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备课教案(优秀20篇)

时间:2023-12-10 作者:紫衣梦

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三年级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备课教案(优秀20篇)篇一

掌握北京时间的意义。

自主探索为什么同一时间,北京和新疆的小朋友做的事情不同。

了解祖国幅员辽阔,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知道祖国地域辽阔,存在时差,理解北京时间的意义。

理解时差的产生以及北京时间的重要意义。

自主探究法,情景导入法。

课件实物投影。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2、播放视频。

1、通过课前的预习,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补充。

2、根据笑笑和古丽的话,将时间表补充完整。

学生看视频,介绍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时差的知识。

(1)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3)分别计算笑笑和古丽下午每节课开始的时间和结束。

1、完成过数学书73页练一练第一题。

2、制作一个星期六的时间表,并按照时间表完成计划。

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1、独立完成时间表。

2、小组中交流,自主订正。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认真计算经过时间。

板书设计:

时间表。

北京时间。

新疆的日出比北京晚大约2时。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备课教案(优秀20篇)篇二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验算,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

2、通过具体的问题,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及意义。

1、第三题第(1)小题,学生完成;。

2、完成后校对反馈,并且说出口算的算法。

1、出示例题图,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并结合问题1进行详细解读;。

2、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在学生引导下列式;。

3、计算,得到答案(鼓励口算并且说一下口算过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验证计算的正确?讲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验算的时候我们一般用乘法验算。谁会验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个数字在乘法中的意义,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出示一道题目64÷2并要求验算,上随堂本。注意横式上改写什么,在反馈的时候重点查。

6、在做完这两道题目之后,从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入手,引出验算的.第一种情形:商×除数=被除数。(引导学生,教师不说出)。

7、快速口算55÷5并且验算,学生说。

8、完成第三题第(2)小题的口算,并且说说为什么能算的这么快。

1、接着出示问题,65元可以买多少块冰淇淋,还剩多少元?

2、学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这回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横式,看看有没有错误。

3、你会验算吗?分两步进行,先从意义出发,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义是买冰淇淋花去的钱,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钱;再用竖式表示理解: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甄别,完成第一题的题目,回答问题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积,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来互相验算”

5、你能根据我的算式再说出一组像这样的式子吗?

58÷5=11……3。

1、完成第二题的剩下一题,并且请学生板演;。

2、关注竖式中验算的部分,并且说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要重点训练学生说)。

2、课堂作业: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备课教案(优秀20篇)篇三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估算、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理解算理的过程,以逐步掌握算法、形成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算理,体验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理解笔算乘法的顺序与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多媒体课件、答题纸。

小红和大家一样,也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孩子,星期天她和妈妈一起来到书店买书,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想法出发,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预设生:一共花多少元?

师:这也是小红正在思考的问题。(课件出示)你们能解决吗?怎样列算式?

学生列算式,师板书24×12。

师:这是一道几位数乘几位数的算式?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那像24×12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出实际得数。

师:大约一共花了多少钱呢?你能估算一下吗?

(1)预设3种估算方法,口算出得数。

生1:把12估成10,24×10=240。

请学生思考,这个240是估大了还是小了?(小了)为什么?

学生说想法,课件演示帮助理解。

24×2=48240+48=288。

生2:把24看成20,20×12=240。

师:也是240元,这次,又少计算了哪一部分呢?

学生口算4×12=48,240+48=288。

生3:把24看成20,把12看成10,20×10=200。

课件演示20×10=200这部分,计算一共花了多少钱?还要计算哪一部分?

(2)回顾口算过程,为笔算作好铺垫。

请学生回想一下口算的过程,是怎样算出一共要付288元钱的,以这种口算方法为例,(24×10=240,24×2=48,240+48=288)请同位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把没学过的知识转变成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

设计意图: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实际得数,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口算能力,为后面理解算理做铺垫。

2、笔算。

请学生结合着口算的过程,试着用竖式的形式来计算24×12=?

请学生先独立试着算一算,然后小组讨论竖式。

展示学生出现的几种竖式,全班交流、完善:

预设生1:3个竖式。

预设生2:一个竖式,有+号,240后面写0。

预设生3:一个竖式,无+号,240后面无0。

学生讨论优化竖式。(重点讨论“+”和“0”的去存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竖式,在讨论交流中不断完善,形成最后的笔算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实现情感目标。

3、梳理过程。

(1)课件演示,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先计算两本书的价格,用个位上的2和24相乘得48。接着计算10本书的价格,用十位上的1和24相乘,得到240。这个24的位置决定了它表示的是24个(十),也就是240,所以后面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最后把它们(加起来),计算的就是12本书的价格了。

设计意图:结合着12本书,学生理解算理。动态的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掌握算法。

请同位互相说一说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然后请在探究中写错竖式的学生再计算一遍。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内化的一个过程。

(2)师生共同板书,梳理算法,加深理解。

现在没有了书,我们再一起把这个笔算过程写在黑板上。

学生说教师板书竖式。

设计意图:这次板书过程,看似重复,实际不然。目的一是检查学生对笔算的内化情况;目的二是为后面对比优化方法做铺垫;目的三是有利于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3)比较优化方法。

请学生对比口算过程和笔算过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说说理由。

当我们在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时候,可以直接用口算的方法,那么在计算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用竖式计算更简便一些。

请同学们用竖式的形式计算14×22=43×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题不在多,重点是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如果小红下次买18本书,每本书24元,又该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课下动脑筋好好研究研究。

设计意图:这节课学习的是不进位的乘法,后续将学习进位乘法,这一环节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连贯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备课教案(优秀20篇)篇四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出分数,会写分数,掌握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一份就越少。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由平均分引出1/2。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课前先来个比赛怎么样?那就请你们注意认真听,比一比看谁反应快!

