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方案(精选18篇)

时间:2023-12-18 作者:LZ文人

编写计划书可以帮助我们详细思考工作的细节和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做好准备。在参考范文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方案(精选18篇)篇一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一条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古诗的教学更应如此。所以在古诗的教学中更应注意“趣”的导向。

诗句引入,激发情感。

师:同学们,你能说出带有“春”字的诗句吗?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生:“不只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春色满圆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红豆生南果,春来发几枝?”

生:“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创设情境,抒发情感。

创设情境,课件配乐播放“烟花”美景,教师动情地诉说:“春天,是百花。

争艳、花红柳绿的季节,那是多么美啊!诗人李白在这样春光明媚的日子里送别自己的老朋友,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生:“高兴。”

生:“开心。”

生:“喜悦。”

师:“借这样的景来抒这样的情,这种写法就叫‘借景抒情’。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两句诗句吧!”

欣赏音乐,陶冶情感。

为了让学生更深地了解古诗,教师三次播放《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歌曲,反复地出现。第一次是让学生边听歌曲边读古诗,学生极为好奇,于是和着音乐很有诗韵的读起来,有的学生还摇头晃脑的,足有古人的风味。第二次是在学生理解了诗意,教师指导朗读之后,再次让学生欣赏这首古诗的歌曲,不仅学生兴趣大增,而且有一部分学生已能朗朗上口。第三次是在结束的时候,教师富有激情地说:“这些千古绝句都带着浓浓的离别情绪,带着深深的友情。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诗仙,记住他的诗吧!”学生全体起立,又一次播放这首曲子,此时学生已经被陶醉了,一个个唱了起来,真是情谊深厚呀!

迁移习作,流露情感。

师:“李白看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情景,将会怎样?”

生:“难过。”

生:“悲伤。”

生:“留恋往返。”

生:“依依不舍。”

师:“那李白又是怎么想的呢?他还会说什么呢?有哪些神态和动作呢?请用‘孟浩然扬帆而去,李白......’作为开头写一段话。”

学生习作。

生成教学,提升情感。

师:“李白恋恋不舍地送走了自己的好朋友孟浩然,可见情深意浓。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另外三首诗,请四人小组学习:

1、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2、各诗抒发的是诗人怎样的感情?”

学生四人小组学习,学习劲头很高。有的读,有的写,有的讨论,有的指手划脚......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三首诗分别如下:

赠汪伦送远二使安西别董大。

李白王维高适。

李白乘舟将欲行,渭城朝雨邑轻尘,千里黄云白日曛,

忽闻岸上踏歌声。客舍青青柳色新。北风吹雁雪纷纷。

桃花潭水深千尺,劝君更尽一杯酒,莫愁前路无知己,

不及汪伦送我情。西出阳关无故人。天下谁能不识君。

(教师请学生逐个分析诗的意思,并加以指导、补充。)。

师:“同学们,你能说说这三首诗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赠汪伦》一诗所抒发的感情是李白与汪伦的感情比桃花潭水还深,说明他们的友情无比深厚。”

生:“《送元二使安西》也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作者对朋友离去依依不舍之情。

生:“《别董大》一诗中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鼓励和劝慰,真切、感人。我很喜欢。”

生:“这些诗告诉我们要珍惜友情。”

生:“他们的情意真是太深了。”

师:“让我们带着友情好好朗读古诗吧。”

师朗读指导。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方案(精选18篇)篇二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少,很难与诗人的作品产生共鸣;其次,由于古诗的语言风格离学生现有的语感相去甚远,大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释义和积累背诵;最后,现在的古诗教学模式陈旧。基于以上几点思索,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想在以下几方面做些尝试。

第一,交流资料,丰富文本。

在课前预习时,我要求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围绕诗歌的相关内容查找有关资料。如:关于黄鹤楼的简介及美丽的传说,诗人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故事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有效地筛选、过滤,整理出有价值的信息在课堂上和同学交流,让学生懂得搜集信息对理解古诗的内容是有很大帮助的。同时,学生在大量阅读相关资料时,对诗歌所表达出的意境也有了一些了解。在课堂教学时,学生才会迸发出火花。因此,对资料的查阅和筛选丰富了文本,解决了古诗教学文本单一、难懂的问题。

第二,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特别是很多学生已经会背这首诗的情况,作为教者该怎样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新课程条件下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在上课开始,老师安排了了解学情、确定重点的环节。这样处理可以节省时间,增加课的容量。

第三,朗读感悟,体会意境。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在教学中,老师通过理解诗句意思、交流查阅的资料、教师的范读、引读、媒体课件、结合生活经验去感悟理解诗歌的意境。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去诵读,去体会。在教学中,努力调动各种教学因素,把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之所感,想诗人之所想,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会自然生成。

第四,比照参读,整合悟“法”。

本次教学设计,教师把两首古诗放在一起教学,其目的很明确,不仅仅是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更重要的是两古诗有内在的联系,它们同是著名的离别诗,而离别的情感表达却有所区别。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精读一首,略读一首,重点放在比较两首诗在表达离别情感上的不同,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性的东西。这样设计教学,大大拓展了古诗解读的文化背景,丰富了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背诵第一首诗。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自主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通过朗读,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两位诗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4.在两首古诗对比的学习中,初步了解古代送别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的意境。

教学资源:挂图录象片。

教学流程: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李白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对,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就是朗读感悟、了解意境、体会感情。

师:那么通过查阅资料,你还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学生可能汇报的内容:

1.关于黄鹤楼的资料:师:百闻不如一见:(播放录像)这就是有着动人传说的黄鹤楼,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是很多文人墨客喜欢光顾的地方,李白和孟浩然就是在这里分手的,送别的地方多么富有诗意呀。

2.关于广陵:旧称扬州。广陵在盛唐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当时的第三大城市,有着“雄富冠天下”的美誉。孟浩然要去的就是美丽繁华的扬州,李白多么羡慕呀!

3.关于黄鹤楼和广陵:出示长江图,标出黄鹤楼和广陵位置。理解“西辞”“下”意思。

4.关于李白和孟浩然:师:李白和孟浩然是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朋友。李白曾写过:“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

师小结:认真读诗题,可以从中了解到诗歌的很多内容,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了更多的知识,这对学习古诗是有很大帮助的。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资料弄懂每句诗的意思,可以和别人交流一下。

1、指名读第一句:指名说这句诗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句诗。你觉得把这句诗的意思读出来了吗?你想想,这黄鹤楼可是两位好朋友经常饮酒做诗的地方,在这里曾留下他们多少美好的回忆啊!而今天却成了两位诗人分别的地方。老朋友要走了,想想该怎么读?带着你的感情去读。听老师读。再指名读,大家一起读这句诗。

2、指名读第二句诗,你理解“烟花三月”的意思吗?(生可能读书中的解释)你自己是怎么理解的?诗中的三月按我们现在的公历来说是四月份,江南已是暮春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这个“烟”字实际上是个比喻,是指繁花似锦的景象,这时的江南,柳絮柳絮随风飘散,远远望去,就像笼罩在烟雾里一样。因此称“烟花三月”,是浩如烟海的美景。另外,“下扬州”是说孟浩然顺流而下,这里的“下”字读的更轻快一些。听老师读“烟花三月下扬”。自己练习读读,再指名读,全班同学齐读这句诗。

师:这句诗被一位清朝评论家称为“千古丽句”,老师还记得《同一首歌》走进扬州的大型演唱会主题就是这句诗,真是千古名句!

