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关雎课教学设计(模板8篇)

时间:2023-10-13 作者:灵魂曲2023年关雎课教学设计(模板8篇)

典礼是一种庄重而隆重的仪式,常用于表彰和庆祝特殊的事件或成就。在典礼上,主持人的主持能力和亲和力尤为重要,他/她需要善于引导和调动气氛。下面是一些典礼总结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

关雎课教学设计篇一

师:这是一本章回小说,全书共一百二十回,里面有很多经典的故事,你知道哪些?

生:我知道有三顾茅庐。

师:你真了不起,你是第一个举手的,说明你很勇敢。生:我知道有诸葛亮草船借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

师:我们所熟悉的桃园三结义就是出自这一回。第四十六回,谁来读读。生读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草船借箭就出自这一回。

师:同学们,你发现了么,每一回的题目,就告诉了我们这一回要写的主要内容,这是这类章回小说的一个特点,我们知道了这个特点,便于我们快速了解整本书的内容。

随文识写会题意

师:知道什么是茅庐吗生:茅庐的意思就是茅草房

师:用茅草盖的房子就是茅庐,这里的茅庐可不是修建在一般的房子,那它修建在什么地方呢?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边听一边想象。

就是这个美不胜收的地方隐居着旷世奇才诸葛亮,才引得刘备三顾茅庐。(板书三顾),说顾是一个生字,顾左右结构,是左右同宽的字,这里的竖提和右边的页的一撇注意穿插,这样的字才紧凑美观。

师:顾在字典里有三个意思(课件出示)这里的顾的意思在这里应选择哪一个解释?

生:第三个选择拜访

师:对,请同学们把这个顾也写一下(学生写字姿势提醒)生写字

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生:意思是拜访茅草房子。

生:刘备三次去拜访住在茅草房里的诸葛亮

师:这次说清楚了,我们现在用三顾茅庐这个词是指诚心诚意地一再邀请,这三还是指三次吗?生:不是,很多次。

师:三表示多次的意思,再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默读课文知层次

师: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历史故事,对于故事类的文章,你对故事中的什么最感兴趣?

生:我对情节最感兴趣。

师:所谓故事的情节就是围绕着人物故事发展的过程,包括了生:起因、经过、结果

师:看课文哪里是起因、哪里是经过、哪里是结果生默读,找

师: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写的是故事的起因呢,女孩你说生:第一自然段。

师:你的眼睛真亮,故事的起因写得很明了,捧起书,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大家看看是不是最后一个自然段,第二三四自然段写的是故事的经过。同学们看,这样我们就把课文很明显地分成这样三部分。

圈圈画画理脉络

师:一个故事吸引人,往往在于故事的经过一波三折,像这样先写起因,再写经过,最后写结果,这样的故事,按照叙述方法的不同,又被分为这样三种情况,读一读。

师:同桌两个相互地说一说,看你们两个找的一样吗?生同桌交流师:我们来交流一下

师:你跑得太快了,一下子就跑到了隆中,看第二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清清楚楚告诉了我们。

生:我找的是上路,然后是来到隆中,然后是半里多路,草堂前,最后到了草堂

师:我们抓住了这些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我们就理清了故事的脉搏,其实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是这样按地点转换来讲的。如关羽辞别曹操后,首先来到„„(出示关云长千里走单骑中表示地点的词,引读。)

随文识字知人物

师:除了对情节感兴趣,还对什么感兴趣?生:我还对人物感兴趣

师:他还关注了故事中的人物(板书人物)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主要人物都有谁?

