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16篇)

时间:2023-12-13 作者:字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16篇)篇一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16篇)篇二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同学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激发同学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培养同学独立识字能力。

通过读课文,有利于激发同学的思想感情。

理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字面意思,协助同学深入理解。

一、揭题导入。

1、介绍周恩来

2.试着读课文。

1、同学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生字测读,并提醒同学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1、自渎考虑: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2、自主合作。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汇报读文,交流读文所得。

3、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读文。

4、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5、说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6、联系上下文,理解周恩来的志向同前两个小朋友是不同的,在当时那种背景下,13岁小朋友的豪言壮举足以说明他志向的远大。

7、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1、让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读。

3、个别读课文。

1、读一读周恩来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16篇)篇三

1、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伯父、模范、巡警、惩处、抱负、胸怀、喝彩、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左顾右盼、得意洋洋、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的对话部分。

3、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4、开展一次综合性活动,了解别人是怎样成长的。

重点难点。

2、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

2、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周恩来同志生平的事迹。

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请同学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作适当补充。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板书课题)。

2、释题:中华中国 崛起兴起 (先由学生试说,教师补充)。

3、教师范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四、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中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五、练习写字,掌握字型。

1、学生说说每个生字要注意的地方,教师做示范和指点。

2、学生练习写字。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二、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周恩来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

(2)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

想一想当时这位妇女、中国巡警、那个大个子洋人以及周围的中国人都会说些什么?(学生分小组说一说,把当时的情景表演一下。)再让学生说一说“中华不振”的含义。

(2)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是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

3、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3)分析一下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4)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写周恩来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齐度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2、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

四、积累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第三课时。

一、拓展阅读,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

2、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3、教师提供诗的注释,学生试说诗意。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二、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1、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的材料所想到的,写下来。

2、小组内交流小习作。

三、布置综合性学习。

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哪些人成长的故事。

板书设计:

中华不振沉思振兴中华。

(疑惑不解)    (理想、抱负、目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16篇)篇四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谈话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它是我们前进的目标,能把你的志向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吗?(生畅所欲言。)好!立志成才,从小做起。(师板书:15立志)今天,我们在这里认真读书,就是为实现美好的志向而努力。早在1910年的一天,东关模范学校的课堂上,校长和一群孩子们也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新课。

(一)自学。

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学生评议,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生字卡片测识字情况,将不认识的字贴在黑板上,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二)交流。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整体感悟,综合探究。

1、自读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2、自主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文,交流读文所得。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如:齐读、轮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等)读文,自主学习中感悟文章情感,感知文章内容。组内汇报**读文所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质疑。学生以小组形式汇报**学习结果,并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老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三)诵读。

通过诵读,感受周恩来年少而志高远的胸怀和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分角色读文。

(四)识字。

1、测读本课需认识的生字,尤其是黑板上学生不认识的字。

2、同桌互测生字,全会读得两颗星,个别不会的得一颗星。课下互相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内容,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交流。

再次感知课文。

1、有感情朗读全文。

2、学习了这篇课文,谈一谈你的感受,说一说你的志向。

3、用“立志”造句。

(二)写字。

1、巩固字音,理解字义。认读9个生字并扩词。

2、交流识记方法。

3、学习书写。注意提示学生“且、顾、略、微”这几个字的书写要点。

(三)练习。

1、与同桌读一读这些词语,再选择其中的5个听写下来。

崛起年龄微笑思索恩情其中浓眉大眼若有所思。

2、写一写:为而。

练习设计。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板书设计。

从小立志。

周恩来**报效祖国。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16篇)篇五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1、师生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

2、师生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3、教学挂图或课件。

:三课时

一、了解周恩来同志的生平事迹

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息息相关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之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

板书课题。

2、解题:“中华”在这里指中国,“崛起”就是兴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3、教师范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四、检查学习情况

1、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师生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3、认读生字。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什么事?

一、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说说课文写了哪三件事。

二、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a 、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周恩来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

b.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a、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

b.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互相交流。

c.思考:课文在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a、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b.利用教室的环境进行现场表演。

c.分析一下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d.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在写周思来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三、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1、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的三件事情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

一、拓展阅读,理解诗句

1、教师出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

2、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3、教师提供“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注释,请学生试着说说诗意。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二、自主习作,小组交流

1、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材料想到的写下来。

2、把自己写的内容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三、积累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四、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总理小时候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成长的故事吧。

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那些人成长的故事,你打算用什么渠道去了解。

二次备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16篇)篇六

知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15个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从语言文字中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训练朗读能力;体会过渡句、过渡段的运用,学会文章段与段自然过渡的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2、师: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中都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在成长中思考为什么而读书的故事。

3、齐读课题,初次看到课题时,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谁?这个人的志向真伟大……)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是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了解他吗?资料汇报。

(一)

1、和你同桌一齐读一遍课文,并且交流一下你预习中的收获。

2、交流预习收获,词、字两方面相机提示字形、字音、理解个别词意。

3、指名朗读,思考:围绕着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文中写了几件事?

