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方法与课程的反思(优质16篇)

时间:2024-05-14 作者:雅蕊

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和有意义。教学反思范文从不同角度呈现了教师的教学心得和教学方法,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教师教学方法与课程的反思(优质16篇)篇一

对于高职教育而言,文化建设是很重要的,文化建设是创办世界水平的富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的有力保障,也是新时期,高职教育获得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重视高职文化建设。

一、对高职教育文化的反思。

高职教育文化要要遵循文化生成的普遍规律,能够在现有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发展,才能构建起真正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发展的高职文化。在高职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探究反思,通过反思研究对策,才能促进教育文化建设的有效开展。

具体而言,高职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范围狭窄。目前高职教育文化建设更多地是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在高职文化建设中,没有真正理解高职教育文化建设的精髓和实质,仅仅停留在文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即使是校园文化建设也只是突出课外活动,组织一些学生文化活动,以此方式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这种文化建设是片面的。其实,高职文化建设的内容是丰富的,内涵是深刻的,需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文化开展方式,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建设要涉及的内容也是丰富的,要涉及到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开展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只能是高职教育文化建设的一个层面上的内容,高职院校只有在多个领域进行文化建设,才能保证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第二、高职院校教育文化建设雷同情况严重。高职院校在进行教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是借鉴模仿一般的本科院校开展文化建设的。这种一味地照搬普通本科高校的文化建设方式,使得高职教育文化建设出现大量的雷同现象,高职教育文化建设没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在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方面都出现很大的雷同,缺乏大胆创新,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创新发展是很不利的。第三、高职教育文化中人文文化建设力度薄弱。在高职院校,存在着育人文文化建设薄弱的问题。很多高职院校过多重视学生的技能技术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教育活动,这本无可厚非,但高职院校普遍不重视人文文化的建设,人文文化建设的却是,也造成了学生只学会做事而学不会做人,这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不利的。

二、高职教育文化的构建策略。

高职教育文化建设应该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既要进行有形的文化建设,也要包括无形的精神空间的文化建设。高职教育文化建设要不断汲取其他到部门的文化建设的经验,不断借鉴其他单位的文化建设的优势,兼容各种文化之长,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文化体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在教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要有包容的文化气度。高职院校要认真研究自己的职业文化元素,能够借鉴其他单位或者企业的文化建设优势,融合多种文化,构建富有高职特色的文化体系。需要主要的是,高职院校在进行教育文化的构建的过程中,容和其他文化不是简单地照搬其他文化,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特点,根据自身文化建设发展的规律,有选择地吸收其他文化。比如,在企业文化中,有很多文化元素是高职院校可以借鉴的,比如,效率意识、诚信品质、质量管理、创业精神、服务意识等等,这些优秀的文化元素,都也可以融合到高职教育文化建设中去。其实,高职院校与企业联系紧密,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是要到企业中就业的。因此,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与企业合作育人,使企业文化有效地融入到高职教育文化体系建设中去,不断推动高职院校物质、制度、精神、行为多层面的文化建设的全方位发展,这是高职教育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二,要有独立的文化气质。高职院校在吸纳同行、区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上,还需要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行业性与区域性的特点,在文化建设方面也要注意服务的定向性特点。每所高职院校所处的区域位置是不同的,有着不同的经济文化环境,在办学传统和风格方式上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文化建设中,要吸纳区域文化,行业文化的元素,同时,要研究自己的办学理念,方式,充分挖掘自身的文化内涵,形成高职教育独立的文化气质,这对于高职院校的个体发展是很重要的。

第三,形成多层次的文化结构。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不能仅仅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文化建设应该形成自己的多层次的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应该是一个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构成的。高职院校要能够从多方面入手进行自己的文化建设。比如,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要重视,办学条件、硬件设施、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文景观等方面的建设;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要重视价值追求、思维模式、道德情操、个性品德等方面的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方面,要重视学校各种规章制度、领导体制、组织结构等等方面的建设;行为文化建设方面要重视教学行为、学术交流、学习生活、文化活动、行为操守等方面的建设,高职院校要能够从多方面进行文化建设,以真正促进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要积极进行教育文化反思,不断发现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文化建设,构建自己的文化建设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职教育健康、积极、和谐、快速发展,这是高职教育不断成长的必经之路。

教师教学方法与课程的反思(优质16篇)篇二

摘要: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使学生、教师都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但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甚至是相当难解决的。因此,在取得可喜变化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新课程不断引向深入。

前言:有人说,教学观念转变难,其实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是最难的。自从开展体育新课程实验以来,通过听课、优秀课评比观摩、区域间交流与评比等活动,我们欣喜看到,广大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同时也发现,一些教师在改变教学行为方面不自觉地走进了各种误区。笔者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1.1课前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上课前,以往教师更多的是关注教材知识,关注自己怎样教的顺手,而忽视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习的主动性。新课程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从备课环节就充分体现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关注。通过几次大型教研活动,我们发现,教师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1.2、教师的教学着眼点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正从知识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许多教师在刚刚接触新教材时,不约而同地说:“教了这么多年的书,现在却不知道怎么教书了,教材上什么知识点也没有,十几分钟就能把所有内容讲完”而现在,走进我们的体育课堂,生动趣味的生活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意味深长的人生启迪,正在代替以往板着面孔的说教而让人耳目一新。教师们不仅在教育观念上实现了转变,而且在课堂教学行为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教师不再单纯是教材知识的讲授者,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组织者,学生发展的引领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仅仅关注自己是否讲得明白,学生是否听懂,而是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看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3、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尊重、激励学生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新课程实施以来,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正在受到冲击,“健康第一”、“以育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等理念深入人心。如今,在我们的课堂上,广大教师不仅能够放弃知识拥有者的权威身份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而且在教学活动中也能够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不用统一的标准和规格来评价所有的学生。而且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总是以赞赏、鼓励为主。对于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也会给予关注和赞赏;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们会赞叹不已、热情鼓励;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会积极引导,注意发现他们学习中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有针对性地给予表扬。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之中,他们充分感到学习的愉快,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油然而生。

1.4、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从封闭向开放转变。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发生了改变。现在,看是否有价值的好课,重点不仅要看整个教学过程是否一气呵成、毫无破绽,教师挥洒自如、学生积极配合,顺利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是主动的,思维是否活跃,在新旧知识的碰撞中,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过程中,能否产生思维的火花,发现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应该说,这种导向对体育教师改变教学行为产生了积极影响。现在的体育课堂正在走向开放,教师已经在主动开发和利用教科书之外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关注课堂上“意料之外”的发生,关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成的宝贵资源,并有所选择的与自己的教学预设结合起来为我所用。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对教学理念的最好注释,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到,虽然一些教师谈起新课程来头头是道、长篇大论,但课堂上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有的茫然无措,有的甚至陷入了误区。

2.1、对待教材的态度走向另一个极端。

过去,教材是我们教学的标准和依据,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新的教材观认为,新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教科书只是一种教学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蓝本,为教学服务,而不是教教材。于是,一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方面,他们不再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忽视知识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教学内容浮于表面没有深度,缺乏逻辑性和递进关系;另一方面,脱离甚至抛开教材,耗费大量的精力去寻找课外资料、事例、设计教学活动等。其实,教材中所呈现的都是专家们精心选取和设计的,具有较强的典型代表意义,这样做,就是对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

