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说课稿范文(16篇)

时间:2023-11-15 作者:FS文字使者水调歌头说课稿范文(16篇)

教案模板是教学的框架,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教案模板提供了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实例,可供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应用。

水调歌头说课稿范文(16篇)篇一

能上一节好的语文课,是许多老师梦寐以求的夙愿。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洒脱的!自然的!幽默的!智慧的!诗意的??最终是有魅力的!那么,语文课的魅力在哪里?我认为,它应该在课堂中师生的情感和智慧中。

但语文课仅有情感,魅力就够了吗?不是,好的语文课要能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学生智慧的潜能被开发,幽闭的心智被开启,创造的天性被唤醒!唯有情和智和谐共生,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出动人的魅力。

那么,怎样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呢?下面我试以赵军文老师上苏教版六年级《天游峰的扫路人》的课例来作阐释。

一、导入新课显示教师亲和的魅力。

赵老师与学生进行了一段课前谈话,谈话包括两层内容:一层是师生情感沟通,缩短因为师生不熟悉而产生的心理距离和隔阂,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接纳教师,让教师走进学生心里。教师借用孙悟空这一学生喜爱的人物一下拉近了距离,向零距离心理教学靠拢。另外一层内涵是导入新课。优秀的导入或自然、或新颖、或曲折、或意外,但不管形式如何,导入语言必须在内容上与教学内容有必然联系,否则,不是哗众取宠,就是喧宾夺主;不是教师卖弄,就是故意做作。因此,一个好的“揭题谈话”或“新课导入”,在内容选择上应该有以下要求:1、要选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2、要能和教学内容有机联系;自然相关;3、要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充分激发学习热情。

二、质疑问难,显示教师启发的魅力。

如何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认为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即要让学生敢问、善问。敢问,是心理问题,勇气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教、不唯上、不唯真、唯美的意识,敢于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感,敢于向书本和教师挑战。从低年级开始每节课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题,不走过场,不搞形式。善问,是方法问题,是能力问题。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就能提出有水平的问题。

从教学片断之中我们能看出学生提问能力也不是很强,开始的时候,学生问不到点子上,提出的问题也有语病。但老师没有否定学生,而是充分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他的那番调动的语言实在精彩:同学们,如果你提的问题与你的同桌一样,你们都是英雄!因为英雄所见略同。如果你提的问题与同桌不同,有两种办法——你能回答他的问题,证明你比他强,你当当小老师,回答他的问题;如果你无法回答他的问题,请你向他请教,因为他提出了你没有发觉而且又不能解答的问题。一番话将所有的孩子调动得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只待老师一声“开始”,整个课堂已经沸腾起来。可想而知,后来学生的问题真是精彩纷呈,几乎个个出采,上台写上自己问题及大名的学生达十人之多。从学生问“扫天游峰的人是年轻人,还是老头?”逐步引导到问“天游峰景那么美,作者为什么不写美景,而写天游峰的扫路人呢?”从问“扫路人身上有什么伟大的事”逐步打磨到“扫路人身上有什么高尚的品质?”这些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的耐心,教师的启发,教师的循循善诱。最后,面对那满黑板的问题,赵老师不温不火,不疾不徐地让学生选一个最重要的金点子,这其实是让学生学会梳理问题,学会真正地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抓住最关键的问题带动讨论其他问题,希望在解决问题时,能够触发灵感,解决其他的问题。

我想,在提倡研究性学习的今天,我们经常呼唤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可是学生真的懂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吗?真的会吗?我觉得赵老师就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真正懂得了研究与学习的关系,这节课也的确当之无愧是研究性学习的典范。

三、朗读体悟,显示教师指导的魅力。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语感能力。”朱作仁先生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发出的一种直觉。既然如此,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朗读就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

当前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中读起来了,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但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朗读教学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朗读教学时,教师有读无导,学生有读无效,有走入“死读书、读书死、读死书”怪圈的倾向。出现这样的状况,从理论上讲,存在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误导。多读确实有利于语言的积累、感悟和理解,但多读绝不是一遍又一遍不加思考地读,也绝不是排斥教师应有的引导、指导和讲解的读。宋代学者朱熹提出的“熟读精思”符合阅读规律。“读”而不思则罔,有些深奥的课文,如果离开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精讲,不要说读一百遍,就是读一万遍也搞不懂。真理再向前走一步就成了谬误,我们要把握朗读教学中读的度,要有辨证的思维,而不是盲目地读、读、读。朗读教学出现效果不明显的状况,从实践层面上讲,原因主要是教师自身朗读水平不高,缺乏朗读指导的方法,因此只能在一个层面上读,不能让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情味,读出韵味来。

师生相互品读、赛读,先由学生朗读师生评议,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品赏,体会出师生读得好在哪儿,哪儿需要改进,从读的情感和技巧两方面品析,在品析中感悟,在品赏中提高。

从以上课例可以得出:朗读教学要读思结合,读导结合,教给方法。要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掌握技巧。

四、随机点评显示师生智慧的魅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十分重要,往小里说,它能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和活动,往大的说,它有时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但是当前课堂教师点评语言现状实在不容乐观,有的死板生硬,有的信口胡扯,有的不着边际,有的照搬标准答案,有的是板着脸训人,有的是廉价的表扬,所有这些均不能体现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照和平等对话。

