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论文(专业17篇)

时间:2023-12-15 作者:笔舞

透过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优秀的写作思路和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范文范本,提供给大家参考和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论文(专业17篇)篇一

《新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能够解释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一些实际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把“解决问题”贯穿到小学各册数学教材的始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下面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因为数学具有抽象性这一特点,学生往往感到数学知识难以学懂,尤其是解决数学问题更让学生感到神秘。因此,“解决问题”的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使之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来。例如:在教学求部分“解决问题”时,我出示这样的例题:妈妈有8元钱,买苹果用去7元,还剩多少元钱?这让学生在一开始学习“解决问题”时就感受到解决问题来自于生活,这样就很容易掌握所要解决的问题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解题方法,消除“解决问题”的畏惧心理。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数学是一门无处不在学科。

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必须到实践中去运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例如学习了求平均数“解决问题”时,有这样的题目“5个同学做了30个风车,平均每人做了几个?”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后体会到这也是一个“数学问题”。“爸爸昨天拿12元钱给我买了3辆小汽车玩具,你猜一猜每一辆小汽车用多少元?”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后体会到这也是 “数学问题”。教育学生将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直觉思维不是学生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无缘无故凭空臆想的,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提供一定条件,运用科学策略加以培养。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就要给学生创造有利于直觉思维生长的环境——开放、活跃的教学气氛与和谐的师生关系。特别在学生解决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因此而嘲笑或批评,而应刺激、扶植学生的自发性思维。例如:有一名学生在计算2.5÷3时,得出的结果是:商0.8余1。学生都笑起来了,我没有批评这名学生,而是让他说说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听了他的解题方法,一下子明白此题错在什么地方,纷纷发言:余下的不是“1”,而是“0.1”。我又问:为什么?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此一来,该学生真正知道此题究竟错在哪里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收集条件和问题

识别或收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收集信息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在低年级往往要求学生口述已知条件和问题,到中高年级也可以教给学生用图(如线段图)或表来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清楚地表述和表示一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解题的重要前提。一般地说,题中的问题和所需的条件都已直接给出。但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收集必要的信息能力,在适当年级也可适当出现信息不完全或多余信息的题目。例如鱼缸里有红金鱼7条,花金鱼9条,让学生从实际中收集条件,加以补充。能力较强的学生看到题后很快指出不需要的数据,而能力较差的学生则需要教师的帮助。经常进行这方面练习对于培养学生正确收集必要信息的能力很有好处。

2.分析数量关系

这是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的开始,也是解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无论解决简单问题还是复合问题,都要认真分析已知条件之间和已知条件与问题的数量关系,才好确定解答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条件入手;另一种是从问题入手。前者比较容易掌握,从问话入手稍难一些,但能使学生从整体出发,根据所解的问题想出所需的条件,从而较正确地确定“中间”问题,达到解题目的。

3.理清解题思路

这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继续。就解决一般的问题来说,它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在小学教学中,解答复合问题时有必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这往往要与上一步的分析数量关系或下一步的解答合并起来。因此,教学时在这方面适当加以训练,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合作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好处。

4.正确解决问题

这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最后阶段。如果说前面各阶段主要是思维的过程,那么这个阶段要产生思维的结果,当然这个阶段也是有思维过程的。例如解答每一步要选择哪两个已知数量,进行何种运算,如何使计算正确等,都要深思熟虑,这样才能得到最终的正确结果。

总之,在“解决问题”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创设应用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论文(专业17篇)篇二

高中数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抓住学生学习的特点,同时还要紧扣教学内容的关键之所在,从而为学生创设相关的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以便于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初步的感受数学知识,以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例如教学等比数列的概念以及通项式的一节中,教师先要仔细的分析教学内容,并要找出内容中的重难点,在此基础之上出示《孙子算经》中的一道比较有趣的问题“出门望九堤”:“今有出门望九堤,堤有九木,木有九枝,枝有九巢,巢有九禽,禽有九雏,雏有九毛,毛有九色,问各几何。”将这样的问题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一下子就提升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动手探究的欲望。此时,教师要紧抓学生的这一特性向学生提出问题:“在这样的一道实例中,它所蕴含了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请问你是否能回答这道题呢?”通过提出具有引导性的数学问题,能将学生很短的并很自然的引入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以便于有效的提升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探究能力。

2锻炼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以便有效的提升自学水平。

例如在教师在教学二倍角公式的运用一章时,首先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已知函数为y=sin2x+2sinxcosx+3cos2x,求(1)函数的.最小周期;(2)函数的单调区间;(3)函数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以及所取得的x的集合。”接着,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分小组进行讨论;通过结合所学的知识经过详细的分析讨论之后,发现该题其实是在考查学生三角函数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能力,通常在解答该题的时采用“先化解后求值”的方法进行。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的进行点拨,尤其是要注意培养学生化解已知的条件,这样才能有效的解答后面的问题。最后,学生在解答完毕之后,教师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再一次向学生布置一道具有巩固性的探究题:“已知扇形aob的半径为1,其圆心角为60°,四边形qrps是扇形的一个内接矩形,如下图,那么点p在什么位置的时候,矩形qrps的面积是最大?并将最大值求出来。”给出问题之后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探究,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该堂课所学的知识,还能提升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3在探究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探究的要领以提升探究的水平。

高中新课标指出:高中数学教学中要重点的突出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发展性以及普遍性,教育教学要逐渐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还要结合高中数学教学本身的性质,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探究方法,因材施教,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并领会探究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探究水平的提升。

总而言之,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学生的努力。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还要创新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论文(专业17篇)篇三

摘要: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与学习技能,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提问,这才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就要从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根源入手,对症下药,制订有效策略,这样才能让学生敢于提问,积极提问,学会提问。

关键词:自主提问;敢问;乐问;会问。

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解决问题只是一种手段,而引导学生展开广泛而积极的思维,自主地提出问题才是最终的教学目的。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师的一味讲解与灌输,而是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的空间与权利,引导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将数学学习与生活与现实密切结合起来,展现自己的个性,能够自主地提出问题。

(一)畏于教师与教材的权威,不敢提问。

一是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将知识单向地传给学生,在学生眼中教师就是经典与权威,而不敢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二是教材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传统教学中视教材为权威,在教学中严格地照搬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学生就要怎么记,教师不鼓励也绝不允许学生有与不同教材与教师的观点与见解。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之下,使得原本就薄弱的问题意识倍受压抑,而更加不敢提出问题。

(二)处于完全被动状态之中,不能提问。

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就是教师一个人自导自演的独角戏,将学生完全排斥在教学之外,学生只是教师的附属品,是教学的被动参与者,根本就没有自主发言与提问的时间与机会。

(三)没有掌握相关学习方法,不会提问。

许多学生能够勇敢地提出问题,但是由于没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与提问技巧,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是一些是与非的判断型题目,有些问题甚至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或是错误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并不能将独特的想法准确而科学的表达出来,这些问题都是没有思考与探索的价值,这样的提问同样是低效的。

