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随笔散文(汇总5篇)

时间:2023-10-04 作者:书香墨端午节随笔散文(汇总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节随笔散文篇一

不知道这是印象中的第几个端午节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没有离乡远行,但却有着莫名的天地之隔的伤感。在熟悉的地方,没有了熟悉的人的陪伴,就算有同事一起,但节日的氛围变得陌生,早已提不起兴致,节日只是一个回忆的日子。一个孤家寡人的暗自伤神的日子。

小时候的端午节,夹带着麦面馍的糊香和稻秧苗清香的气息,有时竟两手土黄两腿泥巴地贪婪地吃着粽子、甜酒和鸡蛋,闻着浓郁的艾蒿香气,感觉真是一种不同寻常的节气了,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碰见小河沟里的水即将被抽干,伙伴们一起光着身子在河沟里浑水摸鱼,不用说又是另一种享受了。那是一种原始的、农村的、没有过多奢望的、纯朴的乡土气息的端午节了。

那时候,一大家子,一大庄子,生活贫瘠,虽然穷,但不觉得缺少什么,得到一丁点就很容易知足。几十年走过来,农村时代的烙印是那么让人难忘和留念。

后来,离开了农村成了家,端午节就在双方老人家那里过了,老人家们辛苦地提前准备了一两天,儿女们的到来,能够给他们一些精神上的慰藉,感觉这样的节气是一种团聚,一种敬老。

时过境迁,几年来的变故,找不到以前过节的那种感觉了。

端午的平淡无味,却也使我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万千。曾经的伤痛,谈何曾经。端午可是一腔热血?可是一身抱负?可是一生理想?又可是人生希望?端午似乎使我忘记曾经的伤痛;端午仿佛使我振作、奋发、图强。可是,好了伤疤,可以忘了疼,却无法使伤痕消亡殆尽,却逃不了伤过的事实。

端午节的记忆,再次牵出对母亲、岳父和爱妻的怀念,伊人已逝,黄鹤渺渺,面对远逝的亲人,在此默默地为你们祝福了。

端午节随笔散文篇二

端午节又来了,相信大家对粽子最为熟悉不过。每逢端午节手里都会捧上热气腾腾的粽子,当剥开青绿色的粽叶,乳白色的糯米粽子就会散发出阵阵米香,令人垂涎三尺。端午节粽子因为出产的地方不同,包裹粽子的叶子材料、形状,以及粽子的内馅都不同。

每逢端午节各地的粽子又开始了“大作战”,争论甜粽子和肉粽子哪个更好吃。说到这里,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吗?端午节有什么寓意?除了吃粽子之外,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让我们一起走进端午节的背景林看看吧!

屈原是楚国大夫、诗人。由于臣诽谤,昏庸的楚王不但没有采纳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反而放逐了他。屈原知道秦国很快会侵占楚国,爱国心切,不愿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祖国灭亡,悲痛欲绝的他投河自尽了。

楚国百姓很爱戴屈原,得知屈原投河自尽,纷纷向河里扔饭团等食物,好让鱼虾吃饱了不去啄食屈原的尸体。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而吃粽子就成为了端午节的习俗。

挂艾草与菖蒲,是为了辟邪驱鬼;给儿童栓五色丝线,是大人们希望孩子平安健康;戴香包,是人们想通过香包上图案象征的意义完成自己的心愿;饮雄黄酒、朱砂酒、蒲酒,是为了辟邪、避毒虫、保安康;画额,是为了让孩子平安健康、却病延年;跳钟馗,是为了驱邪除害、去凶引福;佩长命缕,是为了避灾除病、保佑安康、延年益寿。

由此可见,端午节是一个人们祈求健康幸福的美好节日。

端午节随笔散文篇三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星期六,也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而明天是星期天,又是父亲节,当端午节遇上了父亲节,可以说是难得的巧合。粽子飘香,雄黄酒浓。又到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家家户户在挂菖蒲、悬艾叶,薰苍术、焚白芷,佩香囊、戴香袋,赛龙舟、跳钟馗的时候,总是免不了要联想到爱国诗人-----屈原。尽管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传统影响的式微,端午节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只是简单的吃粽子;但日历上“休”的字符还是提醒人们,这合家团聚的一天,是为了纪念一位爱国诗人而传承千年的习俗,昭示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力量源泉。

近日,笔者查阅资料得知——端午节的传说之一,就是为了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当我读罢孝女曹娥的传奇故事,不仅让人回肠荡气肃然起敬!一名只有14岁的女孩子,也就是刚上初中的年龄,该是凭着一种对父亲多么强烈的爱,让她在父亲溺于江中17天之后的五月五日(农历),自己竟然也投江救父!也许是曹娥对父亲真挚而炽热的爱感动了上苍,5天之后,曹娥竟然真的找到了父亲,平安上岸!

