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专业19篇)

时间:2023-12-13 作者:JQ文豪

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为了确保教学过程的有序进行,保证教学效果的最大化。通过教学计划,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一

在教授本课时,我依然是以读作为课堂的'主线,通过反复的诵读,培养学生的感受文本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领悟诗歌意境,理解作者思想内涵。课上的每一个环节中,学生都乐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再点拨下重点诗句进一步加深理解,以让学生对这些重要的名句加以积累整理。语文的课堂上琅琅的书声固然重要,但是个人还是觉得必要时也要有静静的思考、静静的想象,所以课上我也留了些时间让孩子们安静的想。想诗歌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一幅幅奇异美丽的画面,体会诗中所传达出的深厚情义,学生把想象的这些在组内交流,形成一段完整的话并写下来。这样课堂上有动有静,各种能力都能得到培养。

更多。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二

本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原野放歌”的四首边塞诗之一。为七言古诗,属歌行体,与其他三首虽为一体,但因人不同,风格自然不属。学习本诗,有利于掌握歌行体形式自由、格调奔放的特点;本诗结构明晰,以边塞为题材,劲骨奇异,句式整齐,含蓄典雅,适合诵读,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感悟,便于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体悟。

八年级的同学对诗歌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边塞诗的了解还较少,本诗对于初学者,字面理解不难,但品味语言及体会情感还需要重点点拨。

对古诗文的教学,新课标有明确的表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师用书》本科研讨要点也注重了古诗文名句的积累和对其艺术特色的欣赏。因此我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边塞诗的特点;理解诗歌内容。

2.过程与方法:掌握诵读的方法;品味诗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诗人以奇寒为美的豪迈乐观情怀和对友人回京的牵挂与惆怅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诗人的情感。

1、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对于诗歌,朗读一直贯穿于整节课;在重难点研讨中将以“自主、深入、交流共享”的方式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手段: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做到有用而不是夸大的辅助教学。

1、关于边塞诗(出示与边塞生活有关的一首词《渔家傲》)。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边塞诗。(是从题材的角度分类的。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等。)。

到底诗人用什么样的心情在描绘雪景诉说着离情别意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本文。

1.一读正音。(出示课件)。

2.二读节奏。(出示课件)。

3.三读流畅。

4.四读情感。(思考: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来读课文呢?)。

1.选择你认为最美的画面,读一读,为那些最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做一下批注,感悟它的美。

2.再次感悟它的美,选择你心中的散文化语言为你喜欢的画图配词,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1)师示范。

(2)生写,配乐展示。

1.链接作者背景:岑参曾两度出塞,共从军六年。他第一次出塞时刚走到半道就碰到了回京的老朋友,他写道:“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他两次出塞都不是被动的,是他积极投身边塞生涯的一种主动行为,所以诗中处处体现出一种豁达,这也是盛唐人所特有的一种豁达。

2.对朋友的情感(情感留白是岑参诗中含蓄之笔,这样的句子还有。)。

岑参(唐)。

咏雪(天寒)。

送别(情暖)。

豁达的情怀。

深情的牵挂。

淡淡的惆怅。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三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了解诗意。

2、品味语言,体味诗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精心谴词造句,分析诗歌语言的精妙传神。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开阔的胸襟和与朋友惜别的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有情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联想拓展法。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激发情感。

同学们,我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唐诗可谓中国诗歌史上的顶峰。说说你最熟悉的两个唐代著名诗人。

有眼光,一个被成为“诗仙”,一个被喻为“诗圣”,地位极高。那么南宋诗人陆游曾称赞唐朝的另一名诗人,说李白、杜甫之后,就只有他的诗写得好,能与他们相比啦!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岑参)。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著名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起来领会他诗歌的精妙之处。(多媒体出示课文标题及作者,并板书)。

提到岑参,我们可以看注释一,湖北江陵人,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曾两度出塞,共从军八年,对边塞奇丽的风光和战士们艰苦、壮阔的战斗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而出塞的经历也成就了他意境开阔,格调豪迈、乐观进取的诗风。这首诗,就是他边塞诗的杰作。

我们要师生配合,一节课把这诗学完,有没有信心!

我们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了解诗意。

2、品味语言,体味诗情。

我们先看诗歌题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呢?

(咏雪,送别诗,送友人归京)。

根据题目让你把诗歌分为两层,你会怎么分?

板书:咏雪,送别。

三、读:读准字音。

学习诗歌,我们首先要读准字音。让我们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准字音,及时在文中作好标注,把你有疑问的圈点出来。(听准,等会请同学试读)。

这首诗歌有几个字比较难读,还有几个是多音字,大家可能拿不太准。谁有信心来试一下。

如果有不太认识的,把它标注在原文上。

现在,你对哪个字的读音还有疑问,请举手。

现在就让我们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四、读:尝试把握节奏。

其实诗歌的节奏很复杂,最要紧的还是要根据自己对诗歌的把握和理解,灵活的加入一些特殊处理。

比如老师是这么理解最后一句诗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ppt出示:根据理解,加入轻重缓急、颤音、拖音)。

下面你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体会一下,大声地,像我一样大声的把诗歌朗读一遍。

五、读:读懂内容。

对这次朗读,你评价一下(和第一次比)。

你能不能从诗歌中读到点什么?

你觉得应怎样读会更好。

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遍争取读懂诗歌的意思,在读的过程中,把气势加进去,放声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翻译。把难点圈点勾画,同桌之间可以交流讨论。

有困难吗?遇到不理解的把手举起来。

这个问题提得有质量。

问题预设:

(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题目叫白雪歌……,咏雪,雪覆盖在纵横交错的沙漠上,塞北的天气非常的寒冷、干燥,就结成了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真的有百丈吗?

(2)“愁云”体现了什么情感。

写景更是写情,为送别奠定了惨淡的气氛。

(3)冻不翻。

“翻”是翻卷,飘扬的意思。红旗插在那,已经被冻住了,风又拉又扯,还是不动,确实奇迹。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好多问题,下面就让我们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再读一便诗歌,把你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用语言的抑扬顿挫、颤音、拖音去表现。

这次朗读,同学们又多了感情的添加,使诗的气势和悲壮情怀得以进一步体现。应该说,诗歌每读一次,都能有不同的体会,常读常新。

六、读,读出感情。

这首诗是边塞诗的杰作,也是咏雪的名篇,诗歌都讲究锤炼字句,那么作者是如何用精妙传神的语言去描述那一份塞外风光,表现那一份与友人惜别的真情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放慢脚步,慢慢的品味诗歌的语言,去欣赏那一幅画面,感受那一片真情。

幻灯片出示:

赏景,品情:你认为诗中,哪些句子写得最好,打动了你,为什么?

