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生活读后感(模板10篇)

时间:2023-10-01 作者:MJ笔神数学与生活读后感(模板10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数学与生活读后感篇一

今天下午,我和妈妈坐在床上玩。妈妈提问我:“你们教室的书桌有几个角?”我说:“四个角。”妈妈接着问:“我们家的书桌有几个角?”“还是四个角。”妈妈说:“对,增加难度,你的直尺有几个角?红领巾有几个角?”我立刻说:“不难,直尺四个角,都是直角,红领巾有三个角都是锐角。”妈妈很高兴,瞅了瞅我的脸,说:“眼睛有几个角?”“零个角。”妈妈说:“那三角眼呢。”我说:“那是妖怪。”妈妈说:“对,还有平常我们说眼角有眼屎,只是指眼睛的一个角落,并不是规范的角。包括嘴角也是这个道理。”

这时妈妈的嘴张着,我看见妈妈的大门牙,我说:“大门牙有四个角。”妈妈笑得合不拢嘴,我和妈妈都笑得前仰后合。好有趣!

我抬头看见我们家的卧室的顶灯,那是有一个月亮灯和三个彩色五角星星灯组成的。我说:“五角星有几个角?”妈妈回答:“五个角。”我说:“错!十个角,五个锐角五个钝角。”妈妈夸我很棒!

今天我和妈妈既玩了又复习数学了,既开心又学了一点知识,生活中充满了智慧!

数学与生活读后感篇二

周末,姑姑带着表弟来我们家玩,我可高兴了!

你知道吗?我今年7岁了,表弟比我小一岁,你知道我的`表弟今年几岁了?悄悄告诉你,我表弟今年6岁了,列出的算式是:7-1=6(岁)。小朋友,你算对了吗?午饭后,我们在阳台上准备玩玩具。我打开玩具箱,数了数所有的玩具车,一共有10辆,各种球有6个。妈妈说:“你当哥哥的,分给弟弟一些,开动脑筋想一想,怎样分才能让你们俩同样多?”

一共有10辆车,5+5=10,每人分5个,两人同样多;一共有6个球,每人分3个球,两人同样多。每人5辆车和3个球,共有8样玩具还是同样多。于是,我们每人分了5个车,3个球,开心地玩了起来。

小朋友,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呢!快找找,你的身边还有哪些数学问题?快快告诉你的好朋友吧!

数学与生活读后感篇三

学习了小数除法后,老师给我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做一套西服需用35分米布,现有布168分米,可以做多少套西服?我心想,这太简单了,便飞快地写出答案:168÷35=4.8≈5(套)。

可作业发下来后,我发现这道题竟然错了。我感到莫名其妙,难道是老师判错了?直到上课老师讲这道题时,我才找到原因。老师说:“单纯地从算式得数得数算式看,这道题等于5没有错,但你们想到没有,做完4套服装后,剩下28分米不能再做一套服装,所以这道题不管余几,都只能做4套服装。这种方法叫‘去尾法’,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应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接着老师话锋一转,说:“下面我们再来做一道题:五(1)班组织春游,全班有26人,8人坐一条船,一共需要几条船?”“5条船!”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老师笑着说:“看来这次大家都动脑筋了,这就是‘进一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明白了学习知识不能生搬硬套,需要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数学与生活读后感篇四

“李婕来了,快,看看你叔叔该买什么样的砖?”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去叔叔那儿看看。叔叔家正在装修地板,叔叔一家正在为这地砖为难。

“您们都想买什么砖?”我问。婶子马上说:“我觉得买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砖好,因为好拼,和……”“不好,太单调!”哥哥立刻反驳道。“那哥哥说说。”我问哥哥。“我觉得拼成六边形好看,你看……”哥哥边说边用手比划着。“要我说,拼成八边形好看,我们单位就是这样拼的。”叔叔说。

我想: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砖是有些单调,但是好拼;六边形的砖,是不单调,可不知道能不能拼;八边形……对了,我记得在学校里,尚老师教过我们“密铺”,“密铺”就是图形能铺在一起,没有空隙,也没有重叠。只有三边形,四边形,正六边形能够密铺,其它的都不能密铺。

