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数学猜猜看教案反思(模板8篇)

时间:2023-09-26 作者:翰墨2023年数学猜猜看教案反思(模板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猜猜看教案反思篇一

1.使学生们学会乘加、乘减的简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提高学生灵活思维的能力.

3.渗透“在解决一个问题时,要从多种角度去考虑”的观点.

教学重点

掌握乘加、乘减的实际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乘加、乘减的实际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2+2+2+2+3=(2)2×4+3=

3+3+3+1=3×3+1=

2.问:这两组口算题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

二、新授

1.引入新知(教学例5)

出示实物

教师依次摆出下面物体(也可以用磁贴代替)

问:谁来说说,老师都摆了些什么,是怎么摆的?

问:谁能根据老师摆的这些物体,提出一个问题?

(可以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问:这个问题可以怎么解答?(讨论)

(3+3+3+2=3×3+2=)

3×3+2=这个算式里,先算的3×3表示什么意思?

(生:先算的3×3表示前三个盘子里共有多少个桃子.)

2.发展提高(教学例6)

(1)出示例64×3-2=

(2)提问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哪一步?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4乘3这一步.)

这个算式该怎么读?

(这个算式读作:4乘3的积,再减去2,差是多少?)

(3)讨论:这个算式你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解答?

(方法一:先算4乘3得12,再用12减去2得10.

方法三:还可以先算4乘2得8,再加4减2,也就是用8加2得10.)

3.初步归纳

问:我们刚才所学习的这两个例题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每一道题都有两步;

每一道题都是先做乘法.

不同点:例5是乘加的两步题,例6是乘减的两步题.

三、巩固练习

1.3×2+3=4×3+4=

3×2-3=4×4-9=

2.(1)3和2相乘是,再加17得().

(2)4个3想8加是(),再减5得().

(3)一个因数是4,一个因数是2,积是(),再加25得().

四、归纳质疑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例5桃子图例64×3-2=

一共有多少个桃?

3+3+3+2=113×3+2=11

数学猜猜看教案反思篇二

“轻与重”是沪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轻与重的比较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经验和经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内容的选取大都是学生身边的、常见的和感兴趣的实物、活动,非常符合和贴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态及生活体验,因此这部分内容在授课时行对比较受学生的喜爱和容易理解掌握,课堂教学氛围更是轻松愉悦。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实践性较强,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以实践活动为主,一来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来在实践操作活动重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操作中感受物体的轻与重,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通过一系列的“看一看、掂一掂、吊一吊、猜一猜、称一称”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物体的轻与重和掌握及选择合适的判断物体轻重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这个活动中感受体积大的物体不一定就重的道理。

新课伊始,开门见山,拿出孩子们常见的苹果、水杯和气球,顿时这几样简单有熟悉的物品成为全班同学的焦点:“老师请来他们干什么呢?”紧接着抛出问题:气球和苹果比,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呢?简单的提问,孩子们参与度很高,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完全可以解答,用眼睛就可以看出两个物体的轻重,气氛非常活跃,顺水推舟,就出示了课题:轻与重。为了让跟多的孩子获得这种学习的成就感,于是接着出示了三组生活中常见的水果,轻同学们用“看”的方法判断物体的轻与重。承上启下,我请同学们用“看”的方法判断两个盒子的轻重,这就引出了用手掂的方法,同学们你掂我也掂,掂得满脸的开心,在巡视的过程中,有个学生疑惑的问我:“闫老师这两个我觉得差不多重!”多好的契机啊,顺势将这个生成的疑惑抛给了学生:当两个物体掂不出(质量差不多时)如何判断呢,有更合适的方法吗?通过了一系列的情境设置和讨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掌握了判断的新方法:借助工具测量,培养了学生估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新知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层层推进、由易到难:先用生活经验看出物体的轻重,在没有仪器的情况下用手掂;当重量比较接近无法凭借手感判断时,用身边的工具——橡皮筋吊一吊;当物体比较大且无法掂一掂和吊一吊时,用天平称。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通过猜测、尝试等活动,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将思考的过程表述出来,通过这样的实验操作及语言的表述和不断的问题生成及补充完善,整个教授的知识框架就逐步清晰化、具体化和完善化。

语言是思维的窗口,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更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操作活动中我便强调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自己活动的结果,通过独立说、互相说、集体说等的形式,鼓励他们将自己的结果进行语言描述,使学生能用数学语言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轻与重。贯穿本节课的始终,在课堂中我尽量体现兴趣性、思维性、活动性和互助性的结合,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以此激励他们思维的火花并将其大胆说出来共享,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对这样或是那样的想法及时给予肯定,当遇到严谨科学的问题时,我就引导学生选择科学和便捷的方法来协助解决。

不足之处:

