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实录(专业21篇)

时间:2023-12-09 作者:XY字客

优秀作文的核心是要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思考,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剖析和细致分析,展现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观点。阅读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本,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思辨能力。

语文教学实录(专业21篇)篇一

教师:前几天,我上网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有一个日本旅游团游览寒山寺后,向苏州市政府提议,要为张继铸一枚一吨重的金质奖章,以表彰他及不朽的《枫桥夜泊》。因为《枫桥夜泊》,寒山寺成了一座著名的文化公园。同样,湖南岳阳市的岳阳楼,由于北宋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座“文化楼”、“精神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岳阳楼记》。

(板书课题、作者,文化楼、精神楼)。

教师:学课文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包括岳阳楼在内的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的一些概况。请上网搜集资料的同学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甲:我国古代四大名楼指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和山东的蓬莱阁。

学生乙:不是蓬莱阁,应该是鹳鹊楼。

教师:一般说来,应该是山西的鹳鹊楼。

学生甲:(继续)我提的问题是:你能列举出有关四大名楼的诗歌吗?

(学生神色兴奋,议论纷纷,但背诵不出)。

教师:被称为全唐诗的第一首、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开头一句是“白日依山尽——”

学生: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师:李白有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怎么说?

(学生七嘴八舌,背不出的急得跺脚)。

学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师:唔,不错。初二时我们还学了崔灏的《黄鹤楼》,开首一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

学生: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声音参差不齐,有学生笑了。教师提醒)——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教师:前面学,后面忘,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可见,平时的积累是多么重要。余下的,老师给你们简单搜集了,请看——(投影四大名楼及诗篇等)。

(学生兴奋,注意力集中,小声猜测)。

学生甲:是滕王阁。

学生乙:不对,滕王阁在江西,在长江一带。

学生丙:是鹳鹊楼,因为它在山西,在黄河一带。

教师:很好,你们的地理概念还是蛮清晰的。所以啊,学习语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下面,我还想请同学介绍一下本文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

学生甲: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人,1015年进士,是仁宗朝政治改革派的中心人物,深为欧阳修钦佩和拥护。景佑年间被贬饶州;庆历新政失败后,贬邓州、杭州、青州等地。范仲淹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声望极高,他的文学创作也很有成就,写景抒情文《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盛传不衰的登临杰作;他以政治家、军事家特有的情怀创作的《渔家傲》,突破了词专写男女风月的界限,开苏轼辛弃疾豪放词之先河。但可惜,范仲淹创作的数量不是太多,因此,我们学习他的文章,会倍觉珍贵。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藤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庆历六年六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范仲淹用冼炼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尤其是阴晴变化引起登临者的或喜或悲之情,归结到“古仁人之心”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故当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这跟欧阳修写作《醉翁亭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颜直谏,不怕因此获罪。他发动了庆历新政,这一政治改革,触及到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各个方面,虽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而失败,但却开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教师:你介绍得十分全面,告诉大家,这段资料从哪里来?

学生甲:就是老师你写在《常州教育报》上的,大家手头都有。(学生们笑起来)。

教师:所以,上网、读报,也是我们获取语文知识的一个途径。下面,请大家仔细听老师朗读,感知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教师充满激情地朗读全文,学生听得很专注,听完了,大家吁出了一口气。)。

教师:请大家集体朗读全文,要求读出节奏和气势。

学生:集体朗读。

教师:还不错,太快了点。请看小黑板,哪位同学上来完成拼音汉字互写?

(一学生上去书写,其他同学指指点点,表示有意见)。

教师:有不同意见的,请说明。(学生纠正两处错误)。

教师:我这儿有两副对联:(出示投影)。

洞庭西下八百里,四面河山归眼底,

淮海南来第一楼。万家忧乐到心头。

请大家选择:如果形容岳阳楼气魄雄大,该选哪一则;如果用来概括全文内容,哪一则最恰当?(学生又开始议论)。

学生:前者选第一则对联,后者可以概括全文内容。(大多数学生赞同)。

教师:既然这样,这“四面河山”可以具体到文中哪些段落呢?

学生甲:第二小节开头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学生乙:第三小节也是。

学生丙:第四小节还是。

教师:(板书写景部分)岳阳楼有此“大观”,才会让“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里优越的地理条件体现在哪八个字上?“迁客骚人”看到不同的自然景物产生的思想感情如何呢?(学生寻求答案,举手了)。

学生甲:“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是说它交通便利,所以迁客骚人很容易来。

学生乙:当他们看到阴沉沉的天气和萧条的景色时,心情就很坏,文中用“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来概括。

学生丙:当他们看到春和景明的景色时,就“喜气洋洋”,端起酒杯喝起酒来了。(学生笑,)。

教师:很好,能各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他们的感情吗?

学生:(集体)“悲”和“喜”。(声音拖得很长;教师板书两字)。

教师:不错。请大家鉴赏一下这副画,是黄红同学画的,怎么样?

(学生伸长脖子看,议论)。

学生甲:上面画了几只破船,还有阴沉沉的天色、湖水。就是没把“浊浪排空”画出来。

学生乙:还可以,那个颜色好。

学生:不,是为了写后面的“古仁人”,写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感情。

教师:你能解释这话的意思吗?

学生: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跟“迁客骚人”的感情不一样。

教师:很好。(板书)具体说来,“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么理解?

学生:(集体,迫不及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教师:意思是—。

学生:(集体,整齐不够)在高高的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老百姓;不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君主。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

学生:(集体)不,他们在应该快乐的时候才快乐。(有一部分人笑起来)。

学生甲:应该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再享乐”。

教师:对。如果我们来分析两者忧乐的出发点,那么“迁客骚人”是“个人忧乐”,而“古仁人”应是怎样的呢?请用上面对联中的四个字回答。

学生:应是“万家忧乐”。

教师:很好。(板书)我们来总结一下:本文并非单纯写景,写景是为了引出“迁客骚人”及他们的“悲喜”之情,而这又是为了引出后边的“古仁人”及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的思想倾向显而易见。最后自然得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旨句,真正做到了“水到渠成”。

教师: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再来读文章,会读出更好的语气和感情来。

学生:有感情地集体朗读。

教师:大有进步。我们想啊,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学生相互商量)。

学生甲:唐朝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学生乙:南宋陆游的《示儿》说-------“但悲不见九州同------”(背不出,教师带领大家一起背)。

学生丙: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也是。(集体背)。

学生丁: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也是。

教师:多好的例子,典型的“万家忧乐”!

学生:还有屈原。屈原用自己的生命来书写爱国爱民的篇章,令我们肃然起敬!(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

教师:举了这么多例子,我们也应从中受到教益,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下面是老师给大家搜集的这方面的格言,请大家读一读,品一品,课后摘录下来:(出示投影片,学生在教师带领下集体读,情绪激昂。)。

儒家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明朝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孙中山:天下为公。

毛泽东:粪土当年万户侯。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共产党人:解放全人类。

教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请大家课后以两人小组为单位,口译全文,不懂处作好记号。下课!

板书:

文化楼、精神楼。

岳阳楼之大观迁客骚人:个人忧乐。

霪雨霏霏------悲。

春和景明------喜。

古仁人:万家忧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主旨)。

语文教学实录(专业21篇)篇二

一、“新”与“旧”

生:一定要选“邮票”这个意象吗?

师:你想换作什么呢?

生:可不可以把“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换作“乡愁是一句热热的叮咛”?

师:有意思。同学们评评。

生:我觉得可以,“叮咛”也是母亲常做的事情。

生:可以,但不太好,不够含蓄。

生:不好,很普通,大家都会这么想这么写,没有创意。

生:根本不行。余光中写《乡愁》的时候,恐怕电话还没有那么方便,母亲的叮咛不容易传达到吧。

生:“叮咛”不好,主要是引不起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不像“邮票”,这词语让人遐想联翩,让人想象这一封封信里传递着母亲和儿子多少故事啊!

生:“邮票”标志着分离与挂念,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所以会引起所有读者的共鸣。而且这个比喻很新颖别致。

生:如果不用“邮票”而用“叮咛”,后边的“这头那头”也不能用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就被破坏了。

师:讨论得非常好,因为大家已经在不自觉中涉及到了诗歌意象选择的要求,比如要新颖,要含蓄,要引发联想等等。来,读这一小节,把你们的感悟用朗诵表达出来。(生反复读)。

师:如果你现在来写《乡愁》,你会怎么选择比较新奇的意象呢?

生:乡愁是一个短短的电话。

生:乡愁是一封淡淡的e-mail。

生:乡愁是电视台每日的天气预报。

生:乡愁是摄像头前久久的等待。

……。

二、“重”与“轻”

生:我发现诗歌中“头”字重复了很多次,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

师:你是不是觉得可以用其他的词语替换?

生:我们一般用的是“这边”“那边”“外边”“里边”。

师:那我们把全诗的“头”都换成“边”,再来朗读一下全诗,体会一下感觉是否一样。(生齐读)。

生:“这头那头”给人的感觉是在距离的两个尽头,很遥远。“这边那边”似乎隔得很近,没有那么遥远。

师:说得不错。再来读一二小节,除了距离的远,体会一下还有什么不同?

(生换读一二小节)。

生:“这头那头”语音上给人的感觉要厚重一些,而“这边那边”发音却是轻飘飘的,厚度不够。

师:好个厚度不够!汉语言就是这样,相同的意思因为语音的不同就会使一个顿挫一个轻快。余光中用顿挫而弃轻快,这就是诗人内心世界很郁闷的折射。来,再比较着读最后一小节。争取读出距离的遥远和情感的沉重。(学生换读比较)。

三、“有”与“无”

生:四节诗中的四个形容词都用得很有意思。邮票是“小小的”,船票是“窄窄的”,坟墓是“矮矮的”,海峡是“浅浅的”,这些词语都很普通,但我觉得很耐人寻味。

师:发现得好。邮票自然是小的,但是如果删去“小小的”,味道会如何呢?读一读。

(生读:乡愁是一枚邮票)。

生:不好,好像差点儿什么东西似的。

师:差什么?

生:“小小”中似乎有大大的什么……。

师:有意思。“大大的”什么呢?加上。小小的”,再读一读。

(生加上反复读)。

师:说说“小小的”中间有什么“大大的”?

生:小小的邮票,大大的空间。

生:小小的邮票,重重的离愁。

生:小小的邮票,深深的思念。

生:小小的邮票,长长的距离。

师:小小的邮票,如那小小的蚱蜢舟——。

生:载不动许多愁。

师:对了,邮票越小,离愁越多越沉越深。这实际上是诗人一种痕迹不露的情绪暗示吧。再来读,读出你们感觉到的小与大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奇”与“平”

生:诗人的“一方矮矮的坟墓”和王老师的“一座高高的坟墓”都写得好,虽然不一样,但都表达出了相同的情感。

师:谢谢你的肯定。我们的情感相同在哪里呢?

生:都很苦闷。

师:那我们的表达为什么却恰好相反呢?

生:您站在高大的坟墓面前,您就很渺小。您的母亲睡在高大的坟墓里面。会很孤独。

师:很好。高大的坟墓衬托出了——。

生:王老师的孤单。

生:您和母亲的距离就更遥远了。

生:“一方”的意思就是小,母亲睡在那么小的坟墓中,会不会很逼仄,不舒服?

生:“矮矮”也是一样,坟墓这么小,但诗人和母亲的距离却是天人相隔,那样遥远。这些词语表达出了诗人的心痛。

生:“矮矮”也表达出了诗人情绪上的极端压抑。

生:有道理,海峡本来就是深的,不可能浅,浅只是诗人的一种错觉。

生:不是错觉,是希望,希望那海峡浅一些,再浅一些。

生:我认为这个“浅浅”,比“深深”表达的感情更为厚重。海峡虽浅,但是台湾和大陆却不能团聚,这和那“矮矮的坟墓”表达的无奈和痛心是一样的。

师:非常好。同学们用个性化的语言解读着诗人个性化的感受。这就是真正地读诗了。那我们来读吧,读出这两节诗中沉沉的压抑和绵长的叹息。

(生反复读这两小节)。

五、“直”与“曲”

师:你认为应该怎么变呢?

师:你真是一个有意思的孩子,提出了一个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那么,按照你的改法,我们来读一读,大家体会一下看行不行?(生读)。

生:我觉得把“后来啊”改成“中年后”不好,“后来啊”,有点像讲故事那种味道,娓娓道来,让人觉得亲切。

生:一个“啊”字,给了我一种时间很久远的感觉,好像作者长长的一生就在这“啊”字中了。而“中年后”比较死板,没有那种一声叹息的沉重感。

生:“后来啊”还给人一种联想,母亲的去世带给诗人的惆怅一直延续到今天,延续到此刻,还会延续到未来。总之,我觉得“后来”是一个时间不确定的词语,这会让人联想到作者一生的坎坷,这就使全诗更有了一种沧桑感。

生:我觉得“而现在”好像一下子就把什么东西定格了。

生:我的感觉是“后来啊”,把人的情绪和思维拉得很远很远了,突然在最后一节来一个“而现在”,思路也就突然凝固了。

师:你们的感觉很有意思。到底是什么突然定格突然凝固了?需要定格和凝固吗?

生:最后一节是情绪的高潮,需要定格,需要凝固。

生:如果说“后来啊”把情感拉得很长很长了,最后一节猛一用“而现在”一收,就把诗人最深的一种乡愁——祖国情民族恨推到了读者面前。

师:你的意思是这就像电影中的——。

生:大特写。

生:而如果用“老年后”,因为语言形式和前边完全一样没有变化,那么情感也就是一根直线,没有形成起伏,这也就不能凸现全诗情感的高潮。

师:大家的意思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些变幻了形式出现的时间词语,一起连缀成了一根变化有致的情感线索,它牵引着读者去体会诗人坎坷的一生和复杂的思绪。因为语言形式的变化,诗人的情感就呈现出了跌宕之势,诗人感情的高潮就被“宕”出来了,就被烘托出来了。非常佩服大家很有个性的解读。现在,让我们再次朗诵第三节和第四节,读出情绪的跌宕和高潮。(生齐读)。

精彩来于细读。

xx华。

教师紧紧抓住诗歌意象与语言这两个核心要素,通过对比品味,引领学生体悟这首诗歌的深刻与厚重,读出了诗情,读出了新意,更是读出了“语文”。

整堂课,王老师紧紧抓住“体悟”与“诵读”两个环节。促进师生互动,共同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正是因为有了师生对文本的深入细读,才有了对文本的深层的“发现”。

例如“‘轻’与‘重’”这一环节,学生的发现可以说让人惊叹,能从“这头那头,里头外头”中的一个“头”字,品出一种遥远与厚重。正如夏丐尊先生所言:“文本细读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

在“‘新’与‘旧’”的环节中,王老师请学生选择比较新奇的意象来写《乡愁》,学生选择了“电话”“e—mail”“天气预报”等。这些意象的选取充分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发现,对自我的发现,尤其是“天气预报”这一意象,初看令人愕然,细细一品。发现颇为耐人寻味,可能比其他几个意象有着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更为丰富的意蕴。

总之,诗歌教学,必须通过文本语言深入诗的灵魂,在教学中最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想象活动。一旦学生的感情体验被激发,想象空间被扩展。教学就能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

语文教学实录(专业21篇)篇三

师: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九章·哀郢》中写到“狐死必首丘”,也就是说狐狸死时必将头朝向出生的山丘。兽尚且如此,人又怎能不承受思乡之愁?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品读余光中先生的一首乡愁诗,感受诗歌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吧。

一首新诗在手,你一定想先睹为快吧,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生:学生读诗。

师:声音渐落,提一个问题:这首诗适合用怎样的语调朗读?

