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相关的论文(实用6篇)

时间:2023-10-13 作者:笔砚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相关的论文(实用6篇)

提纲是写作的基础,可以帮助我们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地表达观点。在撰写提纲时,我们需要先梳理文章的主题和目的。如果大家对提纲的写作仍然感到困惑,不妨参考以下的示例和样本,看看其他人是如何编写提纲的。

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相关的论文篇一

【导语】本站的会员“古墓幽灵”为你整理了“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书面表达,也就是“写”。“写”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但是有的学生光注重“积蓄”不注重“倾吐”,所以缺乏表达能力;有的学生注重“积蓄”而缺少书面表达的其他要素。所以,即使有东西也“吐”不出来。这样,就必须在读写之间系上一根纽带,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使读写之间互相沟通,绿水长流。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课文与作文的完全脱节。也就是说,上课归上课,作文归作文,“读”与“写”完全脱离。其实,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致关重要。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有目的地加以指导。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大多数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优美的词、句入手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论”,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造句的能力。引导学生品味词句的方法有比较式、增删式、换词式等。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的“冒出来”用词十分准确,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运用了换词式,体会“冒出来”一词的巧妙之处。我是这样设计的:“冒出来”是什么意思?可以换其它词吗?为什么作者不作“生出来”而用“冒出来”?通过引导,学生就明白到“冒出来”一词写出了由于池里的荷花挨挨挤挤的,荷花必须用力地向上生长,才能长出来。因此,这个词用得十分准确。又如教学《林海》一文中的“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一句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这句话把兴安岭当作什么来写?你认为这样的写法好吗?好在哪里?我没有停留于表面的文字分析,而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这句话的绝美意境: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寥寥数语不但勾画出兴安岭绝美的风光,绚丽的色彩,还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兴安令的喜爱之情。待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充分理解这一切后,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你能运用这种手法描述一种事物吗?由于学生水平不一,所以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水平较高的同学我要求他们不但能说,还应从字里行间渗透出自己的某种情感;水平中等的同学要求他们围绕一个中心,能说几句连贯的话;水平较差的同学能用拟人的手法造一个句子。由于给孩子们提供了有效模仿与借鉴的对象,所以这次练习效果很好!“你瞧,那条银鲤浑身缟素,唯嘴唇上一点腥红,像是爱美的姑娘抹上了鲜红的口红。”“鸟儿小巧玲珑的脑袋上像包着橄榄色的头巾,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犹如一潭深水,嘴巴微微努起,做出一副娇羞状。”“整个城市一下子沉默了。……”“……一些碎纸与塑料袋也在狂风中肆无忌惮地狂舞。风更肆虐了,夹着雨点猛扑过来,似乎不把我手中伞撕破,绝不罢休……”在练习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拟人的手法,而且学会了如何在记叙中用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2、从省略号处入手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遇上耐人寻味的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情节,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回忆或想象。如《小珊迪》第二段写了小利比告诉那位先生,小珊迪被马车撞倒并轧坏了身子,他悲伤地说:“说不定他会死的……”这句话就是情感的触发点。课文虽然省略了故事情节描写,但这一空白却正是孩子们推测或想象的空间:他的伤势有多重,他是怎样拖着身子回来的,他又是怎样熬过痛苦的夜晚。教学中抓住这一情感触发点,让孩子们有感而作,写出了他们的心声,既加大了阅读深度,又深化了主题。

3 、从典型的段落入手

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六自然段。这段共四句话,第一句总写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然后从鸟多,鸟蛋多,鸟粪多三个方面具体分述。这种先总的介绍,再分别具体描述的段落对于学写作文的小学生来说,有很强的示范性。于是教学到这,我让学生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由谈谈读了这一自然段的感受:“思路清楚,条理明确。”“让人一目了然。” ……于是我趁热打铁:现在我想请你也来试试, 观察一下花坛中的菊花,看看菊花的花瓣、花蕊的形状、颜色,用鼻子闻花的香味,再以“花坛中的菊花盛开了,多么美丽啊!”为总起句,按观察顺序把菊花的形、色、味具体说一说。之后随机指导他们把刚才所说的内容写下来,效果很好。我想这次片断练习的成功,就在于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的“例子”,学生有例可仿,事半功倍。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去过的一些风景区或某一个景点,先用概括的语言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景点的最大特点,再试着给大家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一下。课堂顿时热闹起来:“观音山最大的特点是山水交融,风光秀丽。……”“东城文化广场最大的特点是广阔美丽,而且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我们的校园最大的特点是美丽整洁,充满活力……”在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表述中,这种总分式的段落表达形式已在孩子们的心中生了根。作文难关不攻自破。