看来,用正六边形铺地砖是最合适的了。我把我的'想法跟叔叔说了,于是,叔叔照着买了。结果,铺完了还挺合适。叔叔直夸我:能把学的知识用在生活中。

……

数学与生活读后感篇五

以前,我一直认为数学是一个枯燥无味的东西,可就是那件事,改变了我对数学的看法。

那是今年的夏天,有一天,天气炎热,爸爸下班后,带回来一个滚圆的大西瓜,看着那黑绿相间的美丽条纹,我都快要垂涎三尺,于是我自告奋勇地来切西瓜。

我刚要一刀切下去,“慢……”爸爸说,“我来考考你,有两个方法:第一种,你吃西瓜的四分之一;第二种这个西瓜我吃三分之一,妈妈吃四分之一,给你的小表妹五分之一,剩下的全给你,你选那一种?”

听到五分之一,我想都没想,大声说:“我选第二种!”爸爸笑了,说:“你仔细想想看。”我仔细一想,这不就是求最小公约数嘛,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的最小公约数是60,三分之一加四分之一再加五分之一就等于六十分之四十七,也就是我只能吃其余的六十分之十三,而四分之一等于六十分之十五呢,当然应该选第一种啊!

于是我有些难为情的对爸爸说,刚才我没仔细想清楚,现在我知道了应该选第一种。

“哈哈,没关系的,想清楚就好,来,你来切西瓜吧,大家公平,每人四分之一!”我喀嚓两刀,大西瓜分成了四瓣,露出红红的瓤,咬一口,这瓜可真甜啊!

从这件事后,我越来越明白,数学真的是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息息相关啊!

数学与生活读后感篇六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而生活问题又可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场景,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让学生用自己的压岁钱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记录银行利率,在活动中产生问题:“利率是什么?”“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对学生这些问题,我常微笑不答,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并自觉把所学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相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因此我们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社会生活这个广阔天地作为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

数学与生活读后感篇七

北宋的一个夜晚,一家小酒店的老板正和伙计一起堆酒坛。因为近来生意特别好,酒坛自然也就多。老板一边在心里乐,一边盘算着如何发更大的财。他要把酒坛堆得整整齐齐,美观大方,吸引更多的顾客光临酒店。

第二天。这堆酒坛果然吸引了不少顾客,老板望着酒坛,乐不可支。这时,一位衣冠楚楚的青年书生走了过来,面对酒坛,若有所思。老板心想:我昨天为了数清这堆酒坛,花了很大的功夫,这位青年相貌不凡,我倒要考考他看。

"年轻人,你知道这堆酒坛一共有多少个吗?"老板半开玩笑地问道。

"这很容易,只要你告诉我这堆酒坛最上面的那层一共几排,每排多少个,一共有几层。根本不用数,我马上就知道这堆酒坛的数目。"年轻人这么说话,显然有十足的把握。

"噢!"老板心想:这位年轻人真会说大话,不妨把他提的条件告诉他,看看他的能耐到底有多大。于是老板爽快地说:

"最上面那层酒坛是四排,每排8个,第二层是五排,每排9个……"

"好了,一共七层,"年轻人打断了老板的话,不加思索地报出了答案,"一共567个酒坛。对吗?"

老板一下子惊得连张开的嘴巴也忘记合拢了。这么快!老板马上把年轻人请进酒店,上茶,敬酒,招待得万分周到。老板真是打心眼佩服这位青年,又是请教姓名,又是讨教数坛的方法。

这位青年就叫沈括。优越的家庭生活条件使他有机会读书,加上他好奇心强,肯钻研,于是他就成了很有才学的人。沈括回答老板说:"我数这坛子的方法其实非常简单,因为最中间那层共77个,共七层,只要再乘7,最后加上常数28就行了。"

沈括从小对筹算很感兴趣,读了许多数学名著。后来自己写成了一本数学专著《隙积术》,专门研究高阶等差级数的求和问题。沈括数坛的方法就是利用了高阶等差级数求和的方法,要比单纯地数方便多了。数学上还可能碰到数字更大,项数更多的题目,用这种方法便可一下子迎刃而解。

