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班数学统计的教案(大全6篇)

时间:2023-09-25 作者:ZS文王2023年大班数学统计的教案(大全6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大班数学统计的教案篇一

活动目标:

1、乐意与同伴交流学习过程,体验同伴互助的快乐。

2、初步认识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学会用统计的方法认识事物(事件)。

活动重点: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数据。

活动难点: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和感受统计的过程,体验从实物分类整理到表格统计的过程。

活动准备:动物面具四个、水果图片四个、统计表、方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知,了解统计

1、教师:昨天,老师收到了森林国王的一封信,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参加他们的化妆舞会,你们想不想去呀?不过我想看看男孩子多还是女孩子多。你们有什么办法能一眼就看出来吗?请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2、幼儿自由讨论,交流方法,推出一种方便又快捷的方法。(引出统计图,初步了解统计图)

3、小结:原来这个统计图可以又快有准确的看出男孩多还是女孩多。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2、请小朋友们自由选择。

3、小朋友们喜欢的面具都不相同,老师不知道每种面具要做准备多少个,怎么办呀?

4、请幼儿在喜欢的面具下面贴方片,再数一数,就可以知道每种面具各有多少个了。

5、师生共同整理,教师画出统计表。

三、操作练习,巩固游戏

1、教师:舞会上还得准备点水果,那我们带上一些吧!老师准备了四种水果,请小朋友们帮助老师统计需要各种水果的数量(教师出示四种水果:苹果、桔子、梨和西瓜)。

2、请小朋友们自由选择水果,找出小组最喜欢的`水果。

3、整理并完成统计表,找出大家最喜欢的水果。

小结:小朋友们,我们在舞会的准备中学习了一个很重要的数学知识——统计(板书课题),填写的表格就叫统计表,我们通过统计知道了小朋友喜欢什么面具,喜欢吃什么水果,统计的用处可真大呀。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有用的统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大班数学统计的教案篇二

反思自己的教学,虽然比较注重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统计活动,例如:“最喜欢的颜色”、“最喜欢的游戏”等素材,但对统计教学的目标定位理解却存在一定的偏差。

统计内容具有非常丰富的实际背景,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通过选择现实情景中的数据,使学生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注重对学生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探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注重统计内容的真实性

统计实际上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定量刻画和把握,其结果通常都是真实可*的数据,这些数据一般都能客观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和发展趋势。在学生统计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统计内容的真实性,让学生切实感受数据的客观性和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公正性。

注重在统计活动中学习统计的知识和方法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合理使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知识和方法,最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将统计知识和方法的学习融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在进行统计教学时,我们要重视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体验,让每位学生经历统计的每一个环节。

大班数学统计的教案篇三

大班科学活动:有用的纸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来感知和区分纸的不同特征与不同用途。

2、乐意在集体中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大胆地表达。

3、培养探索的兴趣和对周围事物关注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纸若干(道林纸、皱纹纸、瓦楞纸、牛皮纸等)各种纸制品;

2、滴水瓶、铅笔、抹布等操作材料;

3、小鸡、小猫、小鸭图片;

4、幼儿对纸已经有一定了解。

活动过程:

一、认识各种各样的纸

1、导入:

幼儿:自由观察、感知。

2、介绍各种各样的纸。

师:“请你选一张你最喜欢的纸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种纸叫什么名字?摸上去感觉怎么样啊?(教师出示相应的纸)

幼儿:三、四个幼儿在集团面前介绍。

3、知道纸的多样性。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纸的种类可不止这些,还有好多种呢?你还知道哪些纸?

幼儿:回忆已有经验。(牛皮纸、磨砂纸、宣纸、墙塑纸、卡纸、蜡光纸等)

二:了解纸的不同特性

1、激发探索兴趣

2、操作实验了解纸的不同特性

(1)第一个实验:找比较好写的纸。

师:我们先来帮小鸡找一找吧,你觉得什么样的纸比较好写呢?(是比较光滑的纸还是粗糙的纸呢?)