生1:悲伤的。

生2:低沉而满含深情。

师: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不用欢快的、轻松的、愉悦的语调来读?

生3:因为这是一首写愁绪的作品。

师:是啊,这是一首饱含思乡之情的作品,读起来让人的心不免随之沉重起来。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故园暂不能还,便滋生了那宝马香车也载不动的乡愁!让我们带着这份对诗歌的理解,共同朗诵这首诗吧。

生:齐声朗读作品。

生4:第一节诗写小时候,应该轻松些;第二段写长大一些了;第三段写母亲去世,很悲伤;第四段写对国家的思念,很沉重。

师:很好,说得在细致些,能吗?第一节诗写的是作者小时候,当时什么境遇?

生:母子分离。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5:因为第一节诗中写到邮票,说明两个人要有书信往来,可见母子分离。

师:也就是说第一节诗,为的是展现“少小离家”的境遇,朗读时重在展现对母亲的依恋。让我们试读一遍。

生:齐读第一节诗。

师:那么第二节诗呢?

生6:表现的是对新娘的依恋。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7:其实这首诗的每一节分别有两个字表明是对谁的依恋:第一节的“母亲”、第二节的“新娘”、第三节的“母亲”、第四节的“大陆”,这些都是诗人思念的对象。

师:很聪明,他把每一节表明作者思念对象的词语都为我们找出来了。也就是说第二节诗,为的是表明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让我们来试读这节诗。

生:齐读第二节诗。

生8:第三节诗思念的是逝去的母亲。

生9:第一节诗表现的是离开家时一个小孩子想念母亲,能见而暂时未见的伤心,而第三节诗写的是一个成年人在母亲去世后想见却不能见的痛苦,感情是丝毫不同的。

师:你的分析很精彩。第三节诗,为的是表达天人永隔的悲哀,朗读时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挚情感。让我们一起来试读第三节诗。

生:齐读第三节诗。

师:那第四节诗怎样读好?

生10:第四节诗表现作者对两岸祖国团圆的期盼,读起来应该满含深情。

师:你试读一句好吗?

生11: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很好。给你作个小提示:说“两岸祖国”可以吗?

生:祖国两岸。

师:是啊,第四节诗,为的是展现诗人情感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让我们一起来读第四节诗。

生:齐读第四节诗。

师:读诗就应当透过文字读出其中所蕴涵的感情。虽然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十六行,但是读的时候会发现,诗中的每一个词语都仿佛在低声地向我们诉说。就是这样一首诗曾经拨动了千万人的心弦,它究竟好在哪里呢?我想听一下同学们的意见,按照的你们的个性解读来说。

生12:不仅表达了个人的小我感情,还表达了希望大陆台湾统一的情感。用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表明对回归祖国的盼望之情。

生13:这首诗的感情是一步步升华的:最开始是母子分离、再到与新娘分离、再到生死之别、再到对祖国大陆的别离,感情一步步升华。

生14: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思国之情。表达最为鲜明的是第四节诗: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生15:作者是分不同的时间段来写的,分别抓住“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条理非常清楚,不仅是感情的脉络,也是诗歌节奏的分界,让我看到了结构富有音乐美的四节诗。

生16:作者把自己四个阶段所感受的乡愁,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种不同的事物上。邮票和船票使我和母亲、妻子得以联系,使我一解乡愁之思。因为邮票使自己和母亲联系,而用船票他就可以坐船回家看他的新娘。后面两个事物阻隔了他,坟墓使他再也见不到母亲,而海峡就使作者再也不能回到他的故乡。母亲死了,即使穿越坟墓也不能见到活生生的母亲了。但是,如果穿越海峡就能回到大陆。死别无法改变,但生离更让我们不能接受。

师:;有了这样的解读,我们再来朗读一次吧。一位同学领读,读每节诗的一、二两句,女同学读每节诗的第三句,男同学读每节诗的第四句。

生:再读诗歌。

师:也许你们的声音还很稚嫩,但你们营造的诗歌味道浓厚而动人!正是这首诗感动了一代又一代游子,我国许多著名表演艺术家都曾经深情演绎过这首诗,让我们共同领略这唯美的艺术世界吧。听范读。

生:听范读。

师:范读的好吗?你们要不要再来读一次?我相信你们读得会不亚于名家。

生:齐读诗歌。

生17:读诗歌。

师:有人说,一首诗歌,只有读出来,它的生命才能得到最完美的展示。刚才同学的朗读已经让这首诗有了灵动的生命。《新诗鉴赏词典》中评价《乡愁》有如美术中柔美而略带伤感的“素描”。品读每一节诗,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你能根据诗歌进行大胆想像,描述每一节诗让你想到了什么?有哪些人物?会有怎样的故事?任务分组。

生18:我能想到作者站在船头上,望着大陆,泪水落在海中,流回到大陆。

生:啊?

生19:一个少年拿着笔在写信,

生20:母亲在故乡收到信时的思念和不舍。

师:第二节诗让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21:作者结婚不久便和妻子分开了,他分外思念妻子却只能梦中想见,因为是战争年代无法想见。

师:给你一个背景提示:余光中婚后赴美读书,要想见妻子,便要坐轮船返台。

生22:作者在渡口徘徊,想念妻子,却无法想见。

师:你猜他这是会有怎样的表情?

生23:泪流满面。

师:那也许余光中是一个“男儿有泪不轻弹“的人呢?

生24:可能会沉思吧。

师:你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沉重相思情感下的诗人剪影。接下来我们看第三节诗。

师:老师发现了一个细节,他在描述这个画面时,声音都有些哽咽了,尽管不知道有怎样的缘由,但诗歌带给我们的感动却清晰异常。接下来看第四节诗吧。

生26:最后一节诗让我仿佛看到一位老人,站在海峡边的礁石上,用饱含沧桑的眼神,遥望对岸的祖国。

师:这个同学用了几个非常好的词语“沧桑”、“遥望”,我想你们已经一步一步的走近了这首诗。老师在读这首诗时也写下了画面解读文字,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师:小时候,离家的思念尽数献给了母亲,看到母亲写的信会哭,穿上母亲缝的衣会哭,想起母亲翘首的期盼更会哭……当泪水滴落在邮票上时,我相信母亲读信时会闻到泪水的清香。

生: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生: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师:后来啊,我只能在您的坟前跪倒,任儿子怎样的悔恨与自责,也无法把您从土层中唤醒。今生今世,真的再也无缘膝下尽孝了吗?我在外头,母亲您在里头!

生: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而现在,我的大陆!我多想手挽起裤腿,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趟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多想在您的怀里深情的'叫您一声:“母——亲!”可现在却不能够啊!

生: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有没有使你们的头脑中闪现一个个凄美的画面?也许那份记忆会持续多年甚至终生,不想让这么美丽的画面凌乱无序,我们为诗中的四组画面取个名字吧。我们知道乡愁缘于离别,为了更好的表达诗中情感,每个名字的最后最好以“别”字结尾,好吗?请大家两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27:母子分别、夫妻分别、母子分离、两岸分离。

生28:我都用两个字:分别、告别、永别、离别。

生29:骨肉分别、夫妻分别、生死分别、两岸分别。

生30:母亲分别、新娘离别、生死永别、结果离别。

生31:骨肉分别、夫妻离别、生死永别、两岸暂别。

师:你为什么要把“暂别”重读音?

生32:因为我相信:总有一天大陆和台湾终会统一的。

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家国别。

你们的解读带给我的震撼,让我有心课后再读这首诗,谢谢你们。

生33:“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浅浅的海峡,却也可望而不可即呀。

生34:很深。

师:其实台湾海峡长38千米,宽19千米,平均深度100米。作者把它说成“浅浅的”,是因为它成了作者返回大陆看一看的巨大阻隔。浅浅这个词恰好的表达出作者有家不能回的沉痛感。1949年离开大陆,1972年写这首诗,23年不能踏入故土一步,那种感觉,那种滋味向谁去说,谁又能体会得到呢!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深深坠入余光中的情感世界中。如此好诗不背下来岂不遗憾?闭上眼睛,静想一分钟,理清诗歌思路,让我们带着对诗歌最真诚的理解共同背诵这首诗。

生:齐声背诵整首诗。

师:实在不忍心打断我们同学满是诗情的思绪。可人生就是这样,分别总是不期而至,一如乡愁。千百年来的人们提起乡愁总是心惊魄动,泪水涟涟。其实动人的乡愁诗还有很多,比如席慕容、李广田、李春生、舒兰等作家的乡愁诗,感情虽然一致,但写法各异,建议同学们课后找来品读一下、比较一下。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许多人不理解,余光中为什么如此眷恋自己的家乡?他自己揭开了谜底,他说:“我庆幸自己离开大陆时已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他曾在文章中真诚的写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他曾在诗中深情写道:我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的睡去,满足的想……但愿在余光中先生的艺术世界中我们都已满足了一回!

语文教学实录(专业21篇)篇四

师:同学们都爱看动画片吧?今天我们也来看一段动画片。

〔多媒体〕动画(大水冲断浮桥、铁牛沉入水底)。

师:哎呀,大铁牛沉到水底了,这可怎么办呢?

〔多媒体〕课题。

(板书捞铁牛)。

师:谁来捞?怀丙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捞铁牛?

(提问)。

(板书原因拴住浮桥)。

师:好,我们了解了捞铁牛的时间(宋朝)、地点(黄河边)、人物(怀丙)和原因(拴住浮桥),接下来,我们就准备捞吧!

(板书:准备――捞)。

二、学习、理解课文。

(板书的目的在于说明要先有准备才能捞,这是两部分内容,以帮助学习之后正确分段)。

(一)学习准备部分。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先来看看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1、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

师:课文中哪一段介绍了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第三自然段)。

2、自学、讨论:

师:现在自己轻声地再把这一节好好读一读,然后和周围的同学讨论讨论捞铁牛前究竟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注意:将所做的准备分成几个步骤!)。

3、提问、交流。

师:好,我们来看看准备工作的第一步是什么。

〔多媒体〕课文第三自然段准备部分(并将各步骤用不同色注出)。

4、归纳板书。

师:我们能不能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把这几句话概括一下呢?

准备:摸清位置备船装沙并船搭架拴牛绑架。

5、用自己的话说说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6、齐读第三自然段。

(二)学习捞铁牛部分。

1、了解捞起铁牛的原因。

师:我们现在来看捞铁牛的过程。先请看这样一段话。

〔多媒体〕第四自然段。

(指读、齐读并思考:这段话什么意思,加点字什么意思)。

师:笨重的铁牛能够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是因为拴住它的绳子越绷越紧,绳子越绷越紧是因为拴绳的船身不断地往上浮,船身能够上浮是因为水有浮力。怀丙能捞起铁牛,其实是利用了水的浮力。所以他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板书浮力)。

师:我们来看一看,一起感受一下。

〔多媒体〕动画(捞的过程)。

2、了解铁牛被捞起的经过。

师:铁牛只是从淤泥里拔出来了,却并没有捞上来,还少了什么工作?

〔多媒体〕第三段课文。

(注意:为什么要把铁牛拖回岸边而并不在河中间把它捞上来?)。

师:谁用自己的话说说捞起八只铁牛的经过?

(齐读)。

3、归纳板书。

师:如果我们也把捞起铁牛的过程分成几个步骤,第一步该做什么?

捞:铲掉泥沙船身上浮绳子绷紧铁牛拔起拖到岸边捞起铁牛方法相同只只拖回。

4、师:铁牛捞上来了,我们也该休息一下了,来完整地看看从准备到捞起这一过程〔多媒体〕动画(准备――捞)。

板书:

怀丙。

摸位置。

利用水的浮力。

出色的工程家。

准备捞。

捞起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课文录音,指名读课文。

二、检查本课生字。

三、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多媒体〕第三、四段课文。

师:好了,来想想我们前面留下的问题:捞铁牛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究竟有没有用处。

(讨论、交流)。

师:正是因为有了前面充分的准备,怀丙才能够顺利地捞起铁牛。而他之所以能做好如此充分的准备,是因为他在做事之前认真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个完整的捞铁牛的过程。

(男女分读)。

四、回顾课文。

师:从捞铁牛的原因,到捞铁牛之前的准备,再到捞铁牛的过程,最后捞起一只只铁牛,(板书事情发展)。

师:按照这样的顺序,怎样给课文分段?

五、总结全文。

师:到这里课文就学习完了。对于这样的.一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吗?

六、组织同学交流自己画出流程图。

语文教学实录(专业21篇)篇五

[教学内容]。

本课是一篇写景散文,主要写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色,引发了作者澎湃的激情,使作者深深陶醉,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自然段;。

4、积累语言,了解文中运用的联想以及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黄河外形的厚重、精神的厚重、文化的厚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积累语言,了解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走近壶口瀑布。

1、同学们,请看!(播放九曲黄河图片)这是哪儿?

生:黄河。

生:这里的水流真是汹涌湍急。

生:这声音十分巨大,震耳欲聋。

2、师:这里的黄河吸引了多少中外游客慕名而来,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来领略这“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壶口瀑布。看老师板书课题。

全班同学一起读!

二、初读感知,了解壶口瀑布的“醉”人之处。

1、师:来,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壶口瀑布。请大家打开书翻到94页,快速读读课文,注意文中的生字新词,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这篇课文词语丰富,有一些词语很少见,你能读准吗?

(课件出示:先声夺人、雷霆万钧、洪钟闷雷、挟风带雨、蒸云弥漫、悬流激荡)。

谁来读?

指名读。

师:你知道挟风带雨中挟字的意思吗?

生:带着的意思。

师:说的不错,谁再读?

指名读。

师:你知道雷霆万钧中钧字的意思吗?

生:这是古代的重量单位。

师:那万钧就是指——。

生:很重很重。

师:好,全班同学一起读!

3、师:读了课文,你能不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壶口瀑布的雄伟与壮观。

作者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出示:啊!壶口,在你的怀抱里我陶醉了。)你来读,再请你读,大家一起读!

三、精读深入,感受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

1、师:到底是什么让作者深深地陶醉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5自然段,(出示自学提示)勾画出让作者陶醉的语句,抓住重点词语在批注中写下自己的感受。(教师巡视,掌握学情)。

2、师:你找到了哪一句?

