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美的历程读后感(模板12篇)

时间:2023-11-09 作者:FS文字使者优质美的历程读后感(模板12篇)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能力产生了赞赏之情。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灵感。

优质美的历程读后感(模板12篇)篇一

拂去浮尘,一本书就鲜亮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深蓝色的布面包裹着,厚重的基调,泛黄的内页,无时不刻不在展示着撰写它、装帧它的人的匠心。这就是李泽厚的《美的历程》。

关于美学的书似乎也读过一些,但一直没有形成体系。何谓美,又如何去寻。跟随着李先生的指引,一步步找寻重拾美的种种踪迹,猛然想起“布面素心”这句话,亦是很好的映衬了。

有两种东西,始终让我震撼:一是无尽的星空,吸引无数人为之倾倒,记得儿时看流星雨时,总会为之爆发出陈阵惊呼;二是人的精神与信仰,美则属于后者,因为美的概念是人创造的,自然界中似乎只有人懂得如何欣赏美,这本身已是凌驾于其他需求之上了,从生态美学来看,星空也是一种美,自然美。

那美真是包含万物的大美了。

那真是一个悠远的时代,悠远的我们都忘记了的时候,那时候没有圣德教化,没有城市科技,有的只是一个个跃动的人,还未被固化的淳朴心灵,不妨把它称作为人性吧。

五代十国以后,恐怕大众已经熟知了,而中国文化的光辉,启蒙就在以前,可以说,它是中华文化主体的开始,纯粹之光。

光是什么?客观上来讲,它是传播信息的,借助光,人们得以看到东西,简而言之,需要凭光去发现认知更多的事物,这才是启蒙运动的初衷,换成一句相对现代的话,自由引导人民。

延着河流的源头追溯,在秦前,是先民。称他们为“民”,说明他们已从单调的劳动中逐渐解放,初步拥有个体意识和家国观念,并渐进掌握了鉴赏美的能力(姑且就让我说说吧),第一次团结成了一个个群体,即社会。现在有些人想超凡脱俗,不务仕途,远离官场还是可行,但想脱离社会那还是不大可能的,就算隐居江湖消极避世,仍不得不与人打交道,在那个时代之前,算可以,所以,后世所谓的“出世”“超脱红尘”只是远离众人烦扰嬉闹趋之若鹜的大千世界,并非真的独立存活,逃离的是一种生活。

不由想起之前学过的《赤壁赋》,苏子在其中大谈人之渺小与享受美好,记得当时解读为出世与入世,觉得很有道理,但他真的脱离凡务了吗,从前后两段来看,纵情山水应该是他寄托情怀、休闲愉悦之地,他还是积极入世的,可谓神得儒家学派的精髓,从休憩再出发,这也是东坡的可爱之处。

“凡九山,二百六十七里,其神神状龙身人面。”《中山经》。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是谓烛龙。”《大荒兆经》。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

无不例外的,它们都是现有物种的神话改造,不是现实的对象,而是幻想的对象。观念的产物和巫术礼仪的图腾。看来庄子的《逍遥游》中“北冥有鱼,不知其大”是颇受了它的影响。

图腾,可以带我们穿越,回到那个龙飞凤舞的时代。这话应该没错,龙和凤确是当时两大图腾,以这为首的两大氏族终以西胜东的结果而告终,龙与凤得以并存,“人面鸟身,践两赤蛇”是否验证了这种斗争。自此,中原大地上氏族间矛盾基本消除,以后的战争中这也不是主要矛盾。

图腾和现在的徽章起到的作用相类似,都团结一致笼络人心之用,但前者远比后者神秘强大,具备敬畏的感召力,就如同狼图腾代表的是草原民族不屈与自然作斗争的精神,一种狼性文化。当你拾起一枚有些年头的图腾,古铜的质地颇有分量,厚重,龙文盘绕,镌刻其上,隐隐而又逼真,在当时,它们甚至具有神力魔法,浓缩积淀着原始人强烈的情感和思想。而这,正是什么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

在浑厚的中土大地上行走,那时森林依旧在,碧郁青青,途经都有四门,名曰:河伯、东君、云中君、山鬼……其路漫漫远兮。

中华民族似乎对线条有种与生俱来的天赋,仓颉造字,惊天地泣鬼神,从鱼蛇具象到陶罐花纹,怀素对初唐书法的改造,何尝不是对线条的抽象概括总结。

不知那时为何半神都以人面兽身的形态出现,这与长久的审美是离不开的,这种犹能言语,与人亲近的形式,区别于古埃及,似乎蒙上了一层烟火气,有了人间的味道,而妖也变得可爱了。这也为后来两宋时佛陀转型提供了依据,不再是神庙上的高高在上,而是一个可以亲切对话的对象,更接地气。中国本土宗教没有极端主义,乃至逐渐走入民间,应是源于这种初始的“经世致用”的思潮。

除去先秦诸子百家、竹林七贤、建安七子、何晏王弼王等一干人的中唐以后,艺术方面的格调就基本奠定,后虽历朝也无大变,杜诗颜字养画成为后世楷模,无敢逾越,也无怪赵翼说:“李杜诗篇万口传”。

