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石钟山记教案大全(18篇)

时间:2023-11-01 作者:念青松最新石钟山记教案大全(18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评估是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和评价。以下是一些在实际教学中得到验证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最新石钟山记教案大全(18篇)篇一

【知识目标】1.了解周朴园的人物形象特点,理解其性格的复杂性。

2.体味“文学为人生”的主旨。

【能力目标】1.根据剧情、人物语言从戏剧剧本中归纳出人物性格。

2.培养文学评论的思辨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分析戏剧文学培养学生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注,对人的理解,能够以平等的姿态进入戏剧人物或他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根据剧情、人物语言从戏剧剧本中归纳出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理解周朴园性格的复杂性,体味“文学为人生”的主旨。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分饰角色,自主讨论,激趣互动,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设想】本课以谈话节目的方式,运用大胆的.假想,把剧中主人公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学生扮演)请到现场,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接触戏剧表演,并成为戏剧演出的一员,从而亲近戏剧,顺利进入人物内心世界。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主持人:老师周朴园:***(饰)鲁侍萍:***(饰)。

鲁大海:***(饰)观众:***(饰)。

一.开场白(音乐)。

主:各位来宾大家好!我是主持人***。

本期《人物》特别节目我们要来共同关注我国戏剧大师曹禺的不朽之作《雷雨》中的主要人物--周朴园。

西谚有云:性格决定命运。现实世界如此,虚拟现实的戏剧世界也是如此,那么周朴园在《雷雨》中的命运又是由他怎样的性格所决定的呢?让我们走近周朴园的内心世界,探寻他的性格之谜。

今天,我们有幸请来《雷雨》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相信会对大家的解读有所帮助。下面请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周朴园先生和鲁侍萍女士。

(周朴园、鲁侍萍上场)。

二.设计问题,主持人、嘉宾、观众三方互动、讨论,分析周朴园人物形象。

a.就周、鲁二人情感矛盾设问,由嘉宾对话引出问题,主持人引导,观众讨论。

1.三十多年前,侍萍被赶出家门,周朴园应不应该负主要责任?(观众举牌表明观点)。

(1)周朴园和鲁侍萍究竟是什么关系?

既是主仆,又是恋人,真心相爱并生有两个儿子。

(2)由嘉宾对话看出二人分离是封建家长使然,(请观众从书中找出证据)。

p221“你们”,思考:为什么主语从“你”变换成“你们”?

2.三十年来,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出自真心还是虚情假意?

(1)怀念的表现?(原文找出证据)。

以为侍萍死了,派人打听她的下落,想帮她修坟,留着侍萍从前喜欢的东西,记得侍萍的生日,保留关窗的习惯。

(2)请观众评判(举牌支持)并阐述理由。

关键:周以为侍已死,这一切不是装给别人看的。

3.三十年后,周朴园认出侍萍后有哪些表现?出于何种心态?

维护家庭、财产、体面,疑心来者不善,露出资本家的真面目。

认为金钱万能,暴露充满铜臭的资本家的灵魂。

b.鲁大海上场,就周、鲁二人的阶级矛盾设问。

1.周知道鲁是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见他的第一句话却是“你叫什么”

摆架子,冷酷无情、老谋深算。

2.周的残酷无情、老谋深算还体现在什么地方?

故意淹死两千两百个小工,收买工贼,分化瓦解。

小结:周朴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观众各抒己见)。

三.主题升华。

1.周朴园独白:“曹禺先生曾说过:‘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看戏的人们也用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我也祈求你们用悲悯的眼来看着我。虽然我虚伪自私,残酷无情,冷血拜金,但我和你们一样也是人。”

2.如何看待周朴园的辩解?(观众各抒己见)。

3.主持人总结:五四的先贤们曾经说过文学是为人生的,任何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都是教会他的读者去爱人,关怀人,而不是去恨,去简单地给一个人物贴上好或坏的标签。也许你、我处在周朴园的位置上,也未必会做得比他更好。

四.尾声。

结束节目,感谢来宾、观众。

五.作业。

2.预习并归纳鲁侍萍和鲁大海的人物性格。

附板书设计。

周朴园虚伪自私、残酷无情、冷血拜金、老谋深算。

晓燕。

最新石钟山记教案大全(18篇)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习“焉”“是”“得”“相”等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掌握文言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特殊文言句式,文言通假字,文言词类活用等知识。

3、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苏轼散文的特点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句式。

[教学难点]。

苏轼散文特点及其治学精神。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苏洵、王安石、欧阳修等宋代文学家的散文,对宋代散文的总体特点已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在学习苏轼的散文《石钟山记》,以进一步加深对宋带散文的理解。

二。作者作品与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政治上反复升沉,饱经忧患,曾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后又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而贬至琼州。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书法和绘画的造诣也很高。其散文平顺晓畅;诗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词波澜壮阔,豪放天成。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对下列三组句中划线的词语注音、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1)()。

a彭蠡(li指鄱阳湖)之口有石钟山焉。

b今以钟磬(qing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乐器)置水中。

c枹(pao鼓槌)止响腾,余韵徐歇。

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kong指声响)焉。

(2)()。

a而山上栖鹘(hu老鹰),闻人声亦惊起。

b磔磔(zhe鸟叫声)云霄间。

c或曰此鹳鹤(huanhe一种水鸟)也。

d噌吰(cenghong形容声音洪亮)如钟鼓不绝。

(3)()。

a则山上皆石穴罅(xia裂缝)。

b有窾坎镗鞳(tangta钟鼓声)之声。

c汝识(zhi通“志”,记住)之乎。

d周景王之无射(she弓箭名)也。

2、朗读下列句子,准确处理好句中停顿。

a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b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c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e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四。分析理解第一段。

(一)补充注释。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焉:语气助词,不翻译。

2、微风鼓浪鼓:振动。

3、水石相搏搏:拍击。

4、南声函胡函胡:重浊而模糊。

5、北音清越越:高扬。

6、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腾:传播;歇:消失。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临。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c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d莅临指导。

2、是。

a是说也,人常疑之。

b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c觉今是日昨非。

d人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3、得。

a得双石于潭上。

b此余之所得也。

c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d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三)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

1、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四)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2、今以钟磬置水中。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扣而聆之。

5、自以为得之矣。

(五)朗读第一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体会。

1、《水经》是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

答:《水经》也叫《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他是记载我国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记。

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答:以浪打岸石,声如洪钟命名。

3、李渤认为石中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答:以山石敲击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而命名。

4、作者认为李渤的观点不对,基本理由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反驳?