2.2、对待课堂讲授的茫然无措。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行为上显得有些矛盾:讲多了怕“满堂灌”,少讲或不讲又怕学生不明白;按照教科书讲似乎太死板,不按教材又怕教学任务完不成,讲知识容易陷入灌输,只让学生活动难免流于肤浅等等。

这些疑惑的产生虽然有许多客观的原因,但究其实质来说,仍是教师教学观念上的模糊。新课程要改变的是“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并不是对教师讲授的彻底否定。新课程对教师的“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精力放在“讲什么”、“如何讲”的研究上,这种“讲”是有的放矢的,是在吃透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基础上的有选择、有实效的“讲”。一般来说,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是科学认识的结果(思维的结果),学生所看到的只是结论性的知识,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而教师也并不是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而是要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恰当讲授,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如果当讲的不讲,该掌握的没掌握,学生的体验和探究也是浅层次的,这样的教学势必因不够厚重而丧失应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2、3、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一些盲区。

新课程提出,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这一主要资源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在这方面,许多教师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错觉和行为上的极端。主要表现在:

2.3、1有的教师简单的认为,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就是在设计中增加一些教科书之外的背景资料、典型案例。这样做未尝不可,但如果不能进行有机整合,反而给人以堆砌材料、滥竽充数之感。

2.3、2对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把握和利用不够。在课堂上,学生学习过程中表露出来的心理问题、思想困惑,尤其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提法、争论时突口而出的话语、师生合作探究时咄咄逼人的诘问等等,都是课堂上稍纵即逝的亮点,都能够为我所用而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很多教师拘泥于既定的教学设计,不注意或不知道该如何使用这些教学资源,从而导致可能是很有价值的资源白白的流失。

2.3、3有的教师认为,只有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来上课,才是合理利用了各种教学资源,才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近些年,大大小小的公开课听了不少,给我的最大感触是,不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微乎其微。新课程提倡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课件的许多功能也确实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但一种新教学手段的使用并不能取代所有传统的手段。我们都知道,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关键还是要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如果说,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给我们的课堂增添色彩,那么,教师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情景中,一样能上出一堂精彩的课。

2.4、教师在课堂提问以及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评价等方面,也有矫枉过正的倾向。

2。4、1在一次评优课活动结束后的.专家点评时提到:课堂教学提问的频度过高。在一次评优课活动结束后的专家点评时提到:课堂教学提问的频度过高,45分钟的时间共提问了几十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索:这样的“满堂问”就是我们要的吗?从我国古代的“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直至近现代的启发式教学,对此都有不同的诠释。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教师如何在展示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针对知识的“结节”,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巧妙设疑、适时提问,从而激发学生对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思维的潜能,为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提供丰厚的土壤,这才是新课程对课堂提问的本质要求。否则,问题再精彩、设疑再有悬念,也只能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形式主义,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4、2现在的公开课还有一种现象,“太棒了”的赞誉声、“噼里啪啦”的鼓掌声不绝于耳,那些回答的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问题没有得到纠正。我深深地意识到,表扬孩子其实也是一门学问。好孩子是“夸”出来,这有一定的道理。作为教师,耐心细致的观察、发现、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是应该提倡的。但尊重学生不等于无原则的表扬,对于暴露出来的缺点和错误,必须及时指出,并加以制止或修正。

小结:新课程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同时给教师留下了更广阔的教学空间,也让教师的教学行为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希望我个人的一些粗浅认识,能引起同仁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践行新课程理念,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师教学方法与课程的反思(优质16篇)篇三

只有不断地改革,才能不断地进步,新一轮的课改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要明白课程改革中发生了哪些变革,对教师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然后我们才能从自身去做一些改变来顺应新课改的发展,使自己在新课改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

1.可持续发展的人本理念。

今天我们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学校教育不能使人人成功、成才,但要使人人成人,这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

教师应该在自己的教学思想中摒弃传统教育中残留的如“头悬梁,锥刺股”的陈旧观念,和学生一起探讨学习方法,以“学法定教法,教法促学法”,将全局指导与局部指导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法、反思学习法、联想学习法、条件反射学习法、快捷学习法、网络学习法、发现式学习法等。

2.海纳百川的开放理念。

没有开放的意识,就没有融入世界潮流的可能,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必然是丧权辱国,国家改革如此,教育改革亦如此。教育的开放就是学校教育应面向社会,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来源是实际生活中,教育结果应以服务社会为宗旨。这样的双向流动,才能形成资源共用,智慧共享,教育与经济共发展。

3.新型的服务理念。

教育也是服务,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从学校到老师,从老师再到学生,每一级都是服务。教育的服务又不同于商场、医院等行业的服务,教育的服务有更多的技巧,有更深刻的内涵,教育服务的核心是“爱”,一切都基于“爱”,又由“爱”升华。

4.民主合作的管理理念。

在教育教学中,除了正常的教学,还需要管理。传统的管理犹如“官本位”,“谁大谁说了算”,学校如此,班级也如此。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是班级中的一位特殊成员,教师与一个班级共命运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牢固树立民主合作的管理理念,师生要学会合作。

5.科研兴教的发展理念。

教师要发展,只有向“科研”要力量,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听课是学习,交流是学习,参加科研更是学习的提升,也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业务,提升价值品位,在教育的高速路上勇往直前。

二确立全新的教育观。

1.确立新的课程观。

课程整合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即课程不再囿于学科界限,而要向跨学科的综合化方向发展。课程作为一种资源,也不再是传统的、简单的文本教材,它包括教科书、教学资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等。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2.确立新的学生观。

传统教育中,学生往往被视为受教育的对象,忽视其身心的整体性。新课改要求学生应视为完整的人,是自然存在的,是社会成员的一分子,他必须要学会与人相处的素质技能;学生更是精神的存在,他有鲜活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3.确立新的知识观。

新课改将“填鸭式”教学转变为“知识建构式”教学。教学应以学生的知识建构、学习策略的运用为目的,而不是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因此,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4.确立新的学习观。

学习不再单纯被视为刺激――反映的联结或思维的加工,而是一种个体根据自身已知的`经验和知识对于外部事物和现象建构解释的过程。儿童的心理并不是对外界客观现实的被动反映,而是在建构中形成的。任何结构都不能和建构相分离。同化和顺应实现人的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机制。

三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

1.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为本”

新课改致力于学生的整体素养的提高。为此教师要发挥自己在课程建设中的能动作用,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由“经师”转变为“人师”,由“教书”转变为“教书铸魂并重”,通过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在知识、技能的讲解过程中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实现育人的功效。

2.从“师本”转向“生本”

新课程教学评价标准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学生学习过程的质量和学习的收获才是判定教学效益的唯一标准。为此,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由“传声筒”转变为“对话者”,由知识权威转变为平等的首席。

3.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

新课改教学评价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提示知识生成的过程上,让学生在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4.从“统一规格”转向“个性化教学”

