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数学测量教案(专业12篇)

时间:2023-12-15 作者:梦幻泡

教学工作计划是对教师在一段时间内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和规划,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教师们带来一些启示。

蒙氏数学测量教案(专业12篇)篇一

1、能用回形针、吸管、雪花片测量小鱼的长度,尝试记录测量结果。

2、了解物体的长短是相对的。

课件、回形针、吸管、雪花片若干、卡片鱼、记录单若干。

1、创设情境图,引发幼儿测量的兴趣。

(1)出示课件。

师:夏天的池塘真热闹呀,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探索测量工具、测量方法。

(1)比赛开始前,先量一量鱼宝宝有多长吧!

(2)你准备用什么来测量?从哪儿开始量?

(活动实录:幼儿一:我想用铅笔。

幼儿二:我想用回形针

幼儿三:我想用牙签。

幼儿四:用吸管。从鱼头开始量……)

(评析:孩子们都能想到用自然物来测量,可能看到老师为他们准备的操作材料才想到说的,但这并不影响活动效果,孩子们的表现欲望特别强烈。)

3、幼儿操作

(活动实录:幼儿一:把回形针一个搭一个连在一起量。

幼儿二:量鱼的周长。

幼儿三:虽然把回形针一个接一个,但没有按一条直线量。

其余幼儿的方法基本正确。)

(评析:本环节我没有把测量方法抛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自由探索测量方法,然后再纠正改错。有的幼儿方法不正确在情理之中。)

5、老师示范。

6、继续操作

师:瞧,青蛙和龙虾比跳远,大白鹅和乌龟比游泳。比赛结果出来了,那谁是跳远冠军、游泳冠军呢?请各位裁判,用吸管、雪花片量一量。把结果记录下来。

7、展示测量结果

(1)谁是跳远冠军、游泳冠军?

(2)为什么同样的长度,用不同工具量,结果不一样呢?

:同样的物体,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因为工具不一样长,所以结果就不一样。

1、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手、脚或者身边的`自然物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活动室的面积、桌椅的高度。

2、玩“量身高”的游戏。请幼儿两两结对,互相为对方描画出身体的轮廓,然后再用回形针测量出各自的身高有多少个回形针的长度。

蒙氏数学测量教案(专业12篇)篇二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1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5、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

二、探究体验。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王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量一量。

交流。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

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牌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组织交流。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蒙氏数学测量教案(专业12篇)篇三

活动目标:

1、能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黑板、摸箱、标记。

活动过程:

1、导入:将幼儿分成五组,进行跑步比赛。

师:你们知道刚才跑了有多远?有什么办法知道呢?(量一量)。

2、提出测量要求:这里有许多材料,每组商量一下选一种材料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的工具和结果记录下来交给老师。

3、幼儿第一次尝试测量,教师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4、请测量方法正误的两组幼儿分别演示,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精确。"来;自。屈;老师;教。案;老师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一次测量的结束处是第二次测量的开始,依次接着量)。如幼儿测量的都正确,也请一位幼儿示范,教师加以解释。

5、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进行第二次测量验证第一次的测量结果。

6、请每组推选一位幼儿介绍本组的测量结果。

7、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思考: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因为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长、有的短,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8、游戏:找宝藏。第三次尝试测量。

幼儿从摸箱里摸出一张画有宝藏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进行测量,找到宝藏。

活动反思:

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蒙氏数学测量教案(专业12篇)篇四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让幼儿尝试重复使用同一物品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使用记录的方式,掌握物品长度测量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愿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

重点:重复使用一个单位量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

难点:学会以记录单的方式来进行对测量结果的记录。

铅笔、记录单、金箍棒(人手一份)、孙悟空手偶一个、故事书、积木(长方形、正方形)、一根筷子。

1、谈话导入。(注重幼儿的感受性)

小朋友你们好!我是西游记的大师兄孙悟空(出示手偶)。我最近遇到了一个难题,很多朋友都想知道我的金箍棒有多长(出示金箍棒),今天想请小朋友们来帮帮我,可是我的测量工具只有一根筷子(出示筷子)。

2、(1)请个别幼儿尝试用一根筷子对金箍棒进行测量。(注重幼儿的体验性)

结果:用一根筷子测量金箍棒长度的时候,筷子不够长。

(2)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一根筷子不够长,我们该怎么办呢?