生:我找到了这一句:那升腾的水雾因为阳光的折射幻化出道道彩虹,有的从天际插入,似长鲸饮涧;有的横卧河上,如彩桥飞架;有的飘忽游移,像花团锦簇;有的断断续续,扑朔迷离。我体会到壶口瀑布由于太阳光的折射幻化出的彩虹很美,作者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它的美。

师:用了排比后写出的是一种怎样的美?不用行不行?

合作读几个有的。

师:还有谁也想合作读一读?

3、师:你还找到了哪一句?

生:我找到了这一句:这声音好像火车出站、航班起飞、放炮开山。我感受到壶口瀑布的声音很大。

师:怎么大?用一个词来形容?

生:震耳欲聋。

师:作者是怎样写出这震耳欲聋的声音的?

生:用了几个比喻词,火车出站、航班起飞、放炮开山。

师:请读出这火车出站般地动山摇的声音!

生朗读。

师:这还是航班起飞一样的山呼海啸啊!你们这一大组读!

大组读。

师:这声音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作者用三个排列的比喻写出了这声音的特点,全班同学一起读!

齐读。

师:难怪人们还没有见到壶口瀑布,就被它深深震撼,这真是——先声夺人啊!

4、师:你还找到了哪一句?

生:我找到了这一句:只见滚滚黄水从高高的崖头跌落下来,挟风带雨,雷霆万钧,溅起的水雾散在空中,蒸云弥漫,仿佛从水底冒出滚滚的浓烟。我从挟风带雨这个词体会到瀑布从高高的崖头上跌落下来,带着风,带着水雾,向我奔袭而来。师:这跌落的水势真猛啊!请你来读!

生读句子。

师:还有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我从雷霆万钧这个词体会到滚滚黄水从崖头跌落下来,声音十分响亮,振聋发聩。

师:请你读。

生读句子。

师:你们真会学习,都发现作者在这里用了跌落这个词,是啊!黄河水从高高的崖头“跌落”下来才有了这磅礴的气势!(出示图片)它从秦晋峡谷而来,宽400多米,到壶口仅有四五十米,断崖落差却达40米。这跌落尽显壶口瀑布的豪迈与磅礴啊!这是怎样的气势呢?谁再来读读这两个词?(出示:挟风带雨、雷霆万钧)。

指名读词。

师: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滚滚黄河之水从高高的崖头跌落,好似一条巨龙向我们摇头摆尾,蜿蜒而来。

师:还有谁读?

学生再读词。

师评价:这八个字仿佛充满了无穷的力量。让我们把这两个词送回到课文中,再读读这句话。

生读句子。

师:这是多么让人震撼的气势啊!全班女生一起读。

女生齐读。

师:作者用了这些精妙的四字词语写出了壶口瀑布跌落时令人震撼的气势,让我们全班再读!

齐读。

生读!

师: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湍急的水流汹涌激荡,雾和云和烟向我们扑面而来,还散发着泥土的清香。震耳欲聋的声音在整个峡谷里回荡,仿佛要把整个山河都吞掉。

师:看,水底的激流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出示图片)来,全班同学一起读!

5、师:学到这里,谁来告诉我,作者是被壶口瀑布的什么所陶醉?

生:壶口瀑布的样子、声音让作者陶醉。

生:作者是被壶口瀑布那雄壮的力量、磅礴的气势所陶醉。

师:(板书:外形气势)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几个令人陶醉的句子:

那升腾的水雾幻化成无尽的遐想——。

6、这样壮美的壶口瀑布,怎能不令作者陶醉呢?难怪作者会由衷地感叹:(啊!壶口,在你的怀抱里我陶醉了。)。

四、重点品味,揣摩壶口瀑布的伟大精神。

1、师:多么震撼人的壶口瀑布啊,站在它的面前,我感到自己的渺小、柔弱,你呢?

生:站在它的面前,我感受自己十分的微弱,象一只蚂蚁一样。

生:我也觉得自己和壶口瀑布相比显得是那么微不足道。

2、师:作者又想到了什么呢?快速浏览第六自然段。

生:我忽然领悟了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境界„„。

师:作者领悟了怎样的“境界”?

生:远处看见滚滚的黄水与天相接,仿佛一条巨龙从天上向我们冲来。师:这就是千里黄河的气势啊!你来读句子!

生读句子。

师:这壶口瀑布带给中华民族的仅仅是那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高远气势吗?作为母亲河,她还孕育了一段特殊的历史啊!

(看视频918国难的历史)1937年7月,日寇悍然大举侵略我国,祖国河山备受蹂躏,中华民族岌岌可危。(音乐起)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光未然来到壶口,奔泻的瀑布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写下不朽诗篇《黄河颂》。后来,冼星海为此诗谱曲,《黄河大合唱》就此诞生了!这首合唱曲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奔向抗日的前线!

师:你听,你听!你从《黄河大合唱》中听出了什么?

生:听出了黄河波涛汹涌。

生:听出了义无反顾、坚韧刚强的精神。

生:听出了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精神。

师:请你读出这种精神来!

生读。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一名即将东渡抗日的战士,你会想些什么——。

生:那奔腾的黄河不屈不挠,奋勇向前,这真是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我也要奋勇杀敌,把日寇赶出我们的家园。

生:日本帝国既然要亡我民族、灭我国家,我们就要与他奋战到底。

生:我不能眼睁睁地看见我们国家的大好河山被倭寇蹂躏,为了祖国,我们要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

师:你们真是一群豪情万丈的爱国志士啊,男生一起读!

师:这壶口的气势,荡涤着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心啊!全班一起再来读读这整个句子——(整句连读)。

老师小结:作者又是被壶口瀑布的什么所陶醉呢?(精神)他由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丰富而深刻的联想,更加深了我们心底的感叹,大家一起读!(出示:啊!壶口,在你的怀抱里我陶醉了。)。

五、点拨领悟,传承壶口瀑布的厚重内涵。

师:你从哪一句知道的?

生:是这一句:它的威力在我胸中鼓动,它的雄风在我血管中呼啸,它的精神在我眼睛里闪动。

师:这“威力”“雄风”是指什么?

生:这“威力”“雄风”是指坚韧刚强、勇往直前的民族的精神!

生:是指不屈不挠、无所畏惧的民族精神。

就请你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们仿佛看到作者胸中鼓动坚韧刚强的血性!还有谁读?指名读。

师:我们已经看到你的血管中呼啸着勇往直前的气势!男生再读。

男生一起读。

师:你们也像作者一样读懂了壶口瀑布厚重的内涵啊!(板书:厚重内涵)。

是什么在我们的胸中鼓动?——。

是什么在我们的血管里呼啸?——。

是什么在我们的眼睛里闪动?——。

3、师:此时此刻,我心潮澎湃,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写下来!

学生写感受,教师巡视。

指名读自己写的句子。

生: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受到壶口瀑布的势不可挡,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受到兴奋与震撼,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自豪与骄傲。

生:壶口呀,你的颜色在我的眼睛里闪烁,你的声音在我的耳畔翻腾,你的力量在我胸中萦绕,我爱你,壶口瀑布!

生: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就应该携黄河之势,鼓壶口之力,树国人之风,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4、师:从今天起,我,我们每一个人才称得上真正的黄河的子孙啊!全班一起再读读这个句子。(课件展示:啊!壶口,在你的怀抱里我陶醉了。)。

5、好一个天下第一壶,它灌醉了李白、王之涣,灌醉了光未然、冼星海,今天又将我们灌醉。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再读读!(课件展示:啊!壶口,在你的怀抱里我陶醉了。)。

六、小结回环,徜徉壶口瀑布的“醉”人之处。

1、小结写法。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5课《壶口瀑布》,作者通过富有节奏的四字词语和充满激情、气势的比喻句、排比句,把壶口瀑布的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触景生情,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与美的享受!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啊!

2、布置作业。

搜集、阅读像《壶口瀑布》一样抒写内涵厚重的祖国山川胜景的文章,记下我们感受与收获。

语文教学实录(专业21篇)篇六

1、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音律美。

2、学习和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的含义,疏通文意。

3、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

【学习重点】。

同目标1、2。

【学习难点】。

同目标3。

一、导入。

生:黄鹤楼上有崔灏留下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师:而岳阳楼,我们就会想起那传唱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请同学们读一读关于范仲淹的一段资料,可能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有所帮助。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常自诵曰: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思考:

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

范仲淹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二、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课文。

师巡视,找出学生读错的`字:偕,

并让学生说说在读时觉得哪些字音读得没把握,哪些句子读起来拗口?

2、分组分节检查读课文,师指出错误处。

3、听朗读录音,小声跟读,感受课文语言特点,体味该如何去读。

4、学生齐读:

思考: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指名回答:

叙的是重修楼之事。

写的是洞庭美之景。

抒的是情。

议论的是先忧后乐。

学生对抒的什么情,答不上来。

5、请找出描写洞庭湖美景的句子来美读。

指名读,范读,学生参与评议。

三、疏通词句体味内涵。

1、学生对照注释,逐句疏通一、二节文意,有疑难处做好标记,同桌交流集体质疑,答疑。

2、检查字词解释情况:出示:记之(事)。

衔吞(景)。

得无异乎?(情)。相机解答以上的思考题,即叙的什么事,写的什么景,抒的什么情。及三重否定对意思的表达。

3、检查句子解释情况,师出示: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指名学困生翻译,有困难的请同学帮助解答。

4、思考:藤子京被贬为什么仍能政通人和,百废待兴?范仲淹为什么乐意为他作记?

洞庭天下水,如此壮观的美景,作者寥寥几笔带过,为什么?用书上原文回答。

第二节中有些句子为下文埋下伏笔,起承上启下作用,请找出来加以说明。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一、二小节。

2、想象迁客骚人汇聚岳阳楼时情形,并加以描绘。

【教学反思】。

1、课堂的导入注意了学生对古诗的积累。

2、整堂课,以诵读为主,以读促悟,而且读分读准,读通,读美,三个层次,五个环节。即自由读,分组读,听录音跟读,齐读,美读这样五个环节。收到了预期效果。这也符合古文的教学特点。

3、带点字的选择也费了些心思:记之(事)。

衔吞(景)。

得无异乎?这几个字的解释也正好可以解决上面的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句子的翻译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必要时教师才作相应的指导。

5、存在的问题:虽然注意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但缺少学法的指导,比如读书时对于停顿、重音、语气等都缺少必要的指导。再比如,翻译时没教给学生对于省略的句子成份,古今词意的变化,词序的调整上作具体的指导,这是今后应该注意的。

语文教学实录(专业21篇)篇七

一、“新”与“旧”

生:一定要选“邮票”这个意象吗?

师:你想换作什么呢?

生:可不可以把“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换作“乡愁是一句热热的叮咛”?

师:有意思。同学们评评。

生:我觉得可以,“叮咛”也是母亲常做的事情。

生:可以,但不太好,不够含蓄。

生:不好,很普通,大家都会这么想这么写,没有创意。

生:根本不行。余光中写《乡愁》的时候,恐怕电话还没有那么方便,母亲的叮咛不容易传达到吧。

生:“叮咛”不好,主要是引不起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不像“邮票”,这词语让人遐想联翩,让人想象这一封封信里传递着母亲和儿子多少故事啊!

生:“邮票”标志着分离与挂念,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所以会引起所有读者的共鸣。而且这个比喻很新颖别致。

生:如果不用“邮票”而用“叮咛”,后边的“这头那头”也不能用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就被破坏了。

师:讨论得非常好,因为大家已经在不自觉中涉及到了诗歌意象选择的要求,比如要新颖,要含蓄,要引发联想等等。来,读这一小节,把你们的感悟用朗诵表达出来。(生反复读)。

师:如果你现在来写《乡愁》,你会怎么选择比较新奇的意象呢?

生:乡愁是一个短短的电话。

生:乡愁是一封淡淡的e-mail。

生:乡愁是电视台每日的天气预报。

生:乡愁是摄像头前久久的等待。

……。

二、“重”与“轻”

生:我发现诗歌中“头”字重复了很多次,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

师:你是不是觉得可以用其他的词语替换?

生:我们一般用的是“这边”“那边”“外边”“里边”。

师:那我们把全诗的“头”都换成“边”,再来朗读一下全诗,体会一下感觉是否一样。(生齐读)。

生:“这头那头”给人的感觉是在距离的两个尽头,很遥远。“这边那边”似乎隔得很近,没有那么遥远。

师:说得不错。再来读一二小节,除了距离的远,体会一下还有什么不同?

(生换读一二小节)。

生:“这头那头”语音上给人的感觉要厚重一些,而“这边那边”发音却是轻飘飘的,厚度不够。

师:好个厚度不够!汉语言就是这样,相同的意思因为语音的不同就会使一个顿挫一个轻快。余光中用顿挫而弃轻快,这就是诗人内心世界很郁闷的折射。来,再比较着读最后一小节。争取读出距离的遥远和情感的沉重。(学生换读比较)。

三、“有”与“无”

生:四节诗中的四个形容词都用得很有意思。邮票是“小小的”,船票是“窄窄的”,坟墓是“矮矮的”,海峡是“浅浅的”,这些词语都很普通,但我觉得很耐人寻味。

师:发现得好。邮票自然是小的,但是如果删去“小小的”,味道会如何呢?读一读。

(生读:乡愁是一枚邮票)。

生:不好,好像差点儿什么东西似的。

师:差什么?

生:“小小”中似乎有大大的什么……。

师:有意思。“大大的”什么呢?加上。小小的”,再读一读。

(生加上反复读)。

师:说说“小小的”中间有什么“大大的”?

生:小小的邮票,大大的空间。

生:小小的邮票,重重的离愁。

生:小小的邮票,深深的思念。

生:小小的邮票,长长的距离。

师:小小的邮票,如那小小的蚱蜢舟——。

生:载不动许多愁。

师:对了,邮票越小,离愁越多越沉越深。这实际上是诗人一种痕迹不露的情绪暗示吧。再来读,读出你们感觉到的小与大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奇”与“平”

生:诗人的“一方矮矮的坟墓”和王老师的“一座高高的坟墓”都写得好,虽然不一样,但都表达出了相同的情感。

师:谢谢你的肯定。我们的情感相同在哪里呢?

生:都很苦闷。

师:那我们的表达为什么却恰好相反呢?

生:您站在高大的坟墓面前,您就很渺小。您的母亲睡在高大的坟墓里面。会很孤独。

师:很好。高大的坟墓衬托出了——。

生:王老师的孤单。

生:您和母亲的距离就更遥远了。

生:“一方”的意思就是小,母亲睡在那么小的坟墓中,会不会很逼仄,不舒服?

