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余映潮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卢望军(大全八篇)

时间:2023-04-13 作者:储xy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课时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1、理解文章意思,感受语言的优美。

2、掌握“而”、“也”的用法。

3、理解欧阳修的旷达情怀,“与民同乐”的积极政治思想。

1、“而”、“也”的用法。

2、理解文章主旨。

启发式教学、诵读式教学。

录音机,投影机。

1、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课文。

2、简介欧阳修的生平。

参考课文注释①并补充有关内容: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革新政治,触动保守派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谪,却不消沉,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在山水之间,而在一州之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的。

3、听录音朗读,学生轻声跟读。

4、教师介绍“而”、“也”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5、齐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提示: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 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⑵ 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⑶ 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6、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解文章主旨:

⑴ 开头一段介绍醉翁亭,包括两个层次:1层介绍醉翁亭的_______;2层介绍醉翁亭的__________。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

⑵ 中间两段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分两层:1层写___________,先用“___________”一词领起,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收一笔。2层写___________,先用“___________”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⑶ 结尾部分也可分两层:1层写___________,2层写___________,这两层中间用“____________”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用“__________”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的主旨。

提问学生,然后教师作纠正、补充。

7、参考文中的注释,请三位同学翻译文章

8、教师小结,并板书: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课时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1、知识与能力:

⑴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⑵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⑶读懂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情感与体验:

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性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兴趣。

3、过程与方法: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的意思,积累课文优美的语言。

3、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下笔赞美草原的美丽。

草原的风光图片和重点句的投影片。

两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2、学习第一段,领略草原美景,品味、积累优美的词语。

板书:

草原

1、你们看,这就是美丽的大草原。

出示草原的风光图片──老师简单解说。

2、草原给你怎样的感觉?

大、绿……

1、你们想知道我国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吗?

2、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要求:

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注意把生字读准。

1、那个同学有信心读准生字词?

(出示生字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板书

景美人美

1、老舍先生初到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美丽的景色,还与内蒙古人民欢聚一堂,由衷写下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

(出示句子投影)

2、课文哪一部分写了草原的美景呢?谁想读读这一段?要求:

边听读边画出描写草原的美的句子。

3、自由读:

“那里的天比边处的天……轻轻留入云际。”

4、在这段话里,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的特点来写?按什么顺序写?

板书:

空气(清鲜)

天空(明朗)

小丘平地(一碧千里)

羊群(白色的大花)

5、小结:

6、小组交流、汇报(相机出示句子投影──品读句子):

“在天底下……并不茫茫。”

理解“一碧千里”、“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小丘也是绿的。”

理解这个比喻句,这是“静态”描写。

“羊群一会儿……白色的大花。”

理解这个比喻句,这是动态描写。

“那些小丘的线条……轻轻流入云际。”

理解“翠色裕流”,“渲染”与“勾勒”的区别。

7、小结:

作者笔下光辉,一会儿把草原写成一幅画,一会儿把草原的“动”写出来,动静结合,真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让我们再读读这段话,加深体会草原之美。

8、师生合作读:

师领读:“在天底下”……并不茫茫。”

生跟读:“四面都有……流入云际。”

9、过渡:

(抒发自己的情感:愉快、赞美……)

10、导读:

谁愿意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感情发挥出来呢?

出示句子投影:

“那里的天……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低吟一首绮丽的小诗。”

11、过渡:

(理解这个拟人句)

12、小结:

这种境界正是人们所说的景由心生,情境交融。草原这么美,多令人往啊!让我们一同回味草原的美景吧!

13、配乐朗读第一段,加深体会草原之美。

播放乐曲。

1、听到这么美的歌声,老师也写了一首赞美草原的诗呢!

