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范文(18篇)

时间:2023-12-10 作者:纸韵

教学计划还应该注重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和调整,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促进教学的不断优化和改进。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教学计划的实例,希望能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一

教学目的:分析课文的论辩层次,培养学生分析文章层次的能力。扩展文言文段的阅读理解,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论辩层次和特点的分析。

教学难点:论辩层次和特点的分析。

辅助用具:ppt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分析。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以此导入授课内容。

二、教师提示。

三、学生讨论问题,教师参与学生讨论,形成互动;最终达成共识。

【明确】。

第一步:转移话题,把话题纳入自己的轨道,明确王道的话题;

第二步:提出“保民而王”的观点,肯定齐王的条件【仁心】;

第三步:宕开一笔,得出齐王“能而不为”的结论,并证明其谬,断其退路;

第四步:重拾话题,正面主张推己及人,推不忍禽兽之心于百姓,并将此作为王道的途径;

第五步:剖析齐王能行王道而不为的真实目的及灾难性后果,摆出具体措施。

四、组织学生阅读、翻译下列短文。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狱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五、师生共同归纳在上述两文中表现的孟子论辩的共同点。

引而不发迂回曲折。

步步为营层层深入。

跌宕起伏逻辑严谨。

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六、布置作业。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的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对话中使齐宣王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就必须揣摸对方心理,诱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因此本文在写作上具有自己独特的特色。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二

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1、掌握“保”“爱”“道”等重点词语;

2、掌握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倒装句);

3、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习。

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

实物投影。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一)学生朗读课文1——14节;

(二)指名学生翻译课文;

(三)学生质疑;

(四)教师点拨归纳:

1、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我)闻;

(2)无以,则王乎?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对……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

(1)臣未之闻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

(4)牛何之?

归纳:

宾语前置的条件: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c。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前,予以强调;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3、重要句子翻译: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翻译: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翻译: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3)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翻译: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4、一词多义:

爱 a。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惜)

b。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e。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

道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述说、谈论

b。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说、讲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道义、道理

d。任重道远路、道路

e。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动词)

1、诵读课文;

2、记忆重要的词句。

1、疏通15——35节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3、分析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1、掌握重点词语;

2、翻译重要的句子;

3、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4、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习。

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

实物投影。

1、重点词语;

2、重点句子(倒装句);

3、句子翻译;

1、学生自行翻译;

2、学生质疑;

1、教师提议并引领学生把齐宣王所有的问题都挑选出来,对其进行考察,由此可以抓住线索,反观孟子的理论论述过程。

——从齐宣王的问题变化可以看到他的关注点的变化,由此可见,孟子的诱导重点不断深化。

——(1)齐宣王问“桓文使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

(2)所以,他巧妙地用“臣未之闻也”回避了这个问题。这并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

(3)后文,“无以,则王乎”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

板书:

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保民而王”(迂回论战、弃异求同)

——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真正的目的是想“王天下”,而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游说的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就是仁爱的表现,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板书:

第二部分:“保民而王”的前提—“不忍”(欲擒故纵、缩短距离)

恩、制产还有什么效果。

(3)“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板书:

第三部分:“保民而王”的行动——“推恩”(乘虚而入由近及远)

5、“王笑而不言”,为什么?孟子是如何让宣王去“大欲”的?

——(1)齐宣王不得不承认自己所怀有的“大欲”,但还是不肯具体说出它的内容;

(3)接着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小不敌大、寡不敌众的道理,使宣王死心塌地地暗中承认这种“大欲”是完全没有可能的。

板书:

第四部分:只有实行王道才是前途光明的。(明知故问步步紧逼)

(4)能破才能立,于是“发政施仁”“制民之产”便得到宣王的接受了。

板书:

第五部分:“保民而王”的措施——“制产”

全篇的主旨:说明

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

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

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恩于民;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三

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思想。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总结词类活用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能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的规律,熟练翻译文言语句。

2.掌握本文的论证技巧和说理方法。

(三)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阐述的“保民而王”、“仁政”的思想和主张。

(四)美育目标

欣赏孟子散文的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以及善设机巧,引人人彀,先纵后擒,用比喻说理,论辩是非的艺术特色。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

3.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象的说理;

4.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5.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

2.孟子的论辩技巧;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课前结合书下注释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阅读课本中郭预衡的《孟子简介》,找出要点。

二、关于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

1.民本主义思想。

2.邦国的主权在民。

3.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从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

5.用人以民意为准。

6.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

7.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善辩,在论辩时又善设机巧,先纵后擒。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三、课文诵读、感知

思考: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文章的结构如何划分。

明确:

1.孟子和齐宣王的谈话主要内容的实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

2.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至篇末。

四、分析第一部分

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

1.学生朗读第一层,抓住重点词。

“是以”属固定词。

“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正常语序的“臣未闻之也。”

(书下注释中重点词语)

教师点拨思路:

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2.学生自读第二层,明确“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体会“以羊易牛”的阐发艺术。

重点词:

“莫之能御”属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

“之”字一词多义现象。例如:“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见之”。

3.学生自读第三层,概括大意,并用两个字概括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

明确: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

学生熟读课文。

教师点拨:

