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坪学课程教学的教育价值(专业18篇)

时间:2024-03-20 作者:灵魂曲

范本可以启发人们对于写作的思考,激发创造力和表达欲望。下面是一些经典总结范本,为我们写好总结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草坪学课程教学的教育价值(专业18篇)篇一

摘要: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总是会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新课改也随之展开。其中对于小学科学教育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学科学可以说是学生们的科学启蒙课程,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道路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对这门课程加以重视,不能照搬原来的“语数英”教育方式。

小学科学是很多课程的起点阶段,比如,物理、化学、生物。因此学好小学科学对于学生们的后续学习是有着巨大帮助的。小学科学对于塑造孩子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有着基础性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开阔思维。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展开探讨与研究。

1、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迅速发展,很多科学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持的。我们人民综合素质并不是很高,高精尖人才缺乏。国民的科学素养普遍性的不高和发达国家人口科学素养相比较仍然有较大差距,而科学素养又是影响人口素质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目前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是迫在眉睫。小学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打好一个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中国过去的教育过于重视“语数英”三门主科而忽略了科学教育。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当前教育重点。

2、教学改革的思考。

我国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累”。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很重,中国家长普遍都有一个观点,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点促就家长们拼命给孩子报补习班。例如:作文补习班、奥数补习班、英语补习班、舞蹈班、绘画班等。中国家长给孩子的压力太大导致孩子在课堂上花费的精力反而减少,造成老师的教学困难。学校和家长对于“科学教育”这一块的不够重视,又导致了课程重点偏向所谓的“主课”。

由于学生周末上补习班导致学生在主课上的精力大大削减,而副课则更是不予以重视。相关教育部门更要对这点重视起来,不要过分划分“主课”和“副课”,同时相关的教学改革应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来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教育效率。

3、小学科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如何提高小学的教学效率?这个问题涉及到“有效教学”这个概念。什么是有效教学?有很多种观点。具体到本课程在一定时间内达到有效的课程预期效果;有效率的教与学。小学科学本就是一个富有情趣的课程,它不枯燥,反而处处充满了大自然的味道。但是这门课对于对科学知识并不了解的学生们来说可能并没有那么的容易理解。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硬生生的将知识一股脑的塞进学生们的脑子是没有用的。这是一种机械的接受知识的方式,对于知识的有效发挥是极为不利的。这种教学是一种无用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无趣,对老师来说累。因此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善,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1、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教师对教学设计出一个比较完整的方案,通过以学生为主题展开教学活动,教师起到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中去。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科学教育效率。在这个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中,主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起到指导作用。当学生遇上难以解开的疑惑时老师可以为其指点迷津。由此可见,老师和学生是一个相互配合的整体,有助于提升学生群体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构建一个融洽的师生关系。

3.2、课前准备。教师的课前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对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的课前准备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教材准备,教师需要对教材充分理解,为教学奠定基础;对学生的了解,针对学生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明确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授课;注重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当进行科学实验的时候,教师需要事先制作一些趣味课件,调动学生学习氛围。

3.3、分层教学方式。教师需要对学生知识水平进行评定,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确保教学内容每一个学生都会学有所得。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对于层次较为低的学生只要掌握了教学基本内容就足够,层次高的学生需要对知识进行扩展和延伸。

3.4、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加强科学活动的开展。利用学校的实验器材、多媒体网络设备和自然环境,通过课堂实验、精彩的科学视频或是一个趣味科学作业亦或是户外科学活动等教学手段,来调动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主动思考和探索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当然这些教学手段的使用和开展要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系统设计和安排,同时学生的整体性组织工作也是成功的保障。

4、课堂管理。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一个好的课堂氛围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为了课堂活动的顺利展开和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要对课堂纪律进行维护,调和课堂气氛。令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

4.1、制定课堂规章制度。好的规章制度可以约束学生不恰当的行为,保持教学的有效进行。为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必须制定严格的课堂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行为。例如班级习惯问题,学生规章。或是一些法律法规。规则是一切活动开展的基础,无规矩不成方圆,进行课堂管理就必须制定适用于学校的规则。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4.2、对学生的座位安排。学生的座位安排很多老师都会忽略。一个好的座位可以有效的进行课堂作业。学生每一次的座位应该和教学活动的需要相结合。当本节课要进行课程活动时最好采取圆环式课桌环绕的方式。有利于开展小组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如果本节课采取老师为主讲,那么就采用行列式座法。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方便学生的笔记摘录。老师要对学生的个人成绩进行参考来分配座位。最好采取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相搭配的方法,可以带动学习氛围,加强同学之间的和睦友谊。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课堂活动。课堂活动中,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避免出现学生对小组分配的抵触情绪。小组学习通常是和教学内容相挂钩,给同学们布置本节课的任务,让同学们展开探讨和研究,最后对每个小组进行意见收集。

4.3、老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握是关键。老师需要对课堂进行整体把控,激励同学们展现自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同学们更好的学习科学知识。老师要对每一个学习小组进行意见指导,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出现学生不参与的状况时要及时指出,确保小组活动的顺利进行。

5、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

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教师的能力、教学方式、学生的接受力、课程的价值导向等。在进行教学研究时要对教学进行整体性的剖析。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这个问题需要一个整体性的研究。社会的价值导向也是非常重要,国家应该对科学教育作出具体规划。

6、结论。

科学技术水平对于国家的综合国力影响是巨大的,而科技水平又和人口素质相关。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急需科学研究领域的高端人才,而发展教育是一切的前提。科学技术知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教育领域应该加强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视性,谨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这个问题是针对科学教育展开的基层教育问题。因为教育是从孩子开始。

参考文献。

[1]贾阳.锐意创新,不断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科教创新导,(30).

[2]陈忠兴.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学效率[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4).

[3]陈峰.新课程物理课堂探究教学实施中的问题解决[j].课程教材教法,(11)。

[4]陈厚德.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草坪学课程教学的教育价值(专业18篇)篇二

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而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肩负着很重要的使命,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展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应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摘要: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着科学,在科学的道路上一路前行,为的是方便人们的生活,促进全社会的发展,而科学意识的培养则需从小做起。

本文就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指导策略进行分析,旨在促进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学教育;指导策略。

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能显示成效.那么,我们如何利用生活这个教材,科学、合理地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幼儿特长,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呢?一方面,需要我们根据幼儿特点去选择活动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积极探索教育幼儿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它更容易被幼儿接受。

1贴近生活,以人为本。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他强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

”我们把它理解为:教育要使幼儿理解生活,教育要利用生活,教育是为了生活。

因此,我们在选择内容时首先要强调内容的生活化。

1.1根据幼儿兴趣确定主题。

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感官的充分运用与训练,只有让幼儿不断地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又动脑,才能让幼儿不断地发现科学的奥妙,激发其学习科学的兴趣。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让幼儿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精神呢?鼓励孩子“发现”的好奇心和兴趣,帮助幼儿获得一些事实性的知识。

让幼儿多听、多看、多操作,让幼儿口动、手动、眼动、脑动、与活动材料充分接触,通过亲身经历获得关于科学的概念,体验和技能,让幼儿独立操作,去观察,去体验,使幼儿成为获得的主体,启动幼儿内在的积极性。

1.2鼓励幼儿积极探索科学。

为了调动孩子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让幼儿参与科学角活动区域,鼓励孩子自己布置,自己设计,孩子们自己动手很兴奋,热烈的讨论,积极的动手,有的边说边指挥俨然一个小小设计师的风范。

还可以把科学活动角分为自然景观、观察、养殖、拆装、小实验等等区域。

班内孩子分组,每组有组长负责,景观区域,孩子们拿来各种花,并在花盆上写上花的名称,以及简单介绍花的特点,或者种上花籽,观察发芽、成长的过程。

养殖角里有小鸽子、小兔子、金鱼、蚂蚱等,孩子们轮流喂养,供大家观赏。

家长带来各种不用的电话机、闹钟、锁子等让孩子自由拆装。

实验角里孩子们带来电池灯泡等。

孩子们在活动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掌握了技能,提高了动手能力。

在自己喜欢的区域里,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对事物的感知创设自己的天地,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让孩子在科学探索活动中体验成功,不仅会给孩子带来成功的喜悦,而且能增强孩子继续探索的愿望和信心。

孩子年龄小,没有生活经验,如果此时我们成人给予一定的帮助,就会鼓励孩子探索的信心。

比如,孩子喂养的小兔长大的时候,花儿长高的时候,孩子拆好了电话机的时候,发现摩擦起电的时候,孩子们把各种颜料放在一起,兴奋地调出不同颜色的时候,老师及时的表扬、鼓励、肯定,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2注重主体活动中的科学内容整合。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注重各学科之间内容的整合,教会幼儿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在活动中。

如在“中秋节”主题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吃月饼来了解月饼的制作方法,月饼的种类及口味。

大班还通过分月饼来让幼儿了解平分等分等数学知识。

这样,即让孩子们在语言方面得到了锻炼。

同时,又有科学的观察与比较。

而且还有数学方面的知识等等。

其内容是综合的,自然而完整地使幼儿在生活情境中获得经验的积累。

创设宽松、自由、丰富的活动环境,是激发幼儿继续学习和探索的先决条件。

在“车”的主题中,教师和幼儿开始着手收集有关“车”的资料。

要想让幼儿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就的让幼儿亲自参与收集、布置。

于是教师和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把家中各种汽车带到园里。

在随后的日子里,各种各样的汽车源源不断地汇集而来,走进活动室,随处可以看到小朋友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共同玩汽车。

幼儿通过与环境、教师、家长的互动,不但获得了对车的认知,也为他们以后的探索和创造活动做好了铺垫。

4教师要注重树立新的资源观。

为了避免让幼儿做实验时没有合适材料而无法进行科学探究,我们可以发动孩子和家长共同收集、整理实验资源,形成有特色的实验资源库。

其实,这些资源在我们的周围随处可见,只要留心收集。

比如:废弃的笼子、玻璃瓶、各种各样的瓶子、各类绳子、纸张、图片等,此外,配上必要的温度计、电筒、天平等实验设备,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5在共同探讨中进行幼儿科学教育指导。

并且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进一步探究的途径,为了避免让幼儿做实验时没有合适材料而无法进行科学探究,老师还可以发动孩子和家长共同收集、整理实验资源,形成有特色的实验资源库。

6结语。

对幼儿科学意识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科学合理化的引导,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树立新的资源管,贴近生活,以人为本,同时注重主体活动中的科学内容整合,创设环境,激发幼儿生科学探究欲望,在共同探讨中进行幼儿科学教育指导。

参考文献:

[3]周青山.不同年龄幼儿科学探索的特点及其教育指导策略[j].好家长,(4):3.

谈科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物理课程建设。

[摘要]长春师范大学科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物理课程于xx年被评为吉林省省级精品课程。

面向科学教育专业开设的大学物理,按照培养方案规定是专业教育中的学科基础必修课,因此在课程建设上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突出专业特色,精选教学内容;发挥主观能动,探索有效教学方法;传统与现代并举,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整合优质资源,创设实践平台;打破模块结构,重新编写教材;教学科研相促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关键词]大学物理;科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

大学物理是为非物理专业的学生,包括理、工、农、医、经管,甚至少部分人文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1],其受众面相当广泛,涉及的教学层次复杂,教学人员众多。

而面向科学教育专业开设的大学物理,按照培养方案规定是专业教育中的学科基础必修课,因此在课程建设上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长春师范大学的科学教育专业,其前身是理科综合培养试点,在历时十五年的发展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平台、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几个方面对大学物理课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与构建,此课程于被评为吉林省省级精品课程。

一、突出专业特色,精选教学内容。

为了与科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契合,大学物理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舍弃了过多繁杂的公式推导,而更加注重物理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科学精神的点滴渗透。

联系生活实际,以工程实例讲解物理。

[2]目前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大量的理想模型,很多公式习题涉及的范围只针对理想情况,而在实际应用中,如何解决理想模型的局限则是教师需要积极探索的。

例如,在热机循环的讲解上,以往较注重卡诺循环效率的推导技巧,但卡诺循环是理想循环,在工程实际中无法实现,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从中了解朗肯循环是实际中应用较为成熟的热机循环。

