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班雨中宝贝教学反思与反思 小班社会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宝贝玩具(通用5篇)

时间:2023-09-23 作者:ZS文王2023年小班雨中宝贝教学反思与反思 小班社会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宝贝玩具(通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小班雨中宝贝教学反思与反思篇一

活动目标:

1.知道玩玩具时不能乱扔,要爱护玩具,玩具玩完以后要放回原处。

2.学会给玩具分类,并体验大家一起玩玩具的快乐。

活动准备:

玩具若干,宝贝魔术箱一个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导幼儿进入主题

2.引导幼儿讨论玩具的各种玩法,幼儿自由发言,和大家一起分享。

二.引导幼儿自己玩玩具,和好朋友交换玩玩具

1.幼儿拿着自己的玩具自由自在的玩,教师注意关注幼儿的玩法。

2.引导幼儿交换玩玩具,体验大家一起玩玩具的快乐,也可以两个人一起玩。

3.教师演示摔疼了玩具,让幼儿体会一下玩具摔疼了也会哭的。

教师小结:边说儿歌边玩玩具(玩具玩具真有趣,天天和我做游戏,轻轻拿、轻轻放,不扔不摔要爱惜)。

三.请幼儿将玩具宝贝送回家

1.教师通过打电话的方式,玩具妈妈要请玩具宝宝回家了,请幼儿帮忙把玩具宝宝送回家。

2.分别介绍玩具妈妈家的名称,然后启发幼儿将玩具按类别分别送玩具宝宝回家。

3.老师和幼儿一起检查确认玩具宝宝是否回到了自己的家,并分别把送错的.玩具宝宝正确的送回家。

四.活动结束

带着好玩的玩具给其他班级的小朋友也玩一玩,大家一起分享。(因为玩具上有很多的细菌,提醒幼儿玩玩具时不能放嘴里,玩完玩具要把手洗干净。)

教学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小班雨中宝贝教学反思与反思篇二

活动目标:

1、认识多种交通工具。

2、了解各种车辆的用途。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音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早上你是坐什么车来幼儿园的呀?

(幼儿自由回答)

师:除了刚才说的这些,马路上还有很多不同种类的车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二、认识多种交通工具及其用途

1、出示警车图片,幼儿观察。

提问:

(1)这是什么车?(警车)

(2)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样子的?

(3)警车是用来干嘛的呢?(抓坏人)

2、出示救护车图片,幼儿观察。

提问:

(1)这是什么车?(救护车)

(2)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样子的?

(3)救护车是用来干嘛的呢?(抢救病人)

3、出示洒水车图片,幼儿观察。

提问:

(1)这是什么车?(洒水车)

(2)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样子的?(像下雨一样)

(3)洒水车是用来干嘛的'呢?(向路面上洒水和冲洗马路,把马路上的灰尘洗掉,让空气变得清新)

4、、出示邮政车图片,幼儿观察。

提问:

(1)这是什么车?(邮政车)

(2)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样子的?

(3)邮政车是用来干嘛的呢?(运送信件)

5、、出示吊车图片,幼儿观察。

提问:

(1)这是什么车?(吊车)

(2)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样子的?(长长的手臂)

(3)吊车是用来干嘛的呢?(盖楼房时运重物的)

6、再次观看图片,巩固对车辆的认识。

三、猜谜游戏教师和幼儿玩猜谜游戏。

第一个:会像路面上洒水的,把马路洗干净的车是什么车?(洒水车)

第二个:长长的手臂运重物(吊车)

第三个:抓坏人的时候,警察会开来的是什么车?(警车)

第四个:有人生病了,可以救命的是什么车(救护车)

第五个:可以送信送邮件的是什么车?(邮政车)

四、认识信号灯,学习简单的交通规则。

各种各样的车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但是路上开车一定要注意安全,必须遵守交通规则。

出示交通标志:红绿灯,知道“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

五、游戏结束。

1、播放音乐《开汽车》,知道幼儿听音乐做游戏,巩固对红绿灯的认识。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态自然,能够根据教案的流程来上课。但是整个活动过程的气氛有点沉,不能够体现幼儿对活动的乐趣。

小班社会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宝贝玩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小班雨中宝贝教学反思与反思篇三

活动目标:

1、观察伞的外型和色彩,知道伴是一种挡雨的用具。

2、充分感受雨中游戏的乐趣,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选择一个下雨(雨不能太大)的日子。

2、折伴、直杆伴各一把,其中一把是手动伞,一把是自动伞。

3、幼儿每人从家中带一把儿童伞,一双小雨鞋。

活动过程:

一、认识雨伞(在室内)

1、下雨了,你们想出去玩吗?什么东西能帮助我们不被雨淋湿呢?(雨伞)

2、为什么雨伞能遮雨?(伞是由油布、尼龙布或塑料制成的。)

3、撑开的雨伞像什么?(蘑菇、亭子、大帽子等。)

4、为什么伞能撑开、收拢?(有能伸缩的伞架。)

