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汉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七年级英语(通用5篇)

时间:2023-10-09 作者:影墨最新汉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七年级英语(通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汉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七年级英语篇一

摘要:从汉语发展的脉络过程来看, 非汉语词汇对汉语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不仅仅丰富了汉语的词汇总量, 也促使了词汇音节的发展, 同样对词语的功能性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是中国语言发展中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非汉语词汇; 少数民族语言; 性质; 文化交流; 汉语;

近年来, 语言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些趋势, 其中一项就是由单一的语言研究转变为多方法多角度的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少数民族对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少数民族分布状况来看, 大杂居小聚居是基本特征, 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不断交流融合的过程, 因而这一独特的历史背景也决定了研究古代汉语就必须要重视其中的非汉语词汇。

1 古代汉语中非汉语词汇的词源

1.1 上古时期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如果追溯有文字可记载的历史大约有四千年。如果要对语言文字出现的确切年代做一个界定,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尚无法定性。但从远古时期汉语的记载来看, 仍旧可以发现非汉语词汇的一些踪迹。汉族自古就与周边地区有着交流往来, 春秋战国时期的“行人”是专门负责接待外宾的官职, 《礼记》里也记载周代时期有专门记录不同少数民族地区语言的官员。由此可以看出, 上古时期的统治者们已经十分重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因而非汉语词汇很早就出现在汉语之中。例如“剑”这一词汇, 中原地区本没有这种武器, 而根据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中, “剑”是西北地区的武器, 因而属于外来词汇的一种, 不是汉语中本来就有的词汇, 相关的记载在《史记》、《正义》等古籍中也能找到。除了这些词汇外, 上古时期汉语中的外来词汇有很多来自匈奴。汉代时期, 中原政权与匈奴之间交往密切, 既有战争, 也有文化往来, 最终匈奴一部分与汉族融合, 一部分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不知踪迹。来自匈奴的非汉语词汇有很多, 例如“胡”字, 胡是匈奴人的自称, 意思大致和“人”差不多;“单于”则是匈奴王的称号, “阏氏”是匈奴的王后, 也是单于的正妻, 有时也写作“烟支”, 造成表述不同的原因尚未有定论。

1.2 中古时期

中古时期, 非汉语词汇受到佛教的影响比较大, 大多来自佛经翻译所带来的词语, 以及与古印度交往中所带来的外来词汇。在这一时期, 古代汉语中的非汉语词汇大量增多, 涉及到的内容也更加多方面、多层次, 由此也可以说明民族之间的交往上升到多个角度, 不再是单一的表层文化, 更多的已经涉及到文化的各个方面。

首先是佛教的.影响。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 佛教虽然不是本土宗教, 但佛教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在传入中国后, 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 成为世俗化宗教的典范。长久的发展, 佛教文化已经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 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外来文化可以像佛教文化那样与中国社会紧密结合起来, 从而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佛教文化博大精深, 涉及到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而佛教用语同样引人瞩目, 对汉语语言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从佛教传入的历史轨迹来看, 早在东汉时期佛教词语已经传入, 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真正兴盛。佛教词汇传入中国主要有三个阶段, 一是东汉时期通过西域翻译佛教经典;二是从印度等地的僧人到中国来传教, 将佛教词汇传入;三是玄奘取经后的传入。从总体上看, 这一时期非汉语词汇的传入与佛经的翻译以及僧人们的传教有着密切联系, 佛经中的故事也丰富了汉语词汇、语言表述等方面的内容。常见的如“六度”、“三毒”、“刹那”等等, 这些都属于佛教词汇, 可以说古代汉语中的佛教词汇数不胜数。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 随着佛教与中国社会的不断融合, 很多佛教词汇也逐渐有了更多层含义, 不仅仅局限在宗教意义层面, 乃至后人把很多词汇都看做了常规的汉语词汇, 例如“世界”“境界”“烦恼”等等。从东汉开始, 中国对佛经的翻译工作一直持续到宋元时期才逐步消减下来, 从事佛经翻译的古代学者有很多, 如安世高、鸠摩罗什等等, 他们不仅为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更是对古代汉语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今天看到的佛经有些易懂, 有些仍旧深奥, 其实在翻译之处, 佛经的翻译难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艰难许多。作为一种外来文化, 佛经中的很多词语、语句等都无法用汉语词汇来直接翻译, 只能通过音译转换成汉语, 如“般若”“菩提”等等。虽然这些词汇在通用汉语中一般很少使用, 但仍然可视为汉语语言中的重要成分。

