会,作为自治区石墨烯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咨询机构;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聘请全国石墨烯技术创新和应用领域7—15名(奇数)知名专家组成,广西石墨烯产业发展重大决策需先征求专家决策委员会意见。

(二)明确职责分工。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负责石墨烯产业发展行业管理,推动石墨烯产业化发展。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负责指导项目业主开展前期工作,对符合条件的项目,适时列入自治区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并争取国家支持。自治区教育厅负责支持区内高等院校开展石墨烯研发及人才培养。自治区科技厅负责推进石墨烯技术研发体系建设,组织研究石墨烯产业技术路线图,支持石墨烯研发创新平台建设。自治区财政厅负责财政资金安排的石墨烯项目预算审核、资金监督管理等工作。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负责指导重点项目落实项目用地和开发用地。自治区海洋和渔业厅负责协调推动石墨烯防腐蚀、海水淡化等技术在海洋产业中应用推广。自治区北部湾办负责支持推动石墨烯项目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落地发展。自治区投资促进局负责石墨烯产业招商引资及项目协调推进工作。广西科学院、广西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负责组建广西石墨烯技术研发平台和相关人才培养等工作。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各类资源,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支持企业围绕石墨烯产业发展,加大石墨烯材料制备关键工艺和装备研发力度。从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北部湾经济区重大产业发展等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支持石墨烯产业重点项目、基础设施、工业园区、人才队伍建设及技术研发、推广应用、招商引资、产业联盟组建、规划编制等工作。充分发挥广西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对石墨烯产业投资。落实金融促进经济发展有关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石墨烯产业自主创新信贷支持。

(四)加强投融资引导。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石墨烯企业股权并购和高端项目开发。鼓励有条件的设区市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资金。支持产融携手创新基于构建完整产业链、着眼终端产品推广应用的互惠合作融资模式。研究建立石墨烯产品首批次应用示范风险补偿机制,鼓励石墨烯产业化应用。

(五)加强行业管理服务。指导建立广西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挥第三方机构作用,发布产业发展动态信息,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组织推广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共性技术,加强国际合作交流,防止不正当竞争与虚假宣传,强化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广西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研究力量,加强石墨烯产业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产业化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充分利用“八桂学者”、“特聘专家”和“百人计划”等现有人才引进合作机制,依托石墨烯领域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引进具有领先水平的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和产业发展创新人才。开展校企、校校协同创新,联合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为广西石墨烯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之前已有规定与本方案不相符的,按本方案规定执行。

村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篇四

烟叶产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社会效益明显,种植收益稳定的产业,是一项可以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重要产业。

2013

年,县委、县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烟叶产业的扶持力度,扩大种植面积,确保完成

1.5

万担的任务。为切实做好我县

2013

年度烟叶产业发展工作,现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发展烟叶产业为目标,按照

“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和烟叶产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配套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完善烟叶生产组织,优化烟叶管理流程,突出烟农主体地位作用,努力实现烟叶生产协调发展,构建县发展烟叶产业的新模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考核种植面积

5000

亩,考核收购烟叶

15000

担。

以韩坊、沙地、王母渡、大埠、长洛、大田等六个乡镇和小坪办事处为烟叶产业重点发展产区,列入县绩效考核。其它乡镇为烟叶自由发展区域,不列入县绩效考核。

2012

12

月中旬前,优化种植布局,各乡镇要抓一个以上

200

亩集中连片示范点,在

12

10

日前完成播种育苗,

12

月底前完成冬翻初整地,县烟草公司与烟农签订好种植合同。(责任单位:县烟草公司、县经作办、各有关乡镇)

1

月份:开好全县整地作畦调度会;月底完成烟田整地及盖膜待栽,并施好基肥,搞好田间“三光”,开好“三沟”

落实好烤房建设任务,堆沤好营养土

调运、储备和发放好烟用物资。(责任单位:县烟草公司、县经作办、各有关乡镇)

