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二年级品德与法制教学计划表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模板8篇)

时间:2023-09-25 作者:HT书生2023年二年级品德与法制教学计划表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模板8篇)

当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想要达到的结果,并为之制定相应的计划。计划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计划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计划书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二年级品德与法制教学计划表篇一

五(1)班共有学生43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20人。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要注意教科书编写的儿童化。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

本册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提高四个意识:目标意识,主体意识,情感意识,诊断意识

2、做到四个尊重: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

3、实现四个转变:由过去的灌输向积极地引导转变;由问题的主考官向积极启发转变;由课堂的主宰者向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合作伙伴、朋友转变;由道德行为的评判者向辅导者转变。

4、体现四个互动:师生信息互动;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现实的互动;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互动;儿童个体的独立学习与儿童间合作的互动。

二年级品德与法制教学计划表篇二

本学期我担任五、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任务。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在教学实施上,必须贯彻标准的这种根本理念,使得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感受和理解、习得和掌握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内容,而不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纯粹的知识学习。

在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分别列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个部分。必须认识到,这样三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是整体存在于儿童个体的发展之中并且互为影响的。一个人的情感体验是在生活中获得的,生活态度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能力是在生活中不断提高的,而人类迄今为止的所有知识无一不是在实践中归纳出来的。具体的课程单元中, 要逐渐地习惯于全面地考虑和把握教学目标。无论是什么样的具体内容,也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教师都应当事先从目标出发进行考虑:在这一单元、主题或课题的学习中,可能促进学生哪些态度的形成和转变?可能促进学生哪些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可能给予学生哪些知识经验的获得?进而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加以把握。当然,在不同的内容中,态度、能力、知识目标必然地会各有侧重。

学生并非是一无所知的,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并不是从这门课的学习才开始的。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有了一些很初步的社会生活经验,已经在生活中养成了一些行为习惯,具有了很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已经很自然地形成了与他们的年龄基本相适应的生活态度,表现出了初步的社会积极性。而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正是从学生这样的发展基础上建构,继续予以教育和提高的。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不要把教学内容当作学生完全不懂的东西来加以讲解,加以灌输。而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出发,善于动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与课程具体的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面对学习的主题的时候,感到他们所学习的内容,正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因而理解课程的意义,乐于进行探究。

知识积累不断增加,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的过程。这样才符合学生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连续性过程的规律。所有这些,仅仅依靠原有的生活经验是不够的,要通过各种活动,通过引导和帮助,使得学生思考和尝试的范围不断扩大,以此为基础引导他们向更成熟、更高级的水平发展,使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得以拓展、扩充、提升。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的传递过程,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在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当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等占有极为重要的分量,而这些成分的形成、变化与提高,都是以个体的亲身经历、主观体验为前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就不会有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性。而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只能在自主性的活动当中才可能产生。因此,如何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是教师带有根本性的任务。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二年级品德与法制教学计划表篇三

我班共有学生59人,男生29人,女生30人,其中傣族学生人,汉族学生人,班上的学生能听从教师的教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听从老师教诲。但部分男生自制力差,以自我为中心,受挫力低,责任心尚未形成,对待学业得过且过。总之,引导本班同学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及行为习惯迫在眉睫且任重道远。

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教育性。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二)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三)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四)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例如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加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时要注重与其它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从上学期期末的成绩来看,本班学生的语文成绩有了一定的进步,本学期力争再上一个台阶,平均分达到镇上的平均分。

二年级品德与法制教学计划表篇四

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纲要”的精神为基本指导思想。坚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追求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求将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思考、探索、判断能力的培养及人文社会知识的掌握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新课程标准为精神,以现有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儿童的经验、体验、兴趣出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创新,使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我校一至五年级学生约300人,大部分学生来自外来务工家庭,少部分为本地段生,家庭条件也较差,属于低保收入家庭,因此学生各方面的行为习惯和文明习惯均较差,许多孩子的身上有不讲卫生、说粗话脏话甚至打架的陋习。家长的文明习惯和文明程度也较低。

1、端正学生思想,提高认识,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2、创新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积极完成《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