那时候多的是神,少的是人,最终促成的是神向人的转变。

想想还是自由开放的年代好,思想自由,言论开放,但往往伴随着黑暗政治,亦或是政治险恶导致重心向文学倾斜?经年战争,所以他们的思绪飞扬中包含了写不欲写的巨大痛楚和哀伤,当然,无光混沌中也孕育了先秦诸子和魏晋风度,而自由也是从那时而起的。

时过境迁,原先的一切都不会不存在,八十年代的寻根文学大概基于这点,那就从遥远的数不清的年代开始,拥有朴实无华的美丽,质朴自有其风韵。潮水荡涤过的沙滩,应有人去走字,这就是简单美。

“涯州海后无中华”这是句戏言,但这光从中唐开始就慢慢衰退了,一点点暗淡。听说陶潜《山海经集注》的最后一位读者,距今几千年,也算先人了。

优质美的历程读后感(模板12篇)篇二

近日,有幸拜读了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真是一部开阔志趣的好书。

哲学家冯友兰夸赞它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本书从原古时代史前文化开始,纵横中华民族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直至明清,作者带领我们对中国古典文艺开展了一次鸟瞰式的美的巡礼。其中内容深厚而简约,充满哲思之光,语言精炼优美,使人一唱三叹,流连忘返。

读《美的历程》,仿佛在登临一座风景奇秀的高山,满眼的绝胜风景,气喘吁吁并吸收升华着,令人心旷神怡,大获裨益。常常是读着画着,不知不觉就把一页书画满了。

感叹作者的宏大构图,哲理辩思,艳羡作者的深厚积淀,高屋建瓴。

优质美的历程读后感(模板12篇)篇三

虽然是对中国历史上对美的感觉的匆匆巡礼,但是我的脑子里现在满是饕餮青铜、烂漫楚辞、魏晋风雅、佛陀悲悯、唐诗宋词、有我无我境界的微妙还有小说的世俗世界。它们已经可以成为一张多姿多彩的历史胶卷,作者梳理出了一条令人感动和自豪的美学线索:

魏晋风度——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上的反映——哲学美感——阶级审美理想和趣味——美学原则“以形写神”“气韵生动”“言不尽意”,为艺术而艺术文的自觉——文学绘画书法讲究研讨和自身创作规律和审美形式——“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

佛陀世容——北魏宗教的救赎——隋唐雕塑——宋代走向世俗。

盛唐之音——青春李白——书法舞蹈中的音乐美——杜诗韩文颜字。

明清文艺思潮——浪漫主义思潮(感伤主义)——市民文艺——绘画与工艺。

最让我敬佩的是作者对语言的运用,这是建立在遣词造句和对美发乎真心的融入结合的基础上酝酿出的文字,可以让门外汉窥得一些美学的形成奥秘。原来美是这样让人感受到的,原来美是这样表达的,这是我在阅读这本书自始至终的氛围。印象深刻的是他说商周青铜器的狞厉之美,因为“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因为“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使青铜艺术散发着一种严重的命运气氛”。以及在评论山水画发展到无我之境时的表达“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是什么?一切都是没有答案的飘渺,也不可能找到答案。于是最后归结于隐逸渔樵,寄托于山水花鸟”。就是这么寥寥几笔好像信手拈来却展现了精华。我在想,作者是在体会美感时把自己完全融入了青铜器和山水画时,结合历史与人生的感悟所获得的美感。美应该从来都不单纯只是审美意义上的吧。

作者是按照历史的顺序表现不同时代的人的口味和对美的要求。而且会介绍审美变化的社会背景。这就让我感觉到美与现实与社会的关系。作者其实也讨论了这种美的艺术规律,试图去追寻一种普遍性的文艺发展的总体描述。和这种描述与社会条件之间的关系。作者总结过:“秦汉时期的艺术,表现的是人对世界的铺陈和征服;魏晋六朝的艺术突出的是人的风神和思辨;盛唐是人的意气和功业;之后则表现为人的心境和思绪。”这些变化的确可以从现实中找到蛛丝马迹乃至于显而易见的线索。作者的解释也令人信服。在社会政治黑暗时,艺术家们可以寄情美的和理论的世界,所以在艺术和哲学思辨方面会有突破;而面临盛世,不少艺术品也能得到长足的发展等等。

读过朱光潜先生对美的论述,我觉得美的载体或者说表达美的事物应该是与现实有距离的,美就产生在这段距离中。这也从这本书中得到更多的印证。就以壁画为例吧,汉代的壁画较为古拙,这原本是因为时代的局限,但某种程度上也成就了它。辽阔的现实图景,邈远的神话加之以强有力的线条,不那么准确的描绘,让汉代艺术呈现出了人对物质世界征服的主题和一往无前的美学风格。()北魏壁画前期的不食人间烟火和后期的高超飘逸以及隋唐时期人们对欢乐和幸福的幻想。但是中唐之后,壁画开始走向世俗和真实,美感开始缺失。宋代敦煌的壁画,尽管壁画石窟很大,但精神全无。