4 、从故事的结局入手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跳水》一课结尾含义深刻,可让学生根据跳水的情景,想象孩子被救后,孩子、水手和船长等之间会进行怎样的对话,再以《孩子被救后》为题进行续写。例如,学习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后,学生懂得了李白对老朋友情深谊厚。教师可启发: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为老朋友送行?他怎么为老朋友送行?他们在黄鹤楼上怎么想的?会说些什么?看着孤帆远去,李白心情怎样?学生受到启发后驰骋想象,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情景跃然纸上。

5、从读后的感慨入手

阅读是读懂文章,作文是思想情感的表达。通过阅读进行写作,有利于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适用已学知识的重组创新。《小音乐家扬科》课终老师总结谈话:小扬科虽然有着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而且爱好音乐,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他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悲惨地死去了。你们和小扬科同龄,你能从他的悲惨遭遇中感受到今天自己的幸福吗?请以“我的童年真幸福”为题写篇短文,在班队主题会上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所要说的话真实地表达出来。这次练笔成功率也很高。因为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首先抓住了感点,接着又有了以生活实际为基础的具体内容,趁热打铁,一气呼成。观其作文,虽程度认识参差不齐,但百花齐放,确实为孩子们有感而发。可见,教学完一篇课文,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试着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认识,作文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等都是供孩子们练笔写读后感的好文章。

二、加强课外阅读,进行读写训练。

让学生多读生活,多写生活。课外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捕捉到更多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如要求学生上文选课时,一定要坚持一边阅读,一边作笔记;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报杂志,并作好摘录或写体会、读后感;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日常生活,并坚持写日记、周记。这样训练,同样可以达到读写有机结合之目的。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根深才能叶茂。这一形象比喻说明读书是学生摄取作文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但阅读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领会文章内涵,作者意图以及表现方法的能力。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和事,看看社会,看看家庭,就让学生有取之不尽的材料,再加上从课外阅读中吸取了范文中文句或技法的精华,学生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东西在习作中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将所读的书与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获取的材料结合起来,学生就不再怕作文了,作文能力也提高了。

通过两年的尝试、摸索,以读悟写,读写结合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1、激发了学习兴趣。五年级末,我对任教的4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学校课程表中开设的科目中,把课外阅读列为第一兴趣的占56%,把上语文课列为第一兴趣的占35%,两项相加91%,读写结合已经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兴趣发源地。

2、提高了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主要包括速度、理解和记忆三项指标。五年级末的一节自习课上,我对阅读能力进行了测试:出示范文《森林音乐会》(2500字左右),要求:默读1分钟后,写出童话故事的大意,越接近原文越好,在不改变原意、原文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佳词妙句更棒。结果,46名学生,有6名学生在符合要求的情况下,一气呵成写了600字左右,有18写出了故事大意,字数在400~550,有一点自己的好词好句,18人写出了故事大意,字数350—400,4人在阅读能力方面还欠缺,没有完成要求,没有故事结尾。

4、陶冶了思想情操。语文学科有强烈的思想教育因素,课外阅读更是如此。课堂教学对课文进行具体“解剖”的进修,使学生入情入境,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课外阅读的范围很广,学生一旦选中自己爱读的书,就如饥似渴、爱不释手,易于接受感染和教育,阅读可以把学生引向世界,引向未来,引向知识海洋,引向真理的高峰,他们随时可以与伟人见面,与英雄交谈,既能认识客观规律,又能改造主观世界。

5、开发了智力资源。知识贫乏是智力发展的最大障碍。阅读使学生知识量成倍增长,必然带来智力的发展。这既能使优生超常发展,又促使后进生及早转化。通过以读悟写,读写结合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我坚信读写结合尝试下去一定会促使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心得体会

语文教学读写结合心得体会

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相关的论文篇二

摘要:群文阅读是近几年国内兴起的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所谓群文阅读,是指在一堂课中师生围绕一个或几个议题,选择具有一定内在逻辑关联的教材课文或课外文章,进行集体阅读和建构的阅读教学形式。本文主要从精选文本、突出主体地位、阅读联系实际等方面来论述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群文阅读;阅读方法;教学策略和方法

