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的歌教学设计(通用8篇)

时间:2023-09-23 作者:薇儿大海的歌教学设计(通用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篇一

《大海睡了》是一篇诗歌。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色。我在教学设计中是这样设计的: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孩子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设计中除了教师范读时进行音乐的渲染,创设了静谧的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夜晚大海的美景外,在课外延伸时还布置了画一幅“大海醒了”的画,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也把诗、画巧妙地融为了一体,让孩子在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感受艺术的美。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孩子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多让孩子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孩子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就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这首诗歌时,首先让孩子初读课文,并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同时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接着尝试研读,我提出要求:谈谈你读了这首诗的感受。孩子分小组进行研读,共同讨论,我则深入到小组进行指导,以加深孩子对问题的理解,提高朗读水平,从而体会夜晚大海的平静、温柔。最后尝试品读,通过初读、品读,孩子对诗歌已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达到孩子情感与诗歌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的境地。

本首诗描绘了“大海睡了”的美,那么,“大海醒了”的景象该怎样用诗的语言来表达呢?孩子对此定然会很感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共同作诗,进行句式的迁移和文字的训练,孩子思维火花不断闪烁,在语言运用的同时领略了大海不同情态的美。而交流的过程更让孩子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本课语言流畅、优美,但有几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点呢?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谈看法、谈见解,孩子的认识各不相同:有的说大海很大,像是把明月和星星抱住;有人说夜晚天是深蓝色,大海也是深蓝色,向远处看,天和大海仿佛是一体的,所以说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还有的说明月、星星倒映在水中,像是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这时,我不急于作答,让孩子带动作读再观察、再体会,通过自己初步感悟,再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孩子很容易地理解了这点,加深对大海夜晚沉静之美的感受。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篇二

《大海睡了》一课是一篇儿童诗歌,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诗歌共8行两句话,语言流畅,富于想象。课文配有一幅插图,体现了诗句描绘的优美意境,可供学生观察,帮助理解课文。诗歌不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学生基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明他们对词句的意思已基本理解,思想情操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另外,朗读既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理解内容的一种手段。既然理解力要靠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既然朗读又是理解内容的有效方法,就要动用指导朗读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给学生留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读自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大海夜景,一个 “读”字应该贯穿始终。上了这一课有如下感受:

一、 教材所描绘的意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展现。

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了两段大海的情景,分别是“动”时的大海与“静”时的大海。让学生通过体会“波涛汹涌”的大海的场面,然后进“宁静祥和”的大海情景,通过感官的对比感受,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然后再通过大海宁静的画面,引导学生去体会课文中的词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真正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课文。

二、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提问与解决问题。

在引导学生感悟“她抱着明月,她抱着星星”这两句时,孩子们提出了疑问,因为平时在生活中都是妈妈抱他、爸爸背他们的,而且孩子们认为大海非常的广阔更像爸爸。于是我引导我又引导他们看图,并且理解大海妈妈有两个宝宝呢,抱着月亮宝宝背着星星宝宝。后来班里有位小朋友举手说:“老师我想明白啦!我觉得白天的大海波浪翻滚而且又有大风像爸爸,而晚上的大海很温柔很安静更向妈.。”这个答案立刻得到了全班小朋友的认同。我也觉得这个孩子的回答很精彩,我夸他像个小诗人,并鼓励他写写白天的大海。问题的解决是在师生的互相合作下完成的。

三、 学生的朗读指导还需进一步加强。

整堂的设计应该说课文的情境渲染是到位的,但是学生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或要求下能够有感情地、身临其境地进行朗读,如果一但脱离了老师的要求与情境,学生的感情也就消失了,好像我们的学生对于朗读时的语文味还没有找到,需要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加强训练。

我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般的真切体验,达到景与情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我以猜谜导入,出示谜语:

胸怀真宽大,

江河容得下。

潮涨幕就落,

风起掀浪花。

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伊始,我用学生最喜欢的方式调动他们对大海的已有认识经验,让他们猜到之后,既有对大海的感受,又有引发对“夜晚的大海是怎样的“的探究欲望,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二、对比感知,激发想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课,利用多媒体展现了白天和夜晚大海的景象:白天,海风徐徐,大海翻滚起层层波浪,浪花飞溅,涛声阵阵,海岸边靠着鱼船,装满了鱼虾,海面上,海鸥穿梭,鸣声不绝于耳,夜晚,海面上传来了轻轻的潮声,月亮和星星挂在天空中,星星一闪一闪眨着小眼睛,多美呀!通过画面的对比,使学生感受白天与夜晚大海两种不同的美,白天的大海风儿追逐着浪儿,就像个顽皮的孩子,夜晚的大海就像个慈祥的母亲,哄着自己的孩子睡着了,自己也发出了轻轻的鼾声。不同的画面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

此时,学生看着夜间大海的画面,争先恐后地发言:

——大海很安静、很美丽。

——大海风平浪静。

——大海累了,像是睡着了。

可见,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学习氛围中,兴趣浓厚。

三、音乐渲染,营造氛围。

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轻柔的潮水声,目的是营造宁静、轻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走入诗境,在指名学生朗读时,为学生配上轻轻的潮水声,让学生能更好地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现大海的静谧、温柔,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

四、以读为主,以读代讲。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就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这首诗歌时,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同时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接着尝试研读,在此之前,我提出要求:谈谈你读了这首诗的感受。然后分小组进行研读,共同讨论,教师则深入到小组进行指导,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朗读水平,从而体会夜晚大海的平静、温柔。最后尝试品读,通过初读、品读,学生对诗歌已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达到学生情感与诗歌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的境地。

《大海睡了》全诗共8行两句话,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像力的语言,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诗歌不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诗歌中有这样一句"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于是我让学生朗读体会完其中的意境后,我就问学生:"读了这一句,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一年级的学生虽然不能很清楚地表达他们的意思,但从中可以看出,他们还是可以提出问题来的,大概意思就是:"大海怎么能抱明月,背星星 "于是我紧接着问:"是呀,明月和星星的家在天上,它们与大海是天地之分,那么大海是怎么抱着明月,背着星星的 "然后我再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从图中学生找到了答案.原来,是明月与星星的倒影倒映在海面上,看上去就好像大海——"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问题的解决是在师生的互相合作下完成的.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篇三

看到这一课时,我就想到了一个字“美”。我觉得一定要创设一个优美的情境,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享受到审美情趣。心理学研究表明:美的事物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好感,内心的积极情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效果也会大为提高。于是,我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了许多大海的图片,录像,制作成适合自己教学思路的幻灯片。我认为本课教学中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方面做到了几点: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在本课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适时运用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感悟语言文字,更能让学生通过美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受到熏陶和感染,提高审美情趣,加深对大海夜晚沉静之美的感受。

二,把握课堂的生成资源。 由疑问为切入点,理解阅读诗句。比如:学生自读完课文后质疑,“什么是鼾声 大海会打鼾吗 ”等问题,让他们知道大海像妈妈一样。在讲到“她”时,我还想给学生讲讲这是一种拟人手法,可是忘记了。

三, 发挥教师自身资源。 如适时范读,表演范读,都起到了有效的指导学生朗读,巩固理解课文的作用。

四,存在问题 我认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缺点。

1,对课堂上出现的生成问题不能很好的调控,也就是还要提高教学机智。

2,给学生的自主性还不够。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比如在让学生自主合作读课文时,实际教学中感觉还是放得不够。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篇四

《大海睡了》是国标本苏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的一首诗歌。全诗共8行两句话,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像力的语言,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课文还配有一幅插图,再现了诗句描绘的优美意境,可供学生观察,帮助理解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诗歌不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学生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说明他们对词句的意思已基本理解,思想情操受到了感染和熏陶。