2

月份:搞好商品化育苗管理,及时进行剪叶、施肥、炼苗

下旬进行膜下小苗移栽,新建烤房完成主体工程。(责任单位:县烟草公司、县经作办、各有关乡镇)

3

月份:办好大田移栽技术培训班,开好全县大田移栽调度会

,

本月

5

日至

10

日进行大田移栽

移栽后及时办好大田管理技术培训班,抓好小培土,月底验收新建烤房。(责任单位:县烟草公司、县经作办、各有关乡镇)

4

月份:

20

日前,完成大培土工作,同时施好肥、管好水,抓好病虫害综合防治。(责任单位:县烟草公司、县经作办、各有关乡镇)

5

月份:月初办好烟叶烘烤技术培训班,做好烟叶烘烤前的准备工作(备好煤、柴,检修或调试好烤房等),中旬开始烟叶烤制。(责任单位:县烟草公司、县经作办、各有关乡镇)

6

月份:进入烟叶烘烤高峰期,抓好大田烟叶的后期管理。(责任单位:县烟草公司、县经作办、各有关乡镇)

7

月份:办好烟叶清级扎把及烟叶保管的技术培训班

做好烟叶烘烤扫尾阶段,月底组织召开烟叶收购工作会议。及时落实收购场所、整顿烟叶流通市场等。(责任单位:县烟草公司、县经作办、各有关乡镇)

8

月份:开好全县烟叶收购平衡会

,

平衡好各站之间的等级标准;开始收购烟叶。(责任单位:县烟草公司、县经作办、各有关乡镇)

9

月份:继续抓好烟叶收购工作,维护好烟农和企业的利益。(责任单位:县烟草公司、县经作办、各有关乡镇)

10

月份:做好烟叶收购的善后工作。(责任单位:县烟草公司、县经作办、各有关乡镇)

11

月份:做好年度总结工作,提出下年度烟叶产业发展工作方案,落实好下年度烤烟种植面积。(责任单位:县烟草公司、县经作办、各有关乡镇)

12

月份:开好全县烤烟面积落实、漂浮育苗调度会,办好漂浮育苗技术培训班。(责任单位:县烟草公司、县经作办、各有关乡镇)

1.

烟叶税在考核任务内实行县、乡、村

2.5

5.5

2.0

分成。对超额完成考核收购任务的,超额部分的烟叶税全部奖励给乡、村,具体分配比例由本乡镇制定。

2.

县级分成的

25%

烟叶税,用于建立烟叶发展基金。主要用于补贴烤房建设、奖励先进、支付县经作办日常办公经费和建立灾害风险基金等。

1

)烤房建设扶持:

2013

年新建密集型烤房由县经作办给予每座

1

万元补助(全县

20

座),项目由各乡(镇)申报经县经作办批准后组织实施,在春节前实施完成,经县烤烟生产领导小组办公室验收合格后给予补贴到位。

2

)奖励先进:对收购烟叶

2000

担以上且完成考核任务的乡镇,县委、县政府予以通报表彰,并给予

2

万元的奖励;对交售烤烟总量达

1000

担以上的村,给予“千担村”奖,每个村

1

万元,同时每增加

200

担另增加奖励

0.2

万元,对交售烟叶

100

担以上、且均价高于全县均价的烟农,给予“示范户”奖,每户奖

0.1

10

名,每名奖

0.2

万元。

3

)维持给予县经作办原有工作经费

10

万元。

4

)剩余资金作为灾害风险基金和其它用途,实行跨年度滚动使用(以上资金除第(

3

)项直接拔付县经作办外,其余资金由财政核拔)。

3.

