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企业经济效益指标包括哪些 如何提升建筑企业经济效益论文(通用5篇)

时间:2023-09-29 作者:薇儿2023年企业经济效益指标包括哪些 如何提升建筑企业经济效益论文(通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企业经济效益指标包括哪些篇一

引言

经过多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各个行业之间的市场竞争都在增强,建筑行业也是如此。建筑工程项目属于综合性的工程,是通过不同任务来构成的整体,所以一定要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造价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保证施工企业经济效益有效提升。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技术以及经济内容,建立起完善的造价管理系统,从建筑工程项目的不同阶段进行细化管理和控制。通过动态管理的方式来科学的控制造价的全过程,确保施工企业得到很好的经济效益。

1建筑造价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的发展及完善,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了我国最主要的经济体制之一,同时极大的促进了行业竞争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工程造价领域也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和进步,这不单单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进行了对接,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建筑领域制度的更加完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建筑造价管理,应该更加关注的是建筑技术方面以及经济管理方面的联合展示,要在工程预结算阶段、工程设计阶段以及施工过程等相关环节做好造价的管理以及控制,从而有效提升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水平,促进建筑施工经济性的提升。依照相关的建筑工程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的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造价管理以及控制对于工程影响的程度达到了70%左右。所以,在建设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工程造价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和管理,可以不断提升工程的经济效益,从而整体上提升我国的社会经济效益。

2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及控制的措施

2。1增强建筑工程预决算的控制以及管理

为了确保有效的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以及管理,建筑施工方要在工程建设初期就树立起预决算控制管理意识,同时按照预决算内容对建筑成本核算方式进行完善。工程预决算是工程建设过程中成本管理的依据,所以对于工程预决算的管理要和工程成本管理充分结合,利用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来保证预决算控制的有效性。在工程建设初期要通过经验判断以及内部分析来挖掘出成本控制的潜能,同时对建设过程进行详细的成本记录,以便在后期成本核算时有较为详尽的参考依据。对于工程预决算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促进工程管理人员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施工标准,并能够发现潜在的可利用资源,从而能进一步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同时,工程监管部门要时刻保持成本核算意识,从而有效提升工程经济效益以及工程建设质量。例如对建筑材料要采取严格的施工审核及监管,从而有效控制建筑成本。

2。2对于建筑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

(1)必须要按照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大力促进标准化设计。建筑工程设计标准都是通过长期实际工作经验和具体工作结果得出的,实用性很强,对于设计有很好的参考作用。标准化设计能够节省设计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设计成本,若是很好的应用会对建筑工程设计有很大帮助。

(2)具体设计时采用限额设计的方式。限额设计指的就是按照建筑工程设计任务书内容中相关额度进行初期设计,然后按照上述初期设计得到的总额度进行施工设计的控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后期的设计标准主要是参考前期批准的投资额度来进行控制的,最终会达到总成本控制的目标。此种设计方法的实现基础就是在正式设计前充分研究,将投资的额度合理的分配到所有单位工程中,这样就可以从更加精细的角度控制好工程的造价。

(3)对设计的方案进行完善优化。对设计方案进行完善优化在工程设计期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控制工程成本来说是其他方面不可替代的。在进行工程设计方案优化时主要应考虑工程的建设周期、工程的造价情况、人工和材料成本等。要进行多方案的对比,按照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选取设计方案,在保证基本使用功能和施工要求的基础上降低工程成本。

(4)采用现代化技术进行工程设计工作。通过现代化的设计技术(例如三维建模)可以提升设计工作的效率,也可以直观发现问题进行及时改进,从而减少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2。3对于建筑工程招投标的造价控制

(1)招投标对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来说具有无法取代的地位,属于控制建筑造价的基础性措施,也是最主要的手段。较高水平的招投标能够选出较为合适的施工企业,包括技术水平、管理能力以及价格方面等等,高水平的施工单位能够降低建设单位的各方面成本消耗。同时,较高水平的施工企业具有非常丰富的施工经验,可以帮助设计单位进行施工方案的优化,这也可以降低工程的建设成本,节省项目建设投入。