草坪学课程教学的教育价值(专业18篇)篇三

1、科学要领教诲比知识教学更具有久远意义。

人类几千年的探索活动,搜集成克日这浩瀚无垠的知识海洋。不光创造了各门学科牢固的理论基础和富厚的知识体系,而且形成了科学要领体系,成为人类名贵的精神财产和进一步探索科学秘密的税利武器。显然,人类创造知识的全部,不光是各门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体系,还应包罗相应的科学要领。在这“知识的全部”中,正如法国科学家笛卡尔所说:“最有价钱的知识,是关于要领的知识。”对教诲而言,门生在校所能学到的知识很有限,而科学技能的迅速生长,要求社会成员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管理新题目的创新本事。正如赞可夫所说:“无论学校的教学大纲编得何等完满,门生结业后一定会遇到他们不熟习的科学上的新发明和新技能。其时间,他们将不得不独立、迅速地弄懂这些工具并掌握它。”要迅速地弄懂这些新知识、新发明,掌握这些新技能,要是没有一套行之有用的科学要领是很难到达的。以是在物理教学中不光要教给门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更紧张的是要教给门生具有广泛价钱的科学要领。视察、实验、假说、验证等物理学科的.基本研究要领,它不光适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也适用于其他科学技能领域和种种事情领域。阐发、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基本的科学头脑要领,更是广泛应用于人的种种头脑活动,科学头脑要领可以说是一小我私家终身不行缺少的基本素质。门生在物理教学中受到的科学研究要领和科学头脑要领的教诲和作育将终身受益。以是,教给门生发明题目、阐发题目和管理题目的科学要领,应是学校教诲给予门生的最具生命力的教诲效果,也是门生脱离学校后学习和事情的有力工具。因此,掌握科学要领比掌握具体的科学知识更具有久远的意义。

2、科学要领教诲能使物理教学到达更高的田地。

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有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有本学科的研究要领、施教要领和门生的学习要领。现行课本是按知识体系编排的,科学要领大多蕴涵在知识的生长历程中,须要西席发掘课本中隐含的科学要领教诲因素。在教学中故意识地以科学要领为线索构造课本、构造教学历程。对一些重点知识,模仿科学家的研究历程,确切运用须要的科学要领,让门生在科学要领的扶引下自动地去获取知识。这样的教学,一定切合门生的相识规律,能使门生对知识的得到历程有亲身的体验,从而对知识自己有踏实的明确,同时又受到科学要领的训练和作育。这就使门生不光掌握了知识,还明确了这一知识是用了那些科学要领来得到的,即能在科学要领层面上明确和体验学习历程。这样,门生经过学习渐渐地掌握了科学要领,进而形成自己的科学的学习要领,就会有用地前进学习屈从。当门生掌握了要领取得了独立获取知识的本事时,就得到了开启物理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这种教法与学法的团结,才气体现叶圣陶老师所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物理教学质量一定会到达更高的田地。

3、科学要领教诲使知识教学和本事作育的团结具有可使用性。

本事是人顺遂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那些本性生理特性。科学知识和科学要领是形资本领的基础,没有知识就没有对题目的相识和管理,也就谈不上本事。方规则是使知识和本事讨论起来的桥梁。用聚集的看法来看,要领是知识和本事的“交集”。一样平常地说,要是一小我私家掌握了完成某种使命的要领,就意味着他现实上已经具备了完成这种使命的本事。人们完成某方面使命的本事强弱,与他们掌握完成这方面使命的要领的自觉水平与熟练水平是亲昵相干的。可以以为要领是本事的“内核”,是对本事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以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捉住科学要领这条线索,就既能前进知识教学的质量,又能从基础上前进门生的本事。比喻,要作育门生的实验本事,就要从实验要领的基本点入手。如实验计划要领的基本步伐是凭据实验目简直定实验原理,凭据实验原理确定实验工具、装置和步骤;实验视察要领的基本要点是要有视察的目的、序次、重点等。曩昔,我们找不到知识教学与本事作育的团结点,感想这两者的团结难以自觉地去使用。如今看来,突破口就在于增强科学要领教诲。科学要领能将知识和本事联结起来,而且具有可使用性。这样,知识传给与本事作育的可使用性困难也就得到了管理。

4、科学要领教诲具有深刻的德育功效,有助于门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天下观。

科学要领作为相识客观天下的手段,自己就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头脑。物理学研究从视察、实验出发,经过阐发、比力、抽象、概括,或归纳、演绎,或假说、验证等科学头脑得到理性相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运用、生长,一定能使门生树立相识源头于实践又受到实践检验的唯物主义看法,树立科学头脑搪塞展现物质天下素质和规律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辩证看法。比喻,我们夸大视察实验是物理学最基本的研究要领,让门生渐渐明确视察和实验既是物理知识的基本源泉,又是检验物理知识真理性的唯一尺度,这就可以作育门生树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看法。科学要领教诲与科学史团结,还能使门生明确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对立统一、真理和分歧错误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连。比喻,议决对光的本性的相识历程等的教学和有关科学家奇迹的先容,可以陈诉门生科学事情须要有实事求是、严酷要求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思考、寻求真理的创新精神,全部这些,都说明确科学要领教诲具有深刻的德育功效。

草坪学课程教学的教育价值(专业18篇)篇四

从根本上来讲,高中生是否具备应有的科学价值观,其直接决定着多种多样的事物看法以及价值理念。化学学科本身具备显著的实践属性,教师在化学课上有必要实现科学价值观的全方位渗透,运用此项举措来激发高中生面对化学课时的强烈兴趣,对于深层次的学科潜能予以挖掘。对于现有的化学课模式应当灵活予以转变,确保在当前的课堂模式中融入更多的价值观内涵。

一、科学价值观全面渗透于化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化学学科与高中生的平日生活之间具备密不可分的关联性,与此同时,化学学科本身也具备实践属性。从现状来看,新课改正在全面融入现阶段的高中化学课。依照新课改的根本宗旨,针对化学教学有必要全面转向于塑造优良的价值理念,培育实践素养并且激发科学精神。因此可以得知,化学教学有必要更多侧重于渗透价值观,通过运用综合性的手段与方式来实现价值观的融入与渗透。截至目前,多数师生都已意识到渗透价值观对于高中生具备的意义所在,因此也在尝试灵活转变现有的化学课模式。但从整体上来讲,现阶段的化学课模式并没能达到最优化,其中仍然暴露了较多的弊病与难题。究其根源,就在于师生仍然倾向于应对化学学科的各种测试,然而忽视了深层次的价值观塑造。由于受到上述认知的影响,高中生并没能具备优良的科学精神,而是倾向于敷衍或者被动进行应对。由此可见,针对当前的'化学教学亟待予以全方位的转型,对于科学价值观还需将其渗透于整个课堂进程中,师生共同探求相应的渗透策略。

二、探求改进策略。

高中生在拥有科学价值观的前提下,其在面对各类日常事物时就会保持审慎以及科学的心态,因此有助于塑造优良的品性。具体在涉及化学课的全过程教学中,培育科学价值观的侧重点就要落实于化学实验,运用课堂实验来激发同学们具备的探究热情,鼓励大胆予以实践并且自主归纳相应的化学结论。具体而言,对于科学价值观将其渗透于化学教学应当关注如下举措:

(一)全面关注化学课实践。

化学教学不能够欠缺化学实验作为必要的支撑与辅助,在日常性的化学教学中,对于多种多样的化学实验都要将其融入课堂进程中,运用实验展示以及亲手操作等措施来激发科学意识。具体而言,化学实验通常都会涉及相应的化学器材、实验药品与其他要素。因此在全面施行化学实验时,教师就要指引同学们大胆予以尝试,运用自主观察以及小组协作等举措来激发深层次的探究热情。通过运用上述的课堂改进举措,高中生就能真切感受到化学课蕴含的趣味性,从而发自内心喜爱学习该学科。例如针对铁离子特征的知识点具体在讲授时,师生可以共同收集铁钉与其他相应的实验材料,然后将其带到课堂上并且共同完成实验操作。高中生在亲手操作的前提下,对于溶液色彩的改变就能够予以亲眼观看,然后记下关键性的实验现象。在此前提下,同学们针对铁离子的各种特性就能够深切予以体会,从而全面深化了针对该知识点留下的印象。

(二)师生之间紧密配合。

高中生本身承受着相对较重的日常学业负担,因此多数高中生都渴求趣味性的化学课。在当前的课堂上,师生有必要致力于密切进行配合,在此前提下共同创建了愉悦并且轻松的化学课整体氛围。与此同时,师生密切结合的举措也有助于塑造科学价值观。例如在分组进行探究时,各个组的高中生针对某些学科知识点就能予以全方位的深入思索,然后给出差异性的观点并且加以探讨。相比于枯燥的课堂讲授而言,建立于分组探究模式之上的化学课更能激发兴趣。

(三)鼓励自主探究。

从当前现状来看,仍有某些高中生欠缺自主探究的必要意识。因此在面对某些难度较大的化学题时,高中生就会倾向于退缩,以至于引发惧怕的心态。为了全面转变现状,教师有必要在现阶段的化学课上更多鼓励同学们开展探究,而不是直接给予某些化学题的答案。高中生通过大胆摸索并且自主完成探究操作,自身就可以感受到化学课并非枯燥的,而是蕴藏了很多乐趣。在自主探究时,高中生针对自身面对的各种难题就能大胆予以克服。

三、结束语。

经过综合分析,可以得知科学价值观应当能够渗透于整个化学课的进程中,从而显著提升了同学们具备的化学学科综合素养,而非仅限于应对该学科的测试。在目前阶段中,化学课改正在呈现全面推进的趋向,而与之有关的化学课模式也体现为相应的转变。因此在当前的化学教学中,师生还需致力于密切进行配合,共同探求科学价值观的渗透教育,运用渗透价值观的途径与方式来培育高水准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草坪学课程教学的教育价值(专业18篇)篇五

1.科学史与科学的动态性和发展性。

2.科学史与科学研究方法。

3.科学史与科学事业。

二、科学史能促进学生的概念转变和知识建构。

1.科学史有利于学生基于真实情境建构知识。

2.科学史有助于揭示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并促进概念转变。

三、科学史能改进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和态度。

四、科学史能拓宽学生视野,促进科学与人文的交流。

五、结语。

科学史能将科学概念、理论、自然现象、相关事件等方面与科学家及其当时生活和工作的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之间建立起联系,可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认识科学,因此科学史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选取恰当的科学史材料,整合到科学课程中,为学生展示更加真实的科学全貌.但是,我们应意识到科学史的作用不仅仅是展示科学概念这一有形的成果,也不仅是在课程文本或课堂教学中增加娱乐性的小插曲,还应将人本主义因素和科学的本质整合到学生的科学学习中.因此,在选取科学史素材辅助教学时,应尽量尊重涉及的每位科学家,并以公平和公正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在此过程中,这些科学史事实能够帮助学生经历好奇、探索、甚至是疑惑,进而形成充分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进而构建科学知识.运用科学史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知识,这为科学教育、课程设计和研发、基础教育和教师在职专业发展及其课堂教学实践等方面都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如何利用科学史更加有效地促进这些领域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都需要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草坪学课程教学的教育价值(专业18篇)篇六

摘要:

传统的教学与新课程理念的教学之大不同主要体现在科学探究的教学上。笔者通过具体详细的实例阐述了科学探究的教学设计过程必须具有目的性、情境性、可行性、拓展性等特征,才是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是生本教学。

关键词:

科学探究教学;目的性;情境性;可行性;拓展性。

传统的教育由于对个人的认识重视不够,使得科学教育往往是在基于“空白头脑”假设或“教师主导”假设的前提下进行的。于是有了“满堂灌”、“接受式”、“教师主宰课堂”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而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并不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地将新的信息、观念与适当的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通过新、旧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积极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知识以意义的过程。这种过程是能动的、深刻的,是一个与情境联系紧密的自主的操作过程。

因此,在科学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帮助学习者找到学习过程中的“已有知识经验”和“新知识”之间的缺口,促使学生调整内部认知结构,从而有效地帮助他们进行“主动建构”。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精心设计,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领路人、引导者。目前,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探究都是有价值的。那么,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探究?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出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教学必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目的性;2.情境性;3.可行性;4.拓展性。

案例1。

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教学片段。

教师演示:浓氨水滴到酚酞溶液中。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酚酞变红色)。

教师讲解:氨水可以使酚酞变红色,是氨水的一种性质。

教师演示:分子运动的烧杯实验(教材插图所示)。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罩在大烧杯内的酚酞溶液逐渐变成红色)。

学生:a烧杯内滴入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b烧杯无关;

学生:大烧杯中可能存在某种物质,与a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色;

学生:烧杯b中的浓氨水会挥发,可能是它使a中的溶液变色。

教师:对!就是烧杯b中的浓氨水挥发,氨分子运动到a烧杯中,是酚酞溶液变红色了。

教师:请同学们把本探究实验的现象记录在书上。

教材中安排本次探究,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分子的特性,形成微粒观,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想象力,要达成上述目标的最好形式则是开展实验探究。在探究教学中,虽然不主张每个活动学生都要严格遵循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等完整的探究步骤,但是教师对科学探究的涵义、要素、基本模式等应该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从课堂实际来看,教师在这方面比较欠缺。如不明确“氨水使酚酞变红色”这一实验在探究中的地位,如学生没有充分体验“氨水刺激性气味”,难以联想到氨分子能够运动,这使得猜想与假设的环节难以有效组织和实施。由此教师只是机械地执行教材,泛泛而“探”,最终结果学生只是知道了两个实验事实及一个分子运动的结论,观念的培养、能力的提高可能成为一句空话。上述案例,也可以反映出教师没有深入地钻研教材,没有较好的领悟教材编写者的的意图,教学的目的性不强。

二、探究问题设计需要呈现情境性。

案例2。

人教版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一节教学片段。

片段一:课前预习,让学生走进生活。

教师事先布置了与学习内容密切联系的几项任务:

(1)在家烧一壶开水,观察沸腾前的现象。

(3)打开一瓶雪碧,仔细观察所发生的变化?