3.我们把最后两句连起来读,谁来试试?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谁来讲讲这两句诗的意思。

(1)品析“碧空尽”和“唯”含义。

(2)师: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李白思潮涌动,多么希望这江水,把深情和祝福带给老朋友啊!这江水不正是李白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吗?所以老师建议把“天际流”的“流”字读得长一些,师范读。怎么样,感觉到这种情感了吗?自己试试读一读。如果你还感觉不到,请大家看段短片,相信你会找到感觉的。(播放录象)一起读这两句诗。

4.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同学们,我们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是在黄鹤楼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在烟花三月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送老朋友去繁华而美丽的扬州,这样的离别少一些伤感,多了一些美好。因此,我们可以说李白和孟浩然的离别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李白没有什么悲伤和痛苦,而是多了向往和羡慕。

(一)学生自学。

(二)学生汇报。

1.指名读这首诗。

2.说一说诗的大意。拓展:柳:唐代折柳相送的习俗。这首离别诗编入乐府,传唱不衰,即《阳天三叠》。

3.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师: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不同于李白送别好友的时间、地点和背景,王维是在简陋的客栈,在雨后的清晨送别元二去偏僻荒凉的安西,王维有些舍不得老朋友,对老朋友怎能不牵挂。如果说李白对孟浩然的分别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那么,王维和元二的离别是一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三)我们试着把这两首诗连起来读一读。把两种不同的离别之情读出来。1指名读2全体齐读。

师:离别诗在唐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有所收获,希望课后同学们再多找些离别诗来读一读,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我们找节课再来交流欣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方案(精选18篇)篇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古诗所表达的是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本节课以“送”字贯穿全文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结合课文注释、网络资源、朗读、想象等方法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中的意境。

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1.老师知道同学们会背许多古诗,著名诗人李白了解吗?他有几个名字?

2.诗仙李白的诗我们已学了好几首,你能背一首吗?

从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情感丰富的李白,李白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广交朋友的诗人,著名诗人孟浩然、王维、杜甫、贺知章、王昌龄都是李白的挚友。今天,我们再跟随李白的诗句感受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谊。

3.齐读课题。

二、读诗题。

1.“送”是什么意思?这是首送别诗,从题目中可知道些什么?

2.齐读诗题。

三、读诗文、知诗意。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句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你都读明白了吗?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书下的注释,老师为你提供的关键词和网址,查找相关的资料来体会诗句的含义。先完成的同学在组内互相说说。

3.说古诗大意。

师:有什么不懂的吗?

(1)西辞。大家不妨看地图,黄鹤楼与杨州的位置关系,明白了吗?

(2)下的意思长江水自西向东顺流而下,“到、去”的意思。

(3)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你们想知道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扬州三月的图片,你们看看还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描绘这扬州的烟花三月?(出示课件)。

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方案(精选18篇)篇四

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中。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

由于我这一次是选班上课。也是一个对自已的挑战,到一个自已不熟悉的班上课。能提高自已随机应变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尽量多的潜心会文的时间。课始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你能看到哪几幅图景?(美景图、话别图、目送图)我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潜心会文,投入地走进文本,倾听文本的声音,在脑海中再现那感人的情景,真挚地走进人物的内心,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真正成为“一种精神的相遇”。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涵咏真情。虽然只是这样短短几个字,却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我在课上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中,不断地对文本的催化中,学生的情感融合到了诗人的情感中。让学生不仅看到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到了文字背后丰富的情意像,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送孟浩然之广陵》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这是很难体会到的。可是课文中有几个空白点:话别时他们还会说些什么?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那意境。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对人物以及古诗的背景了解又太浅,学生就很难与文中人物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让孟浩然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丰盈起来,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我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尽力拉近文中人物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既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又使孟浩然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变得“充实”“厚实”起来,对调动激发学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上体现了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整体感知时的略读,突破难点部分的品读,升华情感时的引读等,以读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情感,诗的意境。同时,通过有声有色的读课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色,上出语文课的特点。

二、借助文本引入资料,开拓课程资源需要有个“度”,这堂课上教师对这个“度”把握得很好。借助文本恰到好处地引入孟浩然的相关资料。这里的教学环节设计得很好,一步步让孟浩然的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到:醉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人间最美是真情,只有领会了诗中的情感,才会真正的去理解这篇课文。不过,在课文中有一些地方的训练不到位,今后在课堂中要注意去克服。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方案(精选18篇)篇五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一条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古诗的教学更应如此。所以在古诗的教学中更应注意“趣”的导向。

师:同学们,你能说出带有“春”字的诗句吗?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生:“不只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春色满圆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红豆生南果,春来发几枝?”

生:“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

创设情境,抒发情感。

创设情境,课件配乐播放“烟花”美景,教师动情地诉说:“春天,是百花。

争艳、花红柳绿的季节,那是多么美啊!诗人李白在这样春光明媚的日子里送别自己的老朋友,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生:“高兴。”

生:“开心。”

生:“喜悦。”

……。

师:“借这样的景来抒这样的情,这种写法就叫‘借景抒情’。让我们一起有。

感情的读一读这两句诗句吧!”

为了让学生更深地了解古诗,教师三次播放《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歌曲,反复地出现。第一次是让学生边听歌曲边读古诗,学生极为好奇,于是和着音乐很有诗韵的读起来,有的学生还摇头晃脑的,足有古人的风味。第二次是在学生理解了诗意,教师指导朗读之后,再次让学生欣赏这首古诗的歌曲,不仅学生兴趣大增,而且有一部分学生已能朗朗上口。第三次是在结束的时候,教师富有激情地说:“这些千古绝句都带着浓浓的离别情绪,带着深深的友情。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诗仙,记住他的诗吧!”学生全体起立,又一次播放这首曲子,此时学生已经被陶醉了,一个个唱了起来,真是情谊深厚呀!

师:“李白看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情景,将会怎样?”