生:诸葛亮、刘备(师板书)

生:换偏旁,把渴换成草字头。生:我也是用换偏旁,喝水的喝换成草字头。

师:老师的方法是:有口就想喝,有水就不渴,头上有草就读葛,记住这个葛,你能赛诸葛。生读,生练写。

师:课后田字格里有这些生字,你认为自己写得比较满意的字,自己画个五角星,和例字对比一下。

师:放下笔,在三国演义当中一共描写了一千一百九十一个人物,个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下节课我们就结合文中具体的语言再来细细感悟刘备、诸葛亮这两个人物。

关雎课教学设计篇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积累好词佳句。

2、运用画图、贴图、手势演示、实物演示等多种方法感悟“梯田”、“茂密”、“一大串”、“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及句子。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3、在读中产生对祖国各地风情的向往,增强对少数民族人民的热爱之情。

4、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11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记忆字形。

5、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

6、引导学生能读懂课文的内容,在读中感悟葡萄沟是个好地方,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梯田”、“茂密”、“一大串”、“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及句子。知道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对葡萄沟产生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梯田”、“茂密”等词语及句子。

了解阴房及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教学预备]

图片、课件、维吾尔族小帽、葡萄干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师:小朋友看过《西游记》吗?孙悟空和师傅去西天取经经过了——(生)火焰山。对了,在这里还有一条小沟,(指图)这条沟依山傍水,景色秀丽。这就是吐鲁番的葡萄沟。

2、指导学生从地图上找到新疆、吐鲁番、葡萄沟,揭示课题。

3、指导写生字“沟”“够”。

设计意图: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西游记》是学生的最爱,由此入手,学生学习的兴致高昂。把写字提到前面来,以免打乱后面的教学环节。

二、自主初读,识记生字

1、自由读文,要求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反馈,同桌互读。

三、演读感悟,快乐学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用引读的方法让学生知道葡萄沟出产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沙果、蜜桃,到九十月份有人们最喜爱吃的葡萄。(以上环节从爱好入手,总体上把握全文,熟悉生字。)

2、师小结:是啊,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板书:把“好地方”前面加上“真是个”,句号改成叹号)请同学们读读第一自然段,再读读这一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生有滋有味地齐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画图理解“山坡的梯田”(指名读,老师画)

[设计意图:直观的图象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课文内容。]

2、手势演示理解“茂密”“凉棚”。

(1)出示课件或底色全是绿色的图片

(2)这幅图漂亮吗?为什么底色全是绿的呢?你能从第二自然段找出一句话往返答吗?

生:因为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所以全是绿色的。

师:那叶子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看我的手势,(做动作演示)是一片叶子紧挨着一片叶子,谁能把“挨”换个词?生:一片连一片。生:一片接一片。生:一片遮一片。

师:说得真好!你们再看——(师变换手势)

生:一片背一片。生:一片叠一片。生:一片压一片。生:一片盖一片。

师:是啊,这么多叶子在一起就是茂密的枝叶,把上面的什么挡住了?

生:阳光。葡萄沟公开课教学设计

师:就形成了一个个——

生:绿色的凉棚。

师:一起读读书上的这一句话:“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课件出示)

3、实物演示理解“一大串一大串”,同时悟出“一大串一大串”之意。

(1)枝繁叶茂必然是果实累累,请大家用笔画出描写葡萄成熟时的样子和颜色的句子,再在小组中讨论哪一个词用得好。(生先自学动笔画句点词,然后合作学习。)

4、贴图片,让孩子指认“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的葡萄。

5、比较“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在比较中悟出有什么不同。

师:“光”可以怎样组词?

生:发光、光滑、光芒、光辉、阳光、灯光……

师:是啊,葡萄像小灯泡一样在——发光,也像小朋友的脸蛋一样——光滑。你们看在阳光下,那红色的葡萄像什么?生:像红宝石。生:像红珠子。生:像小白兔的红眼睛。

师:那绿的呢?生:像绿宝石。生:像玛瑙。……

师:所以说这里的葡萄五——光十色,漂亮极了。让我们一起把这句话美美地读一读。(齐读第三句话。)

6、拓展说话:花园里的花儿开了,有红的、黄的……

[设计意图:从小进行语言文字的练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7、角色扮演,理解“热情好客”、“准会”、“最甜”、“吃个够”。

(1)情境演练:让小朋友戴上维吾尔族小帽,摘黑板上的葡萄请客人(老师)吃。

生:这是紫葡萄,请您快尝尝,它可甜啦!

