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的语文教案(优秀19篇)

时间:2023-12-02 作者:GZ才子

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课程要求和学生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通过以下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大家可以了解到一些关于教学工作计划的具体内容和编写方法。

归园田居的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一

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能力,以及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身和投身实践的能力。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

所以,语文多媒体制作中实施美育,既具有必然性,又具有可行性。具体实现机制如下。

精心制作声像,让学生感知美。

多媒体的一个优势,就是能把课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是增强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

首先是精选或制作美的画面。视觉是人感知美的最大途径,美感强烈的图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号传入大脑,从而达到审美愉悦。所以在制作课件时,我们要注意图片色彩的配置,图文的和谐,用笔的精细;按钮的色调、大小、字体也要与图片风格相吻合,以保证画面的整体美。如《景泰蓝的制作》课件中,制作者在开始阶段展示了几幅景泰蓝的成品图:在黑色的背景上,景泰蓝制品闪着柔和华贵的光泽,缓缓隐现。这让学生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精髓,受到美的强烈震撼。

文字图片的制作也要讲究。文字图片要能体现出“建筑的美”:注重文字的对称、整齐或错落有致。同时应注意文字色彩、字体、大小的变化,避免单调呆板。

其次,应有良好的配音。好的配音能适当处理轻重、缓急、停顿、语气、韵律等技巧,具有音韵美和艺术穿透力,使具有视觉特征的文学作品立体化,变得鲜活起来。我们在《归园田居》课件中,用平静缓慢的语调、恬淡悠然的基调、沉稳清晰的节奏朗读全诗,引导学生感受陶渊明重返田园的愉悦心情,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了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第三、努力创设情境。“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许多作品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读者的学习是“在他所创设的世界中直观自己”。那么怎样在语文课件中架起一道桥梁,沟通作者的创作情感与学生的学习情感,使他们碰撞、交触,从而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深蕴呢?创设情境。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林黛玉“时时在意,处处小心,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黛玉的这种微妙心理,学生就很难理解,毕竟生活经历相距太远。那么制作该课课件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我们的做法是在课件中载入一段录像:越剧《红楼梦》。戏剧中那富有表现力的唱词,很快诱导学生进入角色,真正理解人物的处境,进而理解人物的心境,与人物同命运、共呼吸,从而感悟人物的性格美。

因此,课件制作中,要精心安排图象、声音、情境等,促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得到积极的刺激,从而提高诸如旋律感、节奏感,观察事物的敏锐性、理解力和选择性等整体感知能力。

运用比较手法,让学生鉴赏美。

生活中的矛盾对立是一种普遍存在。比较,是人们在认识、鉴别事物中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人们对事物的感知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不仅可以看到事物自身的本质属性,而且能够揭示事物间的关系和异同。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运用比较映衬,最能显示事物的形象意境美。在制作课件时,若能把握并突出这一点,就能使学生更好地发现美并受到陶冶。

比较的内容非常广泛,文章的立意、标题、结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到记叙的线索、说明的顺序、抒情的色彩、议论的作用乃至文章风格、词语运用、修辞手法等都在可比之列。

可以纵比。如鲁迅的《祝福》,文中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主要有三次,课件中以图片展示出来,通过比较,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这些变化,体会人物在人生路上遭受的惨重打击,进而理解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人的迫害,鉴赏人物形象体现出的悲剧美。

也可以横比。如《群英会蒋干中计》课件中,可以设计一个表格,将周瑜与蒋干在群英会上的语言、动作、神情加以比较,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周瑜多谋善断,豪迈自信;蒋干少勇寡谋、自大愚蠢。在美与丑、智与愚的对照中品鉴人物的形象美。

留下想象余地,让学生创造美。

叶圣陶先生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爱因斯坦也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审美教育中,我们应该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课件制作中,要留下足够的余地,让学生根据已提供的有关信息,唤起和调动自己记忆中的有关表象,归纳、组合,在大脑中形成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才能领会其中蕴涵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方法上,我们主要采用如下几种形式。

其一,利用优美的音乐,引发学生的想象。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想象的一门艺术。在课件制作中能恰到好处的利用优美的音乐,往往能找到开启学生想象之门的触发点,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例如,在制作《孔雀东南飞》课件时,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仔细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发挥充分的想象,通过音乐,在梁祝和焦刘之间构建起了对封建礼教进行斗争的联盟。

其二,借助图文互换,激发美的创造。

教材中的许多文章,描写形象生动,美感强烈。在制作这类课件时,在显示画面与显示文字之间,要适当留有间隙,让学生根据文字描述画面或根据画面进行文字表述。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反复思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中构筑或抓取美感较强、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然后权衡比较,得出最佳答案。这个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风景谈》、《雨中登泰山》类散文和《雨霖霖》类诗词课件,采用这种方法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总之,在语文课件制作中实施美育,有利于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培养他们高尚的精神,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归园田居的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二

生1: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与世隔绝的地方。

生2:是一个人人平等,百姓丰衣足食,热情淳朴的地方。

生3:是一个景色优美,让人留连忘返的地方。

生:因为当时社会黑暗,动荡不安,人心思定,渴望和平。

生:陶渊明以这个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同学们掌握得相当不错,今天我们再走进他的诗歌《归园田居(其三)》,去深入体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先请同学们自由读两遍。(师板书题目作者)谁来为大家朗读一遍?(一生毛遂自荐,效果不错,然后全班齐读)。

师:请同学们静下心,轻轻地读一读,细细地想一想,发挥想象,把诗歌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要求:1.用第一人称。2.有景物和心理描写。3.时间为五分钟。(小组内交流并推荐优秀作品,而后全班交流)。

生1: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清晨我下地松土锄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休息,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生2:南山脚下有块豆地,杂草丛生,豆苗稀疏,还有几棵营养不良,毫无生机。没有办法谁让我不善种田呢?尽管如此,我仍然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劳动归来的我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的我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的草丛中。透明的月光、静谧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气息,啊,好一幅迷人的月夜归耕图。如果有“丝竹乱耳,案牍劳形”,哪有机会和心情欣赏这良宵美景。调皮而又多情的露珠也来助兴,它给辛劳了一天的我以清凉温柔的抚慰。远离官场,远离喧嚣,按自己意愿生活的感觉真好!(掌声)。