(1)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2)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3)现在只有一个苹果了,还是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能得到几个呢?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半个,那半个该怎么表示呢?同学们,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苹果的一半吗?(画图、写汉字都可以)。

生:黑板板演,并简单介绍。

师: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苹果的一半,你们的办法都很好。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当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时,可以像这位同学一样用这个数1/2来表示。”

你们知道这个数叫什么名字吗?

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二、体验感悟二分之一的具体含义。

1、师:(出示实物图形)你们看,现在我手中有个苹果,想想你可以怎样得到它的二分之一呢?(切)。

可现在老师手中拿的是苹果的图片,那你怎么才能得到他的二分之一(对折)。

师:为什么对折?

师:是的,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说明是平均分。(不说对称)。

(贴半个苹果图)。

师:我们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二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说一说。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二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找3、4个学生说说)。

师:那另一半苹果呢?

它也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为什么?

小结:(我们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二份,这是其中的一份,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这是其中的另一份,它也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这两份合起来就是这个苹果。)小声说说。

2、再找人说说二分之一的涵义。

3、师:我们刚才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的纸,你能得到它的二分之一吗?要求: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二分之一。

师:(将作品贴到黑板上)生说:怎么折的?怎么得到了长方形的二分之一?

师:小结:看来不论是一个苹果还是一个长方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4、验证比萨饼:为什么不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5、理解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图形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出示圆课件)。

6、理解形状不相同大小相同的图形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出示正方形课件)。

7、判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三、在探索体验中理解认识其它分数并写出分数。

1、我们一起研究了二分之一,现在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三分之一。

出示课件: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边说边写先写分数线,在写分的分数分母,最后写取的份数分子。

2、现在静静地想想:里面的“3”和“1”各表示什么意思?分数中间的横线,你知道它表示什么吗?(同桌讨论)3表示的平均分成3份,它叫分母,1表示的是这3份中的一份,它叫分子,中间的横线表示的是平均分,它叫做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3、书空:用手在桌子上写写三分之一。

4、你能不能用正方形的纸折一折,用阴影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看看谁的方法多?

师:(收集不同的作品黑板展示)有反馈,谁是这样折的?统计。

师: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吗?(个别要验证,较难、没有折出来的老师出示一个)。

师:你们真棒,一张正方形的纸,有这么多不同的折法都得到了它的四分之一。

5、其实,除了图形中有分数,在我们身边也到处都有。例如:咱们班有36人,你是咱班人数的几分之几?(1/36)。

如果有个大蛋糕,刘宇佳这一组来平均分这块蛋糕,每人得到这块蛋糕的?(板书:1/6)。

如果女生来平均分这块蛋糕,每人得到这块蛋糕的?(板书:1/15)。

如果全班来平均分这块,每人得到这块蛋糕的?(板书:1/36)。

想:这些分数,你有什么发现?(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一份越少)。

6、大家还想认识那些分数?你能自己举个分数的例子吗?

师:这样说下去,说得完吗?

生:对了,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四、感受数学文化。

1、分数发展史的介绍。

同学们创造出了这么多的分数,真了不起。其实我们国家是最早使用分数的国家,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呢!

刚刚我们一起研究了分数,那现在你对分数有了哪些了解呢?

五、巩固练习。

1、同学们真了不起,对分数有了这么多了解,那你们来看看这些图,你能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吗。(几分之一,几分之几)。

2、看图估一估,阴影部分大约占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课件验证)。

比较: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六分之一,你发现了什么?

3、玲玲和丁丁在争论不休,看看为什么?

把一根火腿肠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一定是这根火腿肠的二分之一?

4、出示课件:形状不一样、大小看不出来的三角形,还是平均分吗?

六、总结收获。

这节课即将结束,能谈谈你有哪些收获或体会吗?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备课教案(优秀20篇)篇五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估算、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理解算理的过程,以逐步掌握算法、形成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算理,体验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理解笔算乘法的顺序与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多媒体课件、答题纸。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小红和大家一样,也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孩子,星期天她和妈妈一起来到书店买书,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想法出发,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预设生:一共花多少元?

师:这也是小红正在思考的问题。(课件出示)你们能解决吗?怎样列算式?

学生列算式,师板书24×12。

师:这是一道几位数乘几位数的算式?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那像24×12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理解算理,探究算法。

1、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出实际得数。

师:大约一共花了多少钱呢?你能估算一下吗?

(1)预设3种估算方法,口算出得数。

生1:把12估成10,24×10=240。

请学生思考,这个240是估大了还是小了?(小了)为什么?

学生说想法,课件演示帮助理解。

24×2=48240+48=288。

生2:把24看成20,20×12=240。

师:也是240元,这次,又少计算了哪一部分呢?

学生口算4×12=48,240+48=288。

生3:把24看成20,把12看成10,20×10=200。

课件演示20×10=200这部分,计算一共花了多少钱?还要计算哪一部分?

(2)回顾口算过程,为笔算作好铺垫。

请学生回想一下口算的过程,是怎样算出一共要付288元钱的,以这种口算方法为例,(24×10=240,24×2=48,240+48=288)请同位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把没学过的知识转变成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

2、笔算。

请学生结合着口算的过程,试着用竖式的形式来计算24×12=?