一、树立目标意识

首先我是复习旧知。自然地又是有意识地通过要求学生复习性背诵学过的关于大海的词语,使其为新知学习作铺垫。二是提出目标。我注意将学习目标和任务具体化,使其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联系起来。学习目标的提出为学生明确了具体的学习方向、任务和标准,有利于他们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开展学习活动,在学习中切实发挥主体作用,改变过去一些教师“目标保密”,学生成为名义上的学习主体,实际上只能盲目跟着教师跑、凭着感觉走的状况。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师要有目标意识,我想我也要让我的孩子有目标意识,并让他们为自己在40分钟结束后达到自己的目标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注意了以读为主的训练主线。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就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这首诗歌时,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同时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接着尝试研读,教师提出要求:谈谈你读了这首诗的感受。学生分小组进行研读,共同讨论,教师则深入到小组进行指导,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朗读水平,从而体会夜晚大海的平静、温柔。最后尝试品读,通过初读、品读,学生对诗歌已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达到学生情感与诗歌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的境地。

三、在学习诗文中渗透生字教学

识字教学无处不在,在课的开始,我让孩子们读“大海”我让孩子们认识了“海”字(大海的每个角落都是水),“睡”字是眼睛闭上了就是“睡”,而后在各种声音中认识了“声”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上不但教授给学生书本上的信息,还潜移默化、悄无声息地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习汉字的方法。

本节课中还有许多的不足,如果能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去领会白天的大海与晚上的大海的不同,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更准确,可能会品读得更到位。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篇五

《大海睡了》是一篇诗歌。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色。我在教学设计中是这样设计的:

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孩子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设计中除了教师范读时进行音乐的渲染,创设了静谧的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夜晚大海的美景外,在课外延伸时还布置了画一幅“大海醒了”的画,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也把诗、画巧妙地融为了一体,让孩子在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感受艺术的美。

二、注意了以读为主的训练主线。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孩子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多让孩子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孩子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就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这首诗歌时,首先让孩子初读课文,并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同时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接着尝试研读,我提出要求:谈谈你读了这首诗的感受。孩子分小组进行研读,共同讨论,我则深入到小组进行指导,以加深孩子对问题的理解,提高朗读水平,从而体会夜晚大海的平静、温柔。最后尝试品读,通过初读、品读,孩子对诗歌已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达到孩子情感与诗歌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的境地。

三、语文学习不等于学习课文,因此,对课文的教学也不应仅仅局限在课文本身,要尽可能地拓宽开去,让孩子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本首诗描绘了“大海睡了”的美,那么,“大海醒了”的景象该怎样用诗的语言来表达呢?孩子对此定然会很感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共同作诗,进行句式的迁移和文字的训练,孩子思维火花不断闪烁,在语言运用的同时领略了大海不同情态的美。而交流的过程更让孩子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四、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让孩子带动作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感悟语言文字,还能帮助孩子突破难点。

本课语言流畅、优美,但有几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点呢?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谈看法、谈见解,孩子的认识各不相同:有的说大海很大,像是把明月和星星抱住;有人说夜晚天是深蓝色,大海也是深蓝色,向远处看,天和大海仿佛是一体的,所以说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还有的说明月、星星倒映在水中,像是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这时,我不急于作答,让孩子带动作读再观察、再体会,通过自己初步感悟,再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孩子很容易地理解了这点,加深对大海夜晚沉静之美的感受。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篇六

这首诗歌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像力的语言,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课文还配有一幅插图,再现了诗句描绘的优美意境,可供学生观察,帮助理解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诗歌不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学生基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明他们对词句的意思已基本理解,思想情操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另外,朗读既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理解内容的一种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给学生留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读自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大海夜景,一个“读”字贯穿始终。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几遍,达到读正确,读通顺,再通过指点,让学生读出停顿,从而读流畅整首诗。接着,通过指导看图,引导学生在学会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同时感受大海夜晚的宁静和美丽,然后通过读书把这一份感受表达出来。在想像中指导朗读,理解字词,在朗读中对照画面,体会诗境。最后做到熟读成诵。

本首诗描绘了“大海睡了”的美,那么,“大海醒了”的景象该怎样用诗的语言来表达呢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想象讨论,学生思维火花不断闪烁,在语言运用的同时领略了大海不同情态的美,而交流的过程更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中成功之处:

1、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尝试理念的支配下,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师生互助、小组讨论等学习模式,发挥了学生的主题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在小组互谈诗歌的感受时,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我及时给予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2、注意了学生的想像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首诗歌言简意赅,他所描写的是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色。在学生对原文理解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观看欣赏白天大海的景色,随着音乐的起伏,学生的思维也跟着浮想联翩。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我让学生模仿所学的诗文,创作一首描写白天大海的诗歌。学生在展开想象的同时,又联系文中的语言,创造性地把所写的诗歌有感情地读了出来。使抽象的文字顿时“活”了起来,受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3、注意了以读为主的训练主线。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就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这首诗歌时,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同时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接着分别采用了指名读、个人读、评价读、小组研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达到学生情感与诗歌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的境地。

4、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授课伊始,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谈话,学生初步谈了自己对大海的感受,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我向学生展示了夜间大海的画面。学生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争先恐后地发言,:“大海很安静”;“大海风平浪静”;“大海累了,像是睡着了”。由此,学生自然地投入到学习氛围中,兴趣浓厚。

(2)利用电脑课件,突破难点。

本课语言流畅、优美,但有几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我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设计了“两步走”电脑课件,先出现一幅空中悬挂的明月与繁星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看法、谈见解,学生的认识各不相同:有的说大海很大,像是把明月和星星抱住;有的说夜晚天和大海都是深蓝色,向远处看,天和大海仿佛是一体的,所以说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还有的说明月、星星倒映在水中,像是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这时,我不急于做答,而是发挥电脑优势,屏幕上出现了“明月”和“繁星”在水中的画面,让学生再观察、再体会,通过自己初步感悟,再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这点,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3)利用电脑课件,帮助学生认识汉字。

生字教学本是枯燥无味的,但是信息技术的介入却为识字注入了活力。在识字教学这一环节中,通过提供相关的电脑课件,改以往教师的板演为电脑演示,生动、直观,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汉字的结构特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篇八

上周三上了第9课《大海睡了》,全诗共8行两句话,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像力的语言,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课文还配有一幅插图,再现了诗句描绘的优美意境,可供学生观察,帮助理解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诗歌不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学生基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明他们对词句的意思已基本理解,思想情操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另外,朗读既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理解内容的一种手段。既然理解力要靠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既然朗读又是理解内容的有效方法,就要动用指导朗读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给学生留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读自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大海夜景,一个“读”字应该贯穿始终。但强调读,不等于盲目地多读,什么时候读,是读一段还是读几句?采取什么形式读,读出什么样的语气?都始终从教学目标出发,以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

具体做法: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几遍,达到读正确、读通顺,再通过指点,让学生读出停顿,前鼻音、后鼻音、轻声,从而读流畅整首诗。接着,通过指导看图,引导学生在学会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同时感受大海夜晚的宁静和美丽,然后通过读书把这一份感受表达出来。在想像中指导朗读,理解字词,在朗读中对照画面,体会诗境。最后做到熟读成诵。

我在教学中关注的第二重点就是写字,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识字和写字兴趣很浓厚。写字既是学生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也是识字教学过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教学生写好字,不但可以巩固识字教学的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许多学生写不好字,往往是因为没有专心写而造成的,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规范的写字习惯,对于今后字体的形成具有极坏的影响。因此,我在课堂写字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喜欢上写字。

具体方法:先请同学们观察字型,说说你的发现,或是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有的说结构、有的说占格的位置、有的说记忆方法)再到写,从起笔,占格位置入手,同学生一起边说边写(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最后点评。学生在本子上书写时教师巡视纠正错误,写字的正确坐姿,握笔的正确方法,这些同样是写好字的前提。

一堂课下来喜忧参半,喜,课顺利讲完了,任务完成了。忧,还存在着不足,给学生的自主性还不够。要培养孩子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比如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大海醒了”的创作。但是实际教学中感觉还是放得不够。没有让孩子们大胆的想象,充分的表达。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