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统一规格、平均发展,而是最大化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大陆流行歌曲发展的第二个高潮,同时也反映出社会转型期中国大众面对现代化进程时的价值失落和生活选择。以香港回归为分期,大陆流行歌曲发展与香港汇合,并且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流行音乐加快走向国际化的进程,并逐渐抛弃了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传统而向国际强势流行文化趋进,呈现出纷繁芜杂的发展局面。在20世纪80年代乃至90年代初期的爱情歌曲创作中,都有很明显的模仿港台歌曲的痕迹,并在表达个人情感体验时由于政治惯性而习惯以“大我”立场来表现,90年代后歌曲创作逐渐注重私人性、内向性体验,而到90年代后期,歌曲创作完全个人化,个体瞬间情感体验、生命感悟成为主要表达内容,这也反映出青年大众逐渐斩断历史退回关注个体内心的历程,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人性的全面观照。此期爱情歌曲在传达人类情感体验上可谓丰富至极,在深度上和艺术性上也显露出大陆流行歌曲创作逐渐走向成熟。

到1993年,引进版已经全面化,大陆流行音乐市场全面开放。伴随着这一进程,流行歌曲的审美情感有了较大的变化。在表现热恋状态的温馨情歌中,羽泉一曲《最美》将青年人陷入恋爱中的美妙心境表达得细致入微:“你在我眼中是最美,每一个微笑都让我沉醉,你的坏,你的好,你发脾气时撅起的嘴。”其甜蜜之情自然引发了热恋中男女的共鸣以及人们对甜美爱情由衷的向往。孙楠的《不见不散》、水木年华的《爱上你我很快乐》、杨坤的《无所谓》等歌曲都因其在表达爱情的瞬间甜蜜情绪、痛苦执著或蕴含现代人生存体验的诗意表达而得以成为当代大众尤其是青年的心声传达。另一方面,在表达失恋的歌曲中,孙悦的《哭泣的百合花》则以其新颖的意象、凄美的意境和如泣如诉的演唱而打动大众孤寂的内心。还有歌曲《同桌的你》、《吻别》等,都包含着深深的哀怨惆怅,悲悯伤怀的情感。

但从整体上说,20世纪90年代的爱情歌曲,尤其是90年代后期的爱情歌曲还是流露出深深的焦虑情绪。这里既有世纪末的因素,更是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时整个社会焦虑情绪在通俗爱情歌曲上的一种映照。这种焦虑是“大我”解体后“小我”独自面对和承担社会变化的一种必然情绪。诚如当时的一句流行话语:“不是我不明白,只是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引发的迷惘和焦虑导致了90年代的爱情通俗歌曲缺少80年代邓丽君等歌曲中的那种对爱的舒缓柔情式的古典吟唱,而代之以都市文化式的焦躁、彷徨和歇斯底里。所以说90年代的爱情流行歌曲具有一种青春期的成熟,但这种成熟中也带有青春期特有的焦虑和迷茫。

三爱情的多元化与个性化。

进入新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社会生活日益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流行文化亦呈现出多元化之势,特别是反映在爱情流行歌曲上。新千年后,自由、个性成为最能表达新一代青年的词汇,人们的爱情观也各不相同,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新千年反映爱情的歌曲种类繁多,但总的来说开始淡化旋律、强化节奏,电子曲风、说唱曲风成为时代的亮点。在此过程中,港台和内地都涌现出一批新生代歌手,如:潘玮柏、周杰伦、蔡依林、f.i.r.、花儿乐队等。

这些新世纪成名的歌手在爱情叙事上有了明显的个人印记,比如潘玮柏的《wuha》。一般来说,爱情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歌曲中呈现出的是或浪漫、或哀怨、或渴望的面貌,但像这首歌曲中这种嘻哈的风格是以前爱情歌曲中所没有的。上述歌手大部分是80后出生的,他们没有崔健那代人的信仰和灵魂撕裂的痛苦,因此更少一种限制和约束。在他们的文化字眼中,后现代主义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后现代从本质上是一种解构经典和传统的文化思潮,它契合了年轻人天然的个性,并且也与新世纪城市化浪潮息息相关。从受众层面来说,这些歌手的许多粉丝和拥趸恰恰就是被传媒和坊间命名的“80后一代”。因此,时代环境、歌手本身和受众三个层面在爱情流行歌曲的审美和需求上达成了空前的一致。

当然,新世纪是个多元的时代,并不是说上述的嘻哈风格一统江山。在这个时代里,只要是有个性的都能被人接受并广泛传诵。如信乐团的《死了都要爱》,从古至今,人类一直追求爱情的忠诚与执著,它是时代的主流话语,但类似“死了都要爱”的直白流行语言,非时代潮流之人是绝对难以言表的。又如蔡依林、陶吹摹督裉煳乙嫁给你》,婚约本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主流话语中应该很严肃、庄重,但在流行歌曲中却表现得这么轻松、潇洒。这种多元化和个性化还表现在对美的追求上。爱情非常伟大、高尚,但它毕竟受现实生活条件的制约,如经济条件、文化水准、生活环境等,超脱现实的灰姑娘和王子的完美爱情是童话里才出现的,而在现代生活中,虽然人人向往这种完美爱情,但常常事与愿违。流行歌曲却能弥补人们的这一理想缺憾。在歌曲《天下无双》中:“穿越红尘的悲欢惆怅,和你贴心的流浪。刺透遍野的青山和荒凉,有你的梦伴着花香飞翔。今生因你痴狂,此爱天下无双。”表达了爱情理想主义的空幻意境,此种浪漫的空幻情境,青年人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仍可以感受到爱情唯美的震撼,表达了他们对理想爱情的火热与执著。

但是一味的追求个性化也会导致文化的偏离。例如《香水有毒》的歌词:“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是我鼻子犯的罪,不该嗅到她的美,擦掉一切陪你睡。”这种描写太露骨,也把女人写得太悲伤、可怜。虽然一些网友说这写出了她们的类似经历,让她们深夜流泪,但这正反映了现实生活与主流的两性文化中的男女平等存在着隔阂。此时歌曲的衡量标准是能叫座就行,显然歌词的艺术性被自发的市场扭曲了。其次是部分听众的非理性需求。一首歌曲是否成功,不仅取决于作家、歌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众。一些经济条件差,文化水准不高的听众常以追求新异刺激,获得感官享受为主导动机,迷沉于低调、庸俗、流氓歌曲,并为其盛行摇旗呐喊,这样文化偏离也就不足为奇了。

流行歌曲是大众文化多样性的一个精华缩影,它贴近人们的生活,拉近了音乐与人的距离。歌词本身包含的既是一个人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和创造能力,更包括一个人对社会及他人所负有的责任感。因此流行歌曲所流行的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流行歌星,更是一个时代青年大众的心声,是一种亚文化全方位的渲泄。

参考文献。

[1]马树春.中国流行歌曲文学研究论[j].学术论坛,(2)。

[3]居其宏.20世界中国音乐[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3:124。

[4]孟丽.20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流行歌曲发展初探[j].黑河学刊,(6)。

[5]刘敏.当代流行歌曲与《花间词》情爱主题之比较[d].武汉大学,2004。

[6]陈美丝.香港流行曲歌词中的女性形象(1985~)[d].暨南大学,

教师教学方法与课程的反思(优质16篇)篇四

上课开始,我先让一学生诵读全词,其余学生听辨音,看有无读错的字,并及时纠正。然后让学生结合注释再读,最后再齐读,尽量读出节奏、韵律、语调和情感。

第二步是整体感知。让学生说说全词写作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情感,学生多能说出作者写的是一个妇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说的不准确。在此我没有立即给学生答案,而是就此留下一个悬念,激起学生探讨的积极性。

