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画教学设计两课时(模板8篇)

时间:2023-10-15 作者:FS文字使者2023年画教学设计两课时(模板8篇)

勇往直前,永不放弃,信念坚定,成功属于勇者!注意文化因素: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避免误解或冲突。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标语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画教学设计两课时篇一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目标导航】

1、了解生物进化方面的有关知识。

2、理解联想和想像在诗中的作用。

3、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说明与诗有机结合的特点。

画教学设计两课时篇二

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同学爱国主义情感。

2、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课时布置一课时

导入

请一两个同学谈谈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感性认识

师生一起欣赏黄河照片和录象

激发情感

请一两个同学谈观后感

朗读诗歌

1、同学齐读诗歌

要求;了解诗歌内容,读准字音,揣测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2、同学各自选取感兴趣的局部反复练习朗读。

要求,读出感情,语音清晰,准确。

朗读交流

请一两个同学选取感兴趣的局部在课堂上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请大家讨论如何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以通过自身朗读来表达意见。

提示: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局部,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示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标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溢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内容研讨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示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歌颂黄河的局部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提示: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提示: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捍卫黄河,捍卫中国。

再次朗读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教师与同学齐读诗歌,一起赞颂黄河,赞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结束语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典范,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身的力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画教学设计两课时篇三

本次教学活动采用的是以图画的形式引题。在接下去的教学活动中,穿插了谜语这一游戏的教学方法,当学生知道自己猜的是对的时候,有一种很强的满足感。整个活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还是蛮高的,但在最后的学习儿歌的环节,学生能够很好地和教师一起做动作,但却记不住儿歌的词。因此,这次活动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需要改正的地方。

1、引题方式不够新颖

以图画的方式引题相对比较的常见,而且图画是死的,不太能够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春天的美丽。以后可以尝试播放一个春天美景的短片,或是让图画动起来,给图画配上声音等,使学生更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学习儿歌的环节需改进

虽然前面猜谜语的时候已经引出了儿歌中会出现的物体,但在引用进儿歌的时候比较的突然,方法不够好,以至于学念儿歌时不能够顺利的完成。经后在引出儿歌的环节上需要再用些更巧妙的方法。

领域语??

活动类型

文学欣赏

画教学设计两课时篇四

看这么美丽的图画表示的是什么季节阿?

二、扮演春天里常见的物体,表演儿歌的内容

1、春天到了,有个可爱的小家伙要从泥土里跑出来晒晒太阳,它是绿颜色的,小小的嫩嫩的,它是谁阿?学生猜测,并进行集体的表演。

2、春天到了,有一种小动物张开翅膀飞来飞去,还在树上吱吱叫,它是谁呢?学生猜测,并进行集体的表演。

3、有一种植物非常的美丽,五颜六色的,还闻起来有一股香味,蜜蜂蝴蝶都很喜欢围着它,那她会是谁呢?学生猜测,并进行集体的表演。

三、学习并记住儿歌

儿歌:春天到

春天到,春天到,

地上长出小青草,

树上小鸟吱吱叫,

花儿开得多美好。

2、刚才我们小朋友已经学会了这首儿歌,我们把这首儿歌送给小草、小花、小鸟来听听吧。

画教学设计两课时篇五

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令全世界华夏儿女难忘的日子。

深秋的戈壁大漠,寒风凛冽。从大清早开始,人们就把目光聚集到这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此刻,载人航天发射场亮如白昼,与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来了,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来了,嘹亮的《歌唱祖国》的乐曲声响起来了……人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为“神舟”5号飞船送行,为航天员杨利伟送行。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

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透过防护面罩,他的眼神显得格外平静。

“出发!”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郑重地下达命令,刚劲的话语中蕴含着期待与信任。

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

“五分钟准备!”

“一分钟准备!”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点火!”

“起飞!”

烈焰升腾,大漠震颤。宛如巨龙的橘红色火焰划破秋日的戈壁长空,托举着“神舟”5号飞船的火箭,在地动山摇般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直指苍穹。

“飞行正常!”

三分钟后,电波传来了杨利伟的声音。这声音穿过茫茫太空,传到北京指挥控制中心,传到游弋在浩瀚大洋上的“远望”3号测量船,传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神舟”5号发射成功!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胜利的喜悦和无限的自豪。

飞船以平均90分钟绕地球1圈的速度飞行,从200千米外的太空中,不时传来杨利伟发回的信息。

“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向在太空中工作的同行们问好!向祖国人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问好!感谢全国人民的关怀!”当飞船运行到第7圈,距地面343千米时,杨利伟深情地向地球发回了问候。

“我看到我们美丽的家了!”在与家人通话时,杨利伟兴奋地对儿子说。

“来到茫茫太空,我看到了神奇美妙的景色。舷窗外,阳光把飞船的.太阳能帆板照得格外明亮,下面就是人类居住了一万多年的美丽的地球。蔚蓝色的地球披着淡淡的云层,长长的海岸线在大陆和海洋间清晰可辨。飞船高速飞行着,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黑白交替之间,地球的边缘仿佛镶了一道美丽的金边,景色十分迷人。”啊!这就是杨利伟眼中的太空,这就是他眼中的地球。