请学生先独立试着算一算,然后小组讨论竖式。

展示学生出现的几种竖式,全班交流、完善:

预设生1:3个竖式。

预设生2:一个竖式,有+号,240后面写0。

预设生3:一个竖式,无+号,240后面无0。

学生讨论优化竖式。(重点讨论“+”和“0”的去存问题。)。

3、梳理过程。

(1)课件演示,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先计算两本书的价格,用个位上的2和24相乘得48。接着计算10本书的价格,用十位上的1和24相乘,得到240。这个24的位置决定了它表示的是24个(十),也就是240,所以后面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最后把它们(加起来),计算的就是12本书的价格了。

【设计意图:结合着12本书,学生理解算理。动态的`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掌握算法。】。

请同位互相说一说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然后请在探究中写错竖式的学生再计算一遍。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内化的一个过程。】。

(2)师生共同板书,梳理算法,加深理解。

现在没有了书,我们再一起把这个笔算过程写在黑板上。

学生说教师板书竖式。

(3)比较优化方法。

请学生对比口算过程和笔算过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说说理由。

当我们在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时候,可以直接用口算的方法,那么在计算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用竖式计算更简便一些。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请同学们用竖式的形式计算14×22=43×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题不在多,重点是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如果小红下次买18本书,每本书24元,又该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课下动脑筋好好研究研究。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备课教案(优秀20篇)篇六

《时间的表情》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本册教材“设计。应用”的第一课。本课学习内容的设置紧贴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关注未来,从而提升生命的价值。利用身边可用的材料创造出富有形式美感的钟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对生活物品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本课学习内容的设置紧贴学习的实际,通过了解钟表的历史发展以及动手设计制作钟表,增强对古代文明崇敬之情。生活中的废旧物品经过巧妙的加工和重新结合,可以创造出富有形式美感的钟表,在制作过程中,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动手能力。

了解钟表发展的历史过程,通过聆听钟声、欣赏图片、触摸时间等活动,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充分感受时间的存在,培养珍惜时光、关注生命的意识。

掌握钟表设计的基本方法,采用新颖的方法设计制作一款钟表,赋予废旧材料新的生命,表现独特的创意,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和动手能力。

学会从实用、美观的角度来评价设计,体现出设计形式美。

能够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钟表装饰设计、创意制作。

通过欣赏各式各样的钟表,体悟钟表的个性化设计,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1课时。

各种钟表范例、多媒体教室。

适合制作钟表的废旧材料、刀、剪、胶带等。

学生分组到钟表专卖店参观考察,拍摄各式钟表的图片,获取创作灵感,联想生活中的哪些废旧物品可以和钟表发生联系?收集这些材料,看谁准备的材料更新颖,更具有特点。

(利用周边的社会资源,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就掌握并思考如何成功设计制作一个富有特色的钟表)。

感受一下时间在一天当中的变化,同时设想一下你在这一天都干了些什么?感受一下时间在一年中的变化。时间在我们的一生中也在不断的变化。

教师:看了这一连串的图片之后大家有些什么感受?时间在慢慢地流逝着,我们要好好的把握时间,有效的利用时间。

(在进行教学的第一步让学生感受时间的变化,从而让学生能够合理的利用时间,把握时间,与德育穿插起来,并为下面要进行的项目做铺垫)。

a:提问:你想过要测量时间吗?你能用身边找得到的东西来制作一个简易的计时器吗?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制作一个钟表,引出课题《时间的“表情”》。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从古到今,人们是如何计时的。出示课件。

提问:看过不同外形、不同读数、不同装饰的钟表,你对哪一款印象最深?谈谈你的见解。

(通过古时与现代的钟表对比,让学生更形象的认识到钟表所应该具有的特点和装置)。

a:思考一:钟表设计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1)钟表的外形设计。

(2)时间的读数设计。

(3)钟面的装饰设计。

出示图片引出总的归纳项目。

思考二:在设计钟表前要考虑哪几个因素?

实用:要求读数准确、易于认读。

美观:要求材料新颖、方法独特。

(通过多媒体展示归纳出设计钟表的基本方法和设计因素,让学生更具体地了解如何进行钟表设计)。

b:教师示范制作钟表。

在示范时带着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掌握钟表的制作方法:

(1)漂亮实用的钟表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2)你们准备运用什么材料来设计制作?

(3)准备给钟表设计什么样的外形?

(4)加上什么样的“表情”来装饰?

(带着一连串的问题,教师边提问边讲解边示范,让学生在观看示范的时候能够参与其中,不停的思考回答,为自己接下来的设计理清思路)。

“表情”时钟店招聘设计师:

要求:具有新颖独特的设计思维,富有创新的精神。

招聘办法:用自备的材料现场设计一只时钟模型,时间15~20分钟,设计新颖、造型独特。

(提出注意安全)。

(以钟表设计大赛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制作,更激发了学生的动手欲望)。

a:请各设计师展示,并介绍自己的设计作品!

b:请其他设计师也来说说你最喜欢哪一组的设计?为什么?

(通过自评、互评、总评的方式评价各自的作品,让学生在评价时能够互相总结经验,取长补短)。

引出德育教学内容,鲁迅曾经有一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这就要求我们好好把握时间,有效地利用时间,要学会珍惜时间,关注生命,关注未来!

