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通用6篇)

时间:2023-10-03 作者:XY字客2023年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通用6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挖掘、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读懂课文,品味语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5.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揣摩、体会,品味并感悟“挖掘”一词中蕴含的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感悟课文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深刻内涵,从而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1.感受父子的了不起。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洛杉矶大地震》的片段影视资料;相关的词语、句子、诗歌《父亲》制作成的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式;自主、合作、探究式;情景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美国的洛杉矶是个美丽的城市,有一年,这里发生了大地震,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2.[播放录像]

师:看了录像后,你想说什么。

师:是啊,地震的确很可怕,屏幕上的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大地震给洛杉矶带来了灾害。自己放声读一读。

[课件出示洛杉矶大地震资料]

师:就是在这次地震中,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感人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拿起右手和我一起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播放地震录像,利用多媒体课件“激情”在触目惊心的画面中,再造地震现场,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预习时都已经读熟课文了,看看屏幕上的这些词语读准了吗?

[课件出示“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挖掘等词语]

请同学们先自己放声读,再指名读,师酌情纠正。

2.请坐端正,轻轻打开课文,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是怎样的一对父子?

生快速读课文后,交流回答问题。

师:板书“了不起!!!爱”

三、赏析词句,品评父子

2.学生默读勾画。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出示“学习提示”教给学习方法,并逐步养成边读边想边画的读书习惯。

3.指名同学说父亲在地震后想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4.重点词补读。

师:请同学们抬头看着大屏幕,听我读,我没有读的词句你们一起把它补读出来。

师:我会跟你在一起。

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再听]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再听]师: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总会”这个词表达的意思是永远,从“不论”可以看出不管发生了什么危险,父亲总会救儿子。)

师:这么看来,这句话实际上就是父亲心中的什么?

再读,能做着手势读这句话吗?

(生做握拳动作读)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父亲心中的信念。)

生齐读这句话。

[板书:信念]

师:同学们,这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父亲的“了不起”?

(语言描写)

[板书:语言]

设计意图:中心句的朗读,采取补读的方式,而且补读的内容都是在理解这句话时应该注意的关键词语。加上随后的问题,不仅使学生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感悟,而且很自然地培养了语感。

5.细品深析“挖掘”一词,感悟父爱的执着和伟大。

师:正是怀着“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样的信念,父亲坚定地站起身,向废墟走去。他在废墟上挖掘着。父亲是怎样挖掘的呢?[课文中没有写],请你们想像父亲挖掘的这种行为,把它描述出来。

(同桌互相小声说一说,然后指名说)

请一名学生说。

师:这是你体会到的“挖掘”,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学生板书:挖掘)

再请一名学生说。

师:这是你体会到的“挖掘”,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再请一名学生说。

(学生板书:挖掘)

师:这是你体会到的“挖掘”,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再请一名学生说。

(学生板书:挖掘)

师:父亲在挖掘时还会遇到什么?会怎么办?

(动作描写)

[板书:语言]

师:就是这样,父亲挖了8个小时,他已是怎么样?

师:但是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齐说)不论……

(齐说)不论……

师:就这样,父亲挖了36个小时,36个小时是多长时间?

(两天两夜)

师:你们还能想像得出,此时他又是怎样?

师:同学们,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体会到了父亲面对的困难;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体会到父亲的信念始终如一。如果把我们的体会融进这组数字中,仿佛变成了这样。

[课件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自己练习读。

师:如果把我们的体会带进有感情的朗读中,会是怎样呢?

课件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学生自由练读后再指名读,再请学生读读描写“此时的父亲已是怎样的”句子。

生读句子“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这里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父亲伟大的爱?(外貌描写)[板书:外貌]

师:此时,如果这位父亲就站在我们面前,你会对他说什么?