出示投影──自创诗:

草原

草原,我梦中的草原。

蓝蓝的天空朵朵白云,

清风轻拂绿色的梦谣;

阳光唤醒绚丽的花朵;

雁儿归,蝶儿舞

千里碧波如画卷。

草原,我向往的草原。

蒙古包里孕育勤劳善良的人们,

小伙子策马扬鞭显英姿;

姑娘们放声高歌满天涯;

牛儿塣,羊儿肥

牧民描绘幸福景。

2、你们也想赞美草原吗?用你们精彩的文笔赞美草原吧呢?

抄生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课时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及其积极意义。

3、背诵全文。

4、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实词的意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2、文言词语的积累和课文背诵。

教学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导入。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1、解释主要词语:

林壑尤美( )名之者谁?翼然临于泉上者4、饮少辄醉(

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

负者歌于途( )伛偻提携( )( )觥筹交错( )

颓然乎其间者 ( )

2、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

(1)陈述(2)肯定(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第一部分(1)醉翁亭记的地理位置及名字的由来(琅琊山间、酿泉边上)

第二部分(2)山间朝暮四季景色

第三部分(3、4)太守与民同醉同乐的情景

第二课时:

总领全文的是哪一句?(环滁皆山也)

2、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3、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4、对照图片将学生带到美丽诱人的风景区去感受自然之美。

5、根据提示背诵此段。

6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物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

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1、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醉——众宾欢——太守醉”。

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2、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3、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1、先朗读(勾划出山间夕照的起止句),后分析,再背诵。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第三课时

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如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4、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5、找出文中的成语:水落石出、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

6、本文的切入点是什么?(醉)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1、本文生字词听写积累。

2、按要求从文中摘句并翻译。

①写山间四时的句子。②写滁人游的句子。

3、运用本课所学,向大家介绍一处旅游景点。要求能写出景点的特色。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课时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1、借助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体会以及对课文的有感情朗读,让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自主理解课文,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多媒体ppt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释题切入

1、教师背诵一首古诗《浪淘沙》引入新课的学习。

浪淘沙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知道这首诗是写哪里的景象吗?写的是钱塘江大潮,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观潮》。

2、板书课题:

观潮

(指导写“潮”字。)

二、检查学生预习

1、检查生字(音难字):

罩、薄、沸、踮、崩、霎。

2、检查全班学生掌握的情况:

识字游戏(借助ppt课件完成)。

三、自读课文

1、读了课文,你觉得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样的?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评价钱塘江大潮,找到这个词语。

2、初步理解:

天下奇观。

(谈一谈你对天下奇观的初步感受。)

3、再默看课文:

课文哪些自然段在具体写观潮的过程。

4、再读课文2~5自然段,看看课文分别写了哪些时段的景象?

(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板书:

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5、读了课文,你觉得哪个部分的内容最能让我们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呢?给大家推荐一下。

既然大家都觉得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最能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那等一会儿我们就把这两段重点地读一读。现在我们先读一读写潮来之前景象的段落,说说你的感受。

江面:平。

观潮的人:人山人海。

四、精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1、接下来我们就要重点地来读一读课文中写潮来时的段落。自由读三、四自然段,找出你认为最能看出钱塘江大潮是奇观的句子,理解,读好。

2、学生汇报,教师指导读书:

⑴ 理解:

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体会:

两丈多高,六米多高。

(学生体会感受壮观,用读书来表现。)

⑵ 理解: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体会: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感受这种气势。

体会:飞奔。

(速度快。)

体会:浩浩荡荡。

(横贯江面,潮水奔涌。)

体会:山崩地裂。响声巨大。

体会: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指导学生读好。)

3、指导学生把理解后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肯定学生的读书,提出新的要求:

要想读好,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刚才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发现?

教师指导学生发现:

“再近些”,“越来越近”。知道是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潮水的(从远到近)。

指导学生体会该怎样读好这种变化?