(与教学第一步相呼应,以德育穿插开始,并以德育穿插结束,更进一步让学生知道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组织学生课前收集钟表的图片,积累了视觉素材,并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思维,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废旧物品,发挥材料的肌理美,始终贯彻废旧物品再利用的环保理念。选取的设计材料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尽量不花钱,另外,可以选取一些能够体现地方特色的材料,在设计制作时能够把地方特色融入在设计中,使作品更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小组活动时,要集思广益,分组进行,避免个别同学“单干”,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设计钟表时要考虑色彩的搭配,考虑作品的形式美,特别是外形的制作,可以运用拟人的手法增加作品的情趣性。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备课教案(优秀20篇)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过程:

1、你了解了哪些有关时间的信息?与同学说一说。

2、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小明刷牙需要2( )。

(2)小红系红领巾用了16( )。

(3)课间休息10( )。

(4)爸爸每天工作8( )。

3、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学生独立完成p63页第2题。

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

2、完成p63-64页第4、5题。

(1)学生独立计算经过的时间。

(2)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3、完成p64页第6题。

(1)学生先估计,填空。

(2)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进行验证,再填上实际需要的时间。

4、完成p66页第9题。

(1)多名同学说一说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

(2)在课本上完成66页表格。

1、在书上完成p65第8题。

(1)出示光明小学作息时间表,读时间表。

(2)分小组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然后进行汇报交流。

(3)在课本上独立完成提出的问题。

2、完成p64第7题。

(1)说一说你感兴趣的电视节目有哪些?

(2)回家后想办法把它们的开始和结束时刻都记录下来。

1、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备课教案(优秀20篇)篇八

1、能够正确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历的时间。

2、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观念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制定作息时间表和由此引发的问题探究。

正确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历的时间。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你早晨几时上学?下午几时放学?

说说表上安排了哪些学习活动内容。

师:下午放学回到家,到晚上睡觉之间的一段时间,你是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制定一张这样的作息时间表。(板书课题)。

提问:图上画的什么?

小红几时放学回到家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什么时间做什么。

下午4:10回到家。

提问:你是怎样根据钟面看时间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先看时针,时针过几时就是几时多,多几看分针从12起走了几格,就是几时几分。

提问:回到家后她先做什么?

拉二胡拉到几时几分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什么时间做什么。

下午4:10回到家。

4:10-4:40拉二胡。

提问:小红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做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什么时间做什么。

下午4:10回到家。

4:10-4:40拉二胡。

4:50-5;20做作业。

a师:小朋友们,你回到家,经常做些什么事呢?

同组内的小朋友互相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

b在班内交流。

c师:请把你的活动内容按照先后顺序填写在表格上。

a师:我们通常下午3时45分放学,你回家需要多少时间呢?

拿出钟面拨一拨,你回到家是几时几分?

然后记录在表格上的第一栏上。

什么时间做什么。

下午4:10回到家。

b师:就这样,边拨边记录。给自己的生活内容安排时间。

(1)组内同学交流讨论互相提出意见和建议。

(2)指名学生汇报。

师:其余学生听听她这样安排课余时间合理不合理,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1、介绍学校的作息时间:从上午早读课是7:40开始,一节课40分,课间休息10分,课间操是20分。

2、小组的同学合作制定作息时间表。教师巡视,参与制作过程,并及时点拨。

3、学生到展示台上展示制作的作息时间表,师生共同修正,并与学校的作息时间对照。对有特色的作息时间表给予表扬鼓励。

4、提出问题并解答。

如:(1)第一节课的下课时间是什么时候?你是怎么想的?

(2)从第二节课到第三节课下课,这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多长时间?

(3)从上午7:40到上午放学,经过了多长时间?

(4)让学生根据作息时间表,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并指定同学解答。教师巡视并加以引导。

我们给自己的课余生活作了一个安排,平时没有特殊情况就要执行《作息时间表》。过几天就要放“五一”长假了,小朋友可以与父母亲一起商量制定一张《“五一”作息时间表》。过寒暑假了,可以制定一张《寒暑假作息时间表》。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备课教案(优秀20篇)篇九

这节是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这部分三步式题是在学生学过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的三步式题以及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基础上教学的。例1着重说明乘除法连在一起的12053要先算,这与已学过的1834乘除两步混合式题一样,仍然是从左到右进行。在第三册学过了带有一个小括号的两步式题。这里在一个算式里出现两个小括号,要仿照第四册学过的乘加(减)乘的运算顺序,脱括号要同时进行。

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相结合,重点要放在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和计算上,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三步式题。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回忆学习了哪些混合运算,说出他们的运算顺序。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订正12053后,教师向学生说明: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混合运算,看谁能以前学过的知识,学得又对又快。然后,出示课件在12053前面添上74+。并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这道题应该怎样算。

可让学生适当讨论,教师说明并用课件出示运算的步骤,带领学生一步步进行计算。

师把53改成53问学生该怎样计算。

2、教学例2。

师问:这道题应该怎样算呢?应先算什么?

让学生自己解答,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订正。

3、练习:

(四)、巩固反馈,深化练习。

1、我会说!

课件出示:说说下面各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算出来。

65-64238+5673。

2、我会做!

课件出示:

(59+21)(968)(220-100)(152)。

3、我能行!

课件出示:

在下面的算式中,适当地加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1)126+84=20。

(2)126+84=42。

(3)126+84=96。

4、我会改!