“危士臣”“朝秦楚”属使动用法。

特殊句式:“若是其甚与”“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二、分析第三部分

熟读后译再背。

抓住“进”“愿”“恒心”“仰”“俯”“谨”等重点词。

三、作业

课后思考与练习二、三。

第三课时

一、学习孟子论辩技巧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话题切换,理出作者论辩思路。

明确:

1.齐宣王以问“霸道”开头,被孟子“臣未之闻也”巧妙将话题转向“王道”的讨论。

2.从“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将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

3.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对“仁政”的议论,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4.列举“霸运”的种种危害,从而衬托王道仁政的益处,进而激发仁政之道的具体措施。

二、领会孟子形象说理,善用比喻的妙处

学生归纳文中比喻句。

三、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四

《齐桓晋文之事》(第三课时)

分析课文的论辩层次,培养学生分析文章层次的能力。扩展文言文段的阅读理解,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论辩层次和特点的分析

:论辩层次和特点的分析

:ppt课件

:讨论、分析

【明确】

第一步:转移话题,把话题纳入自己的轨道,明确王道的话题;

第二步:提出“保民而王”的观点,肯定齐王的条件【仁心】;

第三步:宕开一笔,得出齐王“能而不为”的结论,并证明其谬,断其退路;

第四步:重拾话题,正面主张推己及人,推不忍禽兽之心于百姓,并将此作为王道的途径;

第五步:剖析齐王能行王道而不为的真实目的及灾难性后果,摆出具体措施。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狱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引而不发 迂回曲折

步步为营 层层深入

跌宕起伏 逻辑严谨

环环相扣 水到渠成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五

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巧妙灵活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1、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善于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够运用简单的比喻进行论辩。

1、文体切入法。

作为一部对话体的散文集中的代表篇目,自然有不同于其他文章的读法。可以抓住对话体的特点切入课文,也可以抓住散文的特点切入课文。

(1)对话的每一句或每一段都具有多种功能:既要说明一个事实,一种情况,又要表明说话的目的,有时还要暗示与对话者的关系。所以,对话不仅要表现出说话人自己具体细致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征,而且还要能够引发出即将发生谈话内容。

对话语体,多采用形象描绘的修辞手法,给人以直接的形象直感,利于说明问题,在词语的使用上,一般都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有时伴有具体写实的形象动词,同时,简洁、浅显而又含蓄,要求有言外之意,话中有话,所谓弦外有音,给对方以思考的空间,或者利用多义词,寄以丰富的潜在内涵。对话还要求明白自然,易于上口,所以,较多地运用一些语气词,并且爱用形象生动的群众口语,另外,句式简短明快,多用散句和省略句,有时不够完整。但对话体文章终究是经过加工的,它也有它匠心独运的地方。

课文中孟子与齐宣王一来一往,对答不断,基本上具备了这些特点。

(2)作为散文,可以抓住课文朴素而优美的特点,从朴实无华的文字中去了解其中掩藏着的警句、妙语、比喻,去欣赏自由流利的散句中配置着的骈语俪句,比如促而严的短句和舒而缓的长句相配,匀称凝重的整句与优美洒脱的散句相配,对这些词句的理解,能帮助我们认识散文特有的韵律和风格。这也不失为一种课文学习方法。

(3)此文还是一篇精彩的辩论。辩论最讲究的就是技巧,一般的辩论可能会唇枪舌剑,或者攻击对方的论点,或者攻击对方的论据,或者攻击对方的论证,把对方驳一个体无完肤,这当然是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对待象齐宣王这样的王公大人,如果不讲究一点论辩方法,可能根本就达不到目的,因为对方可以充耳而不作一闻。李斯的《谏逐客书》,好则好矣,可谓义正词严,然而,比起《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来,似乎少了几分机智,而比起《触龙说赵太后》来,似乎更少了许多迂回和曲折。孟子面临的对象不同一般,要谈论的话题也不同一般,严肃和枯燥兼而有之,如果不作精心安排,用心布局,恐怕不可能会让齐宣王心悦诚服地说出“吾昏,不能进於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这番话来的。那么孟子是怎样说服齐宣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我们将会领略到其中的迂回曲折的论辩技巧的。

2、文采欣赏法。

学习文言文,当然可以采用一些传统的诵读法,但这篇课文即使照古法行之,也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它的许多精彩的语段需要读者在阅读时切勿走马观花,而应该放慢脚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有的段落以生动的比喻论说难以讲清的道理,有的段落用气势磅礴的排比,雄辩地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的段落以深入浅出的类比分析醒人愚顽,有的段落则用朴实无华的语句展望未来。可以说奇思妙想在文章之中层出不穷,谈话者闪烁的智慧的光芒引人入胜。细细品味,一定会感受到课文的特有的文采。

3、胜负预测法。

预测式读书方法有多种,可以预测文章的内容,包括事件的过程和结果,人物的命运和归宿,物质的现在和将来;也可以预测文章的写作方法,比如,议论文,可以预测论证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也可以预测论据的取舍和安排,还可以预测作者思路的曲折变化。预测法的第二步是对比原文,分析自己的预测有哪些相同或相近的地方,或者有哪些不同或错误的地方。第三步还可以闭上原文,重新回忆一遍,从而加深理解。