4、男生读、女生读。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借助读书来让听的人身临其境。

读完之后学生看视频资料

学生看完后,教师用过渡语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壮观的进一步体会。再读课文。

5、指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激情读钱塘江大潮潮头过去的段落。体会潮头过去时景象的壮观,人们都被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吸引了。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多高了。人们为什么才注意到江水已经涨了两丈多高了?刚才人们看什么去了?)

6、开课的时候,我们对天下奇观有了初步理解,现在学习了课文,我们一定对天下奇观有了更深的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练习说话:

理解天下奇观。说说自己的心情。

7、教师介绍:

钱塘奇景古已有之,感受这种雄壮。再一次地读课文的第一段,再一次品味天下奇观。

8、分享感受:

教师将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受用一首小诗的形式和学生分享。

五、积累好词好句

〖板书设计

潮来前

观潮 潮来时

天下奇观

潮头过后

第二课时(略)

〖教学内容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指导学生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学会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指导学生进行练笔。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课时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一、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二、聆听《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能够辨别马头琴的音色。

一、聆听《万马奔腾》

1、初听时完整地聆听作品,并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判断乐器的音色。

2、要引导学生抓住音乐要素的.特点,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及其鲜明的民族风格。

3、向学生介绍一些必要的背景材料。

4、聆听《万马奔腾》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课本上的旋律线图谱,也可鼓励学生用他们喜爱的方式记录、表现自己聆听的现象。

二、观看蒙古舞蹈录象——筷子舞

三、简介:

筷子舞是流行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一种民族舞蹈。这种舞蹈多在喜庆的节日里由男艺人做单人表演。表演时,演员右手拿一把筷子,用半蹲的姿势边唱边跳舞。舞动时,用筷子敲击手掌、肩部、腰部、腿部,有时还旋转着敲击地面。通常,舞蹈的节奏会由慢到快。总之,这种舞蹈具有节奏性强、情绪热烈欢快的特点。

四、跟着音乐,学动作。

五、随音乐舞蹈。

六、分组展示。

七、小结。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课时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想象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的场景,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难点:

1、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2、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从课本中再现生活,学习主人公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胸怀,从而热爱生活,感悟人生,并积极创造生活。

学生

1.查找有关欧阳修的资料,对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工具书读准、读顺课文;读懂课文大意,记下疑难。

教师

1.课文录音;找好与文中描写景致一致的醉翁亭风光图片。

2.制作幻灯片。

一、导入新课

1、师生对话明确探究主题

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教师说出:“庆历四年春”)

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

生1: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仕途失意、与当时的官场格格不入…….

生2:支持范仲淹的改革。

师:没错,我们知道范仲淹因为实施政治改革得罪了当权派而被贬谪邓州。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范仲淹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就在这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领略景美,初探太守为何而醉

1、提出问题:那么欧阳修又在本篇文章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文中太守又为什么而醉?接下来我们边听课文朗读边思考。

(1)依据自己听读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2)生:“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师:到底为何呢?接下来我们共同走进课文,探索太守“醉”的缘由。先请同学们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生: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明确:a.山水之景: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3、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生:小组讨论。

师点评: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5、看到这样的美景,作者产生怎样的情?

生:小组合作、探究。

(1)师点评: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不由得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突出了一个乐字)

(2)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三、感受人欢,再探太守为何而醉

(1)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这个地方的人及他们的生活怎么样呢?——快乐。

师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

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

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3)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4)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

四、体悟情怀,三探太守为何而醉

进一步探究: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此为本文的精髓,也是学生情感的进一步升华)

(1)师点评: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板书(以乐写悲)

(2)文中写了作者的山水之乐、宴饮之乐、与民同乐,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教师点评: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这里以鸟之乐衬托人之乐,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五、归纳情怀,揭示主旨

1、请大家通过以上分析,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两人小组讨论一下: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

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寄情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2、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2、归纳得出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

六、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1、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挫折与不幸,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它?