4、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用教材中的事例及道理来教育学生。

5、注意联系周围的环境、人和事,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6、每月定期召开教研组活动,做到定时、定人、定内容,提高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

1、教师平时加强理论学习,对课程标准进行“温故知新”,及时将教改精神与教学

实践相结合,并做好摘抄工作。利用课余时间,加强网上学习,及时了解最新教学动态和信息。

2、能按计划备课,按时完成授课任务。认真学习教材,分析各班学生的情况,根据各课教材的教育要点,结合教学建议、学生的年龄特点定好教学目标要点、教学重点、难点,备好课,授好课。

3、重视课堂教学,减少课堂教学的随意性。能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处理课堂中新生成

的教学环节,加强学生课堂练习的指导,切实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效益。

4、善于走进学生当中,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相统一。

5、定期对学生中的行为和思想进行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对工作进行整改。同时结合学校大队部的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行为进行及时的督促教育。

6、结合教材,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社会中、生活中体验,引导学生乐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培养观察生活、探究生活、创意生活的乐趣,勇于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使他们的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具体安排:

二、三月:

1、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温故知新

2、各年级分析第一、二单元教材

四月:

1、网上学习《如何指导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2、《品社》学科的专题探讨,避免课堂模式单一的教学思路。

五月:

1、各年级分析第三、四单元教材

2、拟定三年级品社课校内展示课,课后集体评课,并写好反思。

六月:

1、网上学习《中日两国小学社会课的比较研究》、《黄浦德育研究》

2、结合新综合素质评价表,以激励的评价机制为主,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

二年级品德与法制教学计划表篇五

虽说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但毕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思维以直观形为主,因此小学生思想品德课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所以我尝试以动情的话语,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全年级共有26名学生,学生学习兴趣不很高,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对品德的知识知道了解得比较少。因此对本校五年级年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 知道一些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的事迹,并赞美他们。

2、 懂得在集体生活中,有事要与大家商量。学会遵守集体生活原则,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

3、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党的关怀和父母、老师的教育和培养。能孝敬父母、尊敬老师。

4、懂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为了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要从小勤奋学习,热爱科学。懂得学习、做事要讲效率,学会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

5、知道国家有法律,少年儿童是受法律保护的,小学生要学法守法。

6、 懂得社会财富、幸福生活都要靠辛勤劳动来创造,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

7、 乐意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

8、 知道要尊重他人,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同学间能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9、懂得为人要诚实正直,处事公正,能说真话。

10、懂得做事要有责任心,对师长和集体交给的工作能认真负责地去完成。

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情、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故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1),以趣激情,导入新课。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以趣激情的导课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2)知中生情,学文明理。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情理交融,辨析导行。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知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辨析导行”十分重要。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良好的思想品德体现于具体的道德实践,思想品德课还必须安排一定时间供学生实践,在导行训练和实践中,让学生不仅巩固道德认知,培养道德行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要热情鼓励、积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情感体验,从而顺利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二年级品德与法制教学计划表篇六

坚持按照学校要求,遵从课程标准和教学规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全面发展,要在班级教师和学生的协作配合下顺利的完成本期的教学工作。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是一个人数较多的班级,有47人,学生的基础差异较大。在上期教学中,学生整体成绩不错。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太好,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学习氛围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及措施

在本期的思品教学中,针对上面的情况,我决定首先在班上选好小组长。利用班干部来管理好小组长,小组长又管理其他成员。要求当天上的内容当天必须完成作业,并能够背诵。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多开展一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通过实践活动,产生兴趣,掌握技能,获得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教育学生有正确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四、课时安排

本册教材共有13课,我准备每周上一课,一课用一个课时上,其它几周用做开展实践活动和复习。

我希望通过本期的学习,学生的思想有所提高,并且在学习和生活上有所表现,能够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学习。

二年级品德与法制教学计划表篇七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良性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特制定本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如下:

三年级学生在课堂上他们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他们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注意与三年级上册教材相衔接,在内容上共设计了四个主题单元。第一单元《我会保护自己》,设计了四课教学内容,由近及远,首先从保护自己的身体开始,让学生知道人的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都直接影响着自己的身体健康,要爱护和保护自己的身体。然后,将关注的视角转向我们生活的学校、家庭和社区,从中找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特别是交通安全问题,以及人为的一些伤害和危及学生安全的行为,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保护自己的相关知识,学会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最后,通过《学会自护自救》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事故的预防和解除。

第二单元《我尝试自主学习》,设计了三课教学内容,将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以及良好的学习心理等内容加以综合,以贯彻《课程标准》中有关不怕挫折、克服困难、珍惜时间、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等教学内容要求。让学生通过两个小主人公丹丹和曾兵在学习中的成功经历,体验到的学习心理对学习成功的重要性,进而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做学习的小主人。

第三单元《我和我的朋友》,本单元以大课文的思路,将丹丹、何莹莹、张青三个小主人公贯穿于整个单元之中,并通过她们之间发生的故事,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与朋友交往应该学会宽容、以诚相待、互信互助。重在引发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很容易联系到自己平时的言行,反思自己,并从她们的故事中学会正确的交友之道,感受有朋友的快乐,没有朋友的痛苦。

第四单元《我们生活在一起》是关于集体生活的内容,本课从集体生活需要规则--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维护集体荣誉--集体生活中的民主这三个层面,让学生对集体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知道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责任和权利,从而更好地在集体中成长,更好地为集体服务。

1、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形成自觉爱护自己身体的意识和行为,知道交通规则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自觉遵守交通秩序,注意交通安全,在面对各种诱惑或求助骗局时,能够沉着应对,不上当受骗,掌握一些事故的预防及解除办法。

2、知道学习、做事要抓紧时间,学会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对自己有信心,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习,体会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愉悦;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能够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习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3、在与人的交往中,能够意识到别人的不高兴,知道日常交往中让人讨厌、生气的言行举止;当朋友间出现和矛盾时,能够反思自己的言行,并以恰当的方式加以化解;知道真正的朋友应该以诚相待]、互信互助。

二年级品德与法制教学计划表篇八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在教学实施上,必须贯彻标准的这种根本理念,使得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感受和理解、习得和掌握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内容,而不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纯粹的知识学习。

在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分别列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个部分。必须认识到,这样三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是整体存在于儿童个体的发展之中并且互为影响的。一个人的情感体验是在生活中获得的,生活态度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能力是在生活中不断提高的,而人类迄今为止的所有知识无一不是在实践中归纳出来的。

在具体的课程单元中,

要逐渐地习惯于全面地考虑和把握教学目标。无论是什么样的具体内容,也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教师都应当事先从目标出发进行考虑:在这一单元、主题或课题的学习中,可能促进学生哪些态度的形成和转变?可能促进学生哪些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可能给予学生哪些知识经验的获得?进而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加以把握。当然,在不同的内容中,态度、能力、知识目标必然地会各有侧重。

学生并非是一无所知的,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并不是从这门课的学习才开始的。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有了一些很初步的社会生活经验,已经在生活中养成了一些行为习惯,具有了很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已经很自然地形成了与他们的年龄基本相适应的生活态度,表现出了初步的社会积极性。而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正是从学生这样的发展基础上建构,继续予以教育和提高的。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不要把教学内容当作学生完全不懂的东西来加以讲解,加以灌输。而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出发,善于动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与课程具体的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面对学习的主题的时候,感到他们所学习的内容,正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因而理解课程的`意义,乐于进行探究。

除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品德与社会课还应当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过程就是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丰富,各种能力不断提高,知识积累不断增加,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的过程。这样才符合学生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连续性过程的规律。所有这些,仅仅依靠原有的生活经验是不够的,要通过各种活动,通过引导和帮助,使得学生思考和尝试的范围不断扩大,以此为基础引导他们向更成熟、更高级的水平发展,使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得以拓展、扩充、提升。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的传递过程,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在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当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等占有极为重要的分量,而这些成分的形成、变化与提高,都是以个体的亲身经历、主观体验为前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就不会有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性。而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只能在自主性的活动当中才可能产生。因此,如何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是教师带有根本性的任务。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中,可以注重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进行。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