课文是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的主要目的是让梁齐宣王接收“保同而王”的王天下的思想,但是齐宣王却没有信心,谈话当然不会很顺利,那么孟子能不能取得成功呢?阅读时可以一步步作预测,看了孟子的话,预测齐宣王的反映,或者,看了齐宣王的话,预测孟子的反映。浙江电视台有一个很有收视率的文艺节目“人生ab剧”,采用观赏一节,讨论一节的方式进行,生动有趣,悬念丛生,每一个场上的和场外的观众都能投入到对剧本的分析和探讨之中去,这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1、课文内容和严密的理路

化解:本文记录的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用迂回曲折的方式,劝说齐宣王发扬仁术,放弃霸道,阐述了“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在理解课文的时候,首先必须弄清课文严密的理路。

课文篇幅较长,表面上散漫无纪,实际上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最后,才展开孟子的仁政蓝图,令齐宣王心动目眩,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一气呵成,顺理成章,理直气壮,气势磅礴,十分严密。

2、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是理解文章的又一重点

化解:要看清文章的三个波折。

针对齐宣王的这一认识,孟子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地分析了“以羊易牛”的事,别具眼光地指出齐宣王不是吝啬,而是有不忍之心,而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再说,孟子的这一番言说,也让人听得顺耳。所以,齐宣王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心悦诚服地与孟子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来了。

第二个波折:齐宣王虽然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又怀疑自己的能力。他说:“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思就是说自己还是没有信心。

孟子针对这种思想上的疑难,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这就是“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没有认真去做罢了。这就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理想学说铺平了道路。

第三个波折: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倒是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那么,他的“大欲”是什么呢?这是孟子必须认识到并扫清的障碍,否则,王天下的大道理还是不能让齐宣王听到心里去的。所谓能破才能立,就是这个道理。

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从两人一开始的谈话中就始终没有敢忘记齐宣王想霸天下的企图,于是,他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後快於心与?”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彻底击碎了齐宣王的迷梦。

文章中的这三个波折,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特点,千回百折,摇曳生姿,有时故意避开话题,有时故作顿挫,这都是由齐宣王认识上的曲折决定的,课文的这种准确的记录,正好反映了文章高度的艺术水平,这是理解上的难点,更是理解上的乐点。

3、典范的语言,是学习上的一大重点,关键在于吸收。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六

分析课文的论辩层次,培养学生分析文章层次的能力。扩展文言文段的阅读理解,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论辩层次和特点的分析。

论辩层次和特点的分析。

ppt课件。

讨论、分析。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以此导入授课内容。

二、教师提示。

三、学生讨论问题,教师参与学生讨论,形成互动;最终达成共识。

【明确】。

第一步:转移话题,把话题纳入自己的轨道,明确王道的话题;

第二步:提出“保民而王”的观点,肯定齐王的条件【仁心】;

第三步:宕开一笔,得出齐王“能而不为”的结论,并证明其谬,断其退路;

第四步:重拾话题,正面主张推己及人,推不忍禽兽之心于百姓,并将此作为王道的途径;

第五步:剖析齐王能行王道而不为的真实目的及灾难性后果,摆出具体措施。

四、组织学生阅读、翻译下列短文。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狱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五、师生共同归纳在上述两文中表现的孟子论辩的共同点。

引而不发迂回曲折。

步步为营层层深入。

跌宕起伏逻辑严谨。

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六、布置作业。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七

教学目标: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重点难点:

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课型:

新授。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讲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第一课时内容,重点词语、重点句子。

二、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教师做点拨分析:

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孟子引入话题的方法:

(1)避而不答:孟子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

(2)转移话题: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使宣王难以拒绝。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孟子就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有“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以其自身行为证明施行王道甚么高不可攀的难事,建立宣王施行王道的信心。孟子以“百姓皆以为爱也”一句使齐宣王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紧接着又替他开脱,以“臣固知王之不忍”与之作对比,表明自己很了解宣王,博得了宣王的信任。

1.眼见那牛惊慌颤抖的样子,不忍杀它。

2.没有见到羊受惊的样子,故以羊换牛。指出这足以说明他有仁慈怜悯之心。最后点明“以羊易牛”一事与行仁政的共通点﹕皆有怜悯仁爱之心;皆有不忍见其它生命受苦及被杀害之心。而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础。解决了齐王缺乏信心的问题。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举斯心加诸彼,把恩惠推广开去。

推恩的效果﹕推恩可以“莫之能御”,天下无敌。推恩可以使天下运于掌上。推恩足以保四海。推恩可以如古之人,能超越常人。不推恩则无以保妻子。

三、布置学生朗读第二部分。

学生熟读课文、自行翻译。依据第一部分的方式总结规律。

教师点拨,检查重点词句翻译。

四、提出问题,共同讨论。

教师点拨:孟子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使齐宣王说出心中想法,再解释齐宣王“大欲”之意,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逼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再以邹楚之战类比以一齐而战诸侯,指出齐胜绝无可能。生动的比喻,到位的类比分析,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他看到欲王天下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发政施仁”。

这一部分主要从反面论述了不施仁政的严重危害。最终让齐宣王认识到:必须行王道。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八

