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教学教案(热门24篇)

时间:2023-12-10 作者:文锋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提前预知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教学活动做好准备。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不同学段和学科的教学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热门24篇)篇一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

2、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初步学习品味、鉴赏课文。

4、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二、学习最后一段,体味作品深刻的思想内蕴。

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

1、小组学习讨论。

(1)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有何不同。

(2)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4)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也许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2、交流:

(1)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明确: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明确: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的悲喜是和民生疾苦和国家命运相关的。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明确:有。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证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比较,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

三、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意。

1、分析课文各段之间的关系。

第一段叙事:是全文的引子,简介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下文的写景、议论、抒情都围绕如何对待贬谪而展开。

第二段写景:总写洞庭湖的景观,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三、四段写景、抒情:分写洞庭湖或阴或晴的不同景色和“览物”者的不同感受,为下文发表议论、申述抱负作好铺垫。

第五段议论、申志:紧承上文,借“古仁人之心”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抱负。

2、理清课文思路: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段为第一部分,交代写作背景、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二至四段)为全文主体,第二段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第三、四段两个排比段分写“览物之情”,一悲一喜,一明一暗,构成鲜明比较。

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3、如何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和现实好处。

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仕途进退的原则,这是他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表现。他的忧君思想固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那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用心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在这天仍然具有借鉴和教育好处。

4、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简介背景: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是从这时开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愤慨。

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2)概括中心:文章透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和“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抱负。

“古仁人”思想。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

读一读品一品:民族精神的体现。

儒家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明朝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孙中山:天下为公。

毛泽东:粪土当年万户侯。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共产党人:解放全人类。

(3)理解本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及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好处,激发学生走出自我,胸怀天下,以利民为己任,以强我中华为宗旨,用心进取,大胆开拓,做一个精彩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

四、品味、欣赏课文。

1、欣赏课文录音。

(1)立意、构思、章法。

(2)意境美(情景交融、诗情画意)。

(3)语言美(用词、句式、修辞、节奏)。

(4)表达方式。

3、小组学习、讨论。

4、群众交流。

5、教师小结。

(1)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劝慰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比较,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

(2)骈散结合。

骈偶句:是指结构相似、资料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

散句:是相对于骈偶句而言,骈偶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炼,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五、课堂练习。

1、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成语填写)。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3、《岳阳楼记》为历代名篇,文章以凝练优美的语言劝勉友人学习古仁人的“”的高尚情操,并抒发了“”的远大政治抱负。

4、根据课文资料对对联。

(1)一心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书写岳阳楼。

(3)春和景明画霪雨阴风图。

(4)迁客因物而喜骚人为己而悲。

(5)为国为民:要学仁人志士莫做迁客骚人。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热门24篇)篇二

本课教学设计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指导思想,根据新课标及新教材的要求,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设计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方法,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努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

本单元重在于教会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让学生关注写作背景,把握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通过学习积累一些诗歌中常出现的意象,走进诗境,感悟作者情感,从而达到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和情感价值的教育。

知识准备:布置给学生关于所要学习篇目的作者,让学生提前搜集作者的相关作品和思想,通过搜集达到学生提前了解的过程,也能很好的为营造轻松、自主的课堂效果做准备。

能力准备:通过了解作家相关作品和思想,让学生在预习所要上的篇目时能够主动思考,做到触类旁通,在教师教授期间,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难点的能力,达到课堂的实效性。

情感准备: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让学生感悟不同诗人所表现的'爱国情怀,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1、了解作家作品、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诵,掌握诗歌节奏,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感悟、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4、教师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知识目标:

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能力目标: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培养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内涵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由广景--个人--广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式感悟式自主式交流式点拨式讲析式比较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欣赏诗歌,就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因为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要想体味诗歌的魅力,就必须能准确把握诗歌内涵。今天,我们运用学过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之法来欣赏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

二、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1、学生出示自己查阅的作家作品简介,展示自己建立的作家小档案。

2、教师做相关补充。

三、学生整体感知,教师进行方法指导

1、诵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抓关键字,感知字面意思,口头表述;

3、联意象--学生发挥想像,想像诗歌描述的画面;

4、触摸诗人,知人论世,置身诗境;

四、具体鉴赏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鉴赏)

1、首联表面意境简单,其实寓含深意。运用“知人论世”之法,试作分析?

方法:学生感悟,交流讨论(师提示性引导,可联系第三联来结合体会)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热门24篇)篇三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3、分析所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这首诗前两联以写景为主,而后两联以抒情为主。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触景感怀这一手法。

[教学难点]。

如何品味“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    型]  诗歌鉴赏。

[教学方法]  诵读、质疑、探究法。

[教    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建筑精巧雄伟,它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知道了这一名冠天下的岳阳楼,大家应该记得在范仲淹的文章里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这样的句子,范仲淹这里所说的“前人”里就有一个杜甫,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杜甫的那首描写岳阳楼的诗歌《登岳阳楼》。

二、写作背景介绍(2分钟)。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三、学生齐读并背诵诗歌。(5分钟)。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四、质疑、探究(8分钟)。

1、“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昔闻:渴望向往已久。

今昔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

今上:如愿以偿甚喜。

2、赏析 “坼” “浮”二字。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景                                 情。

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       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诗人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诗人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4、第五、六句写什么?

转写自己的凄苦情状。

5、第七、八句写什么?

五、整体赏析(6分钟)。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忧患联系起来,把对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壮阔的自然景色相映衬,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颔联赞颂洞庭湖的波涛浩荡,气势磅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开了吴楚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在湖水中一般。只10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画了出来。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壮阔相同而心情各异。

尾联凭栏遥望北方,忧国忧民。作者开阔的胸襟与颔联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上下衬托。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想的仍是国事,为之流涕。

六、比较赏析:将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分别与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15分钟)。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试对比两诗颔联描写洞庭湖景观的妙处,并评论两诗的主题思想。

杜诗只用十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写出来了;孟诗写湖的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

杜诗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孟诗表达的是漫游洞庭湖思及个人前途,希望张丞相引荐出仕的主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七、课堂延伸(5分钟)。

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 第10小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八、作业布置(2分钟)。

1.完成“探究讨论”一。

2.背诵并默写诗歌。

九、板书设计(略)。

十、学生情况估测及应变方法:

通过前几首诗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的能力,在质疑、探究部分,鼓励学生大胆谈自己的理解,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考虑到课内诗歌的分析是为了服务于高考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这里选取了20福建省高考试题作为课堂内容的延伸,让学生对“诗歌鉴赏”的考试形式有所了解。

教学反思: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热门24篇)篇四

授课教师:刘茜玉(北京市八十中学初中部,一级教师)。

【教学设计】。

北京第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教学目标:

2.领会文中警句所表达的思想,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赏析景物描述,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和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学会赏析文言文的一些方法;能构成对文章资料的深入思考。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咱们这节课之后来学习《岳阳楼记》,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凭借范仲淹的这篇文章而名扬天下。同学们提的问题当中有一个问题个性集中,就是范仲淹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说起这篇文章还有个小来历呢!范仲淹和滕子京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官在巴陵郡后,把巴陵郡治理的井井有条,于是他重修岳阳楼。在古代,修造亭台楼阁,往往会请名人写篇文章来记述一下,滕子京便请朋友范仲淹来写。好朋友相邀,岂有不答应的道理?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但他和滕子京的性格有很大差异。滕子京很有才华,但是他的脾气很大,也不够洒脱,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被贬始终耿耿于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向无缘开口。这次滕子京给范仲淹去信,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所以他欣然答应,于是有了这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

二、探究文章资料。

提示:这两个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引导理解悲、喜二字。

问题设置:

1)在文中找到出现悲、喜的地方。

2)分析迁客骚人“悲”的原因。

小结答题思路:所见……所思……所感……。

指导学生完整表述。

播放朗读的片段视屏,体会感受。

3)分析第四段。

指导学生朗读。

分析为何而喜?(“至若”领起另一种情景的描述,形式与第三段相似,类似于排比段,或曰洞庭湖变奏曲,因此赏析方法可向第三段借鉴)。

2.探究古仁人的思想。

问题设置:

1)五段中说到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那他们的不同体此刻哪里呢?

2)他们以什么为悲喜呢?具体表现是什么?

3)问题探究。

以学生问题切入:“悲”、“喜”和“忧”、“乐”有什么区别?二者能否互换?

总结:“悲”“喜”是人情感的直接体现,是感性认识,都是因己悲(个人的遭遇—宦海沉浮),因物喜(景物阴晴),都受环境的影响,并无本质区别。而“忧”“乐”则经过深入理性的思考的,因民因君而忧,因民因君而乐,君和民加起来不就是国家、天下吗?二者的境界是不同的。

4)为什么前边用那么大的篇幅写迁客骚人?

由此分析我们能够确定范仲淹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迁客骚人、不在悲喜,而是想表现“忧”“乐”的情怀和志向。(范希文两字关情----揭晓答案:忧和乐。)。

三、课堂小结。

范仲淹也正是由于有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理想,成为了历史上备受人推崇、尊重的一代名臣,为官的楷模,也能够说是我们中国历史的脊梁,这对当时及后世的一切有志之士,都具有巨大的鞭策和鼓舞作用,直到这天都仍有其用心好处。

当我们生活中遭遇挫折,我们要说:

当我们志存高远,想为国家社会做贡献时,我们要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拓展延伸作业。(二选一)。

1.远在江湖砺心志,从来贬官多妙文。范仲淹的经历和心胸还能让你想起哪些古代文人呢?结合作品谈一谈。

2.推荐同学们网上阅读温家宝3月14日答中外记者问相关资料,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附板书设计:

【教学实录】。

指教者:北京第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说起这篇文章还真有一个小故事呢。范仲淹和滕子京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官到巴陵郡后,把巴陵郡治理的井井有条,于是他就重修了岳阳楼。在古代,修造亭台楼阁,往往会请名人写篇文章来记述一下,滕子京就想起了范仲淹这位才高八斗的老朋友。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但这两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差异。滕子京很有才华,但是他的脾气很大,也不够洒脱,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被贬始终难以释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向无缘开口。这次滕子京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所以他欣然答应,于是一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诞生了!