县烟草公司要加大对烟叶产业建设的扶持力度,具体办法报县经作办备案。

县烟草公司要按照年度计划,实行合同收购。烤烟的等级确定由县经作办与县烟草公司依有关标准共同商定并印发至各有关乡镇,由县经作办监督执行,实行一个标准、一个等级、一种价格收购,现金支付、不打白条。

烟叶种植基地的建立,从品种确定、种苗繁育、日常技术指导及烟叶收购等,均由县烟草公司按照上级规定自主决定。乡村组织和县经作办及其派驻乡镇的烟技站应协助县烟草公司抓好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基地的落实,并维护好烤烟收购秩序。县烟草公司可依据各个生产环节制定并印发详细的阶段性工作方案至各有关乡镇,并报县经作办备案,以便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非重点发展的乡镇,由县烟草公司自主培植代理商,由代理商代表县烟草公司直接与烟农签订生产与收购合同。以探索公司﹢代理商﹢烟农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县委、县政府对烟区乡镇及县直相关单位分阶段进行督查

,

实行“半月一调度、一月一督查、半年一考核、年终一总评”的督查考核机制。

村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篇五

竹林资源是我市的特色优势资源,竹产业是我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为贯彻落实南平市加快竹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科学培育竹林资源,增强笋竹加工、流通企业创新能力,加快竹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竹产业化经营水平,根据《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加快竹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南政综(20xx)1号)精神,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明确产业发展目标

按照“提一、攻二、育三”的竹产业发展思路,到20xx年,全市竹业总产值达400亿元以上,其中一产产值35亿元,二产产值320亿元,三产产值45亿元(详见附件1)。力争20xx年实现竹产业400亿元产值目标。分两个阶段推进实施:第一阶段(集中发力阶段,20xx—20xx年)。从20xx年起连续三年,每年新建丰产高效竹林3万亩,累计建成丰产高效竹林面积51万亩以上。加大招商选资力度,新上一批有市场前景、产品附加值高、规模大的笋竹加工企业在我市落户。启动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第二阶段(持续发力阶段,20xx—20xx年)。以企业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三化”建设为依托,发展笋食品、竹板材、竹餐橱用具、竹炭、竹工艺品、笋竹生化产品等六大类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建成资源相对充足、加工利用率充分、竹文化旅游和笋竹商贸活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新格局(详见附件2)。

二、科学培育竹林资源

以建立优质、高效、可持续经营的竹林资源体系为目标,稳定现有毛竹林面积,着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适度发展雷竹,到20xx年雷竹面积达2万亩,其中20xx-20xx年新发展雷竹面积5000亩(详见附件3)。以省现代农业(竹业)发展资金项目和南平市节能减排毛竹林优化改造基地建设为依托,开展竹林丰产培育和低产改造,落实竹林丰产培育任务(详见附件4)。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鼓励利用竹林空间,种植金线莲、黄精等中药材和套种无患子等阔叶树,养殖牧鸡等家禽和野生鸟类。力争到20xx年林下种植类基地涉及竹林面积1万亩,林下养殖类基地涉及竹林面积0.5万亩。以竹山机耕路、水利灌溉、施有机肥料和套种无患子等年度示范任务为抓手(详见附件5),毛竹林培育重点推广竹阔混交林经营、竹山引水灌溉、施有机肥料、生物防治病虫害等绿色生态培育新技术,保护毛竹林内的阔叶树,实施毛竹林岗顶营造防火林带项目战略,开展毛竹纯林内人工套种阔叶树,新建竹山机耕路一侧和竹山灌溉蓄水池四周套种无患子等阔叶树,有水源条件的毛竹林山场建立灌溉设施,开展竹山灌溉,调节竹山土壤水肥状况,全面推广施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病虫害,力争到20xx年发展竹阔混交林30万亩,竹山灌溉面积10万亩,施有机肥为主的配方施肥面积5万亩,基本实现竹山道路网络。