4、反馈

5、这三件事的连接,作者过渡得很巧妙,你发现了吗?(过渡句,过渡段)在哪里?

(二)

(1)读。

(2)体会。

预设(为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为祖国、民族的振兴而学习)

预设

(1)(中华不振)。

(2)(耳闻目睹租界里中国人受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

3、根据预设

5、学生发言(预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读书)

6、联系今天的学习,坚实地走好每一步,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吧!

感受周恩来的临别赠言和诗篇的含意,进一步感受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1、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

2、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选读课文《真实的高度》。

3、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汇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16篇)篇七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手段。

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它是我们前进的目标,能把你的志向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吗?(生畅所欲言。)好!立志成才,从小做起。(师板书:15立志)今天,我们在这里认真读书,就是为实现美好的志向而努力。早在1910年的一天,东关模范学校的课堂上,校长和一群孩子们也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新课。

(一)自学。

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学生评议,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生字卡片测识字情况,将不认识的字贴在黑板上,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二)交流。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整体感悟,综合探究。

1、自读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2、自主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文,交流读文所得。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如:齐读、轮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等)读文,自主学习中感悟文章情感,感知文章内容。组内汇报读文所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质疑。学生以小组形式汇报学习结果,并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老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三)诵读。

通过诵读,感受周恩来年少而志高远的胸怀和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分角色读文。

(四)识字。

1、测读本课需认识的生字,尤其是黑板上学生不认识的字。

2、同桌互测生字,全会读得两颗星,个别不会的得一颗星。课下互相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内容,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交流。

再次感知课文。

1、有感情朗读全文。

2、学习了这篇课文,谈一谈你的感受,说一说你的志向。

3、用“立志”造句。

(二)写字。

1、巩固字音,理解字义。认读9个生字并扩词。

2、交流识记方法。

3、学习书写。注意提示学生“且、顾、略、微”这几个字的书写要点。

(三)练习。

1、与同桌读一读这些词语,再选择其中的5个听写下来。

崛起 年龄 微笑 思索 恩情 其中 浓眉大眼 若有所思。

2、写一写:为而。

练习设计。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板书设计。

从小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16篇)篇八

师:知道南昌纪念馆有个做这样姿势的人是谁吗?(师做姿势)。

生:毛泽东。

师:不是,是周恩来。了解他吗?

生:他是南开大学唯一的免费生。

师:你知道的真多。

生:他曾经去法国勤工俭学。

师:也是去读书。

生:他明白了要想不受帝国欺凌,就要努力读书。

师:是的。我们二年级学过一篇课文,《傣族的泼水节》就是写周恩来的事情。这么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在咱们南昌留下了足迹。就因为他在少年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上课: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周恩来,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看老师写课题——“崛起”的“崛”,是个生字,左边是个山字旁,右边是个“屈”字。来,齐读课题。

师:崛起,就是兴起,之,是“的”。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周恩来是怎么产生这个想法的?

生:什么情况下产生这个想法的?

师:大家的疑问都是同一个问题,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带着这个问题,打开书的21页,自己读吧,不要齐读。按照自己的速度读,自己读自己的。

生:(自由练读)。

师:我看有的同学已经读第二遍了。课文读完了,词语会读吗?

(出示投影)。

生:帝国主义列强租界。

师:知道什么是租界吗?租界就是租住别人的国土,里面还不让弱国的人进去——继续读。

生:衣衫褴褛,耀武扬威。

师:大家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一个人在地上哭诉着,他的衣服很破旧。

师:再一起读。继续。

生:铿锵有力。

师:大声读——。

生:铿锵有力。

师:这就是铿锵有力。这个词——。

生:惩处。

师:放到句子中。“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生:(读)。

师: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生:中华不振。

师:一起读。

生:中华不振。

(师板书:中华不振)。

师: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呢?我们请同学来读课文,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就画下来。

生:12岁的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师:读的很好。后面一位。

生:“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师:驱使着他,你读出了周恩来的疑惑不解。请另一位接着读。

生: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师:真喜欢听你读书。谁接着再读?请你读。

生: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常思(此处与课文不完全符合)那天上修身课,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师:是不是只有这些答案?