师:从课文中咱们明白岳阳楼上刻了许多诗词歌赋,其中有一幅对联的上联中有这么一句:“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那里边提到了范仲淹的文、滕子京的政绩。那么“范希文两字关情”中的“两字”,你认为是文中哪两个字?提示一下:这两个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1:我觉得是“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二字。

生2:我觉得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悲”和“喜”。

师:看来咱们在这两个字的理解上出了分歧,到底是哪两个字呢?我们要在下面的学习研读中得出结论。

咱们先从“悲”“喜”入手进行分析。请同学们找到文中出现“悲”“喜”的地方。

生:出此刻第五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2:出此刻三段,“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还有第四段“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宠辱偕忘,其喜洋洋者矣”。

(生大声齐读第三段)。

生1:这一段写的是洞庭湖阴天的景象。文中写道连续下雨,整月都不放晴。

生2:字里行间给人一种萧条凄凉的感受,并且还包含着一种感伤之情。

生3:给人一种茫然的感觉。

生1:我是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一句感受到沉重压抑的,一向在下雨,天气很阴沉,整月都不放晴,人们都生活在压抑之中。

生2:我是从“商旅不行,樯倾楫摧”看出来的,商人和旅客都不能出行了,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天气打破了人们的正常出行,商人和旅客都只能呆在家里,所以给人沉重悲伤之感。

师:你能联想到商人旅客的日常生活,十分好。

生3:我也是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看出来的,我觉得阴冷的风,浑浊的浪拍击着天空,下雨天本来就觉得天压得很低,再加上阴冷、浑浊,更烘托了一种悲伤沉重的气氛。

生4:我是从“日星隐耀,山岳潜行”有这种感觉的,这两句的意思是太阳和星星隐藏起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它的形体,感觉一片昏暗,没有一点光,全是雾蒙蒙的,感觉很压抑。

生5:我是从“虎啸猿啼”感觉到的,翻译为老虎吼叫,猿猴哀啼,连猿猴的叫声听来都觉得是哀伤,体现出十分伤感的情绪。

生5:我是从“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看出来的,离开国都,怀念家长,担心人家说坏话,害怕人家批评指责,所以感到很悲伤。

师:是谁觉得悲伤?是不是你呢?老师刚才的问题是你为什么会有沉重压抑的感受,对不对?再想想。

生5:是范仲淹觉得悲伤。(其他学生有争议,认为是迁客骚人)。

师:看来这个地方有歧义,那请同学们思考,到底是谁在悲伤?

生1:我认为是迁客骚人,文章第五段“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说明作者心里当时的情感是不同于以上两种的,而以上两种是说迁客骚人,而不是范仲淹自己。

生2:我从第二段的“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出来的,这句话统领了下面两段,“悲”和“喜”都是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师:你们同意她的看法吗?

生:同意。

师:那咱们能够确定就是指迁客骚人,你明白了吗?(生点头)。

生:感极而悲。

师:他们为什么悲呢?

生1:“迁客骚人”中的“迁客”本身解释就是迁谪的人,骚人指的是那些不得志的诗人,他们联想到自己的境遇,所以悲伤。

师:由什么联系到自己的境遇?

生:由眼前凄惨的景象联想到自己十分惨淡的境遇。

生:去国怀乡,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师:为什么要离开国都呢?

生:被皇上贬官了。

生:不可久居,记之而去。

师:咱们普通人都觉得很沉重,他们这么敏感,看到这样的景象之后,当然会是悲从心中来呀!

(生有难度,讨论)。

(师提示:景物比较多,能够概括)。

生1:迁客骚人在看到了洞庭湖阴雨时阴沉的天气,便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悲惨的境遇,感伤到了极点就悲痛万分了。

(生乐)。

师:他的总结好概括!

生2:作者首先是透过自己所见到的(其他学生纠正是迁客骚人)天气整天都不放晴,阴风怒号,太阳山岳都看不见了等景象,再由自己的遭遇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和国都,感慨万分,所以十分悲伤。

师:他给补充了很多资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3:迁客骚人见到凄风苦雨,不见天日,天色昏暗,人们出行受阻的情景,感到离开国都和家乡的忧伤。对别人说坏话和讥讽很担心害怕,因此看到的景象都是很萧条的,感慨到极点所以悲愤不已了。

师:你回答时用了很多的优美的词语。

生1:他写“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用了拟人,风狂怒的号叫;浑浊的浪冲向天空,还用了夸张,现实的浪没有这么大。

生:为了表现迁客骚人悲凉的感受。

师:原先描述景物是为了抒发情感,借景来抒情。这是很多文章的一个规律。

老师给您们找了一段视频,你们再来感受一下那种阴惨的悲凉的景象。

(播放视频)。

生(乐):不能。

师:那就应是怎样的呢?

生:愉悦的,心境开阔的。

(生带感情朗读)。

生1:因为“其喜洋洋者矣”(生联想“喜羊羊”,大乐)。

生2:景物所体现出来的气氛不同了。前面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此刻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前边给人的是一种压抑感,此刻给人的是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师:你是透过前后的一个比较,你找了两处,那其他地方是不是都是前后比较的呀?(以下师生共同完成)整体感觉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景象,碧波荡漾,鸥鸟翔集,鱼儿游来游去,连植物都变得那么有生命力了,晚上则皓月千里,水中有静静的月影,还能听到渔歌互答,看到这些景象,一切烦心事都忘了,留下的只有简单和喜悦。这一段和第三段都是同样的分析方法,所以在那里就不多说了。

生:古仁人。

师:你从哪里明白的呢?

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你连跟人家怎样不同都找到了。你再来说一遍不同点。

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得是何等的胸襟呀!那他们以什么为喜,以什么为悲呢。

生:以天下人为喜,以天下人为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之前担忧,在天下乐之后才乐。

师:对,他们也有忧,也有乐,那他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师:他们在忧民的什么?

生:忧百姓的生活是不是安居乐业,是不是能够吃得饱,穿的暖。

生:那下一句我就不太理解了,他担忧皇帝的什么?

生1:担心皇帝的举动是否能使百姓生活安定,有没有皇上的样貌。

生2:还会担心是否会听信奸佞之臣的谗言。

生1:忧是因为担忧天下人的生活境况,而悲呢是为自己的境遇而悲,一个是担忧天下人,一个是为自己,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生2:悲和喜是较浅层次的,是为了自己,而忧和乐则是深层的,一种忘我的境界,是为了天下的百姓。

生3:“悲”和“喜”是作者在劝滕子京不要再为自己的那些遭遇再悲了,你要升迁了,也不要那么喜形于色,而“忧”和“乐”则是说你要多为天下人多想一想,这二者是一个递进的关系。

生4:忧和乐是更高一个层次的,二者的境界不同。

师:同学们回答的重点都是资料不同,迁客骚人是因为自己,而古仁人则是忧君忧民,君和民加起来不就是国家、天下吗?所以说,两者境界是不同的。能够说悲喜是一种情感,是人的一种情感体验,而忧乐是一种情怀,是经过理性思考的,是一种精神。

师:学到那里你弄明白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没有?

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

师:回过头来看,“范希文两字关情”的这两个字,你得出结论了吗?

生:忧、乐。

师:那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篇幅写迁客骚人的悲、喜呢?

生:为后边表达自己的情感、胸襟、抱负做一个铺垫。

师:原先范仲淹写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迁客骚人、不在悲喜,而是要劝勉友人,从而表现“忧”“乐”的情怀和志向啊!

师:最后说一说这一课的拓展作业。(二选一)。

1.远在江湖砺心志,从来贬官多妙文。范仲淹的经历和心胸还能让你想起哪些古代文人呢?同学们能够结合作品谈一谈。

2.由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师还想到了我们的总理温家宝的“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不明白同学们关注两会没有,今年是温家宝任职的最后一年,他在三月十四日答记者会上发言让我思考良久,再回顾他九年的任职历程,同样也感受到了深深的忧国忧民意识,体现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大丈夫立世,就要活出一种境界!所以也推荐同学们网上阅读相关资料,写一写自己的感想。网址放在公邮里。

师:咱们这节课就学到那里,下课!

【教学反思】。

教会学生读文,读人。

北京市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岳阳楼记》是千古名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更是广为传颂。后一句更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能够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要想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范仲淹的这种思想,除了要了解相应的时代背景、人物经历,更重要的还是挖掘文本,从文本的分析中理解主题。十分感谢何郁老师,从备课一开始就指导我说站位要再高一些,务必要钻研教材,范仲淹是万世贤臣,文风沉郁而又潇洒,所以讲这样的文章必须要上得大气,向文风靠近。受何老师的启发,我从岳阳楼上一副名联----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上联中的两句)----入手,开篇设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猜测是文中哪两个字,使学生产生思考甚至会有分歧,然后从悲喜入手,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所描述的洞庭湖阴、晴的景象,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体会作者所渲染的气氛,从而分析迁客骚人产生悲喜的原因。此处分配的时间较多,一则是要理解古仁人思想务必要以理解迁客骚人的情感为基础,二则两段的景物描述也是经典,驻足朗读赏析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引导学生如何理解“忧”“乐”的内涵上,我借用学生提出的疑问“悲”“喜”和“忧”“乐”有什么区别来设问,此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人物生平的联系、对古仁人胸怀与思想的思考,有了前边的铺垫,此时再领会范仲淹所表现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理性情怀而不是迁客骚人因物喜、因己悲的感性认识也就顺理成章了。

总体来看,全文思路清晰,理解这样有难度的文章也算是做到了深入浅出,问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用心的对文章资料产生疑问和思考,从上课效果来看,学生思维活跃,虽然每个人的积累和理解有所差异,但是也都能从不同层次上对文章有所感悟。尤其对我自己来说,从读文到读人,再到教学生读文、读人,也是一种成长,一种收获。

当然这节课中还有一些遗憾。比如说,对于学生在课上的一些精彩回答自己没有及时抓住亮点进行激励;所谓“知人论世”,由于时间关系,理解范仲淹的思想时联系他的生平经历还不够;还有就是上课的激情还不够,内心对文章、对人物的感悟和思考如何透过自己的情绪、体态等体现出来,是自己下一步还要再努力的地方!

案例展示。

授课教师:刘茜玉(北京市八十中学初中部,一级教师)。

【教学设计】。

北京第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教学目标:

2.领会文中警句所表达的思想,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赏析景物描述,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和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学会赏析文言文的一些方法;能构成对文章资料的深入思考。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咱们这节课之后来学习《岳阳楼记》,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凭借范仲淹的这篇文章而名扬天下。同学们提的问题当中有一个问题个性集中,就是范仲淹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说起这篇文章还有个小来历呢!范仲淹和滕子京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官在巴陵郡后,把巴陵郡治理的井井有条,于是他重修岳阳楼。在古代,修造亭台楼阁,往往会请名人写篇文章来记述一下,滕子京便请朋友范仲淹来写。好朋友相邀,岂有不答应的道理?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但他和滕子京的性格有很大差异。滕子京很有才华,但是他的脾气很大,也不够洒脱,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被贬始终耿耿于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向无缘开口。这次滕子京给范仲淹去信,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所以他欣然答应,于是有了这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

二、探究文章资料。

提示:这两个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引导理解悲、喜二字。

问题设置:

1)在文中找到出现悲、喜的地方。

2)分析迁客骚人“悲”的原因。

小结答题思路:所见……所思……所感……。

指导学生完整表述。

播放朗读的片段视屏,体会感受。

3)分析第四段。

指导学生朗读。

分析为何而喜?(“至若”领起另一种情景的描述,形式与第三段相似,类似于排比段,或曰洞庭湖变奏曲,因此赏析方法可向第三段借鉴)。

2.探究古仁人的思想。

问题设置:

1)五段中说到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那他们的不同体此刻哪里呢?

