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杞人忧天教学视频(通用6篇)

时间:2023-10-03 作者:梦幻泡七年级语文杞人忧天教学视频(通用6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七年级语文杞人忧天教学视频篇一

1、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第一句:垂緌饮清露

(1)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2)清露,纯洁的露水。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3)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

(1)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2)“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2)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

4、小结:

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一般咏物诗并不道破所咏之物,但杜甫此诗开篇就唤出“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是多么执著的精神啊!

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2)孤雁在干什么?作者为何“怜”它?

明确: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

因为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3、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写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乎又望尽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好象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喊声。

浦起龙评析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读杜心解》)

4、尾联: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作者为何在尾联提到野鸦?

明确:以野鸭反衬孤雁,表达诗人的爱憎之情。

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鸭全然不懂,纷纷然鼓噪不停。

诗人以孤雁自比,野鸭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5、赏析:诗中传递出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传递出乱离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

鹧鸪(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首联: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外貌特征。

这种鸟儿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由整齐。这种鸟儿与哪一种鸟儿比较相似呢?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似。

从首联的描写中,读者已经看出是咏鹧鸪。

2、颈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颔联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为何提到“青草湖”和“黄帝陵”?

颈联中“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青草湖”“黄陵庙”引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

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

因此联,作者被称为“郑鹧鸪”。

3、颔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颔联承“啼”字。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试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

“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的啼声感人。

“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的啼声之悲。

4、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尾联“相呼相应”明写鹧鸪雌雄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

诗人着意表现鹧鸪的叫声给人的感受,因而更加传神。

赏析:作者借鹧鸪啼声抒写什么情怀?

(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七年级语文杞人忧天教学视频篇二

于是,面向七年级的学生教学《散步》,首先是朗读,带着学生美美地读,进入散文中描绘的优美情境,感受自然之美、人情之美;然后是概括故事情节,欣赏人情美;难点在于探究美,即探究美的根源——家庭和谐幸福的秘诀,学会创造美。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学会通过语音、语调、语速、重音的变化表达情感;

二、概括文章内容,品味欣赏精美隽永语言;

三、体会亲情之美,培养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散步本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出来散步,却并不多见。你和全家人一同散步过么?能否说说全家人一同散步的故事?(几个人一起?在哪散步?开心么?)

鼓励学生大胆、主动的表达。

师:听了大家刚才说的的散步故事,在孩子们看来确实很有意思。那么,在成年人看来,散步是否也很有意思呢?让我们一起同当代作家莫怀戚一起散步去!

二、诵读

(一)自由读。

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注意把握好停顿、重音、语速、语调。

(二)分角色读。

数名学生依次有感情地朗读1-8段。读完后师生共同评价字音、停顿、语调等是否恰当地表达了情感。

(三)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可以了解到:

1一家人有哪几个?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散步?

明确:一家四口。母亲、我、妻子、儿子。在南方初春的田野散步。

2你可以感受到一家人去散步时怎样的心情?说说你是从那些文字感受到的。

明确:一家人散步很高兴,从“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以及描绘春景生机勃勃的景象可以感受到一家人高兴的心情。一家人去散步心情很愉快。从文中的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可以体会到。

景物描写如: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细节描写如: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忽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可见一家人和谐相处,在春意盎然的田野散步,其乐融融。

三、解读

(一)读分歧

1一家人在一起,总会有一些矛盾、分歧。“我”一家四口也会有。这次散步有什么分歧?

明确: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分歧的解决由谁决定?为什么?

明确:分歧的解决由我决定,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3分歧最终怎样解决的?为什么采取这样的办法?