课件出示:判断.(准备)。

(1)48+20xx(2)320-154+40。

=48+20xx=320-60+40。

=48+1=320-100。

=49=220。

()()()。

(五)、小结、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1-5题。

通过简单的板书让学生能一目了然的看到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学生易于掌握和理解,又对学生知识的系统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备课教案(优秀20篇)篇十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的计算方法。

2、能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画、涂、拼等活动,体会“数形结合”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

4、体验数学活动充满创造与探索,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的计算方法。

帮助学生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把1化成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课件:一个西瓜被分成了8块,弟弟吃了两块,从圆中分出两个西瓜到弟弟的头像,再分出一个西瓜到姐姐的头像上。

师:这里的2/8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分数的?

(2/8表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两份,就用2/8来表示)最好不说“取”

(1/8表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一份,就用1/8来表示)。

师:那根据刚才的画面内容,你能提出哪些与分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呢?

(剩下的西瓜是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姐姐和弟弟一共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姐姐和弟弟谁吃的多?多多少?)用纸蒙住,学生说一个,取一个。

师:咱们同学真会提问题,这节课咱们就先来研究吃西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ppt,板书课题:吃西瓜)。

师:先来看看他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ppt展示)你会列算式吗?

(2/8+1/8,板书)。

师:为什么要用加法呢?

(是要把姐姐吃的和弟弟吃的合起来,所以用加法)。

师:请你观察这两个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加数的分母都是8)。

师:对,我们就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叫做同分母分数(板书)今天咱们就先来研究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师:那你能试着说说这个算式等于多少吗?

生:````````````````````。

师:那看来大家的意见都等于3/8,那这个结果究竟对不对呢?我们想个办法,你能用图形来说明2/8加1/8到底等于多少呢?老师给同桌两人提供了一张被平均分成8份的圆纸片,同桌进行角色分工,一个当弟弟,一个当姐姐,用斜线涂一涂被你吃掉的那一部分,涂完后,根据你们涂的这张纸片和你的同桌说说2/8+1/8到底等于多少。开始吧。

生活动并交流。

谁愿意拿着你的作品到前面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假设:请两组来说。

师:你们是怎么得到3/8的呢?

生:我们是数出来的。

师:你能给大家数数看吗?

生数。

师:那你数的这一份是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生:1/8。

师:那两块呢?

生:2个1/8。

师:我们再数数看一共有几个1/8呢?

生:3个1/8。

师:那用一句话来总结你们的过程,那就是:2个1/8加1个1/8就是3个1/8就是3/8。

师:哪一组再拿着你们的作品说说3个1/8是怎么来的?

师:说的真好,同桌再说说3个1/8是怎么来的?

师:全班一起来说说。

课件边展示请学生边叙述过程。

师:那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刚才的过程(电脑演示)。

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2份是弟弟吃的2个1/8,1份是姐姐吃的1个1/8,合起来就是3个1/8,也就是3/8)。

师:结果就是3/8,(板书)。

师:解决了问题我们一起来做答(板书)。

师:这个问题解决了,现在老师考考你,你能算算2/7+4/7=?

说说为什么等于6/7呢?(2个1/7加4个1/7等于6个1/7)阐述算理。

学生口答。

师:这么能干啊?你们是怎么算的,怎么会这么快呢?

(分母不变,把分子加在一起就可以了)。

师:哦~是这样的吗?我们再来看看,分母不变,分子加在一起。(板书)。

师:说的真好,那谁来归纳总结一下,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到底该怎么计算呢?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板书。

板书计算过程。

师:注意加号,等号,分数线要对齐,这样才好看。

师:知道了怎么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我们再来解决一道问题?

师:一张长方形纸,做小旗用取3/5,做纸花用去2/5,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请你自己的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师:3/5+2/5=5/5。

师:有不同的结果吗?

生:也等于1。

师:为什么呢?

(因为5/5的意思也就是整体1)。

师:为什么用减法呢?

(求一个数比另外一个数多多少,应该用减法)。

师:那再请你观察这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也是同分母分数)。

师:那我们今天还要研究同分母分数的减法(板书)。

请一生板演。

请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跟黑板上一样的同学请举手,那我们再来看看同学们的想法(ppt)请一生说。

师:谁再把刚才的过程说一说。

(2个1/8减去1个1/8还剩1个1/8,就是1/8)。

师:2/8-1/8你会算了,那4/7-2/7你会算吗?

师出题学生口答。

师:那同分母分数的减法该怎么计算呢?

(分母不变,分子相减)板书。

总结。

全班说。

师:那我们已经知道了他们一共吃了这块西瓜的3/8,这时候小熊说了:我们不要吃了,也给妈妈留点啊?,小熊真是个孝顺的孩子,那这个西瓜还剩下几分之几呢?(ppt)。

你会列算式吗?同样,迅速把你的算式列在本子上,在小组内说说你想法。

师:你是怎样列的算式?

(8/8-3/8=5/8,板书)。

师:8/8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这个西瓜。

师:还有不同的算式吗?

(1-3/8)。

师:那这个1是什么意思?

师:那么也就是说这个整体你也可以用“1”来表示。(划等号)。

师:那8/8-3/8你会算吗?

板书结果5/8。

师:我们再来看看整个思考的过程。

(1就是8个1/8,先把1划成8/8,8个1/8去掉3个1/8,还剩5个1/8就是5/8)。

做答。

师:那如果这道题不是1-3/8而是1-4/7又是多少呢?

师:那为什么这里把1划成7/7而没有象刚才一样划成8/8或者是6/6呢?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算式跟前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呢?

