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英烈手抄报内容(汇总8篇)

时间:2023-09-30 作者:书香墨清明祭英烈手抄报内容(汇总8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清明祭英烈手抄报内容篇一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八声甘州【宋】罗椅

甚匆匆岁月,又人家、插柳记清明。

正南北高峰,山传笑响,水泛箫声。

吹散楼台烟雨,莺语碎春晴。

何地无芳草,惟此青青。

谁管孤山山下,任种梅竹冷,荐菊泉清。

看人情如此,沉醉不须醒。

问何时、樊川归去,叹故乡、七十五长亭。

君知否,洞云溪竹,笑我飘零。

《百字谣/念奴娇》【宋】张倅

榆烟新起,正清明节过,翠蓂九叶。

欣会谪仙初度日,凤穴产真鸑鷟。

心肠琅琅,文章锦绣,看镜期勋业。暂居马帐,后知有赖先觉。

可想大器晚成,功名有志,未逊苏秦学。

奈不在身先在子,果向秋风抟鹗。

诗酒琴棋,风花雪月,养浩全真乐。

寿觞五福,太公须遇文猎。

《卜算子》【宋】刘克庄

已怪社愆期,尚喜巢如故。

过了清明未肯来,莫被春寒误。

常傍画檐飞,忽委空梁去。

忘却王家与谢家,别有衔泥处。

《采桑子》【宋】欧阳修

清明上已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明祭英烈手抄报内容篇二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这首七绝《清明》,家喻户晓。这首小诗,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虽然只截取了清明节的一个特定场景进行描写,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情趣盎然。诗篇自然流畅,余味无穷,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成为千古名诗。

2、“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这首《寒食野望吟》描写的是当时墓祭的情形。从中可以品味出古人祭祀祖先的虔诚、悲伤和从容,也说明传统社会的人们不光是在祈求自己的健康、平安,也同样为亡灵表达祝福和期望。

3、“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代诗人韩翃的这首《寒食》明显地被赋予了些许政治色彩。唐代于清明前在宫中赐大臣们清明烛火,于是那些烛火燃起的烟雾笼罩了宫殿,并四散开去,巧妙地讽刺了特权及权贵之多。

宋代诗人王禹偁的《清明》诗与众不同:“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这首诗既无踏青,也不怀古,表达了清明时节的别样心情。

从以上这些诗篇中,不难看出,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追怀前辈的节日,也是一个踏青和体验大自然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日子,诗词鉴赏是中、高考语文重点考查的一个能力要求。诗词鉴赏是有技巧的,通过对“清明节诗词鉴赏”专题学习诗词鉴赏技巧,提升诗词鉴赏能力,增加对诗词理解的深度。

“清明节诗词鉴赏”主要以清明节来历,清明节习俗为起点,以清明节唐诗、清明节宋词、清明节元曲及其他古诗等诗词鉴赏为主要内容,2012年清明节期间,经过对“清明节诗词鉴赏”专题的学习,可以对传统节日——清明节了解得更加深入,同时增强了对清明节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了诗词鉴赏水平。

清明节唐诗,主要从初唐,盛唐到唐末朝代,这一历史变化的过程中,古人流传下来的关于清明节方面的经典诗词鉴赏,每一首诗词鉴赏都是由诗原文,注释,译文,赏析等几个方面组成的,给大家带来诗化天地,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古人是如何过清明节的,增加了我们的鉴赏知识。

清明节宋词,主要从南宋,北宋,这样的历史变化,宋代人们流传下来的关于清明节词的精髓。每一首词的鉴赏,都是由原文,注释,译文,赏析等几个方面组成的,给大家带来词的人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宋代词人的思想,感悟清明的能力,扩大了我们的视野。

清明节元曲及其他古诗,主要由元曲和其他古诗两个部分组成,有清明节乐府诗,也有清明节元曲,还有其他历朝流传下来的关于清明的节的精华古诗。对清明节诗词的理解提升了一个高度,由对逝者的思念到对生命的思考,让活着的人更加珍惜生命。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清明节,淡淡的离愁,总让人忆起许多过往;静静的思念让人感悟到生的力量。清明也是草长莺飞,透红柳绿、春光宜人的好时节,人们纷纷走向自然,踏青,感悟充满希望的春天!

清明祭英烈手抄报内容篇三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祭英烈手抄报内容篇四

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旧时,北京人祭扫坟墓不在清明当天,而在临近清明的“单日”进行。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墓。浙江丽水一带则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在山东,旧时,多数地区在清明当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内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去扫墓。晋南人则将扫墓的时间分为两次。一次在清明前几天,是各家分头去扫墓。第二次是在清明当天,一个村里同姓的各家派出代表,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上海人扫墓时间,新坟旧坟有别。凡是新近过世的,过了七七四十九天而没做过超度法事的,要在清明节这天请僧道诵经做法事或道场。如果是老坟并已做过法事或道场,扫墓不一定在清明当天,可以前后放宽些,但不扫墓能超出前七天后八天的范围,俗谓:“前七后八,阴司放假。”意思是过早或过迟都会失灵。

会带上他们最爱吃的食物,鸡鸭鱼肉样样齐全,我小的时候只是觉得好玩,有吃的,还有绵绵的细雨陪我每到清明节,我就会跟随家人去追忆那逝去的亲人,每每当我们来到他们的坟前,总玩耍,而且还很是快乐,直到我长大了,上了三年级,才稍稍领悟到了一些我从未想过的事。

又是一年清明节,我的心也跟着压抑的氛围紧张了起来,在太爷爷的坟前,我没有哭,而是静静的伫立在他的坟前,一言不语。直到家人把香点着,把酒洒在坟前,磕了几个头之后,我才回过神来,也连忙给太爷爷磕头。

