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教案设计(实用18篇)

时间:2023-12-24 作者:LZ文人

教学工作计划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的重要工具。为了帮助教师编写一份完善的教学工作计划,我们整理了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教案设计(实用18篇)篇一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记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望岳》、《沁园春雪》《湖心亭看雪》等)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欣赏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2、学生自己书写标题,解题,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有关作家作品介绍:齐高帝曾经召陶弘景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flli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1、指名读,弄懂字音,大致把握骈文的朗读节奏。

2、齐读全文。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短文中的重点字词,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如有拿不准的可以与同桌商量,仍然无法解决的可以直接写在黑板上老师预留的地方。

2、教师明确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夕阳欲颓:坠落四时俱备:都能与其奇者:参与;杰出。

3、学生尝试翻译,出示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4、学生尝试背诵短文。

1、理清短文结构层次,尝试背诵短文。

师:有的同学记性不错,已经背的八九不离十,有的同学还需努力。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

(有说人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这幅画里画了哪些景色呢?作者是通过精巧的布局把这些景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那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板书:

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分(具体描绘):高峰入云——仰视。

清澈见底——俯视静。

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平视酷爱自然,归隐山林。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朝动。

夕阳与颓沉鳞竞跃——夕。

总:感慨收束。

文档为doc格式。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教案设计(实用18篇)篇二

3.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一、基础部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东坡志林》____________》,作者__苏轼_____________,字______苏轼______,号___东坡居士______________。北宋___文学___家,____书画____家。和父亲__苏洵___、弟弟______苏辙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三苏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信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给谢中书的信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答:对偶。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对偶。

7.本文分__3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

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

(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

(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教案设计(实用18篇)篇三

1、诵读:诵读吟唱,品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诵读、积累。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一.导语设计: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学生自由放声课文,自己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2.指名学生读,师生共评价。

3.听范读。

4.学生齐读,力求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朗读首先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古文的味道。)。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同桌二人合作,古今对译。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让同学们疏通文意,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铺垫。)。

四、精读课文,赏析写景佳句体味情感。

设计问题:

1、这篇课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找出相关句子。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因素?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着赏析。

4、从文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附:资料补充。

(4)出示张怀民简介,张怀民:1083年被贬谪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

(5)写作背景链接:元丰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精读课文,结合背景资料,赏析写景佳句体味情感。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五、自编曲调,神思飞扬。

听曲唱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配乐吟唱,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章的韵律美,进一步感受作者情怀。)。

六、总结。

七、送给大家: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

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

面对生活,风雨坎坷常在,

常读苏轼,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

唱读经典,

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板书: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教案设计(实用18篇)篇四

1、掌握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语言,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3、激发豁达乐观的情感。

教学用具:多媒体。

一、读苏轼。

教师展示苏轼的伟大成就和坎坷的人生路途。

学生可以补充发言,把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苏轼的相关资料讲给大家听。

教师小结:如此优秀的苏轼,满腹才华,忧思国事,但时常深感英雄无用武之地,于是他用文字来宽慰自己,在文学里寻找心灵的栖息之地,更用文字来记录自己的思想情感。

二、读故事。

1、初读文章:解决生字,感知文意。

交横()竹柏()寝()。

3、反复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走进文章,身临其境,勾划节奏,用自己的方式来诵读。

教师多媒体展示文章的节奏划分,学生对照纠正,并且有节奏的朗读。

4、指名来展示自己精彩的朗读,其他学生给予点评。

5、读的目的是了解文意,了解文意要从典型字词入手,掌握一些字词的含义。

多媒体展示:

欣然()起行、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水中藻荇交横()。

指名回答,并且顺势翻译一下所在的句子。

6、穿越时空,回到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那个夜晚,结合注释,同桌之间翻译,真正了解文章内容。

7、指名讲述故事,其他同学提出疏漏需要补充的地方。

三、读奇景。

1、寂静的夜,灵犀的心,漫步山寺,苏张二人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勾画出文中两人所见之景。

2、请一位同学说说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仔仔细细地读课文,两个人看到的今晚的月色有什么特点?苏轼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的?

4、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眼中的奇景透露出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四、读心境。

1、优雅,寂静的承天寺,苏轼和张怀民雅兴从容赏月,此时他们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找出典型句子,说说句子的意思。

2、结合文意,揣摩句子,你认为要读出怎样的语气?为什么?

一轮寺月,在常人眼中再普通不过,而在苏轼的眼中却充满了种种情趣。一个闲置的人,身处逆境,还能拥有如此闲情逸致,拥有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情怀,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感悟,让“苏轼”与我们同行。

课外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教案设计(实用18篇)篇五

本节课为新课程教学展示课。对于文言文教学,我一直注重诵读和积累,常用竞赛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接到开课任务后,我就想对一年来的文言文教学作一个归纳总结,来体现我的文言文教学。于是在本节课我作了以下的设计:。

反思一:重点体现在诵读上:整体感知时,我设计了自由放声朗读、听读,有感情朗读、译读师生朗读比赛;在精读课文时,我设计了默读,重点句品读和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以学生背诵全文归结。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最后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不仅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我觉得本节课的课是成功的,因为在各种不同形式朗读中,学生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但遗憾的是我准备不充分,在各部分衔接中比较生涩,课堂语言比较粗糙,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更要命的是可能自己诵读不够熟练,竟然卡带,虽无伤大雅,但可见准备不充分。

反思二:在文言积累方面,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立足课内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二是注重文言语名的积累。我觉得这两个环节是成功的,我把学生分成两大阵营,进行分组竞赛,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重点字词句,而且课外有关描写月亮诗句,也说得相当多。有点感觉不是的是学生不能像经常一样自如兴奋,而在要求学生说出有关月亮的诗句时,我想我完全可以让一部分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而我仅让学生说出而已,这在教学处理上过于浅显。