数学与生活读后感篇八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去逛超市。

我一进去就推着小推车拉着妈妈直冲我最爱的零食区,我拿了薯片、奇多、妙脆角……我又冲到糖果区,拿了多宝糖、棒棒糖、口香糖,转身时,我发现有一种特价口香糖,从外表看大小差不多,我想特价的肯定比较合算,我走过去想换一盒,可我又一想,妈妈曾经跟我说过,买东西要看看清楚,商家为了谋取利润会设很多的陷阱,搞特价就是其中的一种。于是我把两种口香糖拿在一起做了一下比较,一看,外包装是差不多大,可里边的东西…第一次拿的是60粒的14.5元,第二种是40粒的10.5元。我算了一下:60-40=20(粒)20正好是40的一半,所以10.5÷2=5.25(元)14.5—10.5=4.5(元)5.25—4.5=0.75(元)还好我算了一下,不然我亏大了。

同学们,我们出门买东西的时候一定要多留个心眼,不然就会上商家们的当了,我们现在一定要学好数学,因为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数学与生活读后感篇九

我的学校是培新小学这四个字。学校里有一个大操场,五个跑道和两个篮球架;一楼左手有两个洗手间,分别是一个男生一个女生洗手间。学校一年级共有十个班级,我在一年级二班,班上一共有五十个小朋友、数学老师一名,语文老师一名。

我和妈妈去逛爱家超市的时候,看到了所有商品架上都有价格标签,有的菜和水果是需要称重,上面也有数字,称完之后上面袋子上打有多少斤多少价格;收银通道还标有号码是几号收银台;现在爱家超市有自动收费机,妈妈每次让我扫描商品的价格,上面电脑上都会显示价格,都是用数字表达,最后需要把总数加出来。

我每天完成数学作业都有加减法计算;数学书有数学题,我最喜欢数学了。

妈妈有时候让我下楼去买东西,我拿着钱去买我们需要的物品,然后我也会计算了,买一块橡皮多少钱,一支铅笔钱,一包零包多少钱,然后我应该付给超市阿姨多少钱,应该找我多少钱?我会简单的'计算一下。

生活当中我们离不开数学,处处要用到数学,所以学好数学很重要哦!

数学与生活读后感篇十

摘要:道德,从直观看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生活中的'数学原理作文。但从道德形成的内在机理看,它又是一种人类理性选择的结果,包括道德在内的诸多制度规范的形成都凝聚着最优化、最经济等深刻的数学原理。

关键词:道德、数学、生活、制度

今年国庆节第二天,爸爸妈妈带我到红山动物园去游玩。为了丰富游玩的内容,增加游玩的乐趣,我买了一大把香蕉准备用来喂耍猴子。来到猴山后,我发现好的位置都被别人占据了,我要喂猴子,只能将香蕉扔到猴子喝水的区域,而猴子要想取到香蕉,必须要踏过一块木板,而踩上这木板,上面悬挂的桶里就有水冲下(估计是给猴子饮水或洗澡用的)。管不了那么多了,我迫不及待地扔下一截香蕉,只见一只猴子跳上木板抢到了香蕉,但这一跳,触动了木板的开关,顷刻间一大桶水冲下,淋湿了其他的猴子;接着我又扔下另一截香蕉,又有一猴子抢到了香蕉,但同样又淋湿了其他的猴子,我觉得这很好玩,于是又重复这一把戏,但当我第十次扔下香蕉后,只见猴子都站在原地不再抢了,我纳闷起来,难道是猴子吃饱了?但也不像呀,他们都一个个眼睁睁地盯着地上的香蕉,此时一只小一点的猴子仍准备偷偷去抢香蕉,但它的举动被别的猴子似乎发现了,其他的猴子都争相去揍这只小猴子,最终大伙都没再去抢香蕉。我弄不明白,挠着头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形呢?“看来剩下的香蕉,只能我们自己享用了”,站在一旁的爸爸风趣地说。我悻悻地离开了猴山,爸爸却问我悟到了些什么,我一时答不上来。爸爸说,这是一个“道德”问题,其中蕴含着数学原理。

