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三个环节论文(通用21篇)

时间:2023-12-13 作者:文轩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扩大词汇量,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请大家阅读一下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范文范本,相信其中的写作经验和技巧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最新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三个环节论文(通用21篇)篇一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将,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心理成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形成推动学生产生知识探索欲望的内驱力,使学生能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以及求知欲。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法设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这种兴趣要么来源于有争议的字词解释,要么来源于对某句话的理解,要么是受到某个文章的影响,要么是受到古人高尚情操的感染等。因此,教师要通过对课内文言文的讲授,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现代气息的语言、文言文中的知识、精彩的引导语等,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详细讲解文言文语法,培养基础性知识。

三、進循多媒体教学的基本原则,努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对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以及直观人物肖像都有极大的帮助。然而,对学生掌握字、词、句方面的基础知识,作用则非常有限。所以,“讲读”“板书”应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讲读”的示范性和“板书”的灵活性是多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能力、翻译及理解、想象联想能力等更不是依靠多媒体培养出来的。因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应遵循“辅助”性原则,正确处理多媒体与板书、讲读等传统手段的关系,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功能,力争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四、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其掌握自学文言文的途径。

高中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同时,我们现用的语文教科书上的文言文部分注释十分详尽,学生可以通过注释,并且结合相关资料,自己研读课文基本上就能疏通文意。如果教师再教给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完全可以实现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讲为辅的新局面。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深化其对词句的理解。比如,有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进行学习后,相应地给学生补充了《赵威后问齐使》的篇目作为学生课堂自学的内容。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学生自读、讨论分析、置疑、归纳总结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结合现有知识以及文章注释来分析文意和疏通文句,进而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内涵和用法,充分了解文言句式的构造。

五、要拓展课外阅读,巩固、补充、延伸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学到的文言知识只有通过课外的消化才能真正得到吸收。教材中配备的《语文读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优秀的阅读素材。让学生对《读本》中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文章进行同步阅读,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的语言积累得到增加,还能帮助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比如,在教学《鸿门宴》时,让学生同步阅读《垓下之围》,能使学生对项羽这个人的个性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在教学《秋水》时,让学生同步阅读庄子《庖丁解牛》一文,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庄子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以及庄子文章善用寓言和比喻、长于说理、想象丰富的浪漫主义艺术品格等。在阅读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学生不理解词句的意思时,教师必须及时给予讲解。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自能读书。而我们进行古文教学的目的,旨在通过课堂教学地开展,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他们拥有相应的文言文知识,进而能够阅读简单的文言文,能够体会文言文中的意境。与此同时,我们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技巧,因材施教。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三个环节论文(通用21篇)篇二

尽管文言有一些“缺点”,但纵观历史,客观地说,文言这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还是功大于过的。当然,作为一种书面语言,文言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让位于白话已成事实。而文言最终也将渐渐地远离我们,直至完全退出人们的生活。这也是历史的必然。不过,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在现阶段学习文言文还有没有意义?教学文言文的价值何在?在经过了先后几次“文白之争”的讨论之后,中学语文界已基本达成了共识:文言文仍然需要学。其教学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功能——文化价值。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五千年来,经过炎黄子孙一代代的创造和积累,中国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列举了中国在一百多个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并认为有许多古老的发明都源自中国。除科技之外,在哲学、政治、法律、宗教、历史、教育、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医学、数学、天文、历法、地学、军事,……等各个领域,我们的祖先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如此辉煌的文化成就,得到完整而有序的保存,靠的就是文言。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列有一万多种、十万多卷,这还不算《四库全书未收书目》和《丛书总录》中所著录的。在这座由文言的“砖石”砌成的文化宝库里,浓缩着中华文明的景观,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透视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有人说,掌握祖国的语言好比得到了一把打开本国文化的钥匙。那么,在中学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这就是文言文教学的认识功能。也许有人会认为古与今的隔膜太厚,殊不知只有认识了昨天和今天,才能真正懂得今天、开创明天。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弘扬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要,我们没有理由抛弃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而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学语文教学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使命。中学时期学习文言文,正是许多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陶冶功能——教育价值。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西方学者尚且如此呼吁,那么中国人自己该作何感想呢?应该认识到,辩证地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扬民族精神,是抵御当今不良风气侵袭的一道屏障。在中学素质教育的体系里,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应该受到高度重视,需要努力探索丰富生动的德育手段。文言文就具有这方面的教育功能。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说过:“文言文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的确,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读罢《〈论语〉六则》,学生懂得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这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铭言;背诵着《〈孟子〉二章》,学生们神情肃穆,“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此时正在他们年轻的心灵中升腾激荡。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谆谆教导后生学者“求学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在《训俭示康》里,司马光告戒后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今天读来,仍然是字字千钧。可以说,文言文拥有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因为其中熔铸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精魂。只要我们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合理地去发掘利用,它就一定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短期效应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一人一事的思想认识;从长期效应看,有助于加强其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最新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三个环节论文(通用21篇)篇三

论文摘要:中学文言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从让学生通读全文到理解关键字、词、句这一过程,由教师引导学生互动的方式完成。从而,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并通过各种阅读形式体验作者情感,挖掘作品内涵,使学生受到文化素养的熏陶,提升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能力。

文言文的教与学是相辅而行的,语文大师叶圣陶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授人以渔”,教给方法,训练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

一、指导自主学习。

首先,定向,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例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的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作品时,我鼓励学生根据注释先去自主阅读,让学生凭兴趣主动、独立地学习,关注文章内容,获取信息,不求统解、甚解,力求从整体上理解全文。其次,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方面提出问题。再次是合作,这一步是在前一步的基础上翻译课文,可以采用灵活自由的方式进行。如可结成四人小组,每人一句或一段,其他同学点评、更正或补充。这样涉及面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可按照事先编好的组别,按次序轮换,完成课文的翻译。其间,教师加以评价,肯定译的好的地方,明确需校正和补充的地方。

二、教会综合比较。

教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同义词的比较。例如“视”是近看,《曹刿论战》中有“吾视其辄乱”,“视”是“远看”,现代文还常说“近视眼”“望远镜”通过同义词的比较,可以让学生学会区别词义,从而确切掌握词义。

古今词义的比较。古今词义的差别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古今形同但词义不同:如《石壕吏》中讲“出入无完裙”。这个“完”作“完整”讲,跟现代汉语的“完结”的“完”(结束)词义不同。第二,古今词形式相同词义也好像一样,其实并不相同,如苟子《劝学》中的“劝学”,应当作“鼓励学习”讲,现代汉语的“劝”作“劝告”,“劝阻”讲。当然,古今词义也并非一刀切,要看有无非常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不少常用的文言实词有很强的生命力,必须保留在现代汉语里;另一方面现代普通话又常常采用一些历史性的或陈旧的词作为语素或构成熟语的一个词。如“完”在“完全”、“完美”、“完好”、“完璧归赵”、“完美无缺”等词中仍作“完整”讲,这对教学文言课文有很大帮助。

程度的比较。《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得罪”是“获罪”(词组),程度重;现代汉语说“得罪你了”,“得罪”(词)只是“抱歉”的意思,程度较轻。

文言文的虚词教学是一个难点,教学时也需要帮助学生进行比较,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虚词“之”,在“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中是“他”的意思,在“吾欲之南海”中是“到”的意思,在“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中是“的”的意思。

另外,在文言文教学中,还应了解一些相关的文言句式的特点。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并不是指除了现代汉语常见的句型,文言文还有一套独特的句式,这也需要我们对这些句式进行综合比较,理解其结构,准确译出内容。

三、训练语感能力。

1.反复诵读。

诵读是文言文语感教学的重要方法,是整体感知语言的有效途径。停顿、重音的准确处理,语速、语调的准确把握均可唤起想象,引起共鸣。学生口与耳会,眼与心谋,整体感受文言文的情味理趣,通过诵读整篇文章记熟了,其中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记住了,古人说话、写文章的语气、语调、方式、方法也就品出来了。诵读越多,越能触类旁通。钱理群教授曾经说过:“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可见,诵读对于语文教学十分重要。诵读的初始阶段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就某一段或整篇进行诵读,把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结合起来,通过反复诵读,增强其语感,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

2品味语言。

3.背诵积累。

文言文的积累主要是通过背诵来实现的。为此,我们需要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背诵量。背的方法很多但要讲究科学,首先,要口熟。其次,要利用支撑点,就是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记准若干昭示文意的关键语句,包括名句、佳旬以及连接上下文的语句,用它们作为支撑点将全篇(段)贯穿起来。第三,要掌握文章的思路,即努力探索作者为文之用心,特别要弄清楚文中各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作者行文的一些特点。教师还可教给学生一些背诵的技巧,如古人行文时常用的结构修辞法和骈文、韵文等的特点来帮助记忆。文言文教学课堂上常进行这样的朗读背诵训练,日久天长,必能培养出学生对文言文敏锐而强烈的感知力。

4.实践语言。

实践语言主要是指学生写语感随笔。语感随笔是从口头品味语言到书面品味语言的延伸,是从课内学习语言向课外学习语言的延伸。实践语言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及其书面表达能力。条件许可的话,甚至可以鼓励文言文功底好的学生尝试着写文言小片段,虽然文言文写作并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然而这种尝试对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大有益处。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要通过各种阅读形式体验作者情感,挖掘文章的深层内涵,让学生感受作品魅力,从而受到文化素养的熏陶。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中学生对古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有效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品位,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文化传统。

最新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三个环节论文(通用21篇)篇四

摘要:当前,现代音乐教育事业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另外也要实现对音乐文化的良好传承。在高师的钢琴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合理地应用西方的钢琴作品,另外也要充分发挥中国钢琴作品的优势与价值。要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中国音乐作品,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充分发挥中国钢琴作品对于推动我国音乐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实现钢琴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钢琴作品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高师;钢琴教学;应用价值。

近些年来,钢琴在我国得到了良好的普及,高师钢琴教育教学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当前,通过对我国高师钢琴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在教学内容方面更多的是选择了一些西方的钢琴作品,缺乏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充分重视。尽管西方钢琴作品具有其应用价值与独有的优势,然而中国钢琴作品也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具有极高的传承与学习价值。所以,在高师钢琴教育教学中,教师也要充分认识到中国音乐作品的重要性,并且要加强对这些作品的合理运用,进而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音乐作品,实现对中国音乐作品的良好传承。

一、有助于教学内容的优化。

当前,在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即为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应用较少。在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或是学生对于曲目进行自主选择时,往往更多的选择西方的钢琴作品[1],必须承认的是,西方音乐作品在钢琴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也不能够忽略中国钢琴作品。必须认识到中国钢琴作品所具有的独有风格与重要价值,其在音乐文化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也要充分重视中国音乐作品,要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加入更多的中国作品,从而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多样化,使得学生对于中国音乐作品的学习兴趣与了解程度大大提升,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推动我国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有助于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

许多高师的学生对于中国钢琴作品不够喜欢,究其根本原因,这主要是由于许多学生没有接触过中国钢琴音乐,其对于中国钢琴音乐的了解不足,因此兴趣索然。对此,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中国钢琴作品教学,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地了解中国钢琴作品。中国钢琴作品有着其独有的音乐风格以及民族内涵,这是西方钢琴作品无法比拟的。在中国钢琴作品的学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对作品的历史事件与时代背景进行全面的了解,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钢琴演奏技巧,帮助其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另外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有效地推动中国音乐文化的良好传承。