答:石头大都能敲击发出如钟一般的声音;这是驳论据。

六。作业:背诵第一段,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散文。

七。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背诵复习第一段。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一)补充注释。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到,往。

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赴任,就职。

3、余固笑而不信也固:姑且。

4、森然欲搏人森然:阴森森的样子。

5、微波入焉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

6、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涵淡:水波动荡。

7、因笑谓迈曰因:于是。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

1、因。

a因得关所谓石钟者。

b因笑谓迈曰。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事出有因。

2、焉。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语焉不详。

e且焉置土石。

3、固。

a余固笑而不信也。

b固已怪之矣。

c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自以为关中之地,崤函之固。

e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相。

a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b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c则将焉用彼相矣。

d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e苏秦合纵,为六国之相。

f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三)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四)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而大声发于水上。

2、空中而多窍。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五)朗读第二段,并通译全段。

三。分析第二段。

1、作者参观石钟山的缘由是什么?

答:“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得兴尉”。

2、作者是怎样才有了独到发现的?

答:深夜泛舟江面。

3、作者的独到发现是什么?

答:石钟山得名是因为风水进出石洞缝穴发出的声音与钟声相似。

4、本段写了作者的两次“笑”,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理吗?(讨论)。

四。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而臆断其有无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大概。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总。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敲。

5、自以为得其实实:事情能够的真相。

6、盖叹郦元之简盖:表原因、目的。

(二)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含义。

1、实。

a自以为得其实。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d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绝。

1、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2、噌吰如钟鼓不绝。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事不目见耳闻。

2、而言之不详。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自以为得其实。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至莫夜月明。

4、汝识之乎?

5、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6、及雠仇已灭,天下已定。

7、长乐王回深父。

8、暴秦之欲无厌。

(五)分析赏读。

1、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

答: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音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得名。

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

答:类比和对比的方法。

3、“此世所以不传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体什么?

答:“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类人。

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翻译背诵全文。

最新石钟山记教案大全(18篇)篇三

一、 学习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二、 自主地在全文找出所需要掌握的重点。

三、 理清文章思路,熟悉课文,为背诵打下基础。

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一、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激趣氛围,提高课堂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发扬民主,倡所欲言,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以促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1、 导语:中国历代名人当中,提起“乌台诗案”,也许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能想起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会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只怕就会有八成以上的人脱口而出他的名字;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国各地大小餐馆中“东坡肘子”这道菜,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在中国真正称得上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就只有苏轼莫属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被誉为“全才”的宋人所写的游记名篇《石钟山记》(师点击“课题及作者”)。

2、 作者简介(由学生自己抓要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然后师点击.课件作.总结、补充说明。

3、 石钟山介绍(点击幻灯片依图介绍)。

4、 整体把握全文(演播全文,结束后点击“应注意的字词”。)

5、 掌握重点(要求学生结合文下注解自由诵读、自主地.总结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师就特殊句式作补充讲解)。

6、 把握行文思路(找出二疑、理解三笑、彻悟一旨学习作者.写作考辨记的方法及其人文作风)。

7、 布置作业,为第二课时作准备

(欣赏欧阳修《醉翁亭记》与本文作对比阅读。)

最新石钟山记教案大全(18篇)篇四

一、学习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二、自主地在全文找出所需要掌握的重点。

三、理清文章思路,熟悉课文,为背诵打下基础。

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一、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激趣氛围,提高课堂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发扬民主,倡所欲言,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以促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1、导语:中国历代名人当中,提起“乌台诗案”,也许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能想起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会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只怕就会有八成以上的人脱口而出他的名字;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国各地大小餐馆中“东坡肘子”这道菜,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在中国真正称得上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就只有苏轼莫属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被誉为“全才”的宋人所写的游记名篇《石钟山记》(师点击“课题及作者”)。

2、作者简介(由学生自己抓要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然后师点击。课件作。总结、补充说明。

3、石钟山介绍(点击幻灯片依图介绍)。

4、整体把握全文(演播全文,结束后点击“应注意的字词”。)。

5、掌握重点(要求学生结合文下注解自由诵读、自主地。总结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师就特殊句式作补充讲解)。

6、把握行文思路(找出二疑、理解三笑、彻悟一旨学习作者。写作考辨记的方法及其人文作风)。

7、布置作业,为第二课时作准备。

(欣赏欧阳修《醉翁亭记》与本文作对比阅读。)。

最新石钟山记教案大全(18篇)篇五

第一组的代表是课代表罗鹏,小组选他的理由是形象好,游客看到就会“赏心悦目”,这一解释博得满堂哄笑,罗鹏也红了脸。他首先向游客自我介绍,然后报了一天游程安排,在乘车前往景点的途中,他开始给大家讲解有关石钟山得名的看法,然后讲述了苏轼实地考察的经过,并赞扬了苏轼的精神,最后结合俞樾的说法,总结出现在对石钟山得名的科学解释。讲解线索基本清楚,不过比较平淡,没有设计比较有吸引力的问题,重点在向游客灌输知识,气氛一般。