生:“难过。”

生:“悲伤。”

生:“留恋往返。”

生:“依依不舍。”

师:“那李白又是怎么想的呢?他还会说什么呢?有哪些神态和动作呢?请用‘孟浩然扬帆而去,李白……’作为开头写一段话。”

学生习作。

师:“李白恋恋不舍地送走了自己的好朋友孟浩然,可见情深意浓。今天老。

师还带来了另外三首诗,请四人小组学习:1、读通诗句,理解诗意。2、各诗抒发的是诗人怎样的感情?”

学生四人小组学习,学习劲头很高。有的读,有的写,有的讨论,有的。

指手划脚……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三首诗分别如下:

赠汪伦送远二使安西别董大。

李白王维高适。

李白乘舟将欲行,渭城朝雨邑轻尘,千里黄云白日曛,

忽闻岸上踏歌声。客舍青青柳色新。北风吹雁雪纷纷。

桃花潭水深千尺,劝君更尽一杯酒,莫愁前路无知己,

不及汪伦送我情。西出阳关无故人。天下谁能不识君。

(教师请学生逐个分析诗的意思,并加以指导、补充。)。

师:“同学们,你能说说这三首诗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赠汪伦》一诗所抒发的感情是李白与汪伦的感情比桃花潭水还深,说。

明他们的友情无比深厚。”

生:“《送元二使安西》也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作者对朋友离去依依不舍之情。

生:“《别董大》一诗中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鼓励和劝慰,真切、感。

人。我很喜欢。”

生:“这些诗告诉我们要珍惜友情。”

生:“他们的情意真是太深了。”

师:“让我们带着友情好好朗读古诗吧。”

师朗读指导。

[生成性教学是对教材的拓展,是对教学内容的提升,是对教学资源的开发。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方案(精选18篇)篇六

一、教学简析: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已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余味无穷。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想像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作业设计与意图:

a、拓展阅读,深化感情。

1、生背诵课前收集的送别诗。

2、比较阅读李白的送别诗。

3、选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学自己喜欢的古诗。

b、作业超市,选择自由。

1、读一读阅读李白和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3、写一写把诗歌编成一个小故事。

4、学一学借助资料自学崔颢写的《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方案(精选18篇)篇七

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生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因此,教材中适当编排了一些古诗词。怎样进行古诗词教学最有效呢?下面我以自己执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说说如何把“读”作为诗词教学的主旋律。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内容,品味古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情谊。这节课下来,我的总的一个感受就是:“怎一个情字了得!”大家都知道,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寄情于景,为我们用语言文字描绘了一幅江畔送别图,备课的时候,我无数次的诵读,都被诗中的情景与飘逸深深感动了,怎样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呢?刘勰曾经在《文心雕龙》里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在预设教学设计的时候,我是这样想的:在感悟准备阶段,创设情境,读懂诗题,整体把握情,在读悟阶段,想象意境,赏析词句,体验情,最后在感悟的形成阶段,反复诵读体会情。从课堂效果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通过诵读理解感悟到了诗歌的内容,通过品悟交流体会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了解了李白的诗风,有效达成了三维目标。我以为比较突出的有:

为情所动,随情而读!

本节课的教学我没有停留在传统教学中字、词、句的解析,而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独特的个性色彩在生动感人的离别场景中读悟结合,品味别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感受李白诗歌的豪迈飘逸。要让学生从短短四句诗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无疑是有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发挥想象,化身李白设身处地的感悟。

1、想象“尽”、“唯”的情谊,进入诗境,感悟诗情。

(配有“送别”的音乐,化身李白、设身处地的感悟)。

“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

我伫立江边,久久地凝望,此时此刻,朋友啊,你的离去,就是我唯一的?以后?

想象中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让学生在读中知道,“孤帆”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只帆船上。另一方面: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刮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屹立。此时,只看见那滚滚的江水向东流去?诵读这两句诗时既要有节奏又要音断气连,尤其是“流”字拖长音,有孤帆远去之感。通过想象和诵读,感受诗人对好朋友的深情厚谊,体会诗人驻目神驰的情态和怅然若失的心情,此刻李白的心也早已随友人一起去了。再次让学生感情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教学到这里时学生的感悟已水到渠成:流就是留,是不舍,是牵挂,是羡慕,是诗人对好友绵绵不绝的情谊。

2、融想象中诵读“烟花三月下扬州”,配乐想象“烟花三月”的扬州什么景象?。

以古诗“江南春”为凭借,了解扬州——美丽的江南城市,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尤其春天的扬州到处柳絮如烟,繁华似锦。孟浩然此去扬州要做什么?心情怎样?设想他的心情自然轻松、愉悦。想象你是孟浩然,带着你即将下扬州的心情读诗题呢?在这富有诗意的阳春三月,李白送别好友去那个令人神往的扬州,心情会怎样?那肯定是即有惜别之情,又有羡慕之情。这个时候,假如你是李白,带着送别好朋友的惜别之情、羡慕之情读诗题。让学生再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朗读是对作品的再创造,在诵读时要先把握作品基调。“人生自古伤离别”,许多人认为离别是伤感的,而本首诗中的孟浩然并非如元二出使荒僻的安西那般无奈。扬州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众多才子佳人聚集于此,作为“风流天下闻”的大诗人孟浩然,此行的愉悦心情可想而知。而喜爱游山玩水的李白自然为好友高兴,在情深意重的惜别之中,也流露出了一丝羡慕与向往。因此,了解背景,为“入情入境的诵读”打下了基础。正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自然学的有情趣。

课堂教学中始终以古诗诵读贯穿其中,创设了浓浓的古典诗词氛围。解题时推荐学生阅读崔颢的“黄鹤楼”;品读感悟时又出示了“江南春”、“江夏行”,以古诗解读诗意,体悟诗情;总结作业设计时再次重温了“赠汪伦”,推荐诵读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们积累背诵古诗,课余搜集整理送别诗或者李白的诗歌,语文课读的任务落实扎实有效,同时也开启了学生主动积累古诗的兴趣之门。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方案(精选18篇)篇八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学生:预习古诗,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或诗句。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李白写的《赠汪伦》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很好,孩子们,把后两句有感情的再读一遍。是啊,汪伦送别李白的情谊真的是比那桃花潭水还要深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去感受李白送别友人的真情吧。

二、解题:

1、学习题目中的三个生字,齐读课题。

2、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三、初读古诗。

李白如何描述他和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1、学习诗中两个生字。

2、指名读古诗。指导朗读。

课件范读。

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件,根据划分好的节奏,自己先学着读一读。

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

四、理解诗意。

自由的读一读第一、二句,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1、故人:指老朋友。

2、西辞?“在西边辞行,往东走。”课件出示黄鹤楼和扬州的的位置图。

师: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李白和孟浩然这对好朋友会做什么?

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两句诗中一些词的含义,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引读。

诗中哪个词告诉我们小船不见了?

孤帆什么意思?