2)他们以什么为悲喜呢?具体表现是什么?

3)问题探究。

以学生问题切入:“悲”、“喜”和“忧”、“乐”有什么区别?二者能否互换?

总结:“悲”“喜”是人情感的直接体现,是感性认识,都是因己悲(个人的遭遇—宦海沉浮),因物喜(景物阴晴),都受环境的影响,并无本质区别。而“忧”“乐”则经过深入理性的思考的,因民因君而忧,因民因君而乐,君和民加起来不就是国家、天下吗?二者的境界是不同的。

4)为什么前边用那么大的篇幅写迁客骚人?

由此分析我们能够确定范仲淹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迁客骚人、不在悲喜,而是想表现“忧”“乐”的情怀和志向。(范希文两字关情----揭晓答案:忧和乐。)。

三、课堂小结。

范仲淹也正是由于有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理想,成为了历史上备受人推崇、尊重的一代名臣,为官的楷模,也能够说是我们中国历史的脊梁,这对当时及后世的一切有志之士,都具有巨大的鞭策和鼓舞作用,直到这天都仍有其用心好处。

当我们生活中遭遇挫折,我们要说:

当我们志存高远,想为国家社会做贡献时,我们要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拓展延伸作业。(二选一)。

1.远在江湖砺心志,从来贬官多妙文。范仲淹的经历和心胸还能让你想起哪些古代文人呢?结合作品谈一谈。

2.推荐同学们网上阅读温家宝203月14日答中外记者问相关资料,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附板书设计:

【教学实录】。

指教者:北京第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说起这篇文章还真有一个小故事呢。范仲淹和滕子京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官到巴陵郡后,把巴陵郡治理的井井有条,于是他就重修了岳阳楼。在古代,修造亭台楼阁,往往会请名人写篇文章来记述一下,滕子京就想起了范仲淹这位才高八斗的老朋友。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但这两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差异。滕子京很有才华,但是他的脾气很大,也不够洒脱,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被贬始终难以释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向无缘开口。这次滕子京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所以他欣然答应,于是一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诞生了!

师:从课文中咱们明白岳阳楼上刻了许多诗词歌赋,其中有一幅对联的上联中有这么一句:“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那里边提到了范仲淹的文、滕子京的政绩。那么“范希文两字关情”中的“两字”,你认为是文中哪两个字?提示一下:这两个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1:我觉得是“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二字。

生2:我觉得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悲”和“喜”。

师:看来咱们在这两个字的理解上出了分歧,到底是哪两个字呢?我们要在下面的学习研读中得出结论。

咱们先从“悲”“喜”入手进行分析。请同学们找到文中出现“悲”“喜”的地方。

生:出此刻第五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2:出此刻三段,“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还有第四段“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宠辱偕忘,其喜洋洋者矣”。

(生大声齐读第三段)。

生1:这一段写的是洞庭湖阴天的景象。文中写道连续下雨,整月都不放晴。

生2:字里行间给人一种萧条凄凉的感受,并且还包含着一种感伤之情。

生3:给人一种茫然的感觉。

生1:我是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一句感受到沉重压抑的,一向在下雨,天气很阴沉,整月都不放晴,人们都生活在压抑之中。

生2:我是从“商旅不行,樯倾楫摧”看出来的,商人和旅客都不能出行了,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天气打破了人们的正常出行,商人和旅客都只能呆在家里,所以给人沉重悲伤之感。

师:你能联想到商人旅客的日常生活,十分好。

生3:我也是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看出来的,我觉得阴冷的风,浑浊的浪拍击着天空,下雨天本来就觉得天压得很低,再加上阴冷、浑浊,更烘托了一种悲伤沉重的气氛。

生4:我是从“日星隐耀,山岳潜行”有这种感觉的,这两句的意思是太阳和星星隐藏起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它的形体,感觉一片昏暗,没有一点光,全是雾蒙蒙的,感觉很压抑。

生5:我是从“虎啸猿啼”感觉到的,翻译为老虎吼叫,猿猴哀啼,连猿猴的叫声听来都觉得是哀伤,体现出十分伤感的情绪。

生5:我是从“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看出来的,离开国都,怀念家长,担心人家说坏话,害怕人家批评指责,所以感到很悲伤。

师:是谁觉得悲伤?是不是你呢?老师刚才的问题是你为什么会有沉重压抑的感受,对不对?再想想。

生5:是范仲淹觉得悲伤。(其他学生有争议,认为是迁客骚人)。

师:看来这个地方有歧义,那请同学们思考,到底是谁在悲伤?

生1:我认为是迁客骚人,文章第五段“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说明作者心里当时的情感是不同于以上两种的,而以上两种是说迁客骚人,而不是范仲淹自己。

生2:我从第二段的“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出来的,这句话统领了下面两段,“悲”和“喜”都是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师:你们同意她的看法吗?

生:同意。

师:那咱们能够确定就是指迁客骚人,你明白了吗?(生点头)。

生:感极而悲。

师:他们为什么悲呢?

生1:“迁客骚人”中的“迁客”本身解释就是迁谪的人,骚人指的是那些不得志的诗人,他们联想到自己的境遇,所以悲伤。

师:由什么联系到自己的境遇?

生:由眼前凄惨的景象联想到自己十分惨淡的境遇。

生:去国怀乡,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师:为什么要离开国都呢?

生:被皇上贬官了。

生:不可久居,记之而去。

师:咱们普通人都觉得很沉重,他们这么敏感,看到这样的景象之后,当然会是悲从心中来呀!

(生有难度,讨论)。

(师提示:景物比较多,能够概括)。

生1:迁客骚人在看到了洞庭湖阴雨时阴沉的天气,便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悲惨的境遇,感伤到了极点就悲痛万分了。

(生乐)。

师:他的总结好概括!

生2:作者首先是透过自己所见到的(其他学生纠正是迁客骚人)天气整天都不放晴,阴风怒号,太阳山岳都看不见了等景象,再由自己的遭遇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和国都,感慨万分,所以十分悲伤。

师:他给补充了很多资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3:迁客骚人见到凄风苦雨,不见天日,天色昏暗,人们出行受阻的情景,感到离开国都和家乡的忧伤。对别人说坏话和讥讽很担心害怕,因此看到的景象都是很萧条的,感慨到极点所以悲愤不已了。

师:你回答时用了很多的优美的词语。

生1:他写“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用了拟人,风狂怒的号叫;浑浊的浪冲向天空,还用了夸张,现实的浪没有这么大。

生:为了表现迁客骚人悲凉的感受。

师:原先描述景物是为了抒发情感,借景来抒情。这是很多文章的一个规律。

老师给您们找了一段视频,你们再来感受一下那种阴惨的悲凉的景象。

(播放视频)。

生(乐):不能。

师:那就应是怎样的呢?

生:愉悦的,心境开阔的。

(生带感情朗读)。

生1:因为“其喜洋洋者矣”(生联想“喜羊羊”,大乐)。

生2:景物所体现出来的气氛不同了。前面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此刻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前边给人的是一种压抑感,此刻给人的是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师:你是透过前后的一个比较,你找了两处,那其他地方是不是都是前后比较的呀?(以下师生共同完成)整体感觉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景象,碧波荡漾,鸥鸟翔集,鱼儿游来游去,连植物都变得那么有生命力了,晚上则皓月千里,水中有静静的月影,还能听到渔歌互答,看到这些景象,一切烦心事都忘了,留下的只有简单和喜悦。这一段和第三段都是同样的分析方法,所以在那里就不多说了。

生:古仁人。

师:你从哪里明白的呢?

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你连跟人家怎样不同都找到了。你再来说一遍不同点。

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得是何等的胸襟呀!那他们以什么为喜,以什么为悲呢。

生:以天下人为喜,以天下人为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之前担忧,在天下乐之后才乐。

师:对,他们也有忧,也有乐,那他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师:他们在忧民的什么?

生:忧百姓的生活是不是安居乐业,是不是能够吃得饱,穿的暖。

生:那下一句我就不太理解了,他担忧皇帝的什么?

生1:担心皇帝的举动是否能使百姓生活安定,有没有皇上的样貌。

生2:还会担心是否会听信奸佞之臣的谗言。

生1:忧是因为担忧天下人的生活境况,而悲呢是为自己的境遇而悲,一个是担忧天下人,一个是为自己,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生2:悲和喜是较浅层次的,是为了自己,而忧和乐则是深层的,一种忘我的境界,是为了天下的百姓。

生3:“悲”和“喜”是作者在劝滕子京不要再为自己的那些遭遇再悲了,你要升迁了,也不要那么喜形于色,而“忧”和“乐”则是说你要多为天下人多想一想,这二者是一个递进的关系。

生4:忧和乐是更高一个层次的,二者的境界不同。

师:同学们回答的重点都是资料不同,迁客骚人是因为自己,而古仁人则是忧君忧民,君和民加起来不就是国家、天下吗?所以说,两者境界是不同的。能够说悲喜是一种情感,是人的一种情感体验,而忧乐是一种情怀,是经过理性思考的,是一种精神。

师:学到那里你弄明白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没有?

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

师:回过头来看,“范希文两字关情”的这两个字,你得出结论了吗?

生:忧、乐。

师:那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篇幅写迁客骚人的悲、喜呢?

生:为后边表达自己的情感、胸襟、抱负做一个铺垫。

师:原先范仲淹写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迁客骚人、不在悲喜,而是要劝勉友人,从而表现“忧”“乐”的情怀和志向啊!

师:最后说一说这一课的拓展作业。(二选一)。

1.远在江湖砺心志,从来贬官多妙文。范仲淹的经历和心胸还能让你想起哪些古代文人呢?同学们能够结合作品谈一谈。

2.由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师还想到了我们的总理温家宝的“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不明白同学们关注两会没有,今年是温家宝任职的最后一年,他在三月十四日答记者会上发言让我思考良久,再回顾他九年的任职历程,同样也感受到了深深的忧国忧民意识,体现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大丈夫立世,就要活出一种境界!所以也推荐同学们网上阅读相关资料,写一写自己的感想。网址放在公邮里。

师:咱们这节课就学到那里,下课!

