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惠普知识管理看知识的管理论文(模板18篇)

时间:2023-12-08 作者:文锋

范文范本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精彩的表达,可以启发我们的思维,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10.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范文范本,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方法,使我们的文章更加精彩和与众不同。

从惠普知识管理看知识的管理论文(模板18篇)篇一

岁末年初,新一轮科技下乡,科技入户活动又开始在全国各地热热闹闹地展开了,农业科技人员纷纷走出家门,在科技大集上,农户家中为他们传授各种实用知识。从科技下乡活动的过程来看,这是一个知识分享和传播的过程,虽然只是知识管理大范围内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通过这项具体的活动,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了国内知识管理的现状。

首先,我们看到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的重点是把已有的知识散发到农户中去,促成他们对新技术新知识的了解和应用,而不是创造收集和整理新知识。这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创新,不需要研究发明,而是说目前阶段我们的工作重点还应该是推广知识,让有效的知识能为更多的人所知道。因此,农村科技人员需要把他们在一年中甚至过去几年总结出来的一些技术经验,培育出来的良种通过下乡,大集等多种形式传授给农民,让他们知道和了解这些内容,并且能够利用冬季的农闲时节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知识,并能把它们应用到来年的劳作中,给自己带来实际的经济利益。农村如此,那么我们的企业中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呢?结论是确定的!就目前国内多数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水平而言,现有存在的各种知识已经足够他们使用,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新知识太少,而是了解和知道现有知识的人太少,这需要一个广泛的推广和培训过程,也是对现在所提倡的学习型社会所提出的要求。以生产型企业为例,erp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从技术的角度来讲,erp集成了非常优秀的管理实践,只要严格按照流程运作就可以运作一个优秀的企业。也就是说,知识已经存在,但是很多人还没有开始应用这些知识,甚至并不真正了解erp,不知道erp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所以,对他们来讲,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发明和创造出一种比erp更先进更好的系统,而是更好理解现在的erp,掌握erp的核心精神并且融入日常的运作中,把erp中的知识转换为自己企业的知识,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erp中蕴涵知识的价值。

其次,科技下乡传授知识的内容,在新闻报道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些问题:

怎样让小猪长得快,母猪不发情怎么办?

如何栽培杂交高产棉花?

怎么操作进口的插秧机?

这些问题按照显性隐性知识模型的划分都属于实质显性的知识,也就是说农民按照你提供的方法步骤拿过来一步一步照着做就可以了,不需要预先掌握什么知识,或者再去学什么高深的知识。事实上也只能如此,科技入户,科技大集没有给科技人员留出时间来给农民从头到尾分析自己的研究过程,讲解其中的原因,农民也不需要这些内容,即使是袁隆平去给农民讲怎么做基因分析,讲自己在杂交水稻过程中的一些秘诀恐怕也是不受欢迎的。他们需要的就是告诉自己该怎么做,薄薄的一篇纸写明步骤就足够了。也就是说他们的`需求是快速见效的实用知识,而不是离他们十万八千里的高深理论,或者说需要摸索半年才能掌握的了的实质隐性的知识。企业中也存在一样的问题,很多人一提到知识管理就把隐性知识放在嘴边,好象只有隐性知识才有价值,显性知识全都是杂草一样。但是现实中,我们看到,大部分员工还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的工作更多的是流程化而不是创新化,也就是说,他们需要一些具体能指导他们怎么可以更快完成本职工作的技巧,而不是怎么去修改流程或者企业发展战略等高层面的东西。这些知识都需要是实质显性的,拿来就能用的。而实质隐性知识的共享更多的应该归入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部分。

第三,从时间看,科技下乡安排在了冬季农闲时节,农民们都有时间来琢磨这些东西。要是在忙着抢割耕种的时间搞这些活动,鬼才来理你呢?这也给知识管理工作者提出了问题,在什么时机进行知识管理的具体活动。知识管理必须和业务相结合,这是一条根本原则,但是毕竟还是需要员工们额外的时间投入,因此时机的选择就变的格外重要。在一个急速发展迅速扩张的企业中,恐怕没有人会顾得上知识管理,看了最新一期it经理世界关于王石接班人的文章,很佩服老王的做法,宁肯放慢一点脚步,也要把基础夯实,但是现实世界中并不是每个老板都象老王那样。

最后,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目前阶段的知识管理重点应该是现有知识的传播、推广及其应用,而不是创造新知识;眼睛不要只盯着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管好了价值同样重要;知识管理的活动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当然,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要求和自己的发展阶段,本文的结论不适于那些自认为已经发展得非常好的企业。

从惠普知识管理看知识的管理论文(模板18篇)篇二

要想将知识管理成功地运作于企业,必然要先对知识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探讨。首先必须明晰知识管理的定义,把握其深刻的内涵和本质,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知识管理的内容,以知识管理的核心任务为线索构建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同时,对知识管理特征的分析和基本职能的研究为企业进一步面对市场,如何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奠定了基础,使知识管理的理论成果尽快转化为实践动力,成功运用于组织的运作之中。

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不间断地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应市场的变迁。

企业的知识管理拥有了人本管理思想的精髓,又结合了企业经济原有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予以创新。对企业的知识管理特征分析为现代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一)企业的知识工作者是知识管理的重点。企业知识的积累要靠每位员工的努力,要在企业内营造一种有利的环境和学习氛围,使知识管理者具有较大的工作自由度,充分发挥创造性,使企业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能否顺利推行下去,关键看员工的能力能否实现所设定的目标。

(二)市场是企业知识管理理念的核心。企业是在市场的竞争中寻求生存之道,因此在市场这个大的知识体系中,要求企业有其支柱的知识体系来维系其生存和发展,要应对来自市场运作的各个环节来发展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管理系统。企业的知识管理希望有效利用知识,并使其市场价值最大化。

(三)知识的共享是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共享是指一个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尽量公开,企业知识的共享有助于员工接触和使用,不仅有利于企业当前核心业务活动的改善和提高,也可以帮助企业锤炼长期发展的能力,提高企业智商,是全球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趋势。因此,有效的知识管理要求公司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在建立了知识共享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的快速流动,依靠全体员工的创造性发挥,在对环境的不断调适过程中进行知识创新,这就是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

对于企业来讲,正确地认识知识管理是重要的,但企业往往更关注如何将知识管理在企业中成功实施。产生于企业管理界的知识管理只有解决实际问题,为企业带来勃勃生机才会显示其优越性。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将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运用于实践层次,不断提出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

(一)确定企业知识管理目标。企业的知识管理就是要为企业服务,在市场大潮的推动下能使企业稳固地生存和发展,不仅仅要建立这样的知识管理体系,更要在企业内部进行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员工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和交流思想,这是创造新思维、新工作理念的基础。有效地积累知识和经验,积累和扩大企业的知识资源,使其充分溶入产品或服务及其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之中。

(二)建立知识管理的反馈系统。在知识管理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和变化,通过知识管理的反馈系统可以及时地将这些信息反馈给知识主管,便于知识主管能够快速准确地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出现的问题,以便使企业的知识管理成本降到最小,使知识管理能够顺利进行,从而提高企业的知识管理效用。

(三)改造组织结构,建立灵活、高效、柔性的知识型组织结构。随着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大量增加,企业的知识管理要具备更广泛的组织的创造性思维、知识与信息的有效沟通以及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这样有益于企业学习能力的提高和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导致经济的全球化和企业竞争更加激烈,这就迫使企业必须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建立灵活、高效、柔性的知识型组织结构。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管理将渗透到各方面的经济领域。作为经济社会的基本细胞和经济主体,企业已被推上了新时代挑战的前沿,必须尽快掌握知识管理的内涵和本质,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和模式,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企业中建立知识管理体系,实施适应新时期要求的管理模式。实施良好知识管理的管理者能够对全部需求作出敏捷反应,明智地应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

[1]郭强.丁晓琴.企业知识管理,现代企业导报,1999年,第5期.

[2]乌家培.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中国改革报,1998年11月18,第6版.

[4]杨冠琼.企业成功的金钥匙[j].p经济管理,1999(11):57.

从惠普知识管理看知识的管理论文(模板18篇)篇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di)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fdi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也是无庸置疑的。然而,流入中国的fdi在今后是否能够维持或进一步发展,不仅仅取决于中国经济的自身状况,fdi在全球的发展规律和分布特点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研究fdi流动状况的同时,分析和把握中国在全球fdi中的地位亦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全球fdi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从全球范围来看,全球fdi在不断增长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些明显的规律,20全球fdi虽然出现了较大的滑坡,但这种规律性并没有很大的改变。

1、近全球范围的fdi快速增长。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1982-,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年均增长率为17.2%(其中1986-1990年,年均增长23.6%,1991-1995年,年均增长20%,1996-,年均增长40.1%)。19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额为108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6.3%,流出额为104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3%.20,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额为14919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增长率为37.1%,流出量为137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4%.由此可见,截止2000年,全球fdi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2001年,全球fdi的流入量比2000年减少51%,是来首次下降,也是近30年来的最大跌幅;同时流出量也比2000年减少55%.造成fdi骤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全球经济变弱,特别是世界三大经济体的衰退,以及随之而来的跨国并购的减少。

2、全球fdi的区域分布不平衡。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1999年美洲、欧洲和亚洲的外资流入量分别占世界总额的38%、47%和10%,美洲和欧洲所占的比例较大,超过世界总额的80%以上,而亚洲地区仅占很小的份额。2001年全球fdi流量普遍下降,其中美国的fdi流入量减少过半,流出量下降了30%,欧盟的fdi流出和流入量均下降了大约60%,而亚洲fdi也有24%左右的下降,但由于下降的幅度相对较小,从而使当年上述三个地区的外资流入量分别占世界总额的比例分别为33%、46%和15%,亚洲的比例显示出一定程度的上升。

3、fdi流入在发展中与发达的差距较大。

如果分别透视fdi在发达和发展中的分布,我们不难发现,无论从投资来源和目的地来看,发达均为全球直接投资的主体。

从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看,2000年80%的fdi流入了发达,只有16%左右的fdi流入了发展中。1998-2000年间,发达fdi流入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一直在逐步上升,同期流入发展中的fdi则是逐年下降。2001年在全球fdi骤减的环境下,发达fdi流入量下降幅度较大,达到59%;由于发展中流入量仅下降了16%,使得其fdi流入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有了较大提高,占总量的27%,但仍然不及发达近70%的比重的一半。

从外国直接投资流出看,这种特点更加明显。1999至2001年间,发达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的份额一直维持在92%和93%的水平,而发展中则仅占6%到8%.

4、全球fdi倾向投资服务业。

近几十年来,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分布呈现出不断变化的态势。50-60年代,全球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第一产业;70-80年代则主要集中于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构成又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主要投资领域。根据统计资料,全球第三产业国际直接投资的比重已占全部投资的55-60%.