这么大长江上难道真的只有孟浩然的这条小船吗?为什么诗人却说孤帆呢?

指名读、引读、齐讲习。

五、感悟诗情。

带着这种感受,这种感情把整首诗读一读。

指名读、分男女读、全班齐读。

六、课外拓展。

读得真好,读出了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一年后,李白回忆起当时与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又写下了《江下行》这首诗,我们一起来欣赏: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真是“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古代诗词里,还有很多关于离别的佳作,请同学们回去后搜集一些描写送别的古诗,用我们今天的学习方法仔细品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这节课上,我利用创设的情境,抓住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去理解整首诗的大意,把重点落在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上。为此,我制定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突破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大意。第二个目标,就是领会古诗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这也是本首古诗的教学重点。第三个目标,是注重古诗的朗读和积累。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就预先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课前搜集了李白与孟浩然、黄鹤楼、广陵等的相关资料,整个教学流程就按照“谈话导入,了解背景,课题质疑、自学释疑,感悟诗境、诵读诗文、拓展学习”来进行。

一、情景导入,了解背景。

本课教学从李白的《赠汪伦》导入,让学生从诗人感受到朋友送别自己的深厚情谊中迁移到自己送别友人的真情,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题质疑、自学释疑。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学,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我就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何时送”和“怎么送”这两个问题。

三、学习古诗,体会诗情。

本环节通过学生自由读、听课件范读、齐读、教师范读、划分节奏读等方式,使学生在读中初步理解诗中蕴含的画面与情感。

在教学中就通过让学生用优美的词句来表现三月的美丽,不但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之得以活化。同时又辅以课件展示烟花三月的美丽,让学生感到三月的美丽,美得并不空洞,为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奠定了基础。

在处理“怎么送”这个问题时,我主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送别的现场,通过“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比如:“这时长江里只有孟浩然的一条船吗?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呢?”“假如你就是李白,站在黄鹤楼边,心中会想什么?”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在解决深层次的疑难后,我再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最后两句诗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们与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诵读诗文,感悟诗情。

本环节通过播放配乐、教师引读,使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感悟到诗中所蕴含的浓浓的惜别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拓展学习,加强联系。

课中,我安排了李白在一年后所作的《江下行》“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做为拓展学习,扩大阅读面,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激发学生多积累古诗,让他们通过反复的积累诵读,转化为内在的修养。

总之,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1、语言不够精炼,没有经过精雕细作。2、节奏显得前松后紧,整体把握不够好。3、对于难点的突破,由于时间的关系,现得比较匆忙等。但我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地学习,以上这些不足会逐步得到克服。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方案(精选18篇)篇九

教学目标:。

1、会认鹤、浩、故、辞、州、唯6个字。

2、熟读古诗、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感受雄浑开阔的意境,感受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难点:。

诵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2、板书课师,指名读诗题,注意鹤、孟、陵的读音。

3、解题:之:去,离开。的意思。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通顺。

2、汇报检查自学情况。

三、自读感知,品读课文。

1、课件出示注释:

广陵:郡名。即今江苏扬州市。故人:老朋友,此指孟浩然。烟花:指春暖花开时美丽的'春天景色。

辞:告别,离开。孤:孤单。唯:只。天际流:流向天边。

2、借助注释,小组自学诗句,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3、教师大体讲解全诗的大意:

老朋友将在这春暖花开的春天在黄鹤楼和我分别,就要离开我前往扬州去了。他的船在碧空中渐渐消失,只见滔滔长江水在天边奔流。

4、反复诵读,升华情感。

师: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李白在写这首诗时,心情会是怎样的呢!(眷恋、依依不舍、祝愿和企盼)。

5、学生自由诵读全诗。。

6、反馈:指名朗读背诵此诗。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推荐送别诗,体会送别情。《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板书设计]。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方案(精选18篇)篇十

教材说明:

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送别诗,一首描绘的是诗人告别朋友的情景,一首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意。

古诗语言凝练、准确而形神兼备。课文中的每一首诗都描绘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浸润着诗人真挚的情感。《赠汪伦》一诗展示出一幅离别的画面:诗人乘船正要离开桃花潭的时候,好朋友汪伦深情地长着歌来送行,他踏地为节奏,边走边唱边挥手。这幕送别的情景出乎诗人的意料,使诗人感动不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勾勒的是另一幅送别的画面:柳絮如烟,繁华似锦,黄鹤楼下,长江之畔,诗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愿离去。孤帆渐渐消失于天边,长江之水依然浩浩荡荡滚滚东去。

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孟、帆、唯”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赠汪伦》。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

学生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句,喜欢的学生可以跟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并导入新课。

二、授新:

1、出示《赠汪伦》,指读,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自己练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读、反馈。全班齐读。

4、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诗意。(学生先回忆归纳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结合课文注释、、结合插图、查阅背景资料等。)。

5、大组汇报诗意,其他人补充纠正。师相机点拨引导,理解诗意;并贯穿朗读指导,结合自身体验想象人物心情。

6、练习有感情朗读,感受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7、指读反馈。

8、指导、练习背诵;默写。

9、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用刚才的学法,小组内自学。师巡视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自主性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10、大组汇报。

三、拓展:

交流积累此类表达友谊的古诗,如《别董大》,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

文档为doc格式。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方案(精选18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回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哪些关于朋友送别的古诗?

2.为什么喜欢它?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生读题目。

4.解题: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之”:去的意思。

5.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谁吗?

6.黄鹤楼在哪儿呢?师生交流,激起同学们对黄鹤楼的向往之情。(出示黄鹤楼、广陵的地理图)。

二、流利地读诗。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认读生字卡片:鹤浩陵辞州孤帆碧惟际每个字读三遍。

3.跟好同桌一起再读这首诗,把它读流利。

4.认字组词;结合诗中词语,对比古今词义的不同。

浩:这里指名字中的一个字;陵:古代多用作地名;孤:联系孤帆来解释;惟:联系惟见来理解。

5.再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

6.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字音、节奏等);再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3〕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烟花:柳如烟,花似锦。三月:阳春三月。下:顺流而下。碧空:蓝天。尽:消失。惟见:只看见。天际:天边。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坐着船顺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华的扬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华的扬州城里看看。我站在黄鹤楼上一直看着看着,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飘越远,慢慢地消失在蓝天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想想作者李白此时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这首诗。

3.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

指名背,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赏析。

1.师给出一首送别的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2.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是讲什么的?

3.喜欢吗?为什么?

4.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揭示谜底,是李白写的。

5.师小结: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

六、布置作业:

1.检测本课生字词,读字组词。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业?