幼儿:讨论猜测回答。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这张纸比较好写?(用铅笔写写)这是个好办法,请你们每一张纸都试试,比比到底哪张纸好写。

幼儿:操作实验。

师:你觉得哪张纸比较好写啊?(道林纸)那另外两张纸好写吗?

小结:皱纹纸太软太薄;瓦楞纸不平整,都不好写。原来比较好写的纸叫道林纸,像我们平时写字画画用的白纸、书和本子的纸、广告纸、报纸这些都叫道林纸。

(2)第二个实验:找比较牢固的纸

师:小花猫有点等不及了,说,也帮我找找吧!小花猫要找什么纸啊?(牢固的纸)你们用什么方法来证明纸比较牢固呢?(用手扯一扯、拽一拽)

幼儿:幼儿操作实验。

师:你找到了哪张纸比较牢固啊?(瓦楞纸)你是怎么知道它比较牢固的呢?

幼儿:说说理由。

小结:我们可以用手扯一扯、拽一拽,不容易坏掉的是比较牢固的纸。

(3)第三个实验:找比较吸水的纸。

师:还有哪个小动物没找到纸啊?(小鸭)小鸭要找比较能吸水的纸!你要用什么方法来找比较吸水的纸呢?(把纸放到水里、用滴水瓶滴一些水到纸上,看看哪张纸吸水快)这些都是好办法,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个滴水瓶,你们可以用它来帮帮忙!那我们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啊,要注意一些什么呢?(不要倒太多水,如果水弄到桌子上要拿抹布擦干净,只有一个滴水瓶不要争抢等)让我们一起帮小鸭子找找比较吸水的纸吧!

幼儿:实验操作,教师来回指导。

师:你找到哪张纸是比较吸水的?(皱纹纸)怎么知道的?

幼儿:说明理由。(滴一些水到纸上,看看哪张纸湿的快就是比较吸水的纸)

师:其他小朋友找对了吗?

3、分类摆放。

师:小朋友真聪明,帮小动物找到了它们各自有用的纸。把你们找到的纸分别送给小动物们,可不要送错了!

教师集体检查,给予幼儿鼓励。

三、了解纸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关注的情感。

1、了解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用途。

(1)那你们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比较好写的纸都用来做什么呢?

幼儿表达,教师出示幼儿收集来的纸制品。(可以用来画画、写字、做成本子、书等)

(2)哪些东西是用比较牢固的纸做的?(书的封面、包装袋、档案袋、包装盒、纸箱)这些东西为什么要用牢固的纸来做呀?(耐用,不容易坏)

(3)吸水的纸有什么用呢?(餐巾纸、卫生纸等)

小结:原来纸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还有不同的用处呢!

2、师:除了这些,纸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啊?

幼儿:回忆生活经验并表达。(折纸、墙面装饰、一次性杯子、一次性纸盘、牛奶盒等)

延伸活动:制作各种纸制品

1、请幼儿自选各种各样的纸和材料制作纸制品,可以通过折叠、剪切、黏贴、手撕等方法进行制作。

2、将幼儿的纸制品进行展示,幼儿互相介绍交流。

大班数学统计的教案篇四

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2、尝试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跳绳计数,学习正确计数。

3、能与同伴分享合作,协商解决遇到的问题。

1、材料准备:来自幼儿真实生活的录像片段——"跳绳比赛争执瞬间",记录纸和笔。

2、经验准备:活动前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搜集有关体育比赛的资料,观察了解各种比赛的过程和名次确定的方法;幼儿已有跳绳和跳绳计数的经验。

1、重点:通过实践,尝试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跳绳计数,在不断增强计数兴趣的过程中学习正确计数。准备运用实践体验法、讨论法与游戏法突破这一重点。

2、难点:能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准备运用启发提问法、活动延伸法突破。

1、导入活动:观看录像,进行讨论。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段录像,请你们看一看,录像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看完录像后提问:

(1)录像中的小朋友因为什么事情发生了争执?

(2)为什么会出现跳绳计数不清的'问题?

2、第二遍录像(慢速播放),便于幼儿观察跳绳速度与计数速度的对应关系,分析现场计数时出现的问题。

提问:

(1)为什么会出现跳绳计数不清?问题出在哪儿?