在“掂一掂”环节的引入过程中,我让学生们猜两个盒子的轻与重。做足准备的我以为他们的答案应该是“茶叶盒和钢笔盒比,茶叶盒比铅笔盒重”,但事实上他们的答案恰是相反的,理由是:铅笔盒的脚上有铁。一点点铁就决定了他更重?不甘心的我继续追问:你们认为呢?始终没人反对,但是理由也说不出,跟我的预期背道而驰,此时的我有点无措。现在想来,孩子的思维很多时候都不会按着我们大人的逻辑出牌,他们的答案总是让我吃惊!这让我深刻的体会到教具的选择一定要谨慎,对比物体之间尽量要找准变量和不变量。其二,在本课内容的教授过程中,没有清晰的阐释出“没有的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方法”。即,在引出比较物体轻与重的新方法及方法的比较时,不应该独立地说哪种方法好或不好,而应该重点强调要根据比较物体的不同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数学猜猜看教案反思篇三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使学生认识扇形,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也为后面学习扇形统计图打下基础。

1.准确把握扇形教学的基本要求。扇形的内容是教材中新补充的必学内容,以往教材中都是作为选学内容。如何把握教材对于扇形的基本要求,就要仔细阅读教学参考书,明确教学的内容有认识扇形,知道弧的定义扇形的定义、圆心角的定义,还要明确扇形的基本特征是圆心角和半径都在变化时,扇形的大小也随着变化,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密切相关,也与所在圆的半径大小有关。对于特殊的扇形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知道:半圆为弧的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是180°,以1/4圆为弧的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是90°。

2.及时补充扇环知识。在教学扇环的面积时,引导学生把扇环转化成圆环的1/2或者圆环的1/4等,在求出圆环的面积基础上再解决问题。通过此知识的教学,学生能够体会到新旧知识的联系。

学生对于扇形的形状、圆心角的定义掌握比较清晰透彻,但是对于扇环的计算往往只计算出圆环的面积就为止,没有求出最后扇环的面积。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到当圆心角相等时,扇形的大小与半径的长短有关,半径越长,圆心角越大;当半径相等(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圆心角越大,扇形就越大。

数学猜猜看教案反思篇四

首先,引发学生平均分的需要,让学生自主寻求答案。我一个追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给了学生一个思考方向上的提示,这对中等往下的学生更有所帮助,他们可以借助学具去分一分。对于中等往上的学生他们也可以直接在大脑里想分的过程或者联系乘法的意义来寻找答案,平均分和几个几相加本质上就有相通的'地方。

其次,暴露学生的思维,在争辩中完善知识结构。出示例题后,我让学生自主寻找答案,可以请身边的圆片帮忙,也可以在大脑里思考,这两种方法都能够找到答案,后者比前者的思维层次要高一些。在组织汇报交流时我沟通了这两种方法相通的地方,“在这道题中是几个几相加是12个呢?学生出现了意见的分歧,一方认为是3个4相加,一方认为是4个3相加,我让学生举手表决了一下,发现几乎是半对半,随后我说“有理走遍天下,要说出自己的理由,此时有些学生根据平均分的意义来解释,有些学生知道想乘法来找到答案,但意义解释不清,我引导这部分学生去观察平均分好的圆片,最终是心服口服了,为除法的意义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在说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算式中的3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整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经历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加强理解。

其实,学生从平均分的角度用圆片去分一分去解释难度不算大,而对于是“几个几是12?这是一个从直观形象到完全抽象的一个中间的初步抽象过程,这是突破难点的重要纽带,需要暴露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地去明晰、完善。

数学猜猜看教案反思篇五

一、注重学生的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

本节课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从事操作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比较两个物体的轻与重,让学生不断体验、感受物体的轻与重。通过让学生“掂一掂、拎一拎和吊一吊”等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理解物体的轻与重和掌握判断物体轻与重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物体体积大不一定重的道理,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可采用不同的判断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才符合新的数学课程观,数学的学习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去自主参与、互动、体验、感悟,帮助学生在一系列的有效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和协作精神,同时让学生积累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二、注重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出示两个用眼睛看也难以判断的物体,这就引出了用手掂的方法。如两个物体掂不出(重量差不多时)如何来判断,实践中又产生新的问题,五件物品选用什么方法比较好等等。