片段二:知识运用,联接生活现象和生活问题。

本节内容学习完后,设计了如下面向生活的问题:

(1)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试用你学过的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

(3)被汗水浸湿的衣服晾干后,为什么常出现白色斑迹?用什么办法可以洗去?

新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化学教学应该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简言之,化学教学应以生活为本。片段一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接触生活,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真正认识到知识其实来源于生活,增强对科学的感悟和理解,同时在实践中积累相关经验,萌生相关问题,如烧水时看到水中有大量气泡,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为什么温度升高,这些气体在水中就会“待”不住了等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深入学习的动力。片段二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正在学习的化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增强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信心和动力。本案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用化学知识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自觉应用化学知识分析、处理简单的生活问题,让化学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化学素养。

案例2。

人教版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

创设情景:向烧杯(底部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药匙naoh并不断搅拌。

观察现象:小木块脱落。

讨论与交流: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

活动与探究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设计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

(4)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表中。

分析:溶解时温度发生改变的原因。

活动与探究二:尽可能利用生活中的用品对下列问题任选一个进行探究。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aoh溶于水时大量放热。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热。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既能验证naoh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o3溶于水吸热。

在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一般采取验证性的教学策略,实验的目的仅在于理解所学知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案例中,教师借助趣味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学习的动机,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假设、实验、解释、交流、拓展的探究环节中,经历了知识的产生过程,改变了他们的学习方式,了解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三、探究过程设计需要落实可行性。

设计具有可行性的探究过程,也就是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超过学生实际能力的问题,可以把原课题分成若干小块,这样便于操作,问题的研究更能落到实处。

案例3。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教学片断。

师:演示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

师: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请同学依据这个原理把上述实验做个简单的改动,证明分子的运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生:可以用两杯等量的水,一杯是室温下的水,一杯是热水,同时放入等量的品红固体,观察品红扩散的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这位学生在这里用了两次“等量”,一次“同时”)。

师:这个同学的方法非常好,请问你设计这个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生:物理学中我们学习过“控制变量法”……。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很好地利用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初中物理已经教过的一些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化学教学中对比实验设计的一个难点,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探究的价值在于:知识的结论是教师直接“给”的,还是经过真正的“引导”由学生自己得出来的。“给”永远只能是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发活的源泉。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教,如何去导。教师习惯于直接“给”知识,已成为一种惯性。事实上,贯穿于学生的任何一个学习过程,都可以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教师应关注学习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习的过程。

四、探究结果设计需要走向拓展性。

新课程要求我们,让学生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探究教学的时候,要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成功的探究课堂能给人留下值得思考的东西,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化学学科思想的内涵,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

案例4。

人教版第二单元课题3关于“催化剂”的概念教学。

在安排学生分组实验时,设计了以下5个对比实验:

(1)部分实验小组只加热过氧化氢溶液;

(2)部分实验小组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3)部分实验小组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

(4)教师演示将加热制取氧气后的混合物溶于水,过滤分离得二氧化锰,然后另取过氧化氢溶液,加入少量过滤得到的二氧化锰。

(5)教师演示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然后设疑:

有的化学反应对生产、生活不利,如钢铁的腐蚀,食物的变质等,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学生马上联想到可以利用某种“催化剂”减慢其化学反应的速率。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催化剂特点。

学生在学习“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实验中形成“催化剂”的概念,但在实际的教学反馈中我们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常会出现以下错误:“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催化剂就是二氧化锰”,“所有催化剂都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过氧化氢分解只能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本案例中教师通过设置了多组对比实验,学生自然就领悟到:二氧化锰和硫酸铜溶液都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后化学性质都没有改变,在这一特定的反应中起了催化作用,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归纳,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比较、综合、类推等方法,学生就能完整地掌握“催化剂”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当学习者面临新现象、新问题时,就会根据情境中的线索,调动头脑中事先准备好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先前经验。

案例5。

人教版第七单元课题2《燃烧和热量》教学片段。

实验演示:镁和稀盐酸的反应。

观察现象:

(1)产生大量气泡。

(2)有“水雾”?有“烟”?

探究一:生成的是何种气体?

学生猜想:可能是氢气,可能是氧气。

学生争辩:大多认为是氢气。

收集证据:

(1)实验:点燃的木条伸入试管内,该气体能燃烧。

(2)事实:参加反应的是mg和hcl。

得出结论:生成的气体是氢气,并推理相关化学方程式。

探究二:是“雾”还是“烟”?

收集证据:再做6个相同的实验,每组传递下去。(要求注意观察试管壁上的现象和手的感觉。)。

学生交流:试管壁上有水珠,手感觉发烫。

学生解释:(略)。

得出结论:由于该反应放出了大量热,溶液中的水形成了水蒸气。因此,这是一个放热反应。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教学内容,教材安排了“镁和稀盐酸”的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化学反应中伴随的能量变化”这一事实。该实验的设置,教材的要求明显是比较低的,教师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创设,基于以下两点的考虑。首先,本课时难度不大,整体思维含量不高,如果按部就班,课堂气氛略显沉闷,学习积极性也不是很高。若能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则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挑战,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强烈的求知欲支配下,学生的思维时而发散(如猜想环节),时而收敛(如“探究一”,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得出结论),时而推理(如“探究二”,学生得出结论就是一种合情推理),学生的情绪始终是高涨的,处处闪烁着理性思维的光芒,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本案例中,学生猜想是“烟”,就是生活经验的负迁移;猜想是氢气,则缘于知识经验,学过的气体就那么几种,灵活点的学生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就更有把握了;能正确推理写出专业性很强的化学方程式,那更得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探究二”中结论的得出,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物理知识。

综上所述,我们设计的科学探究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而不能是空中楼阁。这就需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与深度挖掘,渗透了基础知识、浸润了科学方法、调动了情感,教学的内在价值才能得到充分提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实验资源,改变实验“照方抓药”式的设计,多些反思和改造,提升实验的功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丰富的同时,学习兴趣、探究意识、思维能力、科学方法同时都得到了培养。

参考文献。

草坪学课程教学的教育价值(专业18篇)篇七

摘要:新课改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启蒙幼儿。游戏教学凭借其在参与的自主性、教学过程的体验性、教学内容的想象性等方面的优点,逐渐成为幼儿教学中的重要方式。从幼儿发展的层面来说,游戏教学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习惯、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灵活性、有益身心健康、推动智力的发展;从教学的层面来说,有助于丰富幼儿的知识与能力、提升自信、培养儿童个性等作用。

关键词:游戏教学;幼儿教育;作用分析;

游戏作为一种活动形式,不仅满足了儿童心理发展和生理的需求,也将这一形式融入幼儿教育中,丰富了儿童情感,启蒙了儿童知识,培养了儿童的基本能力。这种新的教育方式不仅摒弃了传统的强制灌输的弊端,还能够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为将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进的基础[1]。因此这种形式的教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并在整个幼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参与的自主性。

游戏教学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完全不同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方式,游戏教学更多体现了自主性,强调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则是充当一个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比如在规定的环境下,儿童可在一定要求下自行组队,选择同伴,寻找游戏素材等,在游戏过程中,让儿童自己与同班进行协商,合作等等,旨在锻炼儿童的自觉意识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在游戏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能够潜移默化地让儿童接受知识,还能够培养儿童的素质能力,这也体现了游戏教学的无限可能性的优点[2]。

(二)教学过程的体验性。

体验性是游戏教学中最重要的优点。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其中,而在幼儿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尽量多地增加教师与儿童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互动。人的幼儿时期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阶段,儿童喜欢探索世界,与他人互动,这也是他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比如在找朋友的游戏中,随着教师口令的停止,要求两人一组或者三人一组抱在一起,不仅可以增添课堂气氛,还能让儿童之间多一点互动,增加熟悉度,游戏中也存在不确定性,儿童不知道教师会发布三人一组还是两人一组,这些或紧张,或期待的心情正是儿童在游戏教学中的体验性的体现,而且只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讲清规则,儿童就能在游戏中获得体验。

(三)教学内容的想象性。

这是游戏教学中最具特点的一项。任何教学形式都没有游戏教学带来的想象性效果显着。不同于其他方式依托实际进行教学,游戏教学则是超脱于实际,不拘泥于实际,发展想象力,营造一种虚幻的环境。在狼捉羊游戏中,有扮演羊的,有扮演狼的,他们通过自己对角色的认知进行扮演,参与游戏,完成自己的任务。游戏中就充分发挥了儿童的想象力,既能让他们体验角色的责任,又能提高儿童团结合作的意识。所以游戏教育所具有的想象性旨在发展儿童的想象力,锻炼儿童的思维能力,从而增强幼儿教育的效果。

(一)掌握基础尝试,形成良好习惯。

儿童好动,喜欢玩耍,由此游戏就成为他们获取尝试,接受知识的重要媒介。由于儿童理解能力还较为低下,很多抽象的知识不能够理解,而运用游戏的方式则可以将这些知识化抽象为具体,更好地让儿童接受常识。在这之中,教师的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游戏中教师引导和调动儿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二)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

游戏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以团队形式进行,无论是两个人还是五六个人,都可以锻炼团队合作的能力,而这种形式也最能提高儿童的团队合作意识。现代社会中大多数儿童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但游戏是一种集体性质的活动,他们能在活动合作中获得新知。在团队中也是一个锻炼的契机,让他们懂得一个人的能力不能展现一个团队的能力,要通过一个人的发展来带动团队的发展。儿童也能通过团队锻炼社交能力,他们能够学习基础的协作和人际交往,开发潜能,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培养创新能力。

新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很大,因此对幼儿的创新教育与激发创新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游戏环境中,儿童所处环境相对自由,没有外界条件的限制,因此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此时也是激发潜能的最好时机。在游戏中可增加一些创新性的规则,突破传统模式,引导儿童进行推理。比如在蛙跳的游戏中,在儿童中指定几个蛙,由儿童互相猜测谁是被指定的蛙。在整个过程中让儿童自行判断,增加了游戏的娱乐性,也锻炼了儿童的思维能力,能够极大地增加学习兴趣,比如可让儿童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在制定规则中不断突破思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提升儿童的创新能力。创造性的提升离不开自主性,游戏教学恰恰拥有自主性的特点,只有让儿童亲自参与进去,切实体验到自己是游戏中的一员才能真正提高儿童的兴趣,从而达到游戏教学的目的。

(四)培养灵活性。

众所周知,幼儿时期是人类发育的重要时期,幼儿抵抗力差所以需要多运动来增强身体健康。在平时常规训练中他们难免会感到枯燥无趣,甚至会产生厌烦,抵触,最后影响到心理。所以,游戏教学不仅要求促进学习,还要锻炼身体的灵活性,通过更多带有技巧性的`指导让儿童的身体更加灵活。比如与儿童进行投篮游戏,在投篮过程中,儿童的好胜心驱使着他一定要投进,在多次失败后他会自己寻找角度和方法,教师此时再加以指导,从而使儿童在投篮运动中强健身体,更能学会技巧的运用,使身体变得更加灵活。通过锻炼肢体的灵活性,来促进大脑的灵活性。

(五)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

父母为了让幼儿拥有美好的未来,往往会选择在课余时间为幼儿报名特长班,学习班等课外课堂,他们的时间总是被安排得满满的,因此,游戏教学就要为儿童的身心健康而服务,教师通过游戏的形式,营造轻松自由的气氛,使儿童保持开心轻松的心情。

(六)有助于推动智力的发展。

在游戏教学中,儿童不再拘泥于外界环境和条件约束,能够自由地发挥想象力,拓宽儿童的思维,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各种各样的游戏模式打开了儿童的思维,从而推动了儿童智力的发展。

(一)丰富知识与能力。

开展游戏的过程也是在不断地丰富课余知识,儿童在游戏环境中不受外界拘束或者条件限制,在游戏中发挥想象力,开拓思维,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游戏是儿童获取知识探索外界的一种媒介一种方式,教师适当的引导能够打开儿童的思维。游戏教学的目的除了获取知识以外,还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比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人类的成长期中语言能力较为缺乏,游戏是练习语言交流的一个契机,在游戏中儿童可以通过活动的发展和人际交往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中,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儿童可以学会换位思考,体验不同角色的责任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二)提高自信。

自信的来源是不断的肯定与赞赏,这不是与生俱来的。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拥有自信是极为重要的。儿童心思单纯却拥有极强的好胜心,在游戏中更多的让他感受到成就感会大大提高他的自信心。所以,游戏教学的作用不仅仅是获取知识与锻炼能力,还能够为儿童成长增强自信心。

