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培养策略探讨论文(优秀20篇)

时间:2023-12-18 作者:曼珠

通过研究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发现总结写作的一些规律和要点,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准确和有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2023年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培养策略探讨论文(优秀20篇)篇一

摘要:声乐艺术形式相较于其他音乐形式来说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较长的时间了。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他们在音乐欣赏上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需要声乐教学能够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突出声乐表演的感染力与表现力。本文先阐述了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并从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与审美观、注重在发声练习中融入审美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注重艺术处理中的情感表达、将审美意识培养落实到舞台实践中、善于进行声乐意识培养教学总结五个方面,综合全面的阐述了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声乐艺术本身就是将音乐和语言全面融合的艺术,能够带给人们更多真切的感受和直观的体验。而声乐审美意识能够让表演者更好的发现美,并将其融入到声乐表演中,展示在观众面前,提高了声乐表演的情感内涵和最终效果。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能够有意识的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在提升学生表演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但目前我国很多声乐教师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需要在下一步的教学中进行不断的改善。

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和教学效果的加强、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归纳起来,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重要性可以分为三点:首先,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效率和质量。在传统声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会采用“模仿-示范法”进行教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能单纯的模仿教师的行为,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变得非常枯燥,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但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审美意识的培养,那么就能够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效果。其次,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也能够有效的增强教学效果。在传统声乐教学中,教师往往只会对学生进行发声技巧等方面的基础教学,忽视了声乐艺术本身的内涵。而当加入了声乐意识培养以后,整个声乐教学就能够将审美意识和声乐演唱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明确声乐艺术作品的内涵与精髓,从更加深层次的角度去欣赏和领悟声乐作品,在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和理解能力的同时,更能够增添学生对于声乐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课后主动的去欣赏声乐作品和钻研声乐技巧。最后,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声乐艺术实践能力。在目前我国传统声乐教学中,教师教授声乐歌唱艺术的时候往往过于重视发声技巧,使得整个声乐教育呈现出一种重技术轻内涵的现状。这种情况使得学生在演唱声乐作品的时候也会一味的追求音量、音色等方面的内容,并没有真正重视自己的演唱声音与风格是否与声乐作品本身相契合,很可能使得自身演唱与声乐作品本质情感背道而驰,也就无法跟听众产生共鸣。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学生对于审美艺术的理解不到位,也就无法把控自己的音色和音量。但如果能够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那么他们就能真正明白声乐艺术的内涵,领悟声乐艺术的精髓,在演唱过程中更好的展现声乐艺术之美。

(一)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与审美观。

声乐艺术是属于听觉艺术的一种,因此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应该从聆听开始,引导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声音概念和审美观。以美声教学为例,美声唱法的两个主要特征就是连贯与共鸣,注重声音的立体感和流畅度。但不同国家美声唱法也有显著的区别,比如意大利美声的激情奔放、法国美声的浪漫神秘、德奥美声的细腻理性等。通过让学生对比不同类型的美声唱法,就能够在学生心中形成一个审美标准体系,感受美声唱法的魅力。在这个教学引导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积极使用多媒体技术,并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进行独立思考和相互揣摩,正视自身在审美意识和观念上的不足,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策略。这也需要教师能够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表现来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引导学生树立声乐的声音概念和审美观。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发声练习中,学生往往会使用单一的机械动作来不断进行发声训练,最终发出的声音没有任何美感,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将审美意识培养融入到发声练习中,让学生富有感情的参与到发声训练中。比如在三度音阶的哼鸣训练中,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的告诉学生“不要提气,把气息吸下来”等方法,往往会让学生很难理解,也就无法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但如果教师能够从审美意识培养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将这个过程看成是闻一朵野花香气时的动作,学生就能够很快的掌握吸气要领,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这种转换可以让发声训练的枯燥理论变得生动化和通俗化,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声乐教学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注重艺术处理中的情感表达。

声乐教学本身就是从声乐符号学习到声乐艺术审美的过程,不仅要求表演者具有熟练的识谱能力和表现能力,同时还要求表演者能够明确声乐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内涵。体现在具体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注重艺术处理中的情感表达。首先,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对声乐作品歌词进行逐句分析,在理解歌词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歌词蕴含的情感。其次,教师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分析与理解声乐的旋律、节奏、曲式调性、伴奏等音乐元素,能够明确声乐作品的音乐形象和情感内涵。这样以后,学生在表演声乐作品的时候就能够把握作品情感,突出声乐作品的审美价值。

(四)将审美意识培养落实到舞台实践中。

声乐审美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的课堂教学,同时也需要学生进行相应的舞台实践,在声乐艺术实践过程中来体验声乐审美。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声乐实践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联系一些情感丰富的声乐歌曲,能够将学习到的声乐发声技巧很好的运用到声乐歌曲中,并提高每一个学生参与舞台表演的次数,让学生真切感受声乐艺术的内涵。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在声乐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声乐艺术作品的审美,除了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更要引导学生尝试对声乐艺术作品进行二次创作,给经典的声乐作品赋予新的思想,诠释新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够逐渐把握声乐艺术作品的内涵,真正提高他们的声乐审美意识,并将这种理解落实到舞台实践中去。

声乐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在培养学生声乐意识的时候不用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来制定各类培养教育策略,而应该积极跟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并根据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具体反馈来调整培养教育计划与过程。为了强化学生在声乐意识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教师应该定期进行声乐意识培养的教学总结。即在阶段性教学结束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讨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声乐意识教学培养过程的意见,并对讨论的结果进行相应的总结。教师在每一次教学讨论以后都应该积极总结,明确声乐审美意识培养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改善。在讨论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自身跟学生的平等地位,进行平等交谈,这样才能真正明确审美意识培养教育方法跟学生之间的契合程度,达到相应的教育效果。

三、结语。

审美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声乐教学的一项必要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声乐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直观的体验到声乐艺术的内涵与魅力。因此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的时候,应该明确审美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声乐审美观,提高他们在声乐表演过程中的情感表达能力,在正确鉴赏声乐作品的同时也能够将情感融入到声乐表演中。这样以后,声乐教学就能够培养出一批批高质量人才,促进我国声乐行业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4]王雷.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的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研究[j].音乐创作,,02:87.

2023年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培养策略探讨论文(优秀20篇)篇二

声乐教学宗旨是提高学生声乐演唱水平,在浩如繁星的音乐表现形式中,培养学生深刻理解音乐的能力,在演唱者精神与意识的主观引导下,准确表现歌曲作者及自身情感的能力。

摘要:声乐是一门复杂的课程,虽然抽象细腻、联合了各个学科,但其目的是在于追求美和实现美,所以,在声乐教学中,需要培养对声乐的审美意识,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

审美意识是声乐艺术活动的教学指导方法,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审美意识的作用在于对学生的事物感知能力、艺术想象与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发,让学生能对自己的情感情绪变化进行掌控。

由此可以知道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意识主要是一种概念性的教学方法论,而不是对学生的咬字、打开共鸣腔体等技术性的方法论,这种概念性的方法论是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其文化功底、艺术修养以及情感去感受和领悟声乐艺术,使得自己通过心理调节融入到声乐艺术中来。

声乐艺术是一种通过多文化交融、沉淀的艺术门类,并与生活审美、文史哲学等各学科都密切相关的学科,是创作者的精神情感的表现。

发声技术技巧并非声乐艺术与教学的全部,它需要和词、旋律节奏以及舞台表现结合才能算得上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所以,声乐教师需要站在更加广阔的艺术视角,通过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并通过教学相长,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准,才能通过声乐教育教学来引导学生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一)培养审美意识对于声乐教学与声乐艺术审美起到纽带的作用。

所有的文学艺术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的审美特征,即其本质都是为了追求美和实现美。

而声乐艺术是将艺术与审美紧紧地关联到一起,特别需要有审美规律来引导其发展。

声乐艺术最为核心的特质是“美”,每一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倾向性也不同,由此,他们对美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

然而,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很多人将声乐教学与审美分隔了,多数人只是一味地追求声乐技术技巧,忽视了审美。

如何将审美融会贯通于声乐教学中呢?让学生能对美有更多的想象素材与想象背景,这需要在特定的审美背景下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首先,需要让学生养成倾听声乐作品的习惯,学会欣赏音乐,培养谈论音乐的氛围。

在倾听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层次,增强其对音乐和音乐美的领悟能力。

最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该作品进行反思和回味,以此来强化学生对欣赏所感悟到的美,并深化美。

在反思环节,需要引导学生对其他类似作品或作家的联想,并与欣赏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内涵与意境,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二)培养审美意识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对声乐学习的效率。

声乐专业的学生在校的上课时间非常有限,并且其上课学习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所以,需要培养学生的声音审美意识,让学生能客观地认识自己、认识声音及作品,让自己发挥其优势,避开自身的短处,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

若是没有具体的审美标准的指导,那么学生在歌唱学习中很容易迷失自己,从而不能找到一个正确的唱法和养成正确的歌唱风格,也就不能全面、正确地评价自我。

当前世界文化在多元化的发展着,使得很多古典的现代的文化思想观念都在相互地渗透融合,影响到彼此。

由此,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才能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有的放矢地学习。

通常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很难全面深入地把握好歌唱,经常会出现重技术而轻音乐的现象,即过分地将精力集中于发声技术技巧,忽视了声乐艺术的美。

由此使得很多学生的舞台演唱无法引起聆听者的共鸣。

部分学生虽然拥有了一副良好的嗓音和演唱水平,然而却不能演出效果。

这是由于学生缺乏审美,如同声乐作品缺乏灵魂一般。

由此,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通过正确的审美来指导自己的声乐实践活动,清晰地认知声音的美、歌唱的美,从而控制好演唱。

(一)树立起正确的声音概念与审美观念。

学会观察、学会聆听是每一个人感知音乐的第一步,同时也是音乐学习的第一步。

由此,音乐教学应该从“听”入手,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

多数学生刚入学时对音乐的整体认知较为缺乏,所以,新生入学的音乐教学必须要有培养倾听习惯的课程。

在倾听中,学会辨识、赏析他人的作品、声音,同时也倾听自己的声音,并将这些声音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正确的声音概念指导下发现音乐、感受音乐,并引导学生认识音乐作品框架以及情绪特点,增强自身对音乐的直观感受。

学生通过培育后形成正确的声音美感认识和声音概念,这是形成歌唱声音美感的基础条件。

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和审美观念,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声乐课堂中适当应用多媒体技术。

通过声乐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将学生的演唱完整地用摄像机记录下来,事后让学生自己去聆听、思考,并由教师来引导,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正确清晰的歌唱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声乐审美观。

2.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观摩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彼此之间的教学观摩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分别有教师授课中让学生进行相互听课、学生在进行教学汇报时让别的学生来欣赏与揣摩。

进行这样的教学观摩,能够加深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声音的认识,并能辨别出歌唱声音的特色、优点和缺陷,在相互观摩学习的过程中促进自己成长,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自身个性化的声乐审美观。

一副良好的嗓音是歌唱之美的前提条件,在经历系统科学的声乐教学训练后,能帮助学生树立自身的音乐修养,培养其音乐审美意识。

而是应该通过审美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把吸气比作慢慢闻嗅一朵小花,让学生彻底领会吸气要领。

学生是理解不到的,而需要教师采取审美性的引导方式,告诉学生张开口腔如同半打哈欠的感觉,学生就会理解到打开口腔的方法。

1.对作品采取深入细致的分析能加深对作品情感美的理解。

要学习和实现声乐之美,其根本前提是要有声乐作品。

在音乐审美活动中,首先要认识到音乐符号,并准确再现音乐符号,这是审美体验的始终。

所以,对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对其准确读谱进行重视,对每一个乐谱记号能在练习中反映出来。