三、有助于学生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与西方音乐作品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钢琴作品与之最大的区别即为调式调性的不同。对于西方音乐作品而言,其大部分都属于大小调体系,而中国音乐作品往往是基于五声音阶创作而成的,这一特点也导致一些钢琴演奏者可以弹奏出具有很大难度的西方音乐作品,然而却无法弹奏出中国钢琴小曲意境,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即为其对于中国钢琴作品的基本特点了解不足。对于中国音乐作品而言,其不但有着独特的调式调性,另外,其对于单声部的横向思维也非常的注重,即为具有比较鲜明的旋律线条[2]。由于中国音乐作品中作品往往都是来源于地方的民歌,以《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为例,其主要是基于陕北民歌改编而成的一首钢琴曲目,无论其乐曲织体怎样变化,整首曲目始终在突出民歌的主题旋律。在高师钢琴教育教学中,假如教师能够充分地重视中国音乐作品,为学生讲解更多的中国音乐作品,那么学生就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音乐作品的内涵,掌握其和西方音乐在织体、调式调性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因为中国人都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其对于中国音乐作品可以进行更好地诠释。在对乐曲进行演奏的过程中,要对自然风光与历史事件等进行科学合理、大胆的想象,如此一来,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

四、有助于学生琴演奏水平的提升。

与西方音乐作品相比,中国钢琴作品在音色表现以及演奏技法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距,所以,就会对钢琴演奏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原创的钢琴作品以外,很多中国音乐作品都是钢琴改编曲,对其进行细致划分,其中又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对于地方民歌钢琴作品的改编。在对此类作品进行进行演奏时,要结合不同地方民歌的基本特点,对于音乐作品进行妥善的处理。例如,对于东北民歌而言,其主要是以小调为主,具有相对较为规整的节奏;对于陕北民歌而言,其在旋律方面具有很大的起伏,节奏也相对的自由。由此可见,对于不同地区的民歌改编成的钢琴作品进行演奏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其基本特点进行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才可以提高演奏的水平,演奏出更好的音乐作品,更加精准地诠释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3]。另外一种是对于中华民族器乐曲钢琴作品的改编。在对此类钢琴改编曲进行演奏的时候,比第一种具有更大的难度。其对于演奏技法的掌握会提出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也必须要对中华民族乐器进行良好的借鉴以及融合。例如,对于《百鸟朝凤》与《夕阳萧鼓》等钢琴改编曲而言,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就要对于唢呐与古筝等乐器所具有的'不同的演奏技法以及音色进行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实现对钢琴演奏的合理处理。在对中国钢琴作品进行演奏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多种影响因素,例如演奏技法、区域特点以及音色音调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中国钢琴作品,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

五、有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在高师钢琴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讲解更多的中国钢琴作品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这样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技法、曲式与和声等。另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了解有关的乐曲背景,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思想情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在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认识到作品中所蕴含的审美情趣以及精神内涵,这样才可以使得学生在演奏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作品的深远意境以及韵味,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4]。以《兰花花叙事曲》为例,此钢琴作品是由个陕北民歌改编而成的,组织学生对此乐曲进行学习与演奏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结构。另外,还要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陕北民歌的基本特点,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要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了解到主人公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了解主人公具有的坚忍不拔不拔的性格。通过对于乐曲的全面了解,才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演奏这一作品,而且这也是有效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过程。

六、有助于中西钢琴文化的融合。

实际上,一些中国的钢琴作品与西方钢琴作品彼此之间是融会贯通的,二者均具有其独有的优势与特点。假如能够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那么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钢琴艺术,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与鉴赏能力,有助于中西方音乐文化的融合[5]。以《牧童短笛》这一音乐作品为例,其主要是由我国著名的音乐家贺绿汀创作而成的,其实现了西方复调技法以及中国传统创作手法的有机融合。首先,在此乐曲当中,主旋律始终都对中华民族调式进行充分的体现。另外,这一作品又充分发挥了西方复调技法的作用,体现出作品的流畅性。此作品是中西钢琴创作手法有机结合的典型代表,自此以后,许多音乐作品也对西方的音乐技法进行了借鉴。通过中西方音乐文化的有机交融,可以有效地促进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共同发展。通过对于中国钢琴作品的学习与鉴赏,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中西方音乐文化彼此间存在的不同,认识到二者的基本特点与优势,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钢琴艺术的学习兴趣,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更好地学习中西方钢琴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总之,钢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为中国钢琴作品,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情感与优美意境,其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瑰宝,对于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所以,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就要充分重视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合理运用,进而有效地促进对于中国钢琴作品的良好传承,实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实现中西音乐文化的有机交融,从而推动我国音乐文化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4]刘方.在高师钢琴教学实践中融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意义[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

[5]王娟.高师钢琴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策略实施及评价[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36(10).

最新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三个环节论文(通用21篇)篇五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日益推广和深入人心,语文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新课改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受高孝命题形式的影响,教师普遍将教学重点放在“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上,而忽略了对文章写作技巧的赏析和人文精神的感悟。本文浅谈我对关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点滴思考。

今天的文明、文化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对民族传统文明与文化的学习与继承,但是目前的文言文教学,却着眼于词语教学,这种有“言”无“文”,没有灵魂的教学是违背文言文教学的真正目的的。中学文言文教学到底该怎样进行?笔者认为,第一要崇尚科学的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上明确规定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其目标定位是“读懂”。什么是读懂,笔者看来,学生读过了一段文言文,能够知道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能够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或观点态度就是“读懂”,‘毕竟我们的学生不是专门研究古汉语的大学生,更不是专门与古籍打交道的专家。文言文阅读,理解词语是基.础,但目的绝对不是要记住和运用这些词语,如果我们只盯住考试,重“言”轻“文”,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就是一种本末倒置,就完全违背了文言文教学的本真。第二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文言文的教学要避免“满堂灌”,这样才不会使学生觉得“眼前一堆字,脑中灌糨糊”,应该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多种方法的并用,让学生在愉快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力也有所提高。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人“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文言文教学同样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第三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解释,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实词解释时要兼顾到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虚词理解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弄清它的用法(词性)。如果不讲究方法,让学生机械地去死记硬背,文言文教学就被动得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肯定不浓,知识掌握也肯定不牢。字词句的翻译上,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教师讲清知识要领后,剩下的事情就要让学生去完成,从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增强文言课堂的思维力度,文言课堂才能活起来。第四要让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高中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更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产生情感的共鸣。”

教育教学是一个有许多环节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过程。教学和考试无疑是其中关系最密切的两个环节。教学不能只为考试,但也绝不能无视考试。要改变文言文教学现状,当然还得在文言文考查的内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命题侧重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不要仅仅着眼于某个具体的实词或虚词的解释,即使有,也应降低难度,减少分值。文言文不仅仅是语言符号,还是文化的载体、文章的典范,学习文言文必须关注“言”所承载的丰富内涵,因此,考查应该更多着眼于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二是考查形式以主观题为主,减少选择题。学生在做选择题时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选择题往往不能非常客观地反映出学生文言文阅读的真实水平。选择题分值大、题目多,更增加了这种不确定性和偶然性。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不仅能真正反映出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反映出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更能排除一些偶然因素对考试结果的影响。笔者认为探究性、开放性的题目都是文言文阅读题可以尝试的题型。除了传统的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断句、对作品中人物思想性格、作者态度观点的探究,或者是写作技巧的赏析都是不错的题型。三要降低句子翻译的标准和要求,以能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为准则。

文言文翻译不一定要字字落实,在词语的解释、句式的调整上应适当降低要求,只要把握大意,句子流畅,不出现原则性的错误就可以了。这样减少了学生的得分障碍,更减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心理和厌烦情绪。

当然,矫枉过正,“弃言从文”也是要不得的,毕竟,“言”是基础,无“言”不成“文”。最后还要降低文言材料的理解难度,真正体现“浅易”要求。虽然前几年的《教学大纲》和现在的《课程标准》都明确指出高中生要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但因为对“浅易”没有、也无法做一个明确的界定,所以试卷上的文言文往往并不浅易,有些文章不仅是学生难以读懂,就是教师,如果不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都难以完全理解,这样的试题无疑失去了考查学生的意义。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让学生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汲取古代科学文化的营养,用传统的优秀的民族精神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构建美好的精神家园,应该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高考命题的意义所在,所以,无论是文言文的教学还是考试,都应该扭转“重言轻文”的倾向,充分挖掘文言文中的人文内涵,让师生在愉快的教、学双边活动中得到德、智、美的全面提高和升华。走出文言文教学的误区,无论教者还是学者,都会感到一身轻松。

最新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三个环节论文(通用21篇)篇六

标本兼顾,诗文探古。

新课标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古诗文教学到了初三成为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初三第二学期有两个单元的教学任务,而这两个单元的古代散文先秦诸子和先秦历史散文占有相当的比例,在构建高效课堂的当今,注目那似空谷幽兰的先秦散文,我们不难发现他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美哉先秦散文,善哉先秦散文。本文试就先秦散文的有效教学做一初探。

众所周知,闻一知十。

众所周知,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就大体情况而言,历史散文主要是叙事的,诸子散文主要是说理的。历史散文有《春秋》《左传》《战国策》《国语》等。《春秋》是孔子编订的战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记叙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0)这242年间的各国大事,孔子还按照他自己的观点对那些事件作了一些评断,选择了他认为恰当的字来暗寓褒贬之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微言大义”。《左传》仿照其体例,顺着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个鲁国君主的序次进行记载,全书30卷,详细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外交、社会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动。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创造了多样的精密的篇章结构和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生动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擅长以委曲尽致的笔调来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如写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肴阝之战、晋楚必阝之战,均是情节紧张而极富戏剧性,成为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战国策》亦称《国策》,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刘向整理,编为33篇。主要记叙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其间有传记、故事、论辩、书信,反映了当时各国间尖锐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先秦继《春秋》《左传》之后又一部著名历史散文。在艺术创作上,较之《左传》又有发展,常在复杂的政治事件中生动描绘人物言行,刻画出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写出不少情节曲折的故事。如《冯谖客孟尝君》《荆轲入秦》《触詟说赵太后》、《苏秦始将连横》等均为脍炙为口的名篇。此书尤重语言艺术,大量运用了夸张、比喻。排比等艺术手法,并杂以寓言故事,呈现出一种“敷张扬厉”“辩丽恣肆”的鲜明特色。《国语》共21卷,据说为左丘明所作。这部书有重点地记叙了各国历史中若干事件。文字朴实平易,特点在长于记言,同时也善于描写人物神态。诸子散文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期是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作品中,《论语》是语录体,《老子》多用韵,它们都词约义丰,《墨子》开始向组织结构严密的论说文形式发展。二期是战国中叶,主要作品有《孟子》、《庄子》,它们的文辞比前一个时期繁富,说理也畅达。三期是战国末期,主要作品有《荀子》、《韩非子》等。诸子散文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均逻辑谨严,分析深入、文辞绚丽,达到了很高成就。诸子散文中有些文字一是以表现人物性格、描写人物行为见长,使人读了如见其人的音容笑貌。《论语》《孟子》中这类文字较多,《墨子》里的《公输》也属这类。如《论语》里写孔子门徒子路,写出了他的直率、鲁莽、刚烈的性格;写颜渊写出了他沉默好学和安贫乐道。《论语》中形象性地句子也很多,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二是多采用含义深刻的寓言故事形象地阐明理论。《庄子》在这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庄子》中有所谓“寓言”“重言”“卮言”。庄周认为世人都“沉浊”,不可以“庄语”,故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的“寓言”“重言”来表达他的思想。寓言包括一些神话式的幻想故事和通常说的寓言;重言是引证一些历史故事和古人的话;卮言是抽象的理论。《庄子》艺术上的成就首先在于它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如《逍遥游》开头写“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它一开头就说天地的广大,写鲲鹏的任意变化遨游。写出了一个十分开阔的意境。在艺术上,后世许多诗人和散文家都爱学习《庄子》的风格和技巧。它那些想象丰富的寓言和重言给后世文学家无穷启发。三是重在抽象分析。同时也富有文采,如《荀子》《韩非子》。《荀子》中的《劝学》《天论》《性恶》善以说理见长,议论风生,沉着浑厚;《韩非子》中的《五蠹》《孤愤》《说难》均风格峻峭犀利,论理精细周密。它们都给后世散文以重要影响。