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方案(精选18篇)篇十二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李白素描图出现)

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出示课题)

1、师: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哪个字呀?(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观察细致,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等)

3、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来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吧。

2、学习生字(我们先和刚才还未认识的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个别读——所有生字词语都来了,全班齐读)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方案(精选18篇)篇十三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黄鹤楼送别》

(齐读课题)

谁来把题目扩充得具体一些?(学生在说的时候适当提醒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前往扬州而饯行)

这么一扩充不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吗?教师适当板书:(李白、孟浩然)谁再来说一说。

过渡:暮春三月,长江边柳如烟,花似锦,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老朋友乘舟渐行渐远,面对着一江浩荡的春水,李白心情异常激动,随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

谁来读——你读——你在读——我们一起读

同学们你读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

是啊,一首诗就是一段情,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用心感知这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词语、句子,再把你找到的词句好好读一读,细细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一)(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你读出了什么?那些字词触动了你的心弦?“藏”了什么?(不忍,不愿,不舍)带着你的感触在读这句话。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这就是“烟花三月”,也叫“暮春三月”的美景)

饮酒、吟诗、聊天、赏景。.....多么潇洒,多么惬意。

而今天呢?这些景还能入他们的心吗?(他们是借欣赏美景来隐藏内心的伤感。)

李白,你在想?你呢?孟浩然,你呢?(这份情很深,这份情很浓)

指导朗读:这真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中藏”!你读。

从李白的言行中,你读出了什么?(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敬仰之情

a(“您”)生活中我们总对什么人尊称您?

李白一口气用了六个“您”,足见李白对孟浩然十分的(敬仰),请你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这段话。

b你从哪里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孟夫子”)

夫子——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你的知识真渊博,请你读一读这段话。

c还从哪儿读出尊敬?(“兄长和老师”)

d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的什么呢?(人品和诗篇)

e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

f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帮他找个近义词吗?

h他一生写了260多首诗。诗圣杜甫这样评价:(出示)清诗句句尽堪传(读),意思是说孟浩然的诗清新优美,每一句都值得千古流传。这就叫——齐读。因此,李白说——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李白不仅敬仰他的诗篇,还敬仰他的人品。李白这样赞美孟浩然(出示《赠孟浩然》,)

a看看,上面的注释,能读懂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吗?

b就是这样一个风流潇洒,不羡权贵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深深的敬仰呢?吾爱——读

c其实,我们大家知道,李白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风流潇洒,不羡权贵,因此李白和孟浩然不仅是朋友,用王勃诗里的一个词他们更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知己。

从李白的言行中还读到了什么?(不舍之情)

a是啊,在交通落后的古代,和我们交通便利的现代大不一样,今天我们分别了,也许明天就能再见,而在交通极其落后的古代,这一别也许——永远也见不了。

b同学们这杯中盛的难道仅仅是满满的酒吗?李白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不仅融在真挚的话语中,也浸在了醇醇的酒中。

那孟浩然呢?你读。

a从他的言行中你又看明白了什么呢?他想告诉李白什么?

b指导朗读:孟浩然真不愧是一位兄长和老师!谁来做孟浩然来安慰一下李白。

c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桌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指名读,男女生读。

(三)知已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师范读(岸边杨柳依依,教师出示视频。)

你感受到了——(指几名学生说)

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伫立在江边——引读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岸边的李白,面对着浩荡的江水,你的心情也会像这江水一样波澜起伏,你回想起哪些美好的画面,又有哪些话要对你的好友倾诉呢?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书上。

学生交流

此时的江水成了什么?(李白的祝福,李白的牵挂就伴着这滚滚的长江水一起送友人直到扬州。)

所有的景物都带上了依依惜别之情。我们再读这小节。

(四)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再次出示这首诗,齐读)

学到这儿,这首古诗的意思懂了吗?谁能结合文中的话来说一说。

“孤帆”是什么意思?

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鹤楼却见证了一场千古送别,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同学们,假如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的江水,飞翔的沙鸥,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两个人——(指板书),你一定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指板书),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道——(背古诗)

生活就是这样,今天聚,明天散,为此,许多诗人都把这感人肺腑的情境凝结成一句句诗文,你知道——我罗列了几句,我们一起读。

让我们记住这一句句的经典。下课。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方案(精选18篇)篇十四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因此,教材中适当编排了一些古诗词。怎样进行古诗词教学最有效呢?下面以我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说说如何把“读”作为诗词教学的主旋律。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体朗读中,了解诗词大意。教学伊始,我说同学们,谁能说出带有“读书”两个字的名言或诗句呢?学生们纷纷说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问:你怎样理解这些名言和故事中的“读书”两个字。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时,我顺势点拨,今天我们就以“读”为主来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打开书,先读通顺,再借助文中的插图、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讲的什么意思。学生初读,自学。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因此,在开课伊始,我不是按惯例不读课文就解释诗题,而是让学生先借助注释和插图自读,了解大意,整体把握。这样不仅做到解题不离文,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读中了解诗题,了解背景,把握基调。

(1)、交流诗题意思,指导读出节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样读题目,即读出了节奏,又读出了内容。学生清楚的知道谁送谁、送的地点、送的目的地。

(2)、了解背景,指导读出味道。出示黄鹤楼的图片,插入传说。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文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选择在此辞别,虽是惜别,但更富有诗意,因此在读“黄鹤楼”时声调可以稍上扬。

(3)扬州是个什么地方呢?扬州——美丽的江南城市,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尤其春天的扬州到处歌舞升平,到处柳絮如烟,繁华似锦。“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4)孟浩然此去扬州要做什么?心情怎样?他要去游玩、散心。心情自然轻松、愉悦。

(5)想象你是孟浩然,带着你即将下扬州的心情读诗题呢?在这富有诗意的阳春三月,李白送别好友去那个令人神往的扬州,心情会怎样?那肯定是即有惜别之情,又有羡慕之情。这个时候,假如你是李白,带着送别好朋友的惜别之情、羡慕之情读诗题。让学生再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朗读是对作品的再创造,在诵读时要先把握作品基调。“人生自古伤离别”,许多人认为离别是伤感的,而本首诗中的孟浩然并非如元二出使荒僻的安西那般无奈。扬州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众多才子佳人聚集于此,作为“风流天下闻”的大诗人孟浩然,此行的愉悦心情可想而知。而喜爱游山玩水的李白自然为好友高兴,在情深意重的惜别之中,也流露出了一丝羡慕与向往。因此,了解背景,为“入情入境的诵读”打下了基础。正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自然学的有情趣。