然而,由于全球投资环境不同,在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东道国之间还是存在明显差别的。其中,发达相互投资的重点已明显地集中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流向发展中的投资仍偏向劳动密集型产业。流向新兴工业化的外资已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某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倾斜。

5、全球100大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加深。

跨国程度指数是用来衡量一个跨国企业跨国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它是由一个跨国公司的国外资产与总资产、国外销售额与总销售额和国外雇员与总雇员三个比率的均值构成的。跨国程度指数越高,表明海外企业相对于母国企业的地位越重要。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委员会编制的全球最大100家跨国公司的资料,1991-2000年间,世界最大的100家大型跨国公司平均跨国指数由51%增长到56%,可见,100大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在不断加深。如果分别来考察,截止到2000年,100大所拥有的海外资产的增长超过20%,海外销售额和海外雇员的增长分别达到了15%和17%,在全球约65000家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海外销售额和海外雇员人员中所占的比重高达11%,14%和14%.

从100大投资的行业特点来看,与近些年全球fdi投资的总的趋势有所不同,其行业的分布主要以制造业为主。1990-2000年间,100大跨国公司的行业分布基本保持稳定,在汽车、电子、石油、医药、食品饮料行业的跨国公司数量占到跨国公司总量的一半以上。

二、发展中fdi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从发展中的范围来看,虽然发展中fdi总量在全球范围内比重很低,但从发展中自身流入流出fdi的水平看,由于发展中对fdi重视程度的普遍提高,参与国际投资的势头也大大增强了。

1、金融危机影响了发展中fdi流入的上升趋势。

1998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发展中外国直接投资总量占全球的比重呈现增长趋势,1995年为33.8%,达到39.5%,39.5%.19及其后的两年中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发展中的fdi在全球的份额连续下降。1998年减少为27.1%,1999年为20.7%,2000年降至16.0%.但2001年,亚洲各国开始逐渐恢复活力,在世界fdi流量急剧下降的环境下,发展中fdi流入量下降的程度远远低于发达,从而使发展中占世界fdi总量的比重反而上升至27%.从发展中平均fdi流入量占世界资本形成总量的状况来看,1990-1995年,发展中平均fdi流入量占世界资本形成总量的5.7%,1996-1999年持续上涨,2000年达到13.4%.虽然与发达仍有很大差距,但就发展中自身而言仍有增长的趋势。

2、国际直接投资在发展中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80年代流入发展中的外国直接投资同发达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但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许多发展中对待fdi政策的改变,从封闭、严格限制到倾向于将借助外资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发展战略,国际直接投资因而日益成为许多发展中获取国际资本的主要方式。外国直接投资占发展中资本总流量的比例已由1991年的29%增至2000年的67%.

3、流入发展中的fdi倾向投资制造业。

与全球范围内fdi倾向投资服务业的状况不同,发展中的外商投资项目相对集中于制造业领域。这主要是因为投资环境的不同造成的。一方面,部分发展中所具有的劳动力优势是促使跨国公司加速向这些地区转移生产投资的主要动力。如日本跨国公司在东南亚地区主要投资于电力、电器设备等部门,同时,从这些地区进口电力、电器设备占到日本进口额的31%.另一方面,发展府对服务业的保护政策也起了关键的作用。然而即使如此,流向发展中服务业的fdi还是有迅速的增长,比重也在迅速增加。截至到1999年,服务部门流入发展中fdi总存量已达30%左右。

4、发展中的跨国企业呈增长态势。

呈现出了增长的趋势,说明发展中的大型跨国企业的海外经营也在不断拓展。金融危机期间发展中50大跨国公司的跨国投资进程有所减缓;但1999到2000年间,50大的总资产、总销售额、总雇员以及海外资产、海外销售额和海外雇员数又恢复了增长,特别是其中海外销售和海外资产的增长分别达到了56%和21%,从而使跨国指数有所提升。

从50大投资的行业来看,在1993-2000年间投资的行业范围也比较广泛,并且趋势基本保持不变。其中主要集中的行业与全球100大有一定的类似之处,在食品饮料、电子、石油等行业投资较多。与全球100大跨国企业不同的是,在50大中,多元化投资型的企业还占较大的比例,2000年50大跨国公司中从事多元化行业的就有11家。这种状况与各发展中历史沿革中所采用的发展战略是密切相关的。

三、亚洲地区fdi发展趋势及特点。

亚洲的fdi流入量在全球fdi重点流入的三大洲中最低,与其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地理位置有较大的关系。同时,亚洲内部fdi的流入状况也有不同的分布。

1、亚洲fdi的流入量与亚洲在全球的经济实力相符。

从fdi在亚洲的流入来看,1993年至19间,亚洲地区fdi流入量一直保持增长趋势,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0%以上。1998年以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亚洲fdi流入的绝对数量虽然变化不大,但是占世界总额的比重有所下降,1998至2000年分别为15%、11%和10%.2001年由于流量下降速度低于其他地区,从而使比例回升至15%.

实际上,亚洲的fdi流入量相对美欧两洲较少是可以理解的。从历史的沿革来看,fdi总体上更加倾向于投向经济实力相当的和地区。亚洲相对于美洲和欧洲而言,在经济实力上有明显差距。2000年,亚洲gdp的总额大致是88153亿美元,占全球的30%左右。其中,日本占了一半以上的份额。然而,虽然日本是fdi的主要输出国之一,但在吸收fdi方面却是非常消极的,2000年,日本的fdi流入量尚不足亚洲fdi流入总量的6%,这必然影响fdi对亚洲的整体流入水平。因此从总体上讲,亚洲fdi的流入量以及在全球的比重还是与其经济实力相符合的。

2、亚洲fdi流入量与亚洲的地理位置及区域内一体化程度相关。

近十几年来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为fdi的区域内流动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无疑吸收了大量来自美国的fdi;而欧元的统一更使欧盟地区为全球的fdi所青睐。2000年,1/4左右来自美国的fdi投向了加拿大、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有近一半投向了欧盟,只有不足1/4的资本投入其他。而欧盟自1992年以来,其fdi流入总量中就有50%以上来源于欧盟内部,1997年,这个比例更是高达60%左右。与此同时,亚洲一些曾经凸显的比较优势不断地因被美、欧区内的所替代而明显减弱,进而对资源整合型fdi的吸引力也相应减弱。

虽然亚洲区内的一体化进程与过去相比也有较快的发展,但由于亚洲区内之间的互补性较差,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自身的经济又恢复无望,因此亚洲区内一体化的程度与美洲和欧洲都差距甚远。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区内之间的资源整合型fdi也很活跃,但显然在数量级上难与美洲和欧洲相比。因此,亚洲fdi的流入量的增长一直低于全球fdi的增长幅度。

3、亚洲区内fdi的分布与发展不平衡。

在亚洲,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一直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市场,中国、韩国以及大部分东盟是引人瞩目的外资吸收国。在80-90年代,这些(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都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速度,1983-1999年间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但在近两年全球fdi流量骤减的大环境下,亚洲的总体状况也是流量减少,区内各经济体的表现也有所不同。其中,东盟各国吸收的fdi水平明显下降,2000-2001年流入这一区域的fdi年均只有120亿美元,只是1996-1997年高峰时期的三分之一;流入东北亚和东南亚的fdi基本停滞;但流入南亚和中亚的fdi有显著增长,分别增长了32%和88%.流入中国的fdi也仍呈增长趋势。中国仍是亚洲区内最大的fdi吸收国。

四、中国fdi的国际地位与发展趋势。

作为亚洲的一个发展中,中国90年代以来在吸引fdi流入方面表现不俗,特别是20,吸收fdi超过500亿,首次跃居世界首位。其发展特点和趋势与其所处的投资环境、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的对外政策密切相关。

1、中国fdi流入符合发展中的特点,且国际地位凸显。

作为典型的发展中,中国fdi的流入也在外资政策发生转变的条件下经历了起步、持续发展和快速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fdi进入水平的不断提高,fdi在中国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创造的工业增加值、税收以及总出口额,从1993年以前在相应的国民经济指标中的不足10%,到2001年分别上升为23%、18%和48%.

然而,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了中国内部的投资环境,fdi投入中国的行业结构与其他发展中相类似,也是以制造业为主。但就制造业的细分行业来看,fdi在中国的行业分布又是非常泛的,几乎遍布所有允许进入的行业,这与中国自身的产业范围相对广泛是密切相关的。

此外,相对于其他发展中,中国在近十年间国民经济高速而稳健地发展,在全球发展中中成为引人瞩目的一支独秀,这显然成为了吸引fdi流入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因素。《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给予中国极高的评价,并指出,在过去的近十年间,中国一直保持发展中fdi最大接受国的地位。在中国加入wto后,这种趋势还将继续保持。

2、中国fdi投资环境在亚洲区地位优越。

在亚洲的经济体中,中国的投资环境无论对市场开拓型的fdi还是对资源整合型的fdi都具有相对较大的吸引力。

首先,中国具有优越的区内市场地位。如前所述,亚洲区内的一体化程度较低,尚没有在整个区域内形成统一的`市场;日本虽然经济实力强大但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很低;中国作为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特别是经济十年来高速增长的发展中自然被视为亚洲区内最具发展潜力的大市场。与此同时,又由于中国内部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各种需求相当丰富,因此,这一市场既对来自欧美的寻求高端市场的fdi有相当的吸引力;同时,对来自区域内部及其他地区投资于中低端产品的fdi同样提供了市场空间。

其次,中国具有优越的资源整合地位。首先,中国具有多层次的可利用劳动力。相对于亚洲新兴工业和一些东盟,中国经济起步较晚,对于支持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力,中国相对丰富并且成本低廉;与此同时,由于中国中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长期以来对科技产业的支持性政策,使得我们在支持科技产业迅速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档次的人才方面也有一定储备,从而对吸引资本及技术密集型fdi的投资也有一定的支持。除此而外,中国广泛的工业基础在这方面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中国外资政策的引导下,“优越的市场地位”以及“优越的资源、整合地位”逐步得到有效的结合,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年中国既吸引了大量的亚洲区内追求资源整合并寻求开拓市场的fdi同时,也吸引了相对较多的、以追求市场开拓为主的、来自欧美的fdi,以及来自全球各地区的fdi.