水调歌头说课稿范文(16篇)篇二

一、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利用音、图、像的感染作用与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且超越了文本的局限性。例如:分析课文中的七种大自然的语言时,都配以形象的图片,从而使学生更易于把握文中所描述的现象。在讲解“三叶虫”化石时,配上图片,让学生对其有一定的感观认识。因为“三叶虫”并不是学生所熟知的。如果只是用大量文字解释,则不利于学生把握。在拓展知识的环节中,所展示的大量图像,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像与创作。

二、以多种方式的“读”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从而引发其情感体验。这篇文章就知识来说,其实并不难。但是,作为这种抒情性较强的文章来说,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体验其中的情感,如何使学生融入文章,则显得更重要。于是,这位老师则发挥了朗读体会的作用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课件的泛读,强调了字词音韵的把握与情感的渲染。老师对感情基调、重轻音、读音的细化指导,则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学生自由读与默读,就是要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体会,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还有开火车读,男女比赛读,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准确地把握到了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这些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都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体味,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发现的品质。

三、建立“大语文”观念,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作为一种人文学科,它必然蕴涵了各方面的知识。自古以来,文、中、哲也是不分家的。而且语文特有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也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大语文”观念。因此,这位老师很好地拓展了三叶虫、地壳运动等知识,拓展了大自然的各种语言,引导学生要热爱大自然。而且,让学生做做小科学找出大自然的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浏览课文的能力;让学生做做小诗人、小作家,从而培养他们的转化能力与体验力。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今天有幸听到但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是这样,听课也如此.咱们每个人听完课后也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观点,我觉得,但老师这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读中悟,悟中导。

老师对学生读课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体读,个别读,老师读,学生读,大声读,默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也是有不同的功能.默读有利于对文字的揣摩;出声朗读能加强感受,增强记忆;指名朗读可以给对文本有不同感悟的学生施展个性的空间;自由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集体朗读有增强气势,激发共鸣的功能;教师范读对学生不仅有示范作用,而且有激励作用……但老师对每种读法的作用掌握很清楚,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形式用得非常准确:如,体会女娲补天真辛苦,真伟大时,让学生在默读中找出具体的词句,学生通过细心揣摩都能找到有关句子,产生体验;再比如,“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这句,老师采用了集体读,在气势中学生再一次体验了一把女娲当时补天的'的勇敢和坚定.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老师很得巧用了“读”的艺术,无论从读的形式还是读的次数,该什么时候读该怎样读都把握得当,行云流水.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参与到读中,实现读和思考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亲近文本,走入文本,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感悟,自然地达到“一个文本,多种声音”的个性化朗读的境界.

如果说读是走进语言文字的基本途径,那么这堂课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能体现语文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这也是我要说的这堂课的第二个特点:。

二,语言文字的训练扎实,到位。

课堂中,有多处让学生进行文字训练的活动.如: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来说说女娲是怎样补天的.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学会如何有条理的把一件事说清楚,训练了思维,同时也为学生能复述故事内容奠定了基础.再比如:这些描写动作的词语可以打乱顺序吗由此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时也要有条理的叙述.这样的训练,对于三年级正开始学习习作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第三处训练点:女娲用尽全力把天补好了,你能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来赞美女娲吗这样的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也给学生提供了一次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的平台,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也使情感得以升华.

另外,我们看到教师的板书设计精美,书写漂亮,体现了她个人扎实的功底.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选做作业,也独具匠心,学生也很感兴趣.

我的一点建议:课文后小伙伴吐了一个泡泡:“女娲真了不起.”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感悟故事的神奇.的确,课文写得够神的了!那么学生有没有体会到故事的神奇,由此喜欢上神话故事.如描写天塌的情景,通过一连串叠词的运用(轰隆隆,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逼真传达出人间的惨状;还有女娲冶炼五彩石和补天的一连串动词的运用(找—挖—放—炼—化—装—端—泼等)十分生动传神;又如课文结尾段,“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看似写得随意,实则非常抒情,流畅,余味深长,值得好好朗读和积累.

水调歌头说课稿范文(16篇)篇三

首先,教师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原则,力所能及地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反复朗读的机会。纵观这节课,学生朗读次数达十次之多,而且形式多样,有齐读,男女生齐读,个别朗诵,自由读等。可以说,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教室里不时地回响着同学们的琅琅书声,这种氛围,让我们想起语文课那种最简单而又最真切自然的特色。我认为,对于诗歌教学,能注重诵读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多种形式来实施诵读,这是很关键的一环,陈老师做得非常好。

其次教师注重诵读与讲析的结合。在朗读中实现了字词教学,如对“阙、琼、婵娟”等词的正音解释(可惜教师自己读错了“阕”字音)。由女同学的朗读导入对上阕的分析,设计过度语为“作者对天上的美景作了哪些描写,微妙的心理有什么变化?”,从而讲析诗人的矛盾心境。又由男同学的朗读导入对下阕的分析,讲析诗人在词中表现出来的开阔胸襟。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齐读整首词。经过以上环节,相信绝大多数同学能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诗人起伏的心理变化和旷达胸襟。