接着进入全词的分析环节。词的上片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李清照《词序》:“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李清照为何酷爱这句?引述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进行引导,因李清照本人是叠词高手,故酷爱这句。2、首句中的三个“深”字该如何理解?学生多能答出两重意思,一是无重数的帘幕,二是站于高楼也不能望见外面(章台路),第三点是堆雾的层层杨柳。这一点学生答不出,可能是没有切身体会吧。然后我作了一个总结:三个“深”字重叠,前两个重叠直接强调深的程度,第三个“深”又推进一层,与“几许”构成疑问语气,与下面“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呼应起来,别有一番情趣。上片开头三句写“庭院深深”的境况,“深几许”于提问中含有怨艾之情,“堆烟”状院中之静,衬人之孤独寡欢,“帘幕无重数”,写闺阁之幽深封闭,是对大好青春的禁锢,是对美好生命的戕害。

词的下片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前两句写的'是什么意思?“春”字如何理解?学生回答的仅是作者在写“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深层含义则不懂,其实这个春也催送着女主人公的青春芳年。“春”字语意双关,表明上指自然界的春天,又指词中女子自己的青春年华。2、结句是触景生情还是借景抒情?这个问题难度较大,于是我补充了关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含义的理解。王国维《人间词话》里将情景交融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触景生情就是无我之境,把自己激动的心情加到客观的景物里去,缘情造景,这就是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中“泪眼”表明词里女主人公自己心情已经非常激动,把自己的感情附着到“乱红”之上,这应该是借景抒情。

教师教学方法与课程的反思(优质16篇)篇五

时间飞快,经过了一个学期的高一生物教学,在教学当中,我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知识点的困惑,学生的各种表现等。现在经过这个继续教育的课程学习,让我在专业上,教学方法上都是受益匪浅,下面我简单谈一谈我这个学期的教学经历和反思。

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必修一是内容比较多的一本书,并且也是实验较多的书籍,所以应当合理的安排好教学时间。由于本学期我们学校开学相对其他学校推迟了一周,所以在课程的学习上非常紧张,加上我个人的教学经验不足,所以很多时候课前准备的东西总是讲不完。因此,经过几堂教学之后我自己下去认真反思,发现了问题,即我经常在课堂上补充一些课后扩展的东西,这些补充的知识点难度比较大,所以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吃力,这样我又花大量时间在课堂上细讲,最后导致课本当中的一些知识点没有讲完,学生也没有完全掌握补充的知识。我发现问题之后,慢慢改进了教学,在课堂上尽量的以课本为主来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也有一定的提高。

关于课后作业的问题,也是我教学中比较困惑的问题。我个人在课堂上把知识点讲得详细透彻,本以为学生百分之八十理解掌握了,可是,学生的作业情况却出乎意料的差,总是在不该出错的地方也会出现差错,甚至是一些最基本的记忆层次的东西,也没有把握好。我就反思,是不是我布置的作业太难了,还是他们做的题目太少了?直到现在,我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作业问题。

实验课的管理和教学也是我头疼的问题,在实验课上,学生总是在里面进行交流等,这样就影响了我的教学,强调的问题也不知道学生是否听进去了。很多同学会时不时地问一些问题,导致我在实验课上非常忙,一节课下来感到无比疲惫。后来我准备了一个扩音器,辅助教学,有了一定的起色。但是学生还是会在实验课上出现各种状况,比如打烂试管,打烂量筒,打烂漏斗,不小心把氢氧化钠泼到衣服上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在实验教学上经验还是不够,应该多像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

我希望在自己的不断努力之下,积累一些教学经验,并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教学方法与课程的反思(优质16篇)篇六

随着课程的改革,当我拿起新课程教材时,被书中精美的画面、丰富的内容、趣味横生的儿歌深深地吸引。教材尽可能将过去的单幅图合成情境图,每一课都通过意境优美的情景图引出所学的字母、音节、词句、儿歌。这些情境图不仅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拼音,识汉字,读儿歌,便于理解意思,还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想像创造的空间。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运用书中这些情境图,达到学拼音,识汉字,读儿歌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我所感到困惑的。我所任教班级有36个同学,学生所受的学前教育参差不齐,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也各不相同。再加上教学设备的缺少,我们所拥有的只是教科书,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何更好地运用课文的这些情境图,让我确实感到很难,我们只能够通过看课文中的情境图,这样,一些中下学生就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思路,他们往往不会看书,甚至有些学生连看在哪一页也一时半刻找不到。再加上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从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同伴。放下教师的架子,让学生有一种平等感、亲切感,拉近师生的距离,所以在课堂中比较宽松,一些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在课堂上争着回答问题、抢着说,而其余的同学则是一位忠实的听众。另外,城市的的孩子缺少生活实践,教材中呈现的一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教学方法与课程的反思(优质16篇)篇七

本课的教学注重语基(生字词)的掌握,特别是让学生进行课堂上的造句,让学生在掌握词语意义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有的学生用了三个以上的`词语进行连词成段,如有一学生写到:春天来临了,我望着蜿蜒的果树林,果树林里的花争妍斗艳地开放了,多么绮丽迷人啊!那种美实在是无可言喻等。在运用了当堂造句以后,我发现了学生的作文能较自觉地运用了学过的雅词,提高了作文的质量。在环节三,打破了以往的教学常规,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理解课文内容,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不把老师的观点强加在学生身上,符合了新课标的精神,又能在一种较宽松的气氛下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品味鉴赏课文的能力都是有很大的作用。

在分析文章事件的基础上,再结合中心指导学生为什么如此安排,让学生明白材料和中心之间的关系。由于本文材料的详略安排特点明显,所以课堂教学中以此为例安排的作文指导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课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时的教学,对第一次的作文介绍自己的习作进行再次的修改,注意详略安排和中心关系,要求材料详实,中心突出。由于指导到位,所以学生的修改作文进步较大。

教师教学方法与课程的反思(优质16篇)篇八

【论文摘要】不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羁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科学的理念是关键。

“课程评价”一词源于西方,由于西方使用的是“大课程”概念,所以课程评价包括教学评价。根据课程的四要素——教师、学习者、教材和环境,课程评价的对象也应包括四个方面。本文所谈到的评价,主要是指对学习者的评价。

一、素质教育向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提出了客观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目前,在我国,对于教育应实施素质教育这个问题几乎无人反对,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步履维艰。尽管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学生在考试中所得的分数,对他们未来能否成材并不具有说明性,但人们仍然热衷于各种各样的考试而且乐此不疲。上面这种现象,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概括为:“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旧有的考试评价制度未曾改变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考试评价制度已经成为推进教育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羁绊。

目前我国教育对学生的评价基本是以考代评,整个评价体系出现了许多怪现象。

激励与制裁作为目的都可以通过评价这个手段而达到,其区别就在于方式方法。如果评价使大多数人都对自己的作为不满意,失去自我欣赏,进而失去自信,这样的评价无疑对他们是一种制裁,是因为他们不够优秀而给予的制裁。这无论如何对他们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公平的。我们的评价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究其原因是我们太看重尖子,太看重等级,在我们的脑子里有一个无形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有少数人优秀,只能少数人优秀。