举一反三,探本溯源。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九年级下五六单元入选的先秦散文有:《公输》(《墨子》、《孟子》两章(《孟子》)、《鱼我所欲也》(《孟子》)、《庄子》故事两则(《庄子》),这些都是属于诸子散文;属于历史散文的有《曹刿论战》(《左传》)、《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九上)。

1通过学习让学生自己主动收集古代典籍的相关常识。最好是进行列表。

2自己借助工具书以及课文注释熟读熟背相关课文。

背诵课文并将课本剧进行排演。

4多音多义字积累。音形意,例句,翻译。

5词语活用归类。这个只做一般性了解,会举出例句并翻译即可。

6特殊句子积累,如判断句、倒装句、疑问句、省略句等等。主要积累例句,翻译例句。

7通假字列表,一并进行复习初中所学通假字。

中考古诗文复习除了文言句式还有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其中通假字可单列进行拉网式复习,现就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三年六学期所学通假字可以列表记忆。按照序号、例句、通假字、意思和出处进行归纳。比如《论语》十则中的“由,诲女知之乎!”这句话中的“女”字通假为“汝”意思是“第二人称代词,你”,诸如此类,别的字按同样的方法学习,会有所收效的。列表可使知识归类系统化易于记忆便于块记忆。

总之,有效教学实际培养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习惯,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习而惯之。

最新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三个环节论文(通用21篇)篇七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宏扬民族文化精神,是当代中学生的光荣任务和重要使命。文言文教学是传承中华优秀古典文化的载体,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学却因文言文的时代背景、语言特点以及写作时代的久远与现时学生的认识偏差等因素的影响一直是许多教师教学的难点,大多数学生也视文言文为畏途。我们甚至看到,一些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的备课中都必须查阅很多的资料,标记文言实词虚词的注解,在课堂上又极其费力的将自己的这些所学所记让学生记录下来,课堂上甚至出现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现象。那么,如何对文言文进行有效课堂教学,使学生在一种快乐的情景中学习文言文呢?以下是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有效尝试。

一、有效诵读文言文。

1.初读扫除生字障碍。

文言文教学中有很多生僻晦涩的字,要求学生课前利用工具书能够将生字难字的正确读音标注出来,而最有效的预习检测就是有声朗读。

在新课学习之初,我会挑选班里一位平常朗读水平稍好一点,但学习成绩一般甚至靠后的学生来朗读,这样在他流畅而响亮的读声中,其他同学会很快发现和自己预习不一样的地方。个体的同学会发现朗读总有疏漏之处,教师要发动所有的学生在同学的朗读中将本文所有的重难点字词发现,然后,都在全班学生的视野中板书(多媒体更高效)出来。同时,在学生的点评中,这位学生尽管所读别字较多,但是因为自己的朗读水平很好而得到同学们的肯定,就会增加学习的信心从而取长补短。

2.再读理解文章。

第二遍朗读要求学生能够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语气适中,能基本把握朗读的节奏,这一次可以选择自愿朗读。之后学生进行互评,在这一阶段的朗读中很多学生很有自信的去读,在互评中会得到更多的肯定,同时,要求学生的点评必须有理有据,而在这些理由的阐释中就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以及朗读的高层次感悟。

3.三读自主发挥。

这一阶段的朗读是在前两次朗读的基础上,同学们会有一种挑战也会有一种参与乐趣。如:在教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公输》的时候,我设计了分角色朗读。选择了四个学生分别是:公输盘、墨子、楚王、旁白。第一遍的时候,扮演楚王的这位学生不但没有别字而且停顿也相当到位,但是学生在互评的时候就说:“虽然他读得流畅并且停顿也很好,但是对楚王前后的语气把握不好,前面作为一个王者,他说话至少要有霸气些,但最后一句,他明明是害怕了,但是又用掩饰的语气没有读出来。”我问大家:“赞同这位同学的点评吗?”大家都点头称是。我说:“那么谁能再来当一次楚王,为大家精彩地表演呢?”立刻有男生将手举起。其后的朗读效果自不必说,而学生也在朗读与互评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有效的点评不同层次的朗读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去主动的体味文章的内容,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为下一步文言文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游戏自学文言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文言文的教学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充分利用游戏机制。我把学生分成四大组。在规定的时间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的方式合作学习,可以借助课下注释、参考书、合作组员来按照“信、达、雅”的方式来翻译课文。

时间到,同学们只能拿自己的课本来回答问题。并且书中只能标注重点字词的翻译,不允许成段成段的译文出现,不同的翻译效果给予不同的分值,而后对本文的主要的文言现象发现一处加一分。什么都不会的一人次扣一分,违规者一次扣两分。下课后每组的最后得分将是本组成员每位学生的附加操行分。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喧闹不止”。

四人小组合作的很愉快,连平时不怎么懂文言文的学生都开始参与并认真的翻译起来了……在寻找本文文言现象的时候,有些同学竟然将本文的字词结合以往学的文言文字词的不同解释归类出来了。游戏的机制,能够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主动参加课堂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教学变得生动、丰富,使课堂变得有趣,活泼,从而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讨论理解文言文。

《教学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而对文言文的教学亦是如此。

历史的变迁使很多文字变得晦涩难懂,而文言文在现实中并不广泛的'应用使得学生们对它难以热爱。但是有效的课堂提问却能带领学生对文言文挖地三尺,深入其中。而语文教学最好的问题设计之一自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教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话音刚落,两个答案就迎刃而出,面对这两种答案我没有及时给与评断,而是继续追问:“你的理由是什么,看谁的理由能让我们诚服?”一时间,同学们的理由都开始围绕着课文展开了。一方说:“我的观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因为首先课文的题目往往就是本文的中心,而文章的结尾又一再的阐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论点。所以从文章的结构上来看,中心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另一方说:“题目是什么并不能足以说明中心论点是什么,而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统领了文章的第一段,第一段的结论”固国不以……不以兵革之利”就一再强调‘人和’的重要性,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也是‘人和’的一个具体议论。”刚开始,学生还举手等我叫姓名才开始阐释自己的理由,三分钟过后,直接忽略我点名这一环节,一方说完另一方就迫不及待的站起来开始阐释自己的见解,我一直作为一个旁观者聆听。直到书中所有的理由都被他们利用完了的时候,一男生的手还在高高的举起。站起的同时手中高扬小练习册,对着全班同学说:“同学们,把小册子打开到47页看第7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刚刚大声的念完,下面的学生就说了:“教师说过答案也有错的时候。”

这个时候我才开始接话……。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像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是超乎你的预测的。而那种自主学习自主探讨的所得又是那么的让人快乐。

四、以古度今——升华文言文。

文言文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们去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更重要的是能够以史为鉴,用古人的生活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今天青少年的成长之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文章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以及想要表述的哲理贴近生活,走进现实,步入学生的心灵就显得尤为可贵。

如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时候,我以一个学生周记的内容导入“这个周末我的心情糟糕到了极点……”周记的主要内容是在开玩笑的过程中好朋友无意间的一句话让她觉得很伤自尊,于是自己难受的时候彼此之间的友谊也发生了裂痕。让学生来谈谈这件事情,同学们从这个学生的自身角度说需要大度一点,而且别人是无心的,更多的同学则从好朋友的角度考虑说:在说话的时候要讲究方式方法,即便是好朋友和亲人之间也需要。“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那么说话也是一种艺术,如何使得“忠言顺耳也利于行”的效果,大帅哥邹忌会给我们一些启示的……如此这般,将文章的中心内容以贴近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的心理所需联系在一起,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很明确,并且对课文的探索饶有趣味。

实践证明,只要给孩子们一个快乐而认可的课堂,就能激发他们学习与阅读的兴趣,只要以多种教学方法为手段,就能创建高效的文言文课堂。

最新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三个环节论文(通用21篇)篇八

摘要: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教学工作中的重难点,枯燥难懂,本文旨在探索如何在文言文课堂上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美感。

关键词:文言文;朗读;鲜活;兴趣。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许多老师教学中的的难题,大部分学生的痛苦。即使我们在备课时花大量时间梳通每个字词,在课堂上费时费力地逐字逐句解析,除了少数学生机械地记笔记以外,多数学生却昏昏欲睡,反应冷淡,课堂气氛往往很沉闷,学习效果也很糟糕。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就成了新课程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朗读品悟,联想意境,发现文言文的美。

文言文给学生的印象往往停留在理解难懂的意思和背诵枯燥的文言现象上,常常忽略了文言文的美感,这样的文言文怎么可能让学生有兴趣学呢?怎么可能让课堂不死气沉沉呢?所以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和学生一起发掘感受文言文的美,引发学生的兴趣。文言文音韵优美,行文简练,读起来自有一番抑扬顿挫的美感。文言文教学中需要反复诵读,细细品读,如此方能体会音韵之美,步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达成感情共鸣。“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读赏结合才可以渐入佳境。因此,文言文课堂应该从“读”入手,以达到体会文言文美的目的。而读文言文首先要顺利解决字音问题,这个可以作为预习任务或者课上范读正音来解决。其次要指导学生读清节奏,缓急有致,读出韵味,读出抑扬顿挫之感。例如学习《赤壁赋》通过诵读感受文章飘然洒脱又如行云流水般的韵味。最后还应注意朗读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有范读、自由读、齐读、指导读、展示读等等。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不要把朗读作为一个环节,要把朗读贯穿全文,贯穿课堂的始终。读是开启文言语感大门的钥匙,读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动机,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文言学习的效率。离开了读,学习文言文就无异于在空中建楼阁。文言文中也蕴藏了往往为文言现象所遮盖的`意境美,在文言文课堂可以设置情景,联想描绘让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体会文章的美感。如《记承天寺夜游》可以提醒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月夜,在月亮明净的晚上地上的树影那种如水中水草的感觉。

二、混合使用文言现象学习方法,保证课堂的鲜活。

老师讲授,学生做笔记是文言文最古老最快速但也最催眠的教学方式,课程标准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过程的参与性。在新课堂,我们要引导学生真正亲近文本,体验探究过程,摸索探究方法。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实践等活动去获取知识,并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学习方式和过程,但又不是完全地放手让学生盲目地摸索,在教学过程中我试着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

1。教师在黑板上列出一个段落的文言知识点,学生自己通过课下注释以及查字典解决问题,并板书答案,最后共同核对解决。

2。教师指导学生圈画段落知识点,小组合作在工具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再以小组为单位展现成果。

3。相对简单的段落由小组合作圈画文言知识点,并给出对应答案,师生合作进行确认。作为补充,遇到比较典型的一词多义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解决,一人列出所有相关句子,一人查字典找出所有义项,小组合作找出每一句的最佳释义。高中文言篇目相对较长,讲授一篇文言文单用一种方式都会让学生失去兴致和活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最难点———梳理文言现象时,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合理安排,尽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无疑是保证课堂鲜活的有效方式。钱梦龙说过:“和现代文教学相比,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我认为:教师应满怀希望,怀着大无畏的勇气和信心,朝着这个“死角”进军,用心教学,把握学情,钻研教法,让老师不再觉得文言文难教,学生不再觉得文言文枯燥难懂,课堂变得真正高效。必要时需要另辟蹊径,换个角度,你会发现文言文教学原来风景这边独好。

最新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三个环节论文(通用21篇)篇九

文言文教学论文:浅谈中学文言文的教学。

麟游县镇头中学陕西宝鸡721500。

标本兼顾,诗文探古。

新课标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古诗文教学到了初三成为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初三第二学期有两个单元的教学任务,而这两个单元的古代散文先秦诸子和先秦历史散文占有相当的比例,在构建高效课堂的当今,注目那似空谷幽兰的先秦散文,我们不难发现他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美哉先秦散文,善哉先秦散文。本文试就先秦散文的有效教学做一初探。