再次,能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达到鉴赏的教学目的。阅读诗歌,贵在于自我体验自我感悟,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影”说的大概也就是这种对文学作品的再创作。陈老师在这节课中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在分析下阕时,教师在要求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三遍的同时提问:“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并简说理由。”此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反应热烈,回答也多结合了自己的感受,更多地谈了自己对本词的理解,基本把握了这首词的精华。从而出现了本节课的高潮。我觉得学生的这种看似零碎的'回答恰恰反映了学生对诗歌的真正体会,阅读一首诗或词,能有那么一两点的自己的体会已经足够了,而这要比我们老师作再多的分析要好得多。

诗歌教学中如能合理把握讲与读的关系,我相信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实现诗歌教学的目标。但同时我觉得教师的讲析要体现出叶老“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忌多贵精,重在抓点子,指路子,教法子,点拨启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在讲与读中还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读”的方面。教师虽然非常注重了学生的反复朗读,但对于朗读教学这一环节还不够加强,只有一次提到要注意节奏,其它几次都没有提出朗读的具体要求,包括语气语调、停顿等,教师又没有范读,也没有借助其它媒体,这样一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朗读的效果,甚至会让学生产生一种为朗读而朗读的不良印象。时间一长,也会使部分学生“有口无心”,更不用说培养兴趣。在朗读形式上,齐读过多,个别朗诵不够。总觉得,朗读次数虽多,学生似乎依然没有学会如何朗读这首词。原因是读中缺少“导”。

“讲”的方面。总的来说,一节课中,除了学生的十次左右的齐读以外,其余的绝大部分就是教师的讲析了。导入时讲了比较多,分析上阕过程中教师讲解也比较多。这首词的上阕有一定难度,必要的提示如作者当时的处境,一“欲”一“恐”的矛盾心情可稍作点拨,不必讲析太多。讲中应有“导”的作用,否则只能挤掉学生思考体会的时间。

总之,诗歌教学中讲与读的合理把握至关重要。如何做到“以讲导读,以读导讲”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水调歌头说课稿范文(16篇)篇四

读诗赏词首先要学习朗读,这是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在朗读背诵的过程中,诗歌那优美的韵律,如画的意境便“渗透”到了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讲析与学生诵读相结合的讲读课可以以讲导读,以读导讲,这种方式也是诗歌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陈老师的《水调歌头》一课再次为我们展示了鉴赏教学的魅力。

首先,教师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原则,力所能及地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反复朗读的机会。纵观这节课,学生朗读次数达十次之多,而且形式多样,有齐读,男女生齐读,个别朗诵,自由读等。可以说,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教室里不时地回响着同学们的琅琅书声,这种氛围,让我们想起语文课那种最简单而又最真切自然的特色。我认为,对于诗歌教学,能注重诵读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多种形式来实施诵读,这是很关键的一环,陈老师做得非常好。

其次教师注重诵读与讲析的结合。在朗读中实现了字词教学,如对“阙、琼、婵娟”等词的正音解释(可惜教师自己读错了“阕”字音)。由女同学的朗读导入对上阕的分析,设计过度语为“作者对天上的美景作了哪些描写,微妙的心理有什么变化?”,从而讲析诗人的矛盾心境。又由男同学的朗读导入对下阕的分析,讲析诗人在词中表现出来的开阔胸襟。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齐读整首词。经过以上环节,相信绝大多数同学能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诗人起伏的心理变化和旷达胸襟。

再次,能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达到鉴赏的教学目的。阅读诗歌,贵在于自我体验自我感悟,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影”说的大概也就是这种对文学作品的再创作。陈老师在这节课中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在分析下阕时,教师在要求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三遍的同时提问:“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并简说理由。”此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反应热烈,回答也多结合了自己的感受,更多地谈了自己对本词的理解,基本把握了这首词的精华。从而出现了本节课的高潮。我觉得学生的这种看似零碎的回答恰恰反映了学生对诗歌的真正体会,阅读一首诗或词,能有那么一两点的自己的体会已经足够了,而这要比我们老师作再多的分析要好得多。

诗歌教学中如能合理把握讲与读的关系,我相信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实现诗歌教学的目标。但同时我觉得教师的讲析要体现出叶老“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忌多贵精,重在抓点子,指路子,教法子,点拨启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在讲与读中还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读”的方面。教师虽然非常注重了学生的反复朗读,但对于朗读教学这一环节还不够加强,只有一次提到要注意节奏,其它几次都没有提出朗读的具体要求,包括语气语调、停顿等,教师又没有范读,也没有借助其它媒体,这样一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朗读的效果,甚至会让学生产生一种为朗读而朗读的不良印象。时间一长,也会使部分学生“有口无心”,更不用说培养兴趣。在朗读形式上,齐读过多,个别朗诵不够。总觉得,朗读次数虽多,学生似乎依然没有学会如何朗读这首词。原因是读中缺少“导”。

“讲”的方面。总的来说,一节课中,除了学生的十次左右的齐读以外,其余的绝大部分就是教师的讲析了。导入时讲了比较多,分析上阕过程中教师讲解也比较多。这首词的上阕有一定难度,必要的提示如作者当时的处境,一“欲”一“恐”的矛盾心情可稍作点拨,不必讲析太多。讲中应有“导”的作用,否则只能挤掉学生思考体会的时间。

总之,诗歌教学中讲与读的合理把握至关重要。如何做到“以讲导读,以读导讲”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水调歌头说课稿范文(16篇)篇五

我说课的题目是《水调歌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首诗。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因此,这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

