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热门18篇)

时间:2023-12-12 作者:书香墨

通过教学计划,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这是一份简洁明了的教学计划,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热门18篇)篇一

1、科学概念: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糖块、食盐、勺子、水槽。

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6、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

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教师演示对比实验,学生观察评议。

4、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

三、课后总结:

1、在探究物体溶解的快与慢活动中,我们采用的试验方法叫对比实验。

2、即加热又搅拌能使砂糖很快溶解。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热门18篇)篇二

突出了凝结现象的两个基本条件:一要有水蒸气,二要受冷,水蒸气凝结的对比实验可为学生的讨论结果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也可为不能解释凝结现象的学生提供帮助。拓展活动以根据连环画写科学童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总结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这个活动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四4班有个别的学生不太好,四3班完成的较好。有待于教师继续辅导督促学生完成。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热门18篇)篇三

1、能根据引用自己设计的影长装置测量出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情况。

2、能用温度计测一天中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温度变化情况。

3、能从记录中的数据中分析出一天影长的温度变化与太阳的关系。

观测和记录一天中影长和温度的变化

分析和观察数据,研究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影长及温度变化有关系

一、问题导入

猜猜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什么?

(温度计,卷尺,标杆)

设计意图:今天这节课就是观测和记录应玚和温度的变化

二、研究观测影长和温度的.变化

1、建议4人一组

2、明确任务后,根据学校条件,选择观测方法

第一种:在校园内向阳的地方插一标杆,是标杆与地面垂直,从早晨开始,每节课后在阳光下用粉笔在地上画出标杆的影子,用卷尺测影长,并把时间和温度记录下来,晚上进行总结。

另一种方法,自制一个影子钟,用木板做底板,底板中间钉一铁钉或木棒,注意铁钉一定要垂直钉入,标出四个方位,每过一小时,记录位置和时间,晚上小结分析影长,位置和太阳东升西落的关系。

3、小结:太阳是自东向西移动的,阳光下的影子是自西向东移动的。但在用温度计测量时,要注意液柱停止或下降时再读数。

三、分析观测记录图表

1、本活动要在学生按要求切实的情况下完成记录的基础进行的

2、太阳的东升西落与温度的变化关系记录下来,学会发现问题,如:“为什么中午时温度并不是最高”感兴趣,要使学生有自己的解释。

3、可在桌上立着一支笔,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照射铅笔观测影子长短变化

总结:小组分析记录:

1、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影长变化的关系

变化规律:长,短,长。

2、太阳东升西落与温度的关系

变化规律:低,高,低。

四、板书设计

太阳和影子

温度变化曲线图

日期

地点:

影子长度:

气温:

结论:

五: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在观测,记录过程中认真,细致。

2、进一步巩固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热门18篇)篇四

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

2.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水平。

3.理解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

讨论、设计对比实验。

分组实验材料:装50毫升水的烧杯2只、细竹棍2根、食盐20克、小苏打20克、小纸片20张。

一、导入:

老师很高兴,因为老师了解到有很多孩子在做家庭实验,而且有的孩子还拍了实验照片。我们在课堂上也做过一些实验,用到了我们身边容易找到的食盐、小苏打、粉笔末、沙子等。大家发现,不管是在课堂上做实验,还是在家里的厨房做实验,像食盐、小苏打等这些物质,它们能够溶解在水中。

二、设计:

1.现在请你说说看,你准备怎样做这个实验?(对比,用同样多的水中食盐和小苏打溶解量的多少来比较它们的溶解水平)。

3.你需要哪些实验材料?(水、食盐、小苏打、烧杯、搅拌棒)。

4.老师还为大家提供了小纸片,你认为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平均分)。

5.做实验,必须有记录,你打算怎样来记录。(教师提示)。

6.你觉得我们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按照记录单中的要求,最后一份是否要计算?)。

7.怎样让老师知道你们组的实验已经完成了?(整理实验桌面、坐正、举手)。

三、实验:

1.分组实验。

2.交流讨论。

3.点评小结。(全班交流)。

小提示:科学家通过使用测试证实:通常情况下,20℃的水中,50毫升水能溶解约18克的食盐或约5克的小苏打。

四、拓展:

2.气体也会溶解在水中吗?一定条件下,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一样吗?我们先来看一段比较简单的实验视频。(表现气体溶解在水中、从水中析出的视频资料)。

3.课外探究:

(2)汽水瓶实验。自己探究课本第30页的实验,然后思考并尝试创新这个实验。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

食盐。

固体?溶解水平强?弱?

小苏打。

公平对比。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热门18篇)篇五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哪一个溶解得快。

这部分选择前几课多次用到的食盐作为观察材料,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首先探究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对比实验的方法是教科书教给的:把同样多的食盐放入同样多的水中,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观察它们溶解的快慢。然后探究水的温度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实验的结果对比是十分明显的,学生很容易从实验中观察到: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食盐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得快。教科书强调热水为60摄氏度,是从安全角度考虑。两组实验强调只改变一个条件,为第二部分的实验设计提供示范。

第二部分: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这部分实际上是模仿着进行对比实验的设计和研究。学生会自然地想到要加快方糖的溶解可以使用搅拌和热水的方法,可能还有学生会想到把方糖碾碎。重要的是考虑怎样控制这些因素,让每一组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教科书还强调了如何选材、用多少水、如何计时、如何记录等问题。引导学生经历比较科学、规范的对比实验活动的过程。最后的吃糖块比赛,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但同样强调了活动的规范性。

学情分析。

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依赖于三个主要因素:物质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液体是否被搅动。在前几课的溶解实验中,学生很自然地会注意到溶解的快慢问题,想到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溶解的快慢。怎样让食盐溶解得快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的是搅拌,因为前面几课的实验中多次使用了搅拌的方法,他们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经验。本课从“搅拌对溶解的影响”这个对比实验入手,到学生自行设计“怎样加快溶解”的研究,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怎样加快方糖的溶解?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搅拌加快溶解的方法。让学生拓展到加热水和碾碎的对比实验方法。

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

评价任务。

1.能对加快物质溶解的影响因素进行猜想。

2.能设计对比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2个透明玻璃杯、1根筷子、1个水槽、冷水、热水、食盐、方糖、溶解快与慢记录表。

教师准备:方糖溶解快慢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问题。

1.师:老师倒了一杯冷的纯净水,放入了一颗水果糖,想请同学帮我试试够甜了吗?(请一学生试喝。预设:不甜或没有味道)水中放入了糖,怎么会不甜呢?(糖还没有溶解)。

2.请大家帮老师想想办法,让我能较快喝到香甜的糖水。预设:

生1:用筷子搅拌。

生2:把水换成热水。

生3:把水果糖打碎。

生4:把水果糖打碎,放在热水里再用筷子搅拌??