生:不是,因为后面有省略号。

师:后面的谁愿意读?

生:(都举手)。

师:这么多啊,还是请你读吧。

生: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师:好,老师也要为你的朗读喝彩。老师们也为你鼓掌了。最后一段,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师: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生: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租界里的这一幕,让周恩来感到了中华不振。

生:(其他句子,如,“又能怎么样呢?”)。

师:伯父的话也让周恩来感受到了。

生: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生:第七段。

师:谁来读?

生:(读)。

师:(示范读第一句)你知道了租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不容许中国人随便进入的地方。

生: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是的,这就是租界,就是不让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里去看看那一幕令人揪心的一幕吧。

(投影出示第八自然段,学生自由练读)。

师:孩子们,透过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生: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蹲在汽车旁边;一个大个子洋人得意洋洋地看着他。原想让中国巡警帮助她,不但没帮她,反而骂了她。

师:(指导读)这鲜明的对比一定刺痛你的心,请你再读一读。

生:(读,较为投入)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蹲在汽车旁边;一个大个子洋人得意洋洋地看着他。原想让中国巡警帮助她,不但没帮她,反而骂了她。

师:你看到了,你看到了那个可恶的巡警了吗?

生:看到了。(读有关句子)。

师:亲人被轧死,却遭到训斥。你能体会她的心情吗?

生:她肯定很委屈。

师:她此诗心一定觉得?

生:非常难过。

师:带着你的体会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再读,感情到位)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听得出你对妇女的同情。我也想替她鸣不平。(师范读)请同学再读读这几句话。

生:(再读,感情饱满)。

师:你也在替这妇女控诉这不公的世道。(师生接读这一段)。

师:除了可怜的妇女,可恨的洋人,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师:是什么让人都紧握着拳头?

生:愤怒。

师:读出你的愤怒。

生:(读)。

师:我们一起紧握着拳头,一起读。

生:(齐读)。

师:此时你紧握的拳头最想揍谁?

生:揍那个洋人。

师:让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写一写这个“惩处”。但是我们只能把这些放在心里。在你的本子上也写一个“惩”字。

写好的同学,我们再读这个词。

生:惩处。

师: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

生:该。

师:但是谁又能怎么样呢?因为这是在洋人的租界里。

(接读本段)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师:走近百年前的中国,感受那段历史。

(播放电影片段,内容为租界奢侈的生活和中国人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对比)。

孩子们,谁再来读读这段话?

生:……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能怎么样呢?

生:中华不振。

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常思……在沉思什么呢?让我们动笔写一写,下节课再交流。

下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16篇)篇九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今天很高兴来油溪小学给同学们上课,在上课之前陈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你们长大了想干什么呢?为什么有这个志向?(生发言)。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看来,同学们都是有志向的孩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立志”的故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16篇)篇十

1、知识教学:了解运用具体事例表达美好思想感情的写法。掌握“崛、脆、楣、沦、惹、轧、桩、泊”等字。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通过具体材料和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内容,初步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少年周恩来伟大的救国抱负和崇高的学习目的。

1、重点:初步学会通过具体材料和语言领会文章内容。

2、难点: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思想。

幻灯片等。

[教法]。

讲授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1、掌握生字。

2、熟记注释中几个重要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行文脉络。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剧《长征》吗?剧中的周恩来为了革命,历经磨难。他为国为民的做法是久已有之。你们想了解吗?周恩来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总理,少年时代的他有怎样的志向呢?我们学习课文之后就能知道这些情形。

(在讨论中自然地引入课题,同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析题。

板书课题。

“为……而……”准确地表达了“目的”与“行动”的关系。

三、检查预习、进行字词教学。

出示幻灯,给加点字注音。

崛起干脆门楣。

千钟粟桩惹轧。

解释几个词语:

光耀门楣扬长而去千钟粟颜如玉。

四、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写了少年周恩来读书生活的几个片段?

2、“一桩桩的事实“指哪些事情?

3、按时间顺序,第一个片段应插在什么地方?把它提到开头有什么作用?]。

(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分组讨论)。

五、逐题解答。

1、两个片段:

在奉天东关模范小学的一堂修身课和考上天津南开学校后关于为什么上中学的讨论。

2、“一桩桩的事实”指:(幻灯出示)。

伯文告诫、中华不振。

列强分割、蚕食中国。

日俄战争、中国遭殃。

洋人违法、逍遥法外。

3、第一个片段应插在“一桩桩的事实”这段之后,提到开头,有突出中心和点题的作用。

(要注重学生的主动性)。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生字词语抄写3次。

2、完成作业本第一至三题。

3、预习下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2、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中心思想和通过比较来突出周恩来的伟大抱负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课文写了周恩来读书生活的几个片段?