其次, 中古时期汉语中的非汉语词汇还有很多少数民族的独有物品, 在战乱、民族融合之中, 这些物品逐步传入汉地, 也有了自己的汉语名称。例如“苏幕遮”, 这一词汇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词牌名, 殊不知其实苏幕遮最早由唐代传入中国, 是一种帽子饰物, 见于西域少数民族舞蹈时所佩戴。

1.3近古时期

近古时期, 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少数民族掌握了统一政权, 或是统治一些地区, 因而这一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既有战争, 也有和谐交流的一面。契丹、女真、蒙古、满族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少数民族, 分别建立了辽、金、元、清。在少数民族统治时期, 政治上的优势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原地区深入的传播开来, 少数民族词汇自然会融入到汉语语言之中。但是由于汉语语言的主导性, 不少少数民族都自觉的选择了汉化。很多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了更好的巩固政权, 不得不任用大量汉族官员, 并且主动地去学习汉语, 因而虽然有很多少数民族语言出现, 但最终仍然是汉语为主导, 少数民族则为汉语语言增添了更多的词汇容量。

契丹语, 契丹族建立了辽国政权, 契丹贵族崇尚汉族文化, 在学习汉族文化的同时, 也将一些契丹词语带入了汉语语言之中。例如“可汗”, 是契丹族的首领;“猛安”, 指的是契丹的部落。女真语, 女真与满族有着很深的联系, 学界不少人认为女真族是满族的源头之一。女真族政权全盛时期建立了金国政权, 但女真族的文化影响到汉族文化的并不多, 因而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不是很大。蒙语, 蒙古族是草原游牧部落, 是游牧文化的代表, 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族部落, 建立了蒙古帝国。蒙语属于东胡后裔语言的分支, 到元朝政权正式建立后, 汉族与蒙古族之间的接触更加频繁, 统治者为了更好的维护政权, 不得不任命汉族官员、学习汉族文化, 很多蒙语词汇也随之融入到汉语之中。例如“那达慕”, 指的是蒙古族运动会, 十分盛大;“敖包”, 指的是路标, 也有借指山神居住的地方;“安答”, 意思是兄弟、朋友。这些词有些虽然并不经常使用, 但是也成为了汉语中的专有词汇, 是古代汉语中非汉语词汇的典型例子。满族, 满族建立了清朝政权, 虽然满语是满族的母语, 但是出于统治需要, 清朝统治者不得不使用汉语, 以至满语逐渐衰落, 到最后几乎湮没在历史之中。清王朝统治了近三百年时间, 但由于几乎没有使用过满语, 导致满语进入汉语的词汇并不是很多, 而随着清王朝灭亡后, 这些词语更是很难见到, 只有很少的专有词汇进入了汉语词库之中。例如“牛录”, 是一种军事组织的名称;“阿玛”, 是满语中父亲的意思;“额娘”, 满语中指母亲;“萨其马”, 一种糕点的名称。但这些词如今很少使用, 只是作为一些专有名词存在于汉语之中。

2 古代汉语中非汉语词汇中的文化融合

语言的交互影响所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的融合, 当一种语言吸收另一种语言时, 往往会用自己的语言习惯来改变被吸收的语言习惯。古代中国各民族在交往的过程中, 汉语在吸收非汉语词汇的同时, 也在用汉语的习惯来改变这些少数民族词汇, 以此让非汉语词汇更好的融入到汉语语言之中, 使其成为汉语的一部分。这种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语义、语法, 同样对语音乃至汉字的表述形式上都有影响。

古代汉语中的非汉语词汇是文化融合的表现, 这种融合表现在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

首先在内容方面, 民族交往是不同文化的交往, 不同的文化交往也是不同事物的碰撞过程, 古代汉语中的很多非汉语词汇实际上都是吸收了来自于少数民族的概念, 如“般若”“萨其马”等等。从语义的层面来说, 汉语中本来是没有这些词汇所相对应的事物的, 但是随着民族文化的交流, 来自异域的事物出现后, 自然也就有了相对应的词汇产生, 这些词汇大多是直接音译, 加上汉语的语言习惯融合而形成的。

其次在形式上, 最直接的改变来自于语音的变化。来自少数民族的词语受到不同语系背景的影响, 很多词汇在发音上并不能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 因而古代汉语在吸收这些词汇时, 虽然很多是音译, 但并不是直接的音译, 而是根据汉语的语言习惯而进行深层次的改造。这种改造会使得非汉语词汇更好的与汉语语言融合, 汉语语音的一大特色是音调的变化, 而一些少数民族词汇在原有的发音中并没有鲜明的音调变化, 因而与汉语的融合首先就需要确定不同的声调, 再根据含义来确定相对应的字词, 以完成转化。