浩瀚的太空从此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留下了中国人的脚印。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成真了!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文档为doc格式

画教学设计两课时篇六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后,检查上节所学字词掌握的情况。

二、学生默读第四、五段,思考问题。

理解:不是。这一句议论表明作者从父亲的“踌躇”中感受到了父亲一直把“我”当孩子关怀照料的深情。

理解:这里两个“聪明”都是糊涂的意思,这是针对:父亲和脚夫讲价钱,“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迂;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完全能料理自己,父亲大可不必过分小心。表现了“我”对自己当时不理解父亲深情的自责。

3、这两段文字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理解:体现父亲对儿子细心关照的事情主要有:(1)父亲因为事忙,托人送“我”,他再三嘱咐,甚是仔细;(2)尽管有事,终于决定亲自去送;(3)给“我”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4)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5)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父亲的慈爱之心真是感人肺腑。

三、范读第六段后学生齐声朗读,回答问题。

理解:具体写“背影”的是“我看见……显出努力的样子”一段。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蹒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等。

理解:父亲疼爱儿子,为儿子受累费劲心里反而高兴。买来橘子,父亲觉得尽到了照顾儿子的责任,儿子在旅途中可以不受干渴之苦,心里满足欣慰。

理解:“我”两次流泪是被父亲的爱子深情感动了。流泪后,怕父亲看是担心惹父亲伤心。表现了对父亲的怜爱之情。

四、学生齐声朗读结尾一段,老师简要分析。

分析:这段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表现了三层意思:一、二句表现对老境颓唐的父亲的哀怜;三~六句表现对父亲往日发怒的理解;最后三句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结束全文,呼应开头,抒发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五、揣摩文中父亲所说的几句话的含义。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理解:是对儿子的劝解和宽慰。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理解:“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是说叫别人去不放心。体现了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理解:细心关照之后,又想起儿子路上中渴的问题。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又怕行李丢失,于是又叮嘱儿子不要走动。可见为儿子着想得周到。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理解:惦记儿子一路是否安全,叮咛儿子来信好让他放心。

5、“进去吧,里边没人。”

理解:不让儿子送他,催促儿子回车厢去照看行李。事事为儿子着想。

这几句话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有丰富的内涵,深刻地揭示了父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露了父亲的爱子深情。

六、归纳写作特点。

1、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背影”细致描写,表情达意。

2、平实质朴的语言饱含感情。

对于这些特点,同学们一定要结合读课文细心体会,真正领司了才能在写作时借鉴。

七、朗读全文,认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与写作特点。朗读时要体现感情。

八、课外作业。

1、朗读比赛。两三人一组,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2、写作练习。你父母疼爱你的哪件事深深感动了你?这件事的经过怎样?你受到了怎样的感动?参照这样的思路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抄在作文本上。

画教学设计两课时篇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激发感情,导入新课。

(好,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页,首先看一下本课的“预习提示”和有关“题注”的一些内容。看这些内容可以使同学们了解一些关于朱自清以及《背影》这篇课文的一些情况。可以轻声读一下。[1分钟])

二、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和题注,了解作者。

强调以下内容:

(通过看“预习提示”和“题注”我们可以知道:本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朱自清生于18,于1948年去世,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同时我们还知道,本文写于1925年……)

朱自清: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在当时和以后感动了许许多多读者。

(好,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要求……)

三、范读课文后学生自读。

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含义。

(好,刚才老师把课文范读了一遍,在本文当中,一些字的字音较难掌握,老师从课文中找出了一些字词,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同学们看他掌握得怎么样?好,同学们再一起读两遍。)

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差使狼籍籁簌迂腐踌躇蹒跚拭颓唐琐屑举箸

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读得很好。下面同学们结合“词注”看课文中对这些词又是如何解释的。请同学们轻声读一下。在读这些解释时,最好能和课文中的语言环境结合起来。好,开始吧!)

狼籍惨淡勾留变卖典质赋闲蹒跚颓唐

(关于字、词我们就先处理到这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主要思考、讨论以下问题。[亮小黑板;读题……。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解决。{5分钟。好,下面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思考、讨论的情况。}])

四、学生速读课文,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老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都应结合课文中有关段落。

1、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结合课后练习一)

理解: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2、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结合课后练习七)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二~六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第一层(二、三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四、五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六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七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3、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即本文的中心思想)

理解: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同学们对以上问题的掌握,就对下一步我们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接下来……[一遍])

五、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加深体会中心思想。

六、理解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理解: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真是祸不单行。父亲还帐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家中境况可想而知。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亲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七、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了解了作者(具体内容岂学生复述);扫除了文字障碍(字、词);分析了段落层次并概括了中心意思;弄清了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这是难点的突破。

八、布置课外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2、熟记生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用老师指定的词语造句。

画教学设计两课时篇八

第二课时:

p6/例3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90÷30

=3(名)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48+12=60(元)=9-6=90÷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