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论文(专业19篇)

时间:2023-12-18 作者:雁落霞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和思路,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6.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样本,这些范文展示了各个领域写作的优秀之处,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论文(专业19篇)篇一

摘要:本文针对投资学课程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手段落后和教学方法单一,不合理的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安排不合理以及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不到位等教学问题,提出改革和完善措施,推动投资学课程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从而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的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文件中明确提出了“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在高校纷纷转型的浪潮中,金融学专业也不例外。

而投资学课程作为金融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本科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水平。

对传统的投资学教学模式和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1.投资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1)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明确的定位。

投资学作为金融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应该按照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

但目前我国部分高校金融专业却设定为宽口径、全覆盖的教学模式。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侧重学生的理论知识训练,却忽视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造成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严重脱节。

在这样的环境下,投资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偏离了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轨道。

(2)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我国的投资学课程教学还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以课本内容为准的“填鸭式”教学。

首先,传统的纯粹理论的授课方式使得课堂枯燥无味,师生缺乏互动。

其次,专注于教材,课本至上,不能对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再次,投资学案例库不完整。

如大型项目融资、并购、资产重组等案例少之又少,即便有相关案例,资料数据也不完整。

最后,缺乏实践性教学。

授课教师从学校出来又进入学校,缺乏实践经验。

(3)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首先,课程之间的设置缺乏系统性、互补性和整体性。

如多门课程之间内容叠加重复,授课内容缺乏整体性和结构性等。

其次,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形势变化。

很多教材和案例非常陈旧,很难反映当前的市场形势。

再次,课程内容落伍,难与国际接轨。

国内的投资学教材还只是针对国内金融市场而编制,对发达国家的先进投资理论和技术却一带而过。

最后,课时设置不合理。

如80%以上的课程为理论课时,20%的课时为实验课时和实训课时,显然,实验和实训课时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4)教师队伍安排不合理。

第一,缺乏双师型教师。

部分高校教师大都为从学校到学校的'成长模式,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很难在授课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

第二,缺乏可以在国内外金融平台开展良好教学的教师。

目前我国部分院校的师资力量远远没有达到应有水平。

第三,没有设置教学团队,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教学是独立的,各知识点模块之间是断层的,这对学生构建知识的整体性和运用性产生极大的障碍。

投资学课程具有集经济、管理、财务、法律和理工知识为一体的特点,一名教师难以完全具备这些专业知识,因此会严重影响授课效果。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高校必须在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上实现学术性与职业性的沟通融合与交叉,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创新性。

一方面要依托地方企业开发教材,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以湖南科技学院来说,作为地方高校,大多数金融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在省内就业,因此,应把握湖南省金融发展特点和方向,确立有特色的专业培养计划,培养满足地方市场需求的金融人才。

另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合理的课程结构。

在对社会需求进行精准分析和定位的基础上,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技能,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2)改革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内容方面:第一,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

根据国内外金融市场的投资发展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与教学。

第二,根据市场对金融人才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如引入特许金融分析师、金融英语等级考试内容等。

教学方法方面:一要转变课程授课的理念,从教知识为主转向以培养能力为主。

二要优化教材。

将教材系统化,包括教学大纲、主教材、教学课件、教学参考资料、文献资料库、相关数据库、习题库、教学案例库、试题库等,并实现教学资源在师生之间的集成与共享。

三要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首先应设置难题释疑库、视频资料库、自测练习库、文献库、数据库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应采取从单纯的课堂讲授方式到导学式、互动式、案例式、提问式、研讨式等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建立专业的课程教学团队。

团队教师不能局限于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还应该聘请财务专业、统计专业和数理专业教师。

教师之间共同交流和制订授课内容以及授课方式,将投资学课程构建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多元化。

第二,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招募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实践培养。

如进行培训和进修以及鼓励青年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证书。

第三,引进人才。

如引进银行、证券等的精英或者中高级管理人员或者财务公司的金融投资分析师等。

(4)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及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应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和实践基地建设。

第一,建设仿真实验室,加强投资学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构建实践性教学模块。

一是加强教产融合和校企合作。

学校和该专业教师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相关行业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以嵌入式方式建立厂中校和校中厂,共同合作探索联合培养、订单培养、校产合一的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比如,高校可以将所在城市或者和周围城市的金融投资、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拓大共同体的活动范围。

这些企事业单位也可以在学校开设培训基地,为学生搭建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

二是可以设立专业活动基金,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提升应用能力。

三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证书的资格考试以及参与各类技能大赛,如银行业务操作实务、金融创意大赛等各类活动。

3.结语。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金融投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训和储备基地,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亟需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金融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初海英.探索本科教育中投资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时代金融,,(36).

[2]李北伟,刘玉国,王冰洁,等.《投资经济学》教材创新改革的对策与建议[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4,(2).

[3]邹晓娟.投资经济学课程建设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

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论文(专业19篇)篇二

近年来,随着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的增加,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人们已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它的产生既是现代大学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主动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展现,也是现代大学对原有办学理念和发展路径反思与改革的成果。因此,越来越多的新建本科院校将自己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相对于普通高职和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加强对基础课程的学习,尤其是高等数学。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为其成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建设就成为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了。

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的是应用性和技能性,强调一定的基础教育、强调一定的后续发展。而高等数学是大学理工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是工程和管理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高等数学处于各专业教学序列龙头地位,它不但对后续课程产生影响,更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产生深刻、持久的影响。因此,高等数学有着其它课程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较普通本科和普通高职中的高等数学教学,应用型本科中的高等数学教学应有所不同,不仅要有普通本科教学中理论的严谨性,还要讲究高等数学的应用性。这种不同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把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放在了首位。作为科技基础的数学,其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培养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为保证高等数学教学对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积极作用,应该尽可能的自编或者合作编写适合本校的应用型的精品教材,使得教师的教学有所依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高等数学教材的编写中,应充分体现“重视数学基本理论,突出数学的应用性、实践性”的基本思想,不仅为学生的后续的专业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还要为学生解决生产和工程技术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工具和方法。

应用型本科人才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高等数学这门课程的理论坚实,即理论的科学性很强,但是内容讲解不宜要求过深。具体地说,一个正确的理论放在那里,需要教师把它说清楚,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理论,灵活应用该理论,至于这个理论的来龙去脉、构成学派等,在教学中只需适可而止,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高等数学教学,我们应该注重理论如何能够转化为实践,如何应用到实践中去。

我所任教的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是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创业型大学,在这所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中,有两点非常值得借鉴:

(一)开展数学建模,理论联系实际。

数学建模是数学知识和应用能力共同提高的最佳结合点,是启迪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培养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科技战线的生力军,他们要出科技成果,并且千方百计促进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数学建模能力对他们是必不可少的。

学院积极开展数学实验,强调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工具来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参加数学模型的研究,每年都要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经历了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将生活变成数学,将问题实际解决。为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工程化,加强高等数学与专业的联系。

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要为专业服务的,每一个专业问题,只要涉及高等数学的,都可以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来解决,使得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数学思想无所不能。这样就会使得让学生切实领悟到高等数学课程与实际问题以及专业课学习的紧密联系。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联系各专业的特点和需要,有目的的挑选、设计一些工程任务,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充分的发挥余地,让学生在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自行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点评,加深印象。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理论以后,可以用这些知识继续解决专业中的问题。例如,在学习曲率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任务:在磨削弧形工具时,如何选取砂轮的直径,使得磨削效率最高。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专业,选用不同的工程任务。如对电气专业的学生,可以布置引力、流量、环流量、通量与散度等方面的工程任务;对于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布置工程任务时应偏重在变力沿直线做功、转动惯量上。

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使教学更好的贴近实际,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基础。

我国以前所提倡的教育是精英教育,目的是培养尖端人才。随着高校的扩招,现在的高等教育不再一味地追求如何致力于培养精英,而是进入了大众化阶段。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贴切社会实际,面对国家大量需要各种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现状,大量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教育的目标发生变化,相应地,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应该随之变化。高校的教师队伍中,既需要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也需要有“双师型”的教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首先应是个合格的高校教师。从从业资格上看,应取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从教师的职务、职称来看,应该是合格的教育者,并具备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能力。“双师型”教师能够通过参加某个专业的高级专业研讨会、亲身社会实践、进行行业调查和专业分析等一系列活动,从高等数学对专业的社会适用性、高等数学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调整、专业的变化方向及高等数学的实践教学创新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做出较大的贡献。

社会需要是导向,专业培养是尺度,我们应该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做好基础学科课程———高等数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建设,为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

[2]徐庆军,田英翠.浅谈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8(04).

[3]于海波.工程实用数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

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论文(专业19篇)篇三

从教师队伍来看,大部分教师多为刚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没有经历过正常教学规范的训练,科研能力不强,社会阅历浅薄,空有理论缺乏实践经验,因此,不能有效的对学生创业进行指导。

从学校对创业的配套资源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受办学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学校没有专门设立辅导、管理学生创业的机构,校园创业文化不浓厚,对创业教育不够重视,缺少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咨询、指导、培训等服务。

从教学体系来看,没有专门的创业课程体系,新建本科院校的创业课程大多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群。

新建本科院校大都为高职高专升格为的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求理论知识够用,技能过硬,在培养模式上强调专项技能的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强,就业门槛低,毕业后基本能够顺利找到工作,就业率较高。因此,学生们创业意向不强烈,创业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为专科学生,学生文化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术研究能力有些欠缺,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对学理论兴趣不大,自控能力差,但是他们是一个兴趣广泛、喜欢动脑筋、实践能力强、适合从事应用性工作的青年群体。因此,这些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艺术想象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优势。

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论文(专业19篇)篇四

摘要: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现代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现代大学教育中,教学目标不同,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建设也不同。相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其更加注重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其课程设置中,也集中面向应用型教学课程,但从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体育课的教学现状来看,仍然存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与实践教学不一致等问题,阻碍了本科院校体育课实践教学的开展以及应用型体育人才的发展。基于此,探究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的实践教学建设。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现代社会在市场经济带动下,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在现代化社会中,教育的地位也逐渐凸显,在新课改教育理念影响下,教育实现了多元化发展。相对于大学教育而言,作为承接学生与社会转折的关键点,在这一时期做好相关的教育工作至关重要。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则更加注重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一点符合现代社会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就业选择空间,加强学生的应用技能及对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一)实践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不统一。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相关教学目标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准,但有些本科院校在体育人才培养中,其实践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方向相悖,重视的是对于知识相关理论的考查与研究,而并非是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实际体育能力,如长跑能力等,因此导致学生重知识而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出现了偏执,影响了学生对于应用技能的掌握。

(二)实践教学难以符合实践本科院校学生的建设要求。

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以实践巩固学生的应用技能,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掌握教师所教授的技能与知识,但从当前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教学现状来看,其实践教学难以开展,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程,尽早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实践操作,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较多缺陷。导致学生的独立能力较差,应用能力较弱,难以将现实资源与实际教学知识相互结合,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三)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完善。

人才培养中教师资源起着重要作用,教师队伍的素养无法有效提升,实践教学将难以开展。由于高水平教师的缺失,体育实践课程将无法有效开展,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弊端较多,学生也面临较多问题,这时教师要进行及时指导,以便解决学生所面对的问题。

(一)统一实践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

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应首先突出应用型特征,将体育科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落实实践教学内容,实现实践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设定每个阶段的实践人物,并定期举办实践教学会议,将学生与教师调动起来,通过探讨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及时解答,为更多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借鉴。与此同时,将体育实践教学与学分相结合,定期选举实践教学中成绩优越的学生,给予高学分,以此提升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二)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应用型人才需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因此在本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中,也应合理安排实践教学,以理论知识指导操作实践,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社会工作的基本要求,明白工作技能要求,以提升学生应用能力为首要出发点,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育应用技能。如体育课程中如何教育学生掌握各种体育项目,如排球教学中何种姿势更有利于发球等问题,学生在讲解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更深刻地掌握了相关知识,也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更加促进实践教学任务的开展。

(三)完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效率,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查找学生实践学习中的缺陷,给予学生指正,不断完善学生对于相关应用技能的掌握。故在开展体育应用型实践教学时,应首先完善体育教师队伍,例如,学校应举办科研讨论会,并定期进行培训学习,学校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师生带着问题进行互动,通过论证与研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教学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改正错误,以此逐渐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实践教学中,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首要工作,师生之间共同进步,相互促进,以此提升体育教学效率,保障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叶柳.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刍议[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1).