现在开始准备,可以在书上写一下,免得等会忘记。

我们分工,一二组的同学从咏雪的句子中去找,三四组的同学从写送别的句子中去找。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一下,或许会获得一些灵感。

找到一处,就开始说,下面谁有话说?

教师根据学生可能会品析到的句子,适时加以指导,参考如下: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重点赏析这句话,教师引导: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第二天早上推开门一看,白茫茫一片,你有什么想法?(惊奇、不可思议)。

我们想象,表演一下。(把学生送出门外,推门而进,吟咏)。

学生:推门---惊喜—情不自禁的吟咏。(岑参由眼前的大雪想到家乡的梨花,可能就是很短的时间内的事,可能就在推开门的时候,咱们请这位同学再来一次,好不好?)。

他们本地人会惊奇吗?

可见,艺术来源于生活。

这是个名句,刚才同学们从词语的角度去分析,换个角度,多角度来分析。

用梨花比喻雪,梨花是白色的,仅仅是形似吗?

千树万树,千多万朵,竞相开放,压枝欲低,还神似。

用有感染力的语言把那种感觉读出来(千、树重读,开要读得饱满)。

你觉得读得好不好?还缺少什么。

(赞美、惊奇的感觉)。

怎样体现出来,你给大家示范一下。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们把情感添加进去,齐读这句诗。

可见,赏析诗歌要联系作者和协作背景。

学生继续找句子赏析。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能用描述性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吗?让老师也看一看。

师:请学生范读,提示:你觉得在哪些词语上可以处理一下。

(3)诗里面我们感觉到雪很寒的句子有哪些?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正面)。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侧面)(苦寒)。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奇寒)。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块之大,“万里”形容面积之广,这句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5)“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6)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由辕门一直送别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可以说雪满天山路,情亦满天山路。

(7)有一个句子老师很喜欢,老是读不够,你找找?

是的,老师每次读这句诗,心弦都深深为之颤动。

这是为什么呢,能不能帮我分析分析。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路蜿蜒曲折,不好走,诗人神情的目光伴随着雪上的马蹄印,渐行渐远,久久不愿离去。

体验到诗人一种怎样的情感。依依不舍。

哪个词语用得极好,最能打动人心,最能传达诗人复杂的情感。

“空”就是不舍,心里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空的只是那雪上留着的马蹄印吗?朋友远去,诗人的心也被掏空了。

可不可以用自己的声音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不错,还可以读得更好,哪些地方可以强调?

“空”,试一下。

“马行处”应该怎样处理?

结尾读得轻一点,语断意连。

这与李白写过的哪句送别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啊?(“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人已经上路,而诗人依然站在雪地里,久久友望着友人远去的马蹄印而不愿离去,他在想什么呢?诗人没有写,开放式的结尾留给读者无限的瑕思,悠悠留恋之情,如同那茫茫白雪一样,绵绵不断,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七、总结。

1、紧扣关键词(动词、形容词等)。

2、看修辞方法(比喻、夸张等)。

3、关注角度变化(正侧、俯仰、动静)。

4、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和想象。

那么再给大家一点时间,品读一下,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两句。

好,请同学来背两句,可以加入适当的手势表达一下,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两句。(给他点掌声,……语气可以读得更……)。

总之,这首诗完美的将咏雪和送别相结合,在咏雪的诗句中,我们能窥见作者积极、乐观、豁达的情怀。在送别的诗句中,诗人也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雪景来烘托离情别绪,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今天,我们在诗歌的品和读上都有所增进,可谓学有所得。但一节课的时间,对于一首诗的体验是远远不够的,希望大家课后带着这样一种赏析诗歌的方法、学习诗歌的兴致,继续赏析诗歌。就让我们带着对边塞诗的热爱,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最后齐读或背诵这首诗,完全融入!慷慨淋漓!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四

明确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

2、体会作者情感。

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爱国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显出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

二、听录音朗诵,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字音:百草折衾薄瀚海狐裘岑参风掣。

把字带入课本中,大声朗读诗词。

五分钟后展示朗读结果,找学生范读课文。

三、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同桌交流合作完成),并将疑惑处标注出来。

学生自主发言,各抒己见,老师带领学生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后,带着理解再次齐读全诗。

2、从题目上看全诗写了哪些内容?

雪天、、送别的诗即:咏雪、送别。

四、品读课文。

1、品读咏雪部分,标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把你的赏析写在相应处。

(赏析诗歌的方法:抓关键词、看修辞方法、联系上下文与写作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师生共赏写景部分的诗句。

2、品读抒情部分,说说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哪句诗最能体现这种情感?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诗中写景与送别有何关系。

这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咏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中、在大风雪背景下,为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五、课堂延伸送别诗集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教学反思:

一、迷失了方向。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新课标明确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里面的几个关键词就是:“情感”、“自信”、“习惯”、“方法”。认真反思,课堂上我是否注重了这几点?没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边塞诗中的奇文,也是送别诗中的名篇。里面有着奇美的西北边塞风光,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虽然把重点定为:“朗读诗篇,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但是明显的忽略了对怎样品味诗歌进行方法的指导。即便一开始自己通过举例,试图向学生展示一种方法,但现在看来,却流于了形势,学生并没有从中领悟到方法。

“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实实在在促发展。”是刘老师在市语文研讨会上说的话,也是我一直所追求的语文课堂。可事实上这节课教得并不简单,学生也学得并不轻松。究其原因,是我对这节课的定位太高了,换句话说,是太想让这节课出彩了,以至于过深过细的挖掘教材。小到一个字词的深刻含义,深到作者鲜为人知的复杂的内心世界。殊不知这只是一节语文课,面对的是一班初一的学生。他们能从中学到一、两点知识已经不错。如此的安排课堂,不把学生弄晕那才是真正的怪了呢。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五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抓取边塞奇特的景象去感悟诗歌语言美、意境美;通过对诗句多层次的品读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内容;通过研读品析,体会诗人情感,激发个体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中学三个学期的学习,已经能够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诸事弄懂诗歌大意了,而且也比较熟练的掌握了自我探究、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绝大部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领会应该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拓展探究的方式顺利完成。课堂上发挥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支持下不仅能清晰准确地呈现教学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使学生获得更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重难点:在品读中把握关键字句,体会诗人深沉的送友之情。

复习导入。

自古以来,离别一直是诗人们吟咏的主题,我们学过哪些送别诗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唐代诗人岑参,走入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起去感受这位边塞诗人的离愁别绪。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作品。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