但是同时我也感受到了,美的另一个角度。来自于不同于时代的勇气的反叛。这个的最佳代表我觉得是苏轼。以前看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只觉得这是个完美的人。本书的作者虽然对他没有过多溢美之词,却肯定了苏轼带来的一种美感渊源。苏轼其实是文人士大夫出世与入世矛盾表现最为典型的代表。他一直是在入仕的渴望和最求解脱的豁达当中,有意无意地显示了对社会秩序潜在的破坏性,诗词的超脱好像要否定封建社会一样。虽然当时不明显,“但是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元代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先驱作用”。

作者在讲述过程中也多次有过值得咀嚼的语言:暴力是文明社会的产婆;只有对世间生活怀有热情和肯定,并希望这种生活继续延续和保存,才可能使得艺术对现实的一切怀有极大兴趣去描绘,去欣赏,去表现,使他们一漏无疑地全面地丰满地展现出来。等等。

优质美的历程读后感(模板12篇)篇四

1、龙飞凤舞远古时期的审美与艺术并未独立或分化,它们潜藏在种种原始巫术礼仪等图腾活动中。龙是中国西部、南部部落联盟的图腾旗帜,而凤鸟成为中国东方集团的另一图腾符号。它们正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而原始歌舞正是龙凤图腾的演习形式,是巫术礼仪的活动状态。

2、青铜饕餮自夏代起,具有浓厚宗教性质的巫史文化开始了。此时的青铜器纹饰体现了早期宗法制社会的统治者的威严。饕餮纹,一种凶狠可怖的兽面纹,呈现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青铜饕餮美,正好可以作为那个充满战争、屠杀、俘获的时代的标准符号。

3、先秦理性精神先秦百家争鸣中贯穿的一个总倾向就是理性主义,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为对立和补充。儒道互补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条基本线索。

4、楚汉浪漫主义当理性主义在北中国取得优势的时候,南中国仍保持和发展着绚烂的远古传统。楚国诗人屈原代表了充满浪漫激情的根底深沉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传统在两楚汉浪漫主义汉得到继承,原始图腾、儒家教义和谶纬迷信在两汉交织共存,仍然是一个想象混沌丰富、情感热烈粗豪的世界。

5、魏晋风度魏晋时期门阀士族阶级占据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新思潮,其特征就是人的觉醒。对生死存亡的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叹成为时代的典型音调,而核心则是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

6、佛陀世容本章内容是从南北朝到宋朝的佛教艺术。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战祸连绵,现实充斥着苦难,北魏的石窟壁画也多割肉饲虎等现实苦难的折射,沉重阴郁的故事表现出吸引煽动人们皈依天国的巨大情感力量。

7、盛唐之音唐代世俗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上升和扩大,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与想象,渗透在盛唐文艺中。诗歌由于时代的变迁走向青春少年的清盛唐之音新歌唱:从刘希夷、张若虚到四杰,到陈子昂,直到盛唐的李白,痛快淋漓、天才极至,盛唐艺术奏出了最强音。

8、韵外之致中唐以来,世俗地主逐渐取代门阀贵族,这一社会变化由赵宋而确定下来,也正在这一时期,真正展开文艺的灿烂图景,普遍达到诗、书、画各艺术部门的高度成就,风格繁多,个性突出。

9、宋元山水意境绘画艺术尤其是山水画的高峰在宋元。中国山水画不是门阀贵族的艺术,而是世俗地主的艺术,人与自然那种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成为它的基本音调。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哲学思潮比如禅宗等,可说是形成这种审美趣味的主观因素。

10、明清文艺思潮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描绘的是世俗人情,是近代市井风习图画。明清之际形成了巨大的启蒙思潮,以李贽为代表的儒学异端具有市民———资本主义的性质。

《美的历程》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人——主体的心灵历程。美作为人类精神领域的最优美的花朵,正是由于在不同时代沉积了人类审美心理或者说是永恒不变的人的情感和本性,才会在现代人的眼睛和心灵上,始终留下难以名状的心理的愉悦和宽慰。它使人的心灵找到了休憩之地,让人的情感和理性得以调和,让人沉浸在那永恒的记忆里。

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类的情感得以不断地壮大、完善、自觉。正如李泽厚先生在书中所说的“这永恒的艺术创造,体现了人类传承下来的社会性的共同心理结构,它们既不是永恒不变,也不是悠忽即逝,不可捉摸,它是沉淀了内容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

美的性格,便是民族的性格。美的历程,便是人类民族的历程。

抬眼望,龙光牛斗,星汉灿烂;俯身察,万类繁衍,万物得时。春暖花又开,芳草不曾遮。云起周年,默默前行。祈愿,芬芳的读书之路上,遇见美,遇见幸福。

作者简介。

李泽厚,一九三0年生,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五四年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一九九二年至今任美国科罗拉多学院哲学系讲座教授。

李泽厚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泽厚不断拓展其学术论域,促引思想家在启蒙的路径上艰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泽厚客居美国,出版了《论语今读》、《世纪新梦》等著作,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建构给予了沉甸甸的人文关怀。其主要著作有《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我的哲学提纲》、《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走我自己的路》、《世纪新梦》、《论语今读》、《己卯五说》等。