这一目标的制定是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将诗的解读升华到更高的层次。囿于年龄和经历的差异,这方面的理解会成为难点。

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安排这样几个板块:

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拈来几句。比如…教师的一句话就可激起学生诗情的波浪。教师继续引导:大家记不记得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就由优美的月色引发了对人生的感慨。然后让学生回忆原文。之后自然导入新内容: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仍然是苏轼对月抒怀的诗。

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旧知,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让课堂一开始就有了浓厚的文学氛围。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乐曲明月几时有就是专门为这首诗配的乐,因此,意境与诗非常和谐),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因此,我就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词语、句子含义、修辞、展现画面、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分析。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

通过这个环节,就理解了诗的艺术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胸襟。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诗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初中古诗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结合他们所了解的苏轼的生平及作品写一段关于苏轼的介绍(体裁可诗可文)。这个小练笔的设置,既合乎读写结合训练的要求,又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回复《行路难》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让学生自己就这首诗出题,题型也由学生自己总结。多媒体出示:难度由小到大依次是:直接默写上下句;根据提示默写上下句;语境默写。

这项如果课上时间不足,可以留作课下作业。语文应注重基础知识与素养能力的双重提高。这几项练习、作业都符合这个要求。

水调歌头说课稿范文(16篇)篇六

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其中的一首诗。

一、说教材:

《水调歌头》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诗词五首》中的一首词。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十分优美。

结合本单元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重点词句学会品味赏析。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悟诗词完美的意境。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通过课件演示、媒体辅助、谈话点拔等多种形式,发挥远程教育媒体的资源作用,让学生发散思维、主动学习。

二、说远教资源的分析与利用:

本课的资源取自远程教育模式二,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我找到了适合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图片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并结合我们接山学生特点制作了课件,让学生更有效地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三、说预习。

让学生了解作者,掌握文章写作背景,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四、说课堂。

(一)、导入新课----明月诗情、明月有约。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自然界的事物中,月亮是最富有浪漫色彩的,也最能引起人的情思。所以古人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那么学生知道的`有哪些?(根据学生的回答和我的提示引出课题:《水调歌头》)。

(二)、预习检查----明月抒怀。

1、检查学生对作者的了解情况及作者的写作背景。

2、检查重点字词的写法,发音,字意。

(小组交流展示,对抗组互相评改。)。

(三)、讲授新课----明月抒怀、明月有情。

1、朗读(首先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试着朗读课文,并把积累的朗读技巧分享给大家听。然后我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下载了著名主持人曹可凡的朗诵,让大家细细品味。听完了名家的朗诵,学生也已经跃跃欲试了,接下来我配上音乐让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读给大家听。)。

2、在充分朗读之后,我适时的抛出4个问题,让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

3、然后精讲点拨,根据学生的讨论,我们得出了这样的参考答案:()然后回到课文。

4、接下来是升华总结,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面对一轮明月古人留下了千古名篇,学生学完本文之后也一定有很多的心里话要说。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拓展交流。

(四)、当堂检测。

(1、小组展示2、对抗组批改交流3、教师评改)。

课堂最后,播放从远程教育资源网上下载的歌手王菲的《明月几时有》,非常好听,让学生在这优美的旋律中结束这节课的内容。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思路.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语文之美,教学艺术之美,让学生自由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让课堂更有效!

五、说达标。

1、上阕下阕各写了什么?艺术上有何特点?

2、人生旅途中难免会遇到许多挫折和不如意的事,学了本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这两个达标题紧紧围绕三维目标来设计,用以考察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

水调歌头说课稿范文(16篇)篇七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水调歌头》。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1、抒情诵读。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因此,这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

2、品味诗句,感受意境。这一目标的制定是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3、了解作者的情感境界。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将诗的解读升华到更高的层次。囿于年龄和经历的差异,这方面的理解会成为难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1、导入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拈来几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仍然是苏轼对月抒怀的诗。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旧知,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倾听作品,创设情境。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文章的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3、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朗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4、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因此,我就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词语、句子含义、修辞、展现画面、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分析。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

通过这个环节,就理解了诗的艺术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胸襟。

5、与诗人对话,主题升华。

教师阐述:整首诗中,诗人既有出世思想,又有恋世情怀。但最终还是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学生能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情怀旷达,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诗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6、解读作者。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初中古诗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结合他们所了解的苏轼的生平及作品写一段关于苏轼的介绍(体裁可诗可文)。这个小练笔的设置,既合乎读写结合训练的要求,又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自检自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让学生自己将整首词改写称为散文作为作业,检查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

水调歌头说课稿范文(16篇)篇八

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是一首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这首词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这一千古名篇,意境壮美,而又结构新颖,富含这里和人情。这首流传千古的诗词经过老师的解析与渲染,学生更从深层次理解并作者产生共鸣。这节课特色十分明显。

首先,在诗词的朗诵指导方面。教师先从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读文。读文时老师明确表达了要求要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哪个字需要重读哪个字需要拖长音读,学生在自己读时就能加进自己的理解。有了这样的指导学生们就知道读这首词的应有的抑扬顿挫的意义。尤其是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时,把“久”和“娟”声音拖长,中间更添加抑扬顿挫的感觉,更让学生明白这首词所要表达的诗人在中秋佳节思念亲人的浓烈的感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反复练读本词,在词所构造的意境中和诗人进行精神上的共鸣。

