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教学反思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教学反思(实用5篇)

时间:2023-09-28 作者:雅蕊最新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教学反思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教学反思(实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教学反思篇一

首先讲讲在乘法教学的时候遇到的一些问题。

有理数加法的教学中,首先提到我们小学学习过的正数和0的加法运算,勾起同学们的回忆,熟悉感使他们能更快进入学习新知识的状态。同时从章前节的例子中,体会有理数的加减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同学们意识到学习有理数加法的必要性。接下来通过讲解向左向右运动的物体最终的运动状态,利用数轴,边讲边画。得出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之后将绝对值相加。以及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之后将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这部分教学主要强调按照加法法则,一步一步做题,并严格按照解题格式。同学们在一开始做加法的时候错漏百出。将同号两数相加或者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搞混,出现同号两数相加的,在确定了符号之后用绝对值大的减去绝对值小的,或者异号两数相加,符号确定错了,或者将绝对值相加了。出现这样的错误,我只好让他们多读几遍法则,分清同号两数相加跟异号两数相加的区别。同时兼以例题,详细缓慢地进行讲解,让同学们熟悉解题过程以及格式。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律之后,学会观察数字之间的关系。灵活运用运算律,简便运算。

(减法)

在学习有理数减法的时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有时候出现一个正数减去一个负数的情况,同学们马上就使用了负负得正,这无疑是正确的,对于能够熟练使用这四个字的同学来说,计算会更加简便。但是出现如-3-2这样的算式时,有些同学也直接使用负负得正,就得出5或1这样的结果。特别是对于-6-6,很多人等于0。我给他们纠正,减去-6,相当于加上-6的相反数6,也就是-6+(-6),再用乘法法则运算。同学们便反应过来。同时我又给他们举例子:本来你欠我6块钱,现在又向我借6块,欠我多少钱?会是0吗?这样我可亏大了,这帐我不认。同学们哈哈大笑,同时也意识到一个负数减去一个正数的正确意义以及负负得正这四个字不能乱用。具体什么样的情况下使用,为了给下面学习乘法铺垫,我给他们稍微讲了一下负负得正的意义,但是不敢讲多,怕他们更乱。同时为了他们之后不要用错,我跟他们说现在先不要使用负负得正,等我们学习了乘法,再来使用,现在就乖乖地按照法则来,关键在将减法转化为加法,注意符号的改变,再适当运用运算律,熟悉解题过程跟格式。

(加减混合运算)

不断跟同学们复习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法则,还是有很多同学出错。在将减法转化为加法时符号出错之类的。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虽然不断强调,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再利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什么是简便?怎么简便,给同学们做了如下归纳:

1. 凡相加是整数的,可以先加

2. 分母相同或易于通分的分数相结合

3. 有互为相反数可以互相抵消的,先相加

4. 正数,负数分别相加

同学们有理数的加减法掌握得不是很好,邹老师指点,从学业评价上面,同学们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重新出出来,整理成练习题试卷让他们周末回去做,加强巩固。

(乘法)

有理数的乘法里,主要是让同学们理解负数乘负数的意义。一只蜗牛在直线上爬行,它现在的位置在原点o上,我们规定,向右为正,向左为负。现在之后为正,现在之前为负。分以下四种运动情况:

如果它以每分钟2厘米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之后它在什么位置?

算式为2 《有理数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3=6(厘米)

如果它以每分钟2厘米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之后它在什么位置?

算式为-2 《有理数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3=-6(厘米)

如果它以每分钟2厘米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之前它在什么位置?

算式为2 《有理数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3)=-6(厘米)

如果它以每分钟2厘米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之前它在什么位置?

算式为-2 《有理数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3)=6(厘米)

主要是理解最后一个算式,向左爬行,那么速度记为负,3分钟之前,那么时间也是负的,结果就是蜗牛向左爬行,现在在原点位置,那么3分钟之前它在原点的右侧,距离原点有6厘米。所以有-2 《有理数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3)=6(厘米)

之后让同学们观察这四个等式,总结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之后通过讲解例题来展示法则的运用。同时告诉他们,负负得正就是同号得正的一部分,两个负数相乘,得正。对于乘法的学习,同学们掌握得比较好,它们给的反馈就是比较简单,法则也比较好懂。

(多个有理数相乘)

整体来讲课堂效果还是不错的,细心的同学很快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重点在符号的确定,有这样的法则: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为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为负数。同学们出错的地方主要在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化错了,最终结果漏了符号或者没有将分数化到最简,甚至有的同学就在这里出现,加法和乘法混淆,结果出现错误。

为了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负负得正,我向同学们介绍了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通过ppt展示,通过动画与色彩的配合,吸引同学们的注意,此外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让他们自主发现规律,最终更好地理解负负得正。

(有理数乘法运算律)

讲起运算律,同学们还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在讲这节的时候还是比较轻松,主要就是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来简便运算。同样,确定符号是第一步,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让同学们掌握新知识。但是从作业的反馈来看,同学们做的并不是很好,错误率比较高,在运算过程中出现错误更是层出不穷。讲的时候同学们回应得很好,做起题来却不是这样。针对做得比较差的同学,在课堂上进行及时的指导。

(有理数除法)

学习有理数的除法,同学们接受得比较好,只要记住,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大部分同学都能够掌握。但还是有部分同学,在学习了倒数之后,跟相反数混淆了,讲到倒数的时候,给同学们做了详细的区分,强调各自的特点,不要搞错。一些同学粗心,做错了,经过指出能够改正过来。