生:“矮矮”也是一样,坟墓这么小,但诗人和母亲的距离却是天人相隔,那样遥远。这些词语表达出了诗人的心痛。

生:“矮矮”也表达出了诗人情绪上的极端压抑。

生:有道理,海峡本来就是深的,不可能浅,浅只是诗人的一种错觉。

生:不是错觉,是希望,希望那海峡浅一些,再浅一些。

生:我认为这个“浅浅”,比“深深”表达的感情更为厚重。海峡虽浅,但是台湾和大陆却不能团聚,这和那“矮矮的坟墓”表达的无奈和痛心是一样的。

师:非常好。同学们用个性化的语言解读着诗人个性化的感受。这就是真正地读诗了。那我们来读吧,读出这两节诗中沉沉的.压抑和绵长的叹息。

(生反复读这两小节)。

五、“直”与“曲”

师:你认为应该怎么变呢?

师:你真是一个有意思的孩子,提出了一个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那么,按照你的改法,我们来读一读,大家体会一下看行不行?(生读)。

生:我觉得把“后来啊”改成“中年后”不好,“后来啊”,有点像讲故事那种味道,娓娓道来,让人觉得亲切。

生:一个“啊”字,给了我一种时间很久远的感觉,好像作者长长的一生就在这“啊”字中了。而“中年后”比较死板,没有那种一声叹息的沉重感。

生:“后来啊”还给人一种联想,母亲的去世带给诗人的惆怅一直延续到今天,延续到此刻,还会延续到未来。总之,我觉得“后来”是一个时间不确定的词语,这会让人联想到作者一生的坎坷,这就使全诗更有了一种沧桑感。

生:我觉得“而现在”好像一下子就把什么东西定格了。

生:我的感觉是“后来啊”,把人的情绪和思维拉得很远很远了,突然在最后一节来一个“而现在”,思路也就突然凝固了。

师:你们的感觉很有意思。到底是什么突然定格突然凝固了?需要定格和凝固吗?

生:最后一节是情绪的高潮,需要定格,需要凝固。

生:如果说“后来啊”把情感拉得很长很长了,最后一节猛一用“而现在”一收,就把诗人最深的一种乡愁——祖国情民族恨推到了读者面前。

师:你的意思是这就像电影中的——。

生:大特写。

生:而如果用“老年后”,因为语言形式和前边完全一样没有变化,那么情感也就是一根直线,没有形成起伏,这也就不能凸现全诗情感的高潮。

师:大家的意思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些变幻了形式出现的时间词语,一起连缀成了一根变化有致的情感线索,它牵引着读者去体会诗人坎坷的一生和复杂的思绪。因为语言形式的变化,诗人的情感就呈现出了跌宕之势,诗人感情的高潮就被“宕”出来了,就被烘托出来了。非常佩服大家很有个性的解读。现在,让我们再次朗诵第三节和第四节,读出情绪的跌宕和高潮。(生齐读)。

语文教学实录(专业21篇)篇八

对于初中课本中的乡愁诗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它设为专题课来讲。为了讲这节课可以说是做了很多铺垫工作。我是想把台湾诗人这种乡愁情结和中国古代文人的思乡愁绪结合起来。所以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古代思乡诗,又品读了余秋雨的《乡关何处》和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还借助贵站的音频材料,学生学会了《乡愁四韵》。以下是我的.教案,希望各位老师能给予宝贵意见。

课题。

乡愁千千结(乡愁专题)。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在音诗画的魅力下感悟余光中《乡愁》的韵律和情感。

2培养学生比较鉴赏能力,理解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乡愁情结。

3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陶冶其对诗歌艺术美的感悟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余光中《乡愁》的赏析,将它与席慕容、中国古代诗人的思乡进行比较,体会其中各异的乡愁情结。

教学关键。

使学生能进入诗的情境中,用心灵感悟诗歌的感情脉络。

师生互动。

活动设计。

1学生搜集适用于配乐朗诵的乐曲,师生共同筛选整理。

德育渗透在诗中体会诗人浓厚的思乡怀国之情,那是他们对中华传统文眷恋,对我们华夏民族魂牵梦绕的儒幕之思。

教学过程:

一请同学选取配乐朗诵诗歌,并谈一谈为什么会选取这支曲子配乐是上节课大家选好的,共有二首:《乡音》(二胡)、妆台秋思(笛子)通过选取乐曲的过程,是学生对歌感情理解融入的过程。

二刚才大家谈理由的时候基本都围绕一个问题:乐曲的基调必须符合歌的感情脉络。而乡愁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哀伤的。但是诗中的感情线索却是不断流动的,变化的。

小时侯————(邮票)————相隔千里。

长大后————(船票)————遥遥相望。

后来————(坟墓)————生死茫茫。

现在————(海峡)————忧国怀乡。

每一个人生阶段的思乡情又不尽相同请欣赏falsh动画,思考余光中的〈乡愁〉是有几幅图画组成的?然后师生共同探讨每一阶段的思乡情感有哪些不同,每一段的特点是什么。

1《天净沙-秋思》马志远——伤心欲绝。

2《黄鹤楼》崔颢——迷茫困惑,不知何处是故乡。

3《回乡偶书》贺知章——回乡后不被故乡接纳的另一种更深沉的悲哀。

4《客中作》李白——“不知何处是他乡”那种四海为家豁达豪迈的襟。

联系古典诗词里面的一些典型的乡愁情感进行比较。请同学看屏幕读古诗,品意境,解诗意。

四古人出门游学,四海漂泊,人在旅途不如意,何人不起故园情?所以对于古代仕途受阻的诗人的乡愁情结我们很好理解,可是象余光中这样在台湾或海外公成名就、生活很稳定的游子,他们的乡愁情结到底系在哪里呢(让我们从于光中自己的诗歌中寻找答案吧)。

2“我的怒中有燧人氏,泪中有大禹我的耳中有涿鹿的鼓声……”《五陵少年》由此可以看到余先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儒慕之思。(这一点在他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中已经涉及到)他的乡愁是来源于血浓于水的民族情结。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身为蒙古族人的台湾诗人席慕容第一次踏上蒙古高原时为何情不自禁泪流满面。要知道余光中离开大陆时已经二十一岁,而她离开时只有几岁,根本对家乡没有任何印象。可她却说,“来到这里,除了激动以外,还有一种熟悉感,仿佛在梦里见过。”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种情感来品读席慕容的《乡愁》,看看它有哪些特点,有哪些词句让你深受感染和启发。从产生乡愁根源入手,探讨一下现代海外游子的思乡源头是什么。首先请同学理解,谈谈自己的体会。仍然是配乐朗诵。乐曲有《明月千里寄相思》、《思乡曲》。这首诗主要是学生自己谈。

结语。

补充:课后很多同学在练笔本上写下了他们自己的乡愁诗。

语文教学实录(专业21篇)篇九

师:有的同学说想过了,那你现在已经看到陆老师了,对吧,谁能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说一说你看到的陆老师是什么样的?(稍作停顿)很好,就请你说吧,你边上有话筒,可以拿起来说。

生:又长又瘦(观众笑)

师:又长又瘦,可以说是又高又瘦。哎呦,谢谢你。说我瘦,陆老师是最高兴了。好,还有,你想说,来,你边上有话筒吗?非常好,后面那位男孩子,帮他传一下,很能干。

生:年轻美丽

师:谢谢你,陆老师其实不年轻了,我已经30多岁了,我的儿子啊,也跟你们差不多大小了。还有谁想说?最后那位女孩子!

生:美若天仙(众大笑)

生:不知道

生:挺好的

师:挺好的,那我们肯定能成为——

生:好朋友

师:对呀,今天呀,我就给你们这些好朋友带来了一些图片。想看一看吗?

生:想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点多媒体)

师:好,第一张图片,这是什么?

生:牵牛花

师:牵牛花开花的时候,特别像——

生:小喇叭

师:所以还有一个名字,就叫做——

生:喇叭花

师:非常好,第二种花,这是——

生:荷花

师:我们西湖里就有荷花,哎,到这荷花我们不由的想到这样的诗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你看你看这粉红的荷花仙子,正在碧绿的大圆盘上——(教师摆动身子,提示学生)

生:跳舞

师:是啊,你多有想象力呀!它正在跳舞呢!(师再点)这是什么花?抢答,谁知道?你说!

生:菊花

师:他说是——

生:菊花

师:我开始也认为它是菊花,哎,说!

生:这是万寿菊

师:告诉你们,你们在这一册课文的第二课学过一篇课文叫金色的——

生:草地

师:上面向我们介绍的一种花叫做——一起说吧

生:蒲公英

师:对啊,这就是美丽的蒲公英花,课文上说,蒲公英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它可以打开——

生:也可以合上

师:这朵蒲公英花就已经打开了自己金色的——

生:花瓣

师:打开了自己金色的`手掌了,接着往下看,这是什么花?有谁知道?你想说,来

生:茉莉花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嗯,茉莉花一直都是雪白的。

师:哦,猜对了,这就是茉莉花,茉莉花开花的时候啊,还会带来一股轻轻的——

生:香味

师:嗯,味道好极了。下面那种花,可能你没有看到过,它像什么?你觉得它像什么?你说

生:牙齿(笑生)

师:呵——雪白的牙齿哦,看来你很有想象力诶。你说。

生:铃铛

师:它像铃铛,就像挂在窗前的风铃一样,好像风吹过,它就会发出——

生:丁零零的响声

师:谁想给它起个名字,你来。

生:这是铃兰花

生:铃兰花

师:非常好,看到了那么多美丽的花,心情怎么样?

生:非常好

师:我能为你们这些新朋友带去快乐,我自己的心也非常高兴。

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师: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生:时钟

生:花钟(板书:花)

整体感知,初识“花钟”

师:课文读过了吗?

生:读过了

生:明白了

师:开始读课文吧。(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把问题的答案说给自己听,鼓励学生)

师:好,谁想来说给大家听听,到底什么是花钟?来,你来说吧。

生:花钟是像钟一样的能记时间的花

师:能记时间的——

生:花园

师:是把花组成在一块儿,根据花的开放时间来表示——

生:时间

师:哦,是这样的。你来说,可以拿着话筒说。

生:我认为花钟的花朵是像钟面一样,里面种着24小时内陆续开放的花朵。

师:这些花开了,我们就知道大致是——

生:几点钟

师:她说的这部分内容是在课文的——

生:最后一段

师:(点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一段(点课件),谁愿意把这一段话读给大家来听一听。就请你来读。

师:你昨天读了几遍书?

生:三遍

生:花圃

师:还有一个是——

生:大致

(1、引入)

师:读得很正确。这一段话当中,还有一个很长的句子呢。是第几句啊?

生:第二句

师:第二句话,陆老师请你们看第一行,第一句话长不长?

生:长

师:挺长的,很难读。你们能不能读好?

生:能

师:我们一起来试试看——一位植物学家,齐!

生: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

师:这就是——

生:花钟

师:诶,这花钟上没有数字,也没有指针,那么看花钟,怎么知道时间呢?你说。

生:只要看到什么花开了,就大致知道是几点钟。

师:说得好,我也明白了,要看懂花钟,一定得知道什么花是——

生:几点种开。

师:课文中向我们作了介绍了吧——

生:介绍了

师:在课文的第几段呀

生:第一段

师:非常好,赶快去读读课文的第一段,找一找这一段当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花,请你把这些花的名字用笔划下来。开始!

(学生边读边划)

师:一边划,一边可轻轻的读这些花的名字。这个女孩子划的真快,划了三种花了。谁愿意把这些花的名字读给大家来听。这位男孩子动作最快,他是第一个划好的,就请你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他读正确了没有。开始。

生:牵牛花蔷薇睡莲午时花万寿菊。

语文教学实录(专业21篇)篇十

师:我们今天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请大家推荐位朗读最好的男同学把这首诗读一读。(学生推荐,一男生起立朗读)。

师:读得不错,还没有学习,就读得这样,确实读得好。女同学读得好的是哪一位?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女生读)。

师:读得不错,清楚。也有一定感情,当然,要读得很好,还要深入读。

(教师范读。掌声)。

刚才听了同学读了两遍,我读了遍。你们感觉,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语调应该是明快的还是深沉的?(生齐答:深沉的。)节奏应该是急促的还是舒缓的?(生齐答:舒缓的。)语调应该是深沉的,节奏应该是舒缓的!(板书“语调深沉节奏:舒缓”)。

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这首诗,我想提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问题一】。

这首诗共有四个小节,大家觉得它们之间的顺序能傍改变吗?

生:不可以!

师:请说说理由。

生1:这首诗好像是按照从小到大,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按时间来写的?

生:每小节的开头,都有一个时间的标志。“小时候”“长大”“后来啊”“而现在”等标志明显。

师:还有没有理由?

生2:我觉得是按照把“乡愁”比喻的事物由小到大排列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作比的事物是由小到大,她发现这个特点,好像也是存在的。看看还有什么顺序?

生3:我觉得感情方面它是层层递进的。

师:它是怎么层层递进的?

生.先是对母亲的想念,那个时候母亲还在人世;然后是对新娘的爱恋。后来是对母亲离去的悲痛,我觉得这段也为后面作了铺垫,借用这段来抒发感情,因为大陆也是他的母亲。从这个角度看,是无法改变顺序的。

师:她发现了这样一个感情发展的顺序特点。大家同不同意?

生:同意!

师:我顺便介绍一下余光中。

他是大陆人,祖籍福建。21岁离开大陆到台湾,台湾大学毕业又到美国进修,回来之后,先后在台湾大学和香港大学当教授,从60年代开始写了很多怀乡诗,这首诗是70年代写成的,据他说,写这首诗酝酿的时间很长,真正写的时候只用了20分钟。原来,第一小节,写他小时候,读寄宿小学,不能每天回家,想念母亲,母子之思;后来结婚了,到美国进修,当时大概航空不发达来回坐船,借助船票回家探亲,夫妻之恋;后来母亲去世了,生死之别;最后,是关怀祖国的统一,是对祖国的情感,感情的升华,从个人的情感升华到对祖国统一的关切,对祖国的眷恋。这一点,他也说过:我后来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以及文化内容的整个祖国的眷恋。

师:同学们的水平很高,回答问题很好!

【问题二】。

师:请看,我这样一改就强调了台湾跟大陆隔离的状况,大雾赞不赞成?赞成我的举手(一个也没有):不赞成的举手(哟,100%)那你们说说理由,要说服我!

生1:因为“浅浅”的海峡,比喻可以逾越的一种希望,作者的希望是有一天台湾可以回归嘛!

师:回归?

生:台湾回归到祖**亲的怀抱!