设计意图:“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是文中的一个重点句。对于这句话的朗读处理,让学生在凭借联想走进文本所描绘的具体形象世界的同时,加上课件相关词语的提示,很自然地读出了这句话的语气和语势。这样熔“导”“练”于一炉,融理解、感悟于一体,既注重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让学生体会到了语言的内涵。

四、抓空白点想象,重视表达运用

四人一小组交流,可以表演他们的表现。

2.师:此时,如果阿曼达就站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指名说。

3.师:同学们,这14位孩子得救了,阿曼达即将出来,他的父亲伸出了双手迎接他。

学生自由练写,师巡视酌情指导。

(请2名同学读,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废墟中的阿曼达和其他孩子经历怎样的煎熬,文章并没有写,课中抓住这个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在交流中,学生逐渐明白,正是“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使阿曼达能在废墟中坚持38小时;也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阿曼达不仅救了自己,还救了废墟中的其他孩子。另外,课堂上重视发挥教材中插图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方面所起的作用。看得出,这节课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训练点,用教材这个例子来教会学生说话、写话,使学生会表达、会运用。

五、体会情感,揣摩写法

1.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有什么了不起?

(他们有坚定的信念,相互的信任,顽强的毅力)

(语言、动作、外貌)

师:是啊,作者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表现出了这是一对具有“坚定的信念,相互的信任,顽强的毅力”的父子,他们凭着永不言败的执着精神,谱写了一个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读故事的结尾。

(生齐读)

师:让我们抓住“了不起”、无比幸福“、”紧紧拥抱“这些字眼,一起来祝贺这对重逢的父子吧!

(生齐读)

3.齐颂小诗,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当我第一次读完这个感人至深的就想到了一首小诗,现在送给大家。

[课件出示诗歌《父亲》,配乐,师生齐诵。]

师小结:今天我们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希望你们能够运用学到的方法来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

六、拓展阅读,领会写法

师:此情此景,让我们想起了汶川大地震那一幕幕感人的场景,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最后的短信》,边默读边画出有关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的句子,并用心体会、感受伟大、无私的母爱。

(学生自主学习)

师小结:阅读写人的文章,就是要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外貌的描写,来理解人物的品质。这是阅读写人的文章的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大家要在阅读实践中多加运用。以后我们读描写人物类的文章,也要这样,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外貌等,仔细体味,并展开合理的想像。我们写人,也要学会抓住人物的动作、外貌、动作去描写。

设计意图:这一单元训练重点是“领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父子之爱的”,这里借用书本外的阅读材料《最后的短信》的学习,拓展阅读,巩固迁移,领会写法,同时也升华、丰富了情感。

七、联系生活、深化主题

1.师:地震无情,父亲有爱。这种父爱是通过特殊环境和特定事件来体现的。虽然,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像地震这种惊心动魄的事,但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父爱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父母的爱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请课后选一件你在生活中所感悟到的亲情小事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同时也可以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感谢父母。

2.师:其实,从古至今,有无数的文人雅士,热情讴歌书写着父母之爱,课后请同学去读读我国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贝克所写的《父亲的爱》。看看这两篇文章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父爱的,到时我们再交流交流。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信念

了不起爱语言

外貌

挖掘挖掘挖掘动作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以上9篇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就是小编为您分享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篇二

1、学科:语文

2、所用教材版本:人教版

3、年级(册)五年级上册

4、课题名称:《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文意。2、品读课文,找出感动的句子并说明原因。3、感受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浓浓的亲情。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找出感动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教学难点:感受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浓浓的亲情。

教学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法2、朗读法3、质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情感

导入语;请孩子们闭上眼睛,想一想;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的情景,再想一想你当时的感受,然后睁开眼睛说出你的感受。

生-----------

师:是啊,地震无情,人有情,当时我国各族人民都手拉手、心连心,把温暖给了他们,把爱给予了他们,让他们重新站起来,笑着活下去,今天让我们再感受另一幕发生在地震中的亲情亲情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板书课题、指导朗读课题

师:请孩子们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师;指导朗读课题

(三)自由读文,自学生字,理解课文

生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2、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生3、-----------

师:孩子们真了不起,你们齐心协力把老师心中的问题猜得只剩一个了,再猜对老师就要下岗了。师出最后一个问题。

(四)从文中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读一读

生----------

(五)学完课文后,谈一谈你的感受

生1、-----------------

生2、-------------------

生3、-------------------

(六)让学生重新给课文命题

生------------------

(七)课文总结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不仅有父爱的伟大,也有慈母的情深,还有亲朋好友的关怀,相信你们心中一定有感人的亲情故事,回去后,把它写进日记里,也让爱给我们力量,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