“道德”?“数学”?这分明是风马牛不相接吗,怎么会与道德、数学扯在一起呢?我赶忙向爸爸求解。爸爸娓娓道来:“在争抢香蕉过程中,虽然一个猴子抢到了香蕉,但是其他猴子却淋到了水,抢到香蕉的猴子是不确定的,但绝大多数猴子淋到水却是必然的,这就是说,只有少数猴子是得益的,绝大多数猴子是受损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损人利己’,大多数猴子当然就不会答应了,因此谁再去抢香蕉,其他的猴子就会揍他,慑于大家的威力,也就没有猴子敢抢香蕉了,这就在猴子中产生了‘道德’”。“也就是说‘损人利己’,是不‘道德’的事,也是不能而为的事,如果这些猴子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一群人,大家约定俗成,相互遵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道德规范了”。啊呀,原来是这样!

我似乎有所感悟,但这与数学又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啦!这里面蕴藏着数学上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关系,一个猴子收益,其他猴子吃亏,这在交易活动中叫‘不经济’,在数学上叫‘不优化’,此类行为的边际效益很低,这种行为长期存在对他人就不公平、对社会也就不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很不利”。爸爸郑重地说,这方面的例子,在实际生活中还不少。例如:“有的窃贼在公共汽车上偷东西,车上其他乘客看到了,却不吭声,没有被偷的人想,反正偷的不是我的东西,我说出来,别的乘客不一定会帮我,我反而会遭到窃贼的伤害,我又何必揭穿他呢?这就是光天化日之下偷窃行为为什么能够得逞的原因”。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如果每个人都从“利己”不道德的角度想问题,就整个社会而言,就是不经济、不平衡、不和谐,我们所处的环境就会越来越糟糕,不知道什么时候,下一个受害者就轮到我们了。可见,不道德行为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自己!而大家普遍遵守道德就是对自己最有效的保护!

“孩子,现实社会中,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问题无处不在”。但这好像不是常见的数学问题,我仍疑惑地说。爸爸思索着说,“随着人们实践的不断深入,数学已发展出许多门类,有的是通过数字来说明道理,有的则是通过方法论证来揭示事理。刚才,我们所说的就是数学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博弈论,它是一门以最优化实现为目标的应用数学,运用它不仅可以解决自然科学中的难题,对解决日常生活中复杂的社会问题也非常有效。诸如:田忌赛马、环境污染、见义勇为等社会问题都可以用博弈论得到科学解决和合理解释”。“我们平时学习数学,就是要善于用数学的方法和思想,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设计出更合理的制度体系,形成更科学的社会规范,让我们生活得更生动、更精彩、更美好”,事实证明,那些经久不衰的道德规范,都是符合数学最优化原理的”,爸爸如是这般地说。

在爸爸的启迪下,我渐渐感悟到:道德,从直观看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从内涵机理看,又是一种人类理性的选择结果,其凝聚着深刻的数学思想——从最优化的视角,社会需要建立科学的道德体系,以规范公民行为,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从最经济的角度,生活需要道德,以遏制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等不法行为,最大限度保护我们自己;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看,我们不仅需要道德,更需要将最低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义务固化上升为法律法规,以提升对不道德行为的刚性惩戒,塑造遵守道德的良好社会环境,让更多的人自觉遵守道德、维护道德,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此时此刻,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博大精深和深刻奥妙了。它不仅应用于自然科学,而且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给我们深深的启迪,当前有些不法之徒制售“地沟油”、“病死猪”,损害的是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是最不道德的行为,必须坚决予以打击。但反过来讲,如果他们对数学知识能多一点了解,就会变得更智慧、更理性,更自觉地遵守道德与法律,那么社会上的违法犯罪自然就减少了。

可见,普及数学知识也是预防和减少违法行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举措。因此,一定程度上讲,学数学就是明人生,懂数学就是懂生活。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旨在讨论数学问题,但没有用数字说话,这可能与通常运用数字计算或数学论证得到某一结论的写作套路大相径庭,但正是基于对数学思想的兴趣,才触发了我选择这样的路径,努力用数学原理来剖析制度规范,用数学方法来诠释社会生活,我想这应该也是“生活与数学”论文的题中之义吧。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