众所周知,闻一知十。

众所周知,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就大体情况而言,历史散文主要是叙事的,诸子散文主要是说理的。历史散文有《春秋》《左传》《战国策》《国语》等。《春秋》是孔子编订的战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记叙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0)这242年间的各国大事,孔子还按照他自己的观点对那些事件作了一些评断,选择了他认为恰当的字来暗寓褒贬之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微言大义”。《左传》仿照其体例,顺着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个鲁国君主的序次进行记载,全书30卷,详细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外交、社会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动。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创造了多样的精密的篇章结构和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生动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擅长以委曲尽致的笔调来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如写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肴阝之战、晋楚必阝之战,均是情节紧张而极富戏剧性,成为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战国策》亦称《国策》,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刘向整理,编为33篇。主要记叙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其间有传记、故事、论辩、书信,反映了当时各国间尖锐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先秦继《春秋》《左传》之后又一部著名历史散文。在艺术创作上,较之《左传》又有发展,常在复杂的`政治事件中生动描绘人物言行,刻画出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写出不少情节曲折的故事。如《冯谖客孟尝君》《荆轲入秦》《触说赵太后》、《苏秦始将连横》等均为脍炙为口的名篇。此书尤重语言艺术,大量运用了夸张、比喻。排比等艺术手法,并杂以寓言故事,呈现出一种“敷张扬厉”“辩丽恣肆”的鲜明特色。《国语》共21卷,据说为左丘明所作。这部书有重点地记叙了各国历史中若干事件。文字朴实平易,特点在长于记言,同时也善于描写人物神态。诸子散文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期是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作品中,《论语》是语录体,《老子》多用韵,它们都词约义丰,《墨子》开始向组织结构严密的论说文形式发展。二期是战国中叶,主要作品有《孟子》、《庄子》,它们的文辞比前一个时期繁富,说理也畅达。三期是战国末期,主要作品有《荀子》、《韩非子》等。诸子散文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均逻辑谨严,分析深入、文辞绚丽,达到了很高成就。诸子散文中有些文字一是以表现人物性格、描写人物行为见长,使人读了如见其人的音容笑貌。《论语》《孟子》中这类文字较多,《墨子》里的《公输》也属这类。如《论语》里写孔子门徒子路,写出了他的直率、鲁莽、刚烈的性格;写颜渊写出了他沉默好学和安贫乐道。《论语》中形象性地句子也很多,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二是多采用含义深刻的寓言故事形象地阐明理论。《庄子》在这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庄子》中有所谓“寓言”“重言”“卮言”。庄周认为世人都“沉浊”,不可以“庄语”,故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的“寓言”“重言”来表达他的思想。寓言包括一些神话式的幻想故事和通常说的寓言;重言是引证一些历史故事和古人的话;卮言是抽象的理论。《庄子》艺术上的成就首先在于它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如《逍遥游》开头写“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它一开头就说天地的广大,写鲲鹏的任意变化遨游。写出了一个十分开阔的意境。在艺术上,后世许多诗人和散文家都爱学习《庄子》的风格和技巧。它那些想象丰富的寓言和重言给后世文学家无穷启发。三是重在抽象分析。同时也富有文采,如《荀子》《韩非子》。《荀子》中的《劝学》《天论》《性恶》善以说理见长,议论风生,沉着浑厚;《韩非子》中的《五蠹》《孤愤》《说难》均风格峻峭犀利,论理精细周密。它们都给后世散文以重要影响。

举一反三,探本溯源。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九年级下五六单元入选的先秦散文有:《公输》(《墨子》、《孟子》两章(《孟子》)、《鱼我所欲也》(《孟子》)、《庄子》故事两则(《庄子》),这些都是属于诸子散文;属于历史散文的有《曹刿论战》(《左传》)、《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九上)。

1通过学习让学生自己主动收集古代典籍的相关常识。最好是进行列表。

2自己借助工具书以及课文注释熟读熟背相关课文。

3自主翻译并改编课本剧,如《公输》、《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然后分角色朗诵或背诵课文并将课本剧进行排演。

4多音多义字积累。音形意,例句,翻译。

5词语活用归类。这个只做一般性了解,会举出例句并翻译即可。

6特殊句子积累,如判断句、倒装句、疑问句、省略句等等。主要积累例句,翻译例句。

7通假字列表,一并进行复习初中所学通假字。

中考古诗文复习除了文言句式还有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其中通假字可单列进行拉网式复习,现就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三年六学期所学通假字可以列表记忆。按照序号、例句、通假字、意思和出处进行归纳。比如《论语》十则中的“由,诲女知之乎!”这句话中的“女”字通假为“汝”意思是“第二人称代词,你”,诸如此类,别的字按同样的方法学习,会有所收效的。列表可使知识归类系统化易于记忆便于块记忆。

总之,有效教学实际培养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习惯,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习而惯之。

最新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三个环节论文(通用21篇)篇十

纵观当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许多年轻教师因为替学生忧虑过多,反而或深或浅的进入多种误区,从而导致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使得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沉重。具体表现为:

误区之一:越“文”讲“言”。

有的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习惯于越“文”而讲“言”。强调古汉语各种语法规律,以为总结种种规律便能多快好省地学好文言文。殊不知,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有赖于三个因素――语音、语法、词汇,而三者中,词汇的古今差别最大,更是三个因素中的重心,尤其需要多多积累。

误区之二:以教代读。

众所周知,阅读能力是读出来的,必须在阅读中感受、培养和提高。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也不例外。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学生阅读感受文本的时间被我们的讲解挤占了,学生自主朗读体悟的过程几乎被我们忽略了。我们缺乏一种“等待”,而过分关注于自己“教”的完成落实。事实上,在朗读和背诵这种与语言最亲密的接触活动中,学生可以顺应和同化古人的表达方式,积累文言的字、词、句、义。这种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对文字的感悟能力,即文言语感。而有了文言语感,就有了“意会”,理解文本也就更能准确到位。

误区之三:“言”而无“文”。

文言文教学既要讲“言”学,又要讲“文”学。只有语言教学而没有文学文化等学习的文言文教学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文言文教学。而我们文言文教学的第三个失误就在于平面处理教学内容,只落实了文言知识,却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审美观照和学生个体的阅读感悟。要知道,文言文的文字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均须经学生自己感悟才能内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

误区之四:片面、孤立对待文本。

表现在文言文教学不重视知识的迁移运用,只是粗略地挖掘文本资源。当教学纠缠于有限的文言知识的传授,隔绝于生动形象具体的文言语境时,文言文学习就会变得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

综上所述,教师的“言传包办”不能代替学生的“意会认知”,有限的文言知识的“言传”也不能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言文教学必须寻求出路。

根据新课标精神,文言文教学需作“三多二少”的.调整。“三多”即: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多读,努力扩大阅读量;减少文学常识教学比重,让学生与文本多进行对话;重视文言文背诵,强调熟读成诵,反复涵泳,增强文言语感。“二少”即:少讲,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化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少机械性太强的客观化、标准化的练习。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一些具体做法:

1、文本预习阶段,应放手让学生去对照注释,理解疑难字词句,翻译文本。此阶段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养成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

2、文本教读阶段,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朗诵文本、理解内容、掌握重点,进行审美感知。

文言文因字少意深,音单义广,更需教师的引导。如明确停顿、重读、语气、语调、情感等示范朗读,适当点拨,然后让学生自由诵读,轻声跟读,齐读,分读,个体读……每次朗读要求都要与理解联系起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读的作用。此外,教师应对学生认为疑难的字词句及文本知识的重点、难点作一个点拨指导,以期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好文言文。一篇经典的文章,其美学价值是多方面的。教师可对其思想内容、人文精神、表达形式等方面的审美作一个引导观照,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精神感悟。

3、文本拓展阶段,教师要有大语文视野,将文本与读本、与生活、与写作相结合,作三个方面的拓展――认识深度的拓展,阅读能力的拓展,内化写作的拓展。

认识深度的拓展主要适用于历史人物类及历史事件评价类的文言文教学。比如对《鸿门宴》中的项羽历来颇有争议,学完《鸿门宴》,不妨搜集有关项羽的诗文让学生多角度品读,读出一个立体真实的项羽。阅读能力的拓展可在上完新课后选择难易适度、文体相似的文言文进行赏析,让学生在语境中生成知识的衔接。内化写作的拓展主要是让“学”与“写”联盟,以学促写,以写促化。如文言文的布局谋篇、文章的起承转合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行文范例和构思借鉴实例:议论则“立片言以居要”,统摄全文,如《劝学》《六国论》;记叙则行文曲折,跌宕多姿,如《鸿门宴》《促织》;散文则或借景抒情,或寓物明志,如《兰亭集序》《愚溪诗序》等。

最新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三个环节论文(通用21篇)篇十一

摘要: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联系的原则、实用性原则、激励性原则,通过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早日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以促进文言文教学效果的改善。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形式,是中华先人留给后代子孙的精神食粮。我们要继承、发扬祖国的传统文化,首先便应搞好文言文教学。而高中阶段正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时期,高中语文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读懂并掌握文言文的语言规律。但从教学实际来看,艰深晦涩的文言文又的确比现代散文、诗歌要难教。笔者以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掌握文言文教学的五大原则。

一、启发性原则。

钱梦龙先生曾经讲过,文言文也属于我们的母语,而不是外国语,如果是外国语就得从abc教起,每走一步都得由老师扶着拽着,教母语就不必如此。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语言毕竟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发展,其语法、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与古代汉语有血缘关系。很多古汉语常用词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多少变化,而且还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尤其是现代书面语里。这就是说,学生阅读古汉语虽然有一定障碍,但决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一切从零开始。

既然古今汉语有这样紧密的联系,学生阅读古文又有这样的基础,因此学生借助课本上的注解自行阅读,是能大体读懂的。教师在教文言文时,就应该像教现代文那样,在可放手处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老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点拨,以启发学生思考,万不可越俎代庖,搞“字字清楚,句句落实”那一套。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于语言的演变,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已有较大的差别,需要学习的`词语、句式数量不小,学好它,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要想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更不是易事。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循序渐进。

教师首先应熟悉文言文词句教学的主要目标(常用的实词、虚词、句式),要认真阅读教材,弄清这些词句在各册、各课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好每一课的词句教学重点。在具体教学中,有计划地逐课引导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词句,并在以后的学习中捕捉、积累新的意义和用法。这样一天天、一课课日积月累,掌握的数量就多了。

切忌见词就讲、见句就教,把词句教学等同于翻译,那是目标不明、缺少计划、没有重点的做法。每课一个小目标,每册一个中目标,由小到大,积少成多,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我们就能轻松实现《大纲》规定的总目标。

三、联系的原则。

首先是要联系语言环境。学习词语,固然要借助字典词典,但有许多词语是多义的,是特定的语言环境规定了它的意义和用法,所以只有联系语言环境,才能正确理解词语。只有结合这些词所在的句子,才能准确地理解它的意义和用法。有时不仅要联系所在句子,而且要联系上下句或上下段思考,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逍遥游》末段一句“其自视也,亦如是也”中的“是”,只有联系上下段,我们才能明白,作者是把本段所写的四种人比作了上一段中自命不凡的斥,所以这个“是”是代词,代指斥。

凡是会读文章的人都知道,阅读大体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读文言文,理解文言词句也不例外。联系语言环境反复玩味,对词句的理解才能深入。

其次要联系现代汉语。把词语的古今意义、句子的古今形式加以比较,才能了解古今汉语词句的差异,感知汉语的演变。在比较区别中学习,不仅有利于准确牢固地理解新学的文言词句,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文言语感。

第三,要联系造字法来理解词语。这样做,会为词句教学增添许多趣味,还能增加理解记忆的成分,让学生既学得有趣,又理解得透彻。如学习“造”时,告诉学生,它是形声字,形旁是“辶”,意义与“走”有关,因此“造访”的“造”不能讲作“制造”;又如“夺”字,是会意字,篆体的写法上面部分表示两只想展翅高飞的鸟,下面部分是一只手,想抓住它们,不让它们飞走,强迫改变它们的意愿,所以它在“舅夺母志”一句中能讲作“强迫改变”的意思。如此等等。结合着造字法引导学生学习词语,一定会让学生兴趣盎然。有人说,学习要学规律方面的知识,造字法与字词的意义有密切联系,也算一条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学生就有可能举一反三,逐步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第四,还要联系旧知。这样做,既能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系统,以便于掌握,又能启发学生运用其才智,自求理解。