(三)竞争性的游戏能够培养儿童个性。

儿童思维简单,但好胜心极强,他们在游戏中也会严格要求自己达到一定的目标。所以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在获得胜利时多一些赞美、鼓励和肯定,会大大提高儿童的自信心与参与热情。在开展竞争性的游戏中,比如石头剪子布,跑步比赛,跳绳比赛等,通常会在赢得比赛后极其开心,输掉比赛就闷闷不乐,甚至失去了兴趣而放弃比赛。但在游戏教学中教师通过肯定儿童付出的努力,鼓励他们继续加油,学会分析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正的地方,从而坚定儿童的信念,培养他们形成一个良好积极的个性,陶冶情操。

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基础与起点,承担着启蒙知识、培养个性、锻炼基本能力的责任。随着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样,游戏教学的方式更受教师们的青睐。游戏教学不仅能营造一种和谐轻松自由的氛围,还能培养儿童各方面的能力,不仅有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增强创新意识,更能让儿童在游戏的潜移默化中锻炼语言运用的能力和社交能力。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模式,让儿童在枯燥的学习氛围中解放出来,并使其更加自信、更加健康。

参考文献。

[1]浦雪华。品“家具小制作”之趣,悦“游戏”之乐[j]。中国校外教育,(25)。

[2]赵希。自主学习型教育游戏的特点及应用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3):90。

草坪学课程教学的教育价值(专业18篇)篇八

摘要:“主体间性”被称为“消除现代主体性”困惑与局限的“一把颇能奏效的手术刀”。“主体间性”的提出,不仅对创新德育思维、拓展德育模式、提高德育时效性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德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其方法论价值具体表现为它为德育实践指明了对话教育的方法、理解教育的方法、互动教育的方法和活动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主体间性理论德育方法论。

以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马丁・布伯以及哈贝马斯等为首的西方哲学家从存在主义、对话主义以及交往行为等理论视角超越由近代笛卡尔以来确立的“主-客二分”的思维范式,提出了“主体间性”理论。“主体间性“理论的提出,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图景,不仅对创新德育思维,拓展德育模式,提高德育时效性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德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理论图景: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主体性(subjectivity)是在西方哲学的人学转向中,由笛卡尔为首的近代哲学基于对人性的肯定而确立的一种哲学范式,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运用自身本质力量,能动地作用于客体的特性,是人的自觉能动性,具体说来,指人的主观性、自主性和创造性[1]。这种哲学范式是建立在“主-客二分”的思维框架中,强调主体相对于客体的优先性和至上性,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个体存在形式。这种认知范式的弊端是“把人从地上扶起”的同时,却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即在实践上不可避免地陷入“单一中心论”和“自我中心论”,导致人的“主体性”膨胀。特别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强势的不断提升,出现了“以我为中心”的“单向度的人”和“单子式的人”,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被“物化”、“异化”,原本平等的主体关系异化成了主客关系。于是“主体性的观念开始丧失它的力量”,“衰落的主体开始走向黄昏”[2]便不可避免。基于此,思想家们提出了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v)理论。何谓主体间性?莱西的《哲学辞典》把它定义为:“主体间性通常是与主观性而不是客观性相对,它可以包括在客观性范围内。”[3]113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在《笛卡尔的沉思》一文中最先提出“主体间性”。胡塞尔认为,交互主体性一方面指“主体间”的相互关系,涉及自我作为主体是否以及为何能认识另一主体(他我),“他我”的存在如何对自我成为有效事实;另一方面是各个主体之间存在着共同(共通)性,从而使一个小“客观”世界先验地成为可能。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理论改造了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命题。在哈贝马斯看来,主体间性就是个体在保持个体化基础上的社会化和在社会化基础上的个体化。受现象学影响,海德格尔认为,主体间性是我与他人之间生存上的联系,是我与他人的共同存在以及我与他人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同。

从以上哲学家们关于主体间性的思想可以看出,不管是胡塞尔、哈贝马斯或者海德格尔,主体间性下的主体是超越主体任何一方、又包容了双方的“公共主体”或“交往主体”,是主体突破封闭的自我,走向“他者”、“他我”并与之构成互为主体或互为主客体的一种存在关系,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扬弃与突破。

二、价值启示:主体间性对德育的方法论意义。

在主体间性的对象关系中,主体终于走出了现代方法论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和唯我论的陷阱,步入以语言符号为中介、多元主体共存、在协商(商谈、对话)中寻求共识的后人道主义时代[1]。作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道德教育,其主客体都是人,要达到德育目的,必须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交流、对话、理解的主体间关系。但当下的德育活动从理念到实践,从目标到方法都还停留在“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中,主体间性缺失。具体表现为:德育理念上,强调主体相对于客体的优先性和至上性,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个体存在形式,不可避免地陷入“单一中心论”和“自我中心论”,导致人的“主体性”膨胀;德育实践中,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受教育者“物化”为盛装道德的“袋子”或“容器”,造成“人学空场”和人的“物化”;德育内容上,对人性的理解和关怀不足,存在重精神轻物质、重奉献轻索取、重社会利益轻个人利益的片面化倾向;德育方式方法上,以灌输为主,缺少理解和沟通,还停留在“你说我听”、“你打我通”的单向灌输的方法上。

实践证明,这种主体性色彩浓厚的传统德育模式“只能暂时改变人们思想行为的外部表现,至于是否真的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就不得而知了”[4]。因此,主体间性的提出,为当下德育的理论和实践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全新的主体间性德育理论图景,而且对德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对话教育的方法。

对话教育是指在德育中充分发挥教师主体性的前提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加强师生和生生之间平等的、开放的、相互尊重的交往、对话活动。雅斯贝尔斯认为,作为人的灵魂的教育,只能通过由对话精神所引领的教学方式才能完成,因为只有对话才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真正途径,“对话以人及环境为内容,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意义”[5]12。在如何实现对话的问题上,许茨提出了“生动的同时性理论”、“视角互易性理论”和“指号接近呈现理论”为核心和主要内涵的主体间沟通理论。许茨认为,师生通过面对面的生动的同时性关系,彼此超越对方的世界,彼此进入到各自力所能及的范围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中心为出发点的关于世界的不同表象,从而通过互易视角,实现共同的理解,形成共同的经验。正如冯建军所言,如果说,教育的主题是人的话,我们只有在主体间性教育中才找到了真正的人,也只有立足于主体间性的交往关系,教育者才能把受教育者当做主体、当做人、当做一个生命体看待,教育的过程才能成为生命的激情对话和心与心的交流,才能使教育过程尊重生命,体现尊严,给个性的发展以充分的空间[6]。

2.理解教育的方法。

理解教育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分别对教育内容的理性认识以及相互的宽容与体谅。“理解”是教育与被教育的结合途径,是教育者“晓之以理”和教育对象“受之以道”达到高度融洽的根本表现。狄尔泰曾经说,人是需要理解的。德国哲学家施莱伊马赫也说,理解是理解者在心理上重新体验他人心理、精神的一种复制和重构过程。所以,理解是德育的一种最佳途径和重要方法。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和一种宽容的心理关照,也就是康德所说的:“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的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做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做是手段。”[7]80理解教育是一种合乎人性、人情、人理的教育,是德育的一种方法技巧。理解既是对“灌输与互动”的阶段性深化,又是贯穿德育全过程的决定性因素。要求教育者深入理解教育内容和把握教育时机,以坚定的信念和清晰的逻辑向教育对象传播教育信息,了解和掌握教育对象的思想问题和所需所求,充分理解与体谅他们的'现实处境与行为表现。理解教育也要求教育对象充分调动自我理智,正确理解吸收教育内容,并且设身处地地体谅教育者的良苦用心,以积极的态度化解客观的不利因素以实现其思想升华[8]。

3.互动教育的方法。

互动教育是指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双方思想信息与感情的相互交流。交往是人存在的本质,交往行为是主体间的符号化协调和理解关系,正如哈贝马斯所言,交往行为的目标是导向某种认同。认同归于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相符合的主观际相互依存[9]3,而不是一个人的“独白式”行为,鲁滨逊式的交往是不存在的。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就是借助各自的表情符号(身体、行为、姿态、声音、事件)、教育资源等指号进行交往互动,在互动中实现沟通与理解,在沟通与理解中实现教育过程,达到与他我之间的面对面的“他.我"关系。所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必须意识到自己和他人都是平等的交往主体,摒弃各种形式的‘话语霸权’,以一种自由平等方式,在双向交流中,形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思想场域’,使主体双方之间的不同思想观念、知识智慧和价值立场有一个自由、理性讨论的‘公共空间’,在接纳和学习对方中提升和优化自己,以语言之介缔造出意义上的‘共同世界’”[10]。互动教育摈除一方动一方不动,或者一方主动另一方被动而导致的思想信息与感情的单向流动状态,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双向互动,才能使德育的主体、客体、介体、载体、方法、环体等各种静态结构要素,形成动态有机系统的多向互动,才有可能使教育对象自愿接受教育而实现教育目的。

4.活动教育的方法。

弗莱雷在《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一书中指出,传统教育是一种储蓄行为,学生就像是银行里开的户头,教师则是储户。教师讲授,进行存款,而学生则被动地听讲、接受、记忆和重述,进行储存,师生之间以这种你储我存取代了相互的交流,其结果是学生户头里的存款越多,他们的批判意识就越少,他们越是增强了他们对教师存款的接受能力,就越是助长了其对教师的依附性[11]。但教育不是“储蓄”,而是特殊的实践活动,它是指向生活世界的实践。许茨认为,生活世界、日常生活世界一开始就具有主体间性特征,也就是一开始就是一个主体间际的、共在的、共同的世界。教育中诸因素的关系,将从对象化关系中解放出来,走向生活世界,走向人与人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为此,德育实践中,要树立活动意识,开发活动资源,精心选择活动内容,循序渐进组织开展各种德育活动,组织各种交往活动和实践活动,努力满足学生成长中个性、兴趣、爱好、品德发展的需要[12]。

参考文献:

[1]李智.论网络传播中的对话精神[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

[2]弗莱德・r・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3]莱西.哲学辞典[k].伦敦:1986.

[4]鲁洁.人对人的理解[j].教育研究,(7).

[5][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6]冯建军.教育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4).

[7]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8]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

[9]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10]萧红梅.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间性[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

[11][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1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探悉[j].思想理论教育(沪),2005(2).

草坪学课程教学的教育价值(专业18篇)篇九

研究教学论的专家认为: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入汤中,才容易下咽、吸收;知识要融入情境中,才能显示活力和美感。因为抽象静态的文本知识借助特定的情境被“激活”了。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联系生活体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唤醒学生内心爱的情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征、认知能力以及接受水平,需要找到一个从生活经验到概念学习转换的过渡“阶梯”,而“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正好与之相契合。这种为教育教学而创设的情境适合小学生的语文情境学习,被赋予了感情、符合学科特点,它不仅降低了儿童学习的困难,同时也让小学生得到别样的情感体验。

一、带入情境启迪想象,发挥学生能动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阅读到写作,都突出了“想象”。儿童的想象需要情感伴随,儿童记忆屏幕中的形象要组合成新的形象,需要“力”的推动。儿章常常会因为好奇而想象;因为想改变眼前的现实而想象;因为可以获得心理的愉悦而想象。想象可以展示孩子的聪慧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的体验,想象力是儿童拥有的巨大财富。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育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录的多是生动有趣的童话、小说、寓言等文章。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运用多种手段给学生创设一个环境、一种氛围,让学生能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描摹的情境中。课堂上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巧用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悟情境、通过语言描绘情境。这些情境设置能让学生在想象的情境中自由翱翔,弥补了单纯课程容易陷入知识系统状态的缺陷,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和环境的广阔性融为一体,凭借特定的氛围,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在优化的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李吉林设计的各种“情境”,“无论是进行语言训练,提供作文素材;进行审美教育,促进整体发展;还是考虑到多种题材体裁的教学:识字的情境教学、阅读的情境教学、散文的情境教学、诗歌的情境教学、童话的情境教学、寓言的情境教学、作文的情境教学,对学生来说,都是种新鲜的刺激。这些精心设置的“情境”具有显性的目的指向,及时“提供人的自我意识、场景记忆、他心想象共生演化的学习环境”,因而引领着儿童迈向更优化的方向,促进儿章全面深入的发展。

二、培养兴趣指导观察,注重学生实践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语文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极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固情境教学提出了“强化感受、淡化分析”,即“通过优化情境,引导儿章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小学语文教师非常注重课堂设计,所设计的每一个问题、所展示的每一幅画、所吟唱的每一首歌、所分配的每一个角色能做到精益求精,能最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李吉林老师是把学生引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情境,利用课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热情,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情境教育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那样的欣喜、兴奋,在唯美的活泼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中,他们感受、体验、表达,语言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自由、充分地发展。李吉林情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课堂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训练,潜在的智能也得到开发,学生情感的培养、知识的渗透出现一派生机,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

三、陶冶情操渗透审美,培养学生感悟性。

少年儿童在小学阶段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情绪色彩明显,非常注意那些直接的令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创设情景寓情于教,促进学生素质的主动协调发展,情境教育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学生读一些作品时,由于时空原因,由于学生年龄认知、修养、阅历等原因,理解起来有些“隔”。他们也许会叹服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却不会被感动。而语文教学如果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注定是失败的。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能紧扣文学术语,应挖掘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鼓励他们去寻找周围相似的人或事,充分调动学生情感,达到与文章的共鸣。

