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认识总复习教学设计(通用17篇)

时间:2023-12-14 作者:雨中梧

一个好的教学计划能够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教学计划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数的认识总复习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一

教学目标:

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能理解和分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意义,并能熟练地求一幅图的比例尺;理解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联系与区别,能熟练进行互化。

在理解比例尺的意义的基础上,能把比例尺的意义与分数、倍的知识联系起来,解决新的实际问题。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建构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意义和求比例尺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联系新旧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预习检测纸当堂达标纸。

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

检查预习检测的第一题。

看图形,根据图形的放大的规律,列出比例解决问题。

分析在这个题目中,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语系检测的第二题:什么叫图上距离?什么叫实际距离?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

完成第二题:和()的比叫做比例尺。

比例尺=():(),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

第三题: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千米。也就是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倍。

比例尺与比、倍数有怎样的关系?

二、合作探究。

1例6的学习告诉我们要注意哪些方面?

2、小组讨论,总结发言。

(1)、统一单位;(2)、比的形式可以有两样;(3)、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整数比。

3、探究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联系与区别。

(1)通过预习,你知道数值比例尺一般用与什么地方?

(2)、你怎样理解一个数值比例尺?

举例说明自己的想法。

小组探讨,集体研究。

(3)、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互化。

把线段比例尺04590135千米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说说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小结。

当堂达标。

1、在一副某乡农作物布局图上,20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6千米,求这副图的比例尺。

2、在一副中国地图上,用3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240千米,求这副图的比例尺。

3、在一张精密图纸上,用5厘米表示实际长度2毫米,求这张精密图纸的比例尺。

4、将下面的数值比例尺化成线段比例尺,线段比例尺化成数值比例尺。

1:5000000。

04080120千米。

四、全课总结。

数的认识总复习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二

2、进一步理解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能正确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4、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能够熟练并正确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能正确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正确认识计数单位“个”“十”和“百”,进一步理解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活动的表格。

我们已经学习了100以内的数。今天老师邀请班的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复习100以内的数。(板书:100以内的书)二、布置活动任务出示表格:

教师示范:你愿意在十位和个位上任意画出圆片吗?你想在十位和个位画几个圆,你来说我。

教师巡视并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的整理所学过的知识。为学生创造了交大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1、各小组从你记录的数中选一个进行汇报,教师记录。2、欣赏学生的作品。

3、投影反馈错例(设计意图:复习了100以内数的读写法、组成。对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错误进行反馈,修正。)。

教师从表格中任意选出一个数问:你能从这个数开始往后数5个数吗?往前数5个数呢?学生回答。

师:刚才他是怎么数的?生:一个一个数的。

师:还可以几个几个地数?(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数数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1、你能把刚才你写在表格中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吗/请把答案写在表格下方的横线上。

2、校对。说说在比较大小时,你的好方法是什么?

1、从读数和写数中你有什么发现?

2、个位、十位、百位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

我的个位是3,十位是5,我是()我是由8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我是()我是由8个一和9个十组成的,我是()我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都相同,我是()我是个位是6的两位数,我是()我是最小的三位数,我是()。

数的认识总复习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三

“倍”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倍”是由两个数量相比较而产生的,是两个量比较的结果,以一个量为标准,另一个量有这样相同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可见,“1份数”在“倍的认识”中具有重要性与关键性。只要“1份的个数”确定了,另一个量就是这样的几个几。因此,沟通“倍”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是掌握“倍”这一概念的关键。要在理解几个几的含义的基础上,用几个几来理解“倍”,使“倍”和几个几之间融会贯通。

新人教版是在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倍的认识”教学单元,将以往分散编排在乘除法中的有关“倍”的知识集中编排,让学生在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之后来学习。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一是知识后移,使难度降低;二是教学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不再受到乘除法知识的限制,更具逻辑性;三是集中教学用乘除法解决包含有“倍”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加深对乘除法含义的理解。

而我们使用的教材版本还是把“倍的认识”安排在了二年级。“倍”这一概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比较抽象,有一定的学习难度。鉴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教学设计与实施中要重直观,重观察、操作、比较,重思考、交流。

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意义,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数的认识总复习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四

活动目标:

1.感知,认识10以内为计量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元,角,分。

2.知道人民币上有我国的国微,知道10以内为计量的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要爱护人民币。

3.通过游戏"买文具",初步学习"钱币"的换算。

活动重点:认识10以内为计量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

活动难点:知道10以内为计量的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并有不同的面值。

活动准备:

1.相关课件,各种面值纸币和硬币若干。

2.学具:每组一盒人民币,内有元、角、分若干,"超市"货架及货物,人手一份买文具的作业单。

教法:提问法观察指导法,组织游戏法,操作法学法:观察法,探究法,体验法。

活动过程:

一、开始导入。

(1)、教师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我们熟称的钱,也可以称为人民币,它分为纸钞和硬币。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知道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货币: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通过观察人民币上的数字让幼儿认识它们不同的面值,知道上面有国微)幼儿依次认识l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