第二组是比较活跃的叶成龙同学,选他的理由是他理解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好,比较大胆,有亲和力。这一解释同样让大家感到有趣。叶成龙的开场比较轻松,先为大家唱了首歌,调动了大家的气氛,然后简要交代行程。他比较有点子,先提问:“有谁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相关典故,说出者有奖。”呵呵,这下在下面当游客的同学可炸开了锅,纷纷举手,并大声问奖品是什么?气氛一度高涨,叶不慌不忙,说礼物就是为大家争取到更优惠的午餐,好啊,同学们就象模象样的开始说,叶觉得比较混乱,就点名让“游客”说,大家就像学者一样较了真,把自己知道的相关知识都讲了出来,这下好了,不需要导游再多说了。叶成龙最后补充说,哇噻,你们太厉害了,我看来快要下岗了啊,呵呵,大家对景点了解真是详细,我就老老实实的为大家跑腿好了。同学们大笑,我觉得他很灵活,能随机应变。比较像专业导游。

第三组是徐月薇同学,女生就是不一样,首先用甜美的笑容拉近距离,欢迎辞致过,就介绍行程相关景点,重点游览石钟山,她先不直接说此山得名的原因,而是绘声绘色的介绍了石钟山的特点,主要是根据俞樾的《春在堂笔记》中关于山洞的描写和苏轼夜泊绝壁之下的环境描写,并告诫大家晚上去玩千万要有一定的胆量,而且心脏病患者最好不要前往,逗的大家欢欣一笑。然后,根据介绍内容,她提问,谁能说出此山得名的原因,“游客们”就准确回答了,她又补充说明,其实此山的得名由来还是颇费一番周折呢,接着就介绍了《石钟山记》的相关内容,举出郦道元、李渤和苏轼俞樾的的观点,最后总结。她的讲解让大家耳目一新,博得了热烈的掌声。

第四组是何雨露同学,小组选她的理由是她文笔好,人也活泼大方。她也不负众望,向大家讲述了石钟山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和一位大人物的关系,然后介绍了苏轼,并说明了他途经此山的原因,让大家了解了有关苏轼的身世典故,然后赞扬苏轼的勇敢质疑考察的精神,并遗憾的解释苏大学士也没有最终全面概括此山得名的原因,最后为大家补充介绍了石钟山得名的科学解释,并提醒大家到景点的时候要仔细观察,看看究竟与我们解释的观点是否一致。

把一节课完全交给学生,他们出色的表现让我暗暗惊奇,我真的忽略了他们的实力,开始时我还担心他们会推脱不做呢,没有想到,他们合作完成的这样好。我综合评定,给了叶成龙所在的第二小组90分,第三组88分,第四组86分,第一组85分。我觉得他们的表现都很好,如果作为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测评,他们都是优秀的。在一天的时间内,他们通力合作,能有这样的表现真的很难得。我相信他们课下的合作一定很成功。

通过学生们自己的互动,大家对课文的理解已经比较深入了。接下来就是我们一起把重点要掌握的文言知识点归纳总结,并点评文章的特色。这些工作我是在第三课时完成的,在要求大家背诵最后一段时,基本上没有人皱眉头,我说利用晚自习时间默写此段,大家都满怀信心的开始等待了。

总结这一课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一:课堂设计思路比较新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导游词的写作也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文体写作,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我安排了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模式,促进了大家的合作,也减轻了学习的负担,降低了个体学习的难度,大家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合作中找到自信。

三:我自己敢于放手,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大家在轻松、民主的气氛中学习、获取知识。

四:我没有抛弃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之后我及时带领学生落实知识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最新石钟山记教案大全(18篇)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辨析、积累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辨析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把握通过记游揭示哲理的写法特征。

2、过程与方法:文言文是学生比较害怕的,但通过精心地层层设疑,能引导学生进行目的性明确的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小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质疑,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章写法特色,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在质疑中对苏轼的评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检测(幻灯)学生口头回答检查学生完成预习任务的情况(预习任务见附),积累文言知识。

提问:石钟山颇有名气,景色也不错(幻灯感受),要写“石钟山记”这样一个题目,按通常的写法,应怎么写?思考回答:描写山水景物初步体会本文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

提问:本文怎样写的?回答出文章的大体思路:质疑——解疑——总结为具体感受文本做铺垫。

(见附的板书)进一步熟悉文本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明确文章主旨,体会写法特色。

引入总结写法特色回答:通过记游揭示哲理进一步明确本文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

拓展:由体会作者的观点和作者对李渤的态度,导入对苏轼的质疑。

1、李渤真的可笑吗?

提问:苏轼对李渤的嘲笑是不应该的,他自己的结论也有问题,这是不是影响了同学们对他的评价?点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和“对李渤进行嘲笑是不对的,但他反对臆断,注重实践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引导学生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一分为二地看待。

总结谈自己的体会培养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拓展:1、学生写作。

2、提供互联网信息1、以“由苏轼的质疑说开去”为题列一份提纲;2、有兴趣和有条件的同学可以登陆网络自己进行拓展学习。1、让学生学以致用。

2、满足不同层次和条件的学生对学习的要求。

附:

(一)预习、自学题:

1、借助老师提供的翻译,找出文中的活用字词和特殊句式;

2、对照文言词汇手册,总结“而”的用法;

3、整理作者的思路,体会文章的主旨;

(二)、幻灯检测题:

指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余固笑而不信也。

下列有名词作状语现象的是。

1、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土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3、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a、得双石于潭上。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e、今以钟磬置水中。

(三)、幻灯板书:

郦道元:人常疑之。

质疑。

李渤:余尤疑之。

白天小童择乱石扣之。

(固笑而不信也)。

解疑实地考察。

莫夜以小舟泊绝壁下。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

总结不可臆断其有无。

写文章的目的。

最新石钟山记教案大全(18篇)篇七

《石钟山记》是一篇名文,历来选者、注者、论者甚众,因此各种教材版本都似乎对它割舍不下。它以一个“疑”字,一个“声”字贯穿全文,可谓结构严谨,层次清楚,丝丝入扣,中心突出。它的语言初读起来是很平常的,但如果仔细研读,认真推敲,就会发现其中有丰富的内涵,很不平常。如前文对郦道元的“常疑之”、对李渤的“尤疑之”与后文对郦道元的“叹”、对李渤的“笑”,可谓是遥相呼应,用得极为准确与讲究,却丝毫不见雕琢之嫌。至于第二段景物描写极尽绘形绘声之生动鲜明的妙处,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它的文本魅力是非凡的。