明确:最后,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但母亲又改变主意了,说走小路。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母亲改变主意,是因为关爱孙子,宁愿委屈自己也要让孙子开心。

4通过这个分歧的解决,你发现这一家四口人各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不,言之成理即可。

如:我——沉着果断

妻子——贤惠

母亲——慈爱,疼爱孙子,信赖儿子

孩子——乖巧、聪明活泼

(二)鲜花送给谁

学生讨论交流。

师集中学生的意见。一般学生都集中在把鲜花送给母亲或“我”。因此教师适时把学生分为两组。

有哪些同学要把鲜花送给母亲?请你来说说送母亲鲜花的理由。

有哪些同学要把鲜花送给“我”?请你来说说送“我”鲜花的理由。

归纳学生的理由:

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宁愿委屈自己,顺从孙子的心愿;母亲能听从而子的劝告来散步等,可见母亲很善良,无私,关爱家人。而且培养出了这样懂事、负责任的儿子——“我”,所以把鲜花送给母亲。

“我”作为一家之主,能带着一家人出来散步,能正确决策,选择母亲想走的大路,而且到了一处,就主动蹲下来,背起母亲,可见“我”既是一位严格的父亲,是一家之主,又是一位孝子,团结妻子一同承担了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所以鲜花应当送给“我”。

其实,文中的“我”的'妻子也有可敬之处——能顾全大局,能理解、信赖、支持丈夫(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能和丈夫齐心协力,共同承担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却是一位贤妻。

四、美读

明确:这个共同点就是每个家庭成员都怀有对家人真诚的——关爱。

(二)你从哪些文字体会到他们之间真诚的关爱?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文字,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如:第三段“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品析:

两个“太迟”,看似重复、啰嗦,其实是有用意的,正因为春天来得太迟,才会有一些老人挺不住,才会有春来后的庆幸“我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个“又”字,包含了欣喜;一个“熬”字,只有在“煎熬”“熬药”中用到,一般是指在漫长的痛苦中挣扎才用“熬”字,可见母亲在冬天多么难受,终于盼到春天了,又多么欣喜!看似平常的一段话,其实蕴含了儿子对母亲、对老年人很真挚很深沉的关爱之情。因此这四句话,前两句读春天太迟读得较为沉重、缓慢,最后两句读出春天来了,母亲熬过来了的欣喜,要读得轻快、昂扬。

(三)齐读最后一段,边读边想像、思考:

明确:我和妻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都是尽力想让背上的母亲、儿子更稳当、更舒适。

2、如何理解“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问题分解:

(1)“我”背上的是谁?妻子背上的是谁?仅指这两个人么的躯体么?

明确:我背上的是母亲,妻子背上的是儿子。不只是两个人的躯体,而是说我和妻子承担了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任。

(2)为何说这两样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就是中年人的神圣使命。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幸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于一个中年人来说,他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就是照顾好自己的家,赡养好自己的老人,抚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就是中年人的整个世界。这一点就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就是中国人做得。有培根的名言为证: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

五、拓展延伸

七年级语文杞人忧天教学视频篇三

知识与技能

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

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

多媒体

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产生。诸子百家著作《庄子》《孟子》《韩非子》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印度的《五卷书》,拉?封丹、莱辛、克雷洛夫、谢德林这些世界文学的寓言大师,都为我们留下了独特的、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寓言的世界:《寓言四则》。

二、作者简介

伊索(公元前620~前560),希腊寓言家,生活在小亚细亚,弗里吉亚人。他与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莱辛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被转卖多次,但因知识渊博,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自由后,伊索开始环游世界,为人们讲述他的寓言故事,深受古希腊人民的喜爱。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是古希腊人尽皆知的名字了,当时的古希腊寓言都归在他的名下,后来被德尔菲人杀害。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读出人物的语气。

2、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写蚊子在狮子面前夸口,终于战胜狮子,正当它得意忘形时却被蜘蛛吃掉了。讽刺了那些能够战胜强敌却因得意反被弱者战胜的人。

四、课文精读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来到人间的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暗示他是一个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神。

2、赫耳墨斯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中的“笑”说明了什么?

一个“笑”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显得真切。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他骄矜地“笑”,使他傲然的神情跃然纸上。

这段着意于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他心想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他竟然认为自己的身价能超过父亲——作为神的宙斯,赫拉更不在话下,是多么狂妄。他自以为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而雕像者一定是势利的,阿谀奉承的,他这样猜度别人,足见其心灵的卑劣。

《蚊子和狮子》

1、这则寓言是怎样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的?

本文的拟人,能抓住蚊子和狮子的自然特征,拟得逼真神似,生动有趣。把蚊子胜利后的叫声说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以状其战胜狮子得意忘形之态,十分新鲜、妥帖。

2、这则寓言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社会现象,讽喻了什么?