(2)如果是你,会怎样为跳绳计数?

3、小组实践,集体分享:如何使跳绳计数更准确。

(1)幼儿分组活动,每组取一根跳绳。幼儿可以边实践,边商讨计数方法,并通过图画标记等形式记录跳绳计数的方法。

(2)集体分享

a、分享探索过程,如:

开始计数时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你们是怎样想出解决办法的?

b、分享计数方法,如:

看跳绳小朋友跳动的脚计数;

看跳绳小朋友起伏的头计数;

看跳绳小朋友抡绳的双臂计数。

这几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c、讨论计数注意事项,如:

跳与数要对应上;

踩绳或一脚跳过另一脚没跳过,不能计数;

记清楚小朋友跳过的数,再往下接着数,并说出最后计数结果。

4、分组学习跳绳计数,请小朋友根据自己的意愿尝试跳绳记录方法,还可以探索和发现新的方法。

5、讨论:还有哪些运动项目是通过当场计数来统计结果的?

如:幼儿的拍球、投球、捉尾巴游戏;体育项目中的足球、排球比赛等。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继续运用计数方法解决体育比赛及生活中的问题,如值日生发碗筷、取午点等,并用绘画、拍照等方式把自己的做法记录下来,张贴到主题墙上,和同伴分享、交流。

活动反思:

首先,本次活动将幼儿的学习与他们真实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科学领域学习"情景化、过程化、活动化、经验化"的特点。通过探索"跳绳计数方法"的活动,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幼儿从研究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而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及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

其次,活动过程符合《纲要》和《指南》的要求,即幼儿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中,有利于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品质。

第三,活动过程体现了《纲要》和《指南》倡导的以幼儿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而教师也更多地成为幼儿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作用由"教授"转变为"支持"和"引导"。

大班数学统计的教案篇五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制定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及反思,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制定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及反思1

设计背景

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爱好,结合大班年龄特点特开展此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巩固认识10元以内的人民币,了解并能清楚地说出不同币值之间的简单换算关系。

2、练习使用人民币买卖文具。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10元以内的人民币。

难点:能清楚地说出不同币值之间的简单换算关系。会使用人民币买卖文具。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文具超市》。

2、和幼儿一起在教室内布置文具超市,并制作格牌若干。

活动过程

一、复习:10元以内的人民币。

教师出示面值10元以内的人民币(包括硬币)若干,引导幼儿复习人民币的不同面值以及简单的换算关系。

二、连一连。

请幼儿翻开幼儿用书《文具超市》,观察各种文具的价格,找到手持相应数额人民币的孩子,并连线。

三、玩一玩,文具小超市。

1、幼儿扮演顾客,教师扮演超市的收银员,幼儿用手中的人民币买文具,熟悉不同人民币面值的组合及其用法。

2、教师:10元最多可以买几种文具,引导幼儿动脑筋想一想,算一算,并用人民币去买一买,之后请幼儿交流自己所购买的文具。

3、请幼儿分角色扮演顾客和超市收银员,继续游戏。

延伸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提供文具和其他物品,培养幼儿灵活换算的能力。

教学反思

1、幼儿对人民币感兴趣。

2、引导幼儿动脑筋。

3、体现数学教育生活化。

4、数学问题情境化。

5、教育方法游戏性。

6、活动环节训练要复习序数。

7、要反复做游戏巩固,把文具换其他物品培养幼儿灵活换算能力。

制定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及反思2

活动目标:

1.学习5的分解,发现5的分解规律。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5颗糖果、3个动物头饰。每个幼儿一张记录纸,铅笔。

活动过程:

1.每个幼儿有5颗糖果,两个动物头饰,一张记录纸和笔。教师利用布偶向幼儿提问:5颗糖果要分给两位好朋友吃,请小朋友分分看,共有多少种分法,并请小朋友将分类的方法记在记录纸上。

2.请幼儿介绍糖果的分法。

3.老师在白板上把分糖果的情形记录下来,并引导幼儿回答:

(1)5颗糖有多少种分法?(4种)

(2)5的分解怎样排列才更有规律?