等。2002年3月,中国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及附件,其中鼓励外商投资类由186条增加到262条,限制类由112条减少到75条。这一措施将进一步扩大外商在中国投资的规模和力度。

3、中国fdi在全球的地位有赖于自身及亚洲区经济的蓬勃发展。

首先,我们认为,从长远来讲,中国在亚洲区内吸引fdi流入的地位是比较稳固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有了前十几年改革开放的努力,中国的市场已经被启动,人们的市场需求越来越走向成熟和开放,这就为进一步吸引fdi的进入提供了持久的动力;另一方面,已经进入的fdi经过了数年的运作,多数已经在中国建立了相应的供应商网络,一些国际知名企业还正在努力将其最重要的国际供应连锁带进中国,以便保证其在中国市场上不会败给其国际竞争对手,这一系列举措都意味着中国市场对这些国际企业的重要性有所提升;与此同时,我们也已经看到,像摩托罗拉、爱立信等国际企业在对中国市场技术转让的速度以及在本地进行直接新产品开发的速度都在加快的同时,从中国销向国际市场的产品和份额也在不断增加,这进一步意味着中国正在成为跨国企业至少在亚洲区域的制造中心。

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吸引fdi的地位在亚洲区内是相对稳固的,不会因为短期内的意外冲击而丧失。

其次,就中国吸引fdi在全球的地位而言,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和亚洲区经济相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状况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原因在于:

第一,就资源整合型的fdi而言,多数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区内整合的优势多于全球范围的整合,只有资源类行业和如纺织服装制造业这样特点的行业才会偏向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资源整合。对于像纺织服装制造业这种行业,中国在劳动力成本低廉方面的优势并不一定能够长期持续,中国这些年纺织服装领域簇群的建设正是在这一方面的积极努力。

第二,在区域经济利益高于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现实世界里,即使中国相对于美洲的墨西哥、巴西等国以及欧洲的东欧各国在一些制造业领域有一定的优势,要真正成为“世界的加工厂”也还需多方面的支持条件。

第三,我们认为也是最主要的,fdi在全球范围内的跨区域流动更多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因此,中国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扩大以及亚洲区域经济相对其他经济区域更迅速蓬勃的发展才会是吸引fdi流入的最重要的理由。根据前面的分析,亚洲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总体而言在较长时间里难以发生大的变化,短期内的相对变化趋势也并不明朗。

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是,美国因受到反恐战争的影响经济持续徘徊,没有短期内迅速回升的迹象;欧洲本来并不旺盛的经济增长环境也没有提供更富有吸引力的投资契机;而亚洲,特别是中国遭受sars的影响,原本从金融危机中已经复苏的经济又再度受到打击;因此,中国以及亚洲能否在未来较短的时期内走出sars的阴影、恢复强劲的经济增长态势将是决定中国未来短期内fdi国际地位的关键中之关键。

从惠普知识管理看知识的管理论文(模板18篇)篇四

营销学的4p给企业指明了一个思路,企业里面每个部门以及每个员工都应该学会4p的基本知识,即使你的工作和市场营销一点都没关系,因为这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你的工作、成果、经验只有被更广泛的加以传播和应用,你的价值、企业的价值才会得以更有效的发挥。

对知识管理而言,第一个p是知识产品(product)。每个员工的知识产品不仅仅是日常的工作产出文档,而更多在于每个人的技巧、经验、方法以及点子,能够让它们穿透企业的部门墙、天花板,那孤立的个体知识就能够被串成线、连成片,价值无疑可以倍增放大。

达文波特曾经指出知识价格的几个方面:由于知识共享而带来的个人声誉、知识回报、物质回报,以及客观存在的利他主义等等。看来,企业不仅仅要掌握产品定价策略,还需要学会知识定价的技巧。

第三个p是知识渠道(place)。很多企业建立了知识管理系统,具有诸如知识库、专家网络、个人博客、专家论坛、知识社区、点子孵化器等多种功能,这都是很好的知识传播渠道,需要善于利用。当然,这些e-place需要和传统的知识媒介加以结合,比如某些具有多分支机构的企业有效利用其内部分众媒体,对企业内部的典型事件、热点问题、内部专家、创新能手等进行大范围的传播,也有企业借助企业内刊甚至策划专门的员工个人知识专利集,来实现知识的有效积累和共享。网上与网下要齐头并进,知识才能如流水,渗透到企业的各个角落。

第四个p是知识促销(promotion)。“客户导向”是知识促销的第一个原则,知识传播者需要站在受众的立场上考虑知识形态,比如某些呼叫中心采用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来建立客户服务知识库,将之称为多媒体知识知识库,来满足客户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第二个原则是“推”,知识促销不能是“守株待兔”,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变着法子将“树”往“兔子”身上撞,比如:知识推荐、知识发布、知识订阅、岗位知识地图等功能,都是有效的知识促销手段,它们能够帮助“在合适的时间,将合适的知识传递给合适的人”。

看来,营销4p的基本原则不仅仅适用于市场,对知识管理也大有裨益,不妨将这种知识的4p方法称为k营销。

从惠普知识管理看知识的管理论文(模板18篇)篇五

中国知识管理经由10几年的发展,累积了经验也收成了教训。跟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内组织管理水平的晋升,跟着钻研者对于知识管理钻研的深刻、实践的丰厚以及技术的进步,咱们认为中国知识管理已经经进入进级换代的阶段,表现为下列趋势:。

知识管理在中国传布有余,但甚么是知识管理、特别是知识管理对于于不同业务以及岗位的影响是甚么、如何做,对于于大部份管理者尚无构成明确的预期。对于于自己不能掌控的事情,没有人愿意去做,所以从知识管理的长远来看,必需注重知识管理的'知识传布。

这个阶段的知识管理传布已经经不单单是告知大家“知识管理好”的问题,而是知识管理对于于“我有甚么益处”,对于于咱们的工作、我的部门、我的岗位如何好,为了获得“好”的结果,我需要做甚么、如何做。

在知识管理的知识传布中应当防止两种偏向,第1是将知识管理“神圣化”,言必称隐性知识,将知识管理捧上“云端”;第2个就是将知识管理“泛化”,“km是个筐,甚么都往里装”,让人弄不清楚知识管理到底应当干甚么。

知识管理的知识传布触及到社会层面、行业层面、组织层面以及教育层面,需要各个方面来共同推进。在筹备以及已经经开始知识管理施行的企业,为了知识管理目的的达成,对于于不同的受众要采用不同的传布策略以及内容。比如kmc就将组织内的知识传布受众分为高层、中层、知识员工以及知识管理从业者,分别对于应者沟通会议、管理层的km、智慧的员工以及从知到行培训等内容。在教育层面,已经经有众多的高等院校开设了本科生的知识管理课程。

km知识传布的目的是让受众认识知识管理、理解知识管理,进而知道如何介入以及推进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知识管理内容。

趋势2:知识管理钻研以及km实务界将更为紧密结合。

知识管理是学术钻研的热门之1。在高校以及各类钻研机构里不同专业的专家们从各个角度钻研知识管理的问题。近年,关于知识管理的实践也如火如荼。但在钻研以及实务的中间有1条鸿沟:实务的不知道钻研者在做甚么,他们也没有去向钻研者那里获取知识的习气以及渠道;钻研者不知道实务界在头疼甚么问题,所以不免会闭门造车。

但这类状态在扭转,有愈来愈多的钻研机构以及团队正与实务界更紧密的合作,从客户的问题入手,用更为科学、先进的法子对于现状进行钻研,提出更相符中国企业现状的解决方案以及发展方向。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发起的中国知识管理试验室在这方面做了有利的尝试,湖北京大学学企业档案与知识管理钻研中心等钻研机构也强调了与企业、实务界的互动与合作。

趋势3:吸收km最好实践,知识管理施行开始注重知识管理计划。

作为组织的1项基础管理职能,知识管理触及到组织的战略、文化、员工、流程、轨制、it技术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所以,知识管理施行进程触及因素较多,胜利的知识管理施行必需有1个科学、客观的知识管理计划。

在早期的知识管理施行中,许多项目的进程没有计划。或者尽管名义上有计划,但施行计划却是有it软件厂商提供,其计划的内容只能是缭绕软件功能转,不能成为1个客观、科学的知识管理计划,没法真正指点企业的知识管理施行进程。

愈来愈多的知识管理施行企业已经经认识到知识管理计划对于于组织知识管理的价值。知识管理的计划是知识管理施行的指南以及纲要性文件,它需要吸收国内外知识管理的最好实践,规避以前同行业企业以及机构呈现过的问题以及风险,深刻分析本机构的现状、目标以及知识管理路径,预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提供预案。知识管理计划需要从多个方面分析,最主要的是战略、知识员工、流程以及轨制、it技术平台,在这个进程中,对于前3者的分析是基础,在对于前3者分析的基础上自然会患上出知识管理对于于软件以及系统的需求,保证项目的胜利。

从惠普知识管理看知识的管理论文(模板18篇)篇六

论文摘要:传统的教育思想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人们不仅要获得各种阶段性的知识,更要掌握如何去学习的技能,以便实现自身的终身教育。

21世纪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未来社会竞争的焦点仍是知识的竞争。美国管理教育家彼得・德鲁克在其《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指出,知识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智力资本已经成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将成为社会的主流。他深刻地指出:“知识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公司竞争的决定因素。”纵观人类历史,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当出现数量到质量的突变时,新的知识会不断产生。人类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变,发挥了关键作用的正是新的知识。在21世纪来临之际,世界范围内已开始了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过渡的发展进程,人们已越来越感到:知识将成为日益增长的生产要素,成为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类发展及其生活质量提高的最根本的基础。这一趋势必然导致以培养人为宗旨的教育基点在迈向21世纪时发生战略性的转移,每个人的终身学习将成为知识社会教育的定位点。

一、终身教育观的提出。

(一)终身学习的提出。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本书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并阐述了它对于现代和未来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书中鲜明地指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最新报告进一步倡导和发展了终身教育的思想。

(二)终身教育的内涵。

不少人引用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话来概括终身教育,“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被广泛认同的是“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对终身教育作出的定义:“终身教育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由此可以看出,终身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教育概念,不如说它是一种生活方式。”

二、现代知识社会和终身教育。

自70年代以来,无论是在科学研究领域,还是在社会传媒方面,有关知识社会的概念,成为社会舆论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知识社会(knowledgessociety)最早出现于80年代欧洲联盟诸国的媒体上。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人们越来越感到“知识老化”、“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这一系列的严峻事实,迫使人们不得不将“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纳入知识社会教育的核心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堡召开了第五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特将“成人学习:通向21世纪的钥匙”作为大会的核心议题,并且向世界每一个人推荐“每天一小时”(onehouraday)自觉地用于学习,直至一生。kaq模式是浙江大学提出的适应为知识社会培养人才的新模式。kaq模式即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yt)、素质(quality)三个词的英文缩写。kaq模式要求学生要有扎实而宽广的基础知识,先进的现代化的专业知识,大跨度复合交叉的知识。能力是学习和应用知识的智力,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表达、动手、组织、创新。素质是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修养的内在品质。素质和能力是计算机无法模拟的。“跨世纪人才”的培养要求我们将知识传播、能力培养与全面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这是教育思想的一大转变,是教育模式的一大突破。

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的本质,这种学习不仅单独存在于学校或类似机构中,而且出现在工作、娱乐场所、家庭、社会活动中,即“学习即生活”,生活的学习化已经成为现代知识社会的一种存在状态。人的学习需要的发展水平和满足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的尺度之一。