但是,文章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它那显而易见的优点中,其实也体现在人们对它的众说纷纭上。它的体裁(与普通山水游记的区别)、它对石钟山命名的结论以及“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看法,都是值得人们思考和议论一番的。

此文在新教材中又被编入,而且是被编入“山文化”系列中,我想,使“石钟山”和其它山一起作为人类审美理想或哲思的一种寄托而让我们去感受、去汲取教益,这可能是编者的用意吧。

不过《石钟山记》所能给我们的教益,应该不只是作者提倡目见耳闻,反对主观臆断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也不只是石钟山夜景描写给我们带来的身临其境的享受,它更可以是在作者对前人的质疑中,我们对作者的质疑中所能培养出来的一种科学精神。

二、学生情况。

我们普通高中的学生经过市重点、区重点和民办高中三层选拔后,被戏称为“第四世界”,学生语文基础很差,而且还缺乏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而且他们对文言文除了有一种畏惧感之外,更有一种误解,认为“文言文就是死记硬背”,所以对学习文言文向来是兴趣缺乏,更有甚者还会到深恶痛绝的地步。根据我们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课堂要求要做到面面俱到甚至是求全责备是不现实的。加上新教材内容多、课时紧,所以我们就要对一些内容进行大胆的舍弃,做到一堂课有尽量多的收获就可以了。

我这个班级的学生,在我一个多学年的训练下,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已经形成习惯,有一些学生也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是,有不少的同学是喜欢钻钻牛角尖的。我准备以“质疑”贯穿主要教学过程,就是考虑到了这一部分同学,我想让他们在“过把瘾”的过程中体会到“质疑”其实是一种非常严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与技能:辨析、积累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辨析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把握通过记游揭示哲理的写法特征。

2、过程与方法:文言文是学生比较害怕的,但通过精心地层层设疑,能引导学生进行目的性明确的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小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质疑,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

教学重点确立为: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章写法特色,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确立为:在质疑中对苏轼进行全面的评价。

四、教法、学法以及理论依据。

1、检查学生的预习这一步必不可少,这是由我们普通高中的校情、学情。

决定的。我校的校情是:学生不住校,不晚修,教师无法了解学生课余的学习。

情况。我校的学情是: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极差,教师要加强督促。加上新教材课时紧的特点,就更要教师把好预习关,提高预习效率。

2、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

精神。这节课,我主要是通过布置、检查预习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的。而在对文本的体验中,学习、感悟作者对前人的质疑精神和对作者进行质疑将是这节课的主旋律。

3、学习语文的一个重点是积累。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强调,并做好示范。

作用。因此,我在本课的开头注重了文言知识点的积累,在拓展讨论部分注重了课外阅读的积累。

4、教学中的比较是一种智力技能,比较出真知。实践证明,比较学习法是一种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减少头绪、加深印象、深化理解的好方法。因此我在课堂中安排了多处比较思考练习。

5、语文来源于生活,也必将运用到生活中。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

生活体验非常重要。因此,我在课堂后面安排了“谈自己的体会”的环节和写作训练,这既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6、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因此,我为有条件和有兴趣的同学提供了互联网信息来拓展他们的视野。

最新石钟山记教案大全(18篇)篇八

1.学习“焉”“是”“得”“相”等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掌握文言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特殊文言句式,文言通假字,文言词类活用等知识。

3.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苏轼散文的特点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句式。

苏轼散文特点及其治学精神。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二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苏洵、王安石、欧阳修等宋代文学家的散文,对宋代散文的总体特点已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在学习苏轼的散文《石钟山记》,以进一步加深对宋带散文的理解。

二.作者作品与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政治上反复升沉,饱经忧患,曾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后又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而贬至琼州。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书法和绘画的造诣也很高。其散文平顺晓畅;诗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词波澜壮阔,豪放天成。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对下列三组句中划线的词语注音、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1)()。

a彭蠡(li指鄱阳湖)之口有石钟山焉。

b今以钟磬(qing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乐器)置水中。

c枹(pao鼓槌)止响腾,余韵徐歇。

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kong指声响)焉。

(2)()。

a而山上栖鹘(hu老鹰),闻人声亦惊起。

b磔磔(zhe鸟叫声)云霄间。

c或曰此鹳鹤(huanhe一种水鸟)也。

d噌吰(cenghong形容声音洪亮)如钟鼓不绝。

(3)()。

a则山上皆石穴罅(xia裂缝)。

b有窾坎镗鞳(tangta钟鼓声)之声。

c汝识(zhi通“志”,记住)之乎。

d周景王之无射(she弓箭名)也。

2.朗读下列句子,准确处理好句中停顿。

a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b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c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e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四.分析理解第一段。

(一)补充注释。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焉:语气助词,不翻译。

2.微风鼓浪鼓:振动。

3.水石相搏搏:拍击。

4.南声函胡函胡:重浊而模糊。

5.北音清越越:高扬。

6.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腾:传播;歇:消失。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临。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c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d莅临指导。

2.是。

a是说也,人常疑之。

b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c觉今是日昨非。

d人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3.得。

a得双石于潭上。

b此余之所得也。

c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d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三)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

1.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四)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2.今以钟磬置水中。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扣而聆之。

5.自以为得之矣。

(五)朗读第一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体会。

1.《水经》是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

答:《水经》也叫《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他是记载我国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记。

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答:以浪打岸石,声如洪钟命名。

3.李渤认为石中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答:以山石敲击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而命名。

4.作者认为李渤的观点不对,基本理由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反驳?

