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浅论论文(汇总17篇)

时间:2023-12-09 作者:FS文字使者

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一领域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作品,它可以供我们参考和借鉴。范本中的总结语言简洁准确,逻辑严密,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浅论论文(汇总17篇)篇一

新课标应用之后,其对于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各个院校也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创新改革,力争让学生从课堂所学习到的不仅仅是重要的知识,而且能够从中学习到思维的方法、实践的能力。对于初中语文来说,其同样需要进行创新和优化,需要在教学策略方面予以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只有对教学进行深入分析,其教学的效果才会更加明显,教学的方式方法才会更加得当,学生的学习效果才会更加显著。因此,优化语文教学策略就显得非常重要,应当得到教师的关注和重视。

一、优化导入环节。

语文教学中,课前导入环节往往对于营造整节课的气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恰如其分、切入主题的课前导入能够快速引领学生进入相关的语文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主动获取新的知识,主动学习和理解语文内容。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当重视课前导入环节,并灵活运用相关的导入技巧进行有针对性的导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情境及感情的渲染,让学生饱满热情地去学习,辅助进行语文知识的讲解和教学,既提升了课堂的宽松愉悦性,又能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主题。比如,笔者在进行《济南的冬天》教学的时候,便进行了情景创建。笔者让同学们自己创建心中的冬天,并将冬天的景色一一描绘其中,而后笔者播放出儿童的欢笑嬉戏声,引得同学们对冬天无限遐想。之后,笔者又让同学们尝试描绘心中的冬天,白雪皑皑的景色,银装素裹的树木,朋友之间的欢声笑语都让同学们感觉到冬天的美好与梦幻。通过这样形象的方法,同学们不仅能够深入情景感受文章所展现的场景,理解了作者当时创作诗歌或者文章的心境,而且帮助学生感悟文字背后的力量和文化底蕴,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二、讲究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需要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合理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来提升语言文字的魅力。一方面,虽然课堂教学时间非常宝贵,因此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能够紧凑有致的展开教学,但是也要注意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情感的感悟和升华。比如,教师在进行人物相关的教学后,引导学生进行人物心境描写的写作技巧的学习,并让学生们进行相应的写作练习来得到实践启发。另一方面,教材应当是辅助教学的,教师不能过分依赖教材进行授课,尤其是在相关的文章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脱离”课本,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通过情感的交互,体会课文所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比如,笔者在进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的时候,首先让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对文章的脉络进行梳理,而后笔者则留下时间,让同学们根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描述寻找到其中优美的字词,并结合自己的认识创作一篇自己心中的“百草园”或者“三味书屋”。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既可以学习到文章中的.精髓,又可以通过文章寻找到自己的创作点,将自己的心中感想尽情抒发。

三、引入科学技术。

初中生对于新奇的事物往往关注力较强,因此,教师应当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丰富现有的教学方法,积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教学,尤其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适度的使用多媒体设备或者是其他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众所周知,多媒体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能够将枯燥乏味的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教师可以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晦涩难懂的一些古诗词的意境通过图片或者视频影像进行描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语文教材中的知识更加全面、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拓宽眼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进行《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教学时,笔者就通过借助多媒体给学生们播放了沙漠中的奇异特点,通过很多有趣的、丰富的照片来渲染语文课堂教学气氛。在进行《石榴》教学时,笔者又借助拍摄的石榴的微观景象让同学们感受细微之处的动人和震撼。总之,引入科学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四、倡导合作教学。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学科教学过程中,且深受中小学师生的欢迎,通过科学划分小组,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在学习上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帮助学生提高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更重要的是,合作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合作教学符合学生学习特征。而且从语文学科特点来看,语文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学生的语言交流和口语表达,因此,合作教学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的机会,在与小组成员交流的过程中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间接获取相关知识,更是学生发现自身不足和查漏补缺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学习。

五、结语。

课堂的高效是每一位老师所追求的永恒主题,而要想达到此目的,则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不断进行教学策略的二优化,寻找到最佳的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策略,并对课堂教学模式予以完善。只有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其教学的优化才能够得以实施,教学的效果才会越来越好,学生才能够从中得到益处。

参考文献。

[1]李淑琴.新课改下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12).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浅论论文(汇总17篇)篇二

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教学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有:第一,字正腔圆,声音要真实,不夸浮或飘动,其次,节奏要平稳的变化,不要太紧也不要太松,每个词之间的疏密度要恰到好处,最后,结合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掌握文章中的重音,进行适当的停顿,还要掌握其他的技巧进行朗读。同时对于各类文体的朗读要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朗读中国古典文学,语气要温柔、深沉,清晰而响亮,从而能够清晰而准确地揭示文章的涵义;朗读诗歌,要掌握好押韵及节奏,跌宕起伏的节奏通常是诗句的特征,这就要注重停顿、快进等;朗读散文要体现情感发展脉络,明确作品中流露的`或激昂、或低沉、或明快、或舒缓的情感节奏等。

2、通过范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朗读兴趣。

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注意,记忆和思考。”范读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快速走进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引起强烈地朗读兴趣和求知欲望。因为,“知之者不如好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变色龙》,一个可笑、可悲、可怜的奥楚蔑洛夫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引发同学们对当时社会的思考。在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名篇时,对于经典段落,要反复朗读,读出重音、节奏、韵律、感情意境等,在范读的过程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幕幕多彩的情意,激荡在同学们富有创造的想象中,再者初中生形象思维强,善于模仿,记忆力好,只要范读得好,就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就会朗读得“有滋有味”,朗读出“成果”来。

3、巧妙利用音乐等多种手段,营造气氛,引领学生入境。

新课标中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的独特体验,就必然离不开朗读这个环节,叶圣陶先生认为,朗读与研究课文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一堂精彩灵动的语文课,必也离不开学生入情入境的琅琅书声。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就是要“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除了对文本的理解这一步,我们还应该看到:情绪具有感染力,如见到月缺花残易触发感伤情绪。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相应的音乐,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浓厚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环境中,似见其物,似闻其声,变作品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让学生闻“声”动情,进入朗读的最佳境界。有人说,音乐是“美丽的画”,是“流动的诗”。特别是对于初中年级的学生,他们情感饱满而易触发,想象力丰富。音乐反映的画面和形象,与课文内容融为有机整体,他们的想象力即刻被调动,在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下能快速的进入情境,达到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自然而然地读出“味道”来。例如,在教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课时,在欣赏了星空的美丽景色后,我播放《星空》的钢琴曲,让学生跟着时而寂静时而跳跃如闪烁星空的钢琴曲试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作者情感,作者对天上街市的喜爱,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在他们动情的朗读中体现了出来。他们读完后我设问:“如果你在如此繁多星星的天空下,看着这半明半昧的群星,你心里怎么想,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这样,在音乐声中,学生放飞自己思绪,似已伫立星天下,入情入境,争先描述自己“眼前”所见之景,抒发他们的喜爱向往之情。再通过老师适当的点拨、范读,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美,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朗读欲望,在此情此境中进行朗读,从而使朗读引人入胜,叩人心扉。课堂将再不是枯燥的读书,而是学生带着美好的心灵与文本对话,这样的课堂,怎会不享受?学生的朗读能力怎能不提高?总之,朗读就是要运用普通话,将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并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一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只要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能坚定信心,正确应对朗读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不断加以分析改进和完善,就一定能迎来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春天。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浅论论文(汇总17篇)篇三

中学生从接受学习到自主学习是学习方法的根本转变,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面临新的挑战,有压力更有动力,更应尽快熟悉新的教育理念,调整自己的思路,不断探索与实践,从思想上、行动上做出积极的准备。