结果与过程,这又是一对孪生兄弟,有过程总会有结果,有结果也总是有过程的。这对孪生兄弟孰大孰小、孰轻孰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因事制宜。对于学生、学习,则就不能只看结果而不看过程,因为有时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如果过分地看重结果,不仅会丧失很多有意义的东西,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我们的学生,小至小学五、六年级,大至大学本科、研究生,考试作弊不以为耻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不就是我们太看重结果的弊害吗?我们的国家假冒伪劣充斥市场,浮夸之风大行其道,人与人之间缺少诚信,教育又怎能脱得了干系呢?素质教育就是做人教育,素质教育是不能容忍这些的。

无论是对过程的评价还是评价过程,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我们再也不能失去它们了。

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本是教育的应有之意,但因为学习成绩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考试衡量出个高低的,所以人们就都对分数颇感兴趣、趋之若鹜,至于什么素质不素质,全面不全面,也就只有遭冷遇的分了,谁还有闲暇去顾及它们呢?。但是,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并不是以分数为通行证,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才是最好的船票,有了它们,才有可能乘风破浪、大展宏图。我们的评价制度如果不改变,教育将只能培养出社会的弃儿。

对事物的量化,常常让人觉得真实准确,但这同时也失去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东西,久而久之就会让人生厌。学生的学习是丰富多彩的,或者说是多侧面的,即使是这一过程的结果也决不是几个干巴巴的数字能代表的了的。可是,我们在对一个学生进行评价时,更多的时候依据的正是这干巴巴的数字。一分之差,有人登堂入室,有人名落孙山,一分之差,就在成功与失败间划出一条界限。这残酷的现实不得不让人怀疑它的客观公正性。

对于评价,客观公证当然是最要紧的,也是让被评价者认可的必要条件,而让被评价者参与其中,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不仅可以保证其公正性,可让被评价者认可,还可发挥评价本身的教育意义。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往往是教师居高临下,金口玉言,至于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即使有,也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的闭门思过,自我反省,很难有机会与别人交流,更无力与教师抗衡。

上述种种现象,就是目前我国教育在评价问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引自《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解读》)。

1.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

2.过分关注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

3.过分注重评价的结果,忽视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

4.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忽视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发展的评价。

5.评价方法单一,过于注重量化和传统的纸笔测验法,缺少体现新的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新方法。

6.主体多为单一源,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是继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客观主义之后近几年来兴起的学习理论,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实在无非是人们的心中之物,是学习者自己构造了实在或至少是按照他的经验解释实在。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建构主义虽然不能完全代替在它之前兴起的学习理论,但在有关学生评价问题,却给我们以启示。

建构主义认为,评价意味着根据某些标准对一个人或他的业绩所进行的一种鉴定或价值判断。如果学习是知识自我建构的过程,那么是否还需提出最适宜的目标?事实上,有谁能比建构者自己能更好地评价知识的建构呢?德国的一则关于“鱼牛”的童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这个童话是说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它们是一对好朋友。听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都想出去看看。鱼由于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走了。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及待地向它询问外面的情况。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有趣的东西,比如牛吧,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乳房。鱼惊叫着:“哇,好奇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它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嘴里吃着青草。

鱼脑中的牛的形象在客观上当然是错误的,但这样的一个知识的建构过程谁又能说对鱼的发展没有意义呢?况且,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人的知识的建构是以个人经验为基础的,这一次在鱼脑中的牛的形象,已经成为了下次正确理解全牛形象的前经验,那么,经过第二、第三次,一个完整的牛的形象终究会被鱼理解的。

因此,建构主义的`学习并不是用以支持学习者像镜子一样反映现实的,而是支持对富有意义的解释进行建构。但评价是应参照目标的,否则便会陷入无标准的虚无主义,对于一些基本的教学要求,评价要依据客观的教学目标,但这不能是评价的全部,更多的应该包括学习任务的整体性评价、学习参与度的评价等。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应具有的理念。

1.以主体的发展为价值取向。课程评价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决定或支配着评价的具体模式和操作取向,是评价本质的集中概括。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首先也要有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评价价值取向。回顾历史,迄今为止的课程评价价值取向无外乎三种:目标取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

目标取向的课程评价是把评价视为将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和预定的课程目标相对照的过程。目标取向的评价追求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它忽视了过程本身的价值,把人客体化、简单化,很显然这是不符合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要求的。

过程取向的课程评价强调把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实施以及教学运行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的范畴,强调评价者与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承认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过程,对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给予一定的尊重。显然这已经比前者有了长足的进步。

主体取向的评价认为教师作为课程与教学情境的内部人员在评价中具有主体性,学生同样也是评价的主体,它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评价不是靠外部力量的督促和控制,而是靠每一个主体的反省。价值多元和尊重差异是其基本特征。这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也是具有时代特征的。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太多地看重学生是否达到目标,太多地看重知识是否被学生掌握,因此在评价问题上好像非考不足以做到客观公正,不但要考,而且还要有意识地出些偏题、难题;还要想方设法使学生拉开档次,排出名次,非要分出的子丑寅卯。这样的一种评价,只使少数学生会因为考试成功而获得成功体验,越考越爱考,越考越自信,评价只是在这少数人身上起肯定的作用。而对于大多数学生,考试给他们带来的常常是失落,他们会因长期得不到成功的体验而对一切心灰意懒,直接后果是影响一生的成长。

由此可见,这种以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为取向的评价,是不符合义务教育的宗旨的,也是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更与教育的根本目标相违背。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应更多的以人为价值取向。

2.评价主体要多向交互。首先,任何评价,从本质上说都是要使人类的活动日趋完善,评价是人类行动反思性的一种表现,所以将活动主体拒之门外的评价是有悖于评价的初衷的。课程评价特别是对学生的成长的评价,也不能让学生只是充当评价结果的被动的接受者,学生有必要也有权利参与评价自己的活动。

上面已经谈过,评价本质上是对行为反思的一种表现,而反思又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源。与动物群落相比,人类社会之所以能以如此的速度向前发展,正是由于与动物相比,人类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反思是前进的动力,反思也是提高的阶梯,在反思中,人们得以反观自己的所作所为,原来可能是不识庐山真面目,现在则可以左看成岭侧成峰;原来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现在则可以一览众山小了。总之没有反思,就不会有前进,就不会有提高。

其次,上面所谈还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评价结果正确性和主体接受评价结果相比,后者更具有意义。以往的评价,总是追求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而对于能否被被评价者接受、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往往置之不理、不予顾及,而评价的结果如果不为被评价者认可,评价也就只能充当评价者做出结论的资料,至于对被评价者的意义,除了定性,恐怕再没有什么了。其实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评价者对于评价结果如果是不认可的态度,即使是肯定的评价,也不会产生评价应有的作用,这样的评价对于被评价者的发展是徒劳的。而要使评价对象接受评价结果,让被评价者参与对自己的评价不失为一个最好的途径。

上面所谈,归根结蒂涉及到评价主体问题。我们一定要摒弃以往的教师一言堂,评价主体单一的做法,使学生、家长、以及所接触的其他人都来参与,使评价活动成为一种多向交互活动,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