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说服齐王的意图便绝难实现了。所以,他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这样的话推掉了。这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后文便用“无以,则王乎”的问题,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着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

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想“王”天下,而且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的游说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其“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轻易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齐宣王本来因为事情并不光彩还在自嘲,经孟子这样一解释,当然不由得连连对他称赞,把孟子看成知心人了。

孟子精心劝导齐宣王“推恩”于民,“恩”即恩情,“推”就是推广,所谓“推恩”就是推广自己的恩情。按照孟子前面的论述,“推恩”的基础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推恩”的做法就是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使其发扬、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两句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而“推恩”的最终目的是团结自己的民众,进而“王天下”。

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呢?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齐桓晋文之事》篇承载的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一种民本思想意识的体现,是对百姓的现实关怀。当今社会中,很容易看到孟子思想的影响,比如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减轻农民负担、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提高人口素质,甚至包括反对战争、保护生态环境等。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九

授课教师:张连生。

教学目的:分析课文的论辩层次,培养学生分析文章层次的能力。

扩展文言文段的阅读理解,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论辩层次和特点的分析。

教学难点:论辩层次和特点的分析。

辅助用具:ppt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分析。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以此导入授课内容。

二、教师提示。

三、学生讨论问题,教师参与学生讨论,形成互动;最终达成共识。

【明确】。

第一步:转移话题,把话题纳入自己的轨道,明确王道的话题;

第二步:提出“保民而王”的观点,肯定齐王的条件【仁心】;

第三步:宕开一笔,得出齐王“能而不为”的结论,并证明其谬,断其退路;

第五步:剖析齐王能行王道而不为的真实目的及灾难性后果,摆出具体措施。

四、组织学生阅读、翻译下列短文。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狱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五、师生共同归纳在上述两文中表现的孟子论辩的共同点。

引而不发迂回曲折。

步步为营层层深入。

跌宕起伏逻辑严谨。

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六、布置作业。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十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本文记叙的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这是一次非常成功和精彩的游说。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恐怕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大趋势。在以兼并战争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可文章却写得很有特色,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而孟子在游说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妙的论辩艺术,更使本文成了游说的名篇。

凡是高妙的游说,论辩者首先要把握对方的心理,化解对方的敌意,求同存异,掌握主动,蓄谋存势,然后再抓住时机,一举攻破对方。考察烛之武、文种、触龙还有邹忌的游说,虽然各有其风格和特点,但也无不入此规则。孟子比起这些人来,则更显其圣人之胸襟、高屋建瓴之气势和进退自如之能事。尤其是在论说的主动权钓把握上和千回百转、迂回前进、游刃有余的说理过程上,更为人称道。他一步一步牵着齐宣王的鼻子走到自己的“仁政”之路上来,其中弃“齐桓晋文之事”,谈“保民而王”之术,避实就虚,弃异求同的话题选择;用“以羊易牛”的小事,发掘对方长处,给予对方信心,缩短双方距离的心理战术;要说道理,先举事例,打比方,“引而不发,跃如也”,并逐层推进的启发方式;明知故问,有纵有擒,因势利导,引之人彀,由齐宣王高高在上的问询,到自己承认“吾惛,不能进于是矣”的“围剿”等方法令人叫绝。短短的篇章,波翻浪卷,风云开合,舒卷自如。

孟子生活在百家争鸣的时代,为了使儒学能够在诸家学说中独领风骚,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君主的采纳,孟子充分表现了他“好辩”的风格、“能言”的特长,游说诸侯,批驳论敌,议论风发,纵横捭阖。《孟子》一书也具备了宗旨宏远、逻辑清晰、气势磅礴、语言生动和技巧娴熟的特点,这不仅使孟子在当时即享有雄辩家的盛誉,而且对后世政论史、文学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前两天看《南方周末》,有报道说美国一位社会心理学博士搞了一项课题研究——如何让人们降低对诱惑的抵制,让游说和劝告更具说服力。看来,如何使你的言词更具说服力,更容易打动别人,这已经成为当代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严肃对待的研究课题了,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游说的科学”还会随着经济生活的丰富、国际间交往的增多、政治或民族冲突的延续而发扬光大。

二、亮点探究 。

探究学习: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说服齐王的意图便绝难实现了。所以,他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这样的话推掉了。这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后文便用“无以,则王乎”的问题,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着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

探究学习: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想“王”天下,而且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的游说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其“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轻易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齐宣王本来因为事情并不光彩还在自嘲,经孟子这样一解释,当然不由得连连对他称赞,把孟子看成知心人了。

探究学习:“恩”即恩情,“推”就是推广,所谓“推恩”就是推广自己的恩情。按照孟子前面的论述,“推恩”的基础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推恩”的做法就是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使其发扬、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两句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而“推恩”的最终目的是团结自己的民众,进而“王天下”。

探究学习: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

5.本文中出现的疑问句比较多,请逐一挑选出来,进行分类总结。

探究学习:本文中出现的疑问句有一般疑问句和反问句。其中一般疑问句有:“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不识有诸?”“彼恶知之?”“则牛羊何择焉?”“独何与?”“则王以为孰胜?”。这些语句分别用下列疑问词表疑问:乎、何、哉、诸、恶、焉、与(欤)和孰。其中“何”与“孰”是疑问代词,其他是疑问语气词。文章中的反问句有“何可废也?”“而王岂为是哉?”“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这些语句都是用疑问副词来表反问的,分别是:何、岂、焉。