(引导幼儿发现递增递减的排列顺序——一边的数字越来越大,另一边的数字越来越小)

请小朋友按照这个顺序自己将记录纸上5的分解重新排列。

4.与幼儿重温3、4、5的分解方法。

5.请幼儿观察分解的现象,说出其中的规律。(3有2种分法,4有3种分法,5有4种分法。)

活动评价:

1.能找出5的分解方法。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制定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及反思3

活动意图: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身边形形色色的事物,都能提供给我们诸多的数学信息,幼儿对数学的学习依赖于生活中对具体事物的反复自由探索和亲身体验,只有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幼儿才能使数学经验逐渐内化,并自我建构以获得发展。开展《四季花圃》让幼儿通过游戏、操作、探索来对物体进行等分。探索用不同的方法等份一个物体,发展观察力、创造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目标:

1、探索正方形四等分的方法,尝试设计不同的四季花圃。

2、在看、说、贴中,进一步感受四季花卉的丰富多彩。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圆形、正方形各种形状花坛卡片若干、剪刀、固体胶、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花卉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谜语

怒放的向日葵,它是我最喜欢的一种花。

你喜欢什么花?它在什么季节开放?

小结:春夏秋冬,百花绽放,各种各样的花装扮着我们的城市,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二、圆形花坛的四等分

把圆形花坛分成大小一样、形状相同的四份,分别种上四季的花。

1、集体讨论演示

怎么把圆形花坛分成大小、形状相同的四份呢?

小结:对折两次的方法,把圆形花坛分成了大小、形状形同的四份。一个大花坛变成了平均的四份,叫做四等分。

2、分辨四季的花

圆形花坛进行了四等分,还种上了四季花卉。

谁能告诉大家都种了哪些四季的花?

小结:春夏秋冬,四季轮换,每个季节都有鲜花陪伴,真是风景宜人。

三、正方形花坛四等分

把正方形花坛四等分,种上四季的花。

1、幼儿操作

要求

(1)把花坛四等分,并分别种上四季的花。

(2)多分几个花坛,试试不同的分法。

(3)音乐停止,停止操作,拿着作品马上集中。

2、讨论

小结:今天,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把正方形花坛进行了四等分,有的平均分成四个小正方形、有的平均分成四个小长方形,还有的平均分成四个小三角形,在不同四等分的花坛里,四季花卉交替开放,装扮着我们的春夏秋冬。

活动延伸:

三角形花坛怎么四等分?你想种上哪些四季花卉?

(对角折,上下对边折,左右对边折等)

活动反思:

四等分。大班幼儿对圆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是熟悉的,因此对图形进行等分就有可操作性。活动过程中,通过谜语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学习四等分。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操作。操作完,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从而掌握四等分的方法。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动脑,想出了不同的分法。整个活动过程中,一环扣一环,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原则,让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制定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及反思4

活动目标:

1、通过自由探索多种操作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初步体验面积的守恒,发展观察力、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验创造的乐趣,激发好奇心及求知欲。

3、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洞洞板学具图形袋人手一份空白纸两大张

活动过程:

一、出示正方形与长方形,引导幼儿探讨两图形面积大小,初步感知面积守恒。

2.讨论:可用什么办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3.幼儿第一次操作,探索比较大小的方法。

方法1:可以用拼一拼的方法,两个图形重叠,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方法2: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

方法3:用洞洞板学具摆棋子的办法

4.师幼验证寻找的方法,尝试学习用摆棋子的方法比较大小。

1)幼儿讲述所找到的各种办法,师幼验证。

2)学习移动棋子的方法比较两图形大小

在图形上摆上棋子,根据棋子所占格子的数量得出结论。移动棋子位置,把两个图形变成不同图形,比较另一图形的所占棋子的多少。

3)小结:原来面积同样大小的图形,形状可以不一样。

二.为幼儿园设计“草坪”幼儿第二次动手操作,进一步面积守恒。

1.教师提出任务:幼儿园要修草坪,请小朋友来设计草坪的外形!

