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陶罐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通用6篇)

时间:2023-09-23 作者:ZS文王2023年陶罐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通用6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陶罐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篇一

1、让学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克制。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明白: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指导学生诵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

体会课文寓意。

一、激趣导入,形象展示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7课的生字、新词,并初步理解了寓言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则寓言。(板书:27、陶罐和铁罐)齐读。你们想不想进一步认识陶罐和铁罐这两个朋友呢?出示课件。

2、本则寓言是用了拟人的写法,看看课文是怎样写铁罐奚落的?

二、精读课文,读出感情。

1、听录音朗读课文,让学生画出陶罐和铁罐对话。

2、出示幻灯,让学生对照自己所画的内容。

3、出示课件:陶罐和铁罐的对话过程。(要求学生要注意观察它们对话原语气和神态变化。)

4、从陶罐和铁罐的对话语气和神态变化中,你观察到了什么?

板书:傲慢谦虚

5、师生分角色对话。

6、铁罐为什么敢问陶罐说:“你敢碰我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易碎坚硬

8、师生评议。

9、过渡:同学们,随着时间在流逝,骄傲的铁罐和谦虚的陶罐会发生什么变化?

10、全班齐读11-17小节。

a、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显示:陶罐挖掘出来的样子的铁罐被氧化的过程。

b、从刚才的屏幕上看,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发表见解板书:耐保存易氧化

三、交流体会,明白道理。

2、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3、小结。板书: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全面看问题。

四、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存在的优点和缺点,今后应该怎样正确对待。

五、结束语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篇课文,我们懂得了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全面看问题,同时,老师也希望,让骄傲永远消失在我们身边,让谦虚永远陪伴着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吧!

陶罐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篇二

赵小利

在《陶罐和铁罐》一课中,我针对“抓提示语指导学生读出对话的语气”这一研究主题,采用了一些不同的方法。

1、利用插图理解“傲慢”一词的意思,与“谦虚”做对比。课上学生理解比较到位,但读的火候不够,下次我想改进为观察后模仿铁罐的表情,帮学生打开局面,烘托气氛,免得学生放不开,不好意思带着语气读。

2、通过工具书理解词义,我把字典中对“轻蔑”的解释原样呈现给学生,此处理解比较到位,学生能读出瞧不起的`感觉。

3、替换词语感受“恼怒”中暗含的蛮不讲理,表现出铁罐一心用自己的长处和陶罐的短处相比。在一些老师的教案设计中,我发现这个环节他们会出现重复,“先问恼怒什么意思,让学生换个词,后来又问为什么恼怒用的好”,浪费了时间。并且,此处几经引导学生都没有把铁罐的恼羞成怒读出来,于是我讲解“恼羞成怒”一词,并板书“羞”,点出铁罐的无理取闹,接着范读这句话。因为我知道有几个孩子能读好,可“住嘴”一读出语气,他们就怕别人笑,果然在我先读后,就有学生恰到好处的模仿我读出了铁罐不讲理,恼怒的样子。于是我马上表扬他,和大家一起为他鼓掌,局面一下子打开了,学生都放开了自己的拘束。

4、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到第四组对话,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寻找提示语了,但这一组恰恰没有。于是,我加入了提示语的填空,并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本身的内容和标点符号。学生以前积累过一些描写生气的词语,并浅层了解它们的意思,如:怒气冲冲、怒发冲冠、气急败坏等,这时,他们迁移了以往积累的词语,并最终选择了“气急败坏”这个比较恰当的词。

通过四组对话的朗读指导,此时学生已经关注到了提示语的作用,我就出示了填空,再次帮学生印证他们的想法。后来便水道渠成地由学生自己总结出了抓提示语中神态描写的方法。

陶罐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篇三

《陶罐和铁罐》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趣味性强,寓意深刻,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两个罐子的故事。铁罐自以为坚硬,看不起陶罐,经常奚落它。而陶罐却没有与它计较,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而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待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教材的特点、学生认识事物规律,我制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认识“陶、谦、虚”等10个生字;理解“奚落、轻蔑、懦弱、相提并论、和睦相处”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

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5个教学环节,1.导入新课2.初读感知3品读课文4布置作业。

在教学中,我抓住以下几点,一是学习书面词语,二是理解句子联系,三是领悟寓意,揭示主旨。

这课需要学习的词语包括:奚落、傲慢、懦弱、轻蔑、和睦相处、相提并论等,这些词语多是书面词语,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词语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我把这些词语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如“奚落、轻蔑是联系上下文理解”;“懦弱是采用换词的方法理解”;“相提并论”是运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和睦相处则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进行理解。其余则放在教学中自然渗透。