5、请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小伞的外形、色彩与使用方法。

6、演示直杆伞、折伞或自动伞、手动伞的开收方法,请幼儿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7、请幼儿学习开伞、收伞。提醒幼儿不要让伞碰到别人的眼睛或其他部位。

二、撑逢小伞去看雨

1、带领幼儿撑着小伞来到室外,听听小雨打在雨伞上的声音,启发幼儿用合适的象声词来描述,如嘀嗒、沙沙等。

2、引导幼儿看看雨点除了落在雨伞上,还落在什么地方。(落在树叶上、摔进水塘里、打在屋顶上等。)

3、带领幼儿踩水,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踩得轻,水花小;踩得重,水花大;跳一跳,会溅起小水花。)

三、与小伞一起游戏

1、游戏:小兔与大灰狼幼儿做小兔,教师做大灰狼。“小兔”撑着雨伞在草地上玩,当“大灰狼”出现时,“小兔”可立刻将伞当作蘑菇,躲到“伞蘑菇”下,不让“大灰狼”发现。

2、游戏:大风与风车启发幼儿将伴当作“风车”、手握伞柄使其旋转。当听到教师发出“风大了”的信号时,“风车”就转得快;当听到“风小了”的信号时,“风车”就转得慢;当听到“风停了”的信号时,“风车”就不转。游戏结束后,请幼说说:雨伞旋转时,雨水怎么样了?(雨水会飞溅开来。)

3、游戏:换房子启发幼儿将伞当作“小房子”。在教师念完儿歌前找一同伴互换“小房子”,并遮住上半身,请大家猜猜其中的几间“小房子”里住着谁。

四、画小伞

1、回到室内,请幼儿交流游戏感受,启发幼说说还能用小伞做什么游戏。(如“降落伞”游戏、“红绿灯”游戏等。)

2、启发幼儿用水彩笔画出各种色彩、图案的雨伞。

3、提醒幼儿今后不要逢雨便出去游戏,应注意安全和健康。

小班雨中宝贝教学反思与反思篇四

《会走的玩具》这节课是四年级的一节美术手工课,本课的学习要求让学生用废弃材料做一个会走的玩具。作为手工课学生会特别的感兴趣,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玩过的玩具,再出示自己制作的玩具,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以后,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玩具为什么会走?同学们通过观察很快发现,玩具“走”的方式有很多种,一般都靠外力和动力。

并以大公鸡为例,让学生了解制作的方法,欣赏了课本中展示的玩具范例,让学生商讨各种“会走的玩具”的设计思路和对制作材料的不同要求,以及不同的装饰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制作出与众不同的玩具。学生制作出会走的圣诞老人、大公鸡、小娃娃等等,并采用画、剪、贴等各种手段将玩具装饰美化。学生在游戏比赛中体验到自制玩具的乐趣,但有小部分学生没能及时完成作业。

小班雨中宝贝教学反思与反思篇五

教学目标:

1、让幼儿能区分红、黄两种颜色,学习简单的颜色分类。

2、让幼儿初步认知“红色”、“黄色”、“red”、“yellow”。

教学准备:

1、苹果、梨实物若干。

2、红苹果、黄雪梨卡片若干(总数与幼儿人数相同)。

3、“红色”、“黄色”、“red”、“yellow”字卡各一张。

4、红、黄色小筐各一只,红、黄色玩具若干。

教学过程:

1、开始部分:律动稳定幼儿情绪,组织幼儿坐好。

2、基本部分:

1)引入部分:组织游戏:苹果雪梨来做客。

请两名教师扮演“苹果姐姐”和“雪梨姐姐”,来班级做客,请幼儿观察苹果、雪梨的颜色(红、黄),再请小朋友们吃苹果和雪梨。(即给每位幼儿胸前挂一张红苹果卡片或黄雪梨卡片)

2)巩固对红色、黄色的认识,培养幼儿的反应能力。

a、启发幼儿说说挂在自己胸前的是什么。

b、游戏:请幼儿听口令出示卡片。如:教师说:红苹果举起来,幼儿即举起胸前的红苹果卡片。

3)学习简单的颜色分类。培养幼儿的'颜色辨别能力。

a、谈话活动导入:教师与苹果姐姐、雪梨姐姐谈话。

b、教师引导幼儿一起寻找玩具,却发现红色、黄色的玩具都混在一起了。引导幼儿一起想办法将玩具宝宝送回家。

c、幼儿操作:将红色玩具送至苹果姐姐处,将黄色玩具送回雪梨姐姐处。

4、结束部分:

“苹果姐姐”、“雪梨姐姐”请幼儿一起玩玩具、吃水果餐。

5、课后延伸;

请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探讨还有什么水果是红色(黄色)的,并将探询结果反馈个老师。

教学反思:

1、这次活动的安排,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幼儿观察老师实验的过程中,幼儿一直很安静很认真地看着实验过程。

2、给幼儿提供感性经验,幼儿在直观的感受中,能很清晰地讲述实验的过程。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