师:特别地纠正一下,“回归祖国怀抱”说法不妥。香港、澳门被外国人占领了,后来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台湾曾经被日本人占领,抗战胜利后,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现在还是中国人在掌权呢,不是外围人,台湾与大陆是“统一”同题,不是“回归”祖国怀抱的问题。明白吗?这句话说得不妥当。但是,她表达的意思很好,觉得用“浅浅的”,祖国统一就有希望。

生2:我觉得这是一种反衬方法,前面“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都是反衬,“浅浅的”反衬出那一代人对回旧祖国的乡愁的深度。

师: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反衬作者乡愁之浓、之深。还有没有?你们开始说服我了。确是“浅浅的”好像更好,不仅是跟前面的用词取得一致。还说明台湾、大陆本来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现在的分裂完全是人为的原因造成的。大陆和台湾一定要统一,一定会统一。

【问题三】。

我总觉得这首诗表达的意思较为含糊,诗人内心的思想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我改写一下,大家评一评怎样:

小时候,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对爱人的恋挂。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对亲人的哀悼,我在坟墓外头,母亲在坟墓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怎么样?洪老师改得怎么样?

众生:不怎么样。

师:我觉得还挺不错的。那你们说说怎么“不怎样”?(指后排学生)来,那个同学。

生l:改过以后,感觉返首诗显得很浅显,不像原来那么有韵味,很难得到感情上的共鸣。

师•我觉得我改得不浅显,还没有说服我。还有谁说说?

生2:我觉得原诗表达得更为婉转,让读者更能体会作者深深思念的感情。改写后,虽然也有感情。但是少了那种耐人寻味的东西。

生3:余光中用四种事物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洪老师直接说出对乡愁的思念,这样不耐人寻味,意思太直接了。如果用比喻的方法,更能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那种思念的情感。

师:现在差不多能说服我了。他说采光中借用了四个事物,耐人寻味,老师直接说出来了,反而不耐人寻味。

生4:我说的和他们说的差不多。因为诗本身就是一种韵昧,用直白的手法写出来就不叫诗了。而且用比喻的手法,会更深刻。

师:诗歌这种文学作品,是越含蓄、越形象越好,直白就不是诗了,这是诗歌的特点。是的,我的改句太直白了。刚才那个男同学说得挺好,原诗借助了四个具体的事物,来寄托作者的乡愁。显得特别的形象,特别含蓄婉转、耐人寻味,这确实说服我了。

【问题四】。

生1:老师上课前说过,作者写这首诗是酝酿了很长时间写的,如果改为“像”就感觉作者好像对这种情感不是特别深刻。可实际上,作者是被这种情感困扰了很久的,所以我认为用“是”更好一点。

生2:我觉得改为“像”给人置身事外的感觉,用“是”就是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邮票上“船票上”坟墓上”和“海峡上”。

师:也没有说服我,可能这个问题有点难。大家想想,有时“是”是可以改为“像”的:

“我是一只小鸟”和“我像一只小鸟”是相通的。“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跟“邮票”有相似关系吗?有没有?有哪些地方相像,是不是个比喻呢?这里不是比喻,其实是个省略句。应为“小时候,乡愁是寄托在一张小小的邮票上的”,这里不能改,不是暗喻。注意这一点,大家要朗读好,作者的感情发展是有层次的,要读出这种层次来。

请刚才这个女同学来读。

(女生读)。

师:不错,基础很好,但是还没有突出出来。特别是第三小节。(师范读第三节,并且解说作者很悲伤。师反复吟咏第三节的“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然后让学生自己读全诗,要求放声读,各自读自己的,不要齐读。)。

师:再读几遍,背诵下来,我要检查。

师:会背了,请举手!

(两女生分别背诵)。

师:不仅背得准确。而且朗诵得很好。下课。

乡愁-----全诗是按时间顺序组织安排的。这四节诗层层深入,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对祖国的思念。同时表达了诗人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抓住邮票这个意象,说小时候的乡愁,一个在外求学的学子的乡愁,是母亲从远方寄来的信件上贴着的那一枚枚小小邮票引发了他的乡愁。(母子分别)。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抓住了船票这个意象,说长大后的乡愁,一个在异国(异地)孤客的乡愁,是那一张张把他从新娘身边拉走的窄窄的船票引发的乡愁。(夫妻分离)。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抓住坟墓这个意象,说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乡愁,一个孝子的乡愁,是使他抱恨终天的是那一方矮矮的坟墓。(母子诀别)。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抓住了海峡这个意象,说现在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抓住了海峡这个意象,说现在的乡愁,引发他乡愁的是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一个游子对故土的思念以及期盼早日统一的思想感情。(游子与大陆的分别)。

《乡愁》的形式美。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传统的美。统一和变化,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语文教学实录(专业21篇)篇十一

(板书课题、作者,文化楼、精神楼)。

教师:学课文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包括岳阳楼在内的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的一些概况。请上网搜集资料的同学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甲:我国古代四大名楼指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和山东的蓬莱阁。

学生乙:不是蓬莱阁,应该是鹳鹊楼。

教师:一般说来,应该是山西的鹳鹊楼。

学生甲:(继续)我提的问题是:你能列举出有关四大名楼的诗歌吗?

(学生神色兴奋,议论纷纷,但背诵不出)。

教师:被称为全唐诗的第一首、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开头一句是“白日依山尽——”

学生: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师:李白有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怎么说?

(学生七嘴八舌,背不出的急得跺脚)。

学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师:唔,不错。初二时我们还学了崔灏的《黄鹤楼》,开首一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

学生: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声音参差不齐,有学生笑了。教师提醒)——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教师:前面学,后面忘,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可见,平时的积累是多么重要。余下的,老师给你们简单搜集了,请看——(投影四大名楼及诗篇等)。

(学生兴奋,注意力集中,小声猜测)。

学生甲:是滕王阁。

学生乙:不对,滕王阁在江西,在长江一带。

学生丙:是鹳鹊楼,因为它在山西,在黄河一带。

教师:很好,你们的地理概念还是蛮清晰的。所以啊,学习语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下面,我还想请同学介绍一下本文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

学生甲: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人,10进士,是仁宗朝政治改革派的中心人物,深为欧阳修钦佩和拥护。景佑年间被贬饶州;庆历新政失败后,贬邓州、杭州、青州等地。范仲淹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声望极高,他的文学创作也很有成就,写景抒情文《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盛传不衰的登临杰作;他以政治家、军事家特有的情怀创作的《渔家傲》,突破了词专写男女风月的界限,开苏轼辛弃疾豪放词之先河。但可惜,范仲淹创作的数量不是太多,因此,我们学习他的文章,会倍觉珍贵。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藤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庆历六年六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范仲淹用冼炼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尤其是阴晴变化引起登临者的或喜或悲之情,归结到“古仁人之心”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故当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这跟欧阳修写作《醉翁亭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颜直谏,不怕因此获罪。他发动了庆历新政,这一政治改革,触及到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各个方面,虽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而失败,但却开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教师:你介绍得十分全面,告诉大家,这段资料从哪里来?

学生甲:就是老师你写在《常州教育报》上的,大家手头都有。(学生们笑起来)。

教师:所以,上网、读报,也是我们获取语文知识的一个途径。下面,请大家仔细听老师朗读,感知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教师充满激情地朗读全文,学生听得很专注,听完了,大家吁出了一口气。)。

教师:请大家集体朗读全文,要求读出节奏和气势。

学生:集体朗读。

教师:还不错,太快了点。请看小黑板,哪位同学上来完成拼音汉字互写?

(一学生上去书写,其他同学指指点点,表示有意见)。

教师:有不同意见的,请说明。(学生纠正两处错误)。

教师:我这儿有两副对联:(出示投影)。

洞庭西下八百里,四面河山归眼底,

淮海南来第一楼。万家忧乐到心头。

请大家选择:如果形容岳阳楼气魄雄大,该选哪一则;如果用来概括全文内容,哪一则最恰当?(学生又开始议论)。

学生:前者选第一则对联,后者可以概括全文内容。(大多数学生赞同)。

教师:既然这样,这“四面河山”可以具体到文中哪些段落呢?

学生甲:第二小节开头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学生乙:第三小节也是。

学生丙:第四小节还是。

教师:(板书写景部分)岳阳楼有此“大观”,才会让“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里优越的地理条件体现在哪八个字上?“迁客骚人”看到不同的自然景物产生的思想感情如何呢?(学生寻求答案,举手了)。

学生甲:“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是说它交通便利,所以迁客骚人很容易来。

学生乙:当他们看到阴沉沉的天气和萧条的景色时,心情就很坏,文中用“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来概括。

学生丙:当他们看到春和景明的景色时,就“喜气洋洋”,端起酒杯喝起酒来了。(学生笑,)。

教师:很好,能各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他们的感情吗?

学生:(集体)“悲”和“喜”。(声音拖得很长;教师板书两字)。

教师:不错。请大家鉴赏一下这副画,是黄红同学画的,怎么样?

(学生伸长脖子看,议论)。

学生甲:上面画了几只破船,还有阴沉沉的天色、湖水。就是没把“浊浪排空”画出来。

学生乙:还可以,那个颜色好。

学生:不,是为了写后面的“古仁人”,写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感情。

教师:你能解释这话的意思吗?

学生: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跟“迁客骚人”的感情不一样。

教师:很好。(板书)具体说来,“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么理解?

学生:(集体,迫不及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教师:意思是—。

学生:(集体,整齐不够)在高高的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老百姓;不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君主。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

学生:(集体)不,他们在应该快乐的时候才快乐。(有一部分人笑起来)。

学生甲:应该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再享乐”。

教师:对。如果我们来分析两者忧乐的出发点,那么“迁客骚人”是“个人忧乐”,而“古仁人”应是怎样的呢?请用上面对联中的四个字回答。

学生:应是“万家忧乐”。

教师:很好。(板书)我们来总结一下:本文并非单纯写景,写景是为了引出“迁客骚人”及他们的“悲喜”之情,而这又是为了引出后边的“古仁人”及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的思想倾向显而易见。最后自然得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旨句,真正做到了“水到渠成”。

教师: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再来读文章,会读出更好的语气和感情来。

学生:有感情地集体朗读。

教师:大有进步。我们想啊,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学生相互商量)。

学生甲:唐朝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学生乙:南宋陆游的《示儿》说-------“但悲不见九州同------”(背不出,教师带领大家一起背)。

学生丙: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也是。(集体背)。

学生丁: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也是。

教师:多好的例子,典型的“万家忧乐”!

学生:还有屈原。屈原用自己的生命来书写爱国爱民的篇章,令我们肃然起敬!(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

教师:举了这么多例子,我们也应从中受到教益,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下面是老师给大家搜集的这方面的格言,请大家读一读,品一品,课后摘录下来:(出示投影片,学生在教师带领下集体读,情绪激昂。)。

儒家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明朝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孙中山:天下为公。

毛泽东:

粪土当年万户侯。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共产党人:解放全人类。

教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请大家课后以两人小组为单位,口译全文,不懂处作好记号。下课!

语文教学实录(专业21篇)篇十二

一、初一上期,二班的孩子们就提前背诵了初二下期的课文《岳阳楼记》。

二、第一课时,创意朗读。主要方法和上一届的《绝唱——岳阳楼记》美文诵读课的方式相近。以美读初步进入课文。特别难忘的是廖思琦小组用书法、舞蹈诠释了文本之美。很有创意。参加创意朗读的还有冉雪立、郑可、龙天河、余秋帆、杨森瑞。领读的是周虹宇、黎建志、龙天河。应该说,在进入咬文嚼字之前,美读的准备非常充分了。

三、第二课时,咬文嚼字,从“大美”入手讨论《岳阳楼记》之美。名篇的解读如汗牛充栋,教案设计也丰富多彩。我想,“大美”这个角度应该是一个比较新奇的角度吧,小而深,由此切入,学生应该有比较厚重的收获。从课堂教学实效来看,我的教学预测基本准确。

四、课外完成练习册《点金训练》。我的天,从应试教育这个角度来看,这本辅导书编得实在太好了。所有基础知识几乎条分缕析地一网打尽,还和中考联系得很紧。这根本就是一本变了脸的教参。我想,学生手里拿着这样一本书,教师如果对文本没有独特的诠释,真的是不敢上课啊!这本书要求学生认真做,自己批改。我认真检查,但从不评讲。实在太无聊了。纯粹应付考试的东西,我都反感。如果中考不这样考,我绝对不会让学生做。课外练习的最好方式,还是应该继续阅读同类作品或者阅读同类解读作品。

所以,还是在戴着镣铐跳舞。努力争取跳得好点儿罢了。

【第二课时课堂实录片段】。

师:读了《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请谈谈你从整体上感觉到的它们的不同。

生:《小石潭记》是纯粹的情景交融,而《岳阳楼记》既有情景交融,又有单独的记叙段、描写段、抒情议论段。

生:《小石潭记》作者的情感的变化很微妙,而《岳阳楼记》作者情感的变化跌宕起伏。

生:《小石潭记》的主色调有些忧伤,而《岳阳楼记》的主色调很开朗鲜明。

生:《小石潭记》很“小”,旅程很短,景点很小,作者情感很细腻,是一种“小美”。而《岳阳楼记》给人大气磅礴的感觉。是一种大美。(特别记忆:这句话是王梦雨同学说的,太经典了。我们基础不好但是一直在努力的王梦雨越来越有灵气了。向她敬礼。)

……。

师:同学们真有洞察力!《岳阳楼记》是一种典型的“大美”。范仲淹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传递这种大美的呢?今天我们就围绕着这个问题来探讨。请同学再此朗读,圈点勾画,不要讨论,独立思考,然后畅所欲言。

(生高声朗读)。

生(沈丹婷):作者写的景物本身就很大。我是从“衔远山,吞长江”看出来的。

师:注意咬文嚼字,分析感悟有理有据,不能只说结论。

生:“衔”字和“吞”字很有气魄。

生:为什么有气魄呢?还要深入。

生:能够把山衔着,把浩浩荡荡的长江吞进肚子里去,还不够气魄吗?

师:哦,是吞进肚子里面去吗?

生:应该是互相吞吐。只有洞庭湖和长江都浩大的时候,才用这个词。

师:我想如果我来写,我就写“连远山,接长江”或者“咬远山,吃长江”,如何?