答:石头大都能敲击发出如钟一般的声音;这是驳论据。

六.作业:背诵第一段,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散文。

七.教学后记:

一.背诵复习第一段。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一)补充注释。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到,往。

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赴任,就职。

3.余固笑而不信也固:姑且。

4.森然欲搏人森然:阴森森的样子。

5.微波入焉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

6.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涵淡:水波动荡。

7.因笑谓迈曰因:于是。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

1.因。

a因得关所谓石钟者。

b因笑谓迈曰。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事出有因。

2.焉。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语焉不详。

e且焉置土石。

3.固。

a余固笑而不信也。

b固已怪之矣。

c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自以为关中之地,崤函之固。

e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相。

a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b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c则将焉用彼相矣。

d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e苏秦合纵,为六国之相。

f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三)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四)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而大声发于水上。

2.空中而多窍。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五)朗读第二段,并通译全段。

三.分析第二段。

1.作者参观石钟山的缘由是什么?

答:“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得兴尉”。

2.作者是怎样才有了独到发现的?

答:深夜泛舟江面。

3.作者的独到发现是什么?

答:石钟山得名是因为风水进出石洞缝穴发出的声音与钟声相似。

4.本段写了作者的两次“笑”,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理吗?(讨论)。

四.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而臆断其有无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大概。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总。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敲。

5.自以为得其实实:事情能够的真相。

6.盖叹郦元之简盖:表原因、目的。

(二)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含义。

1.实。

a自以为得其实。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d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绝。

1.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2.噌吰如钟鼓不绝。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事不目见耳闻。

2.而言之不详。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自以为得其实。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至莫夜月明。

4.汝识之乎?

5.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6.及雠仇已灭,天下已定。

7.长乐王回深父。

8.暴秦之欲无厌。

(五)分析赏读。

1.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

答: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音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得名。

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

答:类比和对比的方法。

3.“此世所以不传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体什么?

答:“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类人。

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翻译背诵全文。

以上是《石钟山记》教案设计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最新石钟山记教案大全(18篇)篇九

学习目标:

一、学习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二、自主地在全文找出所需要掌握的重点。

三、理清文章思路,熟悉课文,为背诵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教学设想:

一、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激趣氛围,提高课堂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发扬民主,倡所欲言,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以促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

1、导语:中国历代名人当中,提起“乌台诗案”,也许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能想起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会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只怕就会有八成以上的人脱口而出他的名字;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国各地大小餐馆中“东坡肘子”这道菜,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在中国真正称得上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就只有苏轼莫属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被誉为“全才”的宋人所写的游记名篇《石钟山记》(师点击“课题及作者”)。

2、作者简介(由学生自己抓要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然后师点击课件作总结、补充说明。

3、石钟山介绍(点击幻灯片依图介绍)。

4、整体把握全文(演播全文,结束后点击“应注意的字词”。)。

5、掌握重点(要求学生结合文下注解自由诵读、自主地总结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师就特殊句式作补充讲解)。

6、把握行文思路(找出二疑、理解三笑、彻悟一旨学习作者写作考辨记的方法及其人文作风)。

7、布置作业,为第二课时作准备。

(欣赏欧阳修《醉翁亭记》与本文作对比阅读。)。

最新石钟山记教案大全(18篇)篇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辨析、积累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理清的写作思路,辨析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把握通过记游揭示哲理的写法特征。

2、过程与方法:文言文是学生比较害怕的,但通过精心地层层设疑,能引导学生进行目的性明确的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小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质疑,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把握写法特色,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在质疑中对苏轼的评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检测(幻灯)学生口头回答检查学生完成预习任务的情况(预习任务见附),积累文言知识。

提问:石钟山颇有名气,景色也不错(幻灯感受),要写“石钟山记”这样一个题目,按通常的写法,应怎么写?思考回答:描写山水景物初步体会本文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

提问:本文怎样写的?回答出的大体思路:质疑——解疑——总结为具体感受文本做铺垫。

提问:质疑了什么?为什么质疑?有了疑问怎么做的?解答疑问后怎么总结的学生讨论回答。

(见附的板书)进一步熟悉文本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明确主旨,体会写法特色。

引入总结写法特色回答:通过记游揭示哲理进一步明确本文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

拓展:由体会作者的.观点和作者对李渤的态度,导入对苏轼的质疑。

1、李渤真的可笑吗?

提问:苏轼对李渤的嘲笑是不应该的,他自己的结论也有问题,这是不是影响了同学们对他的评价?点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和“对李渤进行嘲笑是不对的,但他反对臆断,注重实践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引导学生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一分为二地看待。

总结谈自己的体会培养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拓展:1、学生写作。

2、提供互联网信息1、以“由苏轼的质疑说开去”为题列一份提纲;2、有兴趣和有条件的同学可以登陆网络自己进行拓展学习。1、让学生学以致用。

2、满足不同层次和条件的学生对学习的要求。

附:

(一)预习、自学题:

1、借助老师提供的翻译,找出文中的活用字词和特殊句式;

2、对照文言词汇手册,总结“而”的用法;

3、整理作者的思路,体会的主旨;

4、读懂李渤的《辨石钟山记》。)。

(二)、幻灯检测题:

指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余固笑而不信也。

下列有名词作状语现象的是。

1、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土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3、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a、得双石于潭上。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e、今以钟磬置水中。

(三)、幻灯板书:

郦道元:人常疑之。

质疑。

李渤:余尤疑之。

白天小童择乱石扣之。

(固笑而不信也)。

解疑实地考察。

莫夜以小舟泊绝壁下。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

总结不可臆断其有无。

写的目的。

5

o

m

最新石钟山记教案大全(18篇)篇十一

独立研读文本,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学习目标】。

1.强化重点字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明确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实践考察事实论证方法。

3.厘清史实,把握作者亲身实践以理服人的论辩技巧,积累一点名言警句。

【重点难点】。

1、理清作者亲临实地考察,依事实为依据的严谨的求学精神,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2、把握文章的论证特点(结构与方法)。

【情景导学】。

班级要举行读书会,交流:“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道理。

1、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3、作品简介。

《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1、第1自然段:

2、第2自然段:

3、第3自然段: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本文继续线索,体会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观点得出的方法。

2、画出本文的思维导图。

【情景导学】。

通过读书,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道理。

【学习活动】。

活动一:这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活动二:分析苏轼是怎么得出这个论点的?