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齐名,并称“高岑”。

反复诵读,赏析全诗。

在教授本课时,我依然是以读作为课堂的主线,通过反复的诵读,培养学生的感受文本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领悟诗歌意境,理解作者思想内涵。课上的每一个环节中,学生都乐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再点拨下重点诗句进一步加深理解,以让学生对这些重要的名句加以积累整理。语文的课堂上琅琅的书声固然重要,但是个人还是觉得必要时也要有静静的思考、静静的想象,所以课上我也留了些时间让孩子们安静的想。想诗歌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一幅幅奇异美丽的画面,体会诗中所传达出的深厚情义,学生把想象的这些在组内交流,形成一段完整的话并写下来。这样课堂上有动有静,各种能力都能得到培养。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六

请了解岑参的同学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2、“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2、一生试读。

3、全班齐读。(边塞诗,温柔?霸气?)。

所以将全诗分为两层。将写景和送别的过渡句找出来。

分两组学习,两层要求:

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叙述。

2、结合具体字词。分析诗句。

例:“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一副雪花漫天飞舞的形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漫天大雪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下面我们选择大家熟悉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比较角度提示:

送别人物:《白》诗岑参送武判官;《杜》诗王勃送杜少府;《黄》诗李白送孟浩然;《元》诗王维送元二。

送别地点:《白》诗新疆轮台;《杜》诗京城长安;《黄》诗湖北武汉;《元》诗京城长安。

目的地:《白》诗京城长安;《杜》诗蜀州;《黄》诗江苏扬州;《元》诗新疆安西。

送别环境:《白》诗冰天雪地;《杜》诗烟雾迷蒙;《黄》诗繁花似锦;《元》诗初春雨凄清。

送别心情:《白》诗百感交集战友别;《杜》诗洒脱少年刚阳别;《黄》诗诗意风流别;《元》诗深情体贴真情别。

朗读基调:《白》诗慷慨宛转;《杜》诗高亢爽朗;《黄》诗轻快潇洒;《元》诗舒缓诚挚。

诗歌风格:《白》诗豪放雄奇;《杜》诗开阔俊朗;《黄》诗潇洒飘逸;《元》诗清新明快。

重要特点:《白》诗咏雪显气概;《杜》诗直抒胸怀;《黄》诗绮丽意境,诗意细节;《元》诗截取典型情节。

教师小结:《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写给杜少府的,意境开阔,刚健爽朗,文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儿女情长的悲伤之态,所以应读得高亢,读得铿锵有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仿佛是一支抒情畅想曲,读来应是轻快潇洒,仿佛一颗诗心随着江水荡漾;《渭城曲》凄清的氛围可以用舒缓的节奏来表现,那对朋友深情体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一种诚挚关切的久久凝视,也是深情的劝酒辞。而我们今天学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是边关将士英雄气概和儿女心肠交织在一起的高歌,它悲而不哀,因此应读得慷慨而婉转。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七

1、了解每位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每首诗歌和散曲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三课时。

一、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三、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四、边读边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五、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八

教师:泰山,五岳之尊。大家生活在泰山脚下,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曾有不少诗人对泰山进行过歌咏,你能说出一首这样的诗吗?好,一起朗诵杜甫的《望岳》吧。

学生:齐诵《望岳》。

教师:杜甫有一位比他小三岁的好朋友,叫岑参,他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板书:课题、作者)。

教师:学诗首先要读诗,大家以前是如何读诗的呢?

今天我们丰富一下读诗的方式,可以个人读、合作读;可以诵读、演读、唱读。当然大家还可以创设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大家开始准备吧。

学生:自由读诗,小组交流,准备展示。

教师:我们请同学到台前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各种形式的“读”。

1、简说诗中之“奇”

教师:边塞诗的特色之一是描绘边塞奇异风光。岑参作为唐代边塞诗人,他的突出特点就是“好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幻灯)。他用好奇的眼睛观察世界,他用好奇的心灵感悟世界,并把它们化作涓涓文字流淌于笔端。这样,我们透过他绮丽的文字就可以读到边塞那奇异的风光和异域的情调了。请大家再读诗歌,说一说你从诗句中发现了怎样的“奇”。

学生:默读,说发现的“奇”。

预设:

胡天八月即飞雪——胡天奇冷,飘雪奇早。

千树万树梨花开——雪花其繁,雪花奇美。

瀚海阑干百丈冰——瀚海奇阔,结冰奇厚。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胡天奇冷,将士奇苦。

愁云惨淡万里凝——愁云奇多,彤云奇密。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风威奇大,雪天奇冷。

去时雪满天山路——路雪奇厚,担忧奇多。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路奇迂,情义奇深。

(提示:如果学生说得不够全面,教师可以抓住其中的“奇”进行引导。如“刚才有的同学说到了天气奇冷,诗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点呢?请快速找出来。”)

2、描述诗中画面

教师:读着诗歌,诗中奇异的景色仿佛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请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画面,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选一句或者两句都可以。写完与小组交流,修改完善,然后选代表在全班展示,看哪个组描述得最精彩。先看一个示例。

屏幕展示示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茫茫的边塞,强劲的北风呼啸而来,飞沙走石,白草被拦腰折断,在狂风吹卷之下,不停地打着滚儿。正是八月中秋时节,鹅毛般的雪片却已经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落在山峦上,落在树梢上,落在大漠中……整个边塞大地笼罩在一片白色之中。

学生:个人描述画面,小组交流。

学生:集体展示。

教师:穿插有关资料引导讲解。

(1)引导深解名句

教师:岑参最喜欢梨花,在他的作品里,曾多次写到梨花,请看屏幕,一起朗读一遍。

屏幕展示诗句:“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

学生:读以上诗句。

学生:说自己的见解。

(2)引导联想想象

学生:说自己的设想。

教师:大家的设想都有可能,然而作者不明写,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留白”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魅力。

(3)引导感悟情感

请看材料,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屏幕展示材料: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岑参是就是其中之一。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活,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教师:现在明白其中原因了吧。谁来说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作者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诗人所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所以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乐观向上的情怀。

同学们的联想和想象很精彩,现在,我们就结合刚才精彩的描述,快速背诵全诗。看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背会这首诗!开始!