群文阅读是近几年国内兴起的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所谓群文阅读,是指在一堂课中师生围绕一个或几个议题,选择具有一定内在逻辑关联的教材课文或课外文章,进行集体阅读和建构的阅读教学形式。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这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才能获得。阅读已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群文阅读正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成功实践。如何开展好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体会:

一、精选文本,打好群文阅读的基础

精选文本是开展群文阅读的前提。教师实施群文阅读教学前,需要选择适当的阅读文本,从而为群文阅读教学的后续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初中生阅读不同国家的名著,不同类型的书籍可以使他们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引发他们阅读学习的兴趣。让初中生自己去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或道理,这一过程可以使他们对于书本有着更深的体会,从而达到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如教学《夸父追日》时,为了使学生更有兴致探讨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多了解《哪吒闹海》《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群文阅读教学效果。另外,还可以按文本的内在关联确定议题,进而组织群文阅读教学过程。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阅读回归本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应发挥引领的作用,突出学生阅读、思考的主体地位,真正让阅读回归本位。

(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阅读,教师准备多篇文章让学生阅读,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感悟与体味,从而获得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反之,没有充足的阅读时间保证,学生就无法实现个性化的阅读。

(二)教给学生群文阅读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对主要文本可采用精读法,次要文本可采用略读或浏览法辅助阅读。

如在“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文本,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对《春》的精读,使学生形成对描写景物方法的系统认知,然后将《雨的四季》《散步》中的景物描写语段作为次要文本进行略读,紧扣景物描写方法,强化学生认知: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注意融入情感。教师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才能大大提高群文阅读课堂效率。

三、阅读联系实际,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是初中生提高自身阅读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首先,老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融进课堂中,将教学内容生活化,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其次,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的人生哲理等运用到生活中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现行的绝大部分语文教学活动是围绕课内阅读展开的。课内阅读教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主阵地,然而大多数教师只重视对学生课内阅读的教学,往往忽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几乎处于盲目、自由的状态[1]。我们知道,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提高群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为课内阅读提供大量的阅读素材,是对课内阅读教学的有益补充。所以,开展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要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达到一篇带多篇、一本带多本的最佳阅读效果,开展“大语文观”教学。

四、读写结合,增强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阅读和写作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阅读训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提高阅读的速度,进行快速阅读训练。因为阅读速度越快就可以节省越多的时间,节省下来的时间就可以去阅读更多的书籍。第二是进行阅读理解的训练,理解作者表达的真正意图也是十分重要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是阅读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点。

除此之外,这种启发还可表现在某段语言的修辞、文章的结构、选文的写作手法等方面。如在“千古话离愁”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选取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醉花阴》和李白的《秋浦歌》。让学生阅读并感悟“离愁”在古人的情感世界中是怎样表达的,接着当堂训练,让学生运用比喻或夸张的修辞手法写一写自己的愁绪。这种“读”与“写”的结合,能促进学生读的成果向写的能力进行当堂转化,提高群文阅读的教学实效,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2]。

总而言之,我们要明白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需要学生慢慢养成的,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让阅读能力突飞猛进的。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总结,积极探索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和方法,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才能更好地促进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最大限度地发挥群文阅读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

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相关的论文篇三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起来的。在学校,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而教与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过程,师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聋校师生交往的现状

在特殊教育的领域中怀抱着对聋哑学生的关爱,许许多多辛勤的教师不停地研究和探索着,希望这些聋生都能学有所成,长大之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在实际的师生交往过程中,却常常可以看见以下不良现象:教师满腔热情地向聋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聋生却表现出没有兴趣;面对学生默然的表情和消极的学习情绪,教师使用各种手段逼迫学生照教师说的去学习;学生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丧失信心,产生厌学情绪,教师把学生狠狠地批评教育一番;有的聋生不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指责,甚至与教师产生直接的冲突等。

二、造成聋校师生之间不能融洽相处的原因

聋校教师大都是健听人士,而聋哑学生是有听力语言障碍的,师生之间的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难,语言交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教师不能完全理解聋生的思维,甚至也不可能完全覆盖他们的知识面,而能与聋生做到深入的心灵上的沟通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影响了聋生与教师的交往,造成了沟通上的障碍。