(3)可以重复使用筷子进行金箍棒的长度测量。

(4)请个别幼儿尝试如何重复使用筷子进行对金箍棒的长度测量。

小结:一根筷子的长度看作被测物体的一部分,并且能将这根筷子沿着金箍棒的长度重复地摆放,不留白、不重叠地覆盖整个长度,并对这些重复进行计数。

3、孙悟空只有一根筷子,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用来当作测量的工具。我们的教室里面也有:铅笔、故事书、积木(长方形、正方形)等。

4、分组操作活动。(注重幼儿的.操作性)

(1)重复使用一支铅笔测量,并做好记录。

(2)重复使用一本故事书测量,并做好记录。

(3)重复使用一块积木(长方形或正方形,幼儿自由选取),并做好记录。

小结:测量本身就需要特定物品来对它测定结果,而在测量中的方法是多样性的,结果也是多样性的。

记录单:通过学会用记录的方式,掌握测量的方法。

七、活动结束:

1、请幼儿分享自己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有利于同伴间的互相学习。

2、幼儿有序收拾学具,活动结束。

八、延伸活动: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物品都可以用来重复使用测量的,请幼儿根据活动中掌握到的学习方法,自己尝试在家中寻找,对某一样物品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并记录。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量和数具有同构性,但是儿童对量的认识要明显地晚于数;相比与5岁的儿童已能很好地掌握数数技能。

大班的幼儿已经开始理解长度可以分割为若干个单位量,可以重复使用一个单位量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这时幼儿已经能在头脑中建构单位量与长度之间的等量替换关系,表现为重复使用一根小棒来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

蒙氏数学测量教案(专业12篇)篇五

1、学习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2、继续探索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学习用不同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完整的铅笔、积木、回形针、橡皮等测量工具(幼儿人手2份)

记录表格(见活动材料)

一、创设问题情景,以故事的方式引入。

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问题。

师:小朋友,瞧,图上有谁?它们在干什么?(米老鼠和唐老鸭,它们在比赛跳绳)再看下面一幅图,想知道它们在说什么吗?再来看第三幅图,它们现在在做什么?(在测量跳绳的长度)它们用的测量工具一样吗?(不一样)再看一看最后一幅图,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它们在争论谁的跳绳长。)

2、引导幼儿讨论测量长度的工具和方法。

师:请你们也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跳绳的长度呢?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二、迁移幼儿已有测量长度的经验。

师:我们中班的时候已经学习过测量长度的方法了,你们还记得吗?那我请一个小朋友用黑板擦来量一量黑板的长度,你们仔细看他测量的方法对不对。

师:他测量的方法,对吗?谁愿意来跟大家说一说。并示范一下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呢?(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量一下记录一下。)

三、幼儿尝试测量,探索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1、幼儿自主选择两种不同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

师:小朋友真能干,都已经掌握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了,现在我想请你们每人自己选择两个不同的测量工具,分别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并在表格上记录用每个工具测量的次数和结果,(教师可示范记录方式)

师:你们刚才用两种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一样还是不一样?请你说一说,你刚才是用哪两个工具测量的?桌子有几个xx长?用xx测量时量了几次?桌子有几个xx长,用xx量了几次?(请个别幼儿回答)

2、集体选择两种同样的工具测量书本的长度。

3、引导幼儿讨论并小结。

师:我们每次的都是同一个物品,为什么测量的次数和结果不一样呢?仔细观察你们的记录表,你会发现什么?(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长,量的次数就少,测量工具短,量的次数就多的道理。)

师:小结,测量工具长,量的次数少,测量工具短,量的数次就多。

蒙氏数学测量教案(专业12篇)篇六

1、能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黑板、摸箱、标记。

1、导入:将幼儿分成五组,进行跑步比赛。

师:你们知道刚才跑了有多远?有什么办法知道呢?(量一量)。

2、提出测量要求:这里有许多材料,每组商量一下选一种材料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的工具和结果记录下来交给老师。

3、幼儿第一次尝试测量,教师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4、请测量方法正误的两组幼儿分别演示,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精确。老师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一次测量的结束处是第二次测量的开始,依次接着量)。如幼儿测量的都正确,也请一位幼儿示范,教师加以解释。

5、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进行第二次测量验证第一次的测量结果。

6、请每组推选一位幼儿介绍本组的测量结果。

7、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思考: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因为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长、有的短,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8、游戏:找宝藏。第三次尝试测量。