师:那象这种1减几分之几的减法我们该怎样计算呢?

师:那么也就是说要把1划成跟减数分母相同的一个分子分母都一样的分数来计算。这样其实就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同分母分数的减法。

师:其实如果孩子们计算熟练了,中间的步骤可以省略不写。

五、练习。

a.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口算题,看算式直接写得数,(打开书完成)。

选其中一道题请学生说想法。

注意:3/4-3/4(用图解释)。

b.师:这是一条线段图,认真观察,现在发生了什么?(ppt线段被平均分成了10份)。

接着又怎么样了?(闪现红色部分,红色部分是这段的3/10,闪现兰色部分,兰色部分是这段的4/10)。

求的是什么?(闪现“?”,算一算一共是这条线段的几分之几呢?)。

生:在本子上列算式解决,并口答。

师:接下来看下一个线段图,

师:那你会列算式吗?

8/9-2/9=6/9。

c.再来看一个线段图,请生解释。列算式解决。

同学们,吃西瓜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的事情,但是我们却从中学会了很多知识,也发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同学们真是好样的,看来只要我们用一双充满智慧的,善于发现的研究去细心观察生活,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备课教案(优秀20篇)篇十一

1、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能根据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正确进行三位数加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与验算的习惯。

4、经历用万以内的加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的进行笔算和验算。

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题;能结合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一)复习旧知。

笔算346+93。

657+329。

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二)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去过湿地吗?

出示图片,介绍湿地情况。再出示信息: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信息呢?

2、交流问题。

学生交流,教师出示相应问题。

预设1: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预设2:该湿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多多少种?

预设3:该湿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少多少种?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

(三)新课展开。

1、探究计算方法。

(1)完整出示例3。

师:这道题,同学们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板书算式:445+298。

(2)估算结果并交流。

师:这道题的.结果大概是什么?同学们能估算吗?

(3)尝试计算并交流。

师:这道题到底等于多少?同学们能自己想办法计算出来吗?请大家试一试。

全班交流方法:

列竖式计算。

(4)与估算结果相比较。

2、探究验算方法。

(1)自主探索验算方法。

师:这道题算的对不对?同学们会验算吗?

(2)交流方法。

预设1:再重新用原来的竖式计算一遍,看看答案是否相同。

预设2:可以交换445、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预设3:利用原来的竖式,把相同数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加一遍。

(3)归纳验算方法。

师:大家想出这么多的验算方法,你们真棒!今后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可要养成及时验算的好习惯哦。

3、练一练。

我是小医生,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63+979。

395+475。

4、小结提炼笔算方法。

问题1、今天我们做的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点?

连续进位。

问题2、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算出得数的呢?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问题3、为了保证计算正确,你有什么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开始加起,进位的小数字不能漏写,做完以后要及时验算。

(四)练习拓展。

先想一想是否有进位,再计算并验算。

67+93。

165+78。

409+394。

总结回顾。

回顾本节课收获。

回顾新课导入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请有兴趣的同学课后研究一下,下一节课继续研究。

作业布置。

第38页做一做,4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备课教案(优秀20篇)篇十二

生1:去过,去过遵义会议会址。

生2:去过遵义姑妈家。

生3:去过遵义游乐园。

课件出示遵义游乐园的一处场景

师:这是遵义游乐园,你们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木马、风车。

(利用学生喜欢的游乐园场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

师:你们能在这幅图中找出角吗?

生积极主动的找到了很多角。

师:你们生活中哪里还有角呢?

生:桌子上有角;

生2:窗户上有角;

生3:安全出口牌上也有角;

生4:书本上也有角

(让学生在图中找角,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大幅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师:这个角是什么角,老师手中拿的这个图形的角是什么角呢?

生:直角(师把直角图形贴在了黑板上并指书上也有直角)。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直角,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锐角和钝角。

揭示课题并板书:锐角和钝角二、探究锐角和钝角

出示不同三角形的图片

师:请同学们把这些图片进行分类(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师:请一个同学上来分一分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呢?

生:按照角的大小来分的;

(让学生动手操作对这几个图形进行分类,让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初步熟知锐角与钝角有什么特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师:现在我们把这两组角与直角比,有什么发现呢?

生:这组角比直角小,这组角比直角大。

(老师将这其中的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画了出来,同时也把直角描了出来。)

2、引导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咱们给它们取个名字叫老大和老二,那你们认为哪个是哥哥那个是弟弟好呢?

生:这个是弟弟,这个是哥哥。

师引导学生论得出:这个就叫锐角,这个就叫钝角。

3、深入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同学们真聪明,知道了锐角和钝角,请看这是什么角呢?

生1:直角

生2:钝角

生3:锐角

师:有三种结果,那到底是什么角呢?同学们想个办法准确的判断一下。

生: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一量;

师:请一个同学上来量。(用投影仪展示)

通过学生测量反复2次,这个角的一条边与直角板上的一条边重合后,另一条边在直角板上的另一条边的外边,说明这是一个角是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让学生用肉眼观看,判断得出了三种不同的结论,让学生出现了矛盾,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样更积极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完成的欲望)

1、找游乐园里的锐角与钝角(课件出示游乐园,场景图)

(先找出了很多)

2、找游乐园里物体中的锐角和钝角

(生找出了相应的'锐角和钝角)

3、找出生活中哪里有锐角和钝角

生1:红领巾的三个角有一个钝角和两个锐角。

生2:老师眼镜框上有钝角;

生3:凳子上有锐角

生4:文具盒上有锐角

生5:玩具上有锐角和钝角

4、说说这些角的名称

(生说得很好)

5、用纸折角

(学生折出了各种各样的锐角和钝角)

6、用手臂比划角

(学生用身体的很多部位比划出了不同的锐角和钝角,在生活中找角、物体中找角、用纸折角、用手臂比划角、用身体划角)

师:小朋友们,如果你是锐角、钝角或直角,你想向在座的朋友说点什么?