2、“一桩桩的事实”指哪些事情?

二、学习新课。

1、“一桩村的事实”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顺序,也照顾到地点转换,“一出沈阳火车站”、“到沈阳后”、“在沈阳租界”等。

(教师要适当地复习小学学过的内容)。

2、“沉重分量”表达了周恩来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周恩来对“中华不振”的沉重忧虑和对“振兴中华”的高度责任感。

(提示学生联系本文主旨来回答,答案不要求统一)。

3、课文记叙周恩来考上南开学校后的一次讨论会片段有何作用?

明确:对于为什么上中学的问题,周恩来同样作了响亮的回答,这一回答进一步证明明了他的既定学习目的,不仅是一以贯之的,而且是付诸行动的。

(以学生讨论为主)。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设计一次有关学习的讨论)。

4、给“人各有志”段分层次。

明确:分三层。

第一层:“人各有志”到“答案”。

第二层:“书中自有”到“伟大的动力。”

第三层:“周恩来根本反对”到最后。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5、学习最后一段。

赞颂他那宽广的心胸,并点出宽广的心胸与伟大的志向、伟大的事业之间的联系。

三、了解课文写法。

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中心思想和采用比较手法突出周恩来的伟大抱负。

(设计问题:从文中找出周恩来的读书目的和其它人的读书目的)。

(在学生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并在适当的时候引出写作手法)。

四、课文小结。

五、齐读课文。

六、课后练习辅导。

七、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本。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16篇)篇十一

1、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铿锵有力、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周恩来的资料;熟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并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写批注)

教师:多媒体课件。

1、出示周恩来图片。

师:图片上的人,你认识吗?关于他,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2、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指导“崛”的写法,初步解读课题。

1、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并指名读。

将词语放在句子中再读,并让学生说说部分词语的意思。(突出学习方法指导:借助工具书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

2、质疑,自主提问

师:在预习课文之后,有没有仍然不懂的问题?

3、带着问题读或听读课文:

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

引导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在有所发现或有感触的地方继续留下思考的痕迹。

挖掘有价值的问题,结合课文重点词句,加以解决。如:

1、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引导如下: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1—6自然段,突出对话部分的朗读指导,体会周恩来耳闻“中华不振”时的疑惑不解。

(2)多媒体出示百年前中国贫民区和租界地照片,渲染对比,使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现状,进一步感知“中华不振”。

(3)读课文7、8自然段,体会周恩来目睹“中华不振”后的悲愤心情。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也可以加上动作、表情,演一演,体会周恩来之所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他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不振”。)

2、 “中华不振”的现状,引发了周恩来怎样的思考?

读课文,讨论交流。

3、周恩来面对“中华不振”,立下了怎样的志向?

分别用“清晰而坚定”的语气读,用“铿锵有力”的语气再读。

4、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何不同?(在对比中,使学生感悟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1、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激情齐读。

2、联系全文内容,体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

3、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

齐读周恩来写下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回忆自己或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志

中华不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16篇)篇十二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12岁的周恩来对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疑惑不解和他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正是使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伟大志向的导火索,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他少年时代就心系祖国的具体表现。

课文所写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学生对敬爱的周总理并不陌生,所以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旧中国“外国租界地“的材料,查找帝国主义者侵略者如何侵略中国的资料,查找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分析、归纳、朗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以此为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以上能力的培养。

第一课时。

1、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学习生字生词。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高识字能力。

3、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理解生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生词。

教学难点:给课文分段。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1、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 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课程资源开发。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16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12岁的少年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主人公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主人公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主人公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课程资源开发。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16篇)篇十四

【难点重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流程】。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二)揭示课题、产生质疑。

(出示课题)(齐读)。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设计意图】:

(一)、通读课文。

你用一个词语就说明了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师板书:中华不振)。

3、课文又读了一遍,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二)认读生字词。

1、我看有的同学已经读第二遍了课文读完了,相信这些词语你也会读吗?

3、“衣衫褴褛”,当你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她身上的衣服怎样?

衣衫褴褛就是指: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

铿锵有力大声读——铿锵有力。

这就是铿锵有力这个词——惩处放到句子中你还会读吗?

(一)学习第七自然段。

2、指名读第7自然段(出示)。

读第一句突出“闯”从“闯”你知道租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也就是说租界不容许中国人随便进入。

(二)、学习第八自然段。

(投影出示第八自然段,学生自由练读)。

1、孩子们,透过这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怎样的画面?指名说把你看到的读给大家听听好吗?先读第一句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洋洋的'洋人,这鲜明的对比一定刺痛你的心,请你再读一读(出示有关句子)。

亲人被轧死,却遭到训斥你能体会妇女此时的心情吗?