[2]王业社,王放银,向文江,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13).

[3]潘楠.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论文(专业19篇)篇五

教学管理是管理者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不断地提高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实用型的人才,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因此教学管理在实际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对学校教学起着计划、指挥、组织、协调以及监控的作用,还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保障。由此可见,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与教学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学生缺失个性。

以往的教学管理制度,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表现出了刚化、集权以及统一等特征。在这种制度的牵引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部门以及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大都以完成教学计划为首要目标,对学生进行被动式的管理,强调过程而忽视结果。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是单纯地在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颁布的统一规定范围内进行管理工作,在工作过程中缺少灵活性和弹性。此外,大部分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推出的许多教学管理措施其本质都是课程、教材以及教学元素等从旧的统一到新的统一,并没有体现出学生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造成学生个性的缺失,使学生发展受限。

(二)教学管理弹性不足。

为了满足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中逐渐实行了学分制教学。在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中,课程的建设主要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课程,重点强调教师对学生引导职能的发挥。从某种特定的意义上来说,学分制是一种弹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尊重以及保护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并且学分制在教学管理体系中还明确规定,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前毕业或者延长留学,尊重学生的发展方向。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国家制度的规定,提前毕业的学生是极少的,而迫于某些原因推迟毕业的学生大多选择了结业离校。由此可以看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的管理弹性没有被充分地发挥,也使得其优越性无法充分体现。同时学生选课的不合理也是造成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弹性不足的`重要原因。

(一)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原则。

观念能够控制人的行为,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构建时,应该从思想观念的转变开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学管理体制构建过程中应该时刻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原则,并以此为指导思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教学模式大都是以书本、课堂以及教师为中心,重视教育的工具价值,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人价值以及个性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中,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要充分理解素质教育的思想内涵,重视人本理念,以服务学生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地处置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创新以及完善的过程。具体来说,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其中应该包括管理工作制度、考核制度以及奖励制度等。其中,教学管理工作应该以细致的分工作为首要前提,并且以明确职能为根本,只有这样,教学管理制度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管理效果。对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在本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中明确相关个体,并就其承担的义务以及责任进行细致分化,在强调管理过程的同时还应该注重管理效果,以此来保证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落实。

(三)创造良好的教学管理环境。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的实效性与社会和学校环境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从社会方面来看,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职能,通过对院校的宏观调控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管理环境,使院校拥有更大的决策自由权以及发展空间,从而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在学校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不断加强其硬件环境,保障院校具有完备的机房、活动室等教学资源,让学生享受更为优质的教学服务。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相应院校就应该更加重视对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不仅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原则,还应该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以此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管理环境,从而提高院校的教学管理服务水平,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作者:林延庆单位: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论文(专业19篇)篇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已成为现代社会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基础教育成为高等院校学生素质的基本要素,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低成为衡量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技术水平,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开展,是当前高等院校教学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从而提升学生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的竞争能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定位及教学意义。

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需要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去想象,敢于自己动手。高等教育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首先,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公共课,目的在于向学生普及大学教育中关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所必备的知识以及基本操作技能;其次,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应学会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学习新的技术对解决新的问题所带来的新的思路方法的能力;第三,计算机基础最终的教学目标不是让学生学习单纯的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以致用,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简单介绍、office办公软件(主要为word、excel、powerpoint)应用及计算机网络知识等。

二、存在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多数高校采取的是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学生加以部分实践练习。采取类似的教法未能使学生较好的学习此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容易弱化学生动手能力,不易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起不到真正意义上的“传、帮、带”的作用。怎样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也是教师们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之一。

(二)授课侧重点不明确,与专业脱节。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过分专注于对计算机知识的讲解,容易与学生专业脱节,往往忽略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使用的要求,计算机基础授课侧重点不明确,给所有专业的学生制定一样的教学大纲及计划,完成的仅仅是课本知识的传授,并未注重学生所学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未发掘学生潜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存在质疑,眉毛胡子一把抓,出现“学了就忘,考过就忘”的局面。学生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实践环节不足。

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环节是关键,对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实践课大都是由教师先讲,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按部就班的完成。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教学理论课依然凌驾于实践课之上,实践环节弱化且实践时间相对不足,未能在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形成较为科学的匹配。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实践,对知识点的理解才能更加融会贯通,才能学以致用。

(四)缺乏合理的考核方式。

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目前很少有高校出台专门的考核体系,考核方式欠佳,仅仅是通过试卷、机试的形式决定学生成绩的优劣。结合我校来说,虽然也在积极探索和尝试新的考核方式与评价体系,但是仍然没有突出考核的应有作用,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考知识还是考能力界定模糊;教师和学生难以通过考核结果真正认识学生所具备的实际水平,也影响了学生后续学习、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索。

自我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一直积极寻找和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经历了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管理理念的过程,成立了“计算机基础研究中心”。当前,本人认为工作重点应转向深化教学过程改革、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主体。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改革教学方法是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方法和对象,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改革,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改变“教师多讲,学生少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而采取“教师精讲,学生多练”的新模式。计算机基础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的能力和主动使用计算机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单靠课堂书本教学是不好培养的,而要靠大量的动手实践。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由“教师多讲”向“教师精讲指导下的学生多练”转移,通过教师的正确说教和学生大量上机实践是学好这门课的基本保证。对于计算机基础课这类实操性较强的课程,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word表格相关操作问题上,我们可以让学生个体或分组制作课程表或学生信息表等这些既熟悉又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经典案例上来,比如对单元格的合并是怎么操作?表格当中涉及到一些数据的简单计算该怎么进行?课程表中斜线表头该怎么设置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实验,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突出专业特点,明确教学侧重,求同存异。

(三)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效果是核心。能力的提升,实践是关键。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加强学生上机实践,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把握,提高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更能使教师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疑难问题,达到在“做中学”。因此,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明确课程总课时数,突出实践环节,理论、实践课课时比例为1:2为宜,与此同时理论课、实践课应根据课程内容合理调配。在实践课前学生应明确本次实验的任务目标、要求等,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实验室、带着项目进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最后要求学生提交实验报告,采取模块化的方式,深刻领悟实验要领,这也是我校应改善的重要环节。例如在excel电子表格软件中,设计一个案例,先让学生直接上机操作,如有一些不熟悉的功能操作,可提问教师寻求针对性的讲解。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提升操作深度与难度,尽量杜绝学生练习教师示范内容,应让学生举一反三,对相同知识点,能够制作出不同内容的作品,使之别出心裁,培养创新意识。

(四)课程实训考核,巩固知识,并学以致用。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的提升是目的。应具有科学的评价体系。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高度实用性是其他基础课程难以达到的,基于此应改变我校传统的考核方式,由“考知识向考能力”进行转变。对此进行课程的集中实训考核是很有必要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知识、office办公软件的综合应用能力。可以使学生熟练的掌握文字处理软件word图文混排、电子表格软件excel的数据表操纵,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的动态效果展示等。可合理分配课时,如期末制定8课时时间,让学生全面理解并综合应用课程所学知识,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单独制定考核计划,定时完成任务,以解决考核问题,最后通过ppt汇报,教师给出考核成绩。不仅能考核学生掌握本课程知识的能力,还能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通过现场答辩汇报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以此方式进行考核使学生达到知识向能力的转变,进而实现学以致用。

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论文(专业19篇)篇七

成本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它和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专业课一样在会计学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该课程要求学生能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和一般的核算、管理方法,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成本会计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相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与会计实务相比又具有更强的理论性。所以成本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很强、方法体系相对复杂、应用性、操作性突出的专业课程,它集知识、技能、技巧为一体,有其一套独特的教学和学习方法。

1成本会计教学现状透视。

1.1理论构架不系统。

由于企业的组织特点、管理要求不同,成本会计涉及的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成本的分析与控制往往有多种不同的算法。再加上教材内容设计的案例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针对单个计算方法掌握较好,但没有从系统角度掌握成本核算和分析控制。

1.2核算流程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不清晰。

成本会计包括大量的数据计算,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把重点放在了数据计算上,而忽略了其中证、账、表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由于学生对企业生产流程缺乏认识,从而导致成本会计中的很多其实很简单的专业术语,变得难以理解,从而使成本会计教学和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实际相脱离。

1.3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僵化。

目前,部分学校成本会计课程考核仍沿用期末闭卷考试的传统形式,考核内容基本上是对各个单个知识点的分散考查,没有很好地和实践结合对业务流程进行整体考核,这种考试内容和考核方式反过来也会使学生忽视成本会计学习和实践应用能力。

2成本会计教学创新措施。

2.1重视理论教学。

2.1.1注意理论教学授课内容的系统性。

教师在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理论教学,通过理论讲解能够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把理论讲清楚了,才能使学生对计算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由于知识本身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要求教学必须循序、系统、连贯地进行。在贯彻系统性原则的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教学活动顺序、学科知识逻辑顺序、学生能力发展顺序这几者之间的关系。教学的系统性要以学科体系为主导,同时尽可能切合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发展的顺序,对教材的不同成分和教学活动的不同环节,不宜等量齐观,要突出重点。教学的系统性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活动诸环节,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安排。

2.1.2注意讲解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讲解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例如,讲解第2章成本核算需要设置的会计科目时,涉及产品成本明细账的内容,教师可以将这部分与第4章“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分之间的配”中介绍的公式“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生产费用=期末完工产品成本+期末在产品成本”联系起来,指出产品成本明细账的上半部分,实际属于将企业支出通过“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界限”分配计入某产品的产品成本明细账中。等式的左面属于某产品生产总费用的归集,这是教科书中第3章的内容;下半部分是属于等式的右面内容即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这是教科书中第4章的内容。所以,“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界限”的讲解为学习第3章费用的分配和归集方法作了极好的铺垫,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一种水到渠成、理所当然的感觉。而产品成本明细账填制又可以将第3章和第4章的相关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讲解清楚,使学生了解每一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学习后面的内容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2.2强化实践训练。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训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演练中掌握所学知识、践行所学理论,有助于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成本会计的教学水平。同时,重视学生实训,在一定程度上更贴近社会生产实际,这也是提升培养对象的应用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但是鉴于会计信息具有保密性的特点,让企业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有很大的操作难度。因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开发和教学设计上进行研究。第一,教师应在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开发相关教材,根据不同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特点找出成本核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企业实际数据及核算流程为基础整理出几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将各种独立的成本计算方法融入案例之中,形成完整的、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知识链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描述和讲解企业会计工作是如何运作的,如企业部门分布、成本核算等,让学生初步了解企业的真实状态。同时,教师要将理论穿插于实践任务之中,把理论作为完成实践任务的知识支撑,增加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实战性。第二,在教学设计方面则要改变传统将成本会计理论教学与实习分阶段进行的模式,采用先任务、后理论的教学模式,用任务驱动理论进行教学,即先布置成本核算的具体任务,再有的放矢地进行理论分析,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需求,以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同时,任务的完成情况又会反过来印证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对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吸收。