三、选题设计。

研究方法:

可以带领同学研究《论语》《孟子》中的重要篇章,如《论语》的《颜渊》《学而》篇和《孟子》的《梁惠王上》《公孙丑下》。从中抽取重要言论加以考察就可以了,因为我们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深入研究思想范畴内的东西,而是培养他们的理解和认识能力。

参读书目:

(1)何晓明《亚圣思辨录》,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吴德义《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政》,《历史教学》2001年第8期。

(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2.这篇文章中孟子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

研究方法:

《齐桓晋文之事》篇承载的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一种民本思想意识的体现,是对百姓的现实关怀。当今社会中,很容易看到孟子思想的影响,比如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减轻农民负担、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提高人口素质,甚至包括反对战争、保护生态环境等。

此题的完成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今的政治思想和政策,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领会孟子思想的博大以及对后世影响的深远。

参读书目:

(1)李慎明《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张铁民《人世大关怀——今读》,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3)南怀瑾《旁通》,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版。

(4)王生平《旷世大儒——孟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8月。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十一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本文记叙的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这是一次非常成功和精彩的游说。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恐怕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大趋势。在以兼并战争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可文章却写得很有特色,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而孟子在游说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妙的论辩艺术,更使本文成了游说的名篇。

凡是高妙的游说,论辩者首先要把握对方的心理,化解对方的敌意,求同存异,掌握主动,蓄谋存势,然后再抓住时机,一举攻破对方。考察烛之武、文种、触龙还有邹忌的游说,虽然各有其风格和特点,但也无不入此规则。孟子比起这些人来,则更显其圣人之胸襟、高屋建瓴之气势和进退自如之能事。尤其是在论说的主动权钓把握上和千回百转、迂回前进、游刃有余的说理过程上,更为人称道。他一步一步牵着齐宣王的鼻子走到自己的“仁政”之路上来,其中弃,谈“保民而王”之术,避实就虚,弃异求同的话题选择;用“以羊易牛”的小事,发掘对方长处,给予对方信心,缩短双方距离的心理战术;要说道理,先举事例,打比方,“引而不发,跃如也”,并逐层推进的启发方式;明知故问,有纵有擒,因势利导,引之人彀,由齐宣王高高在上的问询,到自己承认“吾惛,不能进于是矣”的“围剿”等方法令人叫绝。短短的篇章,波翻浪卷,风云开合,舒卷自如。

孟子生活在百家争鸣的时代,为了使儒学能够在诸家学说中独领风骚,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君主的采纳,孟子充分表现了他“好辩”的风格、“能言”的特长,游说诸侯,批驳论敌,议论风发,纵横捭阖。《孟子》一书也具备了宗旨宏远、逻辑清晰、气势磅礴、语言生动和技巧娴熟的特点,这不仅使孟子在当时即享有雄辩家的盛誉,而且对后世政论史、文学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前两天看《南方周末》,有报道说美国一位社会心理学博士搞了一项课题研究——如何让人们降低对诱惑的抵制,让游说和劝告更具说服力。看来,如何使你的言词更具说服力,更容易打动别人,这已经成为当代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严肃对待的研究课题了,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游说的科学”还会随着经济生活的丰富、国际间交往的增多、政治或民族冲突的延续而发扬光大。

二、亮点探究 。

探究学习: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说服齐王的意图便绝难实现了。所以,他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这样的话推掉了。这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后文便用“无以,则王乎”的问题,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着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

探究学习: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想“王”天下,而且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的游说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其“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轻易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齐宣王本来因为事情并不光彩还在自嘲,经孟子这样一解释,当然不由得连连对他称赞,把孟子看成知心人了。

探究学习:“恩”即恩情,“推”就是推广,所谓“推恩”就是推广自己的恩情。按照孟子前面的论述,“推恩”的基础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推恩”的做法就是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使其发扬、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两句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而“推恩”的最终目的是团结自己的民众,进而“王天下”。

探究学习: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

5.本文中出现的疑问句比较多,请逐一挑选出来,进行分类总结。

探究学习:本文中出现的疑问句有一般疑问句和反问句。其中一般疑问句有:“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不识有诸?”“彼恶知之?”“则牛羊何择焉?”“独何与?”“则王以为孰胜?”。这些语句分别用下列疑问词表疑问:乎、何、哉、诸、恶、焉、与(欤)和孰。其中“何”与“孰”是疑问代词,其他是疑问语气词。文章中的反问句有“何可废也?”“而王岂为是哉?”“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这些语句都是用疑问副词来表反问的,分别是:何、岂、焉。

三、选题设计。

研究方法:

可以带领同学研究《论语》《孟子》中的重要篇章,如《论语》的《颜渊》《学而》篇和《孟子》的《梁惠王上》《公孙丑下》。从中抽取重要言论加以考察就可以了,因为我们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深入研究思想范畴内的东西,而是培养他们的理解和认识能力。

参读书目:

(1)何晓明《亚圣思辨录》,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吴德义《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政》,《历史教学》2001年第8期。