幼儿从摸箱里摸出一张画有宝藏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进行测量,找到宝藏。

9、结束小结:

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蒙氏数学测量教案(专业12篇)篇七

1、学习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3、同伴之间能相互合作,大胆的交流。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黑板、摸箱、标记

1、导入:将幼儿分成五组,进行跑步比赛。

师:你们知道刚才跑了有多远?有什么办法知道呢?(量一量)

2、提出测量要求:这里有许多材料,每组商量一下选一种材料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的工具和结果记录下来交给老师。

3、幼儿第一次尝试测量,教师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4、请测量方法正误的两组幼儿分别演示,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精确。老师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一次测量的结束处是第二次测量的开始,依次接着量)。

如幼儿测量的都正确,也请一位幼儿示范,教师加以解释。

5、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进行第二次测量验证第一次的测量结果。

6、请每组推选一位幼儿介绍本组的测量结果。

7、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思考: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因为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长、有的短,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8、游戏:找宝藏。第三次尝试测量。

幼儿从摸箱里摸出一张画有宝藏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进行测量,找到宝藏。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蒙氏数学测量教案(专业12篇)篇八

1.学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轻重。

2.理解物体的轻重是相对的。

3.知道物体的大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二、重点与难点。

1.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2.理解物体大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三、材料与环境创设。

1.材料:分类盒、天平、积木、弹子、雪花片等物品。

2.环境创设:在数学区中放置各种供测量的物品和天平。

四、设计思路。

本内容有两个难点。对于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这难点,设计首先通过分类活动提示问题,使原来重的一类物体中产生轻的物体,轻的物体中产生重的物体。同时通过设问促使幼儿思考、解答。其次,安排排序活动让幼儿进一步感知、体验、帮助他们理解。

第二个难点是理解物体大小与轻重的关系。幼儿对物体大小与轻重的关系总是认为在的物体是重的,小的物体是轻的。因此,设计通过游戏让幼儿在猜错的过程中纠正原先的想法,形成正确的观念即物体的大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五、活动流程。

分类—讨论—分类—游戏—排序。

1.通过分类活动积累有关特体轻重的感性经验。

(1)在数学区中提供天平和各种物品。物品放在盒子里,每个盒子里放两件物品。

(2)要求幼儿将物品按轻重分类,即将每个盒子里的物品按轻重分别放入有轻重标记的盒子里。

2.通过讨论确定区别轻重的方法。

(1)出示两件物品,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两件东西哪个重哪个轻?

(2)出示轻重差别很小的两样东西,讨论用手掂量和用天平哪种方法更好。

3.通过分类活动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1)幼儿每人取两件物品,用天平称出轻重后放入相应的分类盒中。

(2)从标有重或轻的盒子里取出两件物品,提问:这两样东西都是重的?然后放在天平上,让幼儿思考,解答其中的原因。

4.通过游戏理解大的东西不一定是重的,小的东西不一定是轻的。

出示大小不同的物体让幼儿猜哪个轻哪个重。然后用天平验证。如:大盒子里放棉花,小盒子里放铁块。

5.通过排序活动进一步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让幼儿在数学区中将三个以上的物体按轻重排序,并作好记录。

蒙氏数学测量教案(专业12篇)篇九

一、创设问题情景,以故事的方式引入。

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问题。

师:小朋友,瞧,图上有谁?它们在干什么?(米老鼠和唐老鸭,它们在比赛跳绳)再看下面一幅图,想知道它们在说什么吗?再来看第三幅图,它们现在在做什么?(在测量跳绳的长度)它们用的测量工具一样吗?(不一样)再看一看最后一幅图,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它们在争论谁的跳绳长。)。

2、引导幼儿讨论测量长度的工具和方法。

师:请你们也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跳绳的长度呢?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二、迁移幼儿已有测量长度的经验。

师:我们中班的时候已经学习过测量长度的方法了,你们还记得吗?那我请一个小朋友用黑板擦来量一量黑板的长度,你们仔细看他测量的方法对不对。

师:他测量的方法,对吗?谁愿意来跟大家说一说。并示范一下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呢?(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量一下记录一下。)。

三、幼儿尝试测量,探索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1、幼儿自主选择两种不同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