(3)、幼儿一起辨认人民币上不同的面值,了解它们的意思。

2、了解等量关系:

(1)、教师告诉幼儿元、角、分的等量关系。

(2)、幼儿按老师的出题,选出对应的钱币:

一元等于几角?"。

二、游戏"买文具"。

"今天我们要去文具小超市逛一逛,请小朋友注意观察,文具超市里都有哪些文具?"。

(1)幼儿逛文具超市。

(2)幼儿用完整地语句讲述文具超市里文具用品。

"今天我们要来买文具,大家看一看这些文具需要多少钱?"先引导幼儿观察物品的价格.(教案来源:屈老师教案网)了解小数点前面数字和后面数字所表示的意思。

(3)幼儿操作。

三、小组活动。

"今天老师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张买文具的作业单,我们也来做一次小顾客,也来买文具。买的时候请小朋友看清楚文具的价格和人民币的面值,然后用线把它们连起来。"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教师小结,今天你们认识了人民币,并学会了用钱购买物品,今后不要乱花钱,要把钱花在有用的地方.

四、活动评价。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评价。

五、活动延伸:。

最后,还有一个小小的任务,利用假期休息时间和父母一同去逛商场,超市等地方详细看一看大人如何购物,如何使用人民币,也可以自己去购买,把你的想法和同伴交流一下,也可以告诉老师.

数的认识总复习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五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还小,知识面窄,生活经验不足,构成了概念教学中的障碍。作为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纯粹的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6~18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体会“面在体上”。

(2)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只管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嫩个识别这些图形。

过程与方法: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找一找,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化形象为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并能识别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体”与“面”的关系,知道面来自于体。

【教学准备】。

学生:一盒积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识,导入新课。

老师出示实物(牙膏盒、魔方、水彩笔笔筒)。请同学分别来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谈话:同学们都带来了一些积木。请拿出相应的物体,向大家介绍介绍它的名称,好吗?

这三位好朋友呀看到我们的小朋友这么热情,所以又给我们带来了几个新的图形朋友。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提问:你们认识吗?(学生口答后,把图形卡片贴在黑板上)。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操作领悟,探究新知。

1.摸一摸。

谈话:刚刚我说今天的这些朋友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它们带来的,可它们到底藏在哪里呢?请你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手中的积木,看谁先发现其中的奥妙。

学生在几何体上找图形,教师巡视。

组织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摸这些物体面的感觉。

2.画一画。

谈话:刚才我们分别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面上找到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如果它们能从物体上走下来跟大家见见面,那该有多好啊!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请小朋友在小组内商量商量。

谈话:小朋友想的办法都很好,下面就请小朋友像老师那样把这些图形画下来。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再组织全班交流。

3.找一找。

谈话:其实我们生活的周围就有很多这样的朋友,只是我们平时没注意罢了。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正方形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的。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操作练习,巩固新知。

1.围一围“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组织反馈。

提问:你是怎样围的,怎样想的?

追问: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圆吗?(帮助学生体会圆的边是弯曲的,在钉子板上围不出圆)。

2.画一画“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画出的图形。

3.涂一涂“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你能用三种颜色分别涂下面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吗?请小朋友们按要求涂上颜色,并数出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学生在小组内完成涂色,并填表。

组织全班交流。

4.游戏。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随着音乐的节奏,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形,把它们分别放入相应的盒子里。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五: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长方形正方形圆。

数的认识总复习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六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研究、类推等数学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通过互助活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通过自行设计方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倒数的含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找找下面文字的构成规律。

呆---杏土---干吞---吴。

2.按照上面的规律填数。

--()--()--()。

能根据分之和分母的位置关系,给这三组数取个名吗?揭示课题:倒数。

(二)教学实施。

关于倒数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学习倒数的含义。

1.观察教材24页的例1,归纳,总结倒数的含义,

2.举例验证:4和1/4,7和1/7,3和1/3。

4乘1/4的积是1,所以4和1/4互为倒数;7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后就是1/7,所以7和1/7互为倒数。

归纳: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特殊数:0和1(引导学生辩论0有没有倒数,1有没有倒数,是多少?)。

教师归纳板书:0没有倒数,1的倒数就是它本身。

4.学习例2--求倒数的方法。

5.

完成教材24页的“做一做”,完成练习六的第3、4题。

(二)课堂练习。

找一找下列数中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2101/21/10。

填空。

1的倒数是(),()的倒数是2/3。

10的倒数是(),()没有倒数。

(三)课堂小结。

学完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乘积是1的来年各个数互为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0没有倒数。

课后反思:

整理复习。

教学目标:

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掌握乘法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的推广和分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及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难点: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提高灵活计算的能力,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熟练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

1/2×6=2/3×5=2/5×8=。

口算。

75×2/15=3/2×1/3=4×3/8=36×5/9=。

以上几道题有的是整数乘分数,有的是分数乘分数,都可以看成是一个数乘分数,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分别说出以上几道题的意义。