学生:背诵诗歌。

四、用诗

教师:现在对这首诗已经学得不错了,大家知道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吗?是运用。我想和大家做一个用诗的挑战游戏,可以是直接引用,也可以化用。大家有些为难,先看两个例子吧。

屏幕展示用诗举例:

1、引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移植杜甫的记忆。有了他的记忆,我会感受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伟大之心;也会体味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胸襟,品味他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欣赏他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化用:“前不见青山,后不见绿水,念天地之污染,独怆然而涕下。”(仿《登幽州台歌》)

教师:大家愿意选择哪句诗呢?看来大家都愿意选择诗中的名句。为了避免大家选择的诗句过于集中,如果敢于挑战其他诗句,我们可以给他加2分。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个人进行创作。

学生:展示创作内容。

教师:适当鼓励点评。

五、结语

教师:仔细回味,诗人岑参留给了我们什么呢?边塞的奇异风光,丰富的思想感情,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记住边塞诗,记住岑参。

课即将结束了,请小组长如实的地将本组得分写到小组名下,这节课同学们都有精彩的表现,让我们用掌声对获得优胜的小组表示祝贺。

山东省中语会第十五次年会于xx年4月15日至17日在泰安举行,本人有幸在这次会议上代表初中语文教师做了发言,并荣幸地执教了一节观摩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上完课后感触良多。

感触之一:赢得学生之心至关重要。

这一次,提前见学生,我们的交流是在无意中的一个冷幽默中开始的。我说:“要想知道我的姓,就要先猜个谜语。”“你姓苗!”异口同声的大喊吓了我一跳。但我马上转过弯来,刚才他们的老师领我进来时就说出了我的姓。教室里一下子爆发出爽朗的笑声。

接下来我跟同学们聊起了自己,诸如由于姓名的原因多次被别人误解为是个女老师;我和我的学生如何愉快地在一起打篮球、踢毽子等等。我讲得如以往投入,他们听得如预想入神。我很快用自己的热情、幽默,把他们的精力聚集起来。学生的眼神告诉我,他们开始喜欢我,甚至信任我了。从他们的表情中,我还看出他们热切期待着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风采。

由此我想起平时听到的一些抱怨,如“学生不认真听讲”,“学生不好好配合”,等等。也许学生真的有些不足,不过,我们教师是否先这样扪心自问:“我真正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了吗?我用最大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了吗?你赢得学生的‘芳心’了吗?”等回答是肯定的时,也许你的忧愁就会烟消云散了。

感触之二:教师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就会还教师一个惊喜。

晚上,我有点坐卧不安,毕竟不是自己的学生,毕竟他们从来没有尝试过这些新的“读”诗方法,能行吗?如果学生没有一个人演读、唱读怎么办?思来想去,我决定若真出现此种情况,就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演读、唱读我来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不管怎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快乐,并在愉快的气氛中有所收获。主意打定,我选择了《三国演义》主题曲,开始了自己的唱读训练。

课开始了,很快我的担心消失得无影无踪。学生们精彩的演读、唱读,大大出乎我的预料,也出乎所有听课老师的意料。自演自唱的,歌伴舞的;节奏快的,节奏慢的;两个人出场的,整个小组全体上阵的……。最精彩的当属其中一个小组,一首诗唱下来,竟然变换了五种曲调,简直就是歌曲串烧。他们无穷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让我大吃一惊。虽然还有不少瑕疵,比如表演动作幅度太小,曲调节奏不太适合诗歌的情感等,但仅凭这份认真、勇气,就足以让我为他们喝彩。这节课一开始就使整个会场充满了轻松愉快的气氛,听课的老师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热情的掌声也适时地送给这些天真勇敢的孩子们。

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的机会,搭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他们便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作为教师一定要坚定一个信念:相信学生。

感受之三:课堂就要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出现了一种极为热闹的课堂。整节课基本上都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言,教师退居二线做起了旁观者。由过去学生当“厅(听)长”,摇身一变成为了教师当“厅(听)长”。虽说矫枉必须过正,但这种热闹的背后却是学生见解的不深刻、知识的不扎实。所以我设计的这节课,一开始各种形式的“读”,就是动,而且是大动,另外七嘴八舌地说出诗中的“奇”,也是动的环节。接下来就让学生仔细揣摩诗歌创设的意境,发挥联想、想象,用散文化语言描绘诗中一幅幅奇异美丽的画面,体会所传达出的深厚情义,这就是一个静的环节设计。写完之后,小组合作修改完善写成的片段,又是适时的“动”。用诗环节,学生模仿教师所给的例子进行创作,再次进入静的状态。说实在的,别看有些学生说起来很热闹,但真的一动笔,就显得有些笨拙了。这也正是我们不能只图热闹,而让学生时常静下来的主要原因。

这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还算良好,但仔细想来,还是留下了诸多遗憾。

首先,朗读未能贯穿始终。

这节课第一环节——各种形式的“读”,的确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同样引起了听课教师的关注,但接下来的所有环节中,读得太少了,这是一个缺憾。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进行诵读、背读,相信会加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课堂上我示范诵读了两句,赢得了学生的掌声。过后想想,他们对这种虽然是有些传统的读的形式,也是很感兴趣的。可惜,忘记了让学生亲自尝试。我觉得,这也是没有真正以学生为本的一种表现。

其次,有些教学环节坡度太大。

我曾经在“用诗”环节上犹豫再三,但还是想挑战一下。这一次为了减小学生“爬坡”的难度,精心选择了两个示例,供学生借鉴。这样,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就可以较好地完成“用诗”的训练。但事实上,学生还是遇到了一定的困难。看来正如上次在西安余映潮老师所点评的那样:“用诗”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需要厚实的铺垫才行。不过,尝试就会有收获,尝试的过程就是铺垫的过程,我坚信这一点。

虽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当不懈追求,不断探索,不断提升,力求使自己日趋成熟,力争使课堂日臻完善。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九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这首诗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一课时。

作品。

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十

一、导入。

教师:泰山,五岳之尊。大家生活在泰山脚下,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曾有不少诗人对泰山进行过歌咏,你能说出一首这样的诗吗?好,一起朗诵杜甫的《望岳》吧。

学生:齐诵《望岳》。

教师:杜甫有一位比他小三岁的好朋友,叫岑参,他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板书:课题、作者)。

二、读诗。

教师:学诗首先要读诗,大家以前是如何读诗的呢?