然后要求学生对乐谱进行细心研究,从而形成对乐曲的整体概念。

在形成乐曲整体概念以后,教师要有目的、有层次的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对作品的创作手段进行纵、横向两方面的认识,引导学生领悟作曲家的意图,从而促进学生准确再现音乐作品的风格。

教师还需要从技术与表现上对学生的每个局部的处理提出要求,加深与完善学生对作品的局部处理。

2023年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培养策略探讨论文(优秀20篇)篇三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生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想问与乐问。

问题情境的设置目的是要促进思维,而《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比较通俗易懂,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人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大头儿子12年才有三个生日?是不是这几年日历上没有这一天?这时学生就会形成想学乐学,同时伴随着的是猜想结果的产生与继续探究的强列欲望。

二、创设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题。

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是因为没有把教师和同学当成与他共同探讨新知的伙伴。而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学习氛围,有的学生基础差,胆子小,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确实不容易。因此,教师首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肯定学生敢提出问题的`勇气,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中要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允许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此外,教师要采取措施,强化问题的环境:(1)让学生形成你问我答的好习惯。(2)不懂的知识在学习小组中讨论。(3)设立“问题卡”与“问题专栏”,及时地记载在大脑中闪现的问题与灵感,并通过问题的交流,使学生时时处于问题情境的氛围之中。

三、在新知探究中,提供机会,使学生善于提问题。

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的好学生,学生不仅要学答,而且要善问。

1、提供小组讨论的机会,在教材的“重难点处”提问。

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创设引起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问,通过讨论,启迪思维,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让学生计算下列的算式哪些能被3整除:

45÷3=16÷3=32÷3=21÷3=。

81÷3=111÷3=342÷3=212÷3=。

待学生计算完,并对算式进行分组,再组织讨论: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围绕着教材的重难点,不断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如:学校开田径运动会:100米、400米、800米比赛,一些学生观察到,为什么跑100米的几位运动员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而跑400米与800米的运动员都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2023年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培养策略探讨论文(优秀20篇)篇四

论文摘要:“原生态”这个新生的名词近几年在各种媒体中广为流传,它是自然生态保护的标记。“原生态音乐”也越来越被人们关注。然而这种民族原始特色的音乐,却依然只是在民间流传,它正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困境。高校音乐专业的课堂应该担当此任。本文将对原生态音乐走进民族声乐教学课堂的意义及教学存在形式提出几点自己的见解。

原生态音乐,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它们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原生态音乐似乎已经被忽视掉了。但最近几年似乎又被众多音乐人士所推崇,因为从某个角度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原生态。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讲究比兴等传统的诗歌手法,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百姓的杰作,是大众语言的精华。因此传承和发扬原生态音乐,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地责任和义务。而作为培养专业音乐素养的高校民族声乐课堂,更是承担了这一重要任务。

一、问题的提出。

中央电视台的最具影响力的栏目——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受到广大观众的关注。但最近几年,人们却发现选拔出来的民族唱法歌手普遍存在“千人一声”的问题,越来越得不到观众的喜爱。反倒是在青歌赛中产生的阿宝、石占明等原生态歌手,受到音乐人士及观众的一致赞赏。原生态民歌也逐渐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湖北省长阳**族自治县贺家坪镇三友坪村的“农民兄弟”王爱民、王爱华在第十二届全国“隆力奇”杯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崭露头角。而前不久在四川绵阳举行的为期3天的首届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暨中国民间文艺第十届“山花奖”系列活动中,“农民兄弟”又以一首*家山歌《细碗莲花》获得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比赛金奖第一名,并入围文艺界最高奖项“山花奖”。原生态民歌以其特有的单纯、真挚吸引了众多音乐专家及观众的关注。原生态民歌应该说是民族声乐的一个部分,但又不等同于民族声乐,它是相对于学院派而言的。这些现象都在提示我们:应该把原生态民歌教学纳入民族声乐教学中去,不仅可以使我们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更可以让原生态民歌得到传承与发展。

二、原生态音乐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民族声乐教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全国各高校也开始将原生态音乐引入课堂,它必将对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力度还很不够,有些高校甚至忽视了它的存在,把民族中最美好的音乐教育素材丢失了。这对于从事民族声乐的工作者来说是莫大的遗憾。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艺术家们对原生态音乐不断加工与完善,词曲日渐完美,已成为独树一帜的民族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渗透原生态音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民族声乐教学的*壤。

(一)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意识。

当今的民族特色文化正不断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而原生态音乐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位于世界之林的根基。也是民族声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声乐的艺术精华,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从学习原生态音乐入手。像湖北省长阳**族自治县贺家坪镇三友坪村的“农民兄弟”王爱民、王爱华在第十二届全国“隆力奇”杯青年歌手大奖原生态唱法中就获得了金奖,他们并不是想出名,而是为了传承并宣扬*家的民族文化,让每一个*家儿女都为之骄傲自豪。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渗透原生态音乐同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民族声乐素质,促进民族声乐艺术不断发展、完善,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焕发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民族声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及挖掘学生的音乐才能。原生态音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它是对生活的音乐诠释,爱与恨、美与丑、情与爱都饱含在旋律中,没加任何修饰,歌的旋律和人的感情完全融在了一起,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而民族声乐教学更多的是先进行理论上的传授,在让学生反复练习,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学生没有了兴趣,更缺乏了创新精神。高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原生态音乐。若把原生态的音乐渗透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尽情表演,相互交流,歌人合一,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堂,让学生的情感自然流露,学生的兴趣自然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他们唱了自己想唱的,表达了自己想表达的。让原生态音乐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对于促进学生全面了解学习民族声乐,激发学生学习民族声乐有着重要意义。

(三)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

匈牙利著名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学校的音乐教育应牢固地建立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原生态音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它需要得到继承和发展,而高校作为传播民族文化的主要阵地,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学习民族声乐,首先要学好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原生态音乐,才可能在声乐领域中有所作为,它是对民族声乐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它既可以促进民族声乐的更好发展,又可让学生的音乐知识更加丰富。

三、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渗透原生态音乐教学的建议。

(一)提高教师素质,壮大师资力量。

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原生态音乐走进民族声乐教学的前提。高校要重视对教师原生态音乐素养的培养。原生态音乐是相对于“学院派”而言的,它是一种来自民间的、原始的、未经过加工的唱法。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民族声乐教师都掌握的一种唱法。在这样的前提下,对民族声乐教师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除了采用培训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外,还可以发动教师深入民间,虚心向民间歌手们学习,探索。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为原生态音乐在高校校园的实施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优选生源,建立兴趣社团。

在民族声乐专业中,有很多热衷于原生态唱法的学生。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乡*。这些学生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乐意学习和传承传统音乐艺术,乐意扎根本*。学校和教师可根据这类学生的特点,组织学生成立“原生态唱法”社团,为这类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这部分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有序的学习“原生态唱法”。初次之外,社团的存在还可以为所有爱好原生态音乐的老师学生提供一个可交流、切磋的场所。真正的让原生态音乐走进我们高校校园的课堂。

(三)下乡,走出校门去采风。

原生态音乐是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它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集中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和情感,是最真实的劳动的体验。它始终保持着“发于心,动于情”的本质,可以唤醒学生的真情与个性,让艺术回归本真。原生态音乐具有来自穷乡僻壤、清新质朴、丰富多彩的风格。学习原生态唱法,关起门来,在校园里“闭门造车”的学习方式是不可取的。只有真正的深入到民间,才能见识到原汁原味的原生态音乐。因此,高校校园应该及时地把老师和学生送到有民族特色的乡间去采风,以丰富原生态音乐的素材。

(四)开展活动,促进展示与交流。

开展活动是促进展示与交流的最好的形式。学生在教室的引导下,系统的学习原生态音乐后。各学校还要想办法,帮助这些学子展示他们的成果。如贵州凯里学院在就举办了第一届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的自己的才能,还能很好的促进“原生态音乐”的交流,更能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做很好的宣传,让各族的原生态音乐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发扬。在这一点上,中央电视台也已率先做出了表率。近几年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原生态歌手备受音乐人士和老百姓的喜爱。

四、结语。

原生态音乐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原生态音乐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特别是音乐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高校音乐专业的课堂更应该担当这个责任。原生态音乐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也很好的促进了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原生态音乐走进我们民族声乐的课堂,让我们民族的瑰宝能更好的得到发扬和继承,让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走出“千人一声”的低谷,让民族声乐因为有原生态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

参考文献:

[1]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湖南文艺出版社,.

[2]王世慧.从原生态民歌看民族声乐的传承发展[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4).

[3]史维生.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023年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培养策略探讨论文(优秀20篇)篇五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据报道,在一次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结束后,外国科学家举行了一次面向参赛选手的报告会,并接受选手的提问。外国的参赛选手纷纷举手提问,但中国夺得金牌的选手却始终没有提出任何问题。一位外籍教师在谈到中外学生的差异时说:“中国的孩子非常聪明,为什么在课堂上不踊跃提问呢?”由此可见,我国的中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缺乏问题意识具体表现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这一类情况是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潜在的状态。对教师来说,要鼓励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现实的、动态的问题意识。第二类是不能提出问题。第二类情况是学生受教与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上课时思想不集中,思维惰性大,不善思考,不能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教师对这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重在培养。

[1][2][3]。

2023年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培养策略探讨论文(优秀20篇)篇六

体育比赛,是集身体因素、心理因素、智力因素和战略战术因素为一体的综合性比赛。特别是对于篮球比赛来说,在有限的场地内,篮球运动员要快速做出战术部署,这对于一个中专学生来说,还是有些困难的。中专学生,虽然从反应速度与体能都处于较好的状态,但赛场上所遇到的情况复杂多变,对于初涉篮球赛场,缺乏比赛经验的球员来说,在平时训练就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篮球意识,对于团队合作和个人发展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篮球意识概念和作用。

所谓篮球意识,就是指在篮球比赛或篮球活动中,通过长期训练在形成的快速做出正确反应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能够从侧面反应出球员的综合素质和对篮球运动特殊变化的应变能力,是一种衡量球员发展、制定训练计划、指明训练方向的综合意识活动。因为篮球意识,归根结底是一种思维活动,意识的对实践活动的能动作用,是被哲学界普遍认同的。并且对于中专篮球学院来说,自我意识与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在训练中积极培养其篮球意识,是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的。只有培养中专篮球学院正确的篮球意识,才能让篮球教育教学训练更好更有效的发展下去。

二、篮球意识的形成规律。

篮球意识的形成,与意识在人脑中形成的规律相同。意识,是通过长期生产生活中所得到的训练和积累的经验,通过思维活动和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所形成的具有普遍价值规律的思维活动,正确的意识,能够有效的、能动的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篮球意识的形成,亦是如此。篮球意识,并非运动员在赛场或训练场上所表现出的应激反应,应激反应具有临时性、先天性和不可控性,但篮球意识,是能够进行培养和训练的`,是通过长时间的篮球训练活动,教练有意识的对中专篮球队员进行正确的篮球意识引导,并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中专篮球队员自身对篮球的理解和思考,转化为能够帮助中专篮球队员在场上迅速做出正确选择的思维意识。并且,随着篮球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培养篮球队员的篮球意识,也越来越受到篮球教育中的每一位参与者的重视。

三、培养中专学生篮球意识的方法。

1.观看比赛体育教学中,有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便是观看高水平比赛,让接受体育教育的队员,在观看比赛中,分析优秀运动员的协调配合能力、技术运用、战略战术部署等。观看比赛,不仅仅能提高篮球队员的职业兴趣,更能够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激发篮球队员的斗志,看清比赛中各个队员的优势劣势,从而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提醒,这种自我教育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对指导实践活动的意义所在。所以观看比赛,反复对比赛中出现的进攻、防守、配合等篮球意识进行强化、加深,才能够逐步形成正确的篮球意识。