(八)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爱子

在一起

教学反思与课例研修心得:

近期,通过国培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体会深刻:平时,大部分老师的课堂仍然循规守旧,没有创新,根本看不到课改的影子,这样的课堂给予孩子的是什么?可想而知。我想从以下几方面浅谈我的体会与收获:

(一)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孩子是课堂的主人,应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进行自主学习。

(二)对课文的讲解与分析花的时间不应过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但是,我们常态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导师,而成了喋喋不休的讲师,把本来简单课文的内容反复分析讲解,反变得复杂了,那么,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什么?是语言的学习、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应当给学生充分的实践去与阅读,去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浅显易懂,学生一读便知,不必花大量的时间去讲解。

(三)对重点语句和语段应进行朗读指导和训练

朗读法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方法,有的内容不是靠讲解、分析所能达到目的的。只有反复的朗读才能体会、才能把握的更好,这就叫以读促思、以读激情、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尤其是诗歌、散文更要以此方法为主流,对培养孩子的语感也大有好处,在学生读得不够声情并茂时,老师要示范朗读或听录音朗读,进行指导。

(四)要进行语言的学习与训练

有人说:“没有语言的教学,是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文章成了教材,便成了一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学习语言、训练思维。例:《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你就可以设这样的语言训练:若改为“他挖了36小时”好不好?为什么?引导孩子在说话中、写作中会具体描述、细节描写。对于课文中含有修辞的句子更要进行仿句练习,这样,不仅丰富了孩子的语言,还训练了孩子的思维,培养了孩子对祖国语言的欣赏能力,应用能力。

总之,在新课改的引领下,在国培学习的指导下,要多学习基本理念,多进行教学实践,多进行教学反思,这样才能迅速成长,最后,感谢国培,感谢同学和身边人的帮助。

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篇三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年教材第七册课文,人教版六年制教材第九册课文。课文的大致内容是:1989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4位小朋友。

下面,我将自己设计该课教学时的若干个想法,按顺序原原本本加以呈现,我希望我的这种“原生态”呈现,能最大限度地表明我的设计理念:

1、让学生感动。

让学生感动,于是有了学生为可怜的《小珊迪》掬一把同情的泪;让学生感动,于是有

了学生为用生命铸就《丰碑》的军需处长荡气回肠;让学生感动,于是有了学生《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的情深意长。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她是以精神获得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知识获得为主要目标。没有情感的碰撞、人文的熏陶、文化的积淀,语文课将苍白无力。

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我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心灵的感动,从而使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感动,是上好这篇课文的前提。

2、让学生清楚自己为什么感动。

我觉得我有责任让学生思考甚至选择,自己是为事情的结局感动,还是在事情的过程中感动。

3、让学生思考为谁感动?

我习惯在备课时,邀请个别学生先谈谈他自学课文之后的感想,在采访与倾听的过程中,

我感觉到一种倾向,那就是学生会认为,那14位孩子的父亲过早地放弃了拯救自己儿子的努力,他们对自己儿子爱得还不够深,甚至有的学生会认为那些父亲是胆小懦弱的。特殊时刻正常的理性被误解为“贪生怕死”,这让我感到害怕,因为这种误解将会衍生出一种在我看来是畸形的价值观。

我们有理由相信,普天之下,父母舐犊之情都是一样的,那14位父亲对儿女的无与伦比的爱以及丧子之痛,是被文学处理中的“详略得当”中的“略”略去了,被语言文字天然所具有的“形而上”的倾向蒙蔽了……我总觉得我应该站出来,发挥我的主导作用,让这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父亲的爱去感动学生。

基于上面意识流般的思考,我有了如下教学:

案例

一、续写文章结局,建构对父亲的初步印象。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上语文课,老师都要提一些问题帮助你们学习,是吗?今

天,蒋老师也决不放弃这个权利,我也要提问题,但不多,就一个,想知道这是个什么问题吗?(想)但我不告诉你们,我让你们猜。(学生疑惑的样子)但猜不是胡猜,猜要有根据,要有所准备,怎么准备呢?请听清楚:

生:(安静)

师:第一,我请你们再次认真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蒋老师会抓住哪些词句来提问,

会在哪里提问,如果在这里提问,我该怎么回答。第二,读书的方式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你可以放声朗读,你可以默读,你也可以一边划一边读,听明白了吗?(明白了)开始吧!