(一)复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新课标第一网。

让学生看教材第26页的第1题,问:为了计算简便,在分数乘法中应该先做什么?(先约分,再做乘法)在本题中,都有一个因数是整数,约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整数与分数的分母约分)。

(二)复习乘法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

问:我们学过哪些乘法定律?它们在分数乘法中适用吗?然后独立完成第26页第2题,练习七第1、4题,再请个别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着重说说在进行简便运算时运用了什么定律。

(三)复习分数乘法的应用题。

1、完成教材第26页第3题,练习七第2、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时请一名学生板演,并讲一讲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在计算中把什么数量看着单位“1”。教师要进一步强调在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时,一定要找准单位“1”。因为分数乘法应用题是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的,求哪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就是要把哪个数量当做为单位“1”。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要注意每一步是把什么数量关系看作单位“1”,在两步计算中的单位“1”可能是不同的。

(四)复习倒数的知识。

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完成教材第26页第4题及27页第7题。

课堂小结:

通过复习,我们能正确分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可以熟练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数的认识总复习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七

教科书第96~97。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全面掌握小学阶段所学的各种图形的特点关系以及部分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引导学生通过分类、比较、辨析、认识图形的联系与区别、形成比较清晰的知识网络。

促进学生对空间图形与图形知识的理解,能借助形体的直观性在整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养成良好学生习惯,提高学生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复习,形成比较清晰的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谈话导入,自主复习。

比如:画直线的时候,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面。其他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看学生画图的情况。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小组交流,集体汇报,加深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先在小组之内依次解决例1提出的几个问题,然后集体交流。

(一)直线、射线和线段。

教师:“根据我们画的图形,想一想,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相同点:直线、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的;不同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二)角。

1、角的概念。

师:请同学们看着自己画的角,谁来说一下你画了一个什么样的角。一共画出几种角。请把不同的角画在黑板上。

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汇报:“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角是什么样的图形?”“角的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角的大小与所画角的长短有没有关系?”“角用什么样的符号表示?”“计量角的大小单位是什么?用什么符号表示?”

2、角的分类。

师:“我们可以把小于180度的角分成哪几类?每一类的名称是什么?“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小黑板。

提问:“小黑板上画的每一个图形是哪一种角,它的度数在什么范围内?”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一下,集体订正。

3、画角和量角。

师:“我们还学过画角和量角,同学们还记得是怎样做的吗?”让学生自己任意画一个角。量一量自己画的角的度数是多少。

(三)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特点。

仍然采用先画再小组交流后汇报的学习方法。

说一说三角形是什么样的图形。(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形名部分的名称。

师: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这一特性?让学生举例说一说。

师:在三角形中一个顶点的对边是哪一条边?看一看自己画的三角形,指一下每个顶点的对边。

每个学生自己指,同桌的同学相互检查指得对不对。

师:想一想三角形的高指的是什么,怎样画一个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分类。

(四)四边形。

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自己画一个四边形。学生独立画,教师巡视,看学生画了几种四边形。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各画的是什么四边形的是什么四边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形成教科书96页的图例。

指名说每个图形的特点。如平行四边形:“什么样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平行四边形的底指的是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高指的是什么?”“怎样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让学生自己画一画。其他图形可以仿照上面的提问进行。还要引导学生说一说图形间的关系:“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教师可以用准备好的活动的平行四边形进行演示。“正方形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

(五)“刚才我们复习的图形是由直线的围成的。我们还学过了一种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同学们能想出是什么图形吗?”(圆)“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让学生用圆规自己画一个圆。画完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一个圆。

师:我们在学习圆时,学了与圆有关的哪些概念?(圆心、半径和直径)。

让学生分别说一说用什么字母表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标出圆心、画出半径和直径,写上相应的字母。

师:同一个圆内的所有半径的长度怎样?直径呢?(长度相等)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师:想一想,要画一个指定的圆,应该怎样画?

先让学生想一想,然后让学生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教师巡视,看学生画圆的方法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师还可以问:“通过画圆你们发现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半径的长短有关)。

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道理,注意提问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图形的测量(例2)。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再引导学生回忆思考回答这些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面积的计算公式都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的。正方形可以看作是长和宽相等的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可能通过割补、平稳转化成长方形。

三角形和梯形有多种方式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求出面积。

课堂练习。

练习十九第1~4题。

作业。

练习十九第2~10题。

图形与变换。

教学目标:

1、比较系统地帮助学生掌握图形变换的常用方法,加深学生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图形的放大和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2、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感受几何图形蕴藏的美,产生创造美的欲望,进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受图形变换的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加深学生对图形变换知识的理解。

教学过程:

回顾图形变换的有关知识。

学生观察、讨论、汇报。

教师指出:图形的变换可以用轴对称图形、平移、旋转、缩放等到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来复习这些知识。

(一)复习轴对称图形。

师: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轴对称图形沿着对称轴对折,两侧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让学生自己设计出轴对称图形。可以画可以用纸折等。

完成练习104第1、2题。

(二)复习旋转。

师:生活中,你看见哪些旋转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

师用时钟演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让学生说出旋转多少度?