(2)建筑合同签订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施工阶段造价的控制。类似结算方式等内容在合同签订时已经确定了,较为合理的结算方式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价款超标。在合同签订时通过高效的审查手段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合同漏洞,防止后期出现经济方面的纠纷。一定不要签订活口合同,以便能够控制投资中的不稳定因素。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要明确合同风险的担负责任,这样能很大程度上降低施工阶段的风险。

2。4对于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这一阶段相对于工程造价影响力有限,主要是按照前期制定好的程序以及设计内容完成实体的建造。但由于此阶段真正形成了工程实体,如果控制不够严格就会造成工程造价失控,因此也要增强控制以及管理。

(1)工程整体的建设过程管理要采用全过程跟踪控制。要委托较为专业的造价管理机构建立起投资监控体系,利用其专业方面的优势给工程投资方提供咨询服务,给投资方必要的参考意见,最终是要实现资金的有效投资。最后需要出具较为正规的控制资料,此资料要能够真实的体现出工程造价情况,给投资方进行参考,以便为其后续投资提供依据。

(2)施工方案要进行审查以及完善。在施工阶段,对施工方案进行审查以及优化可以最大程度上控制工程造价,降低施工成本。同时也能够提升工程的建设质量。

(3)一定要严格管理工程变更的实施,最大程度降低工程变更的出现,减少资金的不必要增加。如果因为原来设计原因造成工程不符合业主意愿的工程变更,特别是变更中涉及到较高费用的情况,必须要经参与工程建设的相关单位在施工现场进行核实,所有参建单位都同意后才可进行变更。如果变更时可以采用几种施工方案,还要对这些方案进行必要的甄选,找出最佳方案。

(4)要严格控制施工现场的签证。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签证是必不可少的,若是现场签证没有进行有效管理,就会造成投资费用的损失。所以为防止此种情况的出现,现场的建设方代表和监理人员一定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要对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仔细的记录,并且要熟悉合同双方应有的权利和义务,防止过多重复签证的问题。

(5)增强对投资偏差的分析力度,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在建筑工程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工程的管理人员要充分收集有关资料,同时要对这些资料综合整理分析才能找到偏差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纠偏。可以通过几种方法进行投资偏差分析,包括:曲线法、横道图法以及表格法等等。投资偏差之所以产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原因:业主方面的原因、设计方面的原因、施工方面的原因和客观原因。这些原因中业主方面的原因和设计方面的原因是主要原因,是纠偏时重点对象,要进行重点控制。其中业主方面的原因主要有:没有明确的投资规划、手续不健全、付款不够及时和对建设相关方协调不利;设计方面的原因主要有:设计缺陷、设计方面的误差和设计标准的变更等等。而施工方面的原因要通过施工方自己承担,原因包括质量方面问题以及施工进度问题。客观原因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所以这两种偏差并非纠偏重点。

3结束语

由于建筑工程属于综合性较高的工程,所以要想顺利完成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就需要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进行积极配合,需要对工程建设的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从工程预决算阶段、工程设计阶段,施工招投标阶段以及施工阶段等几个方面对工程的造价进行控制才能更好的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同时,降低工程建设成本,从而充分发挥投资方的资金作用,使得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晁月霞。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01):8~9。

[2]王新坡,马淑青。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如何有效进行工程造价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08):29~30。