2.在技术训练中渗透篮球意识,培养正确篮球意识。(1)培养中学生的眼、手、脑并用的能力篮球运动,是一种高度配合的体育活动。不仅仅要求团队队员之间的相互配合,更要求队员自身的手、脑、眼等的协同工作。其实,加强篮球队员的手脑并用,就是要在平时训练中,在科学的训练计划内,适当地加强训练强度,让篮球活动中的各个动作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对于中专学生来说,他们身体素质,和智力因素都处于较好的状态,加强肢体训练和协调性训练,是篮球意识培养的基础训练内容,是篮球意识的基石。(2)掌握真假技术动作与“正确篮球意识”的关系在篮球比赛中,灵活运用技术动作,是篮球活动中艺术美学的体现,在一些高水平的篮球赛场上,优秀运动员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术假动作,给观众和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冲击。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在运用技术动作时,根据不同情况做到动作上的真假变化,以求迷惑对手。这种要求实质上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激烈的攻守对抗过程中具有“篮球意识”中的“空间差”、“时间差”和“位置差”,这能使中学生更好地主动制造攻击机会,增强攻击效果,增强运用与应变技术能力。

3.通过战术训练强化篮球意识。随着篮球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篮球战术战略的培养也成为篮球教育中的重中之重。那么,篮球技术作为篮球比赛战术战略的基石,篮球技术与战术战略有着密不可分,互相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篮球技术的熟练运用,能够帮助篮球队员在场上快速的做出战术部署并精准、正确的实施战术部署。另以方面,篮球战术战略的运用,能够让拥有高超篮球技术的队员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优势,促进团队协作的能力,打出更精彩、更高质量的比赛,这不仅仅是微观上一个篮球队的优势,更是篮球活动能够更好更快发展的内在动力。

4.狠抓作风训练是培养正确篮球意识的重要保证。作风建设,是比赛的灯塔,只有在文明、积极、正确的比赛环境下,才能体现出篮球运动的体育价值和人文价值。失去了正确价值导向的篮球运动,便是没有意义的、野蛮的人类躯体活动。因此,对于正确的比赛作风培养,特别是对于青少年、中专学生的比赛作风培养,更为重要。因为他们尚属于人生价值观、世界观未完全形成的人生阶段,这不仅仅关乎篮球运动的发展方向,更是培养青年人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正确的比赛作风,能够让篮球队员在赛场上,积极的参与比赛,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团队的优势,无论胜负,都能展现自己最优秀的一面,这是体育精神的根本要求,是体育活动人文价值的体现。篮球意识的培养,不单一的涉及篮球训练,而是一门综合的学问,它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这些综合起来的专业素质,构成了篮球队员的篮球意识,因此,培养中专学生的篮球意识,是中专体育教学中的中心环节,本文意在分析篮球意识的培养规律,总结篮球意识的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沈国庆.浅析初高中篮球教育[j].体育师友,(2)。

[2]孙志平.篮球教育.人民体育出版社,,267.

[3]侯孝平.试论篮球意识与篮球教育,体育学刊,2014,(4).

2023年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培养策略探讨论文(优秀20篇)篇七

内容摘要:声乐艺术表现的目的就是进行美感创造。人们在歌唱中对美的感知、体验、表现就需要美感意识,美感意识能影响歌唱者审美创造的全过程。声乐教学是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教学全过程,积极的美感意识能激发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提高歌唱者的艺术表现力。培养美感创造能力是声乐教学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美感意识教学培养意义。

美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精神现象,它像阳光和空气一样滋润着人们的精神创造活动。美感是比思想更为深刻的思想,是一种植根于原始生命力的思维感觉中作为能力的思想。

积极的美感意识能激发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提高歌唱者的艺术表现力。培养美感创造能力也就成为了声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人们在歌唱中对美的感知、体验、表现中就需要美感意识,声乐教学是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教学全过程,也就是为什么同一个老师却教出了各种水平的学生的原因之一。

歌唱是一种在兴奋的情绪中进行艺术创造的高级精神活动,人的美感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要靠长期发声技巧训练和综合音乐美化熏陶这个艰苦而复杂的过程来获得,在教学这个环节中对美感意识的培养则格外重要。声乐教学效果的成败体现在教与学的双方,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挥则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同等水平的学生在不同教师的指导培养下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则不同。因此,注意学生美感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声乐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

一、美感意识的培养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美感意识是人们从事歌唱艺术创造的思维方法,因为歌唱的艺术表现也是一种美感创造体验。在歌唱技巧的训练中就应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和积极的思维状态,使其自觉地积极地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

歌唱本身就是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提高歌唱技巧和艺术表现力的。要获得富有艺术美感的歌唱就需要积极参与和配合,不但表现在发声技巧运用上,还包括对音乐艺术中音准、节奏、音色、力度各要素以及歌唱的整体结构、艺术形象、情感表达等的准确把握,美感意识也是声乐教学和歌唱表现的动力,它能使歌唱者对气息的控制、共鸣的控制、音色的锤炼、字正腔圆的把握以及艺术表现力等达到完美境界。声乐教学对美感意识的培养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的艺术实践,训练和强化学生对歌唱艺术美的感知、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从而能用丰富的感情处理各种艺术作品。

二、美感意识对歌唱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歌唱艺术是情感与理性相结合的美的艺术,歌唱艺术的表现更讲究意境美,更要求具有技艺。在漫长而艰苦的歌唱训练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对技巧的把握和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学中能否调动起学生积极的美感创造意识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声乐教学中积极的意识能对学生的心理功能产生积极影响使其感知变得敏锐,想象与思维更为活跃,更能激发和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创造能力,形成对技巧训练的理解和应用。学生的感知能力又是凭借视觉和听觉来唤起心理的能动反应。由于声乐学习的'特殊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方法则显得格外重要。

(一)正确的声音概念。要求教师对声音的方向性,共鸣腔体的运用,呼吸的运用以及各种艺术作品风格的正确把握和理解,使学生明白歌唱发声训练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二)良好的辨别能力。要有敏锐的听觉能力和分析能力,能把握学生发声的各种细微变化,能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形象生动地把学生引入到正确的声音发展方向上。

(三)教学语言要生动,对许多较抽象深奥的概念要深入浅出地讲解,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体验来比喻、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捕捉各种发声感觉。

(四)在技巧的训练中要认识到美感意识会引起歌唱技巧的突破和发展,具备良好音乐审美素质的学生能迅速提高歌唱水平。

三、学生情感性、形象性的培养。

意大利音乐家巴基尼说过:“艺术的目的不是惊人,而是动人”。说明歌唱表演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的操作活动,其目的和使命是传达音乐作品中丰富的精神内涵进而感动观众。歌唱者要有真情实感,挖掘人物内在的情感内涵,才能使歌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声乐中,只有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与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完美结合,才能在演唱中更好地诠释作品,使听者产生共鸣。

培养美感意识是培养歌唱者成功的关键,一个对音乐美毫无心理感受的人,不可能表达出作品的情感内涵和音乐的内在美,更不能唤起观众的审美感受。美感意识不是歌者与生俱来的,要靠后天艰苦的努力和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歌唱技巧的训练过程也是一个艰苦的对音准、节奏、音色等音乐基础和音乐思维的训练过程。学生要在学习其他门类的审美活动中,注意体验不同人物的内心情感活动,来丰富和提高音乐思维的意识美感。

教师在教学中也具有情感性和形象性。声乐教学本身就应是生动、鲜活、充满感染力的教学,师生之间在充满激情地表现艺术作品时,作品中具有的民族情感、文化精神会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要营造生动而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体验时,才会对美产生热爱。教学的情感性表现为教师教学的知情统一,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从生理感知到心理层次的接受,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演唱水平。

四、艺术实践是歌唱审美能力发展的决定条件。

歌唱者的审美意识是通过长期生活与艺术实践的积淀形成的,学生在生活学习环境中受审美理想、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在艺术实践中能逐渐形成与生活相协调的美感,使自己逐渐成为审美的主体。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蓄是歌唱者在艺术创造中理解和分析艺术作品的内聚力,也是表现作品情感内涵的基础。在歌唱表现中,歌唱者能以自己审美观为尺度对声音的表现进行选择和取舍,在作品所提供的情绪烘托下,通过心灵感应与交融,以最好的状态表现作品,使歌唱的情感表现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高尔泰《美就是自由的象征》[m]。

[2]张前、王次《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

[3]傅国庆《声乐教学中情感调动的方法》[m]。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4]敏泽《中国古典意象论》[m]。文艺研究1983年第3期。

2023年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培养策略探讨论文(优秀20篇)篇八

一方面,随着国家鼓励扩大招生,近些年全国艺术高考的音乐专业考试人数激增,很多学生为了升学而选择音乐专业,这类学生的音乐综合修养底子极薄,只对音乐考试规定的科目进行突击式学习,导致声乐专业的学生基本功非常不扎实,对于声乐的很多基本概念一知半解,造成声乐教学的难度极大。另一方面,目前高校的声乐教学工作过分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声乐技巧的学习,重视学生对于曲目的熟练掌握程度、掌握的作品数量和技巧的运用程度,忽视了学生认识美、鉴赏美、表达美的能力培养,使得很多声乐专业的学生在歌唱过程中注重技术掌控,而忽视了声乐作品的情感表达。

(二)高校声乐专业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容易忽视“审美教育”

一是高校声乐教师对于“声乐”和“歌唱”的概念不够清晰,容易把“声乐课”上成“唱歌课”;二是即使教师自身的理论基础扎实,唱功了得,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理论、技巧,忽视了“声乐课”中的“审美教育”,同样不能称之为成功的“声乐课”;三是部分老教师综合实力都很棒,但缺乏创新意识、接纳新鲜事物迟缓,对于声乐教学工作几十年如一日的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不能很好的达到“审美教育”。这些现象都是导致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工作“审美教育”不足的主要原因。

(三)高校声乐专业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实践少,影响声乐课“审美”表达。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声乐教学的课程课时设置不够合理,公共基础科目占的课时比重过大,而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课时反而偏少。另外,声乐专业使用的教材体系有待调整改进,根据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方向的不同、社会对于声乐人才的需要的不同,有侧重的选取教材,例如:教育类的声乐学生需要更多的了解小学、中学的歌曲曲目,而表演专业的声乐学生则以适合演出的曲目为侧重点。此外,声乐专业的唱法简单的分为美声唱法、通俗唱法和民族唱法,在进行声乐曲目教学时多采用传统的课堂口传心授的方法,实践机会少、目的不明确,学生有心却无力表现,使得整个声乐教学没有成就感,也就自然谈不上审美表达了。

(四)对“声乐”与“歌唱”两个概念的不同缺乏重视使。

“审美教育”不足“声乐”和“歌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长久以来,不仅是学生,大部分声乐教师对于“声乐”和“歌唱”的两个不同的概念也是缺乏重视。“声乐”包括“歌唱”,而“歌唱”只是声乐的.一个分支。声乐的演唱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古典歌曲、民歌、艺术歌曲以及歌剧演唱等,形式非常多。因此,“声乐”和“歌唱”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师能够重视并准确的向学生传达,使学生概念清晰、目的明确,从而促进“审美教育”的全面和有效。