我听得出你对妇女的同情我也想替妇女鸣不平。

我请你再读读这几句话(出示有关句子)。

3、这个中国的巡警局有没有给咱们中国人撑腰啊?

为什么啊?(教师板书:?)。

4、问题的答案就写在黑板上:中华不振啊!(教师补充板书:啊!)。

师:这个把中国人轧死的洋人,最后有没有被惩处啊?

师:那我们又不禁要问,这究竟又是为什么?(教师板书:?)。

我们一定要“惩处”这些洋人。

写好的同学我们再读读这个字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但是敢不敢惩处?

是呀,在外国租界里谁又干怎么样呢?因为不敢惩处,所以衣衫褴褛的妇女——。

因为不敢惩处,所以巡警——。

因为不敢惩处,所以围观的人—。

1、孩子们让我们走近百年前的中国,感受那段中华不振的耻辱。

(播放电影片段,内容为租界奢侈的生活和中国人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对比)。

2、孩子们,谁再来读读这段话?“在外国租界里又能怎么样呢?”

让我们动笔写一写,下节课再交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16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1、师生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

2、师生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3、教学挂图或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周恩来同志的生平事迹。

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息息相关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之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

板书课题。

2、解题:“中华”在这里指中国,“崛起”就是兴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3、教师范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四、检查学习情况。

1、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师生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3、认读生字。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说说课文写了哪三件事。

二、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a、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周恩来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

b.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a、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

b.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互相交流。

c.思考:课文在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a、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b.利用教室的环境进行现场表演。

c.分析一下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d.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在写周恩来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三、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2、课文中的三件事情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

第三课时。

一、拓展阅读,理解诗句。

1、教师出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

2、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3、教师提供“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注释,请学生试着说说诗意。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二、自主习作,小组交流。

1、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材料想到的写下来。

2、把自己写的内容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三、积累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四、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总理小时候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成长的故事吧。

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那些人成长的故事,你打算用什么渠道去了解。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16篇)篇十六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1、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2、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1、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什么?

2、交流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3、同学们,你们来学校学习是为了什么?(指名说)

4、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板书课题)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生词。运用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词。

(2)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书上标出来。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3、出示小黑板,认读生字词,指导书写。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2、周恩来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1、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带着问题有感情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指导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3、分角色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4、从本段可以看出,少年周恩来是个怎样的人?

2、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体会“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1、自读读文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你从本段学到了什么?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

1、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

2、了解周恩来或别人成长的故事。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疑惑

目睹 中华不振 振兴中华

教学反思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音乐兴趣班教学计划(通用21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可以帮助双方更好地进行教学和学习。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借鉴,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帮助。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财务工作计划范例(精选12篇)

    为了加强财务工作进度,以便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月财务工作,特制定本计划。1.根据上月已录入微机中的记账凭证,首先编制出各工程项目报表,分别上报给各项目负责人。然后

    公司新任董事长讲话范文(20篇)

    公司是一个经济实体,它致力于生产和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公司管理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各位朋友们:烟花怒放长空艳,xx庆丰年。在这新

    中学骨干教师培训教育心得(汇总18篇)

    写培训心得可以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和总结,使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和价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培训心得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这些范文内容丰富、观点独到,或许能够

    餐厅承包合同(实用20篇)

    承包合同可以作为双方之间解决争议的依据,实现合同的履行和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请注意,以下范文仅供参考,具体的合同条款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学习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张桂梅(优秀21篇)

    写心得体会不仅可以让我回顾过去的经历,还可以帮助我为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好的规划和决策。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写心得体会,可以阅读一下以下的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启示和指

    财政工作总结(实用15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提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几篇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在的工作中,乡财政所在县局

    合作清算协议书(专业14篇)

    合作是指两个或多个个体或组织共同协作、共同努力,以达到共同目标的行为。接下来是一些合作实践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乙方:____________

    护校安园专项工作总结(通用20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工作态度和能力的一种展示,也是对组织对个人贡献的一种回馈。小编搜集了一些丰富多样的月工作总结报告,希望能够对大家撰写月工作总结有所启发。

    校园之声广播稿件(模板16篇)

    广播稿是一种通过广播媒体传播信息的文稿,是一种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广播稿是一种通过电磁波传播的口头表达形式,用于向广大听众传递信息和表达观点。广播稿通常以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