(一)营造民主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每个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爱问为什么,但是学生自主而积极的提问是建立在心理自由与安全的基础之上。为此,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实现自主提问,就必须要努力为学生营造民主而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与顾虑,让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一是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不能因学生小而包办代替学生的一切行为,包括学生的思考与思维,而是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与学习需求,与学生一起平等地参与到数学探究活动中来。二是摆正教材的位置,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新课标提出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要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而不再是传统教学中带着重教材走进学生。

(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提问。

教师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课堂,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要在时间上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更要为学生开辟更为宽广的空间,这样才能确立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时间提问,有机会提问,拥有自主提问的主动权。这就需要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机械灌输,改变教师独揽大权的局面,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这一内容时,教师让学生剪切出任意三角形,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展开主动探究。教师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并不做过多的干涉,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与空间。各小组学生都能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思维与探究,可以总结出多种求解的方法,自然也会产生更多的问题。

(三)传授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问。

教学也是如此,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让学生学会,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到方法,让学生会学。学生只有掌握学习方法与提问技巧,才能自主地提出更多富有价值的问题来。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扶放有度,启发学生思考,进而使学生逐渐摆脱教师这根拐杖,能够独立行走。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着眼于学生的实际运用来设计与提出更多具有实践性与创新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实现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机械而被动地死学书本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主提问。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更宽广的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学知识,长技能,学会自主提问。

参考文献:

[1]邹启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提问更有效[j].新课程:小学,2014(4).

[2]焦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6).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论文(专业17篇)篇四

小学数学教育对孩子们后续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孩子们的思考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而提出问题的能力则是思考问题的前提,以下是作者结合平常教学中对孩子们的提问能力的培养的几点体会。

小学数学 教学 培养 提问

提问是学生自主探索的一种表现,也是学生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也是最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好奇心的动力。好奇心是孩子们的一种天性,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他们不理解的问题时,他们便会想方设法的去寻求答案。只有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个有一个的问题,解决一个有一个的问题,才能让他们更加有效的学习吸收新的知识,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以下是作者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经验就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谈谈几点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创造出问题的意境,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引导学什么积极大胆的提问,让更多的孩子们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在讲“认识圆”时,在讲授新课前,我们可以向同学们展示一些圆形实物,比如铁环、硬币、杯子等,然后便向学生们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什么呢?你们看到的东西会跟接下来的学习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有什么想到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大家讨论的呢?”这样一开课就让学生们转动脑筋,积极思考,提出问题,从而使得教学轻松自然。在课程进展中,学什么边纷纷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比如:什么叫圆心?圆心在哪里?什么是半径、直径?半径与直径间的关系是什么?学生们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自然而然的、不知不觉的去探究新的知识。

要想让学生们在课堂积极主动踊跃的提问,教师们就必须为他们创造一个提问的平台,给他们充分提问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给学生们创造提问的机会。

2、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提问。在课中让学生们提问不但可以巩固前面的教学的知识,还能狗引出接下来的内容,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防止学生们的学习脱节。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若一开始就让他们提问,也许大部分同学提出的问题都没什么太大的意义,但是当我们把面积的定义、面积的单位、各面积单位的关系(比如平方米、平方米厘米的换算)、面积的计算公式等内容讲完后,然后再让学生们提问。此时,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就会更加具体、形象,更有利于知识的吸收、接受。

3、让学生们在自学时提问。首先让学生们通过自学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然后再让其提问题,如此,他们提出的问题更具针对性,对新知识的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学习“认识时分”这一节课时,首先可以让孩子们利用时钟模型,熟悉时钟的基本内容,对“时钟”、“分钟”的关系有所了解。而在他们自学的同时教师便可以启发学生们提问,从而让孩子们更深刻的认识、理解新知识。

4、在进行课堂总结的时候让学生们提问。不管那一节课,教师都应该在教课结束前进行总结,并让孩子们在此阶段提出问题,以便了解他们对该课内容的接受领悟程度,也可以了解到孩子们仍然存在的疑问,教学的空白地带,以便完善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不断的向学生们传授提问的方法,让学生们学会怎么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让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更有利于学习掌握知识。

1、通过示范引导教给学生如何发现问题继而提出问题。比如在计算题教学时,教师可以就例题特征、运算顺序、运算结果这三方面引导学生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多问一些“为什么”、“怎么样”。这样以来,在连续的几节计算题的讲课中,学生们通过模仿提问而达到创造性的提问。

2、教会学生们掌握提问的适当时机。提问点有很多种,比如对知识的结构上可以提问,在重点难点上可以提问,在知识的关键点可以提问,在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提问,在知识的内涵、概念、外延、拓展上可以提问。学生们的思维是无限发散的,他们的知识的认知程度、理解程度也是有限的,因此有时候后他们提出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可能没有太多的价值。因此如何让学生们正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让提问更有利于学习知识,这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以引导的。但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提问的关键。课堂上学生有时提问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有的甚至是不沾边的问题。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进行筛选。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表扬、鼓励学生们,不管他们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都应该给与正面的评价,以此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刺激他们的主动性,鼓励他们的勇气,让其敢于提问。比如,有这么一道题“我们将桌子砍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课堂上同学们纷纷给出了正确答案“五个角”。但是平常比较顽皮的学生就提出来了一个问题“那要看桌子原来有几个角?”虽然,这个问题有点突然,原有的教学思路有可能倍打断,但是说明这个学生们积极的在思考,而且提出的问题也有道理,因此,应该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充分的表扬。不但让这一个孩子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兴趣,还鼓励了其他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对孩子们今后的学习十分有利。

学生们的提问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不但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思考能力,还有利于孩子们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知识。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提问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可以让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问,同时还要注意不要使学生的提问流于形式,要让学生提有质量的问题。

[1] 马玉琪.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之我见[j]. 教育革新, 2008,(04) .

[2] 田玉萍.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j]. 教育革新, 2009,(01) .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论文(专业17篇)篇五

小学数学教学重在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学习品质,课堂提问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与学情,设计问题与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并积极回答,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深刻了解,训练学生思维,检测掌握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构建互动课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需要通过互动提问来生成。老师在课堂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是重点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理解。小学数学老师要根据课程需要,设置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同时加强师生互动,加强交流,笔者将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小学生天真活泼,他们的学习兴趣比较容易调动与激发,但是我国当前的小学教育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积极性,缺乏兴趣。原因主要在于我们教学没有很好地进行提问教学。在课堂提问中老师提问方式过于死板,比如老师会问“这个问题谁能回答一下”“谁会这个问题”,这样的问题会让学生反感,如果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不确定,就不会主动回答;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如果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假设回答错误,自尊心会受挫,降低学生主动回答的积极性,学生在以后的提问环节就很难主动回答问题,所以老师正确的提问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部分老师对课堂提问存在差异,老师经常采用直接提问的方式,没有对问题进行编制,提问过于直接不具有生动性,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总结缺乏实质性、层次性。

二、实行有效提问策略的途径探讨。

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合理的提问战略进行有效提问,这就需要我们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培养学生感想敢问意识。