师:写得真好!我们都陶醉在你描绘的意境之中了。同学们,经过刚才的创作,诗中哪些句子或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让你产生丰富地想象?请你再反复地品一品,然后把你独到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生1:“带月荷锄归”,诗人是带月而归,而不是月照而还,一个“带”突出了人物的主体性,“一切景语皆情语”,流露出诗人对周围景物地喜爱和劳动后的愉悦心情。有此警句,全句生辉!(掌声)。

生2:对这句诗我的感受是:天上一个皎洁的月亮,地上一位悠闲的老人,肩上扛着一把心爱的锄头,轻松走在一条回家的路上,这句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意境。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大概如此吧。

师:陶渊明有你们二位知音,定当含笑九泉。

生3:“道狭草木长”中,草势旺盛,蔓延到路上,盖住了路面,所以“狭”正面写路窄,侧面写草长。

生4:“狭”还有“长”的意思,羊肠小道弯弯曲曲,乡间小路,斗折蛇行。在月光地映衬下,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也许在诗人的眼里,与其说走在回家的路上,不如说走在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上。

师:你们二位见解独到,让人耳目一新。

生5:句中用“狭”而不用“窄”,体现了诗人的良苦用心,让我联想到一句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而我们写作中就往往缺少这种精神。(转向同学)我说的对不对?(掌声,生说:“对!”)。

生6:我很欣赏本诗的语言。诗中语言,不见丝毫装饰,朴素如随口而出,明白如话,如话家常。

师:嗯,我有同感。

生7:就本诗结构而言,不断转折是本诗的特色,草盛豆稀不仅不弃,反而早出晚归,精心侍弄。言及归来似乎无话可说,诗人转而道狭草长。露打湿衣,大概要抱怨了吧,他又说不足惜,只要不违心志就行。转折虽多,却毫不费力,没有刻意而为之的痕迹。如果不是性情平和,如果不是语言功底深厚,我觉得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学生点头颔许)。

师:有理有据,(抱拳)佩服佩服。

师:刚才大家精彩地赏析有点有面,既有局部地探究,也有整体地把握。不知道大家能否融会贯通,把自己对作品地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大家先准备一下,一会儿,我们举办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诵会,自由报名,男女不限,名额有限哟!(生笑并跃跃欲试)。

(音乐响起,学生朗读声情并茂,教室里掌声不断。)。

师:我的嗓子痒痒了,给老师一个表现的机会,行吗?

生(异口同声):行。

(老师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情充沛地背诵了一遍,引起了学生共鸣。)。

师:如此美诗,如果背诵下来,那该多好呀!

(学生背诵,教师找个别学生试背,效果不错)。

师:陶渊明诗中的田园生活是怎样的?请用一个词概括。

生1:美好的,温馨的。

生2:幸福的,自由的。

生3:既辛苦又愉快。

师:现实生活中的归隐生活果真如此吗?(学生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可能一时没想到老师这样问。)让我们考证一下。(出示课件《五柳先生传》节选。注释略。)。

五柳先生传(节选)。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生1:家贫如洗,家徒四壁。

生2:衣几乎不蔽体,食几乎不裹腹。

师:读了自传,再看本诗,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陶渊明在诗中隐去了生活的困苦与艰难,把田园生活描写得如此美好,这是为什么?

师:问得好,这是为什么呀?能否用本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生:但使愿无违。

师:怎样理解句中的“愿”呢?(板书:愿)。

生1: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生2: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生3:安贫乐道,与世无争。

生4:陶渊明不在乎物质上的清贫,而追求精神上的富有。

师:诗言志,古人写诗往往抒发自己的志向,陶渊明隐去现实生活中的困顿、潦倒,正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与古文《桃花源记》的主旨殊途同归。

师:以前老师教学生这首诗,也是学到这儿,遇到一件惊喜的事。有个学生一连问了三个问题:陶渊明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老师说,你别着急,听我慢慢道来。(“慢慢道来”故意拖长声音。)。

(屏显: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归园田居》组诗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写的,共五首,这是其一。(师动情范读,而后学生齐读。)。

师:聪明的同学们,以上三个问题你能帮助他解决吗?

生1:从“尘网”、“樊笼”而归。

生2:因“性本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而归。

生3:归向“田园”,归向“自然”。

师:“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生:比喻官场。

师:诗人把自己比喻什么?

生:“羁鸟”、“池鱼”。

师:你的悟性很高嘛!(齐读)。

(屏显:人生格言。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同,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师:东晋末年,社会上物欲横流,攀比、腐化、奢侈之风愈刮愈猛。而陶渊明反其道而行之,毅然辞去官职,舍去富贵,得到了身心的自由和精神的解放。他的这一抉择,正体现了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师板书:人生境界)同学们,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将如何正确选择“舍”与“得”呢?最后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背诵《归园田居(其三)》。(学生背诵,下课。)。

归园田居的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三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一首代表作。教这首诗,应该让学生体会它的“五美”:结构美,田园美,意境美,人格美,语言美。

结构美。诗的开头四句和结尾四句,互相呼应,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承上启下,关联过渡。首尾记叙抒情,中间写景抒情。整首诗合缝接榫,丝丝入扣,精巧玲珑,浑如天成。

田园美。这首诗的田园美主要体现在八句写景诗句上。美在何处?淡雅开阔:近有草屋,榆柳和桃李,灰色、翠绿,夹有粉红与雪白;远有村落、炊烟和桑树,淡淡的蒙胧中透出一股绿意。这是一幅淡雅开阔的田园画。恬静幽邃:草屋前后,榆柳在和风中摇动枝条,自得其乐;桃李在艳阳下自由开放,轻松自如。田野远处,村落隐隐,炊烟袅袅,深巷狗吠,桑树鸡鸣,宁静恬适,幽邃深远。自然和谐:你看,屋宇巷陌,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还有那些没有出场的“往来耕作”,“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之人,在这片远离尘嚣的田野上,自然相处,和谐生存,是那样平和安定,舒适自足。生机盎然:诗人描绘的这片田园,桃红柳绿,鸡鸣狗吠,“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桃花源记诗》),正是“鸟弄欢新节,泠风送余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一派生机,良可喜人。

意境美。“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还富有意境。这在他的田园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他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很不相同。谢诗往往只给人一幅客观的山水画面,陶诗却在使人接触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而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如《归园田居》第一首,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反复吟诵这首诗中的写景诗句,静心默想,就会觉得这段话说出了陶诗的精妙。