一、抓住自主学习的课堂特征。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互动的过程,学生要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参与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自己的学习进度,设计自己的学习评价指标。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处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试;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基础,离开了自主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从这个角度上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的本质要求。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自学能力的形成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和精神。

二、注重学法指导,创设超市式学习的平台。

“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教”。语文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的变化是角色的转化,教师不再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教法,更要研究和探讨如何有效地实施举一反三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自主设计、练习、探究、评价和思考地进行创造性学习,从方法上探究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与原理,掌握如何运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提高自学效果,促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不妨模仿超市的自选方式,开展自由选择式的学习活动。它并不是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而是老师依据课程的学习目标,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校的条件,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层次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设置不同的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由学生(小组)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己安排学习进度、自己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完成学习的同时,各取其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积极性的发挥。

三、优化学习组合,开展合作的学习方式。

根据自愿和兴趣的原则让学生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将课内学习和课外锻炼结合起来,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自身技能的提高。具体的分组方法:可以是兴趣相投、性格相似的分成同组;同桌同座、同路的分在同组;思想、学习、生活能得到互相帮助的分成同组;或者根据成绩的好、中、差分组。

学生每个人对知识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体会。合作学习的优点在于学生之间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表达方式来理解、消化学习内容;学生之间的相互勉励、相互帮助和督促以及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共事、共进,间接地帮助其实现教学效果的期望,的确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四、引进柔性的教学管理,运用激励的教学评价。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它采用的是非强制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施加潜在影响,把教师的意志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其职能是教育、协调、激励、互补。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尊重和信任学生,解除传统课堂教学常规对学生过多的束缚,该紧的时候紧,该松的时候松,少些军训的架势,多些民主的互动,使其做到“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在和谐平等、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激励性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进步从积极的方面加以肯定,它关注的不是学生达到了什么标准的学习结果,而是侧重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步与发展的情况,对于那些从书刊、电视、互联网等信息源获取信息的自学方法应给予充分肯定,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与语文适当联系,培养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五、反复实践,及时反思,发现问题及时化解。

反复性教学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过程。反思性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实践过程,要把掌握的朴素而有效的方法通过归纳总结提升,最后要分析和处理材料,得出初步结论,写出反思性教学后记或教研论文等。

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

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离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我们谈其它问题都是不现实的。在思考学校的发展思路过程中,我们把思考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是非常现实的。而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全方位地进行更多的思考和实践。多年来,我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始终坚持实践魏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思想,借鉴其成功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潜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主学习绝对不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教师无事可做。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进行循序渐进的有效引导和指导。教师在构建学生自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过程中有哪些困难,有哪些需要教师解决的问题,教师怎样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习特点和不同的学习内容,提供必须的方法指导是其中重要的环节。

总之,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是以发展学生主题性的教学,它要求教师将“外部”的指导转化为“内部”的能力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运用最适宜自己的学习方法展开学习与锻炼,这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建构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的平台,更有利于学生终身语文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它符合当前语文改革的要求。我觉得应加强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使其为语文课程改革发挥更大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浅论论文(汇总17篇)篇四

语文课程的`改革首先从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开始,只有深刻领会和把握当今语文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内涵,并运用这些现代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使语文课程改革取得理想的成果.

作者:林正香作者单位:仁怀市合马中学刊名:新课程(教师版)英文刊名:xinkecheng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浅论论文(汇总17篇)篇五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也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是教师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标准。但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要与小学作文和高中作文有一些区别,初中作文教学起到的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学生要能够具有自己的思想,并将自己的思想利用文字表达出来。但是我国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状况并不理想,存在着诸多教学难点,需要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自身素质,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自身能力。

1.教师的训练无序,教师业务素质水平不一。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语文教师能力有限,教师训练无序,教师业务素质水平不一。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关乎到学生的作文水平,大部分教师没有领会新课改的真谛,依旧是注重语文理论教学,并没有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到语文知识后,根本不知道如何应用到实践中去,导致学生作文写作水平无法提升。

例如,在初中作文课堂上,教师给学生设置的任务是写一篇描写景色的记叙文,主要是想锻炼学生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能力,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视野有限,很多学生都没有切身体会某种景色,这样就很难在脑海中想象出来,无法参透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真正涵义。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就是教师教学方法存在问题,没有对学生写作能力重点培养,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想要有效掌握“比喻、拟人”等写作技巧,教师就必须要教授给学生写作方法,要从基础训练做起,让学生逐渐掌握相关写作技巧,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必须要加强教师作文教学水平。

2.学生写作方面存在问题。

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水平无法得到提升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对作文教学存在错误认知,认为作文就是将内容复制粘贴,确保文章内容协调就可以,导致很多学生没有提高对作文写作的重视,学生在写作时往往都会大脑一片空白,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无从下手,只能是从网上参考内容进行加工,写出的作文缺乏中心思想,不能表达学生的真实情感,作文看上去不伦不类。其次,学生缺乏作文写作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学习作文写作大多都是被迫的,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师的写作任务,如果没有教师的强迫,学生根本不愿意去学习作文写作,认为作文写作较为枯燥,对自己难度较大,无法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学习兴趣,这样就无法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再次,学生文字表达能力较差。许多学生在课下谈话时滔滔不绝,但是一到作文课堂上,学生就马上变得沉默,而且觉得无从下手,写出的文章语句不通,语义不明。其实这主要是学生课外阅读时间较少,掌握的词汇量较少,语言表达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在写作文时根本没有头绪,只能上瞎写一通。

1.培养初中学生正确的写作价值观。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了解,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制定作文教学策略,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和性格因素,很多学生从小就对作文存有恐惧心理,作文成绩一直不理想,这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阴影。同时初中语文作文评价方法也较为落后,教师更多时候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喜好进行评分,没有一个明确的评分依据,这只会对学生的作文热情造成打击。因此,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就必须要对传统作文评价方法进行创新,可以利用分数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对写作的积极性,也就是说教师可以使用量化的方法让学生进行随笔练习,增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然后针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评分。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对学生的写作量制作规定,并不完全以学生的写作质量作为评价标准,要在某一个周期内坚持对学生的写作训练,让学生能养成一种写作习惯,这样在无形中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还可以专门做出“写作修改”标准,对于学生所写的作文,教师要认真指导其修改,要指出学生作文中的问题,这样就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在今后写作时可以有效避免这些写作问题的出现,快速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2.给予学生适当点评褒奖,让学生重树写作信心。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十分巨大,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经常会对学生的作文挑毛病、找缺点,这将直接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在新课改要求中,明确提出了教师要在作文教学课堂上认真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要适当给予学生褒奖。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要能发掘学生文章的闪光点,给予夸赞,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重树写作信心。对于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在批评时要尽量语言婉转一些,只需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可以。

例如,曾经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篇《我的母亲》的写作任务,有一名学生写的作文语句不通顺,文章结构混乱,这时教师不能急于对学生提出批评,而是在作文中发现了这样一句话:“母亲将所有的期望托付在了我身上,想起这样沉重的期望我常常感到喘不过气。”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却融入了学生的真实感情,学生形象表达出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期望。教师在对这篇作文点评时就可以适当给予学生褒奖,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这可以有效激励学生在今后学习中更加努力。