读中感悟诗情,进入诗境。

(2)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配乐想象“烟花三月”的扬州。融想象与诵读中。

(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让学生再读中知道,“孤帆”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只帆船上。另一方面: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刮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屹立。此时,只看见那滚滚的江水向东流去……诵读这两句诗时既要有节奏又要音断气连,尤其是“流”字拖长音,有孤帆远去之感。通过读,感受诗人对好朋友的深情厚谊,体会诗人目驻神驰的情态和怅然若失的心情,此刻李白的心也早已随友人一起去了。再次让学生感情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教学到这里时我指出:流就是留,是不舍,是牵挂,是羡慕,是诗人对好友绵绵不绝的情谊。这时,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练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觉得小学生没有丰富的文学积淀,因此,教学不能枯燥的分析、机械的背诵,也不可“深挖”式地鉴赏。应当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放飞想象,品读语言,做到有感情诵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入境。并在读中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从而使朗读指导“虚”“实”并用。

拓展研读,积累应用。同学们,古典诗词中的送别之情感人至深,有悲伤,有乐观,有劝慰,有欢快……下面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都读过那些送别的佳句,我们来共同感受古人那浓郁得离别之情。同学们纷纷的说出了下面诗句:

蜡烛有泪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唐·杜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唐·李白)。

海内存知己,天涯热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别离》唐·陆龟蒙)。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唐·高适)。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们积累背诵。同时指出: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的聚散离别,请你用几句话,写一写与亲人或好友离别时的场景或心情,并恰当运用学过的诗句来表达。这样的教学,不仅增加诵读积累的数量,也是一种初步的对比学习,激发并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最后的练笔意在读写结合,古为今用。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方案(精选18篇)篇十五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内容,品味古诗的意境,体会朋友间的情谊。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也尝试运用“板块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设置上设计了五大板块:初读诗文,整体感知——自主感悟,理解诗意——品读诗句,体会诗境——赏读全诗,背诵全诗——延伸拓展,积累诗歌。

1、层次分明,循序渐进。

2、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在自主感悟,理解诗意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自学与小组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

4、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在“延伸拓展,积累诗歌”这一板块时,我补充了《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等几首送别诗,扩大阅读面。

1、在初读环节,还应再多找几个学生读读,扩大学生的朗读面。

2、节奏显得前松后紧,整体把握不够好,造成学生赏读全诗的时间不够,背诵古诗的积极性不高。

3、虽然注意让学生通过想象当时分别的情景,但还不够深入,应进一步走进诗句,更深刻地体会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4、教学语言不够精炼,有时喜欢重复学生的话。

反思是为了提高。在这里写下自己的反思,希望大家提出批评指正意见,使我在今后能做得更好。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方案(精选18篇)篇十六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读词”——“读句”——“读段”的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1.多媒体课件。

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解它们的作者吗?

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孟浩然,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他们离别时的动人情景。

5.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

1、学生自学课文。

带着你的问题细细的朗读课文,精读深思。

用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写写你的感受。

2、完成下面的填空:

李白孟浩然,并。

指名口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板书。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词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感情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想想这首诗的意思,你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和同桌讨论。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a:积累送别诗,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选择其中的一首,模仿课文,将它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b:课文语言优美,处处融情,选择自己喜欢的背诵。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方案(精选18篇)篇十七

1、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唯”的意思。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在创设的意境中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4、拓展练习,激发学生积累诗歌的兴趣。

1、创设意境走进诗歌,理解诗歌,想像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2、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体会诗中所蕴涵的感情。

1、学生充分预习,查找诗人的资料;

2、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由诗谱写的歌曲吗?

生(齐答):听过。

师:都听过哪些诗曲?

生1:我听过《锄禾》的诗曲,非常好听。

生2:在一次少儿节目上,我听过《鹅》、《望庐山瀑布》等由诗谱写的歌曲,非常有韵味。

生3:老师,我们班上的很多同学都会吟唱《春晓》,好听极了!

师:好的,就让我们一起来吟唱一首《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师生一起吟唱《春晓》,学生意犹未尽。)。

师(吟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师入情地哼唱,学生入迷地听着。)。

师:(歌曲完毕,故作迟疑状)谁能帮老师这个忙呢?

生1:好像可以在欢快热闹的场合唱。

生2:不,我倒觉得应该是在平静柔和的时候唱。

生3:我想这首歌曲应该是表达一种依依惜别的感情。

师:是吗?你怎么知道的?

生3:老师的表情、老师吟唱的曲调告诉了我。

师:你是个心思细腻的孩子,感情也很丰富,谢谢你!其实不仅歌曲能表达难分难舍的离别情意,古诗也有许多是表达与友人送别情意的。今天老师就向同学们推荐一首诗歌。

(学生齐读课题。)。

评析:由诗谱曲师生吟唱是本课开场的一个亮点,在师生、生生轻柔、平缓富有韵味的曲调声中,诗韵、诗情已弥漫整间教室,并悄无声息地融进学生的心田。

师:你能理解题目的意思吗?

生2:更具体的,应该是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送其去广陵。

师:是更为具体了。题目中哪个字的意思表示去呢?

生(齐答):“之”字。

师: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各是什么人吗?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1:李白和孟浩然都是唐朝的诗人。

生2;李白和孟浩然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师(补充):李白和孟浩然不仅唐朝著名的诗人,还是好朋友,而且是——师生关系。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平日里,他们无话不谈而且兴趣爱好相同,都喜欢把酒吟诗作对。可以说李白和孟浩然是知己,是忘年之交,彼此之间的感情是难分难舍的。

师:题目中有两个词表示地点,你知道他们的地理位置吗?

生:我只知道广陵就是今天的扬州。(其他学生满脸疑惑)。

(师一边在黑板画出黄鹤楼和广陵的示意图,一边介绍他们的地理位置。学生频频点头,脸上露出会意的笑容。)。

评析:适当的时候,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错误地以为“讲”多了导多了就是违反新课程理念。本环节,在学生“满脸疑惑”的情况下,教师板画了黄鹤楼至广陵的示意图,学生便能一目了然。

师:你准备怎样读懂这首古诗呢?

生1:先读熟,再背诵。

生2:通过查找资料加深对古诗的了解。

(全班努力思索着。)。

生3:我觉得还应该看着插图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这样有助于我们对诗意的理解,进而体会诗歌要表达的感情。

师:是的,我们读懂一首古诗,首先要读通古诗,再理解诗句的意思,接着借助画面想像当时的情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最后把诗歌背下来。这是一种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板书:读通——理解-——想像——体会——背诵。)。

评析:“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理,“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别于低或高年级,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所侧重,重在抓重点字词引发想像,重在感悟诗境、体验情感。本环节,教师的“你想怎样读懂这首古诗”一问犹如抛出一条红细绳,把学生个人独特的学习方法这一颗颗珠子串起来,形成一法,并引导学生顺着红绳上的这一颗颗闪亮的珠子美美的学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再读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纷纷朗读起诗歌,同桌互相检查朗读,师下去巡视指导。)。

师:比一比谁读得又通顺又流利。

(指定2名同学朗读,师生共同正音。)。

师:大家一齐试着读一读。

(全班齐读一遍。)。

师:请各学习小组,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学习成果最丰硕?