2.3改革原有评分机制。

教师要使成本会计教学真正走近实践就必须打破原有的考核模式,从考试内容和考核机制上改革成本会计课程的评分机制。

2.3.1注重实践应对能力考核。

考试内容方面要改变以理论知识为核心、各个知识点分散考核的旧有模式,将系统化的、具有实战意义的案例分析作为考核重点,理论知识作为其必要支撑。即将成本核算与成本分析案例作为考核主线,切实发挥以考试来检验学生的实践应对能力的作用。

2.3.2注重过程性考核。

考核模式上要注重过程性考核在成本会计课程评分中的比重。因为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将完成实践任务作为了教学主线,要使成本会计教学更好地走近实践,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成本会计考核的重心可以放在日常实践任务的完成情况上,即将大部分的考核成绩分散于日常的案例分析处理中,期末考试成绩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3结语。

会计自产生之初就是为管理服务的,教学则是为了服务社会。综合考虑未来的成本会计需求,成本会计教学必须采用以实践为主的教育模式,才能实现教育为社会服务、教育为需求服务的目标,切实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实践管理水平。

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论文(专业19篇)篇八

【论文摘要】调查显示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明显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其原因有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方面问题、教学管理不力与考核评价不当等。为了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必须完善校本培训制度、改革考核评价制度、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论文关键词】教学能力;青年教师;新建本科。

1问题的提出。

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从事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多重任务,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已成为衡量高校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科研能力在现代社会得到强化,教学能力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一方面,国际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呼吁对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视。,日本大学审议会向文部大臣提交了有关审议报告,提出教授、副教授的任职条件应由重视科研能力向重视教学能力倾斜,正式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拉开了国际社会关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序幕。高校教师专业化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专业性,也体现在教学的专业性上。在我国的高校中,往往将教师教学能力视为简单的技能,在积极倡导科学研究、发展学术的同时,却长期比较忽视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连续扩招的教育现实从客观上引发了社会和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关注。“教育大计,教学为本,要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一所高校的生命所在,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在于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在教师诸多的能力构成因素中,教学能力无疑是对其教学影响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它是衡量教学质量的试金石。连续扩招造成了教师数量短缺,为解决此问题,许多高校引进了大量的青年教师,尽管他们学历高、专业知识深厚,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创造力强、乐于改革、科研意识及科研水平相对来说还可以,但毕竟刚走出大学校门或研究所,缺少教育教学环节的训练或培训,教学能力尤显不足。由于教师数量不足,他们到岗后便立马走上了讲台,教学效果难尽人意。

基于这种形势,一些高校适时地做出了反应,例如南开大学在教学工作会议上,果断地提出“将教学带头人与学术带头人同样对待,教学成果奖与科技成果奖同样对待,教研论文与科研论文同样对待,教研项目与科研项目同样对待,教材与专著同样对待”的方案。这一系列改革举措旨在提高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激励青年教师潜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可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问题已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但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大多是面向整个高校的,不分高校是教学型、科研型、还是综合型;不分是专科院校、还是本科院校;不分是老牌院校、还是新建本科院校。总之,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较为笼统。在此背景下,分析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及阻抑因素,探讨教学能力提升途径与策略等无疑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本文讨论的青年教师是指35周岁(含35周岁)以下在编在岗的高校教师,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指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由专科独立或多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合并升格的由教育部批准组建的普通本科院校。

2研究方法。

2.1样本选择。

对安徽省新建本科院校的180名教师和学生(含已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35周岁(含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40名、35周岁以上专任教师40名、院系领导和管理人员35名,大三学生35名、已毕业的学生30名。样本选择考虑到了新建本科院校不同层面的人员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评判,其中35周岁(含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自我评判。

2.2调查实施: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2.2.1问卷调查为了研究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有关问卷的基础上,结合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特点,审慎筛选出了20项教学能力要素,制定出问卷初稿,随机抽选12位教师进行试测,在此基础上邀请专家对试测稿进行审阅和修订,且对此问卷进行了卡方检验,形成了《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问卷》,采用5级记分法,其中“1”表示很弱;“2”表示较弱;”3”表示一般;“4”表示较强;”5”表示很另虽。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66份,回收率92.2%,剔除无效问卷后,参与统计的有效问卷是158份,占回收问卷的95.2%,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7.8%。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了处理。

2.2.2访谈从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因素、教学能力缺失的体现和以及教学能力培养等方面实际,拟定了《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访谈提纲》,就此对有关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

3结果与分析。

3.1调查频数统计。

表中数字表示每条教学能力要素选答人数(括号内为选答人数占统计总人数的百分比)及平均分。平均分值越低,表明该项教学能力越弱。

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项教学能力要素平均分均偏低,表明了教学能力总体偏弱。均分超过3.0的只有两项,且只比一般(3.0)稍强一点,没有一项达到较强((4.0),绝大部分处于较弱(2.0)和一般(3.0)之间,最弱的是教学创新能力(1.89)。相比较而言,语言表达能力和多媒体运用能力稍好。

3.2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同因子之比较。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明显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3.1师范性却失毕业于师范院校的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在职前培养阶段虽然接受过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环节训练,但职前阶段的师范教育缺少适切性,比如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目标模糊、内容僵化教条、陈旧落后,无法反映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缺乏时代性、针对性和实践性,教育实习流于形式。[3]体现师范特色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三门课程之间交叉重复较多,没能很好地进行整合.致使为师的条件性知识缺失。教学方法机械呆板,教学评价偏向,教学效果差。“学生学完这几门课的结果就是获得一个考试成绩和几条抽象、僵死的概念和原则,而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却不知怎么办,依然从头开始积累教学经验,摸索教育规律”。

3.3.2在职培训问题明显职后培训对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虽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否认职后培训存在的问题诸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问题主要有:岗前培训时间滞后和缺少从师者实践环节的培训考核。访问学者进修虽对青年教师所在学科领域的拓展、学术视野的开阔和前沿动态知识的把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调研情况来看,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学术会议是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了解学科前沿动态,请教学术权威的一种极好形式,但调查发现众多青年教师没有参加过学术会议,学术会议几乎被老教师或领导所占有。新建本科院校朝向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增设了许多应用型、较时髦的热门专业,而师资又较为缺乏,为便于主干课程能及时开设,学校理应选派骨干教师脱产单科进修,但教师不愿意,学校只好“逼”青年教师就范,这导致了青年教师单科进修的主观意愿不足。师资培训计划随意性较大,培训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受训青年教师被动地听讲解,努力地理解。培训方式整齐划一,全然未考虑到受训教师的不同情况,致使受训青年教师的学习主动性较为欠缺。这一切严重影响了教师培训质量,特别是影响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形成和提高。

3.3.3教学管理问题较多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表现为学校管理者对教学认识的不足,在强调“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注重教学改革,强化质量意识”的同时认为教学是软任务,落实到学校教学管理中就是”教学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其次,虽然出台了一些较为系统规范的本科教学管理制度,但可行性较差,很难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认真贯彻。第三,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不够严格,致使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比如,有些教师不敢管学生,怕管严了,教学评估时学生给打低分;还有些教师不会管或不愿管理学生。第四,用于教学管理的费用不足。

3.3.4考核评价重科研轻教学对青年教师工作进行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评价可以使青年教师有既定的奋斗目标,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同时,评价可以使青年教师得到信息反馈,及时修正自己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中的不足。因此,对青年教师的评价应当全面均衡。但“科研优先”的教师评价政策导向,形成了以科研成果评估为主的教师考核与评价制度,教师职务晋升、奖金分配等都与科研经费的多少、课题与论文的层次和数量挂钩。新建本科院校用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评价政策将教师的主要精力导向于相对弱势的科学研究,而忽视立校之基的教学工作,其结果导致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教学的不重视,甚至冷漠,极度地影响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此外,还有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走低、能力发展“高原期”和教学反思欠缺等原因。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以安徽省五所新建本科院校为例的调查发现新建本科院校对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构成要素较为复杂。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总体水平偏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4.2建议。

青年教师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的中坚力量,其整体素质关系到新建本科院校未来的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对保持新建本科院校的持续快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2.1完善校本培训制度重视校本培训,应从教育专业化的角度对青年教师提出高要求,目的是让青年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认真学习高等教育教学基本理论,了解高校教师职业的特点和要求,逐步掌握高等教育规律,提高教师基本素养,为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履行教师职责打下基础。目前的校本培训虽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校本培训制度。在培训内容上,一要联系实际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二要多元化、全方位;在培训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单纯知识传授的方法,尽可能多样化,以激起青年教师的学习兴趣;在考核评价上,改革考核方法,不能仅以考试分数来衡量;在培训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设法使青年教师主动参与到培训活动中;在培训时间上,各校要予以保证,使青年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充沛的精力参加培训。

4.2.2改革考核评价制度学校的.考核和评价直接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奖金分配等密切挂钩,对教师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一项有关某重点大学教师的调查表明,58.43%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合理的聘任和考核制度网。合格的大学教师应该同时具备科研和教学的能力。理想的考核和评价制度要能够考虑到教师主体的特长和个性差异,既可以激发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又可以满足教师潜心教学的心愿。鉴于目前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的弊端,新建本科院校要积极探索新的考核评价方法,变重科研轻教学为教学科研并重,可将教学作为学术研究来看待,将它等同于学术研究,突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之根本,从而使青年教师感到教学好,才是好教师。

4.2.3加强教学过程管理针对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新建本科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第一,提高学校管理者对教学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重要性的认识,从而积极探索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第二,制定和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例如,《青年教师导师制度》、《课堂教学管理规定》、《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制度》、((高校教师进修管理规定》、《高校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规程》等。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第三,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作用。聘请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高职称教师担任教学督导,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督查,指出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建议和方法,从根本上指导青年教师解决问题,以促使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高门。

4.2.4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一般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组成成员年龄、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教学团队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或副教授领衔,围绕课程建设,以优秀教师为核心,实现“老、中、青”相结合、“传、帮、带”一体化的团队建设。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教学团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教学团队可以通过开展教学观摩课,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开展教学方法培训,共同研究,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论文(专业19篇)篇九

摘要:分析了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针对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探索,指出“融入工作场景的pbl教学模式”在吸收传统pbl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上,融入了“工作场景”式教学,能够显著提高酒店管理本科生培养质量,更好地实现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工作场景;pbl;教学模式。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作为一个兼具实践操作性与知识探索性的应用型专业,对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般为“培养能够从事酒店一线工作,并且具有发展潜质和创新能力的酒店中、高级管理人才”。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师在专业课程的讲授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服务与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多家已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虽然在教育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仍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和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大胆吸收和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与模式,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更好地实现酒店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1]。