[3]张友花。工民建工程施工中的造价管理要点及控制策略探究[j]。江西建材,2014(21):13~14。

[4]李璐。加强建筑造价管理提高工程经济效益[j]。居业,(10):35~38。

企业经济效益指标包括哪些篇二

1缴纳高可靠性费用的用户是否具有用电优先权

电力的特殊性之一是产供销瞬间一体完成。为此,在电力供应紧张或是上级电网故障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拉、限电或是错避峰用电。那么,交了高可靠性供电费的用户是否具有不参与拉限电的权利呢?即使列入限电序位,在用电负荷有变动裕度时是否可以优先用电呢?实际上,申请双回路及以上多回路供电的用户基本都是一、二级用电负荷,电力管理部门在审批有序用电序位时通常统筹考虑其特殊性,但不一定是优先考虑点。有序用电序位作为需求侧管理的行政手段,政府相关部门考虑更多的是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发展模式的转型。对于当前产业政策不扶持的“两高一资”类如钢铁、冶炼、化工等企业,即使通过双回路或多回路供电,交纳了高可靠性供电费,在有序用电序位表上通常也列于停限电的第一序位。这种停限电通常是行政强制的,相关企业损失一般是不予补偿的。需求侧管理提倡多用市场手段,少用行政手段。单纯从市场角度考虑:需要高可靠供电的企业可以享受优先用电权,但需要交纳高可靠性供电费。同样的原理,在停限电过程中调节产能配合电力负荷削峰填谷的企业也应有一定的补偿。二者并不矛盾。在市场引导的过程中,对既交纳高可性供电费又参与错避峰的企业,可以根据其参与程度分别处理,既交费又补贴。将高可靠性供电费与可中断供电费在一个平台上同步开展。平台的建设运营应当明确谁来搭建、谁来运作、谁来评估、谁来监督,同时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平台运作需要交费与补贴的动态平衡:可中断负荷补偿是在每一次中断负荷前后,是一个动态变化而不可规划确定的。那么高可靠性供电费用的收取也应具有动态性。换言之,在停限电过程中享受了优先保电特权的企业应当根据其优先用电的供用电条件、优先时间、所获的收益交纳当次的高可靠性供电费用,而在这一过程中调整或是中断负荷配合停限电的企业享受相应的补贴。这部分动态高可靠性费用与因电力建设增加而收取的固定高可靠性费用并不矛盾:一个是创造高可靠性条件的基础费用,一个是保障高可靠性效果的运行费用。二者的结合才能真正体现高可靠成本的公平负担。

2高可靠性供电费用的标准划分

如何更为公平当前高可靠性供电费用的收取标准是以申请双回路或多回路的用户供电电压等级与用电容量及线路架设方式来划分的。通常电缆架设的线路收取标准是架空线路的1.5倍。在同一架设方式下,对于同一用户而言,电压等级越高,收费的容量标准越低。这种划分方式体现不出供电回路的实际可靠程度。如前文所述的六种双回路供电方式,安全可靠等级不同,供用电设施投资成本、运营成本不同,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也不同。以当前的收费划分标准,同类用户不同的供电方式收取的.高可靠性供电费可能是相同的。比如同一电压等级的架空出线用户,手拉手互供、多户线路t接互供与不同变电站同一电压等级出线供电,虽然技术经济指标、安全可靠性保障度差别很大,收取的高可靠性供电费用却是相同的。这不仅违背了市场公平性原则,也与文件要求的“节约电力建设投入,合理配置电力资源”要求相矛盾。特殊情形如不同变电站不同电压等级出线供电的用户在供电过程中可能出现可靠性低而高可靠费用高的问题。同一用户在主供回路相同,备供回路不同的情况下,由于10kv供电的单位高可靠性费用相较35kv供电高,在该用户10kv用电容量与35kv用电容量相同的情况下,收取的高可靠供电费用相较图2要高很多。但是,中间设备多、供电线路长,其可靠性程度要较。这就出现了低可靠的供电方式收取了更高的高可靠性供电费用,违背了公平原则。