人格美。这首诗是在陶渊明从彭泽县令任上挂印归家一年后写的。诗人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把当官比作“羁鸟”“池鱼”,极为形象极为准确极为深刻地展示了诗人的人格美。诗人为了保住做人的尊严,为了保持自身的清白,为了享受自由的生活,竟然把自古以来读书人的最佳去处——官衙,视为“尘网”“樊笼”,把读书人的最佳选择——当官,视为“羁鸟”“池鱼”,把脱离此“网”此“笼”获得自由作为最快意的事来抒写来歌唱,真是敢反历史潮流的英雄,可谓塑造自我人格的勇士。诗人的人格美还表现在他归家后,“开荒南野际”,躬耕自给,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大自然中去,发现田园美,歌颂田园美。这种自立于世的独立人格,可谓健全,堪称高尚;这种醉心田园、自然的高雅情趣和人格魅力,古往今来,倾倒了多少文人志士。如果能从陶醉渊明此后至去世的二十年的生活和诗文中考察解读诗人,我们会更加为诗人伟大的人格而激动不已。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至四十一岁的十三年中,时官时隐。“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归去来兮辞》序),最后终于下定决心,弃官归隐,并以此终老田园。在他二十几年的晚年生活中,遭过火灾,常常“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饥来驱我去,行行竟何之”(《乞食》),甚至到了乞食的地步,可是,有朋友劝他出来做官,他却“挥手而去”,连这个朋友送给他的一大笔款子,也分文不要。他追求的是什么?是人格尊严,是人生自由,是心灵自由,正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对田园的深深喜爱之情,除了“性本爱丘山”这个重要因素外,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对当时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的深恶痛绝。陶渊明为了远离昏浊腐朽的官场,选择了回归自然,退隐躬耕,“晨兴理茺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之三),“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之二),陶醉于诗酒琴书亲戚情话之中,应该说,这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充分展示了他的人格之美。他诗中的田园那么美好,他抒发的情怀那么清纯,正是从另一面反映诗人对污秽社会险恶政治的厌恶。著名诗人、学者叶嘉莹女士说得好:“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汉魏六朝诗讲录》。

对自己选择人生道路的几多反思!“守拙归田园”,一个“拙”字,包含了诗人多少人生感悟,有几分自嘲,有几分悲哀,确乎还有几分自慰!“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拙”字有深意。“榆柳”“桃李”,为田园画面增添色彩;配上“荫”“罗”两个动词,顿觉“榆柳”“桃李”情意绵绵,别有深致。“狗吠深巷中”,一个“深”字,就像一个由近处慢慢拉向远处的电影镜头一样,使人从幽深邃远的村巷里听到那一声声悠远的狗叫,让人进入一种幽静渺远的境界。“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依依”,上下两句对用叠词,读来音节谐和,琅琅上口,更让人领略到一种悠悠邈邈、隐隐约约、情意绵绵的乡村远景。

欣赏这首诗的“五美”,特别是其中的“人格美”,有一些老师(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不以为然。他们认为,陶渊明的处世态度是消极的。我以为,这种认识是对渊明其诗其人的误解,是对学生的一种误导。

所谓“消极”,通常用“不求进取”之义。陶渊明是不是“不求进取”,我们不能妄下结论,更不能以浮躁心态浅俗之见去解读渊明其诗其人。

诗人挂印归隐后,仅从《归园田居》之一就可看出,他倾心于两件事:“开荒南野际”,躬耕垅亩(诗人归隐的头几年,参加体力劳动还只是体验性的闲适性的,而后来遭遇火灾,贫病交迫,就完全以事农为业了);扑到大自然怀抱,融情醉心于山丘田园之中。陶渊明这样“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萧统《陶潜传》),力耕以自给;这样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生活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之中,难道能说他是“消极”吗!依我看,非但不是消极,恰恰表现出一种无损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弥足珍贵的自我追求自我实现的进取精神!

陶渊明深受儒家影响,早年亦曾壮怀激烈,。“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十六),“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九首》之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十二首》,欲“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曾两次离家做官,欲践宿愿。然而,“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感士不遇赋》),而自己怀琼握兰,不肯矫饰,大志不得伸展,又不肯与诸如桓玄、刘裕这类置苍生社稷于不顾,专谋霸权的独夫民贼厮混,污了自己的清白,于是,只有归隐家园,独善其身。彻底归隐之后,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于朝政还是时时留心。应该说,陶渊明远离污浊官场,始终保持自身纯洁,归隐后并非心如枯井,不问世事,而是不断地思索、写作,为后世留下了那么多绝妙诗文。他是一棵“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饮酒》八)的青松;他是一座供后人永远挖掘的精神宝库!陶渊明不是处世消极,而是知世知己知人,为他唯一的一次人生作了最实际最勇敢最高尚最惬意然而又是最痛苦最无悔的选择。

像陶渊明这样洞悉时世,不愿陷身浊泥潭,自善其身是“消极”,那么怎样是“积极”呢?无非是要人奔走于权力之场,去谋求一官半职,去猎取荣华富贵,以扬名显身,高居人上,成就“为国为民”的大业。可是,陶渊明面对的是腐败透顶的官场,物欲横流的世俗,想通过正当途径谋取权力,无异于缘木求鱼;偶然进得官场,不屈身违心,逢迎周旋,就会被视为异类,群小攻讦,善事难做,功业无望。既然人格不保,尊严不在,良心不存,还侈谈什么经国大业济民盛事呢!陶渊明不趟浑水,不辱己志,视权位官俸如敝屣,把常人汲汲以求的当官发财的良好机会,淡然弃之。如此立身行事,“履信思顺”,“抱朴守静”,“怀正志道”,“洁己清操”(《感士不遇赋》,却被视为“消极”,那么,世态人心,未可知也。再说,世上人如其面,各有所别,为何都要把当官发财视作“积极”,而把从事其它职业的选择看作“消极”呢?陶渊明选择自食其力,回归自然,琴书为乐,难道不正是在实现自我吗?他以自己对田园对劳动对人生的热爱,写下了如此脍炙人口的美文妙诗,树起了一块做我的丰碑,永世传诵。那些所谓“积极”者们,究竟给后世留下了多少值得珍视的东西呢?当今社会,浮躁浅薄之风,声色犬马之病,已经使我们的不少学生脚跟不易着地,难辨真假善恶,不分雅俗美丑。他们面对陶渊明这样的人这样的诗,本来就不易进入,往往以自己的浅薄之见,妄下结论,不肯深入体悟。如果我们又以如此肤浅的解读,用“消极”二字轻易打发,把学生引入歧途,岂不叫人痛心。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之一)是一首古老淳朴幽静祥和的田园之歌;一首蕴含人生取舍深义的智慧之歌;一首冲决尘网张扬个性的力量之歌;一首融入自然享受自由的心灵之歌;一首蔑视尘俗实现自我的生命之歌。