声乐审美感知力包括品味声乐的语言美、品味声乐的旋律美、品味声乐的声腔美、品味声乐伴奏的器乐美以及品味声乐表演的形体美。品味声乐的语言美,就是让学生体会曲目歌词的内涵,根据旋律理解声乐曲目的意境,理解声乐艺术的文学美。品味声乐的旋律美,声乐作品的魅力很大部分是来自旋律美,很多著名的声乐作品,都以朗朗上口的旋律音调和节奏明快的音调风格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所以,要培养学生品味声乐的旋律,培养声乐审美的感知力。品味声乐的声腔美,演唱才能表达出声乐的语言美和旋律美,通过演唱者的吐字和行腔,展现声乐艺术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品味声乐伴奏的器乐美,声乐教学中,让学生明白声乐伴奏是声乐表演不可或缺的部分,演唱者通过声乐伴奏才能完整地体现音乐作品的内涵,两者的合二为一,才能达到旋律与伴奏的完美境界。品味声乐表演的形体美,在声乐教学工作中,让学生了解演出者不同的体型、体态、风度仪表以及性格气质会演绎出不同的作品,形体美在声乐的表演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声乐专业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是推动声乐教学工作向前发展的有效措施,对于声乐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声乐专业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审美想象力是声乐教学工作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能够促进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产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鸣,进而实现音乐的审美价值。首先,引导学生对发声练习曲进行想象,发声练习曲是声乐教学工作的基础环节,教师在教学的工作中,可以根据声乐作品的语言和节奏,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想象音乐所表现的场景和内容,体验声乐练习曲的美感,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其次,引导学生对标题音乐建立音调联想,标题音乐大都采用与内容相一致的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在声乐的进行过程中,利用标题音乐帮助学生进行音乐与情节的对应联想,更好地理解标题音乐的内涵美。引导学生想象歌词与旋律蕴涵的意境美,声乐作品的歌词大多都是对文学的浓缩,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歌词,先想象歌词所表达的内涵,再结合旋律,深刻体会作品的内涵和意境。

(三)培养声乐专业学生对情感共鸣力。

优秀的演唱者都是自身先对作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再通过自身的情感审美素质,重塑作品的内涵,最后表达出风格迥异的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力,可以通过选择多样化的情感声乐曲目、提高学生情感的反应力、提升学生情感的表现力。选择多样化的情感声乐曲目,不同的歌曲反应的时代背景、时代环境、事件是不同的,教师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声乐曲目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不同声乐曲目的风格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情感的反应力,一首歌曲能够感动人,往往是因为人们在欣赏歌曲时,产生了情感共鸣,情感共鸣是建立在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扩大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增加学生的知识和情感积累,在欣赏作品时能够产生准确的情感反应。提升学生情感的表现力,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歌唱技巧,又要培养学生准确的咬字吐字和发声方法,教授学生如何呼吸并合理地运用情感共鸣,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活动,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和演唱能力。

(四)培养声乐专业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优秀的声乐表演艺术家和声乐作曲家、作词家,为社会提供音乐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以及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等方式,进行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创新教学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声乐作品的演绎既反映原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反映演唱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再次创作,体现审美创造力,所以在声乐教学的工作中,教师要把音乐创作的理念贯穿于曲目学习、能力培养以及基本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教师要转变角色,创新教学手段,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

(五)提高声乐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

高校声乐教学工作对于声乐教师的声乐理论、声乐技巧的要求都非常高,因此,高校声乐教师要有意识地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声乐理论,掌握国内外声乐的发展趋势,提高自身的理论功底和演唱水平,提高教学水平。教学水平的高低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也反应了教师的自身音乐素养。因此,不断提高声乐教师的专业技能是声乐教育教学工作的必然需要。声乐教师能够坚持不懈地丰富自己的音乐理论,坚持读谱、背诵歌词等基本功练习,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掌握正确的发音技巧,提高对学生声音的辨别能力,纠正学生的发音,才能更好地进行声乐教学工作,满足新时期的音乐人才需要。

三、结束语。

高等学校声乐教育是培养对于美的艺术追求的专业性人才,对于这些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形成学生良好的审美价值取向和传播美的意识[5]。因此,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中增添审美教育对于声乐的专业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该鼓励各大艺术高校普及审美教育。

2023年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培养策略探讨论文(优秀20篇)篇九

摘要:声乐教育是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必须不断完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培养优秀人才的新战略。声乐教学应寻求一种新的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颖的社会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声乐教育教学模式,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新时期音乐方面就业市场的需求,使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在激烈的音乐市场竞争中展现竞争力。

关键词:声乐教学;情感教育;重要性;教师的情感驱动。

在探索现代声乐风格的过程中,只有培养学生的情感,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歌唱风格的科学表现。声乐表演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是“声音”。因此,在声乐中表达情感时,要注意声音的技巧。更准确地说,声乐表演的内涵要更加丰富。它是静态和动态的结合,需要学生能够区分不同层次和歌唱水平的差异。情感的培养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歌唱的科学性。

(一)开展情感教学。

每部音乐作品都是融入作词、作曲人员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意识和情感因素。每部音乐作品都是创作者用音乐形式在述说着内心的情感。因此高校声乐教学必须遵循这一规律中,必须认识到情感的内涵和艺术魅力,必须进行情感教学。中国声乐音乐文化强调情感的表达,无论是古代音乐还是现代音乐表演,丰富的情感都是传承。我们都知道,中国有很多民族。不同文化的发展有其独特的风味,这使得民族音乐文化不同。虽然不同民族的音乐形式有不同的特点,但每一种音乐都表现出一种非常清晰的情感。声乐从古至今都重在情感的表达,并将丰富的情感代代传承。我们都知道,中国有很多民族。不同文化的发展有其独特的风味,这使得民族音乐文化不同。虽然不同民族的音乐形式各有其的特点,但无论形式如何表现出的情感都是感人至深的。因此,情感融入声乐教学的前提是重视情感教学,学生通过情感体验,能够顺利融入音乐作品,用心灵感受民族声乐的独特魅力。教师还可以介绍音乐创作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有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有更全面的理解,逐渐引起情感共鸣,学习效果将会非常明显。

(二)激发高校生的感知潜能。

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个体,他们在个性、兴趣、认知水平和文化水平上都有一定的差异,而高校学生对声乐的感知能力也是一样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高校学生对声乐的感受如何,这些都是他们对音乐的认知。人们对音乐的欣赏从不局限于空间和时间。在此基础上,高校的学生在现代生活中仍能欣赏到声乐的美。例如,在声乐课,老师可以让学生有代表意义的民族音乐欣赏,之后结合教学内容问学生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包括歌曲的社会背景,歌曲中显示的丰富情感,民族音乐有什么特点?你从这些民间音乐欣赏到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分析,从而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增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而且要通过这些作品,如音高、节奏、通气等,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通过声乐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掌握音乐技能。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引入情感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并受到其影响,从而进一步学习声乐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音乐水平。

(三)完善师资建设与教学设备。

教师是高校声乐教学的指导教师。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设备是高校学校声乐课堂教学中衔接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教学工具。它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理论对实践技能的转换效率和有效性。如何提高教师的建设和教学设备,更好地为高校的声乐教学服务?首先,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力度,完善高校声乐教师培训体系。他们也必须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准备课程时,教师应该明确音乐和文学的异同,包括民族文化、民族音乐实践技能,强调音乐表达能力和权力,并找出不同形式的音乐之间的异同,以便学生可以直接理解音乐。作为一种多元化、多种形式的声乐教学和声乐技能交流活动、课程等知识创造的声乐训练活动、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提高教师的水平,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专业修养。二是完善的声乐教学设备。例如,我们需要更新声乐教学设备、声乐教学过程等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直观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乐知识,掌握相关的声乐技能。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在声乐教学中引入情绪训练,重视情感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的声乐表演技巧和技能,还要教学生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使声乐艺术更生动、更有吸引力。创造一个特定的情感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同样的情感,对乐曲精神内容的最大限度理解。情感培养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声乐表演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带来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因此,有必要将情感训练融入声乐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吴磊.高校声乐教育中的情感培养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35.

[2]吴琳.高校声乐教育中的情感培养[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04.

[3]徐冰.关于声乐艺术中“声”与“情”关系的哲学思考[j].北京首都师范高校,.

2023年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培养策略探讨论文(优秀20篇)篇十

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和命题学习及技能形成和问题解决时,常常在认知活动中,会意识到一些或难以解决或疑惑或对某些理论问题产生怀疑、疑虑、困惑甚至想去探究的心理状态,正是因为这些,驱使着大家去积极地思维,从而不断地提出和解决问题。既然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数学问题,笔者认为,教学者就得改变教学观念,设法启发学生思考更多的问题。例如,有些问题意识,来源于某一个情境,如果突然被远离,其问题意识有可能就被淹没,直至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也被制约。当然,如果这个情境不能激起学生挑战和怀疑的心理,教学者就需要积极调动学生求知的需要。

二、培养数学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通过调查得知,不管初中还是高中,数学教学工作者都喜欢在课堂上有一大堆问题的学生。笔者认为,这说明问题意识在教学当中是多么的重要。确实,思维上有了问题的存在,才有永流不息的动力。相信大家对实验科学的鼻祖培根,还有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还有以杜威、布鲁纳、赞可夫等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家,他们个个都认定,有了问题,才有主动探究的愿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目前刻不容缓的事情。那么,其重要性体现在哪儿呢?首先,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这里我们说说爱因斯坦的故事,始于问题是他的相对论,有一段时间,围绕空间和时间的问题,他感到非常困惑,总是想不透弄不明白,后来他下定决心非要弄清不可,这样,伟大的相对论,最终在努力的探究中诞生了,也从此得此结论,问题是数学创新的起点,是数学的心脏。其次,数学的素养提高了。什么是数学素养,就是指学生通过学习,从认知活动和自身的实践中,不仅获得了知识、能力、技能,还有品质的素养。有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毕业后研究数学教育的微乎其微,这么说来,是不是浪费了学生的大部分宝贵的时光。其实不然,如果培养了问题意识,提高了数学素养,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曾经有一名记者采访一位著名的科学家:“科学学的理解越深刻,是因为对数学问题的意识越强。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者都是从加强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学习开始,然后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继而引导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那么,培养问题意识,教学者是从哪些渠道给予带动呢?都知道,数学问题的发现都是从教学内容引发,或从观察大量的现象带动,使学生发现了诸多和以往的知识不一致或相矛盾的现象,从而头脑里自然而然地提出了问题。同时,通过观察,既可以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还能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这样,也是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学者还可以采用的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爱因斯坦曾指出:“并不是我特别聪明,我只是较执着于解决问题;并不是我天资聪颖,只是有无比的好奇心。”而现实中,我国的传统教育很少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只一味地灌输给学生太多的“好胜心”,想必这样,极力地遏制了学生提出问题的冲动。

其次,教学者还要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一直以来,学生在实际的数学学习过程中,绝大多数都是认定真理性的知识。记得在某地学校曾做了一个问卷调查,问载有13只羊,6头牛的一直船上,其船夫有多大的年纪。最后调查结果是,一大部分学生用数学的各种方法运算。试问,这是不是学生的质疑精神严重地缺乏?另外,是教学者和学习者应该平等地教与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批判意识的增强。殊不知,教学者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在学生未来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当然,前提是教学者与学习者要保持平等意识,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批判意识。再次,笔者也是引用爱因斯坦曾给理工科学生的一句忠告语,他是这么说的“记得每天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去推翻别人的观点,同时表明自己的见地,虽然这件事做起来困难,但一定会有所收获。”

最后,真正体会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需要用爱心呵护学生。以上提到,学习者需要会质疑,也需要有批判的意识,其实种种,都还是要求学生会自己独立地思考问题。都知道中国和美国的教学方式不同,中国的老师和父母进行教育时,都是直接告诉这件事该怎么做,或者怎么做才能得到认可。而美国的教育则相反。例如,针对某件事,他们强调的是向大家摆明此事的各种事实,然后鼓励大家独立地思考,独立地寻找方法取得自己独一无二的答案。因此,笔者建议,教学者以后在任何的教学中,对学生回答的每一个问题,不要立即做出分析和判断,而是平和地鼓励,让学生更深层地发现更多的问题。然后提出新奇的想法。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加强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结语。

让学生始终对问题保持一种敏感性和好奇心,需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这是能真正提高其问题意识的关键。但教学者如何把自主探究变成一种比较稳定的自觉的心理过程和一种学习行为模式,需要养成自主研究的学习品质,养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形成渗透式的思考问题。再者,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抓不懈。