师:小朋友真能干,都已经掌握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了,现在我想请你们每人自己选择两个不同的测量工具,分别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并在表格上记录用每个工具测量的次数和结果,(教师可示范记录方式)。

师:你们刚才用两种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一样还是不一样?请你说一说,你刚才是用哪两个工具测量的?桌子有几个xx长?用xx测量时量了几次?桌子有几个xx长,用xx量了几次?(请个别幼儿回答)。

2、集体选择两种同样的工具测量书本的长度。

3、引导幼儿讨论并小结。

师:我们每次的都是同一个物品,为什么测量的次数和结果不一样呢?仔细观察你们的记录表,你会发现什么?(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长,量的次数就少,测量工具短,量的次数就多的道理。)。

师:小结,测量工具长,量的次数少,测量工具短,量的数次就多。

蒙氏数学测量教案(专业12篇)篇十

1、创设情境图,引发幼儿测量的兴趣。

(1)出示课件。

师:夏天的池塘真热闹呀,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探索测量工具、测量方法。

(1)比赛开始前,先量一量鱼宝宝有多长吧!

(2)你准备用什么来测量?从哪儿开始量?

(活动实录:幼儿一:我想用铅笔。

幼儿二:我想用回形针。

幼儿三:我想用牙签。

幼儿四:用吸管。从鱼头开始量……)。

(评析:孩子们都能想到用自然物来测量,可能看到老师为他们准备的操作材料才想到说的,但这并不影响活动效果,孩子们的表现欲望特别强烈。)。

3、幼儿操作。

(活动实录:幼儿一:把回形针一个搭一个连在一起量。

幼儿二:量鱼的周长。

幼儿三:虽然把回形针一个接一个,但没有按一条直线量。

其余幼儿的方法基本正确。)。

(评析:本环节我没有把测量方法抛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自由探索测量方法,然后再纠正改错。有的幼儿方法不正确在情理之中。)。

5、老师示范。

6、继续操作。

师:瞧,青蛙和龙虾比跳远,大白鹅和乌龟比游泳。比赛结果出来了,那谁是跳远冠军、游泳冠军呢?请各位裁判,用吸管、雪花片量一量。把结果记录下来。

7、展示测量结果。

(1)谁是跳远冠军、游泳冠军?

(2)为什么同样的长度,用不同工具量,结果不一样呢?

:同样的物体,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因为工具不一样长,所以结果就不一样。

蒙氏数学测量教案(专业12篇)篇十一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故事中的“一寸虫”进行测量,了解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直线的测量方法。

3.体验进行测量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了解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活动难点:学会直线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对动物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测量。

活动准备:一寸虫图片幼儿两次操作的测量材料。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2)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虫吗?幼:毛毛虫。

(4)师:哦,原来一寸虫长的这么大,对人类来说,这么长就是一寸,所以我们叫它一寸虫。

2.运用故事,引出测量。

(1)教师出示图片,讲述故事:在一片大森林里,住着很多大大的动物,比如说?可是还住着小小的一寸虫,但是,还住着爱吃一寸虫的知更鸟。有一天,知更鸟要吃一寸虫,一寸虫赶紧说:“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会测量。”

(2)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测量吗?幼:测量就是量一量有多长。

(3)师:你会测量吗?小朋友的小椅子上也有一寸虫,每个小朋友可以拿下来看看,你想用它来测量什么?我们先从自己身上来量一量,试试看。(幼儿用一寸虫在自己身上测量)。

(4)师:好了,现在我们把一寸虫贴在自己的身上,老师看见我们小朋友还不怎么会测量,那我们先来看一看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吧。

3.幼儿尝试初次测量,学习直线的测量方法。

(2)师:一个一个是怎么连起来的?

教师小结:一个跟着一个拍在一起,中间不能有空隙,也不能有重叠。

(3)师:那一共爬了几条?(3条),

师:一只一寸虫是一寸长,量出来用了3只一寸虫,那是多长呢?

幼:3寸长。

(4)师:一寸虫真厉害,一会儿就测量出了知更鸟的尾巴有3寸长,那小朋友你们想试一试,学习一寸虫测量的方法呢?(想)。

师:(出示一张纸)在这张纸上,有一条线,看看上面有什么?(一个红点)这个红点就是起点,是一寸虫开始摆放的地方。请小朋友测量下这条线的长度,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这个小方格里。

师:在测量之前,你们想想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让幼儿想一想)想好了吗?现在开始测量吧!