归园田居的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四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教学重点。

一、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1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诵读。

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听名家范读。

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明确:“归”

四、探究、合作。

以“归”字为核心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__,门阀(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2“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屈原:“固时俗之工巧兮„„竞周容以为度”,而他选择的是“回朕车以复路兮„„之未远„„制芰荷以为衣兮„„长余偑之陆离”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他沉痛悲吟,幡然醒悟到“既自心为形役”“何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词语含义、特点、情感)。

明确:(1)“羁鸟”是关在笼中的鸟;“池鱼”是禁在池中的鱼。

(2)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3)运用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____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____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心灵栖息之所。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恬然自足、怡然自乐的愉悦心情。这正如他自己所歌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又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3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由近到远,声色相调,淡浓相宜,描摹了诗人心中的桃园——朴拙自然、宁静中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宁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比喻的修辞,以“樊笼”比喻官场生活,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因为厌恶官场所以更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追问: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俯仰之间处处春了,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之情的外露。

五、总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正直真实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慕浮华利禄,而是快意吾心、怡然自乐,恣意游弋,纵情挥洒。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六:拓展:

1、陶渊明思想的溯源: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

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2、赏析山水田园诗。

《山居秋瞑》王维。

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夜归鹿门山歌》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夜来去。

七、作业:

2.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欣赏音乐:听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

这首歌曲正是田园乡谣风格,它仿佛是一泓清泉静静流淌在我们心头,正契合了我们回归自然、寻找自我的想法。

陶渊明。

为何而归厌恶官场(尘网、樊笼)——比喻从何而归。

归向何处喜爱田园(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归去如何(村庄、炊烟)白描手法。

(狗吠、鸡鸣、桑树颠)。

自己(羁鸟、池鱼)——比喻。

归园田居的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五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朗读成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走近作者:(课件展示)。

三、解读文本。

1、默读。

2、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3、自行朗读,划分节奏:(课件展示)。

4、解读文本(课件展示)。

5、齐读。

归园田居的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六

2学情分析。

学生读古诗,大都能准确地有节奏地诵读,但往往缺乏深入细致的品味,尤其是走进诗人心中。所以要披文入情,要借助读;要通过多样的读品味诗的情和诗人的美好内心世界。

3重点难点。

通过读体味诗人的情感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荀子在《劝学》中有这么一句话,“登高而超,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基本意思是登高可望远。这句话给我们读诗、读文一个启示,这就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有助于我们深入全面地把握诗文的思想内容。高度从哪里来,标题、文眼、主旨句、抒情句等。今天这节课,我们不涉及多了,就从标题开始。

活动2(活动)初读。

素读:咬准字音。

活动3(活动)梳理内容。

让学生梳理内容(归何处、为何归、归如何)。

活动4(导入)局部品读。

女生读:“归何处”即“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

思考与交流。

1、这一节,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可否描述一下?

2、选了一些什么样的写景角度,用了什么写景方法?

3、诗人为何对平凡简朴的田园景象如此津津乐道?

活动5(活动)局部品读。

男生读:“为何归”即“少无适俗韵……池鱼思故”

先弄清“从何归”:

1、从何而归?

2、诗人把官场比做什么?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诗人把自己喻为什么?要表达什么?

再弄清“为何归”

1、“适俗”的“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爱丘山”、“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活动6(讲授)走进诗人。

既然诗人“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陶渊明何以要做官?

先看陶渊明家世与经历:

家世: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思想:孟嘉是名士,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远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经历: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法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

然后可归结原因:

1、做官是由于生活所迫。

2、有“平天下”的壮志。

但为官艰难,难伸志向,还做背良心的事。一个“误”字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

活动7(活动)局部研读。

齐读:“归何处”即“户庭无尘杂……复得返自然”

“复”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活动8(活动)美读。

1、怎么读“归何处”这一部分呢?

一要读出景物的美(纯朴、宁静、和谐),二要读出情的深(如释重负,轻松自然)。

女生复读。

2、怎么读“为何归”这一部分呢?

一注意“本”字(出于本心,心甘情愿),二要把握好“误”(后悔与憎恶)、“鸟、鱼”(兴奋与自在)。

先抽两位学生读“误落尖网中,一去三十年。”最后教师范读。

男生齐声复读。

3、如何读“归如何”?

把握好“无”与“有”(清静、闲适)、“久”“复”(苦闷与欣喜,读得缓慢而放松)。

全班复读。

活动9(活动)扩读。

诗外读诗人。

3、七律赞陶潜。

君子固穷归园田,赋诗饮酒五柳前。

不为五斗折腰米,只图南山赏菊闲。

烟销云飞人已去,流传后世有佳篇。

沧海桑田逾千年,梦里犹寻桃花源。

诗内读诗人。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无”的是适应世俗的情趣,“有”的是热爱自然的本性。

2、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无”的是世俗的虚伪机巧,“有”的是真诚拙愚。

3、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无客套与应酬;“有”的是“余闲”,有充分的时间劳作、读书、写诗。

4、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无“樊笼”的禁铟与网罗,“有”返自然的自由与快乐。

活动10(测试)背诵全诗。

试背全文。

活动11(作业)课外练习。

1、写一篇随笔,两个题目任选:

(1)归之乐。

(2)诗意地生活。

2、背诵全诗。

3、将田园风光部分改写为散文。

归园田居的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七

1、【激发交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作品。请大家谈谈对陶渊明的认识。

2、【拓展补充】提到陶渊明,我首先想到的是苏东坡。法国《世界报》评选全球范围内的“千年英雄”,涉及政治、军事、文化、宗教诸多领域,选出十二位,苏东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这和陶渊明有什么关系呢?陶渊明是苏东坡最崇拜的人。苏东坡晚年被贬海南岛,随身携带的只有陶渊明的诗集。陶渊明的109首诗,苏东坡一一唱和并汇编成《和陶集》。平心而论,陶渊明为我们留下的文学遗产并不多——薄薄的一本诗集、一百多首诗和几篇散文。陶渊明是一个生前几乎被世人遗忘的文学家,在他去世数百年之后,苏轼等人为首发现了这座默默无声的文化高峰和它的真正价值。可以说,中国文学史上可以没有陶渊明的作品,但不能陶渊明式的人物,不能缺少陶渊明笔下所描绘的生活。