其次,在理解文本内容方面。一开始教师就营造背景氛围,在学生充分读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尝试从注释中了解文本的内容,而不是急于去讲解诗词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此时写词人苏轼所处的地方“身”在哪里,“心”在哪里,在这层次中让学生明白,此时诗人是在思念弟弟。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由教师的范读去理解四幅画面(把酒问天---起舞弄影----辗转难眠----望月祝愿)把酒问天,词人问的是什么?学生从词人问的内容中去想想词人的内心,词人的动作。化身为词人后想想后三个画面中词人在想些什么,这也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和学生对于文本理解的综合体现。在层层深入的理解与引导下,矛盾——坦然——怨恨——豁达学生最终体会到词人身在密州、心怀子由其实是想表达身在失意、心怀天下。

再次,对于学生的评价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做的很到位。对于学生的回答尤其是自己理解的诗词的独特之处,教师都及时进行鼓励性的反馈,尤其是学生说到自己学习诗词是借助资料了解到的时候,教师立刻鼓励总结“结合资料是学习古诗词的好办法”。这也是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认可。

这节课,教师在充分展现自己的高水准的素质的同时,也让我感受的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凸显,教师注重学生的自我表达和自己的体会感悟,让我不仅称赞这真是真正的和谐的交流的课堂。

文档为doc格式。

水调歌头说课稿范文(16篇)篇九

《水调歌头》一课,教学设计非常好,其优点大致总结如下:

一是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到位。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诗句,然后对学生的读进行评价,借机向学生指明哪个字应该重读,哪个应该拖音读,才能读出感情来。如“久”、“娟”读得慢一点儿、悠长一点儿,留给人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进而再让学生读,从而步步提高朗读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更是注重让更多的孩子投入到朗读中,给更多的孩子起来朗读的机会,用音乐营造朗读氛围,调动孩子的朗读积极性。

二是评价语贴切到位。让每个孩子起来读一句的时候,教师评价说每个孩子都在努力试着读出自己的味道,对孩子们的读进行肯定和鼓励。当理解课文内容时,学生说借助资料了解到的内容,教师马上强化“结合资料是学习古诗词的好办法”。

三是教学步骤清晰,由读引入到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使学生对词感情的把握步步引向深入。充分读课文之后,让孩子自己先看注释,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苏轼“身”在哪,“心”在哪,由浅层次的“身在密州,心怀子由”,让学生体会当时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然后通过老师的朗读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看到了“把酒问天—起舞弄影—辗转难眠—望月祝愿”四幅画面。进而注重对孩子句式的训练,按句式来训练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循循善诱,通过文章的步步深入学习,让学生最终体会到“身处失意,心怀天下”的情感,文章写时只是“兼怀自由”。最后,更是在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留下诗意的美。

四是不仅注重课文讲解深入到位,更是注重教学内容详略得当。“把酒问天”的画面详细讲解,让孩子思考“问”的内容,想象其动作,想象其心理活动,通过想象画面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后三个画面,先让孩子们自己分小组讨论想象,注重从动作、心态、语言几个角度去想象画面,然后把想象到的内容用笔写下来,并配乐营造氛围。紧接着分画面交流体会,通过每个画面学生的描写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每个画面所代表的心情“矛盾—坦然—怨恨—豁达”的变化过程。

五是教师的素质极好,善于对孩子引导,板书字迹非常好,板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板书内容注重师生共同完成,发挥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

水调歌头说课稿范文(16篇)篇十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轼的一首咏月词--《水调歌头》,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1、 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水调歌头》是苏轼政治失意。怀念弟弟苏辙之作,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对于引导学生树立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2、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和这首词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疏通词的大意,体味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其中我将第1、2点确立为教学重点,第3点确立为教学难点。依据是诵读品味体悟是新课标关于诗词教学的要求,其次,初一学生人生经历和感知特点使得他们对于人生态度的理解相对困难。

古语有云:教学相长也,可见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因此我采用引读法和点拨法作为本课的教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本课我采用诵读体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读说结合法作为本课的学法指导。

1、 诵读体悟法

这首词语言优美。感情真挚,需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细细品味。

2、自主合作探究法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志性的学习方式,这样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认识更加深刻全面。

3、 读说结合法

这样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渗透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考虑到这首词的特点和学生的领悟能力,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一课时,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 课前准备

为了更好的辅助与促进教学,我在课前布置让学生搜集查询有关苏轼的生平资料及其名篇代表作。

(二)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大家认真听老师读一段文字:有这样一个人,

他,才华盖世,贡献卓著。散文与韩、柳、比肩;诗与黄庭坚相齐;词与辛弃疾并举;书法、绘画也属开山之尊,在他所涉及的领域里,都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他,勤政爱民,造福苍生。历仕四朝,屡任地方官。所到之处兴修水利,赈济灾民。百姓拥戴,有口皆碑。并多次向朝庭进言,革故鼎新。显示了封建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雄才大略。

他,乐观豪迈,睿智旷达。政治上的失意令许多封建官僚深陷泥淖而无力自拔,发出英雄末路之叹,而苏轼则失意不失志,一曲"大江东去",千古绝唱唱到今,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情感魅力。

同学们说,他是谁,(苏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板书标题作者)请大家把课本打开到第111页:

这里导语设置语言精练优美,富有人文气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作者简介

首先让同学们自由说出自己搜集到关于苏轼的一些情况,而后教师以课件的形式作补充和明确。具体如下:

明确: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故事典故;被贬黄州,躬耕于村东)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韩柳、王安石、曾巩、欧阳修)眉州眉山人,作品有词集《东坡乐府》等。

生平简介:苏轼,22岁便中进士,入世做官后,因新旧党之争,先后被贬到杭州、密州、徐州、潮州做地方官,45岁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来又相继被贬到惠州、琼州、儋州。所以苏轼在自题画像中说过: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另外,苏轼可谓是一位艺术天才,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造诣极高。

(四) 背景简介

对苏轼写作这首词的背景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被贬在密州做地方官,政治失意,而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经有七年没有见面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苏轼把酒望月,有所思,有所想,写下了这首词。

在介绍完写作背景之后,正式进入课文的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分为:读词、说词、品词、拓展迁移和总结全文五个部分。

(五) 读词

可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气氛

分为学生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几个环节,读的过程中教师强调朗读要求:正

(六) 说词

(1) 首先,讲解小序

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写作时间和写作目的(板书)

(2) 说词大意 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之后分句说说这首词的大意,教师给出示范:

如说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先读出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说大意是: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并以课件的形式对这首词的大意进行展示明确:

(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 我欲乘风归去,)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 (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3) 概括大意

疏通大意后,让学生思考这首词的上下阙分别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上阕:月下饮酒

下阕:对月怀人

(七) 品词

(2)苏轼的乐观旷达可谓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我们在前面学习他的《浣溪沙》时,也感受到他的热爱生活,乐观旷达,大家记不记得《浣溪沙》中下阕的名句? 明确: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之后,教师稍作总结:古代诗论家关于这样说诗词,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又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可见,诗词中总是蕴含着作者的情感,需要我们去细细体味。

在这一环节中,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以温故而知新。并贯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

以渔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触类旁通。

(八) 拓展迁移

穿越历史

假设你穿越历史,回到宋代,看到了此时正在月下饮酒,思念弟弟的苏轼,你们之间会产生怎么样的对话呢?(要求对话内容积极向上,不偏离词的主题。)

(九) 音乐欣赏

播放王菲歌曲《但愿人长久》,让学生在优美音乐中聆听感受这首词,最后,让学生齐背这首词。

(十) 作业布置

苏轼面对一轮明月吟诵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祝愿,前面学习《十五夜望月》中王建发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感叹,可见月亮成为古代文人墨客情感的一种寄托,课后请大家搜集整理写月的诗词名句,每人至少五句,多多益善。

(十一) 总结全文

结余设置为: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在诵读中体味到了苏轼虽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是啊,客观事物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去改变对生活的态度,老师衷心的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挫败,都不要气馁不要退缩,时刻保持着一种乐观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最后,呈现我的板书设计,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宋)苏轼

小序:交x写作时间与写作目的

上阕:月下饮酒 手足情深

下阕:对月怀人 乐观旷达

水调歌头说课稿范文(16篇)篇十一

新大纲对文言文的学习阅读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

2、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我班语文基础相对比较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因此对文章思想主题的把握应循序渐进,有浅入深,适当取舍。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文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主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是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一、导入。

二、复习:

1、课题。2、作者。

三、介绍写作背景。

四、初步感知:

1、正音。

2、指导朗读。

五、疏通全文:

1、小序。

(1)重点词语讲解:达旦子由。

(2)指导翻译。

(3)作用。

2、上阕。

(1)重点词语讲解:把天上宫阙何年琼楼玉宇。

不胜清影何似。

(2)指导翻译。

3、下阕。

(1)重点词语讲解:朱阁绮户无眠恨何事。

全婵娟。

(2)指导翻译。

六、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词的上阕?

2、如何理解词的下阕?

3、试分析这首词的写作特色。

七、巩固练习(小结)。

八、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以“月”为话题,说自己想说的话。

板书设计:。

上阕:把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积极乐观。

下阕:望月怀人-----探求人生哲理-----旷达胸襟。

水调歌头说课稿范文(16篇)篇十二

一、说教材:

《水调歌头》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诗词五首》中的一首词。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十分优美。

结合本单元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重点词句学会品味赏析。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悟诗词完美的意境。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通过课件演示、媒体辅助、谈话点拔等多种形式,发挥远程教育媒体的资源作用,让学生发散思维、主动学习。

二、说远教资源的.分析与利用:

本课的资源取自远程教育模式二,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我找到了适合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图片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并结合我们接山学生特点制作了课件,让学生更有效地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三、说预习。

让学生了解作者,掌握文章写作背景,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四、说课堂。

(一)、导入新课----明月诗情、明月有约。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自然界的事物中,月亮是最富有浪漫色彩的,也最能引起人的情思。所以古人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那么学生知道的有哪些?(根据学生的回答和我的提示引出课题:《水调歌头》)。

(二)、预习检查----明月抒怀。

1、检查学生对作者的了解情况及作者的写作背景。

2、检查重点字词的写法,发音,字意。

(小组交流展示,对抗组互相评改。)。

(三)、讲授新课----明月抒怀、明月有情。

1、朗读(首先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试着朗读课文,并把积累的朗读技巧分享给大家听。然后我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下载了著名主持人曹可凡的朗诵,让大家细细品味。听完了名家的朗诵,学生也已经跃跃欲试了,接下来我配上音乐让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读给大家听。)。

2、在充分朗读之后,我适时的抛出4个问题,让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

3、然后精讲点拨(),根据学生的讨论,我们得出了这样的参考答案:()然后回到课文。

4、接下来是升华总结,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面对一轮明月古人留下了千古名篇,学生学完本文之后也一定有很多的心里话要说。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拓展交流。

(四)、当堂检测。

(1、小组展示2、对抗组批改交流3、教师评改)。

课堂最后,播放从远程教育资源网上下载的歌手王菲的《明月几时有》,非常好听,让学生在这优美的旋律中结束这节课的内容。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思路.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语文之美,教学艺术之美,让学生自由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让课堂更有效!