生(王悦):不好。“衔”和“吞”有动态,似乎可以让我们看到水波动荡的感觉,“连”和“结”就没有动态美了。“咬”和“吃”给人的感觉很凶恶,不美。而且“咬”和“吃”也没有“衔”那么悠闲大气,雍容大度。

(中途不断组织引导学生朗读关键词语关键句,略,朗读一直贯穿全课,下文也略)。

生(杨森瑞):我觉得不应该忽略“山”是“远山”,山是联绵不绝的。洞庭湖和联绵不绝的'山连接在一起,更显阔大。

师:很有见解!同学们再联系前后文看看。

生:作者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这个“一湖”让我感觉特别有气魄,作者对洞庭湖充满了肯定。如果改成为“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湖”。意思没有变,但是气魄就差了。

师:这叫做数词传神,一词传神。

生:作者称巴陵为“胜状”、“大观”,这些词语都让我感觉到是一种大美。

师:是。有规模的美才能称为“大观”。《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是这么来的——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名应赐大观园。

生(梁明媚):我从“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中也感受到大美。“北”和“南”表达出了地域的广大。“通”和“极”更让读者感觉无边无际。

师:让地域的大来表达大美,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大家再找一找,品一品。

生: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生: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

生(吴语寒):“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就从高低远近的角度把空间距离拉得特别大,更显示出无论处于何种境界范仲淹都以天下为己任的阔大情怀。

生(周子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天下”这个词语的应用,它让我们感受到无限广阔的生活世界和无限广阔的内心世界。

师:说得太好了!后来张艺谋在电影《英雄》中让无名手书“天下”二字,说不定也是受到了范仲淹的启示呢。

生:还有反复出现的“忧”和“乐”,似乎写尽了人生的所有情怀。

师:“进”和“退”也几乎是人在生活中的非此即彼的选择。人生百态都写尽了。

生(龙天河):刚才同学们说的句子都能够让我们直接感受到范仲淹心胸的广大,觉得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但是我从“予观夫巴陵胜状”这句中也感受到范仲淹的高大。因为“予”在“巴陵胜状”的衬托下似乎也变得高大了。

师:这样的感受很独特啊!这里面有正衬的效果。就像用青松高山衬托英雄的高洁挺拔一样。(后来想到应该这样点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也如是。我见岳阳湖多雄壮,料岳阳湖见我也如是。可惜当时没有能够反应过来)。

……。

生:“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时间很长。

生(杨珮璇):“浊浪排空”也让我感觉境界很阔大。

师:请咬文嚼字。

生:“浊浪”很有气势。

生:“排”字非常有力量。

师:改成为“浊浪击空”如何?

生:不行。“排”有排山倒海之意,而“击”就是那么一下子,力量有,但是地域太狭窄了。

师:这让我们想起毛泽东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横”字的气魄。

生:还有文中选择的意象“山岳”、“商旅”、“日星”、“虎猿”等等都很大。

师:是啊,如果不是“虎啸猿啼”而是“鸡飞狗跳”,你可以比较,浩然之气就少得多了。(生读,全班哈哈大笑)。

生:还有“萧然”的是“满目”,感慨是感慨到“极点”,也是一种大。

生(冉雪立):“静影沉璧”居然也让我感觉到大,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师:结合前后句子来分析。

生:月影要像沉入水中的璧玉,水面就必须特别平静。

师:这个时候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水面确实很安静。

生:“皓月”让我感觉月亮特别大,特别白特别饱满。

生:而不言。

师:对啊,宁静中也能创造大美,心灵的回声虽然无言但是常常也能震天撼地。

师:会不会有人觉得沙鸥、锦鳞、岸芷汀兰是小的呢?

生:这些景物确实都不大,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它们是聚合到一起形成了规模的。否则就不会出现“翔集”“郁郁青青”的壮观了。

师:有见解!(课后想到应该这样来点评:景语皆情语,如果不是心胸的阔大,心态的乐观,同样是鸟,那可能就是“拣尽寒枝不肯歇,寂寞沙洲冷”的鸟了)。

……。

师:能说说文中的人之“大”吗?

生:范仲淹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没有他豪迈的心胸,就不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生:他的朋友滕子京也是一个“大人”,虽然遭到贬官,但是第二年就能够让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师:滕子京也是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

生:“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个“多”字很重要。这一类人很“多”,范仲淹这样写,用“多”来反衬出了像他们这样心忧天下的人很少。

师:太少了啊!所以,范仲淹才在最后感叹到:微斯人,吾谁与归?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师:同学们,这是一种人生的寂寞感,其实这里边也有大。

生:范仲淹很寂寞,他的周围就很空旷。

师:空白越多,寂寞感越深刻,伟人的选择就显得越发的可贵。

师:少与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讨论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想到了鲁迅的《呐喊自序》中的名句: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篇文章在学习《藤野先生》的时候我作为拓展材料给学生读过。没有时间在课堂上提起,但是,学生心中应该有烙印的。或者会在未来的日子里豁然贯通的)。

师:是啊,同学们,我们在抗震救灾的这个时候来学习《岳阳楼记》,大家的感受应该更深。在民族的大灾难面前,不是“微斯人,吾谁与归”,而是大灾有大爱,大灾出英雄,中华民族空前团结,无数人都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同学们,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文字但愿能够给大家的心中增添更多的浩然之气。希望同学们都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大人”,有大胸怀,大眼光,大气魄,大追求。

(因为没有时间了,我推荐的二十句有“大情怀”的爱国名句没有能够拿出来,放在了第二天早上的积累时间让学生们读一读,背一背。这些诗句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需待合棺。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知识拓展]。

岳阳楼屹立于岳阳城西北高丘的城台之上,地面海拔54.3米。景区内陆地东西长约130米,南北长约300米,陆地投影总面积3.9万平方米。前瞰洞庭,背枕金鹗,遥对君山,南望湖南四水,北眈万里长江。它虽在湖南省的北端,但正当中国中部,挨长江、伴洞庭,于洞庭湖居其口,于长江居其中。以水路言,从岳阳出发,上溯长江,经三峡,可通巴蜀;顺长江东下,可达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乃至远涉重洋;沿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水上溯,可与湖南76个县市相连。以陆路言,紧靠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国道,在南北交通干线上亦处中端,极易转入与之相连的其他铁路、公路,通达各省。岳阳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三国时,东吴大将鲁肃奉命镇守巴丘,操练水军,在洞庭湖接长江的险要地段建筑了巴丘古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鲁肃在巴陵山上修筑了阅军楼,用以训练和指挥水师。阅军楼临岸而立,登临可观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尽收眼底,气势非同凡响,这座阅军楼就是岳阳楼的前身。阅军楼在两晋、南北朝时被称为巴陵城楼,到唐朝时期方始称岳阳楼。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贬至岳州,当时的岳阳楼已坍塌,滕子京于庆历五年在广大民众的支持下重建了岳阳楼。楼台落成,滕子京又委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和一封求记书寄给当时的大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请他为楼作记。当时范仲淹正被贬到河南邓州戌边,见其书信后,欣然奋笔疾书,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全文360余字,字字珠玑,文章情景交融,内容博大,气势磅礴,语气铿锵,尤其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哲理精深,体现了中华民族之伟大精神,为人们广为传诵。自此《岳阳楼记》名传千古,岳阳楼也名满四方。岳阳楼在1700余年的历史中屡修屡毁又屡毁屡修。

现在的岳阳楼沿袭了清朝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时的形制。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岳阳楼进行了维修,还修建了怀甫亭、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迹。1983年,国务院拨专款对岳阳楼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以“整旧如旧”为宗旨的落架大修。1984年5月1日,岳阳楼大修竣工并对外开放,修复后的岳阳楼保存了清朝的规模、式样和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岳阳楼高21.35米,三层四角,占地251平方米。楼体为纯木结构,中部以四根直径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贯楼顶,承载楼体的大部分重量。岳阳楼的楼顶为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价值无与伦比。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元月核准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长江黄金旅游线上湖南境内的唯一景点,是岳阳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岳阳旅游业的龙头。

语文教学实录(专业21篇)篇十三

教师:金秋十月,当我们走进农村,黄澄澄、金灿灿的稻穗在风中摇摆着身体,涌起一层层金色的稻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给肃杀大地带来勃勃生机。在金色的田野里,往往有一个个稻草人?你见过吗?能不能说出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学生:我见过的稻草人是用稻草扎起来的,外形像人,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

学生:我见过的稻草人“手”里拿着塑料袋,在风中飘舞。

学生:那个塑料袋在风中飘舞,麻雀们就不敢来吃稻穗了。

(学生自由朗读小说)。

(同桌交流、讨论)。

学生:写了一个孩子在农村为稻草人穿衣服。

学生:孩子到农村外婆家生活,看到稻草人穿得破破烂烂,就给稻草人穿上自己的衣服。

教师:那么事情的结果呢?

学生:结果是被母亲责备,强行带回城里。

教师:本文写的是一个孩子到农村外婆家生活,看到稻草人穿得破破烂烂,就给稻草人穿上自己的衣服,结果是被母亲责备,强行带回城里。

教师:刚才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的时候提到了哪几个人物?

全体学生:孩子、外婆、母亲。

教师:请在文中用不同的线条分别划出描写孩子、外婆和母亲的句子,思考一下哪个人物最有表现力。

(学生浏览文章,圈点批注)。

学生:我找的句子是“孩子总吵着要去乡下的外婆家”,“孩子又哭又闹”,“开始,还让外婆牵着。后来,就一个人到处乱走了。”我认为孩子最后表现力,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孩子对自由与未知环境的喜爱,表现出儿童的天性。

学生:我找的也是写孩子的句子:“是乡下没有好衣服穿吧?”“孩子跑回去拿了一件衣服来,穿在稻草人身上。”从这里我看出孩子没有嫌弃稻草人,与稻草人开展了对话。也可以看出孩子的天真。

学生:孩子的天真还表现在在田野里自己站成一个“稻草人”。

学生:我觉得外婆写得最好,你看:外婆就动手把稻草人身上的衣服脱下来。但孩子不肯,孩子说:”干吗要脱下来呀?“外婆说:“你母亲看见了会生气的。”孩子说:“她不知道。”外婆不再坚持了,外婆说:“那明天再来脱下来。”从这一段可以看出外婆对孩子的宽容和恩慈,让我仿佛看见了高尔基《童年》中的外婆。

学生:到家时,母亲没见到孩子,于是很不高兴地跟孩子的外婆说:“跟你说了,别让孩子到处跑,你怎么还让他乱跑?”母亲一把拉走了孩子,往车上拉。孩子的外婆这时候走来了,外婆说:“你等一下,我把那些衣服收起来,你带回去。”孩子的母亲说:“稻草人穿过的衣服怎么还能穿?不要了。”从这一段文字的描绘,可以看出外婆对自己女儿的无理持的是一种容忍。

学生:但孩子的母亲不让孩子去,她总说乡下脏。„„母亲说:“不要乱跑。”又说:“乡下脏.要注意卫生。”作为农民的女儿,从她的语言和行为却看出她对农村的厌恶,唯恐避之不及,丢根忘本。

学生:除了刚才同学找的,我还找了这样一些语句:终于,孩子的母亲看清了,那个站在田里赶麻雀的稻草人就是孩子。母亲便过去打了孩子一巴掌,凶着说:“站在这里做什么呀?”„„孩子说:“赶麻雀。”母亲说“你以为你是稻草人呀?”说着,母亲一把拉走了孩子,往车上拉。从这里,我看到了母亲的专制,这样的教育压制了孩子的自由,束缚了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学生讨论)。

学生:为下文写稻草人的漂亮作铺垫。

学生:衬托出孩子的童真和善良。

学生:是行文的线索。

学生:我觉得文中的孩子就是一个稻草人。

教师:哦,这个理解有点新颖,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学生:稻草人是人为造出来的,它被限制和固定在了田野中,没有自由。文中的孩子,在母亲的专制的教育方式下,也失去了自由,他就是一个稻草人!

教师:很好。

(全体学生情不自禁鼓掌)。

教师:刚才同学们的掌声已经表明了这个发言的精彩,是的,作者之所以用“稻草人”为题,除了是结构文章的线索之外,更主要的是象征了被压制、被束缚的孩子形象。我想,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反映的是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从而警示父母。

文章的结尾耐人寻味,“孩子的外婆看着这个稻草人,看着看着,老人就觉得,是孩子站在那里„„”此时此刻,外婆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合理写出此时此刻外婆的内心所想。

(学生构思、写作)。

教师:接下来让我们分享一下你们的写作内容。

学生:孩子,外婆想你,舍不得你走。可是,你妈妈有她的教育方式,我不能过多地干涉,原谅外婆吧,有时间再来看看外婆。

学生:孩子,外婆等着你回来,我不会再让你的母亲怪罪你,不会再让你去做什么给稻草人穿衣服的傻事,更不会让你像一个农村的野孩子一样到处乱破。丫头,你就让孩子来看看我,我很想念他。

„„。

教师:几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结合文章内容和主题,有的表现外婆的无助,有的表现外婆的担忧,有的表现对孩子的思念,有的表现出对母亲的批评„„从这些描写中我看到了同学们对文本的深刻的理解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教师总结:这堂课,我们通过文章对孩子、外婆、母亲和稻草人的刻画,分析了不同人物在特定情境之下的形象,感受到了作者所反映的家庭教育的深刻主题。让我们在以后的小说阅读中,也采用借助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描写,去分析作品中的人物,从而概括出小说反映的深刻主题。下课。

语文教学实录(专业21篇)篇十四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一定是有关动物的,而且很有趣。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有“动物”二字,文章一定是围绕动物来写。而且有“笑”,笑意味着有趣,所以我觉得是写动物之间一些有趣的事情。

师:还有哪位同学来补充?

生:我觉得是写人和动物之间有趣的事情。因为题目是动物笑谈,动物的话,一定是人和动物在一起发生的趣事,“笑”一定是有趣,从内心到外表达出的感情,情感。

师:这还有个“谈”字,有哪位同学来说说这个“谈”字能猜到什么吗?

生:人与动物的对话,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

师:文章到底写了什么?还要我们自己去阅读。这篇文章大约3100字,大概需要6分钟,默读速度是每分钟500字。给大家6分10秒,现在开始。

(投影:浏览全文,整体感知。板书:自读,浏览)。

(阅读时间到)。

(投影:读了什么,怎么读的)。

生:我读到了最后一段。

师:读了最后,那你在读的过程中是怎样读的,跟大家说说。你做了什么。

生:首先我是,有些字不懂,我会看下面的注释,读懂后,就继续往下读,有些句子不懂就反复多读几次,最后读懂后,再继续读下去。

师:请二组3号,你读得比较快。听了这个同学的情况,请你给她提供建议。

生:我觉得这篇课文比较简单,句子不懂,有点不可能,词语不懂,可以看,所以不用耗这么多的时间,如果这篇文章的句子容易理解,可以节省几十秒的时间。

师:这位男生你也读得比较快,你也来提点意见。

师:那你介绍一下你自己读的方法,你做了什么?

生:我首先是带着疑问去读,我的疑问是整篇文章讲了什么,读完整篇课文之后就可以解决这个疑惑。

生:我会先看作者的简介,然后想想会发生什么与动物有趣的事情,然后带着问题去思考。遇到不会的字,也看课下注释。

师:从速读的角度来看,你感觉怎么样?

生:不应该在不会的字上停下来思考,应该在读完之后再思考。

师:不会的可以跳过去。初读的时候,不认识的字可以跳过去。其实刚刚几个同学在读的时候,还是有一个好习惯,他们结合注释在读,在读第一遍的时候,可以一口气先读完,有不明白的,可以回过头再看。

(投影:读到了什么?)。

师:那我们读到了什么?刚才我们是读得快的,现在大家再来说一说,你们读到了什么?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

生:做水鸭子找母亲的试验。

生: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作者与动物之间发生的各种趣事。第一件事是不顾尊严去了解新生动物母亲的情态,第二件事就是在大街上把自己的宠物恶作剧般从天上叫下来,第三件事是那只鹦鹉的把戏,就是把线缠在树上。

师: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这里作者为了探寻动物之间真理,常常不顾尊严,与动物们打成一片,不明原委的人们会认为他是发疯了或者怎么样,闹出了许多的笑话。

师:刚才我们同学所汇报的大多与什么有关?