生:(各自读课文)

师:好了。谁先说说?

生:我认为老师一定会问,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师:嗬!这么肯定!也就是说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生:对!

师:你能回答吗?

生:能!

师:请你说说。

生:本文主要写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师:我很欣赏你用的一个词,奋不顾身。你觉得你说的准确吗?

生:还可以吧!(笑声)

师:我也觉得“还可以”。(笑声)要是能把时间和地点加上就更好了。能重新说说吗?

生:能!1989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生:我觉得老师会问,“父亲”为什么一直坚信他儿子还活着,拼命挖,而不像别的父亲一

样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了。

师:哦,提了这么个问题。那你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怕回答不全面。

师:知道多少说多少。

生:就是他一直不觉得没有希望了,因为前边说了,他给儿子说过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也就是说,不管是死的是活的,他都要见到儿子。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看来,问题提得很好,能够激发大家的思维。谁再来提?

生:我想老师会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师:这是一个涵盖量很大的问题,提得好,你考虑过这个问题吗?

生:父亲的了不起就在于他坚持自己的信念,救自己的儿子;儿子的了不起就在于想着自己的同学,想先救自己的同学。

师:回答的简明扼要!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这位父亲了不起在别人都劝阻他放弃努力时,他还坚持不懈地挖,这是父爱的力量在支撑。

生:这位父亲那种“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态度很震撼人。

生:您可能会问,为什么其他的父母不去救,只哭两声、喊两声就走了?

师:他们只是哭喊两声“我的女孩!”“我的儿子!”就走了。是吧?

生:是。

师:那你说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不愿见到孩子的尸首,不愿承认这个事实。

师:他们不想看到孩子在地震中死去的惨相。你这是从父母的心理方面来考虑的。有这个因

素。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他们以为孩子已经死了,不用救了。

师:他们考虑得比较现实。看到学校的教室楼已经变成一片废墟,挖也没有用了。

生:对。

生:因为救火队长已经说了,地震中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挖会很危险。

师:把这几个同学的观点综合起来就可以回答刚才的问题了。

…………

师:同学们,其实我的问题有的同学已经猜中了,我是根据课文最后一句来提问的,请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生齐读地过程中,师在黑板上板书“父亲了不起”]

师:“了不起”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伟大。

生:超过一般人。

生:超出常人。

师:你们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吗?

生:(异口同声)了不起。

师:是的,大家都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哪些四周围的人们,那14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

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我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是吗?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

学生写5—6分钟。

师:谁愿意上来读?

生3:……

二、改变结局,“诗化”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

师:是啊,由于这位父亲的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及必定能成功的信念,这件事有了一个喜剧

的结局,一个圆满的结局,一个在我看来简直事奇迹的结局,但是,蒋老师要改变这个结局。

[多媒体出示教师改变的结局]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

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第二天清晨,人们再次来到学校,准备清理废墟。突然,他们看到了这位父亲,他无力地坐在一堆破碎的瓦砾边,手里抱着一个血肉模糊的孩子,嘴里不断地在喃喃自语:“阿曼达,我的儿子,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听了这个结局,你有什么感受?

生:很难受。

生:很伤心。

生: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师:但是这样的结局有没有可能?

生(齐):有可能。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课文第二段有一句话:那个昔日充满了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

已变成一片废墟,“废墟”说明了学校被破坏得非常严重了,学生生还得希望很少了。

生:我从“有的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句话感觉到事情的确很糟糕,因为作为父

亲,如果还有希望,一般都不会放弃。

生:……

师:如果事情是这样的结局,你还认为他了不起吗?

生:(沉默)了不起。

师:他没有救活自己的儿子,他有什么了不起。

生1:因为这位父亲兑现了他的诺言,永远和儿子在一起,不管任何情况,也不

管死活。

生2:我们不能只看事情的结果,而要看事情的过程,这位父亲坚持不懈救自己

儿子的过程让我们敬佩。

生3:我看到了父亲那种坚信自己儿子还活着的信念。

师:我听明白了,你们认为这位这位父亲了不起不是从事情的结果中看出的,而是从父亲努

力救儿子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是吗?”