从小伴随着他们的自卑感让聋生在正常人和聋人之间建立起无形的隔阂,他们渴望成为正常人,同时又与正常人保持距离,对正常人有着防御机制。有的教师对聋生的了解不够深刻,难以理解他们的一些不规范行为,特别是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方式过于简单,忽略了聋生的感受。聋生认为教师无法真正理解他们的`想法,导致师生间的沟通不顺畅,无法做到相互信赖,阻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于是就出现了以上的不良现象。

三、对建立和谐聋校师生关系的探讨

作为从事聋教育的工作者,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会与聋生沟通,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努力与聋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严于律己,提升自我

教师要严于律己,处处作学生的表率。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勤于学习,勤于探索、勤于实践,为提高教学质量而付出自己辛勤的劳动。另外,教师还要掌握广博的知识。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不断积累知识,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充实自我,始终起到榜样作用。教师在道德上要树立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凭自己崇高的道德情操、丰富的智慧、严谨的作风、敬业的精神赢得学生真诚的敬仰和爱戴,并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威望,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

2.一切源于对学生的热爱

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生关系中的灵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曾经被社会歧视或抛弃的孩子,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爱,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情感。我们的学生整天和教师生活在一起,对于他们来说教师就像是自己的父母,所以教师平时要深入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日常生活中点滴的细节。这样做学生感觉到教师的真情,他们才会回应给教师真心。也只有这样做他们才能把教师视为最可信赖的人,教师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才能正确地判断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能耐心地去塑造每一位聋生。

3.转变观念: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一文中写道:“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传统的师生观念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高高在上,这种观念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筑起了厚厚的屏障,严重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当今的和谐社会,学生看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传统的师生观在他们的思想当中已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爱戴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面对他们,应放下架子,以良师益友的身份出现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适当地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和感受,为学生的成长和提高服务。

当教师遇到聋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学习兴趣,对教师布置的任务不乐意或不能完成的情况时,不能只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否则长时间下来,就形成了聋校教育中恶性循环的师生关系。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深入了解出现这些情况的真正原因,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问题出现在教师的身上,那么我们就要改善自己的方法,分析和解读教材,设计直观、形象的内容,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如,有些学生无视课堂纪律,作业作弊、逃课等,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是不是我的教学方法不当?我采取的方法是否偏激、粗暴?找出师生冲突的症结所在以及自己思想与工作方法上的不足,并敢于在学生面前进行自我批评。只有我们努力地去适应这些身心发育不良的孩子们,与他们建立了和谐的关系,我们的教育活动才会被他们喜欢和接受。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过于严厉和专制,但也不能完全和学生“打成一片”,更不能成为学生的“保姆”,任由其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这个度,使距离恰到好处。

4.学会欣赏和期待学生

每个人都希望可以得到他人的赏识。一名成功的教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用积极的心态投身于教学活动。教师要常常持欣赏的态度,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做出肯定和鼓励。当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鼓励、期待和肯定时,他们就会树立起自信心,可以激发自身极大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人们之间的相互期待,一定会给人的思想和行为造成巨大的影响。学生成绩的好坏有一部分就取决于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心。期待也是一种激励的方式,这种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而热烈的情绪,使他们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攻克一切难关,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对自己的学生满怀希望、充满期待,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德、智、体等诸方面逐步得到完善。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所信任的希望,学生一旦得到了这种满足,他们就会感到鼓舞和振奋,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如上所述,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而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教师对聋生无微不至的热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与倾听。

参考文献:

[1]王楠。浅析高校英语教学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06)。

[2]赵锡安。听力障碍学生教育教学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特殊学校)

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相关的论文篇四

教师的教学必须有效,而且要追求高效教学。什么是有效教学呢?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所谓有效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语文有效教学策略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起先导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有哪些呢?本人认为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问题教学策略