优质美的历程读后感(模板12篇)篇五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的历程》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是我第三次捧起这本书。第一次在大二,全然没有接触过美学和艺术的我只觉得味如嚼蜡;第二次是在去年一战备考时,书翻了一半,我问学长:“这书读了对考试意义大吗?”在得到学长否定的答案之后,我果断放弃,只记得当时觉得这是本好书;第三次便是现在了,抛下了所有功利心和目的性之后,我虔诚地捧起这本好书,不贪多,也不贪快,每周两章,在董老师上课之前读完对应章节,甘之如饴,如痴如醉。至今虽还未读完全书,但所思所想已足够下笔。

首先,读《美的历程》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畅快,先生文笔流畅,文采斐然,洋洋洒洒,浩浩荡荡,千年的中国历史在先生的笔下仿佛一幅幅传神的画卷徐徐展开,带着每一位读者去感受属于每一个时代的与众不同的美,然而这种美虽各不相同,但却有着盘根错节的因果关联,它们一脉相承最终积淀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如果说文学作品也有“神韵”的话,我想先生的作品足以称得上是“气韵生动”。

其次,我有感于这本书的纯粹性,换句话说就是“去政治化”的叙述。因为最近也有在阅读王宏建教授的《艺术概论》,所以这种感受就尤为明显和强烈。这两本书同样成书并首次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在那个意识形态尚未放弃对文学、艺术发生影响的时代,《美的历程》却基本已经做到了就美学而谈论美学,就艺术而谈论艺术,我觉得这是难能可贵的。虽然也有在豆瓣上看到,有读者对先生在书中谈论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而不满,但我个人认为这未免对政治太过于敏感,这种评价显然是有失偏颇乃至过激的。

下面,我仅以我现有的、粗浅的美学和艺术学知识来谈一下对《美的历程》一书的一点有关理论层面上的感悟。

其一,我认为,全书在写作时有一种一以贯之的思路或者是观点,就是“时代精神决定论”,作者在行文和构思时,常常先论及每一个时代或者朝代的政治、经济背景,继而引发对该朝代艺术作品、审美观念的具体论述。比如,在进入夏代,早期的宗法等级制度建立之后,艺术品从古拙的陶器变为了狰狞可畏的青铜饕餮。再比如,魏晋时期,政治等级森严,长年战乱,灾病流行,生死就成了那个时代文艺的最大命题。诸如此类,皆是如此。这种写作思路其实很明显带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同时,我觉得这种思路也有着丹纳的影子,即:“影响艺术生产与发展的社会因素有三大方面:种族、环境与时代。但好像马克思主义更加强调经济这一他律性的因素,而丹纳更加侧重种族这一主观性的层面,即:”艺术是由时代精神和风俗决定的,时代精神和风俗又是由环境决定的,而环境又是由种族决定的“。所以,在我看来,李泽厚先生的这种思路兼具了两种观点,他既不否认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又格外关注每一个时代下超脱个人的集体意识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下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这种观点集中体现在作者对艺术作品形式的关注,因为正是形式积淀着民族时代精神。所以,在他的笔下,美是一种感性和理性,内容和形式,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其二,我认为书中最迷人的一章是魏晋风度一章,其中最迷人的地方在于作者对于人性的赞美,他十分肯定人的审美主体性,正如先生自己所言,他采取了不同于以往史学家的观点,给予了魏晋时代最高的评价。在作者的眼里,魏晋时代的文人和艺术作品就仿佛像是黑格尔笔下的”古典型艺术“,其内在和外在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和统一。作者认为,魏晋文人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和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和叹息正是人性的觉醒,其中散发着的是人性的光辉。但与此同时,这种所谓的人性又不是自私的、利己的,这最典型的代表便是曹丕,在他身上闪现的除了美好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之外,还激发了他理性的担当,即创作和传递的热情。要让历史记住辉煌的存在、要让后人瞻仰现时的风采,这是世俗化的知识分子的时代感与使命感。先生的论述将整个时代置于了中国文艺的最高点。

以上便是我的一点点感悟,但我知道,扣上这本书,也仅仅只是进入美学世界的钥匙,其中的种种美好还要我去一点一点挖掘。

优质美的历程读后感(模板12篇)篇六

得从遥远得记不清岁月的时代起先,书的一开头就用:美是关乎心灵的事情,不行复制,几近于间或雪上留痕,一线佛里梵音。所以记录美的历程,实在是吃力不讨好,承载它的除了美自身,更在于后来者谛视的心灵敏锐度。这样一段话为开头,同时也让我看到美的心灵是会怎样面对生活。前不久,我通读了李泽厚先生的著作《美的历程》。美学和哲学是我今年颇感爱好的两门学科,虽然这与我的专业学科没有太大的必定联系,但它们却深深吸引着我。《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详细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