(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2.这篇文章中孟子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

研究方法:

篇承载的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一种民本思想意识的体现,是对百姓的现实关怀。当今社会中,很容易看到孟子思想的影响,比如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减轻农民负担、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提高人口素质,甚至包括反对战争、保护生态环境等。

此题的完成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今的政治思想和政策,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领会孟子思想的博大以及对后世影响的深远。

参读书目:

(1)李慎明《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张铁民《人世大关怀——孟子今读》,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3)南怀瑾《孟子旁通》,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版。

(4)王生平《旷世大儒——孟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十二

教学难点。

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

2.孟子的论辩技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课前结合书下注释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阅读课本中郭预衡的《孟子简介》,找出要点。

二、关于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

1.民本主义思想。

2.邦国的.主权在民。

3.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从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

5.用人以民意为准。

6.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

7.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善辩,在论辩时又善设机巧,先纵后擒。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三、课文诵读、感知。

思考: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文章的结构如何划分。

明确:

1.孟子和齐宣王的谈话主要内容的实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

2.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王曰:“吾福不能进于是矣”至篇末。

四、分析第一部分。

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

1.学生朗读第一层,抓住重点词。

“是以”属固定词。

“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正常语序的“臣未闻之也。”

(书下注释中重点词语)。

教师点拨思路:

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2.学生自读第二层,明确“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体会“以羊易牛”的阐发艺术。

重点词:

“莫之能御”属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

“之”字一词多义现象。例如:“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见之”。

3.学生自读第三层,概括大意,并用两个字概括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

明确: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

学生熟读课文。

教师点拨:

“危士臣”“朝秦楚”属使动用法。

特殊句式:“若是其甚与”“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二、分析第三部分。

熟读后译再背。

抓住“进”“愿”“恒心”“仰”“俯”“谨”等重点词。

三、作业。

课后思考与练习二、三。

第三课时。

一、学习孟子论辩技巧。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话题切换,理出作者论辩思路。

明确:

1.齐宣王以问“霸道”开头,被孟子“臣未之闻也”巧妙将话题转向“王道”的讨论。

2.从“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将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

3.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对“仁政”的议论,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4.列举“霸运”的种种危害,从而衬托王道仁政的益处,进而激发仁政之道的具体措施。

二、领会孟子形象说理,善用比喻的妙处。

学生归纳文中比喻句。

三、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十三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课前结合书下注释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阅读课本中郭预衡的《孟子简介》,找出要点。

二、关于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家、散文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

1.民本主义思想。

2.邦国的主权在民。

3.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从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

5.用人以民意为准。

6.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

7.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善辩,在论辩时又善设机巧,先纵后擒。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三、课文诵读、感知。

思考: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文章的结构如何划分。

明确:

1.孟子和齐宣王的谈话主要内容的实行王道仁政的主张。

2.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至篇末。

四、分析第一部分。

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

1.学生朗读第一层,抓住重点词。

“是以”属固定词。

“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正常语序的“臣未闻之也。”

(书下注释中重点词语)。

教师点拨思路:

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2.学生自读第二层,明确“保民而王”的主张,体会“以羊易牛”的阐发艺术。

重点词:

“莫之能御”属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

“之”字一词多义现象。例如:“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见之”。

3.学生自读第三层,概括大意,并用两个字概括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

明确: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

学生熟读课文。

教师点拨:

“危士臣”“朝秦楚”属使动用法。

特殊句式:“若是其甚与”“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二、分析第三部分。

熟读后译再背。

抓住“进”“愿”“恒心”“仰”“俯”“谨”等重点词。

三、作业 。

课后思考与练习二、三。

第三课时。

一、孟子论辩技巧。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话题切换,理出作者论辩思路。

明确:

1.齐宣王以问“霸道”开头,被孟子“臣未之闻也”巧妙将话题转向“王道”的讨论。

2.从“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将对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

3.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对“仁政”的议论,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4.列举“霸运”的种种危害,从而衬托王道仁政的益处,进而激发仁政之道的具体措施。

二、领会孟子形象说理,善用比喻的妙处。

学生归纳文中比喻句。

三、作业 。

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十四

授课时间:2004年9月24日第5节。

授课班级:高三(九)班。

授课教师:张连生。

教学目的:分析课文的论辩层次,培养学生分析文章层次的能力。

扩展文言文段的阅读理解,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论辩层次和特点的分析。

教学难点 :论辩层次和特点的分析。

辅助用具:ppt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分析。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以此导入  授课内容。

二、教师提示。

三、学生讨论问题,教师参与学生讨论,形成互动;最终达成共识。

【明确】。

第一步:转移话题,把话题纳入自己的轨道,明确王道的话题;

第二步:提出“保民而王”的观点,肯定齐王的条件【仁心】;

第三步:宕开一笔,得出齐王“能而不为”的结论,并证明其谬,断其退路;

第五步:剖析齐王能行王道而不为的真实目的及灾难性后果,摆出具体措施。

四、组织学生阅读、翻译下列短文。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狱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五、师生共同归纳在上述两文中表现的孟子论辩的共同点。

引而不发迂回曲折。

步步为营层层深入。

跌宕起伏逻辑严谨。

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六、布置作业 。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十五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惟一的取材依据。