师:我们说一个图形旋转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完成书上第三题。

你能画出三角形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

学生画完后互相检查。

(三)复习图形的平移。

师:生活中有哪些平移的现象?让学生看上做一做题,说出从a-b-c-d是如何变化过来的?引导学生说出平移时要注意说清平移的方向,以及平移的距离。

(四)复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师: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现原来图形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说出:大小不同,形状相同。

完成105页第六题。

(五)设计图案。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图案。进行展示。

数的认识总复习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猜猜他是谁”的游戏,回忆、认识任课老师,激发对老师的亲近感。

2.通过观看图片、微课等,认识其他教职工,了解他们的工作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关系,产生亲近感,形成积极愉快的校园生活情绪。

教材分析:

学会与师长交往是一年级学生入学交往适应的重要内容。本课教学要打破学生认为小学老师是很严厉的初始印象,指导学生乐于与师长交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教学时,引导学生发现老师、校工的工作与自己的校园生活的关系,培养对师长的亲近感。通过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帮助学生获得安定、愉悦的学校生活情绪,尽快入学适应。

学情分析:

进入小学,学生离开了父母、幼儿园老师形影不离的呵护,面对新环境产生胆怯、慌张心理,对新环境未知困难的担忧,需要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校园,获得安定、愉快的校园生活情绪。教学本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两周,由于活动范围有限,接触到的师长多为任课老师。学生对自己的任课老师比较熟悉,但对其他教职工缺少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认识任课老师、其他教职工,了解他们的工作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关系,激发对老师的亲近感。

难点:主动去认识校园里更多的教职员工,并形成积极愉快的校园生活情绪。

教学准备:任课教师以及部分其他老师的照片,体育老师颠球视频,音乐老师的`弹琴视频,认识校工的微课,签名活动视频。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课前:

儿歌欣赏《老师老师》。

设计意图:课前,用歌唱老师的音乐快速地带领孩子进入课堂。

一、认识任课老师。

设计意图:通过“猜猜他是谁”的游戏,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老师,唤起他们生活的已有经验,回忆进入小学以来自己接触过的老师,激发对老师的亲近感。

(一)老师描述某一任课老师的特点,让学生猜是哪一位老师。

1.猜音乐老师。

师:这是一位女老师,她留着长长的头发,在你的脑海里出现的是哪位老师呢?

预设:停顿,让学生猜想。

师:到底是谁呢?我们接着往下听。这位老师还戴眼镜呢!她是谁啊?

师:谁来跟音乐老师打个招呼。向老师问好时,说“您好!”(板贴)。

喜欢任老师吗?你们跟着任老师学会唱哪首歌了?我们一起唱唱。

2.猜体育老师。

师:这是一位男老师,经常带着小朋友们在操场上运动。

出示体育老师颠球视频。

出示体育老师教孩子排队、做操的照片。

师:郑老师教会同学们学会这么多本领,你想对郑老师说声什么?(板贴:谢谢您)。

(二)学生描述某一任课老师的特点,让其他学生猜是哪一位老师。

预设:美术老师、语文老师……。

师:美术老师为了给小朋友们上课,在认真地准备教具呢!准备教具会花费沈老师很多时间,她经常忙到下班都没休息呢,真是辛苦啊!你想对沈老师说什么?(板贴:您辛苦了)。

回忆班主任老师与孩子共度的美好时光。

(三)反馈和小结。

白板课件,拖动老师照片到相应学科上的小游戏。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大家应该都认识了我们的任课老师,对着课程表我们一起再来大声地和老师打招呼吧!

设计意图:通过拖动小游戏,再次让学生认识相应学科的老师。

揭题《我认识您了》(板贴)。

小结:不论在哪里见到他们,大家一定要亲切地与老师打招呼哦!

二、认识其他老师。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周围还有很多师长,由于不教孩子,平时接触得少,孩子们比较陌生,利用图片、谈话带领他们认识。

(一)交流:除任课老师外,你还认识哪些老师?

(二)出示学校教师集体照。

师:学校里还有很多很多老师,你们看,我们学校一共有六十五位老师呢!

(三)认识校长,出示图片。

师:你在哪里见过她?

(四)认识大队辅导员,出示图片。

三、认识校工。

设计意图:通过微课视频播放,引导学生走近工作人员,了解校工的工作与自己学校生活的关系,感受美好的校园生活离不开他们的辛勤付出,增加对校工的亲近感,培养积极愉悦的校园生活情绪。

(一)交流:学校里除了老师以外还有哪些工作人员?

(二)观看微课《校工的工作》。

微课内容:门卫、清洁工、食堂工作人员的工作情景。

四、课外拓展活动:我请老师签个名。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播放,指导学生有正确地、文明礼貌地参加“我请老师签个名”的活动。

(一)讨论:学校里还有那么多老师和工作人员,可以怎么去认识他们?

(二)学习微课:我请老师签个名。

(三)交流:视频中的小朋友在活动中怎么做呀?