【教学反思】。

教会学生读文,读人。

北京市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岳阳楼记》是千古名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更是广为传颂。后一句更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能够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要想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范仲淹的这种思想,除了要了解相应的时代背景、人物经历,更重要的还是挖掘文本,从文本的分析中理解主题。十分感谢何郁老师,从备课一开始就指导我说站位要再高一些,务必要钻研教材,范仲淹是万世贤臣,文风沉郁而又潇洒,所以讲这样的文章必须要上得大气,向文风靠近。受何老师的启发,我从岳阳楼上一副名联----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上联中的两句)----入手,开篇设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猜测是文中哪两个字,使学生产生思考甚至会有分歧,然后从悲喜入手,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所描述的洞庭湖阴、晴的景象,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体会作者所渲染的气氛,从而分析迁客骚人产生悲喜的原因。此处分配的时间较多,一则是要理解古仁人思想务必要以理解迁客骚人的情感为基础,二则两段的景物描述也是经典,驻足朗读赏析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引导学生如何理解“忧”“乐”的内涵上,我借用学生提出的疑问“悲”“喜”和“忧”“乐”有什么区别来设问,此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人物生平的联系、对古仁人胸怀与思想的思考,有了前边的铺垫,此时再领会范仲淹所表现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理性情怀而不是迁客骚人因物喜、因己悲的感性认识也就顺理成章了。

总体来看,全文思路清晰,理解这样有难度的文章也算是做到了深入浅出,问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用心的对文章资料产生疑问和思考,从上课效果来看,学生思维活跃,虽然每个人的积累和理解有所差异,但是也都能从不同层次上对文章有所感悟。尤其对我自己来说,从读文到读人,再到教学生读文、读人,也是一种成长,一种收获。

当然这节课中还有一些遗憾。比如说,对于学生在课上的一些精彩回答自己没有及时抓住亮点进行激励;所谓“知人论世”,由于时间关系,理解范仲淹的思想时联系他的生平经历还不够;还有就是上课的激情还不够,内心对文章、对人物的感悟和思考如何透过自己的情绪、体态等体现出来,是自己下一步还要再努力的地方!

案例展示。

授课教师:刘茜玉(北京市八十中学初中部,一级教师)。

【教学设计】。

北京第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教学目标:

2.领会文中警句所表达的思想,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赏析景物描述,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和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学会赏析文言文的一些方法;能构成对文章资料的深入思考。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咱们这节课之后来学习《岳阳楼记》,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凭借范仲淹的这篇文章而名扬天下。同学们提的问题当中有一个问题个性集中,就是范仲淹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说起这篇文章还有个小来历呢!范仲淹和滕子京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官在巴陵郡后,把巴陵郡治理的井井有条,于是他重修岳阳楼。在古代,修造亭台楼阁,往往会请名人写篇文章来记述一下,滕子京便请朋友范仲淹来写。好朋友相邀,岂有不答应的道理?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但他和滕子京的性格有很大差异。滕子京很有才华,但是他的脾气很大,也不够洒脱,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被贬始终耿耿于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向无缘开口。这次滕子京给范仲淹去信,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所以他欣然答应,于是有了这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

二、探究文章资料。

提示:这两个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引导理解悲、喜二字。

问题设置:

1)在文中找到出现悲、喜的地方。

2)分析迁客骚人“悲”的原因。

小结答题思路:所见……所思……所感……。

指导学生完整表述。

播放朗读的片段视屏,体会感受。

3)分析第四段。

指导学生朗读。

分析为何而喜?(“至若”领起另一种情景的描述,形式与第三段相似,类似于排比段,或曰洞庭湖变奏曲,因此赏析方法可向第三段借鉴)。

2.探究古仁人的思想。

问题设置:

1)五段中说到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那他们的不同体此刻哪里呢?

2)他们以什么为悲喜呢?具体表现是什么?

3)问题探究。

以学生问题切入:“悲”、“喜”和“忧”、“乐”有什么区别?二者能否互换?

总结:“悲”“喜”是人情感的直接体现,是感性认识,都是因己悲(个人的遭遇—宦海沉浮),因物喜(景物阴晴),都受环境的影响,并无本质区别。而“忧”“乐”则经过深入理性的思考的,因民因君而忧,因民因君而乐,君和民加起来不就是国家、天下吗?二者的境界是不同的。

4)为什么前边用那么大的篇幅写迁客骚人?

由此分析我们能够确定范仲淹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迁客骚人、不在悲喜,而是想表现“忧”“乐”的情怀和志向。(范希文两字关情----揭晓答案:忧和乐。)。

三、课堂小结。

范仲淹也正是由于有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理想,成为了历史上备受人推崇、尊重的一代名臣,为官的楷模,也能够说是我们中国历史的脊梁,这对当时及后世的一切有志之士,都具有巨大的鞭策和鼓舞作用,直到这天都仍有其用心好处。

当我们生活中遭遇挫折,我们要说:

当我们志存高远,想为国家社会做贡献时,我们要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拓展延伸作业。(二选一)。

1.远在江湖砺心志,从来贬官多妙文。范仲淹的经历和心胸还能让你想起哪些古代文人呢?结合作品谈一谈。

2.推荐同学们网上阅读温家宝年3月14日答中外记者问相关资料,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附板书设计:

【教学实录】。

指教者:北京第八十中学初中刘茜玉。

说起这篇文章还真有一个小故事呢。范仲淹和滕子京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官到巴陵郡后,把巴陵郡治理的井井有条,于是他就重修了岳阳楼。在古代,修造亭台楼阁,往往会请名人写篇文章来记述一下,滕子京就想起了范仲淹这位才高八斗的老朋友。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但这两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差异。滕子京很有才华,但是他的脾气很大,也不够洒脱,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被贬始终难以释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向无缘开口。这次滕子京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所以他欣然答应,于是一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诞生了!

师:从课文中咱们明白岳阳楼上刻了许多诗词歌赋,其中有一幅对联的上联中有这么一句:“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那里边提到了范仲淹的文、滕子京的政绩。那么“范希文两字关情”中的“两字”,你认为是文中哪两个字?提示一下:这两个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1:我觉得是“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二字。

生2:我觉得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悲”和“喜”。

师:看来咱们在这两个字的理解上出了分歧,到底是哪两个字呢?我们要在下面的学习研读中得出结论。

咱们先从“悲”“喜”入手进行分析。请同学们找到文中出现“悲”“喜”的地方。

生:出此刻第五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2:出此刻三段,“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还有第四段“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宠辱偕忘,其喜洋洋者矣”。

(生大声齐读第三段)。

生1:这一段写的是洞庭湖阴天的景象。文中写道连续下雨,整月都不放晴。

生2:字里行间给人一种萧条凄凉的感受,并且还包含着一种感伤之情。

生3:给人一种茫然的感觉。

生1:我是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一句感受到沉重压抑的,一向在下雨,天气很阴沉,整月都不放晴,人们都生活在压抑之中。

生2:我是从“商旅不行,樯倾楫摧”看出来的,商人和旅客都不能出行了,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天气打破了人们的正常出行,商人和旅客都只能呆在家里,所以给人沉重悲伤之感。

师:你能联想到商人旅客的日常生活,十分好。

生3:我也是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看出来的,我觉得阴冷的风,浑浊的浪拍击着天空,下雨天本来就觉得天压得很低,再加上阴冷、浑浊,更烘托了一种悲伤沉重的气氛。

生4:我是从“日星隐耀,山岳潜行”有这种感觉的,这两句的意思是太阳和星星隐藏起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它的形体,感觉一片昏暗,没有一点光,全是雾蒙蒙的,感觉很压抑。

生5:我是从“虎啸猿啼”感觉到的,翻译为老虎吼叫,猿猴哀啼,连猿猴的叫声听来都觉得是哀伤,体现出十分伤感的情绪。

生5:我是从“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看出来的,离开国都,怀念家长,担心人家说坏话,害怕人家批评指责,所以感到很悲伤。

师:是谁觉得悲伤?是不是你呢?老师刚才的问题是你为什么会有沉重压抑的感受,对不对?再想想。

生5:是范仲淹觉得悲伤。(其他学生有争议,认为是迁客骚人)。

师:看来这个地方有歧义,那请同学们思考,到底是谁在悲伤?

生1:我认为是迁客骚人,文章第五段“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说明作者心里当时的情感是不同于以上两种的,而以上两种是说迁客骚人,而不是范仲淹自己。

生2:我从第二段的“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出来的,这句话统领了下面两段,“悲”和“喜”都是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师:你们同意她的看法吗?

生:同意。

师:那咱们能够确定就是指迁客骚人,你明白了吗?(生点头)。

生:感极而悲。

师:他们为什么悲呢?

生1:“迁客骚人”中的“迁客”本身解释就是迁谪的人,骚人指的是那些不得志的诗人,他们联想到自己的境遇,所以悲伤。

师:由什么联系到自己的境遇?

生:由眼前凄惨的景象联想到自己十分惨淡的境遇。

生:去国怀乡,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师:为什么要离开国都呢?

生:被皇上贬官了。

生:不可久居,记之而去。

师:咱们普通人都觉得很沉重,他们这么敏感,看到这样的景象之后,当然会是悲从心中来呀!

(生有难度,讨论)。

(师提示:景物比较多,能够概括)。

生1:迁客骚人在看到了洞庭湖阴雨时阴沉的天气,便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悲惨的境遇,感伤到了极点就悲痛万分了。

(生乐)。

师:他的总结好概括!

生2:作者首先是透过自己所见到的(其他学生纠正是迁客骚人)天气整天都不放晴,阴风怒号,太阳山岳都看不见了等景象,再由自己的遭遇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和国都,感慨万分,所以十分悲伤。

师:他给补充了很多资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3:迁客骚人见到凄风苦雨,不见天日,天色昏暗,人们出行受阻的情景,感到离开国都和家乡的忧伤。对别人说坏话和讥讽很担心害怕,因此看到的景象都是很萧条的,感慨到极点所以悲愤不已了。

师:你回答时用了很多的优美的词语。

生1:他写“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用了拟人,风狂怒的号叫;浑浊的浪冲向天空,还用了夸张,现实的浪没有这么大。

生:为了表现迁客骚人悲凉的感受。

师:原先描述景物是为了抒发情感,借景来抒情。这是很多文章的一个规律。

老师给您们找了一段视频,你们再来感受一下那种阴惨的悲凉的景象。

(播放视频)。

生(乐):不能。

师:那就应是怎样的呢?

生:愉悦的,心境开阔的。

(生带感情朗读)。

生1:因为“其喜洋洋者矣”(生联想“喜羊羊”,大乐)。

生2:景物所体现出来的气氛不同了。前面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此刻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前边给人的是一种压抑感,此刻给人的是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师:你是透过前后的一个比较,你找了两处,那其他地方是不是都是前后比较的呀?(以下师生共同完成)整体感觉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景象,碧波荡漾,鸥鸟翔集,鱼儿游来游去,连植物都变得那么有生命力了,晚上则皓月千里,水中有静静的月影,还能听到渔歌互答,看到这些景象,一切烦心事都忘了,留下的只有简单和喜悦。这一段和第三段都是同样的分析方法,所以在那里就不多说了。

生:古仁人。

师:你从哪里明白的呢?