(师用幻灯出示学习要求:1、借助注释理解字词意思;2、联系词义理解诗句的意思;3、在古诗旁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或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学生自学5分钟左右,师巡视各小组学习情况。)。

生1:我们认为“孤帆”的意思是只有一只帆船。

生2:从文中注释,我们了解到“唯”的意思是“单单”、“仅仅”。

生3:小组一致认为“尽”的意思是“没有了”、“消失了”。

师:关于诗句的意思,你们能理解吗?

生1:我们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了。“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师板书:下扬州)。

生2: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生1:“西辞“是什么意思呢?

师:(一边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地理示意图,一边讲解)因为黄鹤楼在广陵的西边,孟浩然正要离开黄鹤楼远去广陵,所以说成是“西辞”。

(师板书:西辞)。

生2:为什么孟浩然要离开李白呢?

生3:为什么孟浩然要去广陵呢?

师:同学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同学,提出的问题都非常重要。

(正当老师表扬同学的时候,一向较调皮的一个男孩举起了小手。)。

生:老师,为什么题目不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呢?我感觉挺恰当的。

师:(又惊讶又兴奋)你真是个非常细心而且大胆的同学,敢于向诗人提出挑战。我想,这些问题还是由同学来解答吧。同桌间可以议一议。

评析: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品质,有智慧的教师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观察力,能系统地感受和准确地判断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细微变化。本环节中,教师关注学情,善于捕捉学生问题的亮点,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进行有效的对话。

生1:没有点出是谁送孟浩然到广陵,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生2:我仔细地品味了一下,还是原题目好,为什么呢?比较有味道,改正的题目太直白了。

(生纷纷点头示意。)。

师:你们知道李白在什么时候送别好友孟浩然吗?

众生:“烟花三月”

师:你能想像“烟花三月”是一种什么样的画面吗?

生1:繁花似锦。

生2:春花烂漫。

生3:百花齐放。

师:呵,全是一个个那么美好的词语。能用具体的语句来描述吗?

生:在草如荫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微风轻拂着大地,彩碟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一群群扎着小辫子的小孩儿在青草地上放着风筝……真的很美!

生1:我仿佛看到了各色细细的碎碎的野花遍布野外,就如给大地披上了一件碎布花衣,太迷人了!

生2:我想用词汇来描述,那是个像烟花一样撩人眼、扰人心的美好三月,人们的生活是那么快乐!

(师点示课件,出示“烟花三月”的美丽画面,学生“呀”地兴奋地叫起来。)。

师:让我们把从美丽的画面中获得的美好情感带入古诗中,一起再次美读古诗吧!

(生微眯着双眼吟诵,陶醉在诗意中。)。

评析:表面上看,好像是牵引,似乎学生处在被动状态,但实际上并非是搀扶着学生在走路,而是教师指点给学生一个个前进的路标。诗中的一个个意象,就是一个个明亮的路标,寻着它们,引发丰富的联想,学生就可以轻松地走进意境,感悟诗境了。

师:请听一段涛声,并说说你的感受。

(播放浪涛激打海岸的声音,声势浩大。)。

师: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生1:我仿佛看到了江面上波涛汹涌,船只犹如一叶叶扁舟在江面上起起伏伏。

生2:江面上风大浪大,我真为那些出行的人担心。

生3:江面上波涛汹涌,景色壮观!

师:此时,李白正在欣赏美景吗?为什么?

生:不。此时,李白心情非常难受,因为好友即将与自己离别了。

师:你哪里看出来?

生1:“孤帆”

生2:“唯见”

生3:“尽”

众生:不是的。

师:为什么李白看见的是“孤帆”呢?

生1:好友孟浩然已渐渐远去了,李白依依不舍。

生2:李白的目光追随着好友孟浩然,别的什么都没有在李白眼中停留。

师:你独特的感受力令老师吃惊!

评析:语文教学要做到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以学生为本,就要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在引发学生情感之前的铺设无疑是成功的。由一段浪涛激打海岸的声音勾起学生无限想像,无边的离别愁绪,因此才有了“李白的目光追随着好友孟浩然,别的都没有在李白眼中停留”的绝妙体验。

师(点击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想像一下,李白和孟浩然在离别时可能会说些什么?同桌两人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演一演、说一说。

(学生兴致很浓,有的深情地告别,有的“挥泪”作别,有的拱手相送——老师认真地巡视全班,不住地点头)。

师:谁能来扮演一下呢?

生1:(拱手)今日相别,何日再见!

生2:(略带悲伤)朋友,一路走好!

生3:(深情地)天下哪有不散的筵席啊!

生4:(自信地)后会有期!

师:(拱手)是呀,今日相别,后会有期!可是,相见的日子遥遥无期呀!

(播放音乐《送别》)。

评析:走进诗境,融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此时诗人李白和孟浩然的离愁别绪是执教者设计本环节的意图。当江涛声声击打在孩子的心坎上时,他们的眼前仿佛浮现出当时诗人与好友的离别情景,于是,情不自禁地拱手互道珍重,真诚地道声:“朋友,一路走好!”在《送别》的乐曲声中,浓浓地不舍、深深地伤感之情悄然浸湿了孩子的眼睛。

师(伤感地):帆影已远逝了,诗人李白仍翘首东望,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呢?

众生:非常难过。

师:你试着读一读,看看怎样才能读懂诗人此时的心情?(音乐继续播放)。

师:谁来读一读?请同学们听一听谁的读最能打动你心?

(师指定3名同学朗读诗歌,并组织点评。)。

生1:我欣赏丙同学的读,甲同学读得太快了,好像要将孟浩然快快送走似的。

生2:乙同学读得较慢,能体现李白舍不得孟浩然,但情感的投入不够浓。

生3:丙同学在重点处读出重音,还能延长,依依不舍之情在其表情上也能体现出来,深深地打动了我。

师:老师觉得这几个同学都读得不错,尤其是丙同学。老师还发现了我们班的同学都是点评专家,评得非常准确、到位。老师也禁不住想参加你们的朗诵会。

众生:(兴奋地)太好了!

(师配乐朗诵完毕,学生不约而同地热烈鼓掌。)。

(师扬起双手,做个指挥状,全班深情地朗诵。)。

生(兴奋地):有!