于是,相应的体现在石窟艺术上,如割肉喂鸽、舍身饲虎等凄惨的佛经故事成为壁画的主要题材,这无疑是凄惨现实的艺术写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却是安静、超群、飘逸的,正是这与人世间的剧烈反差,使得人们把无望中的希望、美妙的志向都寄予在它身上。此时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志向美的高峰。初始,卢照邻骆宾王使诗歌由宫廷走向生活,刘希夷张若虚又使之变而为青春少年的清爽歌颂;王勃等初唐四杰继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灵的感伤,化而为壮志满怀求建功立业的详细歌颂;最终,陈子昂喊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此后,边塞诗、田园诗各擅胜场,前者豪迈英勇,勇往直前,后者美丽安静,明朗健康。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气魄,天纵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诗,有李白。

它们的出现离不开人的觉醒这个主题,是这个“人的主题”的详细审美表现。这是真实、平凡而不行企及的美。看来是如此客观地描绘自然,却只有通过高度自觉的人的主观品行才可能达到。我深思良久,感慨万千:创建美是须要真情实感的参加的。这样的创建就犹如我们写文章,最感人的文章不是运用了多少华丽的辞藻,讲解并描述了多少真理名言,而是这些话是否发自作者的内心。一篇平淡朴实的文章,只要字字句句发自肺腑,自然就有可读性。至于后世的狞厉作品之所以缺乏美感,据我分析,是因为青铜时期全部人都特别信奉巫师的.话——包括国王和巫师自己,所以他们所创建的饕餮,饱含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后期那些造型,制作者里很多人或许本身就是无神论者,或怀疑论者,他们的作品即使特别夸张、恐惊,也缺少了因真情而带来的美。因此,远不是任何凶恶神奇都能成为美。恰好相反,后世那些张牙舞爪的各类人、神造型或动物形象,尽管如何夸耀威吓恐惊,却依旧只显其空虚可笑而已。它们没有青铜艺术这种历史必定的命运力气和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

时代发展了,技术提高了,制作精致了,但从美学的角度看,战国的青铜反不能成为青铜艺术的代表。稚拙的饕餮更俱美学价值。这种情景绝非偶然,它同样出现在汉代的陶塑、陶俑等艺术上。

本书从宏观俯视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重要观念。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化。并在足够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

优质美的历程读后感(模板12篇)篇七

你见过夏商周出土的文物图片吧?那些抽象花纹的陶罐们。你一定也见过明清山水画和家具吧?你肯定也见过唐三彩、宋代或清代的瓷器珐琅器什么的吧?美不美?你是否跟我一样觉得它们的美大相径庭毫无关系?可是想不到它们的美丽其实紧密相关一脉相承。

世界闻名的哲学家李泽厚说,中华民族的审美从文物、文学艺术作品中体现,以时间为轴来说,远古是神秘的美,青铜是狞厉的美,先秦为理性的美,楚汉是浪漫的美,魏晋风度美;雕塑从南北朝到唐宋有虚幻、思辨、世俗三种意境,诗词曲从唐宋到元大气浑厚、细腻精致、浪漫三种意境,山水画在宋元的有“无我”“精致与意韵并存”和“有我”三种意境,明清文艺更有浪漫世俗、伤感、批判现实主义三个阶段——中华民族的美的历程原来这样如血脉流淌!

李泽厚对不同美的感受描述很有区别,例如他说青铜器的美是狞厉的,想想那些张牙舞爪的青铜面具果真如此;先秦的美是理性的,是啊,从神鬼说到了百家争鸣的儒道法,真是从蒙昧到理性;汉代的美是浪漫的,那些美丽的漆器、夸张的陶佣,想象与现实并存的砖画也果真如此。

而同样针对一种美,他的解释又相当易于理解,这与其他评论家大不相同。例如评价初唐巅峰诗作《春江花月夜》,闻一多说:“更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阔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其实除了“更寥阔更宁静”六字外,我不是很能理解他的观点。但李泽厚说,“这诗是有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时代对人生、宇宙的初觉醒的自我意识:对广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视,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伤感、怅惘和留恋……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感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是不是更晓畅明白!

这些内容都收录在李泽厚的一本书中,叫做《美的历程》。本书从头到尾都是逻辑,都是理论,但是因为语言通俗举例及时而很接地气。同时作者有自己的好恶,读完全卷你能鲜明感受。

每一个历史时期,李泽厚都将其美与其特定历史背景结合,交代美的演变的缘由,演变的方向,经济、外交、政治都与美的形成息息相关。李泽厚高屋建瓴而又收放自如,不愧是大师。本书单是三联书店20xx年7月首次印刷后历经20次重印,不是没有理由哒!