二、初步感知。

(一)反复诵读。

1、自由诵读,解决字音。

2、点名朗读,纠正字音。

3、全班齐读,读准读齐。

(二)背景介绍。

我们刚才提到了苏轼,相对于苏轼而言,陶渊明的生平真是太简单,简单得有些单调,耕田似乎是他唯一的事业。而在这种简单中又蕴含着丰富。史书上记载,为了生计,陶渊明“投耒去学仕”。从二十九岁到四十一岁,十三年的时间里,他曾四次奔走“学仕”。

(1)第一次:二十九岁,“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去”(《晋书》)。

(2)第二次:三十五六岁,做官一年多,母亲去世,归家居丧。

(3)第三次:四十岁,居丧结束,六月做官,次年三月辞职。

(4)第四次:四十一岁,因“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再次做官,八十多天后不辞而别了。

【小结】人到中年,几番“学仕”失败,他才看透了。不单看透了官场,也看透了他自己。在精神上经过一番交战之后,他得出结论:做官的痛苦,比挨俄的痛苦还厉害。既然自己没有力量移风易俗,起码不要同流合污。

(三)再次齐读。

三、深入探究。

(一)阅读注释。

1、圈点勾画。

2、补充强调。

(1)尘网(补充):尘世的罗网。

(2)三十年(强调):有人认为当作“十三年”,因从陶渊明初仕为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令归田,前后恰好为十三年。

(3)守拙(补充):安于愚拙,不学巧伪,不争名利。《老子·十八章》“智慧出,有大伪。”(智巧出现,将有大的欺诈)。

(4)罗(补充):排列。

(5)依依(补充):轻柔貌。一说,隐约可辨貌。

(6)虚室(个人观点):内心。语本《庄子·人世间》:“虚室生白。”室,比喻心;白,指日光所照。虚室生白,形容一种澄澈明朗的境界。

3、明确字形。

(二)品评交流。

1、请你就诗的题目“归园田居”设计一个问题。

【示例】(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2、陶渊明是如何写官场的?

【明确】写官场,用的是“尘网”、“羁”、“池”、“尘杂”、“樊笼”等否定性的词,且用“误落”、“久在”这些厌恶性的词描写自己断断续续十三年的官场生活。

参考:对“网”这一意象的品评。诗人北岛有一首题为《生活》的诗,通篇只有一个字:“网。”只用一个字就写出了现实社会中人们内心无处不在的压抑、苦闷、彷徨、困惑、苦痛、无助和挣扎以及挣扎无果后的无奈与失落。

【激疑】《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中“误落”为“误入”,你觉得哪一个好?

参考:“误落”强调糊里糊涂地坠入其中,自己做官是出于无奈;“误入”强调本是有所期待而为之,几经奋斗之后发现了人生的荒谬。

3、陶渊明是如何写田园的?

【明确】写田园,用的是“旧林”、“故渊”、“自然”这类充满怀旧依恋意味的词,更有“爱”、“恋”、“思”、“返”这样表达强烈依恋情感的词。

4、试题演练。

(1)苏东坡评价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请结合“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诗加以赏析。

【明确】桃红李白,榆青柳碧,不着一色彩语而满眼春色!

(2)苏东坡评价陶渊明的诗“癯而实腴”,请结合“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句诗加以赏析。

【明确】村庄、炊烟,狗吠、鸡鸣。在纯乎白描的写景中给我们以安详宁静的感觉,他写的是景,却让我们想到生活,悠然令人神往。有人说,诗人能从生活中发现常人在天堂里也难以发现的美感。

归园田居的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八

1.赏析陶渊明在本诗中构建的“两个世界”,提高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2.分析平常景物“诗意化”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第一步:导入。

(二)第二步:解题。

首先来看题目,题目是“归园田居”。我们都大致理解这四个字的意思,但是都无法从语法角度进行清楚的解释。一般的读法是“归园/田居”,似乎“归园”是一个意思,“田居”是另一层意思。其实不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经过考证,认为:“园田居”乃渊明之一处居舍(另有“下泽田舍”等),其少时所居,地近南山,即庐山。他二十五岁前后离开此处,至五十五岁方重归“园田居”,大约三十年也。按照袁行霈教授的观点,题目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归/园田居”,应该是一个动宾短语。文本中还有一处旁证就是诗句“守拙归园田”,后面一句是“方宅十余亩”,上句的“园田居”和下句的“方宅”构成了衔接。本首诗正是围绕“归”和“园田居”展开的。

(三)第三步:理解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

教师朗读,学生自读,最好能够熟读成诵,并且对照注释,对诗歌进行白话还原。时间大约为5分钟。

初次把握诗歌大致内容之后,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陶渊明在这首诗中构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尘俗世界”,一个是“田园世界”,再读诗歌,填写下面的表格中空缺的部分:

诗中与之相关的词语。

特点。

尘俗世界。

田园世界。

第一列的问题并不难,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尘网、樊笼/丘山、旧林、故渊、自然。不过可能有的学生会忽视诗歌最后一句话“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于是要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整体观照,不可囿于一隅。至于第二列的问题,即两个世界的特点分别是什么?这就要考查学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了。为了突出“田园世界”的特点,有必要先把握“尘俗世界”的特点。

学生答案预设一:肮脏。理由:作者说“误落尘网中”,“尘网”中的“尘”不就是灰尘吗?灰尘当然是脏的,这也表明作者在暗示官场的肮脏。

学生答案预设二:黑暗。理由:“尘网”其实只是比喻的说法,并非真的有尘土,在此指代的是官场,陶渊明因为不堪接受上司的“侮辱”,愤而辞官,这也看出官场的黑暗。

学生答案预设三:拘束。不论是“网”,还是“樊笼”,都有约束人的自由的意思。人在官场,一切都要按照官场规则办事,上级派邮督来督察。为人骄横的邮督一到彭泽县就差人把陶渊明叫来见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否则将影响他的前程。这些都是身不由己的,为此,陶渊明才辞官回家。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分析“网”和“樊笼”的意象,引申出“不自由”的含义,并且能够结合陶渊明的辞官经历进行理解,分析得很透彻。

学生答案预设四:繁忙。虽然文中没有直接点出这一点,但是作者说“虚室有余闲”,既然在田园里有悠闲的感觉,那么与之对应的官场肯定就是公务繁忙,作者忙于公事,得不到片刻清闲,因此向往回归田园。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从对立面的意思入手进行分析,很机智,很准确!