今天我们丰富一下读诗的方式,可以个人读、合作读;可以诵读、演读、唱读。当然大家还可以创设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大家开始准备吧。

学生:自由读诗,小组交流,准备展示。

教师:我们请同学到台前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各种形式的“读”。

三、品诗。

1、简说诗中之“奇”

教师:边塞诗的特色之一是描绘边塞奇异风光。岑参作为唐代边塞诗人,他的突出特点就是“好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幻灯)。他用好奇的眼睛观察世界,他用好奇的心灵感悟世界,并把它们化作涓涓文字流淌于笔端。这样,我们透过他绮丽的文字就可以读到边塞那奇异的风光和异域的情调了。请大家再读诗歌,说一说你从诗句中发现了怎样的“奇”。

学生:默读,说发现的“奇”。

预设:

胡天八月即飞雪——胡天奇冷,飘雪奇早。

千树万树梨花开——雪花其繁,雪花奇美。

瀚海阑干百丈冰——瀚海奇阔,结冰奇厚。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胡天奇冷,将士奇苦。

愁云惨淡万里凝——愁云奇多,彤云奇密。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风威奇大,雪天奇冷。

去时雪满天山路——路雪奇厚,担忧奇多。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路奇迂,情义奇深。

(提示:如果学生说得不够全面,教师可以抓住其中的“奇”进行引导。如“刚才有的同学说到了天气奇冷,诗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点呢?请快速找出来。”)。

2、描述诗中画面。

教师:读着诗歌,诗中奇异的景色仿佛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请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画面,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选一句或者两句都可以。写完与小组交流,修改完善,然后选代表在全班展示,看哪个组描述得最精彩。先看一个示例。

屏幕展示示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茫茫的边塞,强劲的北风呼啸而来,飞沙走石,白草被拦腰折断,在狂风吹卷之下,不停地打着滚儿。正是八月中秋时节,鹅毛般的雪片却已经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落在山峦上,落在树梢上,落在大漠中……整个边塞大地笼罩在一片白色之中。

学生:个人描述画面,小组交流。

学生:集体展示。

教师:穿插有关资料引导讲解。

(1)引导深解名句。

教师:岑参最喜欢梨花,在他的作品里,曾多次写到梨花,请看屏幕,一起朗读一遍。

屏幕展示诗句:“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

学生:读以上诗句。

学生:说自己的见解。

(2)引导联想想象。

学生:说自己的设想。

教师:大家的设想都有可能,然而作者不明写,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留白”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魅力。

(3)引导感悟情感。

请看材料,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屏幕展示材料: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岑参是就是其中之一。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十一

也从课题出发:

1、“归”......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什么叫“饮归客”?

什么叫“归客”?

点拨......

“客”从何来?“归”往何方?

这个归处,于诗人意味着什么?

(长安的方向,对于客来说是一种归,

那么对于诗人呢,是否也是心之所归)

不归之人,对于归客会有怎样的托付?

(点点滴滴,从上下文找到依据;

比如“愁、惨”的“凝”而不散;

比如“八月飞雪”的生机的短暂;

比如“不得控”、“冷难着”的呆不住;

比如文末几句话。似乎都意味着什么)

2、“送”......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什么叫作“送君去”?(送你离开,千里之外)

为何称“君”?这是种怎样的关系?

怎样送“君”?再读诗歌最后两句。

(酒送、乐送、诗送、目送、雪送,都是人送)

用自己的话,描述最后分别的情景。

这是一次“目送”......

雪满天山路,彼此不能分辨,背影也渐渐依稀模糊;

但我尚能看见。可是,当你走远、山路回转的时候,

我却再也看不到你的身影了……

上路上、雪地里,留下一行深深浅浅的印迹。

“空”留马行处......

什么叫“空”?(不止“只”那么简单)

“空”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空闹闹)

点拨......

吊诡的一段文字,一些词语两次出现:

君君......去去......雪雪......山山......路路

(反复读;连词成话;体会情思)

小结:

对友的不舍,对家的惦念,对于朝廷的殷切期待,

以及身居边塞的孤寂之感,都让诗的内涵超越了送别本身。

3、“白雪”......

八月的飞雪是什么,

仅仅是自然风光么?

(再读全诗感受)

小结:

是边塞的风光,

是送别的背景,

更是始终相伴的复杂心绪。

这些心绪......

在营帐里润湿,

在乐音里温热,

在铠衣下冷却,

在天空中凝结,

在荒漠里纵横,

在烈风中狂舞,

在山路上弥散。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十二

1、知识和能力: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自主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和方法:学习古诗过程中随文识字。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1、生字卡片。

2、收集描写雪的其他古诗。

3、多媒体课件。

本课识字过程应采用随文识字的方式,10个生字在教学时音、形、义各有侧重,切不可平均使用力量,在读时解决音的难点,在读诗时分散识字,把生字从文中提出来,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的识记,再放回诗中特有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真正做到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春晓》《夏日》《山行》。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冬之景的古诗。揭示课题,板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认读课题中的生字“送、官、归”,说说识记方法。“武、判”识读(能认识即可,在练读词语中多见面几次,就会识记。)。

3、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岑参写的,他的诗多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

二、观察图画,范读课文。

1、出示插图。

2、范读课文,渲染情境。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回并指导)。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通读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觉得容易读错的字。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全班再交流。(注意“折、即”的读音)。

3、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朗读。

(老师用优美的语言渲染情境,解释古诗。)北风卷动,地面的沙尘吹折了枯草,胡地到了八月就白雪纷飞了。雪花飞舞,就像一夜之间吹起了春风,千树万树的梨花盛开了一样。教师用自己的感情朗读来感染学生,感动学生,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和模仿的“声音形象”。

情境一:“白雪皑皑,北风呼啸,如果你看到了这样的一幅场景,你有什么感受?如果让你读出文章的前两句,你该怎么读呢?”

4.诵读积累,要求当堂熟读背诵。

四、指导写字。

可采取五步指导法;

第一步:看,一看字形,二看范字。

第二步:描。

第三步:写。

第四步:评。

第五步:改。

“送”字中的“关”的最后一笔是点,“如”在虚宫格呈现的形状为左梯形。“女”要写得伸展,“口”要写得小些。“梨”的下半部分“木”字的横要写得长一些,托住“利”。“树”中间的“又”写得小一点,捺要变点。

五、课后练习。

六、扩展。

(积累边塞诗)。

出赛[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板书设计:

唐岑参。

雪景奇寒奇美。

高歌乐观。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十三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3、背诵并默写该诗歌。

学时重点。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诗人的情感。

学时难点。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诗人的情感。

以标题导入:齐读标题,我们读出了什么信息?

坏境:下雪的冬天。人物:诗人,武判官。事件:送别。

听读课文:1听准字音和节奏。2、整体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老师示范读,学生自由读,再齐读。悟出豪壮美的雪景和离别的惆怅。

听读课文后;那些诗句写雪景?那些诗句写送别?

(前五句重点写雪景,后四句写送别)。

品读课文:分小组讨论:

一读雪景部分,你读出什么样的雪景?从哪里读出来的?