3实际执行过程中回路与容量如何认定

收取的先决条件是供电回路,而收取标准却是使用的用电容量。1#主变主用,2#主变备用,在主备容量相同的情况下,收取的高可靠性供电费用是相同的。如果主备容量不相同,比如1#主变容量10000kva,2#主变容量8000kva,那么两种方式收取的高供电可靠性费用是否应一样呢?是否应当图3方式按1#变收,而图4方式按2#变收取呢?实际执行中,两种方式收取可能是一样的,即就低不就高,按备用变压器收取。而如图5双线单变应当如何收取呢?是否按1#主变全额收取高可靠性供电费用呢?实际执行中可能就是全额收取。如此则出现另一个有违公平的现象:减少了用电设备,用电可靠性程度降低,却多交了高可靠性供电费。此外,文件还规定“:对申请新装及增加用电容量的两路及以上多回路供电(含备用电源、保安电源)用电户”,收取高可靠性供电费用。如果用户不增加容量只增加供电回路,根据文件精神是不收取高可靠性供电费用的。但是这样的用户事实上增加了供用电的建设与运行维护成本,也确实提高了供用电的可靠程度。受了益却没有交纳费用,有违公平原则。当然,文件对高可靠性供电费用的收取规定是“在国家没有统一出台高可靠性电价政策前”临时性的。但文件自从出台至今已近十年,供用电的舆情环境与发展环境已有很大的变化。其中累积的矛盾越来越多,供电企业的收费执行与法律责任压力越来越大。供用电双方对责任清晰、公平公正的收费标准更为期盼。

综上所述,在高可靠费用的收取标准上可以参考基本费用与动态费用相结合的方式。考虑不同用户的具体供电方式及其可靠程度确定基本费用以弥补电网建设成本,根据实际提供的优先可靠供电电量确定动态费用,并通过需求侧管理平台,与可中断供电费用统筹平衡使用。如此,充分体现市场公平原则,深化需求侧管理。利用市场价格手段,实现“节约电力建设投入,合理配置电力资源”的目标。

企业经济效益指标包括哪些篇三

关于提高企业人力资本经济效益的思考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人才就是资本,知识就是财富;人才是知识的载体,知识是人才的内涵;知识是企业无形的财富,人才是企业无法估量的资本”这种经营理念已成为中外企业界的共识。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已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向人才要效益已经开始成为企业经营的指导原则。

一、关于人力资本经济效益的量化问题

人力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人自身的力量,也就是人在劳动过程中所消耗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任何经济体制下的生产活动都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一是“人”的要素,也就是拥有一定数量和一定质量的“人力”;一是“物”的要素,也就是拥有一定的设备、工具和原材料等,即“物力”.在这两个要素中,劳动力即人力资本对生产过程起着引发、调整和控制的作用。离开了人力资本的作用,离开了人的力量的推动,任何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只能是一堆废物。它们只有在人的力量的推动下,才能被赋于活力,才能在生产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职能与作用。

由于劳动力是众所周知的生产过程三要素之一,劳动者为组织服务的期限相对稳定,并且其开发和取得均可以用货币进行衡量,那么人才所能创造的价值也同样可以计量。当然,人力资本的价值受到管理方式与个人期望实现程度的影响,可能增长、损耗或基本不变。如经常给员工创造知识更新机会和施展才能的良好环境,其自身的价值就可能增长。对员工的个人期望(如报酬、提升、住房、工作条件等)及时地、实事求是地、尽可能地给予满足,也有利于人力资源经济效益的发挥。

人才的经济效益在价值的衡量上,最好将它进行量化核算,但这方面只限于理论上的初步探讨。其量化公式为:人才经济效益=实际完成指标数-计划完成指标数计划下达指标数应是胜任该岗位的起点指标。显然,在与实际完成指标数做差后,人才经济效益就有了正负和零效益之分。正效益越大越表明是该方面的人才。通过量化,企业人才的潜力便能一目了然,在用人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明显暴露出来。

二、提高人力资本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提高企业人力资本的经济效益,应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对各层次的企业人才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激发人才的潜能,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1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保证企业人才效益的最大化。要让员工充分发挥其才能,仅为他们提供工作岗位是不够的,因为才能的发挥是以劳动热情为前提的。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工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从1950年开始,还是原来的设备,原有的'工人,我国工业生产不但复苏,而且突飞猛进。究其原因,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调动了工人阶级的劳动积极性。