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教学反思篇二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的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反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益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块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时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

差生体现出荣辱不惊时我想到了小学数学教育网上讲的一个意义深刻的故事:一位老教师到市场上买菜,遇到当年他教育过的一个做小生意发财的学生,正在卖鸡蛋的学生热情地邀请老师去吃饭,老师说:“卖鸡蛋这样的工作你不觉得难为情吗?”学生说:“这和当年你教育我的情形相比,我觉得算不了什么”

这个故事主要讽刺了老师对待差生教育行为,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正如学生比赛赢了也不敢伸张。是啊,我们真的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阳光,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挫折,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康的人格。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身受益。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中哭泣。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的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过重的的挫折。“自古英雄都是梦,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说法,表面有成绩的人大多是有磨难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对于优生也是如此。

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教学反思篇三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能介绍一下你买到的东西,描述一下付款的经过吗?

生1:我买了1只足球98元,我付出100元,营业员找给我2元。

师:为什么能找到2元?

生1:因为足球只要98元,而我付了100元,多付了2元,所以营业员要找给我2元。

师:噢,原来这样。

生2:我买的是彩电,我付出20xx元,找回1元。

生3:我也买了1只足球,我先付出90元,再付出8元,这样就不用营业员找了。

……

师:在买东西的过程中,你们感到哪种付款方式最方便?

生1:我认为付出整十、整百、整千元,再让营业员找一些零钱比较方便,这样我们不必带一些零钱去购物了。

生2:我认为身边正好有零钱的话,要多少钱就付多少钱,不用营业员找了,也好把零钱用了,减轻负担。

师:营业员们,你们的收款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生:他们买足球的话,大部分都付100元,我收了钱后,再找给他们2元。

师:为什么还要找给他们2元?

生1:因为足球是98元,我多收了2元,所以要找给他们,否则就占人家的便宜了。

生2:我记得有一位顾客买了一台vcd,他付给我3张100元,1张50元,2张20元和1张5元,正好是395元,我就不用找钱给他了。

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实际相连,创造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在活动的体验中,去探索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这不仅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模拟购物的活动情境,再现生活原型,让学生投入到愉悦的“购物”活动中。热闹、欢快的购物场面,似乎使他们忘却了那是在上数学课,而考虑较多的就是怎样付款和收款,从中不断地体验到“多收了钱要找给人家,多付了钱要找回”。在热热闹闹购物之后,让学生交流购物经历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追问:“为什么要找给2元?”“为什么能找回2元?”“哪种付款方式最方便?”为学生探究简算方法,突破教学难点起了良好的铺垫。

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教学反思篇四

《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数加减法中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第二课时例2,是学生掌握了分数加减混合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结束后,我细细回想本课教学,反思如下:

教材中提供的小强比较大小的两组,只包含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在例题中有意加入了减法性质的一组题,有效把握简算教学的难点。

在这节课中,根据数学知识的以旧引新,知识迁移的特点,根据本课教学的知识我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通过自主探索,小组交流,得出整数的加法、减法的定律和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学生在课堂上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学生不易理解或容易出错处给与帮助和点拨。

在出现例二的三个等式时,我提出“你能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的问题,想以此引发学生的观察,得出等号左右两边的数相同,只是位置交换或者运算顺序不同,顺理成章得出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定律适用于分数,而学生直接答出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在教师的引导下才一步一步说出,有些牵强附会,牵着鼻子走。

复习中为了顾全大局,用的时间较长。

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教学反思篇五

《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数加减法中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第二课时例2,是学生掌握了分数加减混合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结束后,我细细回想本课教学,反思如下:

教材中提供的小强比较大小的两组,只包含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在例题中有意加入了减法性质的一组题,有效把握简算教学的难点。

在这节课中,根据数学知识的以旧引新,知识迁移的特点,根据本课教学的知识我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通过自主探索,小组交流,得出整数的加法、减法的`定律和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学生在课堂上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学生不易理解或容易出错处给与帮助和点拨。

在出现例二的三个等式时,我提出“你能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的问题,想以此引发学生的观察,得出等号左右两边的数相同,只是位置交换或者运算顺序不同,顺理成章得出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定律适用于分数,而学生直接答出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在教师的引导下才一步一步说出,有些牵强附会,牵着鼻子走。

复习中为了顾全大局,用的时间较长。

《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的简便计算的方法其实是建立在整数的简便计算的基础上的,因此在简便计算的方法上可以加快节奏,学生容易疏忽的是对小数数据的观察及分析,所以可以在复习引入时把凑整练习提上来,可以先是一位小数的凑整,然后给出一列数字,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凑整练习进一步巩固成果。给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创设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总结小数凑整的注意事项:在凑整的时候还真的不能光看最后一位是不是可以凑成整数。还要看看整个小数部分的位数是不是相同才可以的。

练习中,学生由于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因此,在本节课中学生在计算中都很自觉地采用了简便计算,学生学习上不存在什么困难,新知的学习非常顺利,练习的巩固也很顺畅。

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学生出错较少,但是在应用减法的性质上学生出错较多。例如:7.3-4.8+1.2和12.89-(6.89+2.3),因而在新知的教学上要多设计应用减法性质的练习题及变式练习,让学生灵活解决问题。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