三、面向知识社会――终身教育思想的确立和发展。

适应知识社会的到来,教育思想应有以下几点思考和转变:

(一)终身教育思想与当前“减负高效”思想的接轨。

1.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为适应国际社会的发展,我国提出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尽管国人的学习意识日益增强,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也逐步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但思想的转变毕竟要有一个过程和需要一些时间。

据上所述,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一个人若想在社会上处于有利的地位,他就必须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显然,长期以来把教育视作是为工作做好准备的观念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基于这种工作准备观念的教育模式当然也相应地过时了。一个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应该增进知识,掌握技能,他们更应该学会学习。教师和家长应让孩子懂得终身教育的意义,引导孩子向终身学习的方向发展,使孩子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和方法,这将是给孩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2.在“减负高效”的话题下,就终身教育思想的话题来谈谈家庭教育。一个人生存于世上,首先要学会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或者说要学会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和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生存。我们虽然不遗余力地给孩子补充营养,填压知识,然而就象有人形容的那样,我们的孩子象一只只长期在家驯养的鹅,脂肪长了很多,肌肉却萎缩近无,一旦失去了现代的`保护包括家庭的依托,就无力起飞去自谋生路。人们曾多次引述这样一个例子:日本孩子和中国孩子一起去野营,当出现又饥又累的情况时,日本孩子设法做饭吃,而中国孩子却只会哭。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了我们的孩子脆弱的一面,也更加暴露了我们家庭教育的不足。

(二)终身教育对普通高校提出的新要求。

终身教育对普通高等学校提出的新要求,首当其冲是要变一次性学校教育思想为终身教育思想,也就是说长期以来形成的“一考定终身”的思想已经到了应该且必须改变的时候了。1.在办学思想上,要认识到高等学校不是教育的终结,也不是为学生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学校改革的方针应从“终结教育”的轨道转向“终身教育”的轨道。现代学校担负着两个课题,其一是促进“人格养成”,即为学会做人打下基础;二是促进“格物致知”,即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打下基础。终身学习要求学习者更多地采取自我负责与自我调节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

2.在教与学的角色转换中,表现在教师更多地成为学习(教学)过程的咨询者和协调者,而学生成为学习的“发现者”。明确“学”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包办”,“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窃”。要把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习具有探究的性质。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通过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保证个性全面发展,保证个人天赋才能的充分表现,保证学习富有成效)思想虽然产生于60年代,但对新时期的全面育人方针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在办学体制上,要重视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建立大学后继续教育基地,构建具有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双重功能的大学教育。德国成人教育理论工作者盖斯勒(k.a.geissler)曾对成人学习者动因作过调查,发现满足个体需求的成人教育,方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终身教育市场。由于社会生活的关系,特别是个体劳动关系的突变,绝大多数的成人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其最大的动因出自生活的需求,他们参加学习不仅是为了完善自己,很大程度上是为胜任生活关系的变化,为面对劳动市场人才结构调整的挑战,可以创造更多的选择职业的机会和可能性。终身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战略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它是促进高等教育自身改革与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三)建构面向终身教育的大师范教育理论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应运而生的终身教育和知识社会展示了人类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植根于“学校教育学”的小师范教育观念必然要在改革和发展中转变并建构走向终身教育和知识社会的大师范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改革的理论模式,是对传统学校教育制度的全面批判和扬弃。“今日师范教育是维护学校教育制度的工作母机,明日师范教育则应当是为终身教育和知识社会创新教育理念、培养新型教师的未来教育的发动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师范教育定位于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系统自我服务的领域。今天,对一步步走向或已经进入知识社会的师范教育而言,局限于传统的学校教育系统内部看待师范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就很不够了。“当人们进入教育终身化、全民化、个性化的知识社会时,师范教育作为以旨在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教育为己任的专业教育,经历过古代教育的教师圣职化,近代教育的师范教育职业化、专业化,将在新的高度回归为把人提升为新人的教育圣业,它既是培养人才的母体,又是社会文明的母体。”

(四)建立并完善终身教育。

70―80年代以来,美国的高等校园出现了一种新事物――回归教育热。所谓回归教育即主张人的一生应是学生和就业不断交替,相互结合的过程。从学校毕业的就业人员,工作一段时间后,应定期回到学校进修学习,掌握现代社会所需的新知识与新技术,有的放矢地进修与职业有关的课程,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和水平。因为西方企业界对职工的硬性要求便是“好好工作,坚持学习”。这一股回归教育热给教育界本身带来了怎样的思考呢?事实上,在知识技能和价值的陈旧速度日益加快的世界里,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是高科技社会对高教育水准人才的必然要求。日本在《21世纪教育模式探索》这一方案中就明确表示:“我们的主要战略是向终身教育过渡,它将使人终生受到教育和丰富自己”。由于以终身教育的思想作为战略决策的基础,发达国家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普遍将学校教育向两头延伸――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同时,各国也开始注意到随着终身教育制度的确立,各个教育阶段间的联系和衔接是十分重要的。

终身教育是理想,是目标,也是未来学习化社会之必然,建构终身教育体系则是处在知识社会的世界各国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

从惠普知识管理看知识的管理论文(模板18篇)篇七

论文摘要:知识社会中,知识管理作为新的管理范式已成为国内外论者关心的热点。大学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内涵、特点及其核心工作的阐释,对大学知识管理作基本的理解。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大学;知识社会。

从20世纪最后20多年开始,整个社会建构在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的经济之上,这决定了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外部条件(oecd,1996),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这些对组织的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命题。

正在此时,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社会管理的新的范式出现在人们面前。所谓知识管理,美国生产力和品质中心对其的界定是:旨在提高组织竞争能力的识别、获取和使用知识的战略与过程(apqc,1996)。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1991)认为,面对快速增长、非持续变化环境,知识管理提供了组织如何适应变化、保存生存力和竞争力等重要方面,就本质而言,知识管理贯穿于组织的整个过程,其中既包括对组织信息技术的数据和信息综合能力的管理,同时也包括对组织成员创造危/新能力的提高。

应当看到,知识管理虽然最早现于企业,但并不等同于其为企业所独有。事实上,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从而提高组织绩效,是知识社会背景下任何以知识为加工对象的组织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知识管理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管理范式。

随着知识管理研究的深人,知识管理已经从企业领域向外拓展。oecd将知识管理引人政府或公共部门的管理。现在,在欧美,各行各业都在探求既与知识社会相适应,又符合其发展目标的知识管理策略。这里,大学也并没有被排斥在外。

自中世纪大学诞生以来,大学一直是保存、传播和发现、创造知识的主要场所。在大学的管理中,事实上也始终围绕着知识的获取、传递、保存、创新等诸环节展开,只是历史上大学对于知识的管理大多局限于某一部分,没有从整体加以有效的统合,从而尚未发挥最佳效益。知识社会中,大学越来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要让大学在知识社会中承担起与其地位相称的职责,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型组织,还要求大学去除观念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缺乏相应的知识管理平台、组织僵化、轻视共享等问题,建立适应知识社会的管理模式,这包括认识到知识是大学最为核心的资源,构建以知识为基础、符合知识运行和创新规律的大学知识管理系统。

关于大学知识管理内涵的表述,国内外已有不少论者触及。英国学者詹妮佛-洛丽(jarmiferrow―ley,2000)指出,高等教育领域内探求知识管理应该包括创造知识储备、改善知识获取、强化知识环境、将知识作为资产管理。她认为,有效的知识管理要求在组织文化、价值观、组织结构和薪酬体系等方面做出巨大的变革。比利时列文天主教大学校长澳斯特林克(a.oosterlinck,2002)指出,知识创造、知识传递、向社会提供学术服务等是一个现代大学的基本元素,大学要建立一定的范畴、架构和过程,以此成功地管理其拥有的知识,并优化产学合作。我国学者芮国强、邱鸣、周九常等人认为,大学对知识进行整合、管理,有益于提高大学创造价值的能力,有益于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竞争力(芮国强、邱鸣,2001;周九常,2002)。

上述论者的表述对我们理解大学知识管理有积极的启迪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大学知识管理理解为通过共享、创新等环节,对大学各种形态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以此实现大学目标和使命的动态创造性活动。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展开:

从惠普知识管理看知识的管理论文(模板18篇)篇八

知识管理是一种知识收集、整理、分析、分享和创造的处理过程,它的目标指向、服务于组织使命的实现,不同的组织因其承担的使命和目的.的不同,则它的知识管理的目的也会不同。例如,对于企业而言,更加关注如何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有效地管理知识资本,从而使之创造价值,提升组织效益和效率。

对于大学来说,最主要的目标乃是将大学内部的个人和组织的默会知识转化为外显知识,通过创造、利用和散播新的知识,以此不断增加大学知识资源,提高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更有效地展开科研、教学、学习以及以学术为基础的社会服务,实现知识社会中大学的目标和使命。

从惠普知识管理看知识的管理论文(模板18篇)篇九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企业的知识管理就是基于知识的新型管理模式,本文以丽珠医药为例,围绕知识管理的概念、原因、原理和过程等对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进行剖析。

知识管理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和实质,其不仅关注企业内外部的显性知识管理,还包括对隐性知识的管理,虽然知识管理在国内起步较西方晚一些,但近几年的发展显然是非常迅速的。

视企业的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知名企业和公司的共识,被许多著名企业和集团所重用。比如,包括微软、ibm、英特尔、三星、摩托罗拉、施乐和福特公司等,都将知识管理引进企业内部,灌输到企业成员的工作思想之中,促进了资源的整合和开发,推动了知识的创新,为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奠定基石。

同时,环境的不确定性表现在由于竞争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和由于模糊性而带来的不确定性,在动态的不确定环境下,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学习已成为企业得以生存的根本保证,组织成员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的能力成为组织的核心技能,知识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成为企业重要的稀缺资产。

3.1对象――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指显性知识又称明晰知识、外显知识是指“能明确表达的知识”,即: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以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也容易被人们学习。“隐性知识”是指无法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的,需要深入理解的知识。如个人所拥有的难以言传的技术、技巧及心智模式等。

“显性知识”的管理,主要依靠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被人们所接受,比如企业知识网站、文档管理、互动平台等。

“隐性知识”的管理,则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比如建立激励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

3.2过程――知识的再造、收集、组织、传播、运用等知识活动。

潜移默化:通过共享经历建立隐性知识(如共享思维模式和隐性技能)的过程;

内部升华:指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个体的隐性知识又构成组织隐性知识系统的一部分(如共享思维模式或者技能诀窍),从而成为组织的有价值的知识资产。

这两种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结合知识管理的过程以及知识之间的转化,形成了一体化的知识管理过程演化双赢模型。