目前,在实际的酒店管理本科教学过程中,国内对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基本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模式。大量借鉴酒店管理高职教学,非常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教师在课堂上着重讲授酒店的对客服务技能,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技能的学习与操作,将本科生等同于高职生一样,轻视了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和新知识的探索,忽视了对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新知识等能力的培养。尽管酒店管理本科生在进入酒店后,刚开始要从基层的实践操作岗位做起,但是其培养定位于酒店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更高要求,这种混同于高职学生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本科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第二种模式表现为: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重点借鉴普通经管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方式。在课程讲授中,以专业知识的传授为主,忽视或轻视对学生服务技能的培养。这种倾向认为对客服务技能很简单,没有必要放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在酒店对客的实践中能够轻易掌握。由此,造成的结果是酒店管理本科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足,进入工作岗位后,因为缺少必要的服务技能和应对顾客需求的能力而很难较快进入角色。第三种模式表现为:上述两种模式的问题显而易见,在此基础上,不少院校也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教学改革,希望能够在本科教学中兼顾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但实际情况是,受制于教学计划和实际操作的难度,大多数酒店管理本科教学实际的改变不大,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比例仍旧很大。此种教学方式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往往是在机械地模仿教师向他们传授的技能,忽略了对知识的理解、探索与创新,并且强调统一的教学与考核评价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且,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通常在普通教室进行,学生很难将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与未来的工作场景联系起来,严重缺乏将所学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能动地应用于实际酒店服务与管理工作中的能力。酒店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面对不同的客人需要提供标准化加个性化的服务。影响客人对酒店评价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受客人自身的素质、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因素影响外,工作人员对日常服务和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是影响客人印象的关键之处。这就要求酒店员工必须具有较强的应对和应变能力,而这些在上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是无法完成的。

二、传统pbl教学模式优点与局限性。

pbl(problem-basedlearning)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供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选择的现代化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霍华德?巴罗斯教授(howardbarrows)针对传统医学教学方法单纯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技能培养的弊端,探索并设计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是把所有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求学生以具体病例为研究对象,自己提出恰当的问题,并自己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1969年,霍华德?巴罗斯开始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实行这种新的教学模式[2]。pbl不仅在世界范围内的医学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渐被其他教育教学领域采用,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流行的、先进的教学方法。相对于其他的教学法,pbl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点[34]。(1)以问题为学习起点。在pbl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不再是简单地接受教师的知识讲授。学生的学习是围绕教师设计的、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或者是经老师提示、学生感兴趣并自行设计的问题展开学习。(2)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在pbl教学模式中,学生要解决所设计的问题,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团队小组讨论、师生沟通等多种方式,通过系统的思考与努力活动才能实现,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以学生为中心。在pbl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课程学习的主角,学生成为知识学习的主角,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评价者,充分体现和保证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尽管这种传统的pbl教学模式存在以上诸多优点,但是在应用方面存在一些局限性。传统pbl教学模式的局限性集中表现为主要适用具有研究性、探索性的专业课程。在这种研究性、探索性的课程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能力,基本上不涉及服务态度、专业技能等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但是,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既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适应于未来酒店工作场景的专业素质与技能。因此,需要对传统的pbl教学模式加以创新,以适应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要求,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融入“工作场景”的pbl教学模式理论基础与场景类型。

在pbl教学模式中融入“工作场景”的思路与理论是情景学习理论与情景式教学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browncollin和duguid在他们的论文《情境认知和学习的文化》中首次详细叙述了情境认知和情境学习,从此,情境学习作为一种获得知识的一般理论和正在形成中的教学模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5]。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学习具有情境性。知识是一种学习者在某一情境中通过与他人及其他事物相互作用中而获得的。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必须在一定的背景中学习,这种背景可以是真实情境,也可以是虚拟情景。情景式教学理论是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提出的。该理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某种问题情境,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且设计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独立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新问题”的教学模式。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学习的最恰当的情境是学生未来将要面对的“工作场景”。如果能够让学生在工作场景中进行学习,既克服了传统课堂学习环境的单调性,使学生能够获得更佳的环境氛围体验,增大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还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式向主要探索式学习转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显著提升教学效果。而且,当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工作场景学习中时,对于自身所经历的事件会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还可以促进其进行学习与反思,进而形成有关的感觉、技能、知识及思想,便于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未来相似的工作场景之中,提升显著教学效果[6]。在酒店管理本科教学中,融入教学模式中的“工场场景”主要有两种类型。

(1)现实工作场景。现实工作场景就是实际中经营的酒店的工作场景。现实工作场景最突出的优点就是真实性,长处是能够充分考验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即时应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实际工作场景中教学也有特定的要求,需要学生在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后,才能适应现实工作场景的要求,这对于刚接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本科生很难达到。同时,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实践学习时,不允许出现较大的失误,而且学习特定知识与技能的场景很难进行重复式教学。因此,为完成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同时还要配置虚拟工作场景。

(2)虚拟工作场景。虚拟工作场景实际上是一个虚构的工作场景。传统虚拟场景主要对借助实物工作道具实现。目前,作为建立虚拟场景的虚拟现实技术,包括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物联网等多种现代技术,利用这些技术可以生成一个逼真的多维虚拟世界。在这样虚拟工作场景环境,学生能够获得更接近于真实工作场景的氛围和体验,获得更好的技能学习效果与职业认知思考。并且,专业教师对于虚拟工作场景具有很强的掌控能力,可以进行重复式教学,使学生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四、融入“工作场景”的pbl教学模式的设计与组织。

融入“工作场景”的pbl教学模式是pbl教学与“工作场景”式教学的有机结构,基本的教学流程环节、主要内容与组织工作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专业课程模块开发。专业课程开发以满足酒店对中高级管理人才需要与酒店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出融入“工作场景”pbl教学模式的专业课程模块。课程的出发点是岗位工作环境,基本步骤包括任务分析、工作分析与课程设计。在课程模块开发课程的时候,逐级细分成若干子模块,每个细分的子模块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各子模块有清楚的起点与终点。例如,针对酒店服务与经营工作岗位,可开设前厅服务与模块、客房服务与管理模块、餐饮服务与管理模块。针对酒店管理工作岗位,可以开设酒店营销管理、酒店人力管理和酒店财务管理等课程模式。客房服务与管理模块可以细分成客房清洁服务与管理、公共区域保洁服务与管理、客房设备操作保养与管理、洗衣服务与管理子模块,构成独立教学单元。

(2)确定专业课程学习目标。确定课程学习目标是pbl教学活动的准备环节。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组织学生以此目标为起点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课程学习目标从内容上来说,应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场景目标;从呈现上来说,应能反映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符合学生的未来发展的要求。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需要学什么,学习应达到什么标准,以及如何达到这些标准。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同时,由于学习目标的确定是学生的参与下完成的,学生对学习目标有认同感,有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专业课程基本知识与技能讲授。专业课程基本知识与技能讲授是学生开展场景式自主探索式学习的基础。对于酒店管理本科生来说,由于对于专业知识与技能没有基本的了解,让其完全进行自主式学习,很难实现课程学习目标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初始阶段还需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当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有了一定了解的时候,再进行以问题为目标,以场景为手段的自主式、探索式学习。

(4)创设工作场景与问题。创设工作场景与问题实际上就是教师依据学习目标,在学生掌握课程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创设一定的工场情境,让学生在分析场景的基础上,确定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另外,工作场景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针对某种现象或某种任务,设计并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对问题的界定,进而按照界定的问题创设工作场景,最后展开相应的学习与研究活动。例如,在酒店前厅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如何接待醉酒客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工作场景细化设计,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注意事项。

(5)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是pbl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和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与问题相关的新信息,并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评价,把整理后的新信息与原有信息进行整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之间进行讨论、研究、交流、质疑、辩论,教师进行辅助式的指导。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形成针对工作场景中的相应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且获得对知识的理解、整合与内化。这一过程,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式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6)虚拟工作场景展示研究成果。在问题得以解决之后,每个小组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首先,需要进行工作场景的布置,然后以合理方式,利用不同的工具和技能,展示他们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解与解决方案。例如,在虚拟出前厅工作场景的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方式,通过现场表演,展示出“如何接待醉酒客人”。每小组在一段时间内进行技能训练,其他年级的学生在旁边观看,这样既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实际操作时的不足,而且可以参与评价,相互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与提高。这样的成果展示活动既可以被教师用来评价学生对有关内容和技能的掌握水平,也可以增强学生对特定问题的理解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7)现实工作场景体验式学习。由于学生未来的工作场景是在顾客的参与下进行的,顾客需求具有多样性和易变性,使现实工作场景变得难以预测与完全虚拟。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应用,还需要学生在酒店现实工作场景中,在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这时,学生将面对现实的顾客多样化的需求与问题,即时构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对于培养学生未来酒店工作中所需要临场应变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关键。另外,学生在现实工作场景的体验式学习,还可以发现自身在学习方面的不足与问题,使未来的学习更有动力与针对性,实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目的。此外,可给学生配备专业课程教师或经验丰富、专业技能突出的酒店工作人员作为指导老师,帮助解决课程实践遇到的困难与疑惑,显著提高课程学习效果。

(8)课程学习评价与反思。每次专业课的场景体验式、问题探索式的学习活动结束后,要对学习活动的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评价与反思的内容主要有:探索方法的科学性、探索过程中的参与度、学生合作意识与态度、学生自身的体验感受、问题的解决情况、学生的发展与提高情况等。学习活动评价方式既可以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包括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通过全方位、多样化的评价与反思,既能够使学生发现通过自身努力学习所取得的成果,还能使学生发现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学习的方向与途径。

五、结语。

综上所述,融入“工作场景”的pbl教学模式在吸收pbl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上,融入了“工作场景”式教学,能够显著提高酒店管理本科生培养质量,切实完成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目标,是对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

作者:裴正兵俞继凤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参考文献:。

[1]程兴中.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5(3):384386.

[2]周忠信,陈庆,林艺雄,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和现实意义[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8(8):7274.

[3]赵君英.基于问题式学习模式:内涵、特征、优势[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5):9192.

[4]刘伟超,吴立朋,袁维,等.基于问题式学习初探[j].时代教育,2015(4):27.

[5]庄西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课“工作场景教学模式”初探[j].职教论坛,(4):3134.