联系的原则,应该是学习古汉语的一条重要原则。

四、实用性原则。

《大纲》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文言文,是要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教学中就不能让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一些散乱的文言词句,也不能过多地甚至脱离文意地大讲特讲语法知识。前者是词句收藏家的做法,只能得到一些零散的语言材料,而不能欣赏到用这些材料建筑起来的艺术品――文章之美,是“买椟还珠”的做法,会失掉阅读能力之“珠”;后者是语法学家的做法,是脱离《大纲》的要求的。正确的做法是着眼于更准确地理解文意,适当介绍语法规则,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词句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及其表达效果。举个例子来说,学习《师说》首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只是让学生记住“……者……也”是判断句,这句话意思是……这是只见“言”(文言词句)而不见“文”的做法。应该联系全文指出,这篇文章论说从师的道理,首先就应该指出教师的重要性,所以开篇这句话,作者就用判断句极其简练地提出了对教师职能的看法,为下文的论述做了铺垫。作了这一番指导,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才能服务于对文意的理解。这样的词句教学才是实用的,有价值的。

五、激励性原则。

不愿登山的人,攀登时必定腿软;不想夺冠的人,竞技状态必定不佳。没有求知欲,处于被动地位的学生怎么能搞好学习呢?因此,教师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不仅要研究《大纲》和教材,而且要研究学生,要高度重视对学生求知欲的激励。

早在先秦时代,孟子就提出了“自得”说。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清代学者戴震从哲学的角度阐明了“自得”的丰富内涵,他说:“孟子之于学也,有于内,而资于外。”其中“有于内”就是指学生主观方面必须有学习的欲望,有“自得”的能动性。前代学者的这些教学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要采取多种方式激励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最新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三个环节论文(通用21篇)篇十二

高中历史的教材经常充斥着大量的史料,高考的命题方式也习惯用史料作为材料分析题的素材,而且多为文言文的形式。学生一致认为,要想提高对历史史料文献的理解,必须具备很强的文言文功底,否则对材料题中涉及的历史文献的原句一知半解。针对这种尴尬的情况,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把历史史料很好的融入到历史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史料的理解中学习历史知识,增强感悟的能力。

一、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理论。

史料的定义很宽泛,主要指的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所留下来的通过史书和文献记载的痕迹,史料有助于还原历史的真实性,帮助人们对特定历史下的情境进行再现,同时也是历史学科教学的文化载体。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学生由于和历史所处的年代相差很大,因此对于特定历史的事件理解出现障碍,不能真正的理解特定的历史行为和现象。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要求提高学生的能力,将历史史料用于教学中,不仅能起到历史情境再现的作用,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存在,更有说服力,提高主动探求一定朝代下历史事件的真相的积极性,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具有非常有效的作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将史料融入到课堂讲授的环节,这种教学方法诞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英国。经过很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史料教学的运用可以拉近学生和历史之间的距离,感受到历史的存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锻炼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历史。

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方法建议。

1.编写以史料为素材的试题。教材的编写是紧紧围绕新课标的要求而进行的,新课改理念则要求编写教学时,应该深化改革教材内容,改变传统的编写模式和布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终极目标,让学生独立思考,细致分析史料中的每一个典故和名人名言。这就要求史料必须穿插在教材编写的环节中,每个章节的编排必须配有以史料为内容的材料分析题,让学生以史料为基础,做到史料和历史内容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观。同时,经过每一次的教学,教师也做到了史料分类、史料概述、史料转述、作者推断、史料质疑等环节教学,从而形成了模型化的史料教学。不仅如此,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历史试题的编写也在史料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有了新的变化,试题中出现的结构性试题的提供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等,都充分彰显了史料教学的魅力。

2.关注细节,让史料教学可持续发展。英国对于史料教学的研究比较成熟,英国历史教学专家认为,关注细节是非常重要的,要从微观上把握史料的引入,让史料教学更具有可持续性。研究工作者认为,怎样让学生对历史的史料充满好奇心和兴趣,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准备,首先是让教师从不一样的渠道来引入史料,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其次,教师要把学习史料和分析史料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不仅仅局限于给出直接的答案,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史料学习中,举一反三。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取史料信息,学生的知识面被拓宽,历史的思维能力被充分激发。教师只是作为一个牵线者的作用,把历史史料和学生连接在一起,让学生积极研究和分析史料,将历史真实的面貌加以还原。

4.将史料的引用延伸到课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高中历史教材的容量是有限的,有的章节甚至没有史料的穿插,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备课过程中做好大量的延伸工作,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外的史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也要考虑到上课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要选择适当的史料,提高课堂的包容性和效率,既要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又不能过多的浪费时间。首先,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选择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史料;其次,教师要确保史料真实可信,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再次,教师应对史料进行加工,提取重要信息,优化史料呈现形式。这样就能满足课堂教学需求,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构建。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理念的辐射下,教师要打破常规历史教学方法的束缚,优化配置历史学习信息和资源,继续推进历史教学的改革,把历史史料有机的融入到历史课堂中来,完善和丰富自己的历史教学方法,在史料教学的基本框架中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海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06.

最新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三个环节论文(通用21篇)篇十三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如同水面,教学方法是投入水中的一颗石子,石子投得好,便能激起层层涟漪。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立足学生,把教学文言文看作是跟古人对话,跟今人对话,让学生积极参与文言文学习,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一)注重诵读。

有些教师认为,学习文言文只要把所学课文一字一句地翻译下来就算是完成任务了,因此把教学文言文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放在翻译上,导致学生兴趣不高。我认为,虽然翻译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但先应该重视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更适用于读古文。文言文难读、难懂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所以多诵读就是推倒这堵墙的最好的办法。多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在学习《赤壁赋》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根据课下注释自行阅读,如有读不懂的,可以查阅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当自主阅读较流畅时,再安排小组代表阅读,并进行评价,然后由教师范读课文,最后听课文朗读录音,体会节奏、语气等,让学生模仿录音朗读。另外,朗读还可配上适宜的音乐或分角色阅读。因为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的过程中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情绪,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

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都较为经典,文中的人物景色都是美的。因此,把文言文中所蕴含的美的意境或美的画面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在很多程度上降低了理解文言文的难度,降低了学生进入文本的门槛,为学生跨越理解的鸿沟搭设了桥梁。如在学习《兰亭集序》时,我充分应用了多媒体,用图片再现了昔时的“茂林修竹”“流觞曲水”“天朗气清”等美景,介绍了当时文人们饮酒赋诗的过程,让学生明白了这篇文的来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引入了古人深邃的思想中。又如,在教学《荆轲刺秦王》时,我先和学生一起欣赏《易水歌》,看相关的视频片段,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人文教育。

在教课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将教学的重点定位在文言文的“言”字上,即对文言文中的字词的解释非常重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能讲的都要讲,一篇课文下来,学生被这些内容压得喘不过气来,而对于内容所宣扬的思想和人文情感则是一知半解。事实上,学生所感兴趣的和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有帮助的内容正是人文思想。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选择学生喜欢并对学生有益的内容,要“文”“言”并重,做到“析词理趣,两手并举”。另外,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还要注意体现文言文中的人文情感。如学《陈情表》时,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李密的“孝”情,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对“孝”的理解,以及生活中是如何孝顺父母的。在讨论中,学生讲了一些历史上关于孝的故事,这些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指导技巧。

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是不可少的。因此,针对考试,给学生讲一些做题的技巧尤为必要。高考文言文考了四个题,一个考查实词,一个考察翻译,一个考察断句,还有一个考察对文段的理解。其中,断句更加侧重学生的语感,但无论从哪个方面去考,归根到底考察的还是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这里面是有些小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抓住文章大意的。

(一)以题解文。

一般来说,学生读一遍不会很懂,此时,要迅速浏览一下试题,特别是最后的内容概括题。这道题几乎是按照段落的顺序考察学生对文段的理解。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错误的,而且还是局部错误。所以,这个题对于学生快速掌握整篇文章的大意是非常有帮助的.,只要预先阅读,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推断词义。

学生在阅读和翻译时,难免会遇到生疏的字词,这些词就像学生的拦路虎,成为学生不可跨越的阅读障碍。教师不妨告诉学生如何根据词的形旁来推断词的本义。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结构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尤其汉字中的形声字占很大的比例,其形旁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许多词以“水”为部,那么这些词往往就和水有关系。而含有“王”的字往往和玉石有关,带“口”的当然和吃有关。又如“贝”部,贝的本意就是古时的钱币,因此以“贝”为形旁的词,往往跟钱财有关,如“货”“赊”“资”“赌”等。

(三)借助虚词断句。

断句题是20高考新出现的题型,重在考察学生的语感。这需要长期的阅读和朗读,但我们也可以凭借一些小技巧来解决。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那么阅读时如何停顿呢?这里面有许多表示语气的词,是自然的停顿处,比如矣、哉、也、乎等。后人为古文加上标点,也大多根据这些语气来添加。总之,文言文阅读需要夯实基本功,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在此之前,我们是可以凭借这些小技巧获得不错的解题效果的。

最新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三个环节论文(通用21篇)篇十四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文化沉淀极深。纵观中国文化文明乐园,文言文是中华文化是遗落其中的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从前辉煌灿烂的三大古国已经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而烟消云散,我国的文化则是依靠文言文的不断传递而继承了香火,若是没有了文言文,我们的民族文化怕也早已经消逝了。在新课标教学中,规定了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选材应当在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再到元曲、明清小说,这么长的时间内,文言文的发展是极其快速且令人震惊的。文言文这么短的篇幅内浓缩着古人对自然宇宙、社会人情、人生历练的想法,表达了其睿智的头脑思维和文化心态,其价值无限。文言文的内涵博大精深,它的价值也是非常大的,高中生想要继承和弘扬这宝贵的文化遗产,就应当学习好文言文。

1.1现状总结。然而,在实际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其教学方法和效果却不容乐观,文言文也愈发被人所冷落,越来越体现其令人尴尬的无奈局面。在高中教学中,语文老师一般都是拿着书,逐句翻译,讲解词语的意思,老师在讲台上讲的滔滔不绝,然而学生在下面却是听着云里雾里,并不能了解这短短的几百字里所蕴含的背景文化、思想内涵。学生们也是为了记住知识点,于是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抄写员,在不了解这篇文言文的情况下,强行记录知识点,没有真正认识到其内涵,因此也没有表现出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从而导致文言文的成绩不理想。文言文教学总体上是一片荒凉的景象。针对这种现象,有部分文言文专家和语文老师呼吁进行文言文改革,但是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这也引发一部分专家的消极悲观思想,认为应当彻底“消灭”文言文,觉得在这个网络时代,文言文是影响学生们前进的束缚,文言文并没有什么用。文言文是古代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其承载着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底蕴,拥有博大精深的'文明,自然是不能就这样给抛弃,这是真正的浪费。在新课标的标准下,高中生应当怎样学习文言文,高中教师应当怎么培养和教学文言文,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2文言文教学功利性太强。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大多数老师都是抱着教学文言文是为了应付高考,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教师也会不停的将这种思想传授给学生,教师将考试会考到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全部总结出来,要求学生们记住、背诵和抄默写。学生们在老师的要求和错误指导下,也认为学习文言文是没有必要的,学习文言文仅仅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至于学习那些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知识背景和思想文化,则早就被丢在了一旁,功利性目的太强,文言文教学已经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无从谈起了。