2.“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历史到底在什么时候青睐于“王道”,至今都不得而知。孟子是继承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发展而成为一整套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的。《史记》也曾记载“孔子明王道,于七十余君,莫能用”的事实。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十六

教学目标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重点难点: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课型:新授。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讲析。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巩固第一课时内容,重点词语、重点句子。

二、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教师做点拨分析:

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孟子引入话题的方法:

(1)避而不答:孟子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

(2)转移话题: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使宣王难以拒绝。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孟子就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有“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以其自身行为证明施行王道甚么高不可攀的难事,建立宣王施行王道的信心。

孟子以“百姓皆以为爱也”一句使齐宣王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紧接着又替他开脱,以“臣固知王之不忍”与之作对比,表明自己很了解宣王,博得了宣王的信任。

孟子再进一步为宣王辩解:首先指出以羊易牛一事中,羊和牛其实没有区别,同样是“无罪而就死地”,指出宣王思想行为上的矛盾,又一次使他陷入自己也不能解释的困境中,一直逼得齐王说出“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话来。然后再进一步为他辩解,先分析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1.眼见那牛惊慌颤抖的样子,不忍杀它。2.没有见到羊受惊的样子,故以羊换牛。指出这足以说明他有仁慈怜悯之心。最后点明“以羊易牛”一事与行仁政的共通点﹕皆有怜悯仁爱之心;皆有不忍见其它生命受苦及被杀害之心。而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础。解决了齐王缺乏信心的问题。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齐桓王已经承认了自己有不忍之心,相信自己可以行仁政。孟子于是就势举出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等例子说明齐桓王只恩及禽兽,却功不至于百姓,这是不肯行王道,而并非“不能”做到。他劝说齐宣王应把“不忍”之心,扩展至恩及百姓,统一天下的事业上去。

接着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推恩的方法﹕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举斯心加诸彼,把恩惠推广开去。

推恩的效果﹕推恩可以“莫之能御”,天下无敌。推恩可以使天下运于掌上。推恩足以保四海。推恩可以如古之人,能超越常人。不推恩则无以保妻子。

三、布置学生朗读第二部分。

学生熟读课文、自行翻译。依据第一部分的方式总结规律。

教师点拨,检查重点词句翻译。

四、提出问题,共同讨论。

教师点拨:孟子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使齐宣王说出心中想法,再解释齐宣王“大欲”之意,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逼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再以邹楚之战类比以一齐而战诸侯,指出齐胜绝无可能。生动的比喻,到位的类比分析,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他看到欲王天下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发政施仁”。

这一部分主要从反面论述了不施仁政的严重危害。最终让齐宣王认识到:必须行王道。

附板书设计 :一、可以行王道,三层:1、引入话题。2、揭示基础。3、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二、必须行王道,反面论证。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十七

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吧。”

齐宣王问:“具备怎样的品德才能实行王道呢?”

孟子答道:“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齐宣王又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又问:“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您的近臣胡说,有一次您坐在朝堂上,有人牵头牛走过堂下,您问:‘牵牛上哪儿去?’他回答说:‘要杀了它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要往死地里送。’那人问:‘那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吧?’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去换牛吧。’不知有没有这回事?”

齐宣王说:“有这回事。”

孟子说:“有这样的善心就足以实行王道了。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齐宣王说:“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不大,我怎么会舍不得一头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过错却要往死地里送。所以才说用羊去换牛。”

孟子说:“您不要奇怪百姓以为您吝啬。用小的换大的,他们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要是哀怜牲畜没有过错却往死地里送,那么用牛跟用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道:“这真个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着它们死去;听到它们鸣叫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仁厚的人们总是远离厨房的。”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像是冲着您说的。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经您这么一讲,我心里又感到有些触动了。这种心地为什么就能与王道仁政合拍呢?”

孟子说:“有人向大王禀白道:‘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能够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您会同意(这种说法)吗?”

齐宣王说:“不,不会。”

(孟子紧接上去说:)“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使禽兽沾恩,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力;一车木柴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齐宣王问:“不肯做和不能做,从外表上说来,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说:“要人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他对人说:‘我不能做。’这的确是不能做。叫一个人向长辈弯腰作揖,他对人说:‘我不能做。’这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不属于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这类事情;您不行王道,属于向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情。

“尊奉自己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童,推广开去也爱抚人家的儿童。那么,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容易了。《诗》里面说过:‘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这不过是说拿自己的一片爱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所以,能够推广恩泽就能保有天下,否则,就连自己的老婆孩子也保护不了。古代那些圣明的国君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只不过是善于推己及人罢了。现在大王您的恩泽能够泽被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什么好处,这又是为什么呢?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凡是物体,没有不是这样的,心的长短轻重尤其需要衡量。请大王您掂量掂量吧!

“难道大王您要兴师动众,使您的臣下和士兵冒着生命的危险,和诸侯结下深仇大恨,然后才快活吗?”

齐宣王说:“不,我对这个有什么快活呢?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想借此得到我很想得到的东西。”

孟子问道:“大王您很想得到的东西,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齐宣王笑而不答。

孟子问:“是因为好吃的东西不够吃吗?轻暖的衣着不够穿吗?还是因为文采美色不够看吗?琴瑟歌唱不够听吗?侍奉左右的宠臣不够用吗?大王您下面的臣子都能充分供给,您难道为的是这些么?”