比如,在教学“奚落”这个词语时,一开始,我用导入下文的方式,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呢?学生读下面的对话,这样对奚落有个初步的了解,使用语言讽刺别人。那么在下面的教学中,读到课文的第四段,也就是铁罐讽刺陶罐的话时,我又回过头来,出示第一自然段中的话,让学生理解“奚落”的意思,轻蔑的意思,这样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更容易读懂铁罐的傲慢,和对陶罐的嘲讽。也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这样做,目的是引导学生意识到词语的存在,在词语的表达方式上揣摩体会。

中年级教学中,读懂段落并运用段落去表达是读写训练的重点内容。这篇课文在三年级上册,我觉得重点是要让学生体会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以后理解和学习段落做铺垫。

课文第一个场景里,铁罐的语气神态变化十分明显,由傲慢,到恼怒,再到火冒三丈,程度层层加深,我引导学生“铁罐一直在嘲笑陶罐的什么短处?”让学生回顾之前铁罐说了什么话,再读懂这些话都是围绕“陶罐易碎这个短处来说的”,这样也就更能体会铁罐的傲慢和他不听别人的解释、劝解,只是认准了自己的长处,更要拿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的短处相比较。这样的联系,学生也能感受到铁罐的蛮横无理。回过头来再读课文,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就会更深。

这样教,学生就会在课上对课文有新的发现,新的领悟,同时受到阅读能力的训练。

本篇课文说明了一定的道理,事物的强弱或者人的长处和短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要发展地看问题。每个事物或者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全面地看问题。在生活中我们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短处,更不能恃强凌弱——要和谐相处。

因此,我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课文中描写人物的语气、表情、语言的词句,认真揣摩,感情朗读体会作者所描写的生动细致的画面,铁罐肆意欺凌弱者,他无缘无故地挑衅,侮辱对方时丝毫不留情面,总认为自己不可一世,强调自己身份不一般,强调别人没有资格和自己说话甚至没有资格表达观点,直至最后欲将对方置于死地。我从陶罐为突破口,渗透尊重别人、平等对待、和谐相处的思想,突破教学难点。这其中,我力求发展语言、感受文化、滋养心灵为一体。

当然,由于各种原因,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评价不够及时,引导不够到位等等。

陶罐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篇四

上个星期二在多媒体教室上了一堂公开课,上完之后感很失败,想想自己为了这节课所花费的心血,尽管我知道“课堂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但在众多领导和同事面前,泪水还是不争气的流了下来,为自己的课前精心设计与上课效果的反差,也为自己糟糕的表现。上课之前,我的心一直被那根紧张的线牵引着,但我一直告诫自己“不就是一节课吗?”可事实证明我没有如此洒脱。由于紧张,思维受到限制,影响了语言表达。

我选的是《陶罐和铁罐》这一课,这是一篇很有启发性的寓言,通过体会陶罐和铁罐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让学生理解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课文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写骄傲的铁罐常常奚落陶罐,而陶罐却忍让着铁罐,后半部分是写经过若干年之后铁罐被氧化,而陶罐依旧光洁、朴素。整堂课说重难点都把握到位,可还是有几处不尽如的地方。其实课件制作的挺精美,还制作了动漫。特别是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很逼真,把陶罐的谦虚和铁罐的骄傲表现的活灵活现,学生们的兴趣在此刻也马上被调动起来了,如果这时立马让学生模仿去说、去演,肯定课堂气氛马上高涨起来,可惜我没有,我却挑出两个词语要求学生解释意思,最后还很正式的用课件的形式显示出来,在这个环节上学生的积极性被我打消了一半,虽然说后一环节我让学生练了,但效果大打折扣,真的挺遗憾!

再一个就是第二部分的一个重要环节,经过时间的流逝,若干年之后,铁罐变成什么样子,陶罐呢?我是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陶罐、铁罐变成的样子的句子,然后再让学生去看课件铁罐氧化的过程,和陶罐依旧光洁、美观。最后我又提了几个问题,让学生把这几句话反复读了几遍。我的话不精炼,有的重复啰嗦而且耽误了时间,导致后面时间紧的问题。课件中的两大亮点在课堂教学中却成了两大遗憾之处,这是我在这次公开教学中感觉最可惜的地方。

上完课后最大的感慨就是:上好一节公开课真难,在这次教学中我懂得了,强化学生的感受,淡化纯粹的分析对语文的课堂教学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会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这次课堂反思中,学校的多位领导以及我的同事们不仅对我的这堂课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还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渊博的知识为我指明了所要努力的方向,让我拨云见日。以后我也希望前辈老师们继续关注我的课,然后多提建议,在此真心地感谢所有领导和同仁们对我的点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研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我坚信我会在这种紧张、热烈的环境中,更快的成长!