反思三:在感悟文本,领悟作者情感之一环节上,这是我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焦点。一直以来,我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而且有时许多学生还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可能是由于本节课前面读的铺垫做得比较好,特别是品读环节的设节,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于是学生对主题的解读便异彩纷呈,让我大为满意。这也引起我的深思:解读文言文主题虽然很难,但只要我用心体会、领悟,努力寻我突破口,这个顽疫是可以突破的。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教案设计(实用18篇)篇六

《记承天寺夜游》和《答谢中书书》安排在第三单元第十课的短文两篇中。预习提示提示了两个重点:

1、面对风景,只有拥有发现美的眼光和感受美的心情,才能真正领会到其中的美。默读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体会两位作者发现的美和寄寓的情。

2、朗读课文,体会两篇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记承天寺夜游》写景就一句话,而且就写了一种景__月亮,空明,似乎还带着凄清。明月千里,情思万种,谁解其中滋味?千年之前的那个灵魂在这个有月的夜晚到底思想了什么?这是对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那怎样才能十几岁的让孩子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呢?经再三思考,我决定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来教学。

通过对比,也许能让学生更容易走进作者的内心。

二、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能够借助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2、比较阅读,感受景物描写和语言节奏传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朗读感知文本。

1、教师示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个读小组赛读。

2、读讲结合,同桌互讲,借助课下注释,梳理文章内容。

3、小组讨论,解决疑问。

文言积累。

念,想到。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但,只。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翻译: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变读理清层次。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反复朗读,说说这样变的理由。

叙事—写景—议论抒情。

(四)、比读体会情感。

比较两段写景的文字: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从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1、两段文字所写景物有什么不同?

2、两段文字句式有何不同?

(五)、背景知人论世。

出示背景资料,体会景中所寓的情感。

作者:氤氲兰香。

链接:/p/5af39fea593e。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教案设计(实用18篇)篇七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回忆旧知,导人新课。

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记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望岳》、《沁园春雪》《湖心亭看雪》等)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欣赏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2、学生自己书写标题,解题,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有关作家作品介绍:齐高帝曾经召陶弘景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flli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二、反复诵读。

1、指名读,弄懂字音,大致把握骈文的朗读节奏。

2、齐读全文。

三、利用翻译记忆法,初背全文。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短文中的重点字词,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如有拿不准的可以与同桌商量,仍然无法解决的可以直接写在黑板上老师预留的地方。

2、教师明确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夕阳欲颓:坠落四时俱备:都能与其奇者:参与;杰出。

3、学生尝试翻译,出示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4、学生尝试背诵短文。

四、品读短文,感受文字魅力,再背短文。

1、理清短文结构层次,尝试背诵短文。

师:有的同学记性不错,已经背的八九不离十,有的同学还需努力。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

(有说人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这幅画里画了哪些景色呢?作者是通过精巧的布局把这些景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那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布置作业。

板书:

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分(具体描绘):高峰入云——仰视。

清澈见底——俯视静。

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平视酷爱自然,归隐山林。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朝动。

夕阳与颓沉鳞竞跃——夕。

总:感慨收束。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教案设计(实用18篇)篇八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中的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

文中末尾“闲人”的含义。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回答)。

这些诗句大多表达了思乡,思念亲人之情。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散文,它在众多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他就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所写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作者简介。

(生回答)。

课件展示有关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上均有惊人的成就。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诗:他与江西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他开创豪放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他被尊为“宋四家”之首。绘画:他擅长画竹,自成一体。

(三)、背景介绍。

苏轼才华横溢,但他的一生却经历许多磨难。政治上屡遭贬谪。这篇文章就写于苏轼经历他人生中最大打击“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后所写的。

课件展示有关背景的资料:

(全班齐读课文)。

(四)、朗读指导。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停顿。

a、给下列字注音。

遂()寝()藻()。

荇()柏()。

b、.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全班齐读课文)。

(五)、字词疏通重点句翻译。

a(1).月色入户(2).欣然起行(3).念无与为乐者(4).遂至承天寺。

b、(1)相与步于中庭(2)庭下如积水空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六)、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作者为何要夜游承天寺?

明确:苏轼想找朋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乐.

他有众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

资料助读:张怀民:。

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觉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

明确:欣赏美景。

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吗?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所见的景色:月色与竹柏影。

空灵皎洁明净。

(3)、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时的感慨?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光竹柏象征美景。

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

(4)、如何理解文中的.“闲”?

资料助读:苏轼以犯人的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云:“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雪盖草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闲”:闲情雅致闲适的心情。

(5)、怎样才能做到文中的“闲”?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学生齐念描写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讨论明确:苏轼心如积水般空明,非常宁静。这是一种旷达、明亮的心境。

教师补充资料: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师生讨论明确:苏轼拥有乐观豁达、心胸开阔、洒脱达观的人生观。

(七)、拓展延伸:和苏轼面对面。

面对苏轼,你想和他说点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

(请学生背诵)。

(八)、结语。

苏轼之所以成为名垂千古,家喻户晓的人物。不仅在于他的政绩,散文诗歌,更在于他的豁达,洒脱的人生观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最后请大家记住“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让我们洒脱地面对人生,用闲适的心情去发现生活的美,创造诗意的人生。

(9)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翻译。

教学反思:文言文教学我想关键在于三步走。一、诵读,读出文章的韵味。二、积累,积累重点的字词。三、感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时,我基本上做到让这三点贯穿于教学始终。针对我校学生的特点,在字词讲解时,我特别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从上课情况上看,字词疏通这一环节,学生表现不错。基本上能做到举一反三。在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这一环节上,我补充一些材料,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感悟这一环节上,学生反应较为沉闷,师生互动不够理想。如何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是我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教案设计(实用18篇)篇九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在学习本文时,除了对字词的疏通外,重点是体味文章凝练含蓄的语言,并从中感觉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方法: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式学习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对月有一种特别的青睐,月极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忧伤、惆怅),这是古人对月亮的特殊情结,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宣泄与洗礼。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时空,到承天寺与苏轼一起夜游,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新授课程。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自己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2、听配乐朗诵,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3、请大家在音乐声中,轻声朗读课文,做到读通、读懂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含义,句子翻译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或者举手问我。