3.评价内容多元化。首先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

其次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评价,发挥学生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教育哲学认为,在教育文化方面,从价值观的角度看,存在着两种情况: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一般说来,西方特别是英、美等国,其教育文化是极端个人主义的,在教育中的表现是普遍采用个别化教学计划,鼓励学生个人间的竞争。虽然也有人指出(雷特曼reitman,1977)极端个人主义是一种阻碍学生走进就业市场的价值观,将极端个人主义作为培养学生的理想价值观乃是现代美国学校文化滞后的一个例证(引自《现代教育技术》祝智庭),但这种带有个人主义倾向的教育长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个人创造性的优点却也是不能忽视的。许多东方国家或社会主义国家其教育文化是集体主义价值观为主,在教育中普遍采取集体化的教学计划,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发扬团队精神。这种教育长于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创造能力,但常常以牺牲学生个性特征为代价。我国的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属于集体主义的,虽然从表面上看,现在也出现了异化现象,在中学教育中,形式上是集体主义的,但却充满竞争,可我们对于个体差异并未给予足够的尊重。教学评价要充分发挥其导向的功能,弥补我们教学模式上的不足。

再者,评价要以质评为基础,不仅考察“认识”或“概念”等认知层面,同时关注对“表现”等行为层面的考察。质性评价也可理解为定性评价,是指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等逻辑分析的方法对学生给予描述性为主的结论。这种评价结果的得出,不仅仅是对结果的分析,更重视对过程和要素间相互关系的动态分析。由于教学涉及人的因素,完全从量的角度做出判断,是会有偏颇的,如果以定性评价为基础,由定性评价给予方向和范围,在此之上再给予统计分析,便可相得益彰。

4.评价过程动态化。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给予多次评价机会,其目的在于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

评价按功能分有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目前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多采用的是结果性评价,它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进行,例如期末考试等,它的目的是验明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是为了检验学习结果,评定学习成绩,主要采用考试的方式,正因为此,这种评价只能起到评定学业成绩的作用。从价值取向来说,这就是目标取向的评价,在素质教育下是不可取的。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它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它一般包括平常测验、作业分析、日常观察等。与结果性评价比较,形成性评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能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使评价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师大出版社,2001.

[4]毛家瑞.素质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李维鼎.语文言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教师教学方法与课程的反思(优质16篇)篇九

1、这学期主要学习了电路和电路计算,一部分特别是中等和中下游的`学生上课明显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学习物理非常吃力,究其原因是基础薄弱,连贯性较差,理解能力差,而电路的连接状态和连接方式,是电学的核心问题,学生对于这类的抽象问题,往往掌握不好其学习的特点和规律。

2、语言表述能力的欠缺,生活阅历的狭窄是造成学生对物理现象蕴含的丰富的物理知识、物理研究的科学方法不能抓住要点分析的根本,因而学生也就很难找到物理规律的本质。

3、过份的依赖于计算器,是造成学生计算能力偏弱的一个根本原因。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教学中,要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给出特定的时间,让学生从感知上认知知识点、公式等;在习题精讲精练中教给学生正确的技巧和方法,一题多解的思路引导,促使学生思维的发散,因此注重多种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2、课堂上注意课堂节奏,尽量让中下游的学生跟上老师的步伐,在现象解释和语言表述过程中,切忌不可替代学生,让学生动起来,从课本中找出相关的,真正用好课本。

3、优生辅导势在必行,查缺补漏不可忽视,在计算过程中,要督促学生摆脱对计算器的依赖,提高解题的效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师教学方法与课程的反思(优质16篇)篇十

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反思。

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反思。

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要求教师学会反思,即强调教师从反思入手进行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研究。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

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的途径。这是充分发挥了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和自主改革教学的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反思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师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它是紧贴中小学教师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情境的、常规的、经常性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研究方式,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反思在手段上主要使用自学、反思、行为纠正、科研等手段进行。这大大突破了传统研究方法的时空局限。

反思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要使每一位教师学会学习,使他们在群体学习活动的同时实现个性化。

反思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以探究和解决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基本点。教师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工作实践性很强,如果离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实践,只读几本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论专著,是不可能真正把握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工作的。如果说学生是在为“明天”而学习,那么教师就是在为“今天”而学习,这是现实的目标。

[1][2]。

教师教学方法与课程的反思(优质16篇)篇十一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要发生很大的转变。作为年轻教师的我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要不断调试好自己的状态以适应改革的大潮。

一、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教师一直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传道、授业、解惑”被认为是教师的天职。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应该充当的是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因此,求知是自主性的活动历程。

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

新课程还强调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时,他们的基本做法是,分解知识、技能,将其有组织地呈现出来,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传授的知识,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而在探究性课程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扭转;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二、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

这使得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力的发挥。新课程鼓励教师搞科研、搞创新,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三级课程的实施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课程开发的权利部分地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从而使课程开发不再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新课程还使教学内容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这些都意味着课堂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也是进行教育教学此文转自实验的实验室。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

三、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堡垒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

四、传统教学方式转向现代教学方式。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需要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信息化。教材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教材立体化,就是说今天的教材早已不限于课桌上的纸介质的书,而是要以文字教材为主体,音像教材和电子教材为两翼,并向网络教材发展。文字材料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承担教材的所有功能,多媒体、立体化的教材更生动、更形象、更活泼,便于教师指导,有得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发展实践能力大有裨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指出“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教学此文转自从观念、思想、理论到手段、方法、模式等的根本性变革。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随着信息网络的.扩张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将学生培养成“信息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关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的突出表现就是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教师必须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多媒体,将教学软件、网络等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能正确地指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检索信息获取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日益在学校领域的应用,给教师的教学方式带来了新的变革。而教学方式变革可能是这个时代教育将要发生的变化中最突出的特征。

五、由面向全体学生转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

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教师面对是既有共同的身心特点,又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智力水平、人格特性,而且身心发展又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中的学生。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向他们提出统一的要求,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多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新教材改革的趋势之一就是教材的个性化趋势。教材的个性问题实际上也是因材施教的问题。新的教育观念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课程既要体现共同性,也要体现差异性。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应该注意到,实施个性化的课程和教学的条件正在逐渐形成。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在学校中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给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带来了新的机遇,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尤其是基于internet的多媒体教育网络中的教学,可以将个别化教学与整体性教学结合起来。课程个性化的时代内涵就是要利用新技术带来的可能和机遇,为各种不同特色的学校和不同程度的学生开发和提供相适应的课程和教材,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

教师教学方法与课程的反思(优质16篇)篇十二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庆幸,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颗颗充满活力的教学弄潮儿,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民主衣袂飘飘,楚楚动人,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款款地向我们起来。我们激动得想,新课程真好。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总结反思。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位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问银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们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车的世界》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小小交通警》、《洒水车》、《让车》等十余首儿歌,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车、交通规则方面的知识,而且无形中又认识了许多生字。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水乡歌》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北方的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呢?通过录像展示美丽的水乡,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雨铃铛》是一首非常美丽的儿童诗。“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它在招呼小燕子,快快回来盖新房。”我带着孩子们一遍遍地读着,细细地品味,孩子们简直喜欢极了!于是,我引导孩子们:“你觉得春雨还在招呼谁?我们也试着写写美妙的诗句,好吗?”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写下了:

3、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反思二、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语言。

(一)、教师语言之大忌。

一忌病语。教师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无穷。

二忌冷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什么“小聪明”、“大美人”等。这样会使学生受到不应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伤害。

三忌脏语。有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有缺点或缺欠的同学,对他们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什么“丑小丫”、“笨猪猡”、“榆木疙瘩”等。这样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

四忌咒语。有的老师会对班里的个别学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如“天生的坏”、“从小就熊”、“神经病”、“傻子”、“没出息”、“没救”等。这类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语。有的教师对学生喜欢用浮夸、吹嘘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这会使学生爱虚荣、爱吹擂,不能踏踏实实地为人、学习、做事。

六忌烦语。个别教师说话讲课总是筻轮馗矗唠唠叨叨;或东山一犁,西沟一耙,废话连篇,离题太远。这样会使学生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

(二)、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语言?