3.强调真情实感的写作。

一篇成功的作文,必须要能融入真实情感,让读者体会到作者的感受,中心思想较为明确。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务必要加强对学生情感写作的重视,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有感情的文章进行阅读,例如《背影》、《项脊轩志》等等,学生读后会慢慢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写作时要从真实情感出发,要仔细斟酌作文写作手法,要对每个语句都要仔细阅读,要培养学生的感情发掘能力,在阅读练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要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不断内化,这样在写作中学生能够更加从容地将感情宣泄在笔端。

4.对作文评价体系进行改革。

在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加强对作文教材的选择,教师可以选择《春》和《沁园春雪》之类的课文,让学生去体会课文的重点和情感,学习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手法。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对作文评价体系的改革,不能再由教师一人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教师要积极发动所有学生参与到作文评价之中,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有一个自评,也可以学生之间互评,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学习,还可以减轻教师的批阅压力,也使作文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黄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分层次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03)。

[2]王友花。活用教材,提高写作水平[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3]胡冬梅。针对初中阶段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研究[j].现代阅读(教版),2013(03)。

[4]赵淑梅。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作文教学[j].现代阅读(教版),2013(22)。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浅论论文(汇总17篇)篇六

摘要:对于人们所具备的语言水平、表述水平以及认识领悟水平的提升,语文均具备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老师想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不得不采取一些适宜的教学策略。可是由于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导致初中语文的教学策略也面临着重大挑战。简要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基本情况与发展目标。

语文融综合性与实践性于一体,是一门与社会联系紧密的工具类、感性类课程。假如初中老师想要增强初中生的语文水平,希望学生能够借助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巧的学习与理解去实现人格的培养、思想道德的提升,那么就一定得拟订一套先进、合理的教学策略,以此为新时期知识人才的培养提供前提条件。

现在,就初中语文的教学而言,老师在教学时只是将语文当作一种语言工具,也就是对语文基础知识进行重复练习,常常不去关注学生在语文审美能力方面的塑造,如此单调的教学模式令多数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热情。实际上,语文里的任一语言符号都标志着作者的思想情绪与审美观念。可是老师在教授初中语文时,为了提升学生对语句修辞技巧的领悟力,常常分散整篇文章,导致学生体会不到文章的华美,趣味性不够,损毁了文章的美感。另外,为了加强课堂知识的再学习,老师还给学生留下许多课外习题,致使学生厌恶感浓重,从而使其丧失了学习语文的热情。

2.老师与学生之间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仅为应付考试。

不管是老师,抑或学生都有来自中考的压力,由于这一压力的积聚,导致老师与学生之间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仅为应付考试,双方急功近利,导致难以领悟到语文里的修养内容。可是语文修养的培养是一场长期抗战,粗略浅显的学习无法提升语文的综合修养。另外,老师在教授语文时,仅依据中考方式去计划教学内容,也就是仅注重阅读水平与写作水平的提升,因此,()老师在教授初中语文时,缩减了学生理解力与表达力的培训,而且也未将课本内容和具体生活相关联,最终导致学生无法实现全面发展目标。

3.老师的教学手段太过枯燥。

因为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社会各阶层呈现网络化、信息化发展,在课堂教学里,如果老师依旧使用枯燥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那么就无法得到学生的重视,由于学生越来越喜欢阅读流行类小说,导致他们离中外名著越来越远。所以,老师理应变更教学策略,指引学生探究课外内容,借此提升其语文修养水平。

1.老师需持续变更教学观念,拟订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学原本就包含教和学双方,因此老师与学生难免接触,老师既为学习的组织者、领导者与参与者,理应放下身段,诚心地融入学生的大集体里,与他们互相尊重、互相友爱,创造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因此,初中语文老师不可把眼光仅放在当前的教学策略之上,应当强化学习教学策略,持续开拓知识内容,适时更新知识的认知视角,且接受新教改下的语文教学观念,增强本身的素养培训。比方,关注时政要闻,适时了解全球变化;学习最新的语文教学思想,提升业务能力;重视他人,学习他人长处,提升知识储备力量。因此,要想不被时代前进的步伐所落下,那么老师必须不停地学习,以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水平。

2.持续改进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的热情。

兴趣是学习的助推力,因为初中生大都爱动且心绪未定,而语文的学习是一场持久战,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初中生学习语文主要凭借其学习热情,只要学生对语文学习形成了浓厚兴趣,那么便能获得非常理想的.效果。当前,我国社会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语文的学习尤其重要。要想令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变成语文的主人,那么就必须得提升其语文学习的热情。可见,老师理应持续改进教学策略,以此增强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的热情。比如,针对学生不断提升的网络信息知识,老师可以借助学生对小说阅读的极大热情去指引学生多读世界名著,令学生在名著的阅读中感悟语文生活。另外,初中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应当仔细研讨课文,尽可能全盘掌控全文的思想内容与形式,从而拟订有效的教学策略,以迎合作者思想及学生意识,最终提升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的热情。

3.老师需及时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

学生自主学习技能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认识,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逐步增强自信心,引导学生热爱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慢慢地造就其自主对比、自主行为、自主观察、自主转移及自主探索的技能。比如,老师在讲授文言文时,可以先让学生针对文言注解,查找工具书,自主领会与学习,大致了解文言文的基本含义,而老师只需讲解那些艰涩难懂的字、词以及语句就行了。

从古至今,对于我国教育领域来说,语文教育一直是核心,这主要是由于语文能够极大地增强人们的语言水平、表述水平、认识领悟水平等,因此老师想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不得不借助一些适宜的方式、方法与教学策略去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苏亚芳。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3)。

[2]王丽平。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j].学周刊:b,2011(3)。

[3]王际光,艾明。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j].教育界,(1)。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浅论论文(汇总17篇)篇七

摘要以问导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本的教学形式,通过老师精心设置问题和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形成教学活动的双向交流。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课前预习问题,巧妙设计课内探究问题,分层设计课外提升问题,打破传统课堂单一讲授的局面,实现教学模式从“教师为主”到“学生为主”的转变。

关键词设计提问质疑问难启发思维迁移巩固。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从疑问开始”,由问题而进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是青少年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以问导学,是启迪学生思维,进行思考及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素质教育构建以生为本、新课程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以问导学”,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呢?

一、精心设计课前预习问题,激情入境,引发兴趣。

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这是“以问导学”教学方式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好课前预习问题,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和要求。如教学《驿路梨花》一文,可设计这样的四个课前预习问题:(1)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2)你认为文章的主角是谁?还写了哪些人物?(3)文章记叙的六要素是什么?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4)课题为何取名“驿路梨花”?找出文章的美词美句,体会它们对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的作用。这样的课前预习题帮助学生熟悉和感知教材,抓住重点和难点,学生阅读能力的层次将不断得到提高。

设计课前预习问题还需注意,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能力,向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把超出学生知识水平的预习题推给学生。而应根据学生实际,使学生思维在“最近发展区”中向前拓展和延伸,使学生跳起来就能摘到知识之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巧妙设计课内探究问题,质疑问难,活跃思维。

语文教学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或教学模式,都是在不断解决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中展开的。因此,教师要巧妙设计课堂教学问题,通过高水平的提问实现高效语文课堂。