当前,如何调动国有企业职工生产创新的积极性,已成为深化国企改革的重大课题。前些年实行的奖金制、承包制、劳动合同制主要着眼于物质刺激和危机意识,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人为地将企业和职工对立起来,忽略了员工的尊严和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过分注重收入分配问题。改革开放前,我国企业长期处于政府附属物的地位,几乎没有经营自主权,“职工是企业的主人翁”成为了一句空话,“人民是企业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也只是停留在总体概念上。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一再向国有企业下放自主权,但很多企业并没能把权力层层落实到每个职工头上,甚至成为一些企业的经营者们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普通职工的权利在改革前后没有明显变化,甚至在广泛推行劳动合同制和上岗聘任制之后,职工的权利和地位反而有了明显下降的趋势。职工开始把国有企业称为“公家”,而不是“自家”,把上班工作看做是去挣公家的钱,而不是去行使自己劳动的权利。这种现象,不得不令人担忧。因此,重新树立和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只有真正赋予职工当家做主的权力,才能换来职工忘我的劳动热情,职工树立了大公无私,不计名利的集体主义精神,企业才会具有提高经济效益的永恒动力。唯一方法就是使企业的责权利层层分解落实,做到企业享受什么权力,职工就相应享受什么样的权力。

2重用人才,广揽人才,提高专业人才效益。专业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他们所创造的是“倍效价值”,可以使企业经济效益成倍提高。因此,企业必须重用人才,广揽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特长。

广揽人才,首先应立足于企业自有员工的发掘。因为内部人才一直身处企业内部,被起用后,不必重新花时间熟悉企业,而且想出的工作方案更切合企业实际,见效也较快。再者从人员成本上考虑,外聘人员要有优厚的物质条件,而起用内部人才,即使给他与外聘人员同样的待遇,也是在他原有的人员成本上的部分增加,费用开支低于外招人才。另外,也可以起到激励其他员工的作用。可见,起用内部人员有投资小见效快的特点,比较适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其关键点在于如何从企业内部选拔人才和选拔什么样的人才,避免产生负面的消极作用。

招揽人才只是第一步,提高人才效益的关键在于重用人才。首先应注意“起用”不等于“提干”.并不是地位越高,他的作用就越大,而是要把人才置于合适的位置,使人尽其才;其次应注意信任人才,这往往是人才发挥才能的最大动力。重用人才还应注重提高专业人才整体效益。群体人才效益并不等于个体人才效益的单纯累加。群体关系处理得好,群体人才效益就远远超过个体之和;处理不当,产生人才内耗,则大大低于个体人才效益之和。关键是遵循互补原则。实现从才能、知识、个性,以及年龄的综合互补。如美国杜邦公司管理上就十分注重群体人才效益。为了研制最早的尼龙,公司先后招集了230位专家来各尽其能,包括阐明纤维结构理论而为合成纤维铺平道路的卡洛斯;发现制成高聚物必要条件的博尔顿博士以及发现强纤维的希尔等人。最终,在集体的努力下,尼龙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而诞生了。专业人才会带来企业经济效益的成倍增长,是企业最珍贵的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好这个资源是企业走向兴旺发达的标志。

3造就职业化企业家队伍,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家指在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专门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主要经理人员。它同工人、农民、医生、律师一样成为一种职业的称谓。