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你连跟人家怎样不同都找到了。你再来说一遍不同点。

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得是何等的胸襟呀!那他们以什么为喜,以什么为悲呢。

生:以天下人为喜,以天下人为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之前担忧,在天下乐之后才乐。

师:对,他们也有忧,也有乐,那他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师:他们在忧民的什么?

生:忧百姓的生活是不是安居乐业,是不是能够吃得饱,穿的暖。

生:那下一句我就不太理解了,他担忧皇帝的什么?

生1:担心皇帝的举动是否能使百姓生活安定,有没。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热门24篇)篇五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自主阅读,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3、分析所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这首诗前两联以写景为主,而后两联以抒情为主。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触景感怀这一手法。

[教学难点]。

如何品味“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型]。

诗歌鉴赏。

[教学方法]。

诵读、质疑、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设备。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热门24篇)篇六

3、对比阅读,体味不同诗人在诗歌诗境及风格方面的独特性。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评名句置身诗境;

2、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人方回曾上岳阳楼,见右壁写杜甫的《登岳阳楼》,左壁写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诗,便说:“岳阳楼天下壮观,孟杜二诗尽之矣。”又说:“后人不敢复题矣”。

二、背景简介。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三、思考探究。

1、“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各抒己见,可以有不同理解)。

参考:(1)表现杜甫终于实现登楼宿愿的愉快;(2)过去只听说有洞庭水,到迟暮之年才真的上了楼。这是沉郁之感,而非喜悦之情。

2、颔联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试置身诗境,谈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颔联10个字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浩翰、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置身在这样的`诗境,观者的心灵受到震撼,胸襟为之开阔,精神境界也得到提升。

延伸:(1)与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对比,品味诗歌炼字之妙;(2)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与之相比,壮阔之景相同,而诗人心情各异。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提示: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杜甫为什么“亲朋无一字”,一身是病,只有“孤舟”呢?因为“戎马关山北”,于是杜甫只能“凭轩涕泗流”了。诗人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的是忧时伤世的感情。

四、对比阅读:比较此诗与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在诗境和风格方面的不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参考: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的景色中去:雁儿高飞,带走自己的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飘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实似梦幻的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有很大不同。

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李白这首诗用陪衬、夸张和烘托等手法,想像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热门24篇)篇七

一、教案设计理念:

从20xx年开始,广州市已经连续两年的中考古诗鉴赏题都涉及到课后的十首自读的古诗。可见,初中的古代文本的阅读、鉴赏已经具有向课外转移的趋势。

古诗本来就是教学上的难点,再加上课外古诗也要考,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都很犯难:如果一课一课讲,没有时间,而且学生死记硬背消化不了;如果完全不讲,学生无法落实知识点,读不懂,自然无法得分。在反复地教学探索中,我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与其吃力不讨好地一课一课教,不如教会学生读懂古诗的方法,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抓手”,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往上爬”。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一堂课——通过一首课内古诗的讲授,概括出读登临类素材古诗的基本方法,从“初读,把握基调”到“再读,赏景悟境”,“三读,探究主旨”,层层递进,环环紧扣,共同指向“读懂”的目标,为下一阶段“鉴赏”奠定基础。在课堂设计中,我还安排了拓展运用的环节。通过类似题材的课外登临诗歌的阅读,学生运用归纳的方法自行解读、学习,实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这堂课的内容充实,能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化繁为易,具有可操作性,符合有效教学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登岳阳楼(其一)》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一首诗。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陈以义,他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在经历靖康之难后,他的创作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开始效仿老杜,将个人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相结合,写下了系列脍炙人口的爱国诗篇。

这首诗情境相容,既有登高怀古又有借景抒情,是一首非常典型的登临类诗歌创作。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读诗的感性基础,能通过朗读,找字眼感受到诗歌的感情基调,基本把握诗意。而且从7年级开始通过课内外的诗歌学习,学生也具备诗歌解读的基本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欠缺系统化,缺乏对登临类主题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纳。

五、教学目标:

以《登岳阳楼(其一)》为例,教会学生阅读登临类诗歌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自主解读同题材的诗歌。

六、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的解读方法,能自行解读诗歌。

2、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七、教学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2、比较陈与义和杜甫诗歌的特点。

八、教学流程。

(一)导入:

在这个单元,我们通过文本和古代文人贤达一同领略祖国的名山大川,在优美风光中,体会文人诗情。这一站,我们一同与他们登高远眺。

登高这个传统自古就有,“高”寓意着国人步步高的美好祝愿,它已经深深扎根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古人有句话说得好“登高则可远望,望远而致深思”,由此也衍生了登临这个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登临诗(展示ppt),今天我们以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为例,共同解读登临类诗歌。

(二)诗歌朗读,把握诗意。

1、朗读《登岳阳楼(其一)》(落实常识: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2、整体感知:感情基调——悲。

1)从何处感受到悲情?——老木沧波无限悲(悲是全诗的“诗眼”)。

板书:方法一抓诗眼定基调。

2)再次朗读全诗的结尾句,体会情感的抒发。

3、梳理诗意,体会意境。

1)登临何处何时?——岳阳楼(洞庭之东、长江西面)黄昏(夕阳、湖山欲暮时)秋天(风霜)。

2)目见何景何物?——帘旌(近景)夕阳(远景)老木沧波。

板书:方法二理诗意悟诗情。

4)这些内容和诗歌抒发的悲情有什么样的联系?

a、时间、地点——触动——悲情。

b、景物(环境)——烘托——悲情(帘旌不动夕阳迟渲染了冷清的氛围)c、联想——诱发——悲情(万里远游,三年磨难)。

d、意象——表现——悲情(风霜:双关;老木:作者自喻)。

板书:方法三抓意象品意境。

5)探究主旨:为什么生如此之思?——知人论世。

指导:可以从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所见、所思中寻找线索。

知人:陈以义——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经历了靖康之难,北宋灭亡)从万里来游(从北方逃难来到南方)三年多难。

论世:北宋灭亡,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国家内忧外患,岌岌可危。

结论——作者抒发的是国家灭亡的.悲愤,自身经历的感伤。

板书:方法四思背景探主旨。

4、拓展运用。

这种历经国破家亡的悲愤和我们之前接触过的哪些作品有相似之处?——杜甫《春望》这种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心系家国的精神是两位诗人共同的追求。也表现出陈以义对杜甫诗风的学习。

学生根据登临诗的阅读方法,自学杜甫《登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登临何处何时——岳阳楼。

2)目见何景何物——洞庭湖的浩大吞吐日月(浩大壮阔的气势)。

生发何感何思——思:国家内忧外患(国)感:悲(涕泗流)。

自己年老多病,亲人音讯全无(己)。

4)主旨:抒发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自己身世际遇的感伤,对亲人的思念。

5)比较两首诗歌主旨上的异同。

6、探究登临的文化内涵为什么生发此感?

——沈约“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孔子家语“登高望下,使人心悲。”

1)登高为了排遣抑郁的心情;

2)登高吊古(《登幽州台歌》);

3)重阳节登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登高抒壮志(如《望岳》)。

《观沧海》、《望岳》、《黄鹤楼》、《登飞来峰》。

九、板书设计:

何时何处——岳阳楼秋天黄昏(触动)——悲。

何景何物——帘旌不动夕阳迟(烘托)——悲。

何感何思——万里磨难(诱发)——悲。

老木沧波(表达)——悲。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热门24篇)篇八

复习第一堂课内容,找学生复述内容。

【新课探究】。

一、整体感知、讨论课文的结构。

1、朗诵全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

二、分析第一段。

1、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2、思考与讨论。

(1)整体分析:首段从“庆历四年”谈起,点出人物:滕子京,交代地点:巴陵郡:述说遭遇:谪守,指的是滕被御史中丞王拱辰奏贬岳州之事。“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一句极赞滕子京的政绩,这虽不免有过誉之词,但据《巴陵县志》记载,他着实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是个颇有点才干的官吏。然后在些基础上重修岳阳楼。其楼装饰一新,一定是彩壁辉煌,飞阁流丹,但作者并没有详细描述,只有一句“增其旧制”表明增设规模,增刻诗赋,是说明重修后其楼的骚趣雅致。从文章结构上看,也为下文“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埋下伏笔,最后一句,“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密合题意,循题目的“记”字,交代作文的缘起,指的是滕子京绘一画《洞庭晚秋图》,派人带信和图去请范仲淹写“记”的事。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着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而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3、齐背第一段。

三、分析第二段。

1、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2、思考与讨论。

(1)整体分析:

“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既是说明洞庭湖集岳州诸景之大成,又是说作者的笔墨是以它为主要描写对象,这便行云流水般地过渡到洞庭壮景的描绘上。

先写气势阔大。“衔远山,吞长江”,洞庭之于远山是“衔”,于长江是“吞”,两个动词超神入化,赋予洞庭以宏阔的气象。凝练形象的语言既交代湖与山、湖与江之间的关系,又描摹了洞庭巨嘴般的形象,将静止的景物注进入生命,变静态为动态。

次写水势浩大。“浩浩汤汤”。重叠式的用语写出烟波浩淼、浪涛汹涌的景象。尔后,把笔推开去,“横无际涯”,极目而不见边际,盛夸范围寥廓。

再写景象变幻。“朝晖夕阴”,晨昏不同,明暗相异,自有说不尽的万千气象,最后,以总体性的描述和概括性的评论总括一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大观”同“胜状”呼应,文章肌理绵密。

作者拎起来后,再一笔宕开去:“前人之述备矣”说明这不是作者笔墨中心,最后又用“然则”一词转过来,直入本文主旨————随物赋感,因景生情。

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3)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霆雨罪罪”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3、齐背第二段。

四、总结。

1—2节的内容及词语。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热门24篇)篇九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2、改写。描写诗中最有意蕴的诗句,引导学生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以便对诗歌的意境美有更深入的品味。

3、比较阅读。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杜诗的意境和创作风格,把李白的诗歌创作特色进行比较无疑是切合实际的作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难点“坼”“浮”字妙处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活动及时长安排二次备课。

第1课时。

一、导入:

【回顾导入】。

告别张若虚笔下那美轮美奂的春江月夜美景,走过孟浩然那心驰向往的鹿门,翻越李白那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天姥山,今天,让我们跟随“诗圣”杜甫一起登上岳阳楼,感受那里别样的风采。(板书:登岳阳楼)。

【图片导入】。

以岳阳楼图片(见ppt)导入。

二、整体感知:

(一)作者简介(师生共同回顾)。

(二)写作背景: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三)诵读感知(以读带悟,把握感情基调):

1、生自由读;

2、抽生读,给出相应评价;

3、师范读,并指导。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读出气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4、生带感情再次诵读。

三、赏析内容:

(一)初知意象:

【参考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主要意象】。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二)置身诗境:

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描绘诗歌意象和画面。

【方法点拨】。

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怎么理解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

【参考画面】。

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三)品诗(缘景明情):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1、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2、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1、最传神的两个字是?