在把握了“尘俗世界”的特点之后,那么“田园世界”的特点也就“呼之欲出”了。

学生答案预设一:自由、悠闲。在官场如同“尘网”,如同“樊笼”,没有人身自由,那么身在田园,便可享受自由而悠闲的生活了。

教师点评:依然从对立面的意思入手进行分析,不错。

学生答案预设二:美感。“尘俗世界”充满了社。

归园田居的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九

知识与能力朗诵诗歌,学会用诗眼来解读诗歌内容;让学生在诗意的想象中诵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领会田园风光的意境,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想象与联想来描摹诗歌画面。

2.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一、课堂导入。

师:有人说,他是“百世田园之主”,有人说,他是“千古隐逸之宗”,大家说他是谁?(陶渊明)。

初中,我们邂逅了从东晋时代款款而来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回顾他的作品,并背诵《饮酒》其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颗纯净的心走进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去领悟这其中的真意。

归园田居的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十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1、导入新课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2、写作背景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3、作者介绍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4、题目解说

明确:“归”

5、层次结构

第一层(第1—8句)

写诗人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第二层(第9—16句)

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景——生活简朴、安静祥和,富有乡村气息。

第三层(第17—20句)

对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对新生活的愉悦之情,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6、全文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1、背诵《归园田居》。

2、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欣赏音乐:听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

这首歌曲正是田园乡谣风格,它仿佛是一泓清泉静静流淌在我们心头,正契合了我们回归自然、寻找自我的想法。

归园田居的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十一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06页,今天我们来学习30课诗四首。第一首《归园田居其三》,作者是陶渊明,上个单元里我们学过了他的《桃花源记》。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41岁时,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诗人陶渊明共写了五首《归园田居》,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转身写板书: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带学生朗读诗文。

我在南山山坡下种了些豆子,杂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很稀少。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着锄头回到住的地方。道路很狭窄而草木丛生,夜露打湿了我的衣服。衣服被打湿了不足以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思就行了。

1、这首诗一共有8句,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诗文。

2、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明确: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3、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了多长时间?

明确:锄草。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4、诗的前四句只记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是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就是“早早地起来”;“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肮脏,丑恶解)。第四句说回家已是晚上了。“荷”,担、扛(“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了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

5、第五句中“道”指什么?(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明确: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借夕露沾衣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让同学齐读这首诗,然后试着请同学背诵。

兴:起秽:田间杂草前四句: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

荷:扛着长:茂盛后四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归园田居的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十二

1、把握全文“归”为线索,通过诗中的意象来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2、理解作者不满现实,不与当时黑暗的上流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经过必修一诗歌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诗歌的意境已有较好的把握(具备赏析诗歌的基本能力),且学生初中时已学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只须引导他们“知人论世”,从陶渊明生平入手,抓住一个“归”字,围绕四个问题便可很好的理解诗歌。

1、重点:把握全文“归”为线索,通过诗中的意象来把握全诗。

2、难点:理解作者不满现实,不与当时黑暗的上流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看图猜诗句、作者及背景简介

(一)看图猜诗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开创田园诗一派,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他的诗大多描写了田园生活,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情感真实,诗味醇厚,风格恬淡,语言清新自然。

2、背景: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这是第一首。

活动2【活动】解题

标题透露了哪些信息,其中最关键的字是哪个?

明确:作者渴望回到田园生活;题眼:“归”

活动3【活动】整体感知:

1、聆听诗配乐诵读(要求:正音;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2、跟读(要求:模仿;体会诗人朴素、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活动4【活动】问题探究

1、小组讨论,理解诗意。

2、再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问题一:从何而归?(用课文中的话语作答)

明确: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

作者用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比喻官场生活(诗人在任彭泽县令八十一天后,不愿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

2、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误”,表明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及对自己进入官场的悔恨;“久”写出诗人身处官场的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问题二:为何而归?(用原诗中的语句作答)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守拙归园田”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诗人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恋”和“思”是人独有的情感,作者赋予羁鸟、池鱼人的情感,形象地写出了他们对自由的向往,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诗人。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来比喻自己于宦海沉浮中心系田园及对自由的向往。

小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尘网:指尘世。这里指仕途、官场。官场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罗网。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人生有几个十三年?误落十三年,是一种弥足深陷后幡然醒悟的遗憾与悔恨。“误落”与“尘网”表达了对污浊官场的鄙夷和厌恶。)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比喻诗人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向往自由)“守拙归园田”(守拙: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诗人选择“归”的原因概括起来就是:爱丘山、厌官场、慕自由。

问题三:归向何处?(用原诗作答)

明确:园田。

1、找出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并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学生自由发挥)

2、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描写田园景色,这些田园景色有何特点(意境或画面)?诗人是如何描绘田园景色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明确:(1)诗人用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和谐的田园风光。(2)诗人从视觉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和炊烟;从听觉的角度写了狗吠和鸡鸣。其中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是近景;村庄、炊烟、狗吠、鸡鸣是远景;以动衬静,诗人写狗吠声和鸡鸣声是为了衬托周围环境的宁静和谐。

问题四:归去如何?(用原诗作答)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这几句诗表达了作者归去后怎样的心境?