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力度的加大,企业开始全面推行现代企业制度,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高超领导艺术和管理水平的企业家队伍。走企业家职业化的道路是改革的最佳途径。企业家职业化是指企业家与党政干部区别开来,在机制上可以流动,并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使企业家像律师、注册会计师一样成为自由职业。职业化的企业家对企业经营比行政化的厂长经理更有优势。首先,职业化企业家的经营目标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使企业摆脱政府行政管理的束缚;其次,企业家也是企业聘用的职员,绝不可能升迁为股东或政府官员,他工作的目的就只有通过促使企业快速发展而提高个人薪金收入,增加个人素质的含金量;第三,企业家在经营过程中有可能被解雇、顶替并直接受企业董事会监督,轻易不敢弄虚作假。职业化的企业家确实是调动经营者积极性的最有效的力量,也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职业化的企业家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富有内在驱动力,兼具韧劲和果断,同时必须具备冒险精神和精明的头脑,有时代紧迫感。由这样的经营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全面负责,才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达到预期的目标,实现利润最大化,使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4适当的人才流动,有利于实现人才效益的增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配置过程就是人才流动。换言之,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化大工业的本性所决定的。马克思曾说过:“现代工业从来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形式看成和当作最后的形式”.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样,它也同样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变革,不断地把大量资本和大批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投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大工业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性流动。“很明显,马克思所讲的是大工业普遍适用的规律,不仅是普通劳动工人的流动,而且也是各类专业人才都适用的一般规律。为什么会有人才流动呢?亚洲最大猎头公司――位于香港的”人“公司董事长薄小庆对此做了解释:”人才流动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在经济发展快的时候,各行各业人才缺乏,渴望人才,同时有更多的人希望去工作,希望提高报酬;二是对个人价值和个人报酬的期望值在增加,于是有了需求和供应,人才市场应运而生;三是工作环境的改善;四是新工作新岗位对个人的挑战。“目前,很多企业害怕人才流动,主要是对人才流失耿耿于怀。但人才流动是大势所趋,与其靠命令限制人才外流,还不如多花些精力去创造有优厚物质条件的硬环境和良好人际关系的软环境,以便从根本上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因为人才的流动是具有双向性的,总是在流入和流出中达到一种相对平衡。人才流动是必然的,那么倡导人才流动的意义何在呢?简而言之,就是实现人才经济效益的增值。从宏观上看,全国目前至少有1/3的人才发挥不出作用。这种积压浪费的智力,一旦流动到能发挥作用的岗位,将成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不言而喻的。从微观上看,人才流动有三个意义。其一,流动使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而使企业经济效益实现增值;其二,通过不断流动,使人才自身的知识、技能、经验不断丰富,其可挖掘的个体潜力将越来越大;其三,人才自身才能代表的价值可能被抬高。因为人才的价值同商品的价值有某些共性,即都要通过使用价值来测度价值。人才的使用价值就是将来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而这个使用价值在引进人才时只能是个预计数。当使用价值背离了实际价值,使人才价值在表象上出现虚增。特别是有若干企业同时在人才市场上抢夺某类急需人才时,他们的价值就会像通货膨胀时的价格一样扶摇直上。

人才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它本身是一种流动的财富,可以流进,也可以流出,就如同企业的资金流动一样。企业应当正视和利用这种人才流动,发挥自有人才的最大经济效益,同时不断提高企业人才资源的素质水平,通过个人人才效益的增值,实现群体人才效益的目标,最终达到企业高速发展的经营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建峰、张宛生、贾淑娟:《世界人才战》,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12.

[2]梅介人:《关于人才市场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国人才》,1994.10.

[3]billbirchard:《快速招聘英才》,《世界经理人》,1999.3.

[4]《经理人,再造自我!》,《世界经理人》,1999.10.

企业经济效益指标包括哪些篇四

建筑工程创造的生产总值和工程所花费的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称为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用数学公式表示为: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建筑企业生产总值/建筑企业生产成本)=(c+v+m)/c+v(c:消耗建筑材料价值;v:参与工作人员工资;m:利润)由公式可以看出,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由所使用的材料价值c、工作人员的工资v及利润m来确定。具体说来,即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所得”与“v所费”或“产出”与“投入”的比例。不过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单凭其中某一个因素就确定经济效益的高低,而要时刻考虑两个因素之间的比例。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可按照其内涵分为潜在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几大类。但从经济效益的`提高途径方面又可将其分为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和管理经济效益。

企业经济效益指标包括哪些篇五

从建筑企业自身未来发展来看,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意味着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建筑市场中,经济效益较高的企业必然能够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有更大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未来也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从社会资源角度来看,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意味着社会资源更高效、更科学的运用,也就是说建筑企业使相同分量的社会资源发挥出了更多的价值,满足了更多人的需求。所以,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意味着社会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从而显示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社会群众角度来看,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意味着群众居住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总而言之,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百利而无一害,是当前建筑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趋势。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