生:内容。

生:三何。

师:再具体些。

生:“何情”、“何物”、“如何”。

师:平时我们也训练了一个学习工具,那就是思维导图。刚才同学们回答问题的时候都是从内容方面来说的。其实我们读一篇文章可以读得更全面,更深入。不妨我们就用平时所用的这种工具思维导图和“三何法”来读课文。

(投影学生平时所画的思维导图)。

师:你们平时画过一些思维导图。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篇文章。接下来,每个同学花4分钟左右的时间,用思维导图把你们学习课文所了解到的东西,选几个点来画思维导图。好,现在开始,画好了可以举手,来展示。

(4分钟后)。

生:这篇文章是动物笑谈,首先就了解作者的名字,劳伦斯,然后1903-1989,是他的生卒年,他是个生物学家。按照周老师的“三何法”,“何情”,“何物”,““如何””。首先“何情”,是为了探索真理专注忘我的极高专业素养。““如何””就是语言,非常风趣幽默。结构就是做水鸭子的实验。

师:其他同学来提点意见,这个思维导图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进行修改。

生:我觉得““何情””部分还可以加上喜爱,因为本篇文章也讲了作者对动物的喜爱,所以才会和动物发生那么多的趣事。

师:我们同学现在的回答与刚刚的回答相比较,运用思维导图,我们的思维更全面,更深入了。尤其是“何情”部分,不仅表达了作者喜爱动物,还传递了科学的精神,严谨务实、专心致志。再有请一个小组。

生:在内容方面,“鹦鹉的顽皮,可可的玩笑”,鹦鹉就是可可,这里重复啰嗦了,鹦鹉的顽皮已经概括了可可的玩笑,鹦鹉所做的事件也可以分点来写。

师:鹦鹉在这里做了几件事?

生:三件。

师:你只写了两件,水鸭子的事件,鹦鹉可可的故事。你刚刚说了两件,应该有3件,文章越读越清晰了。请这位同学你来说说。

生:还有他的语言,他分三个点,其实可以合在一起的,就是幽默。

生:三何。

师:除了三何,刚刚我们还有一项什么学习活动?

生:批注。

师:语文书上有批注,我们更要学会自己写批注。

(投影)。

师:我们刚才做的是赏析式批注,其实批注的类型还有很多,这里我推荐几种类型。第一种是感悟式批注,就是边读边写自己的感想。还有提要式,质疑式,类型是很多的。

那我们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来写更多的批注。

(投影)。

师:跳读课文,圈点批注。看看要求,至少两处,而且是不同类型。下面给同学们4分钟时间,找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做批注(巡视)要跳读,去找到相关的段落。

(学生批注)。

师:好,大家停下来,到了展示的时候了。我们来看看同学们做的批注。满分十分,我们来评价一下展示的批注。首先评分,然后陈述评分的理由。请3个同学来。

生:我觉得至少可以在5分以上。

师:请说理由。

生:因为从第一个可以总结全文,总结了这一段的内容,还写出了自己的感悟,写出了自己做实验时的感情,心情的描写。

师:他还写出了自己的感悟,写清楚了吗?

生:写清楚了。

师:那5分,你的要求很高。还有吗?我们再来看一个。

生:我觉得可以给7到8分。因为他抓住了动词、形容词。我先说动词,“全咬下来,整整齐齐”都是鹦鹉恶作剧调皮时的动作,这里找得很好,然后形容词,“机灵聪明”也写出了作者喜欢这只鹦鹉的感情。

师:那你能不能给他提点意见呢?刚刚你说出了他没有写出的东西。

生:他没有写出这一段所抒发的感情。

生:首先学到了如何浏览一篇文章,其次,在读完一篇文章后,可以在文章里做一些批注注解。

生:我还学到了如何制作思维导图的方法。

师:再一次实践并掌握这种方法。

生:我还学会了如何赏析句子,赏析段落的三种方法。

生:还有4种批注的方法。

生:在做思维导图的时候,可以加上作者的简介,更方便了解课文。

生:可以透过课文风趣的文字,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研究不全为了实用,追求真理,研究本身就充满了乐趣。

师:我觉得他说得非常好读一篇文章除了读故事,更要去读故事所传递的经验、思想、精神,尤其是我们在看小说一类的作品时,更是如此。下课!再见!

语文教学实录(专业21篇)篇十五

生:养。

师:养的什么鸟呀?

生:鹦鹉。

生:黄鹂鸟。

……。

师:你能简要说说,你家是怎么养鸟的呀?

生:清晨,我爷爷会提着鸟笼去公园溜鸟,中午,会喂鸟儿专门的饲料。

师:是呀,养鸟是一种乐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鸟的文章。

(学生齐读课题:珍珠鸟)。

师:课文大家已经预习了,现在我们来交流读书的情况,课文共有7节,请7位同学来读,其它同学当好小老师听听他们是否读正确、读通顺了。

师:下面请同学观察插图,看看作者与珍珠鸟的关系怎样?

生: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呢?

生:我从图上珍珠鸟站在作者的肩上,而作者脸带微笑地看着珍珠鸟这幅情景看出,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师: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节写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课文的第四、第五、第六节。

生:不一样。

师:有什么不一样?

生:先是珍珠鸟和作者交朋友,后来讲他们成了好朋友。

师:好,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他们是怎样交上朋友的。

(出示:起先……小桌上)。

师:请学生默读这一段,找出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

生:起先、随后、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渐渐地。

师:请同学读这段话,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刚开始,珍珠鸟与“我”的关系并不密切,后来它看到“我”不去伤害它,就不怕“我”了。

师:这是从珍珠鸟作者距离不断缩短,关系也不断接近。哪位同学能通过朗读,把珍珠鸟与作者不断接近的关系读出来。

(出示: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反而友好到啄两下我的手指。)。

师:请同学们再默看这一段课文,跟刚才一样,先找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生:先是、然后、再、后来。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一段课文,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珍珠鸟与“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师:谁能把珍珠鸟与作者越来越密切的关系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引读:起先……随后……)。

师:请同学们看着板书,试着把这一段记下来。

生:我觉得第5小节第一句写出了珍珠鸟和作者的关系很密切。

师:为什么父母要“再三呼唤”它才回去?

生:说明珍珠鸟和我的关系非常好,甚至和父母的感情一样了。

师: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这种意思来吗?

生:我觉得“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这一句写出了作者和珍珠鸟的关系很密切。

师:你能把你体会到的意思通过朗读表达出吗?

生:(朗读)“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

生:我觉得“不一会儿,……大概在做梦呢?”这里写珍珠鸟睡觉的样子很可爱,它对作者十分信任,因此,睡得很香。

(出示句子)比较:这小家伙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

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

(指名读。)。

师:课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表示珍珠鸟对我十分信赖,使我出乎意料。

生:“居然”。

[评:这个细节,使学生明白了读课文,要前后联系;也是积累词语的好方法。]。

师:谁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师:同学们,课文中的插图就描绘了这幅情景,看着珍珠鸟对作者如此信任,你的内心怎样?(指导看图)。

生:哎呀!珍珠鸟你对作者真是信任。

生:我被作者和珍珠鸟亲密的关系感动了。

生:原来,人和动物也可以和睦相处。

语文教学实录(专业21篇)篇十六

在古今中外战争中,侵略者总是没有好下场的。在苏联保家卫国战争中的勇士们,上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下有七八岁的孩童,他们不怕流血牺牲,开动脑筋,千方百计的打击敌人,有些侵略者甚至直到全部被歼灭,还不知道是怎么落入了抵抗组织巧妙地设下的陷阱中。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场旷日持久且血雨腥风的战争,让我们一起走进《夜莺之歌》。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对比体会。

指生交流。提醒学生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

小结:这篇课文讲的是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被称作“夜莺”的孩子,把一支德国部队引进埋伏圈,使游击队全歼德军的故事。

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夜莺?

生1:我看到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夜莺。

生2:我看到一个自信的小夜莺。

生3:我看到一个临危不惧的小夜莺。

……。

你看到了一群怎样的德国兵?

生1:我看到一群凶残狡猾的德国兵。

生2:我看到一群残暴的德国兵。

生3:我看到一群轻敌的德国兵。

……。

让我们把镜头对准1941年,来到苏联境内,来到那个小村庄。请同学们再次用心默读课文,圈画批注,留下自己思考的足迹,并用“――”划出描写小孩子机智勇敢的句子,用“~~~”划出描写敌人凶残狡猾的句子。开始!

学生圈画批注。师巡视指导。

三、分析形象,感受形象。

同学们,看到大家这么投入而专注的阅读,我真不忍心打断大家的思路。从你们一张张涨红的小脸,我看出了大家对敌人的恨,从大家欣喜而又按捺不住激动的表情,我看出了大家对小夜莺的敬佩和崇敬。

(一)、体会敌人的凶残狡猾。

谁愿意把你找到的体现敌人凶残的句子与大家交流!

1、展示(图片和句子):街道两旁尽是黑色的瓦砾,烧焦的树木垂头丧气的弯着腰。

(1)为什么找这一句,能谈一谈原因吗?这一句是什么描写?

昔日美丽的村庄,如今已经是残垣断壁,说明战争破坏严重,作者利用这一段环境描写来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这是一幅多么凄惨的画面,你们的感受证明了敌人的狠毒,看来环境描写也能展现一个人的品质。

(2)创设氛围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指导学生个别读后齐读)。

你从他的声音里听出了什么?

在敌人的枪炮声中,一间又一间房屋倒塌了。读――。

在敌人的枪炮声中,一个又一个老百姓倒下了。读――。

小结:就是这么一个小村庄也承载了多少苏联人民的血与泪。

还从哪一些句子中能体现出敌人的凶残?

2、展示:“好啦,好啦,带我们去吧。要是你带的对,我就把这个小东西给你。”中尉说着,指了指他的打火机,“要是你把我们带到别处去,我就把你的脑袋扭下来。听懂了吗?”

(1)谈谈自己的感受吧!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的?

(2)用什么来引诱的?又怎么威胁的?这就叫威逼利诱。

(3)指导读:德军不仅无耻而且凶残,谁能通过朗读来刻画他丑恶的嘴脸?读出德军的蛮横。

指生读,从他的声音中你听出了什么?

这是一个卑鄙无耻的德军。读――。

这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刽子手。读――。

语文教学实录(专业21篇)篇十七

教师和学生简单交流几分钟,聊了些有关金华五中前段时间校庆的事情,接着就问学生喜欢不喜欢作文,并且打开百度中收录自己的发表文章的信息给展示给学生看。

出示幻灯:课文《望江南》。

师:文中的主人公在干吗?

生:在等待爱人。

师:爱人等到了吗。

生:没有。

师:那么她的情绪是怎样的?

生:孤独,寂寞,失望。

师:好,说的很好,那么我们就带着自己的认识大声地自由地读三遍。

读后――。

师: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期望,等待丈夫归来的时候在梳洗――。

师:50多个同学会有50多个画面,我们写一下画面。

教师巡视,指导――。

生:一位独处深闺的女子,在清晨坐在窗前,精心打扮。(实物投影)。

师:有人愿意修改吗?

生:“清晨”这里要修改一下,因为没有意境。

师;这次梳洗比以前的时候都要早吗?这是怎样的一个清晨?

生: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

生:是一个晓雾将歇,启明星打开的早晨……。

生:在凌晨的前后。

生:月夜朦胧,江水还在悠悠地泛着月光。

生:惨淡的白色,别人还在睡梦中。

教师用红笔在投影里将“清晨”俩字划上了红笔,然后问,还有要修改的吗?

生:我要梳洗一下等待丈夫回来。

师:还有吗?关于丈夫她会怎么想?

生:等了那么久,还是希望有个全心的面目出现,可惜现在的是一个憔悴的我。

师:你很敏感,文学就需要你这样的一颗敏感的心。

师:我们再看看刚才的‘怎样打扮’。

生:她抹上胭脂,点上绛唇,梳理青丝三千……那青丝等人来绾,她向天边望去……。

师:你特棒,……那青丝三千也是三千烦恼?从哪里来的?

生:从李白的诗歌里来的。

师:你太厉害,表达能力很好,别的同学还有吗?还会怎么打扮呢?

生:挑上另一件华服,细细抚平那褶皱,走到江边,看着江水东去……。

师:这简直就是小说……。

下面,我们挑一个细节,细细地写下来,从(清晨,打扮,心声)三个方面挑一个……。

三分钟后。

师:选择早晨背景写作的野马?上来展示一下。

师:你写的很有节奏感……风吧!名词活用做了动词。

师叫学生点评了一下,然后。

师:写得好,点评的也好。写心声的也要展示一下。

生:她想,丈夫远出这么久,他会回来吗?

师:恩,你还没有写好,继续。

生:用桃木梳细细梳过及腰的长发,丝丝从指间滑过,直到指尖泛白,放开,莫郎……。

我难道终不及你身边的阿娇?

师以及全场鼓掌。

教师将以上三个写的比较好的东西的作品合起来朗诵一遍――(稍稍做了修改)。

师:你们都睁大了眼睛,有什么惊喜的发现吗?

生:有淡淡地哀愁,……的忧愁。

生:动作描写,梳妆打扮上加了细节环境,动作,心理都作了刻画。

师:我们平时喜欢写大而空洞的东西,比方说“清晨”……我们要细节背景。

出示幻灯――舍大取小绘细节。

幻灯――配背景写动作听心声。

同时教师立即就在电脑上即兴写了起来――。

生……。

师:你笔下的女子的哀愁,除了一江春水没有人能理解。

生:女子拂袖走过窗前……江上点点白帆都是匆匆的过客,没有一个是我的归人……。

师:很有音乐感……。

继续展示。

师:有没有写斜晖脉脉的?

生:船只……希望落空……落日本无意,流水也无情……。

师:我们班真是卧龙藏虎,……老师都不敢给你们看了,你们还要看吗?

生一齐:要。

师:那老师只好献丑了……。

师总结完毕,说:老师送你们几句话(。

面对作文这座高山(幻灯显示)。

我们可以仰望。

但决不跪拜。

那么,

试着换一种简单的方法。

风景会这边独好吗?

语文教学实录(专业21篇)篇十八

师:2000多年前,孔子站在大河边长叹:

生:(看投影自动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师:1000多年前,李白面对黄河疾呼:【师伸手指向屏幕】。

生:(看投影自动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知识卡片,让我们初步了解作者及作品。

生:晏殊(991~1055),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开创北宋婉约词风,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是词牌名。这首词写了晚春薄暮之时的景象,感叹光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对时光流逝的怅惘。

【师板书:浣溪沙晏殊】。

师: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我们的任务。

生:朗读诗词,感知内容;品析语言,把握感情;体悟哲理,珍惜青春。

师:老师先把这首词读一遍,大家根据提示认真听读,注意听准字音、听出节奏、重音、把握感情。

师:现在,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重音、读出感情,并思考用散文语言描述这首词的内容。大家可以边读边运用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立体的画。

【生朗读,师参与】。

师:哪位同学说说你头脑中的画面?