活动三:作者运用了哪几方面的对比?作用是什么?

活动四: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训练案。

【学习目标】。

1、完成一篇读后感。

2、在评点中明确读后感的写法。

最新石钟山记教案大全(18篇)篇十二

一.背诵复习第一段。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一)补充注释。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到,往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赴任,就职。

3.余固笑而不信也固:姑且4.森然欲搏人森然:阴森森的样子。

5.微波入焉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

6.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涵淡:水波动荡。

7.因笑谓迈曰因:于是。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

1.因。

a因得关所谓石钟者。

b因笑谓迈曰。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事出有因。

2.焉。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语焉不详。

e且焉置土石。

3.固。

a余固笑而不信也。

b固已怪之矣。

c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自以为关中之地,崤函之固。

e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相。

a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b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c则将焉用彼相矣。

d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e苏秦合纵,为六国之相。

f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三)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四)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而大声发于水上。

2.空中而多窍。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五)朗读第二段,并通译全段。

三.分析第二段。

1.作者参观石钟山的缘由是什么?

答:\'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得兴尉\'。

2.作者是怎样才有了独到发现的?

答:深夜泛舟江面。

3.作者的独到发现是什么?

答:石钟山得名是因为风水进出石洞缝穴发出的声音与钟声相似。

4.本段写了作者的两次\'笑\',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理吗?(讨论)。

四.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而臆断其有无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大概。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总。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敲。

5.自以为得其实实:事情能够的真相。

6.盖叹郦元之简盖:表原因、目的。

(二)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含义。

1.实。

a自以为得其实。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d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绝。

1.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2.噌吰如钟鼓不绝。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事不目见耳闻。

2.而言之不详。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自以为得其实。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至莫夜月明。

4.汝识之乎?

5.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6.及雠仇已灭,天下已定。

7.长乐王回深父。

8.暴秦之欲无厌。

(五)分析赏读。

1.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

答: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声音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得名。

2.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

答:类比和对比的方法。

答:\'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类人。

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翻译背诵全文。

最新石钟山记教案大全(18篇)篇十三

“铛铛”——悠悠的石钟声依然响彻在我耳旁,我不由得想起那个令我流连忘返的仙境。

石钟山,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是一座集山、水、石为一体的江南园林,山上建筑朴素典雅。此处为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交界之地。登之其上,看长江涛涛,观鄱湖浩渺;泛舟于长江之上,嬉水于鄱湖之中。如此良辰美景,令苏轼亦为此倾倒,曾于月下泛舟,并为此倾倒,曾于月下泛舟,并为此题诗。今日终得有幸一见。

还未踏入其中,便已隐约听到钟声从山上传来。这钟声果然名不虚传,婉转中含着沉重,沉重中似乎包涵着轻快,钟声果然不同凡响。我心想:远观便有所不同,近观必定大有所获。

步入其中,用石板铺成的古道和两旁徐徐吹来的清风,便已让我醉了半分。我们快步来到了梅花厅的回行走廊。两旁的石壁上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历史名人,如:屈原,苏轼…这些伟大的诗人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接下来是报慈禅林。曲折的`小径和池中的鱼儿让此处略显幽深,果真有一种“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感觉,石碑上的鲜红大字“莫杀俘虏”更是让我感觉到了佛家以慈悲为怀的博大精深。

往石钟山西北面走,便来到了忠烈祠。此处又名昭忠祠。此处原油太平军驻山抗清兵营房堡垒。失败后,曾国藩、彭王麟等奏请迁旨谕,于咸丰八年在原基建文昭祠,奉祀楚军阵亡将士。曾、彭均有文纪其事。门前两根大柱上写着“祠重春秋,名垂竹帛,光照日月,气壮山河”,据说是彭王麟亲手所刻。

接着我们来到了上渝亭。这是一座经过洗刷的建筑物,是乾隆年间由张作霖建立的,全亭质朴典雅,亭中立上渝碑,上有浮雕龙图案,因八角飞檐,所以又名八角亭。

我们继续前行,行走时一股若有若无的奇香吸引了我。我抬头一看,原来到了浣香别院,此地果真名副其实,木头里散发着的香气让整座别院香气冲天。整座别院既具有强烈的东方特色,又有些欧洲的高贵典雅,两者融合的恰到好处,使它整体令人看起来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不仅如此,还有紫云廊、石钟缘、太平楼等等。但这些都不是可以用我贫瘠的文字可以表达出来的,只有你亲自去感受,去发现。听,远方传来了悠悠的石钟声。

最新石钟山记教案大全(18篇)篇十四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最新石钟山记教案大全(18篇)篇十五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教案)。

今日话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1、 一个历史疑案。

2、 在我们江西的湖口,鄱阳湖入长江的地方,有山名叫石钟山,山的面积并不大,还不足1平方公里,绝对高度也只有70米上下,就说是交通方便,风景幽美,也不至于成为人们纷纷前往的旅游胜地。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它声名鹊起,名满天下的呢?其实这与它的名字有关。

石钟山的名字到底因何而得,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北魏的郦道元以为山的下部临水处有许多缝隙和洞穴,当水位处在一定的高度时,又有适当的风力和相应的风向,此山就会发出敲钟一样的声音。而唐代的李渤却认为山上的石头在被敲打时会发出声音,那便是此山得名的原因。后一种说法涉及到溶洞地区的一些地理知识,大家在初中时学过化学,因为碳酸盐的沉淀形成一些石钟乳、石笋、石柱等,这些岩石被敲打时是会发出清越的声音的,所以,有很多人也相信这一观点。让我们先来熟悉下这些内容。

查找课文内容:郦道元和李渤的观点在苏东坡的文章中是怎么样叙述的?

学生找到: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得双石于潭上,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那么到底如何呢?我们不妨先看看苏东坡的说法吧。

3、 苏东坡的疑问。

针对郦道元的说法,苏东坡质疑的是什么?