明确:(结合“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来分析。)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感。由写景而写心,“虚室”与“户庭”对应,既指空闲寂静的居室,又指诗人自由闲适的心境。“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归自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活动5【活动】课堂小结

本文寄寓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热爱及对精神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活动6【测试】课堂检测

围绕下列问题来背诵本诗: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活动7【作业】诗歌鉴赏练习

阅读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山亭夏日(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释:阴浓:树阴非常浓密。蔷薇:花名。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香。

诗歌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写了绿树、楼台倒影、池塘、微风、花香浮动的庭院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夏日山亭图。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在的心情。

归园田居的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十三

陶渊明 。

一、导入。     。

二、读读讲讲问问。 。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

三、总结。(含背诵检查、默写)     。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 。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

归园田居的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十四

1、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把握形象,欣赏诗歌结构美、画面美。

3、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解题,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教学难点:理解情感,把握形象,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设想:学习《归园田居(其一)》,考虑到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才半个学期,刚刚学完的必修一仅涉及一单元的现代新诗,结合必修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故确立学习本文目标定位——继续激发兴趣,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拟打算通过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达到教学目标。结合新课标理念: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诵读录音、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幻灯1)

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初中时我们学过了他的《桃花源记》。

(幻灯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一首五言诗《归园田居(其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简介作者、背景:

1、学生自己介绍,教师相机补充。那个同学主动来回答?

相关资料: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陶少年时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父亲早逝,家世没落,家境贫寒。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陶渊明死后,颜延之给他写诔文时,经与众友商议,因谥法中“宽乐令终”为“靖”,“好廉克已”为“节”,故私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陶渊明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他的诗歌对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和唐代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幻灯3)又名:潜 字:元亮

籍贯:浔阳柴桑人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后世称誉 :“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幻灯4)教师补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师:那么陶渊明为什么弃官归田,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没有关系呢?

2、(幻灯5)补充东晋时代背景。

东晋朝廷: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陶渊明早年:“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师:了解了陶渊明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其一)》,感受那静谧优美的田园风光,领略诗人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吧。先请一同学来朗读。

三、整体感知:(幻灯6)

1、请一生朗读。(师生评点,注意字音,提醒学生五言诗的节奏二/三拍)

2、学生听配乐朗诵,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再听老师配乐朗诵,小声跟读。觉得还行就给点掌声。老师也需要鼓励吗。

4、请同学自主学习诗文句意,互相质疑,师释疑。强调学生注意注释。

补充注释:(幻灯6)(1)适:适应,迎合。(2)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3)故渊:鱼儿原来生活的深水潭。(4)拙:愚拙。(5)方:旁之意。 (6)荫:遮盖。(7)罗:排列。(8)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9)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10)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四、解题,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

学生明确:"归"字

师:也就是说“归”字是文章的题眼。那么我们就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

2、提问:请问诗人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请大家仔细看课文,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用原文回答:

讨论交流后明确:

(1)、(幻灯8)从何而归?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思考: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 。

思考:还有哪一个字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中的“误”字,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场的悔恨之情。

(2)、(幻灯9)为何归来?

明确: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思考:“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明确: 热爱田园生活,对于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难以适应。

思考:“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特别是“恋和思,旧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

(3)、(幻灯10)归向何处?

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幻灯11)归去如何?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情的是哪一句?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欣喜。

3、(幻灯12)明确结构美。诗的开头四句和结尾四句,互相呼应,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承上启下,关联过渡。首尾记叙抒情,中间写景抒情。整首诗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自然。

五、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1、(幻灯13)请大家边联想、想像,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归去后”是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用原文的诗句回答)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学生分成8个小组讨论、交流后代表发言。

老师参考点评:从写景的角度看,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即白描,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写出田园生活的纯朴。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也写出了景色的幽美。

后四句是远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动静结合,更显得乡间的宁静、和平。

(幻灯14)师小结:这八句话,诗人用白描、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3、(幻灯15)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

清新自然 祥和安谧 闲适恬淡 宁静幽美

六、理解情感,把握形象:

先请全班同学有感情的齐读全诗并思考:

1、(幻灯16)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清高孤傲、与世不合 洁身自好、甘于清贫 向往田园、淡泊名利

七、课堂小结:

(幻灯18)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洁身自好、甘于清贫,向往田园、淡泊名利。他以琴书为乐,以菊花为友,为我们树起了一块人格的丰碑,让后人永世传诵。

前些天,去参观学习尚卿乡“尤俊农耕文化园”,我又更深刻地体会了陶渊明的高洁情操,让我们把敬意送给这样的一个人:

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因为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诗意的人生。

八、布置作业:(幻灯19)

1、背诵《归园田居(其一)》,下一堂课检查。

2、课外合作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400字左右。

要结合归园田居组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写在周记本上。

归园田居的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充分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重点: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

1、熟读诗歌,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

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及学生活动要求。

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储备:小组交流:介绍作者、写作背景(个人展示或小组交流解决,4分钟)。

活动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朗读两首诗歌,小组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展示朗读-----其他同学纠正读音-------全班齐读课文(5分钟)。

2、初步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小组内交流)(8分钟)。

活动二:赏析诗句。

1、赏析诗歌《归园田居》: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内交流----学生个人展示----其他小组补充点评)(15分钟)。

补充:《归园田居》:全诗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的流露了出来。

活动三:拓展:

同学们,你是怎样看待陶渊明“归隐”的呢?如果他生活在现代社会还会归隐吗。

(小组内交流----学生个人展示)(8分钟)。

作业:背诵两首诗歌。

归园田居的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十六

教学重点、难点: 。

课时安排:1课时。 。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 做官,有名有利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

二、作者简介 。

三、解题 。

明确:\\\'归\\\' 。

讨论、明确: 。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

四、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

1、从何而归? 。

明确:尘网、樊笼 。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

2、为何归来? 。

明确: 。

a、性本爱丘山(本性) 。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

明确: 。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

3、归向何处? 。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 。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 。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

五、 总结全文。 。

六、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

隐士情怀: 。

1、蔑视权贵、鄙视官场 。

2、淡泊明志、躬耕田园 。

3、委心乘化、知天乐命 。

《饮 酒》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成就最高。 。

求一两句名句…… 。

此外,简洁和含蓄也是陶诗的重要特点。

归园田居的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十七

陶渊明。

一、导入  。    。

二、读读讲讲问问。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三、总结。(含背诵检查、默写)    。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

(《初中语文第一册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归园田居的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十八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这部分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归园田居》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一首。属于必读课。本单元收录了《三峡》、《短文两篇》和《湖心亭看雪》等都是描绘自然山水景物的优秀诗篇。通过本单元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秀美风光,理解诗人在嘈杂的社会环境中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通过《归园田居其三》的学习,使学生对山水田园诗有初步的了解,感受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和作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诗了解山水田园诗的风格特征,当是本诗的学习目标之一。

(二)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器具:多媒体投影。

四、关于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b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做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3、简要介绍陶渊明,晋代诗人,田园诗歌的开创者。侧重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

4、听读,点拨“秽”、“荷”等字的读音,学生朗读。

5、理解诗意:

(1)“草盛豆苗稀”一句表明了什么?