(四)出示活动卡,布置课外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卡,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去认识校园里更多的老师。

板书设计:

3.我认识您了。

您好。

谢谢您。

您辛苦了。

数的认识总复习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九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深化对相关立体图形的认识。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增强学生在三维立体图形与二维平面图形之间正确进行转换的能力,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体会立体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教学重点: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丰富学生对相关立体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设计理念:本节课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列表、观察、操作、想象等一系列活动,意在培养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拓展与延伸”部分的思考题让学生根据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先猜一猜,再摆一摆,加以验证,融知识性、趣味性与挑战性于一体,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二、整理与反思。

三、练习与实践。

1.(出示透视图)说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特征以及各字母的含义。

根据学生的口答,列表整理。

名称特征。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圆锥。

提问: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从正面、上面和侧面分别观察这几种形状的物体,你能把看到的图形画下来吗?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学交流)。

1.下图是一个长方体展开图的前面、下面和左面。画出展开图的另外3个面。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辅导。

出示学生的错例,进行辨析。

2.从下面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部分,要折成一个棱长2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怎样剪?设计不同的方案,在图中涂色表示。

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交流。

观察、画图、交流。

学生画图。

辨别说理。

设计方案并涂色。

分组交流。

3.下面的图形中哪些不能折成正方体或长方体?

4.以下面的长方形或三角形右面的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立体图形?先想一想,再连一连。

5.出示一些用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要求学生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

6.李兵用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了一个长方体。右边分别是他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图形。(见p.102第4题)。

(若有学生能够直接进行推想,则帮助他们说清楚思考的过程。)。

7.用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从正面看到的形状如图。摆一摆,并分别从上面、左面看一看。

想一想,选一选,有困难的可以利用模型折一折。

各自在图中连一连,

说说连线时的思考过程。

观察画图。

根据图形画出长方体,再判断从左面看到的是哪个图形。

分组活动,探索不同的摆法。

四、课堂总结你能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收获吗?

五、拓展与提高p.102思考题。

提问:你们是怎么想的?

数的认识总复习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十

教学内容:教科书105页“整理与反思”的前半部分,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几何体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的认识。

2.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3.运用立体图形表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知识正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表面积计算。

1.复习表面积的意义。

提问: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拿出立体图形的教具,观察这些形体,一边用手摸一边说出每个形体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的面积。

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联系?

3.归纳表面积计算方法。

互相说说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然后指名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4.引导思考圆柱表面积有没有其它计算方法?结合圆柱表面展开图和圆的面积推导过程,学习小组展开讨论。

5.第3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

二、复习体积(容积)知识。

1.复习体积(容积)的意义。

提问: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物体的容积?体积和容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复习体积(容积单位)。

提问: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

让学生用结合实际生活比画出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师:你能说一说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吗?

3.第1、2题。

说明单位换算的方法:在名数换算时,要先看是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再想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然后用相应的方法求出结果。

三、综合练习。

1.第6题。

要求说一说解题的每一步求的什么,三道题解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第4题。

配上的这块玻璃是什么形状?它的长、宽各是长方体的哪条棱?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3.第5题。

要求学生合作小组讨论,学生独立完成。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105页“整理与反思”的后半部分,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常见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体会相关体积公式的内在联系,感受探索几何体体积计算方法的一般策略。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灵活应用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理解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相关数学知识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整理与反思。

1.提问:你能说一说各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吗?

学生口答计算公式。

2.请大家回忆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想一想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三、练习与实践。

1.第7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并解答,重点使学生认识到:填在沙坑里的沙可以看成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和宽大约等于沙坑的长和宽,高就是填入的沙的厚度。

2.第8题。

学生读题后说说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如由题中已知的圆柱储水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可以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都是6.28分米。

3.第9题。

学生读题后说说解题思路,如根据圆锥的底面周长可以先求出圆锥的底面半径,然后求圆锥形小麦堆的体积,最后求小麦堆的重量。

追问: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计算圆锥体积时不能忘了乘以1/3;最后要将小麦堆的重量改写为“吨”。)。

4.第10题。

学生读题后说说对计算机包装箱尺寸的理解,即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长是380毫米,宽是266毫米,高是530毫米,然后计算体积,并将最后结果取近似值。

5.第11题。

学生思考每一个问题是求什么,如:第一个问题是求圆柱的底面积;第二个问题是求圆柱的表面积--一个底面面积加上侧面积;第三个问题是先求圆柱的容积,然后再求水的重量。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2~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能在展开图中找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对的面,能判断一些平面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正方体。

2.通过选择几张合适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包装箱的设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选择出合理的包装样式,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相对的面在不同展开图上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长、正方体的展开图。

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征。

2.提问:沿着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棱剪开,可以得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展开图。

(投影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各一幅)。

展示学生的不同的展开图,发现规律。

二、围长方体或正方体。

1.第12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第一,每种规格的长方形或正方形铁皮都有若干张,无论怎样选择,铁皮的张数都有足够多;第二,焊接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水箱是无盖的,因此每次只需选择5张铁皮。

(2)学生自行选择后进行交流,教师及时评价。

三、

1.出示两只火柴盒,让学生思考,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怎样包装最省料?