生:尝尝我的绿葡萄,无籽的,肉多汁甜。……

(2)师生接读第四句

[设计意图:在演练及反复接读中理解“热情好客”、“准会”、“最甜”、“吃个够”]

8、回归中心

师小结:葡萄沟的葡萄又多又甜,这里的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葡萄沟真是个——生:(齐)好地方!齐读或背第二自然段再读“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有什么不懂的。

生:阴房是什么?

生: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

2、补充阅读,帮助理解“阴房”。(读完和同桌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在葡萄沟较高的坡地上建着一种非凡的房屋,它的四壁都用土坯叠砌,在墙上密密匝匝布满气孔。远望像个古城堡惹人瞩目;置身跟前,又觉得它像养“蝈蝈”的方形巨笼,十分别致、奇异,这就是维吾尔族人称作的“群结”,汉语叫作“阴房”。阴房里有许多木架子和木钩。到了葡萄成熟的季节,人们把新鲜葡萄一筐筐地运来,挂在木钩上,整个阴房挂满之后,将门关死,凭着从气孔吹进来的吐鲁番盆地特有的热风烘烤,40天左右,鲜葡萄就变成了葡萄干。

3、课件演示,老师解说。

4、观察品尝葡萄干,谈感受,板书“色鲜味美”。

5、再读“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学会小结课文内容。)

四、实践活动,赞美家乡

1、在我们的祖国,不仅葡萄沟是个好地方,你们还知道哪里也是个好地方?

生:威海是个好地方,因为这里的海鲜可以让你吃个够。

生:文登是个好地方,因为这儿很快就要有海底隧道了。

生:厦门是个好地方,这儿风景优雅、空气新鲜。……

师:我们祖国的每一个地方都是好地方,老师希望同学们长大了,能把我们的祖国妆扮得更美,建设得更好。

2、用几句话写写你称赞的地方。(时间来不及的话可作为作业放到下节课交流)

五、灵活作业,自由选择

1、把《葡萄沟》介绍给身边的亲人朋友。

2、小组合作收集有关家乡的迷人风光、丰富物产的资料,并和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让孩子自主学习。]

六、板书设计,丰富多彩

黑板用贴画展现绿色的凉棚和贴上五光十色的葡萄。

水果多

葡萄甜

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热情好客

色鲜味美

关雎课教学设计篇三

师:话说东汉末年,群雄纷争,烽火四起,百姓苦不堪言。隆中有一奇人,熟知天下兴亡之道,能解群雄纷争之势。自称“卧龙”,世人皆言得之可安天下。刘备听闻,诚心请之,一请不得,二请不见,方有今日之刘玄德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的三十七回,那么你了解《三国演义》吗?(指名回答)

师:真是一群小小三国星,可吉老师还是想考考你们。(平板推送题目)

师:厉害,厉害!老师服了。咱们接着回到课文。师:这第三次,他请到诸葛亮了吗?生:请到了。

师:是刘备的什么打动了诸葛亮?生:诚心诚意。

师:咱们一起来看看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前发生了什么?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师:张飞,你为什么会如此不耐烦,烦躁呢?(指名回答)生:我和哥哥已经两次请他,他却避而不见他是个什么身份,倒不如直接捆来。

师:请你来当一回猛张飞呢读一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你觉得该怎么读?试试看?你为什么要大声地读张飞的话?生:课文里有个嚷字。

师:是啊!声音大得都喊起来了,就是嚷。要知道,张飞可是一员猛将。谁来当当猛张飞?

师评促:有一点猛。能更猛一些吗?

师:老师也给大家请来一位猛张飞,一起来听一听。师:让我们一起来,加点动作会更有猛劲哦!

师:孩子们,你们对猛张飞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吗?咱们来投票表态。师:你们为什么都不赞同张飞。生:张飞说要用绳把诸葛亮捆来。师:“捆”绳子捆绑的都是些什么人?生:。。。。。。。

师:由此看来,张飞对诸葛亮一点都不尊重。

师:你知道刘备和张飞的关系吗?生:张飞是刘备的结拜兄弟。

师:是啊!《三国演义》中一个著名的情节就是——桃园三结义(出示图),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拜成三兄弟,感情比亲兄弟还要亲。他竟因为这个还未见过面的诸葛亮而斥责张飞,由此看出他对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师:老师找找生气的小刘备在哪里?哦,小刘备,老师看见你瞪了一眼张飞,生气地说——生读刘备的话。

师评促:老师听出你有一点生气,有没有更生气的刘备?