4、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深入感受。

1、一个深秋的夜晚,苏轼为什么会想到夜游?结合文句来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交流。

师组织:

生交流。

师组织:

“欣然起行”面对如此之美的月色,作者一天的疲倦一扫而光,睡意顿消,披衣而起,充分显示了月光带给他的喜悦,苏轼的自得其乐,辛性而为,随意而行。(衬托月色的美妙)。

如此美的月色,若有人能共享,更是一件乐事,但苏轼为何会单身想到与张怀民一同夜游呢?你能否结合文章来谈谈你的感受。

生交流。

师组织:

张怀民与苏轼是一类人,品格清高超逸。

“遂至承天寺”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实际包含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张怀民不可,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中地位。

“寻张怀民”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一定不会蒙头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赏月,还是出门赏月,因此需要寻他一寻,两人交往很深。

“怀民亦未寝”“亦”一种如我所料的自得感,体现两人心意相通,因此可见,苏轼认为他与张怀民是一类人,志趣相投的人,因而选择与怀民一同夜游。

投影张怀民资料:

1083年贬黄州,初寄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两个志趣相投的人夜游时,看到怎样的景致呢?

生交流。

师组织:

学生赏析、交流(2—3个学生)。

(可以轻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生交流。

师组织。

(1)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

(2)以实写虚,以有衬无,创造一个澄沏空灵的透明世界。

这正如后人评价“不着一学,尽得风流”

3、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那么,东坡所写之景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心境)。

生交流。

师组织。

他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了自身被贬谪的不幸遭遇,只有眼前这片美妙空明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平静,纤尘不染的。

生交流。

师组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苏轼的这一番感慨呢?说说你的看法。

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象征美景处处有。

“闲人”(1)字面意义上:身为闲官的事实,自嘲。

(2)安闲自在的心境。

(3)淡淡的惆怅,空有一腔抱负。

(4)对当时人汲汲于名利的不屑。

5、回头看课文短短84字,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交流。

师组织。

豁达、乐观。

这种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在逆境中尤为可贵、可敬,我们一起看看他的一生吧打出投影: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他在如此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将近千年之后,中国的另一位文学大家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说“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不仅中国人对苏轼有着近乎崇拜的感情,法国《世界报》在评说“影响世界十大名人”时,这样评价他“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三、总结。

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亲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同学们,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让我们常读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教后记】。

教后体会有几点: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文章仅84个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是一篇文言文。由于篇幅短小,难度不大,因此在上课之前已经要求学生自行先翻译好课文,很多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前已经能流利背诵,对文章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这就为课堂上体味作品语言,挖掘作品内涵,理解作者情感以及乐观豁达的情怀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因此课堂上我们就没有安排翻译这一环节。而从学生课堂反应来看,学生们掌握的确实比较到位,这就提醒我们:学生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老师尽量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这样能很好地锻炼学生,也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由于有了上面这样的想法,我在6班上课时,忽略了朗读这一环节,学生课堂上朗读的时间安排不够,虽然有音乐的介入,学生的反应还是较为被动。让学生想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葆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个画面时,学生未能进入作品的情境,语言表达不够优美,很是遗憾。后来在10班再上时,增添了这个环节,效果就比在6班要好一些。以后再上此类文章,一定要让学生多朗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可以增加对文本的理解,对文意的体会。

另一方面,事先备课充分,上课时能紧扣文本分析透彻,但因感觉自己有很多话要说,就想对学生做更为充分的讲解,不知不觉中就会抢学生的表达时间,这在以后的课堂中一定要注意,时刻记住老师的指导与引导作用,而不能用老师的体会强行取代学生的感受。

不过,上课时音乐的选择很贴切,夜的静谧,月的清朗,人的豁达,都被那优美的旋律诠释的淋漓尽致,学生在这种音乐声中,很快就会被带入作品情境。艺术都是相通的,在语文课上恰当地运用音乐作为背景,既能怡情,又能制造氛围,可谓一举多得。形式虽是次要的,但形式也是必要的。正如王维生老师在解读《阅读教学指导意见》时强调的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一定要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元,只要能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帮助,方法越多越好。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教案设计(实用18篇)篇十

(课前:多媒体播放“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师:大家刚才欣赏的图片中都有什么?

生(齐):月亮。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师:首先,请听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屏幕显示: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揣摩作者情感。)。

师:老师读完了,请大家根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屏幕显示: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揣摩把握作者情感。)。

(生大声朗读课文。)。

师:谁来为大家读一读课文?

(一学生朗读课文。)。

师:大家评评她读得怎么样?

生1:读得流畅,字音准确。

生2:节奏感把握得比较好。

生3:语速有点快,应略微舒缓一些。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评价也很到位。还有一处停顿要注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生齐读这句话两遍。)。

师:请大家根据朗读要求一齐来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在诵读声中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可老先生满口“之乎者也”,我们还得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师:首先,请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然后,同组之间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若还有不明白的提出来我们一同解决。(屏幕显示: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生翻译,交流。师巡视指导。)。

师:还有不明白的字词吗?

生1:“遂至承天寺”中的“遂”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生2:“于是,就”的意思,“于是就到承天寺”。

师:大家同意这种解释吗?

生(齐):同意。

生3:“盖竹柏影也”中的“盖”是什么意思?

师:谁知道?

生4:覆盖,遮盖。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5:应该是“原来”的意思,“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你的回答得很准确。

生6:“月色入户”的“户”怎么解释?

生7:窗户。

师:是吗?

生(齐):是。

师:不是。“户”在文中不是指窗户,而是指门。大家知道“足不出户”这个成语吧?

生(齐):知道。

师:这里的“户”就是指门,我们总不能从窗户走出去吧?(生笑,在课本上写下正确释义。)。

师:还有问题吗?(生摇头。)。

师:那老师有几个句子想考考大家,敢迎接挑战吗?

生(齐):敢!(跃跃欲试)。

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怎么翻译?