1、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2、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3、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4、“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1、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很佩服你的勇气。

2、××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再补充。

1、“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1、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

2、有一个问题,是我要求教大家的,谁能帮我解决。

1、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本很干净,书写也端正。我为你们高兴。

2、用自己的笔写自己心里的话,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班×同学做得比较好,他的作文虽然也有缺点,却给人一种真诚的感受。

3、“有纳才能吐”,有积累才能够表达。我们有些同学作文中的词语是丰富的,看得出他们课外有较大的阅读量。

4、××同学从生活中找写作材料的本领很大,即使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他也能留心观察,作为原始材料积累起来,他的写作材料总是那么新鲜、独到。

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教师教学方法与课程的反思(优质16篇)篇十三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是一只粉笔、三尺讲台,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只是充当了一个教书匠,在综合学习中,教师应由原来课程中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在综合学习中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应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教学活动中全程的自主学习。

例如,在讲授“学会继承”这一课题的时候,可以选择的内容非常多,比如,中国的`传统戏曲、中国的古诗词、中国画等,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选择一个切入点,在讲台上辛苦地讲授,但学生能否理解、能掌握多少,都是一个未知数,因为在许多学生的脑海中,对中国古代文化是知之甚少,在综合学习的情况下,首先,教师可以推荐给学生几个主题,之后由学生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并详细了解其具体情况,接下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出活动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相关的书籍,可以组织观看一些相关的影片,可以推荐一些网站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充当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最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教师再组织学生以各种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这些实践和探究,中国文化也不再是艰深难懂的,而是亲切的、有趣的。

二、教师应该由学生的领导者变为合作者和倾听者。

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中开发课程资源,无论是活动的设计,还是活动的实施、评价都应更加开发,在综合学习中应该让学生能体会到快乐,所以,在整个综合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让学生都听从自己,教师应融入学生中,作为一个“伙伴”参与者,在这过程中,应学会倾听任何学生的观点,尊重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营造出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多一位大姐姐,多一位知心朋友,这时学生也乐意与教师一起调查、学习。

例如,在讲到“学会做人”这一课题的时候,很多学生提出能够结合校园内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和最近常州市掀起的整治非机动车的违章行为的行动,通过拍摄一些真实的短片来做这一次的研究,在这过程中,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分组拍摄,作为教师,我在整个过程中只是他们的合作者和倾听者,为他们的拍摄提供一些器材,向他们建议一些拍摄的角度,除此之外,我更多的是在他们拍摄完整体材料时倾听他们的一些感受与想法,当然适当的时候我也让他们看看我所拍摄的一些短篇,在整个过程,我并没有过多地告诉他们应该要怎么做,只是更多地去倾听他们所调查到的东西。

新课程改革正式把“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提出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的出现不仅是对学生,更是对教师的一次重大挑战。教师只有切实做好角色的转变,有效发挥教师的作用,才能达到轻松驾驭综合性学习课堂的境地。

(作者单位常州交通技师学院)。

教师教学方法与课程的反思(优质16篇)篇十四

探索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研工作方式。

进入国家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实验,给宣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在新课程观的指导下,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改变的同时,我们努力探索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研工作方式,为课程改革实验保驾护航。

一、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对教研员提出新挑战。

为实施国家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委提出了:政府行为推动,教研部门护航,以科研为先导,以校为本,促进3个发展、实现3个转变的工作目标,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研工作方式的改革与发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教研工作重心的转变、实现课程理念到教学行为的转变。为实现这一工作目标,全区教研员努力学习、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实验,明确职能,找准自己在课改中的位置,形成4点共识。

1.教研员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新课程无论从理论到方法都是全新的,教研员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和专业能力方面同样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教研员必须先行领悟新课程理念,明确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把握新课程特点,构建新型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评价体系。

2.教研员是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教研员不再以“专家”“领导者”的身份出现,而应与教师建立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的氛围,尊重老师,关注教师需求。教研员从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吸纳实践的例证,完善对课程理论的理解与修正,教师在与教研员的交往中,摆脱教而不研的被动局面,提升教研水平。

3.教研员是课程改革理论工作者与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实践的中介,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论的验证者和实证材料的提供者。教研员头顶理论、脚踩实践,起着内化理论、引导实践的职能。

4.教研员是课程改革的研究者。要在教学实践研究中,不断地回归理论,反思教学实践行为,分析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过程中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的关系,寻找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在亲身参与课改实践研究中,与教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明确教研工作重心,把培训贯穿始终。

针对初次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均是“一级培训”,教师还难以完全把握课程改革实质的实际,我们拟定了“三全”即:全员、全面、全程;“两互动”即:学习与实践互动、观念与行为互动的培训原则,采用自修反思、参与分享、实践领悟、研训一体等多种方法。在课程改革实验开始后,由区教研员主持操作层面的新一轮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

1.实践中培训。如何实施课程改革实验中的课堂教学活动,怎样迈好课改“第一步”,一时间成为我区实验教师议论最多的话题,也是老师们最感困惑的问题。在教研员集体研究的基础上,教研室于新学期正式上课的第一天,出示体现“挖掘、利用学生熟悉的数学学习资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基本理念《数一数》数学课;落实“活动中学,游戏中学,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兴趣盎然地学习”和落实新课程阶段目标的汉语拼音教学的语文课及英语、音乐、美术各学科实践新课程理念的探究性课堂教学实例,在实践中解读新课程。

[1][2]。

教师教学方法与课程的反思(优质16篇)篇十五

我庆幸,我赶上了新课程改革,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颗颗充满活力的教学弄潮儿,一个个充满生命张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民主衣袂飘飘,楚楚动人,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款款地向我们起来。我们激动得想,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铜陵已有两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铜陵就真的要停止呼吸了。可喜的是,我们在一批老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铜陵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真的精彩。

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位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车的世界》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小小交通警》、《洒水车》、《让车》等十余首儿歌,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车、交通规则方面的知识,而且无形中又认识了许多生字。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教师教学方法与课程的反思(优质16篇)篇十六

[摘要]随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宗旨在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贯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基本职责就是自主学习。相对于自己的服务对象,教师角色基本职责的一种基本解读就是――诱导学生自主学习。

诱导学生自主学习。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教育史上空前的改革,新世纪中小学课程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将由此开创。而实现这一历史转变的主要角色,是千千万万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和学生。因此,承担这一历史使命的主体角色必须和新课程一起更新一起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随着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角色基本职责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也必须与时俱进地随之转变;并作出言简意赅的基本解读,以便千百万中小学教师的领会和操作,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传统教学角色基本职责的历史演变和历史局限。