2023年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培养策略探讨论文(优秀20篇)篇十一

摘要: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重要规定,亦即当前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又是学生参加高考和全面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摘要]: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重要规定,亦即当前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又是学生参加高考和全面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通过对当前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状况的调查了解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现在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很多学生普遍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存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误区,特别是中学生的各方面历史能力特别差。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以适应新课程改革、高考和学生全面持续发展的需要呢?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第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调查研究和平时的实际教学工作,深刻体会到现在高中学生的历史科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很多学生普遍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存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误解:认为学习历史就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就是备考应试。学生没有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历史思维的方法,不会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特别弱,诸如阅读和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分析归纳和综合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都不强。这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考对学生在历史能力方面的要求差距太大,与社会发展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综合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符合。本文就是针对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现状,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在历史方面的各项能力,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最终使高中历史教学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高考的需要,使高中历史教学能够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第二、历史学科能力的主要构成。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课程目标的知识和能力部分中指出,在能力方面,高中历史课程要实现的能力目标主要有两个领域:一是历史技能,二是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目标:能从一种或多种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能整理零散的历史材料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能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以及各种历史之间的关系;能科学地比较不同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并发现其异同;能运用基本的历史概念、范畴和方法,对某些历史结论作出相应的评价或说明。

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因此,学生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多元化和复杂的,我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学生历史能力培养的策略和途径。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直接的内部动力和先决条件。

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这些目标的实现,兴趣是先决条件。因此,让学生觉得有趣,让学生喜欢学习就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前提。历史学科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既有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又有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和丰富活跃的思想文化,这些广博的知识对中学生极具吸引力。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里,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主要谈谈三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注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入非常重要,其形式方法又丰富多彩,有问题导入,有故事导入,还有图片或材料导入等等,最根本的是要把学生的心理活动集中和指向新知识,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教具主要有地图、画片、幻灯片、电影、录像、插图等。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图片,引入相关或相近的历史故事,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才能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将历史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缘由的探索性学习兴趣。

历史是事物发展的反映。将历史课堂所讲内容与现实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认识到人类各个时期的历史内在的紧密性和连贯性,提高他们对当前社会的认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历史是一面镜子,不知道过去就不了解今天,只有通过历史的今天,才能更好地认识现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社会问题的历史缘由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认识能力。

(二)老师引导,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历史学科要求培养的学习能力很多,其中,最基础的能力是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活动,而其他活动,如观察、分析、思维等都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载体。为此,在教学中我常采用导读法教学。其方法是:教师起导向作用,学生以自读为主。教师的“导”,主要指适时的引导,关键点上的设疑提问,把握章节重点、难点,归纳章节知识体系及其内在关系,帮助学生形成驾驭教材及知识的技巧,以便于学生记忆掌握基本史实和理解历史概念及历史结论,关键处进行讲解,并要讲深讲透等。要求学生充当“发现者”,“探索者”,学习的积极主动者,读教材目录、引言、正文、大小字、表格、地图、注释、补充原始材料等,智力好的学生编写出章节内容提纲。在整个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洞察全局,巧妙推理,因势利导,导之有方,学生要勤于阅读,善于标记,发现问题,及时提问。通过教师的提问引路,疑难突破,提纲总结,使知识分解,学生易记易懂。同时,督促学生紧随教师思路尽力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分析,提取课本中最有效信息,并概括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教材的内容之美,语言之美,也能培养了学生仔细阅读,不留死角的阅读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以适应现阶段高考阅读“材料分析”能力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问题,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立足基础,注重联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所谓分析,就是“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们的要素”,从整体事物的个别方面研究事物本质的方法。客观事物是复杂矛盾的统一体,组成这个统一体的各个部分本来是相互联结的。为了认识该事物,就必须把各个部分暂时地分解开来,分别地加以认识,从多方面和多种现象中发现构成该事物的基础和本质的东西。所谓综合,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按其内在的联系有机地联合为一个整体。分析与综合是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必不可少的基本的思维方法。同时还是其他历史思维能力形成或提高的前提和基础。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呢?我认为,第一是交给学生思维操作的具体方法。以结构分析综合法为例,在对同一类别的历史概念进行过几次分析综合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析综合的具体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运用该方法学习类似的新问题。第二是长期渗透,待机而发。长期渗透,是指教师必须从高一初始年级就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多层次的分析综合。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有较长时间的自我体会。第三是设计专门的习题,从中总结出具体的.方法,并进行专题训练,通过有目的的程度化的思维操作实践,加速该思维方法内化的过程。

(四)贯彻三维目标,注重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论述课程功能和教学实施问题时,首次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什么是历史意识?学术界的解释并不一致。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认为,历史意识就是对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事实上,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都有各自的理解方式。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呢?关键是要全面贯彻课程教学的三项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此外,历史教学中应该注意向学生传递一些历史学的核心概念,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些理性的认识。

(五)研究试题,加强训练,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

高考考查的就是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其中就包括答题的能力,也就是论述和论证的能力。学生们最头痛的是,问答题和材料题,他们不能最大限度的获取与内容有关的知识信息,都认为似曾相识,却又无法下笔。面对此情况,我在教学中的又一个重点是:从学生面对试题的最弱处下手,研究大量试题,广泛搜集新型综合题,运用纵横、归纳、小结等方法,加强课后新题型的训练,每天布置一个综合题或材料题,由教师引导、归纳答案。对学生要求是:第一是审题。审清题意是走向成功的关键,拿到题后,必须默读三遍,抓住题的格式和关键词语,是分析,还是比较,是叙述,还是概括,是评价引语,还是现实热点。第二是列纲。要求筹划全局,突出条理化,强调准确化,要逻辑顺畅,层次分明。第三是作答。这是关键所在,要驾驭好史实和文字,繁简适当,运用历史学科语言,答出“历史味”,突出本学科的特点,不答“外行话”,不夸张,不罗嗦,字要写的工整而迅速。第四是检查。答完后切忌过早轻松高兴,还需要仔细默读一两遍,反复修改。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学生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方面的,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而且各种能力的培养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因此,不管是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还是为了使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和老师的个人成长,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位历史教育教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2023年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培养策略探讨论文(优秀20篇)篇十二

摘要:声乐是一门复杂的课程,虽然抽象细腻、联合了各个学科,但其目的是在于追求美和实现美,所以,在声乐教学中,需要培养对声乐的审美意识,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本文根据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意识培养的意义,对培养正确的声乐审美意识提出了一些声乐教学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声乐教学;艺术活动;审美意识;教学水准。

审美意识是声乐艺术活动的教学指导方法,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审美意识的作用在于对学生的事物感知能力、艺术想象与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发,让学生能对自己的情感情绪变化进行掌控。由此可以知道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意识主要是一种概念性的教学方法论,而不是对学生的咬字、打开共鸣腔体等技术性的方法论,这种概念性的方法论是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其文化功底、艺术修养以及情感去感受和领悟声乐艺术,使得自己通过心理调节融入到声乐艺术中来。声乐艺术是一种通过多文化交融、沉淀的艺术门类,并与生活审美、文史哲学等各学科都密切相关的学科,是创作者的精神情感的表现。发声技术技巧并非声乐艺术与教学的全部,它需要和词、旋律节奏以及舞台表现结合才能算得上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所以,声乐教师需要站在更加广阔的艺术视角,通过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并通过教学相长,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准,才能通过声乐教育教学来引导学生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一)培养审美意识对于声乐教学与声乐艺术审美起到纽带的作用。

所有的文学艺术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的审美特征,即其本质都是为了追求美和实现美。而声乐艺术是将艺术与审美紧紧地关联到一起,特别需要有审美规律来引导其发展。声乐艺术最为核心的特质是“美”,每一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倾向性也不同,由此,他们对美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然而,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很多人将声乐教学与审美分隔了,多数人只是一味地追求声乐技术技巧,忽视了审美。如何将审美融会贯通于声乐教学中呢?让学生能对美有更多的想象素材与想象背景,这需要在特定的审美背景下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首先,需要让学生养成倾听声乐作品的习惯,学会欣赏音乐,培养谈论音乐的氛围。在倾听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层次,增强其对音乐和音乐美的领悟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先创设出欣赏背景,引导学生想欣赏的欲望和期待,然后进入欣赏环境,此时教师需要为学生补充音乐的背景知识,让学生有自己的想象空间,最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该作品进行反思和回味,以此来强化学生对欣赏所感悟到的美,并深化美。在反思环节,需要引导学生对其他类似作品或作家的联想,并与欣赏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内涵与意境,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二)培养审美意识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对声乐学习的效率。

声乐专业的学生在校的上课时间非常有限,并且其上课学习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需要培养学生的声音审美意识,让学生能客观地认识自己、认识声音及作品,让自己发挥其优势,避开自身的短处,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若是没有具体的审美标准的指导,那么学生在歌唱学习中很容易迷失自己,从而不能找到一个正确的唱法和养成正确的歌唱风格,也就不能全面、正确地评价自我。当前世界文化在多元化的发展着,使得很多古典的现代的文化思想观念都在相互地渗透融合,影响到彼此。由此,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才能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有的放矢地学习。

(三)培养审美意识能指导声乐艺术实践。

通常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很难全面深入地把握好歌唱,经常会出现重技术而轻音乐的现象,即过分地将精力集中于发声技术技巧,忽视了声乐艺术的美。由此使得很多学生的舞台演唱无法引起聆听者的共鸣。部分学生虽然拥有了一副良好的嗓音和演唱水平,然而却不能演出效果。这是由于学生缺乏审美,如同声乐作品缺乏灵魂一般。由此,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通过正确的审美来指导自己的声乐实践活动,清晰地认知声音的美、歌唱的美,从而控制好演唱。

(一)树立起正确的声音概念与审美观念。

一副良好的嗓音是歌唱之美的前提条件,在经历系统科学的声乐教学训练后,能帮助学生树立自身的音乐修养,培养其音乐审美意识。例如有的学生在三度音阶的哼鸣训练中,开口吸气就没有共鸣腔体状态,并将气息提到较高位置,此时告诉学生“把气息吸下来”这样简单的话语是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的,而是应该通过审美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把吸气比作慢慢闻嗅一朵小花,让学生彻底领会吸气要领。又如学生的哼鸣练习中,部分学生会在张开口腔时就出现“挤”、“卡”、肌肉紧张的现象,这是学生还不能正确有效地张开口腔的表现,此时的指导只是对学生说“打开腔体、喉咙”,学生是理解不到的,而需要教师采取审美性的引导方式,告诉学生张开口腔如同半打哈欠的感觉,学生就会理解到打开口腔的方法。

1.对作品采取深入细致的分析能加深对作品情感美的理解。要学习和实现声乐之美,其根本前提是要有声乐作品。在音乐审美活动中,首先要认识到音乐符号,并准确再现音乐符号,这是审美体验的始终。所以,对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对其准确读谱进行重视,对每一个乐谱记号能在练习中反映出来。然后要求学生对乐谱进行细心研究,从而形成对乐曲的整体概念。在形成乐曲整体概念以后,教师要有目的'、有层次的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对作品的创作手段进行纵、横向两方面的认识,引导学生领悟作曲家的意图,从而促进学生准确再现音乐作品的风格。教师还需要从技术与表现上对学生的每个局部的处理提出要求,加深与完善学生对作品的局部处理。最后,教师需要适当地启发学生去寻找表达感觉,鼓励学生采用适当的技巧、音色、风格进行二次创作和再现。2.作品歌词分析。声乐作品的歌词是词曲作家表现其情感色彩的基石,同时是声乐作品的主题,曲作家要通过分析、理解、领悟歌词,才能深刻地用曲表现出词的情感美,才能创作出色的声乐作品。声乐作品的歌词是一种静默的表达方式,若要将歌词表现得生动、丰富,就需要曼妙的歌声来将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学习时,学生应该先完整地朗读歌词,然后逐字逐句的深入分析歌词,达到对歌词的深刻理解。3.声乐作品音乐的分析与理解。通过深入理解和掌握声乐作品的歌词后,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声乐作品的音乐之美。曲之美由旋律、节奏、速度、曲调式、调性以及伴奏音等多种因素构成,其中的每一个音乐元素都有其存在的内涵,将所有的音乐元素组合到一起,才能将声乐作品的形象丰富、立体地展现出来。