2.教师出示自己设计的草坪,请幼儿观察。

3.幼儿第二次操作,要求:和老师设计的草坪面积一样大,形状不一样。

4.教师展示所设计草坪,师幼验证面积是否一样。

三.幼儿分组操作作业单

1.师:在小朋友的作业纸上,有一些图形,请你们看一看,哪些图形是一样大小的。请你用一定的标记把它标出来。

2.幼儿分组操作作业单。

四.师幼讲评作业单,幼儿整理操作材料。

课后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在这个活动中教师选择了对大班幼儿比较难理解的面积守恒作为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初步理解面积守恒概念,教师能将这一知识点转化成一节操作性和探究性很强的一节教学活动,同时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幼儿通过活动初步感知测量物体面积的大小可以转化成数单位格子的大小或移动棋子的面积与个数的方法。整个活动由浅入深,幼儿能积极参与,对活动充满兴趣。幼儿在解决问题时进行了充分的思考、探索、创造,较好的完成了预期的目标。

制定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及反思5

设计背景

大班幼儿在数的概念有一定的初步认识,能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一次我用游戏开始这节课的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活动目标

1、学习按所出物品列算式,进一步理解加号、等号的含义。

2、体验共同游戏的愉悦。

3、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6的加法算式难点:能例举一两个简单的6的应用题

活动准备

实物卡、看图列算式卡。看图列算式卡、数字卡、实物卡、记录卡、看图分类计数等。

活动过程

1、碰球游戏。

师:我们来玩一玩碰碰球的游戏,我和你合起来是5,嘿嘿,我的2球碰几球?

幼:嘿嘿,我的2球碰3球。

师:我和你合起来是6,嘿嘿,我的4球碰几球?

幼:嘿嘿,我的4球碰2球。

2、出示实物卡,复习6的组成,引出6的加法

师:看,这张图片上有几只小猫啊?

幼:6只

师:上一次啊我们帮这些小猫分过类了,现在我们来动动脑筋,怎么样用算式表示

一、引出新游戏

出示看图列算式卡,请幼儿操作

二、分组操作

(1)看图列算式(实物卡、数字卡)

(2)6的组成卡

(3)看图分类计数或用算式记录

(4)看实物用算式记录

(5)算式接龙

三、

总结

评价

集体验证部分幼儿的操作卡。

表扬认真操作的幼儿,鼓励其他幼儿。

教学

反思

大班数学统计的教案篇六

1、学习根据不同的画面进行归类并讲述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进一步感知加法的含义。

2、理解交换规律,懂得运用互换规律列出另一道算式。

3、积极探索数学活动,乐于讲述探索结果。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教具 教学课件

学具 人手一份数字卡片 答题卡 小青蛙操作材料及答题纸 每组一份数字卡及答题卡

看图学习6的加法

能根据不同的画面进行讲述,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一、 邀请小青蛙:复习6的组成

春天到了,田里的庄稼请小青蛙帮忙捉害虫,小青蛙要听到密码它才来。小青蛙的密码是这样的,请小朋友仔细听小青蛙叫了几声,然后叫出和小青蛙的叫声加起来是6的青蛙叫。

那么小青蛙就来了,你们愿意邀请它们吗?

那让我们快点对密码吧。

“小朋友,请听好,我叫3声呱,你叫几声呱?”

“小青蛙,请听好,你叫3声呱,我叫3声呱。”

二、找找小青蛙:根据画面,启发幼儿边分类边列式

1 数数一共几只小青蛙。

2 请幼儿分别按小青蛙的大小、颜色、花纹等特征,列出加法算式,看谁列的快。

3 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列的算式表示什么,教师出示算式。

4 启发幼儿讲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算式和内容,教师出示算式。

5“这些算式的得数都是6,而且都是加法,那么这5道算式就是6的加法算式。它们有个小秘密,看谁能先找出来?”

(将幼儿列出的算式汇总,启发幼儿观察,并找出互换规律。)

三、小组闯关:幼儿尝试按图意讲述应用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1 小青蛙要在池塘闯关成功才能顺利到达,我们大家帮帮它吧!

2 小组力量大,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答题,每组都答对了,就闯过了一关,你们有信心吗?