1.3教学方式存在问题。经过调查,大部分的学生都表示老师只是要求他们背诵课文和句子翻译,要能正确默写文言文语句和翻译知识点,老师和学生们并没有将了解文言文所表达的含义放在心上,文言文教学被简单化成为了背诵古文。这样的上课效率和教学效果显然是非常差的。文言文本身就是很枯燥难懂,老师的教学模式又是毫无乐趣,长此以往,文言文教学逐渐变得让学生们讨厌,收效极微。

1.4学生们没有成为课堂主题。在现在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中,通常都是过分强调教师中心论,即教师的想法代表着真理,整个课堂是老师的独角戏舞台,老师在拼命灌输知识,学生们没有发表意见的想法,只是单纯的抄写、背诵,不参与讨论和发表自己对于阅读完文言文之后的想法和认识。教师为主题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们的主动学习权利,也让他们慢慢失去了兴趣、积极性。

我国现行的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是陈旧单一的,仅仅局限于老师的讲学,过分强调了题海战术,死记硬背,阻碍了学生们主动学习文言文的动力和积极性,同时也遏制了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要么创新,要么灭亡”。文言文教学也走上了这样的道路和局面。因此,高中文言文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情况,改变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努力营造文言文教学课堂的生动活泼,培养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在进行文言文探究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导学生时,应当与时俱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开拓创新,要展现文言文教学的新颖和发展性,体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大力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一旦学生们对文言文的学习展示了兴趣,那么文言文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会得到飞速的增强。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现有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但想要创新也要遵守原则,现在的教学也是基于传承文化的,因此,创新也不能离开传承文化这一原则。现代文言文教学应当采取传统文言文教学方式和现代多谋体功能相结合,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进、创新。利用科技发展的动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教学从过去的死板中拯救出来,使静止变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功能强大的多谋体条件的运用,将会大大增强学生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通过动态的画面表达,将文言文中生动的画面感表现出来,与学生们进行全面充分的交流,使教学充满了乐趣。

3.小结。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珍贵的一部分,高中生们学习这一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身为教师,教学创新也是非常关键的。高中文言文教学方式的创新不能仅仅局限于为方法的创新而创新,应当建立在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上。要坚持教学学生为主体,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和想学好文言文,想真正了解文言文的背景文化、知识底蕴,不是简单的学习背诵课文。

最新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三个环节论文(通用21篇)篇十五

内容摘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文言文教学方面的一些新的尝试和思考:第一,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第二,创新学法指导,促成读写互动;第三,抓情感契合点,提升学习层次。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在高考语文全国卷及各地试卷中均占有很大分量,因此,很多老师在文言文教学方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是,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不少老师的文言文教学基于功利性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过度讲究字字落实,破坏文章的整体性把握。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导致学生机械地学、被动地练,对文言文毫无兴趣可言,而且往往肢解了传统文言经典名篇的美感,使那些感动千古以来无数志士才人的佳作名篇变得索然无味支离破碎[1]。其结果必然是老师吃力不讨好,学生惘然无所得。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文的美感,从而自觉地萌生学习的欲望,通过自身的阅读和感悟来吸取知识,感悟作品的内涵,不断提高对文言文鉴赏的能力以及自身的精神素养。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新的尝试和思考。

一.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要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作为老师本身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创新,并且调动一切有效的资源,进行调配、整合、加工,才能使知识形成系统,使课堂活色生香,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首先,是整合教材资源。教材的编排有它固有的模式和要求,但是,课堂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需求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处理教材。例如,在讲授苏轼的作品时,为贯彻“专题研究”的新式教学理念,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深入思考和把握,笔者把《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定**》等四篇课文整合到一个教学单元。整合后发现,虽然前后《赤壁赋》是散文,《赤壁怀古》和《定**》是诗歌,但这些作品都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所创作的.,有一定的共性,这样整合对学生更具体、更全面地领悟苏轼在人生重大转折点上的思想变化,更深入地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文化内涵非常有利。同时,在基础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一维度上,还能达到以诗解文、以文解文的目的,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更为充分的条件。从文体教学角度观之,这种整合还有利于获得新的视角。其次,是整合教辅资源。在授课前,笔者让学生观看有关苏轼生平介绍的纪录片,以生动的画面和名家的诠释来取代教师苍白乏味的讲解,还把北京师范大学康震副教授主讲的《百家讲坛之苏轼》相关视频放在教室的计算机平台,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同时印发余秋雨的《东坡突围》等评论性文章作为早读材料,尽可能地利用现有资源,打造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创设一定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然后,以《前赤壁赋》作为重点鉴赏的篇目,在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的基础上,通过配乐朗诵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反复对课文进行诵读,慢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自觉地与文本展开对话。之前学生对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写作的背景资料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在接触文本时能够快速入文,并且更加自信地与文本、与老师、与同学展开平等的对话,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对作者面对政治祸难时的从容不迫、乐观自信和坦荡的胸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被作者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所深深震撼。再次,是整合学生学习资源。当学生有了较为成功的阅读体验之后,笔者就会给学生设定阅读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鉴赏其余的作品,并通过电子白板等多媒体工具与学生进行互动,共同解决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又能节约课时,提高课堂的效率。至于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字、词、句子,则穿插在课文的讲解中进行,尽量让学生在既定的语境中来理解,并在课后设置练习题或测试卷来进行检查,有时也会在专题讲授完毕后,通过知识竞赛的方法来巩固这些知识点,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二.创新学法指导,促成读写互动。

读和写是语文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在文言文教学中,同样也要倡导读写结合,以文言文阅读带动写作,以写作来促进文言文的阅读。笔者这里所提及的写作并不是完整的作文训练系统,而是让学生以文言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来进行片段式的小练笔,让他们对所学的文言知识进行消化和运用,在训练中获得新奇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有时候还会把一段文言文的译文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翻译成文言文,再让他们对照原文,来比较一下自己的表述是否恰当,学生对这种做法非常感兴趣,往往一段枯燥的文段就可以在这种愉悦的气氛中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有时候笔者也会根据课文的实际情况来设置一些相应的写作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文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比如在讲授《六一居士传》的时候,因这篇文章写法特殊,表达饶有趣味,学生也比较感兴趣,笔者就联想到学生的微信昵称、qq签名五花八门,离奇古怪,便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模仿本文的写法,用文言写一段文字,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微信昵称或qq名名字的由来,结果一下子点燃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他们都兴致勃勃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写出了不少基本符合文言表达规范的幽默诙谐的段子。如刘梓容同学的微信昵称是“安之若素”,她写道:余之网名“安之若素”是也。

所谓安之若素,即安余心于四海,不忧不喜,不骄不躁。余之心易受困于世俗,乃为此名,以使余心安,以明余之志也。安之若素,非常人可达也。余为此名,无它,亦希余得超乎常人,而不为一平庸之人也。又如吴思淇同学这样诠释他的微信昵称:吾尝数易其号,以昭吾之所好,然为吾志之,三号耳。一号曰:临窗画楼,半生清欢。或曰:“此号何谓也?”吾答曰:“于水亭之上,临风而立,闲适处之。于楼阁之中,赏湖水粼粼,修心养性可也。可谓偷得半生清欢,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故号此。”一号曰:尺素流年。时间如流水,水过无痕,而镌刻吾心。吾正值弱冠,而流年逝去之体悟与日倍增。故吾为此号以勉自。一号曰:小轩窗。苏子有言:“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此苏子悼亡妻子之所作也。吾感其情深,悟其痴念,故取号“小轩窗”。这些小练笔虽然表述还比较稚嫩,但已可看出他们在遣词造句方面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的文言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感受文言的语感和表达习惯,反过来也就能更好地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和感知能力。

三.抓情感契合点,提升学习层次。

在文言文教学中,有些篇章抒情性较强,或者记叙抒情兼具,这样的作品,如果能够通过抓住主要的情感词句,或许有助于学生准确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同时加深对作品情感的体会。比如,在《兰亭集序》一文中,王羲之既简笔勾勒了兰亭雅集的盛况,更将笔墨铺陈在由此而引发的慨叹中。前后两部分均有明显的情感词句。可引导学生先抓住关键的情感,再由此去逆推,寻找情感产生之由。抓住了集会“信可乐也”,则不难将前一部分的记叙中足以使人生“乐”的因素一一找出。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一一浮现。学生在寻“乐”的过程中,也不断加深对盛会盛况的体验。而抓住“岂不痛哉”,则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之心,为何情绪有如此流转?不难去寻觅文中由乐而思考人生的部分,进而寻求答案。再比如《项脊轩志》一文,文章将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围绕项脊轩这个书房,朴实地截图生活细节,展现了对家庭变故,及关系亲近的几位女性的感喟与追念。这篇文章中间部分,学生容易找出一个总结情感的过渡句“多可喜,亦多可悲”,则可根据此句,寻根溯源,将全文各部分的记叙串联起来。

在寻找可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项脊轩翻新后的样貌和雅致,在宣召可悲部分,学生仿佛经由作者精心选择的几个细节,一一体会祖母的疼惜,母亲的关爱,妻子与其的琴瑟和鸣,以及妻子早逝之后作者的心灰意冷。带着情感词去解读其经历,可让学生带着情感去寻找并获得共鸣。可见,在抒情性较强的散文阅读中,通过情感词句来回溯相关片段的做法,可以更好理清脉络,体味情感,更容易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从而获得对文言文的深层次理解,涵养中华古典文化情怀。总之,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一场重头戏,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力图以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丰富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姚佩琅.高中语文中文学作品的定位———以《课标》、教材、高考的分析为基础[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5):29.

最新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三个环节论文(通用21篇)篇十六

文言文作为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对于拓宽学生的眼界,陶冶学生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当下,由于种种原因,文言文教学仍然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因此,教师应当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进而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

(一)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在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往往将重点放在对课文中的字、词的讲解和记忆上,忽视对于文言文的整体理解和欣赏。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效率,往往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教师将课文内容直接翻译出来,让学生直接记忆。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得不到培养,同时不利于培养学生文言文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无法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造成学生缺乏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师进行文言文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是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提高不快的原因之一。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往往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在课堂中通过大量的讲解进行文言文教学,导致学生只是单纯地对教学内容做笔记,没有很好地参与文言文课堂教学。长此以往,一方面会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降低,另一方面学生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下,不能很深入地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知识,从而无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参与文言文教学,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

(三)学生学习文言文积极性不高。

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不高,是现阶段文言文教学的难题之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不高,对文言文的内容和思想理解不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文言文教学效率。这种状况的形成,一方面在于文言文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面对文言文的时候,学生感到陌生、不理解,无法充分投入文言文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因为对于文言文学习,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薄弱,对于文言文的语法结构、遣词造句等缺乏必要的掌握,造成在翻译文言文时存在很大的困难,从而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困难。这些都影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造成文言文教学效率难以提高。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

文言文学习效率低的原因之一在于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因此,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培养学生阅读和朗诵文言文的习惯。例如在荀子《劝学篇》第一段“学不可以已”中,“学”、“不”、“已”这三个字应当重读,在“学”后停顿一下,即:“学/不可以已”。这样断句,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这句话,“学”是主体,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其次,教师应当夯实学生的文言文基础,对学生的语法结构进行系统的讲解。《劝学篇》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就运用定语后置,如果学生对语法掌握不充分,就会很难翻译这一句话。

(二)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高中教学已经不是过去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简单状态。教师要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加强师生互动。在教学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小游戏,活跃课堂氛围。在正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适当的分组,开展小组活动,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讨论和学习文言文。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在课堂中播放相关多媒体文件,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形象产生更直观的认识。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积极性。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对课文知识进行讲解时,引导学生带入自己的情感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触龙说赵太后》中,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如果你是触龙,你会怎样说服赵太后?这样一下子就拉近学生和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有更深的理解。从《触龙说赵太后》中引申出来,如果你和父母意见不同,你将怎么说服你的父母?这样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将文言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都大有帮助。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活跃文言文教学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不断练习、记忆,夯实学生的文言文基础,从而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此外,除了学习必要的文学知识外,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赏析文言文包含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水平,进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最新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三个环节论文(通用21篇)篇十七