描写蚊子和狮子“战斗”的过程,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真是两相妙合。讽刺了那些能够战胜强敌却因得意反被弱者战胜的人。

3、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过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

蚊子的醒悟是通过“叹息”表现出来的。

“自己同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句中的“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形成强烈反差,两相比照,尖锐地讽刺了胜利后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识。

4、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蚊子的“挑战宣言”貌似狂言。实际上包含了智慧,它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抑制了狮子的优势。它的胆量、信心,是建立在敌我双方力量进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的。启示人们,世上万事万物,各有所长所短。强者有短处,弱者也有长处。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五、文章脉络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第一层:写赫耳墨斯来到雕像者的店里,打算了解自身价值。

第二层:写赫耳墨斯询问诸神雕像的价格。

《蚊子和狮子》:

第一层:写蚊子向狮子进攻。

第二层:写蚊子战胜了狮子,却丧生在蜘蛛网上。

六、文章主旨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写自命不凡的天神赫耳墨斯在雕像者的商店里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通过蚊子击败狮子,却成了蜘蛛的俘虏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一点成绩就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短处的人,揭示了即使取得大的胜利也不能骄傲,要始终谨慎行事,否则可能在小处受到挫败的道理。

七、写作特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文短小精悍,构思精巧。采用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正当赫耳墨斯的虚荣心越来越旺盛时,却遇到了雕像者如一瓢冷水似的答话,陡转之下便戛然而止。文章的陡转,给读者以巨大的反差,造成了出人意料的结局,讽喻之意已暗含其中。短短的一百多字,却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

《蚊子和狮子》构思尤为精巧,短短的篇幅中,情节却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人们不常见蚊子战胜狮子,听蚊子的“宣言”还以为是吹牛,再一看,还真不假。人们常见蚊子被蜘蛛网粘住,但是蚊子刚刚战胜狮子,正把自己看得无敌于天下时,它却被打败了,这反而让人觉得出乎意料,再一想,却又毫不奇怪。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结起来,构成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八、板书设计

赫耳墨斯与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则《伊索寓言》,其实我们中华民族也有许多优秀的寓言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

二、作者简介

1、《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2、《列子》旧题为列御寇所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三、整体感知

1、朗读两篇短文,读准字音、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理解大意。教师巡视课堂,解决疑难。

3、重点字词归纳。

(1)掌握下列字词。

溉汲:打水浇田。

及:待,等到。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劳动力。

亡:无,没有。

晓:告知,开导。

若:你。

行止:行动,活动。

奈何:为何,为什么。

只使:纵使,即使。

中伤:伤害。

四虚:四方。

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

(2)一词多义:

之:

宋之丁氏家无井:助词,的。

有闻而传之者曰: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闻之于宋君: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标志。

四、课文精读

1、学习《穿井得一人》。

(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2)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启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2、学习《杞人忧天》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舍然大喜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

(3)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4)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5)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热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五、写作特点

1、故事短小精悍,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

2、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揭示主旨。

【课堂小结】

《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杞人忧天》告诫人们不要对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事表示忧虑,凡事要讲科学。

【作业布置】

任选一题自编寓言。

题目:a、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e、蜜蜂与花朵;f、猫和老鼠。

【板书设计】

七年级语文杞人忧天教学视频篇四

本组以思想方法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有的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有的记叙了外国的一位小朋友,小时候从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的木匣,五年后只数了五步就挖出了木匣的故事,悟出了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道理;有的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看问题要全面,物有长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这4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在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内容也和本组的专题密切相关。在口语交际中尝试运用学到的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习作中发挥想象写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刻舟求剑》讽刺了只会按老规矩办事,不知对变化了的情况应该作出相应变化的人和事。

1、会写19个生字、会认31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内容,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4、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5、初步了解课文说明道理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6、引导学生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重点:

1、掌握本单元重点的生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内容,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4、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难点:

5、初步了解课文说明道理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6、引导学生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学习本单元课文内容,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要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矛和盾的集合》2课时

《科里亚的木匣》22课时

《陶罐和铁罐》2课时

《狮子和鹿》11课时

《语文园地七》444课时

七年级语文杞人忧天教学视频篇五

1.学生通过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

干瘪憔悴吞噬殷实归宿温馨宠爱殷勤

谄媚青睐亲昵理睬莠子秕子虬枝冻煞

2.把本文出现的成语摘抄在笔记本上,并弄懂意肌?