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论文(专业19篇)篇十

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目标定格为应用型人才,因而为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课程教学体系上应充分体现应用性、技能性。因此,本文意欲通过《遗传学》课程的教学体系设计,探讨如何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科研能力。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国内一批专科院校、高职院校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以及对高等教育“质”与“量”的需求,通过合并、重组等方式,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自1999年以来,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已达600余所,占我国普通本科院校总数的近三分之一,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是为了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因而从其设立,就注重于应用性、实践性、服务性,这也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因为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注重于应用型人才,因而在教学上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走出专科的教学模式,向本科教学模式的转型、提升和发展。本文意欲通过《遗传学》这门课程,探讨如何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遗传学不仅对探索生命的本质、推动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又对指导生产实际,特别是对植物育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既要使学生掌握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又要熟悉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手段,能够利用遗传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手段对有关遗传现象进行分析、阐述,注重培养学生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和素养。

一、遗传学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遗传学教学(含实验)总课时常72课时,其中理论学时60课时,实验学时12课时,从学时分配上可以看出,虽然理论学时较多,但由于《遗传学》本身涵盖内容丰富、知识点多,并且随着学科的发展,又不断增加分子遗传学内容,因而如何既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又要在有限的学时安排中体现知识的应用性,这使得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的矛盾日益凸显。

二、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遗传学课程的教学设计。

目前对于应用型人才我国没有明显的界定,但通常都认为“应用型人才是分布在各个产业领域里从事生产、管理、服务、具有较高知识层次和较强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脑体兼容的劳动者”。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型本科就是对新型的本科教育和新层次的高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探索,更注重基础性、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

(一)理论教学设计——调整教学内容,合理分配学时。

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遗传学理论教学的内容做适当的调整。既要注重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及分析方法的讲授,又要将现代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发展的一些新理论、新方法渗透进去。

首先,筛选出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加以精简。例如对于减数分裂的过程、遗传学意义这部分内容,由于涉及染色体的变化,非常抽象,虽然在高中时已经学习过,很多学生只是强制性地记忆而不理解,因而在讲授减数分裂的过程时,没有强调理论,而是放在基础实验课中,结合实验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各种抽象的染色体变化。

其次,遗传学课程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理论课程,各部分内容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不能囿于教材的编制,而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讲授,否则,将不宜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系统解决问题能力,因而在教学内容的讲授上先安排承接《植物学》课程的内容,即遗传学的细胞学基础部分内容,再安排生物遗传学内容,最后是分子遗传学内容,按照这样的课程体系设计,一方面加强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另一方面,按照遗传学发展的历程,逐步把新的概念、新的知识,按照逻辑关系的内在联系,一一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逻辑能力,加强对遗传学分析方法的认识;使学生对学科发展现状与进展有更深的了解。

(二)实验课程教学设计。

孟德尔因为做了十年的豌豆实验,发表《杂交论文》,奠定了遗传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建立基础,所以遗传学从一开始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生物科学,它在实验的过程中所发现的规律,取得的实验结果,使用的实验方法,又反过来指导育种、科研,因而,遗传学虽然是一门理论学科,但更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科,所以实验教学在遗传学课程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根据应用型本科《遗传学》实验大纲的要求安排遗传学实验内容,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及科学地分析、概括、判断、推理和辩证思维能力,故将遗传学实验划分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

1.理论内容要与实验相结合。遗传学某些章节的内容可以直接与实验结合在一起进行,边实验边讲授。例如减数分裂的内容,理论部分高中已经学习过,但染色体的形态在分裂过程的变化对于学生却是抽象的,因此我们把这部分内容与实验结合,在小麦抽穗期,带领学生选取适宜小麦幼穗(观察材料),剥离花粉,研磨、制片、观察,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前了解小麦栽培知识、复习植物学知识、巩固加深减数分裂知识,一举三得,即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学习转化为形象的感官认知,又考虑到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联系,最终达到应用型人才需要的宽基础、重应用的目的。

2.通过创设事件情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遗传学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遗传学的发展,都离不开人们对生活现象实质的探究,比如,伴性遗传、某些遗传病等等,可以把这一个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作为情境重设,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最终探究事物的本质。将部分教学内容融入到故事情境中,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把抽象的伴性遗传现象具体化,教学效果良好,培养学生用所学的遗传基础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进行案例分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近亲繁殖及遗传学效应”采用案例分析,讲述我国真实案例,了解近亲繁殖的危害,分析原因,探究自交和回交遗传学效应——使群体基因纯合化,从而导致隐性遗传病出现机率提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优势,扩展玉米优势的利用,为育种打下基础。

4.带领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逐步建立起对某个性状或遗传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的能力。例如,对于“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机理”的内容,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杂交育种的模式,直接将学生带到制种田,田间观察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的形状特征,并将不育系和保持系的花粉进行观察,从而加深对“三系”植株的形态特征认识。

5.引导学生参与、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杂交实验是遗传学课程的必做实验,其目的是通过对两队相对形状的分析,进一步验证分离规律、独立分配规律,但由于杂交实验周期长,以前总是教师将做好的实验材料(f2的玉米果穗)分给学生,学生通过简单的统计、计算,进行x2测验就算完成这个实验了,真正的实验目的并有达到,因此,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将这个实验设计为科研创新实验,将学生分成实验兴趣小组(每组7~8人),开展果蝇杂交实验,通过4周果蝇的培养,兴趣小组成员自己设计实验、制备培养基、进行果蝇自交、开展分离现象、自由组合现象、连锁遗传现象的观察、分析,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分析、概括、判断、推理和辩证思维的能力。而且在这个杂交实验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时间周期长,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验问题,这就激发了学生探究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兴趣,通过小组的讨论、分析、研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及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认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由于是综合性实验+科研实验,学生在对一对或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进行单因子杂交分析时,还会对有可能出现的伴性遗传现象用所学理论进行解释等,从而使学生一个综合实验中,能综合应用遗传学的实验方法与技能,培养遗传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

(三)遗传学课程考核方法的创新。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改变过去以理论考核为主、实践考核为辅的模式,将理论课考核与实验课考核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核。考核内容及比例:理论课考试65%+实验课25%、考勤5%+作业5%。理论课的考试成绩以期末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实验课的考核内容及比例:实验前的准备5%(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内容的预习、实验步骤和过程的掌握)+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10%(减数分裂涂抹片,小麦幼穗的剥离、碾压等基本技能)+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结果及数据的分析10%。因此,通过综合考核方式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地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

综上,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遗传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也是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需要我们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论文(专业19篇)篇十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加,于是出现了很多不同于传统院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些院校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出了一大批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讲究生活环境的质量。从整个城市的环境设计到个人住所的室内设计,都是环境设计的重要内容。舒适的环境更能让人们心情愉悦,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许多应用型高校响应时代的号召,在设计类专业中增加了环境设计。然而以往的教学方式难以培养出优秀的环境设计人才。环境设计专业需要改革教学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设计才能。

以往,我国艺术教育基本设置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三个环节,培养出的部分学生缺乏自己的思想,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逐渐提高,如果教师根据陈旧的教学大纲和以往的教材教学,教学内容就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以往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方法,一味地根据教材向学生灌输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环境设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很多院校的办学条件跟不上专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服务社会。以往的环境设计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实践水平不高,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在求职的道路上到处碰钉子。因此,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教学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环境设计专业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要求较高。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很多应用型本科开始转型,加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突出应用型特点,结合社会环境和企业需求进行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上岗能力为教学内容,打造一种以实践教学为基础的新模式。从一些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经验看,教学改革应该从改变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建设交流平台等方面入手。

1.加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时代性。

优秀的环境设计人才首先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结合理知识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基础。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学校还应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以往的教材无法满足高速更新发展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需求,更新较慢的教材难以反映环境设计行业最新的发展状况。高校教学应该立足于时代的前端,教师要主动了解最新的行业动向,向学生提供最新的信息、书籍,让学生第一时间接触环境设计专业最新的信息。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建设。

一般学校的课堂上,教师基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课。教学改革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主能力,加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更加喜爱课堂,激发学习兴趣,更好地发展自己。教学改革的意义也由此体现出来。

3.提供交流的途径,增强学习氛围。

交流是学习的一个好方法,既能够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能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感情。学校应该多提供交流的平台,组织一些社团活动、讲座,让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交流的氛围。平时教师可以组建班级的微信群,方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微信群里讨论,共同解决。

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实践教学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更全面地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既促进了环境设计行业的发展,又满足了人们重视生活环境的需求。学校教师要积极响应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号召,用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更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贾忠峰,李传刚.关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探索.继续教育研究,(8).

[2]王霞,沈一,汪源源.景观设计教学实验中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西部人居环境学刊,(3).

[3]卞观宇,胡召.浅谈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方向实践教学改革及实验室建设.大众文艺,(3).

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论文(专业19篇)篇十二

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会计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以某高校为例,该校近三年的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呈现下降趋势,经分析后得知其存在学生缺乏专业学习兴趣、学习心态浮躁、论文写作实训不足等问题。应从合理引导学生专业学习兴趣,重视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鼓励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调研工作,加强论文写作技能培训等方面着手,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论文的质量。

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本科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会计专业本科教育同样也需要通过毕业论文设计这一实践环节,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的方法;提高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本文以某高校为例,从近三年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结果以及专业指导教师的普遍工作感受来看,论文质量呈现下降趋势。一方面,我们在不断完善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而另一方面,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状况堪忧。我们希望能通过对毕业论文设计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进而反思,并为提高现代会计本科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有益的建议。

一、毕业论文设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毕业论文设计现状。

该校的本科毕业论文历经审题、下达任务书、开题答辩、撰写初稿、中期检查、定稿答辩几个阶段。最终要求学生提交不少于12000字并通过答辩的论文。一篇毕业论文要经过指导老师、评阅人、答辩组等签字审核。目前该校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程序和环节是比较系统、完善和规范的;程序控制及监督也是到位的。此外,师资队伍也较稳定,职称和学历结构良好;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稳步增长。在毕业论文指导环节,教师的论文指导能力毋庸置疑。

从表1来看,近三年毕业论文质量优良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中等和及格的比率上升较大。教师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普遍感受到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难度加大,学生难以提交一篇质量较高的论文。这其中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探讨。

(二)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专业学习兴趣。

我们曾以该校届和2012届会计学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在他们的大学二、三年级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只有23.88%的学生对会计专业非常感兴趣,而70.90%的学生对专业兴趣一般,另外有5.22%的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学生对撰写毕业论文的意义和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写作仅仅是大学学习的最后阶段,是毕业前的最后冲刺,只是为了完成必要的任务,可以应付了事;谈不上对所学专业的热爱,更不用说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实践环节了。

看到这样的调查结果,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反思:学校和教师是否考虑到学生学习的感受,并引导和提高其专业学习兴趣。会计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动力,这无疑会影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学生学习心态浮躁,论文拼凑、抄袭现象严重。

现代社会网络发达,在给我们的学习和收集资料带来很大好处和方便的同时,也给投机取巧的人提供了机会。在各种繁杂资讯充斥网络社会的背景下,学生论文写作心态浮躁者居多,真正沉下心来写作的少。不能踏踏实实地做学问,不愿意下工夫研读文献,而是急功近利将收集的资料剪切、复制、粘贴,东拼西凑成一篇文章交差,希望及格就行。不认真按导师的批阅意见修改,匆忙应付了事。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疲于参加各种应聘招考,没有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3.资料查阅、调研能力不够。

要写出一篇质量较好的毕业论文,需要查阅研读大量的相关文献,并且进行实地调研,取得相关的第一手资料,还需对自己的数据资料等做出整理和分析。就目前来看,学生在文案调研中几乎不懂如何便捷地查阅文献,如何利用学校的资源数据库进行有效检索。此外,他们也不太了解如何去拟定调研问题和明确实地调研的方法。如果作者对一个拟待研究的论题无从获知他人研究现状时,必然无法对此形成理性和感性认识,那么要写出一篇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论文当然无从下笔。