清明节,清明节,总是会下雨的,今年也不例外。

傍晚时分,我们回家了,一滴两滴的'雨从天上落下,打在屋檐上,衣服上,更打在我们忧伤的心里。这雨,应该是春雨吧!我从小就很喜欢春雨的,每次见到雨,总会在雨中奔跑,欢笑,而这一次,我没有,而是静静的站在雨中,任它怎的击打,我都默默无语,因为,我想我的太爷爷了。

雨还在下着,小草接受了春雨的洗礼,也悄悄从松软的土地里钻出来;大树接受了春雨的洗礼,枯枝长出嫩嫩的小绿芽;行人接受的春雨的洗礼,滴滴热泪纷纷落;大地接受了春雨的洗礼,小溪欢快东向流;我们接受里春雨的洗礼,世人天上笑开颜。

清明忆!

插柳,作为清明节重要的文化符号,历经唐宋元明清,似乎一直没再衰微。这与寒食习俗截然相反。

在南宋的京城,清明时节,屋檐插柳已蔚然成风。

当时,家家都到西湖边上折柳,甚至把湖边柳树都糟蹋得不成样子了。故有诗人感叹:“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

柳树属于杨柳科,泛指其中柳属、钻天柳属的500多种植物。柳树也有性别,可分为“柳男”与“柳女”;柳花花序由若干朵小花组成,被称为葇荑花序。

柔荑,在古时常被比作女子的手,赞其温软、细滑。《诗经·硕人》中描述道:“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美目盼兮!”

借柔荑喻柳树之花,可见古人对柳之爱。

每一朵柔荑小花发育成熟后,花内的小蒴果逐渐裂开,带着种子的白色柳絮,便漫天起舞。

柳是我国的原生树种,另外,它也是我国被记述的人工栽培最早的植物之一,甲骨文中就已有“柳”字。

古人为什么选择清明时节折柳枝插于门上呢?后人对此解释不一,分歧颇多。

萧放博士有自己的见解。他以为,古人选择柳枝避邪,主要因为柳树是春季应时佳木,得春气之先。在四野一片苍茫之际,柳树最先吐出新绿。所以杨柳常常被用来作为春天的标志。

而另一种说法似乎更具说服力,也颇有实用意义。据载,有的地方在清明时插柳条于屋檐,是用来预报天气。而这样的说法正契合了古谚“柳条青,雨濛濛;柳条干,晴了天”之说。

更有意思的是,柳叶也不输给柳条。夏秋时节,柳叶会在阴雨天前变白,客串一把“天气预报员”。

清明祭英烈手抄报内容篇五

清明节,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少说也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吧。这个同农业生产相联系的节气逐渐成为祭祀节日,自然经过了漫长过程。下面是本站小编带来的清明节手抄报内容图片,希望大家喜欢!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1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2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3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4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5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6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7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8

清明祭英烈手抄报内容篇六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到了做清明节手抄报的时候,那么放什么资料好呢?本文是本站小编整理的清明节手抄报的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清明果也叫绵菜饴、清明饴,民间采用古老的制作方法,用原始的石器工具捣制,外皮用艾叶做成,软糯有嚼劲,回味更悠长,有化痰、止咳、降压、去风功效。

传说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在村里添兵设岗,防止出村人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给陈太平吃时,走出门,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身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

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

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

2.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送陈秀才》

3. 粉杏轻柔岸柳新,清明春雨两相侵。《清明祭诗》

4. 春雨杏花满清明,追思犹怨水烟轻。《清明祭诗》

5. 春雨清明湿杏花,小山明灭柳烟斜。《清明祭诗》

6.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

7.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清明日》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后来民间亦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得名”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种意味,而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 浸种耕田莫迟延。”

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应该说这与此前两天(或一天)的寒食节有关。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对此,唐代诗人韩的《寒食》诗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寒食节期间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形状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麦芽糖调制成的醴酪。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黄色近似今日点心的环饼;有用糯米与雀麦草汁舂合而成,以枣泥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青白团子。此外,鸭蛋、枣糕、杏仁粥、冻猪肉、冻鱼肉,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清明祭英烈手抄报内容篇七

《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醉,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明祭英烈手抄报内容篇八

清明节,其英译可为“扫墓节”了。然而,时令、文化、风俗上三节合一的清明,唐宋以来,就多有游艺,并不特为扫墓和追思之日。

直至明嘉靖年间,此现象还仍有记录。今人可从明《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中管窥一二:“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

随着时间流逝,游艺渐次退出。清明的文化符号,渐剩添土追思和借墓踏青。而“清明雨”,也同时嬗变成了愁思与缅怀的心灵寄托。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虽然被质疑是杜牧伪诗,但这场妇孺皆知的“清明雨”,正是靠着凄凉、忧伤的雨中白描深入人心。

在追思先人的日子, “清明雨”绝不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毕竟,天气状况和人的情绪息息相关。阴雨连绵之时,人体分泌的松果激素增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减少。

而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可以促进神经兴奋和细胞代谢。因此,春光明媚常常使之精神振奋,淫雨霏霏则令人忧郁不悦。

除了生理层面,“清明雨”还在文化和心理层面充满悲意。

环境心理学认为,人和“雨环境”之间的联系并不仅仅是物质性的联系,更兼心理上的联系。换言之,人如何看待、想象和感知环境,反向决定着环境对人的影响。

心怀悲戚之人看待清明细雨,会赋予眼前淅沥一层悲凉。而乍暖还寒的清明,冰冷的细雨滴落肌肤,更加剧了触感对已植入的这种心理意象的响应。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