4.1以“隐性知识”为突破口,找出“隐形”桎梏。

首先,揪出企业“散、乱、差”的信息化通病;其次,认清企业在业务上遇到的发展“瓶颈”;最后,找到营销成本存在的差距。

4.2借助“显影”力量,利用组织推动,采取具体措施,共享难题。

首先,发现显性力量。丽珠的知识管理切入点放在医学市场部和研究所的新产品研发上,这是创新体系的工作中心,也是丽珠的工作重点之一。比如发放调查问卷、举办业务介绍会以及研讨会。

其次,利用组织推动。一是专门成立了知识管理推动委员会和专门的知识管理推动项目小组,有效地实现了企业的知识管理。二是信息总部的成立,实现了对一些关键环节的集权管理。接着,采取具体措施,比如建立激励机制以及鼓励员工“忘记”过去。

4.3丽珠医药遵循了知识管理的三大原则――积累、共享、创新。

首先,积累是知识管理的基础,通过知识管理将企业内部的信息积累,保存起来,为未来的企业进行决策和判断提供了事实基础。

其次,共享是知识管理的价值体现,将积累的知识在企业内进行共享。

最后,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本质要求。知识管理不属单纯的信息化,更重要的是管理创新,知识创新是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实现撑起利益最大化,而通过学习、获得、整合、共享、应用等过程把知识资源与其他资源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知识资源,提高知识资源向创新成果转化。

5.1建立虚实结合的知识管理组织体系,用专业成员带动非专业人员。

建立知识管理部门,有助于分享资源,互助互动,提高学习的效率,改善企业的运营状况。同时,可以借助企业知识管理部门中的专业人员,来帮助业务水平不是很强的员工,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知识素养,从而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

5.2建立一套全公司统一领导策略,同时保持个业务单元的独立性。

在国外,知识管理自成体系,尤其在欧美发达国家有悠久的历史,成功的案例举不胜举。因此,国内大型制造业企业应该放眼全球,积极吸取国际大型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知识管理战略。同时知识管理又有特殊性,所以各业务单元需要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充分利用企业的公共平台,独立地开展企业知识管理工作。

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应以知识的产生、应用和传播为出发点,辅助企业员工更好、更快、更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以成为结合信息技术与业务流程的中间桥梁。通过对知识管理的了解和认识,企业可以量身定制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知识管理体系,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使企业获得持久的创新力,提高企业的智商,把企业做得更有价值,更有智慧。

[1]孟丁磊,王宇.国内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j].现代情报,2007,(8).

[3]胡振亚,李树业.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技术创新――知识管理”耦合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1).

[4]屠立.知识管理系统的框架及技术研究[j].情报科学,2005,(1).

从惠普知识管理看知识的管理论文(模板18篇)篇十

可以说,在“知识管理”这个词的范围实践尚无启动、“cko”还不存在的时候,惠普就开始施行知识管理了。一九九五年,惠普总部在信息总监兼副总裁bobwalker的提倡下就尝试展开知识管理。当时,提出的知识管理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解决存在于各部门中已经影响公司经营发展的问题,其中主要的有:产品相干知识传布未能加快产品市场占有的问题;老专家脑子中经验知识要留传下来以免研发人材新老交替的知识断代问题;全世界出产机构工艺流程技术以及管理法子良莠不齐导致各厂效能不平衡的问题;对于众多用户提出的大量问题进行及时咨询服务的问题;等等。惠普总部在ernst&young咨询公司的辅导下,采取it手腕(ibmlotus平台),展开了:基于网络论坛的同享观念以及共同推动知识管理的文化建设;基于培训师网上讨论库的产品知识汇总与及时传(续致信网上1页内容)播管理;基于专家地图网络(connex)的专家脑子隐性知识管理;基于工艺流程技术以及管理法子全世界网上同享的出产机构管理;和基于自动化用户咨询的交易服务知识管理;等等。这些知识管理流动获得了吹糠见米的效果,有力支撑了企业的经营发展。尽管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统计数字,但从它们今天依然产生首要作用就足以说明惠普总部的知识管理流动是胜利的,并成为知识管理界津津乐道的经典案例。

中国惠普展开知识管理是在二00一年的下半年。当时的念头是中国惠普高层领导对于知识经济时期的认识,感到“过去1个企业更多的是管理你的财务,你的工厂,你的工人,而未来愈来愈多的管理者面对于的'是知识员工,所以管理知识员工和知识员工头脑里面的这些知识成为未来的症结”。于是在0一年9月成立了知识管理委员会来推进,制订了以提高组织智商、减少重复工作、防止组织失忆的知识管理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展开了下列知识管理实践流动:。

(一)知识文档“写下来”流动。

这包含分类收拾汇总1系列的标准文件。内容涵盖从企业发展至如何与客户沟通等多个方面,使员工迅速掌握关于企业和如何拓展业务流程的基本常识。

(二)经验知识“师带徒”流动。

中国惠普最初对于知识管理的施行手腕没有运用it手腕,而是以抓人为主。通过集中培训以及1种被称为“师傅带门徒”的流动,使员工有机会从行业专家吸收消化经验以及开阔视线。在惠普内部已经经构成了1个优良的机制激励员工介入知识分享,并与个人事迹考查挂钩。

(三)方式法子“标准化”流动。

中国惠普力求在公司里树立1种公认的工作方式、法子。通过培训让员工接触一样的思想、法子、工具,共用1致的标准,以求在工作中到达方式、法子上的统1。

(四)事务流程“规范化”流动。

当时中国惠普很注重流程规范,认为知识管理工作的重点就在于是不是把现有流程中的1些环节与知识管理的价值链相结合,并且对于结合的效果进行量化。

(五)基础知识“读书会”流动。

二00一年底,在总经理的支撑下,经由两个月的努力,中国惠普成立了读书会。按期举办所有员工介入的读书会,举荐员工浏览相干业务书籍以及个人成长书籍,并进行读后交换。惠普的读书小组1度到达了七0个。二00二年一月,位于中国惠普大厦九层的领导力培训中心以及惠普商学院建成。

(六)知识贡献事迹评估与鼓励。

中国惠普还把这类分享与以及员工每一年个人的事迹评估结合在1起。员工乐于分享,将取得额外的加分。除了了事迹评估外,此外,惠普在管理轨制上也给1些声誉上的激励,比如在员工铭牌上标明“星级”,对于那些乐于与大家分享知识员工个人铭牌上加之星形标志。在物资奖励上,分享知识也是惠普认可的1个方面。

中国惠普的知识管理推进计划为3个阶段:先有文化、再有内容、后有系统。可以说,12阶段当时正在构成以及充实,但第3阶段还未开始。跟着惠普与康柏的合并,第3阶段没法开始,且第12阶段的成果也在成为故事。

纵观中国惠普的知识管理,不管在国际仍是在国内,无论怎么,都做患上有板有眼,确切为知识管理实践做了许多开辟性的尝试。

2、知识管理不能“济困扶危”,也不是“锦上添花”

在与中国惠普前高层领导接触中,他们对于知识管理有“只能锦上添花,不能济困扶危”的观点,也就是认为惠普在面临it冬季及变革中,知识管理起不了甚么作用,而在事业不乱、效益日增时,知识管理才更有效果。看来,恰是这类观点为中国惠普知识管理实践失败埋下了祸根。

现在,知识管理的观点良多。有从目标去论述的,有从价值去论述的,有从进程去论述的,有从内容去论述的,还有从方案去论述的,等等。从不同的角度以及不同的层次都会患上到不同的观点。但不管哪一种观点,都要从本色去认识。这个本色就在于知识管理对于(人类)组织的工作流动之影响。

实际上,考察1下组织的工作流动,可以看到:工作流动就是组织中工作者对于工作(内容)在产生作用。而工作者是不是能作用?作用有多大效力?作用有多好的效果?这都取决于组织中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工作能力就是认识、理解、判断、设计、行为。而其中,“认识、理解、判断、设计”是素质能力,“行为”则是素质施展能力。工作者的素质能力的全体基础是知识,所以知识管理的本色也就是使工作者拥有或者增添知识,进而拥有或者增强素质能力。也能够说,组织的工作知识是组织的核心素质,知识管理的本色就是树立以及增强组织核心素质能力。

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erp管理、办公自动化(oa)管理等是不同的,但又是紧密联络的,且“紧密联络”层就是这些管理中之管理者以及工作者的能力要通过知识管理来保障。

从上述知识管理的本色及与其它管理的瓜葛,就能够说:知识管理不能“济困扶危”。由于现实中1件1件的工作内容、工作事务仍是靠“行为”去完成的,而并不是靠“认识”就能够完成。例如,惠普以及康柏的合并是解决it冬季“雪中”问题的策略,这个决策确是惠普以及康柏的领导层在掌握大量it发展的信息以及知识后作出的,而作出后的每一1件“雪中”工作需要每一个工作者去“行为”。

再从知识管理的本色看,也能够说知识管理也不是“锦上添花”。由于现实中所有工作的工作者,他们无时无刻都在由知识驱动着。有无好的信息、经验、方式、法子以及思路等知识是每一1个工作者的期盼,这类期盼就是要知识管理。还拿上面惠普以及康柏的合并的例子来说,“雪中”大量工作的有效完成,还要靠每一1个行为者都有好的方式以及法子,而这恰是需要知识管理来保障的。把知识管理看成是“锦上添花”,实际上就否定了新知识对于工作者现实能力的基础支持,也否定了知识管理对于现实工作的保障作用。

3、知识管理的生命力根植在业务工作中。

考察惠普总部胜利施行的知识管理流动,看到几近所有知识管理都紧密地结合在业务工作中。如:基于专家地图网络(connex)的专家脑子隐性知识管理,就紧密与研发工作需求相结合。由于,新的钻研工作者他们在思考以及设计中,大量地需要与专家(尤其是退休了的专家)进行求教以及交换,以获取专家脑子中的经验知识以匡助自己。这类知识管理的需求与利用,自身已经经成为钻研工作者的首要工作之1。所以connex才患上以注重,并胜利施展其利用。

再对照考察中国惠普知识管理的实践流动,看到他们每一1个流动并无与实际中哪1项工作紧密结合。没有与行政工作、财务等工作结合,乃至没有与市场工作、技术支撑工作、销售工作结合。这必然使工作者感到实际工作流动与知识管理流动是分离的。当实际工作任务紧张时,知识管理流动就能够不介入,乃至反感介入。这类情况实际就产生在与康柏合并的进程中,由于这时候的知识管理流动哪能比合并工作以及合并后的业务工作流动更首要。

正反例子的分析实际表明了知识管理实践要获得胜利,就必需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或者者说,必定要根植在业务工作中。这首先从知识管理施行策略计划上做起,惠普总部就是以逐渐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入手的,使知识管理1开始就结合进了实际工作;而中国惠普仅仅是从对于知识管理的理念认识入手的,使知识管理1开始就脱离了具体的实际工作问题。第2,要从实际业务工作对于知识或者知识环境的需求去寻觅知识管理要管理的内容,这1点惠普总部就做患上很好,例如:从产品销售中相干知识的传布,找到的症结问题在培训师获取知识以及传布知识的效力。第3,要使知识管理流动以及方式能融入到业务工作流动或者进程中,这1点效果从惠普总部的培训师网上培训库就能够看到,在网上培训库中去获得课件以及进行学习已经经是培训师不可或者缺的工作。