3 结语

语言是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见证,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作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对于语言研究自然也应当从多元化的角度来进行。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代表, 记录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 是延续历史的桥梁。研究古代汉语中的非汉语词汇对于整个汉语语言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正确的面对这些词汇, 规范的使用词汇, 才能真正让汉语语言不断延续发展。

参考文献

汉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七年级英语篇二

1.实时促进孩子们的健康发展

在幼儿阶段,孩子们除了学习以外,身体的健康生长发育也是十分重要的,而游戏活动本身是较为自由的,孩子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有意思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儿童的身体能够普遍呈现出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在进行幼儿游戏活动的时候,教师科学随意选择各种游戏的方式,不断进行创新,使得幼儿感受到游戏的趣味性,愿意积极地参与进来,进而实时促进孩子们的健康发展。

2.改善幼儿的实际认知

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往往需要与老师及其他孩子进行实时的交流,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不自觉地进行语言和行为上的模仿,努力追随大人的脚步去思考一些外界的问题。虽然他们的行为在大人的思想里认为比较幼稚,但是其本质上属于幼儿获得社会经验的一种重要方式,能够改善幼儿的实际认知。

3.推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在游戏活动的参与过程中,虽然教师是整个游戏的主导人员,但是儿童在其中彰显着较高的主体性,儿童需要亲自制定游戏规则,并遵守共同制定的游戏规则,严格监督身边同伴的各种游戏行为。而整个游戏的过程属于儿童社会性意识的发展过程,有利于儿童健康地生存和发展。

4.培养幼儿的创新思想

通过游戏活动的参与,儿童的想象力能够得到持续的拓展,尤其是在一些抽象的游戏活动当中,需要学生进行自由而大胆地想象。他们往往会把自己想象地无所不能。虽然严重脱离了现实,但是从本质上而言,在这种思想的长期推动下,幼儿能够形成完善的创新思想,一旦遇到各种问题,也能够通过开阔的思维路线加以解决。

二、幼儿园学前教育的游戏内容开展

1.游戏需要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

在新时期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幼儿园的教学要求直接规定着幼儿园教育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分别关注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而保证每个幼儿都能够有个性地成长起来。在幼儿园学前教育开展游戏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将儿童的实际发展要求作为第一位,接着由幼儿选择相应的游戏内容。同时,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很多游戏内容都不是单个学生所能完成的,因而还需要寻找合作伙伴,这样的状况使得学生还需要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在具体的游戏创设上,可以选择“小羊和大灰狼”“小企鹅建房子”等游戏,使得幼儿具备较高的参与积极性,并能够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实时地成长。

2.完善游戏的体验性内容

儿童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并且有着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特点。在实际的幼儿园学前教育游戏教学活动当中,为了满足幼儿园的想象力要求,教师往往需要在基础的游戏内容上再进行深层次地完善和创新。比如,在上面的小企鹅建房子活动当中,教师需要积极组织儿童对各种建筑物进行科学地参观,并且让儿童努力搜集相关的图片和资料,使得儿童具备深层次的`记忆内容,进而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开展各种趣味的游戏活动,推动整个教学成果的有效提升。

3.拓展游戏的开展范围

在传统的游戏活动开展过程中,往往仅仅局限在校园当中,而幼儿在进行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直接限制。在这样的状况下,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所能得到的娱乐内容变得相当少,各种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收益也较为匮乏。为了帮助儿童在任务的科学驱动下,获得更高的学习认知,只有实时拓展游戏的基础空间内容,才能够全面提高幼儿学习的科学有效性。比如,为了使得幼儿表现出较高的活力,教师可以开展亲子活动,如在学习过马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校园内选择一部分区域,然后画上斑马线,并选择一个学生在马路对面举着红绿灯标示,每次进行相应的变化,而家长需要联同自己的孩子,科学准确地过马路。通过这一活动的科学开展,不仅能够对儿童的情感体验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能够帮助学生顺利达到健康游戏的目标。

三、幼儿园游戏实时开展策略

1.引导幼儿实时的参与进来

在开展幼儿园学前教育游戏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一部分学生不容易参与进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他们的内心思想并没有接受这个集体,教师需要在这个时候,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引导,帮助幼儿感受到整个教育的趣味性,然后放下心中的芥蒂,实时地参与到游戏当中来。对于不同的游戏内容开展,教师都需要在活动前给予幼儿最为详细的指导,将相关的规则和活动方式完全地告给幼儿,使得幼儿能够产生不一样的认知,接下来的游戏教育也能够发挥巨大的效果,指导起来不会过于盲目。