生1:大家好,我是锐角请大家多多关照。

生2:我是钝角,请大家为我准备更多的三角板,让我认识更多的角。

生3:我是锐角,请大家别碰我的尖,会刺手的。

生4:大家好,我是钝角,我愿意和大家交朋友。

师:小朋友们好,如果我是锐角,我比直角小,如果我是钝角,我比直角大。(拓展小结,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把自己溶入到了知识中,又起到了化龙点睛的作用)

课中体现了以下特点

1、从资源开发的角度看

教师能充分利用挖掘资源(情境中找角、生活中找角、图片中找角、手臂中找角、人体中找角)帮助学生抽象和构建各种角的特征,使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认识各种角。

2、从三维目标角度看

(通过让学生指出角,分类,描角,比大小等)使学生对锐角、钝角有了非常明确的概念,从而使学生技能达标率较高(如能正确量角、判断角、比划角等特别是人体上找角)

3、知识构建的过程与方法来看

表面上似乎是少了一些,看上去只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上学生的思想过程与方法是突出非常清晰的,就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参与意识较强,特别在练习部分中的游戏部分更为突出。

较好地渗透了品德教育内容(如遵义会议会址,教后的你想对老师谈点什么)。

更好地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又为生活服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属于数学学习生活化特点。

4、突破误区(即一说到任务深,就要用多媒体,就要怎么样、怎么样,但这节课中多媒体的出现并不多,却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总之,课中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教学中体现了学生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能力和组织能力,教学中双边活动非常到位,真正实现了课堂中学生爱学习,乐学数学的效果。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备课教案(优秀20篇)篇十三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2、导入新课。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备课教案(优秀20篇)篇十四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4、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情景图,人民币学具卡片。

同学们,谁自己买过东西?买过什么?花了多少钱?(让学生自由发言)。

星期六,淘气也去超市买文具,却看不懂标价牌上的价格,想请大家帮帮忙,好吗?(板书课题)(出示情境图)。

1、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1)说一说。

认真观察情境图,你知道每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吗?同桌互相说一说,初步感受每个标价牌上小数所表示的意义。

(2)填一填。

让学生动笔填写每种文具的价格,然后集体交流。

2、认识小数的特征。

(1)师介绍小数。

像标价牌上用来表示文具单价的这样的数叫小数。

观察一下,小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都有小数点)。

小数都有小数点,小数的读法也和以前的数不同。比如:16.85读作十六点八五。(师边介绍,边板书)。

(2)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单价,再指名读。

(3)师生共同小结小数的读法。

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右边的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只要学生能正确地读出小数就可以,不要求学生背诵。)。

3、试一试。

认真看图,图中一共是多少钱?既可以用几元几角几分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认真想一想,填一填。

(1)独立完成,师巡视,及时了解情况。

(2)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1、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讨论“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统计所有教科书的价格,并填一填,与同伴说一说。3、思考讨论: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评价一下,你自己和同学。

板书设计:

买文具。

小数。

16.85读作十六点八五。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7篇《小学三年级数学备课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备课教案(优秀20篇)篇十五

二、游戏激趣、明白结构

师生共同领会:一道完整的应用题要有: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

三、师生互动、学习新知

国庆节就要到了,我们来做些花布置教室吧!出示黄花25朵,紫花18朵,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并解答。

如果添上“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做了多少朵红花?”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这一题中知道些什么,求的是什么;用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方式把题意表示出来。[手势、图形、线段];请你们互相说一说,题中哪句话最能表示出问题和条件的联系;学生尝试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四、尝试创造、加深理解

小组协作、师生合作,改变题中的第三个条件即“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你们能编出怎样的应用题,请试试看;学生汇报创造的成果。

五、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完成课后“做一做”;同桌合作互相分析其中一道题。

六、阅读课本、学会发现

请你们阅读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新发现。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备课教案(优秀20篇)篇十六

:教材p105、106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练一练”,练习二十三第1—4题。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纸片2张,正方形纸片1张;直尺1把,三角尺1块。

1、下面图里哪些是线段?为什么?(出示小黑板)

2、比一比,下面图里哪些是直角。(出示小黑板)

指出:要知道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3、引入新课。

我们认识了线段和直角之后,就可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

(板书课题)

1、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

(1)让学生观察数学书的封面,要求学生跟老师一起用手指沿封面的边指一周。

提问:课本的封面、黑板的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观察黑板的面,教师指一指。

(2)出示:长方形纸片。提问:这张纸片的面是什么形状?

提问:长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

(板书: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3)提问:平时你看到的方桌的桌面是什么形状?(板书:正方形)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出示正方形纸片。

提问:正方形也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齐读: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认识长方形。

(1)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引导学生对折。先说明“对边”,并让学生自己指一指哪些边是对边?

学生对折,得出: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用尺量一量,长方形纸片上4个角都是什么角?

提问后板书:都是直角。

(3)你能总结出,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同时,教师把长方形贴在黑板上。

(4)说明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指一指。

3、认识正方形

(1)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跟着了老师折一折。

(2)观察一下正方形纸片,正方形有几条边和几个角?