从惠普知识管理看知识的管理论文(模板18篇)篇十一

现代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对安全知识的运用。

知识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它对现代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建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企业在安全管理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企业要根据运行的实际情况,制定可有效的措施在知识管理下加强对企业安全管理,能够通过安全知识来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给企业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加快企业的进步和发展。

从惠普知识管理看知识的管理论文(模板18篇)篇十二

现代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意识不足。

现代企业的很多领导只注重经济效益,忽略了生产安全的重要性,许多企业制定的安全方针都没有得到认真的落实,很多情况下只是做了表面工作,没有真正起到加强生产安全的作用。现代企业制定的安全目标不符合实际,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安全目标,这都安是全意识不足的现象。

(2)对安全管理理念的认识不足。

现代许多企业都是在事故发生之后,才开始考虑安全的相关问题再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事故的发生在不同程度上都给企业带来损害,这种管理理念非常落后,不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

(3)没有成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

现在许多企业都没有成立专门负责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的管理机构,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也就不能够很好的实现管理。

(4)企业员工的安全文化不足。

没有加强对企业员工安全知识的培训,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非常薄弱,相关领导者安全素质也不高,也就不能很好带领员工加强安全管理。

二、在知识管理下加强企业安全管理的相关策略。

1、加强对安全知识的运用。

企业要分析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要把相关的安全知识进行整合分类。企业可以把生产安全说明书、安全建议、以及在实际生产过程的安全经验等这些安全知识相关的资料收集起来,并且把这些资料弄成电子资料,放在企业的安全知识系统中。收集了相关的安全知识,企业的员工需要不断学习这些安全知识,并且把这些安全知识运用到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可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通过资源共享,加强对安全知识的了解,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电子模拟软件和数据解析软件,根据相关安全知识通过模拟来制定安全有效的实施方案。

2、加强对企业安全管理的认识。

企业的领导层只有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够根据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有条件的话可以通过新闻、广播等方式宣传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提高所有员工对安全管理的认识。企业的领导层要把安全管理的相关认识传达给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部门可以通过交流会、座谈会以及开展相关的活动来加强企业各部门对安全知识的认识。

3、加强培训,建立安全奖罚制度。

企业要不断加强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加深他们对安全知识更进一步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对安全知识的创造力,这样可以在生产经营中为员工提供准确的安全指导,保证员工的生产安全。企业还要建立安全奖罚制度,对没有根据安全知识进行生产经营的员工,即使没有造成安全事故,也要给予一定的惩罚,这样不仅可以起到警示作用,还加强了企业员工对安全知识的重视。在企业的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经营中有突出贡献的人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增加企业员工学习安全知识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知识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它对现代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建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企业在安全管理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企业要根据运行的实际情况,制定可有效的措施在知识管理下加强对企业安全管理,能够通过安全知识来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给企业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加快企业的进步和发展。

从惠普知识管理看知识的管理论文(模板18篇)篇十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来了巨大改变。酒店行业作为服务性质的行业,其人员流失及更迭是当前酒店企业最常见的问题。由于酒店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层次不依,加上其产口特殊性增加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酒店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是公司管理最有效的手段,酒店管理者对激励机制的设计要结合心理层面及其物质层面,抓住员工的内心要求以及物质要求,合理设计与制度激励机制,从而减少酒店基层员工的流失,促进酒店的经济效益。

一、激励机制设计应遵守的主要原则。

(一)普遍性原则。激励机制应用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应遵循普遍性原则,其设计要注意激励机制的普遍性原则,激励机制的设计要公正公平。普遍性原则应考虑酒店各层次、各岗位的员工,从而使普遍性的原则完美体现人力资源资源的激励机制中,促进酒店休整体员工能够良好地接纳与适应激励机制。

(二)针对性原则。激励机制的针对性原则是指基于酒店的实际情况上设计激励机制,换言之,在原有激励机制上进行改善与创新,从而增加激励机制的实用性。激励机制的设计要根据层次不同以及岗位不同的工员制定不同激励的标准,针对员工的心理需求与物质需求或其他不同需求,在其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给予激励。从而建立起独特性的激励机制,增强酒店的市场竞争性,突出酒店或岗位的特殊性与差异性。但激励机制针对性原则的建立要充分考虑普遍性。

(三)有效性原则。设计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原则要符合酒店的实际情况,重视设计实用性及可行性,根据酒店员工的文化差异、个性特征等增强激励机制的可操作性,从而发挥激励作用及实现激励目标。

(四)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激励机制的设计过程以及应用过程中,其要具备公平性、准确性以及合理性。其中公平性主要是指为员工创造的公平或相对公平的机会;准确性是指在激励机制的设计能够清晰与准确定位每个员工,促进酒店精细化管理;合理性是指酒店激励措施要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协调企业发展与工员发展目标,保持两者的一致性。

二、酒店员工人力资源激励的分类管理。

(一)酒店高层员工的激励机制。对于酒店高层员工主要包括酒店的总经理、副总经理以及部门总监等,这些人员的文化程度、资历、社会关系及素质均处于较高的水平,高层人员对于物质享受都是与一般人员的需求不同,他们的需求都属于高层次、高质量,这些人员主要的目标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希望在社会阶层中取得别人的尊重及认可。在传统激励方式中主要以高薪为核心的方式,这种激励方式已适应不了当前社会高层员工的要求,因此,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应对高层员工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手段及方式。具体可通过以下途径:一是物质激励。将酒店当前发展及长远发展融入到高层员工的物质利益中。比如,根据个人贡献程度实行股票及期权制度,提高高层员工的道德素养及长远目光。二是适当放宽管理权限,将更多的经营自主权给予到管理层手中。三是划分与平衡权力,体现管理者的主体作用及增强主人翁意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忠诚度。四是针对表现突出的管理人员,应运用精神激励的办法,适当给予表扬,使其能够产生积极的心理预期,进而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努力,在发挥创造性思维基础上实现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为企业创造更多利益。

(二)酒店中层员工的激励机制。在当前酒店管理的快速发展下,酒店用人的观念也发生较大的转变,其中对于中层次员工主要集中在年富力强的新人中,如经验丰富的酒店员工或毕业大学生等人群中,许多晋升岗位也主要集中在年轻员工的身上,为酒店的发展融入新的活力,酒店管理岗位的晋升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机制。由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考虑问题的方式与高层管理者有所不同,管理者所具备的知识也要更加丰富,其语言表达以及创新能力较大,并且具有很大的个性特征等,因此管理者对于自已的职业生涯及事业发展具有清晰的定位,但这部分人群的流动也较频繁。影响大学生职业心理因素主要是由于他们吃苦能力不够强烈,人际关系的处理不恰当,这些人群对于自己的薪资待遇要求也较高,因此,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要求。刚毕业的大学生相比于酒店老员工,虽然学历上有差距,但在经济及责任心方面还是有所欠缺。此外,中层管理人员在酒店管理中,其对酒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应充分考虑上述两种员工的特点,制定出差异化与针对性的激励措施。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大学生经济收入较低且具有一定的经济压力,可通过物质奖励来激励这部分人群,以此缓解大学生对物质上的压力。而老员工则更加注重自身的价值目标,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要以精神奖励作为主要的激励手段。酒店的核心人群主要集中在中层员工中,酒店管理者要将这部分人群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为酒店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酒店基层员工的激励机制。酒店基层员工通常集中在年龄较小的人群,这部分人群不仅在心理有待于成长,并还需要提升其学历,员工的个性及岗位的需求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酒店基层员工的劳动报酬均处于较低的水平,不管是生活方面还是学习方面均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员工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十分模糊,人力资源管理要适应对这部分人群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的引导。一线员工由于在文化方面有待于发展,知识量比较欠缺,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针对于这部分人群要考虑其基本特征,在满足他们的生活物质要求外,还要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增长。要调整工薪福利,充分了解一线员工的实际工资需求及其对待遇的理解,并与其余酒店工资比较再制定员工能够接受且满意的工资标准。除了薪酬福利方面要制定出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结合员工实际绩效成果改进以往单一式的绩效评估信息,结合一线员工的优劣特征并充分了解员工的爱好,积极引导员工作出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为促进酒店的长远发展。

三、结语。

酒店业作为我国服务性质的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比较欠缺。由于酒店产品的特殊性及自身特点,人员流动十分常见。因此,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设计,充分结合普遍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有效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四个设计原则,为高层、中层、基层员工制定出不同的激励机制,通过各种激励方式为酒店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力.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设计及创新研究[j].现代妇女,,1:182~183.

[2]费玲.如何建立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j].经营管理者,,29:175.

[3]徐克选.浅析激励机制在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216.

[4]俞子良.激励机制在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人才开发,,2:48~50.

[5]窦先琴.激励机制在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商贸,2010,29:103~104.

[6]汤涌.中小型民营外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7]胡瑛.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应用[j].上海企业,2013,7:52~54.

从惠普知识管理看知识的管理论文(模板18篇)篇十四

固定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体现企业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促进企业的正常持续发展,就一定要加强对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建设有效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这样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在新时期获得发展。

从惠普知识管理看知识的管理论文(模板18篇)篇十五

固定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体现企业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促进企业的正常持续发展,就一定要加强对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建设有效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这样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在新时期获得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从惠普知识管理看知识的管理论文(模板18篇)篇十六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知识管理的含义、企业实行知识管理意义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和实施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再不是过去那种以单纯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源来表明本企业与其他企业的不同,而是通过知识获取竞争优势。这种新变化要求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即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也就是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简称km)。本文将就知识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知识管理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知识管理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中较有代表性的有:

dell创始人的定义:知识管理是应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是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的新手段。

美国生产力质量研究中心的定义:企业知识管理是指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

美国德尔福集团公司执行副总裁、企业知识管理咨询专家弗拉保罗说: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专家yogeshmalbotra博士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含了组织的发展进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

上述这些知识管理的定义尽管表述不同,但是,这些定义中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强调以知识为核心和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知识管理的实质是对企业中人的经验、知识、能力等因素的管理,以实现知识共享。

作为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知识型工作者,您是否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以前自己撰写过或见过别人整理的一份非常有价值的报告和资料,在需要的时候却找不到了;随着一位关键员工的离职或休假,同重要合作伙伴或客户的良好关系受到损害,联系甚至被迫中断,同时也失去了非常宝贵的实践经验;新员工加入某项目组,因没有相关背景资料而很难上手,也不能充分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在项目的开发和进展过程中,员工需要向具有某种专长的专家咨询,却不知企业内部谁有这样的专长等等,借助知识管理理念和适当的工具可非常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具体说来,开展和加强知识管理,其意义如下:

1.有利于使组织的信息和知识有序化。企业开展知识管理,建立知识库必定要对原有的信息和知识做一次大规模的收集和整理,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分类保存,并提供相应的检索手段。这样的信息和知识便从原来的混乱状态变得有序化,为员工提供知识共享的环境,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改善服务质量。

2.有利于知识共享与交流。企业通过提供适当的工具和环境辅助员工同相关客户和工作伙伴进行直接或间接交流,从所处网络环境接受知识,形成“边干边学、在干中学”的终生学习机制。这种机制不仅对员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也决定了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获得增值知识的多少。也就是说不同的企业由于学习能力的不同,从相同或类似的经营活动中得到的经验教训也大不一样,对企业的发展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经验教训大部分是方法类的知识,属于企业核心能力的范畴,能够让企业在以后类似的经营活动中获得竞争优势。

3.有利于增加企业知识储备,将个人知识和信息提升为组织知识,减少员工休假、离职而造成的损失。平时就要提供相应的工具收集、整理与各员工工作紧密相关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源,如报告、项目总结、模块、电子数据表、参考书、说明书等,这些信息源不仅限于印刷型资料,也包括各种工具、设备和特殊的应用软件。有企业知识库为基础,新员工能很快地熟悉前人的工作环境,学习其他员工的经验。

4.有利于通过知识地图将知识和人联系起来,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降低知识扭曲。信息和知识在传播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噪音”的干扰而产生变形,随着传播环节的增多,信息和知识甚至会丧失原来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很多隐性知识的传播只能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否则根本没法传递。知识地图能有效组织企业内部的知识和专长信息,员工在需要时可非常方便地查找到专家,进行直接交流,从组织网络获取知识,高效优质地完成任务。

5.有利于企业有效地利用其知识资源促进和强化企业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新思想的产生并不是一个神秘的过程,高效的创新者往往将旧思想作为创造新思想的原料。开展和加强知识管理,方便企业的后继者轻松获取前人积累的知识,以此为基础不断创新,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

根据知识的可编码性对知识分类,即编码型知识和意会型知识,企业的知识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编码型知识又叫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管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能够以正式的语言明确表达的,表达方式可以是书面陈述、数字表达、列举、手册、报告等。这种知识能够正式地、方便地在人们之间传递和交流。对显性知识的管理,目前在图书情报学领域已有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

2.意会型知识也叫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管理。隐性知识是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之上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如个人信念、观点和价值观等的知识。为了更精确地描述隐性知识,我们把隐性知识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方面的隐性知识,它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和诀窍。比方说,一个厨师,经过多年的经历,掌握了一些烹饪的诀窍,如火候的大小、作料的多少等等,而这个诀窍不能用科学的或技术的原理对其进行解释或加以表达。另一类是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它包括心智模式、信念、价值观,这些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反映了我们对现实的看法(是什么)以及对未来的远景(应该是什么)。尽管它们不能方便地表达出来,但这些隐性知识影响着我们观察周围世界的方法。

能够用语言和数字表达的知识(即显性知识)只是人类所有知识的一小部分,而人类知识更多地是那些难以表达,难以描述的知识(即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的,涉及每个人的经历、价值观和信念,而这些东西是难以公式化和明晰化的。因此,隐性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难以与他人交流和共享。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是知识管理的对象,恰恰相反,隐性知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把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当然这个转化,不是单向的,隐性知识在向显性知识转变中,还需要借助现有的显性知识,促进隐性知识的转化。

3.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的管理。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主要有四种模式:

(1)社会化过程。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即知识在人之间的转移。社会化即是一个共同分享各人的经历、经验,转而创造新的隐性知识,如共享的心智模式、技能和诀窍的过程。一个人可以从别人那里直接学习到别人的隐性知识,而无须借助语言表达。例如,学徒长期和师傅在一块工作,从师傅那里学到技能,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和不断地实践。

社会化的过程不仅存在于公司内部成员之间,而且还存在于产品开发者与消费者之间。在新产品开发之前和在新产品投入市场之后,与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实际上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共享隐性知识和创造新思想的过程。

(2)外化过程。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即将人们头脑中的经验和诀窍总结出来,提高可见度。外化过程是知识转化模式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把隐性知识显性化时要充分利用比喻、比较、概念、假设和模型等多种方法和工具。要精确地把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是相当困难的。比如,当我们用语言或用笔,把我们头脑中的景象描绘出来时,这些表达与头脑中的景象往往是不一致的,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别。它需要人们充分发挥其洞察力、想象力和推理的能力,这个要求是非常高的,这也是隐性知识能否转化为显性知识的关键因素。

(3)综合过程。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即对知识进行重新整理,或将知识存放在知识库中。综合的过程就是把不同的显性知识结合起来,个人可通过文件、会议、电话谈话、计算机通讯网络等媒介传递和交流知识,并对已获得的信息和知识进行排序、增减、分类、综合,这个过程能够产生新的、更加系统化的知识。综合这种知识转化模式,实际上是对已获得的显性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可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对信息和知识进行编码,利用计算机加以重新整理、划分新的知识单元,改变知识结构以达到创造新知识的目的。计算机通讯网络和大规模的数据库的使用,有助于这个过程的转化。

(4)内化过程。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其实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如通过培训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人们头脑中的知识。当通过社会化、外化、综合获得的知识被内化成个人的隐性知识,形成一种共享的心智模式和技术诀窍的时候,它们才会变成有价值的资产。个人通过内化过程能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只有在把显性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后,形成正式的文件、手册、报告等形式,显性知识转变成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才会较顺畅和容易,文本形式有利于促成个人的内化过程,丰富个人的隐性知识,同时也有利于这些显性知识的传播和交流,从而帮助人们间接地体验别人的经历。内化过程除了上述的体验方式之外,通过阅读、聆听等学习方式,也能把显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

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和对知识变换的管理,目前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模式,尤其是对知识变换的管理,目前更是处在理论探索阶段。

为了更好地完成知识管理的任务,实现知识管理的目的,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应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设立知识管理部门,建立知识主管,促进知识生产率的提高。企业要想在经济知识化的浪潮中取得竞争的优势,必须进行知识管理的尝试。知识管理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了企业知识管理工作需要具有较高的技术和专业知识水平的工作者来担任,即需要设立知识主管(cko)。其主要职责有:了解和熟悉本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以及本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与要求,尤其是企业内部的信息要求;建立和造就促进知识学习、知识积累和知识共享的`环境并激励员工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及信息交流;监督和保证知识库中知识的内容质量、深度、风格与本企业的发展一致,其中包括知识与信息的更新;保证知识库设施的正常运行;组织知识管理活动。高级知识管理角色cko必须能够把结构化的外在知识与直觉相结合,从而感知组织文化和行为中的隐性知识,保证将组织的智力资产最终转化为能为组织带来利润的知识产品。

2.建立起知识型企业组织结构。传统的金字塔式的企业组织结构,管理刚性较强,等级特点突出,企业员工在其间的活动严格按等级进行。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是为了充分和有效地开发利用其知识资源,以实现企业创新,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因此,知识管理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打破原有的传统的金字塔式企业组织结构,建立起柔性、敏捷的知识型企业组织结构。在知识型企业组织结构中,员工间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得到鼓励并有切实的条件保证,团队式的工作小组使得任何一位员工的想法、建议或意见都能得到广泛的交流,学习成为了一种日常的、自觉的事情。如果没有一个知识型的企业组织结构,要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几乎是不可能的。

3.营造一种有利于企业的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环境。管理是管理者要别人同自己一道努力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因此,管理者必须尽力营造或者创造一种环境,使得别人有可能并自觉自愿地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就应特别注意营造一种使企业员工自愿地交流与共享知识,开发与利用企业的知识资源去进行创新的环境。在知识管理中,这种环境的营造包括硬环境的营造和软环境的营造两个方面。硬环境的营造,包括建立起知识型企业组织结构,完善企业的知识网络,建立起鼓励员工参与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机制和鼓励员工创新的各项企业制度,如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透明、民主的决策制度等等。硬环境的营造提供了知识管理的基础。软环境的营造,是要创造出一直鼓励学习、鼓励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崇尚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在这种开放和信任的文化氛围中,每一位员工的价值得到肯定,创造性得到承认,创新的想法或建议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交流,员工自觉且主动地为企业的发展尽心尽力,从而使得企业整体的智慧得以增强,面向市场的企业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因此,软环境的营造可以促使企业的知识资源得到更加充分和有效地开发利用,尤其对员工创造潜力的发挥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4.建立知识的生产、传播、共享和运用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员工进行知识学习、创新和知识共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知识管理中,重视知识的价值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实处,要让开发和利用自己的知识或开发和利用企业的知识资源为企业进行卓有成效的创新的员工得到切实的利益。这一点对企业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是至关重要的。重视知识价值的具体做法有很多,如可以体现在企业的分配制度上,也可以体现在企业的激励机制中,如物质或精神奖励制度、内部提升制度等。但值得注意的是,重视知识价值的做法应该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要对已经做出贡献的员工给予肯定,使其得到相应的利益;二是要进一步激励员工从企业的发展出发,为企业进行更加卓有成效的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5.构建有助于通过企业内部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内部网络。电子信息由于具备绕过在面对面接触中因政治和等级因素等原因而产生障碍的能力,从而在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企业内部网络,消除内部知识交流的障碍,使其成为一个不断更新的知识网络。例如,爱立信公司为了使自己成为一种全球同步的研究整体,已将分布在全球20个国家的40个研究中心中的1.7万名工程师联入一个单一的网络。

从惠普知识管理看知识的管理论文(模板18篇)篇十七

提到企业信息管理系统(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forenterprise—ems),人们就会想到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产品寿命周期管理(plm),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数据管理(pdm)等管理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各种各样品牌的应用解决方案与信息管理系统,如用友erp、海艾迪c—ems和m—ems及sap信息管理系统等等。我们同时也会想到这些信息系统会减少库存占用,降低成本,加快新品上市时间获得更多收益,整合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等等,但对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加强企业的知识管理(km),减少对企业员工个人知识的过分依赖性等方面的作用却并不很清楚。

要弄清以上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弄清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入手。美国生产和质量委员会(apqc)对知识管理定义如下:知识管理是组织有意识采取的一种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其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企业知识管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活动,通过组织性学习创造隐性和显性知识,并负责如何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拥有适当的知识。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认为:知识管理并不是从技术开始的,它始于商业目标、过程和对共享信息需要的认识。知识管理只不过是管理信息流,把正确的信息传送给需要它的人,以便让他们迅速地以信息为依据采取行动。

