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学二年级案例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优秀5篇)

时间:2023-10-04 作者:ZS文王最新数学二年级案例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优秀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数学二年级案例反思篇一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会读写万以内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2、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大数,发展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学会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初步体验量化的思想,促进数感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确立一万的数的概念,和数数中即将满整百整千整万的情况。2.万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确立一万的数的概念,和数数中即将满整百整千整万的情况。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安排了这个环节。通过这样的准备练习复习旧知,为学生迁移性的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1、解读主题图,出示课题。

以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为切入口,通过学生对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的试读,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积累知识的快乐。并揭示课题。

2、教学例5。

(1)数一数:数方块的块数,掌握数数的几种方法。

(2)说一说: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数的,学会归纳数的过程。

(3)板书:教师根据学生的归纳进行板书

这一知识点,让学生明白“万”也是一个计数单位,它和千是相邻的计数单位,千位在左起第四位,万位在左起第五位。通过一次探究活动学生不可能就掌握了,还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强化,由此还要安排两个活动。

一是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万位。

二是让学生用同桌交换拔数、数数的形式,在计数器上拨一千,数一千,直到拨10个一千,数一万。

(4)数位顺序表。

数学二年级案例反思篇二

1.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千,会数1000以内的数。

2.学会1000以内数的读写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习活动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千,会数1000以内的数,能正确读写10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如何数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读写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情景图:你知道这是哪里吗?

猜一猜这里能坐多少人?

用100以内的数还能表示吗?

引入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并出示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计数单位“千”,会数1000以内的数。

2、我会读写1000以内的数,并能说出它们的组成。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1)、学习75页主题图。

利用课件动态展示教材中数小正方体的过程。引导学生从一个一个地数,到10以后由十个十个地数,再到100以后,一百一百地数。且总结出: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一十。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板书出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师:那么千在计数器的哪个位置呢?

师生一起在计数器上拨珠子。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百位满十向千位进1.即找到计数单位千在计数器上的位置。

生:会。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子,学生大声地数出来。一个一个地数,从一百数到一百二十。.

练习:一个一个地数,从一百九十八数到二百零三。

一个一个地数,从九百八十五数到一千。

(同桌合作,一人数一个数。先独立数,再汇报展示。)

汇报交流时,教师借助计数器,讲清楚为什么一百九十九后面是二百,以及为什么九百九十九后面是一千。重点强调满十向下一位进1.

目标检测一:

1、我会填。

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百是()。

2、我会数。

一百七十七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六百八十九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下面的小正方体一共有多少个?

(二百三十五个,并由此引出下一个环节,即1000以内数的读写。)

(2)、1000以内数的读、写法

师:二百三十五,如何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呢?

借助计数器,让学生试着写出这个数,再读出来。强调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练习:看图写数。

课件出示小正方体图,一幅有230个,另一幅有203个。并由此讲解末尾有0或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方法。并让学生再多举出这样的数,加深印象。

目标检测二:

1、判断:

456读作:四五六。()

三百零九写作:390.()

3个百和6个十组成:306.()

2、读数,在计数器上拨珠子,并说出这些数的组成:

6243051000

3、读出生活中的数字。

广场上有375只鸽子。

同学们手中有580个气球。

这片树林有805棵树。

三、总结评价,内化提高。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表现的如何呢?

数学二年级案例反思篇三

为了让学生对“10000以内的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等知识更好地掌握,为有关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设计的活动有4项。

(1)让学生说一说已学过的计数单位和数位。

(2)让学生从左往左分别说出它们的顺序。

(3)教师出示数位顺序表,让学生完成。请一名学生展示,其他学生独立完成。

(4)记忆数位顺序表。

3、教学列6。

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来掌握数位的顺序,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安排以下5项活动。

(1)出示方块图,让学说一说图中方块的总数。

(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方块的数量,并试着写出来。

(3)让学生认读,根据学生认读出示读作。

(4)用填空形式让学生完成这个数的组成。

(5)让学生说一说有关这个数你还知道什么?如它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什么等。

(三)巩固练习:

1、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

(1)从一千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千零一十二。

(2)从四千九百六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五千零四十。

(3)从八千五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九千三百。

2、在计数器上表示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它们的组成。

六千三百八十三千二百一十九二千三百零八

3、说出下面的各数的组成。

32596015710043089006

4、按顺序填空:

(1).1095、1096、1097、()、()、()、()()。

(2).5600、5700、5800、()、()、()、()。

5、填空:

(1).5319里面有()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

(2).8005里面有8个()和5个()。

(3).2500里面有()个百,36个百是()。

(4).有6个千和5个十4个一组成的数是()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自己在一节课中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作业设计。

(1)课本第75页的“做一做”第1题。以巩固学生写、读10000以内的数及其组成为目的,让熟练掌握写读及组成。

(2)用计数器数数,一个一个地数。

数学二年级案例反思篇四

【案例背景】前几天上了一节“三角形的面积”感触颇深。“三角形的面积”是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上学期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资料,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

1、假设猜想: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说出前三种图形的面积的求法,观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会怎样求。该怎样转化推导。

2、操作验证:根据你的猜想,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吧,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3、继续引导:这个办法怎样样谁还有不同想法,做法

师:这个办法怎样样

生:也很合理。(表扬,祝贺)

师:你还有其他做法吗

于底乘高除以2。

师: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就是。。

生: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4、共同把这个结论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来。

师:谁愿意到黑板面前写一下

生:书写。群众订正。

生:在练习本上书写,师巡视指导反馈,自由到板前书写。群众订正。

5、公式的运用:要想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需要明白哪些条件

生: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那么,我们应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些题好吗

生:独立完成课本中试一试题目

6、小结:其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能够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求出,让我们共同走进生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师:(课件展示题目)

生:独立或与同伴合作研究完成。

总结: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

“三角形的面积”是一节常规性的课,关于这节课的教案不少,课我也听了不少,如何体现“观念更新,基础要实,思维要活”,我觉得以往老师们对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对课堂的设计以及处理都很不错,而这节课让我感触很深:

1、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思路独特新颖。

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以前的教学改革,大多停留在数学学科层面上,往往比较注重将教科书上的知识教给学生。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这样教和怎样教,学生却不明白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缺少方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很难得到发挥。因此,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应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放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

2、让探究式学习具有必须的开放度。

探究式学习要不受任何人的约束,要有必须的开放度。在上面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取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教师带给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让学生透过猜想、操作、验证等一系列的活动,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展现了自我,方法多样且独特,是以往教学所没有的,实在是妙不可言。既渗透了集合的思想,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也让学生看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悟了生活中的数学。也为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实践潜力和合作精神。

3.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遵循儿童学习规律的同时,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找准学生的认知的起点,以几个图形图片为切入口,让学生观察、猜想。动手操作,折一折,剪一剪,分一分,补一补等,在这些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在小组合作时用心主动地参与和探讨、质疑、创造,并逐步的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的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的研究者。使学生到达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还培养了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亲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已不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其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目的。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思维的空间,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

文档为doc格式

数学二年级案例反思篇五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一、色彩美。

二、结构美。

这首诗巧妙地将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既使诗在结构上浑然一体,又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简短四句诗,点、线、面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

三、意境美。

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在教学第一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