生1: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何翻译?

生2: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回答得非常好!可学古文只理解了字词的含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家就课文内容读出自己的思考和疑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下面就请大家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提出你最想问的问题。

生1:文中哪句是写月色的?

生2:哪些句子流露出作者的感情?

生3:课下注释中说苏轼此时被贬黄州是一个闲人,为什么他还有闲情欣赏空明月色呢?

师:你的问题很深刻,很有价值。其他同学还有问题吗?

生4:作者开头交待时间的作用是什么?

生5:作者都要睡觉了,为什么突然又起来了?

师:这后两个问题谁能解答?

生1:开头就是交待夜游的时间,没什么特别的作用。

生2:作者起来是因为“月色入户”,欣赏月色美景。

师:很好。那么前三个问题就由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吧,一会儿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生展开热烈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哪组同学先来展示你们的探讨成果?

生1:写月色的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

生(齐):空明。(板书——月色:空明)。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生2: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生3:欣悦的、欣赏的语气。

师:你试着用欣悦的语气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生朗读。)。

师:他的朗读给我们身临其境之感。常言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如果一篇文章按十分计算的话,朗读给人的美感可以达到七分。请大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声音把这月光之美表现出来,读出韵味,读出美感。

(女生美读;男生美读。)。

师:哪组同学能解答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苏轼被贬黄州还能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美景呢?

生1:此时的他被贬黄州,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夜晚赏月正好可以消磨时间。

师(问提出此问题的同学):你对他的说法满意吗?

生2(提出问题者):不太满意。

师:你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生2:苏轼虽然被贬黄州做着有名无实的官职,但他仍能在自然美景中怡情悦性,从容流连于月光之下,表明他并不把贬谪之事放在心上,而是心胸宽阔不汲汲于名利。(听课老师及同学为她鼓掌。)。

师:你很有思想,回答非常精彩!

师:那大家知道他为什么被贬黄州,在黄州的生活状况如何吗?

(生摇头。)。

师:老师这里有一则材料,(指一生)你为大家读一读。

(一生读屏显背景材料:(一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师:从这则材料中大家发现哪些信息?

生1:他是被诬陷入狱的,获释后贬到黄州,做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生2:亲自耕田种地养家糊口,生活肯定很贫困。

师:有道理。在城东坡地耕田的经历还使他有了一个伴随他一生的雅号——东坡,在黄州的苏轼就成为“闲人”苏东坡。

师:大家能从文中找到体现他“闲”的句子吗?

生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2:“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生3:“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赏月。

生4:写月色的句子最能体现他的“闲”。

师:大家想想这里的“闲”是不是闲来无聊,无所事事啊?

生(齐):不是!

师:“闲”究竟是什么意思?请你给“闲”字组组词,看谁组得词最准确、最合理。

生1:空闲。

生2:闲暇。

生3:清闲。

生4:悠闲、闲适。

生5:闲情逸致。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5: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

师:你的理解很恰当。弃睡起行,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洒脱!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把这种闲情逸致表达出来。

(生齐读。)。

师: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

生1:乐观积极向上。

生2:从容面对苦难。

生3:豁达乐观。

生4:不汲汲于名利,坦荡豁达。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这空明的是月光更是人的心境,这空明的月色洒满庭院,更是从闲人的心中氤氲而来。从中让我们看到一个在人生的逆境中依然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豁达乐观的苏东坡!(板书——闲人:豁达)。

师:请大家背诵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

(生认真背诵课文。)。

师:背得怎么样了?

(所有同学都举起了手。)。

师:齐背课文,力求声情并茂。

(生有感情的进行背诵。)。

师:同学们用这么短的时间背诵的如此流畅,真了不起!为自己的精彩表现鼓鼓掌吧!(听课老师及学生鼓掌。)。

(生摇头。)。

师:就是在被贬黄州时。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屏幕显示余秋雨的这句话)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屏幕显示:面对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1:以前读文章,见到描写月亮的句子,总以为是表达思乡之情的。今天,读了《记承天寺夜游》,才知道月亮也能传达豁达乐观的情怀。月亮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更加丰满了。

生2:以前被别人误解时,我都要沮丧好几天,跟苏轼比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心胸坦荡,就能快乐生活每一天。

生3:自然是心灵的最佳归宿。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扰,这时,我们不妨像苏轼那样到自然中去释放心灵,寻求寄托,让人生更豁达。(掌声)。

生4:人生之路充满坎坷,我们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消极的等待、自暴自弃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丰富自己的人生,让逆境成为塑造完美人格的雕塑家。正如古人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掌声)。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教案设计(实用18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品味文中写景的优美语句,了解借景抒情的方法。

方法与过程。

1、诵读,培养古文阅读的语感。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体会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学习他面对逆境豁达乐观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月色之美。理解文章的意境。

难点:领悟“闲人”之意,体会并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品读法,多形式,高频率的品读课文。

2、合作探究法。

3、创设情境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及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营造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指定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指导。

3、全班齐读。

4、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同桌合作,分类积累文言词汇并翻译课文。局部。

疑难问题全班共同解决。

5、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句,当堂检测,学生可抢答。

(设计意图:采用抢答方式掌握重点字词释义,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

生对字词的理解。)。

三、再读,析“夜游”

学生分组合作,分析交流以下问题。

1、作者何以夜游?

2、何以至承天寺?

3、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4、用原句回答寺亭赏月,见到何种景色?

5、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教师鼓励并引导明确,其中穿插背景介绍。

预设:喜悦、郁闷、悲凉、寂寞。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再紧扣文本让学生品读从而培养学生探究文本的能力。)。

四、细读、品“月色”

1、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

2、选一名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一下景色,组织全班同学评论。

3、比照文本,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教师引导分析该比喻句的妙用。

4、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融入到这个月的境界中,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预设:心胸开阔、宁静、轻松、摆脱被贬的烦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想象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让他们在领略月色之美和写景。

的妙处,体会作者内心世界的同时突破文章重点。

五、深读,悟“闲”情。

1、过渡:让我们再次走进幽雅、寂静的承天寺,在美丽的月色下,苏轼、

张怀民或许正以一种宁静、喜悦的心境交谈取乐……那么,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呢?学生自由回答。

2、讨论: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你如何理。

解这句话的含义?