(师以幻灯出示“课堂大闯关”要求:

1、我能有感情地吟诵这首诗;

2、我能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3、我能吟唱这首诗;

4、我还知道李白写的其它诗歌;

5、我也知道其它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

6、我能为这首歌谱曲吟唱。)。

(顿时四个小组展开过关斩将的激烈场面。学生个个充满自信。)。

师:过关斩将开始,谁来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

生1:我想有感情地吟诵这首诗。

(这个学生是班里朗读较差的同学,读得断断续续,还读错几个生字,但老师仍然充满微笑地鼓励着。)。

师:如果把每个生字都读对了,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学生微笑着点点头。)。

(紧接着一个又一个学生举手过完后面的几关。)。

师:许多同学还想挑战自我,挑战同学。那么,你可以利用课外时间选择没过完的关卡继续过关。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几首表达友人送别的古诗,这些古诗可以说千古传唱,脍炙人口。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首背下来。

(师幻灯出示古诗内容:)。

《山中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山中相送罢,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日暮掩柴扉。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春草年年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孙归不归?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师:(此时,下课铃声响起)好,同学们课后再背给同桌听,比一比,谁最快记下来。

教师能以课堂为主阵地,提供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做好语文课堂学习的“延伸”,引导学生在课外这个大天地里无止境的学习,是新课程语文教师的另一角色功能。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方案(精选18篇)篇十八

生(齐答):听过。

师:都听过哪些诗曲?

生1:我听过《锄禾》的诗曲,非常好听。

生2:在一次少儿节目上,我听过《鹅》、《望庐山瀑布》等由诗谱写的歌曲,非常有韵味。

生3:老师,我们班上的很多同学都会吟唱《春晓》,好听极了!

师:好的,就让我们一起来吟唱一首《春晓》: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师生一起吟唱《春晓》,学生意犹未尽。)。

师(吟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师入情地哼唱,学生入迷地听着。)。

师:(歌曲完毕,故作迟疑状)谁能帮老师这个忙呢?

生1:好像可以在欢快热闹的场合唱。

生2:不,我倒觉得应该是在平静柔和的时候唱。

生3:我想这首歌曲应该是表达一种依依惜别的感情。

师:是吗?你怎么知道的?

生3:老师的表情、老师吟唱的曲调告诉了我。

师:你是个心思细腻的孩子,感情也很丰富,谢谢你!其实不仅歌曲能表达难分难舍的离别情意,古诗也有许多是表达与友人送别情意的。今天老师就向同学们推荐一首诗歌。

(学生齐读课题。)。

评析:由诗谱曲师生吟唱是本课开场的一个亮点,在师生、生生轻柔、平缓富有韵味的曲调声中,诗韵、诗情已弥漫整间教室,并悄无声息地融进学生的心田。

师:你能理解题目的意思吗?

师:是更为具体了。题目中哪个字的意思表示去呢?

生(齐答):“之”字。

师: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各是什么人吗?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1:李白和孟浩然都是唐朝的诗人。

生2;李白和孟浩然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师(补充):李白和孟浩然不仅唐朝著名的诗人,还是好朋友,而且是——师生关系。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平日里,他们无话不谈而且兴趣爱好相同,都喜欢把酒吟诗作对。可以说李白和孟浩然是知己,是忘年之交,彼此之间的感情是难分难舍的。

师:题目中有两个词表示地点,你知道他们的地理位置吗?

生:我只知道广陵就是今天的扬州。(其他学生满脸疑惑)。

(师一边在黑板画出黄鹤楼和广陵的示意图,一边介绍他们的地理位置。学生频频点头,脸上露出会意的笑容。)。

评析:适当的时候,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错误地以为“讲”多了导多了就是违反新课程理念。本环节,在学生“满脸疑惑”的情况下,教师板画了黄鹤楼至广陵的示意图,学生便能一目了然。

师:你准备怎样读懂这首古诗呢?

生1:先读熟,再背诵。

生2:通过查找资料加深对古诗的了解。

(全班努力思索着。)。

生3:我觉得还应该看着插图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这样有助于我们对诗意的理解,进而体会诗歌要表达的感情。

师:是的,我们读懂一首古诗,首先要读通古诗,再理解诗句的意思,接着借助画面想像当时的情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最后把诗歌背下来。这是一种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板书:读通——理解-——想像——体会——背诵。)。

评析:“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理,“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别于低或高年级,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所侧重,重在抓重点字词引发想像,重在感悟诗境、体验情感。本环节,教师的“你想怎样读懂这首古诗”一问犹如抛出一条红细绳,把学生个人独特的学习方法这一颗颗珠子串起来,形成一法,并引导学生顺着红绳上的这一颗颗闪亮的珠子美美的学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再读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纷纷朗读起诗歌,同桌互相检查朗读,师下去巡视指导。)。

师:比一比谁读得又通顺又流利。

(指定2名同学朗读,师生共同正音。)。

师:大家一齐试着读一读。

(全班齐读一遍。)。

师:请各学习小组,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学习成果最丰硕?

(师用幻灯出示学习要求:1、借助注释理解字词意思;2、联系词义理解诗句的意思;3、在古诗旁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或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学生自学5分钟左右,师巡视各小组学习情况。)。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园爱祖国实践活动方案(精选19篇)

    活动方案的制定要灵活,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变化。活动方案是我们为了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活动,提前进行思考和规划的一种书面材料。在制定活动方案时,我们需要考虑活

    调整作息时间的通知书(专业14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需要发出通知来告知他人一些重要事项或者变动情况。通知是以书面形式发布的消息,用于告知受众有关特定事件或安排的信息。如何写一份有效的通

    师德先进个人演讲稿(通用16篇)

    师德与专业素养紧密相连,是我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师德的体现不仅仅是个人行为,也是整个教育系统的文化内涵。尊敬的各位领导和嘉宾: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在

    公司常规管理制度(实用20篇)

    公司是一个有组织的经济实体,旨在提供特定产品或服务,为实现利润而存在。接下来是一些关于公司战略的思考和建议,希望能帮助公司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1.由保管员对园内

    中学生我要的幸福(实用17篇)

    优秀作文应该借助修辞手法和修辞语言,塑造生动、形象的语境,使文章更具说服力。通过阅读优秀作文,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和欣赏水平。曾经听说过什么是幸福:一份稳定的

    开学典礼上学生的国旗下讲话(模板18篇)

    开学典礼是学校展示办学成果和形象的重要时刻,反映了学校的实力和特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开学典礼的致辞范文,供大家借鉴和参考。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小学生我和我的家乡(优质20篇)

    优秀作文不仅仅是写作技巧的展示,更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抒发。这是一份关于优秀作文的精选合集,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写作思路和参考。我的家乡在奉化,它虽然没有很名胜古迹的

    教师竞选演讲稿分钟(模板18篇)

    教师演讲稿的语言要准确、简洁、生动,能够让听众容易理解并保持兴趣。我们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师演讲稿,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大家上午好!我叫赵苒加。当

    煤矿管理者演讲稿(实用12篇)

    通过撰写演讲稿,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组织能力。下面是一些经典的演讲稿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激情六月、阳光灿烂,生命就如同这飞火流萤一

    写阳光的初二(优秀14篇)

    优秀作文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下面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方法。有一束阳光,它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