首先,课堂教学提问要结合教学目标进行设计。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和难点。抓重点提问,可以使学生在课文理解上扣住重点,教师加以引导点拨,效果事半功倍;抓难点提问,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如《故乡》中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是全文的重难点,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于是,教师可以由浅入深设计问题:“课文中的‘路’,说的仅仅只是你们看到的地上的'路吗?”“那么这段话中‘路’和哪个词联系最紧密呢?”“由此你认为这句话更深层次的含义是什么呢?”这样的问题为学生搭了一个梯子,层层递进,有效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其次,课堂教学提问对学生要有所启发。课堂教学提问最核心、最根本的是教师所提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要善于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会到语文的乐趣。如学习李汉荣的《山中访友》,在学生已经明白了古桥、树林、山泉、溪流……都是“我”的好朋友之后,紧接着提出“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探讨本文的主题。问题一出,学生很容易就想到,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的景物都当成了他的朋友,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第三,课堂教学提问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兼顾到优秀学生、中等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水平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思维纵向发展。如教学《变色龙》时,依次提问:“警官奥楚蔑洛夫有着怎样的性格?”“为什么说他是善变的人?”“是什么原因使他善变?”“作者描写的这个变色龙一样的人物对我们有何启发?”这样的课堂提问注意到了难易层次,这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更具有积极意义。

第四,课堂教学提问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选准角度,借助提问,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让智慧的灵感源源不断生发出来,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了。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可就标题这样提问:“本文原名《悬崖上的第一课》,你觉得原名好还是现在的标题好?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起一个《走两步》的标题?”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经过讨论分析,他们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步一步去克服小困难,最终就会战胜大困难。就这样通过讨论及老师的点拨,同学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第五,课堂教学提问要适度。课堂提问应把握好“量”,坚决杜绝“满堂问”的现象。教师课堂提问只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敢问、多问并展开激烈的讨论,使语文教学真正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所以课堂提问要避免教师满堂提问,要问得有价值,问得有启发,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

三、分层设计课外提升问题,巩固知识,迁移提高。

课后习题训练是师生教学信息及时反馈的保证,能及时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继续深化学生对课程重点和难点的理解。设计课后训练习题,应立足课文,以学习过的课文为例子,结合本单元的其他课文,用比较阅读来巩固、迁移所学知识,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课后习题训练还可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为三个层次:一为基础训练题,全体学生通过练习,可以有效巩固所学的知识;二为综合训练题,以中等学生水平为准,实现知识的内化;三为课外探究题,主要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优化。

总之,“以问导学”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因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师单一讲授的局面,鼓励学生走出课本,与教师一起展开研究,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切实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5).

[2]李德藻.提高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实现有效性[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学版),1995,(3).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浅论论文(汇总17篇)篇八

从教学内容上来说,高校工科数学主要包括髙等数学、概率统计和线性代数三门基础课程,而高中理科数学则是以立体几何、不等式、圆锥曲线方程、概率与统计等为主,解题思路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并且知识点相对来说密度比较大,在学习要求上都出现了不同。这样一来,高校工科数学和高中理科数学在教学内容上就出现了脱离的情况。

(二)教学方法的脱离。

虽然说高中数学和大学数学在教学方法上都是以讲解为主,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以学生的基础和特点进行教学上的结合,从知识理论和解题思想上进行随堂练习及课后作业的布置,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反复巩固。但是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围绕着数学的定理、概念等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并且教学课时相对来说也比高中时的'课时要少很多,这样就让学生在学习节奏上很难适应。

(三)学习方法的脱离。

高中理科数学作为高考理科的一个重要科目,因此学生对于数学的重视度不言而喻,在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上都非常明确,能够坚持不懈地学习。但是进人了高校之后,学生往往认为自己的高考目标已经圆满完成,就开始松懈,学习上缺乏动力,再加上高校工科数学在逻辑性、抽象性和应用性上具有更高的要求,让学生觉得困难,从而产生了畏惧的心理,在学习方法上出现脱离。

(一)教学内容的街接。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在教学之前,应该明确高校工科数学和高中理科数学之间的教材上存在的差异性、连贯性等,使学生能够对高校工科数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还要将高校工科数学与高中理科数学之间的知识缺漏情况进行充分掌握。在实施了新课标之后,在高等代数课程中较重要并且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在高中数学中被删除或者是因为在选修的模块中而被弃学,比如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公式、复数的运算和性质这两个内容就存在缺漏。另外,高等代数中的部分内容,例如向量、导数等在高中数学新课标中进行粗狂性的教学,因此,这就要求高校数学教师要对缺漏的知识点进行深人讲解和挖掘其内涵,让学生有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由于学生刚从高中毕业接触到大学数学,多少都会觉得不适应,因此此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其引导者的作用,在对于概念和定理的讲解基础上将解题的方法和技巧都进行整理性的讲解,在适当的时候引人中学数学知识,使教学梯度得到有效降低,对概念、定理等之间的知识联系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对新旧知识具有衔接和消化的时间。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多布置一些随堂练习题及课后题目,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时间能够对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掌握和应用。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教师在上第一节大学数学课程的时候,就应该和学生说清楚在学习方法上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之间的不同,要养成独立思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己查阅资料等习惯。而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例如在讲解高等代数知识中多项式最大公因式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将两个多项式最大公因式的概念和定义向学生讲解清楚,之后让学生自己说出三个或三个以上更多的多项式最大公因式的概念,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最大公因式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得到培养。

综上所述,高校工科数学课程是高中理科数学得到强化及拓展的体现,同时也是工科学生使自身数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的一门必修性数学基础课程。因此,这就要求高校数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方面人手,加强高中理科数学和高校工科数学之间的有效衔接,充分调动工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浅论论文(汇总17篇)篇九

初中语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石。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中的成功之处将极大地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但其中的不足之处也将影响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衔接,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当前要认真对待的一件事。

说到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除了知识上的衔接,更重要的是学习机制上的衔接。因此,可以这样说,所谓“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是指保持和强化学生已有的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进一步发展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要求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机制。总之,就是要让学生在高中起始年段尽快适应高中语文学习,保证学生语文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首先可使高中学生们主动了解高中语文的学习特点,做好思想、心理、学习上的准备,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每个学生更容易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式方法,把握高中语文学习的主动权。其次是这个问题的解决,必然会带动大批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更早进入正常有序的轨道,从而推动高中阶段语文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进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再次是初高中语文衔接问题的研究与分析,是初高中连贯模式学校的整体工作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完善教育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统一思想,加强理论学习。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其衔接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初中教学的衔接,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教学效率是否真正提高。从调查的情况显示,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衔接意识不容乐观。大多数教师备课、上课关注的还是教材、教学内容本身,而对教学的主体——学生关注不够。

同时,教师对所任班级学生的原有语文基础、学习状况的了解程度很低,造成教学上没有注意学生的差异,不了解学生的原有基础,不能因材施教。许多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还比较陈旧,与学生所希望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学生自学为主)有很大的差距,教学方法的陈旧从客观上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教轻学、教学脱节,客观上阻碍了教学衔接问题的顺利解决。

对教师个体而言,首先要强化自觉衔接的意识,其次要善于分析衔接三要素即教材、课标、学生和教师自我,最后要注重衔接的科学性,变感性为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芜杂的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教法、学法的紧密衔接。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高中语文教学应着眼于未来,建立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教学规律的语文学习机制。在初中阶段,教学的重点是疏通知识,讲清要点,因此常采用讲读方法;到了高中阶段,教学的重点已由过去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转变为对课文的阅读、分析,因此,就必须多用一些分析、讨论、比较、启发的方法。高中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本学科知识与社会生产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渗透和交叉,同时还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技能的提高,把过去的学会与现在的会学衔接起来。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经常阅读初中教材,熟悉课文,争取在授课中能时常联系初中教材中的'某位作家作品、某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等,以对现阶段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点拨、启发,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可使初高中知识上下贯通,前后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及时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确立明确的阶段性目标。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我们要教好学生,做好语文教学的衔接和过渡,就要了解他们。了解他们什么呢?了解他们的学习、知识、能力和智力,他们的家庭、思想情感,他们的过去(学校、老师),他们的态度、兴趣、学习方法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如果不了解学生,就无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教学就会失去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衔接与过渡教学中,教师要尽快的了解学生、适应学生,不能延长这个期限,否则沟壑难填。我校高一语文备课组就对新生做一次全面的调查了解,从各方面来看,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大部分农村学生语文学习问题严重,所以我们就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在听说读写方面一一下功夫。如,学生不大愿开口朗读,便在读的基础上有意识的让学生听;学生书写不工整、不规范,周记中发现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无意识,就在默写诗词时,强调标点符号。