3.教师板书:搅拌、加热(热水)、切碎??

4.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真是令老师佩服,是不是你们的这些办法真的有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溶解的快与慢。(板书课题)。

二、设计实验,探究影响溶解快与慢的方法。

(一)以加热实验为例,探讨实验方法。

1.师:刚才同学们提到的这些方法只是一些猜测,在科学课上我们要用实验来验证。为了实验效果更加明显,我们这节课用红糖做实验(出示:红糖)。下面我们就以加热为例,大家说一说,你们怎么证明加热的比不加热的快呢?(引出对比实验)。

师:怎么比才公平呢?(师生共同讨论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师:相同条件有好几个,不同条件只有一个(一个加热,另一个不加热。)这种方法在我们的实验课上叫做对比实验。

师:现在就按照同学们刚才说的,老师来做这个实验,看我做得对不对。

2.师做加热加快溶解的演示实验。(边说边做,并用投影仪展示。)。

(二)探究“搅拌能否加快溶解”实验。

1.师生共同讨论实验步骤及应注意的事项: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放入的物质应该一样多;水一样多;放入时间应该一样,水的温度也应该一样。

2.投影出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实验的步骤。(抽生读一读)。

3.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分组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汇报实验结果。

5.再看我们刚才加热的实验现象,你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了?

(三)自主探究“碾碎能否加快溶解”实验。

1.碾碎呢?你能自己设计实验了吗?小组讨论一下,该怎么做这个实验?

2.学生交流实验方案,确定后领取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用热水、搅拌、碾碎这三种方法都能加快溶解。

三、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

1.讨论游戏方案:同时放入嘴中,小组长含在嘴里不动,实验员用舌头翻动搅拌,材料员把糖块咬碎但不搅拌,记录员咬碎并搅拌,用1、2、3、4记录糖溶解快慢的顺序。

2.小组进行吃糖游戏,做好记录。

3.汇报游戏结果,谈谈你的感受。

四、拓展与应用。

1.我想制作一瓶肥皂液玩吹泡泡游戏,你有办法快速制作出来吗?课上交流后鼓励学生课后自己尝试。

2.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加快溶解的现象,比如喝咖啡的时候,小调羹有什么用?炒菜的时候为什么要在锅里放盐比较好?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究有关溶解方面的问题。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热门18篇)篇六

雨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与过程,以下是雨的形成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的参考。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理解雨是一种大自然的凝结现象,能用自己的话说明雨的成因。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究物态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感受到自然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是有条件的,引导学生体会物质的状态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来验证雨的形成的猜想。

教学难点:

科学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了解的真不少,对于雨你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

师:如果让你猜想,你认为雨是怎样形成的?(相机板书:水蒸气遇冷)。

生:做实验。

二、引导探究。

那么你准备怎样来做这个实验,要用到什么材料呢?请同学讨论一下。

师:我相信有了这两个提示再加上同学们的聪明才智,一定会想出好的实验方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正确与否。

师:你们仔细观察实验桌上的材料,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吧。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师:师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学生的实验方案。

生:生汇报――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就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再用冰使水蒸气遇冷。

师:你们还有补充吗?

生:学生补充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应加少量的热水可以节省时间。

生:我认为作为制冷装置的冰不能离水蒸气太远,免得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

师:你们想到的,老师早就为你们准备好了。

师:实验方法设计好了,下面我们该做实验了,在实验前老师还要提醒你们几点,请看大屏幕,师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生:自己读注意事项。

师:注意事项明白了吗?老师希望你们注意安全,认真实验,请各小组长到前面领冰,小组实验。

师:和学生一起探究实验,随机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三、构建新知。

师:我们的实验到此为止,其它仪器不要动,把酒精灯轻轻的从三脚架下移出来,并熄灭它。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

生:我们用酒精灯给水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有大量的水蒸气产生,形成许多白气,然后凝结成小水滴,水滴越来越大,最后掉了下来,我们得到结论:雨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相机评价)刚才我们在实验室里成功的模拟了雨的形成,那现在请同学们推想一下,自然界中雨是怎样形成的?师相机提问那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怎样来的?(水变成的)真的有酒精灯给它们加热吗?(没有)那是什么给它加热的?(太阳)在实验是我们用冰使水蒸气受冷,天上真的有一个大冰块吗?(没有)那水蒸气是怎样受冷的?据老师了解,每往空中升高100米,气温就降低0.6摄氏度,那么几万米的高空气温会怎样?(非常的低)。

师:同学们的推想和科学家的无数次验证基本一致,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四、拓展延伸。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结束部分:同学们真了不起,今天有了这莫大的发现,在以后的学习中还想继续研究自然中的奥妙吗?老师会一直关注着你们,并期待着你们成功。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热门18篇)篇七

以科学探究为宗旨,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经历”提出问题――预测――制定计划――实验测量――分析交流――得出结论”的科学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观察、记录等能力,加强学生测量技能的训练,在使学生发现一杯热水温度下降变化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预测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

2.能够收集数据来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连续测量一杯水温度的方法。

2.知道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2.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经历连续测量一杯热水温度并发现其变化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实验中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水杯、热水、温度计、记录表。

师准备材料:水杯、温度计、精确记时工具、米尺、统计图、小黑板(记录表)、红色白板笔、乒乓球各一件、两壶热水。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谈话:

我们来做个游戏吧!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老师手拿乒乓球到空中,送开手让乒乓球自由的在桌面上跳动……问:你听到的声音是怎样变化的?(由慢到快…)。

师:如果让乒乓球在平地上滚,它滚动的速度又会怎样变化?(由快到慢…)。

师:你家里的钟,它的秒针在走的时候又是怎样的规律呢?(均匀的)。

师: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规律的现象?