老师播放相关的雪景图(配了音乐,教师吟诵)生再讨论。老师出示学法指导:1抓关键的字词2、找修辞手法3体会诗的意境。4感悟作者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生回答,老师引导。重点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

小结:所有的雪景用一个字来形容:奇。作者对这样的雪景无比地喜爱,几乎忘记了寒冷的现实。但现实终归是现实,所以,下文转入对送别的描绘。

二、品读这一部分,小组讨论,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思乡情。对友人的担心,离别的惆怅。建功立业的信心。

从哪里看出,逐一找生回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中的空字。在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后加入:

作者介绍:写作风格介绍:

岑参(约715-770),湖北江陵人,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晚年为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他的诗气势豪放,色彩鲜明,风格多样,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有《岑嘉州集》。

明确完后老师小结: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对友人的送别,同时也写了雪景,以天寒来衬托人情的暖。

比较阅读:

古人说:“无鉴无别,则赏之浅矣。”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比较,你会发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生齐背诵李白的《赠汪伦》,引导学生感受这是一首谢别诗。

送别诗的类型:

谢别诗李白的《赠汪伦》。

恋别诗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惜别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壮别诗高适的《别董大》。

阔别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我们今天学的这首是一首(壮)别诗从诗中描写的。

环境:壮观的冰天雪景;。

心情:对“雪景的喜爱”和“战友别”和淡淡的思乡情;看出来的。

三分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请同学推介背诵送别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活动6【测试】三分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请同学推介背诵送别的名句。

默写诗词。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十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代表作。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三年(754),是诗人二次出塞,任安息、北庭节度判官时,送前任(武姓判官)归京的送别诗。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诗人起笔遒劲有力,“北风卷地白草折”与李白的“北风怒号天上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痛快淋漓地写出了北风之凛冽,“卷地”二字写出了风势之猛,暗合了周边无遮无掩的荒芜。其猛烈的实际表现是“白草折”,“白草”是古代西北所产的一种草,其特点是坚韧(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王先谦补注),“折”这里指折断。连坚韧的白草都撕裂了,可见风之强劲有力。这句是俯视。“胡天八月即飞雪”则是仰视,“胡天”即诗人身处的塞北之地。“即”字,用词精准,表现力极佳,写出了南来之人的惊奇与诧异。“飞雪”形象地状出了大雪飘舞,纷纷扬扬的景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咏雪的千古名句,往往被误读。很多人甚者学者都认为,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如果不结合原诗的意境,仅就摹写雪景而言,是说的通的。

如果结合上文“北风卷地白草折”和下文“瀚海阑干百丈冰”,就可以看出诗人所写的酷寒之地的荒芜,恰恰缺少树木。所以笔者认为:这里诗人只是借南方人所见过的梨花盛开的景象,来比拟北地之雪的急骤与纷纷扬扬的形态。诗人不是简单地将雪花比成梨花,而是用春景(暖景)比冬景(寒景),既写雪之形,又慕雪之态,还写出了雪给南来之人独特的心里感受。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诗人的视线,从仰视再回归帐内。“散入珠帘湿罗幕”承上启下,转换自然:那朵朵雪花,飘飘而至,穿过珠帘,粘粘在罗幕上,慢慢地消融……接着,诗人以军旅生活的三个细节,证实了帐中难以想象的奇寒,“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都不能抵抗酷寒,角弓被冻得连素日臂力惊人、勇猛善战的将军都无法拉开,铁衣,这平日里不离身的“军装”,更冷得难以穿到身上。“将军”与“都护”互文,诗人从高级将领军旅生活的细节,写出了塞北之地的酷寒,而普通士兵的'生活则留给读者去想象。

视线再次移动到帐外,“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以夸张的笔墨,绘写出了塞外之地广袤无垠的雪景:沙漠纵横,浩瀚如海,冰天雪地,触目惊心,乌云密布,光线昏暗,“愁云惨淡万里凝”为下文的抒情作了铺垫,“愁”字还抒发了对武判官归途艰辛的无限愁情。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诗人荡开一笔,接着叙写送别宴会上的热闹场面。“中军置酒”说明送别的规格之高,是在主帅营帐摆开了宴席。“饮”是宴饮,“归客”指的是即将归京的武判官“胡琴琵琶与羌笛”,看似简单地罗列了三种边塞特有的乐器,却勾起读者对宴会场景无穷的想象,其顺序也大有讲究:胡琴浑厚,歌舞伴奏;琵琶委婉,气氛减缓;羌笛凄凉,善诉离肠。这个罗列还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显示出宴会欢乐热烈的气氛。

宴会过后,曲终人散,走出营帐,“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是怎样一种奇异的景象:纷纷扬扬的大雪笼罩了军营辕门,红旗似乎被冰雪冻住,任凭狂风猛吹,一动不动。我们知道唐朝军营驻地,军旗颜色各异,只有在大营的辕门才见红旗;此时,本应飘展的红旗竟然被冻住了,这种反常,雪“动”旗“静”,动静之间,进一步衬托出塞外的奇寒。另外从色彩搭配来看:以冷色调(白色)为背景的雪景中,显出一星红旗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场景更洁白,更寒冷。这是一处生动而绝妙的奇笔。

更多。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十五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

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十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泰山,五岳之尊。大家生活在泰山脚下,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曾有不少诗人对泰山进行过歌咏,你能说出一首这样的诗吗?好,一起朗诵杜甫的《望岳》吧。

学生:齐诵《望岳》。

教师:杜甫有一位比他小三岁的好朋友,叫岑参,他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板书:课题、作者)。

二、读诗。

教师:学诗首先要读诗,大家以前是如何读诗的呢?

今天我们丰富一下读诗的方式,可以个人读、合作读;可以诵读、演读、唱读。当然大家还可以创设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大家开始准备吧。

学生:自由读诗,小组交流,准备展示。

教师:我们请同学到台前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各种形式的“读”。

三、品诗。

1、简说诗中之“奇”

教师:边塞诗的特色之一是描绘边塞奇异风光。岑参作为唐代边塞诗人,他的突出特点就是“好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幻灯)。他用好奇的眼睛观察世界,他用好奇的心灵感悟世界,并把它们化作涓涓文字流淌于笔端。这样,我们透过他绮丽的文字就可以读到边塞那奇异的风光和异域的情调了。请大家再读诗歌,说一说你从诗句中发现了怎样的“奇”。

学生:默读,说发现的“奇”。

预设:

胡天八月即飞雪——胡天奇冷,飘雪奇早。

千树万树梨花开——雪花其繁,雪花奇美。

瀚海阑干百丈冰——瀚海奇阔,结冰奇厚。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胡天奇冷,将士奇苦。

愁云惨淡万里凝——愁云奇多,彤云奇密。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风威奇大,雪天奇冷。