师:让我们一起再来过过瘾,男生当猛张飞,女生做生气的刘备,请大家起立,不要忘了加上表情和动作哦!生表演。

师:嗯,从刘备们的语言中,老师听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板书:语言)

(3)师总结: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一鲜明的对比,从侧面更突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也感受到刘备对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师:那么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现在就让我们再次用心读一读课文第3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体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课文边用笔划出相关句子,把你深有感触的词语圈出来,也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平板推送片段,学生圈画并提交)预设2:

生答: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前行。

师:你知道半里是多远吗?一里是500米,半里就是250米,半里多就有两三百米远。隔了那么远,刘备怎么就下马步行了呢?生:怕打扰诸葛亮;尊重诸葛亮。(如果他骑着马大摇大摆地到诸葛亮面前,就会显得不尊重。)

师评: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刘备;你真是一个心思缜密的刘备。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其实半里下马步行,诸葛亮也不会看到,而恰恰是他这样的举动,让我们又一次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预设3:

生答: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师:哪个词最能体现他的诚心诚意?生:轻轻敲门。

师:他轻轻敲门,生怕打扰了诸葛亮休息。也让我们看出了他的诚心诚意。

生:小刘备们,让我们也轻轻地读好这句话,可不能打扰诸葛亮休息哦!预设4:生: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师:老师想请教你,刘备为什么要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而不进去呢?生:怕他们又一次鲁莽地打扰到诸葛亮。

师:于是,他自己轻轻地走进去(老师做动作),怎么样地等候?生:恭恭敬敬地。

师:谁来用动作告诉我们什么是恭恭敬敬地等候?生做动作,师生共评判。

师:“恭”可是个有故事的字,咱来看看它的前世今生。(ppt出示)师:恭,肃也。从心从共,本意为对神龙的敬奉,后指态度肃敬。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写好这个字呢?咱们一起来观察观察它。生:撇捺舒展......师:吉老师带给大家一个口诀,咱们来读一读。师:伸出你的小手咱一起跟着视频书空。(生写)(评价)

师:刘备就这样肃然恭敬的等候着。他是哪里等候?生:在台阶下等候。

师:要知道,古时候,阶下等候是晚辈尊敬长辈才有的一个礼仪。刘备是谁?刘备乃堂堂汉景帝的后代,人称“刘皇叔”,是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而诸葛亮呢,此时只是一介乡野书生。刘备当时已经47岁了,而诸葛亮呢?只有27岁,只不过是一个未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地位的悬殊,年龄的悬殊,刘备全然不顾,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我们再一次看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预设5:

师:他恭恭敬敬地等了多久?生:半晌工夫加一个时辰。

师:半晌用我们的大白话说就是半天,大概4个小时一个时辰就是2个小时,这样算起来,刘备最起码恭恭敬敬地等了6个小时。如果你平时等人等了这么长的时间,你会怎样?(生回答)

师: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东汉末年,看看刘备等候诸葛亮的情景。播放视频。(平板推送视频)预设6:

生答: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师:老师采访一下小刘备,你刚刚还那么有耐心地等,怎么现在那么着急要快步走进草堂?

生:急切地渴求见到诸葛亮;不想让诸葛亮等太久。

师:是啊,他恭敬耐心地等候就是为了见到诸葛亮,知道诸葛亮醒来,当然是快步进堂。让我们急切地读一下这句话。

师小结:同学们,看,下马步行、轻轻敲门、阶下等候、快步进堂都是刘备的——动作,由他的一连串动作,我们感受到了他的诚心诚意。让我们再在朗读中来重温他的诚心。

师:刘备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处处流露出他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尊重,因此留下一段佳话。同学们,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吧。齐读师:总结写法:同学们你们看,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把一个“尊重人才”的刘备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借鉴这样的写法。

师:刘备如此求贤若渴,那么诸葛亮真的值得刘备如此诚心诚意地去请吗?见面以后的诸葛亮向刘备展示了怎样的才华?又是什么样的水土养育了这样一个奇人,欲知详情,请听下回讲解。

关雎课教学设计篇四

生:朗读。

师:朗读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生:读准字音、节奏、重音。

生:还要注意语气感情和表情。

师:看来,同学们掌握了不少学习诗歌的经验。现在,请大声自读课文,对照注释,读准字音和节奏。

(生自读,师板书课题。)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他读的怎样?