2.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作用

游戏活动指的主要是在幼儿的主体性之上所开展的各种活动内容,其本身具有主动性和独立性。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实际意愿,选择合理的合作伙伴,并决定参与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由幼儿自己决定整个活动的开展方式,由他们自己制定相应的规则。教师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不对幼儿的活动行为进行过度的干涉,否则容易使得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严重下降,不利于健康活动的科学开展。

3.提高游戏活动的趣味性

虽然幼儿对游戏没有太大的抗拒力,但是并不代表幼儿对所有的游戏活动都具有较高的参与兴趣,如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幼儿园学前教育教师长期选择了过于单一乏味的游戏活动,很容易使得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严重下降。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教师需要勇于突破现有的游戏限制,努力提高游戏活动的趣味性,开展一些全新的游戏活动类型,比如在开展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游戏过程中,灰太狼每次都在抓小羊,而且永远都抓不到,这样的活动方式在长期地持续以下,幼儿也会感受到较高的无趣性。教师可以对它进行创新,如在灰太狼的阵营当中,增加一定的成员红太狼,然后由它们共同完成抓羊的任务。在这样的游戏改善下,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能够迅速地彰显出来,相应的活动开展也会凸显出更高的趣味性。

四、结语

游戏本身是一种十分愉快的活动内容,其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幼儿的成长需要,还迎合了幼儿的年龄特征。通过游戏活动的科学开展,能够为孩子们带来相当大的活动趣味性,使得孩子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当中。游戏本身能够体现和肯定幼儿的主动特征,并且给予幼儿创新和想象的空间,对于幼儿的未来发展也有着最为直接的教育价值。在有意思的过程中,各种以幼儿活动为核心的学习和教育内容持续发生着相应的作用。因而教师应当将游戏作为幼儿园开展学前教育的主要方式,将各种教育内容完全地融合在其中,进而给予幼儿最为深层次的学习和游戏认知,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认识,促使幼儿能够在健康快乐的氛围中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罗秋彦.幼儿园体育区域自选游戏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2]孙小小.幼儿园传统体育游戏的开发与应用[d].沈阳师范大学,2016.

[3]闫妮文.太原市幼儿园体育活动内容开展现状研究[d].山西大学,2015.

[4]赵争男.扬州市区幼儿园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调查[d].扬州大学,2014.

[5]任亮.幼儿多元智能发展与幼儿园体育游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

汉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七年级英语篇三

[摘要]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关键。在历史课堂中,应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实践,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具体策略主要包括: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以及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最终能够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教学;策略

历史是人类过去的活动,是已经发生的人和事,无法重现。但历史又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由其内容决定了不仅是大量历史知识的集合,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是年龄在13-15岁左右的青少年,教学的内容涵盖整个中国通史以及大部分世界通史,所以尖锐的矛盾便突兀的呈现出来:学习主体年龄小,理解力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差,而学习内容浩如烟海。农村中学又因为环境较为闭塞,学生的视野狭窄,历史素材积累少,使得初中历史教学显得困难重重。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是历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直接影响着历史教学的效果。什么是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呢?其内涵是教师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依据课程标准,整合教材,有序地制定和实施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高,以最优化的效率提升学生的兴趣,促进教师与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活动。从学生的角度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历史学习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能够即时显现成效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是短效的,后者是长效的。对此,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简而言之,就是最大限度地达成教学目的,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怎样在有限的45分钟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呢?教师就要从教学方法、策略上下一番功夫。试想:如果教师的传授方法不得当,学生是否就会感觉枯燥乏味、从而昏昏欲睡呢?答案不言而喻。所以要想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就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策略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呢?我个人认为,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

