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模板5篇)

时间:2023-10-08 作者:灵魂曲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模板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篇一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能力目标

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会被它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浩瀚无垠的气势所震撼。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遥远的年代的火山爆发的火山口里长出了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力量吧!

二、资料助读

张抗抗,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篇二

课改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可谓遍地开花,课堂气氛着实的热了起来。但总觉得语文课堂变的很虚:掌声一阵接过一阵,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仔细想想,热闹过后,学生所得到的真正的知识很少,特别是逻辑分析能力,文字筛选能力有所下降。所以,我认为当前语文教学必须实起来。

语文课要想实起来,必须注意以下两方面情况:

1、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基础。语文阅读应贯穿在课堂内外:课下应以朗读为主;课上以浏览为主,结合课堂布置的思考问题,用浏览的方式圈划正确答案。本节课采用了朗读、散读、浏览等多种阅读形式,既使学生充分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2、组内讨论一定要实起来。不以热闹为主,应选派组长主持,每个同学要发表看法,教师深入引导。讨论后教师选出几个同学代表本组发言(可选派中等水平同学,组内其他同学补充),以利于教师全面了解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总之,课堂上应给同学充分的思考时间,使学生口、笔、眼有机配合。该圈划圈划,该记笔记记笔记。只有这样踏踏实实的上好每一节课,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才会真正提高。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篇三

这篇文章有许多精彩的写景语句,值得认真品味,如:“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末日……”这是描写最初地质突变时的情景,一句话一个景象,语言简练,读来有厚重之感。还有许多叠字和对称句,也有特别的表达效果,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莽莽群峰”“高高天庭”等叠字,都用得非常精心而细致,流畅而工稳,显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还有许多对称句,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以及前面提到的“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等,它们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中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教学时以文字感动人,以句子熏陶人。美文就要美读。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篇四

1、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2、文质优美、情感丰富的课文教学需要教师全面占有材料,精心备课,指导、点拨要有步骤,有层次精。

3、教师遇到疑难问题时,要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先范读,再让学生自由读,效果并不好。最近的课堂,先让学生自由读,我是否范读根据情况而定。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个性化的读和理解;容易发现问题。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课堂上学生没有读够、读透。在读课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和功夫。习题可以少做些,讲解可以精减些,唯独读书不可忽视。语文教学,其实就是读的艺术。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篇五

1.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了解抒情散文的表现特点,学习借鉴咏物抒情。

3.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把握地下森林形象,领会作者情思,砥砺思想;领会咏物抒情艺术手法。

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激励自我。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提问、引导,明确:探寻(好奇)——揣想(深情)——不愿离去(震撼)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其成长过程、遭遇的不公及受到的帮助。

小结:就这样,幽谷里的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险恶的环境,艰难的成长都没有阻挡地下森林脚步,这正展示地下森林神奇伟大的生命力。

1、播放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喜欢的语段。

2、提问:为什么说地下森林的出现是“生命史上的奇迹”?地下森林具有哪些可贵品质?

3、找出集中体现作者对地下森林深深情感的词,品味语句。

体会、探讨:(1)……可是山没有颜色,谷没有颜色。(2)可是它却不……它隐姓埋名,安于这荒僻的大山之间,总好像在期待着什么,希望着什么。(3)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4)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5)我望见涧底泉水闪烁,我明白那是你含泪的微笑。(6)啊,我听见了,听见了那莽莽群峰和高高天庭上震荡的回声:我是森林!(7)……谢谢你的启迪。

提问:本文为什么这篇文章写得如此动情?

4、生谈感受。教师小结。

观看黄山松图片(苍翠挺拔的黄山松、绝壁之上的黄山松、白雪覆压下的黄山松),想象其经历的生命历程,领会精神品格。结合我省民众传扬“黄山松精神”谈。

以“读你,黄山松”为题写一小短文,用上“莫非”、“我明白”等词语。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