从思维规律来看,人的思维具有多向性,教材中往往只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我们不妨利用反向思维,为学生提供另一种拓宽思维的方式,让学生去感知、想象、发挥。文学作品讲究含蓄就如同绘画讲究留白,讲究“言外之意”“意外之象”。从这个角度出发,运用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的语文课堂可以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想象力,在揣摩作者写作目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感知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寻根究底,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加深学生思维深度。

从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的审美感悟会有很大提升。学生从了解课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到积极思考、开拓智力、发展能力。语文学习的目标不再简单定位于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陶冶情操渗透审美,能最大效果地培养学生的感悟性。

情境教育的出现让语文教师看到了希望,他们可以借助音乐、美术、语言、表演等手段刺激学生,让他们全身心融入课堂。李吉林老师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她开创性地提出了“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本文对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进行了分析,包括:第一,带入情境启迪想象,发挥学生能动性;第二,培养兴趣指导观察,注重学生实践性,第三,陶冶情操渗透审美,培养学生感悟性。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探究出一条情境教育之路,摸索出一条相对适合的理论操作模式,使之更好地辅助初中语文教学。

文档为doc格式。

草坪学课程教学的教育价值(专业18篇)篇十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对构成教学的诸要素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本文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在分析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学生主体参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把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文章从建构教学模式所需要的因素出发,从建构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入手,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对新教学模式的反馈调控作用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讨论。探索新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促进英语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学模式;主体参与;创造性思维。

abstract。

theteachingmode,whichisundertheguidanceofcertainteachingideas,isthedesignedstrategysystemofimplementingmethodandthestableteachingprocedurewhichbasedontheteachingfactors,aimingataccomplishingtheteachinggoalandcontent.byanalyzingthedisadvantagesofthetraditionalteachingmodeandthetheoryofconstructinganewteachingmode,thethesisdiscussesanewteachingmodeinmiddleschoolenglishclass--“students-basedparticipationandcreativethinkingcultivation”,whichwillchangethe“teacher--orientated”teachingmodeintothe“students--orientated”teachingmode.thethesisfocusesonanalyzingtheteachersguidanceandthestudent-basedparticipationfromanangleofconstructingthenewteachingandlearningconception.thefeedbackcontrolfunctionanditsapplicationhadbeendiscussedinthispaperaswell.

一、教学模式的涵义及特点。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对构成教学的诸要素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转化形式,它是用于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提示教师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1](p36)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内在结构。教学模式的结构是由教学模式所包含的诸因素有规律地构成的系统。一个完整的教学应包括以下因素:主题、目标、条件、程序、评价这5个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一般来说,任何教学模式都包含这5个因素,至于各因素之间的具体内容,则因教学模式的不同而不同。任何教学模式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结构和机制,这就使其结构具有完整性的特点。教学模式的特点还包括简明性、优效性、操作性、稳定性。

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存在的问题。

1、教学思想。

以传授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知识为主;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活动为主;在方法上是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其教学思想不在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2、教学目标。

以大纲和教材规定了的目标为目标,是一个千篇一律,一成不变,非常机械的框框,束缚了学生个性发展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迫使学生只能朝着一个目标前进、朝着一个方向发展。

3、教学程序。

按照课前备好的教案中的程序进行操作,按照教案设计好的程序创设教学情境,教师上课是按照教案这个脚本在演戏,使教学程序程式化、机械化,刻板的程序,学生提不起精神,大脑处于抑制状态,无法兴奋,缺乏兴趣,课堂效率低下。

4、教学主体。

以教师为主体,过分强调教师的角色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束缚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作用,使学生在课堂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实践。

5、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手段陈旧、单一、简单,与现代化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脱节,往往是黑板加粉笔。用落后的教学手段传授先进的科学技术,难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难于体现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6、教学原则。

过分强调知识的严密性、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往往忽视知识的实用性和时代性,使知识变成了一成不变的、僵化的教条,抹杀了知识的生命力,使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脱离,甚至于社会生产实践中需要的在教学中学不到,而在教学里学到的却是于实践基本无用或相脱离的东西。

综上所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应该有所继承、有所摒弃。因此教育者应该重新理解教育与学习对学生发展的意义,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努力寻求并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

三、“学生主体参与,培养创造性思维”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与建构。

(一)、“主体参与,培养创造性思维”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

通过对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分析和思考,笔者结合有关方面的资料及笔者的学习经历,尝试性地提出了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主体参与,培养创造性思维”模式,此课堂教学模式图如下所示:

从现代教学论的角度看,模式的最显著特征是它通过类推所表达的某种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领域,模式在比较明确地规定教学规律的情况下,提供一种可以得出一定结论的操作程序。学生主体性参与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它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包括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培养的诸多不足。“主体参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活动的方式把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经验自主组织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最终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获得经验,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更新,从而实现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

在“主体参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不再是“授--受”过程,而是“教师的激励—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素质的自主发展”过程,因而十分重视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交往,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师生主体性的共同发挥。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是为了让学生有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心向,然后再培养学生在活动中的自主创新意识。“以维果斯基、列昂节夫和达维多夫为首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们将马克思主义中的“实践”概念引入到教学理论中,把人的发展基础确定在主体对客体的主动实践活动上。”[2](p160)也就是说,人是在活动过程中通过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历史文化经验促进心理发展的。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时要坚持学生学习活动的历史社会性,主张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富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反对单纯从学生的个人兴趣出发设计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也不能只限于学生的个人兴趣,而是要进一步与社会生活保持联系,与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保持一致。

(二)、“自主参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1、建构新的教师观与学生观。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教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的角色定位,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对师生之间关系的认识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教师的施教行为,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行为,影响到教师的专业生活和学生的生存状况。”[3](p202)传统上讲,外语课堂教学内的大部分谈话是以教师独白(monologue)形式进行的。“教师在外语课堂中享有特殊的权利,教师话语在英语课堂时间中比例依然较大,课堂仍存在教师的话语霸权现象。师生对话中教师话轮平均长度远远大于学生的,而且教师有权通过指名借助手势等手段选定下一个话轮说话者。学生把持话轮时,其话轮的持续时间、言语长度也都由教师决定,在以教师中心课堂中,教师的问题大多数是展示性问题(displayquestion),而缺少参考性问题(referentialquestion)传统的irf模式(即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仍然是当今课堂最普遍的交互式。”[4](p71)由于在传统教学中师生是主动传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因此,他们很难形成真正的互动关系,很难形成真正的合作关系,很难形成平等的伙伴关系;教学过程也就很难成为师生相互交流、沟通、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共同创造课程。过去,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英语教师过分强调英语知识的教学,结果培养了一批“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引起了我国英语界的反思。中学英语教材的改革为教师观念的转变奠定了基础。然而传统考试的“余威”仍在,言语技能的教改力度仍不够大。目前素质教育已经摆在日趋重要的地位上,英语课程标准适时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将降低语法试题的难度,减少知识性的客观题,重点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言语运用中学习语言。因此,“主体参与,培养创造性思维”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性。

在教学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授受关系,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是英语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他们是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尊重他们个体的差异。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辨证统一。”[5](p154)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引导的关系,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引导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也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别方向;还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学生走,而是激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激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

(2)、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不是万能的,而是有条件的,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讲解、点拨等,无论其作用有多大,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与运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其次,教师的指导作用必须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出发,适应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6](p88-89)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是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新、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学校教育行为中的重要因素,是学校学习生活的直接承担者和当事人,也是学校学习活动的理所当然的主人。然而在现实教育中学生并没有成为教育主体,而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被动接受者。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过程是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并通过实践活动完成发展任务的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而教师在这过程中则指导学生把握认知的方向和过程。

以上的分析也就体现在“主体参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确定学生的动机、树立学生的信心,帮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明确目标,提高学习兴趣。

课堂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及教学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课堂活动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而且取决于一定的教学情境。课堂气氛即其中之一。班级授课制是现代学校教学的最主要的组织形式,课堂教学又是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的具体形式之一。课堂教学中涉及的因素很多,而且这些因素错综复杂,教师、学生、目标、课程、教学方法、班级结构以及彼此间的互动关系等,都会影响课堂气氛。“一般来是说,课堂气氛可能是温暖或严肃的,友好或敌意的,热忱或冷淡,紧张或轻松的,团结或散漫的,愉快或痛苦的,和谐或冲突的等。从心理学上讲,有的人从民主、专制或放任的角度,有的人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以及是开放或封闭等方面研究课堂气氛。无论哪种研究都表明,课堂气氛愉快与否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所影响,课堂气氛愉快学生会有较好的学业成绩,反之则较差。创造并维持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并以此促进师生间良好的关系,从而建立学生积极的自我观念,是师生共同的职责。”[7](p121)。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维持良好课堂气氛重要因素之一,唤起学习兴趣、诱发认知兴趣、活跃智力积极性,对于教学过程中发展知识、技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使学生参与交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也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强大动因。

第一、重视每节课的导入环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造成认知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欲望。

第二、重视整节课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整节课中不断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情绪,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8](p137)建立民主的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坚持杜绝教师对个别学生的偏爱现象,因为没有民主和谐就不可能有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同样没有自由安全就没有探究可言。“教学氛围实质是师生关系问题,融洽是师生关系永远是第一教学原则。”[9](p84)具体做法是:。

第一、教师要平易近人,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对话,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第二、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感到课堂是自由的。让学生各抒己见,这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第三、教师要延迟判断,让学生有自我修正错误的机会,或利用引导性问题鼓励学生回答。即使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或做得不对,也不批评、不讥讽,而应该耐心开导。

“民主的师生关系能形成“无拘无束”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高昂情绪、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为此,教师应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去思索,才会迸发创造的火花。在课堂上,遇到学生提出与老师不同见解时,老师应允许学生表达不同看法,并耐心听取,还要鼓励学生发问,师生之间应该教学相长,不应该惟我独尊。”[10](p35)因为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研究的学习欲。

3、反馈调控,引导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上,教师通常会提问那些平时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是所谓的优等生。这样子容易养成一种习惯,每次教师提出问题时,因为想到自己肯定不会被提问到的差等生们,就不会去思考问题的答案,或许自卑或许真的不懂,可是他们已经麻木不仁了,不善于思考是他们养成的习惯,而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祸首是教师的某种行为,也许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点。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不管是优等生、差等生、还是困惑生他们的意见都要一样受到尊重和评价。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照顾好每个学生,不能特别冷落某些学生,或照顾某些学生,因为这样容易产生不平衡心理,不易于某些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恰当的反馈不仅能让学生得知自己的表现,也可以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对学习起促进作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11](p29)。

引导创造性思维,通过分析概括整理有以下几点:

第一、求同求异。求同思维是指采用已知的最佳方法,有方向、有范围的思维形式;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角度思考问题,多种可能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各抒己见,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多样性,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第二、开发想象能力。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力开始的。英语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情景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第三、打破思维定势。定势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发挥想象,打破思维定势,就是先对不同的问题用同一思路来解决,之后提出个别条件的变化,要求用可变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思维富有创造性。

第四、运用反向思维。反向思维就是抛开教材提供的条件和思路方向,展开思考和想象。英语课堂上,教师要运用反向思维,培养学生在特殊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学生主体参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新时代英语教学有着新的任务,要跟随时代的发展。“英语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言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已经是国内外英语教学界的共识。”[12](p89)现代英语教学的侧重于语言的交际功能,这不仅是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要求,也是对英语初学者的要求。以下是对该教学模式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口语练习方面。

教师不再要求学生严格地按照题目中所给的clues去编对话、套框架,而是让他们就此话题(topic)畅所欲言。通常的做法是教师确定话题范围,然后学生做几分钟的准备,之后自愿上台来做。这是一种“省时高效”的做法,远比一个教师点名“逼”着学生“编”要有更大实效性。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自由思维和表达的空间,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扮演一个“listener”的角色,同时对他们的真情流露和精彩的表达给予鼓励和评价。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个人关系更加贴近,对同学的了解更加深入。

2、词汇教学方面。

根据词汇量和词汇在课文内容中的出现情况,教师一般要采用集中教学,即利用不超过半小时的时间进行集中讲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要求他们做“临时老师”。课前自己查字典,课上依据自己的设计,给同学进行讲解,要求他们尽可能从习得的途径多层面地讲解,如意义、用法结构等。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课前认真准备,课堂上亲自讲解,加深了对词汇的理解。对一些重点的词汇,要求他们讨论学习。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只是收集同学们在讲解过程中的重大错误,统一进行纠正,并对未讲解的内容进行补充。另外,还可以就某个词,尽量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引申出它的其它意思,或在不同场合将代表不同的意思。