(通过有关生活中规律现象的课前谈话,一方面达到吸引学生注意,调节气氛的作用,另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为这节课水温变化规律的寻找作好铺垫!)。

一、明确问题,进行预测。

(一)测水温引问题。

1、师倒一杯热水,问:谁能上来测量一下这杯热水的温度?(板书:热水)。

2、一学生上台测量,教师指导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水面。

学生读出来后,师说:我帮你拿着,你把这个温度写到黑板上吧!

3、我想再请一位同学上来看一下是多少。请另一生上来读。读出后也写在黑板上。

(通过写既可以复习写法,为接下来的记录做好准备;又可以通过这段时间,让热水温度有明显的下降。)。

4、他们两个读的不一样,谁再来看看?读出后也写在黑板上。

5、怎么三个人读了三个温度?一杯热水这样放着,是不是总是固定在一个温度不会变?如果接着再测,还会有什么现象?(板书:变凉)。

(以一杯热水变凉这一生活现象引入探究,体现了科学来自生活,科学联系生活的本质。以“生活”为基石的科学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以“生活”为目标的科学教学才具有无穷的美丽!)。

(二)预测水温变化。

1、那么,如果每隔3分钟读一次温度,温度下降将会是怎样的?

2、学生的猜想可能有: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不可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

(1)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2)呈现先慢后快的趋势。

(3)温度均匀下降。

(4)温度变化没有规律。

师板书学生的猜想。并提示:把你们小组认为对的猜想记在活动记录上。

(科学需要大胆地猜测,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喜欢猜测,也很会猜测。通过这里的猜测,为学生的思维展开提供了有效的依托,同时诱发了探究的兴趣和行动的内驱力,为后面的科学探究活动奠定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制定计划、收集数据。

(一)制定研究计划。

1、问题:如何来证明你的预测是对的呢?学生回答后师述:最好的方法就。

是测一杯水的由热变凉的过程,收集好数据,用数据来证明。

(我们的实验在进行前,为了实验的有序性、科学性及成功,都要做大量的实验前指导。这些工作看似简单,却极其重要。它是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形成的集散地,在整节课的科学探究中起到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

活动过程如下:

1、师倒水,小组派一生取热水。(注意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2、好,一起把温度计插入水中,等温度不再上升了,组长举手示意一下。

3、待各组都举手了,师发令:好,开始!把现在的温度记录在0分钟的格子内。让我们先等待三分钟,大家可以静悄悄的密切注意温度的变化。

4、师:10、9、8、7、6、…3、2、1三分钟到。把温度记录在三分钟的格子内。让我们等待第二个三分钟。

5、同上,直到连续12分钟结束。

(由于中间有间隔3分钟的时间,不利用显的有些浪费,所以可以组织学生在得出前面的数据后,算一算。在算的过程中实现规律的发现,为接下来的交流活动做好准备。)。

三、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科学家通常采用统计图来研究科学规律。下面我们也来画一张统计图。

演示曲线图制作:师出示统计图,我们把这一组数据标在统计图上。第一个数据标在左面的温度标尺上,93℃在这里;下面是84℃……教师依次把各温度数值标在图上,最后用直线将各点连接起来成一条曲线。

化大,后来越来越平,说明变化小了。引导得出热水变凉的规律:先快后慢。)。

4、把你们自己的数据也标到统计图上去,看看你们的统计图是不是也是一。

样的规律?学生小组内完成曲线图。

5、反馈:逐一汇报各自发现的规律。连续几个后,可问:有没有不同的结论?

6、小结发现: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搜集了数据,并把它们画成了统计图,而且还发现了规律----热水的温度在下降的过程中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虽然我们只做了一次实验,但12个小组同时做相当于做了12次,而且结果都一样,证明这就是科学规律。我们平时做实验,只做一次还是不够的,应该多做几次,这样才能总结规律。

四、拓展延伸,引向深入。

1、谁把我们今天发现的科学规律再来说一遍吧?

2、讨论: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还会怎样变化?

(温度会继续下降。)。

3、问题: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热平衡)。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和老师一起来做这个实验。

(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是意犹未尽的。这样,这节科学课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探究的方法。)。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热门18篇)篇八

(1)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相同的物体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3)引领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基本的观察实验方法,学会用语言描述和文字记录听到的各种声音。

(2)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逐步养成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求真的态度,。

(2)乐于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区分、鉴别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并加以归类。

教学难点:对声音的高、低、强、弱加以区分和鉴别。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游戏“猜猜我是谁?”

(2)引出课题。(听听声音)。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入手导入新课,可以放松学生紧张的情绪,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活动。

(一)倾听、感受声音。

(1)你安静地全神贯注地倾听我们教室内外的声音吗?

(2)交流:你刚才听到哪几种物体发出来的声音?你还知道哪些声音?