2.有效引导形成解决思路。

在数学课堂上,当学生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就会退缩,不愿意做深入的了解,说明学生不愿意自主解决问题,很少主动对疑难问题进行解析;而所谓的学习就是完成老师的作业,将教材上的知识死记硬背下来,实际上根本不知道知识该怎么运用。这时候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中提到“分米和毫米”的十进制转化等知识,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提问“一根铅笔大概几厘米”“书本的长度大概是多少厘米”等问题,让他们思考有哪些方法解决这样的问题,重视合作探讨和多种结题思维的训练。

3.创新型提问方式适时追问。

老师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实行创新型提问,比如在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中“加法结合律”中的三个数相加,可以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c=a+(b+c)。老师可以在实际中进行应用,其次老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内部之间进行提问,同样的提问方式,通过自行交流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教学中,老师可以开展多媒体教学,活动教学;针对学生的回答的偏差进行追问,让他们提升思维的严密性与思考的严谨性。

4.精心设计问题以少总多。

老师要根据课本知识重点,结合自身能力,精心设计问题。重视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性概括,让学生明确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梳理重要的知识点,创建创新型情境,集中学生注意力。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老师稍加引导,学生就会很容易掌握知识点,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印象更深刻,记得更牢固。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中提到的问题: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实际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对这个问题怎样理解,首先老师要明确思路,先算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多少公顷,然后除以原来的造林数,也可以先算实际造林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然后减去百分之百。老师可以多种方式进行提问,提高学生思维转化能力,然后让学生概括这样的题型解题的注意点和方法总结。如此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知识水平。另外,要重视联系实际、灵活处理的提问。比如对于一个复杂的问题,老师可以将问题分解化,从易到难,逐渐引导学生,让学生一步步解决问题,对于较难的题目老师可以换种方式进行提问,联系实际,让学生发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总之,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能起到检查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因此,我们互动提问过程中要注意方法,重视与学生学情与思维能力相结合,突出精选精制问题,突出有层次的有针对性的问题生成提问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形成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尹素文.浅谈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策略[j].教育观察,2014(13)。

[2]程训华.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j].小学教学设计,2014(32)。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论文(专业17篇)篇六

自主性是幼儿自身成长、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新世纪人才必备的重要个性品质。那么我们教师如何来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呢?我们必须做到如新《纲要》所说的那样: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由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

一、为幼儿营造自主发展的氛围。

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对于幼儿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发展来说,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她说:“必须注意为儿童期设置一个适当的世界和一个适当的氛围,这是一个绝对迫切的需要。”只有给儿童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才能开创一个教育的新纪元。而快乐的游戏易于激发幼儿愉快的情绪,创设爱与宽松的环境是发展幼儿自主性的前提。在我们的幼儿园里,随处可见为孩子们精心创设、量身定做的环境。瞧:美工角里有幼儿可以自己快乐完成的手工作品;科学室里幼儿可以自己快乐地探索科学奥秘;音乐角里幼儿可以自己快乐地演奏出美妙的旋律;语言角里幼儿可以快乐地编制出动人的童话故事……在这些充满童趣、无拘无束的游戏中,幼儿可以得到一个尊重、温暖、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为了给幼儿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除了在物质环境上满足幼儿的需要,在精神上我们懂得去相信孩子,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使其充分感受到被同伴接纳、喜爱的快乐,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建立自信心。和孩子交流是与其建立平等的关系,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待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幼儿发展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宽松、充满爱与平等的环境,帮助幼儿养成自立、自信、自尊、自我约束等良好品质。

二、激发幼儿自主发展的意识。

教师要有强烈的观察意向和科学的观察态度,要以欣赏、忍耐、研究的态度去观察幼儿,要有一种开放性的心态,充分了解幼儿,会解读幼儿的行为、理解幼儿的行为;观察活动环境能否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投放的材料是否适应不同层次的幼儿,材料的数量是否充足,幼儿自主活动的进展如何,从中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情感态度、认知水平、个别差异等,以提供适时、适度的指导。

新《纲要》中指出:“要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在共同的生活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因此,我换了一种教育方法。我规定:无论是谁,不一定要将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但在玩别人玩具的时候,一定得事先征得他的同意。改善后的方法是让幼儿自己去做,自己去解决问题,并学习交往。实施初,确实有一些幼儿仍不愿把自己的'玩具给同伴玩,可时间一长,他们发现这样的话别人也不会把玩具给他们玩,于是幼儿们开始改变自己的交往方式了,他们会通过商量、请求、交换等方法来获得玩别人的玩具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孩子们的纠纷明显减少了,我也“轻松”了不少。

所以,我认为:在幼儿办错事或自己能处理事情时,要尽量让他们自己处理或参与,使他们成为主角。

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自主意识,还提高了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教师只需适时地加以引导,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三、为幼儿提供自主发展的舞台。

1、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幼儿自主发展的积极性。

每个幼儿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需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而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通过各种活动来激发幼儿自主发展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点,让这兴趣点成为幼儿学习的内容,使幼儿能按自己的兴趣在自由的游戏和学习中获得自主性发展。记得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幼儿看到了秋天的落叶,有的拿起来吹,有的跟着落叶跑,有的则议论:叶子为什么会掉下来?它们是不是生病了?――于是我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开展了题为《奇妙的叶子》的亲子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兴趣特别高涨,有的幼儿会跟爸爸妈妈一起讨论叶子的有关问题,有的会带来各种叶子图片和好朋友交流分享。随着幼儿兴趣的不断深入生成了一些好玩有趣的活动,我引导幼儿进行了叶子贴画、叶子想象画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他们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表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成功的体验中进一步激发了幼儿自主发展的积极性。

2、通过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为幼儿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

新《纲要》指出:“教育本身就表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更谈不上有效。”听说班级里的区域要重新布置,孩子们可高兴了,他们迫不及待地围着老师问:老师你们准备把班级打扮成什么样呀?一时间许多孩子围着我们问个不停,大家见我们把材料放在桌上更是兴奋极了。“老师,让我来帮你吧!”“我也要!我也要!”不知谁提了一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响应。是呀,为什么不让孩子参与我们环境的布置呢?在以往的环境布置中都是由老师一手包办,极少有让孩子参与的机会,更是轮不到孩子做主了。现在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不是提倡尊重孩子、与幼儿共同成长吗?这正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孩子们很快分成几组,他们自己分工合作,有的剪树叶,有的粘贴纸条,有的染颜料……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在孩子们的帮助下,我们很快就将区域布置好了,在这种师幼互动中幼儿的自主性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3、通过幼儿的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培养幼儿学习的自主性。

《纲要》中指出:“要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幼儿间的交流可以帮助幼儿互补缺陷、学习借鉴、求新求异,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记得有一次我从办公室拿来一大叠报纸,本想用来垫桌子,可谁知班中一些调皮的小孩子乘我不注意时却玩了起来,有的拿了它折了一架飞机,有的卷起了纸棒,还有的甚至拿剪刀剪起了窗花……看到这些不起眼的报纸却成了孩子们喜欢的玩具,于是我在班中开展了《神奇的报纸》这个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合作,想出了报纸的各种玩法。可见,孩子的心是相通的,孩子之间的交流、合作是培养幼儿自主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幼儿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生来就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幼儿又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他们有自主性、独立性,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主性,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自由、健康、富有个性地成长!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论文(专业17篇)篇七