五、说达标。

1、上阕下阕各写了什么?艺术上有何特点?

2、人生旅途中难免会遇到许多挫折和不如意的事,学了本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这两个达标题紧紧围绕三维目标来设计,用以考察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

水调歌头说课稿范文(16篇)篇十三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水调歌头》。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1、抒情诵读。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因此,这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

2 、品味诗句,感受意境。这一目标的制定是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3 、了解作者的情感境界。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将诗的解读升华到更高的层次。囿于年龄和经历的差异,这方面的理解会成为难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1、导入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拈来几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仍然是苏轼对月抒怀的诗。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旧知,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倾听作品,创设情境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文章的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3、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朗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4、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因此,我就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词语、句子含义、修辞、展现画面、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分析。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

通过这个环节,就理解了诗的艺术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胸襟。

5、与诗人对话,主题升华

教师阐述:整首诗中,诗人既有出世思想,又有恋世情怀。但最终还是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学生能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情怀旷达,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诗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6、解读作者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初中古诗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结合他们所了解的苏轼的生平及作品写一段关于苏轼的介绍(体裁可诗可文)。这个小练笔的设置,既合乎读写结合训练的要求,又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自检自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让学生自己将整首词改写称为散文作为作业,检查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

水调歌头说课稿范文(16篇)篇十四

第六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送的名家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全词蕴涵深邃的哲理趣味。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本课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疏通大意,落实背诵要求。

2、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悟诗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其中联系苏轼的生平经历,品味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苏轼旷达心胸为教学重点;理解词中所表达的作者想回朝廷而又心怀恐惧的矛盾思想是教学难点。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引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作品,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交流讨论法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3、揣摩意境,将词改写成散文,提高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艺术性创编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在读、说、赏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一课时

第一步:赏月诵月——

(一)知识积累导入新课:

“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而长大后,天上那一轮明月,却寄托了人们太多的情感。请欣赏一组月亮的图片,齐读古人为我们描写月亮的诗句。

在老师娓娓道来的过程中,在学生齐声朗读的情境中,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拓展知识积累,并为下面理解本诗的情感底蕴奠定了基础。

(二)分层推进式诵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学气氛。

1、朗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3、品读:以“月”为中心词,从词中挑选一些动词放在“月”的前面组成一个短语,看看苏轼对月都做了什么想了什么?(问、归、怨、共……)

老师介绍苏轼的生活经历,学生选择诗句以老师的问题为开头谈谈:“透过……诗句读到了……”(读到了苏轼对月亮的向往、读到了苏轼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读到了苏轼怀念兄弟的抑郁惆怅、读到了苏轼积极豁达的胸怀……)。

4、自读:把自己假想成政治失意远离亲人的苏轼,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回答问题——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曲______而不失______的音乐。(抑郁而不失旷达,惆怅而不失乐观……)从而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抑郁——旷达。

5、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6、齐读:女生齐读上阕诗句,男生齐读下阕诗句。

7、背诵:

叶圣陶说过:“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第二步品月写月——拓展积累式鉴赏:

我设计了“听——读——说——找——写”五个小环节,漫步古代咏月诗篇中,通过比较阅读老师搜集到的同类诗歌,让学生做一下横向的比较,从而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中月的永恒魅力。

1、听:老师朗读这两首诗歌,学生做标注。

2、读:自己朗读,对照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分组讨论,老师解疑。

3、说:以“我欣赏______诗句,因为______”的句式谈谈自己的理解。

4、找:对比三首诗歌,找出意境相通的诗句。

5、写:通过拓展赏析,让男女生分别将本词的上下阕改写成写景抒情的散文片段,交流朗读。

语文课堂应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这个环节主要训练学生独立把握领悟诗歌风格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进行抒情性的语言表达训练,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水调歌头说课稿范文(16篇)篇十五

读诗赏词首先要学习朗读,这是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在朗读背诵的过程中,诗歌那优美的韵律,如画的意境便“渗透”到了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讲析与学生诵读相结合的讲读课可以以讲导读,以读导讲,这种方式也是诗歌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陈老师的《水调歌头》一课再次为我们展示了鉴赏教学的魅力。

首先,教师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原则,力所能及地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反复朗读的机会。纵观这节课,学生朗读次数达十次之多,而且形式多样,有齐读,男女生齐读,个别朗诵,自由读等。可以说,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教室里不时地回响着同学们的琅琅书声,这种氛围,让我们想起语文课那种最简单而又最真切自然的特色。我认为,对于诗歌教学,能注重诵读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多种形式来实施诵读,这是很关键的一环,陈老师做得非常好。