生:是。

师:那课文中那一段话集中描写了父亲拯救儿子的过程。

生:他挖了8小时……到处是血迹。

师:是啊。在我眼里,这不是普普通通的一段话,而是一首饱含父爱的诗,轻你们各自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浑身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是血迹……

生:(读)

师:谁愿意为我们读一读?刚才你说我们像你父亲,我请你读,好吗?

生:(声情并茂地读)

生:我在时间上特别强调,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一个数字比

一个数字令人难以置信。

师:是啊,再过两个小时,就是整整两天两夜啊!

生:后面每一个短句我也很注意,因为这些句子写出了父亲解救儿子过程中的艰难。

师:是的,有了理解,我们才能读好课文,请你们带着这样的理解读一读这首诗。

生:尽情读。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争取自己的朗读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生:读(有感情,但都是一种节奏,一个调子)

师:你入情入境地读了,如果要讲一点朗读技巧的话,再富有一点变化就好了。

生:读(读得很好)

师:同学们,这就是入情入境的富有变化的读。

师: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1:是因为他挖了很多地方,挖遍了角角落落。。

生2:我想到这位父亲连续38小时不休不眠、不吃不喝,整个人快要虚脱了……

生3:这位父亲在搬一块大石头时,不小心被石头压伤了。许许多多得碎石把这位父亲得衣服和皮肤划破了。

生4:……

师:是啊,同学们,带着你们的联想,再把这首诗读一读。

生:(声情并茂读)

生:(生默读,找,思。)

师: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一份感悟,再次一起读读这首诗。

师生:(读)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教师喊停)

三、再改结局,体会细节,全面辨证解读“所有父亲”。

师:今天,蒋老师残酷地改变了事情地结局,但蒋老师还要残酷地改变第二次。(大屏幕出

示)

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

刚走开不久,只听得“嘭”一声巨响,爆炸真的发生了,这位父亲真的永远和他的儿

子在一起了。其他孩子也失去了生还的希望。

师:同学们,我看有些人看了这个结局之后,难过得说不出话来,但是这样的结局有没有可

能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1:有可能,一位救火队长曾经阻拦过过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

生2:一位警察也跟他说过,如果坚持挖的话,不但不利于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

师:如果事情是这样的结局,你们还坚持认为这位父亲是了不起的吗?不要急于说,先静静地思考1分钟。

生:(静静地思考)

师:有改变主意的同学吗?请站到台上来。

生:(有6位同学陆续站到台上)

师:现在你们的意见不一致,请你们各自结合课文辩论。

[学生与学生互动辩论]

生甲1:这位父亲我看有点失去理智了,如果他不坚持挖的话,就不会有这么多人丧命。

生甲3:我觉得这位父亲太冒险了,这位父亲应该让专业的救护人员来救孩子。我想身边的救护人员不会置之不管的,让他们来救,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

生乙1:这位父亲是非常爱孩子的,这份爱足以说明这位父亲是了不起的。

生乙2:当孩子们遇到危险时,有的父亲走开了,而这位父亲却坚持挖,所以我觉得这位父

亲是了不起的。、

死要见尸,一定要和自己的儿子在一起,我觉得这是很了不起的。

…………

师:同学们争论的很激烈,下面蒋老师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这位父亲因为失去了自己的孩

子,过于悲痛,以致于精神和行为异于常人,这都是缘于他对孩子深沉的强烈的爱。我想,同学们都能理解这位父亲。但是其他的父亲,保持着一点点理智的父亲,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认为他们是不爱自己的父亲的。下面我请同学们找出我觉得最不应该遗忘的描写其他父亲的段落,一边读一边体会蕴涵在其中的爱。

生:(读)

生:我从“急匆匆”看出……

生:我从“大喊”这个词看出……

生:我从“绝望”这个词看出……

……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这节课我们基本上到这儿,同学们可能有些感动,但不要感伤了,下课后,大家去做做游戏。