高一新生经历了严峻的中考,学生对学好语文普遍缺乏信心,这就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信心来源对达到既设目标的一种自信,所以,信心的树立还决定于目标的确定,在衔接与过渡教学中,阶段性目标的确立很有价值的。阶段性目标的确立要明确、适宜,反之,没有任何意义。

总之,只要我们平时多反思自己的教学并积极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我们就一定能够成功而富有成效地开展高初中英语的过度教学,就一定能为学生终身的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浅论论文(汇总17篇)篇十

《科学学课程标准(7-9年级)》中关于课程理念指出: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构建“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相融合的目标体系。“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含有强烈的人文指向,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所以,科学新课标强调了科学学科教学对人文精神培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下边笔者就浙教版的科学新教材,谈一下在教学过程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的学习方式中实现人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转变“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就会改变学生原有的死记硬背、被动接受、忽视发现与探究、缺少兴趣与激情的传统接受型学习方式,转变为进行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新的发现型学习方式。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凸现出观察、发现、探究、研究、交流、讨论、归纳等认识活动。在这样的认知活动中,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的感受便得到了丰富,随之而来的,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决心和毅力,越来越有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也越来也有细心严谨的态度,越来越有团结互助的品质。

二、发挥科学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以教材为主线的课程资源,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1.突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在实验探究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新教材部分内容以“观察·思考”、“活动·探究”、“动手实践”等具有发现学习特征的形式呈现,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思想,强调的是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发现、探究、互动与合作。这不仅符合科学发现和认知的规律,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为科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人文事业。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一定要遵循教材的指导思想,多采用预测性质、实验探索、验证预测、得出结论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生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指导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形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意识;当实验现象与预测不相吻合时,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养成一丝不苟的求实态度;同时学生也在身心的体验中得到一种团结合作、获取成功的情感满足。

新教材设有阅读”、“读图”、“思考”、“讨论”等栏目,令人耳目一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以图代文,可读性强。“阅读”栏目常有关于科学家、科研成果、科学发展史、科学与科技、科学与生活等资料介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诸如此类的德育素材无疑对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

3.挖掘教材中隐性的人文素材,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科学学科知识本身也寓含着许多人文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就会在人文精神教育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在学习“金属冶炼”时,可以适当介绍“高炉炼铁”的知识,简说钢的冶炼过程。当学生知道这些知识后,引导学生思考“百炼成钢”这个成语在语文上怎么解释?它有什么人生寓意?经过简短的发言,学生们很容易领悟到在人的成长道路上,也要经过千锤百炼,不断剔除自身的劣性与不足,广泛吸收外界的营养与精华,才能成长为高素质的的人。

综上所述,科学和人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的结合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我们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应认真贯彻《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把握新的课程理念,以科学教学内容为载体,以人为本,自觉推进科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把“科学家的科学教育”真正转变成为“公民的科学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浅论论文(汇总17篇)篇十一

我国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反应出了诸多问题,因此对于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进行科学合理化的改革,可以有效突破僵硬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视觉与感官体验,不断提高其学习兴趣。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诸多知识,因此对于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而言,必须发扬务实精神,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认真予以解决,不可操之过急。

当前在大部分中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仍是借助黑板粉笔外加老师单一讲解的传统模式。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就演变成了单一的语言知识灌输,而忽略了对作为主体的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运用语言的能力的培养,往往形成死记知识但不求甚解的状况。尤其是中学生处于身体和心理尚未成熟的特殊阶段,不能建立起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难以长久保持学生注意力,进而对语文的学习兴致难以提高,这是语文课堂教学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其教学内容基本为散文诗词、记叙文、说明文等,由于内容乏味,缺乏对学生有效的吸引,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科书作为唯一讲解和指导的教材,缺乏借助相关辅助性资料对深层知识进行理解和挖掘的能力。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统一的“划分段落逐一讲解”的模式,严重缺乏新意。

有效的课堂互动可以使课堂气氛轻松愉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学生与课本间的互动,更要重视自身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顾名思义,“教学”体现的正是教与学的相互关系,两者缺一不可。由此可见,教师和学生同为教育的主体。在目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进而不能正确对学生学习加以引导,这就直接导致师生关系淡薄。

鉴于各中学教学实际状况的差异性,这就要求学校选择教材时,应从本校实际学情出发,对教学进度与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分阶段对学生进行教学要求与培养,进而科学合理地对教材加以利用,这是优化教学内容的重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和知识接收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教学过程循序渐进,注重难易结合,突出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对板书合理进行设置,适当留白和设置悬念,给学生留以思考和探讨的空间。例如在讲解朱自清《背影》一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自己父亲的背影展开联想,通过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正确把握以及学生独立且深层的思考,进而使学生对父爱的认知得以升华。此外,增强语言的艺术性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此艺术性的有效发挥也依赖于教师的语言功底,不但普通话标准,而且对语言能进行熟练驾驭,使学生在轻松幽默的课堂氛围中学到更多知识。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于语文课堂的教学而言,也应该不断对教学手段加以丰富和完善,可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设施或资源,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可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极大地解放教师双手固定于黑板的局限性,有更多精力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反应,通过播放音视频、图片等辅助教学手段给学生以强烈有效的视觉与感官体验,尤其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和事件,能够成功地吸引其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教学既合理穿插进课堂趣味性,又引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思考与探讨,多媒体是现代化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设备。

教师在课堂授课前,应根据教授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导入,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的情境中。其中涉及到的相关导入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在学习《黄山记》一文时,教师可大量导入黄山相关图片,让学生有身临其境到黄山旅游的体验,以此为契机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使学生以良好的学习状态进入课文内容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适当穿插小游戏、活动等,提高课堂互动氛围,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总之,教师要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并加以创新,增加与学生课堂互动,最大化地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

对于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而言,鉴于教学实践中反应出的诸多问题,教学改革要勇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新内容与手段要敢于尝试并积极加以完善,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更加精准地导入教学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互动性,真正做到教与学的共同提高。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浅论论文(汇总17篇)篇十二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已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在一定条件下带来了负面影响。例如,它使得一些人只重视“电脑”,而忽视了“人脑”,忽视了对人本身的地位、价值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注,以致有些“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在科技方面是尖子,人文方面是低能儿。我们要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明进步的社会,必须以科技为基础,以人文为灵魂,把二者结合起来。作为社会发展基础工程之一的教育,尤其应当重视这个问题。