去时雪满天山路——路雪奇厚,担忧奇多。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路奇迂,情义奇深。

(提示:如果学生说得不够全面,教师可以抓住其中的“奇”进行引导。如“刚才有的同学说到了天气奇冷,诗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点呢?请快速找出来。”)。

2、描述诗中画面。

教师:读着诗歌,诗中奇异的景色仿佛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请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画面,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选一句或者两句都可以。写完与小组交流,修改完善,然后选代表在全班展示,看哪个组描述得最精彩。先看一个示例。

屏幕展示示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茫茫的边塞,强劲的北风呼啸而来,飞沙走石,白草被拦腰折断,在狂风吹卷之下,不停地打着滚儿。正是八月中秋时节,鹅毛般的雪片却已经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落在山峦上,落在树梢上,落在大漠中……整个边塞大地笼罩在一片白色之中。

学生:个人描述画面,小组交流。

学生:集体展示。

教师:穿插有关资料引导讲解。

(1)引导深解名句。

教师:岑参最喜欢梨花,在他的作品里,曾多次写到梨花,请看屏幕,一起朗读一遍。

屏幕展示诗句:“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

学生:读以上诗句。

学生:说自己的见解。

(2)引导联想想象。

学生:说自己的设想。

教师:大家的设想都有可能,然而作者不明写,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留白”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魅力。

(3)引导感悟情感。

请看材料,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屏幕展示材料: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岑参是就是其中之一。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教师:现在明白其中原因了吧。谁来说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作者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诗人所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所以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乐观向上的情怀。

同学们的联想和想象很精彩,现在,我们就结合刚才精彩的描述,快速背诵全诗。看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背会这首诗!开始!

学生:背诵诗歌。

四、用诗。

教师:现在对这首诗已经学得不错了,大家知道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吗?是运用。我想和大家做一个用诗的挑战游戏,可以是直接引用,也可以化用。大家有些为难,先看两个例子吧。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十七

教师:泰山,五岳之尊。大家生活在泰山脚下,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曾有不少诗人对泰山进行过歌咏,你能说出一首这样的诗吗?好,一起朗诵杜甫的《望岳》吧。

学生:齐诵《望岳》。

教师:杜甫有一位比他小三岁的好朋友,叫岑参,他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板书:课题、作者)。

教师:学诗首先要读诗,大家以前是如何读诗的呢?

今天我们丰富一下读诗的方式,可以个人读、合作读;可以诵读、演读、唱读。当然大家还可以创设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大家开始准备吧。

学生:自由读诗,小组交流,准备展示。

教师:我们请同学到台前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各种形式的“读”。

1、简说诗中之“奇”

教师:边塞诗的特色之一是描绘边塞奇异风光。岑参作为唐代边塞诗人,他的突出特点就是“好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幻灯)。他用好奇的眼睛观察世界,他用好奇的心灵感悟世界,并把它们化作涓涓文字流淌于笔端。这样,我们透过他绮丽的文字就可以读到边塞那奇异的风光和异域的情调了。请大家再读诗歌,说一说你从诗句中发现了怎样的“奇”。

学生:默读,说发现的“奇”。

预设:

胡天八月即飞雪——胡天奇冷,飘雪奇早。

千树万树梨花开——雪花其繁,雪花奇美。

瀚海阑干百丈冰——瀚海奇阔,结冰奇厚。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胡天奇冷,将士奇苦。

愁云惨淡万里凝——愁云奇多,彤云奇密。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风威奇大,雪天奇冷。

去时雪满天山路——路雪奇厚,担忧奇多。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路奇迂,情义奇深。

(提示:如果学生说得不够全面,教师可以抓住其中的“奇”进行引导。如“刚才有的同学说到了天气奇冷,诗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点呢?请快速找出来。”)。

2、描述诗中画面。

教师:读着诗歌,诗中奇异的景色仿佛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请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画面,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选一句或者两句都可以。写完与小组交流,修改完善,然后选代表在全班展示,看哪个组描述得最精彩。先看一个示例。

屏幕展示示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茫茫的边塞,强劲的北风呼啸而来,飞沙走石,白草被拦腰折断,在狂风吹卷之下,不停地打着滚儿。正是八月中秋时节,鹅毛般的雪片却已经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落在山峦上,落在树梢上,落在大漠中……整个边塞大地笼罩在一片白色之中。

学生:个人描述画面,小组交流。

学生:集体展示。

教师:穿插有关资料引导讲解。

(1)引导深解名句。

教师:岑参最喜欢梨花,在他的作品里,曾多次写到梨花,请看屏幕,一起朗读一遍。

屏幕展示诗句:“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

学生:读以上诗句。

学生:说自己的见解。

(2)引导联想想象。

学生:说自己的设想。

教师:大家的设想都有可能,然而作者不明写,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留白”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魅力。

(3)引导感悟情感。

请看材料,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屏幕展示材料: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岑参是就是其中之一。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活,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教师:现在明白其中原因了吧。谁来说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作者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诗人所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所以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乐观向上的情怀。

同学们的联想和想象很精彩,现在,我们就结合刚才精彩的描述,快速背诵全诗。看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背会这首诗!开始!

学生:背诵诗歌。

四、用诗。

教师:现在对这首诗已经学得不错了,大家知道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吗?是运用。我想和大家做一个用诗的挑战游戏,可以是直接引用,也可以化用。大家有些为难,先看两个例子吧。

屏幕展示用诗举例:

1、引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移植杜甫的记忆。有了他的记忆,我会感受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伟大之心;也会体味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胸襟,品味他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欣赏他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化用:“前不见青山,后不见绿水,念天地之污染,独怆然而涕下。”(仿《登幽州台歌》)。

教师:大家愿意选择哪句诗呢?看来大家都愿意选择诗中的名句。为了避免大家选择的诗句过于集中,如果敢于挑战其他诗句,我们可以给他加2分。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个人进行创作。

学生:展示创作内容。

教师:适当鼓励点评。

五、结语。

教师:仔细回味,诗人岑参留给了我们什么呢?边塞的奇异风光,丰富的思想感情,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记住边塞诗,记住岑参。

课即将结束了,请小组长如实的地将本组得分写到小组名下,这节课同学们都有精彩的表现,让我们用掌声对获得优胜的小组表示祝贺。

山东省中语会第十五次年会于xx年4月15日至17日在泰安举行,本人有幸在这次会议上代表初中语文教师做了发言,并荣幸地执教了一节观摩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上完课后感触良多。