创造思维思维方式乃人的思维活动的顶级具体方法,乃许多思维的统一合并得出的,乃最终造出创造力的必须。所以,鼓励刺激孩子们的创造思维意识乃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第一要务。可惜,现在的中国在教书育人的观念上依旧还有着原本落后的教育观念的想法,还有社会上的诸多职业在选择就职者时把学历看得很重,同时忽略了个人的能力,这直接导致学校的老师在教书育人时着重于“分数”,把分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认为思维与创新可有可无,只有分数高才是王道。而与此同时,孩子们同样如此,他们只是一味地追求高分以及得到文凭,因此,就只是抓住死知识死记硬背反复操练而从不知变通。这样一来,就过早地把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对于创造的灵感以及兴奋给丢掉了,取而代之的是生硬的一个个数字。所以,当孩子们面对一道更深层次的需要自己开动脑经活跃思维的题目时,孩子们就只能烦躁得想不出个所以然来,无法解答,更不懂得创新。另外,中国现如今的高中数学课本里放入了一些和高等数学相关的内容,孩子们仅仅碰到一点基础的定理,换言之,即只碰到高中数学的表面形式,但是对于数学原理的具体产生发展的过程并未曾深入探讨了解。由此直接使得高中数学新旧知识点之间未曾修建完成“媒介点”,导致孩子们对于那些概念定理存在着了解上的片面问题,以及理解上的错误认知,从而在面对高中数学的时候,存在着懈怠甚至于讨厌继续学习下去的厌学情绪。再加上,因为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底子并不一样,对于数学问题在认知理解当然也就不一样,由此使得孩子们有着在数学概念定理领会上的误差。这具体表现在当他们处理数学题目的时候,并不看重深究此数学题目里的暗含条件,把握不住题目里的明确条件;与此同时,孩子们面对某些题目的最终结果没有多个方向的理解分析与判断,没有对自我思维进程的掌握,由此使得他们的数学思维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根据高中学生在高中数学研究时所遇到的诸多思维阻碍,老师要把确定学习“目的”当作重点,把孩子们的“兴趣”当做方法,把孩子们的“好奇心”当做重要方法,慢慢地一步步解决孩子们脑海中的数学思维阻碍。要做到这样,老师在数学传授知识的时候,把那些和孩子们的周围事物的情况接近、且有一定趣味性的真实题目当做问题的基本材料,讲述题目的背景、目的以及要求,使得孩子们理解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对象以及特点,创建数学模型,进而把握有着特殊地位的基础数量关系,同时明确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而利用数学概念、符号来表现事物对象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全部化成数学题目并处理问题。使得孩子们在处理实际问题的同时深切领会数学学习的根本目的乃处理问题的能力。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思维意识的潜能,老师仍需要巧妙地设计情境,鼓励孩子们利用其爱好与好奇心。归根结底,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间断地挖掘、理解以及处理问题这样一个不确定的步骤。创造设计问题的情境乃在教科书上的死知识以及孩子们的思想两者相互之间增设某种不协调,从而让孩子们进入一个与题目相联系的情境里,刺激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好奇心”,提高孩子们的求知欲,让孩子们学习数学时更加地积极主动。

二、养成创造思维的习惯。

数学思想、思维、修养以及文化不仅仅是数学里更深一步概念里的基本要点,还是处理问题时所用的思维策略。于提高大家的素质上具特别作用,由此使得孩子们养成在纷繁的关系里考虑问题的好习惯。所以,在数学传授知识的时候,非但要使得孩子们得到某些新东西,还要让他们在进行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培训时提高其思维能力,加深处理问题的能力。老师在数学传授知识时要刻意地加入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和孩子们进行概括理解比如说,数学里许多基础方法不但是处理题目的基础方法,还是数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因此,数学中的所有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能够和数学特定知识的学习和利用相联系,变成数学知识传授里的有机组成部分,于潜移默化中慢慢让孩子们形成数学创造素养,甚至跟随孩子们的成长延伸到其他地方。

三、发挥创造思维的潜能。

根据数学教学慢慢地加深层次,孩子们相关的知识一直累积,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修养以及数学文化慢慢地于此过程形成,于是就培养出了孩子们创造思维的潜力。使得孩子们在探索未知问题时,创造出新思想、发展出新理论、开设出新方法、确定新战略,提升其自信心。所以,老师处于数学教学时应该慢慢引导孩子们激发创造思维的能力。数学的知识体系有着一定的系统性,所以,当教学时,提高孩子们发散思维的能力乃处理数学问题的有用方法。可分为以下三点:

(一)变式设置。在处理数学里的定理与问题时,做不一样的角度、层次、情形、背景的其他表现形式,指引孩子们由表面提供的条件作为出发点,想尽一切办法向多个方向加深理解。不要被既定的模式蒙蔽双眼,只求一个固定结果。

(二)变通。孩子们有阻碍时,老师要根据形势进行指引,让孩子们自己转换考虑方式,并找到另外的解决方法。

(三)培养孩子们的“奇异”设想能力。主要强调的是:。

1、“独”与“异”,创新特色,不拘于固定格局;

2、“突破”,勇敢打破固有格局,进行创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论文(专业17篇)篇八

压抑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很难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也就很难发现问题而提出问题。因此,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只有氛围活跃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提出问题。因此,数学教师要努力创造一种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教师不仅仅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是构建数学兴趣课堂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个人的教学模式就尤为重要,只有课堂活跃起来,学生才会大胆的开口。教师要改变照本宣科的应试教育模式,比如可以从备课入手,将课堂内容进行精心准备和补充,让教学内容更具趣味性。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让课堂活跃起来。另外,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一些电子设备,例如电脑、投影仪等,用新的展现方式来吸引学生的目光。教师还可以适当的引入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将生活和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从根本上认清为什么学习数学,发现原来学习数学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比如在教学“大树有多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室外去亲自测量、计算,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比例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另外,构建学习小组,相互协作学习,也是构建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的重要手段。当班级营造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之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口提问,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大胆质疑,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提问能力。

现在绝大部分的数学课堂仍旧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从根本上说就是老师在照本宣科的把数学中的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说是汇报,并不能称之为交流。优秀的课堂,缺少了交流,犹如缺少了灵魂,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学生的思维过于简单,缺少了交流,学生获得的知识仅仅是生搬硬套,缺少了科学性的论证。在课堂是,鼓励学生大胆的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到解放,更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为知识的传递打造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建立好的生生关系有巨大的帮助,也是营造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的重要因素。

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学习的知识,是小学数学课堂上常见的教学手段。很多老师认为数学答案是唯一的`,不具有多元性。实际上数学答案唯一性的背后是解决问题思路的灵活性和方法的多样性。一题多析和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提升发散性思维的重要训练手段。将一题多变和多题同解的思路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上,对于培养小学生细心观察,纵向比较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具有很好的提升作用。