陶罐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篇五

这一节课,从开始准备到最后呈现,经过了屡次修改。在这个不断修改的过程中,我苦恼、纠结、煎熬,不断推翻自己,最终豁然开朗。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得到了锻炼,有了不少收获。

这次执教的课文《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童话这种文学体裁有以下几个特点:充满想象与梦想,常用拟人化的手法,故事生动有趣,曲折离奇的故事背后蕴藏着一个道理……。《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以对话推动情节,通过对话、神态描写表现人物个性品质这两个点都可以作为本课的语言训练点。考虑既要帮助孩子们建立一种文体意识,又要表达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同时也考虑到三年级孩子的接受程度,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习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描写,表现铁罐傲慢无礼和陶罐谦虚的个性品质的手法;初步了解童话,对童话所阐释的.道理有自己的理解。

童话,作为一种儿童文学形式,故事浅显易懂,情节曲折离奇,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文体。因此,我认为学习童话故事的课堂就应该是一个充满童心童趣、富有趣味性、让孩子们喜欢的课堂。如何使课堂充满趣味性呢?分角色朗读表演就是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课堂上,在孩子们找到了提示陶罐和铁罐对话时神态的词语,并且对这些词语有了充分理解的前提下,我提出要求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并且将每一处对话的提示语剔出来,放在这一处对话的前面起一个提示神态表情的作用,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陶罐和铁罐,尽情地去展示表演。《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正是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朗读表演塑造出了自己心目中陶罐和铁罐的形象。“表演者〞“卖力〞地表演,“观众们〞也都看得津津有味,课堂也就趣味盎然了。

上完课之后,我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缺乏之处。其中最遗憾的一点是:我与学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时,我的表情、动作、语气还不够到位,还不够夸张。朗读童话除了要求准确、流利以外,关键是“化装〞好角色。朗读时可以适当地把声音“化化装〞以加强表现力,朗读的音色因角色不同要有变化。为了逼真地表现出作品中的角色,可以进行模仿、夸张等。课堂上我没有做好这一点,对于角色的表现力上就差了些!

“课堂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正因为这样,才让我们不断追求,不断完善。

陶罐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篇六

这一节课,从开始准备到最后呈现,经过了多次修改。在这个不断修改的过程中,我苦恼、纠结、煎熬,不断推翻自己,最终豁然开朗。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得到了锻炼,有了不少收获。

这次执教的课文《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童话这种文学体裁有以下几个特点:充满想象与幻想,常用拟人化的手法,故事生动有趣,曲折离奇的故事背后蕴藏着一个道理……。《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以对话推动情节,通过对话、神态描写表现人物个性品质这两个点都可以作为本课的语言训练点。考虑既要帮助孩子们建立一种文体意识,又要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同时也考虑到三年级孩子的接受程度,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习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描写,表现铁罐傲慢无礼和陶罐谦虚的个性品质的手法;初步了解童话,对童话所阐释的道理有自己的理解。

童话,作为一种儿童文学形式,故事浅显易懂,情节曲折离奇,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文体。因此,我认为学习童话故事的课堂就应该是一个充满童心童趣、富有趣味性、让孩子们喜欢的课堂。如何使课堂充满趣味性呢?分角色朗读表演就是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课堂上,在孩子们找到了提示陶罐和铁罐对话时神态的词语,并且对这些词语有了充分理解的前提下,我提出要求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并且将每一处对话的提示语剔出来,放在这一处对话的前面起一个提示神态表情的作用,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陶罐和铁罐,尽情地去展示表演。《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正是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朗读表演塑造出了自己心目中陶罐和铁罐的形象。“表演者”“卖力”地表演,“观众们”也都看得津津有味,课堂也就趣味盎然了。

上完课之后,我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遗憾的一点是:我与学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时,我的表情、动作、语气还不够到位,还不够夸张。朗读童话除了要求准确、流利以外,关键是“化妆”好角色。朗读时可以适当地把声音“化化妆”以加强表现力,朗读的音色因角色不同要有变化。为了逼真地表现出作品中的角色,可以进行模仿、夸张等。课堂上我没有做好这一点,对于角色的表现力上就差了些!

“课堂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正因为这样,才让我们不断追求,不断完善。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