(5)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讲评幼儿的操作,有问题的指出并纠正。

4.幼儿再次测量,运用直线测量法,学习测量动物的某个部位,并简单记录。

(1)师:一寸虫帮知更鸟测出了尾巴的长度,知更鸟说:“好吧,你帮我测量了,我就不吃你了,可是我还有很多的朋友,你也要帮它们去测量一下,不然我还是会吃掉你的。”

(2)师:看看知更鸟的朋友是谁?(教师出示图片:大象、长颈鹿、兔子)。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他们会叫一寸虫测量什么?

幼:大象的鼻子,长颈鹿的脖子,兔子的耳朵。

师:这一次啊,一寸虫想请我们小朋友来测量,你们愿意吗?(愿意)。

(3)师:在测量之前,先请小朋友认识一下这些操作材料,有一张记录单,还有动物的图片,还有一寸虫,请小朋友来为知更鸟的好朋友测量一下。注意,找到这些图片上的红点,这是开始放一寸虫的地方。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5)讲评记录单,请几个幼儿来分享一下。

师:你是帮谁测量的?你是怎么来量的?(幼儿的操作在投影仪上展示出来)。

5.感受一寸虫的机智,体会测量的乐趣。

(1)师:一寸虫告别的知更鸟和它的朋友,慢慢向前爬,在路上碰到了夜莺,夜莺要吃掉一寸虫,一寸虫说:“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会测量。”

(2)师:你们猜猜夜莺要请一寸虫量什么呢?

幼:能(不能)。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的东西是可以测量的,有的东西是不可以测量的。

师:那一寸虫利用夜莺不知道歌声是不能测量的这个道理,她就逃跑了。

师:我们来看看一寸虫是怎么做的?它对夜莺说:“好吧,那你开始唱吧,我来测量。”于是,夜莺开始唱了一起,一寸虫爬呀爬呀,一会爬到草丛里,一会儿躲在小花里,一会就不见了。

师:一寸虫真聪明,而夜莺不懂得测量,那我们小朋友呢,有没有学会测量了?(学会了)。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测量的,比如说我们教室里的桌子的长度,积木的长度……等下我们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用一寸虫去量一量有多长吧!

蒙氏数学测量教案(专业12篇)篇十二

生活中,在测量长度或质量时,有时往往不需要得到精确的结果,即使需要精确的结果,也要先做一个恰当的判断,已确定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下面为大家分享了数学《测量》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

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纸条,图钉,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别针,花生。

学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提问: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提示:左、右小组分开测量。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 )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取整数)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讨论交流,想办法。可以有很多方法。

今天学了什么?

相关范文推荐

    我就是我高中写人(汇总14篇)

    优秀作文不只是字句通顺,而是需要能引起读者共鸣,给读者一种独特的思考和感受。欣赏优秀作文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我,名字叫陈怡,今年十二岁,喜

    吃西瓜教案大班(专业23篇)

    大班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有效的大班教案,供您参考和借鉴。通过此次活动既发展幼儿的体育技能,提高幼儿发

    竞生活委员竞选演讲稿(通用21篇)

    竞选过程中需要候选人与选民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以获取选民的支持和认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竞选成功的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

    在事业单位实习报告(精选19篇)

    实习报告的撰写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请大家认真阅读以下的实习报告样例,对于自己的写作能力会有所提升。我于20xx年7月在xx华源电力集团

    繁与简演讲稿参考大全(15篇)

    演讲稿范文是在演讲过程中用来引导和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信件或稿件,它能够帮助演讲者更好地组织和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阅读这些演讲稿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演讲的技巧

    小班开学初安全教育教案(汇总18篇)

    小班教案是为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而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以下是一些小班教案的精选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1、了解买食品时应当注意的事项。2、经

    我的学前好友(精选23篇)

    优秀作文要有独特的角度和深入的分析,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欢迎大家一起来欣赏。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五位朋

    我的存钱罐小学生(优质20篇)

    优秀作文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思想和情感,让读者产生共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古诗课教案(汇总17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确保教学任务的合理安排。以下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范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实践的指导和建议。

    大班对称教案数学(汇总22篇)

    教师在编写大班教案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进行差异化的教学设计。大班教案的编写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下面是一些实用的编写方法和技巧,供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