3、提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请默读课文,

看能不能再课文中找到一点“闲人”的身影?

教师鼓励学生所答,然后引导集体归纳。

明确:闲情雅致之人乐观豁达之人。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理解“闲人”一词的深刻含义,进而领悟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六、拓展延伸。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畅谈感悟中学会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七、课堂总结及作业。

1、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2、为苏轼和张怀民“步与中庭”时设计一段对话。

板书设计:

月:空明澄澈。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教案设计(实用18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语言,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3、激发豁达乐观的情感。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读苏轼。

教师展示苏轼的伟大成就和坎坷的人生路途。

学生可以补充发言,把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苏轼的相关资料讲给大家听。

教师小结:如此优秀的苏轼,满腹才华,忧思国事,但时常深感英雄无用武之地,于是他用文字来宽慰自己,在文学里寻找心灵的栖息之地,更用文字来记录自己的思想情感。

二、读故事。

1、初读文章:解决生字,感知文意。

交横()竹柏()寝()。

3、反复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走进文章,身临其境,勾划节奏,用自己的方式来诵读。

教师多媒体展示文章的节奏划分,学生对照纠正,并且有节奏的朗读。

4、指名来展示自己精彩的朗读,其他学生给予点评。

5、读的目的是了解文意,了解文意要从典型字词入手,掌握一些字词的.含义。

多媒体展示:

欣然()起行、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水中藻荇交横()。

指名回答,并且顺势翻译一下所在的句子。

6、穿越时空,回到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那个夜晚,结合注释,同桌之间翻译,真正了解文章内容。

7、指名讲述故事,其他同学提出疏漏需要补充的地方。

三、读奇景。

1、寂静的夜,灵犀的心,漫步山寺,苏张二人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勾画出文中两人所见之景。

2、请一位同学说说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仔仔细细地读课文,两个人看到的今晚的月色有什么特点?苏轼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的?

4、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眼中的奇景透露出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四、读心境。

1、优雅,寂静的承天寺,苏轼和张怀民雅兴从容赏月,此时他们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找出典型句子,说说句子的意思。

2、结合文意,揣摩句子,你认为要读出怎样的语气?为什么?

一轮寺月,在常人眼中再普通不过,而在苏轼的眼中却充满了种种情趣。一个闲置的人,身处逆境,还能拥有如此闲情逸致,拥有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情怀,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感悟,让“苏轼”与我们同行。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教案设计(实用18篇)篇十三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教案设计(实用18篇)篇十四

为了提升教研能力,营造教研氛围,我执教了苏轼名传千古的美文《记承天寺夜游》。用这篇课文上公开课的老师数不胜数,其中不乏许多大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执教了这篇课文,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那怎样才能上出自己独特的味道呢?批注式阅读,这种教学方式在现代文的教学中取得不错的效果,决定采用批注式这种传统而不乏创新的教学方式来执教这篇课文。我把课堂的着力点放在“学生自主批注——学生合作交流——学生展示批注”上,让学生解读批注文本内外所蕴含的一切内容。

教学流程;师生互相问好后,进入简单的导入环节。

学生:语句和修辞的角度。

学生:我觉得可以分为四种,一种是感想式的,一种是重点字词的批注,还有一种是质疑式,还有一种是关于课文内容的。

教师:我们来总结一下两位同学的方法。关于批注式阅读,若是现代文可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批注,对重点字词从写法的角度批注,还有从情感的角度批注,这是最基本的批注方法,当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做质疑式的批注,学贵质疑嘛,最后一种即感悟式批注。文言文的批注和现代文批注相差无几,但文言文有自己很重要的一条,叫做对重点字词含义的批注,这也是疏通文义的第一步。

(课件投影批注重点词的含义(区别于现代文)批注文章的内容;批注字词的写法;批注文章的情感;质疑式批注;感悟式批注;)。

教师:下面我们根据这几种方法来批注苏东坡名传千古的美文《记承天寺夜游》,请大家自己静静地读文章,把你的所感所悟所思所想批注在课文旁。

简单的一番话导入却点明了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和学习内容,进而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现代文阅读的批注方法过渡到文言文批注的方法,并点明文言文只有一项方法即对文言字词的解释是不同于现代文阅读的批注方法的,这化解了学生对文言文批注方法的疑惑。

学生自主批注10分钟,我在巡视查看学生的批注时,发现基础较差的学生很难批注除了重点字词含义以外的内容,部分学生在课前预习时也只是照搬参考资料书中的内容,而缺少个性解读质疑,造成这结果的部分原因是我没有在导入环节之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几遍课文和课文下的注释,于是在此过程中我提醒学生细读文本,做到字字可品,句句可赏,并对文本做质疑式批注进行了适当引导,此时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这也为后来的合作交流做了铺垫。

教师:自主学习时间到此结束,我想集体的智慧是大家所共同期待的,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交流合作讨论出你所发现的美点。

学生合作交流接近10分钟,此时我参与倾听了各个小组的交流,并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了引导,发现集体交流后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碰撞,思路逐步拓展了,每个小组都对文章的不同之处进行了个性化的批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师:同学们,停下来,我刚刚发现很多小组赏析的点很好,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下面我们进入第一段的批注,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师:对这一段哪位同学来给我们第一个批注。

生:我想问个问题,“月色入户”可以改成“月色敲门”吗?