4.文字运用能力差,逻辑混乱,缺少论文写作前期训练。

完成一篇毕业论文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能综合应用所学各门课程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按理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写作能力较强,但是在提交的文章中仍出现大量明显错误。比如语句不通顺,层次不分明,基本的格式不正确等问题,更不用说论文逻辑关系清楚,有独立见解且具有说服力了。即便没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至少能对其他研究学者的观点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表明自己对已有观点的看法及理由,但就这一点学生也较难做到。

课程论文可以说是毕业论文的日常训练形式之一。文献检索、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等都可以从撰写课程论文的过程中获得锻炼。但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73%的学生认为课程论文非常有必要;35.07%的学生认为论文写作可以促使自己深入了解本门课程,有一些作用;51.49%的学生认为其对自己有些帮助,但作用不大;18.66%的学生认为其流于形式,没有必要。调查结果表明,70.15%的学生没有从课程论文写作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发现,教师对课程论文指导不到位,过程控制松散。由此看来,课程论文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前期训练环节,其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

二、解决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有关问题的对策。

(一)合理引导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据我们调查,94.03%的学生关心所学内容是否涉及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管理问题。学生在走上新的岗位前,也需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储备知识和提高能力。因此学校在毕业论文指导动员大会上,应着重宣传毕业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独立解决某一专业问题的能力;它是对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的直接检验,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了许多课程,但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不高,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指导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多选择应用管理类的论文题目,尽量将所研究的论题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技能能服务于社会。如果学生的论文选题可以与其实习的工作内容相联系,学生能言之有物,则对研究更有兴趣,更愿意深入思考,写出的论文也具有实际价值,更能提高论文质量。因此,学校和教师都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实习阶段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二)重视道德诚信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我们的大学教育一方面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素养培养,另一方面也需重视对大学生道德诚信的教育。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为人诚恳、待人诚实、做事实在、追求信誉等。诚信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社会维持和促进整个公民道德建设取得实际效果和实质进展的关键。

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我们应从三个方面加强高校的道德诚信教育:1.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施动者,教育工作不仅仅是职业、谋生手段,它还是一份培养国家、民族人才的社会责任。教师在工作中应以自身诚信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贯穿在平时教学的点滴中。2.高校需要合理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科研并重。教育是百年大计,教书育人为教育之根本,短期内教学工作不能像科研工作一样其成就可以明显表现为论文、课题等成果,但是教育关系到国家民族的人才培养、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这些不是论文、课题成果可以衡量的。3.学校应教育学生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这样才能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承担起社会、民族责任。

(三)鼓励学生了解、参与社会调研工作。

一方面,高校可针对会计专业特点和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查资料、调查研究、应用文写作等与毕业论文工作相关的课程。例如可以开设图书情报学、社会调查方法等课程,使学生可以更好了解如何查阅、消化、利用文献资料,让学生知道如何合理、合法地收集和应用行业数据;使学生掌握访谈、问卷设计、数据收集与处理方面的技巧。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教师以自己的科研课题为轴心,在大学的后两年,吸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进来,并当作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来加以规范管理,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水平。例如有的高校由专业教师牵头,组织对教师课题感兴趣的学生,成立课题小组,利用寒暑假“三下乡”活动,使学生在进行文化、科技、卫生传播的同时,又可以接触社会、开展课题调研,为大学生科创活动打好基础,也为其完成毕业论文做好铺垫。这一形式有可借鉴之处。

(四)加强论文写作技能培训。

学位论文的写作有一定的规律和技巧,也有一定的规范和范式。合理运用这些规范和技巧,既可以提高写作的效度,也可以提高文章的质量。会计学本科教育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基本技能外,平时还应该锻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及逻辑思辨能力、文字的掌控和运用能力。这些应该是贯穿大学的整个阶段始终的。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1.引入学年论文制,注重平时科学研究的训练。从大学一、二年级就让学生尝试论文写作,鼓励并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通过平时的训练,增强学生科研意识,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熟悉毕业设计流程。2.严把课程论文质量关。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提高其阅读能力和效果。通过指导选题、拟定提纲,最后撰写课程论文直至定稿,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论文(专业19篇)篇十三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加,于是出现了很多不同于传统院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些院校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出了一大批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讲究生活环境的质量。从整个城市的环境设计到个人住所的室内设计,都是环境设计的重要内容。舒适的环境更能让人们心情愉悦,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许多应用型高校响应时代的号召,在设计类专业中增加了环境设计。然而以往的教学方式难以培养出优秀的环境设计人才。环境设计专业需要改革教学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设计才能。

一、环境设计以往的教学方法。

以往,我国艺术教育基本设置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三个环节,培养出的部分学生缺乏自己的思想,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逐渐提高,如果教师根据陈旧的教学大纲和以往的教材教学,教学内容就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以往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方法,一味地根据教材向学生灌输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环境设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很多院校的办学条件跟不上专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服务社会。以往的环境设计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实践水平不高,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在求职的道路上到处碰钉子。因此,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教学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

环境设计专业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要求较高。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很多应用型本科开始转型,加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突出应用型特点,结合社会环境和企业需求进行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上岗能力为教学内容,打造一种以实践教学为基础的新模式。从一些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经验看,教学改革应该从改变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建设交流平台等方面入手。

1.加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时代性。

优秀的环境设计人才首先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结合理知识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基础。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学校还应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以往的教材无法满足高速更新发展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需求,更新较慢的教材难以反映环境设计行业最新的发展状况。高校教学应该立足于时代的前端,教师要主动了解最新的行业动向,向学生提供最新的信息、书籍,让学生第一时间接触环境设计专业最新的信息。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建设。

一般学校的课堂上,教师基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课。教学改革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主能力,加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更加喜爱课堂,激发学习兴趣,更好地发展自己。教学改革的意义也由此体现出来。

3.提供交流的途径,增强学习氛围。

交流是学习的一个好方法,既能够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能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感情。学校应该多提供交流的平台,组织一些社团活动、讲座,让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交流的氛围。平时教师可以组建班级的微信群,方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微信群里讨论,共同解决。

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实践教学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更全面地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既促进了环境设计行业的发展,又满足了人们重视生活环境的需求。学校教师要积极响应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号召,用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更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贾忠峰,李传刚.关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探索.继续教育研究,2012(8).

[2]王霞,沈一,汪源源.景观设计教学实验中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西部人居环境学刊,(3).

[3]卞观宇,胡召.浅谈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方向实践教学改革及实验室建设.大众文艺,2014(3).

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论文(专业19篇)篇十四

摘要: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科学、合理的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该文针对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提出了明确办学理念、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及校企合作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应用型本科是立足于地方,肩负为地方培养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重要职责的本科院校。我校作为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出了“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九字办学方针。如何准确围绕我校办学定位、开展实践教学改革、优化设计实践教学内容,这就需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宽基础、厚实践”,大力加强学生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工程人才,为达到并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关键问题在于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1]。

通过对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的调研,我们发现目前的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还保留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点的不足:

1.1实验教学理念存在问题。

目前,大多数老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非常关注的是“老师教给学生什么”以及“学生学些什么”,而忽视了学生“学会什么”、是否“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以及是否“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上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处于主体地位,但在这种“知识导向型”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实际上是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教师并没有真正将“以学生为主体”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和教育理念,而仅仅将其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2]。

1.2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传统实验教学环节设置比较单一和固化,实验项目多以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各门相关课程锁设计实验项目互不关联。从实验项目内容设计上来说,由于实践教学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所以实验项目的设立是为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而设计的,没有设计针对经济社会所需的前沿技术实验项目,这样就很可能与社会和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相脱离,且实验项目多为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创新型在整个实践教学中占有比例不高,难以引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满足社会对计算机复合人才的需求。

1.3实验课程缺少完整的考核机制。

目前,大多数实验课程都是根据实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老师上课将实验原理、实验要求进行讲解,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该实验项目就算告一段落。实践考核方式主要是由学生的出勤率和实验报告的提交为依据。由于没有一套完整的实验考核机制,且目前高校有些课程的实验报告抄袭现象较为普遍,所以这种实践评价方式,无法正确地反映出学生真实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1.4缺少实验教学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方面,现在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教师是由理论课老师兼职担任,所以很多实验老师缺少实际的工程经验,再者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层次,导致将“高学历、高学位”作为新进教师的条件要求,引进了一批虽有博士学位,却无现场工程经验的年轻教师,教师知识结构不够合理。此外,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速度很快,师生比极不平衡;同时,教师职称晋升对科研工作量也有严格的要求,使教师所有精力都用在完成教学和科研工作量上,从而失去了提升工程能力的机会。

2实践教学改革措施与思索。

以模块化教学体系为手段,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人才。通过借鉴学习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的成功经验,明确与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与学校定位及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从而提高应用型院校毕业生的市场竞争能力,努力培养“实用型、复合型”的工程技术人才。

2.1以能力为导向,构建“模块化”实验课程体系。

引入“博洛尼亚进程”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通过打破课程之间界限,构建整体的实践课程体系,充分利用模块之间的相互支撑与相互递进的关系,打破各课程之间相对独立的传统课程体系,将传统“以知识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成为“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将地方企业所独有的实际工程资源,与高校的人才培养优势的有机结合,由校企共同开发和设计出具有理论支撑和工程特点的实践课程模块,并及时融入本地需要的最新工程技术、技术标准规范与行业领军企业认证课程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能适应地方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

2.2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技能,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学生到工程师的角色转换。借鉴计算机领域中各种权威的认证体系,可实现课程体系与认证体系的无缝对接,帮助学生取得专业认证资格,成为业界认可的合格工程师,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添加砝码。在整个培养模式中,将实践内容分成基础、专业和岗位三个阶段,同时引入企业项目案例,形成实践教学新体系。通过模拟企业项目竞标、项目方案设计、项目实施与维护等一系列工作场景,按照企业工程素质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对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认知实习等实践教学的各环节进行有机整合,达到提高学生现场实施、团队协作以及项目管理的能力。

2.3运用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方式,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还可以采用项目驱动、到企业一线岗位学习、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利用现有的在线平台和实验室开放进行自主学习等不同的教学形式,对学生的工程素养和生产技术能力进行循序渐进的强化训练,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考核评估体系对实践教学活动起着导向和监控的作用,对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以及目标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3]。目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估主要是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堂作业和实验、实习报告,以及上课出勤率作为评价标准,评估方式较为单一,对学生和老师缺少激励和监控措施,难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因此需构建学生实验、实践课程成绩的考核评估体系,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实践教学评估过程中,需注意“评教与评学相结合”、“量化考核与模糊评价相结合”、“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努力做到考核形式的多样化,充分体现考核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公平性[4]。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老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控。

2.4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梯度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学校与企业深层次合作,进行课程体系和教材的建设。通过引进和吸收企业技术和资料,充实课程内容,优化现有课程体系,并进行相应的教材建设。同时搭建一系列网络化、数字化的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有效支撑。通过校企双方围绕实际的.工程或商务案例共同开发和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按照“项目驱动”模式将传统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进行重新编排,根据能力需求要素分块、分段进行教学,最终达到it复合型工程人才的需求标准。充分发挥合作企业所具有的工程教育资源优势,建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梯度式实践教学模式。

2.5加快实验实践师资队伍的建设。

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制度,拓宽专任教师来源渠道,既要注重高学历人才的引进,还要考虑从相关企业行业吸纳具体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优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结构[5]。不但鼓励专任教师参加业界组织的工程技术培训、承担来自企业的横向科技开发、技术改造或应用开发项目,而且聘请来自企业或行业的工程师或企业高管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相对稳定来自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采取引进企业工程师和派出教师到企业相结合,提升教师的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保证学校实验、实践教学对教师队伍的需求。

3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需要毕业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这就需要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将原来的以“知识输入”的教学思想转变为以“能力输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以“宽基础、厚实践”为原则,加强实践教学探索,构建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加快应用型本科院校向着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实际需求,具有创新思维、多学科知识和多能力综合的“一专多能”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沈亦军.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合肥学院学报,,8(4).