齐宣王说:“不,我不是为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很想得到的东西我知道了,您是想扩张领土,使秦、楚等大国北面朝见您,然后统治整个中原地带,安抚四方边远部族地区。凭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所想得到的东西,简直像是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齐宣王问道:“事情有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哩。爬到树上去捉鱼,尽管捉不到鱼,却不会有什么后患;凭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很想得到的东西,要是尽心竭力地去做,必然会留下灾祸在后头。”

齐宣王说:“您可以把道理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反问道:“假如邹国人跟楚国人开战,大王您认为谁会得胜呢?”

齐宣王回答道:“当然楚国胜。”

“现在大王您如果发布命令,施行仁政,使天下想做官的人都愿意在大王您的朝中做官,耕田的人都愿意在大王您的田野里种地,经商的人都愿意到大王您的街市上做生意,旅行的人都愿意到大王您的国土上来游历,天下那些痛恨自己的国君的人,都愿向大王您诉说。要是真能做到这样,又有谁能跟您对抗呢?”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试试看。”

孟子道:“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却有一贯向善的思想,这只有有志之士才做得到。像一般人,只要失去了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假使没有这种思想,那就会放荡邪僻,不守法纪,胡作非为,没有什么干不出来的。等到犯了罪,然后对他们施加刑罚,这等于设下网罗陷害老百姓。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却可以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当呢?所以贤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够奉养他们的父母,下足够养活他们的老婆孩子;遇上好年成终身饱暖,即使是凶年饥岁,也不至于饿死;然后要求他们走上向善的道路,所以老百姓也就容易服从了。现在所规定的老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老婆孩子;年成好也要终身困苦,遇上凶年饥岁,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就连救自己的性命还来不及,哪有空余时间去讲礼义呢?大王您既然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那就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绵袄了;鸡和猪狗一类的家畜不要耽误它们繁殖生长的季节,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了。一家一户种百亩的田地能及时得到耕种,八口人吃饭的人家,就可以不闹饥荒了。重视学校教育,反复地叮咛他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再肩挑背负出现在道路上了。年老的人穿丝绵、吃肉食,一般老百姓也不至于少食缺衣。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以实现王道,那决不可能。”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范文(18篇)篇十八

授课时间:2004年9月24日第5节。

授课班级:高三(九)班。

授课教师:张连生。

教学目的:分析课文的论辩层次,培养学生分析文章层次的能力。

扩展文言文段的阅读理解,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论辩层次和特点的分析。

教学难点 :论辩层次和特点的分析。

辅助用具:ppt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分析。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以此导入  授课内容。

二、教师提示。

三、学生讨论问题,教师参与学生讨论,形成互动;最终达成共识。

【明确】。

第一步:转移话题,把话题纳入自己的轨道,明确王道的话题;

第二步:提出“保民而王”的观点,肯定齐王的条件【仁心】;

第三步:宕开一笔,得出齐王“能而不为”的结论,并证明其谬,断其退路;

第四步:重拾话题,正面主张推己及人,推不忍禽兽之心于百姓,并将此作为王道的途径;

第五步:剖析齐王能行王道而不为的真实目的及灾难性后果,摆出具体措施。

四、组织学生阅读、翻译下列短文。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狱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五、师生共同归纳在上述两文中表现的孟子论辩的共同点。

引而不发迂回曲折。

步步为营层层深入。

跌宕起伏逻辑严谨。

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六、布置作业。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语文穷人教学设计(实用18篇)

    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反馈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计划范文六:高中化学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穷人》是六年级上册第三

    大学生读书日活动策划书(模板14篇)

    活动策划需要对市场环境和竞争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制定出有竞争力的策略和方案。以下是一些精心准备的活动策划实例,通过这些范文可以了解到如何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

    银行柜员辞职报告及(实用20篇)

    写一份辞职报告可以提醒自己在工作中的所学所得,并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以下是一些写得较为出色的辞职报告范文,或许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

    小学生三年级我的同学(汇总22篇)

    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语言的运用和修辞手法的使用,使作文更加生动有趣。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终于开学啦,我们的网课已

    高中生物教师高级职称述职报告(热门21篇)

    写述职报告有助于加深对自己工作内容和目标的认识,促进个人职业发展和进步。接下来,请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成功述职报告案例,希望对您的报告写作有所启发。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专业16篇)

    优秀作文是每个语文学习者追求的目标,它体现了一个人的语言功底和思维深度。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原创:ido爱

    我给妈妈上课(专业21篇)

    优秀作文惊艳了文字的世界,让人重新认识了语言的力量和人类思维的辽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参考。爸爸出差去了,家里就剩

    三八妇女节的特殊礼物(热门18篇)

    优秀作文应该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精炼性,避免在表达中出现模糊、冗长或拖沓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

    简报工作总结(汇总18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提高自己在工作中的能力和竞争力。感谢以下月工作总结范文的作者,他们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对大家的写作将有所帮助。

    初二下期数学教学计划范文(17篇)

    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部分,也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够对教师编写教学计划时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