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发声训练,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学生对声乐作品的歌词内涵与音乐有了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后,教师与学生的声乐教学就开始进入演唱艺术处理阶段。在该阶段,教师最能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是深入贯彻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并通过引导让学生将声乐作品的审美体现出来。要让学生对歌词能够进行熟读朗诵,理解到歌词的内涵,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充分发挥其艺术想象力,创造一个恰当的声乐作品意境,初步认识到歌曲的总体艺术风格,并形成一个完整的审美概念,之后由学生根据相关要求和自身的审美来采取艺术处理方法。

(五)声乐审美意识培养的深化与舞台实践的有效结合。

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审美意识的培养,仅仅靠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和舞台的声乐实践活动有效的结合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声乐实践活动能够带给学生一种有别于教学的审美体验,因而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声乐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也可以自行组织一些声乐表演的实践活动,在表演实践的过程中通过相互的切磋和交流发现自身的不足,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水平。教师要及时的参与到指导和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来,实践活动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优秀的声乐演唱艺术家来校表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声乐的魅力,这种审美的体验往往会令学生印象深刻。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的声乐教学中必须要对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行培养,这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对生活和艺术的乐趣,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而声乐教学的内在目的与要求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得到全面、正确的发展。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审美意识,反过来能促进声乐教学,提升学习者的声乐思维,提高声乐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由此,声乐教学除了要教会学生必要的演唱技巧、技能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因为审美是声乐演唱的灵魂。

参考文献:

[2]王铭敏.谈声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j].音乐时空,2014,(13).

2023年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培养策略探讨论文(优秀20篇)篇十三

摘要: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出发,结合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教学三个方面探讨了开发语文教学人文功能,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功能;人文素养。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仍然沿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忽略了教育的人文功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语文教学要大力开发人文功能,注重人性和人文的充分发展。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情怀,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操。

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品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思想情感、思维方式,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性,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基于此,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精神,充分发掘作品中的人文情趣和人文品格,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创造能力,从而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中不断提高语言能力,获得语言知识,在文学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思想情操。例如,在学习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时,通过阅读作品,引导学生体会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在阅读课堂中与作者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从而不断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总之,开发阅读教学的人文功能,就是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文本、作者、现实中深入思考,大力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使学生能够深切体会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和丰富内涵,从而实现语文课堂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的功能。

二、在写作教学中发扬人文精神,充分表现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但长期以来,语文写作课堂却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思想,将学生的思维束缚在固定的模式中,导致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毫无生气。例如,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在写作中只有一个调子,全是正面和积极的语言才是健康的内容,对于学生在文章抒发一些自己的情感便认为是内容消极、不健康,这种思想使得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毫无新意,个性化和创造性被束缚。写作是学生表达思想、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写作教学中充分发扬人文精神,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创新想法,才能打破思想束缚,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充分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使写作富有生气和真实的内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发扬以人为本的精神,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敢于表达真情实感。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同一件事情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写秋天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落叶的无奈,也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秋日果实成熟的喜悦;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的万物复苏,也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春日播种的繁忙景象。总之,写作课堂应该成为学生表现自我、抒发情感的重要渠道,而不是统一调子、千篇一律的写作模式。

三、在口语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而语言学习自然是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口语教学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即“说”的重要渠道。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口语教学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够在丰富的语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口语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中,而是应该融入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中,通过举办演讲竞赛、辩论赛、朗诵比赛等各种文娱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融入语言活动中,在实践锻炼中学习语文知识,树立人文精神,不断提高人文素养。教师一方面要充分整合课堂内外的语言学习素材,为学生参加语言实践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和机会,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语言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点燃学生思维的活力,让他们感受语言文化的魅力,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例如,在学习《雷雨》一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用表演的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对话中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样既能够在无形中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拉近,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文章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人文功能,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通过培养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创造,让语文教学在发展与完善学生人性的人文教育中发挥出“极致”。

参考文献:

[1]温云兰.试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功能[j].语文建设,(15):9-10.

[4]周彩群.中学语文课程人文知识内容及其教学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

2023年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培养策略探讨论文(优秀20篇)篇十四

新课改下的语文我们推进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方式,并且重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人文培养,从而让学生从课本中获取知识的同时发散人文内涵最终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学习文本、情景体验、联系生活这三个方面我们对学生进行初中语文的人文培养,老师在层层教学环节中的循循善诱,正确引导初中学生进入文学殿堂,最终达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全方面培养。

一、立足文本、渗透人文素养。

老师在课堂上不仅仅向学生介绍课本篇目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文字运用,同时也可以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实践,得出结论”来进行课堂环节设计来加深学生对于课本中文章的理解。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都汇聚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灵活运用教材能够使初中语文教学更为丰富,学生也能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语文课堂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使每一个课堂中渗透入人文素养,让学生通过日积月累语文知识来培养属于他们的文学素养。通过反复品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挖掘文本中人物精神,体验文本所表现的强有力的张力,启发学生思考,领悟文本中深层次的人文内涵和体会人文精神感染力。曹操用浪漫主义的写法描绘出了高山大海,波澜壮阔的《观沧海》,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国的高远抱负;以夹竹桃贯穿全文作为线索来表现爸爸对“我”的深情和失去父亲陷入痛苦和眷恋父亲的“我”,林清玄用插叙的手法使得文章跌宕起伏,最终得到感人至深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更有鲁迅先生用父亲的“背影”,火车站的人聚人散的分离伤感之情来感动全中国漂泊彷徨,远走他乡的人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文章内容的思考,从文章的细节出发凝聚成一个整体的文学体系,最终利用初中语文课本,真正从点滴渗透入人文素养。

二、创设情景,启发人文思考。

人文素养并不是通过讲座,报告,知识体系就能够传递给学生的,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样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所以教师应该借助初中教材慢慢渗透人文素养,让学生感知在课本中每个人物形象,体会他们所处时代并且设身处地的思考他们的行为方式,以初中教材为语文教学的起点,从初中课本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并且查阅相关文学资料来了解人文精神。老师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创设文章中的文学环境,把刻录在教材中的文字能够实体化,身临其境的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的真正文学内涵,并且启发学生进行文学思考。同时注意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加强,以至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体会、感悟作者传递给读者的真正人文精神。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并且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内涵,所以老师想要传授人文素养时,利用创设情景的方式让学生感知人文精神。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一个小学生的字数描绘了在被普法战争所侵害的普鲁士乡村小学中进行了最后一堂法语课,深刻的反映了法国人民处于水深之中并且被战争所破坏的痛苦之情。这样,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创设最后一课之中的文学环境,让学生能够细腻的感知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人物情感,真正的感受都德传递给读者的战争无情破坏社会的痛苦和深切爱国之情,这样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情景创设,启发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

三、结合生活,创设人文课堂。

在语文课堂中,老师主要通过语文知识来进行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但同时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已学过的所有知识,让学生紧密联系与自己戚戚相关的生活世界,进行学生内在品质的提升。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往往能使语文学习达到更为高效的境界,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用生活实践来让学生感知人文素养,体验丰富的人文情感。以“让教材走向课堂,让教材走向生活”为核心开展语文教学模式,通过人文实践能够真正的领悟人文素养,从而在生活中我们也能够让学生通过实践也能得到人文精神领域的`提升。比如,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中体现的父爱如伟岸的大山坚定不移,母爱则如冬日的炉火温暖我心,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我为妈妈做一件事”这样的课外实践内容,并且让学生写下实践心得,这样有效的教学环节能够使学生真正领会文章中向父母表达的深沉情感。或者对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芦花荡》这类红军长征主题文章,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通过“四渡赤水”“百万红军过草原”的红军故事表现红军们坚持革命理想,不畏惧艰难险阻的乐观精神,并且还可以结合“爱国情怀”课题活动来进行“红色的心”类似的抒发爱国情怀的主题活动,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每篇文章中深刻的人文精神。总而言之,我们在初中语文教育时从每个教学环节中渗透关于人文素养的知识,让学生不仅能够通过课堂来培养人文精神,并且能够用生活实践的方式在日常生活感知人文精神,从而通过语文学习过程极大地提升人文素养。所以,对于初中语文课堂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研究应该不断地探索,以期学生能够真正的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的真正的人文素养。

2023年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培养策略探讨论文(优秀20篇)篇十五

摘要:无论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还是“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都是基于科学的儿童观之上的,即为儿童语文素养的最终形成及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新课标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如此,教师要时刻树立主导意识,学生在正确方法的导引下不断受到熏陶感染,相信行走在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里,儿童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就不再是梦想。关键词:儿童观;创设情境;语文素养儿童观,即“儿童意识”。如何用科学的儿童观指引小学语文教学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唤起儿童的学习兴趣,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富有情趣。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和引导者。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必须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进行。试想,如果一堂课学生感到沉闷压抑,又怎么会有美的感受和创造性的发现呢?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情境创设的情趣性,使学生学生学得愉悦,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上学期,我参加了一次优质课评选活动。在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我运用自己早就设定好的教案,一板一眼地教学,我的教与儿童心灵的学始终是疏离的。一节课死气沉沉,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失败之后,我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从这节失败的评优课中,我获得的最大收获是:教材和学生在我头脑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每每在备课的时候,我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总是要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孩子读了这篇文章会有什么感想和疑惑?二是怎样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拼音教学是一年级上学期教学的一项重点,而拼音复习课又比较枯燥,我就在创设富有情趣性的教学情境上下工夫。我以“畅游拼音王国”为题,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兴趣特点,首先让学生一起伴随着儿歌去喜羊羊拼音王国游玩,然后唱声、韵母歌,扮演喜羊羊为果树治病(音节改错)等游戏,形成有坡度的系列训练,让学生玩中求学、学中有乐,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关注儿童的心理需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尊重儿童的个性体验,语文教学要体现儿童主体性。

由于年龄和阅历的不同,儿童常常有着与成人不同的审美视角,也拥有着成人意料不到的智慧。为此,教师首先要真正拥有“儿童的情怀”,善于倾听儿童内心的声音,这样才能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体现语文学习的儿童主体性。《小木偶的故事》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讲述的是老木匠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小木偶因为笑嘻嘻的表情而受冤枉,遭误解,内心很痛苦。一直到神奇的蓝鼻子小女巫出现,赋予了他所有的表情,才让他真正获得了快乐。教学参考书中提示的教学目标,其中之一就是通过本课的教学传递给学生一种精神: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的快乐。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却惊讶地发现,儿童的思维和情感是多元的,即使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感态度。有的同学,不仅从故事中感受到积极面对生活的道理,而且认为,童话也赞美了老木匠和小女巫,因为老木匠给了小木偶生命,希望他带着微笑闯世界;而小女巫帮助小木偶摆脱了他只会笑的痛苦,小女巫是一个善良的人。瞧!这就是儿童眼中的童话,不仅能将其中的角色化为具体的形象展现在眼前,还能对其作出审美评价。

参考文献:

丁卫军.行走在阅读教学的课堂里.语文教学通讯,(z2).