3、课文讲解方面。

为了避免一讲到底的做法,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在章节的学习开始之时,就对课文进行预习,并把不懂的或认为是难点的地方划出来。上课时,先小组进行讨论相互解决。然后把不懂的问题集中起来派个代表传递给教师,教师在下课前的一些时间,用于回答学生还没弄懂的问题。在这个“发现问题—讨论—讲解—再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了思维主动活动状态,能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还有教师在最后解答问题时应当再次引导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创造性思维。

总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努力使语言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创造思维、大胆实践的学习过程,多角度、多层面地体现“主体参与,培养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理念,这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总结。

以“主体参与,培养创造性思维”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活动的方式把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经验自主组织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要手段,以体验课堂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主要目的。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的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去拓展学习和运用渠道。“主体参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促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智贤等.以学生为主--当代教育改革新思潮.(m).山东教育出版社..第35—36页。

[2]卢正之.学会参与:主体性教育模式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第160页。

[3]钟启泉等.外语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第202页。

[4]王宇.影响外语课堂互动的隐性因素.外语学刊.(j).,第6期(总第127期):第71页。

[5]陈泼等.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第154页。

[7]袁振国.课堂管理的策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21页。

[8]同[5].第137页。

[9]同[5].第84页。

[10]戴茜红.构建创造性英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中国教育导刊.20,第2期:第35页。

[11]洪珍.中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j).外语学刊.年,第7卷(第5期):第29页。

[12]赵晓红.论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模式.(j).固原师专学报.2005年,第26卷(第1期):第89页。

草坪学课程教学的教育价值(专业18篇)篇十一

一个人道德素质的好坏,源于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好的教育,能够告诉孩子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做游戏,则可以提高幼儿的道德素质,让他们明白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等。例如,小孩子们都爱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这个游戏很经典,在游戏过程中,“鸡妈妈”要全力保护自己的“鸡仔”们,不让他们被“老鹰”抓去,这是鸡妈妈的责任。通过这个游戏,老师可以告诉孩子们什么是责任,告诉他们以后都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还可以告诉他们母爱的伟大,让他们以后要孝敬父母。如此,有利于提高幼儿的道德素质。

二、游戏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水平。

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在动,这种“动”不仅是身体的动,还有思想也在动。通过游戏,孩子们会对具体事物有一定的感知,开始去认识、思考,他们的智力水平也会随之得到发展。例如,现在很多孩子都喜欢玩“积木”游戏,可以用这些木头堆高楼大厦,堆机器人,等等。在这个堆积过程中,孩子们会去想,高楼大厦是什么样,机器人是什么样,要怎样才能堆起来,他们的大脑处在运转中,这样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水平。

三、总结。

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首先就要学会做人,而这种教育是从小就培养的,是孩提时代就形成的,所以幼儿教育至关重要。幼师作为孩子们的引路人,带领他们认识这个世界,“任重而道远”,为了帮助孩子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就应该从他们的天性出发,让他们做游戏,从游戏中学会做人的道理。游戏有利于提高幼儿的道德素质,启发幼儿的智力水平,能够帮助这些祖国的花朵灿烂绽放。

草坪学课程教学的教育价值(专业18篇)篇十二

摘要:好玩是幼儿的天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幼儿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在外国的发达国家早已经开始在幼儿的教学中渗透进了游戏教学的元素,但在从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历程出发,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经验的束缚,使得游戏教学这一理念在幼儿教育中依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之下,怎样有效将游戏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学前幼儿教育之中去,成为了众多幼师们首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文章就将针对游戏教学法怎样应用在学前幼儿教育之中的意义和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关于游戏教学方式有效运用在幼儿教育之中的价值体现。

(一)根据相关的研究资料和数据显示,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之中若有效应用到游戏教学的这一方法,其能够将教育和游戏两者之间的教育价值充分的挖掘出来,并在整合充分的基础上,为优秀的幼儿教育的这一教学目标达到提供条件。

(二)由于教学同游戏相比,自身所具有的某些内涵价值是不相同,因此,可以说它们是分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项目表现,由此在幼儿整个的发展教育中各自起到不同的作用。

(三)我们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将幼儿的教育活动主要划分成了以下三方面的典型特征:1.在传统的幼儿教授过程之中,相关的教育工作是在国家出台的有关幼儿教育大纲的总体要求下而实施的教学内容,这样的一种教学内容均是在有计划、有目的以及经过精心安排等情况下制定而成的,并没有遵循幼儿自身的实际喜好表现进行,因而幼儿在传统的教育中逐渐成为了被动方,他们被迫接受了各种形式的教育内容。2.幼儿教育的发起人主要是幼儿教师,其对于幼儿的功利性目标以及认知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传统的教育活动便是教师将重要的教育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效传授给幼儿的过程。3.较强的强迫性是传统教学方式的一大特征,教学过程中的纪律性是幼儿教师过于强调的话题。

(四)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模式而言,某些相反的意义及特征存在于游戏教育方法之中。游戏教育对于幼儿在教学在的体验过程,甚至是体验感受等都格外重视,其中,我们所倡导的自主权及主动权均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得到了体现。可见,整个的游戏教育环节结束后,教师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模式无法比拟的,而这也正是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重要的价值体现。

(一)在学前儿童的游戏教学中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从游戏中获得游戏体验,如:胜任感、自主性和兴趣性等。幼儿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年龄来进行游戏教学的设计工作,以便进一步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游戏体验以及知识的积累。

(二)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设计一些专门的教学游戏。在幼儿园所有游戏当中教学游戏应当占据其中主要位置,众所周知,幼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隐藏在教学游戏中,对幼儿好玩的天性,对游戏的好奇心的利用是游戏教学发挥作用的原理,幼儿教师应当充分的结合和利用教学因素和游戏因素之间的关系,以便在满足幼儿活动要求的同时,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以致在游戏中幼儿便可以获得对游戏的体验。

(三)文章案例的分析:幼儿教师可有必要利用经典的故事或者俗语将一个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游戏设计出来,类似于《蚂蚁搬家》的形式,首先需要确定的是游戏教育的方向,是爱心分享,还是感恩一类的。选择了蚂蚁搬家这个题材后,幼儿就应在幼儿教师的指引下将蚂蚁窝和房子搭建出来,粮食可以用皮球或积木等玩具代替,此过程中需要将动作和儿歌相结合,譬如幼儿可以一边模仿蚂蚁爬行的动作一边清唱儿歌,适当的加入音乐,有利于教学氛围更加和谐、轻松。通过这样的游戏教学,幼儿能够通过自我体验将学习能力增强,发展多元化智力的目标得到促进,在简单的游戏氛围执行中,就能够将教学目标完成。

(四)尽可能的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设置过程中,幼儿教师应当提出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明确教学操作的流程。只有做好这方面,才会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任务,取得教学效果。

(五)在学前幼儿教学中会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划分为三个年级,通常是大班、小班和中班。如:对于大班中的孩子,这时候他们对游戏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过于简单的游戏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了,因此,为他们量身打造的《我是小警察》的游戏在合适不过了,但在具体的操作中,由于教学目标的笼统、模糊,幼儿难以理解,实践起来的难度远比想象中的要大。后来经过与其他幼儿教师的沟通探讨,反复的改正教学操作流程,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会交通信号,遵守交通规则等教学目标代替了原来的使幼儿在游戏中掌握交通手势或动作的任务,这样一来,不但明确了教学目标,还增强了可操作性,显著的提高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

(六)在游戏教学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具有一颗细腻的心思,需要将游戏中显露的问题利用充分,尽可能的改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设计完成后并不会一成不变,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并总结,再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以防在下一次的游戏中这样的问题发生第二次。同时,幼儿的情绪是不定的,在游戏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很多不可控的情况,这要求幼儿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快速的应急反应以及事件的预估能力等,尽可能的避免游戏教学的单一、乏味,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降低幼儿之间发生争吵的机率,幼儿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也应当不断提高,才能够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七)在教育活动中存在有很多教育意义,因而难以形成可观察的行为,例如:能力、思想品德以及情感的抒发等教学目标的制定,因为幼儿教师必须灵活的利用好这些重要元素,但却不意味着非得在遵守教育部门所下发的相关规定基础上,其中的一些规定是能够灵活变动的,只要是在不影响基本原则的情况下。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游戏教学整个的环节中,幼儿教师都需要仔细地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具体表现,并询问他们的感受,保证学生的参与率,游戏教学方法是一个能够长时间运用的模式,只有长期的游戏经验积累,儿童才可以在不同的游戏中产生不同的体会和领悟,教师的教学计划也就显得有意义。

三、总结。

综上所述,幼师应当根据幼儿不同的成长特点,在教学中适当的采用游戏教学的手段,对于幼儿的成长而言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根据笔者相关的走访的调查,国外发达的国家对于幼儿游戏教学模式的应用已经非常的有经验,使得该手段价值的体现过程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而在国内虽然早就有相关学者在强调游戏教学法的重要性,但是其真正想要实施起来的难度却非常的大,这是因为国人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严重限制,使得幼儿教师们在思想上难以充分的认识到游戏教学对于幼儿整体发展的重要价值。因此,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无论是国家教育部门,还是幼儿教育学校都应当鼓励和引进现代化游戏教学模式,并且在前文中已经详细的对了游戏教学作用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进行了阐述,其不仅仅是对幼儿的智力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还促进了幼儿教师整体性教学水平提升,并在最终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2]邵小佩.幼儿园生命关怀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

[3]范元涛.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研究[d].西南大学,.。

草坪学课程教学的教育价值(专业18篇)篇十三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幼儿教育越来越追求新颖化与创新化,游戏也被频繁地应用到幼儿各环节的教学中。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运用现代化游戏,并不注重民间游戏的运用,忽视了民间游戏对于幼儿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儿童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积极提倡在幼儿教育中开展儿童民间游戏活动,为幼儿的健康发展奠定扎实基础。游戏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之一,幼儿教师要坚持因地制宜的教学原则,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游戏环境。同时需要意识到玩是幼儿的天性,要积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的天性,要以游戏为基本的活动形式。游戏是幼儿童年生活及发展的必要部分。可以说游戏是幼儿童年是否快乐、自由的重要象征。通过长期的幼儿教育发现,民间游戏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还能帮助教师进行幼儿班级管理。

一、民间游戏特征分析。

1.地方性特征。

不同的地域都有不同的民间游戏。不同地域游戏能呈现出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较强的地方性特征。从我们生活的区域来看,广泛流传的民间游戏有“丢手绢、拔河”等等,具有较强的地方性色彩,能给予幼儿就地取材的机会。无论是对游戏的选择、角色的分配或是情节的发展等等,都可以由幼儿进行自主完成,此过程中幼儿成为民间游戏的主人,既能获得快乐的体验,又能够在体验中掌握一定的知识,获得健康的发展。

2.趣味性与娱乐性特征。

对于较多民间游戏而言,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最关键的因素是具有趣味性与娱乐性,能使幼儿发自真心地参与游戏各环节。例如,跳皮筋的游戏既安全,又能够积极调动幼儿的创新思维,当然还能锻炼幼儿的身体及灵活性。游戏过程较为随意,可以一人跳,也可以两个人一起跳,还可以多人一起来跳。我们还可以组织比赛活动,看哪一组跳的最多,哪一组的思维最快。

3.简便性特征。

这里所指的简便性特征,主要是指民间游戏所需要的玩具材料,这给幼儿园教育中组织民间游戏提供了机会。民间游戏所使用的玩具一般都十分简单,且成本较低,普遍来自于日常生活和自然的材料及半成品,如杏核、小溜溜球,便可以进行“抓棋子”游戏。此游戏中利用的杏核、小溜溜球,不仅物美价廉,甚至都不需要花钱。最关键的一点是这些民间游戏材料的形式并不会被固定,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者想象随意对材料进行加工与改变。

1.有益于幼儿认知能力的提升。

幼儿时期是幼儿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更是开发幼儿智力,提升幼儿认知能力的关键时期,此时期的启蒙教育能使幼儿从小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社会认同感,而游戏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上述几方面的培养与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间游戏与普通游戏不同,能最大限度地展示历史的`发展过程,常会融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及思想观念,可以说能给幼儿提供感受历史文化的机会,所以常组织此类型的民间游戏,能让幼儿更好地感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效提升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使幼儿在不断参与民间游戏的过程中,逐渐感知社会所传达出的种种社会价值观念,还能更好地丰富幼儿的知识体系。

2.有益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幼儿想要与人沟通,想要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都需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对于民间游戏而言,童谣和儿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益于幼儿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首先,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幼儿而言,不仅要提升幼儿的口语表达方面,还要鼓励幼儿勇敢地进行表达。例如,在进行“木头人”游戏时,幼儿会处于较为放松的状态,这时心理上才能无压力,才能够逐渐具有主动表达的意识。同时在进行木头人的游戏过程中,对于幼儿设置的要求,需要根据幼儿实情,让幼儿处于乐于接受的状态中,这样才能真正使幼儿敢于表达,不断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在设计民间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予幼儿提供丰富“说”的材料,这样当幼儿有想要说的内容之后,想要表达的欲望就会逐渐提升,会从以往的“被动说”向“勇敢说”转变,不仅能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速度与准确率。