2.交流归纳:有三种不同的包装方法,a面重叠(上下叠);b面重叠(前后叠);c面重叠(左右叠)。大面重叠,比较省料。

3.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107页第13题。

(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比较合理的三类方案,第一类,摆2层,每层12块;第二类,摆3层,每层8块;第三类,摆4层,每层6块。每一类的具体摆法都有若干种。

(2)学生完成后教师及时展示学生的方案(可画出每种方案的示意图),做出评价。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数的认识总复习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十一

教学目的: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导趣: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同学们握握手,一个呢是互相尊重,一个呢是合作愉快!

师:你们见过这样握手的吗?谁想和老师试一试。(出示图片)同桌的两位同学也可以试试,看看那座的同学最默契。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在老师的小时候曾经玩过一个抬轿子的游戏。两位身强力壮的大力士做轿夫,就是用这样的手势,我们再找一个稍微瘦弱一点的坐轿子。

师:谁是大力士,老师看看你们的肌肉。

师:起!坐轿子的什么感觉?你的幸福是建立在别人的辛苦上的。

师:抬轿子的你是什么感觉?你给别人带来了欢乐是吗?好,轻轻的放下。

师:我们再来一组好吗?这一组有了经验你们帮着指导指导。

师:好,现在坐轿子的同学站在老师的左手边,抬轿子的同学站在右手边。

他们之间从人数上看有什么关系呢?你是怎么考虑的。大家同意吗?

如果我们坐轿子的是3个人,抬轿子的是几个人呢?

4个人呢?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找几个人说说。

怎样算才快呢?你是怎么想到的呢?我们圈出来,让大家看的更清楚好吗?都看到了吗?

这位同学真的非常聪明,大家都想到了多少,而他却想到了乘。真的很不容易也很了不起啊!那你知道应该怎样说他们的关系吗?(2倍)。

师:刚才我们说的多少是表示两种数量差的关系,当两种数量作比较的时候除了刚才说的两种关系外还有一种新的关系,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种新的关系“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抓住2倍探究。

师:在生活当中我们还碰到过这样2倍的关系的事情吗?

师:碰到过的同学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表达出来,没有碰到过的同学也没关系,自己举个例子试试看。大家在画图的时候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主意去办,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学生汇报板书。

师:你怎么看出来2倍的关系的?大家都同意吗?

师:有和他们不一样的吗?(不同形状的)。

师:由2倍你会想到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水果拼盘。

师:这些水果有你喜欢吃的吗?你能从他们中间找到什么样的关系?

师:来!在纸上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

师:同样是4个香蕉,为什么一会儿是别人的几倍,一会儿别人又是他的几倍呢?

2、摆一摆。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我们的新朋友“倍”知道一个数里面有几个相同的另一个数,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现在我们找一位同学当指挥大家照着做好吗?你先画几个,然后让大家画几倍大家就画几倍,你的权利很大啊!

师:画的时候要听清指挥的要求。来!准备!

师:你画了几个?怎么才能画的快?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我们今天一起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倍”,对于他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没有。

师:老师真高兴大家学的这么认真。今天,大家表现真的不错,老师要把掌声送给你们,仔细听,老师拍了几下?(师拍3下)。

生:3下。

师:请你们也用掌声表扬一下自己吧!请注意,你们拍的数量是老师的3倍。

生:齐拍。

师:你们拍了几下?怎样算的?

生:9下,3×3=9。

师:掌声里都有“倍”的知识,可见“倍”的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倍的知识来解决的问题,把它记录下来。

数的认识总复习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十二

“厘米的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对于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从儿童的认知心理出发,给学生留出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设计时,突出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通过在生活中具体观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观察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一厘米有多长。会以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

3、在学习中,我们要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意义,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并汇报测量结果。

师:大家的方法真多啊?为什么你们的说法不一样呢?

测量同一个物体,所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就不同。看来啊,要有一个统一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才好啊(出示各种工具),我们测量物体时一般用米尺,有了统一的工具,还要有统一的测量单位才行,孩子们请看:

妈妈的身高165厘米。

文具盒长20厘米。

英语课本长23厘米。

预设:1、1厘米有多长?2、怎样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那么这节课我就一起这节课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吧?再说一遍,哪两个问题?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还要善于动脑思考哟!(暗中告知孩子的“起点导航”)。

(设计意图:结合身边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学生感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孩子们,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尺子上都有什么?

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有多长?

活动要求:

1、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尺子上都有什么?

2、在小组内,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汇报:尺子上有——。

(数字、竖线、0、还有cm)。

解释“0刻度线”

从0到1,从1到2,从2到3、、、(一句话每相邻的两个数间距离就是1厘米)。

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说说身边有哪些长是1厘米的物体呢?

知道了1厘米的长度了,你能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有多长吗?5厘米呢?