所谓和谐的师生情感,即一种亦师亦友的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自古有言:亲其师则信其道。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人的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孩子的心是纯洁的,师生之间只要建立起融洽的情感关系,学生就会喜欢这位老师,同时亦会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这样就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每个人都希望自身价值被别人发现,然后加以肯定。当一个学生感到自己被老师尊重、欣赏、接纳时,他就会全心全意地与老师配合,并以百倍的努力回报老师,从而也使自己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此法可谓一举两得,相得益彰。因此,教师要和学生交心,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课下多和学生聊天谈心,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爱护。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营造活跃的课堂氛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学过程应当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学生的成长不仅是身体的发育,更是心智和知识的累积,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多参与,引导学生发现实际生活与历史知识间的联系,使其找到生活中的“历史”。同时,教师也要有选择地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比如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民间故事和传说等)服务于历史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和丰富的学习内容,展示更加直观、鲜活的历史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博物馆等地方进行参观。在课余时间,提倡学生研究所能接触到的村志,多与家族中或村子里年长者聊天,通过因地制宜地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使原本枯燥死板的历史知识形象化,赋予历史教学鲜活的生命力。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虽然农村中学对多媒体的使用层次还比较低,但我们仍要努力借助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化静为动,再现一些历史情景,增加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般地去感知历史,从而激发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对于初中生来说,历史学习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无法把抽象的思维用具象的模式在脑海中形成概念,也就无法更好地去理解。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我们既可以借助多媒体把一些历史事件进行一定程度的还原,又可以把一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包括声音、照片、录像等,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进行放映。这对初中生学习历史知识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如讲到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苦奋斗时,可以用同学们熟悉的歌曲《南泥湾》导入,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觉到南泥湾从“到处是荒山,没有人烟”到“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变化,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思考:南泥湾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从而组织学生从背景、措施等方面开展小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以《军民大生产》的旋律贯穿其中,让学生感受当时人们身上洋溢的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并激发自己积极向上。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而且也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反思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门很有研究价值的教学艺术。我只是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从几个角度进行了浅层次的分析,还有很多不足和需要指正的地方。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我相信:只要我们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有勇于尝试的胆量,有敢于坚持的勇气,那么,一切都不是问题。陶行知先生曾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综上所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组织教学,加强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把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落在实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当今的信息化条件下,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长流水”。所以,作为农村的一线教师,我们必须更新理念,加强学习,提高素养,善于反思,勇于创新,勤于实践。我们要积极面对挑战,努力克服不利因素,学会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提高学习效率。

汉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七年级英语篇四

在新时期,汉语教学应当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的发展战略,系统化整合汉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和部分,提高整体性的汉语教学质量和品牌竞争力。对此,从汉语词汇教学的角度来说,笔者认为新时期背景下汉语词汇教学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词汇教学的传统教学法

中国的汉语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许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新时期的变革中同样适用,包括直观释义法、语境学习法、归类学习法等。汉语词汇丰富,规模和数量都给汉语的词汇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对此教师要坚持还原词汇的真实意义,用直观释义的教学方法给学习者留下基础的、牢靠的词汇印象。在网络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多媒体技术、视频资料、图文资料等都能够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以形象生动的表现方式将汉语词汇有效转化为学习者的母语意义或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让学生喜欢上这种词汇教学方法。在一些抽象的词汇或其他词性的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语境的还原来加深学习者对词汇的理解,并通过逻辑思维将已学过的词汇进行分类整理和合理关联,比如同义词、近义词、褒义词、贬义词等,逐步形成以常用词汇为核心的词汇集合,更好地拓展学习者的词汇掌握数量和质量。

二、词汇教学的偏误分析法

在汉语教学中,因为母语和目的语的相互影响,正迁移和负迁移的现象都是很常见的,其中负迁移所带来的词汇教学偏误对学习者的汉语词汇学习有着不良的影响,应当及时发现、有效纠正、举一反三,避免再次出现同类错误。要想更好地改善学习者对词汇学习的掌握情况和使用情况,教师还应当从教学课程设计、教学偏误总结分析和教学互动等多个方面积极创新和优化。尤其是对学习者在汉语词汇教学中所发生的偏误情况,教师和学生应当积极从自身的语言基础出发,及时记录偏误的词汇和类型,分析偏误的原因,从词汇的语义、情感色彩、文化内涵、语用情境方面着手全面归纳和总结偏误的类型,从而避免在类似的词汇学习中继续犯错。

三、词汇教学的文化教学法

语言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在汉语词汇教学中,词汇背后的文化含义既是学习者不能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学习者更有效掌握词汇意义的重要方式。文化教学法是跨文化交际语境中被放大的.一个有效教学路径,它强调了文化教学对语言教学的重要价值,通过词汇中的文化解读、文化惯用词汇的学习,以及文化资料中的词汇学习等方式来实现语言词汇和文化认知的同步提升。在新时期背景下,语言词汇教学的文化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它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传播渠道,也是外国学习者认识中国文化的有效学习方法,也就是说,词汇的学习最终也是服务于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主体中搭建一个相互理解和交流的桥梁。因此,在汉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促进学生在词汇交际应用中的训练和实践,在训练中学习词汇,在交流中学习词汇,在文化互动中学习词汇,通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来提高词汇教学的有效性。以上就是笔者仔细研读《汉语词汇教学》之后对新时期汉语词汇教学策略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新时期的到来,使汉语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对词汇教学来说,教师要以汉语词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为核心,充分认识学习者的语言基础、语言学习偏误情况和语言学习需求,借助新科技、新工具和新教学手段来综合提高汉语词汇教学的科学性、文化性和实践性,从而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为汉语语言和文化教学的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变革服务。