教师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对自己学习的状态进行反思,发扬优点,改正不足,从而更加理性的学习。新时代下的教师评价不能再以考试的分数作为评价的基础。曾几何时,成绩优秀的同学得到表扬,成绩一般的同学直接无视,成绩差的同学得到的是满满的批评和嘲讽。这种评价方式会严重抑制学生思维探究的能力和提问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必须改变这种评价方式,积极实施多元评价,全面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质。教师可以将分层教育的思想融入到学生评价中,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和班上学生的学习基础,设置不同的荣誉,争取让各种基础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奖项,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做最好的自己,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例如可以设置“勇于求知奖”、“创新思维奖”,分别颁发给本学期提问最多的同学,和提的问题最具价值的同学。通过不同奖项的设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总之,努力改变学生在接受知识的环境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提问,教师一定要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不仅要改变教学模式,让课堂活跃起来,引导学生大胆开口,还需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论文(专业17篇)篇九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评价视角不仅关注教师,更关注学生“以学论教”,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思维、反思等方面的行为表现,特别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从而有所感悟,有所创新的能力。作为一线教师,我认为创新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作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任务是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的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下面我就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培养浅谈与剖析。

伟大的物理学家、哲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提出一个问题,特别是 一个好问题是难能可贵的。它不仅要具有提问题的意识和勇气,而且还要具备直觉的洞察能力、见微知著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求异性思维能力,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大多数老师上课的特点是:老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就忙于应付,重视结论轻视过程;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只关注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那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越来越少了。学生没有问题就不善于思考,就不会用疑问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因此,我们应给学生创造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首先,老师应使学生明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道理。其次,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其分析;对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摸索,大胆创新。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师提出问题引发生提出问题”的新理念,培养学生必须独立思考,必须主动发现,必须在如此的思考和发现中快速搜索并生成应于自身所需解决的真实的问题意识。在备课和教学中,老师应随时自然地进行“心理换位”,可设想处在学生的地位能提出哪些方面的问题。特别在课堂上老师应根据教材设计一些问题来提问,给学生以启发。

1、对“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的提问

弄清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定理的涵义及其中隐含着的条件、公式的适用范围及公式的变形,是学好小学数学的基础和前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的训练,重心逐步转向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后,,有的同学就问“当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时也可以用2a.a+4ah表示吗?”。显然象这类问题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对“解题过程”的提问

解题是学习数学的一个方面,但单纯做题,既不思考,也不提问,效果一定不好。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指出:“对你自己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当你有目的地向自己提出问题时,也就变成你的问题”,而“假使你能适当地应用这些问句和提示来问你自己,它们可以帮助你解决你的问题”。根据波利亚的解题表,我给学生归纳出下列的提问:(1)已知一些什么条件?2)所求解的问题需要什么条件?(3)还缺少哪些关系?(4)可以从哪个角度来架设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5)以前曾见过它吗?(6)能否用一个相同或相似的模型去替代它?(7)是否有一些特殊情况可帮助分析?(8)你能解问题的一部分吗?(9)用了全部的条件吗?(10)你能检验结果吗?(11)能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果?在教学中我经常按这些问题向学生发问,因而不少学生也逐步学会了按这些问题进行自问自答,这样大大提高了解题的能力,也培养了提问题的能力。.

3、对“数学思想方法”提问

怎样分析、综合?怎样联想?怎样总结?如何探索?如何转化?如何构造数学模型?可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是非常多的,学生模仿、实践的机会也是很多的。例如在长12.4cm、宽7.2cm的长方形之中,剪半径是1cm的圆。究竟能剪多少个呢?由于学生对长方形和圆的面积很熟悉,许多同学就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圆的面积是错误分析的,此时我告诉大家能否动手画一画,剪一剪,很快就找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4、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不少现象与数学相关,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生在身边的现象,然后概括成数学问题。如生活中储蓄的利率问题,物价的折扣问题,生活中的缴费问题,生产中的成本问题等等。在平时结合所教内容,渗透应用题的教学,并收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给学生以示范作用。

5、创设问题情景,营造提问氛围

无论在课外还是在课堂内,教师应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问题。如在学习确定起跑线前,让学生亲自实践每一道的起跑点不同,使他在实践中产生问题。特别在课堂上要创设问题情景,营造一种问题的氛围,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机会鼓励学生提问。如在教学中教师出现了笔误或者知识性错误,一旦发现,不要立即向学生声明,更不要隐瞒,要让学生分析有没有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只有学生养成好问习惯,他们才会不断地提出问题,他们提问题的能力才会越来越强,提出的问题的质量越来越高。

总之,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终身受益。当然,要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处处注意引导,强化提出问题的意识,并积极为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和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论文(专业17篇)篇十

提要: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学生在试图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可以得到培养。孩子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把握好时机和方式,利用学生这种特有的内需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联系实际、应用拓展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发现问题实践尝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近年来,创造和创新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求知欲,而一旦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因此,将问题贯穿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目标,也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爱因斯坦说:“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一、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淡薄的原因分析。

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靠“灌输——接受”的模式来完成。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生普遍不能或不善于发现问题,不敢或不愿意解决问题。严谨的教学结构、高密度的练习设计、一环紧扣一环的教学环节,教师追求的这种高密度、快节奏,势必会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渐渐地,一些学生失去了提问题的习惯。

现在有的教师改变“满堂灌”为“满堂问”,课堂上虽然也有一些火热的场面,看似学生不断思考,其实是通过问答的形式,老师在牵着学生走。火热的场面实质上反映的是教师自己的思维过程,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学生听听就懂一做就错的原因所在。在整齐划一的答案面前,学习没有了悬念,学生没有了疑问。教师的过度“指导”,实际上变成了对学生的主宰,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的质疑能力得不到培养,也就发现不了有价值的问题了。

二、组织“以问题为灵魂”的教学活动。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疑,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正如爱因斯坦说过那样: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所以,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首先发挥的作用应该是努力创设这样一种情境:让学生成为数学问题的发现者与解决者。

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步骤,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选取观察的素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真正存在,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1、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真正表现自己,创造性的发挥潜能。如果教师冷漠生硬,过多指责,课堂气氛必然会趋向紧张、严肃,学生产生的是压抑感,小学生的自尊心理必然使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性的思维也就无从产生。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或是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或不切主题、奇思异想的问题,教师应给予赞许的目光、鼓励性的语言。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点点智慧火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失时机地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的成功和乐趣,而当他们的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时,就会产生一种发挥更大才能的心理,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就得到了提高。

2、引导学生从自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这里所说的自学,是指学生看书自学。在教学新课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书自学,从以下几方面提问题:从与旧知识的比较、联系上提问题;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定律、特征和公式上提问题;从算理、解法或关键字词上提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提出问题。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先请学生看书自学,在看书过程中要求学生会提出问题给大家讨论、商量、解决。学生提出:1、划去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应该先划去哪一处呢?2、划去小数点后变成了什么除法?3、能否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全部去掉?4、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有的学生已经完全看懂了;有的搞懂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没有弄清楚;还有的则疑感不解……,但这样的教学,已经调动了大多数同学强烈的求知愿望,那些带有疑问的学生会做到有的放矢,在后面的教学中,对自己没有看懂的那部分知识会学得更仔细,想得更深入。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的后续教学也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随着问题一个个妥善解决,学生已不知不觉,顺利地掌握了所要学习的内容。