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历来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相比现代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感悟能力要弱一些。因此,长期以来,老师教学唯恐学生不能理解,往往面面俱到,要么把文言文教成古汉语,将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学生成了背诵的机器;要么脱离双基,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学生虽听得津津有味,但合上书本,又觉似无所获。这种“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既不符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又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改变文言文教学这种费时低效的现象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设法激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以学为乐,就只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和作品产生共鸣。高中文言文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鸿门宴》,可以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认真阅读原文的兴趣;有些包含有成语的文言文,如《劝学》、《秋水》等,可以让学生边阅读,边寻找;而有些对话生动,人物形象突出的文言文,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则可以让学生揣摩人物特点,扮演角色来表演;有些文言文可以通过抄录诗词、名句或引入历史背景而导入课文学习,如《勾践灭吴》;有些较浅显的文言文甚至可以让学生作老师,自己备课、上课、评课等等。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激趣,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激情,使学生对文言文“好之“乐之”,从而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2以诵读为突破口,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章的要旨。大声朗读,口熟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之所以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就是因为这样做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高中文言文课文都是选自名家名篇,这些文章文质兼美,很适合于诵读,教师必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使之能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从而读懂文意、领悟技巧,不知不觉间与作者的心意相通,与作品共鸣,实现与作者和文本的对话。如《兰亭集序》,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朗读,情与景会,事与心谐。诵读间,便觉此次聚会之雅,眼前浮现天地之雅:“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人文之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心境之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叙幽情”,领略作者“暂得于己,快然自足”的情怀,达到“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的效果。

3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

由于学生不了解古代文化和特殊的词法、句法现象,无法自己独立理解文意,更无法与作者的`意趣共鸣,因此,更需要老师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的和古代文学语言有着血缘关系。因此教师的讲要抓住重点(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古代文化知识)讲透,以促使学生知识类化,积累常用文言词汇,总结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达到触类旁通;但不可面面俱到,让学生无所适从。可分散难点,各个击破。例如:常用文言句式,就可结合某一篇文章具体讲清一种类型,通过多篇的学习再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

有了这些基本的文言知识,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再加上教师有重点地讲解和点拨,学生大致疏通文意的要求还是能达到的,不需要教师完全代替学生去“读懂”。

4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搞好几个结合。

首先,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读本和寻找与课文内容相似或相关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材料,通过比较阅读,把课堂教学向课外扩展延伸,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如学完《邹忌讽齐王纳谏》,就可以让学生自读《邵公谏厉王弭谤》,只有这样,才能开拓学生视野,巩固所学的文言知识,提高鉴赏水平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次,把课本学习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探究发掘课文的现实意义。如学完《勾践灭吴》之后,让学生去发掘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如何看待成才与条件的问题,明白逆境兴才、刻苦自励的道理。此外,要注意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中文言文的教学,还可以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进行“再创造”。如对课文进行续写、改写、补充细节和情节、新编故事、编写课本剧、评说人物等写作练习。

总之,提高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办法有很多,不管运用哪一种,教师都要转变教学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改革教法,激发兴趣,强化主体性教学,才能使文言文教学走出低效的窘境,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最新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三个环节论文(通用21篇)篇十八

在我国文学宝库中,文言文占有一个很大的比重,很多古文言之中都结晶着前人的思想精华。教好文言文对于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有着深远的意义。以前,我们教文言文,注重逐字逐句的串讲,力求详尽透彻,生怕漏掉重要文言知识点,但其结果是学生课上听得懂,课后忘得精光。学生的文言理解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实践告诉我们:课上满堂灌,不仅让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违背了认知规律,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在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之后,文言文教学有了新的转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教学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其实也就是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实践这一理论的过程中,我逐步形成了“自读—讨论—探究”的教学思路,效果尚可。

一、自读主动求知,培养主体意识。

叶圣陶先生说过这么段话:“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领会。老师就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二语,不要噜里噜嗦,能合他们开窍就行。老师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了。”这段话不仅适用于现代文教学,也适用于文言文教学。《新课标》指出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这一要求正好适合高中学生。因为他们有初中文言文的学习基础,又有课文下的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帮助,可以粗略地读懂文言课文,基于这一认识,在上文言文时,用二十分钟时间,让学生先认真自读:读课本,读课文下注释,读课后问题。并且明确要求:第一,通过自读,基本理解重要文言文字词、语句,如有困难,自读结束后提出来供大家讨论。第二,通过自读,理清文章思路,基本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如果在课上坚持让学生自读,让他们亲自投入阅读实践,直接去感知课文,才能培养他们主动求知的能力,确保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事实也证明如此,比如在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一文中,学生通过自读,大体能熟知重要文言字词和句式,也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其实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逐步养成了自读的习惯,学会了自读的方法。他们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注释,基本上扫清字词障碍,而且还能提出非常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他们因此获得了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提高了主动求知的信心,从怕学文言文到爱学文言文进而会学文言文。

二、讨论有的放矢,培养合作意识。

学生在自读结合,讨论便能有的放矢,在自读过后,学生总有几个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学习班文言文的兴趣,从而也让他们找到合作的快乐。比如“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侍坐》,这是一个介宾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直译就是:用别国的军队来加在这个国家之上(有别国的军队来侵略着个国家),而“因之以饥饿馑:“因”,课文下注释是“连着”,“饥馑”指荒年,直译就是“用荒年连着”,这句话就翻译不通,这类难题一个人难以解决,但经过讨论之后,同学们讨论的结果是“因之以饥馑”应该和“加之以师旅”是相似的句式。所以“因之以饥馑”应为“因加之以饥馑”。这样翻译过来就是“连着用荒年加在这个大国之上”就通了。在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合作讨论之后,答案找到了,激发了合作的兴趣,培养了合作的意识。

三、探究注重创新,培养创新意识。

过去,由于搞“满堂灌”,挤掉了学生自读和思考的时间,几乎所有的思考题都在课外完成,而高中阶段学生数理化学习的任务很繁重,常常无暇顾及语文作业,更难抽出时间去复习文言文,致使文言文的成绩难以提高,废止了滔滔不绝地讲,便能节省时间进行必要的思考,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侍坐》一文中,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莫春者,吾服能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手舞雩,咏而归。”“浴”“风”二字,课文下注释是“洗澡”“乘凉”,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不太理解,暮春时节,到水中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似乎有点不合情理。这时,我也觉得“浴”和“风”解释成“洗澡”和“吹风”确有不妥。于是我索性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你认为这个“浴”和“风”可以怎样解释?学生联系到现在的“足浴”,是不是可以解释成“洗脚”呢?“风”古汉语字典上即“讽诵文章”,连起来就是:到沂水去洗洗脚,在舞雩台上讽诵文章。这样翻译似乎更合情理。课后,我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确实找到了我国古代每逢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也即暮春时节,有到河边洗脚洗手的风俗。为的是祛除疾病。曰“修禊应劭从风俗通”,《周礼》曰:“按周礼,女巫掌岁时以祓除疾病。禊者,洁也。故于水上舆洁之也。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可见周代已有此项活动,且千百年来流传不衰,诗经中的《溱洧》一诗便描写了上巳节士女聚会的情景:“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可见,这个“浴”却为“洗脚”之意,“风”即“讽诵文章”。王充《论衡·明雩》篇“风手舞雩,风歌也。”《后汉书·仲长统列传》引仲长统乐志之论曰“风于舞雩之下,归高堂之上。”很明显王仲把“风”释为“讽”即“讽诵文章”之意。因此,这两句正确翻译确为:“到沂水边修禊洗濯,在舞雩台上讽诵文章。”在告诉学生探究的结果是有根据的以后,学生更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因为从中他们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乐趣。

值得强调的是,进行文言文教学要注意:

(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不是教师讲,要指导和引导学生去研究讨论。如果不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没有积极性主动的学习,任何科学的教学也是毫无价值。

(二)教学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启发点拨和方法指导,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相信通过“自读—讨论—探究”的方法来教学会更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最新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三个环节论文(通用21篇)篇十九

纵观当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许多年轻教师因为替学生忧虑过多,反而或深或浅的进入多种误区,从而导致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使得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沉重。具体表现为:

误区之一:越“文”讲“言”。

有的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习惯于越“文”而讲“言”。强调古汉语各种语法规律,以为总结种种规律便能多快好省地学好文言文。殊不知,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有赖于三个因素――语音、语法、词汇,而三者中,词汇的古今差别最大,更是三个因素中的重心,尤其需要多多积累。

误区之二:以教代读。

众所周知,阅读能力是读出来的,必须在阅读中感受、培养和提高。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也不例外。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学生阅读感受文本的时间被我们的讲解挤占了,学生自主朗读体悟的过程几乎被我们忽略了。我们缺乏一种“等待”,而过分关注于自己“教”的完成落实。事实上,在朗读和背诵这种与语言最亲密的接触活动中,学生可以顺应和同化古人的表达方式,积累文言的字、词、句、义。这种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对文字的感悟能力,即文言语感。而有了文言语感,就有了“意会”,理解文本也就更能准确到位。

误区之三:“言”而无“文”。

文言文教学既要讲“言”学,又要讲“文”学。只有语言教学而没有文学文化等学习的文言文教学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文言文教学。而我们文言文教学的第三个失误就在于平面处理教学内容,只落实了文言知识,却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审美观照和学生个体的阅读感悟。要知道,文言文的文字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均须经学生自己感悟才能内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

误区之四:片面、孤立对待文本。

表现在文言文教学不重视知识的迁移运用,只是粗略地挖掘文本资源。当教学纠缠于有限的文言知识的传授,隔绝于生动形象具体的文言语境时,文言文学习就会变得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

综上所述,教师的“言传包办”不能代替学生的“意会认知”,有限的文言知识的“言传”也不能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言文教学必须寻求出路。

根据新课标精神,文言文教学需作“三多二少”的.调整。“三多”即: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多读,努力扩大阅读量;减少文学常识教学比重,让学生与文本多进行对话;重视文言文背诵,强调熟读成诵,反复涵泳,增强文言语感。“二少”即:少讲,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化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少机械性太强的客观化、标准化的练习。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一些具体做法:

1、文本预习阶段,应放手让学生去对照注释,理解疑难字词句,翻译文本。此阶段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养成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

2、文本教读阶段,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朗诵文本、理解内容、掌握重点,进行审美感知。

文言文因字少意深,音单义广,更需教师的引导。如明确停顿、重读、语气、语调、情感等示范朗读,适当点拨,然后让学生自由诵读,轻声跟读,齐读,分读,个体读……每次朗读要求都要与理解联系起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读的作用。此外,教师应对学生认为疑难的字词句及文本知识的重点、难点作一个点拨指导,以期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好文言文。一篇经典的文章,其美学价值是多方面的。教师可对其思想内容、人文精神、表达形式等方面的审美作一个引导观照,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精神感悟。

3、文本拓展阶段,教师要有大语文视野,将文本与读本、与生活、与写作相结合,作三个方面的拓展――认识深度的拓展,阅读能力的拓展,内化写作的拓展。

认识深度的拓展主要适用于历史人物类及历史事件评价类的文言文教学。比如对《鸿门宴》中的项羽历来颇有争议,学完《鸿门宴》,不妨搜集有关项羽的诗文让学生多角度品读,读出一个立体真实的项羽。阅读能力的拓展可在上完新课后选择难易适度、文体相似的文言文进行赏析,让学生在语境中生成知识的衔接。内化写作的拓展主要是让“学”与“写”联盟,以学促写,以写促化。如文言文的布局谋篇、文章的起承转合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行文范例和构思借鉴实例:议论则“立片言以居要”,统摄全文,如《劝学》《六国论》;记叙则行文曲折,跌宕多姿,如《鸿门宴》《促织》;散文则或借景抒情,或寓物明志,如《兰亭集序》《愚溪诗序》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三个环节论文(通用21篇)篇二十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文言文,既是我们打好高考一仗的保证,同时也是我们提高文素养的途径之一,因此文言文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在高中的文言教学中可以提倡“绿色文言文”教学。