其次教师注重诵读与讲析的结合。在朗读中实现了字词教学,如对“阙、琼、婵娟”等词的正音解释(可惜教师自己读错了“阕”字音)。由女同学的朗读导入对上阕的分析,设计过度语为“作者对天上的美景作了哪些描写,微妙的心理有什么变化?”,从而讲析诗人的矛盾心境。又由男同学的朗读导入对下阕的分析,讲析诗人在词中表现出来的开阔胸襟。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齐读整首词。经过以上环节,相信绝大多数同学能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诗人起伏的心理变化和旷达胸襟。

再次,能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达到鉴赏的教学目的。阅读诗歌,贵在于自我体验自我感悟,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影”说的大概也就是这种对文学作品的再创作。陈老师在这节课中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在分析下阕时,教师在要求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三遍的同时提问:“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并简说理由。”此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反应热烈,回答也多结合了自己的感受,更多地谈了自己对本词的理解,基本把握了这首词的精华。从而出现了本节课的高潮。我觉得学生的这种看似零碎的回答恰恰反映了学生对诗歌的真正体会,阅读一首诗或词,能有那么一两点的自己的体会已经足够了,而这要比我们老师作再多的分析要好得多。

诗歌教学中如能合理把握讲与读的关系,我相信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实现诗歌教学的目标。但同时我觉得教师的讲析要体现出叶老“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忌多贵精,重在抓点子,指路子,教法子,点拨启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在讲与读中还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读”的方面。教师虽然非常注重了学生的反复朗读,但对于朗读教学这一环节还不够加强,只有一次提到要注意节奏,其它几次都没有提出朗读的具体要求,包括语气语调、停顿等,教师又没有范读,也没有借助其它媒体,这样一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朗读的效果,甚至会让学生产生一种为朗读而朗读的不良印象。时间一长,也会使部分学生“有口无心”,更不用说培养兴趣。在朗读形式上,齐读过多,个别朗诵不够。总觉得,朗读次数虽多,学生似乎依然没有学会如何朗读这首词。原因是读中缺少“导”。

“讲”的方面。总的来说,一节课中,除了学生的十次左右的齐读以外,其余的绝大部分就是教师的讲析了。导入时讲了比较多,分析上阕过程中教师讲解也比较多。这首词的上阕有一定难度,必要的提示如作者当时的处境,一“欲”一“恐”的矛盾心情可稍作点拨,不必讲析太多。讲中应有“导”的作用,否则只能挤掉学生思考体会的时间。

文档为doc格式。

水调歌头说课稿范文(16篇)篇十六

新大纲对文言文的学习阅读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

2、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语文基础相对比较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因此对文章思想主题的把握应循序渐进,有浅入深,适当取舍。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文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主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是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五、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

二、复习:

1、课题。

2、作者。

三、介绍写作背景。

四、初步感知:

1、正音。

2、指导朗读。

五、疏通全文:

1、小序。

(1)重点词语讲解:达旦子由。

(2)指导翻译。

(3)作用。

2、上阕。

(1)重点词语讲解:把天上宫阙何年琼楼玉宇。

不胜清影何似。

(2)指导翻译。

3、下阕。

(1)重点词语讲解:朱阁绮户无眠恨何事。

全婵娟。

(2)指导翻译。

六、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词的上阕?

2、如何理解词的下阕?

3、试分析这首词的写作特色。

七、巩固练习(小结)。

八、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以“月”为话题,说自己想说的话。

板书设计:

上阕:把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积极乐观。

下阕:望月怀人—————探求人生哲理—————旷达胸襟。

相关范文推荐

    商会组建实施方案(专业20篇)

    在执行实施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但只有克服了这些困难,才能达成目标。实施方案范文2:通过与相关人员的充分沟通和协调,制定了可行性较高的实施

    婚庆公司与酒店合作协议书(通用21篇)

    在合作中,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实现更大的价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合作的名言警句,给大家一些思考和启示。甲方:北京大渔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酒

    医疗中介服务协议范文(13篇)

    服务月活动通过社区各种形式的宣传和参与的方式,提高了居民的社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几个有关服务月活动的经典案例,希望对大家的服务月活动有所启

    开封市小学教师演讲稿(优质14篇)

    在课堂上,教师的演讲稿可以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促进知识的传递和理解。下面是一些经典的教师演讲稿,每一篇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演讲

    抗疫转运心得体会版(专业23篇)

    在工作、学习、旅行等各个领域,都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来记录和分享自己的成长和体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样片,供大家充实自己的写作素材。近期,全球范围

    西游记感悟与体会(热门22篇)

    心得体会是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的总结,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总结经验。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人在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时的不同角度和思考方

    技能大赛开幕式领导致辞(热门21篇)

    一篇精彩的致辞能够激发听众的共鸣,有效传递我们的意图和目的。掌握致辞的写作技巧是我们提高沟通能力和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以下是一些建议和范文供大家参考。

    幼儿园大班六一儿童节演讲稿(优秀20篇)

    在幼儿园大班期间,孩子们开始学习更多的认知和社交技能。借鉴下面这些成功的幼儿园大班教育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孩子的成长。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很高

    业绩冲刺心得(精选20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思考和行动的回顾,对于未来的成长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借鉴和参考。随着夏天的到来,学生们已

    土木工程师个人工作总结(实用22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本月工作中取得的成果、遇到的问题以及下个月的计划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