引导学生懂得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七、课堂小结

欧阳修在北宋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文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这篇散文便是他对文学主张最好的艺术实践。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优美的画面、淳朴的人情,也展现了先生那旷达自适、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让我们一起在优美的朗读声中与先生道别吧……(配乐朗读)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水之乐

醉景朝暮之景乐

四时之景

滁人游以乐写悲

醉人太守宴以醉写乐

众宾欢

太守醉

卒章显志

醉情与民同乐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课时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作为初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翻译问题,因此课前预习要求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翻译好课文。课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解释难句,不多费时。采用“旅游赏景”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用自主参与教学法,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课内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

1、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2、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

3、掌握作者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1、采用“旅游赏景”的形式。

2、使用多媒体设备。

作为初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翻译问题,因此课前预习要求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翻译好课文。

1、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2、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思想。

3、滁州地理环境的图文介绍。

师:同学们,欢迎乘坐旅游班车。今日我们要随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到滁州旅游。现趁班车行驶的时间,我请导游为大家介绍我们的目的地。

生: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是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她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

生:滁州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唐宋文人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诗人如苏轼、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师:不知那位同学记得他们写的诗?

生:《醉翁亭记》。

生:还有《滁州西涧》。

师:对!谁来背诵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生:《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师:很好。同学们,我们现已到达滁州。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的行程?

师:刚才介绍了滁州总体情况,现在请同学来介绍我们所见到的滁州的地理特点,以及琅琊山的风光。

生:“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

师:谁来解释?

生:鸟瞰滁州四周都是山。其中最著名的是西郊的琅琊山。群峰连绵,树林阴翳,草木茂盛,山谷深邃。远望去,又幽深又俊秀,生:琅琊山自古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它是天然的植物园,1985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森林公园,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琅琊山不但林壑优美,风景如画,而且还有许多人文景观。全山现已发现从唐到明朝的摩崖石刻300多处,及多处亭台楼阁。

师:现在,我们已经到了醉翁亭,请同学们好好观察,描述醉翁亭的位置、造型。

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它位于琅琊山深处,醉翁泉上。生:(播放醉翁亭图像)醉翁亭的造型古朴美观,有飞檐翘角,全亭共有十六根立柱,周围设有栏杆,侧旁刻有“醉翁亭”三个巨大的篆字。

生:这亭子的建造者是山上的智仙和尚,取名的是当时的太守欧阳修。

师:我们经常到各地旅游,如何把我们在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呢?《醉翁亭记》这篇课文就是很好的示范。现在我们来分析作者是如何展开描写的。

生:文中第一、二段以描写为主,描绘了琅琊山秀丽的环境,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第三、四段以记叙为主,叙述人物游山玩水的情景,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

师: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

生:写景主要突出“美”的特点。笔下所绘山、林、泉、亭,无处不美;四时朝暮变幻,无时不美。

师:作者写景时是按什么循序展开的?

生:作者写景是按由远而近,由静到动展开的。

师:叙事时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生:(播放“宾客宴”的画面)写了滁人游、宾客宴、禽鸟归、太守醉等内容。其中“太守醉”是核心。

师:怎么理解“醉翁”这个形象?

生:文中“醉翁”是欧阳修有意塑造的自我形象。

师:我们又如何理解他“醉”这个现象?

生:从“饮少则醉”来看,作者并不胜酒力,而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可看出欧阳修之醉并不在酒,而在于山水秀美,百姓安居乐业。

师: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心情可以用什么字概括?

生:可以用“乐”字概括。

生:全篇共用了十个“乐”字。第一段“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首次出现“乐”字,与结尾“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形成首尾呼应;“然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则进一步抒发情感。

师:作者借游山玩水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生:当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当时的滁州偏僻贫穷,作者为政以宽,以自己的政绩和才能,使滁州政通人和,人民乐于山野之间,欧阳修也常与民众同游。

师:今天,我们随着欧阳修游览了滁州,观赏了琅琊山优美的风光,探寻了古人足迹,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希望同学们今后既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成为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人。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课时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