生:(串联了词的大意。)。

师:你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了词的内容,很清楚,不错。听听老师头脑中是怎样的一幅画好不好?晚风暖暖拂过,听着新谱成的歌曲,饮着这杯美酒,生活啊,是多么闲适!但是,我的心呀,为什么浮起一丝伤感?同去年一样的天气,还是原来的亭台,我们欢聚的那些日子逝去了,它再也回不来了呀!就像这夕阳。

花飘零,飘零,在我眼前,伸手,却挽留不住丝毫,自然规律谁人能阻?!远远飞来的可是去年的那只小燕?燕子还可能回来,时光呢……落花的小径,留下我孤独徘徊的身影。

这幅画是怎样在老师头脑中形成呢?老师主要是借助了词的意象,揣摩了词人的感情。

出示知识点链接:意象,就是寄托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投影出示:找出词中的意象,揣摩蕴含的感情。(可从事物特点、写作手法、描写方法、思想感情、修辞方法等角度辅助理解)。

示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听新词,饮清酒,本来是多么畅快的事,和去年一样的天气,同样的亭台,却没有了欢聚的朋友,又是多么令人惆怅!“新”“旧”对比,欲抑先扬,更突出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无限感慨。

生:意象有:夕阳、花、燕、小园香径。

师:能不能选择一个揣摩揣摩?

生:夕阳。夕阳下山了就不能回来了,词人非常难过。

生: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师:东升的已不是今日的夕阳,岁月悠悠,无法重复啊!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生:感情读。

师:谁评价一下?

生:她读的很有感情。

师:你根据你的理解再读一下?

生:感情读。

师:不错,注意了设问句的语气。“几时回?”【师又一遍范读几时回?】。

继续赏析。

生:花。花落去了,词人非常惋惜。

师:你从哪里看出词人的惋惜?

生:无可奈何。

生:留恋之情。

师:读一读?

生:感情读。

师:读出了惋惜之情。光让女同学表现了,还没给男生机会呢!这位男生读一读。

生:感情读。

师:精彩!

继续赏析。

生:燕。燕子回来了,可能还是去年的那只小燕,一年又过去了,时间过得太快了!

师:美好的事物还会重现的,看小燕子又回来了。但可能只是---。

生:似曾相识。

师:一切逝去的不可能再原封不动地重现,更好地抒发了作者对----。

生:岁月流逝的惆怅。

师:读一读?

生:感情读。

师:读出了有点欣慰更多怅惘的感情。谁再展示一下?

生:感情读了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两句。

师:感情到位!比老师读得还好。

继续赏析。

生:小园香径。词人非常孤独。

师:你从哪里看出他孤独?

生:独。他自己一个人。

师:写出了他的孤寂。还有呢?

生:徘徊。

师:他在院子里没事瞎走吗?不是。他肯定边走边想,他想什么?【教师边说边模仿走】。

生:燕子还可能回来,光阴回不来了。

师:自然规律。惆怅的感情更加强烈。

师:你能不能读出这感情?

生:感情读。

师:独徘徊【示范,语调低沉,拉长音,并用手打着节奏】。

生:又读了一遍。

生:这两句更能抒发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惆怅之情。

师:这是从内容、感情上分析。结构上呢?是不是有一种音韵美?这是晏殊词的一个很大特点。让我们再这样读这首词,女同学读每阙第一句、男同学读每阙第二句、第三句齐读,再次体会词的音韵美、图画美。

生:按要求诵读。

生:春天。对时光流逝的感伤。珍惜时间、珍惜青春。

师:写了春天景色、抒发感伤之情、提醒我们珍惜时间、特别是珍惜青春。

【师板书:写春、伤春、惜春】。

景情理。

师:熟读成诵,你背过了吗?同位间互相检查,好不好?

师:背过的请举手。真不错。能默写吗?哪位同学到黑板上展示自己漂亮的书写?这么踊跃!有请你们两位。其他同学在练习本默写。

师:我们一起批一批。注意书写要规范。“落”是上下结构。

师:“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多么美好的景象,可在词人笔下,花、燕却蒙上淡淡闲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物我皆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境由心生,你有这样的体验吗?你能用同一物表现不同心境吗?拿起笔,写一写。

生:春游啦!我蹦跳在乡间小路上,柳枝拂面,软软的,像妈妈温柔的手。

唉!美好的春游居然发生一件这么让我难堪的事!柳枝触到脸上,麻辣辣的,像一条鞭子抽在脸上,更抽在我的心上。我愤愤地想:“难道你也要和我过不去吗?”

师:心情不同,对景物的感受也不同。我们作文时可以用不同的环境描写表达不同的心情。

师:时光匆匆,感叹有用吗?

生齐答:无用!

师:让我们齐读教师寄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让我们珍惜时间、珍惜青春,“成功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

师:今天的作业:学完本词后,你有怎样的启迪和人生感悟?请用一段文字表达。

语文教学实录(专业21篇)篇十九

生1:是有雷声的。

生2:先有闪电再打雷。

生3:雨点很大,速度也很快。

师:那雷雨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去读读课文吧。

3、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特别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雷雨一步一步写下来的。

二、学习字词,理清脉络。

1、学习字词。

(1)齐读生字。“压、垂、乱、虹”

在认读的过程中,老师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如“垂”的读音,学生指出是翘舌音;“虹”字怎么记?学生的回答有:“虫+工=虹”;“一只虫子在咬一个工人。”(老师夸奖他真会动脑筋,但能不能再编得好一些?)“虫子在工作。”(一个小女孩这么说。)。

(2)开小火车读生字,开双轨火车读生字。

(3)读词语。(开双轨火车读,齐读)。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1—3小节:雷雨前。

4—6小节:雷雨中。

7、8小节:雷雨后。

3、理清课文脉络: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老师板书)。

三、研读课文,多元感悟。

1、自由读雷雨前(1—3自然段)的景象。

边读边思考:雷雨前的景象是怎样的,想想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2、品读句子,随机点拨。

师:雷雨前的景象是怎样的呢?

生1:读“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这里的乌云是满天的,而且还是黑沉沉地压下来(边说还边做手势,非常形象的样子,但也有种如梗在喉的感觉。)(师出示第1小节)。

生2:“满天”可以看出乌云真的很多很多的。

生3:而且蝉一声也不叫了。

师:是啊,为什么蝉都不叫了呢?蝉儿们,你们怎么了?

生1:太可怕了。

生2:天气太闷了,我要回家了。

师:从哪里也感受到闷呢?

生:叶子一动也不动就是没有风,所以很闷。

(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满天的乌云压下来的样子”。)。

看后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满天的乌云全都慢慢地压下来,把东西都挡住了。

生2:那些房子和树都被遮住了。

师:是啊,那谁能来读读,读出闸门的感觉来。

生读。

师:那么,读了第2、3小节你有什么新的感受了呢?

生:“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里的“乱摆”说明风很大。

师:“树枝乱摆”有什么想说的?

生1:说明风很大,树枝也乱摆了。

生2:老师,我有个问题。风来的时候,蜘蛛为什么要从树上垂下来,逃走呢?

师:你的问题提得真好,这也正是老师想问的呀,谁知道呢?

生:因为树枝乱摆,说明风很大,蜘蛛就要逃了。

师让学生模仿小树大树,伸起双手,跟着大风乱摆起来。(情景模拟)。

老师作随机的采访,为学生:你为什么要乱摆呀?你为什么停不下来呢?

再读句子,读出风大。

师:我们再来看看逃走的蜘蛛(课件演示)。问:蜘蛛是怎么逃的?

生1:它先吐出一条线,再慢慢下来。

生2:因为它很害怕,所以逃走了。

生3:它逃的时候速度很快。

师:它为什么要急急忙忙地逃走啊?

生1:风太大了,要摔下来了。

生2:待会下雨的话,它会从网上掉下来的,因为网会被打破的。

师:那就请你把它的害怕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

师:大风吹来了,树枝在风中乱摆,现在蜘蛛也逃走了,你能不能用上“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来说一说?(出示图)。

(1)同桌说说。

(2)指名说。

生1: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小草、小花都被吹歪了。

生2: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树枝吹歪了,树叶也被吹掉了。

生3: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晒在外面的衣服被吹得乱飘。

生4: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晒在外面还来不及收进去的衣服被风吹得乱飘,好像在对主人说:“赶快把我收到屋里去吧。”

生5:衣服好像还在说:“我都快要掉下来了。”

师:你还能说说这儿没有的景物吗?

生2:风把衣服都吹走了。

生3:大风吹进窗户,桌子上正好有一张纸,风就把纸吹走了。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变化?

生:我看到了“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出示句子)。

(指名读。)。

读后问:听着听着,你又听出什么来了?

生1:闪电很亮很亮,雷声也很响。

生2:“越来越亮”不是一下子就很亮,而是一点一点地亮起来了。

(师多媒体演示)。

师:你怎么吓得跳起来了?(课件中响起了很响很响的雷声)。

生:因为雷声越来越响了。

读句子,女生读,男生读。

3、总结梳理,朗读提升。

(1)师生共同小结:我们学习了1—3小节,看到了满天的——(生)乌云,又看到了——(生)蝉一声也不叫,接着还看到了——(生)大风来了,蜘蛛从树枝上垂下来,逃走了,然后又看到了——(生)闪电,还听到了——(生)雷声,这一切都让你感觉到——(生)雷阵雨就要来了。

(2)齐读1—3小节。

读后师说:大雨马上就要来,就来年生字宝宝也要躲起来了,我们跟他们说再见吧。

四、复习字词,学写生字。

1、巩固字词。

去掉拼音读生字,并组词读一读。

2、学写“垂”字。

(1)书空。(2)和老师一起住进田字格(师范写)。(3)生自己写一个。

(4)评价写得怎样?(5)取长补短,再写一个。

五、小结下课。

师:至于那只逃走的蜘蛛后来怎样了呢?雷雨中、雷雨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

语文教学实录(专业21篇)篇二十

细细咀嚼课堂细节,静静聆听教研员教诲,默默享受语文的每一份情怀。在这天上完《刷子李》这篇课文后,我反思如下:

《刷子李》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既为奇人,则轶事多多,但作者只选取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所以我以一个“奇”字,“奇”在何处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潜心涵咏。抓好重点词句是学习这篇课文最好的方法,因为课堂资料来自语言,课堂操作落实语言,课堂细节敲打语言。因此我抓住直接描述“刷子李”刷墙的重点句段的情景,组织学生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想象情景,来体会“刷子李”神奇。之后,我又引导学生凭借对曹小三内心世界的揣摩,凭借对小说布局谋篇的初步认识,体会“一波三折”的写作手法。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思路敏捷,完成学习任务也就干脆多了。

课堂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这节课也不例外。聆听了教研员的评后,收获颇多:

1、在课堂上语言赏析还不够,比如:句子“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在学生理解完这句话体现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后,应再引导学生想想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不难答出是“夸张”。还有几句,也应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说明我钻研教材还不够深入,以后上课前就应反复研读教材。

2、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讲得多,没有完全放手给学生。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刷子李的奇表此刻哪些方面”“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描绘刷子李的奇的”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能够充分让学生透过讨论、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既能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潜力、语言表达潜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同时,学生的思想觉悟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我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总包办的太多,这是我今后要注意的一点。

执教《刷子李》,有亮点,有败笔。再次感谢教研员的肯定和批评,感谢你们给了我参照系,给了我反思力。我将以此为契机,不断努力完善自己,精心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次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实录(专业21篇)篇二十一

指导学生用“子”组词:子孙、子女、子弹;孩子、果子、燕子;晏子、孔子、孟子、老子等(经教师归类整理为三类)。

生:男性、对有学问、有贡献的人的尊称。

师:(启发)对有贡献的袁隆平能称“袁子”吗?

生:(有所感悟)是古时候对有知识有贡献的人的尊称。

学生概述晏子出使楚国经历的三件事情,并以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作结。

师:从这以后,楚王为什么不敢不尊重晏子?

生:是晏子的聪明机智使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

师:(启发)是晏子与楚王两人之间的争斗吗?

再读课文,看看晏子使楚发生了哪些事情。

假如你是晏子,不让走城门让你钻狗洞,你会怎么想?

(经过老师多次启发,学生仍然不能感悟课文的深层含义,于是教师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由学生分角色表演晏子与楚王的'对话,创设情境体验当时晏子是怎样想的。)。

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学生的表演体验,逐渐使学生感悟到晏子出使楚国,是代表国家的利益,而不是与楚王个人之间的争斗,既要让他们打开城门,又不能失掉齐国的国威,做到了不卑不亢,有理有节。

课后查资料,写有关晏子的小故事。

相关范文推荐

    难忘的味道(优秀16篇)

    优秀作文是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取得较高成绩的一种写作表现,它能够展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思敏捷。下面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倡议书(热门15篇)

    范文范本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整理的,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不同类型和风格的范例,帮助我们写出优秀的文章。以下是一些范文素材,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灵感。公司全体同仁:

    家电采购的合同(热门18篇)

    采购工作的关键是建立稳定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以确保供应链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接下来是一些关于采购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实用解读和说明。合计合计人民币金额(大写)

    中秋赏月的趣事(汇总16篇)

    优秀作文不拘泥于形式,而是通过言之有物、意境深远的方式,真实地展现作者的情感和思维。通过阅读以下这些优秀作文,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其文采,还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和启发。

    快乐时光初三(优秀24篇)

    优秀作文能够通过精准的语言表达和生动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中。通过欣赏这些优秀作文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优秀作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星期六下午,太阳

    商场父亲节创意活动方案(专业22篇)

    活动方案的执行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以下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活动方案,希望能对你的活动有所帮助。感恩父爱(6月15日父亲节)。20xx

    版本保险代理合同(通用16篇)

    保险合同是一种商业协议,它对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都有法律约束力。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保险合同模板,供大家自由选择和参考。编号:地址:邮编:联系人:电话:被代理方(以下

    当一回小老师(汇总17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文学形式,能够展现出作者的思想深度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些优秀作文中,不仅包含了各个领域的话题和观点,还有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和写作风格。

    农村小学新校长述职报告(精选19篇)

    运用述职报告,我们可以向领导和同事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和能力,提升自己在团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优秀述职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撰写工作

    我和小鸟对话大全(13篇)

    优秀作文是在各个领域中创作出来的,它能够体现出作者的独特思维和才情。以下是一篇经典的作文范文,不仅有优雅的语言,还有深刻的内涵。有一天我在家里写作业,突然一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