“坼”、“浮”。

2、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

景色特点:气势磅礴,宏伟奇丽。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3.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过渡】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品味其中的情感(生探讨,自主发言。)。

【明确】。

因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总结:身世之悲,家国之痛,忧国忧民。)。

四、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诗;

2、完成世纪金榜25~26页预习部分。

第2课时。

一、导入:

检查背诵以导入。

二、诗歌小结:

1、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三、课外拓展--感悟杜甫: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结论】杜甫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四、迁移训练(二选一):

(一)自主赏析:

通过《登岳阳楼》的赏析,我们又一次学习运用了诗歌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下面请运用这种方法自主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完成后面的几个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明确】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2、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明确】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

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二)比较阅读:

试对比两诗颔联描写洞庭湖景观的妙处,并评论两诗的主题思想。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明确】杜诗只用十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写出来了;孟诗写湖的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

杜诗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孟诗表达的是漫游洞庭湖思及个人前途,希望张丞相引荐出仕的主题。

五、作业布置:

1、默写;

2、完成世纪金榜27页《为农》。

六、板书设计:

景: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情:身世之感国事之忧。

风格:沉郁顿挫。

教学反思:姜睿艳。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热门24篇)篇十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杜甫诗鉴赏。

大历三年(768)春天,杜甫从成都流浪到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又出蜀东下,经湖北江陵、公安等地,于冬天辗转入湘,到了岳州(今岳阳市)。

《登岳阳楼》就是此期的登楼抒怀之作。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是一组工对严整的句子。

岳阳楼久负盛名,杜甫早“闻”其名而未曾一见,今日不但见了,而且“上”了。那种欣喜之情就不由倾泻于诗句之中。“昔闻”说明他渴望、向往之久,“今上”点出他如愿以偿之喜。一般来说,五律的首联不必对仗。诗人之所以要运用对偶句,就是因为通过这种严整的对仗,强烈地把自己今昔的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从结构上说,这一联切入诗题,引起全篇的写景和抒情。

登上岳阳楼,是为了观赏洞庭壮景。颔联紧承首联的“上”,写登楼后所见。洞庭湖的气象万千,风光无限,而诗人抓住洞庭湖最显著、最典型的特征dd雄伟壮阔来加以描绘。“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两句描绘洞庭气象的诗,成了千古绝唱,为历代诗人和诗论家叹服。宋代刘须溪说:“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杨伦《杜诗镜铨》)。明代王嗣]则认为这两句“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杜臆》卷十)。对此二句的推崇,可谓至极。孟浩然也曾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诗句来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清代诗论家沈德潜比较这两联诗句说:“孟襄阳(指孟浩然)三四语实写洞庭,此只用虚写”

(《唐诗别裁集》卷十),从“实”和“虚”的手法上指出了这两联诗写景的差异。孟浩然的诗句是他不过是借写洞庭湖景来表达个人“欲济无舟楫”,想做官而无人引荐的心情,总还不免拘限于个人的仕宦得失。

而杜甫不仅从洞庭写到江南大地,而且又从江南大地写到天地日月,从这个无比广大的角度来描写洞庭湖,就从更大的空间范围表现出了洞庭的壮阔气象。这当然与杜甫的怀抱有关。他一生“蒿目者民生,系怀者君国”(杨伦《杜诗镜铨序》),时刻将人民的安危和国家的命运放在心上,所以,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因此《西清诗话》说此二句“大与诸子迥别”,而别又别在“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从前四句的写景转入后四句的抒情。亲朋音讯阻绝,老病孤舟为伴,一“无”一“有”,曰“一”曰“孤”,感情色彩特别浓厚,炼字遣词十分精确。此时已五十七岁的杜甫,年老多病,飘零无依,晚景凄凉。在广阔无垠的天地中,诗人倍觉自己的孤单,联想起走过的漫长的人生道路和经历的种种艰辛,更感到悲哀,肝肠欲裂。这其间包含了诗人对往事痛苦的追忆过程。黄生说:“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指出了诗人情绪的起伏和诗人表现手法的巧妙。诗人运用这种阔狭的鲜明对比,把自己的坎坷遭遇描述得更为突出,正如浦起龙所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起到了互为映衬的作用。这一联从写景转入抒情,从所见转到所感,从阔大转到狭小,从登临的喜悦转到身世的凄凉,结构严谨,层层变换,步步深入,显示出杜甫娴熟的诗歌表现技巧。

在诗的尾联,诗人又从狭处跳到阔处,从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就在这一年八月,吐蕃进犯,京师戒严,边陲屯兵,战事频繁。同年六月,幽州兵马使朱希彩等作乱,杀死节度使李怀仙,自称留后,逼迫朝廷认可。这就是所谓“戎马关山北”的史实。

诗人想到这里,不禁涕泪纵横。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最后这一联,诗人由个人扩展到国家。“戎马关山北”五字,体现出诗人胸中装有黎民社稷,襟怀无比宽广,与洞庭湖的阔大壮伟的气象达到和谐统一,使情感与景物相得益彰。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热门24篇)篇十一

咱们这节课接着来学习《岳阳楼记》,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凭借范仲淹的这篇文章而名扬天下。同学们提的问题当中有一个问题特别集中,就是范仲淹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说起这篇文章还有个小来历呢!范仲淹和滕子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官在巴陵郡后,把巴陵郡治理的井井有条,于是他重修岳阳楼。在古代,修造亭台楼阁,往往会请名人写篇文章来记述一下,滕子京便请朋友范仲淹来写。好朋友相邀,岂有不答应的道理?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但他和滕子京的性格有很大差异。滕子京很有才华,但是他的脾气很大,也不够洒脱,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被贬始终耿耿于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直无缘开口。这次滕子京给范仲淹去信,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所以他欣然答应,于是有了这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

二、探究文章内容。

提示:这两个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引导理解悲、喜二字。

问题设置:

1)在文中找到出现悲、喜的地方。

2)分析迁客骚人“悲”的原因。

小结答题思路:所见……所思……所感……。

指导学生完整表述。

播放朗读的片段视屏,体会感受。

3)分析第四段。

指导学生朗读。

分析为何而喜?(“至若”领起另一种情景的描写,形式与第三段相似,类似于排比段,或曰洞庭湖变奏曲,因此赏析方法可向第三段借鉴)。

2.探究古仁人的思想。

问题设置:

1)五段中说到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那他们的不同体现在哪里呢?

2)他们以什么为悲喜呢?具体表现是什么?

3)问题探究。

以学生问题切入:“悲”、“喜”和“忧”、“乐”有什么区别?二者能否互换?

总结:“悲”“喜”是人情感的直接体现,是感性认识,都是因己悲(个人的遭遇—宦海沉浮),因物喜(景物阴晴),都受环境的影响,并无本质区别。而“忧”“乐”则经过深入理性的思考的,因民因君而忧,因民因君而乐,君和民加起来不就是国家、天下吗?二者的境界是不同的。

4)为什么前边用那么大的篇幅写迁客骚人?

由此分析我们可以确定范仲淹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迁客骚人、不在悲喜,而是想表现“忧”“乐”的情怀和志向。(范希文两字关情----揭晓答案:忧和乐。)。

三、课堂小结。

范仲淹也正是由于有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理想,成为了历史上备受人推崇、尊重的一代名臣,为官的楷模,也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历史的脊梁,这对当时及后世的一切有志之士,都具有巨大的鞭策和鼓舞作用,直到今天都仍有其积极意义。

当我们生活中遭遇挫折,我们要说:

当我们志存高远,想为国家社会做贡献时,我们要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拓展延伸作业。(二选一)。

1.远在江湖砺心志,从来贬官多妙文。范仲淹的经历和心胸还能让你想起哪些古代文人呢?结合作品谈一谈。

2.推荐同学们网上阅读温3月14日答中外记者问相关资料,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热门24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二、具体分析。

1、“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悲凉,早就听闻,现在才去,有沉郁之感,应和诗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等感触。也与结尾相合。

2、赏析 “坼”、“浮”二字。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景                                 情。

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       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诗人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诗人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3、第五、六句写什么?

转写自己的凄苦情状。

4、第七、八句写什么?

三、总结。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忧患联系起来,把对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壮阔的自然景色相映衬,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热门24篇)篇十三

2、通过朗读继续提高诵读能力,品味意境;

3、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借鉴。

积累文言知识,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写景抒情、对比表现主旨的特点。

领会文章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1课时

多媒体课件

一、猜读——创设情境说感受

1、运用多媒体,播放古典音乐,出示岳阳楼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认识这座建筑吗?它有什么特点?如果你此刻站在这座高楼上,你会想到些什么?”让几位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感受。

总结:大家会有不同的想法,是因为大家有着不一样的生活经历,范仲淹作为封建时代有志文人士大夫的代表,面对此情此景,他又想到了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和范老先生一起做一次洞庭之旅,真切的去感受,去聆听作者拳拳心语!

2、背景资料展示。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教师补充,互相交流。

二、理读——整体感知理思路

1、在预习的基础上,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分享收获与问题,并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列出。

2、学生自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文义,画出句读。如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帮助解决疑难。

点拨:指导明确重点词句。注意通假字(具、属)、词类活用(先、后)和古今异义(气象、微)的现象。

3、示范朗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在文中进行批注,归纳段意,理清文章脉络。

点拨:

(1)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2)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3)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4)点明作“记”的时间。

三、析读——品析内化读真情

总结学生在上一环节归纳出的问题,以及本课重点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一并列出,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精读课文,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引导逐个解决。

1、滕子京遭贬,不忘重修岳阳楼表现了什么?

2、文中没有详细描写岳阳楼,原因何在?