例如:五彩缤纷忧心忡忡勃勃生机弱不禁风……

3,准备教具。师生各自拿来一些与秋天有关的东西,事先摆放在教室里。例如:香山红叶标本、没有成熟的水果、成熟了的谷穗、玉米、南瓜、苹果……。

教师准备一幅法国名画《拾穗者》的投影。准备一台录音机,在做改写练习前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这些教具安排在讲课过程中使用,目的是生动、活泼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提示:本文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要写出秋的内涵。

答案:(可以先不做解答,待最后阐明“秋魂”的实质时再明确结果。)

2.对“秋实”一段中“风吹雨打”、“光射日晒”的含义如何理解?

提示:不成长,谈不上成熟。而成长的.路上,陪伴你的肯定会有“风吹雨打”、“光射日晒”。有句歌词唱得好:“别说风雨总无情,有多少小花开在风雨后。莫说人生路难行,条条道路都有人走。”(请同学分别品尝未成熟的酸苹果或酸葡萄及熟透的水果,加强感受。)

答案:秋实代表成熟,这份成熟的获得是经过大自然的“风吹雨打”、“光射日晒”所带来的。难道我们的人生不也是在这些挫折、磨练及恩赐、关怀下长大的吗?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本文题记中所说的“成熟的头脑”谈的就是这层意思。

3.“秋色”、“秋味”这两段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体会一下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提示:文体像童话,平和、委婉,有亲和力。

答案:形式上有一种现场感,仿佛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们围坐在一起讨论问题,气氛亲切、和谐、活泼。引发人们思索:秋天并不是单调、肃杀的,而是色彩缤纷,多姿多彩的;秋天也并不是乏味、无聊的,它恰如人的一生,充满了酸、甜、苦、辣。

4,“秋风”、“秋叶”两段体现了什么人格化的精神实质?

提示:这两段都用了“母亲般的关怀”来描述秋风的“道是无情却有情”,秋叶的“化做尘泥更护花”的博大胸怀和彻底奉献精神。(在原文中有明显的语言标志。)

答案:作者在这里要倡导的就是友善、关怀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5.“秋土”、“秋景”两段中运用了对比手法,这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

提示:课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热情地赞颂了秋土的真诚、公允,强调了一份耕耘收获的道理;赞美了秋野的宽容、博大一多情不被无情恼。(展示《拾穗者》的图画)

答案:对比的效果鲜明,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褒贬的色彩浓厚。

6.试将本段中“秋景”题目改为其他名字。

提示:“秋景”中主要的描写对象是大地,而秋景应该是全面的,包括各种色彩、各种事物;既有地面的又有空间的,既有近景的又有远景的,既有单个的又有整体的。

答案:综上分析,本段标题可以改为“秋野”一秋天的原野,似乎更恰当。

7.试着模仿原文的写作手法将“秋景”一段改为对秋天的整体描述。(课上口头练习,课下完成在作业本上。)

提示:可以在练习之前放《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曲,突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应是欢乐的季节,未必只有萧瑟与肃杀;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拟人、对比等手法描写表象,挖掘内涵。

8.联系问题1和问题7,概括对“秋魂”主题的理解。

提示:“魂”在这里指的是一种精神,它包含了坚韧、丰富、深刻、真诚、公允、友善、宽容,助人为乐和甘愿奉献这些人世间优秀的品质。秋雨、秋月、秋夜、秋声等不是不可以写,是否要写取决于能否写出“秋魂”的实质。由此,再次明确本文不是一篇重在写景的散文,作者抓住了秋天人格化的本性,运用反常之理,赞美秋之韵味,秋之精神。其思辩性、哲理性比较强。这也正是这篇文章与众不同之处。

七年级语文杞人忧天教学视频篇六

1、掌握字词,并学会运用

2、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