(生说,师评。)

师:齐读一遍,读准字音和节奏。(齐读)

师:字音、节奏把握的不错。听着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一读,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师配乐朗读)。

(师读完,掌声响起。)

师:说说看,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生:这首诗写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师:语言准确、简洁。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小声吟诵,还可以闭目沉思,想像故事中的一幅幅画面。老师先给同学们做个示范,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我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的时候,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河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你的眼里心里会出现什么情景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

(生自读,想像画面)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画面?

生:我在读“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这几句诗的时候,好像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清清的小河边,一位身穿粉红色衣裙的少女正两手不停地在水中采摘荇菜。她黑瀑似的长发轻束脑后,直垂腰际。她双袖挽起,露出了如玉似的手臂,她眼波流转,笑容粲然,像三月桃花一样美丽。

师:好一幅清新怡人的少女采荇图。

生:我在读“优哉游哉,辗转反侧”时仿佛看见了这样的情景:夜已深沉,明月高悬,万籁俱寂,屋子里满是明月的清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采荇少女的美好身影使他魂牵梦萦,意醉神迷。

师:生动的语言描摹了君子寤寐思服的画面。

生:我在读“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两句诗时看到了这样的画面:红对联,红窗花,红蜡烛,红衣,红盖头……锣鼓阵阵,鞭炮声声,喜气盈盈。

师:君子淑女,相亲相爱,比翼双飞,好生让人羡慕。这是现实吗?

生:想像之景。

师:雎鸠和鸣、少女采荇、君子寤寐思服、君子淑女琴瑟和谐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任意选择你喜欢的一幅画面,同桌互读,看能否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生读,做陶醉状。)

师:哪两位同学读一读君子长夜难眠的诗句?

(两生读)

(师生同读)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挺投入,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生齐读)

[美不胜收品味《关雎》]

师:好诗不厌百回读,同学们一遍比一遍读得好,可见入情才能入境。古人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关雎》被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一定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同学们深入研读这首诗,小组讨论交流,以“我从()这一句、这几句或这首诗中,品出了《关雎》的美”的句式,说一说你的思考和发现。

(师板书“美”;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学习进展,引导分析,最后全班交流。)

生:我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这几句诗中,品出了《关雎》的人物美。(师板书“人物”)

生:这几句诗写出了采荇女的勤劳能干,心灵手巧。

生:我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几句诗中,品出了采荇女是一个文静美好,贤淑善良的女子。

生:我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这几句诗中,品出了《关雎》的人物美。诗中的年轻人对爱情非常执著,他爱慕、追求美丽的采荇女,求之不得时,日思夜想,辗转难眠,可见,他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

师:你很有发现的眼光。

生:我从这首诗中,品出了《关雎》的语言美。(师板书“语言”)

师:何以见得?

生:押韵,读起来很好听。

师:有道理。仅此而已吗?

生:“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句式大致相同,听起来悦耳。

师:大多数句子相同,少数字词不同,这是《诗经》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叫(停顿)——

生:重章叠句。

师:除这几句外,还有哪些诗句也是重章叠句?

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刻画了采荇女的勤劳能干。

生:使采荇女的形象深入人心。

生:可以看出君子对她爱慕之切。

生:表现了君子对爱情的执著专一。

师:同学们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关雎》的语言美还体现在用词的准确传神上。

师:能举例说明吗?

生:如“流”、“采”、“芼”这三个动词,“流”是“捞取”的意思,“采”是“采摘”,“芼”是“挑选”,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采荇女劳作时的情形,严谨有序,一丝不苟。

师: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字词用得好?