笔者是小学数学教师。今天,我们的小学数学教育成就巨大,无庸置疑。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对人文教育重视不够。例如,由于数学的特殊性,以及“升学率”的驱动,数学教育中还存在单纯军事化,为考而教、为考而学,教学内容被窄化,人文内容被挤到了一边,或者成为附庸。应当说,某些名牌大学科技尖子,之所以成为人文的低能儿,谁能保证作为启蒙和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和教学(包括数学)没有责任?现状表明,重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很有必要。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人文教育?数学作为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它属于自然科学,与属于人文科学的语文不同。自然,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有它的特殊性,与语文教学有所不同,而应当以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为基础,以人文教育为“灵魂”,并使人文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具体说,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教师要提高对人文教育的认识。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师本人必须认识到人文教育的意义,才能做好学生的人文教育工作。教师应当学习人文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和对人文教育作用的认识,从而明确人文教育的目的性,提高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奠定进行人文教育的思想基础和知识基础。

第二,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当依据教材的内容,结合进行人文教育。教材是教学的依据,由于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人文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应努力挖掘人文知识,构建数学人文教育的体系,加大人文教育的力度,提高学生人文修养。在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例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可以让学生将一些偶数写成两个质数相加的形式,进而告诉学生“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这就是有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并举陈景润在这方面的贡献,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为祖国争光,勇攀科学高峰。由此使学生将数学与现实,知识与精神联系在一起,体现出数学教学的人文价值。

小学数学教材是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具体可感的。通过教材结合进行人文教育也将是持续的、经常的、循序渐进的,容易收到实效。关键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方式、方法要得当,二者应当有机结合。人文教育只能是建立在数学教学的基础之上,进行生发和深化,不能数学归数学,人文归人文,离汤离水;也不能生硬灌输,空洞说教;更不能喧宾夺主,以人文教育削弱或代替数学教学。

第三,善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感情。作为一个生活于现实社会的活生生的人,光有自觉性或理性是不够的,只有当他拥有丰富、细腻的情感时,才能很好地体会这世界上一切之于人的意义,才能充分感受生活趣味,才能推动他去从事于人于已都有益的活动。因此要激发学生对人文的情感,教师应根据数学教材的特点,运用数学史料,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捕捉时机,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感的教育。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一课时,可以在帮助学生认识整时、半时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课外从自己一天的时间安排中选择4个最有代表性的制成作息时间表,去搜集有关钟表、时间的知识,搜集名人惜时的故事。通过这一课外活动既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又使学生知道了“日晷”、“刻漏”,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他们从小热爱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第四,积极为学生创设表现人文精神的机会。富有人文精神的教学活动应当把教学活动看成一种与“人“打交道的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顾及自己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同时要考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不仅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去学习和掌握那些具体的知识、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生活过程的完整意义。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以根据人文教育思想,让学生在学习这些数学知识的同时,充分感受到“轴对称图形”之美,让每个学生有表达的机会,并引导他们走出教室,脱离课本,到现实生活中去观察、发现哪些事物是轴对称的,亲自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学好数学知识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再如每学期家长会上,可以给那些在学习上进步的学生发喜报,让每位学生在家长面前表示感谢长辈在学习上给予极大的关心、帮助、鼓励之情。这样让学生主动去与家长沟通,或给予父母其它形式的关爱,这就给每个学生表现人文精神的极好机会。

第五,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马克思说过:“环境造就人。”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是重要的,但环境毕竟是外在因素,而人的活动才是对人的成长直接起作用。然而,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可以通过人际关系环境、自然环境和活动环境等来体现。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努力做到“目中有人”,给学生创设宽松、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如教室环境的布置上,可以让学生贴科学家的名言、头像,讲有关科学家的故事,定期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有解法创新的,有书写工整的……。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沉浸在深深的人文气氛中,还可以成立“数学小记者站”,专门在课间采访学习上有困难或对教师的教学有建议的学生,作为教师也必须定期答记者问,这样使学生处在师生平等、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人文教育事关国家的千秋大计,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当在这方面尽我们的责任,做出我们的贡献。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浅论论文(汇总17篇)篇十三

随着我国教育领域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被广泛认可和接受,在具体教学中,将德智体美劳作为培养学生的风向标,才能有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初中生这个阶段的教学对象较为特殊,正处于思想道德的塑造期。因此初中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优势,并与语文教学的思想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此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将语文知识进行分类和细化,将德育与教学相结合,从而有效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教师发挥榜样作用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部分学生在公众场合易紧张怯场,因此,初中教师要对此予以充分重视,并在课前组织与德育有关的演讲朗诵活动,让每位同学都有走上讲台表现自我的机会,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在演讲活动完成之后,语文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演讲进行评价,并进行鼓励,帮助学生塑造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作为教师来说,是课前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能够为学生的学习以及思想的发展提供方向,可见,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德育工作的积极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能力,充分尊重学生,并积极帮助学生,以自身的个人魅力影响和感化学生,以此来改变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从根本上影响他们生活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渗透德育的教学理念,对语文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探寻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为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让学生对学习和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并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初中教师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坚定自我教学理念,不断更新专业教育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将育人作为人生目标去实现。当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寻求老师的帮助,并及时解决相应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根本上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平等和谐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身观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形成一套正确健康的道德观。

二、把握教材内容和课文背景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大部分为课文较为经典,都是名家的大作,这其中含有很多道德楷模的故事。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剖析教材任务的道德闪光点,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学习课文写作手法及语言运用的同时,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学习优秀人物的道德内涵。榜样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该力量能够指引学生在未来人生道路上,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巨大,初中语文课本中不乏这样的人物模范。还需要注意的是,初中语文教师要对课本中的文章进行透彻的分析,并根据不同的题材和历史背景采取不同的德育渗透方式,很多英雄人物的精神内涵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可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对语文课文中的中心思想以及价值取向进行充分挖掘,从根本上实现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德育渗透。

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针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篇课文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文章开篇中的口吻较为庄重而严肃,介绍了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较为落后的发展现状,之后,文章以“花朵”为暗喻,强调祖国未来定会富强,充满了对祖国未来的希望。整个文章的重点,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朝气蓬勃的大国形象,在文章的结尾更是荡气回肠,让人内心澎湃。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握好文章中最为重要的线索,将德育渗透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实现语文教学的质量水平的提升,将培养学生知识能力与人文精神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心,从小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

随着新课标的逐步深入,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学生在具备道德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因此,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习和掌握好阅读技能,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状态下,领略书本中优秀任务的精神内涵,以此来熏陶自我的高尚情操。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为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比如,在学习《海燕》这一课时,可以向学生们推荐阅读高尔基的优秀文学作品,如《在人间》等。对于教师来说,要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作为教学重点。

此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长期阅读中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将学习知识与德育进行有机结合。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德育教学要以教材知识为基础,不能脱离教材进行德育渗透,将道德精神与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结合,从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在初中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坚持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进行有机结合,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特点,将德育渗透作为教学的风向标,在确保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上,从根本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浅论论文(汇总17篇)篇十四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逐渐倡导“以人为本”“相互关爱”“个体价值”等教学理念,因而,在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将“人文教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由人文精神了解语文学科本质,同时,发挥自身个体价值,挖掘语文知识点,达到高效性语文知识学习状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当前的状况来看,语文课程仍然缺乏人文教育问题研究,因而,在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灌输人文精神,即在语文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关注学生人文个性,从学生角度出发,优化课堂教学氛围,挖掘学生潜在的人格与学习能力。以下就是笔者对初中语文学科中人文教育渗透问题的详细阐述,以期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有益参考。

一、人文教育内涵。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但随着人文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文”逐渐被解读为:人们应掌握自身命运,同时,突破封建社会的压迫,挖掘自身价值,坚守自身尊严与人生意义,突出人类主体地位,践行“以人为本”思想。