对毛竹林内种植阔叶树每亩达40株(新建机耕路一侧和竹山灌溉蓄水池四周套种阔叶树按40株折1亩计算),按生态修复补助标准予以补助。毛竹林岗顶种植阔叶树宽度16米,连续长度1公里,种植密度167株/亩,按防火林带建设补助标准予以补助。在松溪、建溪、崇阳溪沿线地势较高河滩地、山坡下部的平坦空地,老化荒芜的柑桔地和房前屋后,因地制宜推广雷竹种植,实行集约栽培,把好新造雷竹林苗木、水肥、覆盖“三关”。对新造雷竹成片面积达5亩以上,亩均种植雷竹60株、当年成活率在85%以上的,经当年年底验收合格后,给予每亩一次性补助300元。鼓励未列入规划种植任务的乡镇、街道发展种植雷竹,经验收合格后,给予同等补助。在房道镇西际村(毛竹)、东峰镇井岐村(雷竹)、小桥镇后塘村(毛竹)和迪口镇迪口村(毛竹)等4个村建立4片集设施、科技示范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现代竹业科技示范园,示范带动全市竹林资源培育上新水平。从20xx年起至20xx年,对达到建设标准的现代竹业科技示范园,除享受南平市竹产业发展扶持资金项目或省现代竹业项目的资金补助外,市政府每年每片给予补助10万元。每个乡镇、街道应择优建立1片竹林示范片,每个乡镇示范片毛生林面积不小于200亩、雷竹等小径竹不小于100亩,每个街道示范片毛竹林面积不小于100亩、雷竹等小径竹不小于50亩。(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财政局、林业局)

三、推动产业集中集聚

每年整合安排不少于20xx万元资金建立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竹产业的产业研究、规划、培育、推广、品牌建设及竹林碳汇实验示范区建设等。不断完善笋竹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加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科技含量高、管理先进、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笋竹加工企业投资落户,把笋竹城建成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笋竹产业集群。对新引进的竹产业企业,在税收、用地等方面优惠政策按《中共建瓯市委、建瓯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兴工强市”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瓯委〔20xx〕16号)的规定执行。凡获国家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企业项目落户产业项目区,竣工投产后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一次性奖励。建立建瓯市竹产业展示馆,把我市笋竹资源、笋竹加工企业及其笋竹产品通过实物、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集中展示,对外宣传,扩大影响。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加强外引内联,通过龙头企业增资扩产、中小微企业成长壮大和招商选资新上一批项目,完善产业布局和产业链延伸,推动竹产业全面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雷竹开发,对创办雷竹笋加工、雷竹专业合作社和建立雷竹笋销售市场的企业,在用地、用电、贷款、办证等方面给予优先办理。(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财政局、经信局、商务局、农办、笋竹城管委会、林业局)

四、精心培育龙头企业

确定“两重两新”培育机制,建立分类评估机制,根据行业中的影响力、财政贡献率、产品在整个产业中的比重等指标,确定重点行业及龙头骨干企业名单;根据竹产业细分行业发展的态势、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即将投产的新项目等情况,确定新兴行业及新兴企业名单。对列入“两重两新”培育对象实行“一企(业)一策”,重点扶持。用好用足中央和省上、南平扶持原中央苏区县、国家节能减排示范城市、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低碳试点城市、扶助小微企业、发展现代竹业的有关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合作社,积极帮助策划项目争取资金支持。加快推进上下游企业之间、生产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的强强联合,鼓励和帮助竹加工企业通过联营、合并、兼并等方式组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整体包装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竹加工产业。对于法人实体和注册地在建瓯市范围的工业企业在深交所和上交所上市后,企业税收在建瓯市交纳的,给予重点奖励。(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经信局、财政局、发改局、林业局)

五、强化科技支撑体系

积极引进和转化一批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不断提高竹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加快推进竹产业转化升级。发挥竹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平台作用,加强与科研院校对接合作,建立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实验室等,特别是加快推进我市与厦门大学共建“海西竹产业工程技术中心(基地)”,建设“五大工程实验室”(竹材料工程、竹食品工程、竹能源化学品工程、竹工艺品工程、竹文化与健康工程)和竹产业技术中试基地、竹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和竹产品分析检测中心“三大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竹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能力,延伸产业链,推动竹产业创新发展。加快省竹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步伐,建立笋竹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促进我市笋竹产品朝标准化生产方向迈进。对被评为省优秀新产品奖、省科技进步奖、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的竹加工企业按《中共建瓯市委建瓯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兴工强市”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瓯委〔20xx〕16号)的规定给予奖励。(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科技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经信局、财政局)