(3)为声音分类。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周围环境入手,经历对周围的各种声音进行观察的过程使学生感觉生活中离不开声音;通过学生模仿声音让学生更直观的接触声音。)。

(二)听听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

(1)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2)你能用桌子上的不同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吗?我们分组来玩玩,在玩的过程中要想办法让它们发出不同的声音来。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边说边做)。

(5)小组活动给声音分类。

(6)汇报,小结: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设计意图:经历使固体、液体、气体发出声音的设计和观察过程,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法对各种物体产生的声音进行观察。)。

(1)分辨声音的大小(强弱)变化通过拍手活动,分辨声音的大小。

(2)分辨声音高低的不同。

通过敲鼓、弹琴等分辨声音的高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倾听周围的声音开始,鉴别各种不同的声音以及声音的大小、高低等。)。

(1)研究打击力度不同音叉发出的声音。一个同学敲,其他同学安静地把耳朵向中间凑听。

(2)完成记录单一。

我听到的声音”记录表(一)。

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听到的声音。

用很大的力。

用很小的力。

(3)再次来验证声音的强弱。

(4)研究不同的音叉发出的声音。

(5)完成记录单二(重点关注:力度一样)。

(6)再次来验证声音的高低。

(设计意图: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三、总结回顾,拓展提升。

通过这节课听听声音,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还想研究声音的哪些方面?

四、板书略。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热门18篇)篇九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二)科学知识。

1、通过听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2、通过游戏、实验,使学生懂得声音有大小、远近、高低的不同,初步分辩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感受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声音;。

2.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教学难点】使学生懂得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教学理念】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处处着眼于以生为本,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活动活动中自己感悟。

【教法设计】创设情景,导入课题——演示引导,实验探究——巩固练习,拓展延伸——课后小结。

【学法设计】倾听——观察——质疑,比较——分析,巩固归纳——演绎推理。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光盘一只,《记录卡》每人一张,塑料直尺、小鼓、小棒及笛子、唢呐、铜锣、腰铃等民族乐器各6个以上,两把口琴,透明玻璃杯6-8只,清水一小盆。

【教学预案】。

这是本单元第一个活动,这个活动要求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尽量多地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分析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然后说说我们听到过哪些声音,并分析哪些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哪些是我们生活和工作发出的声音。

为了更好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加开放有效地进行科学学习及实验探究,我把学生分成6个大组,每组8人左右,桌上配置相关的学具和实验器材,各组组员推选出一位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创设情景,激趣揭题,5-6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光盘,让学生猜猜里面录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倾听与观察;。

播放一段大自然音乐,学生谈感受;。

播放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学生猜;。

揭题。(教师板书:听听声音——奇妙的声音王国)。

1、指导学生通过游戏及填写《记录卡》,认识固体、液体、气体均可发出声音。6分钟。

请两位学生上台做游戏。(学生甲正对全体学生分别做吃苹果、喝汽水、吹笛子的动作,学生乙背对学生甲猜测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台下学生做评判同时填写《记录卡》。

记录卡。

发声物体。

物体类型。

你的发现。

2、指导学生实验,认识声音的大小叫音量。9-10分钟。

(1)教师出示一把塑料直尺,让学生观察。

教师把尺子的一端放到桌子上面,并用左手压紧它,尺子的另一端伸出桌子外,然后用右手轻轻一打击,让尺子发出声音。

教师再实验一次(这次较用力打击尺子),让学生再观察一次,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2)提出假设:“声音有大小的不同”。

学生分组实验,验证假设。在各小组内充分地合作实践、研究和讨论,然后由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3)提出问题:声音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创设情境:播放一段音乐给学生欣赏,在播放过程中,教师一会儿故意把音量调小,让学生谈感觉如何(声音小);一会儿又故意把音量调大,让学生谈感觉又如何(声音大)。

教师边板书边讲述:我们把声音的大小叫“音量”。(让学生齐读板书一遍)。

3、指导学生实验,认识声音的高低叫音调。5-7分钟。

(1)教师出示一把口琴,让学生观察一遍。

教师吹奏《世上只有妈妈好》。请1~2位学生表演,师生共同欣赏。

(2)提出问题:这位同学吹的歌曲声音是什么样子的?(吹的声音不停地变化着高低)。

(3)得出结论: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三、巩固练习(5-7分钟)。

1、电脑投影,出示题目和要求:(利用各种乐器和实验器具发出各种声音)。

a、发出又高又响的声音。

b、发出高而小的声音。

c、发出低而响的声音。

d、发出又低又小的声音。

各学习小组充分实践,师巡回指导。

2、教师按照上述要求演示一遍,并用电脑投影板书。

3、教师赠送“礼物”,(老师边说边将几个玻璃杯放在桌面上,激趣后用这几只玻璃杯子奏出一首学生熟悉的儿歌。“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

四、总结拓展,课外延伸(3-5分钟)。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周围有哪些噪声。

2、学生谈噪音对人类的影响并讨论该如何减少噪音。

3、教育学生应该养成在公共场所低声交谈的良好习惯。

4、总结学习所得(学生齐读板书),质疑。

5、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一个装有数粒绿豆籽的矿泉水瓶让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里面装的是什么?为什么只要轻轻摇晃一下就会发出声音呢?你们有什么办法设计—个实验使摇晃的声音变小或消失?(让学生充分发言)。

作业布置:请学生回去把这个实验做一做,并写好活动记录,下节课汇报。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热门18篇)篇十

1.能够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

2.通过对声音的研究,发展学生对声音进行探索的兴趣,认识保持健康环境的重要性。

3.能通过控制声音的研究,提出自己在控制噪声方面的想法。

知道在不同环境里应该怎样控制自己的声音

会记录噪声产生的现象和减少噪声方法。

1、各种减少噪声标识的图片或实物。

2、棉花、改变“发声罐”声音的计划卡等。

1、易拉罐、玻璃珠、黄豆、毛巾等。

2、自己搜集的各种消除噪声的资料。

师:“声音给我们带来信息,美妙的声音让感到舒服,而噪声却让我们感到烦躁不安,我们怎样来控制声音呢?”

1.控制发声罐的声音。

(1)用塑料罐和其他材料做一只“发声罐”。

(2)制定一个改变“发声罐”发生的计划。

·小组合作计划并实验。

·有哪些办法可以减小“发声罐”发出的声音?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发声罐”不发声?