[2]徐滨士.神奇的表面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5-8.

[3]成家林,谈淑泳.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9).

[4]孙运兰,朱宝忠.浅谈工科院校新型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j].科教文汇,(7).

[5]张生.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宿州学院学报,(10).

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论文(专业19篇)篇十五

摘要:实验经济学将实验的方法引入经济学教学中,改变了经济学不能进行实验的传统认识。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因此《经济学》课程教学有必要开展实验教学。经济学实验教学也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经济学教学水平的迫切需要。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强化经济学实验教学的现实做法为选择合适的实验方式和实验项目,合理组织实验过程,充分发挥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作用,完善实验教学配套设施建设。

关键词:经济学;实验教学;应用型本科。

《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专业发展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院校,实践教学是其教学体系的核心环节之一。《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无论是在整个学科体系还是专业人才培养上均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经济学》的教学一般服务于三个目标:传授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特有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将经济学原理运用于现实问题的能力目标。[1]后两个层次的目标都需要借助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来落实。

2.实验经济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实验经济学运用实验方法进行经济学研究,它以真人为实验对象,运用由实验参与者的决策和互动等决定的物质激励,通过控制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物质激励可以使实验参与者认真对待每一个决策,在最大程度上做出自己的最优选择。而真人的参与则可以弥补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不足,使结果不依赖于对于理性、偏好等的过强假设,让我们能观测到存在多种均衡时的个人和集体选择,还能显示人在互动和学习中的演变。实验经济学主要用于理论验证和评价,寻求新信息和新思想,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目前,上海交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高校已建立实验经济学实验室,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实验经济学为经济学课堂实验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和必要的理论基础,也为经济学顺应学科发展趋势进行实验教学提出了要求。

笔者长期从事《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以往的教学实践表明,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强,难度较大,具有高度抽象概括性的课程。学生在课堂上跟随着老师的思路和节奏勉强能够理解有关原理和理论,但是往往下课后又一头雾水,形不成自己对课程的认知与把握,考试成绩不及格率高。虽然它是关于日常经济生活的学问,但是学生很难用它来解释身边的经济实践。老师对知识的强化也大多是通过简单的案例,习题与知识的重复实现的,效果不好,在后续课程学习过程中要运用到这些知识时已经基本遗忘。待学生毕业以后更不能在工作岗位上运用经济学思维解决问题,且往往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这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是背道而驰的。究其原因,当前经济学教学中依然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经过不断地探讨,近些年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一是加大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讨论,引发学生思考与运用所学的理论。二是开展小组演讲,具体做法是通过班级分组,各小组选择经济热点问题或学生关注的经济问题用ppt进行课题汇报,并与其他小组交流和分享不同的看法和经验,最后老师就所选主题和学生演讲情况点评。三是增加辅导课,有针对性地讨论巩固对应的教学内容。第四,使用翻转课堂,重构学习流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讨论,增强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的理解和对经济学原理的运用。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经济学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教学效果,但是依然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修修补补,尚未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置于重要的地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经济学原理实际运用能力不足的问题。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借助于角色扮演与和情景模拟,能够对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感同身受;并且实验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经济现实的思考,从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经济学实验教学水平亟待提高。

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始重视经济学的实验教学,但是仍然普遍存在以下制约因素:第一,经济学教学观念滞后于实验经济学的发展,很多高校的经济学实验教学仍然处于空白状态。第二,经济学实验教学需要由专业的教师带领学生在必备的软硬件环境下有组织地科学开展,应用型本科院校通常存在实验教学设备和师资的匮乏。第三,实验设计的不完善。[2]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实验设计的完善程度。目前,由于受师资条件的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实验教学的整体课程设计,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的设计还很不完善,实验教学设施不足,这都影响经济学实验教学的开展。这些因素导致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实验教学水平总体上滞后。

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现有教学条件和经费投入有限,经济学实验教学理应结合各院校实际,实事求是地进行。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开展经济学实验教学可以采取如下最现实可行的做法:

1.选择合适的实验方式和实验项目。

经济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经济实验为辅,将重点教学内容通过实验的方式加深学生理解。第二种是以经济实验为主,课堂讲授为辅,在实验中把握课程的主要内容。由于后者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学基础,教师对实验经济学有一定的驾驭能力,且对实验条件要求比较高,要有完善设施的实验室。[3]因此,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适宜采用辅助性教学方式,即将经济学实验与课堂教学相互融合,辅助性的通过实验强化理论的把握与思维方法的培养。经济学实验包括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验证型实验是通过实验来验证所学理论。比如:验证市场供求理论、市场结构理论,价格歧视理论等。综合型实验的内容跨度大,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子实验构成,通过实验演示经济学不同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使其对经济学理论的意义、科学性的认识进一步升华。比如:综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实验,分析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研究型实验旨在揭示实验对象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经济学实验总体上以验证型实验与综合性实验为主,验证型实验与理论教学同步,以课内实验的形式来进行。综合性实验可以安排在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均已完成的期末,以独立实验的形式来集中完成。研究型实验可根据学校实验设备情况,可以安排为毕业实训或专业竞赛的形式。由于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实验教学才刚刚起步,因此,对经济学实验课程的设计要科学合理,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按照实验项目到实验单元,再到实验课程,循序渐进地进行。依据经济理论的难易程度、重要程度及不同内容之间的关联性来安排课程实验,对于重点且是难点的问题可通过实验来强化理解和把握;同时要结合实验环境和软硬件条件,安排实验项目。[4]经济学实验项目的选择也可以直接引进市场上成熟的经济学教学软件,这些软件往往提供配套的实验教案、实验指导书、实验教学大纲,还可以部分地解决应用型本实验科院校实验师资短缺的问题,由经济学任课教学同时担任实验教师。为了节省实验成本,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自行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的软件设计实验项目。

2.充分发挥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作用。

基于智能手机的普及、高等院校无线校园网络系统的建设、经济学在线实验软件的运用,以及便利的手机收付款功能,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使用智能手机在高校普通教室进行经济学实验教学也是一个可行途径。比如:由美,这些免费且无须编程的在线经济学实验软件,均可通过移动终端免费在线进行。如:veconlab软件在线提供了10大类教学或研究的实验:[5]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条件不足,所以可以优先借助智能手机使用免费的在线经济学实验软件进行经济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可移动终端促使实验场地随处可在,实验开展随时进行。因此,也可以定制能够在智能手机、笔记本、平板及电脑等终端上,实现跨平台和多平台开展的软件,将实验带入教室、会议室、户外及其他相关实验场所进行现场实验。

3.完善实验教学配套设施建设。

4.合理组织实验过程。

参考文献:

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论文(专业19篇)篇十六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面对培养方案我们的会计专业应该如何设计它的教学呢?文章围绕这个问题,从理论、实践、德育、考核和课程设计四个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论述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近几年高职升本的学校数量增多,一般将其称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之所以称之为“应用型本科”,意在突出其高职教育的特征,注重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面对这样的定位,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原则是什么呢?根据山东省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汉忠教授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解析即8月27号给潍坊科技学院老师做的《应用型本科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报告中指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原则为:

(1)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能力,注重创新;

(3)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能力。面对这样的培养方案,我们的会计专业应该如何设计它的教学呢?作为会计专业的老师我将系部与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以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理论教学形象化、易懂化。

会计是一门集理论性与技术性于一体的应用型学科,它不仅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拥有一套规范的专业操作程序和方法。因此会计教学中,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的会计技能,只有两者有机结合,学生毕业后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但是目前的会计理论教学中却面临着“枯燥、难懂”的难题。以基础会计为例,大学新生入学后面临的第一门专业课就是基础会计。试想一下,在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尚不了解的状况下,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相关概念以及企业资金周转、会计凭证、账簿、财务报告、复式记账法、成本核算等知识一下子铺天盖地而来,学生确实难以接受,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定会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方式,把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易懂化。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有人提出可以让学生去实地参观产品制造企业,了解它们的生产流程,为会计要素和成本计算的讲解奠定基础,浏览其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再结合会计执业人员的现场讲解,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有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再讲解相关的理论和概念。这种想法很好,但是它的实施却有一定的难度。试想一下,哪个企业愿意每天有大量的人员参观?就是有的企业为了日后招聘或企业宣传做铺垫,它也不可能一下让几百人甚至上千人来翻阅企业的会计档案的!既然这种方法有它的难度,我们可以用一些其它的方法,如erp沙盘就是很好的一种方法。通过erp沙盘可以把企业的内部运营环境抽象为一系列的`规则,基本再现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将“企业”搬进课堂。这样学生就可以对抽象的理论有所了解,从而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而且在沙盘之上,企业的现金流、产品的库存、生产设备、银行借贷等指标清晰直观,使原本抽象、枯燥的理论在学生接受时变得形象化、易懂化。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案例、多媒体的运用等形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实践教学要重点突出。

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对会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图。

基础实践模块是着重于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为后续的课程学习打好基础,它是操作性的基础实验,如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学习、数据库知识的学习等。

专业实践模块是着重于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它是分析设计型的实验,在这个模块中,学生可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基本实验技能,对知识进行融合。如在财务会计实务操作中,让学生分岗位进行实验,针对不同的岗位特点、类型和管理要求,系统地进行实务操作,进一步提高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财务会计课程极强的应用性特点。

综合实践模块着重于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它是学生接受的一种综合实验。在这个模块中着重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学习更好地接近社会的需求。这个过程也是对前面两个实验的复习,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所学的知识,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毕业论文的撰写,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在毕业实习单位的工作实际,自己找出工作所需的知识和学校所学知识的差别,从而更好地弥补自己在知识上的缺乏。而学生把这种实际工作总结下来,就是自己的毕业论文。

三、要充分挖掘并运用多种资源,实现教书育人。

会计的职业道德,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为了完成“育人”这一目标,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如生动、灵活的案例等。而且要注意从学生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角度,让他感觉到自己将从事的事业对社会的重要性,不要让职业道德教育成为空洞乏味的“口号”。

四、改革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与课程设计。

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与课程设计,是使人奋进的一大动力,因此会计教学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就要有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与课程设计。这一点南京财经大学就做得不错。如:根据南京财经大学规定,大学4年期间,学生必须通过读书活动、社会实践、演讲沟通、社团活动、综合写作、参加讲座等途径,获取6个第二课堂学分,否则不能毕业,也无法获得学位。该校同时规定,除了学校设定的第二课堂项目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特长及喜好申请个性化项目,经批准后实施,同样能够获得相应学分;对于在科研活动、体育竞赛、文化活动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者可获奖励学分,并可抵算第一课堂学分;每学年获得3个以上第二课堂学分者,可以优先获得“素质拓展奖学金”等各类奖、助学金,优先参加学校各类评优评先;学校设立专门的学分册用以记录第二课堂学分,学分册归入学生档案。