2023年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培养策略探讨论文(优秀20篇)篇十六

摘要:大学语文是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学科之一。目前真正喜爱这一学科的大学生逐渐减少,整体人文素养水平也不断下滑。因此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是当前社会、各大高等院校的首要工作。文章基于这一内容,首先分析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中存在的问题,随后简述其存在的社会意义,最后明确了大学生培育人文素养的主要方式就是完善大学语文教学。望本次研究能够帮助当前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养;培育;教学。

大学语文作为当前极为重要的一门学科,目前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由于大学语文占据较高的学分,显示其所占据的地位极为重要,导致许多大学生将其看做获取高学分的课程,应对态度以不求甚解、但求过关为主。基于这一想法,大学生在其中学习到的知识极少,对其人文素养的提升微乎其微。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无法很好的结合审美性、人文性以及工具性,更多是以知识教授与工具操作等行为进行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文素养。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存在复杂性。可能是学生自身学习的实用主义、教师教授过程中的认知偏差、网络环境对学生信息思考及接受行为的影响等。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学生对经典、文本式阅读的重视度下降。针对目前社会现状而言,大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素质观念薄弱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与各高校中存在的“专业崇拜”。近来各大高校为了进一步提升就业率,重点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及知识的培育,以便满足社会需求。这一行为无疑存在重要性,但从现实层面而言,高校会因此忽视了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培育。中国的教育需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专业性工具。这种专业万能的理念创造了诸多“热门专业”的神话,但对大学生的精神造成了影响,甚至可以说影响了学生的现实生活。

二、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社会含义。

基于专业崇拜及功力注意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大学是人文素养培育。近年来,社会上频繁发生大学生违法事件,这些行为无不体现出其人文素养的缺少以及价值观的扭曲。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人文科学层面到达了综合素质的境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基于人与自然的关联性,明确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体现人显著的主体地位:基于人与自然的关联性,明确互相尊重的重要性,体现人人平等的重要性。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从本质上而言就是基于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发掘潜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基础性目的,激励学生多关注人类存在价值及意义。而大学语文在这过程中能够起到提升基础语文能力、提高学生人文视野、培养人文情怀及素养的作用。正如民族的综合实力由软实力与硬实力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人亦如此;软实力指人文素养,硬实力则指专业知识,两者相辅相成、彼此支持。为了促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上述两种能力,大学本科教育需要实现通才及专才、素质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涵盖以下三个部分: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人文素养,唯有同时培育三个方面才能够产生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在学习过程中会涉及素质教育,同样素质教育中也含有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因此三者的重要性可以划上等号。

三、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方式———大学语文教学。

基于前文内容,笔者人文大学语教学应依照常规语文教学规则实施,具体而言就是结合经典文本实施知识讲解、情感启发及思想升华等活动。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其实就是对学生语文素质进行提升。而其与高中、初中语文教学之间的缺编就在于其需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确定素质的本质意义,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相关活动之中。在这种高层次的教学方式下对学生人文情怀及素质进行提升。大学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一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与审美为主,实现人文精神的传播。大学语文课程又称高等语文,主要教育受众为大一新生,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育非常重要。不过由于大学生已经经过了十多年的语文学习经历,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应用具备一定的基础,不需要将之前的学习内容进行重复。基于目前的社会现状及技术理性盛行的时代现状影响,相较母语能力培育而言,人文素养培育更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对其实施审美培训及文学鉴赏等基础性教育。笔者认为,结合大量具备思想启迪含义及审美情趣的经典文本,在刺激学生人文关怀的同时,还能够大大提升其审美及文学鉴赏能力。因此大学语文教材选择是教学的重要基础。在选择过程中于需要关注具备人文熏陶、审美教育及语言训练等多个方面内容的范本。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不能与传统文化教育对等,所以在教材选择过程中不能仅仅包含经典的文学作品,还应该包含当代或国外的优秀文学作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从狭义来看与其今后的社会工作及生存相关,从广义来看直接关系中国优秀文化能否得到发展与展现。作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方式,大学语文教学目前仍然存在众多问题。但随着社会与高校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这一目标距离实现也就仅仅想是时间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学语文教学相关工作人员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3]宋群.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何在———兼述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6,13.

2023年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培养策略探讨论文(优秀20篇)篇十七

摘要:责任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现在中国的独生子女非常多,家长对孩子责任意识的培养非常少,导致他们在长大后对社会、个人以及家庭的责任感很弱,所以,可以通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来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关键词:小学体育;培养;责任意识。

小学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刚刚形成的一个初级阶段,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还很低,性格因素还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在他们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体育这项竞技活动来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培养,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责任意识。

在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很多的体育项目是需要多人配合的,比如,一些球类运动就需要多方进行配合,在配合的时候,学生就要考虑到团队的利益和自己在这个团队当中所要肩负的责任,这样就会明确学生的责任意识,要尽量出色完成自己的任务,进而保障团队的利益。

现在教师进行责任意识教学的时候,只是进行说教,过多的理论教学让学生感觉到非常枯燥,如果我们可以在体育课教学的时候进行责任意识的教学,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就不会感觉非常枯燥,我们还可以添加实际的案例教学,结合体育活动来进行教学,学生对责任的理解就不会停留在表面,而是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21世纪是飞速发展的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其自身能力是一个重要方面,在责任心方面更是有一定要求,尤其是将来踏上工作岗位,如果没有很强的`责任意识就不能够担当工作中的重担,所以,我们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从小就要肩负起责任意识,在日常的体育锻炼和游戏中不断培养自己的责任心,这种责任意识的养成,为他们今后踏上工作岗位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1.外显性。

一般来说,体育教学是在一个公开的户外来开展的,学生的举动都会暴露在教师同学的视线里,学生学习的用心程度以及练习的努力程度,大家都能够看见,这样教师能够及时了解情况,制订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2.竞争性。

体育活动大部分采用竞赛、表演、游戏、竞争等一系列手段来进行教学,竞争本身就能够激励人进取,这也是个人责任心建立的一个重要保障。我们也可以通过竞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性。

体育活动是人与人,或者说是人与多人之间相互协调、沟通、配合的一项运动。在众多的协作当中,就要强调每一个人在这个团体当中所要负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提升一个人的个人价值,可以彰显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4.社会性。

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就像一个社会活动,里面有交流、合作、参与、竞争,也是社会多元化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在这种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有利于个人责任心的成长,可以突出个人责任心的重大作用,也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责任心的有效途径。

1.角色互换法的开展。

我们可以在教学的时候让责任心差的学生承担不同的责任,让他们有不同的角色体会,这样可以将心比心地促成他们的责任心。比如,在进行跳箱子的游戏的时候,可以让一个学生先充当受保护者,让另一个学生充当保护者,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角色的交换,你不去为别人付出,别人怎么会为你付出,在两者之间进行相互比较的时候,就能认清自我,责任心就会油然而生。

2.价值体现法。

缺乏责任心的学生很多时候看不到自己价值的体现,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会采取一些措施,让他们的价值得到体现,了解到自己的自身价值就会强化自己的责任。在进行拔河等球类比赛的时候,可以有意不让一些学生参加,因为人数少,就会出现人数失衡的状态,在力量上就会有一定悬殊,这样可以让这部分学生上场,这一方就会取得胜利,通过团队的输赢来体现其重要性,可以增强其责任意识。

3.小组合作法。

要想让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就要让学生融入一个特定的环境里,那么我们就可以运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来进行互动,让学生把自己融入小组中,这样学生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地进行角色的定位,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小组成员。小组是一个群体,每个成员都是小组这个群体的一个重要部分,要想扩大整体规模,最大限度地加大每个部分的作用,成员在活动的时候就会加强责任意识,不想让自己的小组落后。其实,竞争意识的实质就是责任意识。比如,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开展球类游戏,让各个小组之间展开竞争,学生为了小组的荣誉就会努力提高自己在游戏进程中的游戏技巧,其实对于团队的维护就是责任意识的重要体现。

总之,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的时候,要养成把工作落到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去的教学习惯,在教育的时候,可以用活生生的案例来开展责任意识教育。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利与害,不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对责任意识了解的表层阶段,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其深刻的内涵。

参考文献:

韩艳杰。乡镇小学实施责任教育方法的尝试.科技创新导报。2013(05):3-5.

2023年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培养策略探讨论文(优秀20篇)篇十八

中职实用美术专业是培养有美术这“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或从事美术工作的基层人员,而不是培养画家和美术专家。中职的毕业生面临的是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面对的是发展速度迅猛、两大文明需求日益多样化、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基于这些笔者认为中职美术专业素描教学应该也必须立足于培养于这个基本点,注重在设计素描训练中培养设计意识。为学生们今后在不同的领域,运用不同的手法,触类旁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设计类作品。适应社会的需求,也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引导过程中的作用。

我校电脑美术专业(三年制)是面向社会、初中毕业生招生,学生专业素质参差不等,一个班中具有美术基本功底的人只有少数几个,其他均为从未接受过正规美术训练的学生,一入校就面临素描教学中大量相对枯燥乏味的基本功入门训练,对学生来讲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切入口,学生在学习思想上大部分较为被动,因为自身存在懒散和消极情绪,加之对绘画兴趣又不大,基础教学中很难出现能达到教学要求的绘画习作。因此,学生厌学、混日子现象日趋严重。为了使学生跟上教学进度,顺利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真正入门设计专业,学到真才实学,任课教师不但要在专业教学中苦下功夫,寻求好的教学方法,而且还要从思想上鞭策学生上紧发条,主动地学习。教学上,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多上欣赏分析课,从学生感兴趣的卡通动画设计入手,采取拉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发性地参与学习;思想上,通过参观人才市场等社会实践活动,加大社会就业压力和竞争危机感,推动学生改掉懒散的坏习惯,积极配合教学,认真投入专业基础训练。

二、基本功的训练。

在思想上有了竞争压力的同学们,明显能够控制自己的懒散情绪,比较主动地参与教学,在此基础上,导入由简至繁的基本功训练在教学上就比较顺利了。

基本功的训练以培养造型能力为主,引进透视、构图等科学的观察、表现方法,以及绘画深入的“三大面、五大调”概念,让没有基础的学生在造型认知上入门。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进一步提高绘画手法的训练中进行构成上的设计尝试,让设计意识在基础造型的课程中就确立起来。这部分的意识主要靠班上有一定基础和兴趣的同学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来体现和推动,使基础课在一开始就具备了与常规绘画类基础课程的不同特征,明确其差异性和独特性。

设计素描的强化训练,教学中强调同一组静物习作,可采用各种手段进行表现,从而同材料的质感、特性甚至色彩感觉联系起来,使同学们在素描训练中探索材料的工艺美感,与素描基础训练密切结合起来。通过以上的途径,使本来枯燥的设计素描写生与艺术设计更好地衔接起来了。

设计意识是业内人士必备的专业素质,设计意识的培养仅靠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要在意识中给学生灌输“专业人士”的概念,提醒学生以业内人士自居,在课外、娱乐、休闲活动中注意相关行业的作品设计意识,结合构成的知识概念加入思考。大到街头广告、招贴、橱窗设计,小到名片、包装、小型宣传册的收集,吸取行业设计理念,并且经常学习专业书籍杂志中的国际现代设计思维,开阔视野,提高行业认知水平,使学生多看、多想、多动手,大胆地通过画笔、鼠标把自己的新想法体现出来,达到真正用脑去思考、动手去再现,心手合一地确立设计意识、提高设计能力。