·把小组的意见集中、修改,选取小组最满意的方法试试。

·向全班介绍自己小组的计划并展示本组的实验。

2. 轻轻说话和大声说话。

(1)说说你认为我们说话的声音会给周围的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2)说说你在不同环境(如医院、图书馆、电影院等)里的感受。

(3)讨论:我们在不同的环境里应该怎样控制自己的声音呢?

(4)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科学文件夹里。

3. 为减少噪声而努力。

(1)了解乐音和噪声。

说说你喜欢听什么样的声音。讨厌听到什么样的声音?

(2)了解自己生活周围有哪些噪声。

(3)了解人们是怎样减少这些噪声的。

(4)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记录在科学文件夹里。

4. 阅读与拓展。

由学生阅读并讨论《奇妙的声音》。

课后调查自己生活的社区有哪些控制声音的措施。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热门18篇)篇十一

1、很多动物都要产卵,卵有相似的构造,卵可以发育成动物。

2、卵孵化成动物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

3、像青蛙、鸡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过程与方法:

1、用图片与实物相结合的方法观察研究动物卵的结构特点。

2、观察青蛙卵的孵化过程,用查阅资料的办法了解小鸡孵化的过程。

1、培养乐于探究动物繁殖奥秘的兴趣,感受自然界生命的多样性和延续性。

2、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动、植物在繁殖上的相似性。

1.电脑课件。

2.教师准备生、熟鸡蛋、小盘子、放大镜。

春天来了,冰雪融化,小溪唱起了欢乐的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探出了脑袋,小树抽出了迎春的枝叶,花儿绽开了灿烂的笑脸,同学们,这是哪种生物的繁殖呢?(植物)动物们也开始繁殖后代了,认识这些动物吗?它们在干什么?(电脑课件:几种动物产卵孵卵的图片)。

1、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产卵繁殖后代的?

关于卵,你产生了哪些想研究的问题?(卵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卵是如何发育成小生命的?……)。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物的卵。

2、自然界中产卵的动物真多呀,它们产下的卵也是各种各样的,那我们来观察一下,动物的卵有些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课件出示五种动物的卵的图片。

请学生观察完后填写好观察实验记录单。(实验一:不同种类卵外形的不同及相同点)。

学生分组观察卵的外形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作相关记录,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4、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哪异同点呢?

(学生汇报观察、发现的结果。1.它们都是椭圆形的;2.有的卵外壳有花纹;3.它们大小不同……)。

5、是的,同一类动物的卵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今天我们就以鸡蛋为例进行观察。

6、观察鸡蛋。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出的观察方法。a先观察外形,用放大镜观察外壳.;b、把鸡蛋打开进行观察;c、观察熟鸡蛋……)。

b学生对外壳进行观察,并推测它的作用。

(鸡蛋的表面较粗糙――有许多气孔;鸡蛋的外壳有很多小麻点;鸡蛋壳很脆容易破,它其实较坚固――保护作用)。

c鸡蛋的内部有些什么呢?先根据你知道的说说。

教师演示打破鸡蛋进行观察,交流你看到的。

学生分组探究鸡蛋的内部构造,教师巡视指导。

观察熟鸡蛋(发下材料)。

d我们已经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同学们说说你的科学发现吧。

鸡蛋黄;鸡蛋白;蛋黄上有小白点;鸡蛋里面有一头是空的;蛋壳上有膜;还有两段小毛毛绳样的东西;鸡蛋的蛋清和蛋黄混在一起了……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4、请同学们推测一下鸡蛋各部分对胚胎的发育都有哪些作用吗?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猜测的结果,完成同步探究。)。

下面我们看一个短片,看是否和你们猜的一样!(电脑课件:小鸡的孵化过程)。

(学生总结鸡蛋各部分对胚胎发育的作用:蛋白是供给养料和水分的;蛋黄是提供营养的;胚能发育成小鸡;气室提供氧气;蛋壳有保护作用)。

(四)、拓展,欣赏,小结。

1、观看青蛙卵的孵化过程。

2、小结:像青蛙、鸡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五)全课总结:

动物的卵就是新生命的开始。我们课外在探究新生命的同时,要学会珍爱生命,在饲养小动物过程中一定要善待生命,我相信同学们经过这一课的学习,一定会对生命世界更感兴趣,希望课后同学们继续你们的探究活动,在大人的陪同下,去小河边、池塘边观察青蛙卵的孵化过程并记录下来!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热门18篇)篇十二

1、 能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

2、 能认识我们身边的导体和绝缘体。

3、 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1、 本课时的重点为能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并总结出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 难点为判断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材料是否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课件、电路检测器、20种以上的材料、检测记录单。

(一)复习引入

1、 教师出示未连接好的电路检测器,问学生这是什么?

2、 学生汇报。

3、 让一名学生连接好电路检测器,使小灯泡发光。

4、 教师介绍电路检测器,并把电线的`两端包着塑料的地方连接起来,问学生小灯泡为什么不亮?学生回答。

5、 教师出示一根铁棒,把它接到电路检测器中,看小灯泡是否会亮,这个实验让一名学生来做。但这个实验在另一个有问题的电路检测器中来做,小灯泡肯定不会亮,这时让学生推测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再连接到完好的电路检测器中。学生推测。

6、 教师小结:研究中预先测试检测工具是否有问题,是实验前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

(二)新课呈现

1、 教师出示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2、 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20种材料来检测它们是否导电,但检测之前我们首先来制定一个“我们的研究计划”,(教师提醒同学们今天的研究计划不用手写,小组讨论后口述一下,研究计划就是我们怎样来检测,以及具体的人员分工。)

3、 学生小组讨论研究计划,并汇报。

4、 教师提醒检测的方法:预测——检测——再检测——判断,并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再次检测,指名学生回答。

5、 小组开始检测20种材料否导电,并做好检测记录单。

6、 如果学生做的比较快,鼓励他们检测身边的材料是否导电。

7、 检测完后,学生汇报检测结果,其他小组有质疑的随时提

问。其他小组汇报时说他们和汇报了的小组不一样的地方。

8、 教师提问:有的小组检测了手指,小灯泡不亮,有问题吗?