(一)引入优秀文学作品。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人文教育的渗透与融入,应注重将优秀的文学作品导入初中语文课堂中,由文学作品丰富学生思想,使学生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完善自身人格,同时,探索优秀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意义,让学生心灵、思想健康发展。例如,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可组织学生每月进行一次“文学作品读后感评比”活动,即鼓励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即《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如,在《水浒传》的赏析过程中,可受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故事的熏陶,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正义感,同时,体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后,依照文学作品中正义的人物形象,重新塑造自身高尚人格,提升人文素养。

(二)营造人文课堂环境。

就当前的状况来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人文课堂环境的营造将影响到人文教育效果。为此,在实践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创造自由、宽松的氛围。例如,某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融入人文教育,即注重使用幽默语言:老师:你们听说过我吗?学生:听说您是著名的教师。老师:如果你想认识我,你将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学生a:老师,您叫什么名字?学生b:老师,请问您尊姓大名?老师:我的名字叫于永正。学生:于永正?老师:到!(一片笑声)幽默的语言交流方式,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同时,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促使学生更好地感悟到人文教育内涵,体会人文思想。此外,在人文课堂氛围的营造过程中,为了达到高效性人文教育状态,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相互关爱,然后,共同解决语文学习难点,感悟人文精神,同时,激发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环境中。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了实现对人文教育的更好融入,应注重挖掘语文教材的人文精神,为此,应注重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第一,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选择富有思想内涵、文质兼美的文章,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熏陶。例如,在达尔文《物种起源》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从“深刻的印象”角度出发,自主阅读课文,同时,勾画优美词句,感受达尔文所要表达的严谨科学态度,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最终将文章内涵与自身学习状态相联系,改变原有浮躁的学习心理,且调整个人目标,完善个体品格。第二,在人文教育的渗透过程中,应注重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教材课文相关知识点,然后,通过对课文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整体的人文精神。例如,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讲解过程中,教师可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诗句相关资料,同时,利用网络资源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继而感悟陶渊明在诗句中寄托的思想情感,挖掘诗句丰富的人文意蕴,最终受恬淡人文精神的熏陶,改变自身人生观念,形成良好的品质,做好自律、自强。综上可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环节的展开,可践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同时,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为此,当代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提高对人文教育融入问题的重视,且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自由、平等的课堂环境,然后,利用优秀文学作品和现有教材,传达人文意蕴,且对学生人文精神实施教育,提升学生美好品质,改变学生不端正的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浅论论文(汇总17篇)篇十五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为人准则、治学态度必然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对学生潜移默化形成影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人文作用是必要的。

首先,要注重教师的人格力量作用。“道德文章,堪称楷模”,即要求教师不仅在学术上,而且在人格上都是学习的榜样。教师是学校里最主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育意义的模范,是学校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在他们所从事的教学活动中,无时不在以其自身的素质感染和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教师对教学科研的敬业态度、创造精神、个性语言都产生着深刻的教化作用。这种影响力是自然的,非强制性的,但作用是长远的,深入人的心灵底层的。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力量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得以提升,人格得以完美,从而成为学生尊敬的榜样。

其次,教师应具备良好文学修养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能够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美、人性美。教师应以自己的人文意识联结作者的人文意识和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课文中发现并把握作者的人文意识。平时应多读些名家作品和名人传记,相互促进,深入分析。只有对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轨迹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不断提高分析作者人文意识的能力。同时要深入思考作品的思想内容,只有经过不断思索,才能获得丰富的想像力,才能把自已的意象世界和作者的意象世界联结在一起,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再次,教师还应具有丰富的情感。教师上课没有激情,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更不能让学生通过心灵去感知作品的人文意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材,找到自己与作者情感的切入点,并能因课文而动情,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以此为动力展开备课和授课活动。人文意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情感力量,学生情感一旦被课堂上声情并茂讲授所感染,便能达到激情的目的。不动情,人文意识就会失去让人动容,使人深思的光辉,只有在情感中显示的人文意识才具有丰富的色彩和迷人的魅力。要把学生引导到人文意识的意图中去,就必须有一个情感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自己先动情,才能带动学生动情,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情感力量,使其情感受到感染并得以升华。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包含着社会历史景观和人类人文思想,是展示人类文化的窗口,也是我们继承前人道德文明的一个窗口,我们要恰当地运用课堂教学实例,渗透人文精神。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教育应当以此为依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新课标强调语文的人文因素,把育人与学文结合起来,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体现人文构建功能,课标教材、文学作品占绝对优势。从教学层面上说,要引起我们重视的是文本解读导向,就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切身体验,从文化层面切入,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审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建设人文精神,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课标教材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典范,富有文化内涵。教材中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精神,高贵的人格品质,美丽宽广的自然,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素材。教师要积极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帮助学生思考生命和人生的意义,使其真正成为学生生命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欣赏,渗透感染,潜移默化,使学生德智体美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我们在学习《醉翁亭记》时,除了要让学生领略其中描写的幽美秀丽的风光,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外,还要设疑激趣,引导学生探究欧阳修的思想内涵。这个为人所不知的太守之乐究竟是什么,经过一番讨论,得出结论,即太守与民同乐的理想。进一步深入,联系上一篇文章《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再次讨论,得出结论,古人尚有怜恤天下百姓,“以天下为已任”的思想,那么今人又该如何呢?再次讨论,让学生发言,以激发他们树立一种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从而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既是一堂美文欣赏课,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把握人文精神的内涵,走人文教育之路,才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浅论论文(汇总17篇)篇十六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背景下该如何进行语文教学,才能有效地达到《语文新课标》的要求,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能够教会学生学会祖国的语言文字,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及时调整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改变过多强调学习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的教学习惯,主观上积极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行为,力争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中,如何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进行了尝试和探索,现将几点体会浅谈如下:

一、把德育工作放在语文教学工作的首位。

当今社会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社会,是科技竞争的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是对新形式下的人才作高标准要求的社会,也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做严格要求的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出能适应新形式发展的全面人才。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教育应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的。“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可见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以教师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从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诗言志”“言为心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自身要求。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两方面得到发展。凡是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怎样做人的,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培养人才的需求,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迫在眉睫。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使受教育者在德、智方面得到发展是我们教育的方针。教学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如何能把思想品德教育艺术地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德智相长,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注意教师的角色定位,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结合教材内容把握学生心理特征。

(一)注意教师的角色定位,尊重每一位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和他们和平相处,在学习和生活中做他们的知心人,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对他们的兴趣、爱好、专长、给予赞赏,激发兴趣,学生虽然年少,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表扬,表扬会使他们更加自尊自荣。因此,常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班里表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更坚定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更能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结合教材内容把握学生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寓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如:《行道树》,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让学生有意注意,使其进入角色,组织学生扮演行道树,创造性地加上了“我”向行道树说几句话这样一个表演内容,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1。从认识汉字美进行德育渗透。法国著名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这样写道:“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语言是祖国的象征,都德在文章中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爱国热情。但是作为我们的学生就应该这样认为,汉语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最具灵性。汉字的特点是方方正正,单从一个“人”字的写法上,就可以看出老祖先对我们人类寄予的厚望――做一个顶天立地、正正直直的人。汉字的字形不仅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汉字的创造空间非常大,我们知道,中国汉字不过几千个,词汇却浩瀚如海,并且词汇的内涵丰富、韵味无穷,我们会在阅读中发现汉字的美感,感受汉字的魅力,热爱祖国的语言。