问题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目的地提出一系列的不同类型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有效地解决问题。比如,我在教学《丰碑》一课时,出示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画面,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相关段落读一读,议一议:军需处长为什么会穿得单薄,他不知道自己会冻死吗?他为什么十分镇定、安详?让学生充分想象当时可能的场景:因为棉衣供应不足,军需处长可能把最后一件棉衣发给一个老战士,也可能把自己身上的衣衫脱下来披在一位小战士身上;他可能太冷了,裹了件破旧的衣服,使单薄的衣衫贴在身上;他可能太累了,只想坐下来休息一下,可他这一坐下就再也没有站起来,但他看到了长长的红军队伍不断地向前,他仿佛看到了光明的`未来……当学生深情的地朗读将军说的话,并且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以后,我启发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理解“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指的是什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这里的“丰碑”不是现实中的石碑,而是红军军需处长用自己的行动塑造的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丰碑,这是人们心中永远的丰碑。

2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教学策略是一种学生把自己置身于主人地位上的学习,学生一旦被置身于主人地位,学习也就变成了自己的事情。心理学告诉我们,外在的学习积极性根植于内部的学习动机,这种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就能自我决定、选择、调控、评价和反思,学习的结果就会是有效的。自主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它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

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之以渔。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教师要敢于给学生必要的发展空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特别是为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例如:我在教学《草地夜行》一课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描写老红军外貌的语句,用横线画出这些句子,在头脑中描画出老红军的形象,同桌交流感受。接着,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和关键词体会人物性格,要求学生读一读、画一画、圈一圈,并在句子旁注明自己的感受。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动手圈画,抓住了老红军的“焦急”和“火”体现他的直爽;“背起我就往前走”、“一步一滑”表现出老红军负重夜行的艰难和危险,突出老红军无私无畏,一心帮助小红军追赶部队的崇高品质。

3情景教学策略

情景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激发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

我在教学中,依据教材内容,运用谈话、讲故事、画画、唱歌、表演课本剧、播放现场录像片断等形式,创设出符合直观原则的情景。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小壁虎尾巴》一课时,我事先做好了老牛、小燕子、小鱼、小壁虎和蛇的头饰。在全班学生熟读课文之后,为了让学生探究课文的主题思想,我让五名学生分别戴上五种小动物的头饰到黑板前,边表演边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说的话,表演的同学展示了各自的特长,其他同学认真看、仔细听,用心想,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很快领悟了小壁虎的尾巴可以再生的道理。

4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策略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也是教师为使学生达到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在小组中实施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策略是指以学习小组为主体的一种学习活动的方法,它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强调学习共同体中各因素的互动合作,注重对小组团体评价。合作学习不等于一般的小组讨论要成为真正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必须是休戚相关,彼此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分享资源,而且彼此互相学习。因此,合作学习不只是将学生置于小组中,更重要的是促进整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更注重优化合作、细化任务、科学评价。

例如:我在教学《贱卖海张五》一课时,在学习找出课文中描写“泥人张”神态、动作的语句,在学生充分朗读后,我让小组讨论:“泥人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经过小组同学的互动合作,使艺术家“泥人张”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高大起来,体会了“泥人张”艺高胆大,不畏权势的高贵品格。

5探究教学策略

探究教学策略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试验、操作、调查、收集处理信息,以及表达、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简单地说,探究教学策略就是学习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比如:我在教学《韩信巧布背水阵》一课时,我在简介《楚汉战争》和韩信平生以后,先让学习朗读课文,说出主要内容,接着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基础,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然后,我引导学习提出探究性学习课题:韩信是怎样部署背水阵的,作战的经过和结果怎样?指名学生汇报后,学生认识到:韩信是一个熟悉兵法、足智多谋、胆大心细的人。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策略是否有效,要看学生是否有效参与、互动,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教学策略是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组织形式、方法、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因此,教师要灵活选择和运用有效教学策略,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相关的论文篇五

文/罗淑婷

摘要:教学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师生感情和思维交流的过程,聋生渴望交流,但又相对封闭;渴望理解,却又很少与人沟通。而现阶段聋校师生关系的状况难以令人满意,师生之间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面对众多90后的学生,以往的师生关系已不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是现代学生呼唤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应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而不是“唯我独尊”。分析了聋校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现状,对聋校新型师生关系进行了探讨。

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相关的论文篇六

一、“一微一翻”教学实践背景分析

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微博、微信以及微商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微时代”背景下的基础教育界,借助于数字化技术,“微课”与“翻转课堂”等正迅速走进中小学,也走进了特殊教育课堂,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发生。