反思

1、让学生在“解构”的阅读中进行多元思考。

语言天然具有形而上的倾向,带有强烈的暗示,而且这种暗示会带给文本。因此,有时候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会“趋同”,用哲学大师德里达的话说,会不自觉地去寻找“固定的结构或一元意义”。以前,我们很多老师会利用学生理解文本的趋同性,来完成对文本“中心思想”的提炼。

但是,我再上《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更多地是在想办法让学生从各种“中心主义”中解放出来,有意识地凭借自己对于文本的深入理解,以一种“解构”的方式引领学生以多元视角对文本进行多维思考。这种“解构”的教学方式具体表现在我在课堂中先后呈现了三个截然不同的结局来促使学生对课文中的“这位父亲”进行多元解读。第一个结局是人们希望看到的结局,是完满的喜剧性的结局,这样的结局使学生的感受、意见“高度”统一,学生轻松地谈论着对地震中的父亲的敬佩:坚强、坚持、坚守信念。可当结局改变以后,学生的想法有些动摇了,但最终学生还是努力为初始建构的认识寻找理由:我们不能只看事情的结局而更应关注事情的过程,不论结局如何,这位父亲坚守信念、置自己生命于度外拯救儿子的过程足以证明他的伟大。然而当第三个结局残酷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观点分化了,解构了,有的一如既往地坚持认为这位父亲是了不起的,因为这位父亲不顾个人安危,执着要和自己的孩子永远在一起;而有的学生开始认为这位父亲不够理智,他的所作所为是过度悲痛引起的失常行为。在激烈的争论中,学生的两种见解相互阻遏,相互推翻,相互取消,从而达到了深层意义上的确立。

当然,尝试“解构”的阅读教学并不是想把阅读教学变成一种没有本源性、根基性和意义约束的游戏,变成一种“丧失中心”、“落入无权威”、无确定性状态的世界。尝试“解构”的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多元视角、多维思考。我想这一方向应该没有错,因为语文教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人文精神是它的基本性。语文阅读教学素材大多是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而选入的作品,它们没有绝对的是非判断,只是提供一种价值取向或暗示一种人文培养目标,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以知识获得为主要目标,而是以精神获得为主要目标;它也不同于其他学科大多以验证某种存在为指归,而是以试验某种选择为指归。

2、让学生在语文过程中受到精神的滋养。

让学生受到精神的熏陶感染,决不能游离于语文之外。王尚文先生指出:“具体到语文课程,它正是通过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这一有别于其它课程的特殊途径使其成为‘人的灵魂的教育’的。在上个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舍人文而求语文,那当然是缘木求鱼。因为语言文字的运用绝不仅仅是个语文的知识、技能、技巧的问题,而是和思想、情感、个性等人文因素密不可分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深刻的相关性。但矫枉不能过正,舍语文而求人文,同样也有语文、人文两失的危险。语文以人文为灵魂,失去了人文这一灵魂,语文必将成为行尸走肉;但人文只能包括而不能取代语文,人文毕竟并不等同于语文。”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写”,把对“这位父亲”的崇敬之情融入到文章结局的续写之中,让学生把充沛的情感积累外化为书面语言。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读”,通过反诘、引导联想等一系列方式,让学生感情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让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位语言、积累语言。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找”,找那些负载着其他父亲爱子之心、悲痛之情的词句,让学生再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以增强语感。

我希望我的语文课有语文的味道。

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篇四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父亲儿子