2。从语文教材内容中渗透来树立人生观。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当今社会,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在语文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俄国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生命的意义》一课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故事,保尔在身体残疾、双目失明的情况下,还以非凡的毅力坚持写作。让学生思索人生意义的这段话:“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呢?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你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也不因虚度年华而羞耻;这样,在你临死的时候,你能够说:我的全部生命和整个力量都已献给了世界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让同学在铿锵有力的朗读声中,感受到了他为实现理想的高昂情绪和坚定信念。

3。从语文教材内容中渗透来学会自立自强。冰心作品《小桔灯》中的小姑娘形象,“她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使我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在这一课教学中,让同学们知道,和小姑娘相比,我是多么幸福啊!让他们说出幸福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同学们的肺腑之言,感到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责任重大。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不仅要培养他们树立崇高的目标,还要让他们学会自立自强。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家长过分溺爱,无形中使他们产生“唯我独尊”的狭隘思想,缺乏爱心、同情心,缺少独立性和自理能力。所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让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父爱母爱”,让同学们列举出父爱母爱的种种事实感慨:谁言寸草心,难报三春晖!有位同学这样说道:“世间最纯洁的便是母爱,她的宽容涵盖了我们一切的幼稚和无知,她的宽容更无法掩饰我们内心的自私,如果要学会爱别人,就先从热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吧。”爱,是不能忘记的。只有人人都懂得爱的力量,生命才会越来越珍贵,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让他们学会珍爱自己、关爱他人,自立自强。

4。利用课外阅读实施德育教育。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例如《名人传》叙述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的高尚和顽强在于她们的`心灵。使其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

5。利用名言警句的积累和理解进行德育教育。在初中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例如讲解《岳阳楼记》,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好处。

语文课不是政治课,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是以使初中学生通过训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根本宗旨的。文以载道决定了初中语文教材承载了大量的思想内容,决定了初中语文课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的特点。当前,需要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培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艰苦奋斗、执著追求正义和理想的精神,逐步养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这些良好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语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有必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况、良好的性格、宽广的胸怀、乐观的人生态度。如《沁园春?雪》就要注意这方面的教育。又如《藤野先生》向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使他深感凡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给别人示众的材料。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极富形象性,没有洋洋洒洒的长篇议论和剖析,绝大多数课文中包含的思想内容也不是直接用术语、判断和推理来表达,相反,它们总是通过对特定情感的表达、事实的叙述、景物的描写、故事的展开,来寄寓特定的思想内容。语文教材的三大常用文体中,记叙文、议论文及说明文都具有思想性,都能在德育方面发挥影响。我们只应将德育立足于:一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感;二是在教学过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三是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育爱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德意志品格。

总之,在语文教学研究中,我们深感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有利的资源和养料。教师只有在教材处理中善于发现和深入挖掘德育的内容,不断地增强德育渗透意识,才能使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才能有所创新,才能由过去重视基础知识,转向不仅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宽厚综合性的知识,尤其重视掌握人文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云南教育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4]《语文教材诠释》(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上下册)。

[5]《中学语文教学通讯》(1至7期)。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浅论论文(汇总17篇)篇十七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成长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大部分初中学生步入高中能很快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但是也有多数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教师通过有效处理初中与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不仅能够使学生较快适应高一语文课程的学习,更能够为学生高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语文教学;差异;。

从初中阶段过渡到高中阶段,伴随着语文教材的难度加深,高中学生所需学习的知识量逐渐增多,学校教材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的需求有进一步的增强,这就促使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上皆出现了不衔接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初高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要求掌握的能力素养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一)在教学目标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在初中阶段,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阅读与写作方面有一定的突破,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这一阶段,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情感与态度的积累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初中阶段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相比,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在掌握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上形成的,更加注重表达、逻辑、运用等。

(二)在培养目标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初中阶段语文课程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课堂实践能力,对语文的语感掌握能力。和这一阶段相比,高中阶段,特别是高一阶段,则倾向于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校教育更注重学生探索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初中阶段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与高中阶段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侧重点不同,初中阶段语文着重要求学生在处理文章时,要有清晰的思路,能够对文章内涵有深刻的理解,能够对部分词句在整个文章中、语境中的意义以及作用有一定的掌握,并初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看法以及作者所持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点。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能够对阅读材料本身进行有效分析与合理判断,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了解到文章所反映的本质,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价值观有深刻的认识。

(一)要加强对教学进度的有效衔接。

针对高中阶段学生所面临的知识点较多,学习难度比较大,学习时间较紧等几大问题,高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这种现象进行分析、掌握,并采取有效策略,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开快车”,坚持教学循序渐进,制好进度;同时,根据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适当地控制好教学难度。

(二)要加强教材体例及教学目标的衔接。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得知,初中阶段与高中阶段语文在教材编写方面有所不同,因此,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需要逐步调整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要全面对教材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对学生学习特点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同时,教师要明确初高中阶段,在语文培养目标上是不同的,让学生做到语文课程学习的逐步衔接。

(三)要加强对初高中语文知识层次的进一步衔接。

高中阶段语文在课堂篇幅方面,通常较长,在课后习题方面,多以主观认识题为主,习题较少,但考查的知识点却很全面。高中语文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宽加深,迁移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适当进行引导,使学生适应长篇、深度的文章阅读。

(四)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衔接。

初中阶段以加强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记忆能力、理解能力为主,而高中阶段主要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为主,更加注重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有效运用,因此,教师要不断研究、分析,通过改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加强语文在实际生活的运用,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衔接。

综上所述,初高中的语文教学衔接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对待、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对初高中语文教学的区别所在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出高一语文教师要做好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注重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的有效改善,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以便于学生能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袁家强.论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d].河南大学,.

[2]吴伯军.体验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s1).

相关范文推荐

    网站管理实施方案大全(17篇)

    实施方案是为了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实施方案的成功关键在于团队的合作和领导的指导,以下是一些团队合作的实施方案范例,供大家参考。

    通报上年度组织生活会问题整改情况(优秀18篇)

    通过情况通报,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并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常见的情况通报错误和不当表达,希望能给予大家一些警示。1.加强政治理论

    大二学年自我鉴定书表(精选13篇)

    范文范本的写作风格和语言表达需要与读者的阅读水平和背景相匹配,以便更好地传递信息和理念。接下来是一些值得阅读的范文范本,相信能够为大家拓宽写作思路和提供参考。

    房屋转让合同(热门17篇)

    转让合同一旦签订,双方需按照约定的条件和方式履行各自的义务和责任。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多个实际案例的转让合同范文,以供不同行业和领域的朋友参考使用。因供求关系,甲方

    新员工入职军训培训心得(热门16篇)

    军训心得是总结自己在军训期间所经历和体验到的一切,通过文字来回顾和展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军训心得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和灵感。恒大从1997

    考研英语如何复习(热门18篇)

    英语是科技和商业领域的重要工具,掌握它能够带来更多的职业机会。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英语,下面分享一些英语学习资料和资源。考研进入倒计时。作文,作为考研英语中占

    刑事技术鉴定书(模板14篇)

    范文范本是为了提供写作参考而收集的一系列优秀作品,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范文,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xx年全年工作中我始

    顺口溜式婚礼主持词范文(14篇)

    主持人应该能够与与会人员建立良好的关系,让每个人都有参与和表达的机会。下面是一些相关的案例和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出发:讴歌纯真爱情,诉说美好姻缘

    初中重返母校(优质14篇)

    优秀作文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独到的见解,能够给人以启示和思考。下面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优秀作文的写作技巧。在新的学校难免会有些不

    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论文(实用19篇)

    在质量月活动中,每个部门都会制定相应的质量目标,并进行量化评估。以下是一些质量月工作总结和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的质量改进工作有所帮助。歌唱是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