(一)问题的提出

“让学生承担起学习的责任”一直是聋教育的执着追求。在聋校语文课堂,聋生因为听力障碍,其语言理解、运用能力较弱,学习方式更多的是接受型学习,教师单纯地教,学生被动地学,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记。而聋生容易遗忘的记忆特点让其所学到知识又很快地烟消云散,且聋生个体差异大,接受、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参差不齐。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掌握该学什么、如何去学、什么时候去学、怎样证明自己学会了,一直是聋校教师思考的问题。随着数字化为特征的教育变革在聋教育领域的发生,笔者也尝试着在聋校高中语文课堂开展“一微一翻”教学实践探究。

(二)概念的界定

“一微一翻”,指的是借助微课翻转课堂,实现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课前自学和课上强化相结合为主要形式的混合学习模式,以实现聋生为主体的个性化学习。“一微”指的是微课,主要以视频为载体,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其时间短、容量少、内容精。“一翻”指的是翻转课堂,学生先通过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自学,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性探究,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进行课堂指导,重构学习流程,实现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和课上教师科学有效指导的有机结合。

(三)可行性分析

聋生对视觉刺激更加敏感,教学视频能够更大程度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关注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而提前录制的教学视频还可以“积极推进差异性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观看视频,开展有针对的学习,并最终实现“满十进一”的学习目标。另外,学生对于网络、电脑、智能手机等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极强的运用能力,这些都为“一微一翻”教学实践提供了可能。

二、“一微一翻”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更多地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想的撞击,观点的交锋,情感的交流。为了在“一微一翻”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失去“语文味”,笔者着力于构筑知识与积累、阅读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写作与表达等教学板块,再根据不同的知识板块寻求微课最适宜的表现方式,灵活而有针对性地借助微课“大空间”,更好地实现课堂的翻转。

(一)“讲授+练习”,突破知识点

针对字、词、句、标点符号、修辞等具体的知识点,笔者采取了“讲授+练习”式微课翻转课堂,实现知识点的突破。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笔者制作了《通感之美》微课,通过“红杏枝头春意闹”等实例讲述了“通感”这一修辞方法的概念及其作用,并配以进阶练习使学生切实掌握“通感”这一修辞手法。课上,学生便有了充足的时间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点品味文中“通感”句子的妙处。而“讲授+练习”式微课尤其适用知识点的复习,如《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系列微课中,笔者整体介绍了标点符号有哪些,通过用错标点符号引发的笑话说明其重要性,接着分类归纳各常用标点的用法,并通过试题讲解传授答题技巧,巩固知识点,再通过习题训练检测学习成果。课上,学生做作业,小组讨论,再评讲作业,切实掌握知识点。

(二)“例子+方法”,传授阅读法

在现代文的阅读学习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鉴赏,品味文章的意蕴,笔者采用了“例子+方法”式微课来实现课堂的翻转。如《故都的秋》一文,作者描写了“小院清秋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清秋佳果图”等五幅秋景图。为了引导学生自主鉴赏这五幅图画,感受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特点,笔者制作了《小院清秋图鉴赏示例》微课,通过“小院清秋图”的鉴赏,总结出“身临其境赏秋景”“调动感官品秋味”“比较体味感秋意”等鉴赏方法。在课堂中,学生借助这些方法,自主鉴赏故都的秋其余四幅图,很好地品味出故都的秋的特点及作者的感情。而在之后学习其他写景状物散文中,学生也会不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来鉴赏文章。在文言文的阅读过程中,“例子+方法”式微课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言,阅读文言文,从而节省了课上解读文言的时间,实现了课上充分讨论的翻转学习方式。如在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在教学任务单的指导下观看了《〈愚公移山〉文言释义》微课。在微课中,笔者通过文中词句讲解了重点字词、一词多义、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并总结出“对”(对应)、“换”(替换)、“留”(保留)、“调”(调整)、“删”(删除)、“补”(补充)六法则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学生借助微课,很好地掌握了文中的文言句意。在课堂上,学生对“愚公移山你怎么看”及“愚公精神”展开热烈讨论,展现了自己对“愚公移山”的见解及新时期“愚公精神”的诠释,成功地实现了课堂的翻转。