3、课文三、四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

4、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本文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点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领会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技巧。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热门24篇)篇十四

1.投影出示课题。

3.简介背景。

1.配乐范读,(投影展现)。

注意划分节奏和语速语调。

2.自由朗读。

(1)结合注释疏通句意。

(2)共同讨论质疑解难。

3.配乐竞读。

学生评议,教师点结。

4.师生品读。

(1)品读意境:(投影)。

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景物有洞庭水、岳阳楼、吴楚大地、天地日月星辰.孤老病、关山、涕泪栏杆。这些景物壮阔而悲凉。

(2)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使人读后仿佛进入战事不断,游子漂泊他乡,老病交加,悲痛欲绝,孤苦无助的境地。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3)品读情感。

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从“无一字”“孤舟”“涕泗流”等词中可看出本诗主要抒发作者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伤。

(4)品味语言(投影)。

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的理由。

5.比较阅读。

明确:

相同处:

都是五言律诗,都有借景抒情。

不同点:

————主要表达方式不同,前者以写景为主,后者以自叙和抒情为主。

————写景方式不同,前者以写实为主,后者写实与想像想结合。

————景物特点不同,前者着眼于细节描写,后者细节与全景相结合。

————抒发感情不同,前者是物我两忘的愉快心情,后者抒发的忧郁之情。

6.配乐齐读。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歌,掌握了朗读技巧,并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对重点词句做了研读品味,有很大的收获。

1.搜集与《题破山寺后禅院》意境相近的其它田园诗。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热门24篇)篇十五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

3.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1、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1.这篇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句读,读出情感;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主要把握前两段的内容,尽量疏通第三段文字。

一、作者介绍,解题。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二、有感情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三、研习新课。

(一)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越明年、谪、属。

2.思考与讨论。

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不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可以先提问题,全文读完了再明确其缘由)。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着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而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夫、然则、骚人、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

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做好铺垫。“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

(六)、写一写拓展延伸升华主旨。

1、播放视频: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林俊德的事迹。

2、林俊德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和人们,结合自己的志向联系实际试着写一则读后感。

板书设计:

迁客骚人:个人忧乐对古仁人:万家忧乐。

淫雨霏霏即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春和景明则喜。

1、教案的设计,即注重了文言文基础字词的积累,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又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多媒体、教学互联网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具感染力、直观性和启示性。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热门24篇)篇十六

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

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

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何极:哪有穷尽。

樯倾楫摧:桅倒下,桨断折。

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把酒临风: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微斯人:(如果)没有这种人。微,无、没有。

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废弃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重点词:具,同“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心理感受该不会没有区别吧?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译:像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重点词:开,放晴)。

4、至若青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重点词:景,日光。惊,有“起”、“动”的意思)。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重点词:去,离开)。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置之度外。(重点词:宠,荣耀;偕,一起)。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完全不同。(重点词:求,探求。为,指以物喜,以己悲两种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译:不因为自然环境的优越和自己命运的畅达而欣喜,也不因为自然环境的恶劣和自身命运的坎坷而悲伤。(以,因为)。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在朝廷为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在江湖为民就为国君担忧。(忧国忧民)。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再享乐。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如果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答: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答:浮光跃金。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静影沉璧。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或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是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

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

(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

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13)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

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5)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的心态是。

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2)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否定。

(5)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6)“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主旨。

写出出自本文的五个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一碧万顷、心旷神怡。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热门24篇)篇十七

2.领会文中警句所表达的思想,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赏析景物描写,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和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学会赏析文言文的一些方法;能形成对文章内容的深入思考。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探究。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热门24篇)篇十八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三课时。

教学目的:

1、能顺畅地朗读课文。

2、会翻译课文1、2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溢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2、解题。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除干京滴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三、朗读课文,并进行正音。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句子的停顿和生字的读音。

2、正音。

谪守霪雨霏霏薄暮冥冥岸芷汀兰皓月心旷神恰宠辱偕志浩浩汤汤。

3、叫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

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骄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提问:“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怎么停顿。

讨论并归纳:

生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生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生丙: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甲与丙的节奏停顿都没有错,没有读破句,只是粗细的区别。

学生己的节奏停顿明显错误。“刻……诗赋”而不是“刻唐贤”意义不清。“于其上”是介宾短语,不可拆开。节奏错误说明学生己对文意不够理解,应通过多读、多思,琅琅上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四、引导学生弄懂1、2节的大意。

1、全班同学齐读1、2节。

2、生对照书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不懂的提出来讨论。

3、讨论、答疑。

4、学生一人一句翻译课文,师适时点拨。

5、同桌互译。

重点字词提示: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越明年”:到了第二年。“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增其旧制”:制,规模。“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作文,写文章。以,来。之,指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予观夫巴陵郡胜状”:夫,那。胜状,胜景,好景色。“浩浩场汤”: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就是。大观,雄伟景象。“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五、朗读1、2两节,尽量能够背诵。

六、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会翻译课文3—5节。

2、辨别一词多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让学生翻译1、2两节。

二、朗读3—5节。

三、引导学生弄懂3—5节的大意。

1、全班同学齐读3—5节。

2、生对照书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不懂的提出来讨论。

3、讨论、答疑。(注意:文言文翻译中,省略的内容要补上去。)。

4、学生一人一句翻译课文,师适时点拨。

5、同桌互译。

重点字词提示: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霪雨: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连月不开:开,放晴。排空:冲向天空。隐耀:隐没了光辉。耀,光,光辉。潜形:隐藏了形迹。潜,隐没,潜藏。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薄暮冥冥:薄,迫近。冥冥,天色昏暗。去国:离开国都。忧谗畏讥:谗,谗言,造谣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至于”“又如”。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天光:天色,湖光。万顷:极言其广。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锦鳞:指美丽的鱼儿。岸芷汀兰:芷,香草。汀,水中的小洲。郁郁:形容香气很浓。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跃金: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璧:圆形的玉。何极:哪有穷尽。宠辱偕忘: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因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无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微,无、没有。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6、再次朗读这篇文章。

四、小结。

1、一词多义和虚词。

国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有时而或长烟一空。

国国家国恒亡或。

国都则有去国怀乡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来属予作文以记之。

以因不以物喜代词他,他们其必曰。

凭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其语气词其喜洋洋者矣。

用来所以动心忍性代词他的必先苦其心志。

2、古今异义。

例字古义今义。

增其旧制规模制度。

前人之述备矣详尽准备。

春和景明日光景物。

尝求古仁人之心曾经品尝。

微斯人没有微小。

3、通假字。

具,同“俱”,全,都百废具兴。

属,同“嘱”,嘱咐属予作文以记之。

五、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文意,这节课,我们一齐来深入研究课文。

二、

1、朗诵全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交代了作记的原由。

讨论并归纳:“衔远山……气象万千”。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这一句话,分号前和分号后各是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空间:湖面的广阔浩淼。

时间:景象变化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4段,提问:这两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归纳:都是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

8、这两节所描写的画面分别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第3节,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第4节,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悲”或“喜”是因为自己的得失。(这表现了他们“以物喜,以己悲”的悲喜观。)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悲喜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12、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最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以“古仁人”为学习榜样的决心。

13、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尽管含有“忠君”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4、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四、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五、作业。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热门24篇)篇十九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五、〖链接〗。

(一)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五、自由朗读。

1.结合注释疏通句意;。

2.共同讨论质疑解难。

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上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岳阳城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吴楚两地由洞庭湖东南分割,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漂浮在湖面上。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望着这浩瀚的景象,想到我的亲友连一点消息也没有,而今年迈多病,栖息在这只孤零零的小舟上。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关山以北依然战火不断,凭轩远眺,默思着国难家愁,我终于涕泪交流。

品评名句。

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的理由。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关键字是?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

景色特点:气势磅礴,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这样来描写洞庭湖,有人以为过于夸大,“于事理未当”,像是写大海而不是写湖(见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实则此评未免拘泥。须知诗歌不同于科学论文,是容许使用夸张来充分表现视觉(或听觉)形象,以畅快宣泄作者的意兴与情绪的。

颔联。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宋刘须溪。

“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

——明王嗣奭。

被誉为描写洞庭湖的千古绝唱。能够与之比美的,只有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

颈联。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境况和心境?

“老病”: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两年,身体衰弱不堪——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这样的境况和颔联有什么关系?

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伟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已的痛苦之情。“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

“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

——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凭轩涕泗流”的原因是什么?

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

身世之悲,家国之痛,忧国忧民。

洞庭湖的广阔无垠,烟波浩淼与气势磅礴。

衬托。

孤独凄苦漂泊,忧国忧民。(博大胸襟(衬托))。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热门24篇)篇二十

一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霪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先天下之忧百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

“吾谁与归?”(变序句)。

“则有……者矣。”(长定语句)。

“其必曰……乎。”(表示揣测语气的陈述句)。

三了解“对偶”的特点及作用。

四理解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五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

一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二倡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3课时。

(指导自读)。

一导入新课。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这是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必须认真思考的。

关于岳阳楼和作者,请先看本文的题注。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节引,字句略有改动),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很有帮助,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挂在小黑板):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指定语文学习好的学生读讲。)。

二指导自学。

1。读懂文句: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见“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三课外作业。

1。把小黑板上关于范仲淹的资料抄在练习本上。

2。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教读第1—4段)。

一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根据上一课布置的思考题提问。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在答得完整,目的只在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便有的放矢地教学。)。

二研习新课。

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越明年—课本注解为“到了第二年”(即庆历五年),而据《岳州府志》载《宗谅求记书》,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在庆历六年,所以这句中的“越”还是按它的本来意义作“过”讲为妥,“越明年”就是“过了第二年”,即进入了第三年讲(庆历六年)。

谪——封建社会官吏的降职或远调,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远方,如“发闾左適(同“谪”)戍渔阳九百人”。

属——同“嘱”,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2。思考与讨论。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百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夫——本文中几个“夫”都念(观夫、若夫、嗟夫)前两个“夫”有指示作用,相当于“那”;“嗟夫”,感叹声,亦作“嗟乎”。

然则——顺接连词。注意不要跟转折连词“然而”搞混。“然则”在这句中有承上连下的作用:(既然)洞庭湖是这样(气象万千),它北通巫峡,南到潇湘,降职外调的官吏和忧然失志的诗人大多会合在这里,那么他们看到这景色后产生的感情,能不因景色的变化而不同吗?《教学参考书》把这句中的“然则”译为“然而”,不符合上下句间因果相承的关系,值得商榷。

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得无异乎——“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但本句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诘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2。思考与讨论。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教读第3、4段,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句子。

“则有……者矣”是一长定语句。“者”指代“览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第4段末句的结构相同。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感伤到极点而悲痛的心情了。”“……就会产生一种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齐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满了喜悦的心情了。”

景——形声字,“日”形“京”声。“景”的本是“日光”。

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浮”和“跃”两个动词分别作名词“光”和“金”的定语,构成两个偏正短语。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

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语法结构、修辞方法跟上句相同,不过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跟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把——动词,持,握。“把”作介词是后起的用法(把门关上),或用在比较接近口语的诗词中(欲把西湖比西子)。

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2。思考与讨论。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三布置作业。

完成“朗读·背诵”一、二。

(教读第5段,总结)。

一检查作业。

二研习新课。

教读第5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先天下……乎”——这是一个略带测度语气的肯定句。

注意:“其”在这里是代词,不是表示推测的副词。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回答。“然则何时而乐耶?”用“……乎”这样测度的语气,显得委婉而得体。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设问:

提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三朗读全文。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领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以及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特色。

四总结性练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阴风怒号()薄()暮冥冥。

浩浩汤汤()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宠辱偕()忘。

嗟夫()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下面译文中有几处译得不正确,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古仁人)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退处民间又为君主担忧,真是进朝做官也担忧,退处民间也担忧。然而他们什么时候才乐呢?他们必定会说“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吧。

4。本文有两种对偶句,一种是两句相对,如“北通巫峡”对“南极潇湘”;一种是本句自对,如“迁客”对“骚人”。试从文章中各找出几组对偶句来,并说明它们是怎样构成对偶的。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附:“总结性练习”参考答案。

1。(略)。

2。有两处译得不正确:(1)“是进亦忧”把“是”译成“真是”不对。“是”是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为“这(真是)……”。(2)“然则”误译为“然而”,应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3。第3、4段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略)。

4。两句相对。

衔远山——吞长江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本句自对:

政通—人和朝晖—夕阴。

迁客—骚人樯倾—楫摧。

虎啸—猿啼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春和—景明。

心旷—神怡岸芷—汀兰。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热门24篇)篇二十一

3.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借鉴。

积累文言知识,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写景抒情、对比表现主旨的特点。

领会文章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猜读——创设情境说感受。

1.运用多媒体,播放古典音乐,出示岳阳楼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认识这座建筑吗?它有什么特点?如果你此刻站在这座高楼上,你会想到些什么?"让几位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感受。

总结:大家会有不同的想法,是因为大家有着不一样的生活经历,范仲淹作为封建时代有志文人士大夫的代表,面对此情此景,他又想到了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和范老先生一起做一次洞庭之旅,真切的去感受,去聆听作者拳拳心语!