汉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七年级英语篇五

周祖谟先生曾指出:“词汇是构成语言的材料,要研究词汇发展,避免纷乱,宜从断代开始,而又要以研究专书作为出发点。又如清人研究古韵那样,先以《诗经》一书为起点,得其部类,然后旁及《楚辞》以相佐证,以确定韵部的分合,而后之人又从而逐渐加详加密,以臻完善。”[1]先秦时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这时期的语言是汉语语言研究的基点,这个时期的语言研究充分了,既可以上探远古汉语,又可以下衔中古汉语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汉语史的研究。两汉汉语是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过渡时期,是汉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就汉语史词汇研究而言,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系统的两汉汉语词汇研究成果问世。《〈论衡〉词汇研究》一书(徐正考、王冰、李振东著,吉林大学出版社版)便是以《论衡》词汇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词汇学相关理论,试图探讨当时词汇发展总体面貌的力作。综观此书,胜义迭出,特点良多,今仅就此书发其菁华。

一、以《论衡》为点,以点窥面

以上两位学者无疑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一方面,我们可以从“点”着手,即专书词汇研究;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面”着手,即从一个历史阶段的几类体裁作品中博观约取,作为专书研究的一种补充。笔者认为做任何研究都应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积累扩散的过程,词汇史研究更是如此,只有将某个时代的某部专书研究好了,才能以此为点、为基础辐射到同体裁的或不同体裁的其他作品中。进而对那个时代词汇存在和发展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和论述。诚如董志翘先生所说:“以汉语史为例,我认为个人的研究必须从基础工作入手,从专书词汇研究逐渐扩展到专人词汇研究,再渐渐扩展到断代词汇研究,然后才谈得上整个汉语史的研究。”[4](p421)徐正考等先生捃拾历史、文学和哲学价值为一炉的东汉王充《论衡》一书,并以此作为基础,对其中词汇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研究,力图以此为点窥视汉代词汇存在和发展的一个侧面,是一个极好的尝试。

二、以《论衡》为体,具有较高语料价值

《论衡》作者王充,东汉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理论家。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卒于和帝永元中(公元89-1)。王充所处时代,图谶符命、天人感应之说盛行,王充秉持天道自然的思想,以“疾虚妄”三字为思想线索,对当时的虚妄之说展开了猛烈的抨击,耗时三十年写出了这部哲学、文学和史学力作。

论著所选用的语料犹如其底色与体制,选用语料是否合适决定了研究结果是否有价值。一般认为有语料价值的专书应具备成书年代确定、能够反映或至少接近当时通行的口语,有较大词汇量且内容涉及面广等方面特点。而我们认为汉代以后的作品能够反映或者至少接近当时通行的口语这一特点尤为重要。先秦时代言文还是一致的,但从汉代开始,书面语便有了脱离口语的倾向。因此,汉代以后(包括汉代)的专书选取工作要充分考虑其反映口语的程度。王充所处的时代,很多文人作品“深覆典雅、指意难睹”,王充旗帜鲜明地反对“华而不实,伪而失真”的文风,主张文学贵在独创,力主使用口语、俗语。这种主张在《自纪篇》中表述得很清晰,这里不再赘述。由此我们可以确定《论衡》是能够反映当时口语的。

日本学者太田辰夫在他的专著《中国语历史文法》 “跋”《尽信书不如无书》中,将中国古典文献分为同时资料与后时资料两大类。并说到中国古典文献大多为后时资料,经过转写转刊,这对我们进行汉语史的研究是不利的。这也就是说《论衡》一书如果在辗转流传中被人们做了大量改动,那么其语料价值便会大大降低。作者注意到了这点,依据是民国时期黄晖在《论衡校释》的“自序”中考定该书“未经后人改编”,“流传到现在一千多年,还没有人加以整理或注释”。这样便保证了所用语料的价值。从中我们可看出作者在词汇研究中对所选语料的高度重视以及其严谨的治学风格。在如何处理《论衡》引文这一问题上,作者对于哪部分应算作《论衡》语言,哪部分应剔除更是做了非常细致的甄别,可见作者是在广泛收集、认真鉴别、准确识读语料的前提下分析、利用这些语料,若没有相当的训诂功力,恐怕很难完成上述工作。《论衡》作为一本集哲学、史学、文学价值为一身的巨著,其涵盖较大词汇容量并且内容涉及面广更是毋庸置疑的。