生:当时作者被贬官了,所以他得心情应该是有一点忧愁、悲伤,“月色入户”的“入”字可以体现出淡淡地宁静的气氛,如果改成“敲门”那太过于欢快了,这和文章的内容情感不相符合。

师:这也就是说和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符。关于作者贬官,大家请看这则资料。

生齐读助读资料: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黄州。(课件投影)。

师:这则资料能更好地帮助大家了解苏轼,解读课文,下面请同学们接着展示批注。

生:我的问题是文章仅有84个字却用了10个字来写时间。

生:这时间交代了事情发生在夜晚,营造了凄清宁静的氛围,时间接近十五日,说明月亮比较圆,为下文美丽的月色做铺垫。

师:你是解答了交代时间在文中的作用,还没有回答出为什么用10个字来写时间。

生:我觉得应该是作者对这件事情非常的重视,因为她觉得这是他人生的一个折点,他从被贬黄州的那种人生的低潮,经过这一夜欣赏月色,把所有的事情都看开了,对人生有了感慨。

师:回答的太好了。(师生鼓掌)还有同学对第一段批注赏析了其它句子吗?

生:第一句话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欣然”看出了作者心中的兴奋和喜悦,“欣然”这个重点字词翻译为“高兴地样子”。

师:作者在这样的夜晚,是否最开始就很高兴呢?

生:不是,“解衣欲睡”流露出的是作者的忧愁,因为作者被贬官了。

生:我觉得“月色入户”和后面“欣然起行”有点联系,月色淡淡的,有寂寞的氛围,这把作者空虚寂寞的心情引出来了,看到月色很美所以他的心情变得高兴,就想出去走一走来平息下自己的心情。

师:也就是说他想通过欣赏月色来解除心中的孤独寂寞之情。

生:其实我觉得“解衣欲睡”更加直白地体现作者的孤单,因为此时的家家户户都一起进入梦乡了,而作者一个人却孤孤单单的只好睡觉。

生:我有补充,我重点赏析的是“月色入户”,月亮什么时候才会把屋子里面照的非常明亮呢?说明当时的月亮真的是非常的亮,没有云层遮挡,作者用的是“入”,而不用其它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照进来的动态美,然后,一般来说,那些达官贵人的屋子都是遮盖的严实,月亮不会那么轻易地照进来,这就说明当时苏轼的房子并不是那么好。

师:也就是说他得房子比较简陋,那么我就想问大家“户”指的是“窗户”吗?

生齐答:不是,指的是“门”。

对于文章第一部分的批注,同学们既有对文言字词的批注,如“欣然”、“户”,又有对情感波澜的批注,既有对文句内容的批注,也有对字词从写法角度的批注,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能站在全篇的高度,提出深刻的问题如“为什么用十个字来写时间”,而同学能妙语解读出“这是苏轼人生的折点”来说明强调这个时间的重要性,他们还能通过想象从“月色入户”读出苏轼屋子简陋的状况,这其中有些问题是我在备课时根本就没有考虑过的问题,可见之前的个性化自主批注和小组交流是非常成功的,也说明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可估量的。

师:同学们批注地非常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第二段,请大家齐读一遍。

生齐读: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课件投影)。

师:这一段紧承上文,哪位同学来展示批注?

生:我想问个问题,为什么作者马上就会想到张怀民而不去找其他的人?

生:因为当时的张怀民和作者一样,也是被贬到黄州了,两个人都抑郁寡欢,所以两个人的心是相同的。

师:我们用一句诗歌来形容就是。

生齐答:同是天涯沦落人。

师:关于张怀民,老师这里也有一则资料来帮助大家理解,大家请看。生齐读:张怀民,元丰六年被贬黄州,居住在承天寺,张怀民虽担任小官,但心胸坦然,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课件投影)。

师:关于这一段,还有同学赏析其它的字句吗?

师:作者和张怀民走在中庭是去干嘛呀?生齐答:赏月。

师:那老师有个问题,他们是怎样去赏月的?

生:散步,“步”字体现出来了。“步”字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清静的,没有被贬黄州的时的忧郁。

生:因为作者本来就觉得很寂寞,他想找个人来聊天散步,这样可以抒发自己的被贬黄州的抑郁寡欢之情。

师:也就是说把一个人的痛苦分担给另外一个人,那么痛苦则减少一半。

生:因为此时的月色是非常美丽的,作者突然兴起,想找人与他分享这美景。

生:我想他还会去找其他的人。

生:我觉得可能会像上个问题一样,苏轼会一个人在那散步赏月。

生:我觉得他会坐在椅子上,喝着酒,静静地抒发心情。

师:你认为他会把酒问青天。看来后文的发展是无可预料的。

学生的质疑式批注可以说是这部分批注的亮点,由这一两个问题而把内容和情感都解读出来了,不足的是对于重点字词“遂”和“相与”没有提醒学生注意,处理最不好的一环是关于学生提出“张怀民睡着了后文该如何发展”的问题时,我有点措手不及,只是纯粹地顺着学生的思路走,而没有逆向引导学生,反问一句“张怀民会睡着吗,如果张怀民不是和作者有共同遭遇的人,苏轼会马上就想到他吗?”,以此来证明苏轼是找对了人的,进而说明两个人志同道合。

师:作者在这中庭见到了怎样美丽的月色,请大家齐读原文。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课件投影)。

生: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的清丽淡雅,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好境界,也与前文苏轼要欣然起行相照应。

师:空明是什么意思?

生:水的清澈,这里形容月光的澄澈。

生:我觉得这一句写出了他们真的是无事可做,也说明了他们被贬心情的忧郁和淡淡的哀愁,体现了下文的“闲”字。

生:我觉得这一段最好的地方就在于无一字写月,但它所有的比喻都写出了月光的美丽、澄澈、空明。他省略了本体“月光”。

师:作者这时发现了月光了吗?

生:应该还没有,可能是他低着头走着走着,后来看到竹柏的影子,才发现是月光。

师:如果我把这句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那也是在写月光啊,可不可以呢?

生:它有一个“盖”字,说明作者是恍然大悟才发现是月光的,可能开始作者低着头走以为踩到了水,结果发现不是,所以才抬头发现是月光照耀下呈现出竹柏的影子。

生:承天寺应该是有很多植物的,为什么作者只写竹柏这两种植物呢?