(2)请想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写出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前2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后2句优美的月色描写表现出作者不以为然,反而享受着这劳作之趣。)。

(3)末句点明主旨,“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陶渊明有怎样的愿望?(不愿同流合污,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6、总结:此诗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诗人愉快恬淡的心情和对归隐生活的满足遁世思想。用语平淡自然,朴素如口语,不见丝毫修饰,但平常中富于情趣,夜色柔和优美,意境醇美。“带月荷锄归”一句,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月夜归耕图”。

7、朗读并背诵。

归园田居的语文教案(优秀19篇)篇十九

1、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把握形象,欣赏诗歌结构美、画面美。

3、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情感,把握形象,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解题,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多媒体课件、诵读录音、背景音乐。

学习《归园田居(其一)》,思考到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才半个学期,刚刚学完的必修一仅涉及一单元的现代新诗,结合必修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故确立学习本文目标定位——继续激发兴趣,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潜力。拟打算透过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到达教学目标。结合新课标理念: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1课时。

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初中时咱们学过了他的《桃花源记》。

这天,咱们要学习的是他的一首五言诗《归园田居(其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1、学生自己介绍,教师相机补充。那个同学主动来回答?

相关资料: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陶少年时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父亲早逝,家世没落,家境贫寒。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之后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陶渊明死后,颜延之给他写诔文时,经与众友商议,因谥法中“宽乐令终”为“靖”,“好廉克已”为“节”,故私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陶渊明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他的诗歌对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和唐代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又名:潜字:元亮

籍贯:浔阳柴桑人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后世称誉:“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教师补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师:那么陶渊明为什么弃官归田,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没有关系呢?

2、补充东晋时代背景。

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陶渊明早年:“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师:了解了陶渊明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面,让我们一齐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其一)》,感受那静谧优美的田园风光,领略诗人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吧。先请一同学来朗读。

1、请一生朗读。(师生评点,注意字音,提醒学生五言诗的节奏二/三拍)

2、学生听配乐朗诵,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再听老师配乐朗诵,小声跟读。觉得还行就给点掌声。老师也需要鼓励吗。

4、请同学自主学习诗文句意,互相质疑,师释疑。强调学生注意注释。

补充注释:(1)适:适应,迎合。(2)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3)故渊:鱼儿原先生活的深水潭。(4)拙:愚拙。(5)方:旁之意。(6)荫:遮盖。(7)罗:排列。(8)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9)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10)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学生明确:"归"字

师:也就是说“归”字是文章的题眼。那么我们就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

2、提问:请问诗人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请大家仔细看课文,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之间能够互相讨论,用原文回答:

讨论交流后明确:

(1)、从何而归?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思考: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

思考:还有哪一个字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中的“误”字,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场的悔恨之情。

(2)、为何归来?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思考:“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明确:热爱田园生活,对于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难以适应。

思考:“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个性是“恋和思,旧和故”都用得十分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归去如何?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情绪的是哪一句?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欣喜。

3、明确结构美。诗的开头四句和结尾四句,互相呼应,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承上启下,关联过渡。首尾记叙抒情,中间写景抒情。整首诗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自然。

1、请大家边联想、想像,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归去后”是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用原文的诗句回答)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学生分成8个小组讨论、交流后代表发言。

老师参考点评:从写景的角度看,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此刻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即白描,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写出田园生活的纯朴。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也写出了景色的幽美。

后四句是远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动静结合,更显得乡间的宁静、和平。

师小结:这八句话,诗人用白描、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在那里,不仅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构成鲜明的比较。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证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3、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

清新自然,祥和安谧,闲适恬淡,宁静幽美

先请全班同学有感情的齐读全诗并思考:

1、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你从诗中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清高孤傲、与世不合洁身自好、甘于清贫向往田园、淡泊名利

2、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洁身自好、甘于清贫,向往田园、淡泊名利。他以琴书为乐,以菊花为友,为我们树起了一块人格的丰碑,让后人永世传诵。

前些天,去参观学习尚卿乡“尤俊农耕文化园”,我又更深刻地体会了陶渊明的高洁情操,让我们把敬意送给这样的一个人:

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因为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诗意的人生。

1、背诵《归园田居(其一)》,下一堂课检查。

2、课外合作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400字左右。

要结合归园田居组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写在周记本上。

相关范文推荐

    护士工作总结实用(热门16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一个月内的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的重要步骤,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并提升工作效率。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写好月工作总结,我们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高速收费员年度个人工作总结范文(17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在这一个月工作时间的安排和利用情况进行总结的过程。通过阅读这些范文,你可以学到如何将工作总结与个人成长和团队发展相结合。收费员虚假退费、不开发

    将环保进行到底演讲稿(模板19篇)

    环保是一种生活态度,它需要我们积极参与,共同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环保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在我国古代,考试是君王们一种招

    开学教学方案设计(通用19篇)

    在计划书中,我们可以设置具体的措施和评估指标,以便在实施过程中有条不紊地进行。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阅读这篇计划书范文,相信能够给你们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启示。

    高中以毅力为题(汇总23篇)

    优秀作文是对作者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观点立意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的一种重要形式。希望大家在阅读这些优秀作文的同时,能够自我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工程专业社会调查报告(热门15篇)

    调查报告是通过对特定问题或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得出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为决策提供参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调查报告,以期为读者提供对某一领

    自动化生产实习心得体会(汇总18篇)

    实习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也为自己的成长提供了契机。为了方便大家参考和学习,下面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实习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生产实习是我们机械专业学

    党支部书记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党课讲稿(优秀13篇)

    党课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要措施。以下是一些党课学习的注意事项和方法,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同志们:按照院党委制定的《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

    以读你为题(通用16篇)

    优秀作文应该能够启发读者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来看看这几篇优秀作文的评析和解读,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看过一则报道,有位大

    本入党申请书(通用20篇)

    入党申请书是展示个人党性和为人品质的重要场合,需要认真对待。如果你对入党申请书范文还不够满意,不妨看看以下小编为大家挑选的一些精彩范文。尊敬的党组织:我自愿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