3.有益于幼儿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民间游戏运用到幼儿教育中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与娱乐性特征,这与幼儿的爱玩、好奇特点较为符合,不仅游戏规则简单可变,而且普遍都是由幼儿共同合作来参与游戏。如“老鹰捉小鸡、骑马、踢毽子”等等,都可以由多人参加。此游戏过程中幼儿需要不断进行相互合作、协调与模仿,能逐渐总结出与同伴相处的方式,尝试着去解决人际纠纷,也会尝试去调整与控制自身的情绪。除此之外,民间游戏还具有较强的竞争性与合作性,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能尽最大努力使自身行为服从与适应集体,能克服各种任性与不良情绪,有益于幼儿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儿童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老师需要做的是不断挖掘与积累丰富的民间游戏,根据幼儿所学知识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将民间游戏与知识结合起来教学,既能给予幼儿各方面发展的机会,又能为幼儿今后的顺利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草坪学课程教学的教育价值(专业18篇)篇十四

摘要:幼儿期是孩子们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的各项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及接受能力均在发展提升的时期,游戏教育策略比较受幼儿的欢迎,而且游戏的趣味性是幼儿能够有效配合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本文重点探究了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并且探究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游戏教育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学;游戏;有效应用;教育策略。

幼儿教育过程中操作最为简易的方法就是运用游戏教学。幼儿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的各项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及接受能力等均处在发展提升的时期,游戏教育策略比较受幼儿的欢迎。游戏教育的第一个特点是游戏的趣味性,它是幼儿能够有效配合提高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第二个特点是娱乐性,爱玩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教育策略的实施运用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良好的教育,不断提升认知水平;第三个特点是启发性,幼儿教师把启发性与开导性项目加入游戏教学方法中,能够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受到心灵的熏陶与感染,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观察力、感受力,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力与创新能力;第四个特点是互动交流性,幼儿亲身参与体验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之间需要进行相应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幼儿更加有效地接触人际关系,从而巩固自己的社会属性,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并且取长补短,互相帮助。

1.游戏能够很好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幼儿教育明确指出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幼儿教育的首要工作。如果在幼儿教学和教育活动中选择,首先应当顺应幼儿爱玩的天性,为幼儿们开拓较为广泛的游戏空间,让幼儿能够有效开展各类游戏,以保证天性不受到压制,并且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游戏会使幼儿有效获得快乐,而快乐的心情能够保持幼儿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状态,进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2.游戏教育在丰富幼儿知识的同时,可以锻炼发展幼儿的各方面能力。游戏方式内容多种多样,而且多姿多彩,游戏形式中往往包含诸多教育因素。良好有趣的游戏教育,让幼儿可以有效感知自身与周围的一切,使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创造能力等均得到有效激发与提升。值得注意的是,益智型的游戏项目更能有效丰富幼儿的知识与生活常识,使幼儿开始对生活初步了解。有的`游戏项目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幼儿会掌握一些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力,并且使观察、探索、比较及验证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有的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的感性能力,有的游戏项目可以锻炼幼儿的理性能力,通过多种游戏方式的综合运用,幼儿的综合能力会得到初步完善。

3.游戏教育能够帮助促进幼儿情感与人格的形成。幼儿教育工作的最重点应放在对幼儿情感与人格的培养上,良好的情感与人格修养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在游戏教学活动中,幼儿既是游戏的参与者,又是情感的体验者。参与游戏活动中,幼儿会带着一定的情感与情绪,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情绪变化会受到游戏互动的影响与制约,变化较多的游戏活动类型能够使幼儿获得更多的心情与情绪体验,这样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情感体验,为将来的情感教育奠定良好基础,并且促进完善人格的形成,使幼儿在未来可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自我发展及自我教育的能力。

4.游戏教育可以充分发展幼儿的社会能力。可以说游戏项目是幼儿接受教育期间最为喜爱的活动,同时是幼儿之间互相交往、沟通交流的最好方式,它能够使幼儿在玩中主动学习且在逐渐接触同伴的过程中扩展自身的社会属性,养成愿意与别人交往的好习惯。幼儿教师要注意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对幼儿们的引导与告诫也会发挥重大的引导作用。比如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应该告诉孩子友好善待朋友,与小伙伴和谐相处;在一起玩玩具时应当学会礼让与谦虚,不要争抢。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幼儿之间建立起和谐、亲密、友善的关系,并长时间进行巩固充实。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幼儿还可以充分锻炼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不断增加社会交往的经验,不断提升幼儿将来的社会适应能力。

1.游戏教育策略在一般教学项目中的运用。幼儿教师应当适当将游戏教育模式引进一般的教学项目中,通过广泛的游戏项目的开展,激发幼儿接受教育的兴趣与积极性。比如把游戏教育模式带进童话故事的讲述中,在《小红帽》童话故事教学中,可以让儿童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扮演小红帽的形象,并在集体中进行统一展示,增加游戏教育的乐趣。在讲述《丑小鸭》童话故事中,可以采取故事接龙讲述的方式,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游戏教育策略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体育项目游戏教育应当适合幼儿动作发展的顺序和接受规律。充分坚持由浅入深与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有效地发展幼儿的运动能力为目标。体育类游戏应当既满足幼儿个体的兴趣和需要,更发挥他们活动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3.游戏教育策略在幼儿自由活动时的运用。在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教师应当善于观察幼儿的行为特点及游戏的兴趣点,向幼儿介绍具有适应性的游戏方式,比如传统的跳房子、跳皮筋及沙包游戏等,这样可有效丰富幼儿的课外游戏生活,也能够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总之,幼儿教育教学中,游戏教育模式的运用早已不新鲜,在当下幼儿游戏教育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幼儿教师应当高度重视游戏教育的重要应用价值与意义,充分掌握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了解游戏教育的基本特点,并探讨科学有效的游戏教育策略,为幼儿的学生与成长提供良好的游戏教学模式。

作者:薛褚亚单位:张家港市德美幼儿园。

草坪学课程教学的教育价值(专业18篇)篇十五

科学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幼儿教学中,幼儿还没有形成学习的思维,他们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存在着极大的乐趣,他们爱玩、喜欢游戏,如果不加以利用他们这一特点,将会使幼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游戏教育通过实践证明,对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思维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幼儿的特点,在幼儿教育阶段利用游戏教育更好地指引幼儿教学。要结合幼儿特点选择科学正确的教学方法,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措施与游戏形式和内容,从而更好地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为推进幼儿教育顺利开展和提高教育实效性创造条件。

一、结合幼儿特点科学选择游戏教育形式。

有效有趣的游戏形式,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幼儿的需求和性格特点,这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积极参与到幼儿教学活动中来,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具有积极的作用。具体的应该结合幼儿兴趣、幼儿教育内容考虑:一是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幼儿的兴趣,选择和制定幼儿感兴趣的、喜欢的游戏形式。对于幼儿教学来说,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开展教育教学的起点,要根据他们的兴趣来选择游戏形式,满足他们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幼儿学习阶段,他们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思维,错误的教学方式会大大降低教学效果,甚至导致他们学习走神、态度不佳,从而产生哭闹等影响。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幼儿的心理特点,制定科学的游戏形式,根据幼儿的个性正确运用游戏形式,增强游戏的可行性、趣味性,激励幼儿学习,让他们在独立作战和朋友相互帮助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二是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当前幼儿教育内容,选择和制定与教育内容相符合的游戏形式。在幼儿教学中开展游戏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幼儿教学阶段他们学习的内容有限,更多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素质,要根据他们学习内容选择和制定有针对性的.游戏形式。比如,在幼儿学习识字过程中,可以与画画结合起来,开展画图与看图识字比赛的游戏,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容易画的内容筛选出来,在其中再加入举手竞猜等方式,通过这类游戏形式来引导和助推幼儿更好地学习。

幼儿教学并没有固定统一的教学内容和体系。尤其是当前农村幼儿教育中主要以拼音、简单数学加减、画画和跳舞等项目为主,具体的教学内容并没有限制。要根据每个地区幼儿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不断调整幼儿教育内容,从而调整游戏教学内容。在幼儿游戏教育中要深入研究和分析教学内容,这就需要进一步明确游戏教学目标,高度重视游戏作用的基础上,促进游戏与幼儿教学内容相结合,从而提高游戏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一是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幼儿教学目标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来分解教学内容,明确幼儿游戏教育目标,立足于幼儿个性发展和喜好来对传统游戏项目进行创新,促进游戏活动与教学内容结合,提高游戏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执行效果。二是要通过游戏教学来丰富幼儿教学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将幼儿难以掌握的内容穿插进去,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要深入研究幼儿阶段的学习内容,选择多样性、趣味性和变化性的教学内容,根据幼儿喜好不断调整游戏教学内容,充分遵循循序渐进、由简入深的原则,合理安排游戏教学项目与内容。其中,要促进个人游戏项目与团队作战游戏项目结合,通过个人游戏项目培养幼儿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通过团队作战游戏项目培养幼儿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对幼儿教学对象分层提高针对性。

要明确游戏教育对象,根据小、中、大班幼儿的特点,分层制定幼儿游戏活动,提高游戏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提高幼儿游戏教育的针对性,必须明确教学对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锻炼,小中大班幼儿在学习思维上会呈现一定的差异。因此,要深入研究和分析不同阶段幼儿的特点,分层次制定教学内容与游戏活动。首先,要对幼儿进一步进行分层,明确各个阶段幼儿的教学内容与游戏活动,基于幼儿需求不断调整游戏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重等特点,设计不同的游戏活动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同时在设计游戏活动中也要考虑课堂纪律与可行性,重点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其次,要把握好游戏教育的性质,作为教学方式它被赋予了特殊性,要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游戏项目,结合幼儿应变能力、思考能力与学习兴趣来合理编制游戏,并根据幼儿的现实需求不断修改游戏活动。最后,要分层次制定差异化的游戏教学活动。比如当前我国幼儿家长及其部分教师存在着教学误区,认为早重视教育对幼儿学习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幼儿阶段开展大量的学习活动,反而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正确区别对待这种现象,以培养幼儿健康人格、发展个性为目标,结合幼儿特长和兴趣去分小组开展游戏活动,从而通过层次化活动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四、结语。

游戏教育通过实践证明,对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思维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幼儿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习思维,他们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存在着极大的乐趣,他们爱玩、喜欢游戏,好奇心重。因此,要充分利用他们这些特点,结合幼儿特点选择科学正确的教学方法,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措施与游戏形式和内容,从而更好地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为推进幼儿教育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华。幼儿习惯养成的几点思考[j].科教新报,(28)。

[2]刘晶晶。浅议综合室美术活动与幼儿的健康成长[j].群文天地,2014(08)。

草坪学课程教学的教育价值(专业18篇)篇十六

在幼儿教学中,游戏教学能帮助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说话”的语言环境,有效调动幼儿倾听、说话、思考的欲望。所谓良好的环境就是幼儿能够在课堂中自由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环境,以及课堂环境较为轻松、自由。此种语言环境显然有利于激发幼儿内心自我表达的欲望。若想开发并提升幼儿语言能力,幼儿教师展开游戏教学时便可从语言这方面入手,开设具有趣味性的语言课堂,如“要一起听故事”、“一起背古诗”、“学汉字”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参与到游戏中来。幼儿认知事物尚处于直观性的特点,所以教师可事先准备好相关的故事图画、卡片或是其他相配套的符号图等。借助这些特殊的图画、符号工具,可让幼儿在倾听的过程中能够认知更多的文字知识,且在脑海里也能逐渐累积起语言词汇。

二、促进幼儿认知能力发展。

游戏带有多重性的教育意义,在游戏活动中对于幼儿感知、思维想象、创造力等认知能力皆大有裨益。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要去思考该怎么样去扮演好自己的这个角色,用什么道具去代替生活中的物品。幼儿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注意力就会集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促进智力的发展。教师可展开“看病”的游戏,而幼儿在扮演这些角色之前,便要对于所认知到的关于医生与病人的相关信息加以整合,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方可将这两个角色的特征表现出来。而在扮演的过程中,甚至还会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将病人的病痛状况、医生开药方、医生与病人间的语言和行为等加以想象表达,提高自身表达能力,使语言交流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此种游戏看似极为简单,但却极具多重教育因素,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锻炼和提高自身感知、思维创造等多种能力。

三、提升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展开幼儿游戏教学时,教师理当立足幼儿的实际兴趣和智能差异等方面来安排和设置游戏环节与环境,让幼儿能够处于轻松自由,且能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环境,使其内在潜能得以充分激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开展因材施教,对于喜好用肢体行动、性格较为活泼的幼儿,可专门设置语言屋;而对于性格较为内敛、文静的幼儿,则可创设写字台、美术角等;对于喜欢动脑筋、动手实践、有想法的幼儿,可规划一些操作平台,给予一定的空间,以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在划分游戏区域和投放材料时理当注意到,应让区域保持一定间隔,避免产生干扰,同时更要随时注意幼儿的区域动向,以便幼儿的实践效果得到及时反馈。教师在游戏各个环节皆要善于记录和观察幼儿的情况,关注幼儿创造能力和不足之处,以便日后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发展性的教学策略。