生:我觉得竹子光秃秃的,可以体现作者的空虚寂寞之情。

师:这似乎没有理解到位,想想竹柏象征着什么?

生:我觉得这里作者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因为竹柏是非常的坚强,有一句话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作者想拿松柏来比喻自己不慕名利,追求悠闲淡雅的生活。

在这部分,学生对重点字词“空明”进行了批注,并从写法的角度赏析出了比喻的妙处,在我的引导下,读出了“盖”字的意味,还通过想象猜测作者由低头散步到抬头望月这一微妙动作的转换。学生通过引用《论语》里写松柏的句子,感悟出作者选竹柏二景的深刻含义。不足的是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来说,应该让他们准确地把这句话翻译出来,那样理解起来可能更容易一点。

师:看到这美丽的月色,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部分。生齐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课件投影)。

师:这一句可谓笔力千钧,哪位同学对此进行赏析了呢?

生:每一个夜晚都会有着美丽的月色,竹柏也是随处可见的,但是像作者和张怀民这样被贬官,但心境依然高雅、淡泊名利的闲人却很少见,他们本来都处于不好的环境之下,但他们一直都有良好的心态,对未来都抱有希望,所以这句话中的“闲”字能体现他们的豁达。

生:我想赏析“但少闲人”四个字,如此美好的夜晚却很少有像作者这样的闲人去赏月,侧面看出大多贬谪的人都是热衷名利,被世俗之事所困,所以很少有人出来赏月。

师:作者有发现美的眼睛和心情。

生:这句话表现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和漫步的悠闲。

师:也就是说一个“闲”字包含着复杂的感情。

师:也就是说怎样理解“闲”,字?

生:清闲。

师:那是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可以看到这美丽的月色呢?

生:应该有不追逐名利的性情,他会抛开杂事去赏月,而那些热衷功名的人都去处理繁忙的公务了,所以作者被贬了还有会闲情雅致去赏月去发现美。

师:也就是说不仅仅要有闲的时间,还要有闲的心境去赏月。总结一下这篇文章,同学们从语言、情感、写法来对文章进行了批注式阅读。

这一部分的难点为对“闲”字的理解,也就是学生问到的问题,“明明大家在晚上都不用工作,闲下来了,为什么作者还说少闲人”。可见闲不仅仅指政治上的清闲,还指的是闲情雅致。“闲”字不仅包含悠闲、欣喜,还有被贬的淡淡悲凉,但更多的是作者面对挫折的豁达乐观。学生能理解到这样的深度,那整篇文章的难点也突破解决了。如果我此时强调一下重点字词“但”为“只是”的含义,可能学生更能理解那种叹息的意味。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批注式阅读的方式读了一篇美文,解读了苏轼这个人,而且了解了苏轼的豁达、乐观以及他被贬的悲凉和排遣悲凉的自我方式,最后请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生朗读课文,下课。

在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中,我第一次尝试运用批注式阅读方式进行教学实践,在课前的3分钟内,让学生根据现代文批注的感悟总结出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并指出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不同的一处,即对文言字词含义的批注来疏通文义,这打消了学生心中对文言文批注的疑虑,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这些方法的提示来自主批注。接着用了整整十分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质疑、赏析,这是批注式阅读的基础。接着又用了将近十分钟让学生小组交流谈论,这是批注式阅读的展示环节做进一步的铺垫。这样一来,一方面以学生的自读自主批注为基础,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一方面注重学生间的互动,充分开展合作、交流与分享的讨论活动,从而在理解认同文本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从而提升文本的价值,使文本解读能更深刻,以期达到超越文本的目的。

整堂课用了二十分钟让学生展示批注。我把课文分成了四个部分,边朗读边展示批注。学生有对重点字词的批注,这样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有发言权,对文章内容的批注让学生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课文所写的内容,对“解衣欲睡”、“欣然”、“步”等字解读出了作者情感的变化,对“入”、“盖”以及写景之句,学生从写法的角度进行了更深入的批注,能解读出文本以外的信息,初步超越了文本,最精彩的是学生的质疑式批注,可谓惊喜连连。从“为什么用十个字来写时间”解读出这个时间为苏轼人生的折点,到“月色入户可否改成月色敲门”解读出文章以淡淡哀愁为感情基调,再到“苏轼为什么马上就会想到张怀民”解读出两人有相同的遭遇。从“可否去掉盖字”解读出作者赏月时由低头到抬头这一恍然大悟的情景,到“为什么只选择竹柏这两种植物”解读出苏轼的坚强和淡雅心境,再到“为什么大家晚上都闲下来了,但苏轼却还说闲人很少”解读出闲字不仅指政治上的清闲,还指心中的闲情雅兴。尽管作者被贬官却还有这种闲情雅兴,说明作者的乐观豁达。学生的种种批注可以说是源于文本但又超越了文本,读出了文本没写出来的众多信息,对文章的精美之处、对苏轼的闲情豁达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整堂课也符合“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精神,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在这节课上,我也留下了许多遗憾,首先是面临学生提出我没有预料到的问题时,缺少应有的教学机智,如学生抛出“如果张怀民睡着了,后文该如何发展时”,我没有进行很好的引导,不会以此反向证明苏轼是找对了人,说明苏轼和张怀民是志同道合之人。这提醒自己以后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时,解读文本要更细致更全面,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是这堂课缺少学生自由读书背书环节,如果在自主批注前,给三分钟让学生自由读,那更多基础较差的学生能收获更多,在课文批注展示完后,节省出两到三分钟,让学生自由背诵这短小精炼的文字,那全班同学的收获会更大。

总之,在文言文中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方式,能让课堂更生动,能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能让文本的解读更深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吧。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教案设计(实用18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词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象和作者的思惟感情,以至熟读成诵。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环境,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惟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联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课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闻名的思想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记式的散文,大都选取材料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味,或表现一片情怀。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纯真写景,实则是有寄意的,要耐心寻味。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

补充解释: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

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逛逛。思量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落里溜达。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处所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罢了。