学生找到课文:“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针对李渤的观点,苏东坡又提出了什么疑问?

学生找到课文: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看来,我们还真得找到一些有力的证据,然后才能发表见解。还是让我们与苏东坡一起去做一次实地考察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4、 一次偶然的机会。

苏东坡毕竟不是学地质的,他来到石钟山只不过是路过。请大家找出是什么时候,因什么事情而到了石钟山。

学生找到课文:“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5、 苏东坡的观点。

a、 此山得名还是与声音有关。

第一种声音:学生找出为“噌吰如钟鼓不绝”,且指出其发声位置为山下。

第二种声音:学生找到“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且指出其声音发自两山之间挡在中流的大石中。

这里有一个理解上的难点,那就是石钟山的地理不好理解。在此处,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清楚石钟山分为上钟山和下钟山,上钟山在南边,滨临鄱阳湖,面积为0。34平方公里,下钟山在北边,滨临长江,面积为0。2平方公里。而两山相距不到一公里。两山之间湖水涌入长江或者江水灌入湖中。一般情况,夏季是江水灌入湖中,这是因为长江上游冰雪溶化,长江水位猛长,下游无法排泻汹涌的江水,所以大量倒灌入湖中。根据这些情况,我们来分析苏东坡当时游山正好是水位高涨之时,所以风与水相吞吐发出洪亮的声音,是完全实际的情况。而且,夏季水急且汹涌,江水灌入湖中,则必定使两山之间的大石发出巨响,这分别就是“噌吰如钟鼓不绝”和“窾坎镗鞳之声”。

b、 命名与声音有关,也与史料有关。

先让学生找出两种声音与什么发出的声音有关,学生应该找到“汝识之乎?……古之人不余欺也。”

这里涉及到《国语》与《左传》的一些记载。问题是山的命名与“钟”字有关,“钟”在古代就是乐器,代表例子有编钟。那么,此山的名字当是取山之发音如乐器之美妙。

6、 苏东坡夜泊绝壁之下的情景描写有什么作用?

让学生找出阴森恐怖的景物描写,学生当能找到“大石侧立千尺,……或曰此鹳鹤也。”这就说明到绝壁之下是要胆量和勇气的,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说明实地考察是不容易的。

7、 苏东坡的感慨。

正因为实地考察是不容易的,所以,苏东坡感慨良多。无论是鱼工水师还是士大夫,或者像郦道元一样的学者,要弄清山的得名的原因都是不大可能的,而这其中,最为根本的条件还是要亲自考察,所以,苏东坡不无得意之色,因自己夜泊绝壁之下而得意,也因为得意而“叹郦元这简,而笑李渤之陋”。而他的调查为他自己赢得了评说石钟山得名原因的心理自信,所以,我们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8、 附言:苏东坡的不足。

苏东坡自己能够实地考察这是好事,值得我们学习,可是,他不该自以为是,理更不该嘲笑别人,他哪里知道,他的观点也未必就是绝对正确的。事实上,石钟山的得名还与它的形状有关,历来就有两派观点,即“主声派”和“主形派”,而后者认为枯水季节山下有洞,可以容纳数百人,深不可尽,都是事实,山如覆钟,所以,这也是得名的原因。

9、 总结:本课的讲解突出了思想、思路、语言和相关知识,希望各位学生课后反复诵读。

10、 作业 ,学生准备,下一节课讨论。

最新石钟山记教案大全(18篇)篇十六

一.背诵复习第一段。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一)补充注释。

5.微波入焉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

1.因。

a  因得关所谓石钟者。

b  因笑谓迈曰。

c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事出有因。

2.焉。

a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  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  语焉不详。

e  且焉置土石。

3.固。

a  余固笑而不信也。

b  固已怪之矣。

c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  自以为关中之地,崤函之固。

e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相。

a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b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c  则将焉用彼相矣。

d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e  苏秦合纵,为六国之相。

f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三)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四)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而大声发于水上。

2.空中而多窍。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五)朗读第二段,并通译全段。

三.分析第二段。

1.作者参观石钟山的缘由是什么?

答:"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得兴尉"。

2.作者是怎样才有了独到发现的?

答:深夜泛舟江面。

3.作者的独到发现是什么?

答:石钟山得名是因为风水进出石洞缝穴发出的声音与钟声相似。

4.本段写了作者的两次"笑",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理吗?(讨论)。

四.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而臆断其有无           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大概。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终:总。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考:敲。

5.自以为得其实             实:事情能够的真相。

6.盖叹郦元之简             盖:表原因、目的。

(二)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含义。

1.实。

a  自以为得其实。

b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d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绝。

1.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2.噌吰如钟鼓不绝。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事不目见耳闻。

2.而言之不详。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自以为得其实。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至莫夜月明。

4.汝识之乎?

5.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6.及雠仇已灭,天下已定。

7.长乐王回深父。

8.暴秦之欲无厌。

(五)分析赏读。

1.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

答: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声音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得名。

2.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

答:类比和对比的方法。

答:"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类人。

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翻译背诵全文。

六.教学后记:

附:板书设计 。

最新石钟山记教案大全(18篇)篇十七

[教学目标 ]。

1.学习“焉”“是”“得”“相”等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掌握文言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特殊文言句式,文言通假字,文言词类活用等知识。

3.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苏轼散文的特点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句式。

[教学难点 ]。

苏轼散文特点及其治学精神。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苏洵、王安石、欧阳修等宋代文学家的散文,对宋代散文的总体特点已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在学习苏轼的散文《石钟山记》,以进一步加深对宋带散文的理解。