生:“参差”二字修饰“荇菜”,写出了长短不一的荇菜在水中漂流的具体情态。

生:“窈窕”用得好,刻画了淑女的美好品德。

生:“优哉游哉”的“悠”用得好,“悠”,“长”的意思,这个词惟妙惟肖地描写了小伙子长夜难眠、辗转反侧的情形。

生:我从这首诗中,品出了《关雎》的意境美。(师板书“意境”)

师:简述你的理由。

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两句诗写了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碧水悠悠的河流,芳草萋萋的河洲,还有参差的荇菜,美丽的采荇女,多情的君子,有景物,有人物,有故事,有画面,有情感,交织融合,意境优美。

师:由景及人,触景生情,这就是《诗经》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起兴”。

生:我从这首诗中还品出了《关雎》的情感美。

师:何以见得?

生:君子初见淑女时,心中充满着喜悦和爱慕之情,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以看出来;君子追求淑女时,特别是“求之不得”时,内心一定是焦虑、苦闷、失望的,从“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可以看出来,情极生幻,睡梦中、向往中,出现了和淑女相亲相爱的愉悦情景,此时此刻,君子的内心一定会满溢着陶醉和幸福之情,“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可以为证。因此,我认为这首诗抒发的情感是生动细腻、健康明朗、质朴直率的。

师:从字里行间,同学们品出了《关雎》的人物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其实,它的魅力,它的佳处,还远远不止这些。这首诗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限于难于自拔的低沉哀吟,难怪孔子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看来,被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诗趣盎然美读《关雎》]

师:美诗若美读,定能锦上添花,别有意趣。现在,分男女生两大组配乐朗读《关雎》,比一比,看哪个组的朗读技高一筹。(生充满期待,跃跃欲试。)

(男生、女生配乐齐读)

师:男同学读出了阳刚之美,女同学们读出了柔情之美,平分秋色,不相上下。现在,老师想和同学们合作,共同演绎《关雎》之美。

(师领读前四句,全班齐读前四句,第五句开始男生先读,女生后读,形成一种参差错落之美,最后两句诗男生读两遍,和女生的朗读合在一起。师再轻声朗读前四句。)

(师生美读,其乐融融。)

生:(大声)想。

师:现在,让我们和着音乐,一齐深情吟唱这首传诵千古、经典古朴的爱情歌谣。

(课件播放歌曲《关雎》,师生齐唱)

[结束语]

(音乐再次响起)

师:《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课后,让我们进一步聆听华夏先民吟唱,吟诵优美文字,传唱古老歌谣,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明之辉煌!

点评]

《诗经》二首之《关雎》是一首古老经典的爱情诗歌,尽管其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但对于初三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周老师的这堂课,却巧妙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令人耳目一新:其一,教学过程简洁流畅,一唱三叹吟诵《关雎》、美不胜收品味《关雎》、诗趣盎然美读《关雎》环环相扣,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其二,琅琅书声一直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以读代讲,以读促品,读书方式灵活多样,范读、自读、指名读、齐读、师生同读、美读相映成趣,特别是老师的范读,声音甜美,感情饱满,如春风拂面,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好地体现了老师的示范作用,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其三,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与学有机结合,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之间其乐融融。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品读诗歌时,教师的启发诱导不够深入,故而学生体会有失肤浅,譬如,关于“语言”,关于“人物”,可赏析的美点还可以更深刻一些;另外,设置一定的句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关雎课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把握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

2、了解兴的表现手法。

3、重点掌握词语:关雎、窈窕、参差、寤寐、辗转、悠哉悠哉、乐、友、荇菜

教学难点:

1、双关和叠韵

2、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一提起古诗学习,大家都不免紧张,为了缓解大家的紧张心态,我们先来听一首邓丽君带来的《在水一方》。优美的旋律,深情的唱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诗境里。但是你们知道吗,这首歌的歌词是台湾省著名女作家琼瑶根据《诗经》当中的一首诗改编而来的。说起《诗经》大家应该早已有了解的。那么现在呢,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了。还是抢答吧。回答问题:

1、《诗经》是什么的总称?