(学会测量物体)。

怎样以厘米为单位测量物体呢?这也就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比一比1厘米的大约有多长,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一系列活动,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识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1厘米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活动要求:

1、先估一估手中的纸条有多长?

2、自己动手测量,在小组内说说测量方法和结果。

反馈点拨:

根据孩子测量的方法及结果,及时进行点拨。

总结:测量物体时,先用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同桌再互说一遍。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在学习测量方法的同时,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1、看看这几位小朋友测量的对吗?

2、小红的尺子折断了,在测量时她遇到了难题,你能用学过的知识帮帮他吗?

铅笔长?厘米。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乐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反思,再次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孩子们问题解决了,你们高兴吗?其实啊都是你们在课堂上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结果,你们不但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很多的快乐,厘米只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一员,下节课我们接着认识另外的一员长度单位。回到家,用尺子量一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好吗?孩子们,下课!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并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教育,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制造悬念,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数的认识总复习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十三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程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青少年一般都具有好奇心。“新”才容易引起人的兴趣。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也是一门艺术,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了今天的视频讲座之后,我对教学设计有了一个全新的体验和认识。结合理论的学习,再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一、定好目标: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根本任务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完成这一任务,落脚点在课堂教学。课程改革如果不能把改革的理念和思想融进课堂教学,并以此统摄和改造教学过程,再好的课程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而课堂教学如果不能从根本上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势,也只能是无本之花。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开放性地规划教学过程,以达到生成性实施课程的目的。要强调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依据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三维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对教学中设计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和精心设计。1、教学设计要讲究方式方法,无论进行哪一部分教学,都应根据内容,注意方法多样性。如果能从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内容的重点,从生疑、质疑入手,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因到果地思考,就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一块,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最好是所用手段和方法能使学生亲自参与进去,通过他们的说、演、论达到教育目的,比如说: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14课第二框“过富有情趣的生活”时,我就把歌曲、实验、辩论、快乐接龙游戏等纳入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性高,效果特好。2、教学设计要讲究要特别注意情境设计和材料运用。所用事例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距离学生近的、内容新颖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认可,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因为这些事件就发生在家门口,有些学生还亲身参与过。当然效果就比较明显了。

二、吃透教材:教材是教育教学的蓝本,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依据。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直接影响教学的导向性。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是理解教材。离开了教材的分析,教学设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

分析好学生:了解学生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了解学生思维方式、困惑疑点,以实施针对性、启发式;了解学生心理特点、个性差异,以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防止因脱离实际、传授内容过深而使学生茫然不懂,或过浅而使学生索然无味;能抓住学生心理,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与训练,使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四、做好拓展: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要使教学设计的要素充满“六有”那就离不开生活。教育离开了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一定要把社会上发生重大事件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习惯,不仅仅是读死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教学设计要注重“思”,教与学的反思,是教学设计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既包括学生反思,又包括老师反思,学生可写自己的所得、所惑,老师可写自己教学中的成败得失。在不断。

总结。

中纠偏改错,在不断总结中成长进步“反思”部分,刘老师在今天的学习中提到:赖格卢特在《教学设计是什么及为什么如是说》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因此教学设计中预留出“反思”的部分,便于教师及时、随时的对教学进行反思并改进。

总之,精心设计的思想品德课有了精彩的导入,环环相扣的过程,完美的结课给一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课堂想不高效都困难。

数的认识总复习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十四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的比较

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的比较

3、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板画直角。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1、练习八的4—6题。

2、第7、8题

3、生活中的数学。

4、回家以后找一些角,并用三角板量一量是不是直角。

3、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板画直角。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1、练习八的4—6题。2、第7、8题

3、生活中的数学。

4、(布置作业)回家以后找一些角,并用三角板量一量是不是直角。

数的认识总复习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十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两次飞跃的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教学重点:为什么要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教学难点:对本质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反复的过程。

复习提问。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通过对上一知识内容的回答,巩固所学知识,温故知新。)。

导入新:

(请学生发表看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是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是经过多次的反复逐步形成的。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相结合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它的形成,说明认识需要不断深化,反复探索实践。

那么,你们能不能把人们认识的过程用图示表示出来呢?(请学生回答)、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一个认识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1)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指导了实践,同时,又是认识过程的继续。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在第二次飞跃中,认识得到了检验和修正,当一个认识经过又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若干次重复,经过不断的检验和修正,被证明是正确的时候,认识过程是否结束了呢?可以说是这个认识过程是完成了,但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过程还没有结束。

2、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认识。

请学生阅读教材19—21页,并归纳认识发展的三个方向。

教材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认识是发展的,即:在深度上要不断深化,在广度上要不断扩展,在进程上不断向前推移。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

(1)认识要不断深化。

(2)认识要不断扩展。

(3)认识要不断的向前推移。

我们在分别分析了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推移问题,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客观世界本身的多层次、无限广阔和无限发展决定的,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认识也必然会无限地深化发展,这样才能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3、学习知识也是不断深化知识、扩展知识,把知识向前推移的过程。