学生讨论回答。

9、 教师讲解人体和大地以及湿抹布都是导体,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10、 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11、 让学生说一说我们教室或身边哪些材料是导体,哪些材料是绝缘体。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1、下列物体是导体的是()

a、橡皮b、铁片c、纸片 d、木棒

2、下列物体是绝缘体的是()

a、铜丝b、铁片c、钥匙 d、塑料

3、钳子的外面包了一层厚塑料是为了( )

a、看起来漂亮 b、可以经久耐用

c、绝缘和防止触电

判断题

1、电路中开关制作的材料都是导电材料。()

2、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只要检测一次 ( )

3、铁是一种常见的导体。( )

4、电器都是用电的器具,不需要用绝缘的材料。()

5、人体和大地都是导体。( )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热门18篇)篇十三

一、教材分析:

《溶解的快与慢》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通过前几节有关食盐溶解的课以及平时的经验,学生们对溶解的概念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旨在通过搅拌和水温等条件改变的前提下,初步感受对比实验,从而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事物。教材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

1、搅拌对于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

2、水温对于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

3、研究水果糖溶解的方法。

细心研读教材后,我发现用食盐做溶解实验效果不太明显,起不了真正去探究学习的目的,故把食盐换成了冰糖,用冰糖作为溶解实验的材料便于学生对比观察。根据教学的内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物体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初步感受对比实验的意义,亲身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实验的活动过程。

3.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感受对比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验中的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问题。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每组两个杯子、筷子1根、冰糖三包(每包10克)、矿泉水1瓶、热水一杯、水果糖、溶解快慢记录表。

二、教法与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本节课让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过程与方法过程,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科学实验意识,从而在探究方法与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科学概念。同时,让学生亲历对比实验,指导学科实验的严谨性,提高综合分析、运用能力。

学法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四人小组讨论,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通过动手操作,让孩子在交流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得出科学结论。

三、教学过程:

1、谈话激趣,以问引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我以送礼物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品尝糖水的味道,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动手动脑,设计实验方案。

为充分发挥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节课我在设计的时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动脑设计验证方案。在这过程中,我积极的参与学生的活动中,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和指导。

3、学生完成研究方案后,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方案,全班一起完善修改。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4、方案完成后,在学生开始实验以前,提出几点注意事项。由于本节课要用到热水,又重点强调安全,加入一定的安全教育。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我参与到学生中,给与他们一定的指导,使学生能顺利的完成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后,再一次让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并给与肯定,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5、新课完成后,我又以比赛的方式,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并让学生将本课的知识用在实际的生活中。

6、在结束课堂的时候,我又采用知识总结的方式再一次加深本节课的知识点。并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学到了科学上常用的'研究方式和过程。

7、最后,我再一次要求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热门18篇)篇十四

科学概念:

1.很多动物都要产卵,卵有相似的构造,卵可以发育成动物。

2.卵孵化成动物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

3.像青蛙.鸡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过程与方法:

1.用图片与实物相结合的方法观察研究动物卵的结构特点。

2.观察青蛙卵孵化的过程;用查阅资料的办法了解小鸡孵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乐于探究动物繁殖奥秘的兴趣,感受自然界生命的多样性和延续性。

观察动物卵的构造。

经历一个饲养动物.观察孵化的过程。

演示:各种动物的卵,不同孵化阶段的鸡蛋。放在透明水槽内的青蛙卵和水草。分组:一个新鲜鸡蛋和纵切开的半个熟鸡蛋,鲫鱼卵,蚕卵,放大镜。

春天是一个繁殖的季节,许多动物是靠卵繁殖的。

(1)出示各种各样的卵: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小组观察鸡蛋.鲫鱼卵.蚕卵:有什么发现?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3)观察鸡蛋外形:

画一个鸡蛋;

用放大镜观察鸡蛋外壳:你有什么发现?

表面很粗糙;外壳有很多小孔;壳很脆容易破。

这些小孔有什么用?透气。

(4)观察鸡蛋的内部。

观察:

打在盘中的鸡蛋:蛋清﹙蛋白﹚.蛋黄.胚﹙蛋黄上的小白点﹚.壳。

纵切开的半个熟鸡蛋。

汇报:鸡蛋里面有一头是空的;蛋壳上有膜。指出蛋白.蛋黄.气室。

推测:它们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

蛋白供给养料和水分;蛋黄提供营养;胚能发育成小鸡;气室提供氧气;蛋壳有保护作用。

2.青蛙卵的孵化观察指导。

(1)你知道青蛙卵是怎么孵化成小青蛙的吗?

(2)讨论观察方法,设计观察记录表。

(3)学习饲养方法及注意事项。透明水槽。水草。

3.小鸡的孵化。

(1)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的鸡蛋,认识鸡蛋各部分的作用。

(2)小鸡孵化的条件:种蛋.温度.湿度.通风等。

(3)小鸡孵化的时间:大约3个星期。

像青蛙.鸡.蚕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

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发放青蛙卵。

蛋白.蛋黄.气室.胚.壳.膜。

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小鸡孵化的条件:种蛋.温度.湿度.通风。

时间:大约3个星期。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热门18篇)篇十五

1、亲身感知声音的强弱变化,用动作等表示声音有强有弱。也能够通过简单的实验了解尺子发出声音的强弱是与尺子振动的幅度有关系。尺子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尺子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2、能够辨别出吉他琴弦、音叉和风铃管发出声音是有高低变化的。

3、通过具体的音叉、琴弦发现这两种物体的音高是由它们的大小、长短、粗细决定的。

4、养成善于观察,养成把身边常见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认识到尺子音量大小、声音强弱是由尺子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2、音高的变化与该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有关系。

3、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尺子音量是由它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4、音叉、琴弦的音高是由它振动的快慢决定的。

三、材料准备:

钢尺(每2人一把)。

512音叉(小)、256音叉(大)(每四人一组)。

吉他三根弦(粗、中、细)4人小组一把:备有拨片。

风铃管四根一组:老师演示。

记录表1张;3张小表。

教学过程。

一、音量(声音的强弱)研究部分:

1、黑板上写下“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用手势表示一下什么叫振动。

今天我们研究声音,研究声音做实验时需要注意一点什么呢?