(3)请同学们拿出直尺量一量,四条边有什么关系?用三角板比一比,四个角有什么特点。

(4)你能总结出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你见过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四条边,四个角都相等,都是直角。

说明正方形的边长。提问: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4、总结特征。

(2)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练习二十三第4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备课教案(优秀20篇)篇十七

4、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5、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6、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

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他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大?

1、教学例5

(1)每小组一个封口不透明袋子,内装红、黄小球几个。(学生不知数量、颜色)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记录次数

活动汇报、小结

(2)袋子里的红球多还是黄球多?为什么这样猜?

小组内说一说

总数量有10个球,你估计有几个红,几个黄?

(3)开袋子验证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之间的关系。

2、练习

p107做一做

3、小结

p1096

学生说说掷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

猜测实验后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实践、记录、统计

[4]说说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什么?

[5]由于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存在的差异,也可能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可以让学生再掷几次,让学生根据试验的结果初步感受到硬币是均匀的,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备课教案(优秀20篇)篇十八

吨这个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接触,不易直接感受,因此在本节课,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组织算一算、估一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质量单位吨。

1.创设情境,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三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很少,接触这些质量单位的机会更少。针对这种情况,光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充分利用ppt课件,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接受信息,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2.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学生认识了吨,掌握了吨与千克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例8,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师准备ppt课件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一猜同学或老师的体重。

2.讲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游戏和故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师生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吨。

(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张伯伯要运送大米,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送,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学生看车厢上的数,说出它们的载质量)

(2)1吨到底有多重呢?还是让这些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

课件出示: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3)揭示课题:这10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吨是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板书:1吨=1000千克)

2.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呢?(指出: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1吨。然后让班级的40名同学到前面站成密集队形,体会1吨的视觉效果)

(2)让学生完成课堂活动卡,丰富对吨的感性认识。

(3)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质量是1吨的物体。

(4)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计量鲸、大象的体重,计量煤炭、建筑用的沙石的质量等)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备课教案(优秀20篇)篇十九

1.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2.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

课件。

一、知识再现。

1.课件出示表格,并让学生填写表格。

2.填空:平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闰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通常每()年里有()个平年,()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没有余数才是闰年。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1题。

引导猜测:小明的生日是下个月的'第1天,你知道是几月几日吗?

要求:请用类似“我的生日在教师节前两天”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日让其他同学猜。

2.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2题。

(1)提问: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在今年的年历上把它们圈出来。

3.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挑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月份,找出×月1日是星期几,制作一个月历,并完成以下要求。

(1)在表中圈出节日、纪念日。

(2)算一算这个月一共上课多少天,休息多少天?

(3)你还想说些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50页“动手做”。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月历卡,四人一组做框数游戏。

(1)要求:每次用长方形横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得出: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

(2)要求:每次用长方形竖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得出: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

(3)追问:还可以框出几个数?怎样框?试一试。

2.出示教材第50页“你知道吗”内容。

提问:同学们,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年四季和一年的四个季度一样吗?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说说从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明确:一年四季与一年的四个季度是有区别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备课教案(优秀20篇)篇二十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情景图(课件),照片,蜡笔,尺子等。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小结:当测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学生尺上的1毫米有多长。

(2)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生1、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手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又长了什么本领?

相关范文推荐

    拾馒头的父亲读后感(通用16篇)

    通过写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对书中角色的思想意义和行为动机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解读。下面是一些读后感的精选范文,它们或许能够唤起你对阅读的热爱和思考。馒头,在我们的生活

    招聘面试管理制度(优秀18篇)

    面试是一个机会,应聘者可以通过面试来展示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学习成果,从而获得岗位的认可和青睐。这是一份优秀面试者的面试经历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第一条总则。2

    旅游电子商务论文(汇总18篇)

    范文范本包含了丰富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组织语言、提炼观点等写作技巧。下面是一些范文范本的例子,大家可以通过阅读它们了解到不同领域、不同题材的

    教研组心得范文(14篇)

    通过教研,教师可以深入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能力。通过阅读这些教研成果,希望能够引发大家一起来进行思考和探究,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的文学我的梦演讲稿范文(22篇)

    演讲稿的写作需要注意逻辑清晰、语言简明、重点突出,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并有效传达信息。在学习这些演讲稿范文时,可以分析其中的演讲技巧和表达方式,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

    我的偶像高中高二(模板17篇)

    优秀作文不仅要有准确、流畅的语言,还要有独特的观点和深入的思考。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优秀作文范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写作的灵感和指导。圆圆的脸蛋上镶嵌着一双会说话

    学校工会五一活动方案范文(12篇)

    活动方案还应考虑风险因素和应急措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突发情况。活动方案的写作并不容易,但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就能够轻松应对各种挑战。活动目的:通过

    这样的人让我感动精彩(优秀14篇)

    优秀作文可以打动人心,让人们对事物有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在人生的道路上,需要感谢的人就像夜晚天空中

    送伞看图写话(模板16篇)

    优秀的作文能够展现作者独特的思路和观点,给读者带来新的思考和启发。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优秀的作文范文,从中学习和借鉴其中的优点与经验。下午放学了,天空乌云密布。

    初中德育年终总结(精选13篇)

    年终总结是一种自我发现和自我提升的机会,通过总结过去一年的经历和成果,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下面是一些优秀员工的年终总结,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