2.背景资料展示。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教师补充,互相交流。

(二)理读——整体感知理思路。

1.在预习的基础上,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分享收获与问题,并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列出。

2.学生自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文义,画出句读。如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帮助解决疑难。

点拨:指导明确重点词句。注意通假字(具、属)、词类活用(先、后)和古今异义(气象、微)的现象。

3.示范朗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在文中进行批注,归纳段意,理清文章脉络。

点拨:(1)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2)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3)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4)点明作"记"的时间。

(三)析读——品析内化读真情。

总结学生在上一环节归纳出的问题,以及本课重点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一并列出,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精读课文,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引导逐个解决。

1.滕子京遭贬,不忘重修岳阳楼表现了什么?

2.文中没有详细描写岳阳楼,原因何在?

3.课文三、四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

4.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本文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点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领会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技巧。

第二课时。

(一)回顾——忆整体析局部。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岳阳楼记》,谁简单介绍一下那里的美景以及作者的感受?自由发言,共同回顾。那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作者是具体怎么把岳阳楼写的如此壮美的。

(二)品读——含英咀华品。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仔细品味。

点拨:体会"衔远山,吞长江"一句中"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人格化了。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这段文字运用四字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极力描绘出一幅阴冷的画面,读后给人一种天昏地暗、阴风惨惨的感觉等。

2.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简单介绍骈句、散句的形式特点。

提问:本文的句式又是如何骈散结合的?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具体做出总结。

3.竞赛朗读,尤其注意节奏和语调,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学生互评,看谁能读出文章的感染力。

4.配乐齐读,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三)扩读——畅所欲言话感悟。

1.感受主旨,讨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么意思?现实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是如何理解的?

点拨:深入感受作者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政治抱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品格。

2.巩固练习,扩展阅读。

(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基础文言知识。

(2)利用工具书、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写岳阳楼的诗、词、文,探究这些文章为何不如《岳阳楼记》有名气?写成小报告。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热门24篇)篇二十二

复习第一堂课内容,找学生复述内容。

一、整体感知、讨论课文的结构。

1、朗诵全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

二、分析第一段。

1、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2、思考与讨论。

(1)整体分析:首段从"庆历四年"谈起,点出人物:滕子京,交代地点:巴陵郡:述说遭遇:谪守,指的是滕被御史中丞王拱辰奏贬岳州之事。"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一句极赞滕子京的政绩,这虽不免有过誉之词,但据《巴陵县志》记载,他着实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是个颇有点才干的官吏。然后在些基础上重修岳阳楼。其楼装饰一新,一定是彩壁辉煌,飞阁流丹,但作者并没有详细描述,只有一句"增其旧制"表明增设规模,增刻诗赋,是说明重修后其楼的骚趣雅致。从文章结构上看,也为下文"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埋下伏笔,最后一句,"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密合题意,循题目的"记"字,交代作文的缘起,指的是滕子京绘一画《洞庭晚秋图》,派人带信和图去请范仲淹写"记"的事。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着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而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3、齐背第一段。

三、分析第二段。

1、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2、思考与讨论。

(1)整体分析:

"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既是说明洞庭湖集岳州诸景之大成,又是说作者的笔墨是以它为主要描写对象,这便行云流水般地过渡到洞庭壮景的描绘上。

先写气势阔大。"衔远山,吞长江",洞庭之于远山是"衔",于长江是"吞",两个动词超神入化,赋予洞庭以宏阔的气象。凝练形象的语言既交代湖与山、湖与江之间的关系,又描摹了洞庭巨嘴般的形象,将静止的景物注进入生命,变静态为动态。

次写水势浩大。"浩浩汤汤"。重叠式的用语写出烟波浩淼、浪涛汹涌的景象。尔后,把笔推开去,"横无际涯",极目而不见边际,盛夸范围寥廓。

再写景象变幻。"朝晖夕阴",晨昏不同,明暗相异,自有说不尽的万千气象,最后,以总体性的描述和概括性的评论总括一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大观"同"胜状"呼应,文章肌理绵密。

作者拎起来后,再一笔宕开去:"前人之述备矣"说明这不是作者笔墨中心,最后又用"然则"一词转过来,直入本文主旨————随物赋感,因景生情。

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3)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霆雨罪罪"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3、齐背第二段。

四、总结。

1—2节的内容及词语。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热门24篇)篇二十三

一、导语。

二、解题。

1、投影出示课题。

2、投影有关岳阳楼图片。

3、简介背景。

三、诵读欣赏。

1、配乐范读,(投影展现)。

注意划分节奏和语速语调。

2、自由朗读。

(1)结合注释疏通句意。

(2)共同讨论质疑解难。

3、配乐竞读。

学生评议,教师点结。

4、师生品读。

(1)品读意境:(投影)。

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景物有洞庭水、岳阳楼、吴楚大地、天地日月星辰。孤老病、关山、涕泪栏杆。这些景物壮阔而悲凉。

(2)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使人读后仿佛进入战事不断,游子漂泊他乡,老病交加,悲痛欲绝,孤苦无助的境地。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3)品读情感。

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从“无一字”“孤舟”“涕泗流”等词中可看出本诗主要抒发作者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伤。

(4)品味语言(投影)。

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的理由。

5、比较阅读。

试比较《题破山寺后禅院》与《登岳阳楼》同异。

明确:

相同处:

都是五言律诗,都有借景抒情。

不同点:

――――主要表达方式不同,前者以写景为主,后者以自叙和抒情为主。

――――写景方式不同,前者以写实为主,后者写实与想像想结合。

――――景物特点不同,前者着眼于细节描写,后者细节与全景相结合。

――――抒发感情不同,前者是物我两忘的愉快心情,后者抒发的忧郁之情。

6、配乐齐读。

四、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歌,掌握了朗读技巧,并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对重点词句做了研读品味,有很大的收获。

1、搜集与《题破山寺后禅院》意境相近的其它田园诗。

2、搜集与《登岳阳楼》意境相近的其它忧国思乡诗。

登岳阳楼教学教案(热门24篇)篇二十四

一.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指导思想,根据新课标及新教材的要求,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设计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方法,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努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重在于教会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让学生关注写作背景,把握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通过学习积累一些诗歌中常出现的意象,走进诗境,感悟作者情感,从而达到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和情感价值的教育。

三.学情分析:

知识准备:布置给学生关于所要学习篇目的作者,让学生提前搜集作者的相关作品和思想,通过搜集达到学生提前了解的过程,也能很好的为营造轻松、自主的课堂效果做准备。

能力准备:通过了解作家相关作品和思想,让学生在预习所要上的'篇目时能够主动思考,做到触类旁通,在教师教授期间,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难点的能力,达到课堂的实效性。

情感准备: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让学生感悟不同诗人所表现的爱国情怀,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四.学法指导:

1、了解作家作品、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诵,掌握诗歌节奏,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感悟、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4、教师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能力目标: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培养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内涵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由广景--个人--广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式感悟式自主式交流式点拨式讲析式比较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欣赏诗歌,就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因为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要想体味诗歌的魅力,就必须能准确把握诗歌内涵。今天,我们运用学过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之法来欣赏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

二、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1、学生出示自己查阅的作家作品简介,展示自己建立的作家小档案。

2、教师做相关补充。

三、学生整体感知,教师进行方法指导。

1、诵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抓关键字,感知字面意思,口头表述;

3、联意象--学生发挥想像,想像诗歌描述的画面;

4、触摸诗人,知人论世,置身诗境;

四、具体鉴赏。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鉴赏)。

1、首联表面意境简单,其实寓含深意。运用“知人论世”之法,试作分析?

方法:学生感悟,交流讨论(师提示性引导,可联系第三联来结合体会)。

相关范文推荐

    读教海漫记心得体会(专业17篇)

    心得体会是一个提升学习和工作效果的有效方法,帮助我们不断从经验中汲取营养,进步和成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镇教师代表发言稿(热门17篇)

    当我们需要在会议、演讲或庆典等场合上发表一次重要的讲话时,发言稿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如果您正在写发言稿,以下范文可能会提供一些写作方面的启发和灵感。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的母亲老舍读书心得(通用22篇)

    读书心得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书中的隐藏课程,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请大家继续阅读以下的读书心得范文,相信会对大家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所提升。文章通过对母亲的生

    学生会演讲稿竞选副部长范文(16篇)

    学生会竞选是学校中展现学生能力和领导才能的重要机会,通过竞选,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能增强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学生会竞选是孩子们在成长过

    大班教案小刺猬烫发(通用18篇)

    "大班教案是指针对大班幼儿的教学活动计划和指导文件,它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重要工作之一。""大班教案是教师为应对大班幼儿学习特点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方案,它能够有效

    水果叠藏乐教案(通用20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对自己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的重要途径;下面是一些以往优秀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借鉴和启发。1.教学内容:《画水果》与下一节课

    初三的数学教学工作计划(模板21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既定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指导和安排,它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和组织框架。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教学工作计划的案例,希望能给大

    报社编辑求职简历表格范文(23篇)

    编辑是对文章的篇幅进行控制和调整,以使之更紧凑和容易消化。在下面的文字中,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过认真编辑和润色的文段,希望可以为您的写作增色添彩。

    局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模板23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工作价值和贡献的一种证明,也可以通过向领导展示自己的总结报告来争取更好的职业机会。接下来,我们将共同学习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

    工程测量简历自我评价(热门15篇)

    自我评价是一种反思和提升的过程,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身的短板并及时进行改正。自我评价的好处何时何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专家们的建议和心得。本人是一个开朗活泼、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