3、引导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教师在课堂中可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当尝试中发现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冲突或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见解时。适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当学生学会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有的学生就提出怎样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呢?教师适时出示两个例子让学生尝试,学生练习情况如下:

a.2|6810b.2|61018。

345359。

6、8和10的最小公倍数是:6、10和18的最小公倍数是:

2×3×4×5=1202×3×5×9=270。

然后让学生分别写出每一个数的倍数进行验证,学生很快发现,a题求出的120是6、8和10的最小公倍数;而b题求出的270并不是6、10和18的最小公倍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应该是90。学生在尝试中产生了困惑,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用同样的方法a题的结果是正确的,而b题的结果不正确呢?(2)为什么270不是6、10和18的最小公倍数呢?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能很快验证出一个数是否是另外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3)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肯定有所不同,那么区别在那里呢?……通过在尝试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随着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了新知,在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4、组织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动手操作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必要手段。概念知识中,有许多抽象的内容较难理解,如果让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形状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让学生用不同个数(5个、9个、12个、17个等)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拼法。学生在动手拼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为什么用5个、17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而用9个、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却有多种拼法呢?(2)这与小正方形的个数有什么联系呢?(3)是否给的正方形个数越多,能拼出长方形个数的方法就越多呢?然后针对学生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研究这些“个数”的特点,学生在交流与探讨中发现其中隐含的知识点:当小正方形“个数”的约数只有1和它本身时,只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当小正方形“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约数时,能拼成多个长方形。从而引出了质数与合数的定义。这样在操作实践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把原本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促进了概念的形成。

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并尝试采用观察、动手、探究等教学策略解决发现的问题。

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解决数学学科问题,二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的实际问题。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寻求自己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1、提供足够的问题解决活动时空。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活动过程,只有经过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探索、发现,新知识才能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当学生已积极投入问题解决活动中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的空间。只有给学生提供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途径,才能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问题的由来,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数学知识的应用以及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以及良好的数学情感体验。

2、引导学生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数学课程标准》所说: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如三角形按边的特征可以分几类?可以借助学生手中的尺。跟据测量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学生思考,从图形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每条边的长短)、比较(不同三角形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3、发掘有价值的专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会看问题,会想问题。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实践活动、作业,也可以通过模拟现实,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

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时,首先布置课前任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量一量自己教室的长、宽、高以及门窗的长、宽、高,并作好记录。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分工合作,分别算出地面、天花板、四周墙面以及门窗面积,然后告诉学生正方形地砖的边长以及价格、一桶油漆能粉刷的面积以及价格,让学生当一回“装修工”,算出在教室里贴地砖大约需要买多少块?粉刷的面积是多少?买油漆需要花多少钱?通过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重视开放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可能性一:

(2)解:设x分后两人相距300米。

x=18。

(3)解:设x分后两人相距300米。

x=18。

可能性二:

(1)(3000+300)÷(80+70)=22(分)。

(2)解:设x分后两人相距300米。

80x+70x=3000+300。

x=22。

(3)解:设x分后两人相距300米。

(80+70)x=3000+300。

x=22。

在教学中,通过多角度思考,获得多种解题途径,甚至产生不同的解题结果,可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奥秘和情趣,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成功的教育,不在于选择适合教育的人给予教育,而在于给不同的受教育者以适合的教育,使每个孩子得到自身应有的发展;不在于一枝独秀,而在于各擅其长;在丰富的体验中各不相同,在大量的机会中各得其所。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关键,教师的点拨是保证。教师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问题,以小组合作形式,帮助每一个学生成长。另外教师还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有意识地捕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肯定和称赞,让其在评价中产生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把我们的学生从小就培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

3.浅谈在计算教学中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论文(专业17篇)篇十一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为了能够确保对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进行有效培养,要求教师应该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并以新颖、先进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样,在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拥有先进、高效的教学理念,以此来确保教师能够拥有科学、合理和高效的教学方法,进而确保其在初中数学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进行培养。

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实践研究。

1.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在新一轮课改中,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进行全面培养之外,还要求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新颖、高效、活跃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并在教学中不断对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进行培养。在我国传统数学教学中,都是以老师为主体进行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来完成数学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该种教学方式教学成果只体现在学生成绩上,而无法体现在学生的能力上,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成长造成限制[2]。因此,为了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新一轮课改之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理念,还要求教师要主动对自身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在教学中主动对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进行培养。

2.联合实践对初中数学进行教学。

在对学生数学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对象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并先通过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数据计算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和空间换算能力等数学能力进行培养,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对于学生而言,其数学应用能力的主要体现在于学生是否能够应用数学知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已经开始接触应用问题,因此,为了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对学生应用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就应该有效联合实践对初中数学进行教学。在对圆柱的侧面积计算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应该先举几个圆柱的例子来使学生对圆柱进行初步了解。比如,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烟囱、排水管道、普通杯子等,都属于圆柱体,如此一来学生对于圆柱体就会拥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提问几个问题,比如如果在生活中需要用油纸对抽油烟机的管道外围进行包裹,那应该怎么购买合适大小的油纸;同时,在此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的了解和掌握,还可以向学生讲述曹冲称象和爱迪生量灯泡体积的故事,诱导学生变相对圆柱侧面积进行计算。最终,学生就会想到将圆柱裁开进行计算的方式,就会明白圆柱侧面积计算方式的由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数学,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引起足够重视,并通过合理利用生活实例进行教学的方式来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论文(专业17篇)篇十二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创新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时代呼唤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已成为美术学科着力培养的核心指向。本文拟从“猎奇心理”“创新思维”“画里有话”“创新技能”等方面,浅议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路径与操作策略。

引言。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版)》关于美术课程基本理念其中一项就是注重创新精神,指出:“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1]”时代呼唤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已成为美术学科着力培养的核心指向。

一、猎奇心理。

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2]”现在的小学生普遍存在一种猎奇心理,他们的好奇心能让他们主动追寻到希望得到的答案。听过一节非常优秀的课――《滚动玩具》。教师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拿了一个雪碧瓶并把它放在了斜坡上,提问学生它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很自然地回答瓶子会滚下来,那为什么会滚下来呢?生:“因为瓶子是圆的,放在斜坡上,它就会滚动。”教师拿了一个圆形盘子放在斜坡上,结果盘子无法像瓶子那样滚动。学生思考了一会儿得出答案:因为盘子与斜坡的接触面太窄了。教师又换了接触面大的一次性水杯,结果也无法像瓶子那样滚动,却总是偏向一边,这又是怎么回事?有个聪明的学生很快领悟出来:“杯子一头大一头小,滚动起来会向一边斜。”“原来制作出一个滚动的玩具也不容易啊,你们能总结出一个滚动的玩具必须符合什么样的特点吗?”只见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这位教师没有直接告诉他们怎么制作,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正做到了如何教“学”。因此,新奇情境的创设,好奇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只有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创新思维。