六、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积极鼓励企业争创品牌,打造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加大目前我市笋竹产品已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福建名牌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品牌称号的产品宣传,提高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积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龙头企业,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带动竹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品牌创建,赋予笋竹产品更高的品牌价值和文化内涵,提高附加值。对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福建名牌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竹加工企业按《中共建瓯市委建瓯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兴工强市”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瓯委〔20xx〕16号)的规定给予奖励。(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农业局、经信局、财政局、市品牌创建办)

七、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金融机构要把竹产业作为信贷重点,制定具体的金融扶持政策,逐步拓宽金融服务领域,扩大信贷规模,降低贷款门槛,扩大对符合条件笋竹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的授信额度,优先安排贷款资金,最大限度地执行优惠贷款利率。创新开展竹林抵押贷款,对毛竹林连片面积达到300亩以上或雷竹林50亩以上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绿瓯农林发展公司优先给予林权抵押贷款担保。(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人行建瓯支行,市农办、林业局、绿瓯农林发展公司)

八、大力开发竹林旅游

开发竹林旅游,提高竹林综合效益,选择条件较好的竹林作为农业休闲观光旅游项目加以开发。举办以竹文化为主题的竹生态旅游节,打造“竹林生态旅游”品牌。鼓励开发“竹园游”、“竹家乐”等竹林旅游,将条件成熟的竹林(园),列入我市一、二日游精品路线,扶持申报星级乡村旅游项目。在房道镇西际村建设以“竹生产、竹观光、竹体验、竹养生、竹文化”为内容的复合型休闲养生旅游项目——“千竹园”景区。以合福高铁开通为契机,开辟竹旅游精品线路,并与根艺城、北津湖、万木林、归宗岩等景区对接,延伸旅游产业链。(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发改局、规划建设和旅游局、林业局)

九、完善商贸流通建设

整合资源,合力打造全国最大的笋竹交易中心,完善中心的各项功能,引进“互联网+”,建立o2o电子商务模式,促进产销对接,形成实体店与电商同步运行的交易平台,并为笋竹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信息、技术服务。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生产,争取将竹地板、竹胶板列入“建材下乡”名录,将竹产品纳入绿色建材采购目录,将竹质办公家具纳入政府采购范畴,充分挖掘竹产品市场消费潜力。本市政府类项目(办公用品、基建、装修等)必须优先使用竹材;景观工程设计方案中,竹景观必须占景观工程量的20%以上。企业类项目,项目主管部门要从低碳环保可持续和建设优雅竹城的角度,大力宣传、引导项目业主单位和采购机构广泛使用竹材。(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经信局、规划建设和旅游局、财政局)

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建瓯市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市政府办主任和市林业局局长为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市竹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协调解决竹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市竹产业办,设在市林业局),成员由林业、财政、科技、发改、经信、规划建设和旅游、市委督查室和市政府督查室等单位人员组成,负责贯彻执行全市竹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发展规划,分配年度发展计划,组织考核验收,承担日常管理工作。各乡镇(街道)、市直各部门要从竹产业发展形势和创建绿色生态经济强市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快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在全市上下形成推进竹产业发展的合力。落实挂点帮扶制度,凡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由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指定一名市领导挂点联系,所在乡镇和引资单位全程跟踪服务;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挂点扶持竹产业发展,选派人员享受重点项目服务政策,并在评先评优中给予优先考虑。

十一、实行目标考核管理

将竹产业发展纳入全市创业竞赛和绩效考核的内容,根据各乡镇(街道)和部门实际,制定相应的目标任务。由市竹产业办下达每年竹林培育、招商引资、龙头企业培育等建设任务。竹产业办联合有关部门对乡镇(街道)加快竹产业发展任务落实情况进行重点督促检查,定期通报情况,每季度公布考评成绩、名次,给予奖励。对考评综合评分60分以下倒数三名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和处罚。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