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信息作为资源,除了一般的可利用、有价值等特性外,还具备共享性、历史积累性、时效性和多次再生性的特性。而系统则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独立成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如管理人员、生产工人、工艺、技术、管理、方法和组织机构、生产设备等,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获取利润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而组成的一个生产企业就是一个系统。那么,要系统地利用信息这个资源,企业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eims)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软件及网络通讯技术,对企业管理决策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分析,以辅助企业日常的业务处理直到决策方案的制定和优选等工作,以及跟踪、监督、控制、调节整个管理过程的人机系统。

从目前已经大量应用的各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来看,普遍具有以下特性:

1、除了通用的.管理软件和mrp(物料资源计划)、oa(办公自动化)、wfs(工作流系统)外,大多软件都需要做大量的需求分析,咨询顾问(多数都是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各级员工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和企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量身定做或在标准版本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做大量的修改,所以具有行业专家特性及实际应用特性。

2、多数系统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全局和总体考虑的前提下设计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从企业的人员机构管理、产品管理、系统权限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系统的角度,考虑战略的实现性和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制约性的,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3、具有历史知识的积累性和共享性。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将各部门和各员工的日常工作的关键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能根据权限方便查阅和调用。

4、具有决策的支持性。所有的各种数据可以经过计算机的处理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各种分析结果,并通过报警提醒的方式,使决策者在第一时间得到相关信息。

5、动态特性。由于信息的时效性和关联性,当系统中某一信息要素发生变化时,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信息均发生变化。同时,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均在动态发生变化,系统也要求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从以上对于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及特性等可以看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具体表现在:

1、发布知识,确保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共享。在没有计算机、软件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前提下,企业发布知识的手段通常采用开会、发文件及书籍等手段,除了发布成本高而外,知识的传播速度、传播量、更新、查阅及查阅权限等等受到极大的制约。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使知识信息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交易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有力地发挥了知识在企业中的生产力作用。

2、确保知识获得的及时性。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跨地区、跨时间、跨单位、跨部门、跨员工之间的查阅障碍,只要是在有权限的前提下,知识需求者可以迅速通过系统找到自己需要的各种知识。例如目前的企业信息门户(eip—enterpriseinformationportal)可以解决企业之间的信息及知识交流问题,另外企业信息系统可以与相关的网络连接,并自动按照组织内部成员对信息的需求进行筛选、分类和收集,并按照成员对信息的需求及时传送给需要的人,以解决知识时效性的问题。

3、提升组织或个人的隐性知识为显性知识,并保证两者之间的有效转换。在企业没有信息系统之前,员工的知识和经验仅存在自己的脑子里,部门的知识也在这个部门里,信息呈现孤岛状态。遗忘、人员流失和成员之间交流不畅导致企业的知识大多是隐性知识,而不能转变为显性知识,组织的知识难以积累。组织随着人员的流动、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交学费,企业不能形成经验曲线,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也就难以提高。信息管理系统使个人知识得以沉淀,成员之间的知识得到共享和交融,企业对员工的过分依赖性降低,从而避免企业因某些关键岗位人员流失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

首先,我们要抓好企业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着重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因为企业只有把国内外和自己企业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即显性知识,通过归类、整理、提炼迅速传递给需要它的员工,即转化为员工个人的知识———隐性知识,并运用到每项工作中去,才能对企业目标发生作用。信息管理主要集中在对已有的如书面化的、电子信息等显性知识的管理,在信息增值链上,要将数据提升为信息,并对其进行采集与选择、组织与程序、压缩与提炼、归类与导航等,对信息外部特征的加工和组织。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在根据企业和员工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等进行知识管理。

其次,要建立知识共享系统。知识管理是以共享和创新为主要目的,重点解决信息超载而知识匮乏的问题,重视人与人产生知识过程的管理。知识如果不拿出来与他人共享,将导致:(1)核心信息掌握在具体实施人员中,管理失控。(2)企业人员外流导致知识资产流失,大量核心技术被带走。(3)知识孤岛造成协调困难,效率下降。所以,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要坚持以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为核心;以产品的生产流程为核心;以个人知识与团队知识的相互交流和转化为核心;以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相互接轨为核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价值链的不断增值为核心和以技能培训为核心。

最后,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知识管理的平台。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和人际交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合现代社会对知识的快速组织、整合和共享需要,计算机网络则为知识的获取、组织和共享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企业在网络平台下,形成一种柔性的与变化的组织和扁平化的信息传递渠道。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使人与知识资源有机结合,它将人、知识与现实工作任务整合起来,必将为企业管理带来实效。

参考文献:

2、席丹,李培根,黄培。制造业信息化战略、管理与实施,电子工业出版社,

3、高洪深,丁娟娟。企业知识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西武。如何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从惠普知识管理看知识的管理论文(模板18篇)篇十八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经营战略模式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数据挖掘技术是数据库和信息决策领域的一个理论前沿,是知识发现的核心部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企业海量的数据和信息中挖掘出有效的知识,帮助企业实施科学有效的知识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科学、快速与持续发展。

[关键词]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知识知识管理系统。

近年来,知识管理飞速发展,学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实践也越来越广泛。企业可以广泛搜集到组织所掌握的技术诀窍、业务资料和长期实践经验等数据资料。但如何对这些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地分析、处理,从而发掘出对管理和决策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却是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并且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知识管理中。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必须对组织中的知识进行整理或收集,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知识资本,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数据挖掘是从数据当中发现趋势或模式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目标是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类从而发现新的信息。数据挖掘(datamining)指的是从大量数据中挖掘出隐含的、先前未知的、对决策有潜在价值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企业中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的一般过程为:问题定义、发现信息、制订实施计划、采取行动及监测效果等步骤。数据挖掘过程中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分类(有指导的学习)数据挖掘中的分类(或有指导的学习)方法在商务领域普遍存在。人们可以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分组,一旦数据被分类,就可以概括这些不同组的特点。数据分类的基本技术有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决策树、贝叶斯信任网络、统计分析等方法。

2.聚类研究(无指导的学习)聚类是一种对具有共同趋势和模式的数据元组进行分组的方法。聚类又称分段,是将数据集划分成若干个不同组的过程。聚类技术试图找出数据集中共性和差异,并将具有共性的元组聚合在相应的类或段中。

3.可视化。可视化即以图形方式表示数据,以图形方式表示的数据易于理解。可视化技术可以很容易地表示例外情况,例外是其值不在期望范围的数据。

4.关联(货篮子)分析。关联(或货篮子,简称mb)分析可以发现给定数据集中的频繁模式,常被用作从产品目录或零售商店的销售数据(无论是有形销售还是在线销售)中导出产品和关联的商用信息。

页挖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web上的信息无比丰富,web页挖掘可以对web页上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

6.异常性分析。从繁多的数据中挖掘出与其他数据显著不同的数据。

企业中数据指的是各种未经处理的业务数据、销售数据、生产数据等,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就可以得到一些对企业经营有利的信息。企业中的知识和信息共同构成企业知识的来源,知识不是数据和信息的简单积累,知识是一种包括了人员的经验、价值观、关联关系,以及专家见解等要素的动态集合。数据是形成信息的基础或组成部分,处理过的数据可以形成信息。信息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可以变成知识。

知识管理是指对知识的创新、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知识管理的研究存在两大研究主题:企业知识管理和图书馆知识管理。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企业智力资源管理、知识产权资源管理、市场资源管理、组织设计管理、文化管理、信息化管理。信息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满足组织需求,解决组织环境问题而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规划、控制、集成、利用的一种战略管理。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

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企业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知识,增强企业商务智能。信息化的推进让企业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建立充分利用这些数据的意识,从凌乱的数据中挖掘有用知识,这意味着企业开始向知识管理迈进。数据挖掘通过数据总结、数据分类、数据聚类和关联规则来发现企业中的显式知识和隐式知识。下图是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知识管理框架:

从图中可以看到,知识管理框架的核心是知识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系统可以看作是获取数据、提取知识、管理知识和向知识使用者提供知识的系统。知识管理系统从数据源中获取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可以发现数据中的隐式知识并且通过知识服务器供知识使用者使用。整个知识框架的目的是打败企业的竞争对手。企业中的一个组织可能扮演多个角色,其中的一个角色可能就是竞争对手,例如:一个组织拥有它自己的数据库并且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数据库中提取知识,它还可能会使用从其他组织的数据库中提取的知识。在这个例子中,这个组织具有数据源和知识消费者两个角色,并且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多个组织中挖掘知识,因此,它还扮演数据提取者的角色。

企业处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越来越难依靠资本、技术、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经济资源来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人、信息技术和组织是知识管理的三个要素,信息技术搭建组织知识流转的信息基础结构,形成遵循组织统一入口、本体分类、知识流程和有序的知识结构体系。数据挖掘是数据库和信息决策领域的一个理论前沿,是知识发现的核心部分。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分析和处理来自企业内外部的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从而为企业的预测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范文推荐

    本科师范毕业生自我鉴定(实用17篇)

    毕业生们经历了漫长的学习生涯,取得了相应的学位或证书。为了帮助毕业生更好地总结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我们收集了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阅读。时光走过两年半的年轮,即将毕业

    中班识字教案甜酸(优秀22篇)

    中班教案的编写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随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和改进。【数学】中班教案范例:探索形状和空间的特性,认识几何图形。1、讨论法: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

    趣味课小学生(热门21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能够启迪思想和传递价值观念的文学作品,它能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大家可以读一读,看看别人的写作方式和思路。3)牛年树难心

    第二学期小学六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汇总18篇)

    班主任工作总结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班级管理、家校沟通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和总结的重要方式。刚刚结束一学期的班主任工作,我为大家收集了一些优秀的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

    房屋使用管理协议书(通用20篇)

    在借贷关系中,合同协议是确保借款方和出借方权益的重要手段。接下来为大家提供一些常见合同协议的范本,供大家参考和使用。甲方:身份证号码:乙方:身份证号码:甲方无偿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沙含反思(模板19篇)

    幼儿园小班注重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和集中力,通过带有游戏性质的教学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以下是一些幼儿园小班教师的经验分享和教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追赶梦想锦集(通用17篇)

    梦想是我们渴望实现的愿望,它能够让我们充满希望和斗志,勇敢地追求。下面是一些鼓舞人心的梦想实现案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梦想,不是去像流星许个愿、白天坐在椅子上空

    简单雇佣个人合同(专业20篇)

    合同协议是双方达成的有关合作事项的书面文件,对双方具有约束力。以下是一些合作伙伴之间常用的合同协议范文,供大家参考和使用。餐饮将进入品牌消费时代,中国餐饮业将以

    客户主管简历自我评价(优质12篇)

    自我评价需要客观真实地审视自己的表现,避免主观偏见的干扰。自我评价范文:我在学习和工作中,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得到了同事和上级的肯定和赞扬。自我评价:本人善良、

    医院防台风暴雨应急预案(通用21篇)

    应急预案的制定需要全员参与,强调预防为主,及时响应,科学决策。城市交通事故应急预案范文,保障交通畅通和市民出行安全。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有时会有一些突发事件