感触之一:赢得学生之心至关重要。

这一次,提前见学生,我们的交流是在无意中的一个冷幽默中开始的。我说:“要想知道我的姓,就要先猜个谜语。”“你姓苗!”异口同声的大喊吓了我一跳。但我马上转过弯来,刚才他们的老师领我进来时就说出了我的姓。教室里一下子爆发出爽朗的笑声。

接下来我跟同学们聊起了自己,诸如由于姓名的原因多次被别人误解为是个女老师;我和我的学生如何愉快地在一起打篮球、踢毽子等等。我讲得如以往投入,他们听得如预想入神。我很快用自己的热情、幽默,把他们的精力聚集起来。学生的眼神告诉我,他们开始喜欢我,甚至信任我了。从他们的表情中,我还看出他们热切期待着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风采。

由此我想起平时听到的一些抱怨,如“学生不认真听讲”,“学生不好好配合”,等等。也许学生真的有些不足,不过,我们教师是否先这样扪心自问:“我真正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了吗?我用最大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了吗?你赢得学生的‘芳心’了吗?”等回答是肯定的时,也许你的忧愁就会烟消云散了。

感触之二:教师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就会还教师一个惊喜。

晚上,我有点坐卧不安,毕竟不是自己的学生,毕竟他们从来没有尝试过这些新的“读”诗方法,能行吗?如果学生没有一个人演读、唱读怎么办?思来想去,我决定若真出现此种情况,就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演读、唱读我来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不管怎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快乐,并在愉快的气氛中有所收获。主意打定,我选择了《三国演义》主题曲,开始了自己的唱读训练。

课开始了,很快我的担心消失得无影无踪。学生们精彩的演读、唱读,大大出乎我的预料,也出乎所有听课老师的意料。自演自唱的,歌伴舞的;节奏快的,节奏慢的;两个人出场的,整个小组全体上阵的……。最精彩的当属其中一个小组,一首诗唱下来,竟然变换了五种曲调,简直就是歌曲串烧。他们无穷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让我大吃一惊。虽然还有不少瑕疵,比如表演动作幅度太小,曲调节奏不太适合诗歌的情感等,但仅凭这份认真、勇气,就足以让我为他们喝彩。这节课一开始就使整个会场充满了轻松愉快的气氛,听课的老师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热情的掌声也适时地送给这些天真勇敢的孩子们。

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的机会,搭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他们便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作为教师一定要坚定一个信念:相信学生。

感受之三:课堂就要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出现了一种极为热闹的课堂。整节课基本上都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言,教师退居二线做起了旁观者。由过去学生当“厅(听)长”,摇身一变成为了教师当“厅(听)长”。虽说矫枉必须过正,但这种热闹的背后却是学生见解的不深刻、知识的不扎实。所以我设计的这节课,一开始各种形式的“读”,就是动,而且是大动,另外七嘴八舌地说出诗中的“奇”,也是动的环节。接下来就让学生仔细揣摩诗歌创设的意境,发挥联想、想象,用散文化语言描绘诗中一幅幅奇异美丽的画面,体会所传达出的深厚情义,这就是一个静的环节设计。写完之后,小组合作修改完善写成的片段,又是适时的“动”。用诗环节,学生模仿教师所给的例子进行创作,再次进入静的状态。说实在的,别看有些学生说起来很热闹,但真的一动笔,就显得有些笨拙了。这也正是我们不能只图热闹,而让学生时常静下来的主要原因。

这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还算良好,但仔细想来,还是留下了诸多遗憾。

首先,朗读未能贯穿始终。

这节课第一环节——各种形式的“读”,的确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同样引起了听课教师的关注,但接下来的所有环节中,读得太少了,这是一个缺憾。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进行诵读、背读,相信会加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课堂上我示范诵读了两句,赢得了学生的掌声。过后想想,他们对这种虽然是有些传统的读的形式,也是很感兴趣的。可惜,忘记了让学生亲自尝试。我觉得,这也是没有真正以学生为本的一种表现。

其次,有些教学环节坡度太大。

我曾经在“用诗”环节上犹豫再三,但还是想挑战一下。这一次为了减小学生“爬坡”的难度,精心选择了两个示例,供学生借鉴。这样,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就可以较好地完成“用诗”的训练。但事实上,学生还是遇到了一定的困难。看来正如上次在西安余映潮老师所点评的那样:“用诗”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需要厚实的铺垫才行。不过,尝试就会有收获,尝试的过程就是铺垫的过程,我坚信这一点。

虽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当不懈追求,不断探索,不断提升,力求使自己日趋成熟,力争使课堂日臻完善。

文档为doc格式。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十八

2.理解每首诗歌和散曲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4.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作品。

三、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四、边读边分析。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五、小结。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十九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

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例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之四)》。

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作者介绍。

投影: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三、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4][5][6]。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office简历(专业16篇)

    通过个人简历,可以清晰地呈现个人的教育背景、专业技能和工作业绩等关键信息。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值得推荐的个人简历样本,希望能给您提供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

    2023年求职简单自我评价(专业16篇)

    自我评价是对自己在某个领域或某段时间内的表现和成绩进行客观评估的过程。自我评价范文9:在生活中,我注重生活品质和身心健康,但在自我管理和目标设置方面还有待提高。

    2023年小学妈妈的爱(汇总16篇)

    优秀作文注重细节刻画,揭示出真实而独特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以下是一些作文大赛获奖作品的分享,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吧。我的妈妈三十多岁了。长得胖胖的,大嗓门,很爱笑

    最新商场七夕情人节创意活动方案大全(16篇)

    活动方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参与者的需求和利益,以及活动的实施条件和资源。接下来是一些经验丰富的组织者分享的活动方案,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的方向。

    最新家乡我爱家乡(优质16篇)

    优秀的作文能够启发读者的思考,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这些作文不仅在内容上有着独到见解,而且在表达方式上也非常值得借鉴。

    最新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范文(20篇)

    范文范本通常是由经过验证和成功的案例或样本组成,可以作为参考和指导,以提高写作或表达的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范文范本集锦,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2023年交通大班教案大全(17篇)

    通过大班教案的编写和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大班教案的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备课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最新公务用车专项治理工作的自查报告(模板17篇)

    自查报告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有力工具,在实践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请看下面的自查报告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和指导。根据xx政府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办公

    电视机小学(模板14篇)

    优秀作文既能体现作者的个人特色,又能符合文体的要求,给人以美的享受。以下是一些来自优秀作文集的片段,希望大家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指导。电脑和电视机似乎是好朋友,其实

    2023年全国新高考Ⅰ卷高考题目及(通用17篇)

    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度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我们应该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阅读优秀作文是培养自己写作素养的有效途径,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本手、妙手、俗手”是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