父子情深创造奇迹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在设计本文的板书时,我能紧扣中心,抓住关键词“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升华文章感情时,用“父子情深,创造奇迹”进行高度概括,整个板书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一目了然。三、课后环节《》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单元紧紧围绕“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主题,有讲述了人们对总理的爱戴,怀念之情;有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恋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那高尚、圣洁、无私的母爱的怀念之情。《》记叙了1994年,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出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这是一篇表现在特殊环境下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既然是感人的故事,我们常常会由情入手来展开我们的教学。我抓住了“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个情感线索来展开教学的。首先由看图、说图意着手,直奔文章的重点:为什么说他们是了不起的父与子?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里?孩子的了不起又表现在哪里?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抓住重点句、段,力求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从中体会文中的感情。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在探讨阿曼达的父亲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过程中,主要抓住了两个语段:1)父亲不顾旁人的劝说,依旧执着地挖着。2)父亲不顾自己的身心俱疲,依旧执着地挖着。而这两部分的教学,我把他们紧紧的整合在一块来展开教学。通过其他孩子的父母与阿曼达的父亲言行举止做比较,让孩子们感受到同样是对孩子的爱,但阿曼达的父亲更多了一份执着。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出父亲的执着,不顾一切。而这一连串的言行举止都源于他心中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正源于父亲“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对阿曼达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正是这个信念让阿曼达在身处险境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镇定,关爱同学,确实了不起。最后感情升华:你有什么话想对文中的父与子说?这时,学生的话闸打开了,纷纷举手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这样,不仅理解了父子之间的挚爱与信任,而且深化了主题。纵观以上教学,还有很多地方处理得不够好。例如:儿子的表现部分,我让学生探讨对阿曼达这个孩子的看法时,学生只着眼于他对同学的关爱,谦让。但其实这些放在平日里非常正常,然而现在是在极其危险的境地,这个地方随时可能有危险,儿子很有可能因此而受伤,如果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的话,我想可以更升华儿子的了不起,以及他心中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加强写的训练。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根。设计写的训练,是学生对人物形象感悟的升华过程,是内化学习文本语言的过程,是学生把情感积累外化为书面语言的过程。

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篇五

哈轻小学 安丽波

下面我就把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及意图做以介绍!

教学目标 :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4、使学生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板书“地震”,让学生汇报所搜集的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

2、播放教师搜集的影片资料,学生谈感受,(地震对人们的危害是很大的)

3、揭示课题: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曾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让我们来共同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补全板书)

二、自由读文感知内容

1、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课文,自己读课文,自己设计问题,自己做出回答。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布置学习任务,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方面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且训练了学生的对语言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小组间交流学习收获。

三、品读精华感悟亲情

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式朗读,在读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学生尝试续写(师:那14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我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是吗?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

(这个环节一方面学生对词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训练写作能力)

3、学生汇报。

四、感情升华:

设计两个和结尾不同的可能发生的结局:

a:挖出了孩子,但是孩子已经死了。

b:父亲在挖孩子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爆炸,父亲也和孩子“在一起”了。

学生来讨论,父亲是否还“了不起”?(学生产生心灵上的震撼,被主人公执着的爱感染)

五、实话实说: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感受父爱的?

(学生自省,达到良好教育效果)

六、拓展延伸

学生搜集其他赞颂亲情的文章。

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篇六

1.读通课文,注意读音。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在希望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三、小组自学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2.课文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课文应该分成几大段?每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四、讨论交流

1.课文结构:

第一段(1)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人们受到了伤害。

第二段(2~23)一位父亲去儿子的学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儿子及其同学救了出来。

第三段(24)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2.读文章的第2~23自然段,具体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出重点的词。

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坚定、疾步、埋头、满脸灰尘、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

儿子了不起是因为:不要害怕,我不怕藏(板书)

3.通读全文,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1)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父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它无处不在)

(2)学生参照板书,逐步思考,独立概括中心思想。

五、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1.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尤其是父母。

2.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

3.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教师师德师风专题培训心得 教师师德师风专题学习教育总结(通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

    最新小学元旦活动策划案(大全6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

    幼儿园上半年教育工作总结报告(通用5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报告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教师师德师风专题培训心得体会(大全9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我帮大

    2023年婚礼策划培训班哪里好 婚礼策划师培训班(优秀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

    简单猜谜语儿童岁(汇总8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

    公司离职报告句子短(优质9篇)

    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报告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

    班级开展读书活动总结 班级读书活动总结(优秀5篇)

    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只有总结才标志工作阶段性完成或者彻底的终止。通过总结对工作学习进行回顾和分析,从中找出经验和教训,引出规律性认识,以指导今后工作和实践

    最新幼儿园庆新年的活动方案(优质7篇)

    方案在解决问题、实现目标、提高组织协调性和执行力以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写方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

    2023年春季学期师德师风工作总结 师德师风春季工作总结(优质5篇)

    总结,是对前一阶段工作的经验、教训的分析研究,借此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从中提炼出有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提高认识,以正确的认识来把握客观事物,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实际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