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人类的精神创造。[3]”在教学《三原色三间色》这一课时,学习内容看似非常简单,就是三原色中两两搭配产生另一种颜色,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用自己精心制作的课件直接讲解、展示无疑是索然无味的,经过深思熟虑后,我带了三瓶彩色“饮料”来到了班级,并告诉他们今天这节课要带领大家来调制新的“饮品”,看看能否成功,学生们立即来了兴趣,跃跃欲试。我引导学生将两种彩色“饮料”混合调出新的色彩,给大家展示,并说出新的颜色之名。这样学生就自主发现了规律,了解红加黄变为橙,红加蓝变为紫,黄加蓝变为绿,学生们在动手中学到了知识,在实践中获得了结论。在寓教于乐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们不知不觉地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画里有话。

课堂上,有位小朋友在画画时,把有太阳的天空涂成了灰色。我问他:“你怎么把晴天画成灰颜色呢?”这位小朋友很天真地说道:“虽然有太阳公公,可是天空还是很灰啊,我感觉到处都是灰蒙蒙的,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所以我就画了灰颜色呀,老师你都没有见过吗?”他想表达的应该就是我们眼里被污染的天空或有雾霾的天气,而不会像我们成人那般较真画得“像不像”,因为他们热情大胆、敢于表现,把自己既有的认知直接运用到自己的画作中,所以方能创作出构思奇特、迸发创新思维火花的.绘画作品。“孩子是本能的缪斯”,如果拿到孩子的画,我们不要觉得只是一堆颜色的涂鸦,不可去胡乱猜测这绘画里面的内容,因为从成人的视角是不能完全理解孩子画中的内心世界的。我们可以让孩子说一说这画里的故事,因为这看似混乱的涂鸦里可能蕴藏着一个个不为人知的趣味故事。

四、创新技能。

曾经有个家长问我,我家孩子总是画不圆圆形怎么办?我想说,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一年级的孩子要是能把圆画得那么好,圆规也就可以退休了,画不圆也是一种童趣、一种可爱的表现。因此,要想培养出具有独特个性的美术人才,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用儿童的眼光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创新。通过搭建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得到发展,让每个生命个体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树立自信心。教师要真正确立起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意识,把学生塑造成具有独特内心世界和巨大生命潜能的个体。在教学《美丽的盘子》一课时,我让学生先观察盘子的特征,结合自己见过的实物,找出盘子与平时纸张的区别,结合我课前拍摄的大量素材照片,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凭空想象的压力。我在课堂示范的时候运用多种方法表现盘子的花纹和造型,接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大胆而丰富的遐想,充分给予学生自由的发挥空间。由此可见,美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绘画表现能力、审美能力等多种能力,最终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技能的人。知识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阶梯,知识贫乏,就没有系统的储备。虽说创新能力离不开人的智力因素,但有高的智力不一定就有高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还取决于每个人的心理素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想象中的怪兽》这一课,教学内容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欣赏各种怪兽图片,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再让他们进行分析、讨论,结合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孩子们概括出了各种各样的怪兽造型。因此,作为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涵养,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潜质,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他们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技能。

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位教师都义不容辞的职责,而美术作为一门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就需要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观,立足新课标,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使美术教育充分展现其独有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泉.如何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j].新课程(小学),(6).

[3]蒋洲鸥.基于小学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育[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3(3).

作者:徐莉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分校红太阳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论文(专业17篇)篇十三

首先,语言要生动,从你的言谈举止中,能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其次,要善于运用学具,作出线条优美,表意明确,对照鲜明的图案,让学生一目了然,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从屏幕上感受数学知识。如学习习近平行线的概念时,先让学生感知实物,如练习本上的两条横线,双杠的两根直杠,供火车在道上行驶的两根铁轨等。在些基础上,建立成对直线的表象,然后分析其本质特征:都是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可以向两旁无限永不相交。

二、重视推理教学,树立发展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要使学生懂得,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而变化又是有条件的,它要符合一定的推理过程,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在解析简单方程时,要使学生知道,根据题目要求,我们反复地从中寻求已知条件,有的是显性的,一般是隐性的,然后根据推理公式要求,加一些辅助的成分,即借助于某一外物,层层深入,步步导入,这样即可从“柳暗”到“花明”。

三、重视一题多解,提倡殊途同归,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要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数学概念,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必要时给学生一定的暗示和帮助。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方法上加以指导,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的发散思维要给以一定的鼓励和表彰。尤其是在练习题中,要大力提倡一题多解,一解多式,一式多法,即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重视质疑探究,启发想象,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更是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在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将两个完全一机关报图形任意拼成一个学过的几何图形,再让小组同学讨论原梯形与拼成的四边形、三角形有什么样的关系,最后让学生根据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自己总结也梯形面积公式。这样,学生通过外在的动引发其内在的动,其创新思维在想象和探究中得以逐步培养,同时也展现了数学教学的无穷魅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论文(专业17篇)篇十四

在认真听取博兴一小宋春景老师的精彩分析后,我收益匪浅。实践活动课是非常花精力的课,需要准备材料,组织室外纪律,提高教学效率都是大家需要想到。如果组织好了,学生可以说终身受益;反之学生只是放放风而已。

数学实践活动,以数学知识为支点,以丰富的生活实际为背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调查、猜想、验证、推理等,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了解数学的简单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如实践活动中测量学校的一草一木让学生感受到100米的到底有多么长,小红的身高是多少……”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数学知识,以富有个性的方式解决问题,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领悟了数学学习的用处之大。

二.培养合作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较课堂中数学学习有很大不同,更能体现小组合作的价值,在遇到富有挑战性,学习独立学习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往往需要合作,提高活动的`效率。如:实践活动“测量男女生的脉搏”,在学生掌握脉博的检测方法后,需要通过互助合作完成,在活动前,要分成若干小组,分工协作,做到人人有事做,个个口、心、脑并用。同学之间增强了合作的意识,培养了合作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三.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能只在一朝一夕,更不可能依靠课堂短短的40分钟来实现。数学实践活动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较好地体现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结束后,让学生用所学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美丽的图案,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运用基本知识的能力,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受到很多的困难,从中培养了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其次,学生通过对一些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够作出比较客观的判断,形成了正确的情感道德观。如对居民节约用水情况的调查分析,及我国乃至全球水资源情况的调查分析,就能使学生明白节约用水的目的和意图,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这样让学生早点接触社会,融入了社会中学习数学,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我们在培训中更清楚地认识到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论文(专业17篇)篇十五

把学生被动的学生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具体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做法。

1让学生学会看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看书,从教材中获得知识,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条主要途径。

1.1激发学生看书的兴趣。

为此,在看书之前,教师要以趣激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看书,寻求答案,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1.2指导学生掌握看书的方法。

在让学生看书之前,教师都要出示提纲,注意提纲的,有陛。

1.3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看书习惯让学生做到“三看”,即课前看,了解所学知识的大概;课上看,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课后看,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

2让学生说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联系。思维表现于语言,而语言的发展又促进思维的发展。所以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口述训练,在发展他们语言的同时,培养思维能力。