优质美的历程读后感(模板12篇)篇八

暑假要求阅读一本书,我选择了《美的历程》。拿到这本书,看着封面,并不能像其他一些书籍一样,可以从封面猜到一些关于文字内容的信息,充满了神秘感。

冯友兰说过“它是一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是一部中国文学史,是一部中国哲学史,是一部中国史。”也有人问过:“这是一本专论?不是。这是一本通史?不是。这是一本散文?不是。这是一本札记?不是”。其实它可以什么都是,而它又什么都不是。很多人认为这是一本很难归类的书,可以是一本思想书,也可以是一本美学书,因为它包含了很多哲学分析和美学介绍,也包含了很多文化研究的历史文献在内。

作者李泽厚本人是这样认为的:“大部分的历史论著把很活泼的文艺创作僵化成死板的东西,许多文学史与艺术史把文艺创作割碎了。我认为不管是艺术、文学还是美学,都离不开人的命运,也离不开历史。”所以,它就是一场美的历程而已。

说实话,这本书初读起来有些晦涩和吃力,很难走进去。翻了几页之后,合上书,似乎什么都没读,内心深处又似乎被狠狠的触动了一下,脑海里涌现出前所未有的画面,似杂乱,又似清晰。于是继续打开书,随着文字一行行的转换,一幅幅画卷模糊又清楚的跳跃在眼前:远古时代的龙飞凤舞、青铜时代的狞厉之美、先秦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的人文风度、佛陀的悲惨世界、盛唐的夺目灿烂、中唐的韵外之致、宋元的山水意境、明清的文艺海洋。

李泽厚先生没有用传统的历史书般的传统介绍,它是从陶器、青铜器到铁器,从诗词、歌赋到文学,从雕塑、绘画到建筑,李泽厚先生把美与文学,美与历史,美与哲学始终结合在一起,让艺术的美感逊色于生活内容的欣赏,让高雅的趣味让路于世俗的真实。正如书中写的“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传大成果”。

在美的历程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所有的这些美的作品中,展现的永远是当时最真实的生活。这些已经逝去的,存在的,即将到来的,每一种美,都将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场美的历程。

优质美的历程读后感(模板12篇)篇九

这本书的确是一本经典好书,即使成书是在三十多年前也毫不过时,这才是好书的标准之一,看之前有点未看先退的感觉,因为上了美学课感觉不太简单理解,或许因为我是俗人一个。不过越看越能够感觉到中国文化形形色色的美,直到看完书,才理解美学课教育的崇高和美丽的内涵,现在的确很佩服李泽厚,他的文字能让一个对美学迟钝的人也随着他的讲解并描述感受到大美!《美的历程》帮我解答了心中的怀疑,以前比较不理解为什么西方各种宗教各种信仰,这状况在中国好像找不到,中国的确有佛教道教之类的,但信仰的人只是少部分,原来,我们也是有信仰的,只是时间提早了好多,随后就渐渐演化了。常看到考古发觉的那些原始的器具,上面有各种花纹,以为只是装饰品,其实里面都包含着种种信仰,比如鱼纹、鸟纹、饕餮纹、青蛙纹,这些动物本是氏族的图腾,将之画上去是非常虔诚的,时间演替,最终成为或波浪或曲折的条纹装饰。透过那些图画,跟着李泽厚的思路,是真的能够感受的远古时期人们对于信仰的虔诚的,有一种信仰的力气无形中从图画上透露出来,或许,时代变迁尤其是战乱迭起,导致信仰越来越微弱,直到最终变为洪荒传闻。我不信那些奇妙的东西,但为远古人民的精神寄予而感慨,也感慨时间的魔力足以湮灭许多东西。

这种改变历程不只远古的花纹体现出来,还包括雕塑、书画和文字风格。先不去总结它们的改变有几个阶段,我想先说说感受到的。常从电视中看到那些奇丽的器物,做工精致而漂亮,体现在雕塑上就是细腻秀美,体现在书画上细心勾画,体现在文字上是铺陈旖旎,能看出其中的专心,能让不懂观赏美的也道一声赞。但是,相比而言,我更喜爱体现真心体现感情的东西。

比如图纹,有段时期是面容可厉的,但是的确能发觉它的崇高美,此后的图纹越来越秀气可爱,但再也找不到图腾带有历史厚重感的威慑力。比如雕塑,唐三彩和明清瓷器都很精致,但是汉代那种动作夸张、人体比例不协调也不写实的雕塑却有一种大气朴实的感觉,在技术上比不上后世,但是气概浑厚,明显有一种美的感觉。及至文字,唐诗宋词都很经典,仍喜爱李白那种自由写作的感觉。虽然唐时的杜甫、韩愈、颜真卿分别给诗、文和字定下了标准,使得美妙的东西有规律规则可学可摹,让更多人深层次接触到美,他们的贡献卓著。但是我还是觉得,那种不行复制的美更犯难得,不拘束在平仄中,不受格律限制,不需留意主题是否符合政治导向,只兴之所至,就能吟出一首千古绝唱,叫千年后的人也能感受到当时的心情,这种人,这种诗,多好。得再次赞美一下李泽厚了,他的确对美学很有探讨,通过奇异的中国汉字,将美传递出来,我所学到的是很少一部分,必需要细细品读才能品出美的感受。什么东西都脱不开现实的羁绊,历史洪流呈现了奇异的`文化变迁,美的历程在变,审美的标准在变,这些都不是全无规律可循的。时代动荡时经验波折颇多,感悟国仇家恨的机会也多,有素材有体悟,可能抒发感情上更深厚更大气,天下太平的时候,没有战乱和动乱,更着手于细微环节,感悟自然山水,可能感情上更细腻感伤。直到政治过于压迫,一干文化人没方法做到直抒胸臆,那么只能委婉含蓄的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在词曲中,表达在戏文里了,甚至完全不管现实世界,全部内容在虚拟的小说中体现,仍旧可以从中发觉当时的状况。必需要说,要体会中国的美的历程,要重视国学,有古文功底,很多内容都源于文献记录,诗词曲文都能散发出其魅力,但也须要能理解其意才能感知到美,比如一些句子就把另一些更大气,主题更宏大,假如不懂国学,或许就品不出。在美的历程上,不只要看到美,也要看到中华文化在历史上的变迁、继承与革新,走过美的历程,也是走过了中华的历史。