(三)“资料+链接”拓展思维度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相比较于义务教育,高中语文课程更侧重于学生个人的思考、探究,聋校高中也不例外。为了帮助学生不仅针对文本,而且透过文本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笔者在教学中通常采用“资料+链接”式微课打开学生思维的源泉。如在宋词《声声慢》翻转课堂的探索中,笔者制作了《万古愁心李清照》微课,以李清照“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的一生为线索,收集了有关李清照的图片、视频资料,链接了李清照的代表作,让大家评论。这给学生还原了一个时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李清照”有了自己的认识与解读。课堂上,学生知人论事、赏词品情、思想碰撞、情感升华,集中体现了翻转课堂所带来的思想的深度与交流的活跃。

(四)“点评+范例”,提升写作力

在写作教学中,笔者注重通过“作文评讲与作文重作”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但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作文评讲通常只能面向全体,不免流于泛泛,作文重作也只能放在课后,这些都让写作教学效率大打折扣。为了将有限的课堂时间腾出来,笔者开始了写作教学的翻转课堂尝试,以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布局谋篇、语言表达等作文要素为魂,以学生作文中的词、句、段、篇为形,制作微课,有针对性地评讲作文,讲授写作方法,并展示学生优秀作品中可学习、可模仿的例子及教师的.“下水作文”。“点评+范例”式微课使学生在课前便明确自己作文的优点和不足。课上,学生进行作文的重作,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批改或点评,极大提高了写作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并逐步实现“耳聋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参与社会交往,适用社会生活需要”的聋校作文教学根本目的。

三、“一微一翻”教学实践效果初显

笔者发现,随着“一微一翻”教学实践的深入,课堂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师生关系也亲了,惊喜常在不经意中发生,“一微一翻”教学实践应用效果逐步显露出来。

(一)学生动起来了实施

“一微一翻”教学实践以来,最明显的变化便是学生动起来了。一是表现在学生主动学习。学生不再有不预习的情况,对视频形式的微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任务单的指导下,学生主动观看视频,在“不会”“不知道”的情况下还可以反复观看视频,完全根据自己的节奏掌控自己的学习。而且视频中的文字内容、图片信息及适当的手语说明,让学生学得更明白,避免了因沟通障碍而造成的对学习内容的一知半解。二是表现为生生互动学习。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会借助互动平台向同伴或教师求助,以化解其困惑;会自发地组建学习小组,一起观看视频,互相讨论,或由学习较好的同学负责解释视频中的重难点等。而在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探究更是学习的常态,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再是在教师的“强迫”下学习,而是在轻松的、自由支配的环境下自主学习。

(二)课堂活起来了实施

“一微一翻”教学实践以来,原本沉静的课堂慢慢活起来了。一是课堂教学形式活起来了。翻转后的课堂或是学生做作业,教师巡回指导,或是师生讨论,答疑解惑,或是小组学习,深入探究……课堂形式多样,但不变的核心是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学习,再不见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二是课堂教学内容活起来了。因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课堂教学生成越来越多,一些意料之外的教学内容让课堂变得越来越有生命力。如在《声声慢》的学习中,当谈及“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句的时候,学生见解独到,且饱含自己特有的情感体会。有的学生解释说:“雁是旧时的雁,托雁传书的人却已不在,所以伤心”;有的解释说:“雁从北方来,可自己却早已离开北方的家逃往南方,因想念故土,故而伤心”;有的解释说:“雁是群雁,而自己却是孤身一人,所以不免伤心”……诸如此类教学生成时有发生,聋校语文课堂也因此充满思想与情感的碰撞而颇具魅力。

(三)师生亲起来了实施

“一微一翻”教学实践以来,师生关系也越来越亲了。一是在微课学习中建立起的亲密。相比于下载的教学视频或其他教师制作的微课,学生更喜欢自己的老师制作的微课。在微课学习中,学生不仅学习内容,更是与内容背后的人、与自己的老师建立一种社交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有着很多的“甜蜜点”,从而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内容。二是在个别化指导中加深了感情。在翻转学习的环境中,无论是课前的在线互动,还是课上的巡回指导,都是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建立密切的关系,这让学生学得更加专注,也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教学改变,学校就会改变[m].李季湄,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

[2](美)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m].宋伟,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93.

[3]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eb/ol].http:///.

[4]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4.

[5]苏斋.相逢在云端微课大空间[n].中国教育报,-1-21(03).

[6]熊炯.“翻转”语文课堂之教师手记[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03).

[7]王玉辉,王雅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4.

[8]季佩玉,李宏泰.聋校语文教学200问[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9](美)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翻转学习:如何更好地实践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m].王允丽,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54.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