轻声讨论反复静听。

大声回答。

2、讨论、回答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

人的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

“大声、轻声”这是声音的什么变化呢?

音量的变化。

我们把声音的强弱用音量来表示。

3、声音的强弱变化与什么有关?

声带的振动我们能感觉但无法看见;可以找到一样物体吗?既能能听清它声音强弱变化的又能看清它振动的变化。

用尺子拨动振动看哪里。

尺子声音强-----------怎么做到。

尺子声音弱-----------怎么做到。

做几次。

以2人小组为单位,学老师的方法轻轻拨、用力拨。

先辨认声音的强弱,再仔细观察比较尺子有什么变化。

完成作业p28活动记录表一。

听到老师的信号停止实验,将尺子放入抽屉。

4、用敲钢片琴的小乐曲来停止实验部分把钢尺放进抽屉,开始汇报部分。

汇报轻轻拨动尺子……。

用力拨动尺子……。

用手势表示。

尺子发出声音的强弱与尺子振动的幅度有关。

尺子振动幅度大,发出声音强(音量大)。

尺子振动幅度小,发出声音弱(音量小)。

通过同学们自己的研究发现:尺子振动发出声音的强弱(音量大小)与它们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动幅度大,发出声音强(音量大);振动幅度小,发出声音弱(音量小)。那么其他物体是不是和尺子一样,发出的声音强弱和它的振动幅度大小有关呢?请同学们可以按照研究尺子的方法去研究其他物体。

把作业本合起来放到抽屉。

二、声音的高低研究部分:

1、引入:

刚才同学们听到了一首什么曲子?《一闪一闪亮晶晶》。

我们大家一起来唱一唱吧!

能边敲边唱出曲子是因为声音有什么变化?

声音有高低。

用动作来表示音的高低,

辨辨声音的高低,推测哪个钢片发出的声音最高,哪个最低?

敲长钢片-------声音低(动作表示)。

敲短钢片------声音高(动作表示)。

2、长时间试验过程:钢片琴最长的发出声音最低、最短发出的声音最高,

那么其他的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呢?出现音叉和吉他,我们一起来来研究。

要求:

1)先推测(不动手)------再轮流敲、听。(静)。

2)轻声讨论:确定声音高、低。

3)总结填表:音叉发出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4)任务完成后,把音叉交回实验台换取下一个实验的教具。

两个音叉敲击发出的声音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根吉他琴弦呢?拨动发出声音高低与什么有关系?

学生记录:音叉(琴弦)声音的高低与音叉的大小有关。

音叉(琴弦)声音高的,……。

音叉(琴弦)声音低的,……。

音叉(琴弦)声音的高低与音叉的(琴弦)大小(粗细)有关。

3、两个实验都完成了,放好材料小组里汇总2个实验的结论。

想想平时还接触过什么物体(乐器)发出声音有高低,推测可能与什么有关。

4、汇报:

当提高音叉声音的高低与音叉的大小有关时,问更低的声音和更高的声音音叉会是怎样的形状大小。

1)老师请你们来推测风铃管,提出三个问题。

小组看着展台讨论1分钟,汇报。

2)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尺子声音强弱(音量大小)与振动幅度有关。

声音高低与音叉大小、钢片长短、琴弦粗细有关这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那么我们用有变化的声音和老师说再见吧!

板书设计: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热门18篇)篇十六

《溶解的快与慢》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通过前几节有关食盐溶解的课以及平时的经验,学生们对溶解的概念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旨在通过搅拌和水温等条件改变的前提下,初步感受对比实验,从而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事物。教材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

1、搅拌对于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

2、水温对于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

3、研究水果糖溶解的方法。

细心研读教材后,我发现用食盐做溶解实验效果不太明显,起不了真正去探究学习的目的,故把食盐换成了冰糖,用冰糖作为溶解实验的材料便于学生对比观察。根据教学的内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物体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初步感受对比实验的意义,亲身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实验的活动过程。

3.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感受对比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验中的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问题。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每组两个杯子、筷子1根、冰糖三包(每包10克)、矿泉水1瓶、热水一杯、水果糖、溶解快慢记录表。

教学方法:本节课让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过程与方法过程,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科学实验意识,从而在探究方法与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科学概念。同时,让学生亲历对比实验,指导学科实验的严谨性,提高综合分析、运用能力。

学法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四人小组讨论,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通过动手操作,让孩子在交流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得出科学结论。

1、谈话激趣,以问引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我以送礼物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品尝糖水的味道,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动手动脑,设计实验方案。

为充分发挥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节课我在设计的时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动脑设计验证方案。在这过程中,我积极的参与学生的活动中,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和指导。

3、学生完成研究方案后,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方案,全班一起完善修改。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4、方案完成后,在学生开始实验以前,提出几点注意事项。由于本节课要用到热水,又重点强调安全,加入一定的安全教育。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我参与到学生中,给与他们一定的指导,使学生能顺利的完成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后,再一次让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并给与肯定,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5、新课完成后,我又以比赛的方式,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并让学生将本课的知识用在实际的生活中。

6、在结束课堂的时候,我又采用知识总结的方式再一次加深本节课的知识点。并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学到了科学上常用的研究方式和过程。

7、最后,我再一次要求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热门18篇)篇十七

教学目标:

知识:能从位置、方向和快慢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力:能通过实验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设计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探究小车运动情况;愿意把本组让小车跑得快的方法告诉其他组。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描述一个物体运动的快与慢。

教学难点:在比较实验中学习如何控制实验变量。

教具准备:秒表、玩具小车、资料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动物的运动”单元,初步认识动物运动的快慢。