1文言文的重要性。

钱梦龙先生说:“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这些作者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我们苏教版的必修一至必修五,均安排了不止一篇的文言文,还有高二所学的《史记》,几乎用了半个学年的时间,高考中,文言阅读加上默写中的文言,分值在二十分左右,诸此种种,文言文的地位不容小觑。因此,研究文言文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最早提出“绿色文言文教学”的是赵谦翔老师,所谓“绿色”,一是纯天然的,二是可持续发展的。那么对这“绿色”,我也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文言教学一般采用“熬米粥式”即贯彻八字经“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课堂上老师是传统翻译员,学生则是记录员,老师一字一词一句翻译,学生一字、一词一句照抄,学生没有个人思想,没有个人感悟,只有死记硬背,可想而知,学生只会觉得乏味无趣,更觉得文言文难、烦。在中考指挥棒下,这种教学方式确实能获得短期收效,正如学生所说的背几篇名篇就可以应付考试了。可从长期来看,学生没有学会文言文学习方法,即学生只有“鱼”没有“渔”,而且“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继承先贤优秀品质”的情感目标,就被淡化乃至消失。针对文言文教学的这种情况,这几年来,笔者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信心出发,对自己的文言教学作了一些调整,取得一定成效,下面谈一谈笔者的绿色教学模式,来供大家讨论。

2.1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文言文的作者一般都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人物,所以课文的导入基本上是以介绍作者及作品为主,一节文言课就从学生抄、写、记开始了,一点新意也没有,你说学生能有兴致吗,能提起学习的兴趣吗?美好的结果一定要有成功的开头,经过长期观察和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以下导入比较受学生欢迎。

2.1.1故事导入。

故事,对哪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是有吸引力的,尤其是对于我们的高中生,他们学业繁重,课程枯燥,适时的故事能首先抓住学生的眼球。譬如我们在学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时,可以用“鹞死怀中”的故事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了解魏征的为人。

2.1.2成语导入。

成语很多出自文言文,用学生熟悉的成语导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季氏将伐颛臾》的时候,笔者先在黑板上写了“祸起萧墙”、“既来之,则安之”,然后再引入课文。

2.1.3借助多媒体导入。

视觉的冲击远胜于语言的感受,因此,借助多媒体手段,导入新课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2.2重视朗读,培养语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朗读对于文言教学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定不移地实施“朗读法”。课堂上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读起来,读的方式可以千变万化:自由朗读、齐声朗读、分组朗读、个人朗读、教师范读,同时注意读准字音、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作者思想感情。总之,朗读不能单一、机械,而应是灵活的、生动的、神韵的、纯自然地。以《项羽本纪》为例,这是一篇人物传记,重点记述了项羽生平的几个阶段,教学过程中,笔者先让学生自读,概括每一阶段的内容,在次基础上,重点研读巨鹿之战和垓下之战,让学生比较司马迁在对这两次的战争描写有什么不同,学生先读巨鹿之战,当他们读到“项羽乃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读得义气激昂,句式短促,节奏感强,从而读出了当时紧张的形势以及楚军势如破竹的战斗优势。而在读垓下之战的时候,明显感觉气势不盛了,甚至有些低沉,因为此时项羽已经兵败被围。所以,读是很重要的,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人物内心的变化,而且对人物形象把握更准确。

3内容分析,学生自主,以文代言。

新课程改革已提出课堂上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要求,可以说课改几年后,自主学习在现代文教学中体现已十分明显。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点拨”教学,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具体表现为:点拨词语,那些属于重点难点的词语,一定要点拨。而一般书上注释过的,老师就不再啰嗦,全部交给学生回家自学。点拨章法,一般在学生把课文读过几遍之后,老师根据诵读进程逐段点拨思路,为学生背诵扫清障碍,避免死记硬背的现象发生。点拨精神,待到全文熟读成诵、文句疏通之后,围绕文章主题的闪光点,让学生发表见解,书写“一言心得”。教师则在对全班“一言心得”分门别类、深思熟虑后,再作专题评析。比如,在教学《管仲列传》时,就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笔者设置了以下问题:(1)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写管仲的?(2)管鲍之交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3)管仲任政相齐,做了哪些贡献?要求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后,笔者把学生的答案板书在黑板上,最后引导学生背诵。当然在学生回答的同时,以文代言,对一些字、句作适当的解释。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就自主解决了文章重要问题,还背诵了课文,效率是很高的。

4综合比较,学会积累。

关于以上教学安排,一定会有老师置疑,那字、词、句解释怎么办,那考试怎么办?其实,这就要求教师做好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综合比较,学会积累。文言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现象多,因而字、词方面需要综合、比较、归类。比如《口技》课后,引导学生对“指、乳、妙”等词用法进行归类,在一单元或一段文言教学后,要对一些虚词如“之、以”等用法比较归类,最重要的是自己举一反三,如“之”字,在什么情况下解释为“的”,什么情况为代词,什么情况下不解释,还有什么情况下为“到”,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练习帮助学习巩固,这样通过慢慢积累,学生即便遇到课外文言,他也会懂得用积累的经验来阅读,还用得着担心考试吗?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也获得了乐趣、自信,教师也在文言课堂上得以解脱。总之,创建绿色文言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让学生喜学文言、乐学文言、会学文言。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三个环节论文(通用21篇)篇二十一

摘要:板书是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古奥难懂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板书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简明形象的板书设计可以概括文章内容、突出重点、提纲挈领,教师通过别出心裁的板书设计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强化高中生知识记忆。

关键词:板书;高中文言文;提高兴趣。

强化记忆文言文是高中语文课程中较为艰涩难懂的一部分,如果教师使用传统的讲授法,将课文内容以成片密密麻麻文字的幻灯片呈现出来,会使学生在听讲过程中更觉得枯燥乏味,高中生又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很难发挥学习的积极性。而“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板书教学则能促使双方更好地沟通和结合。”[1]所以教师需要用精彩的板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板书是一堂课的灵魂所在,它囊括了文言文课堂上四十分钟最宝贵的知识记忆点。教师如果在文言文教学中能够设计出精彩夺目的板书,必然会对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笔者就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使用优秀板书提出以下看法。

一、巧绘布局,提高兴趣。

传统的板书设计都是内容明了、线条单一的简洁概括,缺少很大的趣味性,但教师通过不拘一格、创新立意的板书设计,不仅能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如可把《兰亭集序》(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的板书设计为:该板书把课文内容与亭子的设计巧妙地进行图文结合,使课文内容生动形象化,激发了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引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饱满的情绪,从而促进思维高度集中,更快地掌握知识。让学生轻松地走进王羲之笔下兰亭里发生的所想所感。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形式多样的板书,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好奇心强,喜欢挑战,解决问题具有独立性,能在学习中获得很大的充实感和满足感。”借此创造出课堂艺术氛围,让学生在美感体验的过程中轻松学到知识,构建轻松、活泼、高效的课堂。

二、巧引线索,疏通文章。

由于文言文具有言文分离的特点,教师逐字逐句的串讲,学生会听得厌烦,并且经常是读通了后一段就忘记了前一段的内容,所以梳通文意的过程是重要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巧引线索,帮助学生理解,如《鸿门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全文以“宴会”为中心,以“宴前”“宴中”“宴后”的故事发展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标明了故事的情节发展过程,其板书可设计为:在此板书的带领下,教师通过对三条线索的具体分析,学生顺利地领会理解全文内容,深刻地认识了主题,并且在板书中体现了文章曲折起伏、悬念迭生的特点。这样的板书纲目分明、条理清晰,层层递进的关系引导学生梳理了课文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归纳与整合知识的能力。精巧的板书设计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它将一段段晦涩难懂的文言内容串联起来,使课文在上下关联的语言线索中鲜活灵动起来;板书又像导游图,通过导游图带领学生领略文章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使其有章可循、有条可依。

三、巧凝重点,加深记忆。

高中的文言文课文篇幅较长、趣味性较低、议论性较强,如果教师的板书使用不当,或者没有板书,会使学生难以在纷繁的课文内容中把握重点。因此,在文言文板书的设计过程中应突出感知对象,将教学重点提炼出来,使学生直观地掌握课文的`重点。如《劝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板书设计:该板书将知识点高度凝集,主次分明,紧扣教学内容。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然后阐述课文的重点: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态度。

《劝学》的板书设计把议论文以明确简单的形式呈现出来,论点鲜明,层次清晰,有助于学生把握重点,快速且准确地掌握知识,让学生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不仅如此,重点突出的板书设计还有助于保持记忆。“知识的巩固的实质就是记忆。”一堂高中文言文课文学习结束后,学生会对短时记忆中识记的部分知识的信息经过加工和复习进入长时记忆,可以永久保存。但由于学习不会停止,人脑也处于不断地对外来信息加工的状态,学习材料之间就会产生干扰作用,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学习者会出现头脑中的某些知识信息难以提取的情况,也就是说会出现对学过的课文内容遗忘的现象。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显示,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忘得要慢,板书则属于有意义材料,学生依据板书与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进行识记,通过对板书的记忆,唤醒所学知识的重点和框架以及课文内容。王荣生教授也说过:“教学方法的极致,是教学艺术;对语文教学方法的孜孜以求,是企求达到语文教学艺术的境界。”语文教学本就是一种艺术,而板书就是将艺术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好的板书具有启发性,不仅可以提高在课堂上教与学的效率,在课后回忆的复习阶段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有利于加深学生的感知印象,可以借助板书温故知新,强化记忆,巩固知识,引发学生的思考,达到教学目的。

总之,板书在高中文言文课堂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文言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到文言文之美。好的板书需要博采众长、独具匠心,它是教师传道授业的导航,是学生学习的启明灯,通过精彩绝伦的板书教学提高了学生高中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发散思维能力,使高中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找到乐趣,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教师在设计板书的过程中要力求美观、实用,在深入研究课文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将科学与艺术结合,设计出更加优秀的板书,提高教学效率。

相关范文推荐

    邮政银行收入证明(专业17篇)

    银行是一种经营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可以为个人和企业提供存款、贷款、投资、理财等服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银行产品推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广发银行:——同志系

    勇气大班社会活动教案(实用17篇)

    大班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1.调查周围人的姓氏,了解百家姓,

    最新银行职工在职证明(专业15篇)

    银行承担着接受公众存款、发放贷款、支付结算、提供咨询等多种服务职能。银行信用卡的种类繁多,下面是一些值得推荐的精选信用卡。兹证明______(男∕女),出生于于

    2023年幼儿园语言公开课教案(实用19篇)

    幼儿园教案是为了指导幼儿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达到预期目标而编写的一种教学计划。想要写一份优秀的幼儿园教案吗?不妨看看以下的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灵感和指导。

    2023年招聘专员述职报告个人范文(15篇)

    通过撰写述职报告,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述职报告案例,欢迎大家一起分享学习。就业处精心准备、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并进取联系

    五年级体育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专业17篇)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教学工作计划的相关知识,以下是一份详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

    最新幼师的思想汇报入党积极分子(优秀14篇)

    入党积极分子具备良好的工作能力和实践经验,能够在各个领域表现出色。入党积极分子是党的未来发展的骨干力量,下面是一些典型事例,供大家学习和参考。。敬爱的党组织:。

    2023年幼儿园实习教师评语鉴定(通用13篇)

    实习鉴定的编写需要客观真实地记录实习生的工作表现和个人能力的发展。小编精心收集了一些实习鉴定样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1.在工作中,能充分调

    2023年七年级语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通用18篇)

    一个好的教学计划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成果。下面是一些经过验证和实践的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和借鉴。3.反复诵读本文,体会作者文章感情。

    祖国我爱你学生范文(18篇)

    优秀作文应该能够突破常规思维,展示出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见解。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灵感。金风送爽,天高云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