三、科学的研究方法

《〈论衡〉词汇研究》一书便是在科学方法论指导下的佳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全面立体的描述方式

以此书同义词研究为例,其一方面研究其全部的同义词组,另一方面还展示全部同义词组,并且举出典型例证,在这样一个全方位立体式描述的铺垫下,揭示其类型、特点以及规律便变得顺理成章,令人信服,也有利于人们对所归纳的同义词组可靠性做出判断。虽然诸如向熹先生《诗经语言研究》以及张双棣先生《吕氏春秋词汇研究》等著作中以点代面、举一反三的方法也颇值得借鉴,但笔者认为此书所采用的方法更具有可靠性和明晰性。

2穷尽式的语料梳理

我们认为研究专书词汇理想的状态应是“穷尽”。以同义词为例,刘叔新先生认为:“互有同义关系的词语,在语言一定时期内,是确定的,而且数量上有定,是有限的.若干个。换言之,同义词组总是包含着确定的、数量有限的成员,在共时的平面上是一个完整的、稳定的、封闭的结构组织。”[5](p288)虽说理论上如此,但实际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准确说出现代汉语中到底有多少个同义词组,因此在客观上很难说同义词语是一个完整的、稳定的、封闭的结构组织。同义词组如此,反义词组、复音词等更是如此。加之操作方法各异、专书字数有别等因素,做到“穷尽”的难度是很大的。但另一方面《论衡》一书的语料判定,决定了作者对《论衡》一书做穷尽式史料梳理的可能性。《论衡》词汇在共时的平面上是一个完整的、稳定的、封闭的结构组织,这就为作者所采用的穷尽式的语料统计提供了可能。作者尽力做到“穷尽”,穷尽式地归纳出《论衡》中的同义词、反义词、复音词以及相关的新词新义。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充分肯定的。今后我们在研究中应大力提倡穷尽式的全面分析,防止片面性。这也是目前汉语词汇研究较为迫切的任务之一。

3从宽的归纳标准

以本书同义词研究为例,此书在研究《论衡》同义词时遵循的是从宽原则。具体做法是,只要两个或某几个词在《论衡》中在某个义项上具有同义关系,就将它们归纳为一个同义词组。至于其间的同义关系在王充时代是否普遍存在则需要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品比较方能看出。这不是从事专书研究所能完成的任务。采取从宽的归纳标准既能保证保留有价值的部分,又与全面研究相辅相成。这种思路对专书词汇研究是有益的。

4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古今通观的研究方法

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问世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支点,即在于强调语言系统是一个自足的表意功能系统,强调语言是在共时的平面才是有意义的,这对于认识语言的本质确实是很有意义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这等于说,语言只有在语言符号的组合中才能表现出它的意义,单个的符号是不严谨呈现出它的意义的。或者说,语言符号的所有意义只有在语言的组合链条中才能呈现出来。这样,就催生了描写语言学。描写语言学的特点即在于特别强调语言的共时描写,而对于语言的历时发展却不屑顾及,认为历时因素在语言的共时表达系统中是没有位置的。

语言研究表明,仅仅强调语言的共时表达系统,不顾及语言的历时研究,对于科学地、全面地研究一种语言是不行的,因为语言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语言的表达系统是各种语言单位以及语言表义格式经过历时发展演变逐渐形成的。如果要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一种语言现象,就要既能全面地描写一种语言现象,还要能从功能的角度来说明这种语言现象的形成与发展,对这些语言现象做出合理阐释。共时平面的语言现象不是单纯的,其中既有历时语言因素的积累,在共时平面上起作用,又有在作者所要研究的当代共时平面中新生的语言现象。只有在历时演变与共时描写相结合的研究中,才可能反映当时语言现象的全貌。本书作者很好地在书中体现了这一点,如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完全是一种共时平面的描写研究,在第四章中专门论说《论衡》中的新词新义,这种共时平面和历时演变相结合的研究是有着对语言研究的科学理论认识作为支撑的。再如此书的反义词研究,作者不满足于对《论衡》中的单音节反义词做孤立的、静态的描写,还将其与《左传》《颜氏家训》中的单音节反义词做定量统计并分析比较,得到三部文献都使用的单音节反义词并对常用反义词演变趋势做了简要说明,把专书反义词研究纳入词汇史和语言史范畴,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一个理想的专书词汇研究,也不应固守于静态描写,应具有系统观念和史的观念,将专书词汇研究纳入到整个词汇系统和词汇史研究的轨迹中去,此书作者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并付诸实践。