四、有利于协调亲子关系。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父母对于幼儿的期待值也愈发高了起来。对幼儿教育更是极为重视,各种特长班更是屡见不鲜,但与此同时,却忽略了幼儿的真实想法,没有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更将幼儿困在各种“学习牢笼”中,禁止其玩游戏。如此一来,幼儿的天性将会遭受限制,更不利于亲子间的和谐关系。将游戏教学引入幼儿教育中,展开亲子游戏,家长便不再是那个严厉的监督者,而是作为幼儿玩游戏的引领者,真正能关注到幼儿的真实情感,倾听幼儿的想法,尊重幼儿的兴趣,在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到幼儿的一切。这不仅有利于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成长,更能激发幼儿热情,确保幼儿教育的有效进行。

草坪学课程教学的教育价值(专业18篇)篇十七

摘要:创新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创新教学要切实实行起来,而非简单作秀。高中语文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进行教学创新,善于延展教学内容。在充分提升自身素质基础之上,用创新教学的方式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得课堂充满人文气息,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反思,以此才能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得到进展和突破。本文就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之下,提出了有效实施课堂创新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教学;实践研究。

创新教学是在素质教育基础上开发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基础,改变以往的“授人以鱼”教学模式,转变为“授人以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潜在创新力。创新教学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历程中十分具有影响力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十分注重对学生的基础教育。那么,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怎样做才能有效地实施创新教学策略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实施创新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学生的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做好学生的引导者,笔者认为师生都应当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在进行上课之前,要先让学生通过预习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高中语文预习可以通过读书笔记并记录搜集资料的形式进行,这些记录必须和下节课即将学到的内容相符,记录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一篇课文的背景和作者。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够信手拈来,在脑海中还原情境,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知识。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将不会的字词标注出来,并通过自主查阅进行解决。随后在第一遍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遍朗读,第二遍朗读就需要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在第三遍阅读之后再正式上课。教师在整个预习的过程中都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学生的自我创新思考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营造愉悦课堂气氛,实施创新教学。

科学证明,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神经将处于放松的状态,课堂效率也将进一步得到提高。学生大多都对教师带着崇拜和敬畏之情,但正是教师的这种权威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尤其一些教师将姿态摆得高高在上,自以为是,对学生的建议充耳不闻,并且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当面指责学生,心理学家发现,学生在这种状态下很容易产生排斥心理,不仅不利于教师教学,更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所以,教师应当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做一个平易近人的教师,与学生共进退。课堂之上,教师也只有不断鼓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营造出更加轻松、休闲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比如,在复习沁园春雪这首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一个学生起来背诵,但是这个学生背诵到一半就记不起之后的内容,教师也不应该给予批评,而是应当给予更多的鼓励,让学生自信的回忆下半部分的内容。

三、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实施创新教学。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也是实施创新教学的有效策略。但与学生互动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方法,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1.培养学生自主能动性。对于每一位学生,教师都应当带着积极的心态,在教学时不仅要不断地鼓励和赞扬他们,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还应当通过课堂教学的互动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另外,教师应当始终秉持启发性教学的重要原则,课堂之上运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主动追求知识。与此同时,还应当注重珍惜学生渴望求知的心理,耐心地对未知的问题进行开导。

2.拓展学生思维。语文的学习不仅要重视课本知识的教学,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拓展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科学界的每一个喜人的成果都源于大胆地想象,这也正是获得创新成果的起点。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一些手段来激发和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加强团队精神大胆地想象应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对于课堂创新教学也尤为重要,教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就需要安排学生自学一些新的知识和技能,还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和提问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流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学生在团队协作过程中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堂创新教学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实施。

四、结语。

创新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学生的主导者。语文学习要有一个发散创新式的思维,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前自学,还要在课后延伸思考。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得到提升。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每完成一节课都要积极进行反思,改掉缺点,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和生命力。虽然高中生面临升学的压力,但是教师一定要从中解放出来,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点,在教学过程中下工夫,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适应新课程的改变,创新式的语文课堂一定会散发出不一样的色彩。

参考文献:

[1]吴玉梅.高中语文参与式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

[2]余画凤.对话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实践与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许高明.新课程背景下的普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及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6.

[4]余志芳.以学习需要为导向的分层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

[5]崔洁.高中艺术生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d].云南师范大学,2013.

草坪学课程教学的教育价值(专业18篇)篇十八

论文摘要:从课程标准的改革入手,探讨了在高等院校的课程标准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并对教学课程设计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实践层面的探讨。

1关于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是我国借鉴前苏联的教学体制从1952年开始实施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随着各学科知识发展变化的速度加快和学习理论的发展,教学大纲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教学工作的需求。教学大纲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第一,教学大纲是以教师为主体,重点是教师如何“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学”,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当今的学习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素质教育不相符。

第二,教学大纲重点强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导致师生更多地关注知识点,关注学习效果、结果,忽视学习方法和策略;忽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课堂教学容易呈现教师“一言堂”的倾向。

第三,教学大纲具体规定了学科知识的范围、深度、体系和结构,规定了最高要求(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基本要求),教学和评价教学都不允许“超纲”,当今的学科尤其是新兴学科的知识范围、结构乃至体系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1]。由此便产生了教学大纲与教学需求的矛盾,并影响到学生学业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等诸多方面,限制了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发展。

基于以上原因,教育部于20世纪末开始组织专家在对国外课程标准引进与学习的基础之上,研究制定我国各层次特别是中小学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编制初期,各课程标准组在外来资料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大都以《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为蓝本,以期从中获得对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解。至应工作之需,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组织翻译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标准,20义务教育阶段18个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出台[2]。随后,各大学也陆续制定课程标准[3],它是伴随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而产生的重要文件之一。下面主要结合高等院校的情况谈一谈本人对课程标准和相关教学工作的见解。

1.2课程标准的功能和含义。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规定各科课程各方面基本要求的标准,无论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选编、授课计划的制定,还是成绩考核、教学检查及课程评估均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该了解、熟悉、钻研课程标准,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执行课程标准。

它根据培养方案,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基本要求,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1.3课程标准的制定及制定中注意的问题。

课程标准是由学院或学校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框架之下组织制定的,它不是某一个任课教师的个体行为。大学课程标准的制定,离不开教师、课程研究者(或管理者)、学生三者的参与。首先,教师最了解教学过程,制定课程标准的主要目的也正是通过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以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参与课程标准制定的过程,也是进一步研究教学的过程。课程标准的制定一般由讲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集体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后再将其确定下来。其次,课程标准的实用性需要后二者的实践检验。

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学生素质方面的要求,它的重点不是对教学过程进行规定或要求,因此,课程标准中不应直接对教材编排体系、教学顺序等问题做出硬性的、唯一的规定,尽管在标准中可以对这些问题提供详实的建议、指导和多种可供选择的设计模式。

课程标准要满足培养方案目标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避免因任课教师变动或教材变化而修订课程标准,注意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教材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选定的,而不是根据使用的教材来制定课程标准。教师要按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授课,而不是更换不同的教师就修订课程标准。基于以上属性,课程标准的修订要经过教师们的广泛讨论,制定的课程标准要有权威性和法规性。

目前大学的课程标准制定主要存在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课程标准由某一个或几个任课教师制定,教研室、系(院)论证审定,报由学校审批,在教研室或系(院)的论证制定环节上工作不系统,课程标准的前沿性、思想性、启迪性、教学适用性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层面的基本要求重视程度不够(这两个层面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也应该是修订课程标准的重点),还是以知识与技能为主,教学大纲的束缚还没有摆脱;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二是课程标准不是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要求下制定的,而是针对现有课程的使用教材制定的,顺序搞反了,导致出现教材变更时或任课教师发生变化时就要修订课程标准的现象,不是根据课程标准选定或编写教材,而是根据教材的变化修订课程标准,把主次搞颠倒了。

2关于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主要工作是对课程的教学对象进行分析、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关于此项工作需要强调的是:课程教学设计是一个教研室至少是一个课程教学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一定时间内得到同行专家认可的方案,它决不是一个任课教师的个性化方案。另外就是要注意课程教学设计的宏观性和灵活性。

3关于教材的编写。

这里只谈在教材编写中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即过程与方法。一部教材不但要反映科学知识和结论,还要反映知识的获得过程,有利于提高求知者的素质,所以教材应当是学科思想的发展史、方法的演变史,在教材中应当尽可能多地强调那些构成我们认识基础的观察、实验和方法等等,务必使读者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4关于备课。

备课就是教师对所讲授内容加以深刻理解,并对讲授内容的结构进行安排和设计课堂教学的方案,表现在书面上就是对课堂讲授内容和课堂结构设想所形成的'教案。备课一般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由所有任课教师及相关人员进行的总体备课,主要任务是分析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落实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改革措施、教学的时间总体安排,课程总体设计(课程标准中的内容)等等工作。第二个层次是教师个体的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主要任务有:课时的划分及备课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进程安排等等。这一层次主要任务是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每次课的课程设计,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在第一层次上所做的工作还有所欠缺,容易被省略掉,特别是常年开课的老课程,开始搞一搞,后来也就不再搞了。

5关于教案的编写与修订。

任课教师在课程标准与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和指导下,在对所讲授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对课程内容进行安排和设计形成文字教案。教案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每节课都要设计好精彩的部分,必要的属性不能少(如教学过程中的双向互动、板书设计等关键内容),以保证本课程中每一节的课授课质量,教案格式要在规范的基础之上体现教师特色。

6关于多媒体课件。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是现在教学活动最主要最基本的形式(多媒体课件是以现代教学思想为指导,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技术为支撑,具备一定教学功能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李克东,)。关于多媒体课件的重要性和在教学中的作用等,教师们早已非常熟悉,也有很多的书籍讲解等问题[5],故不再多谈。下面主要谈一下在多媒体课件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罗列出来,供大家借鉴)。

ppt只是教案搬家,只见文字,无图,无声音等,没有体现出多媒体特性。

全屏出现,体现不出讲课进程和因果关系,体现不出课程设计思想。

设计呆板,无视觉冲击,或过于花哨,冗余信息干扰教学效果。

篇幅过大,张数偏多,教师只顾翻页,照屏空读,教师多为“解说员”。

教学ppt学术讲座化,教师听过很多学术讲座,专家们的ppt和讲座效果很好,结果把此形式照搬到课堂上,坐着讲,既无板书,也无肢体语言,影响教学效果。要区别学术讲座的ppt和教师讲课的ppt,解决的方式最好是从观摩教师上课的ppt中学习领会。

多媒体课件是教学过程的辅助工具,是当前条件下室内教学的必备手段之一[6]。各位教师要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之上,根据自己的文字教案设计出符合规范、具有教师特色的多媒体课件。

以上提到的各要素只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属性,而且并不全面。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依靠教师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希望广大教师群策群力,多出主意、想办法,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任长松.关于课程标准的研究[j].山东教育科研,(5).

[2]高峡.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深化研究[j].教育实验研究,(4).

[3]沈曦,解飞厚.制定大学课程标准的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4).

[4]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28.

[5]李兆君.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67~180.

[6]邬智,胡冰玉,等.基于情景学习的多媒体教学设计策略[j].中国大学教学,(8).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访谈心得体会(精选17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某个方面的特长和擅长,为未来的发展做出准备。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样例,供大家学习和借鉴。大学美术教师访谈是一项意义重

    学生教学助理的教学活动(优质16篇)

    范本是指某一类文章或作品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样本。这里有一些优秀的总结样本,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写作技巧。尊敬的各位长辈、尊敬的老师们:下午好!踏着春天的脚步,

    安全教育资源分享(精选21篇)

    范文范本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写作素材和技巧,能够帮助我们在写作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和自信。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教师的新课改培训心得(热门16篇)

    培训心得的撰写可以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下面是一些精选的培训心得,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和进步有所帮助。通过此次培训,使我们更加明确了新课

    海底秘密的发现(优秀16篇)

    范文范本可以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应用于实际写作中。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批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提高写作水平。这几天,我因为一个事而

    银行柜员的述职报告(精选16篇)

    述职报告能够引导我们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和成果。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撰写好述职报告,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精选的范文,供大家参考。20xx年xx月,我满怀

    家长申请书大学班主任(汇总19篇)

    范本是一种鲜活的文本材料,通过阅读范本可以感受到真实的写作氛围和技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范本,每一篇都有其独特之处,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启

    单位植树节活动方案(热门20篇)

    活动方案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风险管理和应急预案,以便我们在面临突发情况时能够及时应对和解决问题。活动方案是针对特定目标和需求制定的一种规划和安排,它能够帮助我们更

    提高工作效率的人力资源规划(专业16篇)

    人力资源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激发人才活力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接下来将介绍一些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工具和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环卫收费员个人工作总结(优质18篇)

    月工作总结应该包括工作目标的实现情况、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解决方法等内容。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这些范文覆盖了不同行业和领域,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