千百年来,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被尊奉为教师角色与基本职责的经典解读,根深缔固地影响着我国的学校教育和教师行为。这种解读,有其历史的积极意义,也有其时代的历史局限。上世纪末,依据填补历史空白的首部《教师法》,虽有“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1]的新说法,但教师行为并未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随着新世纪课程改革的推进,随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2]的确立和贯彻,对于教学角色及其职责、行为、作用的讨论空前广泛,空前深入。人们从国家、学校,组织、管理,科研、创新,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等等不同的角度,赋予中小学教师种种职责;从各自不同的需要,期盼中小学教师承担种种角色。从传统的春蚕、蜡烛、园丁、人梯、助产士、人类灵魂工程师……到现在的向导、参谋、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参与者、促进者、激励者、对话者、合作者、咨询员、催化剂,等等――这些探讨和演绎,对于全面了解和全面发挥中小学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全面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说,角色是社会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角色体现着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系列的权利义务和基本职责。从小农经济时代到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的教学,教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许慎《说文解字》);师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传统的教师在扮演着先行者、有道者的角色。在欠发达的社会,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有道的偶像和道德的说教者,是有学问的尊者和活的教科书。教师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没有教师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天地君亲师的威严和霸道,传统的学生角色只能是驯服的羊羔。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描绘;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乏味读书生活的回忆;查魏巍《我的老师》全文对三位老师的不同介绍;听郁秀《花季・雨季》中“又搞突然袭击”和同学背地里喊老师“陈老太”、“老古董”叙述;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传统教学,师生关系,其历史的演变和局限,或许可由此而见一斑。这些是艺术的真实,也是生活的真实。

在目前中小学传统教学中,学习(读书),或者更确切说――接受学习(被动读书),作为传统学生角色的基本职责应该说也是很明确的,甚至是唯一的;与之相应的,这时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最传统最通俗的说法就是教书――按书教学生读书(按课本给学生讲课)。几十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一直是统一内容和标准、统一教材和教参、统一考试和检查。人民教师一切行动听指挥,已无昔日塾师那样的“课堂主宰者”的风光和自由。无奈的教师只能被动地且必须严格地执行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计划,忠实地做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考试内容的教书匠。无奈的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书本知识、考试内容,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信息的容器、应试机械人。教学双方同在无奈地扮演着被动的角色,被动地履行着无奈的职责。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讲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传道授业解惑”与“教书育人”只剩“传道”与“教书”,教师只能仅仅是作为书本知识传授者在苦苦支撑着自己的角色。

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的建立,信息社会的到来,推动着我国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角色要转变;要求“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3]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师生经验的时候,教师角色基本职责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就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

[1][2]下一页。

行其专业的任务,施展其专业的特长,发挥其专业的作用。而具有这种职责、任务、特长、作用的角色,与家长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是有质的区别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个大概念的外延包括教师、家长和别的角色如校外辅导员等,但教师和家长与校外辅导员却是不同质的概念。把包括家长与校外辅导员等在内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成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这就难免要犯“动物是蛇”那样的逻辑错误。

无论是过去和现在,学生的基本职责和任务都是学习。课程改革突出的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学习方式的变化――由被动学习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新课程中,其基本职责和任务不再是过去的学习,更强调――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既是新课程学生角色的基本职责和任务,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相对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相对于学生角色基本职责和任务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也应该随学生的转而转,其基本职责和服务方式也应该依学生的变而变。相对于自己的服务对象,教师应该尽快地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不仅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更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者。

三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角色基本职责的一种基本解读。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针对目前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针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明显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申明:“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的实施,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变化为前提的。教师应该依据改革的目标和服务对象的需要来确定自己的角色和职责,改变自己的服务方式。学生,是教师主要的服务对象。教师应该为“自主学习”的学生服务,教师应该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服务?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教学角色的发展变化来说,教师的职责和作用不仅仅是“促进学生学习”,更专业更本质的一种基本解读应该是――诱导学生自主学习。

作为学习主体,学生更多的应该是自主学习。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尽快地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角色、职责、作用的淡化乃至取消。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始终是平等的,不存在谁指导谁的问题,教师并不一定比学生高明”。[6]这种见解很明显是由课堂主宰走向了另一极端。特别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作用其实是很重要的,其职责也是很必要的。“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既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又是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基本方式行为方式;既充分肯定教师的专长和作用在于“诱导”,又明确突出“诱导”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说“诱导”而不说“促进”,前文已作过探讨,“促进”是应该的,但这一概念太宽泛且诱导即为着促进。说“诱导”而不说“指导”“引导”等,则后者之意已蕴含在前者之中。“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实施新课程的教师角色基本职责的一种基本解读,应该是千百万中小学教师可以接受、领会和操作的。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正在艰难地推进,教师职责的明确与教师素质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实际问题。身为普通教师,和千千万万的中小学普通教师一样,期盼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能为教师减负,明确和简化自身的职责,和学生一起解放一同发展。“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9]是故愿作引玉之石,求教方家。

[参考文献]。

[1]《教育实习指导》编写组,教育实习指导[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8。

[2][3][4][5][7]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20,125,114。。

[6]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魂”[j],中学语文教学,(2)-8。

[8]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新生的自我介绍范例与技巧(通用15篇)

    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能够向他人传达出我们想要表达的形象和信息。最后,希望大家在自我介绍中能够真实表达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并给予他人留下积极的印象。大家好,我叫xxx

    学生青春与梦想的演讲稿(热门18篇)

    学生演讲稿的内容必须紧密围绕主题,化繁为简,言简意赅。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成功的学生演讲稿,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启示和参考。一个梦想,一颗恒心,将我们聚

    幼儿园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重要性(通用14篇)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审美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写作风格。小编特别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和指导。个人发展指

    个人贷款中的房产抵押担保合同大全(19篇)

    担保是指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以向担保人请求履行债务的法律责任。如果您需要进一步了解担保方面的知识和信息,请参考下面提供的相关链接和资料。随着法律知识的

    职业演讲者的梦想演讲稿免费下载(优秀17篇)

    梦想是人们对未来的理想和追求,它可以激励人们前行,让人不断进取。对于每个人来说,梦想都是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有了奋斗的目标,何不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追逐自己的梦想呢?

    教学秘书工作总结与学生会(精选19篇)

    学生会工作总结有助于形成学生会与老师、学校管理层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机制。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写好学生会工作总结,下面是一些经典范文供大家参考。人总是在忙碌的时光

    文化研究人员的粤剧研究心得体会(专业21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梳理和整理,从而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推荐几本关于心得体会的书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

    精品酒店+住宿推荐(精选16篇)

    范本的选取和使用是有技巧的,我们应该选择与我们写作目的和要求相符合的范本进行参考。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些经典范文,希望能够引发大家对写作的思考和兴趣。

    最佳旅游目的地推荐(优秀21篇)

    阅读范文范本可以扩大我们的写作思路,为我们的写作提供更多的参考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带来一些启发。在圣地拉萨,一年中最激动人

    水利工程实践心得体会(精选18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回顾自己学习或工作中的亮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依据。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来自不同领域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共同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