在学习时,要求学生边看边说,把看到的,想到的,弄明白的,都有条理地说出来,或者和同桌交流一下,并引导学生对自己说出来的语言进行组织调整,以表达准确的概念。学生的思维也就得到了锻炼。

看书后,让学生相互把看书的结果汇报一下,对于不同的看法,可以互相讨论,这时候主要是引导学生把话说准确,说明·43·白,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促进表达能力的发展。

3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的操作能力手的动作可以促进脑的灵活。为了培养许的操作能力,教师应该经常引导他们勤动手,多动脑,从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对于某些教学内容,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形式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比如,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时,先让学生准确大小不同几种长方体,上课时让学生观看这些图形,并动手摆一摆,使他们真正理解物体的表面积是物体的总面积的概念,之后,在让学生找出这些物体的特征。这样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观察比较和独立思考,使学生深刻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并掌握了它们的特征。

4让学生批改,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判断正误的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教师在课堂练习后,出示答案,让学生对照答案通过自检和互检的方法进行批改,并且自我订正。对于某些典型题目,组织学生讲评,通过讲评,不但使他们明辨施肥,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在讲评过程中,由于学生要表白自己的看法,所以表达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论文(专业17篇)篇十六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教”很大程度决定着教育的成败。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我们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假如教师有个正确的“育人观”,就会在数学的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教师自身也应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的想象力、创造力。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时候,我们应带着一种宽容、豁达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便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容易产生创造性思维。心理学家曾经说到:处于压力下的思维是带有强迫性的,这种思维很难产生创造灵感。创造性能力的产生需要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老师和学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去引导学生,使学生持有一种愉快的心情,这将会使“教与学”更加和谐。所以,教师要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有助有调适学生心理,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这有助于提升学生个人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主动观察能力。

首先,我们要从习惯入手,在观察中我们要做到,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强力的好奇心,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去引导学生对好奇的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例如,学生在学习“图形的认知”,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找出事物的形态和特征,找出事物间的区别和联系,并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事例,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观察的好习惯。其次,学生的观察要有目的性。所谓目的性就是要有目的地去体检、去观察,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获得认可。反之,如果是漫无目的的体验、观察,将会无法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有目的性的观察,也就是最有效的观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观察。最后,学生要养成仔细、认真的观察。学生认真的态度有利于仔细、认真的观察。如果回圈吞枣,匆匆一览,就很难发现事物内部一些细微的东西。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仔细而认真地观察,培养学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知的细微现象,我们通过以上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费赖登塔尔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索精神”。由于中小学学生的年龄偏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普遍较弱。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利用己有图形或物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把操作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注重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迁移能力是培养学生对己有知识和技能掌握后,如何对新知学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己有知识的“例子”作用,引导学生对类似学习内容、类似学习方法以及类似解题技能的知识进行分析,凭借知识方法的共同点,可让学生举一反三进行迁移,于同中见异,刻意求新。

五、倡导学生的求异能力。

教学中求异是创新的基础,教学中倡导求异,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一题的思维习惯,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面对教材权威敢于“班门弄斧”,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例如,解答梯形面积公式,教材提示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时候,旋转平移两个完全一致的梯形,得出面积公式。在教学时,有的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这样做麻烦,提出只要连接梯形上底任一顶点与对角的顶点,将梯形转化为两个三角形,运用己学到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就可以得出梯形面积公式。在学生求异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新见解,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培养学生在数学科目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在主动、迁移、求异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结语。

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地采用鼓励性评价,表扬后学生会感到如沐春风,之后课堂上会敢讲敢做。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学生的活力、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课堂教学也会充满活力。这样学生积极性就提高了,就有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苦学”转换到“乐学”,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总之,在数学的教学中,应从生活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激励解答一鼓励表扬,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数学学科成为学生在学习中的“快乐的海洋”。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论文(专业17篇)篇十七

小学教师应该有效地应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去思考,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满堂灌”,传统的教学目的则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所以,我们小学数学教学所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如何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间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人教版数学四年级课本第二单元《直线、射线和角》的时候,就可以提问学生:“请同学们利用教室中器材作比喻,说说教室里的物品有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同学们经过仔细的观察后,回答:“将门边看成一条直线”“将地面看成一条直线”“地面和门边都是直线,形成的角就是直角”“我认为……”……这样从现实中给学生找到最直观的教学例子,能够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刺激,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其成因,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时效性,达到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因材施教,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

由于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应该只针对某一些学生,而应该考虑大多数学生的需求,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科学的教学设计要求老师必须通过更好的课程教学安排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根据学生以及授课内容的需要,因材施教地进行科学教学设计,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正确地引导学生去了解所学的知识点,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习惯去学习和思考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我们在学习小学数学《测量》的时候,主要学习毫米的认识、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等。一些小学生对这些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们在授课的时候,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因材施教,选择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假如学生对现在学习的知识已经能够很好地掌握了,就不需要再对他们进行细致的讲解了,而是让他们学习难度更加深刻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很好地锻炼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不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学生,给他们仔细地讲解,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结语。

要想更好地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就要善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规范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然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观念,规范教学模式,让小学生获得更优质、更合理、更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规范的课堂环境中更好地接受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

    暑假倔强的生命(精选21篇)

    优秀作文是一份对自己成长历程的见证,也是一份对读者心灵的激荡。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优秀作文的写作特点,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供参考。一次偶然的机会,

    大学计算机的实习总结(专业23篇)

    实习总结是对自身成长和进步的评价和总结,是一次自我认知和人生体验的机会。在下面,你将看到一些成功撰写的实习总结范例,希望能给你一些写作的参考。在这三个多月的时间

    小学五年级状物我的小闹钟范文(14篇)

    优秀作文是对学生创造力、表达能力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展示了不同作文类型和不同写作风格的特点,供大家参考。我有一个亲密的小伙伴,

    夸自己教案(专业21篇)

    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接下来是一些成功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从开学到现在,很多家长

    工作总结人口普查(热门13篇)

    一个月的工作总结既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交代,也是对上级领导和团队成员的一种展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总结有所帮助。南山城镇人口普

    我的好学校小学三年级(专业15篇)

    学校是我们快乐成长的地方,每天和好朋友们一起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时光。这是一份来自某某学校的学年总结,记录了学生们的成长历程。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我背着小书包进入

    幼儿园小班春季学期保育员工作计划(专业18篇)

    幼儿园工作计划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幼儿的兴趣、特长和发展需求来制定具体的活动和教学安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幼儿园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森林资源类专业学生实习报告范文(18篇)

    实习报告是对实习期间工作内容和收获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别人的实习报告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实习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个人年度工作表现自我鉴定大全(13篇)

    通过工作鉴定,可以发现员工在工作中的潜能和发展空间,为人才培养和岗位优化提供依据。这是一份综合性的工作鉴定报告,记录了员工在不同方面的工作表现。时间一晃而过,弹

    华南虎说明文小学大全(13篇)

    优秀作文能够给人以启发和鼓舞,让读者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下面是一些备受推崇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被称为“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