人们常说:女儿和父亲是前世的情人。民间也流传着“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的说法,无不体现出父女情深!在端午节的浓浓节日气氛里,收获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和感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父亲节约始于二十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现已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最广泛的日期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世界上的第一个父亲节,1910年诞生在美国,是由住在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的布鲁斯多德夫人倡导的。母爱是伟大的,父爱也同样伟大。“父爱如山”,当端午节遇上父亲节,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屈原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今天我们过端午节,更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有人说:“端午节是南方人的节日,北方人都不过端午节。”笔者对这样的说法不敢苟同。据悉,在中国北方的很多地方,现实条件所限,不可能举办像南方长江边上很多地方每年端午节“赛龙舟”的大型庆祝活动,但是,即便如此,在绝大多数北方地区,端午节都有吃粽子、挂香囊、插艾叶等传统习俗,民间还有戴五彩绳的说法,老人将五个颜色的绳子拴在孩子手腕脚脖上,为孩子祈福,像这些淳朴的端午节日习俗依然保留完好,这无疑是值得欣慰的。今天我们过端午节,就是要牢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不能丢。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全国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端午习俗,通过端午节的系列纪念活动,传承民族精神,凝神聚气,共筑中国梦,在多种文化思潮激荡的今天,显得尤为必要。

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喝雄黄酒最正统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投汨罗江的楚国大臣屈原。如今,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还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实,不管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还是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和父亲节都承载了满满的爱——对国家的爱,对亲人的爱,对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我们对具有千年历史的端午节陡生一份亲切。

众所周知,贵族出身的屈原,背负着家族的荣耀、父辈的期许,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为实现心中的“美政”,他怀抱着报国忠君的赤诚,辅佐怀王举贤授能、变法图强、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恢复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盛景;却因为触动了腐朽贵族的利益遭到诬陷和诽谤,最终被昏聩的怀王疏远并放逐。

然而,屈原并没有沉溺于个人的不幸不可自拔,而是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傲骨从容适变,以“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的正气慷慨以赴;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悲悯苦难的人民,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寻追求济世安邦的路径。最终,在郢都陷落、复国无望的境地中,怀抱着国破家亡的绝望心情,自沉于汨罗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今天的我们,就是要以这种“家国天下”的情怀,担当起伟大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以肩扛千斤、背负万石的担当、以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追寻,坚定信念,迎难而上,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以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追求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最终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两千多年前,这段记述在《大学》里的文字,阐明了只有提升个人修养,才能管理好家庭,从而治理好国家,最终实现天下太平,从而将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串连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种被称“家国情怀”的情感,奠定了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中国梦”,正是爱国精神的不变传承和“家国情怀”的最好表达;而要想让梦想变成现实,就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凝聚起全社会全民族的力量。因此,我们在吃粽子、划龙舟的时候,更要缅怀先贤的高风亮节,传承这种忧国爱家的伟大情怀。

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已经把清明、中秋、端午确定为国家法定假日,无疑是标明了我国从国家层面上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坚定决心,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如何把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转化为实际行动,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当端午节遇上父亲节,我们不妨把它当做一次东西方文明的有益碰撞,因为,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家人,是没有国界的人类最美好的。

端午节随笔散文篇四

五月初五端节午是华夏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它融浪漫与现实,诗意与快乐为一体,深受人民的喜爱。

端午——一个诗人的传说,据《史记》记载,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于是遭谗去职,还被流放。后来,秦国攻破楚国京都,他心如刀割,便抱石投汩罗江,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篇章。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热热闹闹,忙得不亦乐乎。而我最喜欢的就是包粽子了,我先学着妈妈的样子将粽叶洗净,然后取出三张粽叶,毛面相对再在上面放入1/3的糯米,加入蜜枣和少许葡萄干,又用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我开始有点沾沾自喜了,心想简单的粽子根本难不倒聪明的我。可是当我把粽叶盖好时,糯米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子,接二连三的跳了出来,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幸好妈妈“出手相救”,替我“解了围”——把一些糯米弄掉,我这才舒了一口气,心里一块沉重的大石头总算放了下来。经过了一些挫折,终于到了最后的步骤——扎棕绳,我把粽子捆了好几圈,这才放心地交给了妈妈,不一会,粽子就煮熟了,一股清香钻进我的鼻孔,再一品尝,啊,粘甜有劲,回味无穷。

除了吃粽子这一习俗,小孩还要挂香囊。端午节小孩配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随笔散文篇五

每年的端午节,老伴儿都要亲手为家人包制一锅粽子。

老伴儿始终认为,吃粽子,还得是亲手包制的才好吃,才最有端午节的味道。

农历四月底,五月初。老伴儿就把包粽子所需的各种材料都给买了来。有米粒饱满糯米,红红的新疆大枣和颜色不一,酸甜不等的葡萄干儿,再买来上好的五花肉。 当然,浓绿新鲜的棕叶,又宽又长的马莲,更是不可缺少。

老伴儿包制的粽子个儿大,三角形状周正,捆得结实,且味道存正。若是凉透了再吃,糯米的,大枣葡萄干儿的酸酸甜甜,红烧肉的满口留香,称得上是我家的第一美食。

我家包粽子时,老伴儿绝不会让我伸手。她会一个人蹲在厨房里包上 个把小时。然后再用炆火把刚刚包好的粽子煮上。一会儿的功夫,满屋弥漫着浓郁的棕香,让人急不可耐。

当然,我也不闲着。老伴儿包粽子时,我就找出早就备好的五色亮光纸,自己叠纸葫芦。这手艺还是小时候跟奶奶学的。尽管手工叠制的葫芦,赶不上机制的精致,却充满了返璞归真的端午节味道。

另外,端午节这天,我必须起个大早,骑上自行车,去离家有一公里远处的机场上,把顶着露水的艾蒿薅回来,传说只有此时的艾蒿才能起到除灾去病的作用。

艾蒿采回来了,便摘一些艾叶儿泡在洗脸盆里用来洗脸,掐一枝艾尖夹在耳朵缝里,或者信手将其插在发间,剩余的艾蒿就用一根细绳儿绑好后悬挂在门框上。在配上叠好的纸葫芦,端午节的气氛便营造好了。

吃早饭时,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吃粽子,吃茶叶蛋。 在浓浓的艾香中送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

作者 孙成功 58岁

单位 吉林航空维修有限责任公司飞机总装厂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