四、周密、严整的理论框架

我们注意到,此书一个最大的也是贯彻始终的特点便是在对《论衡》各专题词语进行研究时,并没有急于对词语进行描绘与论述,而是首先进行理论方法上的探索,主要是对已有理论的反思,相关判定标准的确立以及有关词汇现象的产生机制进行探讨。如在进行复音词研究时首先关注的是复音词确定的标准,在综合各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提出针对专书词汇研究复音词判定应以意义为主的标准,进而指出:“几个成分组合后,组合体的意义不是几个成分的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单一的意义,这个组合就是复音词。”[6](p20)但应该指出,这种判定标准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并不能无一例外地将复音词科学地鉴定出来。究其根源是同汉语词汇发展的总趋势密切关联的。汉语词汇从上古向中古演进,复音化速度加快且是基本规律。从历时的角度看,利用词素组合的复音词从两个词素合成词组再凝固成一个复音词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有时在书面文献中是找不到任何痕迹的。因此,“对每一个具体的词来说,这个渐进的过程何时完成不太好判断”[7](p229)。不过,这恰恰体现了作者治学的精神和态度。除了借助相关理论、总结梳理前人的观点,更多的是进一步加强理论的思考。在参考借鉴前人的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研究对象、研究材料等不同因素,提出相对科学的符合研究实情的理论框架。这也正与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相契合。

再如作者在旧著《〈论衡〉同义词研究》的基础上做了更为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在第一章中专门设立了《论衡》字序对换的同义词等章节。这在汉语词汇史研究中独具特色。虽然对这些语言现象人们可能有不同看法,但作者将这些语言现象归纳整理,重新做出解释是很有启发意义的。一般人们认为,先秦汉语词汇发展到汉代,都有一个同义词连用,逐渐凝固成词,从而有一个由短语凝固成一个词的过程。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上册中说:“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这就是说,在最初的时候,只是两个同义词的并列,还没有凝固成一个整体、一个单词。”[8](p89)“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几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颠倒。”[8](p89)这似乎是说,如果两个语素可以颠倒,就还没有凝固成一个词。但接着又说:“今天我们读古书的时候,应该把这些词当作复音词来解释,这样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概念。”[8](p89)本书作者认为这些词语是词,理由很充分。首先,从历史上看,“同素异序词在西周时期已经产生,先秦诸子中也存在一批同素异序词”[9](p34-35)。这是从语言发展的历时角度来进行说明。其次,作者认为:“考察同素异序词现象应从专书或断代开始。”[9](p35)作者在考察《论衡》一些异序同义词之后说:“上述同素异序复合词,我们认为都是词,是因为它们在同一篇文章中甚至一句话中可自由运用,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9](p37)“这些词的出现是语用因素起关键作用,字序对换以适应不同的语境,表达不同的意味和情感。”[9](p37)这是从语言的共时角度考察所得出的结论。最后,作者又能贯穿汉语词汇的古今发展来说明问题。“我们对《论衡》的研究表明,凡是保留下来的大部分是在历史上曾高频出现过的,《论衡》同素异序同义词在现代汉语中得发展演变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9](p39)。这种对汉语专书词汇贯穿古今、纵横交错的研究方法,使作者的结论建立在科学的理论框架内。虽然探讨的是一个具体的同素异序词的判定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作者注重理论的挖掘和探讨。作者在相对周密、严整的理论框架下对《论衡》词汇以及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阐释,自然可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

五、结语

古汉语专书词汇研究如何做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我们并无成熟的想法。但科学的理论方法与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论衡〉词汇研究》是做得比较好的,在古汉语专书词汇研究中可称佳作。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古汉语专书词汇研究的优秀著作问世。

[参考文献]

[1]周祖谟,等吕氏春秋词典·序[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2]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王锳唐宋笔记语辞汇释·前言[m]北京:中华书局,

[5]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6]徐正考《论衡》同义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华振红《洛阳伽蓝记》词汇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8]王力古代汉语: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

[9]徐正考,等《论衡》词汇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