二、感受快慢。

2、回到课堂交流、讨论:你们小组谁跑得最快,为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在同等距离下,谁最先到达终点谁跑得最快。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知道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得快与慢的。

三、比较列车的快慢。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列车运行时刻表”,明确表中所列的车次、始发地点、到达各站的时间等信息。

2、计算每列火车的运行速度,最后根据快慢给列车排序。

3、互相交流,说明自己排列的结果及理由。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物体运动的快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快还是慢,关键是看比较的对象。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帮助学生认识“t”字头的列车一般为特快列车,以增强学生外出时的生活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

检查学生自带的玩具小车的运动情况。

说明自己的小车是怎样动起来的。

二、研究小车的运动快慢。

1、引导学生如何定量地判断小车运动的快慢。(参照教材所给出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2、学生分组活动。

按照自己选择的方法,分组进行实验,测量各种数据。

交流实验结果,分析测量数据,比较哪组的小车运动的最快,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说明理由,即相同时间内小车经过的距离最长,或在相同距离下所用的时间最短。)。

3、研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提出假设。

实验验证假设。

(在进行对比实验时,引导学生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不变,才能准确观测这一条件对小车运动快慢的影响。

根据研究结果,改造自己的小车,让它跑得更快一些。

评:探究的材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材料的层次性还有利于对学生有层次的提出和解决问题,学生在运用直接生活经验时发现探究障碍,感到感性认识的不足,并急于寻找解决的途径,从而变被动的思考为主动的探究,学习热情极大的调动,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收集资料,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并记录在卡片上。可利用教材中第2页的资料卡片进行记录。拓宽学生对物体运动快慢的知识面。

课后小记:

八快与慢。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两种方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2、能用简单工具测量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3、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物体运动的.距离与所需要的时间的关系。

4、能通过实验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5、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设计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够主动地通过多次测量,如实记录所获得的相关数据。

2、能够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探究小车运动的情况;愿意把本组让小车跑的更快的方法告诉给其他组。

科学知识目标:

能从位置、方向和快慢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其它目标:

能举例说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与慢的现象,并尝试利用所学的快与慢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有关物体运动的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比较列车的快慢。

1引入课题。播放相关课件,帮助学生意识到不同动物运动的方式和快慢不同。在同距离的条件下,跑完全程,谁用的时间短,谁的速度越快。

2让学生感受运动速度的快慢。在操场上分组进行比赛,让学生知道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3认识列车时刻表。

4比较列车的快慢。每列火车运行的时间用到达的时间减去出发的时间,根据快慢给列车排序。

第二课时。

玩小车。

1讨论怎样使小车动起来。记录自己的方法。

2研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从课文中给出的方法中选取一种方法。

3学生分组活动。引导学生小组之间进行比较,找出哪个小组的小车跑的最快,并说出理由。

4猜想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在做这一类对比实验时,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才能准确观测这一条件对小车运动快慢的影响。这是进行科学的对比实验的重要条件。

5利用影响小车速度的诸多因素,改造自己的小车,是小车跑的更快。

第三单元力与运动。

本单元是学生认识了位置和运动的基础上设计的,也是本册围绕“运动”这一统一概念而设计的核心单元,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简单机械奠定基础。本单元从认识什么是力开始,到研究各种各样的力,进而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即怎样让物体有静止到运动在到静止。本单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力与运动的关系,激发学生探究力与运动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良好学习习惯及独立搜集资料、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本单元包括“推和拉”、“常见的力”、“怎样让小球动起来”、“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4课,其中“推和拉”是为“常见的力”所做的铺垫,重点是指导学生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热门18篇)篇十八

科学概念: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过程与方法: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

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一、导入。

二、探究内容:

(一)统计天气信息。

1、讨论统计方法。

(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

(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2、分组统计。

发给相应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二)分析天气信息。

(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

(3)统计风向的小组: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

(4)统计风速的小组: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

(5)统计降水量的小组: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2、问: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

相关范文推荐

    教练的兼职工作总结(汇总18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过去一个月内工作情况进行概括和评估的一份报告。以下是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指导。过去的一年,在各级教育行

    城市建设工作总结(优质24篇)

    月工作总结是在每个月的末尾,对过去一个月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回顾。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常见的月工作总结模板,供大家参考和使用。积极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以提升城市品位、

    学习党的报告(模板21篇)

    学习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它使我们从无知走向知识,从无能走向能力。如果你正在写一篇学习总结,不妨先看看以下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启示和帮助。2020年10月18日,

    个人应聘文员简历(优质20篇)

    个人简历对于申请工作、进入学术界或参与志愿者活动等都是必备的工具。下面是一些脱颖而出的个人简历范文,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办公文员简历书写的方向对求职者而言

    给市长的信初中(精选15篇)

    作文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训练,通过写作可以提升我们的思维逻辑和文字组织能力。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尊敬的市长薄熙来先生:您好!在

    当前村务公开工作调研报告(汇总23篇)

    调研报告的撰写需要注重结构合理、语言简明、内容准确的原则。请大家阅读下面列举的调研报告案例,了解如何写好一份具有实用价值的调研报告。村务公开是提高民主管理水平,

    幼儿园教案与教学反思(优质15篇)

    教案还应该包含一些具体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小编搜集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幼儿园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起到指导和借鉴的作用。就能挖到更多水晶。

    童年的浪花范文(16篇)

    优秀作文就像一首美妙的音乐,能够引导读者进入作者的思维世界。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秀作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童年的梦是生活的太阳,面对

    感谢爸爸妈妈感谢爸爸妈妈的歌曲(精选14篇)

    优秀作文不仅要有准确、流畅的语言,还要有独特的观点和深入的思考。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片段,展示了不同作者的独特魅力。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感恩节,虽然它

    医院个人年度考核个人总结(模板16篇)

    总结是学习和进步的必备环节,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改善和完善自己,迈向更高的目标和境界。接下来是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希望对大家写好个人总结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