总之,作为会计老师我们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让会计教学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论文(专业19篇)篇十七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对外贸易出现的新变化、新形势,迫切要求我国经济更快更多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浅谈国贸专业本科阶段构建实践教学。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企业未来所面临的竞争将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毋庸置疑,经济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是对具有求新创异的开拓精神人才的竞争[1]。因此,构建全新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阶段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教学,作为培养国际贸易人才的专业,是经济学中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在本科阶段的侧重点应是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现阶段这一专业在我国高校教学实践过程中,却更多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知识型教育方面具有独到之处,但由于受到这一模式的长期影响,该类专业教学过程中目前还存在有大量的陈旧的、片面的、闭门造车的因素,呈现出封闭的注入式、教条式等特征和从书本到书本等无视活生生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教与学现象,从而导致学生难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进而影响到用人单位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信心。同时,传统的本科教学过分强调预设与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使教师个人讲授魅力与学生整体听课积极性在课堂上得不到充分发挥。当然,不少非一线城市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管理者也注意到了这些问题,他们承认他们的毕业生,论获得信息的速度和研究优势,无法与一线城市的名牌大学同类专业相比,论动手能力,又不如发达区域的高职高专的相关专业毕业生,这便是普通高校本科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普遍面临的窘境和尴尬。一些院校开始辅之以实验室的模拟操作,从而为该专业的教学注入了一些活力。但难以否认的是,这与实际生活中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仍有相当的距离。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革现有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阶段的教学模式,构建其实践教学的新体系。新体系的构建意义在于:

第三,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双师型教师。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留给教师更大创新的空间,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工作方式、专业技能都提出了挑战。教师在实施开放式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势必会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提炼升华教改经验,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与实践联系异常紧密。尤其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该专业的教学一旦与实践脱节,势必落后于实践甚至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而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实现。新的时代赋予教育新的使命,人才的定义也并非仅仅局限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能力与实践操作被提上一个新的高度。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教学若要有所成就,就必须注重能力型教育。

教育部曾把新时代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要求归纳为六个方面:第一,要具备基础知识和很强的求知欲;第二,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的激情;第三,要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第四,要有脚踏实地、不怕困难的精神;第五,要有在市场引导下转化成果的能力;第六,要有团队精神,善于合作。因此,结合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以及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阶段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构建:

本科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研究型为主还是应用型为主,决定了其办学的思路。毫无疑问,作为高校,对研究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是其根本,也是该学科理论发展的必须。理论具有前瞻性,是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并用来指导实践的,任何一个行业,没有相关的理论指导,就很难成就其更大的成功,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亦然不能例外。但在当下中国,能成为相关专业研究型人才的毕竟是少数,大量相关专业毕业生是要走向工作岗位从事实际操作的,因此,普通高校甚至一些地处二线城市的重点院校,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都应该以培养相关专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一目标即与一线城市的名牌大学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有所区别即更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又与高职高专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一样即不仅仅懂得国际经济与贸易方面的技术操作,而且懂经济会管理等。同时,还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例如对研究型人才和实干型人才,要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打造两个基础相同、路径却各有特色的教育平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使其在参与中获得理论与应用两个侧重点上不同程度的发展,决不能延续一刀切、大锅饭式传统教育方式。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阶段以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则办学思路上就应该以开放式为主,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注重使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各方面全面协调发展,它不再以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为唯一目标,而是向他们提供所需要的一些有针对性的事实、案例或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独立开展探索,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或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策略。这种教学思路跳出了传统教学认知技能的框框,以刺激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论文(专业19篇)篇十八

医学“3+2”衔接教学实际上指的就是医学专业与高职教育相结合采用五年一贯制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模式,也就是在这5年当中高职与本科相联系,现在高职中学习3年,在经过考核或其他方式进入到本科的行业学习2年,毕业后可以与其他本科学生具有同等的待遇。当然,在高职本科医学职教的办学过程中应该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认清此项工作的目的,要引起对此种教学方式和管理体制的重视,强化各个领导的职责,并将其落实到实处。此外,还要增强学校的领头理念和合作意识,促进院校在教学管理体制方面的优化和完善,对其教学体系进行健全,从而可以实现医学职教与高职本科之间教学管理体制的衔接,使其更加紧密、完美。

二、高职本科教学衔接的重要作用。

四、针对问题的有效解决措施。

第一,创建医学职教“3+2”高职本科教学管理的组织机构。为使医学职教“3+2”高职本科的`教学管理体制更加密切完善,就需要有专业的管理组织机构去协调和配合。通过医学与高职本科之间相关的专业教师和技能人员的共同合作,要针对其专业组建指导团体,针对医院所需要的相关岗位人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专业性的培养和锻炼,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确立“3+2”衔接的具体教学方法和模式。此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将高职本科院校与医学职教方面共同成立教学管理小团体,并指出双方各个负责的责任人员,挑选出具有职业能力强、组织能力强以及身心素质好的总负责人员,对之间在教学管理体制衔接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落实。

第二,制定涵盖多面的教学计划。对教学中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要及时的与专业教师和医学人员进行沟通,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对教学方法进行规范。组织有关人员共同探讨医学行业所需的相关人才,以及应具备的有关条件和职业技能等,实行对人才专业定位的培养,明确未来所要发展的方向,从而在素质和专业技能方面提升学生的水平。此外,教学管理人员还要对教学计划实施的程度和相关信息等进行收集和归整,并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便于可以及时发现当中所存在的问题,使其可以得到及时的纠正和调整,让教学计划更加完善,使教学管理体制更加健全。

第三,对教学管理体制进行优化和完善。在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地进行反馈和分析,以便于可以实时的了解到教学的新动态。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和反馈机制,可以有助于强化医院职教与高职本科之间的联系,促进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3+2”教学的衔接更加完善,从而使教学更加顺利,提高教学质量。对于负责教学管理的相关人员,要定期的进行沟通,相互了解教学的现状和管理体制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要立即做出分析和调整,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对医学职教“3+2”高职本科教学管理体制进行优化和完善。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所需,定期的用实践教学来巩固学生对知识对专业的掌握,以提高学生的水平。第四,创建医学职教“3+2”高职本科教学的资源共享体系。创建教学资源共享系统,可以有助于推进衔接教学的紧密结合,实现衔接之间资源共享,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一方面,可以提升师资之间的交流和技能。医学专业技能较强的人员与高职本科的教师可以相互交流和促进,针对有关医学方面的不懂问题和阻碍可以及时的进行沟通和探讨,对“3+2”的学生组织有关专业的讲座或培训,从而使双方的水平都可以得到补充和提高。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确立,使其得到专业化的发展。另一方面,“3+2”的衔接教学资源的共享可以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院校内部学习医学专业的学生都会涉及到相关的实践知识,而资源共享可以实现对实践器材及场地的补充,使学生可以充分的学习到实践的内容,巩固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促进教学质量的进步,使教学管理体制得到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显辉.中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研究[d].天津大学,.

[2]王技德.甘肃省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3]孙子秀.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中的专业衔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4]谈学梅.国内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5]戴汉冬.职业教育“中本贯通”课程衔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论文(专业19篇)篇十九

摘要:依据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以及大学物理课程在定位,文章主要分析了目前大学物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办法等方面对大学物理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研究,最后提出互动式教学模式,使大学物理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了顺应时代的变迁,我国国内的各个高校也紧随其后,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强化实践,大胆创新,力争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和引导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就应运而生。大学物理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本文结合我院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一、目前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物理承载着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重任,它也是各分支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对我们土木工程专业的后续课程建筑力学、流体力学等提供有力的支撑。但是,目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物理教学中,该课程并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普遍对大学物理缺乏兴趣。

与高中物理相比,大学物理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变,况且这门课程本身的理论性就很强,由于受课时量的局限,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很难同时进行。另外,大学物理是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大一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学生初入校门,无论是学生方式还是生活环境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2.学生高中阶段基础不一。

由于高考制度的改革,有些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选择物理,这就造成同一班级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和教学难度。再加上大学物理由于高等数学联系紧密,当用到矢量运算、微积分或是求和的时候,学生就会产生畏惧心理,极大地增加了教学难度。3.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大部分院校采取的还是传统的期末考试的形式,这种考核方式很难是学生认识到物理课程对专业学科的基础和帮助作用,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很难体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以老师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均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效果。互动式教学,在学生和教师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和探讨,通过教与学互动的教学环境中,各种观点碰撞交融,从而激发教师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学习和探索,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式。高校大学物理开展互动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物理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对学生建立起主动获取知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大有裨益。主要体现在一下四方面:

1.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和演示实验等环节,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时间,让出一部分时间给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充分的.融入课堂,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来展现自己、表达自己。通过互动式教学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互动式教学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这就会在无形中督促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高中学习的不足就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到解决,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在课堂上接受能力不均的难题。通过互动式教学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3.建立有效多样的评价体系。

互动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充分的发挥自己。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和期末的考试成绩相结合,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评价的公平性。

三、结语。

应用型本科是现阶段高等教育中出现的一个新的办学层次,其大学物理课程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承型教育转变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应用型教育;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育转变为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探究式教育;把以应试教育转变为应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适应应用型本科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明.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物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探讨[j].大学物理,(12).

[2]张淑芳.应用型高校大学物理实验改革创新探索[j].大学教育,(5).

相关范文推荐

    减肥说明文小学五年级(精选16篇)

    优秀的作文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串联,更是一种思维的展示和思想的碰撞。这是一篇经过多次修改和润饰的优秀作文范例,大家可以参考其中的写作技巧和结构安排。橙子一种水果。

    球幼儿园教案(汇总18篇)

    撰写幼儿园教案需要考虑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兴趣,设计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活动。这里有一些以季节活动为主题的幼儿园教案,供大家在教学中参考借鉴。1.体验做、买卖、吃美食

    写给老婆的检讨书借鉴(优质24篇)

    检讨书能够促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检讨书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思考。亲爱的老婆大人:遵照您的旨意,我昨晚利用了一个

    我的女同桌五年级(热门23篇)

    作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成绩的提升有着显著的影响。以下是一些精选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新学期开学不久,老师重新排座位,我和王小红

    大学生修机实习总结(汇总18篇)

    写实习总结是对实习期间所获得成果和工作表现的总结,能够为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和求职提供充分的素材和参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实习总结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

    月主持词开场白(汇总18篇)

    欢迎各位亲朋好友们,我很荣幸能够担任今天的主持人,与大家一同见证和庆祝这个特殊的时刻。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有趣视频,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欢笑和轻松的时刻。

    高考零分评析语殇(精选19篇)

    优秀作文的创作要求作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学修养,同时还需要注重积累和练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

    花儿朵朵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精选17篇)

    幼儿园小班的学习和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需要对这段时间进行总结和反思,以便于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幼儿园小班家长们准备的关于与幼儿园小班教师合作

    采购的简历范文(16篇)

    采购管理要注重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以便做出科学的决策。采购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和风险防范是一个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以下是一些风险管理的思路和方法。想要面试采购经理

    华阳中心小学第二学期音乐教研组工作计划(热门13篇)

    在学期工作计划中,我们可以列举出所需完成的任务清单,从而更好地管理时间和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小编整理了一些学期工作计划的失败案例,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思考和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