3 依次出示图片,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尝试按图意讲述应用题,并用数字卡摆加法算式以

及相关朋友题。

四、游戏:捉害虫 。进一步巩固幼儿对6的加法的学习

1、小青蛙这么能干,我们也来帮它们一起捉害虫吧。

2、小青蛙一下子吃进了6条虫子,它跳一跳,发现6条虫有两种种类,一种红一种绿,它请我们帮它记录下来,并列算式算算。当然还要列出朋友题。

3、幼儿操作

四、结束:小朋友真能干,小青蛙都呱呱呱的表扬我们呢。

这是一堂寓教于乐、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在大班开展10以内数的组成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掌握10以内除1以外的任何一个数都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数,所分得的两个部分数合起来又是原来的数,引导幼儿探索、体验、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一些简单的数量关系,如总数与部分数的包含关系、等量关系、互换关系、互补关系、分合的有序性。“小青蛙捉害虫”这一游戏情境,旨在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5的组成,积累关于数的组成的经验。

一、操作在先,自主体验

我们知道学习组成最好的办法是让幼儿操作,通过自身的体验去发现数的分合规律,进而掌握数的组成。而幼儿参加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完全来自于好奇心发展起来的求趣心,是幼儿产生兴趣、参与学习、获得快乐的划桨,因此幼儿数学教育必须创设游戏情境,充分利用幼儿的求趣心,寓教于乐。设计有游戏情节的操作活动,可以将“就事论事”地摆弄材料,变为有趣味的手脑并用的活动,可使幼儿多次反复操作而不感到枯燥乏味,有利于幼儿保持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在活动中,我设计了小青蛙捉害虫这一游戏情景,能立刻吸引孩子的兴趣,并愉快、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在引导幼儿学习捉虫本领的过程中,我让幼儿用捉虫的工具“刀”将虫子一分为二,从而发现其中总数与分成的两个部分数之间的关系。同时,每个孩子在记录的过程中,感受到将以一个数分成两个部分数时,可以有不同的结果。在这里,我让幼儿操作体验在前,教师的引导归纳在后,这样有助于幼儿对组成要领的理解和掌握。

二、归纳规律,提升概念

“数的组成”教学中的互补、互换规律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游戏中孩子除了与材料之间的互动,活动后教师与孩子的互动无疑是十分关键的,教师在关键时刻的“提问”能起到一种“支架”的作用。因此,幼儿在交流归纳“捉虫经验”的过程中,我的问题呈阶梯式地抛出。首先设计了一个初步性问题:“你是怎样捉到虫子的?怎么记录?” 通过这样的提问,帮助幼儿梳理记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接着设计了一个关键性问题:“找出两组相似的记录,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 目的是引导孩子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多组分合记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交流讨论、自己操作,来体验互换关系。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怎样的记录最容易让人记住,又不会漏掉和重复呢”,引导幼儿思考如何排列更有序等。这些问题无疑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究与讨论、互动与思考的有效平台,提升了活动的内涵。让幼儿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的探索、发现,学着自己来归纳数的组成中几个重要的关系。这些问题的设计不但符合了幼儿的学习特点,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三、重在运用,迁移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也应用于生活实践,儿童的思维是感性的、具体的,只有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育活动,才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对于数的学习,我更加重视经验的迁移,运用在生活中,我通过“找朋友”活动 ——游戏情境的延续,让幼儿在找朋友过程中迁移自己的已有经验,“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张数字卡片,宝宝们要找和自己的数字卡片合起来是5的宝宝当舞伴”,巩固对5的组成的理解。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幼儿都在快乐地学习,能力得到更加自主的发展。

不足:

1、目标的制定偏低,应考虑从情感态度、能力、知识三方面来制定,制定得更为全面、具体、适宜些。

2、在提问环节只顾及到个别幼儿,不能面向全体。

3、自己在总结5的组成时语言可再简练、规范些。

4、设计时内容略显单薄,如能稍加充实会更好。

在学习5以内数的组成教学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操作材料,设计了贴近幼儿生活的情景和游戏,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操作活动对数学游戏产生兴趣,获取有关数的组成的`感性经验,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和游戏的中实际问题,使学与用结合起来。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