2、它收录了哪个时代的作品?距今有多少年了?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

5.作者是谁?(没有明确的作者)。

查看比赛结果。

二.授新:再问一个问题,刚才的歌反映的是什么内容?

对,是一位痴情的男子对所爱慕女子的热烈追求并因此心生惆怅之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与这首歌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

现在请打开书本,一起学习《关雎》,看看到底哪里是同,哪里是异呢?

三.学习课文。

1.老师范读,正音。(配乐,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

2.学生自读,依据课后注释,理解诗句(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

3.请学生站起来翻译。(两三个为宜,小组比赛形式)

4.老师再简要疏通大意,提重点。

第一节,开篇用比兴,从成双成对的鸠鸟的鸣叫联想到人间的爱情和婚姻;用雎鸠的忠贞比喻人间男女和谐恩爱、真诚专一的爱情。

第二节,通过描写所爱之人双手在水中灵动勤快地采摘荇菜的劳动情景,直白的表达自己的爱慕追求之情。

第三至第五节,在追求不得后并没有沉浸在愁苦的情绪中,而是想象总有一天会把那姑娘娶过来,过上幸福的生活。

思考对比歌与新课的异同。(同处:都是痴情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异处:前者有惆怅迷茫之感,后者比较热烈积极)

5.学生再次朗读,有感情地诵读。先自读,再齐读。

爱情与友情亲情一样,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歌诵的主题。但应该是以相当成熟的年龄和心态为前提的,过早地去涉及它,那对自己和别人都是一种无情地伤害,就好比揠苗助长。而现在呢,我们聪明的做法或许就是来欣赏前人为我们留下的经验之谈,欣赏它的美好。当然了,并非每个人都把爱情描写得如此之好的,这需要相当的技巧。所谓技巧,就是写作特色。我们知道赋、比、兴是《诗经》的三大表现手法。简介:

板书1:赋:直接地陈述铺叙

比:以此喻彼地打比方,使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兴:就是由此及彼,由物及情,触景生情。(穿插作业1和2,小组比赛)

工本文除了采用表现手法之外还用了连绵词[双声(例辗转,声母同)和叠韵(例窈窕,韵母同)]让学生找出其它例子。

作业1、找出课文中体现“兴”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找出课文所采用的修饰手法(反复,顶真,双关)

统计比赛结果,给最好的小组以热烈的掌声。

细心的同学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刚才老师说《在水一方》也是出自《诗经》,那么它到底出自哪一首诗呢?现在老师就满足你的好奇。

出示小黑板《蒹葭》(板书2),

同时再听歌曲《在水一方》,布置

作业3:

a、抄写老师提到过的重点词语;

b、扩展性训练:小作文,根据歌词与诗句,想像作文《在水一方》。(b五班部分同学做,十班绝大部分同学做)

小结:见板书。课后语

译文: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子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宠爱。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关雎》公开课课堂教学课件

关雎课教学设计篇六

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去挑选它。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关雎课教学设计篇七

先秦:佚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当初编纂《诗经》的人,在诗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种用意,这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后人的理解,并不认为《关雎》是随便排列在首位的。《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而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

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就是在现代,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新娘的欢喜。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即使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来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

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婚礼上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乐气氛。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

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在第一层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孔子也知道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饮食之欲比较简单(当然首先要有饭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论语》)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么程度为合适,却是复杂的问题,这里牵涉到社会物质生产水平、政治结构、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也牵涉到时代条件的变化。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利采取彻底否定态度时,在这方面首先会出现严厉禁制。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期、旧有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首先在这方面出现恣肆放流的情形。回到《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

由于《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有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而反抗封建礼教的非人性压迫的人们,也常打着《关雎》的权威旗帜,来伸张满足个人情感的权利。所谓“诗无达诂”,于《关雎》则可见一斑。

关雎课教学设计篇八

栖居在河中沙洲。

善良美丽的姑娘,

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

醒来做梦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

醒来做梦长相思。

悠悠思念情意切,

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

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取。

善良美丽的姑娘,

敲钟击鼓取悦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