优质美的历程读后感(模板12篇)篇十

《美的历程》是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和美学做了一个俯瞰的宏观的把握,作者李泽厚先生并没有在书中对任意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作详细具体的解释阐述,而是概括性地对各年代所表现的美学思想精神做出精简且深刻的归纳,并从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本文主要讨论了书中关于美学的几大问题,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做了一定的思考。

阅读《美的历程》这本书之前我也看过一些关于本书的介绍。我认为美的历程与其他美学着作区别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思维上的时空连贯性,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作者故意把朝代之间的隔膜模糊化,这种做法使得每个时代不同的艺术特征之间的衔接十分自然,而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到两个相邻或间隔的时代之间的历史联系。这是我最喜欢本书的第一点。

从青铜三代开始,一直到鸦片战争前的清朝,中国工艺艺术一直没有中断过发展的步伐。工艺作品,从饕餮青铜到明清家具都是出自工匠的巧手。但优秀的工艺作品往往归社会的上层所有。工匠与社会上层的审美情趣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作者在书中不止一次提出社会发展对一时期的艺术特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按照这个观点,在当时不同阶层所代表的艺术趣味应该是有区别的。但是从工艺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精神却淡化了阶级之间的审美差别。但是工匠们的社会阶层与达官贵人显然是不一样的,而工匠们却可以制作出来供达官贵人娱乐赏玩的东西,说明它不可能和技术所要表达的内容(饕餮纹以及饕餮的寓意)完全分离开来。

如果说社会上层掌握的仅是工艺品的“内容和寓意”,而工匠们掌握的仅是“技术”,那么工艺艺术便是一个内容和技术脱节的艺术,根本不可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由此我认为,以实用为其重要特点的艺术部类,如建筑、工艺等,是社会上层和下层之间的审美交流的重要媒介。虽然这种交流也许并不是他们有意识的主动行为,但它不自觉地、客观地融合了一个时期整个社会的审美情趣。

古代东西方艺术特征的区别还影响到了它们各自的发展方向。西方古典艺术的理性、写实以及其严格的透视理论一直是画家们必须遵循的法则,这些法则成就了欧洲古典绘画的辉煌,同时也局限了欧洲艺术多样性的发展——我们从作画对象范围的狭隘性便可看出。直到十九世纪中期,以纯粹的风景作为架上绘画内容的作品才刚刚出现(主要的画家是代表英国风景画派的透那)。

但在中国,山水风景画在唐朝就出现了,在南宋时期达到鼎盛。更重要的是,“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在画家们的灵活运用下,使中国古典山水风景画拥有更深厚的含义。这种情况当然是无法离开以“自然的表现”为中国古典艺术的基础对其发展的影响。这无疑使中国古典绘画在被继承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灵活的发展空间。

以上几点是我在阅读《美的历程》时的一些想法。遇到疑惑时,我结合自己所知道的美学知识做了很多的分析与假设,有时可能会比较武断地下一些结论,有时可能还是会不知所云,我相信我会在日后的知识吸取和修正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此外,在阅读中我仍旧还有没有解决的问题,有待以后的关注以及老师的指导。

优质美的历程读后感(模板12篇)篇十一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西方,形成了具有学科性质的美学。可见,美,概念之深,范围之广,需要探究研究的内容之博大。在我们现代生活中,美,更多会用艺术品来表现。绘画、雕塑、影像等各种美术工艺,来展示美。在西方,人们又是如何来“审美”的呢?我们可以在《西方美的历程》这本书里了解西方美学的发展历程。但是它不是枯燥的学术性的美学研究,而是赋予了鲜活的知识和见解。既让我们了解了西方美学的发展史,又通过图文了解了美学产生的必然性以及美学史上的代表作品,并从中对美学发展中的人物有了较明朗的了解。

这本书从西方美学的发源地——希腊爱琴海写起,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从新古典主义到启蒙运动、再到德国古典美学到现代主义美学、后现代主义美学,条理结构很清晰。古今中外,很多人写过关于西方美学的著作以及讲演稿等,这本,我觉得更适合中国人阅读,因为对于西方美学而言,我们属于外国人,对西方的历史发展、美学形成,还是存在一定的陕隘和片面的认知。通过这本书可以系统地了解西方美学的发端发展。