通过一系列的设置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掌握了判断方法,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允许学生选择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体现学生学习自主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五件物品按从轻到重的顺序整理。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让学生吊一吊比较,而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用什么方法来判断,并让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合作完成,通过学生的实践与交流,发现用掂太烦,根据从材料的特点之能判断出最重的和最轻的,最终通过合作交流统一认识,选用吊的方法来判断较好,从而自己解决了这一问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重视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语言是思维的窗口,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是低年级重要的教学任务,在操作之中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结果进行语言训练,通过独立说、同桌说、集体说的形式,使学生能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轻与重。在课堂中应体现思维性、兴趣性、活动性和自主性,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尊重学生,这样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学生才学得愉快、有趣、活泼,学得扎实。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对于这些想法我及时予以了肯定,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当遇到严谨的科学问题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选择科学、更便捷的方法来解决。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互帮互助的情景一直贯穿其中,低年级学生对卡通人物十分感兴趣,情景的引入可以让低年级活泼好动的孩子更积极地投入各项活动,从中还可以让学生体会传统美德——互帮互助,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感受到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有效利用现代化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数学教学,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优点,就在于它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多样化、具有交互性,有利于因材施教,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来源于生活,为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了许多情景:唐老鸭和米老鼠的争论:到底谁轻谁重让孩子们进行猜测并想办法验证。米老鼠手上的物品无法比较时该怎么办,而生活中的办法就是掂。还出现学生爱玩的跷跷板,让学生感受在游戏中也有比轻重,在跷跷板停止晃动时,哪边在下面就是谁重。当两边的重量相等的时候,跷跷板就平衡了。学生在课上可以看到生活中常见的情景,游戏中常见的玩具,自然而然就能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了。

数学猜猜看教案反思篇六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和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内容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也就是当若干分中有一份与其中一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学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算与用的结合。

1、利用主题图,小熊掰了一个玉米棒高兴的走了,小鸟提出“还剩几个玉米棒”的问题,几只小青蛙帮小鸟解决问题。以用引算。通过展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共有多少个玉米棒,学生能看出每株有3个玉米棒,共有4株,并列出算式3×4=12个,接着用小熊掰玉米,展示玉米数量的变化过程,问还剩多少个玉米?学生第一反应是12-1=11个,那么12是怎么来的呢?有学生说是数出来的,有学生可以说出3×4,列综合算式:3×4-1,接着找几名学生说说这种方法:原来每株有3个,有4株,所以是3×4,小熊掰走一个,所以3×4-1。

2、让学生观察今天的算式跟以往有什么不同,学生能说出:以前是乘法,今天是乘加乘减,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乘加、乘减式题,是设置主题图的用意之一,也是本节课的第一次算用结合――以用引算。从乘加、乘减式题的得出,让学生感知算式与图意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尝试计算来印证直观认识是本节课的第二次算用结合。设计中,我充分注意了这两次算用结合并力图体现其结合。继而问学生,3×4-1这个算式先算什么?3×3+2先算什么?在乘加乘减算式中先算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先算乘,再算加减。

3、在练习时,先让学生说说算式里先算什么,巩固计算顺序;主要通过桃子图、沙滩上的人数图让学生通过对图的观察,列出乘加乘减的算式。图式结合,以用明算理。设计中,我注重学生通过图式结合、心里默算来探究算理这一环节,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一下不足之处:

1.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

2.在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时,引导不够准确,导致学生不明白,说不出。

3.在本节课提出了算法多样化,而没有优化算法。由于时间掌握不够准确,导致后面练习没有出完。

我的改进措施: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备课时要把重点内容分析透。组织好引导语言,用简练的语言让学生明白。

数学猜猜看教案反思篇七

皮亚杰的发展认识论和儿童心理学,充分揭示了儿童主动参与在儿童智慧、思维、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就让儿童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儿童是生活在游戏中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入境体验,演一演,读一读,说一说等,在读演中玩耍,把内化的语言以及生成的情感,通过学生自己的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表达出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听鱼说话》一文时,当琼儿看到自己钓起的小鱼时,又不忍心了。为了放走自己钓起的小鱼,她说自己能听懂小鱼说话。学习这部分课文时,学生自主探究,互动学习后,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琼儿和外公,演绎课文中的故事。在学习《快乐的泉水》时,鼓励学生演一演再三叮嘱顾自家的语言及语气。在面对顾自家自私的为人及想法时,又通过熟读课文,同桌之间、师生之间演绎他回到家是怎么做的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走进文本。通过感情朗读,情境表演等多种实践活动来实现学生与课本、生活的互动,促使学生更加投入地自主参与学习,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地兴趣及阅读理解能力。

数学猜猜看教案反思篇八

本班共有学生35名,该班学生多数思维活跃,有较强的表现欲和竞争意识,少数学生的思维反应较慢,堂学习能力较弱,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学习较为努力,目前在低年级段班级学习成绩较平均。

二、复习内容

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观察物体,统计和数学广角。

三、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分析

学生对本期所学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好,但有关概念部分学生掌握的较差,主要表现在平时训练时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模糊不清。计算方面有90%的学生已经过关,个别学生由于学习习惯差计算经常出错。在能力方面,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较强,做思考题比以前有明显的进步,通过期末总复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有一定的提高。

四、复习目的

1、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和进一步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熟练运用乘法口决进行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米和厘米厘米的长度概念,熟记1米=100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并形成估计长度的意识。

4、进一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熟悉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三角板迅速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和画线段、角和直角。

5、继续辩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和进一步认识轴对称现象。

6、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继续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并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认识条形统计图形(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和问题。

7、进一步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形成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笔算加减法,乘法口决表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画直角,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及推力能力。

六、复习内容及时间的安排(略)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