(一)设计素描。

设计素描也是一种改变学生观察方式、思维方式必要的训练手段。通过平面、空间、抽象等方式的训练,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构图能力、画面空间感觉和想象力,构建他们头脑中创意源泉。笔者主要让学生以命题作业的形式进行练习,如将一些熟悉的客观形象进行主观再造,经过嫁接组合,使物象脱离原有的形象性质,演化创造出完全不同的新颖的有意思的形象。又如通过分析、联想引导学生进行创意设计表现。例如:水的联想、文字的联想等等。。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会时时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认知、感受、揣摩、质疑、回味,让学生不顾一切地背弃被动接受,摆脱规矩的束缚,让学生相信在设计课中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这个过程有些曲折,因为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了消极和被动,习惯了“不犯错”的沉默,需要教师给他们制造许多“犯错”的机会,有时甚至得“引诱”他们,逐渐使他们放松警惕,敢于甚至醉心于冒险“犯错”。这正是学生开始要说自己话、发表自己见解的时候。我觉得教师有时故意犯一些错误是个较好的办法,能给学生一种平等的错觉,这种时候他们往往会撕去伪装,“落入圈套”。给他们营造一种自由轻松的气氛,让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场所。笔者在阶段训练中总是会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开始学生也许无话可说也许粗陋浅薄。但是慢慢地,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触角正在逐渐地舒展,人文精神也在心中悄悄萌芽了。这个课题的训练可以说使(下转第139页)(上接第136页)学生的思维有了质的变化,只要学生的自我能动性调动了起来,老师再积极跟进、及时引导,使学生在自己参与绘画、参与创作的制作过程中渐渐步入设计门槛,打下最根本的从业基础。为学生们今后在不同的领域,运用不同的手法,触类旁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设计类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综合创作。

综合创作是结合素描课的造型知识和色彩课的色彩调和知识再联系运用材质、材料、色调、玑理纹处理等手法来实现的,一扫素描惯有的灰白黑面孔,从侧面增加了画面效果,降低了表现难度,语言上的丰富使学生在创作中思维更加宽广,表现形式也更加变化多彩,兴趣上并不亚于电玩对学生的吸引力。然而,回到具体创作实践中,引导学生自己寻找一个支撑点,即是参考优秀作品的构图、表现形式十分重要,让学生能借助一个思维上的提示,从形式上的临摹转移到意识上的吸取。从而养成一种比较直接、带着思考去借鉴的学习方法,也为他们日后在行业中的不断内修、进步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综合创作在思维上与设计素描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在表现形式上语言更为丰富和更具感染力。学生只要本着认真、踏实的心态,画面效果可以让他们体会到付出一分力就会有一分的收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设计创作意识,稳定而踏实地迈出通向行业设计领域的第一步。

(三)积累。

学生需要大量传统、现代文化的积累,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学校图书馆、各种展览(不光是设计的)、请不同的专家教授作一些专题讲座等等都是他们提高的通道。如果一些大型展览因各种原因他们无法看到也应尽可能的为他们准备一些现场拍摄的图片资料。

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尝试,学生的思维能力、造型能力、创造意识普遍增强,特别是学生的专业意识、设计思维与创造能力有很大改进。总之,在设计素描训练中设计意识的培养,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设计素质与设计表达能力。设计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在思维和空间方面的异想天开,还需要在实践中深入教学与训练,使之与各类艺术设计及电脑设计应用技术结合起来,相互衔接,成为下一步的专业设计课程、将来的就业岗位所需求的扎扎实实的基础技能。学习设计素描强调学以致用,并把主要任务确立为造就学生造型方面的艺术处理、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艺术涵养、拓宽艺术视野、造就宽广的艺术设计胸怀。

当然,每个人对教学的认识各不相同,每个人的经验也不相同,以上这些观点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不足之处和值得认真推敲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行和老师多多指教。更希望学生在学习设计素描基础课程与设计应用时,注重设计意识的培养。为今后在不同的设计领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设计类作品。也为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中义,许江.从素描走向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2]素描与设计素描[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3年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培养策略探讨论文(优秀20篇)篇十九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记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构建和谐社会、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上层建筑领域的桥梁。高中历史必修3是文化史,课标对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学生要掌握历史知识、提高艺术鉴赏能力。艺术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艺术也是多元化的,文学、音乐、书画等等,都是提升人们精神生活质量的载体。

关键词:高中历史;艺术素养;鉴赏能力;艺术创作。

20始我校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堂转型视阈下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实践研究”的研究任务。除了艺术课堂这一主阵地之外,我校各学科都在探索如何在学科上渗透艺术素养教育,主旨即是要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探索如何在学科课堂上渗透艺术素养教育成为我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进行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一、艺术鉴赏及其能力培养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记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构建和谐社会、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上层建筑领域的桥梁。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机构,人才的素质应该是综合型的。艺术素养的形成,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都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进一步进行艺术素养的教育,既是实践我校的课题研究,也是贯彻新课改理念的体现。帮助学生加强艺术的深层次认识和情感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以及综合素质。

高中历史学科在内容上涉及文化史较多,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和感悟我国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以及异彩纷呈的世界文化。高中历史学科的新课标强调历史教学要让学生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等历史内容。从这点出发进行艺术教学,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人类思想文化层面的发展轨迹,了解历史进程的基本特征;强调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艺术鉴赏水准的形成和提高;帮助学生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

二、在教学中进行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必修3中是文化史,课标对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正确认识人类精神生产与经济活动及政治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而认识到思想文化的进步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不可忽略的巨大影响。本册教材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汉字、书法和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特别是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以及中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从而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增加艺术素养。

1.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鉴赏。

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体现在多媒体方面,多媒体具有直观、适时、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等特点。所以应用多媒体成为各科教学的首选,用以提高教学效果。在高中历史必修3的教学中可以选择利用多媒体再现,以视觉、听觉整合的形式,使学生领略艺术的价值和美感。

比如,在“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那种精美绝伦的古代书法作品和经典的戏曲作品,在视听效果极佳的环境下,学生通过欣赏从而提高鉴赏能力,形成高品位的艺术素养。我国历史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积淀了丰富的华夏文化,从书法的艺术方面就可以看出,比如文字的进化正是体现了文明的程度,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演变,如果不是通过多媒体,很难让学生有一个全面而直观的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是那么美妙绝伦,在书法家的手里,不是写字,是作画。起笔、运笔,无不体现出艺术性,每一个撇和捺,都是书法家的艺术设计结果。我国的国粹京剧艺术,更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唱、念、做、打,一招一式无不流露出精美的神韵,如果不是多媒体的帮助,学生单纯听教师讲解,那么无论如何都没有直接观看的效果好。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京剧片段,进行适当地引导,让学生在欣赏中体会京剧的艺术美,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

2.阅读感悟提升艺术品位。

艺术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艺术也是多元化的,文学、音乐、书画等等,都是提升人们精神生活质量的载体。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形成学生头脑中的艺术元素,从而提升艺术品位。阅读是一种好习惯,在这一点上,历史和语文有一种相通。历史教材的文本以及教材知识的外延都需要学生通过文字去阅读和理解。我国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悠久的华夏文化,醇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古典诗词、古代的文学名著,无不体现着我国文化的精良,特别是古典文学的内容,学生只有在细细的阅读中才能感悟古典文学的艺术美。在进行这一部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在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去品读和感悟古典文学的艺术美。尤其是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最亮丽的一部分内容,一句诗词便是一幅画卷,其文字的精练和概括,匠心独具,美轮美奂。通过阅读,了解我国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的艺术形式,每一种文体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美。

高中生的文学阅读基底是比较厚的,所以在此基础上讲授古典文学史,让他们再重新阅读回味,在进一步的阅读中品味和提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古典文学的不同艺术形式,了解古典文学名家及其作品。鼓励学生从多个层面掌握古典文学的`内容和创作形式。在阅读中提升自己,感悟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学家的精神世界和对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学生在品读中也拓宽了知识视野,提高了对文字的鉴赏能力,提升了文学艺术的水准。比如,在网络上搜索名家的作品,然后选择一些经典,特别是经过现代朗诵家朗诵的作品视频给学生播放,从而让学生感悟到文字的艺术魅力和古人对文字运用的那种登峰造极的程度。

3.欣赏领悟提升鉴赏品味。

如,在“笔墨丹青中国画”一目的教学实践中,应该让学生明确中国画是我国特有的文化艺术,引导学生欣赏国画,了解国画的创作特点,甄别西洋画和国画的区别,体会中国画在作画材料、题材、表现技法、艺术风格等方面所独具的特点,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艺术发展史。教师可以展示我国画作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著名作品,让学生欣赏,体会画家绘画时的心情,体会画笔的精妙运用。

在有关“19、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内容的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西方的音乐创作及音乐作品,通过聆听音乐的音频资料,了解西方音乐创作的历程。学生在聆听中就实现了欣赏的目的,因而也提高了对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提升了艺术素养和艺术品位。

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途径是多方面的,意义是重大的。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的重点,才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采取必要的教学手段,从而实现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目标。让学生对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都有所了解,对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都有所掌握,在学习中、在欣赏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鉴赏品味。

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堂转型视阈下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实践研究”论文(课题批准号ghb093192)。

参考文献:

[1]陈淑英。浅谈新课改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j]。新课程:上,2011(03)。

[2]宋颂。触摸历史感受文化:新课程高中历史文化史教学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4)。

[3]程晓南。阅读法对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1(13)。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五中学)。

2023年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培养策略探讨论文(优秀20篇)篇二十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质之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它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语文教育的特点说明了语文教学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优越性。

但是根据目前大学生的情况来看,很少有学生会通过语文来丰富人文素养,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很多的大学生人文饲养普遍较低。

要想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语文需要肩负起这一重任。

语文教育改革深化的成果,使得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该教育范畴内得以广泛渗透,语文教学既要担负起作为交际工具的重担,即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其听说读写的水平,也起到陶冶情操、塑造人格、传递文化、唤醒灵魂,不断促使学生个体成长和心灵成熟的作用。

语文教学在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美好的向往、对人生憧憬和规划、对生活和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以及成就良好的习惯和品性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何时能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人文常识的缺乏。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自然也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

但长期以来,我们都按照传统的模式和评价标准,进行着实际以智力为主导的教育,成绩的好坏,名次的前后,也似乎成了今天评价学生的定性准则。

因此,在这样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中,让学生们自觉去接受文化的洗礼和文学的熏陶的可能性,实在是微乎其微。

在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受到所学专业的限制,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存在着矛盾,大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

对于一些纯理科性质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接触到文学类的学科知识的机会就减少了,再加上很多学生由于缺乏积累人文常识的意识,最终导致了绝大部分学生在人文领域方面知识的缺失,甚至是丧失了基木的文学写作能力,进而造成了人文素养的弱化现象。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森林里的小木屋写童话故事求(优质19篇)

    优秀作文应该有扎实的逻辑思维和清晰的文章结构,使读者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下面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片段,希望可以给你带来一些灵感。有这样一本书,能让我们这些孩子羡

    2023年县委副书记年度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模板17篇)

    民主生活会是党员深入思考自己党性修养和工作实践的机会。下面是一份成功开展的民主生活会的经验分享,供大家学习借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按照《市委

    2023年假如我拥有(汇总20篇)

    优秀作文可以通过引用名人名言、举例说明、对比分析等手法来增强其可信度和说服力。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最新难忘的那次教训(专业17篇)

    优秀作文应该有适当的文采,通过使用一些修辞和修辞性的语言,提升文章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作文的精彩之处,这些作品不仅能够给我们

    2023年我们吃教案(通用16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进行教学管理的基础,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素质。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中包含了丰富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可以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灵感和教学思

    2023年工会三八妇女节领导讲话(优秀22篇)

    演讲稿是演讲者在演讲前进行准备和思考的重要工具,它需要有清晰的逻辑和有足够的分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演讲稿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2023年最难忘一件事(热门14篇)

    优秀作文应该有适当的文采,通过使用一些修辞和修辞性的语言,提升文章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感谢大家的关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

    2023年度社区文体活动年度总结报告(热门13篇)

    年度总结是对自己过去一年工作成果和经验的总结,也是自我提升和突破的契机。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的年度总结范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我代表全科,述职全年:2

    2023年你是我的好榜样(精选19篇)

    优秀作文在组织结构上要有条不紊,层次分明,内容丰富,观点清晰,给人以清晰明了的阅读体验。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摘抄,希望能够让大家对作文创作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

    2023年市场策划毕业生自荐信范文(18篇)

    策划书需要具备逻辑性和可操作性,要通过仔细的研究与思考,确保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如果你正在编写策划书,那么以下的范文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