苏格拉底是西方美学的轴心人物,他和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书中有较多的篇幅讲述三人的哲学思想。让我颇有感触的是提柏拉图说过的话——艺术”和真理隔着三层“。我的理解是艺术架构于真理的基础上,模仿现实,但是又有脱离,现实可能是残酷的,艺术却可以只保留其中美好的一面,但是事实上,我们看到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此后的历史阶段,艺术家们也会在艺术作品中体现时代黑暗的一面。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关于达·芬奇的画作《蒙娜丽莎》,说是在蒙娜丽莎人物肖像的背景里隐藏着几种动物,有很多画家专家在解读画作的隐含的内容。不知道是后人想得太复杂了,无中生有,还是真的这幅画里有未解的“达芬奇密码”?聊这些,总是因为众人对西方美学的深入研究,想通过名家名作来探求西方美学。

研究西方美学,提高艺术品味。但是对于我等俗人,阅读这样的书,虽然不能登峰造极,但是多少能培养一些审美情操,关键是对西方美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当下和将来,欣赏艺术作品也是有一定帮助的。尤其是像我们这样本身对绘本艺术感兴趣的人而言,在解读西方美学,了解艺术发展史上杰出人物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之后,可以激发自己的艺术修养。

优质美的历程读后感(模板12篇)篇十二

在这一段时间里,我拜读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虽然这与我的专业学科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李泽厚先生在书中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展现出来,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学把握,带领着我对古典文艺进行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巡礼。

《美的历程》这本书虽然不过十几万字,却记录了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全书共分十章,其内容从远古的"龙飞凤舞",动物形象符号化为抽象几何纹的积淀过程,到青铜器饕餮纹狞厉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补、建筑艺术,到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汉代的气势与古拙美,再到"人的觉醒"、"文的自觉"的魏晋南北朝,还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艺术,到宋元山水及诗词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说和戏曲的兴起。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它不单对现代流行作了回应,还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了形成的原因以及从古至今的作了对比。让人从哲学来认识美学,以美学来理解哲学,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做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它是对中国古典美提纲挈领式的概括介绍。

主要贯穿全书的思想乃是"有意味的形式"。李泽厚先生的这一思想是在克莱夫·贝尔提出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观点上加以继续发展和完善的。贝尔认为视觉艺术的根本在于他们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坚持从"美在客观"来解释美。在远古陶器纹饰中由写实到符号化成为抽象几何纹样,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对于线条艺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常常是静止、程式化的,而失去生命感。"有意味的形式"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的美。而中国书法艺术则是后者。李泽厚先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阐释,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书法"线的艺术"的美感。它不是线条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的形式美,而是远为多样流动的自由美。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有柔有刚,方圆适度。它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创造、有变革甚至有个性,并不作机械的重复和僵硬的规范。同时,让我对"有意味的形式"有了新的认识,它并不是客观世界刻板、不动的,而是有生命的脉动在其中。书法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也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书家情意结构所成,骨子里透着一股灵气。

书法到了唐代,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性欲,便以为姿",将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高度。如草书与狂草,像李白诗一样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流走快速,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而"美在客观"的"有意味的形式"也在书法中与主观情感结合,将"线的艺术"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正所谓"情形而言,去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本书从历史的源头,缓缓讲述中华民族对美的认识的演变。书中涉及哲学,史学,美学,还有文学,李泽厚先生把这些错综复杂的东西柔和在一起,以人文的关怀,以及独特的叙述语言,侃侃而谈,带领经历了一次美好的"美的历程",美从来没有这么清楚而且具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酒店晚会主持词范文(22篇)

    在这个美好的时刻,我非常荣幸能够担任大家的主持人,希望今天的活动能够圆满成功。在这里,我为大家收集了一些经典的主持词,供大家参考学习。开场词:(男)尊敬的各位领

    实用文明出行演讲稿(汇总16篇)

    演讲稿的结构应该清晰有序,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期待大家能够通过阅读这些演讲稿范文,提高自己的演讲能力,成为优秀的演讲者。敬爱的教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

    优质学校烧烤心得体会(通用16篇)

    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下面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烧烤作为一种美食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尤其是对于

    优质小班个人计划第一学期配班(案例14篇)

    学期计划能够帮助我明确每个学期的学习目标,我要在新学期里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学期计划样本,涵盖了各个年级和专业,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最优机关公文培训心得体会(通用21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参加培训活动后的感悟和收获的总结,对于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培训心得体会的参考资料,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

    热门电路基础读后感(案例23篇)

    读后感是对于所读书籍的思考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书中的内容。以下是一些读者们对于经典小说的深入解读和评价,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新的角度和思考。

    精选部队吸取教训心得体会(通用24篇)

    心得体会是个人对学习或工作中的重要事件或经历的深入思考和领悟。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心得体会模板,您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修改和调整。第一段:引言(200字左右)

    最新设计外包服务合同(案例15篇)

    在服务月期间,我们还可以参加各种培训课程,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服务月的经验总结和心得体会,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质规范接处警心得体会范文(15篇)

    年终总结时,写下自己在工作岗位上的心得体会,对未来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有关心得体会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第一段:引入背景和重

    最热物业经理人培训心得(案例12篇)

    培训心得书写是对个人学习成果的总结和反思,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以下是一些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心得,他们总结了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