讨论:结合我国国情,说说为什么必须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l)任何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时空上都是无限的,因此,人们认识了某一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后,认识运动并没有结束,人们应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2)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承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使人们的认识得到深化。

(3)邓小平理论根据新的实践,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的分析,对当前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从而使人们的认识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

总之,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并且形成了新的科学理论体系,从而使认识得到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邓小平理论没有结束对真理的认识,它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小结:

今天这一节我们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是:认识的一个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把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发挥认识的作用,并在认识中得到检验与发展。二是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发展的。

巩固练习:

邓小平同志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以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0年、100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成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数的认识总复习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十六

3、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一、谈话导入。

生:角。

导入:对,是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二、新授。

(一)感知角。

1、出示插图:剪刀、钟表、红领巾。

告诉学生:剪刀上有角。学生模仿说除钟表、红领巾上的角。

2、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1)请各小组同学拿出用纸做的角,摸摸这里,有什么感觉?(刺人、很尖)对了,也就是说,尖尖的,这里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作顶点。

(2)再摸摸这里,又有什么感觉?(很光滑,很平)对,也就是直直的,我们也给它们取个名字,叫边。

数的认识总复习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十七

教学内容:教材第73—74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的意义,掌握整数、小数、自然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对整数、小数感念的理解与认识。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及相关概念,理解和认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的认识在小学里所学的数的概念及有关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并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比较系统的复习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教学难点:弄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

2、师:数的认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数的意义、数的读写法、数的改写、数的整除,内容较多,我们先来梳理下前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梳理数的意义。

2、师:什么是自然数?是不是整数就是自然数?

3、小数的意义:

师:小数可以怎么分类?板书:(1)按小数位数是有限还是无限分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无限小数又可以分为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无限循环小数还可以分为纯循环小数如0.55…、混循环小数如:7.23838…(2)按小数的整数部分是否为分为纯小数和带小数(混小数)如0.78和1.25小结:小数实际上是特殊的分数。它特殊在哪里呢?小数实际上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4、分数的意义。

三、梳理数的读写法。

1、师:下面我们复习梳理第二个内容数的读写法,提到数的读写法我们就要说一说计数单位和数位表,谁来说说我么学过的计数单位有那些?课件出示:一(个)、十、百、千、万„„都叫做计数单位.其中“一”是计数的基本单位.

2、师:大家看着个数位表,从中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数位是指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如万所占的位置是万位,每个数位上的数都有相对应的计数单位。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3、做一做:课件出示。

小结:谁来说一说整数在读数、写数时应注意些什么?小数在读数、写数时应注意些什么?课件出示数的读法和写法。

四、梳理数的改写。

2、数的改写。

师:有时候一个较大的多位数,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它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有时还可以根据需要,省略这个数某一位后面的尾数,写成近似数。我们做一下练习。订正时问一问是怎么得来的。

小结:数的改写只改变计数单位,结果是原数的准确值;取近似数是在改变计数单位的同时,对尾数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处理,得出近似值。求一个数近似数的方法有四舍五入法、去尾法和进一法,一般情况我们采用四舍五入法。

3、梳理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五、巩固练习:练习卷。

六、全课总结:谈谈今天的收获。

相关范文推荐

    美发店员工辞职申请书范文(17篇)

    辞职申请书可以在正式辞职之前,与单位展开沟通和交流,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或寻求妥善的解决办法。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写得比较有深度和情感的辞职申请书样本,领

    幼儿小班咏柳的教案(汇总17篇)

    小班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经验,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们可以参考以下小班教案范文,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做出适宜的调整。小朋友,音乐响

    这件事让我开心大全(14篇)

    优秀作文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够用简洁明快的文字表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和情感。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优秀作文的精彩篇章,体味其中的独特思想和表达方式。妈妈是我心目中最顶尖

    六一儿童节宣传月方案(模板20篇)

    在现代社会,编写一份详细的计划书已经成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实现个人目标的必备工具。下面是一份经过精心制作的计划书,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一年一度的“六

    催款通知书范文(19篇)

    在撰写通知时,我们要注意尊重读者,避免语言过于强硬或冷漠,以维护良好的工作和人际关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通知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一些写作灵感。

    哭泣的地球妈妈(通用16篇)

    优秀作文应该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能够立意深刻,触动人心,引发共鸣。接下来是一些来自优秀学生的作文佳作,通过阅读它们,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窗口年度工作总结(汇总19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工作中的错误和不合理之处。如果你不知道从何处下笔,不妨先参考一下以下的月工作总结范文,或许能够帮助你理清思路和写作结构。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的读后感(精选22篇)

    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观点,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春节有幸遇见入职公司以来最长的

    古诗回乡偶书改写(实用15篇)

    优秀作文通过摒弃繁杂的修辞和千篇一律的套词,以独特的个性表达出作者自身的风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工厂绩效考核方案大全(15篇)

    一份符合标准格式和要求的计划书能够展现我们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态度,对于项目的成功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鉴的计划书范文,它们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组织思维和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