二.作者作品与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政治上反复升沉,饱经忧患,曾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后又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而贬至琼州。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书法和绘画的造诣也很高。其散文平顺晓畅;诗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词波澜壮阔,豪放天成。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对下列三组句中划线的词语注音、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1)(                 )。

a 彭蠡(li指鄱阳湖)之口有石钟山焉。

b 今以钟磬(qing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乐器)置水中。

c 枹(pao鼓槌)止响腾,余韵徐歇。

d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kong指声响)焉。

(2)(            )。

a 而山上栖鹘(hu 老鹰),闻人声亦惊起。

b 磔磔(zhe鸟叫声)云霄间。

c 或曰此鹳鹤(huanhe一种水鸟)也。

d 噌吰(cenghong形容声音洪亮)如钟鼓不绝。

(3)(           )。

a 则山上皆石穴罅(xia裂缝)。

b 有窾坎镗鞳(tangta钟鼓声)之声。

c 汝识(zhi 通“志”,记住)之乎。

d 周景王之无射(she 弓箭名)也。

2.朗读下列句子,准确处理好句中停顿。

a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b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c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d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e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四.分析理解第一段。

(一)补充注释。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焉:语气助词,不翻译。

6.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腾:传播;歇:消失。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临。

a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c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d 莅临指导。

2.是。

a 是说也,人常疑之。

b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c 觉今是日昨非。

d 人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3.得。

a 得双石于潭上。

b 此余之所得也。

c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d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三)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

1.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四)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2.今以钟磬置水中。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扣而聆之。

5.自以为得之矣。

(五)朗读第一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体会。

1.《水经》是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

答:《水经》也叫《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他是记载我国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记。

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答:以浪打岸石,声如洪钟命名。

3.李渤认为石中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答:以山石敲击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而命名。

4.作者认为李渤的观点不对,基本理由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反驳?

答:石头大都能敲击发出如钟一般的声音;这是驳论据。

六.作业 :背诵第一段,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散文。

七.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背诵复习第一段。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一)补充注释。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到,往。

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赴:赴任,就职。

5.微波入焉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

1.因。

a 因得关所谓石钟者。

b 因笑谓迈曰。

c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事出有因。

2.焉。

a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 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 语焉不详。

e 且焉置土石。

3.固。

a 余固笑而不信也。

b 固已怪之矣。

c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 自以为关中之地,崤函之固。

e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相。

a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b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c 则将焉用彼相矣。

d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e 苏秦合纵,为六国之相。

f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三)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四)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而大声发于水上。

2.空中而多窍。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五)朗读第二段,并通译全段。

三.分析第二段。

1.作者参观石钟山的缘由是什么?

答:“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得兴尉”。

2.作者是怎样才有了独到发现的?

答:深夜泛舟江面。

3.作者的独到发现是什么?

答:石钟山得名是因为风水进出石洞缝穴发出的声音与钟声相似。

4.本段写了作者的两次“笑”,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理吗?(讨论)。

四.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而臆断其有无          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大概。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终:总。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考:敲。

5.自以为得其实            实:事情能够的真相。

6.盖叹郦元之简            盖:表原因、目的。

(二)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含义。

1.实。

a 自以为得其实。

b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d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绝。

1.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2.噌吰如钟鼓不绝。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事不目见耳闻。

2.而言之不详。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自以为得其实。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至莫夜月明。

4.汝识之乎?

5.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6.及雠仇已灭,天下已定。

7.长乐王回深父。

8.暴秦之欲无厌。

(五)分析赏读。

1.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

答: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音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得名。

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

答:类比和对比的方法。

答:“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类人。

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翻译背诵全文。

最新石钟山记教案大全(18篇)篇十八

石钟山石窟位于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处,石钟山是石宝山南部的一座支峰,因山上有石像钟而得名,这里峭壁嶙峋,矗立着奇岩异石,被当地人称为“活不耐烦松”的扭松遍布于山间幽谷。

资料。

石钟山石窟群共有16窟,其中石钟寺区有八窟,造像共139尊,人物造像线条细腻流畅,栩栩如生。有观音、如来、迦叶等,也有反映南诏王阁逻凤出巡时的情况,南诏五民牟导的雕像,还有高鼻深目的“波斯国人”,宽额、大鼻、阔嘴的印度人,在石钟寺石窟群的第一窟,供有一个女性生殖器作崇拜物,白族叫“阿盎白”,实属罕见。

石钟山石窟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云南最早的石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至今保存完好,堪称民族文化的奇葩。1961年,该石窟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工厂三级安全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3篇)

    培训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并制定进一步提高的计划。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精选的培训心得体会,相信会对大家的写作和学习有所帮助。

    专业文秘工作个人总结(通用23篇)

    通过个人总结,我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助于持续进步。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精选的个人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x年月我通过企业

    实用部门团建活动策划书(模板13篇)

    活动策划是指通过研究、规划和组织等活动,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以下总结了几个活动策划的关键要点,对于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a参加者围成一个圆圈,主持人站中间。b、主

    优质财税基础课程心得体会大全(19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和分享自己的经验,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指导。这里收集了一些不同主题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对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提供一些参考。

    优秀办公室人员个人年终工作总结(通用22篇)

    办公室工作总结是对我们工作的一种回顾和总结,有助于我们找到工作中的问题并加以改进,提高工作效率。以下是跨部门协作的办公室工作总结范文,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沟通和合

    精选微表情心理学读后感(汇总12篇)

    通过写读后感可以让自己更好地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在这里,我们分享一些读者朋友们写的优秀读后感,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

    优质新入职员工月总结报告(通用14篇)

    在工作总结中,我们应该突出自己的成果和亮点,同时也要诚实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下面是一些精选的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您的写作能够有所帮助和指导。从三月初到现在,

    最新人防工程工作总结(通用19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找到工作方式上的问题,并加以改进。接下来将给大家展示一些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写作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同志们:今天的人防教育工作会议

    专业知识竞赛的活动总结与反思大全(22篇)

    活动总结是对活动过程中优缺点进行剖析,有助于我们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这里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活动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技巧。为进一步加强和改

    优秀自愿自愿放弃房产协议书范文(14篇)

    优秀范文是写作者智慧和才华的结晶,它可以给读者带来更多的启示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优秀范文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和参考。协议双方由于感情不和,经协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