思考问题: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间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阐扬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如何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4、文中哪一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那边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如何的情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情怀,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效忠的抱怨。)。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情怀。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教案设计(实用18篇)篇十六

《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简练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在学法上还要加强指导。因而,这一课的教学既有学生自主探究的一面,又有教师具体指导的一面。

(三)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说过:“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是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以此来指导教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就必须是使学生从低效、沉重、苦闷的学习重负下解放出来,不但使他们学会,而且要使他们会学、乐学、善学。因此我根据教材、学情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四)、重点难点安排。

重点:理解用比喻句描写庭中月色的好处。

难点:体会作者自嘲自解达观的人生态度。

从知识获得的途径来看,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学法上我引导学生以发现学习为主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质疑法、讨论法以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自主学习。

1、朗读法:汉朝学者董遇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理解的基石、积累的捷径、语感的源泉。学习文言文难就难在词句古奥难懂,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朗读。

2、圈点勾画法: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生字难词,尤其是文言实词和虚词,需要圈点勾画出来,反复诵读、品味,才能深入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质疑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究,通过探究,才能发现真理。让学生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录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交流得以解决。

4、讨论法:讨论法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并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教法与学法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学法决定教法,教法制约、影响学法。因此我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运用朗读法、练习法、比较法、讨论法,力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本课使用教具为多媒体课件。

1、朗读法: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谈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时曾经说过,“习文言,必先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

2、练习法:对于字词句的难点,我采用练习法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培养学生使用圈点勾画法与质疑法的习惯。

3、讨论法: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教师尽情地展现自我的教学机智,利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给学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还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教具使用目的:多媒体课件能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其优点是审美效果比较直接,缺点是作用的效果缺乏深度。本课使用课件的目的在于渲染气氛,补充相关信息,从而激发学生思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并将松散的教学片段连缀成整体展现出来。

(一)、导入。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

学生活动:举出曾经学过的有关月亮的诗句。

教师补充并导入: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去领略月夜美景,去感悟别样的心境。

(二)有关作者与写作背景。

出示幻灯片,简介苏轼资料。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

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写作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黄州贬所所作,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三)、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1、播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以练习的方式,检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

3、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4、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5、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

(四)、研读及赏析。

教师活动:

1、根据文章中包含的要素,简要概况全文的内容?

2、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有何特色?

4、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学生活动:讨论上面问题并明确。

(五)课堂小结:

1、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六)、布置作业。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请同学们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摘抄到语文本上。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教案设计(实用18篇)篇十七

二、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三、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四、体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整体感知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体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二、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三、背诵此文。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诵读过他的一首词,叫《浣溪沙》。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词)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出示课题)。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三、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四、疏通文句。

(一)、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1、注音。

解()遂()寝()荇()柏()。

2、解释。

欣然:愉快地,高兴地念:想,思考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遂:于是,就寝:卧,睡。相与:共同,一起。步:徒步徐行,散步。

庭:庭院空明:清澈透明。交横:交叉错杂。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但:连词,只是,不过耳:相当于“而已”“罢了”。

3、翻译。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教案设计(实用18篇)篇十八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一、导入:

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

为了大家在学习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习目标。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

古文阅读三字经。

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第二关同学们过得很容易,下一关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挑战第三关——改写之中理文意。

(一)改写课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诗分列句式,将课文内容改写成幽默、趣味、口语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笼盖全篇文意。

(二)共同欣赏讲评。

品评范文。

到此为止,大家已经过了三关《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千里护送皇嫂,出五关斩六将,看来大家过关斩将的本领也不错吗?我的给大家设个难关。

挑战第四关——看谁做得好。

1、喜欢文中写景的句子吗?主要写得是哪种景物?如果喜欢说说理由。(幻灯片14)。

讨论交流。

2、我们身边有许多闲人,文章中的闲人与他们一样吗?(幻灯片15)。

创新作文。

月总是文人墨客的'爱物,咏月文章数不胜数。课文作者寝而见月,见月而起,起而寻友,寻友赏月,以水喻月,最后写出了在空明的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啊,“何夜无月”。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600字的作文。

同学们,这一节课大家快乐吗?还有什么疑问吗?有疑问就对了,因为一节课的结束就是同学们探索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心去品味生活,你的生活将会有无限的乐趣等待着你。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份苏教版二年级语文第七课教案(模板13篇)

    二年级教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难度,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二年级教案模板,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课。

    乡镇交通宣传活动方案(汇总16篇)

    活动方案的制定应当充分考虑到参与者的特点和兴趣,以提高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如果您想了解一些创新和独特的活动方案,不妨看一看下面的范文。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

    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说课稿(通用15篇)

    教案模板还可以提供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和反馈,有助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接下来是一些优秀教师总结的教案模板,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灵感。1理解、积累“弱肉

    毕业感恩老师发言稿范文(12篇)

    发言稿要求简练、明确,能够概括出主题,并清晰地呈现个人观点。读一些优秀的发言稿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小朋友们:大家

    迎宾社区党支部委员述职述廉报告大全(21篇)

    良好的述廉报告需要真实反映廉政建设的具体情况,以及成果和不足之处。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呈现一些优秀的述廉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交流。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我叫

    二年级语文我为你骄傲教案设计(优质19篇)

    教案是教师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改进具有重要作用。刚刚收集到的二年级教案范文已经整理好了,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指名读。(2)谁能

    高三美术生家长会发言稿(专业19篇)

    家长会可以建立起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形成共同呵护孩子的良好氛围。以下是一份家长会的常见问题汇总,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家长会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各位家长:上午

    的安全标兵发言大全(17篇)

    发言稿的语言要力求简练、准确,让听众一听就能明白我们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和要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精彩发言稿,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发言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考。

    小学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教师工作计划(热门21篇)

    教师工作计划的编写需要结合学校和班级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各项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最大程度发挥教师的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选教师工作计划范文,希望

    美丽的小伞教学设计(模板22篇)

    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提前预设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和解决方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教学目标:1、认读15个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